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体育课堂融入现实生活论文(共11篇)
把体育课堂融入现实生活论文 篇1
摘要:教育始终都是生活的一部分,教育离不开生活,生活是最大的课堂,生活是最有效率的教育。体育课堂教学也不例外,本文将从体育运动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体育课堂融入现实生活的实际意义,体育课堂融入现实生活的途径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体育课堂 现实生活 关系 实际意义 途径
长期以来,我们的体育课堂教学受“竞技体育”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学过程局限于校园内,教学内容局限于课本教材,教学方法局限于传授,教学目标局限于“合格标准”。都忽略了体育教学应该服务于现实生活。笔者通过教学实践证明,体育课堂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实现五个“领域目标”,能高效率的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把体育课堂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是值得我们注意探讨的问题。
1.体育运动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体育运动已经成为人们追求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丰富生活内容的重要途径。“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人们已经开始把问候语言由“你吃了吗”换为“你运动了吗”,人们已经初步形成了“运动时尚”的观念,体育运动已经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体育运动已经不再只是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了,它已经体现出了娱乐、交际、缓解生活压力、调节情绪等作用。同时,体育运动也给人们带来了人生最大的财富——健康,给人们带来了高质量的生活——快乐。
可见,体育运动与现实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关系,现实生活离不开体育运
把体育课堂融入现实生活论文 篇2
那么, 究竟怎样把现实生活融入语文教学中呢?
首先, 要直面危机, 开拓语文学习新观念。语文学习功能的异化到现在已经愈加凸现了。我们目前的教育, 尤其是语文的教育, 与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是近乎南辕北辙了。为了高考而进行的语文教学, 以为掌握了语文基础知识的求正辨误的方法, 语言表达的克隆模仿的技巧和语文阅读的几步几法的玄机, 就完成了语文素养的“任务”。但是这样的结果是, 学生的理解只能是支离破碎的, 表达也只能是左支右绌的, 而以此来提高语文素养更是舍本逐末甚或是缘木求鱼的空想了。
我们必须开拓语文学习新观念, 开辟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新疆域, 从而让学生走进斑斓的生活, 真正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非智力因素, 真正解放学生的语文学习时间, 真正让学生从生活中历练语文学习的能力, 发掘其语文学习的潜在能力, 进而让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成为可能, 最终建立科学的生活语文教学观念。
其次, 语文教学要向其他学科拓展和应用。记得有位高三老师上课评讲习题, 其中有道题是:谭嗣同就义的动机是什么?答案当然是“今日中国未闻有为变法而流血者, 此国之不昌也。有之, 请自嗣同始”。这是课本上写的。这样的答案肯定没有问题, 可是我们细想一想, 或者请教一下历史老师, 从历史的角度看, 我国为“变法而流血者”是从谭嗣同开始吗?前面好像还有商鞅、吴起……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和历史学科沟通一下, 这样的答案还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
第三, 实现语文与生活实践的整合, 让学生享受语文学习的无限乐趣。语文教学中的以学生生活的时空现象作为研究对象, 让学生经历“人与人, 人与社会, 人与自然, 人与自我”的情感体验, 注重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创新精神和运用文字的实践能力, 促使学生养成“勤于动脑, 敢于质疑;勤于探索, 独具慧眼;勤于动手, 乐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第四, 用现实中发生的事情去引导学生的情感领域。比如, 眼下国人说得最多的就是钓鱼岛事件, 当然这是个敏感话题。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这样引导学生:钓鱼岛事件反映了以下几个问题:其一, 中国国力增强, 敢于对全世界说“不承认任何不平等条约”;其二, 体现了中国的宽容忍让的大度品德, 不然早就武力相向了;其三, 人生道路艰难, 何况一个国家之途呢?想在地球上站稳脚跟, 需要什么?学生马上就说“需要强大”, 是啊, 怎么强大?各个方面都要强大, 最主要的是靠人才。这就把学生的爱国情绪感染了, 再稍加点拨, 学生自然会想到让自己成才, 为国效力。
第五, 多问几个“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比如, 我们要引导学生助人为乐, 就举过这样的例子:昨天在电视上看到这样一件事, 一个老太太在路上走着, 突然摔倒在路中间, 很多行人见到后纷纷避开, 五分钟过去了, 十分钟过去了, 还是没有人停下来看看, 或者打个电话, 终于在大约二十分钟的时候, 有个学生看到了, 停下车子拨打了120。于是我就问学生:“如果是你路过, 你会停下来吗?”“如果是你, 你会怎么做?”学生开始窃窃私语, 经过沉思后, 大部分同学都会说:“如果是我, 我也会停下来, 然后打电话。”通过这些现实中发生的鲜活事例, 引导学生走向真善美。
把体育课堂融入现实生活论文 篇3
【关键词】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生活化;实践策略
体育课堂源于生活,相关的体育运动都是以生活劳动为依据得来的。伴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体育运动项目也在不断创新,新时期的体育教师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体育教师应该学会把体育教学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让学生通过体育学习掌握生活技能。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的生活化,不仅要对学生目前的现实生活进行关注,还要对学生将来的生活进行关注。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注重基础教学,锻炼其意志,并使其达到学以致用。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了解体育的重要性等。
1 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内涵
近年来,学校为了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对于体育竞技以及锻炼人的吃苦、拼搏等体育精神方面有时候过于注重,而容易忽视体育本身的娱乐性,从而使学生对体育课堂失去了原有的兴趣,甚至是一谈到上体育课就有了不想参加的心理。而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的主要内涵就是在原有体育教学的基础上,将日常生活中与体育相联系的部分增加到体育教学之中,从而使得体育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更为紧密,更体现生活。对体育教师来说,则可以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适当的将生活化添加上教育课堂中,以提升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并将其应用于体育活动中,从而达到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的目的。
2 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结构
在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上,其讲授的主要结构就是以体育项目为主,并以掌握运动项目技巧为主线。受到这种体育教学结构的影响,学生的主动性以及创造性不强,且有关体育本身存在的健身、娱乐等功能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因此构建生活化的体育课堂教学是一种大势所趋。其大体的结构就是一种以娱乐、强体和竞技为主体,并在这种主体结构的基础上将内容再进行具体划分为基础性、提高性、专项性这三项。并将相关的教材内容分成重点性和一般性两种。通过对生活化教学内容的具体性划分,达到培养学生兴趣、增强体质的目的。
3 现阶段中学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3. 1 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学校领导重视程度不足
实际上,体育教学的真正目的就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身健体,不能过于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然而现实生活中,中学体育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教学方法不够新颖,教学模式比较落后;造成学生对上体育课的兴趣不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过于强调体育项目测试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必须完成一定的项目测试,造成了学生对体育课堂的厌烦心理,从而教师很难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2 教学形式单一化
体育教学形式的单一化,使得体育课堂教学过于单板、陈旧、缺乏上课活力。首先,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总是单一化的听教师讲课,看教师反复示范动作,没有时间去感受上体育课进行体育锻炼的乐趣,进而使得上课的效果不理想。其次,在体育课上教师过多地强调课堂纪律以及服从教师命令、听从指挥等,使得体育教学本身失去了原有的教学目的,又因其缺乏实质性的教学,从而失去了体育教学的真正的意义。教学形式的单一化,使得学生对体育课失去了兴趣,造成其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致不高,不利于自身的身心健康发展。
3. 3 师资力量、资金的缺乏阻碍了教学的开展
首先,从师资队伍来看,虽然近年来,部分中学学校通过培养和引进等手段增加了部分师资力量,但就目前中学的现状来说,师资数量明显存在着不足,特别是师资的受教育程度、职称结构等。其次,就目前来说,大部分的中学学校对体育教学方面的资金的投入出现明显不足的情况,由于用于体育教学资金的缺乏,造成学校用于体育活动的场地、设施以及器材等明显跟不上学生的需求,使得体育教学以及体育活动方面的开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4 开展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有效措施
4 . 1 模拟生活化的情景,激发学生运动兴趣
在以往的中学的体育课堂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为了应对中考的有关体育项目的考试,会把教学的重点放到强调体育项目中的动作要上面,或者直接采取组织学生进行体育项目的训练等,学生上喜欢上体育课的目的主要就是可以缓解学习的压力,但是这种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难以让学生喜欢,从而就难以形成一种轻松愉悦的上课氛围,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而采用模拟生活化中的情景进行教学的体育课堂,则能够使学生感受到上体育课的愉悦,更能够使学生放松学习的压力,同时还能够达到使学生和教师之间交流思想的目的。模拟生活化的情景需要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选择在日常生活中与之联系最为紧密的内容,但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模拟情景时,要寻求两者之间的一个合适的相切点。
4 . 2 将教学内容的娱乐性和竞争性进行有机结合
在中学的体育课堂上将教学内容的娱乐性和竞争性进行有效结合可提升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加大对教学内容的娱乐性的重视,并非是完全抛开教材的上内容,直接选择娱乐性很强的体育项目,开展体育娱乐活动,而是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将学生不感興趣并且认为是死板的体育项目加入娱乐性因子或者是将其娱乐性的部分进行扩大。但如果是只注重体育项目中的娱乐性,则就会失去体育教学原有的目的性,容易造成学生认为体育课就是玩的心理,进而造成在体育课堂上懒散自由的体育氛围。但是如果在体育教学内容上将体育项目中的娱乐性与竞争性进行有机的结合,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调动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提升体育教学的效果。
4.3 知识回归于生活
教师应当积极的引导学生将在课堂中学过的知识以及所用的思维方法和技巧进行灵活运用,使其在实际的生活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去应对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突发症状。在这种运球方式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进行篮球比赛,激发学生学习运球的动力,了解运球在篮球比赛中的重要性。其次通过两两进行组合练习运球的方式,使学生在运球练习中互帮互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就避免了老师不断地重复相同的动作,学生不断地模仿的枯燥的学习方式。通过这种自主性的学习方式,更能够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因而更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 . 4 积累生活经验,应用课堂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体育课堂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宝贵的教学素材,更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就无法将老师讲解的知识与生活相联系起来,也就无法构建知识与生活之间的桥梁。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前要有目的性的注意生活中的细节,并收集与上课有关的资料,从而积累生活经验,并将其应用于课堂知识的学习之中。
5 结语
开展体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就是寻求学生的日常生活与体育教学内容的结合点,找出其与学生生活中的联系,从而使学生更能够对体育教学的内容加以理解,进而将所学的内容运用到生活中。而对学生来说,可以通过生活化的体育教学,并通过课外的联系形成一种良好的锻炼的习惯。并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其热爱生活,热爱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 王海荣,张博.体育课堂教学生活化实现途径的探讨[J].辽宁体育科技,2005(3):85-86.
[2] 范运祥,夏漫辉,马卫平.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及其诊断与矫正[J].体育学刊,2013(3):69-74.
把乡土文化融入美术课堂 篇4
美术的学习,关注的不仅是美术的技法,更是把对这些技法的认识和儿童的生命体验紧密联系起来。儿童的生命体验源于身边乡土文化的感受,充满了情感的意蕴,情感既无法由命令产生,也不能像传授知识那样,它需要教师的引发、启动、传感,靠儿童的自主感受,方能喷薄而出。乡土文化是我们美术教育的丰富源泉,从其身边最熟悉的环境中挖掘有效的教育资源,是我们优化美术教学的重要段,进而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儿童对美术的热爱,而热爱产生兴趣,兴趣则是最好的老师,它会影响人一辈子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乡土文化 美术资源 自然材料
家乡是美好的、温馨的,每个人都对家乡有着特殊的情感。家乡对于小学生来说,也是最为熟悉的,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家乡的街道、一草一木、家乡一切的一切都伴随着一代代人的成长,影响着人的一生。我校地处中原地区,厚重历史文化,广阔平原,秀美山川的神韵令人陶醉。儿童是未来、是希望,孩子有责任了解家乡的人文资源、自然资源、民俗风情,让乡土文化融进他们幼小的心灵,并能自觉地保护它,主动地宣扬它,由衷地热爱它。
乡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根基,它具有历史性、传统性、继承性和地域性。我们的家乡素有“煤都”之称,拥有大小煤矿二十多个;汝窑以烧制青瓷闻名,色泽青翠华滋,釉汁肥润莹亮,有“宋瓷之冠”美誉,是让人感受到一种恬静而雅致的美。美术作为小学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使儿童得到了美的熏陶和培养。美术来源于生活,提炼于生活,实实在在存在于生活之中,所以,美术教学不应局限于教材,生活才是美术的源泉。充分挖掘家乡的乡土文化资源,以美术的形式展现出来,成为我丰富美术教学内涵的有效手段。
一、开发乡土资源,体验学习源头活水
表象是指头脑中所保持的对事物的印象,是想象的材料。通过大脑对原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的形象就是想象。表象越丰富,其想象也就越开阔。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没有形象的呈现,就没有理智活动。可见,积累儿童丰富的视觉表象是进行美术创作活动的基础和重要保障。我们家乡有着浓厚的人文环境和文化底蕴,巍然的香山寺、叶县明代县衙、郏县的临沣寨、……然而,这一切都已成了尘封已久的记忆,或许还可以看见白发苍苍的老人聆听宝丰马街书会的评书。新的家乡人已习惯开着高档车、踩着柏油路、听着周杰伦的歌……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古老的的一切都是那么陌生、那么遥远,家乡文化似乎已在岁月的沧桑中流逝。于是,我们把乡土文化融进美术课堂,让孩子领略家乡的特色,感受家乡的悠久历史,丰富小学生美术创作的表象,积累创作素材,并由此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如参观家乡古建筑,让孩子们走进香山寺,亲身踩在青石板铺成的街道上,看看沿河的建筑,高翘的屋脊、精致典雅的木门窗引起了孩子们浓厚的兴趣,他们感叹祖先的聪明、勤劳与伟大。由此产生的课题研讨课美术活动《家乡古建筑》(线描画)取得了出人意料的好效果,意犹未尽的孩子们由自己的理解出发,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家乡古建筑的风貌,构图丰满,线条流畅,风格古朴。接着,我们参观了市博物馆,了解家乡一千多年的历史,感知鹰城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孩子们坚强勇敢的精神和热爱家乡的情感。并把这些活动与美术教学研究结合起来,渗透到美术教学活动中去,形成了富有乡土文化特色的优秀教学活动。
二、走进社区生活,挖掘美术资源
社区是小学生的生活场所,也是小学生的学习环境,社区中蕴藏着丰富的学习资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几次重大国际性会议上曾多次强调要开发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我们从突出本地特色资源出发,让学生尝试乡土化、个性化的综合实践活动,并从本地特色文化中挖掘小学美术教学活动资源。如在公园活动中,孩子们见识了各种各样的苗木、花卉,当他们走进盆景园时,被眼前的艺术所折服,摸摸这儿,看看那儿……孩子们穿梭于花圃间,真是乐而忘返,这些都能为美术课程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机遇。
三、收集自然材料,拓展美术形式
大自然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这些资源取材方便、随手可得。我们的小学生园四周树林环抱,乃至我镇的农村都是一望无际的苗木,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各种各样的树叶成了树叶贴画的好材料,由孩子们自己收集树叶,放在书本里夹平,选择不同的树叶,充分发挥想象力,自由摆放并拼贴出一幅幅漂亮的树叶贴画;还利用各种纹理清晰、形状美观的树叶制作成“叶脉书签”,染色并塑封后的叶脉书签不会变形,不会褪色,串联成别具风味的挂饰,用于装扮我们的教室,使孩子们积极参与了班级环境创设;形状奇特、造型别致的枯树根也是随处可取的,孩子们收集来的树根真是各具特色,配上一些辅助材料,随即出现了狂奔的骏马、威猛的狮子头、开屏的孔雀、多脚的蜈蚣、跳舞的娃娃……一个主题为《奇异的树根》的树根造型展在二(3)班隆重推出,既发展了小学生的想象力,又发展了小学生的动手能力;用不同的蔬菜瓜果展开联想,土豆变成了可爱的小鸡、小番茄变成了有趣的风铃、南瓜变成了憨态可掬的海狮,还有美丽的热带鱼、睡觉的小猫……这些自然资源的收集和利用,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生活中所蕴含的美,还为他们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美术探索与创造提供了条件。他们用美术的形式大胆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理解与想象,通过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使他们感受到了创造的快乐。
把体育课堂融入现实生活论文 篇5
雍桂梅
(青海省大通县新庄镇中心学校)
摘 要:将音乐巧妙地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语文课堂更加富有激情和活力,使语文教学更加高效。
关键词:音乐;语文课堂;兴趣
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在我们走在大街上随处都可看到头戴耳机忘我听音乐的人。同时,我也相信大多数人都喜欢听音乐,对音乐都怀有“好感”。音乐不但可以舒缓紧张的情绪,缓解人们的压力,使人心旷神怡,而且有音乐陪伴的地方,工作和学习效率会更高。
那么,作为教师,如果我们将音乐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应用于教学当中呢,我们应该如何引入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呢?
一些同事认为,在教学课堂上播放音乐很大程度上只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思想更加不集中,甚至是使课堂秩序混乱。事实上,同事们说的话也不无道理。凡事有利就有弊,音乐,大多数情况下是人们消遣娱乐时用来衬托气氛的。所以在课堂上使用音乐,如果运用不当很容易适得其反。
那么,如果我们想让音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其积极的作用,教师在选择音乐时,必须首先考虑到课堂教学的需要及使用音乐要产生的效果或期望达到的目标。其次,音乐的选择也要与学生的实际欣赏能力和水平相符,能够与学生对音乐的喜好保持一致,这样才能从更大程度上在活跃课堂氛围,使教学效果生动有趣的同时,从更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帮助学生更轻松地记忆理解所学内容,使学生思维更加开阔敏捷,想象力更加丰富。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在悦耳动听的音乐中,放松身心,使教与学工作都顺利高效地进行。所以,教师对音乐的正确选择和合理使用也是教师对课堂进行调控和驾驭的一种艺术手段。音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会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创新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一定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哲学家柏拉图说过:“如果教育适当,节奏与和声比什么都深入人的心灵,比什么都扣人心弦。人人都知道,当我们的耳朵感受音乐时,我们的精神就会起变化。”音乐是一种充满了魅力和说服力的语言,它没有枯燥的说教,却能让人明白许多道理;它没有煽情的表白,却总能使人潸然泪下。音乐可以直达人的内心,触碰人的心灵,音乐使人与人的距离更加接近。所以,在语文课堂上巧妙地运用音乐,更能创造出一种融洽和谐的关系,不论是对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加深师生情感,还是在教学目标的实现上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音乐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具艺术性和人文性,使语文学习更增添了许多意义和感染力。
在我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当需要借用音乐导入新课时,大多数时候我是选用一些古典的或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音乐,如《蓝色的多瑙河》《春之声》等节奏平和、使学生感觉情绪舒畅的音乐。其实音乐的选择最好要符合课程的需要,或与课程有一定的关联。
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时,我就选用了《好汉歌》,富有超强节奏感的音乐使学生意气风发,精神振奋,好像一刹那间眼前就出现了一个真实的场景,深深地将学生吸引,激发了学生对课文的学习乐趣,将整个语文学习推向了高潮。
当学生在进行问题探究、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时,也可以适当配以《春江花月夜》《梁祝》等一些音乐“伴奏”,用来调节课堂气氛或学生的紧张情绪,使学生在悠扬的乐曲声中自由轻松地尽情讨论,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在语文教学的朗读环节中,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或体裁选配一些恰当的音乐曲目让学生进行配乐朗读,使枯燥的朗读环节在音乐的陪伴声中变得富有诗意,充满情调。同时,也使学生的朗读积极性提高,朗读质量提升,使学生对朗读充满了期待和激情。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思想境界在音乐中不断提高和升华。
如,在读散文《春》一文时,选配《春之声》;读《周庄水韵》时,可配《春江花月夜》;读《最后一课》时,可配《长城谣》,其乐曲悲壮苍凉,整个乐曲的感情基调与课文思想内容完全融合在一起,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例如,在读《三峡》时,我选配了古筝曲《高山流水》,使学生在音乐声中进一步体味到三峡的雄伟壮观和凶险秀丽;读《出塞》《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选用舒缓深沉的古代送别曲《阳关三叠》,进一步渲染了深深的送别依恋之情;读《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时,可直接配《明月几时有》;读《石壕吏》时,可选《铁蹄下的歌女》,增强诗的凄切感。
学习童话时,读《巨人和孩子》,我选取了轻快的充满了希望的《春天在那里》,与文中的“寒冬”形成对比;读《地毯下的尘土》时,配上欢乐明快的《歌声与微笑》,使学生从心灵上得到深深的洗礼,认识到诚实的无价和可贵。而在学习现代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我选配了《壮志在我心》,从另一层面让学生体会到积极面对人生,敢于面对生活的困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生活信念的重要。
通过语文课堂上恰当地运用音乐,既能有效地渲染课堂气氛,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又营造了一种独特的学习环境,使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在愉悦放松的状态下开展教与学工作,使学生学习兴趣倍增。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我们只有先培养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对学习产生更大的积极性。在新课改下,我们一方面要遵循教育的规律和原则,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要在尊重学生个性,发现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巧妙地选取并运用音乐,使音乐与语文有机融合的同时,发挥音乐对学生积极的影响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把体育课堂融入现实生活论文 篇6
实践证明,必备的美术学科知识技能一旦融入到学生的真情实感中时,其知识传递的方式和接受的方法都将由被动变为主动,知识的吸收由此变得更有效率。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所说:“教育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行动方式。”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从生活到艺术的转化过程中,个体感受尤为重要。因此,美术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生活感受,注重对其进行引导,促进教学契机的发生。
一、案例分析
公开课中,教师往往都会精心准备课堂教学内容,但时常会因为学生没有真实的生活感受而导致教学目标无法达成。课堂上,如果缺乏真实的体验,学生很难领会到教师预设的思想内容。《茄子灯》是某地区优质乡土课程评比活动中的一节课。它以当地农村在农历七月半对亡人表达哀思的茄子灯为主要教学内容,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教学意义。课堂以寄托哀思为情感目标主线,这一线索贯穿课堂始终;以熟悉茄子灯的造型为技能目标,作为教学重点,该目标渗透于主要教学环节。光从课程本身来看,无论是课程设计还是课堂的教学组织都十分完美,令人期待。然而,由于这堂课在市区学校展开,学生大都不了解这一节日,对节日里的茄子灯更是一无所知,课堂效果欠佳。由于缺乏真实的生活感受,学生最后反馈的结果就成了茄子灯的造型学习课,课堂预设的情感目标未能达成。的确,离开了寄托哀思的情感要素,乡土特色课程就成了一节普通的造型制作课。这一结果也深刻地提醒着广大教师要实事求是,根据学情来设计和开展美术教学。感受生活的美的意识几乎是与生俱来的,但是由于生活经历的不同,学生无法亲身感受各种事物。鉴于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感知和理解生活,发现生活中蕴含的美,从而逐渐养成仔细观察、主动探索的良好习惯。同时,对于自身而言,教师要在设计教案和实际施教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生活感受、学习心理,设计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课堂环节。
二、教学策略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形象记忆力较强,所获得的表象比较丰富、活跃。这一记忆特点表明学生可以在表象积累的基础上产生审美意象,将对环境的刺激性反应外化为自身的艺术创作,并通过具体作品呈现出来。基于此,教师要创设有趣的课堂情境,将生活融于课堂,设课堂于生活中。由此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经验,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中感受无限的艺术和生活之美,从而提高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对于学生已有的生活感受,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表达,并设置相关课堂环节,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一)创设教学情境,唤醒学生的生活感受
美术学科特级教师魏瑞江曾指出:假如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向学生讲述“点”这一基本的美术学科问题,这种枯燥乏味的教学手段必然会带来不尽如人意的结果。魏老师设计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课堂教学。他通过“雨中耍玩”“南极企鹅”“沙尘暴”“约见彩虹”等生活化的场景来开展教学,并且整个教学过程都围绕对“点”这一要素的感受、认知、理解和表达来展开。由此可见,积极引领学生接触周围的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能够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这些经验作用于课堂,能够成为传递知识技能的桥梁,从而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二)利用校园环境,丰富学生的生活感受
生活感受无处不在,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将课堂设在校园的相应场所,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体验的平台,让学生身临其境,获得直观感受,同时也在实践中达成教学目标。如教学《摹印文理》一课时,教师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先让他们以游戏的方式自主探索周围环境的奇妙,如穿上脚底有凹凸不平图案的鞋子,在沙地里走一走,看看自己留下了什么足迹。或者找一些不同形状的石子、树皮、玩具等,在泥地上印一印,看看泥地上出现了什么。这样的方式能让学生十分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他们在收获快乐的同时,也获得了对生活的直观感受,增强了生活和游戏的经验。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获得间接感受
利用多媒体可以让学生跨越时空,坐在教室里就能获取外界信息。在《春天在哪里》这节课上,教师通过简单地提问,发现学生对春天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学生了解春天具有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特点,陌生的是学生对这些特点缺乏具体、细致的感受。究竟哪些现象可以看出万物复苏,哪些现象可以被称作生机勃勃?利用多媒体,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视听结合的影像世界中发现、感受春天之美。因此,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感受现实生活之美,还应该将丰富的自然资源带入课堂,让学生突破时空限制,开阔视野,获得对大千世界的多元体验,而后再将这些体验内化为自身的审美能力和美术素养。
(四)引导学生表达感受,激发主观能动性
把体育课堂融入现实生活论文 篇7
一、“双向式”情景融入的英语听说课
在听说课中, 融入到现实生活是学好语言的关键所在。因此, 教师的教学必须从交际的情景出发, 应认真做好准备工作, 也可以发动学生协助做好准备工作。例如, 比如在讲授中专英语教材基础模块上册第六单元的听说部分主要以问路为主题, 在认真分析教材后我把问路这个主题分成三个部分来讲, Where can I hang out? How can I get there?Why do you like the place? 这三个主题我分别设计了不同的场景, 比如在讲第一部分时我设计了一部分同学扮演外国人和游客, 第二部分我设计了盲人问路, 第三部分我设计了记者问答, 每个场景模拟正式的道具和背景让学生提前准备好代表不同角色的物品, 带入课堂, 参与表演。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高涨, 收效非常好。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巩固对本节内容的掌握, 在练习对话这一步中, 我创设用实物投影仪、图片、简笔画、肢体语言等充分创设情景, 配上动画、声音, 进行情景对话,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熟悉并掌握有关问路主题的交际用语。在此过程中, 要特别注重学生参与面 (学生参与面广才达到预期的效果) ,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多表扬鼓励。对于学习差的学生放低要求, 多予以肯定。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无意识中掌握了课本内容。
二、“双向式”英语阅读课
正如布鲁姆所说:“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当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境, 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笔者认为阅读课决不能千篇一律, 应该根据不同的短文文体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 对于故事性较强的课文, 我事先布置课外表演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去分角色, 背台词, 走场子……有的同学一个人能窜几个角色, 以做到人人参与, 学生充分利用教室里的种种道具, 表演得淋漓尽致, 这样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灵活地运用了所学的语言。对于议论文来说, 我会安排小组辩论环节, 学生们找报纸找新闻找素材, 尽可能形成不同观点再加以总结, 课堂气氛会空前活跃, 学生们竞争意识直接导致学习目标的实现。
三、“双向式”英语语法课
学生通常喜欢谈论与自己有关的事。笔者认为语法教授也可以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 如在教授一般过去时的用法时, 我讲了一则有趣的小故事, 这个故事是真实的, 我们班的一个同学把钥匙弄丢了, 于是全班帮他回忆过去发生了什么事, 从昨天晚上一直到上课前每个同学都会提问和回忆他们看见这位丢钥匙的同学在哪里做了什么事, 学生们把自己想成了一名侦探, 他们在探索和思考的同时, 真实地表达出这个语法在现实场景中的作用, 当学生在这种模拟真实环境的活动中感到他们能用学到的语言去交流时, 课堂气氛活跃了, 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 他们学习英语的自觉性和自信心也大大增强了。
四、教师教学中的注意点
我们英语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 尽管学生学英语兴趣很浓, 课堂上大胆开口说英语的劲头很高, 但学生口语训练的时间还是太少, 缺乏运用英语的环境, 学生就不能很好理解、运用这种语言, 不能及时地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因此, 我们要有效地开发生活大空间范围内的语言环境, 最好可以适当的一周设立一个主题口语课。教学活动中, 尽量使每位学生在不同程度上感受成功的快乐, 坚持多表扬、少批评的激励原则, 使学生不断受到激励, 培养学生的长期兴趣。
对于一个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师来说, 面对基础差、厌学情绪突出的中专生一定要不断地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培养良好的态度和听说习惯, 才会形成有效的听说学习方法, 为此我将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林华民.新课程下我们怎样当老师[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音像出版社.2005.
[2]全建强.英语课堂教学的真实性[J].国外外语教学.2006 (1) .
[3]何洪.对话: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J].素质教育大参考.2006 (1) .
把语言融入到生活中 篇8
【关键词】双向式英语;中专生;口语;生活
“琴是弹出来的,语言是讲出来的”。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它的使命就是传达信息交流的手段,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为了表达,为了交际,为了和别人交流。在中国教授英语长达37年的美国教师彭蒙惠(Doris Brougham)博士认为中国学生最难克服的困难是他们不敢开口说,怕说错,从而放弃练习听说的机会。中专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随着教材内容知识范围的不断增加,他们觉得生词难记、语法难懂、课文枯燥,学习积极性不高,而当前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过多地强调知识点和语言点的掌握,导致基础较差的学生产生越学越不感兴趣的现象。笔者在看过台湾扶忠汉先生提出的的“双向式英语学习法”的演讲后深受启发,认为这种方法向我们英语教师指引了语言教学的一条新路。从“双向式英语学习法”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种新的英语教学模式就是教学要一面粘着课堂,一面粘着生活,使课堂与生活真正有效结合,让学生成为 好的应用者 而不是单纯的学习者模仿者,让英语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有效工具。下面笔者把“双向式教学法”英语教学实践中是如何运用的呈现出来,希望对中专生的英语教学活动有所帮助。
一、“双向式”情景融入的英语听说课
在听说课中,融入到现实生活是学好语言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的教学必须从交际的情景出发,应认真做好准备工作,也可以发动学生协助做好准备工作。例如,比如在讲授中专英语教材基础模块上册第六单元的听说部分主要以问路为主题,在认真分析教材后我把问路这个主题分成三个部分来讲,Where can I hang out? How can I get there? Why do you like the place? 这三个主题我分别设计了不同的场景,比如在讲第一部分时我设计了一部分同学扮演外国人和游客,第二部分我设计了盲人问路,第三部分我设计了记者问答,每个场景模拟正式的道具和背景让学生提前准备好代表不同角色的物品,带入课堂,参与表演。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高涨,收效非常好。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巩固对本节内容的掌握,在练习对话这一步中,我创设用实物投影仪、图片、简笔画、肢体语言等充分创设情景,配上动画、声音,进行情景对话,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熟悉并掌握有关问路主题的交际用语。在此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参与面(学生参与面广才达到预期的效果),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表扬鼓励。对于学习差的学生放低要求,多予以肯定。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无意识中掌握了课本内容。
二、“双向式”英语阅读课
正如布鲁姆所说:“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当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笔者认为阅读课决不能千篇一律,应该根据不同的短文文体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对于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我事先布置课外表演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去分角色,背台词,走场子……有的同学一个人能窜几个角色,以做到人人参与,学生充分利用教室里的种种道具,表演得淋漓尽致,这样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灵活地运用了所学的语言。对于议论文来说,我会安排小组辩论环节,学生们找报纸找新闻找素材,尽可能形成不同观点再加以总结,课堂气氛会空前活跃,学生们竞争意识直接导致学习目标的实现。
三、“双向式”英语语法课
学生通常喜欢谈论与自己有关的事。笔者认为语法教授也可以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如在教授一般过去时的用法时,我讲了一则有趣的小故事,这个故事是真实的,我们班的一个同学把钥匙弄丢了,于是全班帮他回忆过去发生了什么事,从昨天晚上一直到上课前每个同学都会提问和回忆他们看见这位丢钥匙的同学在哪里做了什么事,学生们把自己想成了一名侦探,他们在探索和思考的同时,真实地表达出这个语法在现实场景中的作用,当学生在这种模拟真实环境的活动中感到他们能用学到的语言去交流时,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学习英语的自觉性和自信心也大大增强了。
四、教师教学中的注意点
我们英语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尽管学生学英语兴趣很浓,课堂上大胆开口说英语的劲头很高,但学生口语训练的时间还是太少,缺乏运用英语的环境,学生就不能很好理解、运用这种语言,不能及时地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因此,我们要有效地开发生活大空间范围内的语言环境,最好可以适当的一周设立一个主题口语课。教学活动中,尽量使每位学生在不同程度上感受成功的快乐,坚持多表扬、少批评的激励原则,使学生不断受到激励,培养学生的长期兴趣。
对于一个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师来说,面对基础差、厌学情绪突出的中专生一定要不断地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良好的态度和听说习惯,才会形成有效的听说学习方法,为此我将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林华民.新课程下我们怎样当老师[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音像出版社.2005.
[2]全建强.英语课堂教学的真实性[J].国外外语教学.2006(1).
[3]何洪.对话: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J].素质教育大参考.2006(1).
[4]张依娜.交际教学法问题之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4).
把快乐融入课堂 篇9
【关键词】快乐课堂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36-01
我一直在数学教学这块领域里慢慢地爬行着、摸索着、思考着,同时我也体验着成功带来的快乐。数学看似那么枯燥乏味的东西,但当你对数学发生兴趣时就会觉得“其乐无穷”,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学习。我和我的学生们有着同样的体会。我们的体会是学海无涯“乐”作舟,“数”山有路“趣”为径。下面,谈谈在组织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趣导--导入激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兴趣是学习入门的向导,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吸引学生乐学的内在动力。
在教学中,我经常用“创造情境,设置悬念、小故事小幽默”等形式导入新课。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这节课时,正好有其他老师听课。上课了,我走进教室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今天有几位老师来听课,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教室里响起“哗哗”的掌声,气氛活跃极了。我接着说:“同学们,刚才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老师,你们知道鼓掌也有学问吗?”这一下把全班同学给问住了,他们面面相觑,不知说什么好,我抬起双手,掌心相对两掌距离约有肩宽,然后,双掌缓缓相向运动,猛烈碰击,发出响声。“大家看清楚了吗?开始手掌在两地,然后同时相向运动,在一定的时间里两掌相遇了,碰撞后才发出响声!”我边说边做边板书:两地、距离、同时、相向、相遇。“大家想知道这里头的学问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问题。”接着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这样导课生动、形象、自然,融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境。为学习新知识做好了心理准备。
二、趣学--学有兴趣
数学家发现,数学知识往往也是凭借数学直觉摆出某种猜想,进行证明,揭示知识规律的。在数学教学中,老师若给学生提供案例,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猜想,得出某个结论,然后进行验证,必能调动起来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其独立获取知识,进行主动探究。
例如:数学乘法分配律,先出示。
1、(5+3)×4 5×4+3×4 2、(4+6)×11 4×11+6×11 3、10×(9+8) 10×9+10×8
让学生口算得数后,老师用抽拉片将相等的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从上面的事例中你发现了什么?说出来给大家听听。学生得出“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用这个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的猜想。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呢?让学生进一步举例验证,从而进入积极的探究活动中。
三、趣练--练有乐趣
1.突出练习题的趣味性。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设计融科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练习题,能够培养学生的练习兴趣。
2.突出练习题的应用性。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感到知识是一种使人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这是兴趣的重要来源。”
3.突出练习的层次性。
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从模仿性的基础练习到提示性的变式练习再到独立性的思考练习,降低习题的坡度,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
四、趣批--评价促趣
1.及时反馈。
教育心理学证明:学习必须获得信息的反馈,没有反馈的学习收效甚微,甚至无效;而反馈愈及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愈浓,学习效率就愈高。在布置完课堂作业后,我总是手握红笔,行间巡视,对学生做对的题目及时打上“√”,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对他们做错的题目,我总是和他们一起分析错误原因,帮助他们及时订正。这样面对面的批改,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正确的认识及时得到强化,错误的认识得到纠正,同时也减轻了教师课下看作业的负担,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2.引入眉批。
在教学作业批改中,我借鉴作文课给学生作文写评语的教法,在学生作业的精彩或疑问处加以批语提示,肯定其成绩,指出其不足,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你真聪明!你的解法很妙!做得真好!再把字写大一些就更好了!等等,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分步评价。
学生的勤奋主要来源于对学习的兴趣,而愉快的成功体验是产生兴趣和力量的源泉。因此,对学生在作业中有进步或有创造性的我都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在批改作业时我采用分步评价法:即不只看最后结果,而注重看学生的做题过程和思维过程,对学生作业的错误或疑问处,我没有给学生“×”,而是标出来要求学生自己订正,学生订正后,仍然评优以激励学生进步。
最后,我还采用指导学生自批自改的方式,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作风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错误、独立订正的能力,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
教学实践表明:兴趣是教学成功的秘诀。“以趣促学”不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愉快地去思考,愉快地去活动,主动去学习,而且学生会越来越乐学、善学,越来越喜欢数学,也越来越喜欢数学老师,我想这样的教学会取得成功的。
参考文献:
[1]刘金喜.“快乐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究[J].生活教育,2014(24)
[2]张媛媛.讓数学课充满乐趣[J].中国校外教育,2009
把体育课堂融入现实生活论文 篇10
法国思想家居伊·德波(Guy-Ernest Debord)曾在《景观社会》中,有过这番言论:“影像充斥着当今社会,成为消费者或观看者的消费对象和审美对象,人类所直接经历过的一切都已经变成被别人所上演的戏,因为真实的生活已经被预先包装过的体验和由媒介制造的事件所代替。”后继的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也指出,大众传媒的出现已经导致了真实与再现的融合。
吴丹丹的《穿针引线—激情让生活更稳定》就将目光朝向那些被快速消费的影像,她选择那些精致而又千篇一律的杂志广告图片,运用女性传统的手工活—刺绣,把一张张原本单调乏味的图片从机械复制品改造成颇有意味的装置作品。原本杂志上的广告图片意在对消费者营造一种刺激消费的虚幻现实,传播和放大普通大众对消费社会的身份确认和风尚追逐的心理需求。而吴丹丹力图用刺绣来刺破消费和被消费的幻象,游走的针线是对广告图片的戏谑,同时,也把现实生活和图像世界连接起来。
下面的访谈,本刊记者和她聊了聊这系列作品的创作历程。
《穿针引线—激情让生活更稳定》系列作品是什么时候开始创作的?现在还继续吗?
这一系列作品开始于2014年,现在还在继续,已经有60件作品。
你当初为什么会想用杂志上的现成照片进行创作?
2011年我开始做《穿针引线》这个大系列作品,在整个项目中我都使用已经存在的图片作为材料进行创作。《穿针引线—激情让生活更稳定》是其中一个系列。杂志作为图片存在与传播的主要媒介之一,对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同时它又是廉价的、易得到的复制品。
选择杂志里重复出现的汽车广告图片,加上你的手工缝制后变得独一无二,你是想打破那种重复性?
是,这种机械复制性与“人”的东西的结合我觉得有趣。
在照片上使用针线进行缝制是有受什么启发吗?有不少国外艺术家也尝试用这一手法,比如日本艺术家森本爱菜(Mana Morimoto),她就用现成的老照片和绘画图像进行创作,你看过她的作品吗?
这起源于我最早利用现成图片进行创作的第一件作品,是在平面的图片上放置一个立体的小物件,然后再重新拍摄,这种立体,不仅是说空间上的立体,也有感官上的立体。我认为图像是一个世界,现实是另一个世界,图像最有魅力的地方在于我们可以在这里看见那里,在此时看见彼时。我希望现实的生活与图像的世界发生关系,在做完那件作品后,我觉得可以用更加直接的方式来做,就开始使用针线进行刺绣。在做这大系列作品之前,我一点也不会刺绣,后来也没有刻意去学,刺绣没有对错之分,如果想做都会的。日本艺术家森本爱菜的作品之前也零星见到过,还有一位欧洲的女艺术家玛利亚·阿帕里西奥·普恩特斯(María Aparicio Puentes)也使用针线和图片做作品,我想对于女性来说缝补是很本能的一种行为。
那两位艺术家更多选择的是黑白图像,以突显针线的颜色,你选择的杂志图片大多数是彩色的,你是如何平衡针线颜色和图片本身的颜色?
我自己喜欢看到的世界是色彩缤纷的。对于颜色的处理是出于学院教育下所形成的审美和自身喜好本能选择的。学院的教育是从最基本的素描色彩开始的,我觉得这些基础训练对于我很重要,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这一系列作品中,你作品里都含有汽车元素,选择的杂志都是汽车类或有汽车广告的杂志?为什么会选择汽车这个元素?
没有特意选择汽车类的杂志,都是国内的杂志,我一般买《周末画报》《外滩画报》等。因为现在杂志中的内容都是包罗万象,衣食住行,什么都有。而我在杂志中有意选择的“行”作为其中一个点,也可以看出消费时代人们对车的“膜拜”,杂志上经常出现各种名车。
你在裁剪杂志上的图片时,经常会留有白边、印刷文字和杂志的排版设计,这是想明显告诉观者来源?在裁剪时,随意性居多,还是有精心考虑?比如你用的副标题“激情让生活更稳定”是出自其中的一件作品,但你裁切时却没有完整保留文字。
我希望能一眼看出图片来源,在工作时,有意的考虑和随性的裁剪相互结合在一起,呈现出最后的样子。这些图片的存在是杂志的组成部分,当它脱离出原本杂志的语境被裁剪下来之后,它又是图片海洋中的一个个碎片。
在一张广告图片上如何“穿针引线”,是随机性的,还是在心里会有个设计草稿,以体现你所说的撮合、联系、拉拢、接通关系?
没有设计稿,但也不是完全随意,处于中间状态吧。撮合、联系、拉拢、接通是对“穿针引线”这个词进行解释时使用到的,以便于理解,但是在处理具体的作品时我并不想做成看图说话式的,比如这张是撮合关系,那张是拉拢关系。我觉得作品需要有想象有空间,应该呈现出来的是一种整体的关系,一个世界与另一个世界的关系。
你的作品其实是三维的装置作品,而我们大部分人能看到的都是作品的复制图片,缺少那种手工刺绣带来的质感体验,你怎么看传播中出现的这种问题?
如果展览的话,直接展示的就是物件,这类作品的呈现看原作与看照片是有差别的,看照片时可能更多地看到的是颜色、色块,但是实物是有质感的,但可能不利于传播,这是我遇到的问题吧。
影像和人的关系,这话题本身蛮大的,你会侧重关注哪些方面?比如,人们对影像的消费,还有你在有些作品中对人的隐去,都是你想表现的?
话题是很大,也许一辈子都在这个问题当中。人们消费影像,也因影像而消费,用线条去覆盖人的具体影像,其实不是对人的隐去,而是弱化个体,强调“人”这个整体的概念。
这一系列作品什么时候结束?这组作品之后还有什么样的创作计划?
这一系列还需要积累一定的量,对于这一大系列,我希望呈现出图像碎片化的感觉,对我来说量和重复的劳动是一种反复强调。
把体育课堂融入现实生活论文 篇11
关键词:数学游戏;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2-150-01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实践、合作和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基础教育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了课程改革。近年来中国的教育专家纷纷呼吁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新理念,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理念。在数学素养形成的过程中,“满堂灌”、“题海战术”越发显示出对学生创造性、积极性、主动性的压制,极大阻碍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学生对于电视综艺节目和电子游戏的痴迷,清晰地表明:游戏是人的天性,将知识性、趣味性统一的数学游戏引入课堂教学中,是新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数学游戏教学是以数学知识为目的,以游戏教学为手段,以活泼、具体的形式来学习数学知识,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启发并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让学生通过实践,学习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与人合作,学习表述,交流自己的观点,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
一、数学游戏融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益处
1、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心理学告诉我们:在整个学习阶段,学生有着强烈的活动的需要。初中的学生也不例外,并且他们表现出更喜欢对抗性、竞争性的游戏,对智力游戏日益感兴趣。游戏具有趣味性,易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学习习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2、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游戏活动,就是教育与指导学生最有效的方法。游戏,能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随着各种游戏的进行,学生从感觉到认识,从智能到体能,从语言表达到情感交流,都会得到极大的促进;从中可以塑造学生的性格与品德,意志与才能。
3、有利于适应社会的需求。时代呼唤实践、创新、合作型人才。游戏中大量的活动和操作,以及学生之间的协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4、有利于活跃学生学习的气氛。学生在无压力的和谐气氛中尽情地发挥自己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积极动手、动眼、动脑探究知识。
5、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与一般的体验不同,因为在游戏中,输赢、胜负是马上就有结果的,每个学生都是游戏者,他们都有好胜好赢的心理,因此情感体验很直接,在这种体验中他们可以很好地掌握数学知识,理解数学原理,感受数学思想。
二、数学游戏融入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策略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游戏则是学生最喜爱的一种活动,把游戏引入课堂,可以寓教学内容于游戏之中,学生不但可以在游戏中完成教学任务,反过来又可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更多的快乐和满足。所以初中阶段的数学老师适当运用数学游戏这种教学的手段,使这种寓教学于游戏之中的教学形式更贴近孩子的心,使它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手段。
1、动手操作类游戏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数学理论的产生一般是经过尝试、猜测、验证等过程得出,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试验游戏来经历尝试,得出猜测的基础。既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性格。如在《拼图与探索勾股定理》的教学中,让学生用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正方形,让学生试验摆法与完整性,构造出勾股定理与正方形的关系图,从而得出一种情形下勾股定理的结论。
2、直观演示类游戏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一般都借助一定演示道具创造相应的情境导入,适当的情境可能激发学生的浓厚学习和主动探究的欲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有目的的把学生引入事先设定的游戏场景,让学生竖起耳朵听,放开手脚感觉。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能轻松自在的获取、理解、掌握、巩固数学知识,充满变化、富有个性的场景让他们有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自我表现的平台,能较好的提高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的扩散和发展,融洽师生的关系,构建和谐课堂。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教学中,将学生堵在教室外,让学生产生悬念:老师今天要干什么?然后让学生根据老师给定的座位序号找座位,给学生初步的有序实数对与平面内点的对应关系的概念,以便于后面的教学。
3、策略类游戏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有些策略类游戏,我们适合采用竞赛的形式进行。学生时代,都有一定的好胜心理,教学中采用竞赛的形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采用激励机制。每次比赛结束后,都要对获胜者进行表彰,有时也可对失误者进行处罚,但都在注意奖与罚的“度”。
4、娱乐类游戏教学策略: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把体育课堂融入现实生活论文】推荐阅读:
日常生活融入英语课堂08-01
将生活融入语文课堂07-10
体育教师课堂教学情绪调节策略论文08-29
体育课堂的有效性教学论文05-24
中学体育高效课堂实现手段研究论文06-05
让定向运动进入中学体育课堂的论文07-14
体验生态体育课堂教学七要素论文08-27
体育课堂热身活动生理学分析的论文05-31
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论文08-23
小学体育教学中高效课堂的构建论文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