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化学教师如何改变教学方式

2024-06-12

浅谈初中化学教师如何改变教学方式(共9篇)

浅谈初中化学教师如何改变教学方式 篇1

浅谈初中化学教师如何改变教学方式

长丰乡学校王景明

21世纪是一个信息不断发展变化的世纪,社会、经济、科技的突飞猛进无不推动教育的变革。特别是当今素质教育下的课程改革和教材变革带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作为一名教师,如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如何改变教学方式是我们值得探讨的问题。下面浅谈几点看法和建议。

一、在新课程中,教师要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观念

面向全体学生就是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不论他们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家庭出身如何,教师都应赋予他们同等的学习机会,使所有的学生在学校都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以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的观念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

(一)尊重每一个学生,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

尊重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尊重那些个性特别,学习成绩较差,家庭条件不利和经常犯错误的学生。因为学生的背景不同,起点也不同,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并保护好他们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使每位学生都有同等学习的机会,并在学习实践中均有机会获得成功的可能。从而使他们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

(二)课堂内容多样化

课堂内容多样化,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因为学生来自不相同的家庭、社区、阶层、民族,他们所具有的文化背景和经验有很大的差异。即使有相同家庭和社会背景的学生,也会因个性差异、兴趣、爱好、行为、习惯、动机和需求的不同,而表现出学习风格上的差别。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使教学内容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分层次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面向每个学生,是要面向每个学生的各方面。因为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既表现为智商、性格、身体素质和心理等先天素质,又表现为兴趣、爱好、思维方式、学习品质等后天素质。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次教学,依照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充分考虑,采取不 同的方法,探究和掌握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从学生实际出发,区别对待,通过 分层备课、分层要求、分层练习、分层指导、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和分层矫正等 手段,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各得其所,从而使学生都能生动活泼,主

动健康地发展。

(四)公正的评价每一学生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调整教学行为的重要手段。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保证所有的学生都有足够的机会来展示他们在化学课上的全部学习成果。以便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不同方面的学习成果。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

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兴趣,以及成绩的好坏。在新课程中,教师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就必须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下面从三个方面来谈谈:

(一)利用科技先进的教学工具进行教学

过去的教师上课总是一支笔、一本书、一堂言的讲个不停,学生处在被动 之中,学得枯燥无味,不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好动心而学得厌烦,因此,教师不得不改变过去的这种教学方法,采用科技先进的教学工具——多媒体进行教学。提供鲜活、详实的备课资料,把课本中一些死的、呆板的知识制成生动、形象、活泼的卡通图片、画面和实物等。在多媒体中播放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听觉和视觉的认识功能。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学得轻松,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离子化合物NaCl的形成过程中,把课本79面的图画制成动画在多媒体中播放,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再如,讲课本51面的分子模型时,把水分子制成卡通图中的小矮人,并配上独白:“嗨!大家好,我是水分子,我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等等,学生很感兴趣的愿意学习化学。

(二)发挥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教学气氛

课堂教学中,教学气氛也是至关重要的,一堂课死气沉沉,学生就觉得很压抑,一个人在压抑之中就会烦闷,一烦闷就没有兴趣,甚至厌恶,因此教师的教案中要使用鲜活而富有时代感的材料,立足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和接受能力,把知识和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学生当今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在课堂上提出学生身边最常见的问题,采用分组讨论法,再启发学生用化学中的理论知识去解决,这无疑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教师授课的热枕。例如,家里用煤烧火做饭时,不小心少量的水洒在烧红的煤上,火会烧的更旺,为什么呢?让学生分组讨论,再阅读水的组成揭秘资料,启发学生想象能力,与拉瓦锡把水蒸气通过烧红的枪管产生“易燃空气”是否一致。再如,讲白磷自燃中,引用人间“鬼火”问题,让学生讨论,等等。

(三)设置探究性课题供学生研究

科学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学生在科学课程中的学习方式也应该体现自然科学的这一特点。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设置探究性课题供学生研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

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此外,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创新,不断提出身边发现的问题,与教师和同学一起探讨、分析、做实验、归纳、比较,最后通过讨论和交流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CO 2通入到

澄清石灰水中变浑浊,让学生回家探究“冷藏的啤酒,加入澄清石灰水会怎么样?”让学生从实验中得到答案。都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三、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一个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因此,教师与学生必需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而这种良好的情感关系应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是一种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是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是真善美的统一体。作为教师,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

(一)建立新型师生情感关系

建立新型师生情感关系,第一,就是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公平对待学生。对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相信教师的真情投入必定会得到学生的真情回报。第二,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位教学成功的喜悦。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改进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第三,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得有内在的人格魅力,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等优秀品质,并且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

(二)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

在新课程中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师已不再是知识传播的核心角色,而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人生的领路人。在教学中已不再存在教师的学生和学生的教师,教师和学生只是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在对待师生关系上要强调尊重、赞赏;在对待教学关系上要强调帮助、引导;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特别在探究过程中教师是一位参与者和合作者;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

(三)师生交往、积极互动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所以要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的单边活动。取而代之的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积极互动的双边活动。不交流就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争论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

正理解和巩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能培养起来。因此,也就很难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价值观和情感态度。

总之,作为新时期新课程中的教师,我们就得改变过去的教学方式,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成为一名新课程中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浅谈初中化学教师如何改变教学方式 篇2

一、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1.给每个学生予尊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很大, 有的人活泼, 有的内向;有的人学习好, 有的学习差;有的家庭条件好, 有的家庭贫困……但, 无论哪种学生都是我们的教育对象, 做老师的要对他们一视同仁, 要努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 要爱护每个学生, 挖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 鼓励他们不断的进取, 决不能因为某个学生表现不如人意而漠视他。

2.进行分层教学。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大, 他们的学习基础以及思维能力各不一样, 有的学生成绩比较好, 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并不好, 可以称为学困生。假如按照统一的要求进行教学, 势必造成某些学生学不了, 某些学生学不够的现象, 这就不利于所有学生的发展。欲实现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 就要让每个学生都要得到发展, 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分层教学了。在具有的教学中, 为了让分层教学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需要在备课的时候就要设计好教学上的各个环节。比如, 哪些地方提出不一样的要求?哪些地方设计不一样的作业?哪些地方进行不一样的点拨?尽量在备课的时候, 把问题思考的全面一些, 越细化越好。比如, 关于溶解度、溶液质量分数方面的计算, 对于学生成绩不怎么好的学生, 可以直接的做一些溶质、溶剂质量与溶质质量分数方面的计算, 而对于学习比较好的学生, 可以适当的加深, 如计算一些与溶解度有关的题型, 也可以计算一些结晶水合物方面的题目。

3.公平的评价每个学生。学习评价对学生的学习影响很大, 新课程教学要以鼓励、表扬为主。每个学生在老师的心目中的地位是一样的, 老师不能带着有色的眼睛看待那些不怎么“顺眼”的学生, 对他们的学习评更要一视同仁, 当学生取得进步的时候, 就要理解给予表扬, 当学生做的不够好的时候, 要分析原因, 不能因为这个是好学生就不指正了, 也不能他是“差生”就多批评几句, 甚至说一些很伤人自尊心的话, 也就是说, 老师对待每个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公平的, 没有偏颇的。

二、教学要注重创新

在传统的教学中, 老师通常采用一支粉笔、一本教材, 一口气讲完整节课的方式教学, 学生处于极其被动的学习地位, 他们的好奇心, 探究能力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培养。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要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 从实践活动中掌握化学知识、运用化学知识、巩固化学知识, 尽快实现让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1.优化教学措施, 重视探究。新课改大力提倡探究式教学, 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探索问题的能力。学生具备了自主学习能力与探索问题的能力, 就形成了终身再学习的能力。知识在不断的更新, 当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 就会发现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已经落后了, 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了, 欲适应时代的发展, 就必须依靠自主学习, 实现知识的自我更新。因此, 化学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 重视探究式教学的开展。比如, 在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时, 老师可以先给一些药品与器材, 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 测测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 然后分析、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来。避免像传统教学那样, 老师先讲讲, 再做个实验验证的方法来向学生灌输这个化学原理。

2.改进实验, 重视能力的培养。化学教学的创新离不开实验的改进与创新, 因为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本手段, 没有实验的改进与创新, 化学教学的创新也无从谈起。

首先, 实验需要改进。当前各学校里的实验设备是比较全面的, 但, 离让所有学生每人一套的要求还有距离, 很多探究性实验需要学生一套, 而且, 不少探究性实验是在学生课后进行的, 学校里的器材也不方便让学生带回家的, 因此, 改进实验的第一个方面, 就是要求老师带领学生自制一些器材, 生活中有很多的坛坛罐罐, 对它们稍微的加以改进, 就可以当作实验器材做化学探究性实验了。比如, 饮料瓶可以做成各种容器, 筷子有搅拌、引流的作用, 蜡烛的火焰有时候可以当酒精灯一样, 可以给化学反应进行加热等等。

3.实验创新,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新教材上编写了很多的探究性实验, 老师在具体的教学中要给予充分的重视, 当然, 某些实验是有改进余地的, 改进的目的在于操作更为简单, 现象更加明显。比如, 利用纸盒或者塑料桶做H2爆炸的实验, 由于H2是不是被漏掉, 很难看清楚, 做这个实验的时候, 没有一个老师能说有百分之百把握的。假如, 用塑料袋来代替纸盒, 用细线将其含有H2与空气的混合物的塑料袋 (保鲜袋) 的口扎紧, 然后, 实验的时候用燃着的木条刺一下塑料袋就可以看到H2的爆炸现象了, 根本就不要担心H2漏掉, 实验失败了。

总之, 作为新时期的初中化学老师, 要时刻关心学生的发展, 时刻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进行教学革新, 教学的方法很多, 但必须围绕新课程的根本要求去灵活实施, 为了适应时代对教学的要求, 老师应该不断的学习、探索, 及时的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争取做一名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教学工作者。

摘要:教学要符合时代的潮流, 要与时俱进, 在这个新世纪里, 社会各行各业需要创新型的高素质的人才, 因此, 化学教学也要适应时代的发展, 要立足于教学方式的转变。本文主要从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教学要注重创新等方面来阐述在新时期初中化学教学需要实现哪些方面的转变。

关键词:化学,教学,改变

参考文献

[1]张建伟.从传统教学观到建构性教学观[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

浅谈初中化学教师如何改变教学方式 篇3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方式;高效性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2-006-010

如何进行有效的課堂教学管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越来越多,知识的不断增加,思想也变得丰富,所以老师开始感慨“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了”,特别是表现在课堂上,各种不良习惯都会出现,而传统的教学课堂管理主要采取管、卡、压等办法以控制学生的问题行为,结果往往是问题行为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要。新课程的改革也强调了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课堂的质量。

一、新课标新教材的特点及化学教学现状。

1. 新课标新教材的特点

化学高中新教材在教学内容上难度明显下降,知识面和新科技的介绍有大幅度的增加,课时大幅下降;新课标体现出的新理念是充分发挥化学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及整体素质,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使学生可以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的贡献,学会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治理污染,合理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新教材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具体的化学知识点,而是可以与具体化学背景联系的实际问题或思考方法。

2. 化学教学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新课标建议要全面发挥化学课程的功能,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教材非常重视知识的整合,力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与旧的教学大纲,旧的教材相比,的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实际上,中学化学教学受着应试教育的影响,受到高考指挥棒的指挥,加之受到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影响,致使先进的教学理念得不到落实,师传生受的教育局面并未明显改观,大量的课程内容得不到有效的处理,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并未得到有效提高。学生可以在化学试卷上得高分,而在实际生活中,却连酒精引起的失火都不知如何处理。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在于化学教师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民主的教学思想,客观的教学评价。学生化学素养的提高,归根结底还在于教师施教能力的提高。

二、面对新课程教师怎样改变教学方式

首先是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新教材的教学内容是旧教材的几倍。而中学教学课时并未增加,不管是必修课程还是选修课程,都在专业上进行了强化。新教材中以较多的篇幅设立了联想·质疑资料在线拓展视野交流研讨追根寻源知识支持生活指南学以致用等栏目。其中学以致用部分实质为研究性课题。并非所有的教师都擅长以上各个方面。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意在方法上的指导,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和智慧。

三、应用化学实验,创设教学情景

化学教学区别于其它学科的主要标志是以实验为基础。初中化学作为启蒙化学,实验教学尤为重要,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慨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巩固化学知识以及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因此作为化学教师要抓住以实验为基础这一基本特点,做好各种实验,以生动、形象、鲜明的实验现象对学生的认知情感、认知意志产生影响,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探究,主动积极的去探索科学知识的求知欲。例如:每当教师做演示实验时,每位学生都目不转睛地看着将要出现的每个现象,对实验中的每个现象都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在学生的脑海里出现里一个个的问号,自然就会使学生产生探究知识的求知欲。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好奇心强,上课的注意力不持久。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地道出一两则故事来,占时不多,效益可不少。如教学《空气》一节时,可用1分钟时间讲述拉瓦锡敢于大胆怀疑“燃素学说”,得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的故事。又如在教学《常见的盐》一节时,可讲述我国化学家侯德榜敢于怀疑当时垄断世界的纯碱生产技术,发明了侯氏制碱法的故事。故事虽短,却使学生对科学家那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追求真理的精神产生了敬佩之情,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兴趣。

四、恰当应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在课堂中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让学生更容易地掌握教材内容,首先应认真备好课,设计好教学过程,针对该节课的教学内容,要提什么问题,讲解分析的内容都编定。做成多媒体课件,还必须把握时机,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果。例如:碳还原二氧化碳这个实验,多年来在学校实验室无法进行,教师只能将这一知识灌注给学生。学生学起来感到枯燥,难学。而用计算机多媒体将那微观微粒“可视化”,将碳还原二氧化碳这一过程制成动画形式,让学生亲眼“看见”一个碳原子夺取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中的一个氧原子,形成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同时一个二氧化碳分子失去一个氧原子,也形成一个一氧化碳分子的过程。这样,不仅把知识变难为易,而且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浅谈如何抓好初中化学教学 篇4

化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与我们的生活衣食住行以及农业、工业、能源、资源、材料等有着密切联系,同时学习化学可以指导社会的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因此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化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好化学,特别是初中化学,有的同学喜欢上化学就是起源于中学第一堂化学课,它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我们老师必须让学生学好化学并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学会用化学思维去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从一开始我就必须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欲望,提高课堂的效率,增强课堂语言的幽默,让他们变成“乐学者”。以下是我多年教育教学的一些做法: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轻松的学习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关键,我们老师一定要利用好初中化学的第一节课,对于九年级的学生,学习情况已经参差不齐,有的已经佼佼者,有的已经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也就是化学的第一节课,学生不知道什么是化学,不知道化学是做什么的,化学课有没有意思,等等。或许是出于好奇,或许还有那么一点点“谜团”未解开,抱着一种试试听听的态度。我们老师必须抓住学生的这一点,因势利导,先演示几个有趣的化学实验,比如镁带燃烧的实验、不怕烧的手帕、魔棒点灯等等,让学生从感官上被“征服”,然后在不同层次的学生中探讨各种实验现象的原因,各类学生都一头雾水,这样在所有学生都无法解释的时候,那些对学习已经不抱太大希望的学生就有了信心,心想:“你们和我一样、都不知道”,“咱们都在一个起跑线上”,这样所有的学生就开始对化学产生了兴趣并有了学习它的信心。

在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兴趣还挺浓,但是到了学生学习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和基本概念及抽象的分子原子时,常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这样就会把化学当作“死记硬背”“第二门外语”,就会失去原有的兴趣,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并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化,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为此我又及时地给学生进行化学发展历史的渗透,化学轶事、科普知识等,如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代发明如造纸术、火药等,论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并感到学好化学知识是多么重要,他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这样做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平时在记忆的知识里,多总结一些口诀,如“茶”“庄”“定”“点”“收”“利”“息”,元素的化合价口诀,再比如操作的先后顺序“气”“灯”“灯”“气”,在学习金属与酸反应后,计算氢气的质量多少时,通过归纳整理得出口诀“铝镁哪能铁锌”等。利用学生爱做实验的行为,把课本上的一些演示实验变成学生实验,布置家庭小实验,小制作等,不断增强学生的兴趣的同时也保持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这些活动的开展消除了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使学生感到化学有趣,乐意学,使智力和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

二、利用课堂新模式,提高课堂的效率

提高课堂的效率是现代教学的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演”,老师只是“导演”。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避免传统的教学模式,注入式的教学,满堂灌等。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实验动手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关键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所以在课堂上,一般的流程是:幽默的导入----疑问式的过度----精讲重点----学生间的互动----教师或学生的点拨-----思维的拓展-----针对性的习题----课后分层次的作业,这样一套完整的体系,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激发思维,扩大密度,使他们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思维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师要不断地修炼自己的语言

人常说“话有三说,巧说为妙”,我认为教师更应该修炼自己的语言,特别是在课堂上,教师的语言素养是上好课的关键,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师的语言要含蓄、幽默、富于启发性。教师如果言语丰富,措辞优美,含蓄幽默,富有魅力,让学生置身于语言美的环境和氛围之中,学生就会心情愉快,兴味盎然,思维敏捷,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和教学效果。比如我在进行《原子结构》教学时,提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而电子的质量很小,在计算时可以忽略不计,我很形象的把电子比作我头上的一根头发,说到,我今天身体的质量是130千克,明天我理发之后,质量是多少?同学们大笑回答:130千克,为什么呢?头发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呀。就这样,这一节课,仅仅就这么一个幽默的语境,是学生整节课注意力非常集中,那么效果就不言而喻。我们教师要不断的挖掘教材,要想方设法用语言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活跃起来,让语言的魅力去激励他们,提高化学教学的效果。

浅谈初中化学教师如何改变教学方式 篇5

探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

黄燕钧

新课程用新理念指导的课程拓展了数学课程内容的领域,增加了实践性、操作性和探索性。在从问题的引入到知识的建构中都尽量从学生所熟悉的情景出发:在知识的各个环节中也都尽量让学生去理解问题情景,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去主动探究所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进行恰当地引导,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怎样去面对数学教学——一个充满挑战的学科:我们怎样去对待学生学习——这些二十一世纪之材:我们怎样去对待课堂教学——教师价值体现的舞台、学生智慧的发源地。数学课堂教学是展示教学改革的舞台,开拓教师的视野,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品味数学,感悟数学。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素养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

教学模式的构建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师生双向交流。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我们教师必须从一个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实施角色转换,不断拓宽学生学习空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一味采取“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记”、“教师示范例题——学生模仿练习”的“单向”信息传递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读、讲、议、练、师生合作、课堂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方式;使问题解决、数学应用、数学交流、数学建模成为课堂的主流,同时要善于打破以教材为本位的束缚,在课堂中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把握好启发的时机和力度。

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尽可能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即以“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如:在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先通过丰富的事例,“花边有多宽”“梯子的底端滑动多少米”等问题,然后让学生观察、归纳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并从中体会建立方程的模型思想。

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尽量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使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

二、更新、充实教师自身的数学修养

数学新课程标准赋予了教师更高的要求、更大的责任和更多的期望。过去,教师只要告诉学生什么是数学,怎么去做数学题目就可以了;而现在则要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并在教学中与学生平等的交流和对学生进行恰当的点拨。新课程的内容对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同时也给教师的成长提供了新的平台。而要适应这些挑战,教师必须在许多方面提高自身的素质。

首先,教师要适应角色的新变化

由知识的传播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与合作者;由课堂管理者变为学习的引导者;由问题的设计者、解答者变为与学生共同探索的合作者等等。总之,教师需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逐步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换,教与学应向和谐统一的方向发展。数学教师必须是拥有先进教育理念、懂得现代教育技术、善于学习、善于合作的探究者。

其次,教师要不断更新、充实本学科的知识

新课程教材中,许多知识内容已经体现了与时代生活相吻合的方面:函数、概率的应用问题等,教师如果不对这些知识作深刻的了解,想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就比较困难。而近几年的中考,出现了许多反映社会经济、环境、科学时代较强的内容,所以教师要不断更新、充实本学科的知识。

最后,新课程逐步强调课程的综合,强调各科的沟通。同样,近几年的中考,出现了许多与学科综合的内容:如物理、英语等。这就要求教师全面拓展个人的素质修养,淡化自己的学科角色,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沟通。在这种情况下,数学教师就应该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身的知识结构与课程改革同步发展。

三、正确理解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变化是素质教育最具有实质意义的改革方向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人的最大宝藏是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是最大的智慧之源”。学生自主学习是其终身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不是取决于教师的反复讲解,而是取决于学生思维的展开程度和学生自主求知活动的质量。数学学习对逻辑思维及推理能力的要求较高,数学知识必须经过学生的认识加工、思维内化,通过学生的“再创造”活动才能被学生所接受,并逐步纳入其认知结构中。因此,课堂上要树立以学生自主发展为目的的教育观,充分发挥学生发展的潜能,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总量的增长,更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应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的学习心理、学习习惯的养成。新课程标准所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具体有以下几种。

1、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独立思考”是“合作交流”的基础,没有独立思考就不可能提出问题,所以独立思考是合作交流的前提。合作交流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的大脑和手都动起来,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愿望和积极参与的意识,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为了使这种学习方式落实到位,在操作过程中要做到合理分组、明确分工、有效监控和适时引导。需要注意的是:第一、不要搞大量浅层次、低水平的操作,如有的问题学生可以马上回答的就无须讨论。第二、“合作交流”既要合作也要交流,不能造成“一人做,众人看”,给人以“表面的积极性”和“一切顺利”的假象,进而又形成两极分化。在合作交流前,必须经过各自的独立思考,认真“想一想,做一做”,然后再“议一议”;没有独立思考而展开的讨论,只会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第三、要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不能刚开始讨论,教师就学生归纳总结或自己代替,这样容易造成学生对问题的探讨浅尝辄止,从而挫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当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要进行有效的监控和引导,不能任学生讨论而不管,要培养学生善于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2、“教师讲解”与“自主探究”

新课程不提倡教师一味的讲解,但我们不能否定教师的讲解,教师恰当的讲解往往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当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遇到困难时,凭他们的知识经验无法解决时,教师应在知识点上给予讲解,同时在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加以引导,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进一步自主探究。也就是说教师的讲解与学生自主探究应该有机结合。

3、“自学阅读”与“探索发现”

建构与探索是学习过程中相辅相成的内外不同的两个纬度:对外部世界的探索,在内部精神世界是建构。北师大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内容,去掉了问题的结论,仅提出问题的情景和活动。这就要求学生在自学阅读过程中,要找出疑问进行质疑,对例题要进行变式,寻找新的解法;同时还要思考知识和知识之间,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这些都是探索发现,创新学习和建构活动。

在教学中,让学生先学课本,再把独立学习、自主探索引进教学过程,同时也意味着教师必须把“教建立在学生学”的上基础,不能再充当面面具到,照本宣科的角色。在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创设问题情景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试验、操作、交流、质疑,从中体会原理、领悟实质,自觉建构认知结构。在探索中获得丰富体验,求得发展。

4、带有问题和任务的探索型学习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学习也不光是听讲,而且要结合动手实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个或多个问题,学生根据问题有目的的动手实验(动手实验时,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操作和思考,当认知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及时让学生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最后解决问题。

如:“中点四边形的性质”的教学中,可以先把平行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作为问题的切入点,证明了平行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仍然是平行四边形;然后接着探索特殊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和原四边形形状的关系,经过画图、证明探索发现:中点四边形的形状虽然与原来的图形并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但还是有一定规律的。于是进一步引发下面两个思考问题:1.中点四边形的形状有没有共性呢?2.原来四边形的哪些特性决定了中点四边形的特殊形状?教师引导学生动手画图、进行观察、测量、证明,最后发现:中点四边形的形状与原四边形形状的无关,而是取决与原四边形的对角线。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将资源转化为学生个体的知识,让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去探索学习,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最终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总之,通过对《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使我感到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及时审视自己的教学方式,调控学生的学习状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空间,师生共同探索数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才能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树立自信心和体验成功感。

参考资料:

1、《数学课程新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感悟新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中学数学教育

2004

3、《新课标理念下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数学教育

浅谈初中化学教师如何改变教学方式 篇6

传统教学理念有如下弊端:首先,把教学看做是达到教育目的的主要手段。教育成为一个控制的过程,成为有效传递知识的工具。其次,把教学看做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简单拼合。教师所谓的“教”只不过是把书本上的既定知识传授给学生,也只不过是信息的单向度传递;学生的“学”也只不过是单纯接受教师讲解的知识,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最后,传统教学忽视了学生活生生的经验和体验。

这样课堂教学就受到了影响,教师往往把复杂的教育活动简化为“教书”,似乎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就是全部教育的真谛。这种观念给教师带来一种错觉:教师的职责在于教书,教得越卖力,对教育事业越忠诚。这种错误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于是照本宣科、“满堂灌”、“填鸭”就成了主宰学校讲台的生动写照。

基因于此,学校中流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和机械灌输的教学方式,扭曲了学生人格的发展,使学生成了“应试”的机器,学校也成为戕害人性的场所。很多学生不堪学业之重负,逃学,出走乃至采取极端的方式进行对抗和抵制。“教育”已丧失对未成年人的吸引力,与学生生动活泼的日常生活相隔离。

其实,学校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学校应该成为学生人性发展的殿堂,不是戕害人性的场所。统观整个教育发展的历史,教师真正的教学活动从来就不仅是单纯的“教书”。古代从教育家孔子开始,无数志于教育青年的思想家和学者就设坛讲学,广收门徒培养人才。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就着力倡导“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从来就不仅是单纯地教授书本,也在塑造学习者理想的道德人格。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本身就是一本博大精深的“书本”,以其学识与道德人格感化一批又一批的求学者,而不是冷冰冰的“教书”。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师只关心学生知识方面的增长,而不问道德和人格的发展。教师把学生的经验局限在薄薄的书本上,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人格发展的缺失和学生心态的扭曲。

倡导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提倡学科综合,理解多元文化,提倡探究学习,关注和谐发展。这是新课程理念对教师教学提出的要求。

新课程理念对教师教学提出很大的挑战。教师要回应这种挑战,关键在于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上。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书本”的观念。书是固定的,死的东西,只是一些既定的学习材料,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增长经验的媒介。单纯的“教书本”根本不能实现学校教育的目的。教师的关注点应该是学生,而不是书本。教师的教学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进而在具体的教育情境和日常生活中建构知识。因此教师还要转变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更加注重引导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和策略,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教师的教学理念的转变,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重在启发,贵在引导,妙在点拨,巧在如何帮助学生设计正确的学习线路,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泼、兴奋的状态,让学生有自己的空间去探究、合作、体验、创造、完成各种教学活动。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

《着重改变教师学习方式》读后感 篇7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师既是学生的教育者,同样也是自身的学习者。虽然新课程下的课堂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研究式学习方式,但侧重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革。但李玉龙认为,研究性学习应该有更广泛的内涵和外延,即教师也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者进行研究性学习。他认为教师的研究性学习与学生的是有本质差别的,它强调教师主体思维的发挥,是教师进行主动积极的学习。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在实践中确立学习主题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在原有知识背景,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开展学习与研究活动,使研究性学习融入到教师日常教育教学中,这也促使教师从单纯教授知识的课堂上走下来,逐渐掌握并熟练运用更多的教育科研方法,养成以科研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教学和研究。

2、行动学习

所谓行动学习,就是教师在实践中产生学习主题后,所开展的学习就是基于问题的行动学习。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

①直接来自于教学中的问题,学习的目的就是探讨解决问题的教学行为。为改善自己的教学而学习。

②来自于教学实践的学习资源。教学实践为学习提供了生动的素材,学习并没有超越自己教学实践问题的范围。针对自己教学问题而学习。

③教学实践的过程称为学习过程的主要载体,学习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教学学习化,寓学与行。在自己教学过程中学习。

3、实行多方位扩展学习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社会、网络成为自己学习和科研的广阔空间。教师在确立课题后,可以利用学校这个学习和研究场所,从周围经验丰富的同行身上获取教学经验,通过示范性教学方案或自身教学实例中获得启发。即利用学校资源收集与自己课题相关的资料。也可通过家访、调查获得社会性资源。在当今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教师要善于利用网络资源收集学习资料。

4、交流与合作学习

教师的合作学习主要可以分为三个类型。①指导型合作学习,通过校外专家、教研员、学科带头人对教师指导获取经验;②表现型合作学习,通过开公开课、教学成果展示、读书汇报会,通过与同行的交流获取建议,提升自己;③研究型合作学习,参与专题讨论、课题研究,获取学习资源。

浅谈初中化学教师如何改变教学方式 篇8

高中化学教师自身形象及观念的改变

河北省永年县实验高级中学刘自英

【摘要】教师不仅要重视帮助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着眼于使引导学生掌握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化学;自身形象;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26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07-0020-01

新课程改革的对象不是学生,而是教师,中国五千年的教学一直沿袭着传统教学观――那就是学生是跟着老师走的,只有老师观念的转变,学生才有可能会变化。

一、教师改变已有的形象,让学生乐意接受

以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居高临下的感觉,一切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是绝对的服从。但现在,教师应该放下架子,与学生打成一片,方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指导效果。那个把“你抄,或者不抄,分数就在那里,不增不减”写在黑板上的监考老师,还有那个把文言文改写成网络流行语的成都语文老师。就连幼儿园的潮人老师都开始用微博布置作业,用QQ 群联系学生和家长,如果学生上博客和老师进行交流,还会得到小红花。大多数人都认为,老师们新潮的教学方式和开放的个性教学,改变了以前老师一本正经的面孔,大大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代沟减小了,学生们更是喜欢这样新鲜有趣的教学方式,“太有意思了,创意无处不在啊,这样的学习有趣又有料!“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同学们一般对这样的个性老师更乐于接受和真心喜爱。

因此我们一定不要再做那个一脸严肃、八股死板的“先生”了,否则就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教师改变观念,变传授为引导

为了改变传统教学带来的弊端以及弥补其存在的不足,我们当前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新课程提出了三大学习方式,目的是改变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接受式”为主的课堂教学,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个性品质。

在学校教育中,我们不可能教给学生全部的知识,只能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其在独立的情况下也能获取相应的知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教师要善于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欲之间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中,要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之保持和发展,努力使学生产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1.教学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将是教师面临的新问题,对此教师要转变思想,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考方案对化学学科的教学有一定的影响,现在的学生“怕吃苦、怕动脑”,大多数选择了逃避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应设法激发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不会感到乏味。化学与社会、环境、人类健康息息相关,在化学教学中,尽可能地将所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使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变得好奇有趣、轻松愉快。

如在学习有机化学时,介绍汽油、柴油的提价与环境污染以及节能减排问题。在讲金属材料时,就可以自然而然的引入世博会的建筑材料等方面的相关内容;在讲重金属离子中毒的时候,可以引入生活中的一些常用方法:牛奶、豆浆、鸡蛋清解毒等。让化学更贴近我们的现实生活,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学科的重要性,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运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动形象的化学实验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将演示实验转变成学生自主实验,将课本结论实验变为探究实验,大大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在实验教学中,设置恰当的悬念,激发学生思考,如将二氧化硫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学生会根据已学的理论知识得出“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结论;当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后又褪色时,学生会感到奇怪。此时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回想氯气通入紫色石蕊试液所产生的现象,从而分析SO2 和C12 的漂白原理有何不同;另外在讲到油脂的水解时,我们可以进行演示实验,向学生介绍肥皂的生产原理,学生既获得了求知和探索的满足,同时也在潜意识上激发了其学习兴趣。

3.利用多媒体创设活泼立体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维。要使教学中师生有效互动、教学流程有创意、效果好,可充分运用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信息传输手段为一体的多媒体教学,以营造具体生动立体的教学氛围。学生边听边看边思考,寓学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来认识理解化学的现象和本质,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分析理解能力,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尤其是有的实验危险性大、污染大、受条件限制,实验室很难实现,多媒体课件中的动画、视频播放等手段可有效弥补这方面的缺失。而对于太快或太慢的化学反应,如氯水分解反应速度非常慢,课堂上难以演示;Na 与H2O 反应实验,通过投影实验能使全体学生基本看清,但反应太快,学生完整描述实验现象有困难。这时可将该实验的视频文件反复播放,这样学生就能将实验的整个过程看得十分清楚。

总之,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主角,教师应该是导演,只有主角理解了导演的想法,将自己融入故事情节中,才能演出精彩的电影。学生积极地参与化学教学活动,自主的学习与思考,这样才能发挥学生最大的潜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浅谈初中化学教师如何改变教学方式 篇9

新的课程改革证在进行中,我们一线教师作为改革的实践者,更应该明白改革的目的---实现高效课堂。教师的课堂行为,直接在印证改革理念的运行,直接反映改革是否想我们的目标前进。因此,我认为,教师课堂行为的改变是能否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那么,我们可以改变什么呢?我做了以下思考和实践,仅供大家参考。

第一.教师走下神圣的讲台

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无非就是老师的“一言堂”。老师们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讲台上和黑板前完成教学的,老师们需要不断地板书和讲解,以求学生的习得和明了。然而在新课程标准开始实施以后,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求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往日里“留恋”讲台的教师不得不努力使自己习惯于走下讲台的教学形式。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教师不应该站在学生面前上课,而应站在学生后面。”教师站在讲台上,以一对众,与学生相隔,又怎能亲近学生,与学生沟通呢?镜头一是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居高临下,表情严肃。这种教学会使学生产生胆怯心理,即使知道答案也不敢说。相反,镜头二中,老师促使课堂成为开放的系统,让课堂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让活动成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是课堂的主要形式,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走下讲台,对教师的要求会有相应的提高。它需要教师有驾驭课堂的能力,能有效调控师生、生生对话和交流;熟悉教材和教学程序,善于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抛弃以教案为上课唯一依据的思想;具有丰富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驾轻就熟的指导学生质疑问惑(许多老师不敢走下讲台,其中的原因是没有这种能力)。

当然,讲台、讲桌的设置和存在本身有其合理性。比如:便于学生集中精力听老师讲课,便于统一学生的学习活动,便于课堂纪律的保证等等,它们是班级授课制的产物,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在形式上把讲台去掉、讲桌搬走,而思想上没有平等、民主、互动的观念,是不会达到所期望的教学效果的。要走进新课程,必须撤掉精神形态的讲台。“精神形态的讲桌不见了,即使物质形态的讲台还摆放在教室里,它也只是一件物品,一个工具”。

第二.教师课堂角色的转变 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教师要实现自身角色的转换,才能适应时代教育发展的根本要求。由“蜡烛”转变为“长明灯”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千百年来,人们把教师比作蜡烛,反映了广大教育工作者无私奉献的牺牲精神。但是,“蜡烛”之光是十分有限的,它只能照亮学生的一部分,有时可能还会限制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师,应该在燃尽自己照亮别人的同时,自身也要光彩照人。

因特尔未来教育培训项目“以问题解决为主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进行网络环境下的自主探究,互动合作学习”为基本理念,在教育日趋开放的今天,教师在某些知识领域已不再是绝对的权威,因此,教师角色必须作出适应开放式教育的转换:在新的课堂教学中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更多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组织、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发掘学生的潜能,甚至必要时教师自身参与其中,与学生共同完成学习过程。由知识的给予者转变为学习方法的给予者,把教学看作是知识的给予是最普遍、最传统的,也是落后于时代要求的。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认为:“中国的教育方法是一步步地教、一步步地学,传统教育方法训练出来的小孩,可以深入地学习很多东西,这对于他进入大学、考试有许多帮助„„但中国最需要的恐怕不见得是会考试的人。” 未来学家认为,未来的教育者要教给受教育者三种能力: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和学会创造。创新教育和实践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两大重要内容,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开创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 性地学习,并在社会实践中掌握和运用是至关重要的。新的教学观也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双向和多向的信息交流的过程,教学过程也不只是交流已有的知识,还能创造新的知识,教学中的主体——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和群体。当今社会是信息爆炸的社会,教师面临的挑战不只是传授知识,更多地是要培养学生学会获取信息、创新信息的能力。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鱼”只能满足一时之需,而“渔”却让人拥有谋生的本钱。现实社会中,年轻一代“渔”的本领主要通过学校的教育工作来实现,教师应该根据受教育对象不同的个性特点、学习类型和学习风格来选择给予他们何种“渔”的本领,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年轻一代才有希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才有希望。

第三.教师课堂评价的转变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要素之一的教学评价,自然也应该立足发展,为学生全面发展而评价。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的价值主体是学生,课堂教学评价应充分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能动表现。新课程强调: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是建立在对于评价对象的科学认识及教育教学方式的重新理解之上的,是对人的本质以及人在教育活动中本质作用的重新解读和教育教学本质的重新定位。

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就必须把课堂教学评价的立足点放在学生发展上,充分认识到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谈不上成功的教学;没有学生自主探究,课堂教学将失去应有的价值。进而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发展,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力。

新课程主张“以学论教”,就是要看学生是否能采用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对话交流、拓展创新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看学生是否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小组合作讨论活动,师生、生生交流活动,质疑探究答疑活动,看学生的兴趣、思维、探索、个性、协作、习惯等方面的能动反应。

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作用,善于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一系列学习状态,包括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生成状态等,判断学生是否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从而及时通过评价作出有效调控。适时而巧妙的评价能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自身的智慧调动自己的经验和潜力,不断生成具有学生自身个性品质特征的知识,提升学习水平。

有人说,没有错误的课堂是虚假的课堂。此话不无道理。曾几何时,有些老师还在机械地让学生按教案设计的套路诱导学生得出预定的标准答案,追求虚假的完善,一旦自己表演不够精彩便责怪“学生配合不好”。试想这样的课,学生的学仅仅是为了配合教师的教,教师的“独角戏”唱得再好于学生又有何益?还有一种倾向,为迎合评课人的口味而设计的课堂教学环节,依据评课的指标一一对应列出许多优点,但往往因为是在做表面文章,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而成为“中评不中用”的“作秀课”。

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学生作为认识事物的主体,知识的获得、认识的提高、能力的形成,是靠自身智力活动来完成,而不是靠死记一个现成的答案或者依赖哪一位老师的包办代替来实现。因此,我们说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新课程要求教师不断地强化学生的意识,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建和谐的学习环境,使每个学生包括“后进生”都敢于表现自己;要求教师善于宽容学生,允许合理的挫折和失败,能耐心对待学生模棱两可的思维状态,让他们能够“再想一想、辨一辨”,有充分的思考时间,注意发现和肯定已经失败的创造过程中体现的创造热情和进取精神。这一点对于我们特别重要。

上一篇:第一次请家长英语日记下一篇:毛都中学德育领导小组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