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思想品德教育

2024-08-13

班主任思想品德教育(精选12篇)

班主任思想品德教育 篇1

摘要:中职班主任是学生的领路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关键性要素。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大背景下,中职学校班主任应从学生的现实状态出发,探寻富有针对性的思想品德教育策略,力求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在未来的求职就业中占得先机。

关键词:班主任,思想品德教育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感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人生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这些都在无时无刻影响着正处于思想认识模糊迷茫阶段的中职学生。中职班主任应坚持“德育为首、教育为主、育人为本”的原则,进一步强化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逐步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思想品德认识,为学生的职业人生插上腾飞的翅膀。

一、激发学生的内动力,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

思想品德不是外部设定的结果,而是人们根据情感需要进行选择的产物。因此,中职班主任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内动力,把思想品德规范幻化为学生内心的律令,使高尚的道德行为成为学生完善自身的精神追求。开学伊始,我就通过班会、演讲会、研讨会、个别谈话等形式,深入开展社会公德和法制教育,强化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交往礼仪及职业礼仪的教育与训练,提升学生的公共职业素养和现代人文素养。以学长中的职业技能人才先进典型为榜样,引导学生树立自强不息、脚踏实地、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的精神追求,消除厌学、不满、自卑、消极等情绪,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积极进去,迎头赶上。班里有个叫徐鸣的学生,父母离异后,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经常迟到、不交作业,在校内欺侮小同学,在校外与无业小青年鬼混。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我多次找他谈话,与他交朋友,先是肯定了他的优点和长处,然后帮助他找出身上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改正的方向,并把班里的卫生工作和洁具整理工作给了他,由于有了正确的思想认识和强烈的道德欲望,他干得认真,很负责任。对他的点滴进步,我及时给予表扬和褒奖,既让他从道德行为中获取精神满足,也树立了他在班里的形象,很快他就成了班级的优秀学生。

二、建立循序渐进的思想品德教育目标,使之更具引导性和可操作性

对中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要结合学生现有的年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行为习惯、思想现状,建立具体思想品德教育目标,使目标做到:分清层次,循序渐进;从我做起,有针对性;贴近生活,有可操作性。在此原则启发下,我指导学生通过讨论制定符合自己实际的“六认识、六学会”德育目标,即:认识社会,学会生存;认识职业,学会求知;认识竞争,学会合作;认识他人,学会相处;认识交往,学会做人;认识自我,学会发展。围绕着具体的思想品德教育目标,我们规划了“四化三自一健全”的班级规章制度。即:服装校服化、发型学生化、用语文明化、行为规范化;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健全人格。倡导日常学习生活“十德”,即:上课讲“课德”,开会讲“会德”,用餐讲“食德”,走路讲“行德”,穿衣讲“衣德”,仪表讲“仪德”,说话讲“口德”,住宿讲“寝德”,上网讲“网德”,危险讲“危德”。这种适度的、切合实际的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目标和具体化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将思想品德教育转化为养成教育,更具生活性、持续性和可操作性,学生践行梯度小,有效促进了学生的思想品德通过外化达到内化。

三、通过实训、实习等实践活动,将学生的职业道德认识升华为道德行为

中职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为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劳动者,特别关注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是中职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特色。要使学生具有适合社会要求的职业道德,除了要灌输思想品德理念,让学生形成认真负责、一心一意、任劳任怨、精益求精、干一行爱一行正确的正确认识。还必须通过实训、实习等实践活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认识进行巩固和升华。在护理专业的学生到医院实习前,我组织学生专门学习了医院的服务程序、规范和标准,使每个学生都明确:岗位上的我,是医院的一分子,必须按医院的要求热情、主动、高效地为患者提供服务。在自己的岗位上,“我”不仅仅是代表自己,更重要的是代表医院,代表医院的质量、形象。要讲究礼貌,遵守纪律,以礼貌规范和纪律条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以良好的自制力克服日常生活中的不良习惯。要从我做起,自觉维护好医院形象,加强主动服务,善于观察分析患者的心理和特点,懂得从患者的神情和举止上了解其需要,服务于患者开口之前,做到“接一答二招呼三”,有条不紊地服务好每位患者。

中职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活动的思想品德教育,也是行动的思想品德教育。知行合一,以行为主,是中职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理念。我们只有确立全新的思想品德教育观念,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努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选择正确的人生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和行为习惯,才能出色完成中等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为社会输送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技能过硬的应用型专业技能人才。

班主任思想品德教育 篇2

一、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这是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也是班级工作的重点。一个孩子的成长要具备德、智、体全面发展,德育放在了首位,一个品德不好的人,智和体发展的再好,对社会也没什么好处。所以我们老师要关心爱护学生,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育他们热爱祖国,增强集体观念,培养高尚的情操,形成一个遵守纪律、团结向上、朝气蓬勃的集体。但是一个人的品德是从小时候在父母的教育下形成的,到现在已成了一个习惯,要把他坏品德改正是很难的。我们就必须每天都进行教育。

二、重视班委班风建设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要组织一个成功的班级,班主任首先要选择一些品学兼优、责任心强、乐意为同学服务的学生担任班队干部,进行培养和教育,使之成为同学的榜样,带动其他同学不断进取,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

(1)、培养班干部

班主任对班干部,不能只是使用,还应该进行教育和培养。我经常教育他们树立为集体服务的光荣感和责任感,要求他们努力学习、团结同学、以身作则,鼓励他们既要大胆工作,又要严格要求,注意工作方法。当然,选出的干部毕竟不是完人,因此对他们不能过分苛求、指责,特别是在工作出现失误的时候。对班委会的工作要经常检查,而切要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帮助,既不能包办代替,也不能班上的工作全部推给班干部自己放手不管。我还坚持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组织他们学会制订计划及具体措施,检查落实情况,总结得失,并加以改进,教会他们如何分辨是非,及时阻止同学中的不良行为。而对于班干部在班级中的不良行为,决不姑息,鼓励他们以身作则并带动其他同学,促进整个班级的管理工作。

(2)、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集体是在活动中产生的,大集体如此,小集体也一样。我组织了互帮互学活动。学习中好生带差生;纪律上互相提醒;劳动生活上互相帮助。通过活动扩大班干部在同学中的积极影响,通过活动加强同学之间的协作精神和团体意识。这样既能在班干部的常规管理上起到明显的效果,又能使同学之间养成团结友爱的习惯,在班级中形成团结友爱的风气,使班级成为一个大家庭。

三、教育学生努力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教育学生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端正的学习态度,遵守学习纪律,指导学生制定好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成绩。但班级中也存在差的学生,在学习上总是不努力,无任你怎么教育他,他只是做他自己的。

四、关心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要对学生全面负责,不仅要关心学生的课业学习,而且要引导他们开展有益的科技和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以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养成良好习惯,增加社会知识,掌握一定的生产知识和技能,增长实际才干。

班主任思想品德教育 篇3

人们常说;"不打不成人,黄金棍下出好人",这句话道出了棍子教育及惩罚式教育在曾经育教学工作中的地位,但随着如今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信息化时代已经走进了家家户户,孩子与家长法律意识的增强,棍子教育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这就为我们新时期的班主任工作增加了难度与困惑,咋办?工作要搞好,成绩要提高,孩子不能打……是的,具体问题还得要解决,我认为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这样做:

一、特殊角色的扮演者

现在的孩子,特别是父母离异,父母外出务工等特殊的孩子,他们正处于叛逆的年龄,用棍子抽打在他们的身上,是无济于事的,也许还会使事情更加恶化,我认为我们应该走进他们的生活,朋友的身份比老师凶狠的目光,飞舞的棍棒更有效。

1.宽广的心胸,非常的耐心, 是灵魂的指导者

在我的班上,有这样一个"人才",父母离婚了,爸爸一个家,妈妈一个家,他人非常聪明,曾经天真无邪的他因为种种因素,他变了,在他的内心深处紧紧锁上了一把无法打开的锁链,所有的错在他看来都是习以为常,撒谎已经成了他的家常便饭,他慢慢走进了一个无人问津的死胡同……我也几度想到放弃,但我的灵魂告诉我,他需要我,需要我的拯救,所以,我再次走进了他,我不知多次在心里告诉自己:耐心、坚持、微笑,会好的……在他的身上我给了两次,三次,四次…….无数次的机会,终于,有一天,我们成了朋友,那天,我们都没有吃午饭,我们谈和了,等我再次走进办公室的时候,一碗没有肉的冒着热气的特别的羊肉粉摆在了我的办公桌上,我知道,这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羊肉粉,也是他在告诉我 "老师谢谢您!"课上渗透了物理知识和思想品德的教育,何乐不为呢?

2.活动的主持人

如今的孩子,压力也很大,堆积如山的作业,单调乏味的学校生活,作为一个班级的管理者,我们要给他们减压,我是这样做的;每周一节娱乐课,诸如"讲笑话、讲历史、讲故事,演讲,小品"等多样化的节目让孩子们笑笑,乐一乐,哪怕是被别人忽视的成绩差的同学,也让他们迎来别人的掌声,他们也会感受到生活的五彩缤纷,更让学生们接受物理教学和传授的物理知识,比如我在讲解凸透镜成像实验与创新时的神奇的分身术之一。实验器材:一张扑克牌,一根针。实验过程:在扑克牌上用针扎两个相距不超过3mm的针孔。然后把针放在扑克牌的背后约2.5cm的地方,用单眼透过双孔观察,你看到的不是一根針,而是两根。若在两孔的附近再扎第三个孔,当你透过这些孔观察时,就能看到三根针。扎的孔越多,看到的针越多。观察时,适当调整扑克牌(转动或改变扑克牌距人眼的距离),这种现象更清晰。解释:由于光的直线传播,针上的光在透过不同的小孔时,在人的视网膜上形成了各不相同的物像,因而出现了神奇的分身术现象。

3.神奇的分身术之二

实验器材:透明玻璃杯,硬币一枚,水。实验过程:在透明玻璃杯的杯底放一枚硬币,再放一些水。把杯子端到眼睛的高度,再慢慢下移到某一个位置时,可以看到两枚硬币。解释:看到的两枚硬币均为虚像,其中一枚是硬币通过水面折射而成的虚像,这枚硬币虚像比实际的硬币要高一些;另一枚则是通过杯子侧面的水折射而成的像,此时的侧面水柱相当一个凸透镜,从而形成一个放大的虚像。我们未看到硬币的"真身",只看到硬币的两个“化身”。

二、班主任十个"必须"见成效

1、处事必须公正公平。2、必须热爱你的职业。3、必须热爱你的每一个学生。4、必须具备吃苦的精神。5、必须以身作则。6、必须乐观开朗。7、必须德才兼备。8、必须定期家访。9、必须善于观察。10、必须和科任老师建立合作,和谐的关系。初中物理是实施科学教育的奠基阶段 ,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时期。初中物理教育是中学科学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进行科学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在中学阶段,它应当教给学生些什么 ?这是国内外从事中学物理教育的专家、学者乃至教育者们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我们给学生渗透思想品德的关键!

三、狠抓“一个中心,两个及时”

要以掌控全班学习风气为中心,并要做到两个及时,即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学的进步应该及时表扬。作为学生谁都想同学羡慕、老师喜欢、家长夸奖、社会赞许的好学生,班主任还要多与家长沟通,齐抓共管,多应该表扬与鼓励,使他们充满信心和勇气。用教育的智慧和爱心关爱每一位学生,只要我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我们的工作是会好的,学生是有望的。二十世纪 5 0年代以后 ,我国中学物理课程借鉴前苏联模式 ,以传统学科体系为主体 ,强调物理课程经典内容的绝对化、系统化 ,忽视学生的实践和经验。主要是以教师为主 ,课堂为主 ,书本为主,采用讲授、灌输的方式 ,忽视交流、合作、主动参与、探究等学习方式。现在是物理中渗透学生的思想品德为主。

四、“小病”是福,不能畏之

台湾诗人余光中有一次得了盲肠炎,上了手术台,朋友们纷纷前来探视。诗人感叹,一场小病赢来多般温馨,值了!从这个故事中,我得到一个启示;作为老师,不要奢望你的学生个个都是"三好",小小的错误往往会成为一个孩子成才的奠基石,一句话甚至改变了他的人生。保尔、柯察金,爱迪生他们不也是从错误中,失败中走出来成为我们的榜样的吗? 所以,棍子教育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不能总是抱怨学生不好管,成绩不好抓,有些老师对于成绩差,调皮不好管的学生,动辄就喊开除或转学,不知用心去教育没有?"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教师要用心去面对这一群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做他的朋友、妈妈、知己,教育他们一定要树立"学生今天比昨天进步,他就是好学生"的理念。把成功与希望写在年轻学生的微笑上,这就是我们教育的意义,我们更应该适应当今的教育方式,适应我们的学生,那样的你才会更加快乐,那样的你才会更受学生的青睐!一件件事,一句句话,唤起学生的自信和无穷的潜力,让我们关心尊重他们,让每一位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都洒满阳光吧。

班主任思想品德教育 篇4

学校教育, 也就是杜威所说的“正规的教育”, 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真正意义上形成于19世纪下半叶的欧洲, 是近代欧洲社会政教分离、治教分化的结果, 是作为一种教育的主体部分存在于国家之中的。作为一种制度性存在, 它不可能永远坚定不移地走在它初创时被赋予的发展道路上, 指向特定的目标, 保持永远的纯真和适宜, 需要我们不断改革以保持活力。

杜威生活的时代正值美国从传统农业国向现代工业国转型的历史时期, 工业化的不断推进使美国不断发展的同时, 也伴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问题。总的来说, 就是“资本主义创造了物质和技术的进步, 却使社会精神文化的发展相对滞后, 导致了社会生活的失调, 物质力量不仅没能为社会服务, 反倒成为社会进步的异化物”。基于对美国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和对向民主主义社会转变的渴望。作为一个教育家, 他选择了通过改革教育来改良社会。针对当时的学校教育中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他的看法。希望教育领域的革新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对于现在同样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教育来说, 杜威的想法对我们是有启发意义的。

“没有这种正规的教育, 不可能传递一个复杂社会的一切资源和成就。”“如果让年轻人和别人的非正式的联系中获得训练, 他们是得不到这种经验的。”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 我们可以看出杜威十分清楚正规教育的益处, 但是他也认为正规教育过于“抽象和书生气”, 不如非正规教育“亲切”和“有生气”, 而且非正规教育的“这些优点可以补偿所得机会的狭隘性”。具体说来, 原因就是正规的学校中充斥着各种被符号化的、必须学习的东西, 它们“远没有变为习见的动作和对象”。同时, 由于被人为的衡量和选择过, 这些材料只“存在于它自己的世界内”。简单地说, 就是“正规教学的材料仅仅是学校中的教材, 和生活经验的教材脱节。”要解决此类种种问题, 杜威认为应该保持两者的平衡, 促进两者的沟通乃至融合, 防止它们的割裂。这里, 学校教育功能的弱化或者说是“走样”, 在杜威看来, 未必是值得哀悼的不幸, 相反是让人欢心鼓舞的幸事。但我们也应该明白的是杜威这样“攻击”学校教育, 并不是希望灭亡它, 他更多的是在对学校教育的批判中注入了自己对当时的学校教育进行改革的愿景。希望从非正规教育中汲取养分, 为日渐僵化的学校教育引入活力, 促进它的改良。

杜威提出的以上这一命题, 溶入了他深刻的思考和希冀。我们可以从中体悟杜威对现实的批判和对理想的憧憬。杜威的思想深邃而博大, 对美国转型期学校教育的思考独树一帜, 当然, 也可以为我们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提供一些思想上的启迪。

一、关注生活, 培养学生的品性

现在的中国处于时代的交汇处, 面临着传统和现代的激烈碰撞。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 这样一个时代鼓舞着人们怀着无比的激情去改变现实生活。但是, 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 理性开始主导一切, 所有事物是否有价值都要诉诸理性判断。思想品德教育也是一样, 课堂中只有按部就班的知识的满堂灌, 学生无法接触实实在在的生活, 没有砥砺品行的机会, 只会些所谓的科学知识。不是危言耸听, 当这些理性的学生长大成人控制我们这个社会时, 不公正和灾难将很可能会遍布人间的每个角落。因为最理性的人类就是最愚蠢的动物, 毕竟人只有拥有品行才成其为人。例如七年级上册就有《笑迎新生活》《过富有情趣的生活》等章节。

二、关怀学生, 创造属人的世界

世界属于人是因为人与人之间都能够相互理解, 人之间不能够相互理解的世界不是属于人的世界。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人类个体越来越独立, 但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也越来越大, 我们越来越意识到人的理解的重要性。时至今日, 学校不能再像以前一样把学生封闭在一个孤立的环境中, 漠视学生的理解自己、理解社会的需要。我们的课堂应该面向生活, 在生活中发展教育。让学生在生活的引导下学会与人沟通, 学会理解, 发展自己。这样, 学生在各方面也就取得了和谐的发展。同时, 我们应该有勇气把这一美好的愿望化为实际的行动, 在教育实践中尽力施行。努力抛弃隔离学生的课堂, 使学生沐浴生活的阳光。让他们在参与、实现的过程中体味理解的快乐。否则, 我们的教育很可能会继续滑落, 学生也将在沉沦中迷失自我。

班主任兼任思想品德课的优势 篇5

思想品德课是比较系统地直接地向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课程。课程性质的重要决定了执教教师 任务的艰巨。多年来,由谁来担任思品课效果更好?成为大家探讨的话题。专职品德课教师是最为理想的,有 条件的学校应当设专职品德课教师。但在师资较为紧张的学校,品德课大部分由其它科任教师兼职。我认为,由于班主任职能的特殊性,具有其他老师无法比拟的优势,所以由班主任老师兼任品德课是一种理想的选择。其原因如下:

一、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有特殊的位置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复杂而特殊的劳动。班主任工作的立足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要在处理大量具 体业务工作和日常班级管理工作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有意识、有目的地塑造学生的灵魂。班主任从其优越 的特殊身份,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直接影响,从而使孩子们对班主任产生强烈的信任感。由于班主任在学生心中 的特殊地位,所以,每当班主任布置一项工作时,学生回到家把老师的话当“圣旨”,滔滔不绝地描绘并认真 去做。每当班主任在场参与时,学生们表现得是那么爱劳动、爱护公物、热爱集体、遵守纪律等等。班主任老 师在孩子们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其他人无法替代和比拟的。班主任三个字已经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称谓,而 是一种权威。这样以来,如果班主任老师把思想品德课基本知识和学生们的日常行为结合起来进行现身说法,应该表扬的大力称道,让学生们认同;应该批评的适度批评,让学生们引以为戒,那么思品课所产生的效果势 必不同。由于小学生最直接观察到的,最使他们信赖的榜样是班主任老师,其言语行为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影响 力。此时,班主任若能身体力行给学生树立一个典范,一个楷模,则威力是何力量都不可比拟的。这就是班 主任兼任思品课的优势之一。

二、班主任兼思品课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思品课的目的不光是指导学生的行为,还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而习惯的养成并非一两节课、一两天 时间就能形成的。它需要经常不断的提醒、督促。而符合这一条件的当属班主任老师。班主任跟学生生活在一 起,对每位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通过正确的指导和反复训练才能养成。班主任老师 结合学生的思想情况,根据课堂的内容要求,指导学生的课外行为或实践,让品德课上的行为要求得到具体的 落实,并转化成为行为习惯。这就是班主任兼任思品课的优势之二。

三、班主任兼任思品课有利于开展针对性的教育

班主任在校期间与学生朝夕相处,熟悉每位学生的性格、思想、学习等多方面情况,在思品课教学中结合 本班的实际情况,有哪些与本课内容相似的事例,教学中用哪个典型事例,都心中有数,因此教学时很容易做 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班主任可以直接地对学生进行辅导教育,可以及时地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批评指正,可 以长期地观察学生行为,耐心细致地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些工作决非单纯的思品老师一时之力所能完成。这是班主任兼任思品课的优势之三。

四、班主任兼思品课有利于与家长的配合孩子是联系家庭与学校的纽带,也是家长与班主任之间加强理解、增进信任和情谊的桥梁。面对昔日娇惯,今天变得彬彬有礼,勤奋学习,有时还主动干些家务的孩子,做家长的在感受到孩子懂事的同时,更会对班 主任老师的工作产生敬佩、感激。因此家长极易和班主任达成共识并及时相互反馈孩子的信息。班主任接触家 长的机会多,在家访或平时的交谈中可了解到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等方面的情况,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对孩 子们进行有针对性地思品教育,再求得家长的合作,发挥家长的督促、监督功能,这对孩子们良好品

德的形成 大有裨益。这是班主任兼任思品课的优势之四。

五、班主任兼任思品课有利于对学生品行的考核及鉴定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初探 篇6

一、把课堂教育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应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中、从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学生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是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提升自己的思想品味。如在学习“珍爱生命”这一部分时,我给学生介绍了西安音乐学院药家鑫死刑案,并且课件展示了在网上搜集到的有关珍爱生命的案例。这些生动的事例,不少学生自己也见过。通过大量的事实,让学生懂得应该怎样珍爱生命,最后让学生联系身边的实际、自身的现状,谈谈珍爱生命的重要意义。这些事例来自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在学习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启迪和教育,良好的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二、用真实事例陶冶学生情操

在教学中,我通常注重充实与课本有关的高尚事例和文学性强的德育内容,例如,在讲授“热爱人民的传统美德陶冶着中国一代又一代人们的心灵”这一部分时,我想到了文天祥那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曾经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于是,我将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这首诗制成课件展示各学生,配以合适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伴奏下齐声朗诵。激昂的情绪、高尚的内容、优美的诗句,加上铿锵有力的朗诵节奏,使同学们深深体会到了文天祥在为国为民作出奉献乃至牺牲时表现出来的冲天豪气,从而把“热爱人民”的这一思想植根于学生内心。在讲授“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这一部分时,我给同学们用课件展示了: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徐悲鸿在国外受歧视,以及如何为中国人争气的事;还有詹天佑如何在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修筑京张铁路……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一句句铿锵有力的话语,使学生们深深地懂得,祖国的未来与每一个人休戚相关,由此而产生了“为祖国勤奋学习”的强烈愿望,使学生学习有了目标,有了动力,为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在有趣的活动中陶冶学生的情操

活动是教育的载体,是连接学校与社会、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和桥梁。在教学中,采用学生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能够在活动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达到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例如,在学习“热爱劳动,艰苦奋斗”这一部分时,针对目前学生花钱大手大脚,讲阔气,比享受,比“大方”的情况,开展了一次调查活动:首先让学生作一次家庭调查,了解父母的工作情况、辛苦程度,了解家庭收入、开支情况。然后自己算一笔帐,包括每年穿衣、吃饭、其他开支需要多少钱,这些支出占家庭(父母)收入的比例、占家庭总支出的比例,这些开支中哪些是必需的,哪些是可有可无的,哪些是毫无必要的。活动之后,我布置学生写心得感悟,并且给学生设置了展示平台。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受到很大触动。乱倒饭菜的现象减少了;乱买零食、各种食品、玩具、的现象几乎不见了;乱丢文具的现象几乎没有了;过生日大宴同学的现象也几乎绝迹了……由此可见,有趣的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把课本上的行为标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四、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

道德的培养在生活中,所以我们要把我们的课堂变大、变深,让我们的课堂跟随学生回到家里,回到生活中的每一处。这就要求我们从细微处入手,采用不同的方法鼓励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细微之处看品德,在家里要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小到浇花、洗袜子、给父母送上一杯热茶……在学校,要关心集体,关爱同学,热爱老师,小到捡起教室里的一片废纸,帮老师搬一摞作业,借给同学一支笔……在社会上,要做守法小公民,要有礼貌,守规则,小到排队不加塞,坐车不逃票,给老弱病残让座,主动为他们提供帮助……这样,学生在生活当中会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慢慢地就会形成行为习惯,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

五、搞好道德评价,让学生积极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

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要积极地对学生的行为进行道德评价,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从书本上落实到行动上,又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促进良好道德的形成和深化,同时也能抑制不良品德的滋生和蔓延。我在课上主要采用口头激励法,对于表现较好的同学及时表扬,对于一些不良现象不指名,只针对现象分析其错误。课下,采用行为监督法,对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行为建立行为监督表,一月一评价,设立行为小明星制度。一个月获得小明星为一星级小明星,两个月为二星级,连续一学期获得小明星,为本班级明星标兵。这样,使学生慢慢把品德课上所要求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习惯,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道德素养。

总之,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的教师,要把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放在首位,在教学中要积极探索,灵活采用各种方法,从而有效落实新课标的要求。

网络与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篇7

一、网络价值观的形成

网络价值观是反映网络对于人的意义或价值, 是人们基于网络化生存、网络享受和发展的需要对网络一般价值的根本看法, 是网络文化的核心。由于网络社会是一个由技术塑造的全球即时连通的社会, 所以, 网络价值观有自己特殊的形成机制。

(一) 内生性形成

社会发展的需要产生了网络技术, 网络技术的发展反过来又形成了新的社会形态——网络社会。网络是一个开放、自由、虚拟创造和交互活动的系统, 它不仅使人的思维活动具有了非线性、创造性和超越性的特征, 还大大彰显了人的开放性、平等性、多元性和主体性, 从而形成了与现时相适应的网络价值观。另外, 互联网所具有的综合性、多样性和经济实惠性, 使网络价值观的广泛传播获得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它的发展速度超过了以往所有媒体的发展速度, 形成了独特的网络价值观。

(二) 强制性形成

网络方面的先进技术主要是由美国所掌握和主导, 尤其在网络软件和硬件方面, 更具有强大的优势;网络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被美国强行地纳入它的价值观体系。从硬件和软件方面来看, 我们所使用的计算机操作系统、CPU芯片制造 (WININTEL联盟) 以及全球统一的网络协议和设备基本上都是由美国首先发明和开发的, 而这些软件以及网络硬件及其结构并不仅仅是一种技术, 它还包含发明者的价值取向。在网络社会中,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主要国家支配着技术市场各种游戏规则, 通过网络所具有的无穷魔力及其携带的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 企图消灭世界上的一切异己因素, 从而强制性地形成了网络价值观。

二、网络对小学生的影响

网络作为传播媒介, 它以开放性、时效性、匿名性及个体参与性等特点, 使学生的思想产生很大的变化, 给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一) 网络的发展削弱了其他传媒的导向功能

网络所渲染的许多内容貌似客观、公正, 向涉世不深的小学生展示着新异、甚至诱人的信息。网络充分利用其快速而全面的传播, 逐步确立了其主导地位, 而以前在我们生活中的影视、广播、报纸等的传媒作用则正在相对弱化。

(二) 网络易导致现实与虚拟世界的心理冲突

小学生对新异的事物和观点比较敏感, 经常探索那些感兴趣、对感官刺激比较强的信息。部分小学生在网络大家庭中, 通过网上聊天、浏览信息等方式, 经常和外面新奇的世界进行交流。网上所充斥的形形色色的信息, 往往与现实世界有很大的反差, 会使学生在内心产生一定的矛盾和冲击, 如果学生缺乏自制力和辨别是非能力, 无疑会对他们的思想世界产生巨大的冲击。

(三) 网络改变了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

现在的小学生不再单调地重复书本知识, 传媒的迅速发展使他们有更多与外界交流的机会, 而具有广泛性、间接性和稳定性的互联网正在构成小学生生活的重要环境。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 小学生能获得更多的快乐和满足。当现实世界不如他们的网络情境时, 他们会更加依赖网络, 使得他们原有的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得到全面的变异。

(四) 小学生很容易陷入网络误区

互联网采用的是分布式网络结构,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可能封锁和控制;同时, 网络的隐蔽性、虚拟性给了人们充分的自由, 使外界不易监控。而小学生一般都具有进入网络的客观条件, 一些缺乏自制力的学生极容易陷入网络情境不能自拔, 从而影响自身的身心健康, 甚至诱发网络犯罪。在我国当前的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领域内, 它的负面作用绝不亚于正面作用。如何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 是学校思想教育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 是做好学校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的当务之急。

三、用网络优势, 推进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一) 完善规章,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应大力推进学校网络思想品德教育的开展, 通过一批有特色的思想品德教育专门网站, 使之成为利用网络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领头羊。

教师要发挥互联网的守门员功能, “堵”是不现实的, 往往也是无效的。正确的方向是主动出击, 积极引导。学校思想品德教育者要积极上网, 通过网络了解师生的思想动态, 并让学生在网上进行自由的讨论和发言。对于有益的信息, 要扩大影响, 使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 特别要注意过滤不良信息, 通过教育和交流,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

加强对局域网和校园网的管理。要加强对网上内容的审查, 利用必要的网络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 加强对流入校园网的信息的监控, 规范网络运作和网上行为, 尽可能消除网络消极内容产生的不良影响;建立网络监控员, 对校园网各版块的建设提出明确的要求和管理规范, 保证校园网的健康发展,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网上环境”。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建立网络道德规范。一方面, 要采取监控措施, 对非法网站进行打击;另一方面, 把管理和教育结合起来, 自律和他律结合起来, 通过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加强伦理道德教育, 法律意识教育和安全意识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感。

(二) 精心策划, 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活动

网络的生命在于内容、在于特色, 在于充分发挥网络传播的优势, 而不能简单地将传播的思想品德教育模式移植到网上。

坚持网上有班、队组织的声音。我们可以开展基本的网络知识教育, 引导师生建立他们自己的网站, 在网上拥有自己的空间, 成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交流的大舞台。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传播民族传统文化和国家优秀的文化成果, 引导学生吸取大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优秀文化产品的营养, 净化学生的心灵, 振奋学生的精神, 提高学生优秀民族文化的功底和文化口味, 增加他们自身的抗干扰能力, 进而努力地提高小学生思想道德品质, 使其不受各种外来腐朽文化的左右。

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网上教育、交流、讨论等活动。要精心策划、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网上校园文化活动, 如开设网上论坛, 网上游戏竞赛, 各种设计比赛, 利用重大节日、重要事件等契机, 在网上开展富有冲击力的思想教育活动。

(三) 建立一支精干的思想品德教育队伍

如何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篇8

一、贴近生活, 贴近学生

班主任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主要在于平时的引导和教育。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 要时时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在班会上给予鼓励、表扬。为其他同学树立榜样, 让全体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自然接受教育, 使德育工作落到实处。然而, 学生思想单纯、见识少, 往往容易对事物产生好奇的心理, 班主任一旦发现学生染上坏习惯, 就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教育, 消除学生思想认识上的误区, 分清是非, 促进学生思想认识上的提高和升华, 增强品德言行的理智性。

班主任只有多留心观察学生、亲近学生、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才能因势利导, 以先进的思想观念引导学生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 让那些迷失方向的学生重新回到充满阳光雨露的班集体。

二、注重“三生教育”

近年来, 学生自杀事件频频发生, 还呈上升趋势。针对当下的教育现象提出了“三生教育”, 即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促进学生主动、健康、积极地发展生命, 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提升生存意志、增强生存本领, 确立生存意识, 掌握生存规律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获得生活常识, 掌握生活技能, 确立生活目标、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 树立正确生活观念, 追求幸福生活的教育。

小学阶段, 对学生进行“三生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在“三生教育”中, 班主任首先应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人、成才, 着力开启学生心智,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水平, 学生只有从小懂得生命的可贵, 才能时时关爱自己。其次班主任要积极号召家长对学生进行“三生教育”, 密切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 帮助家长提高综合素质, 用积极、良好的行为给孩子作榜样和示范。再次, 班主任要广泛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 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 把深刻的教育内容融入到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之中, 帮助学生找到生活的乐趣, 让学生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 精神生活得到充实, 道德意识得到升华。让学生在学校中学好, 在社会中走好。

三、关爱留守儿童

师爱, 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而是踏踏实实的行动, 是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细节, 是教师面对学生们信任与期待时温暖的目光, 要不断提升敬业爱生的精神境界。关爱留守学生成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当前, 农村中小学留守学生的比例居高不下, 教育者应以高度的责任心教育和引导留守学生, 努力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成为他们健康成长的引航人。在任教几年来, 我一直担任班主任, 对于班上的留守儿童, 我发现首先多给予关爱, 以情化人,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着很多缺陷和不足, 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班主任平时应多与学生谈心,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学习上的困难, 使他们有被重视感和被关怀感。其次, 加强引导。留守儿童道德意识淡薄, 养成自我中心, 自私自利、好逸恶劳、乱花钱、吸烟、酗酒、打架、斗殴、逃学、辍学等不良恶习, 作为班主任可以通过召开班会、队会、家长会, 与学生交流, 与家长沟通, 使学校内外对学生的影响产生合力引导效应。再次, 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留守儿童由于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 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对象, 与外界接触少或不愿意接触。存在不同程度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问题, 作为班主任, 应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 多一些关心、少一些冷漠;多一些谅解, 少一些指责;多一些公平, 少一些偏见, 真正把“情”和“爱”注入留守儿童的内心和思想品德教育之中。

四、进行法律法规教育

小学生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 都应遵守各种各样的行为规则。学校行为规则规定了学生在学校里应该遵守的日常生活规范;《中小学行为规范》规范了学生的行为。规范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标准, 一种准则。法律规范了所有人的行为, 公民都要遵守它。一个国家的法律, 是对居住在这个国家的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的保障。小学生从小就应该教育他们自觉遵守规则, 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作为班主任应时时学习法律知识, 教育学生哪些事该做, 哪些事不该做。记得有一天下午, 第二节课刚下, 班上一名女生哭着告诉我说:“老师, 我们班王××和李××一起抢了我的5元钱, 我放学后回家的打车费没了。”我听后非常生气, 王××和李××是属于班上十分不规矩的学生, 经常欺负别人, 但我没有及时找他们来批评, 第三节课恰好是班队活动, 我改变了原先定好的主题, 变为———做遵纪守法的公民, 在活动中, 我向学生首先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一些法律知识, 学生认识到, 抢劫别人的东西, 无论多少, 只要参与, 都属于抢劫行为, 都会受到法律的处罚, 学生听后, 深受教育, 我因势利导学生说:“同学们, 你们有碰到过抢劫行为吗?回忆一下, 举手说说”。我及时扫视了一下王××和李××, 只见他俩低着头, 不敢举手。活动结束后, 我把王××和李××留下来交谈, 在交谈过程中, 他俩都认识到了错误, 决定改掉抢钱的恶习, 第二天, 还把5元钱自发地归还了女同学。

在我国, 青少年占人口的一半, 据有关部门统计, 目前全国在押服刑的劳改犯中, 青少年罪犯占68%, 并有上升的趋势。小学生大部分是六、七岁至十几岁的未成年人, 正处于心理和生理的发育变化时期, 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形成, 理解事物和判断是非的能力也较弱。作为班主任, 应教育学生从小学法、知法、懂法, 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道德谈话, 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规范教育, 提高学生的认识, 及时表扬好人好事, 批评不良的思想行为, 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浅谈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篇9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传统意义上的课堂, 教师往往会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 习惯于说教式教育, 把学生看作盛水的容器, 只是一味地往里灌输知识, 而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体验, 使学生常常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中。试想一下, 长此以往下去, 学生的主体地位怎么得以尊重和体现?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就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思考, 自主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和要点。比如, 在学习“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章知识的时候, 我会在课堂上让学生对家乡的美景以及风土人情等进行详细的描述, 学生兴致盎然地参与到讨论中。这样一来, 不但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更重要的是,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总结中, 更深刻地领会到了家乡的无限魅力和风情, 激起学生心中对美丽家乡的强烈自豪感,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二、创设课堂教学场景, 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思想品德课来源于生活, 同时, 也应该更好地运用到生活中去。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情感体验出发, 在课堂上创设有关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场景, 引导学生形成情感共鸣, 只有这样, 才能为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为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提供充足保证。

比如, 在学习“安全的生活”这部分内容时, 我会在课堂上播放以“安全”为主题的幻灯片:因为不遵守交通规则而发生的交通悲剧;生活中不注意安全用火, 以至于造成火灾事故……内容触目惊心, 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使学生能从身边的事情中感受到“安全”的重要性, 促使他们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都能严格遵守安全规则, 从而实现了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任务和目的。

三、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观点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要尊重学生的客观差异, 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和发展。思想品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确保每个学生都能通过思想品德课的教育获得成长和发展。但同时也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 合理展开教学, 实现分层次的教育和发展。

比如, 针对思想品德成绩较好的学生, 我在课堂上会尽量设置一些比较灵活的题目, 帮助他们扩大知识面和层次, 进而不断提高思想品德成绩;对那些思想品德水平较差的学生, 我会在课堂上分配小组进行分工合作, 合理搭配优、中、差不同层次跟水平的学生, 以优等生的思维方式、学习热情不断感染他们, 促使他们对思想品德课产生更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为他们更好地进行思想品德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思想品德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力求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及积极性, 只有这样, 才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以及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

摘要:思想品德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力求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及积极性, 只有这样, 才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以及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

如何加强学校思想品德教育 篇10

一、加强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内容,讲道德是做人的起码原则,中学生道德教育主要是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初步的职业道德教育,具体表现在坚持“五爱”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师在此过程中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是“以身作则,以身示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应以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去感化学生,让学生耳濡目染,最终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紧抓心理健康教育

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二者不可偏废。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往往具有情绪不稳定,意志品质薄弱,性格尚未定型,以及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的特点。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关键要做到: 增强学生交往能力,培养丰富的情感和健全的情绪,较强的自制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和培养,不仅仅是纸上谈兵,重要的是结合社会实践,联系中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挖掘和提炼,正反两方面施加影响,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学会自觉调节情绪、意志坚强、性格良好等。

三、提倡个性发展教育

个性发展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中学生主要是进行良好的意志品格和审美情趣的培养,以信息化为主要标志的二十一世纪,人们的审美观易受影视、音像制品、网络文化以及广告宣传等的影响,中学生更是如此。因此,个性发展教育的迫切任务之一就是要在尊重发展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培养健康的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

四、全面改进未成年人德育教育方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对新世纪新阶段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作出了新的重要部署。面对信息时代,广大德育教育工作者要改变过去封闭型、被动型的教育方法,不能只满足于文件的层层转发,不能只停留于原理原则的阐述,应该树立开放的现代的教育观,充分发挥学校、社会、家庭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信息选择功能和文化整合功能,使德育教育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主动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积极主动地引导未成年人在社会实践中自主选择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人生道路,促进他们主动健康地成长。

五、加强信息网络法规道德的建设和管理。

要提倡“网络文明”,加强文化管理,加大管理力度,强化执行信息网络法规,优化道德建设和管理,坚决执行国家《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 真正促使网吧实行身份证登记制度,限制营业时间,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对一些只求经济利益、不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着想的黄色网站和网络犯罪毫不留情,坚决打击。要使用高科技手段建立“防火墙”,从技术上进行过滤,把一些危害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有毒的垃圾信息拒之于视听之外。

六、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系列化

我们要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需要学校把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系列化,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长期稳定地开展下去。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对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使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尽职尽责的敬业精神。此外,还要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 不怕挫折、诚实守信、积极进取,特别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养成教育,增强学生尊老爱幼、尊敬师长、孝敬父母的礼仪修养,加强五自教育,即自我、自理、自信、自立、自强,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生活、劳动、创造等方面的能力。

七、整合力量,更新手段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思想品德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往往给人以务虚之感。我们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要想避免思想品德教育空泛,光靠我们学校单方面的努力是不行的,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三方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另外,目前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空泛,教学方法陈旧,并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感、认同感,要想将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效提高到一个新阶段,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比如,校园网络、电脑室、多媒体室等,还可利用第二课堂、专题教研、社会调查等活动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同时,我们要将课堂教育社会化,使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八、运用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学校要充分运用广播、影视、板报、宣传橱窗等方式宣传介绍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道德楷模和先进典型,激励学生崇尚先进、学习先进。通过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团员、先进集体,开展学雷锋、树新风、献爱心、助人为乐等活动,为学生树立可亲、可信、可敬、可学的榜样。通过组织学生观看各种具有教育意义的影视作品,参观革命圣地西柏坡、华北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请老革命、军烈属、校外优秀辅导员作专题报告,讲革命传统,介绍亲身经历等活动,使学生从榜样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

德育工作要从重道德规范转变为重道德实践与择善能力的培养,因为单纯的道德规范教育容易使学生方行不一致。在道德教育内容上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辨别能力与择善而行的能力,并把学生的基础文明素质制成一些具体可操作的内容,由低到高做起。在道德教育方法上要从灌输与约束为主转变为疏、堵结合,采取潜移默化的方法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思想品德教育与体育教育研究 篇11

大学体育是高校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是增强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和团队合作等优秀品德的一项重要课程。本文通过讨论体育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进一步分析在大学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品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的方法

大学时期是学生性格养成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将德育融入其中,既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也是体育教育的教学目标之一。因此,把德育的丰富内容寓于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强化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让其在体育教育过程中,达到提高身体体质、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培养优秀品德的目的,是品德教育渗入体育教育的重要意义。我们根据自己的体育教育经验,分析了基于思想品德教育的大学体育教育的教学方法。

在队列训练中培养纪律性 延续学生的军训作风,将军姿贯穿在体育教学练习中,在集合口令响起后,学生迅速列队、整理衣冠、报数、师生相互问好。严格按教师所要求的队形、顺序、要求进行列队训练。训练中,严格遵守纪律,站姿正确,衣着整齐,不做与列队无关的其它活动等。队列训练不单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身姿,还要纠正诸如挺腹、含胸、歪头、斜肩等小毛病;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其仪容严整、衣着整洁的良好习惯,树立严格的时间观念、纪律观念、集体观念和讲求规范的观念,提高反应速度、动作标准和协调统一的应变能力。

在竞技体育中锻炼其坚强意志 竞技体育本身具有培养情操、锻炼意志的含义。我们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可以发现很多学生由于身体素质、体能和意志的不同,在进行体育锻炼过程中,会出现畏难的情绪,如怕流汗、怕受伤、胆怯等一些心理现象,特别是在跳高、跳远、单双扛等难度和体力消耗较大的练习中更加突出。所以,针对学生各种的畏难情绪,要进行教学演示和讲解等,使学生深入学习并减小畏难情绪。通过对竞技项目不断的练习,使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然后进一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吃苦耐劳和勇于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如在篮球教学比赛时,通过三对三的小组比赛,可以培养学生遵守规则、遵守纪律的优良品质。而且在激烈对抗的比赛中,小组的学生通过配合、策应、传切等锻炼,可以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团结的力量,培养小组的团队精神。

在体育游戏中相互合作 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体育游戏是最受学生们喜爱的一项体育教学活动。体育游戏与很多正规的体育锻炼相比,它的趣味性更能够吸引学生。很多体育游戏动作多样,可以训练学生的注意力、反应速度、力量、耐力等。某些合作性的体育游戏则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如在体育课堂做“猎人打猎”游戏(用投排球来代替猎枪)时,不仅能训练学生投射和躲避能力,更可以培养他们发扬集体合作的精神,做到相互协作、团结一致,为集体荣誉“争取多打猎物”而努力,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团结互助的优良品德。

整理体育器材中培养其爱护公物的品德 在上体育课时,离不开体育器材的配合。所以,在课前整理活动场地、领取体育器材和课后收拾器材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热爱劳动、树立爱护公物等品德的重要契机。如在课前组织学生去器材室领取活动器械时,培养学生爱护公物的意识。引导学生采取合适的方式领取,禁止学生拖拉体育器材,如在领取篮球、足球、羽毛球拍、乒乓球拍等小件体育器材时,不许用脚踢、不要乱扔等行为,发现有损害或者不正常使用体育器材的现象应及时制止教育,对于那些主动帮助老师整理活动场地和爱护器材的同学应给予赞扬。这样,不仅可以有效保护体育器材,而且能够促进学生们培养乐于助人、热爱劳动和爱护公物的良好品德。

渗入体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体育教学活动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通过复杂的身体练习,将学生的思想活动反映到各项体育训练中。通过体育锻炼来克服各种心理困难,提高身体素质;锻炼学生形成刻苦学习、顽强拼搏、永不服输的意志;通过集体性的游戏,培养其团队精神和团结协作的集体意识;通过竞技性的活动,培养奋发向上、拼搏进取的良好品德;通过讲解和观看优秀运动员的比赛,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因此,我们必须支持和推动将思想品德教育渗入体育教学过程中,使体育教育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起到更大的作用。思想品德教育和体育教育互相促进、互相影响、有机结合,体育教育为品德教育提供培养机会,品德教育的有效开展又能更好促进体育教育的发展。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有效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有很多国内外同行的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但是无论采取哪种体育教学方式和训练途径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教师都应在体育教学中做到:既要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锻炼了身体,又要培养学生形成优秀品质。因此,应切实将体育教育建立在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之上,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思想品德修养得到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淑英.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2]刘小鹏.探析中学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施[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1(4)

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刍议 篇12

首先, 二者的内涵不同。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 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 把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理想,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 自觉遵守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 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素质的好公民。心理健康教育则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活动规律, 在相关学科理论的指导下, 采用科学的方法和途径, 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 使之在不断变化了的客观环境下, 有效地调整自己的心理结构, 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力及自我调节能力, 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成为一个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公民。

其次, 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人的整体素质形成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思想品德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处于核心和统帅的地位, 决定着一个人的成才方向。人的道德素质的提高则要通过思想品德教育来实现。而心理素质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的各种素质的基础, 在人的整体素质中起着中介和纽带的作用。

二、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决定了二者必须相互配合才能相得益彰

首先, 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具有相融性。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实验稿) 在课程总目标中规定:“本课程以加强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 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 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在分目标中又具体指出:如“理解情绪的多样性, 学会和控制情绪, 保持乐观心态”“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 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 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等。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 一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 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二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 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 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 调节自我,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这说明, 二者的内容既是交叉的, 又有相互包含的内容, 共同作用于一个客体——青少年群体。

其次, 道德素质问题和心理素质问题是相通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个体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将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道德品质的一种稳定的道德倾向。任何道德素质问题产生的原因都是个体不能正确认识或不能正确遵守道德规范而导致行为上偏离规范的结果。人的心理是人大脑的一种机能, 心理问题是主观不能适应客观所产生的心理偏差和行为的偏离。二者有相通之处。前面列举的事例, 既是心理素质问题又是道德素质问题, 纯粹的心理问题和纯粹的道德素质问题是不存在的, 二者是结伴而行的。

再次, 良好的心理素质为良好的道德素质形成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能为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提供政治保证。因为, 一个人的思想品德修养越好, 就越能自觉地加强心理品质的锻炼, 自觉地和主动地适应环境, 自觉克服来自主观和客观的干扰和阻力, 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 使自己具有良好的心态, 成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

上一篇:结算工作下一篇:企业管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