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趣作用(精选12篇)
激趣作用 篇1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在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中激之以“趣”,能使学生“乐”学,从而体验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经常运用以下几种“激趣”法,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直观激趣,夯实基础
图片是最简单、最朴素的直观教具,它把学生由毫无寄托的空想引到了实际的画面上。教学单词或句型时,我们可以利用相应的挂图,让学生看图说话,要求运用所学的单词或句型。例如:讲capital这个单词时,可张挂世界地图,特意将北京、巴黎、伦敦等有代表性的城市用符号凸显出来,引导学生说出:Beijing is the capital of China.Paris is the capital of France.London is the capital of England.这样, 学生便能比较容易地掌握单词和运用句型, 并且印象尤为深刻。比图片更直观的东西是实物, 呈现实物可让学生有更切实的感受。例如:讲book, pen, watch, pencil-box, apple, pear, banana等单词时, 呈现书、钢笔、手表、文具盒、苹果、梨、香蕉等实物, 教学生说出英语单词, 学生识记单词之后, 可采用抢答、闯关的形式将这些实物奖励给获胜者。这样, 寻常之物便发挥了不寻常的作用, 教学效果自然也较好。
二、游戏激趣,活跃课堂
积极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快乐因素,创造快乐的学习情境,可有效活跃课堂。如:学习表示颜色的单词时,我在课件中设计了“幸运转盘”的游戏,先在屏幕上显示一个活动的转盘,上面有七种颜色。教师提问:“What colour is it?Can you guess?”学生纷纷举手回答猜各种颜色,然后,转动转盘,猜对的学生可为小组加分并获得小红旗。这种游戏目的性很强,学生的参与面也很广。又如:在教学there be句型时,我准备了一袋物品,如:a ruler, two pens, an earser, a few cards, a few pencils等,让学生轮流上台做庄,没轮到的学生用疑问句“Is there a...?”或“Are there any...?”猜袋中的物品,台上的同学说:“Yes, there is a.../No, there isn’t a...”或说“Yes, there are some/a few...No, there aren’t any...”猜对的学生可为小组加分,并将猜对的物品作为奖品送给该学生,送完即止。这样,学生的热情高涨,争先恐后,并且很快就掌握了there be句型,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视听激趣,启发理解
目前,电教媒体已普遍被作为教学辅助手段而合理利用,听录音、看幻灯或录像,是英语课的重要手段之一。例如:训练学生关于介词on, over, above(在……上)的用法辨析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课件,首先以“在课桌上有盏灯”为内容,先制作三张图文灯片:(1) There is a light on the desk.(2) There is a light over the desk.(3) There is a light above the desk.然后组合显示让学生对比,结果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其用法。又如:在讲现在进行时态时,我制作了这样一个投影:全班同学坐在课室里面的椅子上,其中一个学生在跟他的同伴讲话,一个老师站在讲台前面,并配上录音,老师反复说:“I am standing in front of the blackboard.You are sitting on your chairs.We are having an English class in the classroom.He is talking to his partner.”视听完后,我将这段话写在黑板上,并在am standing, are sitting, are having, is talking下面用粉笔划上红线,这样,学生很快就进入状态,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会了现在进行时态。
四、表演激趣,激发潜能
初中教材中有很多内容生动、故事性强的课文,在教学时可以改编成短剧或对话,并配以简单的实物、面具和道具,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然后让学生表演。例如:在教学问路用语时,我把课桌摆成一条条弯弯曲曲的街道,并挂起了种种招牌,如医院、邮局、商店、公共汽车站等,派几名“警察”在“十字路口”、“值勤”为来往行人指点迷津,这样学生就会自然地表演问路的对话:A:Excuse me.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the hospital?B:Sorry, I don’t know.You’d better ask the policeman over there.A:Thank you all the same.达到用中学、学以致用的目的。又如:在教学寻物用语时,我将学生就近分成4—5人一组,每组选一名组长把其他同学的学习用具如铅笔、橡皮、尺子等收集起来,然后宣布让学生找回自己的东西,从而使学生产生使用“Where is my pencil/eraser/ruler?”的需要,组长把收集到的学习用具拿出,这时两位同学就会自然表演以下对话:A:Where is my pencil?B:Is this your pencil?A:Oh, yes, it is.B:Here you are.A:Thank you.这样, 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巩固了所学的句型, 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培养了口语表达能力。
总之,“激趣”艺术能抓住中学生好动、好奇、爱表现的心理特点,优化课堂结构,改变那种学生围着教师转,教师围着教材转的呆板模式,加快课堂双边活动的实现,增强师生间的信息反馈,活跃气氛,融洽情感,有利于提高英语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3.
[2]名校.名校杂志社, 2008, (7) .
[3]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5.
激趣作用 篇2
游戏“激趣”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无论在一个人的事业选择还是一堂课的导入中都会体现出它的具大魔力。对于新授课来说,有趣的要求和作用更是显得尤引入提供了大量的空间,形成也更多样化。根据初中生尤其是初一的学生的心理特点,我认为游戏导入的作用其是初一的学生的心理特点,我认为游戏导入的作用非常的大,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但是应该注意:一、游戏的规则要明确化在游戏前应把规则,要求向学生介绍清楚,以免引起混乱。而且教师总的规则应该是让学生在比较真实的情景中更多地练习和运用所学语言,不宜过于注重学生猜得对与错。因此教师应确定范围。例如,让学生猜“What’s his job?”时,可以预先告诉学生所猜的职业范围“teacher,doctor,soldier”等。二、游戏的内容要有针对性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精心设计教学游戏,使游戏为语言知识的学习、掌握和运用服务。例如,在对八年级下册中,引入过去进行时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问一问”的.游戏,通过向学生单体、整体对其陈述句,一般疑问句及其回答,否定句进行操练就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三、游戏的评价要有创新性和交面性不权要评价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合作精神以及创造性运用的能力,应对学生进行较交的肯定,以免降低学生的积极性。
激趣作用 篇3
【关键词】文化教学 初中英语 激趣
在初中英语课程教学中,教师适当的渗透文化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英语语言的文化背景,使其更加深刻的认识英语文化内容与知识特征。文化教学与枯燥的单词、语法、句型、写作等教学相比,能够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产生激趣作用,增强其对英语文化的认识,接触到更多的英语体系信息,从而提升他们的英语学习效率。
一、明确文化教学法的实施原则
在初中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运用文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遵循文化教学法的实施原则。文化教学和故事教学比较类似,它们都需要教师讲解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初中英语教师应对文化教学进行改良和细化。教师借助英语文化开展课堂教学,应把握好对主体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的运用,可将文化与其有机整合,并控制好是实施进度,过慢或者过快都是不可行的。同时,教师自身应做好英语文化信息甄别工作,控制好文化教学的量和度,确保文化教学能够产生激趣作用。例如,在进行《My name's Gina》教学时,由于本单元是七年级上册的起始单元,通过学习自我介绍、问候别人学会区分中英文的姓与名,教师可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人的姓名特点,培养他们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通过文化教学激发其学习兴趣。
二、英语文化知识激发学生兴趣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英语知识了解英语语言的文化背景十分重要,是学习好这门语言的关键途径。为此,初中英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着重普及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培养他们对英语文化的辨别能力与差异敏感性,并实现激趣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适当融入英语国家的传统文化、民俗习惯与风土人情等,进而分析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异,让学生学好如何把握在不同语言环境下采用不同的日常用语。比如,英语教师可组织学生观看一些关于英语文化的电影,诸如《Time Bandits》、《Life is Beautiful》和《The Sound of Music》等;或者让他们阅读部分关于英语文化的文学作品,包括《Pride and Prejudice》、《Oliver Twist》和《Notre-Dame de Paris》等。
三、运用文化教学营造良好氛围
不同语言代表着不同的民族,在差异化的民族背景下,语言的表述方式与形态也不尽相同,可以通过人们的语言来评判其文化修养,并了解其民族特征。英语作为初中生的第二语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传统教学中的弊端进行改良,充分发挥文化教学的优势,在讲解英语知识的过程中渗透文化知识,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视野,还能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知识的兴趣,对英语课程充满期待与渴望。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借助文化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欲望。例如,在进行《Where's the post office》教学时,教师可告知学生在英语文化中,问路通过左右来表达,而在汉语文化中则是以东西南北为主,以此渲染教学氛围,产生激趣效果。
四、利用文化教学强化英语教学
初中生学习英语知识的目的是能够运用英语语言去表达、交流和倾听,但是由于汉语同英语文化之间的差异性较大,表达顺序和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别,教师可利用文化教学强化英语教学,并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兴趣。所以,初中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通过文化教学让学生认识到英语文化的构成,有意识的改进个人思维模式与方式,并学会从多个角度出发,对英语语句进行分析以及记忆词汇与短语。常见的中英文化差异有很多,诸如sweet water是淡水并不是糖水;black tea是红茶并不是黑茶;white man是忠实可靠的人并不是皮肤白的人,以及green hand是新手并非绿手。教师可运用这些中英文化差异性较大的短语强化英语教学,帮助学生认识到英语文化的特殊性,对英语知识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五、总结
在初中英语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文化教学的激趣作用,给予高度重视和认真对待。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适当融入文化知识,渗透英语语言文化内容,促使英语课堂教学变得更具生机和活力,散发趣味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参考文献:
[1]巫美华.文化教学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D].福建师范大学,2013.
[2]蔡宇莉.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研究[D].宁波大学,2013.
激趣作用 篇4
激趣和激励对学生自主成长、主动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古今中外, 许多大科学家成功的重要因素都是取决于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 在教育中, 教师要永远走在教学的前面, 研究学生的发展规律, 尽最大努力去唤醒和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 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 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而最好的手段就是激起学生的兴趣, 充分注重兴趣这位“高师”。
一、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针对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我把它转化为一个个有趣的问题。如“认识减法”一课, 我首先在黑板上用绿色的粉笔画了一棵大树, 贴上五个桃子的实物图片, 然后从树上摘下两个图片, 让学生观察演示过程, 说出题意, 然后提出问题, 鼓励学生列出减法算式, 使学生对减法有感性的认识。这种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厚, 学习效果也很好。这样, 不仅让学生学会了知识, 而且提高了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利用个人兴趣, 帮学生树立自信
认识到学生的兴趣后, 要使他的兴趣产生大的效能, 在教学活动中就要给学生展示自己兴趣的机会。例如, 在班里举行一次个人兴趣展示会, 让学生把自己值得骄傲的地方展示出来, 会使学生更加自信, 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班曾经有一名男同学学习成绩较差, 缺乏自信心, 甚至自暴自弃, 但他对毛笔字情有独钟。在展示活动中, 他写了一幅毛笔字作品, 得到了全班同学的好评, 大家向他投去了敬佩的目光。这时, 他认识了自己的价值, 发现自己有值得骄傲的地方, 不是一文不值, 从此自信起来, 学习态度端正了, 学习积极性也高了, 到期末时, 成绩有了很大的提升。
“失败乃成功之母”, 只有不怕失败、锲而不舍的人才能获得成功。我们常用“失败不是不能成功, 只是尚未成功”来鼓励正在攀登的尚未成功者, 但我们的学生如果总是经历失败, 从未尝过成功的喜悦, 他们就可能丧失信心, 永远得不到成功。因此, 我们应该用成功的体验来激励学生。在具体实施激励时, 应注意如下几点:
1. 鼓励学生发问, 提出自己的见解
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是顺利实现教育目的的前提。但是学生信任教师, 不是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 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发问、大胆质疑, 提出自己独到的看法, 相信自己, 并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思考的空间, 真正做到发挥其自主性, 敢于创新。教材中设计了一题多解的数学题, 根据这一特点, 我在数学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解法, 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也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2. 成功是成功之母
用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激励学生继续走向成功。我班曾经有一名男生, 家庭条件差, 跟七十多岁的奶奶一起生活, 学习习惯很不好, 经常请假, 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习成绩一直不好。我同他谈心、家访, 效果都不好。后来我就试着让他从成功中建立起自信,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每天布置作业, 我会留一些他会做的题和一些稍难的题, 别人做5道, 他做3道, 他的作业我会一道一道地批, 对的画醒目的“√”, 错的从不画“×”, 而是把他叫到身边纠正错误, 发现有点滴的进步, 就给予表扬。一点一点地, 他有了自信, 学习兴趣浓了, 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成绩有了显著提高。
文言文“激趣”七法 篇5
《课标(2011年)》指出“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新的交流媒体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文字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文言文承载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文言文教学责无旁贷。文言文在中考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文言文的教学越来越受重视,但是学生畏惧文言文,此时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站出来帮助学生,让他们树立学习文言文的信心。我们可以创造性的进行文言文教学,采用一些独特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他们喜欢上文言文。本人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课文扩写
司马迁的《陈涉世家》描写了两千年前爆发的陈胜领导的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作者善于运用语言描写、动作神态描写等多种描写技巧来塑造人物形象,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这场伟大斗争的图景,其中陈胜为发动起义做的舆论准备“鱼腹藏书”和“篝火狐鸣”,陈胜发动起义的过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和“为坛而盟”,虽然简单,却给学生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让学生扩写上述几个事件,一方面可让学生练习记叙文描写的技巧,另一方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例如,某一学生描写的“篝火狐鸣”:
夜深了,月爬上树梢,静静地注视人间发生的一切。
就在一座破旧祠庙旁的树丛里,吴广用竹笼装着一团火,看起来阴森森的,就像是鬼火。而吴广的身影从树丛里进进出出,谁知道他在忙活什么!
正巧,一名士兵想去小解,出了军营,正让他撞见了那团“鬼火”。接着,一个幽幽的声音传来,像狐狸叫“大楚兴,陈胜王……”这名士兵吓得愣在了那里,良久,他才回过神来,箭一般地向军营跑去……
在文言文的教学活动中,对课文进行加工,进行扩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的深化,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扩写是课文的延续,要想写得成功,学生就必须深入课文,理解课文,把握人物形象。这篇扩写,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培养,同时也检查了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举办辩论会
以《陈涉世家》为例,确定的辩题为:到底应该立谁为王。正方观点:应该立陈胜为王;反方观点:应该立吴广为王。
正方:我方认为应该陈胜为王。当吴广等人都安与现状,在田间替别人劳动时,陈胜喊出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表明他有远大的志向,而吴广和其他人却不理解他,目光短浅的人怎么能够为王呢?“王”是要有远大志向的,这样以后才能有所作为。
反方:我方认为应该吴广为王。首先纠正一下对方辩友,课文当中没有说明吴广嘲笑陈胜呀,怎么能够证明吴广就没有远大的志向。在课文当中,一些事情基本都是吴广去完成的,没有吴广,起义能够成功吗,吴广在这次起义当中充当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正方:吴广是在这次起义当中充当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但是一个重要的角色也不能为王呀,相信对方辩友肯定看过《水浒传》,当中的军师吴用不重要吗,可是还是宋江为王呀。
反方:如果没有吴广的策划,威服众人,惹恼将尉,并杀两尉,激怒其众,给大家断了后顾之忧,让大家一起来追随他们,起义能够成功吗?
正方:“鱼腹藏书”“篝火狐鸣”这些策略多么的高明呀,他正好利用了古人相信迷信的这一特点,在当时的情况之下,如果你是一名士兵,你能够不拥护陈胜为王吗?
反方:但是古人也是非常的淳朴的,谁有才能,他们的眼睛是雪亮的,吴广做了这么的有意义的事情,他们心里明白,他们难道会选择一个只会在幕后策划,而没有一点实干的人为王吗?
……
辩论,唇枪舌剑,你来我往,气氛激烈。通过这样一节 课,同学们更加熟悉了课文内容,把握住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文言文的时候,首先要解放自己的思想,不要以为你不讲,学生就不会,其实不然,应该认识到我们的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学生提供舞台,充分挖掘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编写课本剧
教师要更新观念,给学生提供一种环境,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自主性,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愉快。
《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有生动故事情节,富有戏剧性,可指导学生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
课前布置任务以及明确要求:①再现原文情节,忠于原文;②要注意刻画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③表演时语言要连贯得体,声音响亮;④以小组为单位,全班任意组合。经过了解,他们每个小组课后在一起自学了课文,利用手中的资料以及其他的途径,通过这一方式,他们基本上了解了课文,生字词的障碍基本解决,仔细体会文中的人物性格形象。
《唐雎不辱使命》课本剧(节选)第五幕
将军:安陵国使臣求见。秦王:宣!将军:宣唐雎进见!唐雎:小人叩见亲王!秦王:来者何人?
唐雎:小人安陵国使臣唐雎。
秦王: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唐雎: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臣未尝闻也。
秦王: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布衣之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唐雎: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秦王: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明白了: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只因为有先生也。”
唐雎:那大王还换不换地了? 秦王:不换不换,今天我作东,到泰和酒楼一醉方休!走,走!
四、节目访谈
以《桃花源记》为例,课前准备:①任意组合,在小组内,一人为主持人,其余为嘉宾:;②主持人负责准备问题,嘉宾负责回答问题;③忠于课文。
节目访谈开始:
主持人:各位观众,我们今天有幸请来桃花源里的人物来到我们的节目现场,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对他们的到来表示欢迎。(掌声响起)
主持人:人们都向往世外桃源,你们能够给我们介绍一下你们那里的自然环境吗?
嘉宾:我们那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土地肥沃,池塘美丽。主持人:你们能够给我们介绍一下你们那里的社会情况吗? 嘉宾:和平安宁,村落间能够听见鸡狗的叫声,老人和小孩都自得其乐。
主持人:那你们的风俗习惯怎么样? 嘉宾:我们勤劳,朴实,热情好客。
主持人:你们热情好客,如果有外人到你们那里去了,你们会如何招待?
嘉宾:杀鸡摆酒,每家轮流作客。主持人:那他们走的时候,你们如何叮嘱? 嘉宾:不足为外人道也。主持人:你们为什么到这里来?
嘉宾:我们的祖先在秦朝的时候,为了躲避战乱,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此后我们一直生活在这里。
通过节目访谈,可以让学生很好的熟悉了课文内容,而且也很好地解决了预习问题,加深了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把握课文,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五、绘画激趣
在文言文教学的时候,抓住“文中有画”的特点。凭借学生丰富的想象,将“文”和“画”有机的结合,有利于学生理解把握文章的内容。
在教学《醉翁亭记》的时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文章的第一节句式整齐,并且是按照方位来描写的,我就要求同学根据文章的内容,展开想象,用笔画出来,然后根据自己的图画,脱离课本进行讲解。
六、解说词
文言文具有深邃的意境,丰富的感情,而且语言优美。学习文言文有利于学生感受我国古代语言的优美,从而热爱祖国的优秀文化,塑造高尚优美的灵魂和完善人格修养。
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各位旅客,欢迎你们来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景风格迥异。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哀转。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桔;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常游此地。”
七、开展专题学习
学习《隆中对》和《出师表》后,结合主要人物诸葛亮,可开展“诸葛亮专题学习”。故事、成语、诗词、诸葛亮我想对你说、诸葛丞相追悼词、二十一世纪的诸葛亮等。还可以通过知识竞赛形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此外,还可以采用其他的一些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以上的这些方法是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采用的比较多的方法,能够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激趣作用 篇6
关键词:英语教学 兴趣 学生 游戏
新课程改革指出: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高低与他们的心理因素和学习策略有关。学生学习英语的首要心理因素是学习动机,而促使学生产生英语学习动机最核心的因素是其对英语学习的态度、兴趣和情绪。而且现代教学思想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组织、引导或指导。将游戏应用到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学生是学习主体,在娱乐中学习, 还.弥补“后进生”兴趣漏洞的契机。进入高中阶段,英语学习难度加大,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逐渐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师生距离,融合师生感情,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首先谈一谈游戏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具体的说有以下的几点:
一、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一个简单的真实教学经历为例,Grammar:游戏调节枯燥的语法规则记忆,Grammar部分同样可以用游戏来巩固。如教师讲定语从句时,可以把学生分成两组,每组学生选出一名学生,站到教室前讲台旁边,面向全班,背向黑板。教师在其身后向其他学生展示图片,让他们用限制性定语从句向该学生解释图片上的单词,解释中不能出现该单词。猜词的学生每猜出一个单词即得一分。又如,虚拟语气是一个难点。教师讲完语法规则后,可以创造情境,通过一个接龙游戏来巩固语法句型,如Teacher:What would we do if we were on vacation? Student1:If we were on vacation, we would go to the countryside. Student2: If we went to the countryside,we would go by train. Student3: If we went by train,we would arrive very soon. Student4: If we arrived very soon,we would swim in the river. … 这样的接龙游戏,使学生对虚拟语气的表达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所以大家都忙的不亦乐乎。气氛很热烈,游戏的结果不用细说,因为我们的目的,效果都已经达到了。学生的学习由以前的“不得不”变成了现在的自己想要甚至是渴望。实际上我们运用游戏进行教学,看中的并不是游戏本身,而是把游戏作为出发点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我们要收获的是学生在准备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学到的知识,养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树立的自信心等等。
二、拉近师生距离,融合师生感情,同时有利于班级体的团结互助。
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师的形象不再是站在讲台上,手握教鞭,一脸严肃的严师,而是走下来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权威顾问及公正的裁判。这样的形式使学生对自己的教师多了一份尊重,少了一份畏惧,多了一份依赖,少了一份逃避。一下子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师生关系变得和谐融洽。同时也使同学之间的关系变的融洽很多,因为通过多次的小组竞赛大家更深刻地体会到一个道理:只有团结一心,互相帮助的小组,取胜的次数就更多,在这样组里的同学进步也更大。
有的时候我们在运用游戏进行教学时会觉得课堂一片混乱,而有的时候又会觉得学生好象对玩游戏也失去了兴趣等等。那是因为我们在运用游戏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所以要运用好游戏进行教学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教师在课下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才能做到万无一失,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再谈一谈在运用游戏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要面向全体学生。
我们的英语课堂是要面对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每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发展。所以我们在设计游戏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我们的游戏要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得到锻炼,学到知识,而且还要突出学生的主体,能够给那些有潜力的同学留出空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不会乱,因为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二)游戏要有变化。
同样一个游戏连续做几次学生便会渐渐失去兴趣。因此,游戏要从形式、 内容、难度上都要有所变化才能持续不断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始终处于积极参与的状态。比如检查最枯燥无味的单词,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游戏方法如:限时背单词卡、一人描述一人猜、单词接力赛等等。、
三、要做到师生同乐。
教师要真正体会到学生的快乐,融入到学生的快乐中去。这样做有几个方面的好处:情感上的投入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利于语言交流;调动积极性,活跃气氛,激发灵感;教师的活动带有启发性;教师是成年人,智力比青少年学生要发达,与学生玩游戏可以将游戏玩得更“高级”,特别是一些抗衡性的游戏,孩子们为了击败老师,绞尽脑汁,与老师较劲会使学生的潜力得到更深层次的开发。
激趣作用 篇7
片段一:课堂上, 第一个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拿到了奖品后, 其他学生异口同声:“哇!”接踵而来的就是学生为了奖品踊跃发言。有时随着奖品的升级, “Let me try”“Me, me, me”的喊声此起彼伏, 课堂气氛极为热烈, 为上展示课的老师“撑足了面子”。
片段二:拿到糖果的学生开心地剥了糖纸, 将糖果塞到嘴里, 跑到好朋友面前炫耀:“好甜哦!”“去、去、去。”因为他的好朋友这节课上没有机会拿到奖品。
回味一下, 现今的小学英语课堂上, 又开始流行物质奖励了, 在前一段时间的一个省级会课上, 竟然五节课, 每节课都有奖品。除了一个老师是用“name card”作为奖品 (在后来的教学中, 这些“name card”又作为学生彼此交流的工具) , 其余四节课, 不是糖果就是巧克力。有些老师是在展示课前一天, 看到其他老师准备了物质奖品, 才学着赶紧去准备的。
【反思和分析】
表面上, 学生们个个兴致盎然, 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师生配合也很默契。试问:学生究竟是为何而动?是被老师有趣的教学设计激发了学习的热情, 以情激趣?还是被回答正确后可以得到奖品而利诱, 以物激趣?下面就将两种不同的奖励方法通过比较进行探讨。
(1) 从孩子的长远发展的角度比较。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是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通过物质奖励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未尝不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 但绝不是唯一的手段。对小学生频繁使用物质奖励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孩子从小就知道物质的东西是好的, 为了小小的一颗糖果、一块巧克力, 他就会卖力地去表现自己。潜移默化中, “物质第一”就会融入他们的思想中。而“以情激趣”则大大地扼制了这一影响孩子成长的毒瘤。
(2) 从孩子的生理、心理的角度比较。小学生活泼好动, 好奇心强, 乐于接受新鲜事物, 喜欢边学边玩。因此, 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通过小组竞赛、游戏、表演和唱歌等多种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人都爱听好话, 小学生更是爱听表扬, 渴望得到鼓励。教师的一句“Good”就会激发他们学习的信心。如英语口语中, “Thank you”一句用升调说, 是例行公事般的说句谢谢;而用降调, 加上自己的眼神、动作, 那是发自肺腑的感谢。“以物激趣”, 给孩子糖果, 糖果吃多了影响身体健康;过多的物质利诱, 会使孩子的满足感、贪婪欲、喜新厌旧等一系列的问题跟着出现。
(3) 从教师的角度比较。公开课通常是借班上课, 以物激趣的做法会给任课老师带来诸多不利和困扰。学生不懂得对老师的教学水平高低进行评价, 但他们会以老师是否给奖品为衡量的标准。当我们学习教学法、教育学、心理学时, 似乎没有哪位老师教我们, 要多用物质利诱小学生爱学习。也许能引起一时的兴趣, 但长久以后当他对此见怪不怪时, 老师难道还要开个批发部, 变着奖励各种不同的奖品吗?教师教学的功应该放在“怎样设计教学, 怎样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主动地要学习”, 而不是整天想着“今天该用什么奖品勾住学生的魂, 令其上课不分神”。但并不是说“以物激趣”就一点儿都不能使用, 使用得当也是未尝不可的。我借鉴了一位语文老师的做法。孩子每天都有默写, 每次全对就在本子的封面上打个五角星。当积累到十个五角星时, 孩子就可以领取一颗糖果。这颗糖果是需要孩子在长期的学习中付出才能收获的, 为此, 他会留着回家给父母看一看, 在父母的肯定和表扬后, 再将这种甜甜的味道沁入心田。接下来的默写中, 他会更加努力、细心。这就是“以物激趣”的正面引导。但细想, 实际上老师还是把“以物激趣”和“以情激趣”结合在一起的, 才能起到积极作用的。
在工作中, 如何奖励也是种学问, 它必须遵循一些原则:一方面, 奖励的时间要及时。对于孩子们的表现一定要在第一时间给予肯定和赞扬, 才能有效地激励他们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更加努力。相反, 有时老师的忽略, 会在孩子幼小而敏感的心中留下阴影, 或是不再百分百地投入教学活动。因此让孩子感觉到老师在关注自己, 自己的点滴成绩和进步老师都会看到, 会在无形中鞭策孩子们。另一方面, 奖励的语言要真诚。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的主体是学生, 学生是具有丰富的情感的, 教师在授课时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反应。英语课堂用语中, 不同的表扬语good, excellent, well done等, 语言形式多样, 但老师脱口而出, 不带一丝诚意和情感的奖励又有多大用处呢?
激趣作用 篇8
一、创设情境, 让学生乐意思考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不少学生往往习惯于听教师的讲解, 而不愿意深入思考, 更不愿意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究其原因, 这与其在以往课堂学习中养成的习惯有关———习惯于认真听讲、记录即可;部分教师为了赶进度, 习惯于“一言堂”、“满堂灌”, 由此导致学生惰于思考、不愿思考, 致使课堂气氛沉闷。
其实, 学生不是不具备思考的能力, 也不是不想思考, 关键是教师没能有效地充分调动其思考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可通过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中激发学习兴趣, 自觉或不自觉地沉浸于思考的氛围中, 从而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在《雷雨》 (节选) 的教学中, 我摒弃了直接串讲课文的教学方式, 通过将电影片段画面剪辑和相关文字说明的方式, 将整个故事二十年前的背景线索串联起来, 呈现在课件上, 改变了戏剧本身因为聚焦冲突浓缩故事场景导致的情绪突兀, 让学生在一种自然的情感渲染中更好地进入情境, 因为切合学生追根溯源的趣味, 也就更加顺利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周、鲁两家关系及冲突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了。
我在教学《今生今世的证据》一文时, 由于这篇散文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思想内涵都比较深奥难懂, 不少学生都读不太懂。于是, 在课堂教学中, 我就放弃了原本设计的问题教学模式, 转为情境教学。我利用网络课件资源, 将学生记忆深处的一些东西“搬进”课堂, 在课件中, 旧的用红笔批改过的练习本, 充满各种涂鸦的小学课本, 小时候玩过的弹珠、毽子, 收集过的各种各样的火柴盒、香烟盒、花花绿绿的糖纸, 以前曾流行的存留于记忆中的食物、风景、动画图片等, 这些东西在课件中随着班得瑞《童年》的音乐缓缓播放, 我发现很多同学从一开始的不以为意到慢慢沉浸进去, 他们突然发现记忆是如此之近, 又是如此遥远, 此刻课件打出字幕:“这是我们的童年, 也是我们今生今世的证据。想一想, 你能够证明自己存在的证据有哪些?请选择三样最为重要的并加以说明。”由于学生普遍进入情境, 激发起思考的兴趣, 在不自觉中开始思考自己存在的证据, 在接下来的问题回答中也就比较主动和积极了。
二、加强互动, 让学生主动质疑
在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似乎是天经地义, 学生提问来考老师这样“离经叛道”的行为往往被认为是课堂失范。其实, 学问、学问, 想要学好就要敢于去问。敢于提问题、主动提问题是更加积极的学习方式。因此, 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习惯、善于提问的能力, 让学生感受到提问的乐趣, 使师生在互动中教学相长。那么, 让学生愿意主动问, 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 通过合理的引导和评价, 让学生明白问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 也是提升思考力的关键措施。
教学《老王》一文时, 在最后的质疑讨论阶段, 我通过铺垫来引导学生主动问问题。我提出, 文中作者一家都对老王很好, 一方面是照顾老王的生意, 另一方面是每次给钱都给足, 即使老王最后送的鸡蛋也都坚持付钱, 这样也是对老王最为现实、最好的帮助, 对此大家是否认同。此时不少同学都认为老师不会无的放矢, 果然有同学对作者在文中的“愧怍”感觉不理解, 进行了提问。于是我因势利导, 让他们互动讨论, 最终得出老王需要的是“情”不是“钱”, 能够量化的钱与不能量化的“情”之间没有可比性, 这种付出的不对称使得作者倍感愧怍, 从而使得学生对文章表露的情感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同样, 教学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一词时, 在教学主要目标基本达成后, 我开始引导学生通过互动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我故作姿态说:“刚才, 我问了大家很多问题, 有的回答很不错, 现在给你们三次机会来问我, 看看你们在已经学完这首词的基础上, 能不能问出一些高难度的题目, 也难为老师一下。”在这个引导中, 首先对学生之前的回答作出了正面评价, 让学生心态放松下来;同时, 提供机会, 激发学生思考一些较深层次的问题, 既是激发主动性的需要, 也是提高问答效率的需要。果然, 在这样的激发下, 有几位学生提出了一些高质量的问题, 比如有位学生提出为何是“千里孤坟”, 难道只有其妻子独自葬在荒野之处么?可以说, 这个问题非常好, 回答了这个问题, 就能洞悉苏轼内心的深邃情感。笔者对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作出高度评价, 并引导他自己先谈体会, 然后激发其他学生补充, 在这样的互动中, 最终将“孤”字在词中的情感内涵一层层揭示出来, 而提出和回答这个问题的学生都备感兴奋、自豪。我想如果有机会, 他们肯定会主动去问、去想。
三、对比参照, 让学生喜欢动笔写
周国平在《如果我是语文教师》一文中曾说道:“所谓语文水平, 无非就是这两样东西, 一是阅读的兴趣和能力, 二是写作的兴趣和能力。”可见, 读写能力对于语文教学而言何等重要。不少高中语文教师却发现, 让学生动笔去写是难上加难。对于布置的各种周记、作文等写作的作业, 不少学生更多的是采取敷衍的态度, 满足于简单完成。
其实, 这种困境的解决在于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去拨动学生的写作之弦, 让学生自己拿起笔杆主动写、喜欢写。笔者在教学中, 没有将写作教学与语文阅读教学割裂开来, 而是力求将写作纳入文本教学中, 以读带写, 以写促读。对照教材文本, 选择优美的文章形成课外补充读物, 发给学生阅读。这些文章的作者并不出名, 有些甚至是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 在教学中经常将文本中的内容与课外读物中选择的相关文章进行对比阅读、迁移阅读, 并且告诉学生这篇文章就是学生所写, 传递“你也可以写得很好”的信息。学生在这种对比参照中, 激发了争强好胜之心, 写作时就更加自发、用心, 并带有比较意味。笔者再将新的优秀作品纳入读物, 给予学生动笔写作的无穷动力, 很多学生也因此渐渐喜欢上写作。
在教授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一课时, 我给学生朗读了一篇上届学生写的《难忘那些书》, 通过写老屋里爷爷留下的书籍以及在修补书籍、阅读书籍中爷孙的旧事来抒发对爷爷的深切思念、对过往时光的无比怀念。很多学生被这动人优美的文笔所打动, 我告诉他们这是他们的学长写的小练笔。结果在那周的周记中, 不少学生也尝试起写相关的文章, 有位同学以看到母亲穿着自己的旧校服而深感羞愧到深深理解母亲后感激母亲的情感转变为主线, 传递出浓烈的母女亲情。课堂上, 我同样对这篇文章作了范读、点评和肯定, 结果激发了更多同学主动写作的兴趣, 从而让学生形成了由读到仿、到写的良性循环。
激趣自主实践 篇9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首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
要上口语交际《我喜欢的水果》,前一天我就让学生准备好把自己最喜欢的水果第二天带到课堂上来。第二天上课时,孩子们果然准备充分,有的还带了好几种。于是,我让大家四人一组自由组合,把带来的水果全部摆在桌子上。然后,我没有过多的讲解,只是提醒学生可以从形状、颜色、大小、味道等方面去观察,闻一闻、摸一摸、尝一尝,话音刚落,教室里就热闹起来,孩子们有的用手去摸,有的用鼻子去闻,有的离开座位,从不同角度去观察,还有的把水果剥开,美滋滋地尝一尝……
在此片段中,我创设了宽松、愉悦的口语交际情境,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既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又弥补了学生生活经验的不足,调动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自主地学习。
二、自主发现,体验内容
语文课标指出,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就要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前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老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课改后在继承传统的接受方式的基础上,要求尊重学生体验,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既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又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教学《三个儿子》第八自然段时,我让学生用心读,说说有什么发现?(水很重)从哪些地方发现了水很重?(晃荡、走走停停等词)然后,我给学生提供了一桶水,请一位学生提,对其余学生提了两点要求:
(1)观察她拎水时的表现。
(2)想好一个问题问这位提水的学生。
在后面的交流中,学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你为什么走走停停?你为什么停下来要甩甩胳膊?……这些问题都由当事人一一作答。最后再有感情地朗读,从学生的声音中,我感受到这桶水真重啊!这个自然段虽然简短,但在课文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因如此重,所以第三个儿子帮妈妈提水就显得那样难能可贵。教学时,我没有告诉学生这桶水如何重,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提供一桶水给予体验。事实证明,学生的体验深刻多了。
语文课标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方式简单而言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在初读童话故事《丑小鸭》后,我引导学生针对不明白之处进行提问,有些学生提的问题很有价值:
(1)丑小鸭为什么能变成美天鹅?
(2)丑小鸭是怎样变成美天鹅的?
(3)丑小鸭为什么要离家出走呢?
我们小孩子能不能一生气就离家出走呢?……整理出共性问题后,我问学生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回答可以问老师、问家长、到书中去找答案等。对书中能找到答案的我引导学生读书理解,如问题(2);对值得探究的问题,如问题(3),我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对问题(1),我推荐学生看原文《丑小鸭》。本节课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此案例中,问题由学生提出,老师不着急替学生解决,而是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和激励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老师成了真正的引导者,学生学得轻松,何乐而不为呢?
三、课外拓展,实践提高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一篇课文提供给学生的只是一个范例,学完一篇课文,老师应引导学生从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实践,做到课内外有机结合,拓展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如学完《恐龙的灭绝》一文,学生对各色各样的恐龙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于是我因势利导,把学生分成小组,来一个“恐龙世界”知识展。学生们一听,都很高兴。课后,他们兴致勃勃地忙开了,有的去请教家长,有的去图书馆,还有的上网查资料……一周后,知识展如期举行,效果良好。通过此次活动,学生们不仅对课文的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锻炼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真正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激趣背诵三法 篇10
关键词:语文,背诵,兴趣
背诵教学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良好而有效的背诵方法是帮助学生快速背诵的法宝, 在实际教学中, 我总结了如下三种方法。
一、限时背诵法 (课上)
“限时背诵”是指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背诵任务。每个学生都有取得成功和表现自己的欲望, 在限时范围内, 几乎所有学生都会紧张起来, 将全部精力集中在背诵上。选用这种方法一定要注意照顾到多数学生。
“限时背诵”还有一个优点:能使部分头脑灵活的学困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并赢得展示自我的机会, 得到大家的认可。教师完全可以此为契机, 鼓励他们, 促使他们转化。
二、竞争背诵法
将竞争背诵法用于背诵的检查阶段, 对学生会产生积极影响, 还能促使学生课下努力背诵, 自我监督———这种效果得益于学生间的“互选”环节。
检查阶段,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 教师指定任意一位学生背诵, 背诵完毕依照标准打分, 然后请这位同学任选一名非本组的同学背诵, 依此类推。若干轮后, 总计每组得分, 分值最高的组获胜, 给予表扬。
“竞争背诵法”有许多优点。首先, 每个学生在自我促使下会自主背诵, 且会严格要求自己, 提高了准确性。其次, 会暴露一些问题。每组队员都想夺冠, 都有“私心”, 为了巩固本组成绩, 在选择其他组同学时, 他们往往会选择一些背诵任务完成得并不好的同学, 这样一来, 暴露了“死角”;再次, 竞争背诵给部分同学, 尤其是任务完成的不好的同学施加了压力, 促使他们下次背诵任务圆满完成, 从而使全班呈现“百花齐放”的背诵局面。
三、师生对背法
“师生对背法”主要用于背诵的巩固阶段。这种方法学生乐于接受, 因为既检查了学生, 又监督了教师, 实际应用效果不错, 方法如下。
背诵任务基本完成时, 师生各自成组, 即教师一人一组, 全体学生一组, 背诵前约定双方分别背诵什么内容, 活动就可以开始了, 也可以交换背诵内容, 以便更全面掌握文章内容。“师生对背”法在实践中可以灵活运用, 如推广到教师指导下的全班分组对背, 学生间的自由对背, 单独辅导学生时的师生单独对背等多种形式。
巧激趣 善引导 篇11
[关键词] 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巧妙激趣课外阅读
新的课程标准对各个年级的课外阅读量作了要求,其中,第二学段(3-4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5-6年级)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00万字。让学生愉快地达到这一要求,并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如:我刚教这个班的时候,布置同学们晚上看看课外书,第二天以抽查的方式请他们在课前两分钟讲讲自己所阅读的内容。可不少孩子不能完成这一简单的作业,要么把以前的课文内容随便说一说,要么胡编几句完成差事,经常引得台下同学们哄堂大笑,令老师也哭笑不得。面对这种情况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收到了可喜的效果。
一、朗读激趣
很多人问我:“究竟有什么办法让孩子喜欢阅读?”我答道:“朗读——通过朗读,将他们从声音世界过渡到文字世界。(——曹文轩)”作为教师,都明白这样的道理,可是要让孩子们真正去朗读,教师是要花心思、想办法的。为了让孩子们喜欢上朗读,激发其阅读兴趣,我主要从这些方面做了工作。
1.名言警句激励。晨读,是朗读记忆的最佳时机。我走进教室,不采用说教式的方法,而是先让同学们明确晨读任务,再在黑板上规范地写一句名言警句,然后全班齐读这句名言警句。诸如:“读书吧!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孩子们,放声朗读吧!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由朗读这些名言警句开始,然后才开始晨读。就这样,老师的期待、名言警句的激励,伴随那清亮的童声在晨风中荡漾,孩子们用声音感觉、品味美文,开启黎明,收获读书带来的快乐。
2.朗读形式活泼。小学生善模仿、好表现,开展形式活泼的朗读很能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比如我充分发挥自己擅长朗读优势,为学生示范朗读,其间适当加上一两句激励的话语,激发他们向老师看齐、对老师挑战的动力。这样一次次、一个个地尝试,学生们朗读的愿望非常强烈,朗读效果进步明显。课上,我根据课文的特点让他们采取不同形式的朗读,如:读“三字经”这样的韵文时,采用分组巡回接力的形式;读“绕口令”时,采用看谁读得快又好的赛读方式;读人物性格鲜明的文章时,采用表演读、分角色读等形式。另外,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打擂台赛读等形式都能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朗读中,他们享受着阅读的乐趣,感受着语言的魅力。
3.开展竞赛活动。为了方便同学们广泛阅读,班级成立图书角,开展“每人捐一本,全班读百本”活动,不定期开展诵读经典比赛、诗歌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美文诵读比赛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同学们感受榜样的力量,体验阅读的快乐,收获成功的喜悦。
二、故事激趣
为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我除了坚持阅读教学专业书籍外,也经常与学生们一道阅读儿童读物,目的是为了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了解他们,期待在阅读中有更多的共同语,产生更多的共鸣。
面对“课前两分钟讲故事”环节时有同学借口没时间看课外书的情况时,我没有批评学生,而是将自己最近看到的新闻、故事、美文佳句等与他们分享。我还经常给同学们介绍《小小说》、、《儿童时代》、《中国少年儿童》等各种影响较大的报刊杂志。每当我讲故事时,同学们都很专注。望着同学们津津有味地听故事的样子,我也很感动。
三、奖励激趣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表现,即使一句简单的鼓励性语言,或是一张奖状、一个小小的奖品,都是帮助他们叩开开阅读之门的良策。
我在教室里张贴了一份“读书积分榜”,学生以写日记、写作文、写读书笔记等形式得到“优”等的同学,每次可积一分;课前能流利地复述所看课外书内容,并能获得全班超过一半同学认可的,可积一分;每向学校广播站投一次稿并能被广播站采纳播放的,每次可积5分;在班级博客中发表文章最多、人气指数最高的,能获得20分;在各级各类征文比赛中获奖或发表的,可积30分,最高能获50分……凡是与课外阅读可联系起来的尝试,我都以积分形式肯定,并定期进行表彰。即使一句鼓励性的话语、一张精致的奖状、一份小小的奖品,同学们也会欣然接受,大家心里憋着一股劲,都想在积分榜上一展雄威。
四、悬念激趣
古人云:“寂然凝思,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在为同学们讲故事(或课文)时,讲到关键处、高潮时,我会戛然而止,然后让学生各自深思,想想后来的情形是怎样的。此时,同学们思维活跃,争相发表自己的看法。我从不急于肯定或否定一种意见,而是耐心地做个听众。通过这一环节,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都得到了训练。等他们发表完看法后,才记起老师还没告诉他们到底是怎样呢,于是就叫开了:“老师快告诉我们吧!”这时,我总是充满鼓励地说:“真的好想知道吗?请去看看××书(或××报纸、杂志),瞧一瞧,别人和你想的有什么不同?”待同学们看到他想看到的故事后,我再一一肯定同学们的见解。这样,同学们对课外读物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再也不是老师逼着看书,而是自己找书看了。
通过这些尝试,学生变“要我看书”为“我要看书”,课外阅读使他们获得了很多的知识,有了很多的乐趣、更多的交流。在此基础上,我又进行必要的指导,教会他们一定的方法,使学生不但多读、乐读而且会读,写作兴趣、写作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中有很多的作品分别发表在《学习方法报》、《孩子》、《小学生阅读与写作》及《东莞少年》等报刊杂志上。
总之,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激发阅读兴趣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我们不断改进策略,不断付出努力。让阅读成为一种方式,让读书内化为一种精神力量,是我们教师永远不变的话题和追求。
[参考文献]
1.《开启黎明》(《小学语文教师》2009.11)
2.曹文轩《朗读的意义》(《小学语文教师》2009.07—08)
(作者單位:广东省东莞市沙田镇中心小学)
多法激趣, 有效习作 篇12
一、以美激趣
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作文教学以美激趣的途径有:1.在欣赏美中激趣。大自然美不胜收, 根据习作要求组织学生踏青、品夏、游秋、赏雪, 让其在五彩缤纷的大自然中感受美、欣赏美, 激发学生的表达欲。2.通过名篇赏析、佳句吟诵等手段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 激发其习作兴趣。3.在表达美中激趣。如开辟习作园地、组织学生向灾区捐款、写慰问信, 与留守儿童接对子, 节假日给师长亲友寄贺信, 让学生关注身边的新人新事, 鼓励他们向电台或报社投稿, 积极参与各年级发起的作文竞赛等活动, 调动他们的习作激情。
二、以玩激趣
玩是孩子们的天性, 尽情地玩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情趣, 而且对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大有裨益。我注意引领学生通过“踢毽球比赛”“成语接龙”“电脑绘画”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让他们置身于大自然, 痛快淋漓地跳一跳、玩一玩、摸一摸, 然后让他们将玩的感受写下来。如此安排习作, 学生往往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三、以情激趣
真情激发兴趣。习作前, 我有意地组织学生到烈士墓祭扫, 敬老院义务服务, 到计生办搞人口调查, 到道德模范家去采访等, 调动他们的情感体验, 让他们在实践中付出真情,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
四、以谈激趣
即创设最佳的作文情境, 让学生自然入境。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 易被具体形象的事物所感动。因此, 在作文指导过程中, 教师有意识地通过谈话和讲故事, 引导学生将自己所经历过的事情讲出来的欲望。这样, 通过说说、议议, 一篇记事的文章就打好了腹稿。此外, 要注重习作课上让学生分组合作, 要求围绕作文题目相互讨论, 在互议中激发并提高兴趣, 找到习作素材。
五、以疑激趣
“学贵有疑”。小学生好奇心强, 遇事喜欢刨根追底。袁微子曾说过:“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如何动脑筋, 如何自己探索, 如何自己运动。”据此, 我在事物的现象上设疑, 让学生去探索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 以启发学生习作的内驱力。一次, 我把学生带到家乡的白马河, 让学生观察发黑发臭的河水, 激发他们去调查推测河水污染的原因, 然后写成作文。这样, 学生习作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写出了《白马河变成了黑马河》《救救可怜的鱼儿》《别再慢性自杀》等佳作。
六、以新激趣
作文教学中, 我从三点以新激趣:1.题目求新。作文题有无新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作文心态。教师如果刻板地以课后习题命题, 翻来覆去地去写《我的同学》《母校》, 学生就会产生厌倦的情绪。教学中, 命一些如《天上飞来一支钢笔》《月亮和小草对话》等富有新意的习作题, 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就会高涨。2.题材求新。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新人新事新气象, 从中选材, 就会在观察家乡新貌中激发表达欲望。3.形式求新。采用命题、半命题、自由命题相结合的方法和扩写、缩写、续写、补写、仿写、改写等多种训练形式, 都可以做到以新激趣。
七、以褒激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就在于进行紧张的智力劳动和体验到胜利的欢乐。”为此, 我在作文批改评讲中, 采用肯定、鼓励的方法, 调动他们习作的内部动力, 方法有四:1.找准闪光点, 即使是点滴优点也予以肯定;2.多用赞语, 如“你的作文终于进步了, 老师真为你高兴!”;3.拔高等次, 对基本符合作文要求的习作打上“良好”;对较差的也给打上“及格”;4.巧画鼓励符, 对习作中精彩的词句段, 不惜笔墨地画上鼓励符:大拇指、小红花、五角星、小红旗等。
八、以画激趣
小学生长于形象思维。如指导写苏教版六 (下) “成长的烦恼”一文时, 先让学生画出最能体现自己成长中最为烦恼的简笔画, 趁热打铁, 让学生由画面生发开去, 先说后写, 他们很快就完成了习作。
九、以乐激趣
在导读作文时, 选配一些与之感情基调相关的音乐, 烘托气氛, 熏陶情操。学生动笔时, 降低音量, 经过进一步唤起灵感, 乐写的气氛就会形成。
十、以创激趣
【激趣作用】推荐阅读:
药理作用分子作用机制08-14
主体作用与主导作用08-18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概念图策略教案10-15
估值作用07-15
作用长度07-17
间接作用07-19
互补作用07-19
岩浆作用07-21
作用任务10-13
穿插作用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