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化学教学如何创设情景

2024-08-26

浅谈中学化学教学如何创设情景(通用13篇)

浅谈中学化学教学如何创设情景 篇1

浅谈化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景

长治市黎城一中 郝学红

传统的化学教学模式,以教为中心,学生只是教学内容的被动接受者,学习成了“背书”、“做题”和“考试”的代名词,学生主动的参与性很少。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伙伴)的帮助,通过人际关系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新课标下就是要对传统的课堂进行改革,全新的课标理念呼唤全新的教学方式。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课堂教学中如何恰当的创设教学问题情景进行探究教学。

探究教学的精髓重在“探究的设计”。探究设计的精髓重在“问题情景的设计”。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有了问题才能引起学生的思考,猜想、动手、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既然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要素,作为教师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问题时要注意问题情景设计的角度和适合程度,情景设计恰当,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学习,那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好问题情景呢?我觉得应注意从这几方面入手。

1、从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出发来创设问题情景。

我们知道,学习新知识最重要的是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由学生已有知识设置的问题情景所架设的桥梁,能有效地将学生引入新知识的探索情景中。

案例1 原电池原理的教学

创设情景 1 在盛有少量稀硫酸的试管中先后分别插入铜片和锌片,观察现象;然后将铜片抵在稀硫酸中的锌片上,观察铜片表面的现象;在插入稀硫酸中的铜片和锌片之间接上灵敏电流计,观察现象。

创设情景 2 在苹果上分别插入铜线和铁线,再接上灵敏电流计,学生惊喜地发现:一只诱人的苹果居然也能产生电流,趁学生兴奋和疑惑时,教师可设置下列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解惑。

提出问题:

铜片表面为什么有气体产生?

这气体可能是什么气体?

什么样的装置会产生电流呢?

类似装置是否有一个专有的名称?叫什么呢?

要能产生电流这装置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这种装置产生电流的原理是什么呢?

假说验证 :引导学生分析锌片与稀硫酸反应的实质,提出铜片和锌片之间有电流产生的假说,并按教材中的原电池装置检验电流。

教师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时,同时也就把问题变成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了,这样也就引发他们探索、求知的欲望,从而达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

2.要明确学习目标,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水平来创设问题情景。

对于任何一个问题而言,探究的空间都很大,角度很多,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水平,设计出一个个任务,让学生来逐个完成,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案例2 盐类水解的教学

在讲盐类水解时,我根据学生现有知识水平、教学时间和教学大纲等限制,在教学中先把盐类水解细分为四个小目标:1)盐类水解的含义

2)盐类水解的实质

3)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

4)盐类水解的应用;四个小目标层层推进,以适应学生的认知过程。设计如下:

创设情景

NaCl、NH4Cl、CH3COONa溶液是否都呈中性? 实验:

用pH试纸测试NaCl、NH4Cl、CH3COONa溶液的酸碱性 产生疑惑

释疑:a.溶液酸碱性的原因

b.此水溶液中存在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c.写出化学方程式和电离方程式

导出概念

归纳:盐类水解的概念和本质,并与中和反应做比较

发现规律

问题:是不是所有的盐都能水解?

总结:能发生水解的阳离子和阴离子,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影响因素

实验:用pH试纸测试Na2CO3、CH3COONa溶液的pH,比较碱性强弱

分析:比较阴离子对应的酸酸性强弱 内因:越弱越水解

外因分析:联系影响化学平衡和水的电离的因素 应用问题:溶液配制、浓缩与蒸干、泡沫灭火器、明矾净水等

3、用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创设问题情景。案例3:化学反应速率以及化学平衡的教学

在进行化学反应速率以及化学平衡的教学时,我设置了这样的生活情景:取出一瓶啤酒,打开瓶盖,酒瓶内立即泛起大量泡沫,于是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泡沫产生?接着,我把啤酒分别倒入一个常温的玻璃杯和冰镇过的玻璃杯,并提问:为什么看到在常温的玻璃杯中泡沫更多?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实际上是对影响化学平衡的外界条件(压强、温度)的认识和应用。最后,我又取出一瓶啤酒,经过剧烈振荡后打开瓶盖,迅速地喷出大量的泡沫,经过对这个现象的思考和分析,学生们又加深了对化学反应速率的认识。

这类学习情景不仅让学生经历获得知识的过程,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还可以使学生尝试参与和化学有关的社会生活问题的解决过程。

4、创设良好的实验情景,感受化学问题。

化学课具有得天独厚的创设实验情景的条件。新课改下的化学教学更应注重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验探究,强调利用实验教学让学生感知、理解、巩固和应用知识并形成能力。

案例4 《硫酸》的教学

创设情景

教师演示实验——浓硫酸使蔗糖炭化并膨胀形成黑色“面包”,而且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在学生感到化学的神奇之处时,我设置了如下问题:

提出问题:

1、实验时为什么要先在蔗糖中滴加几滴水?(操作类问题)

2、含有少量水的蔗糖中加入浓硫酸之后蔗糖的颜色加深直至变成黑色物质,黑色物质是什么?这说明了浓硫酸具有什么性质?

3、浓硫酸使蔗糖脱水炭化的实质是什么?蔗糖属于哪一类物质?浓硫酸还能使哪些物质发生脱水?

4、为什么黑色的物质会快速膨胀形成黑色“面包”?实验过程中感觉到有某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是什么气体?能否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这个反应过程?

对于多数实验拓展性问题的设置是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的,本实验就至少能够从操作和现象两个角度入手设置问题。教师在对实验设置问题的时候应该从多个角度综合设置,力求从多角度拓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课堂教学情景的设置,不是一成不变的,方式、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创设和优化教学情景,能促使学生综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自觉地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设计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在新课程的教学中要努力创设好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在解决问题中,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进而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中学化学教学如何创设情景 篇2

一、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

化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源于生活的化学问题,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有兴趣产生疑问, 有疑问使学生产生好奇心, 从而引发其积极思考,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例如, 学习“物质的溶解”一节时, 先提供以下情景。我们都知道寒冷的冬季, 为了使冰雪很快融化, 人们常向公路上的积雪撒些盐。根据以上情景, 学生自然会产生问题:冰雪上撒些盐, 为什么很快融化?盐的水溶液凝固点比水低吗?其他的物质溶于水是否也有类似的性质?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新内容, 定会积极参与, 主动探究。

二、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即在实验活动中, 激发学生去发现问题, 思考问题。例如, 在学习“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时, 点燃白色蜡烛, 用一块玻璃片放在其火焰上方, 结果有黑色物质生成。那么, 石蜡燃烧为什么形成黑色物质?黑色物质是炭黑吗?如果是, 能证明石蜡中含有C元素吗?又怎样证明它含有H元素呢?能否证明它含有O元素呢?这样, 一个个问题层层推进, 引领学生一步步去探究石蜡的元素组成。

三、通过化学史实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 进行化学史的教育, 不仅是学生认识到物质的特性, 还可以追溯到它的发现、发明的演变过程, 揭示出人类在认识发展过程中反映出的科学过程、科学方法,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精神。

例如, 讲“溶液的酸碱性”一节, 讲述酸碱指示剂的发现过程。英国著名化学家、近代化学的奠基人波意耳, 有一天, 他把刚采来的一束美丽的紫罗兰插在实验室的花瓶里, 开始做实验。可是, 他一不小心把几滴盐酸滴到了紫罗兰的花朵上。他赶忙用清水去清洗, 就在此时, 波意耳看到紫罗兰花竟然变成了红色花!紫罗兰为什么会变红?其他的酸也能使紫罗兰花变红吗?那么它能不能用来检验碱液呢?能不能用一种试剂既能测酸性又能测碱性呢?这样一步步的探索, 波意耳于1646年终于发现了石蕊这种广泛用于检验溶液酸碱性的试剂。直到几百年后的今天, 仍在普遍使用。我们在感谢波意耳的同时, 应学习他善于观察, 勤于思考, 勇于探求真理的精神。

四、以直观教具为媒体, 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不仅研究宏观物质之间的反应, 而且对微观世界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在教学中, 如果能恰当的使用直观教具 (模型) 等把微观世界 (分子、原子等) 所进行的变化巧妙地模拟出来, 就能使难以想象的微观世界模型化、形象化。

浅谈初中化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景 篇3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情景;创设策略

初中生学好化学不仅能够增加考学的机会,还能为日后生活工作积累相关化学知识,但是学生普遍会认为化学是一门枯燥的学科,因此就要求教师利用教学情景的创设,使课堂教学灵活多变。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创设教学情景有助于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在和谐的课堂教学中学会自主探究,初中化学学习不再枯燥。

一、教学情景的含义

教学情景是指利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产生一种特有的心理氛围,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在新课程观下,情景教学是非常实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兴趣爱好,创设适当的情景,使学生能够产生共鸣,从而获取最佳的教学成果。

二、化学教学情景的功能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切合生活实际的学科。因此,初中化学教学的情景创设应当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社会问题、科学现象等取材。利用学生对生活的观察程度,使学生能够由课堂联想到生活,并能够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渴望和学习,增强学生对化学学习的主动性。

2.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知识的属性中有一项叫情景性。知识的情景性说明知识是在情景中产生的。初中化学课程教学情景的创设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来了解所学知识的背景,这不仅使学生能从另外的角度来学习化学知识,还有利于改善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枯燥认识,使学生能够从具象的情景创设中,了解抽象枯燥的化学知识。

3.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情景大多是在创设真实的场景,由于学习场景的真实性,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使学生从学习过程中将所学知识联想到生活中,提高学生对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4.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初中化学课程教学中,情景教学的创设不仅有利于学生增强对化学知识的兴趣,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还从另一方面增加了学生之间合作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在合作中获取更多知识,并完成教学任务。

三、如何创设教学情景

1.利用认知矛盾创设情景

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认知矛盾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情况。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认知矛盾进行教学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充满了问号,从而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并从探究过程中将所学知识深化记忆,转变为自己的知识。例如,在学习酸碱中和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实验结果。之后将两种溶液混合,让学生观察实验过后的现象。当学生总结的答案不一致或者有冲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知识,将实验重新设计,让学生在讨论中改进实验方案,并通过矛盾的解决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

2.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景

化学这门学科是非常贴近生活的学科,从化学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往往都有较强的实用性。在初中化学课堂情景教学的创设中融入学生的生活情景,不仅能够使学生从根本上理解学习化学的价值,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意识,使学生深入了解学习化学不仅仅是为了考学,还为了日后能够更好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在课堂上介绍食品中的有机物,可以在上一节课就留下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到家中观察厨房中较为从常用的食品包装,从包装袋上初步了解其中所包含的各种物质,并做好记录。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可以先进行提问,问题要关于学生平时对生活的观察,让学生在对生活的观察中获取化学知识。

3.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景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较先进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活动更加生动形象。首先,多媒体的利用可以在课堂开始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尽快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其次,多媒体可以将化学教学中的一些现象通过影像的方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更加细致地了解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最后,多媒体还可以进行模拟实验,如一些大型的危险性实验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拓展知识面,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总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情景的创设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教学情景,使学生能够将化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增强学生对学习的运用能力,最终达到学生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金丽文.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初探[J].成功:教育,2008(04).

[2]郭玉文.浅谈初中化学教学的基本法[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06).

浅谈中学化学教学如何创设情景 篇4

洪湖市小港管理区中心学校

张慧

【关键词】

有效的化学情景创设

恰当的情境教学能使化学课堂真正“活”起来,使学生由“厌学”到“愿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不恰当的情境往往让课堂教学虚有繁华的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键在于教师,这要求我们对教学情境创设的原则能进行把握,创设出有效的情景教学。如何创设有效的化学情景教学呢?对此我结合自己的一些实践教学做了以下几点反思。

1.情境创设要适合学生的认知结构

在化学教学中,情境创设是在教学中提供与学习内容相关、与现实生活相类似的或真实的情境,使学生自身能从情境中发现、探索并解决问题。因此情境创设不仅要与相应的教学内容紧密相连,还应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使情境能真正适合学生的认知结构。真正“适合认知结构的情境”并非指在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内的情境,而是指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创设的、富于思考性的情境。这种情境从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出发,让学生感觉到与旧知识的联系,同时又是新奇的,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一方面使学生有可能进行思考,另一方面又使其感觉到已有知识的局限性,从而引起强烈的求知欲望。

2.情境创设要尽可能直观、真实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的基本内容是人们在大量的观察和实验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离不开实验情境创设,而实验情景创设更要强调情境的直观与真实性。直观、真实的化学实验教学情境更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促使学生结合已有的经验发现、探讨问题。例如,二氧化碳制取的原理实验教学时,我们还可以先让学生联想一下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介绍制取装置时,也可以让了解的学生先和大家讲讲对实验室气体制取装置了解,最后在学生总结时让学生设想一下在家庭中我们如何利用生活中的器材替代实验室器材制取二氧化碳呢?

有时为了打消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疑惑,在教学中,不妨改进或补充一些演示实验,创设一些新的实验教学情景,往往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讲到金属与盐溶液反应规律时,往往要将钾、钙、钠三种金属除外,学生们很不理解。因此在教学时可以补充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这个实验,通过这个实验打消了学生的困惑,增强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问题的欲望。因此直观、真实的化学实验教学情境能让一系列现实性的问题,从生活实际出发,从而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化学知识关注社会,了解化学在社会发展和人类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3.情境创设要有趣味性

爱因斯坦认为成功的教育在于激发学生“对于对象诚挚的兴趣和追求真理与理解的愿望”,兴趣是学生学习与研究问题的直接动力。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对世界的感知认识总是首先注意那些最新的信息,因为它们具有刺激性和吸引力。因此,要使情境创设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要求情境能提供一些新的信息。例如在二氧化碳的性质的教学开始时,教师可创设这样一个问题:从雪碧、汽水中冒出气体到底是什么气体?对于创设的问题,学生首先要对该气体进行有关的假设和猜想,其次根据猜想的气体,收集该气体的有关资料,然后设计相应的方案,进行验证。这种有质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情景立即提起了学生的兴趣,让教师可以因利势导,引导学生积极的进行科学探索。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的感受和体验,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获得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亲身感受,转变教学方式,变教师单向传输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优秀的教师还应强化“有效教学”理念,不断思考、更新教学方式方法,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有效的情景教学,促进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推动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裴新宁;化学实验的情境教学观[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1年05期

浅谈中学化学教学如何创设情景 篇5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化学新课程赖以构建的理论基础之一,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情景下,借助教师或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获得的。在教学情景下,学习可以使个体对客观情景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积极的情绪,促进学生的潜能发展,从而使学习者更好地利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同化”“顺应”,从而达到一定意义的建构。

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创设教学情景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观察、感受为基础,强化学生学习的探究性;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中心,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以解决问题为手段,贯穿实践性。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情景,使学生面临某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感到原有知识不够用,造成“认知失调”,从而激起学生从内部产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使课堂教学焕发出蓬勃的活力。本文结合实例,就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创设教学情景的途径略陈浅见。

一、利用化学实验创设教学情景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利用化学实验创设真实、生动、直观的教学情景,可以模拟或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新课程倡导在实验中学习化学知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案例]:在学习“钠与水反应”时,引导学生观察钠跟水反应(将一小块钠放入盛有水的小烧杯中,事先滴入几滴酚酞)的实验现象,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钠浮在水面上?为什么会发出嘶嘶声?为什么会变成一个光亮的小球,四处游动,逐渐变小,最后消失?为什么会有小气泡?为什么溶液会变红?为什么用手触摸烧杯时感到发热?能否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这时学生兴趣大增,思维高度集中,立刻研讨其中的奥妙。教师“趁热打铁”,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经过一系列的问题探究之后,从现象到本质,掌握了一系列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化学实验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基于这一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运用化学实验来创设教学情景。教学实践表明,通过学生亲自进行的化学实验所创设的教学情景,其教学效果要比单纯的教师讲授要有效得多。

二、利用生活经验创设教学情景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过程,学生和教师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无视学生原有的经验和学生在生活中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的基础。

[教学案例]金属的腐蚀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它所造成的危害也非常巨大,根据各国 调查结果,一般说来,金属腐蚀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大致为该国国民生产总值的4%左右,金属腐蚀的年损失远远超过水灾、火灾、地震损失的总和,据不完全统计,由于金属腐蚀造成的损失,英国每年为13.65亿英镑,美国为700亿美元,日本为6.25亿日元,我国相当于损失了一个年产300万吨的钢厂,所以金属的防腐意义重大,同学们能否列举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防止金属腐蚀的方法?

化学与生活联系紧密,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利用学生最熟悉的生产、生活的课题提出问题,创设教学情景,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知识的现实意义,让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有利于提升学生深究学习的兴趣。

三、利用读文章,讲故事创设教学情景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动机,并以渴望和愉快的心情去学习,在课堂上,用读文章、讲故事的形式创设教学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探究的欲望。

[教学案例]在学习《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一课时,引入以下两则故事:①格林太太有一口整齐而洁白的牙齿。但其中镶有两颗假牙:一颗是黄金的——这是格林太太富有的象征;另一颗是不锈钢的——这是一次车祸留下的痕迹。令人百思不解的是:打从车祸以后,格林太太经常头疼、夜间失眠、心情烦躁„„尽管一些有名的医院动用了所有堪称世界一流的仪器;尽管一些国际上知名的专家教授绞尽脑汁,但格林太太的病症未有丝毫的减轻,而且日趋严重„„她的病真的就没治了吗?②一天,满载着精选铜矿砂的“阿那吉纳”号货轮正在向日本海岸行驶。突然,货轮上响起了刺耳的警报声,船员们惊呼:船漏水了!坚硬的钢制船体为什么会漏水呢?是货轮跟其他船只相撞还是触及了水底暗礁?都不是,是钢质船体因锈蚀而穿孔漏水了。厚厚的钢板怎么这样快就被腐蚀穿孔了呢?

在两则故事的引导下,学生立即激起思维的“浪花”,急于想揭开这个谜团,激发了学习兴趣。

四、利用化学史料创设教学情景

我国著名化学家傅鹰先生说过:“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化学史更可以给人以智慧”。[教学案例]“伏打电池”的发明

1780年意大利生物学家伽伐尼为给妻子治病,遵医嘱买了不少青蛙。当用解剖刀除去青蛙腿皮时,已死去的青蛙竟然发生了抽搐。他联想起以前做静电实验时不慎触电而使身体肌肉发生颤抖的情形,断定青蛙的抽搐可能是受到电击的结果。为了探索触电与青蛙腿抽搐的关系,伽伐尼做了3个实验。

实验1:将避雷针与死青蛙相连,当打雷时,青蛙的大腿发生颤抖。

实验2:用一支铜钩插入死青蛙的脊髓中,再挂在铁栏杆上,当青蛙腿碰到铁栏杆时,就发生颤抖。

实验3:将青蛙放在铜制的解剖盘里,当解剖刀接触蛙腿时,蛙腿发生抽搐。他根据上述实验得出:青蛙腿抽搐与外电源无关;青蛙自身肌肉和神经里的“生物电” 是导致抽搐的原因。1791年。伽伐尼发表了《论肌肉中的生物电》论文,引起广泛关注。

善于质疑的化学家伏打,对伽伐尼的研究提出了两点疑问:死去的青蛙怎么还能产生“生物电”?为什么只有青蛙腿和铜器及铁器接触时都会抽搐?于是,伏打开始了实验研究。

实验1:将青蛙腿放在铜盘里,用解剖刀去接触,蛙腿抽搐。实验2:将青蛙腿放在木盘里,用解剖刀去接触,蛙腿不动。

经过大量的实验,伏打推翻了伽伐尼的结论,认为蛙腿抽搐与否,不是与所谓的“生物电”有关,而是与金属有关。只要有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同时接触蛙腿,蛙腿就会抽搐。为了进一步弄清楚电流的来源,伏打又用蛙的肌肉、神经做了实验,结果都没有发现抽搐现象。伏打再用实验否定了肌肉或神经是蛙腿产生电流的物质后,联想到肌肉、神经和腿保存在类似生理盐水的溶液中,那么,与金属作用产生电流的物质会不会是生理盐水呢?

实验:将一块铜片和锌片同时平行的插到食盐溶液中,并用导线将两块金属片和电流计连接起来。

这时,奇迹出现了,电流表指针发生了偏转。伏打惊喜若狂,蛙腿抽搐之迷终于被科学的实验彻底揭开了;这也同时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化学电池——伏打电池诞生了。

在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利用化学史料创设化学情景,不仅可以使教学不再局限于现在的知识,而且还可以从化学史料中,从杰出化学家的思想中获得探究学习的灵感和思维的方向,摄取科学的精神,前进的动力,获得学习的灵感。

五、利用热门话题,新闻事件创设教学情景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从一个新闻事件或热门话题开始教学,会使学生充满探究的欲望。[教学案例]重金属污染

20世纪50年代,在日本发生的震惊世界的公害事件——水俣病和痛痛病,是由什么物质引起的?它们是从哪里来的?是怎样危害人类健康的?如何处理?

环保知识,能源危机,新材料等热门话题既是社会热点问题,也是学生关心的话题,以此来创设教学情景,可以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兴趣,启迪其思维和想象。

六、利用认知冲突创设教学情景

认知冲突是一个人建立的认知结构与当前面临的学习情景之间暂时的矛盾,是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存在某种差距而导致的心理失衡。在学生原有知识储备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让学生陷入新的困境,以形成新的认知矛盾,从而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和探求的一种教学情景。

[教学案例]在学习溶液的酸碱性时,学生已经知道酸溶液呈酸性,碱溶液呈碱性,还知道可以用PH来表示溶液的酸碱性。但在学习盐溶液的酸碱性时,学生往往会认为盐溶液都应该呈中性,此时可以让同学们用PH试纸测定NaCl溶液、Na2CO3溶液、NaHCO3溶液、NH4Cl溶液、Na2SO4溶液、CH3COONa溶液、(NH4)2SO4溶液的PH,并将它们 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盐溶液并不是都呈中性。强烈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积极主动地探究为什么不同的盐溶液会呈现不同的酸碱性?有何规律?

通过这类教学情景的创设,将学生置身于学习的矛盾氛围中,可大大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激活思维的兴奋点,从中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批判性和深刻性。

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是我们永恒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激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创设化学教学情景的根本目的,结合化学课程内容,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化学实验、熟悉的新闻事件、热门话题、化学史料、故事等情景素材,创设生动活泼的化学教学情景,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化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在认识,理解知识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上,真正把握知识的实质。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良好的教学情景,使学生由情入境,情景交融,学习欲望高涨,教学过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王祖浩、王磊

《化学课程标准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编写组

《化学与生活》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郑长龙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分析》

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创设情景 篇6

[摘要]教学中的情景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的起端,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是化学新课程对化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情景的创设既能出自教师、学生的语言,也可来源于化学的实验、实物,还可出现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动感画面上。本文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创设情景,不足之处望大家斧正:

[关键词]初中化学 教学情景

1利用实验创设情景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精心设计的化学实验在带给学生惊奇、不解和矛盾的同时,更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在由实验产生的问题情景中,形成对新的未知知识的需要和探索。初中化学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突出化学学科特征,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往往让学生感到活泼生动,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探究热情。

教学案例:学习“质量守恒定律”一节内容时,教师在引出质量守恒定律之前先演示两组实验:(实验一)在锥形瓶内倒入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将装有单孔橡皮塞的胶头滴管吸入氢氧化钠溶液后塞上锥形瓶,放在天平的左盘,称出左盘的质量;然后把胶头滴管内的氢氧化钠溶液挤入锥形瓶,再观察天平是否平衡。(实验二)在锥形瓶内倒入一定量的稀盐酸,放在天平的左盘,再用镊子取出几块大理石放在锥形瓶的旁边,称出左盘的质量;然后用镊子将大理石放入锥形瓶中(将锥形瓶倾斜,小心将大理石放入,以免酸液溅出),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2联系社会生产生活创设情景

生产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知识。利用学生最熟悉的生产生活的课题,创设情景,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知识的现实意义。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有利于提升学习探究的兴趣。

教学案例:在讲授化肥时,举一例子:有一位农民发现地里的禾苗植株矮瘦,叶片发黄,叶边焦枯。他决定将草木灰掺碳酸氢铵施肥。请问:你们来判断该禾苗缺啥?他使用的肥料是否合理?为什么?

3利用漫画创设情景

在讲“温室效应”的知识时,选取一幅漫画:画面里海边的房子快要淹没了,北极冰山融化……让学生思考:造成这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答,这样的教学方式能渲染课堂气氛,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4通过化学史创设情景

记得有位化学家说过:“化学给人以知识,化学史给人以智慧”。在化学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化学家在科学发现的过程中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以及遇到的系列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巨大的激励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教学提供了生动的素材,是创设问题情景的一种有效途径。初中化学新课标强调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教育,要求教学中善于创设化学史教育时机,让学生获得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

教学案例:学习初中化学教材“空气的成分”一节内容时,可以给学生介绍“科学家是怎样发现空气组成的”化学史材料,使学生了解到空气的主要成分氧气和氮气是科学家通过严密的实验测定得出的,而稀有气体的发现更是科学家在对实验的严谨思考中发现的,以此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的曲折和艰辛,同时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欲望,加深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

5利用新科技成果创设情景

科技迅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很多科技问题与化学有相关性。教师要利用新科技成果为题材创设教学情景,对学生会有极大吸引力。

教学案例:我国载人航天连续获得成功,举世瞩目。火箭发射时燃料是液氧和液氢,为什么要用液体而不用气体?……这样的情景能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又启迪思维。

6利用新旧知识的矛盾创设情景

由旧知识拓展引出新问题,引发学生认知矛盾和冲突,产生学习新概念的欲望,形成积极的求知欲。

教学案例:将镁条点燃后伸入一瓶二氧化碳时,剧烈的燃烧让学生们惊呆了……太不可思议了!原来燃烧也可以不需氧气的,教师引导下重新理解燃烧的定义。正是有了这情景,才使学生们对燃烧有了更完整正确的理解。

7通过学生意想不到的错误创设情景

学生做练习或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往往受原有的知识经验或思维定势的影响,对遇到的新问题“想当然”地进行分析,从而导致错误结果的产生。在教学中,教师可有意识地设计依靠学生已有知识难以正确完成的作业,让学生在发现自己的错误中感到惊讶,激化矛盾,产生问题情景。

教学案例: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钠排在铜的前面,教师若要求学生写出钠和铜盐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学生大都认为钠把铜能置换出来。而实验事实证明,钠和铜盐溶液反应并没有红色的铜生成,而是生成了蓝色沉淀,并放出大量气体。“出乎意料”的实验现象与学生的回答发生了矛盾,学生感到无比惊讶,他们迫切地希望找到问题的答案,思维处于高度集中状态。

创设教学情景,感受化学真知 篇7

利用新闻热点设计教学情景使教学内容具有实效性, 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价值。

如在《氯气》教学中的情景创设

2004年重庆市江北区天原化工总厂发生氯气泄露并发生爆炸的事件, 有七人在大爆炸中死亡, 三人受伤。记者在现场看到, 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黄绿色气体, 消防人员将氯气罐通过铁管将氯气排到水池中, 并注入碱水。 (图片展示)

情景开发:

1、通过新闻质料归纳氯气的物理性质

2、消防人员的处理方法是利用了氯气的什么化学性质

3、如果你在现场, 应该采取什么措施保护自己。

二、以实物展示展开情景

实物展示使抽象变地具体,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也交给了学生由已知探寻未知的科学思想。

如在《化学平衡》的教学中, 关键让学生理解动态平衡的特点。情景创设:

展示事先备好的实物:两个同等型号的气球, 一个充气胀大, 一个没充气。两气球的气球口分别与一根橡胶软管的两端相连, 软管中间有一止水夹, 避免气流相同。打开止水夹, 可以观察到大气球变小, 小气球变大, 最后二者等大。

情景开发:

1、气流的流向以及速度的变化。

2、最后达到的状态是静止的还是动态的?

三、以学生活动融入情景

学生的活动或表演, 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动手能力。

如在《甲烷》一节中, 对甲烷的结构的认知很重要。情景创设:

给学生分发橡胶泥和火柴, 要求学生以橡胶泥为中心碳原子, 以火柴头为氢原子, 火柴梗为碳氢化学键, 自己动手, 组建出甲烷分子。并提示学生甲烷的二氯取代物只有一种。

情景开发:

1、甲烷的空间结构是什么?

2、在甲烷分子中顶多有几个原子共面?

3、甲烷的结构对其化学性质有什么影响?

四、以化学史事拓宽情景

巧用化学文化或与化学有关的历史故事以讲故事的方式来开展情景教学很容易调动学习的积极情绪。

如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中情景创设:

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的一百多年间,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新的元素被不断地发现。到1896年, 人们已经知道63种元素, 人们尝试用各种方法整理和概括这些元素。当时的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用63张卡片分别记录了63种元素的名称、原子量、化合物的化学式和主要性质。他试着依据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顺序, 将卡片排成几行, 再将各行中元素性质相似的元素上下对齐。这就是最早的元素周期表。

情景开发:

1、门捷列夫是依据什么对元素进行横向和纵向排列的?

2、仔细观察现在的元素周期表, 有哪些周期性的变化?

3、对现有的元素可以从哪些角度对其分类?

五、以生活事例营造情景

理论与实际相渗透的教学模式可激发学生求知欲, 使很多难学的内容变得容易了许多。

如在讲“胶体聚沉”时的情景创设:

“为什么一支钢笔如果用两种墨水就会书写不畅?”

“蒸鸡蛋时, 为什么鸡蛋跟水混合搅拌时必须加适量的盐?”

“做豆腐时, 为什么要加一些石膏或卤水”等问题。

情景开发:

1、胶体聚沉的原因有哪些?

2、常用的胶体聚沉的方法是什么?

六、借学生已有知识引入情景

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有更广博的视野,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 突破教学难点, 为后继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如“物质的量”的概念理解难度比较大, 为了让学生能快速对“物质的量”有直观而形象的认识, 我们可以这样来设计引课时的教学情景:

老师设问:怎么用直尺量出一张纸的厚度?

学生讨论后回答:把很多张纸叠起来量出总厚度再除以纸的张数。

老师追问:怎么用天平称量一粒米的重量?

马上有学生回答:先称出一把米的重量再除以米的粒数。

老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肯定和赞扬后又问:怎么用天平称量一个水分子的重量?

可能有学生不假思索就说:先称出一杯水的重量再除以水分子个数。

老师马上追问:水的分子个数能一个个数出来吗?

学生知道分子个数不可数, 那怎么办?学生的兴趣提高了, 急切想知道问题的答案。

老师讲解:对于所有的物质, 宏观质量可以称, 而微观粒子个数却不可数, 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要找到宏观质量与微观粒子个数的桥梁, 这就是 (板书) “物质的量”。

情景开发:

1、“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的作用。

2、“物质的量”的表示含义及适用范围。

浅谈中学化学教学如何创设情景 篇8

一、挖掘数学问题,创设探究型情境

问题是叩开学问的金钥匙。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以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根据教材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或悬念,激发学生的欲望探索求知的欲望,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解决,让学生在尝试中体验和创新。

如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除教科书上的问题情境外,还可创设更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有人说如果将一张纸裁成两等份,把裁成的两张纸摞起来,再裁成两等份。如此重复下去,第43次后所有纸的高度便相当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一张纸的厚度是0.006cm,地球到月球的距离约385000km,你相信这个人的说法吗?”学生觉得这个问题很悬,又好奇,很快就谈论开了。此时,教师指出这个问题需用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有理数的乘方”来解决。

创设探究型情境,教师应精心设计让学生探究的问题,诱导学生去猜测、尝试、实验、发现。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学习内容进入“愤悱”状态的方式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教材,设计出不同的探究情境,并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跳起来摘桃子”。

二、注重动手实践,创设活动型情境

实践出真知。教师以学生动手操作、社会调查、游戏、实验等作为教学出发点,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如教学“展开与折叠”时,教师课前布置学生带一把小剪刀和几张旧的挂历纸。上课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剪一剪、折一折,在活动中,认识棱柱的某些特征,了解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经过大量的展开与折叠的操作活动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根据展开图判断立体模型,根据立体模型想象展开图形。最后,让学生再动手制作简单的立体模型。整堂课在活动情境中开始,又在活动情境中结束。学生个个动手,人人参与,在活动中掌握知识,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创设的活动情境,应既具有可操作性,又面向全体学生,要给学生有充分的活动和交流的时间,使学生通过活动、交流,形成新的知识。

三、现代科技引领,创设信息型情境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扎实推进了教育的新发展。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根据学生实际,尽可能多地使用各种教学媒体,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采的学习素材,以培养学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如教学“图案设计”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教师利用多媒体、投影片展现丰富的几何图案,让学生欣赏这些美丽图案后,告诉学生:“这些图案我只要用一个圆规就可以画出来,你想学会吗?”然后,师生一起探究这些图案的画法,并激励学生大胆创新与设计。通过图案设计,学生进一步熟悉了圆规的使用技能,了解了将圆六等份、三等份的方法。同时,让学生在电脑上画图,设计图案,学生的兴趣非常浓厚,设计的图案丰富多彩。

创设信息型情境,关键在于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必须具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如自制教具、课件,多媒体应用等,这是创设信息情景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四、贴近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景

教师应从生活现象中,挖掘知识应用的素材,用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现象来创设情境,把日常生活的实例转化为课堂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更有利于学生分析、思维等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能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数学教学的素材应注重实际,贴近生活,上课时从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入手,把抽象的知识化为具体的实物,从而水到渠成。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强化感性认识会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效果。如“有理数”教学时,笔者认为初中数学中关于“数”的教学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即有理数的教学和实数的教学。有理数是中学数学的基础,而实数是有理数的扩展。为了使年龄较小的初一学生顺利接受并在头脑中建立有理数的概念,我们必须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因此,在教学中我除了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例子入手,用实例指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帮助学生理解“相反意义的量”之外,还从“0”上下些工夫。根据我的教学经验,学生易把0认为是正数,或认为0就表示“没有”,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用“归谬法”帮助学生认识。

如何创设角色扮演的情景论文 篇9

在教学中运用角色扮演法是指老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一定的角色,让学生假扮当事人的身份,运用方方面面的知识来分析问题,从而做出正确的抉择。角色扮演出现的时间可以在一节课的不同时段,也可贯穿一节课。角色的扮演方式可以是一个角色由多个学生扮演,也可以是一个学生扮演多种角色等方式。老师在授课时,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恰当地选择角色扮演出现的时间和角色扮演实施的方式。

一、运用角色扮演导入新课

运用角色扮演导入新课,指在上课前根据所要学习的内容设计一定的角色,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考虑担任这样的角色需要哪些知识?对这些知识是否非常熟悉或精通?若没有则可以通过今天的学习获得相应的知识或技能。

如在学习七年级地理上册《多变的天气》一节时,课前可假设学生为一个即将参观上海世博会的“旅游者”,问学生为了使你的参观非常顺利,你在出发前应做哪些方面的准备?其中肯定要预先了解上海的天气。如何知道上海的天气呢?可通过收听(看)当地天气预报或上网查阅当地气象资料等方式获得相应的天气情况。但如何看(听)懂相应的天气状况呢?就必须对多变的天气有相应的认识,从而导出该节课学习的内容。这种在设定的角色情景下,一步一步导入到学习内容的方法,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地理是鲜活的。从而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饶有兴趣地听完一节课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同样在讲授“澳大利亚发达的养羊业”时,课前可设计学生为某牧场主。让他们考虑如何合理地选择牧场的位置,必须考虑哪些主要影响因素等问题。

二、运用角色扮演掀起一节课的高潮

运用角色扮演掀起一节课的高潮,指在讲解某些理论性很强的知识点、书上罗列得很清楚的知识点或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很远的知识点时,或当学生的注意力开始衰退时,设计相应的角色让学生扮演,让学生在设计的情景中展开讨论,通过不同观念的比较鉴别,达到去伪存真,化抽象为具体、化疏远为贴近,刺激大脑皮层,掀起学习热情的目的。

在学习“水资源”一节课时,在处理“如何合理利用有限的淡水资源”这一知识时,可设计学生为家长、校长、农场主、厂长、市长、省长及水利部部长等角色,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角色,应注意在哪些方面做到合理利用有限的淡水资源。

这种设计角色经由学生感受、思考的学习方式,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对地理事物正确态度的培养很有效果,很容易使学生对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运用角色扮演总结新课

运用角色扮演总结新课,指在总结一节课的知识点时,通过角色扮演把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串联起来,达到加深印象和融会贯通地理解知识的目的。

如在学习“黄土高原”这节课时,在理清植被与地理环境的两重关系后,可设计如下角色对本节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

角色一:如果你是我校总务处主任,现在为增大我校的绿化面积,你将选择何种树木来美化我们的校园?

角色二:如果你是郯城县林业局局长,为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你如何安排经济林木(银杏、板栗)的位置?

角色三:如果你是临沂市的市长,你如何规划临沂市一新工业园区三个功能分区(工业区、居住区、绿化带)的位置?

角色四:如果你是国务院总理,面对我国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在今后的西部开发中应采取何种措施来保护西部的生态环境?

同样在学习“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商业中心”的内容时,在了解了影响商业网点经济效益的因素后,可设计学生为某超市的老板,为提高该超市的经济效益,你应从哪些方面着手改革以提高该超市的经济效益。

四、运用角色扮演复习旧课

运用角色扮演复习旧课,指在上复习课时,对于相同或相似的知识,设计一定的角色让学生扮演,以达到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素养。此种方法在专题复习中应用比较合适。如在复习各种各样的灾害时,可设计学生为各种灾害的受难者或救援人员的角色,针对不同灾害该如何镇静地逃生和施救?灾害可设计为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台风、寒潮、洪涝等气象灾害。或遭遇流动沙丘的袭击等等。

在复习影响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因素时,可选择一个城市,设计学生为该市市长,让他运用所学知识,模拟解决该市的农业分布、工业分布置、商业分布、交通线路的分布选择问题和旅游区的规划、城市规划及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等实际问题。

五、运用角色扮演贯穿一节课

运用角色扮演贯穿一节课,指整节课根据不同的内容设计相应的角色让学生来扮演,让学生在角色扮演这样一个大氛围下完成一节内容的学习。

如在学习《西双版纳》一节时,一节课可贯穿四种角色:

开头:设计学生为旅游者,通过各种旅游景观的欣赏,来学习旅游资源的分类。

中间:设计学生为旅游线路的规划者,旅游消费群体为一批地理学家、一批历史学家和一个旅游投资考察团,来学习不同的旅游资源分别有美学、历史文化、科学和经济价值。

结尾:设计学生为导游和旅游资源的开发管理者,分别学习旅游资源的欣赏以及开发利用。

浅谈初中英语如何进行情景教学 篇10

郭社青

情景创设要求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一、Warming-up阶段:灵活激趣,培养兴趣

A good beginning is half way to success.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心理学家之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英国语言学家埃克斯利也认为,英语教学中“趣味性”问题是一门不小的学问。兴趣是中学生学好英语不可缺少的内在动力。而一堂使人学生感兴趣的英语课,往往是从每节课的Warming-up环节入手。几分钟的Warming-up,运用得好却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我会在每节上课之前叫学生大声对自己说:I promise I will do my best.Never,Never,Never,Never give up.进行热身训练。在这环节也可以轮流安排学生在课前的几分钟内进行Short play、Daily talk、Making a guess、A spelling match、Singing a song、A chain word puzzle 等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在课前几分钟内快速集中思想,增强他们的自信,并活跃课堂氛围。所以创设趣味性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Pre-task阶段:创设情景,导入话题

1还原生活,创设情境

生活是语言的唯一源泉,一切语言都是彼时彼地对生活反映的产物。情景教学中往往可以结合教材中有关日常生活内容创设教学情景,如教室、操场、邮局、商店、电影院等典型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进行“现场实况转播”、“模拟现场”、等形式的英语交际活动。如教《新目标》七年级下M8 Unit 1 I was born in a small village.这一课时,模拟见面情景,用英语问答自己,家人,朋友等的出生日期,地点等进行情景会话练习。教《新目标》七年级下M 2 Unit 1 We’re getting ready for Spring Festival.时,课前准备大量学生感兴趣的这个话题的内容,在课上用英语向学生介绍,激发学生的兴趣,随后开展 “work in pair”的活动,引导学生把学到的英语知识运用到交际活动中去。

2利用图画,创设情景

如教《新目标》八年级下M2 Unit 2 No one knew who I was.时,挂上这一课的挂图,指导学生对这一挂图的人物进行描述,进而对自己好朋友的描述,怎样认识,怎样建立友谊,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3发挥想象,创设情景

在学习Life in the future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情景:“二十年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未来的生活将会变成什么样„„” 情景给出后,兴奋的学生积极畅想着自己未来的生活,枯燥的机械认读,换成学生热烈的讨论和自由的想象。上台表演的同学,能够熟练地运用已学的句型If...It will be...介绍未来的生活,并加上已学过的一些寒暄、问候的话语,如Hello,Hi,How are you? Nice to meet you...自主地完成了比较精彩的小对话。

4音乐渲染,创设情境

教学You like western classical music,don’t you ?先播放了一首著名的歌曲,学生被轻松优雅的乐曲所吸引,会唱的学生还跟着节奏轻轻的哼了起来,然后再播放几首曲子,问他们是属于那种类型的音乐,西方的还是传统的,各种类型音乐的特点是什么?自然而然的将学生进入了新的课程的学习。

三、While-task 阶段:融入情景,交际操练

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能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交流,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是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用英语进行现实生活交流的能力,如教学Do you have a problem?让一些学生写下他们现在面对的烦恼和问题,一些学生或是教师自己充当知心姐姐的角色,替他们排难解优。让他们真正融入情景中,真正的为他们面临的困惑提意见和建议,使他们感到英语的实用之处。在真实情景对话中帮助学生迅速掌握所学的句型和词汇,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Post-task阶段:扩展情景,演绎对话

该环节中老师扩展交际对话情景,努力创造接近生活的轻松的课堂环境,让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对话演绎得以实现,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英语的信心,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我们学习完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爱丽丝漫游奇境》。故事描述了爱丽丝在一个夏日里做的梦,在这梦的奇境里,白兔戴着白手套,毛虫吸着烟斗,疯了的冒匠和三月兔总是在喝茶,而红桃王后要砍掉每个人的头„„这个故事很奇怪,可是在梦境里什么都会发生。布置学生增加一个结尾内容,还有什么离奇的事情发生?让学生按自由结合组成三小组,从网上、报纸、书籍等搜集资料。学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开展热烈讨论,确定故事叙述的形式,表演时三组学生进行了形式不同的展示。A组是口述,B组以short play形式,C组是故事接龙形式,故事很精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气氛相当浓厚。教师在创设任务情景中,让学生融入课外知识,自导自演,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合作中的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五、结束语

浅谈中学化学教学如何创设情景 篇11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创设与教学目的内容、学生认知结构有关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进入思维、探究的理想状态。它是学生创造潜能开发的门户。本文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例,浅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学习兴趣。

一、创设比较性问题情境

教师要利用新旧知识的比较、新知识所特有的性质作为引起问题情境的出发点来创设问题情境。一般来说,学生对新知识比较感兴趣,对旧知识不感兴趣。因此,需要教师在新旧知识连接处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轻松、自愿、愉快地走向新知识学习。如在教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时,在学生自主分析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用烈日和暴雨来反映其苦难生活?把祥子放在春天、秋天和冬天行不行呢?在激起学生的思考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回忆与比较描写春雨的《春》及描写夏雨的《金黄的大斗笠》等课文片段,让学生正确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的道理,并进一步体会到作者写作时饱含的特定的思想感情。

二、创设过程性问题情境

教师要从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猜想与思考,从不同的角度提供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法,使学生在教师不断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解决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我在讲《挑山工》课文时,提了一个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挑山工一次挑多少重的货物吗?这个问题一抛出,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猜想热情。接着我给出一个参照物:“假设你的书包重10斤,你背着上高楼的感觉如何?”学生们做辛苦状,异口同声地说:“累!”“那么,在蜿蜒的山路上,挑山工一次挑多少斤货物?”我公布了这个问题的真实答案:“200斤!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20位同学的书包压在一个挑山工身上!”接着我又抛出了几个问题:你们知道挑山工要爬多少个台阶吗?你们知道挑山工一天工作多长时间吗?你们知道挑山工辛苦一天的收入吗?通过这几个问题的提出,学生们很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再通过教师的旁敲侧击,使学生们对挑山工的工作有了了解,并懂得了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踏实、一个劲儿往前走,学习挑山工不停攀登的精神。

三、创设思维性的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要设计启迪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问题情境。在有效教学过程中,除了简单的问题以外,一般性的问题都存在多种解决的思路与方法,并且答案不是唯一的,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将产生不同的结果。所以教师要从多元的视角给学生呈现不同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积极思考,进行开放性探究。如在教《司马光》时,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到:水缸大,而且装满了水,司马光用石头砸破水缸,救出缸里的小朋友是个好办法。学到此,可以鼓励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只要肯动脑筋,办法总会有的。大家想,还可用其他办法救出小朋友吗?”学生纷纷作答,有的说可以在附近找根木棍放进水缸里,把小朋友拉上来;有的说可以推倒水缸,救出小朋友等。在教学《田忌赛马》时,可以抓住最后一个自然段问:为什么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次序,就可以转败为胜?根据这一统领性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调换”两字上做文章:可以有哪些调换方法?最佳调法是什么?调换的根据是什么?学生通过自读分析,很快明白转败为胜的原因。同时也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思考问题时,应根据情况善于打破常规,反向思考可以创造出与众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创设兴趣性问题情境

教师要设计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学生对抽象的事物难以产生兴趣,反而对直观的、带有刺激性的问题容易产生情趣。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不仅要利用直观道具、影像资料、彩色图片,而且要巧妙地利用语言艺术来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再如讲《挑山工》时,我用投影仪出示了一幅照片:一个年轻的挑山工,肩头已被磨出厚厚的老茧,挑着沉重的钢筋石板,举步维艰。通过这样直观的画面,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紧接着我问了一个问题:你们知道挑山工一天要攀登多少个台阶吗?学生大胆地猜想起来。又如在讲授《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时,利用多媒体展示志愿军唱着《志愿军战歌》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的画面,那铿锵有力,振奋人心的乐曲,那雄赳赳、气昂昂,奔赴战场的雄姿,无一不让学生受到感染,学生对志愿军战士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迫不及待地想了解志愿军在朝鲜战场的感人事迹。这比教师单纯地讲解课文引发学生对志愿军的敬佩之情要自然。

浅谈中学化学教学如何创设情景 篇1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 实验探究导入法当为新课导入的最佳方案。它作为一种真实、形象的教学操作形式, 既有展示化学知识的直观效应, 又有表演操作的示范作用。

二、多媒体导入先声夺人

多媒体用于教学活动, 为常规教学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用多媒体导课, 有利于把学生引入教师设置的情境之中, 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讲化学故事进入课堂

运用历史典故、名人轶事、寓言故事、民间传说等方面的素材导入新课。学生普遍爱听故事, 故事对学生有着特殊的吸引力。

四、创设漫画引领教学

漫画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极富趣味性和幽默感。它以特殊的方式针砭时弊, 扬美抑丑。运用漫画的特点, 恰当地把漫画强化学课的趣味性, 活跃课堂气氛, 还会使学生倍感亲切, 身临其境。

五、抓住热点导入教学

热点导入法就是把要学内容与当前受关注程度高的热点联系起来, 巧妙而大胆地引入课堂, 通过学生的讨论, 以启迪学生的心灵, 启发他们探求新知识的主动性。

六、温故知新对比引入

化学中有些内容和后面知识有很强的连贯性, 可在检查学生上节课所学知识的同时导入新课。这种导入方法既可以使学生对新知识不感到陌生, 又可以降低新知识的难度, 帮助学生克服心理上的恐惧, 使学生在学习新内容时既有了思想准备, 又有了知识基础, 学习起来轻松自如。

总之, 新课的导入是非常重要的, 它是整个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师学识、智慧、素质、口才和教学水平的综合体现。教师应该结合学生和教材的实际, 不拘一格, 选用适当的方法导入新课, 通过不同的教学导入方法, 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求知欲。

摘要:教学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门艺术。新课导入是教学的重要和必要环节, 是衡量教师教学艺术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艺术地导入新课, 能给听课者以耳目一新的美感和艺术上的享受。既激发学生兴趣, 又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提升能力。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 篇13

1、运用形象生动的实物、图片、道具,创设生活化情境

小学英语中的大部分单词是表示具体事物的,心理学实验证明:识别同一内容,用不同的方法具有不同的识别速度。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是从感性到理性的。感知是认识事物的前提,没有感知,就没有认识,而感知过程离不开客观事物本身存在。所以,在教授学习用品、交通工具、服装等类别的单词时,应尽量用实物或实物模型进行直观教学,而对于sun、moon、run、jump、hot、cold等单词,可借助彩色图片、简笔画、表情或动作进行教学。在教red、yellow、brown等表示颜色的单词时,则要求学生观察教室和周围的物体,来运用“What color is the „?”这个句式,这样一来,学生就把周围的事物和生活中的事物拉进了课堂。小学低年级的直观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他们对形象、生动,色彩鲜艳的图片非常感兴趣。这就需要教师用大量的时间来制作各种教学图片。比如,学生学习书中人物名字的时候,我就把这些人物制作成头饰,上课时我就自己戴着头饰走进教室,于是我就接着用英语说:“Hello!Iam Ann.”接着让学生一起读这个人物的名字,教读几遍之后就让学生自己上来戴起各种人物的头饰说:“Hello!Iam Ann.或My name is Ann.”其他同学也可以问:“Who is he/she?”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提高了,争着上台表

演。以后学了其它人物就可以让几个学生同时戴着头饰互相问好。比如说:“Hello!I am Ann.” “Hello!I am Ken.”并加上平时用的问候语“How are you?”“Nice to meet you!”等。这样,学生不但学得快,还记得牢,也增加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英语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多说、多练。但是让低年级的学生反复单调地操练,会变得枯燥乏味,学习效率降低。实物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不但能快速引起学生的注意,而且这些在平时随处可见的“实物”又能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2、运用电教媒体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新大纲要求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进行英语教学,根据大纲编织出的教材不再是孤立的一本教科书,而是一套系列教材,为学生提供地道的语言材料和标准的语音语调,而且提供真实自然的交际情景,同时可以虚拟现实生活中不易找到的场景和事物。形象直观,生动活泼,有助于学生正确模仿,直接理解所学英语,强化记忆,促进学生用英语的思维,培养他们直接用英语表达思想的能

力。有的口语交际课在进行教学时用人或实物体现不出气氛,就需要多媒体制作软件来帮助完成课堂教学。例如,在学习身体部位这一课时,学生学习了一些有关身体部位的名词,如:head,knee,toe,hand等,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学生根据教师的指令进行动作表演,如:shake your hands, touch your knees.shake your head等,以此来巩固所学的单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这是发现了一个课件,跳舞的娃娃,课件中提供了十个有关于身体部位的动作,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其中的五个动作,然后娃娃会按照学生的选择进行跳舞,当然学生会跟随娃娃进行舞蹈。这个的课件还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新课标中指出教师要把凡是学生能够自己独立做的事情都给学生留出空间,让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去选择,决定,去思考,实践,体验,感悟,去创造,应用,而不是什么都听教师摆布。娃娃跳舞的动作完全由孩子自主地进行选择,留给孩子去体验和思考的空间。我们应重视利用直观教具和现代教学手段,努

力创设英语环境,创建一种开放的、和谐的、积极互动的语言活动氛围,努力产生浸润的效果,即让学生愉快的融合在英语的环境中,自然地、不知不觉地吸取和操练,增强语感,不断提高英语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

3、组织符合学生生活经验的活动、游戏 游戏活动是外语教学中人为的创造语言环境的教学形式,符合儿童的兴趣特点。游戏活动有助于儿童在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学习,使英语教学活动充满活力。通过各种各样的游戏刺激,提高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变被动为主动,变乏味为有趣。在一堂课40分钟里,若想让学生的神经区始终保持兴奋和积极的反应,教师就要在学生的脑神经最疲惫的时候,开展一些与该课学习内容相适应的游戏来延续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激发学习动机。它通常用于对所学材料的巩固,帮助教师将乏味的单词复习,句式练习等变的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值得注意的是游戏的设计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因为每个学生的生活

经验不同,他们有着不同的性格和成绩,设计游戏要尽量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尽量安排集体游戏,这样才能使性格内向和成绩差一点的学生有参与的机会,让人人在教学活动中都充满活力。

在教学身体部位一课教学的过程当中,我设计了涂色这个小游戏,发给每个学生一个小的卡通人物(每个孩子所得到的卡通人是不同的),并根据教师的指令进行着色,如:“color the face yellow, color the mouth red, color the toes green等”在句式中复习并应用所学的单词,将颜色与身体部位的词有机的结合在一个句式中。这实际上是一个语言的实践过程,使学生明白语言不是今天学的一个词,几个词,也不是明天学的那几个词,是句子,是文章。

4、利用角色扮演,模拟生活进行语言实践 作为一名外语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表演才能,靠自己自然、形象的表演,靠体态语言,包括多变的手势,丰富的表情,抑扬顿挫的语调去创造语言环境。真正地把学生放进真实语境中学习真实语言,实现Learn

English,而不是Learn about English的教学目标。任务型教学实际上就是以应用为动力,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核心的教学途径。用我国教师们总结出来的话,形象地说,就是:“为用而学,用中学,学了就用。” 英语教学是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完美结合。在英语教学中,应让学生广泛参与表演,真正体现其主体作用。学生表演不仅可使教师在轻松、自由、愉快的气氛中组织课堂教学,而且还能培养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融洽相处的感情,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通过表演,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课堂的交际活动。传统的教学情境强调教材的单一因素,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学生、内容、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这四个因素持续交互,呈动态发展。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语言交际的环境,一个交际的平台,教师应根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使学生通过思考、调

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如教学身体部位一课,我设计学生戴着自制的面具,相互之间进行介绍,如:“Hello, my name is Ann.I have I have One little nose.I have One little face.I have One little head.I have One little mouth.I have Two little eyes.I have Two little ears.等”也可以介绍别的小朋友“This is Tommy.He has two little hands.He has two little legs.He has two little feet.等”在学生表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全身心投入,置身于英语的国度当中,让他们在感受英语国家文化的同时,也培养了语感。

总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生活化的教学情景对于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性,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也要在课外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运用语言,使学生在做事情过程中自然地是用所学的语言,在使用所学语言做事情的过程中发

展语言能力。只有这样,学生对英语的感受能力才会越来越强,学生对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才会逐步提高。

语言是一种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文化现象,它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语言只有在生活中被使用才有它存在的价值,而使用语言的能力也只有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才能得到锻炼、培养和提高。通过课题研究,使我能够准确地把握教学契机,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景,让学生沉浸其中,以更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做到乐学善学,从而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通过此课题的研究,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言,并学会理解运用语言,从而逐步培养其独立运用语言进行生活交际的能力。下面是我在“小学英语生活化情境创设”实验过程中的几点做法:

1、运用形象生动的实物、图片、道具,创设生活化情境

小学英语中的大部分单词是表示具体事物的,心理学实验证明:识别同一内容,用不同的方法具有不同的识别速度。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是从感性到理性的。感知是认识事物的前提,没有感知,就没有认识,而感知过程离不开客观事物本身存在。所以,在教授学习用品、交通工具、服装等类别的单词时,应尽量用实物或实物模型进行直观教学,而对于sun、moon、run、jump、hot、cold等单词,可借助彩色图片、简笔画、表情或动作进行教学。在教red、yellow、brown等表示颜色的单词时,则要求学生观察教室和周围的物体,来运用“What color is the „?”这个句式,这样一来,学生就把周围的事物和生活中的事物拉进了课堂。小学低年级的直观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他们对形象、生动,色彩鲜艳的图片非常感兴趣。这就需要教师用大量的时间来制作各种教学图片。比如,学生学习书中人物名字的时候,我就把这些人物制作成头饰,上课时我就自己戴着头饰走进教室,于是我就接着用英语说:“Hello!Iam Ann.”接着让学

生一起读这个人物的名字,教读几遍之后就让学生自己上来戴起各种人物的头饰说:“Hello!Iam Ann.或My name is Ann.”其他同学也可以问:“Who is he/she?”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提高了,争着上台表演。以后学了其它人物就可以让几个学生同时戴着头饰互相问好。比如说:“Hello!I am Ann.” “Hello!I am Ken.”并加上平时用的问候语“How are you?”“Nice to meet you!”等。这样,学生不但学得快,还记得牢,也增加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英语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多说、多练。但是让低年级的学生反复单调地操练,会变得枯燥乏味,学习效率降低。实物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不但能快速引起学生的注意,而且这些在平时随处可见的“实物”又能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2、运用电教媒体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新大纲要求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进行英语教学,根据大纲编织出的教材不再是孤立的一本教科书,而是一套系列教材,为学生提供地道的语言材料和标准的语音语调,而且

提供真实自然的交际情景,同时可以虚拟现实生活中不易找到的场景和事物。形象直观,生动活泼,有助于学生正确模仿,直接理解所学英语,强化记忆,促进学生用英语的思维,培养他们直接用英语表达思想的能力。有的口语交际课在进行教学时用人或实物体现不出气氛,就需要多媒体制作软件来帮助完成课堂教学。例如,在学习身体部位这一课时,学生学习了一些有关身体部位的名词,如:head,knee,toe,hand等,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学生根据教师的指令进行动作表演,如:shake your hands, touch your knees.shake your head等,以此来巩固所学的单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这是发现了一个课件,跳舞的娃娃,课件中提供了十个有关于身体部位的动作,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其中的五个动作,然后娃娃会按照学生的选择进行跳舞,当然学生会跟随娃娃进行舞蹈。这个的课件还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新课标中指出教师要把凡是学生能够自己独立做的事情都给学生留出空间,让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去选择,决定,去思考,实践,体验,感悟,去创造,应用,而不是什么都听教师摆布。娃娃跳舞的动作完全由孩子自主地进行选择,留给孩子去体验和思考的空间。我们应重视利用直观教具和现代教学手段,努力创设英语环境,创建一种开放的、和谐的、积极互动的语言活动氛围,努力产生浸润的效果,即让学生愉快的融合在英语的环境中,自然地、不知不觉地吸取和操练,增强语感,不断提高英语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

3、组织符合学生生活经验的活动、游戏 游戏活动是外语教学中人为的创造语言环境的教学形式,符合儿童的兴趣特点。游戏活动有助于儿童在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学习,使英语教学活动充满活力。通过各种各样的游戏刺激,提高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变被动为主动,变乏味为有趣。在一堂课40分钟里,若想让学生的神经区始终保持兴奋和积极的反应,教师就要在学生的脑神经最疲惫的时候,开展一些与该课学习内容相适应的游戏来延续学生的

学习兴趣,以激发学习动机。它通常用于对所学材料的巩固,帮助教师将乏味的单词复习,句式练习等变的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值得注意的是游戏的设计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因为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他们有着不同的性格和成绩,设计游戏要尽量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尽量安排集体游戏,这样才能使性格内向和成绩差一点的学生有参与的机会,让人人在教学活动中都充满活力。

在教学身体部位一课教学的过程当中,我设计了涂色这个小游戏,发给每个学生一个小的卡通人物(每个孩子所得到的卡通人是不同的),并根据教师的指令进行着色,如:“color the face yellow, color the mouth red, color the toes green等”在句式中复习并应用所学的单词,将颜色与身体部位的词有机的结合在一个句式中。这实际上是一个语言的实践过程,使学生明白语言不是今天学的一个词,几个词,也不是明天学的那几个词,是句子,是文章。

4、利用角色扮演,模拟生活进行语言实践

作为一名外语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表演才能,靠自己自然、形象的表演,靠体态语言,包括多变的手势,丰富的表情,抑扬顿挫的语调去创造语言环境。真正地把学生放进真实语境中学习真实语言,实现Learn English,而不是Learn about English的教学目标。任务型教学实际上就是以应用为动力,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核心的教学途径。用我国教师们总结出来的话,形象地说,就是:“为用而学,用中学,学了就用。” 英语教学是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完美结合。在英语教学中,应让学生广泛参与表演,真正体现其主体作用。学生表演不仅可使教师在轻松、自由、愉快的气氛中组织课堂教学,而且还能培养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融洽相处的感情,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通过表演,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课堂的交际活动。传统的教学情境强调教材的单一因素,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学生、内容、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这四个因素持续交互,呈动态发展。教师是

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语言交际的环境,一个交际的平台,教师应根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使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如教学身体部位一课,我设计学生戴着自制的面具,相互之间进行介绍,如:“Hello, my name is Ann.I have I have One little nose.I have One little face.I have One little head.I have One little mouth.I have Two little eyes.I have Two little ears.等”也可以介绍别的小朋友“This is Tommy.He has two little hands.He has two little legs.He has two little feet.等”在学生表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全身心投入,置身于英语的国度当中,让他们在感受英语国家文化的同时,也培养了语感。

总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生活化的教学情景对于培养学生语言

上一篇:北京年会策划下一篇:优化环境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