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教育融入思想品德教育的必要性论文

2024-05-31

法制教育融入思想品德教育的必要性论文(共14篇)

法制教育融入思想品德教育的必要性论文 篇1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想品德教育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需教师深入挖掘教材,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适时进行思想教育.

作 者:刘艳林 李群英 李芳瑞 LIU Yan-lin LI Qun-ying LI Fang-rui  作者单位:刘艳林,李群英,LIU Yan-lin,LI Qun-ying(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河北,石家庄,050081)

李芳瑞,LI Fang-rui(张家口市康保县闫油坊中学,河北,张家口,076650)

刊 名: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IJIAZHUANG VOCATIONAL TECHNOLOGY INSTITUTE 年,卷(期): 20(5) 分类号:H319 G41 关键词:大学英语   思想品德教育   教材   人生观   世界观  

 

法制教育融入思想品德教育的必要性论文 篇2

一、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礼仪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良好教养的体现,它是一种按照行为规范来与他人相处时候的一种行为表现,也是一个人获得别人的认可和尊重的手段。礼仪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个人、家庭、集体乃至整个国家的精神文明状态, 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礼仪的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是孩子性格养成和塑造的关键时期,因此对于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思想品德教育课作为主要的思想教化课程,一定要将对小学生的礼仪教育内容合理地渗透到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才能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和思想的健康发展,因此礼仪教育在整个学校的各个学科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礼仪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由于礼仪教育形式和内容都比较宽泛而多样,导致我国目前的礼仪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首先表现在,目前的礼仪教育对礼仪的内容研究还不够透彻。很多教科书或者教辅资料上有关礼仪教育的内容都不够细致和深入,大部分只是停留在了对于礼仪研究的本身层面,都是去挖掘和研究一些理论上的东西,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很多关于礼仪方面的教学方法都不够科学有效,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过于追求形式上的东西,很多学生听过以后并不能在大脑中形成深刻的印象,更不会尝试着去到实际生活中进行操练,因此常常导致礼仪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局面的出现。其次主要表现在,课程安排上很不科学。礼仪课堂教学的根本应该能够指导学生去用,应该更加侧重于学生的实践练习而不是一味地进行空洞的理论学习,只有让学生多学多练,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最后表现在,实践教学资源和教学材料的极端匮乏。目前关于礼仪方面既实用又有可操作性的教材或者教学资源非常的少,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很直观地把握整个课堂的内容,印象不够深刻。

三、思想品德教学中礼仪教育的融入与渗透

小学课程教学过程中,为了节约教育人力和教学成本,在不单独开设礼仪课堂的前提下,完全可以将所有的礼仪教学内容,放到思想品德教学课堂上来进行,使二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由于小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都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要做到礼仪教学内容的全面性。

1.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循循善诱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要想使礼仪教育能够很好地融入和渗透,必须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循循善诱地进行教学, 尽可能地营造一种轻松的教学氛围。师生之间进行互动,如可以让学生自己说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回答什么样的孩子最受老师、家长、同学的喜欢,然后一步步地引领学生进入所要传授的礼仪教学过程中。

2.教导小学生掌握基本日常礼仪

对于小学生的礼仪教育要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开始,要注意教导小学生基本的礼仪常识,如坐立行走、待人接物、卫生习惯、见面或者分别时的礼貌用语、为人处事等方面上的教导。只有在课堂上将这些小的礼仪方面的知识都告知学生,才能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操练自己,从而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达到礼仪教育的最终目的。

3.思想品德教育与礼仪教育并行

思想品德教育与礼仪教育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养成了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和道德修养,才能更好地完成礼仪文化上的教育。要将“首先将学生塑造成为好人,其次才是能人”的教育理念渗透到课堂之上。让学生摒弃以往只关心成绩,只重视分数的态度,转而更加注重自身的行为习惯的规范。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校园、家庭、公共场所等方面的综合礼仪,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

法制教育融入思想品德教育的必要性论文 篇3

关键词:法制教育;初中思想品德;不良影响;传媒手段

随着各种传媒工具的发展,初中生接收各种信息的渠道也在不断增加。而由于一些网络传媒等监管的不够完善,导致一些不健康甚至是犯罪的信息也传播给了初中生。初中这个年龄段正是学生青春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各种人生理念成型的重要阶段。在亲人长辈都忙于工作的当下,初中生法制观念的形成就需要在学校教师的帮助下完成。因而将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中,加强法制教育的力度显得尤为重要。

一、初中生法制教育缺失的不良影响和严重后果

初中生属于弱势群体中的一部分,他们还处于不能有效保护自己的时期。在法制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初中生往往无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和人身安全,还会无意识地犯下过错。现在的初中生受到一些帮派电视剧的影响,会比较重视义气,从而导致初中生群体斗毆事件的发生,而由于缺乏法律观念的约束,在斗殴中缺少分寸,往往会造成一些人员的伤害甚至死亡。一些社会上的犯罪分子也将罪恶的魔爪伸向了初中生,由于法律知识的欠缺,受害的初中生往往无法拿起法律的武器来捍卫自身,也使得罪恶得到纵容,导致初中生的受害群体不断壮大。这些都是因为初中生的法律意识淡薄、法制教育不到位而引起的。因此,将法制教育融入初中生的思想品德课本,从初中就实施法律法规的教育工作,将法律的思想植入初中生的理念之中,甚至将法制教育宣传到各个角落,让初中生能更好也更方便地接受法律知识,从而约束自身的行为,杜绝青少年犯罪的发生,也避免青少年长大后违法乱纪。在受到犯罪分子侵犯后,也能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和保护自己的人生安全。法制教育从初中开始,因为初中正是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关键阶段。

二、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施措施

1.法制教育知识的丰富

成立专门的法制教育知识编辑小组,收集和丰富切实与初中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网罗具体的案例分析,将知识点从简单到复杂,由点到面地进行安排编辑。尽可能地赋予相关法律知识丰富的内涵和具体的形象,使初中生能够有效地吸收和理解,并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学会运用。

2.严格执行法制教育教学

教师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法制教育,严格执行法制教育教学任务安排,加大对法制教育执行力度的监管,将法制教育课程安排同学生掌握情况相结合,对一线教师进行考核。通过考试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所有相关部门、人员都应对法制教育给予高度的重视,只有众志成城,才能实现初中生法律相关知识的有效培养。

3.有效利用传媒手段,加强法制教育的宣传

除去在思想品德课本中融入相关法制教育知识外,要充分利用传媒手段,加强和扩大对法制教育知识的宣传。在策划板报时,专门设立法制教育板块,报纸、网络、电视也应加强法律知识的宣传。要明确案例分析,条理要清晰,且有层次感。在对犯罪案件分析时,要严肃认真,决不采取避讳的态度,清晰地分析犯罪事件的结果和影响,并给出法律层次的判断和结论。

4.围绕初中生生活进行举例分析

法制教育可从小事抓起,对于初中生生活中极易发现和遇到的问题进行举例分析。如对青少年打架斗殴事件进行客观的分析,将事件造成的对受害人、当事人及双方各自的家庭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告知学生,促使学生自行思考,敲响警钟,从而防微杜渐,严格以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

5.将思想品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相融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理念

初中正是学生树立人生理念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通过全面系统地展开法制教育和政治教育的教学工作,使法制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为初中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理念的形成提供坚实可靠的基础和后盾。

法制教育从初中生开始,从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课本开始。加强对法制教育的重视力度和执行力度,加大对法律知识的宣传推广,消除因法律知识缺失而造成的不良影响和后果,使越来越多的人能够知法、懂法、守法和用法,从而构建一个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余成友.浅析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教育的必要性[J].读与写:上,下旬,2014(6):38.

[2]余成友.浅析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教育的必要性[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2):200.

法制教育融入思想品德教育的必要性论文 篇4

摘要:近几年高职生自卑、抑郁、狂躁、封闭等心理问题突出,每年都有高职生因心理疾病、精神障碍等原因不惜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案例发生,且有上升的趋势。现行高职院校生命健康教育没有形成合力,很难建构完善的教育体系和有效的运行机制。推动高职生生命健康教育工作走向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健全高职生生命健康教育工作体系迫在眉睫。

关键词:职业指导融入生命教育以人为本

德国教育家斯普郎格说过:”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呼唤,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阶值感唤醒。”职校中有为数不少的特殊学生群体,由于复杂的家庭环境影响导致他们对自己前途悲观失望,如何唤起他门对生命的重新认识进而引领学生走向成功呢?在职业指导课中融人生命教育是一个很有效的办法。

职业指导课的对象是职校生,对于这个群体来说,生命教育是最重要的,生命于我们犹如刹那的烟花,一闪即逝。为此,我们在探讨生命教育之时,首先要抓住生命教育的特征,才能真正地把生命教育进行到底,让生命之花绽放得更加灿烂,更加永久。生命教育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敬畏生命。生命教育,敬畏生命是第一要义。这也是生命教育的.主要特征,它首先必须尊重生命、珍视和保护生命:其次是必须活出意义和价值,即体悟价值和智慧人生:

第二,尊重和解放儿童。在职业指导课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把学生当“人”看,尊重人的特性,又要把学生当“学生”看,承认学生的独特价值:

第三,融人生活。在生命的发展历程中,必须让生命真正融入和参与到生活中来。因为生活才是我们生命的存在方式。杜威曾经说过:“教育即生活。”为此,我们要求教育要回归生活,要融人生活,实现教育与生活的融合:

第四,充满人文关怀。生命教育过程就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过程,它需要的是尊重、关怀、激励、宽容、平等。

一、职业指导课融入生命教育可以改变学生命运

我系有这样一个经老师生命教育后成功感化的案例:学生小刘,是我系广告设计的一位女生。她喜欢打扮,对学习却不感兴趣,平时不愿与别人多交流,眉苦紧锁发呆的时候较多,做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非常自卑,甚至有轻生念头。我把她列为一名特殊学生,在多次谈话中了解到她们家是一个重组家庭,后妈又养了小弟,爸妈时小弟疼爱有加而对她漠不关心,爸爸因为过去老师不关心学习困难的女儿而对学校满腹牢骚,一家四口人挤在一间不间30平米的老公房里,她甚至没有自己的房间,晚上写字和睡觉都在小阳台上,爸妈现在就希塑她在职校混张文凭,尽早工作以养活自己。

对这样的学生,实施生命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我教育她,世界上,任何一个生命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世界上很宝贵的,人的价值不在于地位和金钱,更不在于家庭背景,生命的价值体现在对社会的奉献,和自我对困难的跨越,不断地提升自我才是体现自我价值的唯一途径,生活是美好的,好珍惜生命,积极生活。

为了鼓励她,我在职业指导课上宣布了一个重要决定:小刘任劳动委员!事后我才知道,这是我给她封的她学习生涯中的第一个”官衔”了。从此,小刘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学习有了起色,工作尽心负责,人变得乐观起来,更重要的是,她对前途充满了希望,最后成为优秀毕业生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她在给我的电子邮件里说到:”感谢老师你对我的关心和信任,是你给了我快乐的源泉,是你给了我新的希望和生命,你是一个不偏心的老师,我不会让你失望的。”

二、利用职业指导课开展生命教育的方式和途径

(一)通过学科教学实施生命教育

我们说教学只是手段,最终方向是育人,是创造富有精神活力的伟大生命。可以通过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结合来实施,比如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形成一批生命教育精品课程;隐性课程如建设关怀生命的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生命教育成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通过专题教育实施生命教育

在国外,生命教育一般集中在对毒品知识、性知识、预防青少年犯罪和校园暴力等方面,由学校和专门的社会机构加以实施。结合我国学校教育现状,我们的生命教育专题可以分为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健康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禁毒教育、环境教育等。

法制教育融入思想品德教育的必要性论文 篇5

一、室内设计教育中融入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近几年,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迅速,作为建筑行业中的重要分支,室内设计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相关知识理论变得越来越完善。但是从当前的室内设计成果来看,其中有很多不足之处有待改善,其中设计风格缺乏民族特色现象尤为严重,无法彰显出民族文化的魅力和内涵,过于重视装修表象,缺乏创新意识,很难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室内设计师民族文化素养较低,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所以,必须在室内设计教育中融入民族文化,改善当前室内设计现状。在室内设计教育中融入民族文化,从学生自身、室内设计行业以及民族文化传承等众多角度来看,都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1]。首先,民族文化作为前人的智慧结晶,有很多艺术元素都能给学生带来设计灵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够有效提高室内设计教学质量;并且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其次,能够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感知和理解,感受到民族文化魅力及内涵,在室内设计中彰显出民族特色,同时还促进了民族文化和西方优秀文化的.融合,满足了时代对室内设计新的要求,有利于室内设计行业的良好发展。最后,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使学生在学习、掌握民族文化的同时,能够以室内设计为媒介,使更多的人接触到民族文化,扩大民族文化的影响力。

二、民族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学条件较差

室内设计专业术属于艺术类学科,有其特殊性和要求,但几乎所有类型高等院校都开设了这门专业,这就造成了教学混论、有些基本教学条件都很欠缺,更不用提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得到实质性的提高,民族文化教育质量差。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管理体制及教学方法是有一定的区别的,部分高校在室内设计教育中融入民族文化时受到限制,学校教学体系与室内设计教育存在冲突,无法实现预期效果。部分高校对民族文化教育不够重视,没有对教学计划进行合理设计,也没有配备专业老师,民族文化与室内设计教育的融合仅仅停留在表面工作,很难得到落实[2]。

2.民族文化艺术教育缺失

当前,很多高校没有将民族文化艺术纳入到教学课程,没有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系统性的教学,民族文化艺术教育缺失现象严重。因为学校没有开设民族文化艺术类课程,学生仅仅是学习到了设计史和艺术史,对民族文化艺术知识接触较少,通过自学很难认识到民族文化艺术的本质特点,民族文化素养较低。并且在进入社会后,面对不规范的行业市场和激烈的竞争,学生也无暇对民族文化艺术进行系统性的学习,难以形成个性化设计风格,设计作品无法真正彰显民族特色。

3.专业教学观念滞后

室内设计教育与普通艺术教育有着本质区别,但是很多高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将两者明显去分开,缺乏对室内设计教学的综合性考虑,专业教学观念滞后严重,导致学生容易将室内设计与普通类艺术学科混淆在一起,学生的专业性不强。并且很多高校在室内设计教学中,将教学重点全放在了专业知识及技能技法的传授方面,而忽视了民族文化教育,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较低,在实际设计过程中,难以将室内设计技巧与民族文化元素有机结合起来。

三、民族文化融入室内设计教育的途径

1.强化教师民族文化素养培训

教师必须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的民族文化素养,更好的承担起民族文化教育任务,对学生起到更好的指导和熏陶作用[3]。但是从当前我国的教师队伍建设情况来看,具备较高民族文化素养的教师少之又少,很难对学生做到科学的引导,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得不到提高,也无法在室内设计中融入民族文化,所以就需要强化教师民族文化素养培训。教育管理者应该为老师提供更多的民族文化学习机会;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师也应该重新自我定位,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了解、学习民族文化,不断提高自身素养,积累丰富的设计经验,对学生起到更好的指导作用。

2.增设民族文化艺术理论课程

学校是学生系统学习民族文化艺术的主要阵地,所以必须充分发挥学校的阵地优势,增设民族文化艺术理论课程,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民族文化艺术知识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可以不拘一格聘请相关老师承担民族文化课教学任务,课程可涉及到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独特民族符号等。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使学生对民族特色文化进行深入的学习,帮助学生构建系统民族文化知识,做到对民族文化内涵的真正理解和掌握,能够使民族文化融入到室内设计中,灵活解决从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4]。

3.强化民族文化实践教学

保证民族文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同步性,对于实现室内设计教育与民族文化的融合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有效提高室内设计教学质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到民族地区进行采风实践,了解当地的民族特色及室内设计特点,在实践过程中对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检验,找出自身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善。同时,还能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自主探索、挖掘所不了解的知识,对于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4.开展民族文化比赛与课程考核

在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考核的时候,可以采用命题设计形式,同时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联想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在室内设计教育与民族文化融合过程中,可以开展民族文化比赛与课程考核。以某个民族为设计主题,使学生对该民族特点以及独特文化进行总结,寻找代表性的民族文化符号,并结合所学室内设计手法对其加以灵活运用。通过这种形式的比赛和考核,可以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实现与室内设计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形成民族设计方法、积累设计经验。

四、结语

为了提高设计师的民族文化素养,创新室内设计方法,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设计风格,就需要将民族文化融入到室内设计教育中。通过强化教师民族文化素养培训,增设民族文化艺术理论课程了,强化民族文化实践教学,开展民族文化比赛与课程考核等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室内设计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培养更多民族文化素养较高的设计师,通过室内设计,充分展现出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及内涵。

参考文献:

[1]赵宏云.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运用浅析[J].赤子:上中旬,(19):148-148.

[2]蒙敏.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运用浅析[J].课程教育研究,(33):230-231.

[3]雍建华.民族文化传承视野下室内设计课程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6):141-142.

[4]勾振宇.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装饰:理论,2014(11):41-41.

让生活融入思想品德教学中 篇6

思想品德是一门相对抽象的学科,以往空洞的说教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也难以形成情感的共鸣。笔者认为应将生活融进思想品德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分析生活,让思想品德教育回归到现实生活,实现知与行的和谐统一,提高学生运用书本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充分挖掘生活中构教学素材

一直以来,思想品德教材成了教师教学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资源。其实,生活中处处是思想品德教学的素材,我们应该结合身边生活和学生自身实际,挖掘学校的、家庭的生活素材,选择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有探讨价值的生活素材和课本教材的相关知识点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热情。在讲解“孝敬父母长辈”这一知识点时,笔者让学校组织的家长会变成了思想品德教学的课堂。首先邀请家长代表谈谈他们养育孩子的艰难故事,接着让学生当着父母的面,陈述自己做了哪些孝敬父母的事例,最后请家长和学生一起讨论“我们为什么要孝敬父母”、“日常生活中如何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等。很多学生和家长说到动情时都留下了感动和幸福的泪水,当然,也有悔恨的泪水。这样的课堂效果比单纯地列举书中的事例要好得多,因为书中的事例是遥远的故事,学生没有切身感受,难以引起情感共鸣,第 1 页 身边的事例虽然平凡,但却真实,容易使人动容、动情。

二、运用生活中现象理解课本中的问题

思想品德课本中很多知识比较抽象,教师空洞的说教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甚至会引起学生对学科的反感。尽管课本中也列举了一些事例,但那些事例离学生自身生活较远,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所以笔者认为,利用学生身边生活现象来理解课本中的问题,会使学生感同身受,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解“众人划桨开大船”时,学校正好举行拔河比赛,我执教的班级学生虽然个子较小,但却战胜了个子、力量占优势的另一个班级。我在祝贺、表扬我班学生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我班为何能取得胜利,分析对手失利的原因。学生很快联系书本知识,利用自己的切身感受,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我又顺势利导,引导学生探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学生反响强烈、讨论积极。

三、联系时事政治消化理解理论知识

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师要和学生共同参与、形成互动,引导学生每天关注时事政治,将书本理论知识与鲜活而真实的时事结合起来,学习国家的方针政策,形成正确的思想取向和价值观念。事实胜于雄辩,时事政治就是最有说服力的论

第 2 页 据,而且学生对时事也较有兴趣,时事的鲜活性、指导性、综合性等特征是学生感兴趣的主要原因。同时,一件热点时事可以折射课本中的诸多知识点,能够将众多的课本知识综合成一体。像小悦悦事件,除了对小悦悦给予同情和对冷漠路人进行谴责外,教师引导学生对“亲社会行为”进行讨论,然后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与之相联系,学生在热烈的讨论中又提出了“未成年人的保护”、“交通肇事逃逸”等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因此,笔者认为应该让生活融进思想品德教学中,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学生身边的事例,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热点时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法制教育融入思想品德教育的必要性论文 篇7

一、初中生网络道德缺失的的现象及原因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认为,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没有强制性, 是依靠社会舆论, 人们的信念、习惯和传统教育来起作用的。这种道德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而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 网络道德也随之出现。这便带动了一种新道德规范的出现。

网络的发达使得信息的传递更为及时有效, 各种人都生存在这个巨大的虚拟“村子”里, 各种不良淫秽信息也层出不穷。且网络自身存在的自由性、虚拟性和匿名性更使其中的人鱼龙混杂。而青少年作为网络中的一个大群体, 对于外来信息的判断缺乏选择性, 容易模仿某些不良的行为。如趋向低俗的网络语言、颓废消极的网络思想, 迷恋网游、各种火星体、非主流, 杀马特、玛丽苏群体的存在, 这些负面的信息一点点地入侵青少年的思想, 毒害他们稚嫩的心灵。

二、网络道德教育融入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路径

1. 培养学生对网络文化的判别能力。

外面的世界精彩万分, 青少年正处在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年纪, 他们开始不满足于学校老师所教授的知识。而互联网作为一个信息的集中站, 无疑是极具诱惑力的。但是,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各种知识的阴影处, 存在着各种反动、黄毒黑的信息。某些不法分子刻意制造有关社会、政治、文化的错误信息给青少年, 妄图给他们洗脑。还有一些传播黄赌毒信息, 妄图从青少年手里骗取钱财。为此, 提高青少年自身对于网络文化的判断力显得格外重要。网络道德的融入, 有利于学生增强自身的辨析网络文化的能力, 提高他们有效利用信息和抵御信息污染的能力。

以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内容模块“成长中的我”为例, 详见表一

2. 相关网络法律法规知识的教学。

我国是一个法律大国, 也是一个法制社会。青少年对于法律知识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不仅对于自身的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更是对权力和义务统一的认识。在网络上, 有许多青少年自身的隐私、自身的财产受到了侵害却不知道解决的正当途径, 从而出现各种悲剧。学习法律法规还培养了学生自身的公民意识, 帮助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 增强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学法是守法的必要前提, 可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谐社会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青少年法律意识关系着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因此, 在思想品德课程中增加法律法规知识的教学是必要且重要的。

以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内容模块“我与他人的关系”为例, 详见表二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 给未成年人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与此同时, 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 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在实践中, 通过研究青少年心理生理发展需求, 把网络道德教育融入思想道德教学体系中。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对外界知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判断力, 提高了网络道德素质, 更从另一个方面使学生的个人修养得到了培养, 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性。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 互联网络迅速普及发展, 已经成为未成年人学习交流的重要平台。然而, 网络同时是一把双刃剑。它对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 同时也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日趋严重的网络道德缺失等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在现代思想品德课程中是极为重要的一点。

法制教育融入思想品德教育的必要性论文 篇8

中学生正处于思想还不稳定,对外界的各种诱惑没有足够的抵御能力的时期,我们中学思想品德工作者要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课这一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帮助初中学生在人生的征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那么,如何在思想品德课中对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呢?本人试从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思想品德要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教师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教师的智慧,为人师表的举止,会对学生起到示范作用,从而使学生在内心深处产生敬仰、崇拜乃至模仿行为。我们要以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上课时,着装要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要整齐,书写要规范。板书设计、语言表达、教师的仪表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感受到美的教育。辅导“问题生”要耐心、细致,使学生在教师的感染下,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教育。若教师在教学中老板着面孔,死气沉沉,则教室的气氛必然紧張、严肃,学生容易产生一种压抑感,他们学习的潜能就挖掘不出来。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将师生的感情融于认知活动中,使学生在一个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教师高尚的道德,在课堂上主要体现在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热爱关心等方面,无论是教师那认真的态度还是精湛的造诣,对学生都是一种很好的品德教育,这是教师师德在课堂上的体现。教师在教知识的过程中,要严格要求学生,培养学生文明的习惯,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用学习上的困难磨炼学生的意志,使学生在增长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受到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和熏陶。

二、如何进行德育教育

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生正确树立世界观与人生观的主渠道。在现阶段,课堂教学依然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要想真正实现这些德育功能,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选择恰当的德育点,使思想品德课充分发挥德育的功能。

以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为例,七年级主要对学生进行学习适应、良好的心理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学习方法的教育,使他们懂得磨练意志、优化性格、严格自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社会,培养健全人格。八年级主要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自然环境和法律常识的教育,使他们掌握与人交往的方法,知道环境保护的意义,帮助学生初步形成适应现代社会所必需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九年级有许多内容都渗透着爱国主义的精神。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跨上了新的台阶。“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施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行,天宫一号与神八对接等等,都能让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民族自豪感。通过对资本主义三次科技革命以及新中国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的讲解,能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激励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创新。通过对九年级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还能帮助学生培养艰苦创业的精神、正确的人才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品德课的这些德育功能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

三、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就是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和帮助学生获得对生活意义的领悟,获得对生活、对世界、对人生的反思和感受,获得对现实生活中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认识,开拓学生丰富而独特的精神世界,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理论知识源于生活的需要,是从实践经验中抽象出来的,是人们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初中生虽然涉世不深,但对生活已有自己的经验积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理论的指导作用,强化理论灌输的同时,更要通过联系实际,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以学生对生活实际的了解、认识和感受作为认识理论知识的基础。特别是用发生在同龄人身上的一些事例去教育学生,极具亲和力和说服力,很容易和他们产生共鸣。比如在教学“如何拒绝诱惑”时,我发现很多同学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就先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因势利导,把好的想法推广给全班同学。这样既摆脱了课本上条条框框的束缚,也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接受了拒绝诱惑的方法。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常常采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这种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势,认真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和校本课程资源,因势利导,针对中学生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德育工作。这既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出的要求,也是新的历史时期思想品德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法制教育融入思想品德教育的必要性论文 篇9

一、充分利用教材的现有资源,构建有效思想品德课堂是法制教育的主阵地

课堂教学是日常教育教学的重点地带,也是进行法制教育的主阵地。在日常课堂教学的同时渗透法制意识,与课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法制教育,比单纯的说教或者硬性个案分析更加有意义,也容易为学生所接受,避免了枯燥乏味的灌输,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一来,法制意识便悄悄地在学生心目中植根,相信不久的将来,更会开花结果。以这样的形式进行法制教育的渗透,使学生对本来枯燥乏味的法律法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要知道,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思维的形象性,只有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好的进行教育和教学。与学科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法制教育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教材本身就是一部充满法制教育内容的书,只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不断细心地去发掘教材的法制元素,必将能焕发出课堂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新生,一改以往那种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使我们的法制教育进行得更有效,更具发展潜力。

二、带领学生现场旁听法院审判大会

教师带领学生旁听庭审,有着特殊的普法宣传和警示教育意义,能让学生们更加直观地感受法律的威严。通过这样的观摩活动,也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知法、懂法、守法的重要性。整个庭审能够让大家深切体会到社会上犯罪分子的罪恶,也让大家感受到法律对自己的关怀和保护,使大家时时谨记,要做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好学生,并努力做到在学校多学科学文化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旁听之后,还可以让学生谈谈感受,书写体会。要使未成年人,特别是初中生能更好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远离犯罪,全面健康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之材,必须培养其法律意识。

三、带领学生观看法律讲坛和法制报道的法制类栏目

《法律讲堂》是CCTV12的一档法律知识类栏目,寓法理和观点于故事中,贴近生活、贴近百姓。作为法制频道的一档谈话节目,《法律讲堂》是找准电视和法制的切入点,探求电视手段和法制教育的内在联系,最大限度地发挥电视的教育作用。《中国法治报道》是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的主要新闻栏目,以介绍近期全国各地发生的`法治案件为主要内容。栏目契合我国推进法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趋势和“社会与法”频道关注法治中国、共享和谐社会的专业品质。如果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直接收看《法律讲堂》和《中国法治报道》这两档节目,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守法的光荣与幸福,违法的可耻与痛苦,让法律常驻学生心中,远离违法和犯罪。当然,偶尔观看几次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法律意识的提高和法制观念的增强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四、模拟法庭感受法律的尊严

担任模拟法庭中重要角色的只有少数学生,但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整个过程,让他们切实体验到法律的庄重与尊严。有一次模拟法庭之后,一位学生在自己的心得体会中写到:“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法律的公平、公正、公开的理念和法律上那种坚定的信仰。法庭庄重、严肃地告诉人们法律是公平的,在法律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在这次模拟法庭中,我担任了原告的角色,原告那种渴望法律还他们公道的心情,令我深深的感觉到法律是人们保护自己权益的有力武器,那是从来都没有过的感觉。看到法庭上每个人严肃的表情,让我们深刻的感受到法律在我们面前是多么的庄严与神圣。”

五、通过教师的表率作用,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法制教育融入思想品德教育的必要性论文 篇10

关键词 农村小学 思想品德教育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0043-02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宗旨在于通过系统、专业的知识教学帮助小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从而为他们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奠定良好的基础。其学习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对于学生来讲足可见一斑。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桎梏以及影响,相当一部分农村小学生对《思想品德与社会》这一科目的学习持敷衍了事的态度,总认为:“思想品德课仅仅只是一门副科,并不是主要的学习科目,因此,没有必要进行深入的学习与了解。”在这种错误理念的指导下,农村小学生普遍缺乏对于这一课程的浓厚学习兴趣以及强烈的求知欲望。试想,如此状态之下,又怎么能保证学习效率及质量呢?农村小学思想品德课程陷入了一个较为尴尬的教学处境。

一、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重要性

1.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是促进农村小学生正确的人生理想树立的重要阶段

小学生是初步建立人生理想的最适年龄,在这个年龄阶段,他们无法光靠自己来制定人生理想,需要教师的一步一步引导,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学生树立正确人生理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有一部分在提供小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部分内容就是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小就培养学生要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德育的发展。教师要将课堂教学与现实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学生带到真实的生活中去观察、感受和思考,帮助他们弄清是非,明晰道理,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并引导他们创造美好的现实生活。因此,我在课堂上把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作为教育的重要资源,让学生成为自己生活的实践者、观察者和反思者,在体验中明白道理,获得对他人、对社会、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进而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养。

2.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能够提高农村小学生的集体凝聚力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能够加强学生的凝聚力就是指通过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共同价值观,从而使学生团体的凝聚力得以增强,这样就能够很好的摆脱农村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心里的阴影,受到年龄及环境因素的制约,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对父母的行为表示不理解,更有甚者产生了厌恶、憎恨父母的错误想法。针对这一情况,我在教学一开始我就让几位学生亲自阅读了他们外出的父母写给他们的信件,之后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读完父母信件之后的感受与想法。如此一来,不但有效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及学习思维,而且结合农村留守学生的特有心理特点,又促使他们深刻感悟与领略到了父母对自己深沉的爱,而这显然正好是本节内容的思想主旨之所在,从而为学生实现对于这节内容的更好认识、理解与掌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方式

1.针对农村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要尽可能运用好这些自然资源,让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通过开展走出校门、走进家乡的活动,让孩子们对自己从小就熟悉的家乡有了新的认识。黄黄的油菜花,沉甸甸的麦穗,弯弯的河水,都蕴含着情愫!有那么多令他们心动的地方。如果能够正确的引导可以增强孩子们对家乡的情感和责任感。

2.既然农村儿童较早参与了家庭的生活生产劳动,那么,这就理应成为我们开展品德教育的良好资源。但农村家庭的家长,一般文化程度比较低,或者是外出打工者居多,这又是不利的一面。要开发这种资源,就必须在取得农村学生家长的配合上下功夫。利用假期对农村学生家长进行必要的、浅显易懂的儿童健康心理、儿童教育理论知识的培训,以取得他们实施农村小学品德教育上的支持。这样,许多把品德融入生活的教育活动,就能得以顺利开展,就能教出有血有肉、生动活泼的农村品德课来。

3.作为一名农村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去调查了解自己从教地方开展活动的内容,结合新课程要求,筛选出能为教学所用的“精华”部分,确定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活动内容。这样,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这些活动中,去接受良好传统文化的影响,使他们正确认识养育自己的这个社会环境,养成良好的中华美德,为长大后迈向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实践证明,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越感兴趣,道德观念越易被学生认同、接受。要做到不脱离课标,又不拘泥于教材。

三、对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建议

1.农村小学要高度重视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小学思想品德工作是影响学生一生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小学应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学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思想品德教育观念,增强教师对思想品德工作的认识,形成共同关注孩子成长、共同关爱孩子的心理健康,共同促进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开展的良好氛围。在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的同时,强化学校的校风、校训和办学理念,提炼出具有自身特色的、较为响亮的文化口号,形成向心力、凝聚力,对师生起到较强的激励作用,激发师生团结奋发的热情。在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中应多采用正面教材,用正面的好人好事感染学生。对于做得好的学生多给予表扬和赞同,让他们从内心产生自豪感,也成为众多学生效仿的对象。学校或班级要加强文化活动的开展,培养同学们的归属感、荣誉感,增强集体意识,例如,举办一些体育活动、益智类活动等。比赛可以使学生更容易主动去结交朋友,主动与他人交流,互帮互助,增进友谊。

2.要创新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方式

教师们必须坚持对小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将思想道德课按照文化课程的教育方式来开展,坚持教育多样化,把思想品德教育寓教于乐,将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课堂内外,联系学生言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与性格品质。在小学阶段,老师是孩子们心中的榜样,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教师在讲授思想道德课的过程中要彻底剔除“单向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更多地与学生互动共进,寓教于乐,将课堂内外结合教育,并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图文并茂,把思想品德教学融入学生学习生活,不但激发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对他们的日常生活也将产生巨大的影响。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全面地、发展地看待每个学生,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并善于和适当评价学生的言行,及时肯定学生好的行为,让外部的评价逐渐转化为学生内部的动力,使学生能够进行自我调节,向好的人和事学习,同时,也使学生逐步学会独立地、带有批判性地评价自己和别人。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应该清楚孩子的心灵就是一张白纸,思想品德教育就是老师手中的画笔,因此,思想品德教育的成功与否,对孩子优良品质的形成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而孩子的品质直接关系到了祖国的未来。

法制教育融入思想品德教育的必要性论文 篇11

然而, 当今的社会每天都有大量的热点和焦点事件发生, 相比之下固定的课本材料就显得过时和陈旧。2012 年,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时事教育的意见》指出:开展以当前国内外形势、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及社会热点问题为主要内容的时事教育, 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方面, 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 在小学品德课堂中也需注入时事教育, 让品德课堂充满活力。

一、更新观念, 关注时事热点

1.课程性质的要求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课程的性质已决定了它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因此在教学上也比较特殊, 必须紧密地联系现实, 国际、国内和生活周边以及学生自己的思想实际。必须要以“动态”的现实去丰富“静态”的教材, 也就是用最新发生的国内外时事, 并且用它解释、证明教材内容。

2.课程标准的要求

《课标》中提到:充分开发、有效利用课程资源, 对于丰富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 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生成性和教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本课程的资源是多样化的, 课程资源的利用应为教学服务, 力求切合实际。《课标》中还提到:国家和地区的一些重要事件或突发事件等, 也是需要教师关注并加以整理、开发的资源。因此, 在教学中要积极应用时事资源将丰富课堂教学, 使之更有效。

3.学生发展的要求

现在的学生与电视、网络接触较多, 因此尽管还是小学生, 但他们的见识比以前多很多, 认知能力也在不断增强。时事资源新鲜真实, 传播广泛, 具有说服力, 拉近了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品德与社会”本身就是一门德育取向的课程, 而时事资源中所蕴涵的层出不穷的有关信息能培养学生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使命感, 养成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良好习惯。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所发布的时事热点, 对缺乏生活阅历和生活经验的学生也可以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另外,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最新发生的国内外时事更符合学生的求新求异心理, 因而也更加具有吸引力。

4.适应时代的要求

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使地球成为一个“地球村”, 学生学习的知识和内容不仅限于课本和自己的周边生活。不断扩展的生活视野和不断缩小的世界, 让我们的学生要学会观察和思考。能够逐步掌握和不断提高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 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 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能够负责任地做出选择。当代学生成长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 越来越关心国家发生的事、世界发生的事。由于信息传播更加迅捷、传播渠道更加多样、传播范围更加广泛, 他们获得信息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快。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发生的重大事件本质, 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十分重要和紧迫。

二、有效选择, 活用时事热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每天发生的那么多大事、要事、小事、琐事, 哪些时事热点可以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发挥最佳的效果呢?应该选取怎样的热点材料呢?这是值得每一个思想品德课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

时事热点应该是正面的积极的, 时事热点应该是贴合教材的, 时事热点应该是符合“三贴近”原则的。所谓的“三贴近”, 就是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贴近时代。

法制教育融入思想品德教育的必要性论文 篇12

单位:梯面镇梯面小学五联分教点

作者:黄灶焕

语文课堂如何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是各科教学的任务。语文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从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更是责无旁贷。语文学科课时多,教学时间长,学生几乎天天接触思想性强的课文,耳濡目染,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和道德品质形成的时期,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也是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需要。下面是本人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一、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应该充分发挥教材语言形象的感染作用。重在潜移默化,而不是干巴巴的理性说教。老师在实现这些不同的角度的同时也提高了与儿童互动的质量,帮助儿童把活动深入延续,通过活动体验生活、积累经验,发展能力和初步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品德,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就要从课文的字词句入手,感知课文的形象,让活生生的形象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从而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特别要引导学生充分感受领袖人物、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的高大形象,以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对于描绘景物为主的课文,如教《桂林山水》这一课时,要紧紧抓住具体、生动、细致地描写景物和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语句,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各分句之间的结

构联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桂林山水秀丽多姿的强烈情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语文课中,思想教育与语言文字训练应该是融为一体的在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中渗透思想教育,就能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如《再见了,亲人》一课。文中所刻画的场景、人物都充满激情,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去深刻体味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铸成的。小金花、大嫂、大娘、志愿军这些有血有肉的形象无一不是真、善、美的集中体现,文中所包蕴的扬善弃恶的情感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形象。这样,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又使学生受到课文的教育与感染。

在指导学生读课文时,要启发学生品味作者是如何巧妙地遣词造句,有力地表达思想感情的学生又难以理解、体会的重点语句。我们要引导学生细加推敲,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又发挥了课文的教育感染作用。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设计一些写的训练,也能提高思想认识,加深教育。如教《挑山工》后,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有利于对课文说明的哲理加深认识。由于读写结合,学生有话可说,既提高写作能力,又加深课文学习的思想收获。

二、在反复朗读中受到思想教育。

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正确,深入地理解课文的过程。引导学生运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对作

者流露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容易产生共鸣,能深深地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例如,在教学《金色的鱼钩》,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再现老班长的光辉形象,不少学生被老班长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把死的可能留给自己的崇高精神感动得留下了眼泪。后来我布置选择你最喜欢的课文缩写时,80%以上的学生都喜欢《金色的鱼钩》。可见,有感情地朗读的作用不可低估。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从整体上去理解作者的感情倾向,从而把握朗读的基本语调,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感情。例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课文记叙了十里长街上无数群众冒着严寒目送周总理灵车的悲壮场面,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周总理深切哀悼和无限热爱的思想感情。要指导学生用深情、低沉的语调朗读,要读得轻而缓。将课文的感情表达出来。开始朗读时,可请理解较深,朗读较好的同学读,达到渲染气氛、感染同学的目的。从而达到了从朗读中渗透了学生的思想教育。

如教《火烧圆明圆》一课时,课文通过介绍圆明圆当年的辉煌和惨遭毁灭的历史,来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愤恨。我们可能过对重点词、句的范读、齐读、评读等多种诵读方式,对诸如“不可估量”“瑰宝”“精华”“化为灰烬”等重点词句进行轻重缓急,抑扬顿性的诵读加以处理后,学生的情感就能很快地与作者情感同步。从而深刻地受到了歌颂祖国灿烂文化和痛斥侵略者的暴行的情感熏陶,同时也感悟到了

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达到了从反复朗读中受到思想教育。

三、联系学生实际,深化思想教育。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外部教育的影响是不可缺少的条件。在语文课上,教师要凭借教材,坚持正面启发、诱导,让学生在领悟文章思想感情基础上,倾吐自己内心的感受,相互启发,从而更加受到课文思想的熏陶和感染。如教《诚实的孩子》一课时,引导学生想象“回到家里,列宁躺在床上不说,”他会想些什么?这样的启发能诱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运用课文学习后所获得的思想认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起到自我教育的作用,达到深化课文思想教育的目的。

每位少年儿童都有自己的远大理想。我们在教学时,要结合教学启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使他们初步意识到将来应该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从而促进他们产生追求美好前景而奋发向上的愿望,如教《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站在画面前,让学生面对画面,边听音乐边展开理想的翅膀:巍峨的庐山,瀑布从天而降……一幅气势磅礴,引人入胜的大自然画卷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样,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祖国山河无比壮观,从而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情怀,深化了思想教育。

四、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教师自己首先要从课文中受到教育和感染。这样,才能用自己对人对事的认识和态度去影响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如果教那些思想性

很强的课文,教师自己对课文内容缺乏深刻的理解和感受,就难以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受到感染。教师要以身作则,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加强政治修养。如不要利用学生家长为自己办私事,在公共场合遵守秩序等。戒掉自己的不良习惯,以自身良好的道德风尚去影响学生。因此,教师能将文章中作者 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感受融合在一起的话,就会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以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必然会打动学生,教育学生,增强思想教育的效果。

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计划 篇13

一、指导思想:

根据《若干意见》及各级领导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关实施意见的精神,结合我校德育工作的实际特点,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提高全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围绕“学习先进榜样,争做文明示范”这一主题开展新学期德育工作。

二、具体措施:

1、要坚持“三贴近”的原则,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贴近未成年人、贴近未成年人的生活、贴近时代。要把握未成年人的特点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未成年人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不能仅仅把未成年人当成教育和管理对象,要尊重未成年人的主体性,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激励他们的创造性,使我们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能够真正做到入未成年人之耳,入未成年人之脑,入未成年人之心。

2、要坚持实践育人。实践育人是学校少先队组织的工作传统和基本经验,也是优势所在。要紧紧依托学校各级少先队组织来开展教育,扩大教育活动覆盖面,继续深化星星火炬代代传、民族精神代代传、爱祖国、爱家乡、敬老爱老传统教育等活动。充分利用传统节庆日开展教育活动。

3、要积极推进青少年文化建设,为未成年人生产和提供丰富多样的精神食粮。要在建设丰富的文化阵地、生产优秀的文化产品、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上下功夫。不断推出高质量的、为广大未成年人所

喜闻乐见的、寓教于乐的品牌活动,努力满足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丰富校园“红领巾”广播的内容,提升教育性和趣味性等。

4、要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调研工作。整合村小的力量和资源,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合力,争取尽快形成一批有分量的科研成果。要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的波动情况进行定期监测评估,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预见性。如:针对离手儿童的教育难问题,把准脉搏,积极开拓,力争使教育成果获得丰收。

5、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加大少先队辅导员培训工作力度。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为辅导员老师的成长成才搭好平台。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民族兴。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事关亿万家庭的切身利益,让我们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颁布为契机,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工作,开拓创新,把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把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为不断开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新局面贡献力量。

三、每月活动规划

九月份:

1、“学习先进榜样争做文明示范”——始业教育活

2、各中队进行入学常规训练。

3、总结暑假生活,评比暑期社会实践中队、小队和学生实践活动作品。

4、各中队制订新学期中队计划,调整中队组织。

5、庆祝建国六十周年师生诗歌朗诵活动

十月

1、庆祝国庆节,道德实践活动——师生书画展

2、大手拉小手活动:高年级队员对新生入队前教育。

3、“有理想、成大器、读好书”读书活动

4、班级文化建设评比。

十一月份

1、继续开展读书活动

2、“法伴我成长”征文活动

3、学生诚信教育,学生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检查,作业展评,少先队中队活动观摩

4、养成教育阶段评比活动

5、“敬老爱老”基地活动

十二月:

1、筹备元旦庆祝活动。

2、庆祝“元旦”活动:A、手抄报比赛。B、文娱活动

3、各中队开展迎接期末考试的中队会。

4、评选“优秀文明岗员员”“优秀广播员”。

4、工作总结,资料归档。

法制教育融入思想品德教育的必要性论文 篇14

一、资料与方法

1. 资料

本文以护理学院三年制大专生为研究对象。将年龄在18.08±0.69岁、入学成绩在308.90±29.82分的2011级416名大专生作为试验组, 其中407名女生, 9名男生;同时, 将入学成绩在308.65±24.66分、年龄在18.02±0.70岁的2010级406名大专生作为对照组, 其中女生有396名, 男生有10名。并且两组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的入学成绩是t=0.131, P=0.896, 两组的年龄是t=1.238, P=0.216, 性别是x2=0.082, P=0.775, 同时, 在第2~4学期中, 两组都开设了基础护理学课程。

2. 试验组的教学方法

(1) 确定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模式, 拟定基础护理学教学改革方法。由学院临床具有主观护理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组成教学小组, 确立改革方案, 拟定基础护理学教学改革方法, 并且邀请本学科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进行论证, 成立教学小组, 确定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模式。

(2) 以高职高专护理学 (第2版) 教材内容, 建立案例库。通过临床教师的临床经验, 到临床分批次, 利用学院教师假期和实习检查搜集案例。同时可以从媒体、网络、期刊等, 对临床护理安全及医疗纠纷等问题的有关案例进行搜集。建立由60个案例组成的案例库, 其中包括15个综合案例, 如:外科5个、儿科2个、内科5个、妇产科3个。并且要包括45个单项操作案例, 如:要涉及22项护理操作。

(3) 课前如何备课。开课前要邀请法学专业教师进行答疑和指导, 组织教师集体学习诸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药品管理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并且邀请临床经验丰富的护理专家结合临床案例, 进行讲座, 如:讲解医疗纠纷产生的原因, 讲解差错事故的处理方法等。同时, 结合已编制的案例, 根据护理安全教育的基础护理学改革方案, 统一理论课和实训课的教学方法、内容以及评价方法。

(4) 教学实施。为了使学生从学习之初就能了解护理安全相关法律知识, 根据各章节学习重点、内容的不同, 在理论教学中, 结合临床案例组织学生讨论后进行讲解, 逐步培养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例如, 在学习压疮护理的时候, 讲师可以引入以下案例:当腰椎骨折入院患者翻身的时候, 由于疼痛, 患者拒绝值班护士的协助。这时护士要向患者讲明翻身的重要性。第二天如果发现患者骶尾部有压疮, 受到患者家属投诉的状况。教师可以进行提问:假如你是值班护士, 遇到此种情景时, 为了避免因皮肤完整性受损而出现的医疗纠纷, 你会如何处理?其次, 在患者拒绝的情况下, 护士如果不协助翻身会导致患者的皮肤出现哪些变化?另外, 如何与患者家属进行良好沟通?以问题来引导学生对所学相关知识点进行扩展, 以该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压疮相关临床护理安全问题、相关护理知识的小组讨论, 使学生学会知识迁移, 最后要告知学生在该案例调查过程中, 为了有效避免护理纠纷的发生, 要及时提供患者签署的协议书, 及时让患者签署“拒绝翻身协议书”。同时, 在各章节学习结束后, 为了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分析差错事故出现的原因, 可根据给出的临床情境, 通过情境模拟和教师的指导, 指导学生进行情境模拟学习法庭活动, 让学生感受、分析如何进行举证责任倒置等问题。

3. 对照组教学方法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情境模拟等教学方法, 采用病案导入, 根据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在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中, 对护理安全知识的要点、注意事项、难点部分进行讲授。并且实习前的培训内容主要有实习生管理制度、护士职业素质、护理相关法律知识等, 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

4. 评价方法

(1) 在对两组学生理论课进行期末考核时, 采用题型和难易程度一致的试卷, 总分为100分, 20%的护理安全相关法律知识, 60%的基础护理学基本理论知识, 20%的综合案例分析。

(2) 实训课结束后, 采用临床情境案例考核的方式, 对两组学生中的每一位学生抽考3项操作。并且取平均分作为操作成绩。其中20%的操作中涉及护理安全问题80%的技能操作。同时, 按照评估 (10分) 、操作步骤 (50分) 、计划 (10分) 、评价 (10分) 进行计分。在操作前、中、后和提问4个环节中, 护理安全问题考核 (20分) 进行评分。考核的内容主要有了解护理不良事件的报告制度、风险评估意识、熟悉护理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明确实习生的法律身份、在某项操作中了解护士和患者的权利、掌握药品的配伍禁忌、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严格执行医嘱、分级护理制度以及消毒隔离制度、各种药品管理制度等。

(3) 在临床实习第6个月后, 调查两组学生的护理安全意识, 并且经5名护理专家审阅, 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护理安全管理制度、50项护理技能操作规范、医疗卫生法律法规的有关内容设计问卷, 调查两组学生自我防护能力以及应对差错事故的能力。问卷内容涉及护理安全的概念, 共15道题, 涉及“三查七对”的内容、实习生的法律身份、无菌操作的原则、患者的权利等。本试验有效回收率为98.32%, 收回对照组有效问卷398份, 发放问卷406份, 试验组回收有效问卷409份, 发放问卷416份。

5. 统计学方法

为了比较两组学生理论课和实训课的成绩, 采用了两独立样本t检验, 使用了SPSS12.0软件进行分析和录入数据。

二、结果

如表1, 表2所示。

三、讨论

1. 能够提高学生的相关法律知识和综合能力, 增强学习效果

通过实验可以发现, 在护理安全法律知识和实训课的护理安全问题上, 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因此, 为了从学习之初就帮助学生树立护理安全法制观念, 就要改变以往灌输式教学方法, 以涉及护理安全问题的案例作为导入, 优化组合教学内容, 将护理安全相关知识融入到各个章节的知识点中。同时, 在实训课中为了提高学生整体操作水平要引导学生分析护理实践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加强护理安全教育, 提升学生预防护理不良事件的能力。

2. 有利于学生安全意识的养成, 使学生感受到护理临床实践的复杂性

通过实验, 我们发现, 两组学生对教材未涉及的内容的理解存在着差异性, 如:举证责任倒置、医疗事故分级等。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为了提高学生护理安全意识、行为的养成, 要注重对学生的护理安全教育, 将每个不同的案例与相应的教学内容相结合, 细化护理安全教育内容, 并且通过情景模拟, 使学生养成安全意识, 感受到护理临床实践的复杂性。同时为了促使学生养成护理安全的习惯思维, 要经过反复练习和考核。另外, 要针对学生学习、考核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强化训练内容,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 从而杜绝临床差错事故的发生。

摘要:通过实验对比, 阐述了高职高专护理安全教育融入基础学课程教学的必要性。对照组选取2010级406名高职高专大学生, 采取病案导入、角色版扮演、情景教学等传统教学方法;而试验组选取2011级416名高职高专大学生, 根据各章节内容, 选择讲解相关的医疗纠纷或差错事故案例, 课后进行情景模拟学生法庭, 并利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要求学生书写反思日记。课程结束后, 对两组学生实习期间护理安全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比较, 并且对两组学生的理论和技能成绩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在实习期间护理安全知识和学生理论、技能成绩上, 试验组都高于对照组 (p<0.02) 。因而可得出结论:高职高专护理安全教育融入基础学课程教学中, 不仅有利于学生护理安全意识和行为的养成, 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基础护理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

关键词:高职高专,护理安全教育,基础护理知识,实践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田素斋, 曹雯雯, 陈慧霞, 等.护理安全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 2011 (21) .

上一篇:环卫的工作总结下一篇:师恩难忘一课教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