关于残疾人的问卷调查(共8篇)
关于残疾人的问卷调查 篇1
关 于 残 疾 人 现 状 的 调 查 报 告
对于一个木桶来说,盛水的多少仅取决于最短的一根木头,这就是著名的“木桶理论”!同理,一个社会是否稳定,主要取决于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弱势群体的生存权是否有保障!须知:历史上的许多农民起义都是在老百姓饥寒交迫的背景下发生的!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呀!
目前,金融危机正在广泛蔓延,其对我国的影响也在加剧,比如说,就业形势严峻,经济发展速度变缓,使社会的各种矛盾更加突出,可以说是国难当头。
正象辛志纯副市长最近在一次市政协常委会上说的一样: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是应该关注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啊!
应当说党和政府已经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弱势群体、特别是残疾人的法律和政策,对弱势群体一向是很重视的。但在执行上却被一些歪嘴和尚念歪了。
调查案例一:滦南县宋道口镇任东村有一位耳聋兼智残的残疾人叫王元稹,曾在该县的一个耐火材料厂,从事粉碎耐火砖的工作,每天披星戴月早出晚归,从远处看,其工作环境尘土飞扬,该项工作是典型的危险型重体力劳动,据说无论给多少钱,正常人也没人干!我看过其家人的记载,一个月下来,最多时拿到的工钱不足700元,据说,还不按时兑现!
2008年初,他的父亲得了冠心病,住院后医生检查说很严重,若不及时治疗,会有生命危险!无奈,元稹为照顾父亲,只好辞掉了工 1
作。
看到元稹家的悲惨遭遇,村子里的好心人提醒说,咱们村许多比你们家经济条件好、劳动能力比元稹强的人都拿到了低保,你们为什么不去申请低保呢?其父子如梦初醒,去找村里书记申请办理低保手续,书记说:得有元稹的残疾证!于是其父去该厂要元稹的残疾证,该厂说元稹的工作是滦南县残联为照顾残疾人给找的,其残疾证被扣到了县残联!
其实元稹的残疾证是经村子里办的,村干部们都知道!其父找到村支书理论,村支书说没有残疾证就是办不了,还推诿说还没有到办残疾证的时候!
2009年除夕之夜,其父气愤过度,导致冠心病剧烈发作,又住进了滦南县京东医院,花了三千多元,总算保住了一命。经过多次交涉,其父子刚刚从县残联要回了元稹的残疾证。但至笔者发稿时,有关部门仍然没有给元稹办理低保手续,其父子至今过着凄惨的生活!述评:一个社会对弱势群体、尤其是对残疾人的态度反映了该社会的文明程度!元稹的遭遇令人怵目惊心!党和政府对以残疾人为主的工厂给予了免税等优惠政策,本来是帮助和照顾残疾人的!但象上述工厂那样,党和政府的优惠政策成了其赚钱的工具!残疾人成了某些人榨取高额利润的廉价劳动力!这种做法严重损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而该事中的一些人多次推诿的做法,是明显的玩忽职守、行政不作为,与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格格不入!
请问这些人:党纪国法何在?!个人良心何在呀?!
今年是“干部作风建设年”,不知道元稹的低保证什么时候能办下来?!
调查案例二:地点:唐山市51号小区丙区居委会。据居委会的干部反映,辖区内共有残疾人50人:期中精神残10人、智力残5人、听力残6人、视力残2人、肢体残27人。但仅有9人享受低保。去年一年国家共支付这些残疾人房补1236.4元,就是逢年过节,居委会也只能给极少数残疾人送些柴米油盐等生活品。
我问居委会主管干部:“您看从社会角度,最需要给残疾人的帮助是什么?”没想到一屋里居委会干部异口同声地说:“钱!”。对于他们的回答,我虽然有些心里准备,但当我看到他们那种迫不及待的沉痛神情时,我还是从心底里不由自主地吃了一惊!
述评:从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出,政府和社会首先应该给予残疾人以金钱和物质上的照顾;其次,结合每个残疾人和其生存环境的实际情况,可以推荐残疾人干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眼下,金融危机还没有见底,正常人工作都不好找,何况是残疾人!我认为,党和政府还是应着重在金钱和物质方面给于残疾人更多的照顾,最好建立个人账户,把救济金不折不扣地及时发放到个人手中(笔者发现对这笔钱有的部门有雁过拔毛现象),以保障他们能过最基本的生活!
追记:元稹之父于2010年6月12日不幸去世,目前元稹一人过着凄惨的生活!
关于残疾人的问卷调查 篇2
一、我市智力残疾儿童入学现状
(一) 入学率水平较低下
智力残疾儿童入学率为72%和巩固率为60%, 远低于两纲的基本要求, 特殊教育发展不平衡, 我市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率低于健全儿童的入学率。
(二) 区域差距比较大
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特殊教育发展较好, 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特殊教育发展相对缓慢。我市近郊六区三残儿童入学率为100%, 14个区县市达到90%以上, 9个区县达80%以上, 5个区县达70%以上, 1个县达到60%以上, 2个区县达到50%以上, 1个县达到40%以上, 还有个别区县特殊教育还未起步。
这组数据充分表明, 智力残疾儿童平等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他们入学、巩固问题已成为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残疾人教育事业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社会、家庭强烈关注的焦点问题, 残疾儿童迫切要求的问题, 同时也是政府亟需解决的热点问题。
(三) 辍学失学现象还相当普遍
调查中发现智残儿童在应入学残疾儿童中的比例在25%~42%之间, 除少数人随班就读外, 相当比例的人未入学或辍学, 这种现象在区县农村较为突出。
二、智力残疾儿童入学现状原因分析
农村智力残疾儿童残疾种类多, 残疾的等级复杂, 具体的身体差异不同, 入学难、巩固难问题的具体情况也呈现多种多样。较为突出的几类情况:
一是部分中重度智力残疾儿童, 行动不便, 生活基本无法自理, 必须专人护理, 增加入学难度;
二是家庭经济原因无法使其入学 (调研中石柱农村人均年纯收入在3000元左右) , 经济条件较差, 入学难、巩固难;
三是提供智力残疾儿童教育的学校办学条件并不能充分满足智力残疾儿童入学的需要, 造成入学难、巩固难;
四是山区交通不便, 村小撤并, 轻度智力残疾随班就读儿童往返时间太长, 安全隐患太大, 家长接送不便, 造成入学难;
五是山区农村对智力残疾儿童的认识有距离, 不愿亲近他们, 缺少关心和爱护, 甚至在生活、学习中故意排斥他们, 造成智力残疾儿童家长心酸、儿童心理自卑, 使他们不想上学, 不愿上学, 害怕上学.
六是缺乏有效政策支持力度。国家各种扶残助学项目虽得到大力的很好的实施与落实, 但是, 智力残疾儿童在享受政策的时候较其他类别的残疾儿童没有得到实惠, 智力残疾儿童的有限政策资源被忽视。
表现在:缺少对《义务教育法》、《残疾人保障条例》、《中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和《重庆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等法律法规的宣传, 本次调研中了解部分地方只听两纲其名, 未见其文;部分家长法制意识淡漠, 仍是智力残疾儿童上不上学一个样, 反正都是混日子, 长岁数, 可送可不送的心态和想法在农村局部地方存在;由于山区交通不便, 智力残疾儿童入学每天必须接送, 一次往返要走20-30公里, 造成部分家长送子女上学负担, 随意让孩子旷课和辍学, 导致智力残疾儿童的入学、巩固成为难题。其次缺少对农村山区智力残疾儿童的投入保障机制和有效渠道, 其经费和项目基本上靠义务教育投入在随班就读的普通学校, 而往往由于其智力残疾儿童在学校班级的作用和能力不能得到发挥, 甚至对班级造成负担, 因此除非针对智力残疾儿童的助学项目对智力残疾儿童发放外, 其他奖学、助学性质的项目基本上与他们无缘;缺少对残疾儿童享受农村或者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明确政策依据, 致使残疾儿童享受相应待遇必须受到家庭收入、名额总量的政策限制。
七是缺少有效的医疗救助通道。残疾儿童的医疗救助,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有所体现, 比如视力残疾儿童的白内障手术, 肢体残疾儿童的假肢安装, 语言残疾儿童的助听器配带, 然而智力残疾儿童的医疗救助体系还尚未起步, 没有形成系统的救助体系。
表现在:缺乏智力筛查体系和机制, 没有科学鉴定评价智力的机构、设备和人员, 智力评价采用“望”“闻”“问”的方式, 有一名智力残疾儿童一直被鉴定为肢体残疾;缺少对智力残疾儿童伴有癫痫等疾病的儿童先治疗后教育的救助模式和体系, 以及缺少相应的经费来源渠道和保障机制, 往往就是采取随班就读, 随病任发的局面出现;缺乏对智力残疾儿童因智力引发的肢体协调, 手脚灵敏、行为失调等的心理干预和康复训练。
八是缺乏有效的教育管理平台。目前全市对智力残疾儿童的教育管理采用最多的方式是随班就读, 随班就读系我国教育界专用名词, 指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中吸收残疾儿童与健全儿童一起接受教育的形式, 目前对随班就读教师编制、培训、待遇等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 对其质量的管理、考核、评价尚未行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
表现在:缺乏对校舍场地的无障碍化, 或者添置辅助设施, 帮助智力残疾儿童行走, 减少参加教学活动的困难;没有对随班就读学校的编制、人事、经费给予适当倾斜, 缺乏针对随班就读的教材设计, 教师的教学计划只能因循正常儿童的进度适当放慢节奏, 放松要求, 降低难度;缺少一套有效的招生标准、模式、系统, 智力残疾儿童什么年龄入学, 到那里入学, 怎样入学应该具有一定标准。
九是缺失有效的社会资助环境。残疾儿童由于先天的生理缺陷, 智力残疾儿童由于其反应迟钝、思维呆板、行动缓慢, 被冠之“傻子”“呆子”等刺激性很强的字眼, 人为的被贴上标签, 在人群中, 社会上无形有一种自卑感, 缺少应有的认同感和关爱。
表现在:对智力残疾儿童的成果宣传不够重视, 事迹不够典型, 从而社会各界对这一群体存在的价值缺乏足够认识, 缺乏足够认同, 缺少足够了解, 甚至认为是家庭、社会的负担;家庭对残疾儿童的生活、心灵、学习、发展等的了解、帮助、关心不够、不足、不深。无法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会环境.
三、加强智力残疾儿童教育的思考与对策
(一) 加强宣传, 扩大社会影响, 引起社会关心、关注和关爱
首先, 加强对两纲的意义、目标、作用的宣传, 扩大社会影响, 以及市政府组织检查组对重点目标指标的检查, 督促区县落实情况。其次, 大力开展对智力残疾儿童的事迹收集, 典型成长故事的传播;还有采用各种方式宣传、动员智力残疾儿童入学, 讲学生入学后的未来, 讲入学标准、入学方式, 入学渠道, 入学补助等政策, 使家长懂政策, 明事理, 清未来。
(二) 落实经费保障, 开展医疗评价救助体系、健全社会福利保障机制、建设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
贯彻中发[2008]7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以及渝委发[2008]27号精神《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文件, 加大投入, 落实经费渠道, 保障经费来源。
1、率先开展智力残疾儿童医疗评价、救助体系。
智力残疾儿童医疗评价体系是智力残疾儿童各项工作开展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科学客观的鉴别、判断、评定智力残疾儿童的残疾程度, 以及检测是否伴随有多动、行走困难、癫痫等并发症, 才能有针对性对智力残疾儿童实施救治、康复或者入学。
智力残疾儿童救助体系是根据智力评价团队得出的科学客观数据、结果, 制定相应的适合智力残疾儿童需求的救助模式和方案。救助体系主要是针对中重度智力残疾儿童, 并伴随有多动、行走困难、癫痫等并发症, 生活基本无法能够自理, 需要进行医疗救助、生活护理等方面的帮助。
2、健全社会福利保障机制。
残疾儿童家庭一般都是贫困家庭, 智力残疾儿童家庭更要承担护理责任, 家庭的收入和负担更重, 出台低保政策按照智力儿童残疾水平和评定等级, 给予指标倾斜, 金额倾斜, 或者设立残疾人福利生活补助基金。
3、建立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
我市的智力残疾儿童入学主要采取的方式就是随班就读, 其就近入学, 节约开支, 方便儿童, 为儿童融入主流社会提供了一种快速的便捷通道, 然而其不便管理、管理复杂、师资水平要求高等客观问题也暴露无遗。建设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 首先, 给予随班就读学校人事、编制、财政的倾斜, 给予吸纳智力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班级在师资配备、教师待遇、职称评定、奖励表彰等方面给予倾斜照顾;特教学校各类功能教室和设备要资源共享, 成为对周边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学生进行教育和训练的资源中心。特教学校安排巡回指导教师, 配合做好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业务指导工作。
(三) 加强领导, 保证政策落实, 得到政策倾斜
智力残疾儿童的入学难、巩固难问题成为一个难题, 成为每个儿童平等享受教育权利的阻滞, 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了保证政策的落实, 政策的兑现, 早日实现国家对智力残疾儿童的生存、保护、发展目标, 应定期召开会议, 研究问题, 发现情况, 提供决策, 制定政策, 检查落实执行情况。
关于残疾人的问卷调查 篇3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当前我国部分地区残疾人的体育消费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残疾人存在一定的体育消费意识但其消费行为较差,体育消费水平较低,消费结构不尽合理等。最后从实际出发,提出了针对性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残疾人;体育消费;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5-0602-03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消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近年来我国消费领域中的一种新的消费形式,其发展状况在某种程度上也直接或间接的反映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和水平。残疾人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自身及社会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其体育消费状况长期以来一直被人们所忽视。本文基于大量的社会调查,对残疾人体育消费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旨在为积极引导残疾人进行体育消费,健全身心发展,增进健康,同时也希望能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价值。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究翁獾鞑檠∪5省9市的残疾人作为调查对象。以省为单位分别取样于北京、广东、湖北、河南和山西5个省的行政区域。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在撰写过程中查阅整理了大量关于群众体育消费的文献资料,并进行比较分析,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1.2.2问卷调查法本文采用2003年国家哲学社科基金“弱势群体参与全民健身与对策”的调查问卷和对“残疾人参与全民健身与对策”的问卷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问卷691份,回收率为86.4%;其中有效问卷615份,有效回收率为89.0%(表1)。
1.2.3比较分析法从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地区、文化程度、收入和残疾类别7个人口学变量,分别对残疾人体育消费意识、体育消费价值取向、体育消费水平、体育消费结构等各项指标进行分类比较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被调查的残疾人,男性占61.8%;女性为38.2%;已婚残疾人约为77.2%,未婚(含离异、丧偶)约为22.8%;其中36~45岁的残疾人,占调查总人数的36.7%,26~35岁和46~55岁的残疾人,分别占调查总人数的28.3%和17.7%,18岁以下和55岁以上的人数较少,仅占总人数的2.3%和2.8%;从残疾类别来看,听力语言残疾、视力残疾和肢体残疾分别占31.4%、28.6%和27.8%,智力和综合残疾相对较少;从残疾人的家庭年均经济收入来看,中等收入(年均收入在6 000元以下)的家庭约占51.8%,低收入(年均收入在6 000~20 000元之间)的家庭约占32.8%;高收入(年收入20 000元以上)的残疾人家庭,仅占15.4%;从被调查的残疾人的文化结构来看,初中文化程度的占37.2%,高中或中专学历的约为32.4%,小学以下和大学及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相对较少。
2.2我国残疾人的体育消费意识有关残疾人体育消费意识的调查结果显示,有25.7%的残疾人认为每个家庭拥有一件以上的体育健身器材是“没有必要也不愿承受”的,有74.3%的残疾人认为是“必要”的,其中25.2%的残疾人表示“能承受”, 49.1%的残疾人表示“不能承受”。对是否愿意进行体育健身消费的调查结果是16.3%的人表示愿意,47.8%的人表示可以,35.9%的人表示不愿意花钱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从残疾人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收入、残疾类别和地区7个人口学变量出发,对残疾人体育消费意识的数据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别进行差异性分析和均数比较。
结果表明,在不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收入、残疾类型和地区纬度上,残疾人的体育消费意识有所不同,其中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收入和地区变量上在0.01水平上有显著性,表明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收入和不同地区的残疾人其体育消费意识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女性残疾人体育消费意识高于男性;18岁以下高于其他年龄段,46~55岁的残疾人最低;大学及大学以上>高中>初中>小学>未受教育者;高收入者>中等收入者>低收入者;听力语言残疾人高于其他类别残疾人;北京、广东两地的残疾人体育消费意识好于其他地区。而婚姻状况纬度在此问题上并不存在差异性,表明不同类别残疾人的体育消费意识大体相同。
2.3我国残疾人参与体育消费的价值取向在被调查的残疾人中,虽然不同残疾人参与体育消费的价值取向略有差异,但大多数残疾人进行体育消费主要是为了强身健体和祛病康复,分别占总人数(percent of cases)的66.5%和33.1%;其次为休闲娱乐和缓解压力,为了社会交往或体现自身价值也占有了一定的比例。同时为了理清不同人口学变量上残疾人对该问题的看法,用Spss13.0将该问题做了进一步的统计分析(表2,表3)。
残疾人参与体育消费的价值取向的统计数据看,不同性别、婚姻状况、残疾类别和地区的残疾人的价值取向基本上是一致的,不存在差异性。强身健体、祛病康复、缓解压力和消遣娱乐依然是残疾人进行体育消费时的主要取向,但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和收入层次的残疾人在体育消费的价值取向上存有差异。18岁以下和55岁以上组的残疾人在体育消费价值取向范围上低于其他年龄段;大学及大学以上文化程度者对该问题的理解比其他文化程度者更为全面;高收入的残疾人在除了强身健体这一项目外,其它项目的选择所占的比例均高于中、低收入的残疾人。
2.4我国残疾人的体育消费水平
2.4.1体育消费品数量在被调查的残疾人中,没有参与体育消费的占33.1%,每月的体育健身消费在5元以下的占62.3%,达到50元以上的仅占4.6%,而这些残疾人虽然月平均体育消费超过50元,他们主要是用来进行体育康复治疗,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体育消费。而据刘江南等人的研究,目前广州市民家庭月人均体育消费达35.78元,深圳市已达69.65元。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残疾人的体育消费水平与正常人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残疾人体育消费总额与不同残疾人人口学变量间进行差异性检验(表4)。
从以上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不同残疾人的体育消费总额有所差异,其中与性别、文化程度、收入、残疾类别、地区变量在0.01水平上呈现显著性差异,而在年龄和婚姻状况变量上,不同残疾人的体育消费总额不存在差异性,其消费总额大体相同。
2.4.2体育消费总人口残疾人参与体育消费的总人口数是残疾人体育消费水平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在被调查的残疾人中,参与过体育消费的残疾人有412人,占调查总人数的66.9%,有33.1%的残疾人没有任何体育消费行为,体育消费行为不容乐观。
2.5我国残疾人的体育消费结构实物型消费主要包括购买运动服装、体育器材、体育报刊图书等。在被调查的残疾人中,虽然实物型消费比例较高,占总消费的52.6%,但购买运动服装、鞋帽等的消费占了实物型消费的48.8%,这其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残疾人购买运动服装并不是专门为了健身的需要,而仅仅是必要的一般服装的替代品,不能完全以体育消费计,而真正与健身行为相关的体育器材的消费最少,占实物型消费的16.4%,这与政府“每人拥有一种以上体育健身器材”的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
非实物型消费主要是参与型消费等,在被调查的残疾人中,非实物型消费比例占总消费的47.4%,值得注意的是,体育康复治疗消费占非实物型体育消费的46.9%,在总消费中位居第二。故实际上真正体育健身消费的残疾人的比例要远远低于47.4%。
对不同人口学变量上残疾人的体育消费结构进行列联频数分析(表7),发现不同性别、婚姻状况、不同残疾类别和不同地区的残疾人其体育消费结构大体相同,而不同收入层次的残疾人在体育消费的结构上有所不同,高收入家庭的残疾人用在观看各类体育赛事和购买体育健身类书刊、报纸的比例远高于其它收入层次的残疾人。在年龄变量上,55岁以上的残疾人无体育消费者比例高达61.1%,各项消费均低于其他年龄段的残疾人。
此外,不同文化程度的残疾人在体育消费的结构上也有所不同,文化程度较高的残疾人在购买体育健身类书刊、报纸和进行体育康复治疗的消费上与文化程度较低的残疾人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数据统计如表7所示。
2.6影响残疾人体育消费的因素调查表明,影响残疾人进行体育消费的因素包括残疾人的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两大类。其中,经济因素是制约他们进行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其次为自身生理因素;另外,对体育的认识不够,观念落后也是制约残疾人参与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1) 大多数残疾人体育消费能力较差,与其性别、年龄、收入、文化程度和所在地区等变量具有显著差异性。
2) 残疾人体育消费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特征,且年龄、文化程度和收入变量上有很大差异。
3) 残疾人在体育消费品数量和消费的总人口数与正常人之间还存有很大差距。
4) 残疾人实物型消费比例较高,非实物型消费较低;体育康复治疗消费较高,体育健身消费较低。
5) 统计结果显示,影响残疾人体育消费主要因素是经济生理因素,缺少场地器材和健身指导、咨询机构、专门的书籍等也是影响残疾人参与体育消费的因素。
3.2建议1) 加大对残疾人的社会支持力度,保障其参加体育消费的物质基础。
2) 加强对残疾人正确体育消费观的宣传和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体育消费意识。
3) 积极开发不同层次的残疾人体育消费市场,满足不同残疾人的消费需求。
4) 加强残疾人健身消费过程中的科学指导,使其形成终身体育消费观念。5) 加强适合残疾人体育消费的内容、场地、器材、设施等软硬件设施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张敏杰.中国弱势群体研究[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8:146-147.
[2] 杨文轩,陈琦.体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51.
[3] 马渝,欧阳柳青,等.我国居民体育消费影响因素分析[J].体育函授通讯,2002(3).
[4] 傅砚农,韩凤月,等.论体育消费水平[J].体育学刊,2002,(2):13-15.
关于残疾人的问卷调查 篇4
报告
关于落实对残疾人优惠政策的调查报告
在省残联的统一部署下,4月5日至15日,市残联组织专班围绕残疾人的定救、税费、减免医疗保障等方面并特别对全市落实《黄石市扶助残疾人暂行规定》的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中通过座谈会、走村入户、访问工商、税务、财政、教育和民政等有关单位的方法,了解了优惠政策落实的基本情况,发现了一些问题,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刻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一.基本情况
我市辖四区一县一市,残疾人总数有万。这次调研涉及大冶市、阳新县、西
塞山区、黄石港区,城市调查点选择了联合村、十五冶、东风路、太子湾、冶钢村、大桥、磁湖、黄印村等8个社区;农村调查点选择了王英、灵乡、刘仁
八、罗桥和还地桥五个镇的13个村,访问残疾人55人。
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地区执行了中央、省、市优惠残疾人、保障他们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但不彻底不全面;少数村对政策不了解,农村中残疾人享受优惠政策的不多;残疾人状况与社会平均发展水平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有的方面存在拉大的趋势;大部分残疾人的基本生活没有保障。具体地说: 定救方面,城市残疾人贫困户基本做到了应保尽保,残疾人凭《残疾人证》优先享受人平156元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对重残者还采取上浮50—100%的方法来保障其基本生活。西塞山区无房无工作的残疾人洪斌在社区领到每月312元。黄石港区有残疾人特困户295户,而城低保扩大到696户残疾人。农
村残疾人的定救主要通过农低保来实现,但农低保标准低、面窄,阳新王英镇是国家贫困县中最有代表性的乡镇,集边、穷、库区于一身,全镇万人中贫困人口占80%,县里分下来的农低保指标是610人,2240名残疾人中只有160人享受到,而且这人平10元标准的钱还不能按时发下来。税费减免方面,城乡残疾人个体工商户对税务和工商执行优惠政策比较满意。阳新工商局北门分局辖区收取管理费时根据残疾程度不同酌情减免残疾人39户,双生分局则全免残疾人“麻木”车主的管理费,减半收取个协会费。大冶工商局虽然没有接到专门优惠残疾人的文件,但一直采取扶持下岗职工,减免特困户工商管理费的政策,残疾人身在其中享受减免照顾。农业税减免政策出台以来,全市残疾人农民和健全人一样享受3%的优惠政策。今年经济实力较强的灵乡镇率先取消农业税,黄石经济开发区也随后宣布取消农业税。湖北省农业
税减免管理暂行规定中对残疾人按重、中、轻不同残疾程度分别减免税100%、50%、30%的特别照顾政策因年初颁布,宣传没到位,此政策没有普及贯彻落实。多数残疾人担心往年拖欠的农业税款会在今后被村里抵扣,虽然去年就没收了,但村里没明确勾销。王英镇泉丰村就有残疾人反映村组没有和残疾人算清积欠款,擅自将国家发给库区农民的粮补抵扣,直到去年上级发粮补一律要村民本人签字时,才使蒙在鼓里的残疾人始知有粮补这回事。还有,残疾人困难户子女学杂费减免面不宽。医疗保障方面:访问的残疾人普遍对就医有意见,小病拖着不敢进医院,大病四处向亲友借钱,绝大多数残疾人医疗无保障。罗桥五个村七户残疾人家庭中就有五个患重病或大病,债台高筑,生活难以为计。他们都要求医疗救助。居住在西塞山八泉街办的前截肢世界冠军、省劳模陆林今年46岁,已有三十年工龄但因厂里今困难无法为他缴医疗保险,也时刻担心生病无钱医治。而其街坊陈新华因患高血压,为保命通过做副食小生意筹集医疗基金,才为自己买了医疗保险。冶钢村27岁的智力残疾人汪莉芬去年年底因突发糖尿病,住院治疗费1万多元,通过社会捐款才得以解决。可出院后每天还要注射两针胰岛素,费用无着落。
今年大冶作为全省试点,全市4万多残疾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按照规定,只要个人投入15元就可报销一部分医疗费用,但在乡镇,这一政策没有得到很好落实。灵乡镇凭借其经济实力政府为残疾人全部承担了个人出资的那部分。阳新县及其他农村暂时还没有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近年来残疾人生活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主要是和过去相比,和全国奔小康的大潮流比。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却相对下降。残疾人由于自身残疾的影响和外界的障碍,在与健全人的竞争中难免处
于劣势。绝大多数城镇残疾人只能在低收入职业岗位上就业,残疾人哪怕找一份收入低微的工作也很困难,有一位门卫残疾人嫌200元工资低却不敢提出加工资的要求,因为随时有健全的下岗工人盯着这一空缺。身处库区土地被征用开发的农村残疾人由于补偿政策不倾斜,面临粮食涨价吃不饱饭的新问题。王英库区有一家七口靠断了一截手臂的户主栽种二百棵桔树,年收入一二千元,买粮食只能吃半年,另半年靠吃薯片,如今大米涨价,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大冶市罗桥办事处徐家铺村55岁的户主徐田友一家俩残疾,面对屋梁断裂、外面下大雨家里下小雨的两间危房,束手无策。十里铺村一家三代三口人都残疾的陈迪堂今年63岁,半边土屋山头都歪斜了,随时会倒塌。村干部无奈地说:“依靠基本生活保障金还无法维持一日三餐,我们经常叫陈老头从村食堂背大米回家。而村里能力有限,钢筋水泥都涨价了,房屋改造资金缺口越来越大”。据
统计,农村残疾人无房危房户阳新县有12800户,大冶有4000多户。
2、开展扶贫工作几年来,残疾人中的脱贫率很低,返贫率却很高。由于残疾人的基本生活保障方式和下岗失业人员、灾民、孤老、弃儿等的保障方式没有区别开,不加区别地把农村残疾人列入扶贫对象一起进行扶贫,达不到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的目的;而不加区别地把城镇残疾人拿城市低保的贫困户和健全人一视同仁也是不合理的。黄石港有一残疾人想通过做早点生意补贴孩子上学杂费,社区却对其家庭收入核算追踪,可能会使其享受的城市低保金降低。另外,《残疾人扶贫攻坚计划》中安排的低息扶贫贷款很难落实到残疾人。因为实际掌握着贷款发放权的农业银行是商业银行,它考虑的是贷款能不能收回,资金能不能增长效益,残疾人偿还能力较差,所以不愿意把贷款投放给残疾人。阳新县的残疾人强烈要求贷款创业,但贷不到款,县残联也无奈。
3、农村残疾人从目前的合作医疗中得到实惠不多。一方面只有大冶作为全省试点开始实行,而大部分地区还没有开展;另一方面,政府对贫困残疾人参加合作医疗个人交费的补贴较少,大冶只有灵乡镇为残疾人全额补贴,其他镇没有补贴。残疾人普遍反映镇政府财力不足而将报销范围、报销比例限制太多,残疾人患重大疾病的比例又高,几乎享受不到政策实惠。
4、残疾人的康复、就业、教育、扶贫等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减免政策往往到基层就落实不了。一个是上级的指标任务在作梗,一个是相关部门没有制定或没有执行专门针对残疾人的减免政策。村里农业税任务是镇里将社会减免数统一扣除后再分到每个组每个人,而没有直接戴帽减免残疾人,村干部说你不交只有转嫁到亲属承担,健全人谁愿多摊?工商部门的优惠政策也只针对下岗工人、特困户,而没有专门针对残疾人的优惠减免政策,他们也有收取工商
管理费的指标任务。学校的学费减免同样如此……
5、基层残疾人的组织机构不健全,力量薄弱,以致工作目标很难实现,残疾人很难从残联的工作中直接得到利益或得利不多。一是镇政府的残疾人工作者没有专职,都是搭附民政工作一起,即使这样,人员还不能保证。刘仁八镇的一位残疾人工作者做了九年,还是临时工。金牛镇在我们走访时已有七个月没发工资了。二是工作经费一般是由民政那条线拨下来,残联系统基本上没有人头费和事业费下拨。三是镇里工青妇都有专职和编制,而同样是做群众工作的残联却没有。残疾人工作无经费无专职无编制,上面的优惠政策文件发下来无法落实到村组和社区。阳新县是国家贫困县,县残联的同志由于工资发不到位,没办法报销差旅费而不敢下乡。镇里的同志又叫苦:民政自己的事都做不了,没有精力顾及残疾人工作。村里的残疾人由于无路费不愿来县残联办理《残疾
人证》,农村残疾人大部分不知道农业税减免政策,更无从谈到落实。大冶还地桥就有一户盲人反映他家在税费改革之前按人均计算交税金200元左右,税改后按田亩计算要交300元左右,相比之下负担加重了。
三、对策和建议
根据调研的情况及基层残疾人工作者的呼声,我们建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修改时应该增加残疾人的基本生活保障内容,有效维护市场经济形势下和改革大潮中残疾人的社会利益与生存权利。应该把注重务虚的弹性条款变为注重务实的操作性更强的条款。
2、各级政府在制定和出台对残疾人实行优惠政策时,必须同时制定和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强化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的利益保护。特别是在财税征收时要明确戴帽减免残疾人的税款,要用精神的、物质的多种手段帮助残疾人群体。
3、政府民政部门发放残疾人家庭的基
本生活保障金时,只和残疾人本人发生关系,不牵连残疾人家庭成员的收入和生活,也不对其家庭的收入逐月追踪考查,更不要规定领取基本生活保障金的残疾人家庭只能过最低水平的生活。应优先提高农村残疾人和城镇残疾人的基本生活保障金。4、11月民政部、卫生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农村医疗救助的意见》已经下发,我省在出台该政策的实施意见或办法时应明确将贫困残疾人作为救助对象。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范围上,应设法将与残疾人康复的相关内容纳入,包括精神病防治、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假肢安装、助听器配戴等。并对残疾人实行重大疾病补充医疗保险基金。
5、各级残联和财政部门要联合起来尽快摸清村组残疾人的详细状况,必要时可通过培训班、工作组等形式培训工作人员,市县残联要加大办证力度,深入农村,上门服务,为残疾人办理《残疾人证》,将农业税减免政策落实到人。
6、鉴于基层残联力量薄弱的现状,各级政府应在乡镇机构改革时注意残联的位置和群团组织一样的政治待遇,并保证有专用经费。为此,省里应出台文件政策,明确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一定比例划拨给乡镇用于残疾人工作。
关于残疾人的问卷调查 篇5
一、主要做法 该镇残疾人扶贫基地的发展,得宜于近年来我县不断完善的困难残疾人帮扶救助机制、全镇蓬勃发展的特色农业和县残联对扶贫基地工作规范化长效化建设指导这三大保障。几年来,基地遵循“建基地、扶示范、帮贫困”的原则,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一)确定工作主体,明确职责分工 于城镇八字村残疾人种植基地由县残联和八字村村民委共同投资建设,以安置本村残疾人就业为主,带动辐射附近村残疾人发展梨树、葡萄种植。基地的日常管理由八字村村民委负责,八字葡萄果业合作社协助,按市场化运作管理;果业合作社、镇成校和镇农技水利服务中心负责提供技术培训和服务;县、镇残联负责协调、检查、指导、督促。
(二)坚持以人为本,提升扶贫项目效益 基地以“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周期短、轻体力劳作”作为扶贫项目选择的标准,同时坚持“以人为本,因人而异”。针对大多数农户的实际情况,选择果树设施和病虫害防治等较基础的管理技术作为技术服务重点,挖掘农户原有收益低、管理易的老品种的增收潜力,同时给予少数困难户新建简易避雨棚资金补助。并通过合作社的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帮助有一定基础的农户改良品种,更换优质高附加值的果树新品种。镇残联还通过精心选择项目,连续四年举办实用菌、水产养殖、长毛兔技术培训班,提供技术服务,扶持、带动农户发展多种种养业,扩大增收渠道。
(三)依托合作社,推动基地良性运转 八字葡萄果业合作社本着自愿原则,积极吸收残疾农户入社。残疾社员与其他社员尽同样的义务,享受同样的权利,由合作社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享受免费上门服务,年底按股金分红和按产品销售额返还利润。合作社还鼓励党员社员接对帮扶残疾社员。不过由于合作社参股每股500元的入会门槛,入会残疾农户数还只是少数。
二、主要问题
(一)残疾家庭劳动力素质偏低 主要表现在,农村残疾人文化知识比较缺乏,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普遍比健全人吃力;法制意识薄弱,大多不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大多数残疾家庭劳动力缺乏,主要劳动力年龄偏大;农村残疾人生活空间相对狭小,缺乏与他人、与外界交往获取市场行情、技术信息的渠道。由于劳动力素质偏低,当前农业发展出现的一些新特点、新变化,对残疾人这一弱势群体产生了比健全人更大冲击。从调研的情况看,八字村残疾人种植主要呈种植管理不到位、种植品种档次不高、销售途径不畅和抗风险能力低的特点:一是管理不到位,葡萄种植户除2户外都采取了简易遮阳遮雨棚栽及大棚栽培技术措施,全都果实套袋,但管理仍不到位,今年因病虫害减产较严重;二是种植品种档次不高,葡萄种植品种仍以老品种的巨峰、藤稔、无核白鸡心等为主,但这些品种都存在许多缺陷,近年来引进推广的优质高附加值新品种如紫地球、醉金香、so4藤稔仅有少数农户种植;三是销售途径狭窄,水果大部分靠农户自己销售,少部分卖给合作社或靠贩子来收,大部分农户缺乏经营头脑,销售情况不是太好;四是抗风险能力不强,每户水果种植面积大都在3亩以下,没有形成规模效益,且品种单一,今年高温天时间较长,部分农户仍按往年方式和时间管理,损失较大。
2015残疾人需求调查问卷 篇6
1、性别:A、男
B、女
2、年龄 ____________
3、文化程度? A、没上过学
B、小学
C、初中
D、高中或中专
E、大学及以上
4、婚姻状况?
A、未婚
B、已婚
C、离异
D、丧偶
E、其他_________
5、目前的职业状况是? A、个体户
B、商业
C、学生
D、失业或待业
E、离退休
F、其他_________
6、您的残疾日期是_______年_______月
7、您的残疾类别是:
A、视力残疾
B、听力残疾
C、言语残疾
D、智力残疾
E、肢体残疾
F、精神残疾
G、多重残疾
8、您的残疾等级是
A、一级残疾
B、二级残疾
C、三级残疾
D、四级残疾
9、您觉得残疾妨碍到您的日常生活吗?
A、根本不妨碍
B、很少妨碍
C、有妨碍(一般)
D、比较妨碍
E、极妨碍
10、当您发生残疾后,您的生活由谁照料?
A、父母亲
B、兄弟姐妹
C、亲戚朋友
D、保姆
E、自理
F、其他___________
11、当您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您通常会向谁求助?
A、父母亲
B、兄弟姐妹
C、亲戚朋友
D、残联或其他社会组织
E、其他___________
12、在下列康复治疗中,列出您认为最需要的前三位,第一位_______;第二位_______;第三位________。
A、康复医疗救治
B、功能恢复训练指导
C、辅助器具配发
D、康复知识宣传
E、心理辅导
F、生活自理能力训练
G、简单的劳动技能培训 H、社会适应性训练
I、其他___________
13、你认为以下权利是否得到保障?
A、生活保障权
B、教育保障权
C、就业保障权
D、康复保障权
E、生活照料保障权
14、日常生活中,您有机会进行公共活动吗?
A、根本没机会
B、很少有机会
C、有机会
D、多数有机会
E、完全有机会
15、如果有机会,你愿意参与社区公共活动吗?
A、很乐意
B、愿意(一般)
C、不太愿意
D、不愿意
E、极不愿意
16、您日常的娱乐活动有哪些?
A、读书看报
B、看电视
C、和朋友聊天
D、参与简单的康复运动
E、下棋打牌
F、其他_________
17、你若在就业年龄段,现在是?
A、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意愿
B、有劳动能力无就业意愿
C、无劳动能力
18、您觉得如何才能更好地就业?
A、提供就业信息
B、提供就业培训
C、联系就业单位
D、社会减少就业歧视
E、政府支持
F、其他__________
关于残疾人的问卷调查 篇7
关键词:残疾人,心理康复,干预
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世界残疾报告》,该报告表明,在世界总人口中,大约15%的人有某种残疾,他们因残疾而普遍存在与健全人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强烈的自卑感和孤独感、焦虑与抑郁情绪,并在认知和行为上有异常表现。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残疾人康复服务特别是心理健康的干预,尚处于起步阶段。本研究旨在了解残疾人心理健康状况,探索社区残疾人士身心康复服务的方法,为他们回归社会创造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从徐家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的持有残疾证、登记在册的残疾人中随机抽取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0例,后因动迁、搬家等原因各脱落2例,最终完成116例。其中,对照组58例,男35例,女23例,平均年龄为(51.60±12.34)岁;干预组58例,男36例,女22例,平均年龄为(54.26±11.31)岁,见表1。对照组和干预组对象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和文化程度等基本情况经卡方检验或t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评定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自行设计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婚姻状况等人口学资料、社会支持情况、以及焦虑自评量表(Zung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Zung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SAS和SDS量表由Zung编制,因使用简便,在国内外应用颇广,故作为研究对象心理健康评定工具。量表先由研究对象自评,当场收回后再由工作人员将粗分转换成标准分。
1.2.2 心理干预方法。
由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社区医生和助残员组成的干预小组实施心理干预措施,主要采取了团体咨询、个别辅导和家庭教育相结合的综合心理干预,为期12个月,具体措施如下:(1)团体咨询。它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咨询形式,由咨询员根据社区残疾人所遇到的心理问题的相似性组成训练小组,通过共同商讨、训练和引导,彼此启发、支持鼓励,使大家共同了解自己的心理和他人的心理以改善人际关系、增加团体适应性、促进人格成长和心理发展[1]。团体咨询活动将干预组分成5个小组,每组10~12人,共干预6次,每2周1次,每次120分钟。团体咨询大致分4个阶段:创建阶段、过渡阶段、成熟阶段和结束阶段。干预内容主要包括营造氛围、互相认识、培养凝聚力和信任感、接纳和重塑自我、人际交往训练、情绪管理、改变认知、团体协作、挫折训练及结束与告别等。同时每2月组织1次集体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巩固团体咨询效果。(2)个别辅导。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心理健康服务指导点,对有需求的或存在明显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对象进行每周1次的心理辅导。个别辅导坚持尊重和保密原则,主要运用提问、倾听、共情、复述、反映、澄清、鼓励、消除疑虑和提供保证等一般心理支持,帮助研究对象认识问题、改善心境和提高信心,从而促进其心身康复过程。对存在严重心理障碍的残疾人及时转诊。(3)家庭干预。主要针对研究对象家庭及其主要成员,以改变家属的情感表达、改善患者生活直接环境来促进研究对象身心康复。不定期地根据需求进行。
1.2.3 统计学方法。
资料采用Epidata 3.02建立数据库进行录入,运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用独立样本t检验,与全国常模比较用单样本t检验,干预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
2 结果
2.1 社区残疾人心理健康状况
通过基线调查发现,本项目116名研究对象的SAS量表标准分为(42.08±8.61)分、SDS量表标准分为(43.84±10.39)分,两量表分数均明显高于全国常模(P<0.05),见表2。
2.2 两组对象SAS评分比较
表3显示,干预前,干预组的SAS评定为(41.62±7.98)分、对照组的SAS评定为(42.53±9.25)分,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干预组的SAS评分(35.91±7.16)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干预前比较,经配对t检验,干预组的SAS评分明显下降(P<0.05),而对照组的SAS评分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
分
注:与干预前比较,P<0.05。
2.3 两组对象SDS评分比较
干预前,干预组的SDS评分为(44.56±11.45)分、对照组的SDS评分为(43.12±9.26)分,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干预组的SDS评分为(35.83±10.79)分,对照组的SDS评分是(40.03±10.73)分,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干预前比较,经配对t检验,干预组的SDS评分明显下降(P<0.05),而对照组的SDS评分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
2.4 干预后两组对象的家庭支持变化情况比较
表4显示,经过干预,在改善家庭支持方面,干预组的改善率(58.6%)明显高于对照组(34.5%),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表明心理干预改善了家庭支持环境。
例(%)
2.5 干预后两组对象的周围人际关系变化情况比较
干预后,两组对象在人际关系方面,干预组的改善率(55.6%)明显高于对照组(41.4%),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这说明心理干预能够改善其人际交往,见表5。
例(%)
3 讨论
残疾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加大对残疾人的关怀照顾是社会和谐的一个标志。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残疾人总数已超过6 300万人,他们因残疾而普遍存在与健全人不同的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而心理干预对于帮助残疾人恢复身体功能、克服障碍,以健康的心理状态充分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2]。本研究显示,通过对社区116名残疾人进行基线调查,结果发现,本次研究对象的SDS、SAS分数分别高于全国常模,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社区残疾人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普通人群。这由于不少残疾人因为身体缺陷和康复困难的存在,劳动力的丧失,经济的贫乏等使其心理防卫机制产生了“否认”心理,长期的“否认”就会使得他们的自我概念、情绪和行为等发生偏差,容易把生活中的困难和苦恼都归结于残疾,产生自卑感、孤独感和焦虑或抑郁情绪,同时形成自我封闭,渐渐失去对周围人或物的兴趣和热情,进而产生与外界社会环境的疏离。同时社会对残疾人也存在着不正确的认识,社会福利机构对残疾人的帮助有限,使他们对自己的未来产生了无法掌控的恐怖心理,就使本来就社会适应困难的残障者更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所以,社区残疾人士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我们应积极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服务活动来帮助其早日康复。
本研究采取的心理综合干预是由团体咨询、个别辅导和家庭干预等有机结合的手段对社区残疾人士及其家属给予指导和帮助,以解决心理上的困惑,改善家属的情感表达,改善人际关系,提高各种事件的应对能力,从而促进其自我调节能力,达到身心健康和发展,效果明显。表3、表4结果表明,在干预前,两组的焦虑、抑郁自评量表分数无明显差异。经过为期1年的心理综合干预后,干预组的焦虑、抑郁量表评分均明显降低,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0.01),这说明,心理综合干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社区残疾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这与国内相关研究结果一致[3,4]。表5、表6显示,干预后,干预组的家庭支持和人际关系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心理干预提高了其人际交往能力,改善了家庭支持情况。可见,对残疾人实施心理干预,尤其是通过团体咨询环节提供真实的社会生活情景和社交机会,在充满信任的集体围中接纳自我、培养自信和发展自我,同时辅以针对性比较强的个别咨询和以改善家庭康复环境的家庭干预,这种综合性的心理干预技术比单一的心理咨询技术更具优势。然而,笔者在活动中感觉到,大多数的残疾人士能够主动和容易融入到团体中,但部分长病程的精神残疾者主观能动性略显不足。尽管综合性的心理干预对残疾人心理康复效果明显,但对不同残疾类型残疾人的心理干预疗效差异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同时,根据国家卫生部、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工作的要求,随着家庭医生责任制签约服务的开展,更多的问题暴露出来。就本中心来看,目前国家二级心里咨询师资格的全科医生只有10余名,这远远不能满足目前社区居民的需求,需要加强对社区全科医生心理咨询能力方面的培训。
参考文献
[1]傅安球.心理咨询师培训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54.
[2]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3]黄凌谊,张翔.心理干预对提高残疾人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1,2(23):2968-2969.
关于残疾人就业现状的分析 篇8
摘要:残疾人是社会上既困难又特殊的一个群体。近年来,他们的就业状况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关注。文章立足于沈阳市这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心,针对残疾人就业存在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做好沈阳市残疾入的就业工作,对构建和谐沈阳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残疾人,残疾人就业;沈阳市
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残疾人就业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但是在社会转型、社会机制强烈变迁的情况下,就业压力普遍增大,这使得在竞争中本来就处于弱势地位的残疾人在就业中面临更多的问题。沈阳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心,研究沈阳市的残疾人就业状况,有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在国家改革、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残疾人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引起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探讨性意见。
一直以来政府和社会对于残疾人就业问题的研究都是非常重视的,专家学者们从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如:第一、从残疾人就业的现状出发,提出了关于残疾人就业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以及对于调整就业保障问题的建议;第二、从残疾人的心理状态出发,讨论关于残疾人在社会生活中所面临的观念排斥、就业排斥、社会排斥及教育排斥等各种社会排斥以及解决这种社会排斥的可行性政策第三,从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出发,在对我国残疾人就业现状进行剖析的基础上,分析了集中就业、分散按比例就业及个人就业模式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针对痹证,多角度提出了完善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的对策。本文将着重分析沈阳市残疾人的就业状况,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原因以及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残疾人就业存在的问题
1.就业难是在残疾人就业过程中遇到的最多也是最严重的问题。因为当前社会就业形式紧张加之很多残疾人的自身素质和就业观念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使得残疾人的就业率远远低于健全人。
2.残疾人在就业中存在的第二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是就业层次低。在已经就业的残疾人中,大部分从事简单、笨重的体力劳动,从事脑力劳动的专业技术人员、机关人员寥寥无几,残疾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也可见一斑了。
3.就业不稳定也是残疾人在就业中常常遇到的问题,许多残疾人虽能找到工作,但是面临着就业不久就要失业的问题。
二、残疾人就业存在问题的原因
1.残疾人在与健全人的竞争中处于劣势,用人单位的要求标准高,残疾人的工作能力并不得到社会的认可,这直接影响了残疾人就业。
2.社会对残疾人存在就业歧视。一些企业和单位对残疾人有歧视,因而,宁可缴纳保障金也不肯录用残疾人职工。
3.就业服务不到位。由于现有的就业信息不畅通,导致了企业不能通过劳动市场尽快找到适合岗位要求的残疾人,而有就业需求的残疾人也不能通过劳动市场找到用人单位,因此,需要完善残疾人的就業服务体系。
4.残疾人自身文化技术素质不高。大多数残疾人自身综合素质状况较弱,缺乏竞争力。同时,也有的残疾人缺乏自强、自立精神,不愿走自食其力的就业道路。
三、促进残疾人就业的一些建议
1.拓宽就业渠道,稳定残疾人就业。国务院颁布的《残疾人就业条例》规定了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比例不得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的1.5%,集中使用残疾人的用人单位中从事全日制工作的残疾人职工应当占本单位在职职工的25%。这条强制性措施,是利用国家权力保障残疾人的就业权利,让更多的残疾人走向工作岗位。同时也能引起社会对残疾人的关注,把献爱心与送工作岗位联系起来。它能够让残疾人融入到健康人中去,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2.加大扶持力度,援助残疾人就业。积极开展扶持残疾人就业带头人、就业基地和残疾人自主择业和自主创业等活动,政府增加扶持残疾人就业的资金,同时扩大扶持层面,简化扶持程序,同时,加强政策扶持和舆论扶持。
3.开展技能培训,鼓励残疾人就业。政府应开展对残疾人的职业培训,以提高残疾人的职业技能。例如,增强岗前培训,举办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等。
4.加大宣传力度,消除就业歧视。加强国家关于残疾人就业政策的宣传工作,消除企业对残疾人的工作能力的错误认识,为残疾人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关于残疾人的问卷调查】推荐阅读:
关于某镇残疾人就业现状的调查与思考09-12
领导关于残疾人工作的讲话08-10
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就业工作的通知06-27
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的意见08-18
关于2010年度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申报征收工作的通告08-27
鼓楼区关于实施残疾人托养服务暂行办法10-24
吉财税[2011]399号转发《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安置残疾人就业单位城镇土地使用税等政策的通知》的通知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