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动作用

2024-10-21

能动作用(共12篇)

能动作用 篇1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习过程是学生能动的反映现实的过程, 没有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根本就谈不上认识。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增长知识、提高技能、发展智力、培养其情感、意志等, 这都要通过学生本身的努力才能得以实现, 教师是无法代替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内因是变化的依据, 外因只是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素质教育强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注重学生个体的心理需求, 就是注重发挥学生的内因作用。下面谈谈本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如何调动学生能动作用的一点粗浅见解。

一、激励学生参与学习的心理条件

情是学习的动因, 是培养能力, 发展智力十分重要的心理因素之一。教师有感情地教, 学生就会有感情地学, 教师只有用自身的教学热情去感染学生, 才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我爱学”的情感转化。因此, 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 热爱、尊重、信任学生, 充分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得很好, 建立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以自己炽热的情感之火, 去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 以自己对学生真挚的慈爱、积极的鼓励、会心的微笑, 殷切的希望, 为学生创造一个亲切和谐, 催人奋进的课堂学习气氛, 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心态, 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相互勉励的学习热情, 使每个学生都能愉快地, 主动地投身于体育学习之中。

二、指导学生参与学习的方法

教育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的活动受兴趣的需要支配。”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能源, 是学生探求知识、技能, 增长智慧的内在动力。因此, 教师要精心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奇的学习情境, 努力想办法使枯燥的教材趣味化。如, 以“郊外活动”游戏形式进行走跑交替等练习, 以刺激学生大脑兴奋, 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和迫切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的求知欲和潜在状态转入活动状态,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其积极、主动地进行体育学习, 并产生共鸣、深刻领会、记忆长久, 产生进一步学习探索的欲望。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指路人, 起着指点迷津、鼓励鞭策的作用, 至于路怎么走, 还需学生自己摸索。因此, 教师应通过想一想、议一议、试一试的教法, 让学生进行自主学练, 教师在学生难以探索准确、透彻的关键处加以点拨、引导, 以增强学生继续探索学习的信心, 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达到“学会”“会学”的目的。教师还可通过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价, 点燃学生心灵火花, 激励学生增添学习的动力, 为学生的发展指明努力的方向, 促使他们深入思考, 逐步树立勇于进取的信念。

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教师应根据学生好动、好奇、好胜、好强的心理特点, 根据教材的特点, 灵活多样地采用以启发式为中心的新颖、愉快的教法, 引起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好奇、惊奇、疑问、新鲜、亲近等情绪, 使教学过程对学生产生一种吸引力。教师应照顾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 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 为不同知识基础、不同技能水平, 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素质潜能、不同性格气质的学生, 尽量创造多方面、多次的成功机会, 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的发挥, 并获得老师和同学的肯定与赞扬, 使他们感到自己是可以进步的, 而且是正在进步的, 让学生不断地发现新的自我, 从心理上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与欢乐, 产生兴趣和进一步追求探索的学习欲望, 促使学生的最优发展, 使每个学生都学得有滋有味、高高兴兴, 每堂课都画上一个满意的句号, 不带着遗憾下课。

四、教导学生处理好学习中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切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 也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因此, 教师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平等对待、热情关怀、正确指导, 引导学生妥善处理好体育课堂中的各种社会交往, 正确对待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干部与学生干部之间的人际交往, 使师生关系融洽, 同学之间和睦相处, 相互了解、相互理解、相互谅解、相互关心、相互协作、相互鼓励、相互帮助, 使每个学生都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鼓励下, 在一片赞扬声中, 轻松、愉快地不断进取。

总而言之, 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精心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情境, 努力营造一个愉悦、宽松、舒心、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尝试、探索的自主学练活动, 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心态, 通过学生自我的努力, 不断获得多方面的成功体验, 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能动作用 篇2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3.因此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反对错误观念。

意识能动作用方法论

能动作用 篇3

在声乐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对学生歌唱问题进行大量分析、解决和总结发现,意识的能动性对声乐教学的影响非常直接和明显,它关乎学生专业能力的有效提高和事业的稳步发展,因而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大意识能力培养的探索和研究,不断完善声乐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从而促进声乐教、学水平的共同提高。

当前国内各种层次的声乐教学和培训活动开展的异常红火,然而教学成果却不尽人意,为数不少的教师在教学中依然沿用传统的“模仿式”教学方法,然而对学生在歌唱意识能动作用和能力培养方面的研究及探索明显不够,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方法不科学,声音模仿痕迹明显;二是缺乏歌唱状态规范,即歌唱语言生活化,声音弯弯多,没有准确音高;三是缺乏气息支持,声带用力过度,声音刺耳却没有穿透力。主要原因是声乐教学还停滞在浅层状态,没有科学开发意识对歌唱的能动性作用,不太注重意识调控能力的培养,歌唱时便很难把气息、位置、咬(吐)字等歌唱状态和情感表达协调统一起来,严重影响了声乐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

一、歌唱中缺乏意识能动作用的主要表现

歌唱活动是人脑思维意识活动过程的具体体现,歌唱过程中,身体的每个器官都必须在思维意识的控制下完成运动,而且其运动状态极易受到心理状态变化的影响。

教学和舞台演唱过程中,学生常常出现演唱上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表情呆滞、眼神游离、注意力不集中;表演动作机械,肢体松懈或僵硬,缺乏表现力;高音挤、卡,声音干涩、不集中,不咬字、吐字不清,语言缺乏激情和共鸣,没有稳定感;容易跑调、忘词、乐句之间音乐衔接松散、节奏不稳;声音懒散,缺乏张力;低音区声音懒散,高音区声嘶力竭,缺乏声区的连贯、统一,不能给人以“声情并茂”的感受等。上述问题除了歌者的技术能力较弱以外,主要还是由于歌者缺乏意识造成的。其原因主要是缺乏意识的能动性支配和对各个歌唱器官的调控能力,即大家常说的“入戏难”。

二、意识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意识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对客观现实的高级心理反映形式”。“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思维主体对信息进行处理后的产物”,“作为人所特有的心理现象的意识,是包括感觉、知觉、思维在内的一种具有复合结构的最高级的认识活动,思维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具有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等特点”。没有思维主体及思维活动就不可能产生意识。歌唱活动是在人脑意识控制下的一种肌体运动过程。意识对歌唱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和主导作用,歌唱意识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对声乐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作用,已故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强调声乐教学中应注重“内视觉”和“内听觉”的培养,正是强调了歌唱中意识的能动作用。歌唱活动离不开人脑意识的支配和调控,如:歌唱中音色的明暗变化、力度强弱对比、节奏感的准确把握,声音的流畅、情感抒发以及肢体动作的运动过程等都离不开意识的支配和调控,可以说意识对整个歌唱活动起着重要的先决作用,因为歌者在歌唱之前就通过意识已经在自己脑海中酝酿形成符合作品内涵的声音状态和情感状态,即我们常说的“胸有成竹”。被动调控只是对临场发挥不足时的一种弥补和挽救,不能保证歌唱最好效果,因而要强调意识对歌唱的主动作用。

三、意识调控能力的培养和建立

良好歌唱意识的形成需要师生共同配合,协同完成,任课教师切不可把责任推给学生,一味指责学生不开窍,不聪明。而应针对其性格、声音条件、文化知识和综合理解能力进行认真分析,与学生建立轻松,融洽的教学环境,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更重要的是学生要认真配合教师,积极主动向教师请教专业问题和学习体会,让教师了解并准确把握学生对歌唱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便于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古人云:“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正是突出了个人意识的重要性。良好的学习意识是取得声乐学习进步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更是艺术道路取得成功的关键。“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仅仅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是不够的,更应该加强意识的能动性激发和培养。声乐学习中学生在多听、多看、多练的基础上多想,对各种声音进行辨别,分析各种声音状态的异同,找出正确发声的方法和规律。著名声乐教育家岑冰教授接受央视采访时讲道,之所以能在自己76岁高龄时达到自己最好的歌唱状态,是因为自己在经受无数的奚落和挖苦声中坚持数十年的结果,是正确的学习意识和良好心态促成了自己不断进步,使自己因对成功的渴望产生奋发学习的动力,并不断激励自己克服各种困难而最终接近和达到理想目标。

1.建立正确的学习意识。声乐学习应具备良好的学习意识,对意识的培养和建立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学习的主动参与意识。练声或歌唱前,任课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调整心理状态,激发内心美好的歌唱欲望和激情,只有在意识思维积极活跃的状态下,一切与发声相关的歌唱器官才能处于应有的积极、协调一致的状态,歌唱声音才会通畅,自然,优美。同时,这样也能最大程度上放松情绪,减少歌唱心理因素所引起的“怯场”。二是对歌唱状态的感知和调控意识。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生理条件和心理状态做出客观评价,了解学生学习上的困惑,在强调技术练习的同时,更是要培养其对声音理解和认知能力——意识。解决学生学习意识问题是声乐教学的重要前提,教师应针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2.集中注意力。声乐学习和其他理论课学习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集中注意力是提高学生歌唱能力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经常在公开场合开展声乐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会适应不停变化的表演环境,集中注意力,免受人、物运动变化对其影响和干扰。像少年时期的毛泽东在闹市中读书一样,体会“闹中求静”,达到“物我两忘”的思想境界,才能够全身心放松并积极兴奋的投入到歌唱中来。

3.提高意识对气息的监督和调控能力。“气息是歌唱的动力”已众所周知,然而关于运用的方法和训练手段却有很大的不同(因为每个人对气息运用的体会不尽相同,理解和表达更是千差万别)。因此,教学中声乐教师(尤其是水平不太高的声乐教师)不要随意将自己的感觉强加给学生,而应结合国内外公认的歌唱家和声乐理论教育家对气息精炼的表述,在学生初级阶段作为日常教学必须环节进行严格、耐心、细致的训练。让学生仔细体会正确呼吸状态下,呼吸器官的运动状态,并强化意识对呼吸器官的控制和身体肌肉记忆,直到学生达到能自己正确运用和熟练控制为止,使之逐渐形成正确的呼吸习惯。

4.强化声音位置稳定的保持意识。许多学生在练声时有较稳定的歌唱位置,但歌唱时往往因咬字和音高起伏变化而不能保持声音位置的稳定,非常影响声音的表达和表现。保持声音位置就像投篮球一样,高、低、远、近都不合适,必须保证位置的持续稳定。声乐教学中,教师应引导、监督学生把每个字的气息和声音都准确的送到声音位置上,并保持气息的饱满、积极,注重对不同声音的分析、辨别和体会,做到由心而发。

5.注重意识对咬字、吐字状态的调控作用。教学中针对学生咬字、吐字方面出现牙关紧、舌头懒、舌根音重、喉音、鼻音等发声问题和方言等习惯问题,具体解决办法是,教师应把歌曲中的歌词进行“辙韵”归类,并对各“辙”的发音特点和口腔状态认真分析、讲授和示范,让学生充分认识和理解歌唱咬字、吐字的正确方法。课堂上不迁就和轻易放过学生细小的发声问题,迫使其主动改正不良讲话习惯,建立正确的语言意识,并在学习生活中进行规范运用。

6.舞台表演意识。舞台表演应注重动作程式化教学,先就表演的各种表情、眼神、动作等进行程式化训练,再根据作品需要体会各类动作的情感表现,提高动作表演的真实感和观赏性。关于眼神的训练,可将男女生两人一组进行对视训练。一方面可以克服学生羞涩心理,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眼神的凝聚力和传神能力。通过训练,学生能够在演唱中很快进入状态,声音、情感都会有明显的进步和提高。

结语:

意识是一种思维能力,也是一种能力习惯。声乐教学就是要克服和纠正学生不良学习意识和发声习惯,逐步建立正确的专业学习意识,培养良好的歌唱能力和习惯,不断提高歌唱能力和水平,最终接近和达到声乐演唱的更高境界。

[1]邹本初.歌唱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5).

充分发挥小学语文教师的能动作用 篇4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途径,是全部教学的中心环节,因此,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上首先应坚持“四要”。

第一,教学目的要明确。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其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先决条件,在于坚持明确的教学目的,时刻注意教什么,怎样教,最后要达到什么目的。

第二,教学内容要正确。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来实现的。目的明确之后,最重要的是要正确地掌握教学内容和正确地传授教学内容。为此,要深入钻研教材,准确理解每一个科学概念。

第三,教学方法要灵活适当。要使教学内容为学生所接受,并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必须在课堂上机智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

一节课绝不是用一种固定不变的教学方法就能完成教学任务的,实际上经常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完成教学任务的。

第四,课堂组织要严密紧凑。良好的课堂组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课堂中的人与人、人与物的相互关系要处理好,组织要严密,使各方面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其次,要善于将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组织得当, 环环紧扣,做到不浪费每一分钟。

经过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笔者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就教师角度而言,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充分预设,提高教学准备工作的有效性

进入新课改以来,“无法预设的精彩”———“课堂生成”被很多教师盲目拔高,导致很多教师不致力于课前的精心预设,而将课堂实际效益更多的寄希望于课堂上的随机生成,从而导致课堂上教学时间的浪费。其实对于更多的一线教师,尤其是更多的年轻教师来说,课前充分的预设对提高课堂实际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提高程序预设的有 效性。备课强调 独立钻研、自主备课与 合作研究、集体备课相结合。教者首先要深入研读教材、感悟和把握住教材的内涵,自主备课时还要考虑到适合任教班级学生学法的研究与设计。在此基础上,带着自己的思考,加强同教研组教师的集体备课,共享收集教学资料,拟定教学的重点难点训练点,商讨高效的教学策略。自主备课与集体备课的有机结合,能切实提高程序预设的有效性,为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奠定坚实的基础。

2. 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一直以来,课前预习这个环节最易被很多语文教师忽视。没有学生高质量的预习准备,就不可能有高效的课堂教学。实际教学中,尤其是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执教者应该教给学生一些预习的方法,如“不动笔墨不读书”,并通过课堂反馈提高预习质量的达成度; 二是有针对性地提出某些预习题,比如熟读课文,学会生字词等,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节省课堂上宝贵的时间; 三是进一步重视预习的课堂检查,教学即可以从预习入手,以学定教。四是指导学生学会采用不同的方法,收集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既有助于学习更好地把握文本,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运用能力。

3. 对学生要相机引导。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引导。”所谓“相机引导”,可以理解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关键地方、关键时候,针对关键问题,适时巧妙而灵活地启发引导学生, 帮助学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加深理解、拓展思路,促使学生茅塞顿开、恍然大悟; 促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思维。

二、多元整合,提高课堂实施的有效性

教学准备工作只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师能驾驭课堂,把预设变成精彩的呈现,才是关键所在。在课堂教学中,应把握住以下几个元素,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 教学目标。首先,教师应有明确 的课堂教 学目标。目标应根据教材、课时、班级学情正确定位,三维一体的目标落实到课堂应有所侧重; 其次,教师应根据课堂的动态发展恰当地调整预设目标和生成新的目标,预设目标和生成目标应有所侧重; 再次,教师应主动对目标的达成度自我评估。

2. 师生角色。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同时教师也是自我专业成长的主体。没有教师的专业成长,就难有学生的自主发展,课堂中双主体在不同层面上不断协调和共同发展。课堂中教师应正确地定位自己的角色,并努力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角色感。

3. 教学结构。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应是线性教学设计和组块教学设计的有机结合。前者代表传统的教学设计观,以教师的教为出发点,以教学主线为轴贯穿全课,教学设计严密,教学步骤细致具体,师生的教和学较多地受制于预设的教学方案; 后者代表现代的教学设计观,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以“教学块”或言之“学习单元”来组合构建课堂,一堂课可能是 “多块”,也可能只是“一块”,更体现一种主题学习的风格,凸现课堂中师生的交往互动,凸现课程资源的创生开发及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我们倡导多元的组块教学设计,但也不放弃一定范围内的线性教学设计。

4. 教学方式。传统的课堂,往往只注重教师教法的研究与选择,有效的课堂教学包括教师科学地教与学生科学地学的两重标准。语文教学现行常用的方式有问题教学法与读书感悟法。我们要根据不同文章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式。问题教学法重视教师的引领,较适于比较理性的文章, 较适于对文章作粗线条的处理,以导读之; 读书感悟法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适于比较感性的文章,较适于对文章的精彩细部进行教学,以研读之。

5. 教学资源。有效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 教学资源包括文本资源( 教材资源与扩展阅读资源) 、媒体资源以及人的资源( 主要指师生的资源) 。课堂中教师应重视师生共有资源的开发,更应重视开发教师自身的资源。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一线小学语文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和教研方式,努力探索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促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如何按照新课标的目的要求,上好每一堂课呢?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小学语文教师能动作用,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呢?在课堂教学上首先应坚持“四要”:第一教学目的要明确;第二教学内容要正确;第三教学方法要灵活适当;第四课堂组织要严密紧凑。然后,教师要充分预设,提高教学准备工作的有效性;多元整合,提高课堂实施的有效性。

能动作用 篇5

1.(2015·江苏高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七十八条规定:“人民法院认定证人证言,可以通过对证人的智力状况、品德、知识、经验、法律意识和专业技能等的综合分析作出判断。”之所以这样规定,是因为()A.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 B.意识是主观的也是不真实的 C.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2.(2015·全国Ⅰ)安全生产是生产发展的底线。缺乏安全意识是最大的安全隐患,麻痹大意往往导致生产事故频发。从哲学上看,安全意识之所以成为安全生产的关键,是因为()①人的意识决定了实践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②人的意识影响实践发展的趋势和结果 ③人的意识是促成实践中的矛盾转化的重要条件 ④人的意识不同,实践结果的性质就会不同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3.(2016·江苏高考)俗话说:“人闲百病生。”医学研究表明,适度的紧张有益于健康激素的分泌,这种激素能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抵御外界的不良刺激和疾病的侵袭。这说明()A.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变化之中 B.没有人脑就不可能有人类意识的产生 C.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控制作用 D.物质是能够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4.“正能量”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和情感因素。对生活压力,有人积极倡导这样的励志正能量: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倡导“正能量”是因为它()①具有创造性,能够创造出独立于物质之外的精神

②具有选择性,能在特定条件下控制人的精神 ③具有能动性,能够改变人的精神并给人以信心 ④具有反作用,能够调节和控制人体生理活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寄语广大青年要“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下列与习总书记引用语句所蕴含哲理一致的是()A.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B.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

C.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D.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6.美国科学家进行的一项新研究得出惊人发现,光线也能扭曲物质。在一片漆黑的实验室,科学家将纳米粒子连接在一起形成带状。纳米粒子带最初是扁平的,但在光线照射下,它们 最终发生扭曲,呈现出螺旋形状。这个发现对于今后的科学研究有重要的影响。上述事实主要说明了()①正确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活动 ②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③人的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④正确意识和错误意识都根源于物质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全国范围大规模开发式扶贫,我国贫困人口大量减少,但扶贫开发工作依然面临十分艰巨而繁重的任务。

材料一 某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地区,近年来政府大力支持惠农产业,但因市场信息不对称、项目不符合当地实际等原因,农民实际收益有限,一些群众对政府的扶贫项目极其排斥。针对这种现状,当地政府改变扶贫策略:不再要求农民“认领”扶贫项目,不主动资助农民创业,而让其完全成为农民个人行为、市场行为;为那些有基础、有干劲、有思路的农民提供个性化服务,帮助其申请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观念一变天地宽,该县的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材料二 有人认为,落后地区的贫困,归根到底是由当地落后的文化习俗造成的,如人们不思进取,坐等救济,早婚,多子,不重视教育等观念导致“懒生穷”。

另外有人认为,贫困地区文化习俗落后的根源,恰恰在于恶劣的生存环境和落后的经济状况,不是“懒生穷”而是“穷生懒”。

(1)结合材料一,分析当地政府在扶贫开发过程中是如何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

(2)请运用唯物论的知识,评析材料二中两种不同的观点。

答案精析

1.A [作出判断属于一种意识活动,依据证人的智力状况、品德、知识、经验、法律意识和专业技能,凸显了认识对象的选择性,故答案为A。意识形式主观、内容客观,对客观事物如实反映的意识是真实的,排除B。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强调根据变化的实际确立新的认识,材料未体现,排除C。材料强调如何作出判断,没有涉及社会存在的变化,排除D。] 2.A [“人的意识决定了”,夸大了意识的作用,故①排除;意识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所以②③符合题意,正确;人的意识不同,结果就会不同,仍就夸大了意识的作用,且材料也未体现“实践结果的性质”,故排除④。答案选A。] 3.C [适度的紧张有益于健康激素的分泌,能增强身体的免疫力,“紧张”是一种心理反映,属于意识范畴,由此而“有益于健康激素的分泌”,这说明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控制作用,故正确答案是C。A、B、D说法虽然没有错误,但与题意不符。] 4.D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但必须以物质为基础,物质决定意识,①错误。意识只能调节和控制人的生理活动,不能控制人的精神,②错误,④正确。我们之所以要倡导“正能量”是因为意识具有能动性,能够给人积极向上的引导,给人以信心,③正确。] 5.D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强调志向的作用,即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D正确;A的意思是(张籍的乐府诗)看起来似乎很平常,实际上最为奇特超拔,写起来好像很容易,却经历了艰苦的创作过程,强调矛盾观点;B强调学习的重要性;C强调实践观点。] 6.D [①③是对上述实验发现光线扭曲物质的正确解释;②④与材料无关,故应选D。] 7.(1)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政府制定扶贫计划,改变扶贫策略,科学谋划该县的扶贫开发工作,体现了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政府从当地实际出发,尊重市场经济规律,釆取措施,改变了该县贫困落后的面貌,正确发挥了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作用。

能动作用 篇6

冬奥会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工作是备战奥运会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科技服务对于奥运项目成绩的提升有重要促进作用,回顾和总结近几届的冬奥会成绩,可以看出我国冬奥项目的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取得了不斐的成效[1,2,3]。近年来,在“体育事业发展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科学技术必须发挥先导作用”方针的引领下,各级科技服务团队均成立了专门为冬奥项目科技服务的科研队伍[1,2,3]。这充分显示了实验室对运动训练效果的重要促进作用。

本文通过综述近十年来冰雪运动的科技服务现状,分析实验室功能对于冰雪运动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时找出实验室提供的体育科技服务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尚待解决的问题,为我国冰雪运动人才发展的科技服务保障提供参考。

一、我国冰雪运动发展的区域特点表

1.我国历届冬奥会金牌获得数量及项目

与国外冰雪运动的发展对比,我国冰雪运动的发展起步较晚。自1980年我国首次参加冬季奥运会以来,1992年首次获得三枚银牌,2002年实现金牌零突破,此后每次冬奥会均有金牌入账,并且在2010年达到历届金牌最高峰——5枚金牌。从获得金牌的项目来看,我国女子短道速滑发展较快,成为目前我国冰雪运动发展的优势运动项目。

由于受到地理条件、自然气候的限制,冰雪运动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黑龙江东北三省地区[4]、新疆地区。目前,随着冰雪运动“南展西扩”发展战略的推进,冰雪运动的发展地域不断扩展。

二、实验室功能与冰雪运动人才发展的关系

1.高校实验室的功能

高校实验室,承担着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任务,实验室的建设关系着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质量[5]。实验室提供的科技服务是运动训练必不可少的环节。实验室在运动训练中可以提供康复治疗、机能监测、技术指导、运动营养、疲劳消除等科技服务保障。

2.冰雪运动人才培养亟待高质量的科技服务

(1)运动损伤的发生需要高质量的康复服务

运动损伤是影响运动员竞技生涯的关键因素。在竞技冰雪运动的发展中,不同运动项目所表现的运动损伤是不同的。在所有的冰雪项目中,冰球、自由式滑雪、速度滑冰、花样滑冰是运动损伤发生较高的运动项目[6]。技巧性的自由式滑雪运动、冰球运动损伤主要发生的部位在腰部、膝关节[7];花样滑冰项目损伤主要是肌肉损伤,发生部位主要在肩、膝、腰、踝等部位[8]。

(2)我国冰雪运动优势项目的保持和弱项的提升需要全面的科技服务保障

迄今为止,我国冬奥会项目共获得了12枚金牌,这与夏季奥运会项目获得的金牌数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回顾近年来我国在冬季项目投入的科研来看,表现出逐年上涨趋势,但数量仍然不足。1999-2008年10年间滑雪项目的科研论文共有384篇,其中损伤营养、心理方面的文章仅仅占到10%,50%以上的文章为冰雪运动产业研究[9]。2005-2007年速度滑冰科研论文108篇,其中运动机能监测、损伤、心理方面的文章占到了28.71%[10]。1998-2007年间对于花样滑冰项目研究的文献共137篇,其中生理生化、损伤、心理方面研究比例达到22.63%[11]。

三、高校实验室功能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目前,我国冰雪项目匹配的科研能力远远不能满足项目发展的需要。以科研项目为牵引,促进高校实验室参与竞技体育的科技服务,充分发挥科研实验室在冰雪运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势在必行。建设冰雪人才培养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冬季奥运会项目的科学研究快速促进我国冰雪运动的发展也是一条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姚小林,朱佳滨.黑龙江省冬奥项目科技服务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5,4:35-38.

[2]姚小林,朱佳滨.黑龙江省冬奥项目科技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5,3:27-31.

[3]姚小林,朱佳濱,刘泉等.黑龙江省冬季运动项目整体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5,2:37-41.

[4]王春霞,葛菁,沈红.黑龙江省地域特点及冰雪文化对我国冰雪运动发展的影响[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6:102-103+106.

[5] 张曦元,宋雅伟.对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构建满足教学需要的思考--以南京体育学院奥林匹克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2015,19:201-202+205.

[6]魏亚茹,徐金庆,杨淑媛.我国冰雪项目运动损伤流行病学调查与致因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5,6:65-68+78.

[7]孙智博.我国自由式滑雪雪上技巧运动员运动损伤情况的调查研究[C].哈尔滨体育学院,2014.

[8]魏亚茹,徐金庆,刘志良等.我国冰雪项目青年运动员运动损伤流行病特点及致因[J].冰雪运动,2015,2:23-28.

[9]关成雪.我国滑雪运动学术研究现状与特点[J].冰雪运动,2009,4:66-70.

[10]王家君,田秋玲,张亚武.2005~2007年我国速度滑冰科研状况统计分析[J].冰雪运动,2008,4:8-10.

[11]王莉丽,谭虹.我国花样滑冰运动文献现状统计与分析[J].冰雪运动,2009,2:33-36.

作者简介:

能动作用 篇7

关键词:公民意识,法治中国,作用,对策

一、我国公民意识的历史发展与内涵

长期以来, 我国公民意识在曲折中发展, 不断走向成熟。在封建统治时期, 人们的臣民思想严重, 阻碍了公民意识的形成。19 世纪晚期, 随着资本主义思想的逐渐传入, 我国当时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意识到自己作为国民的主体地位, 他们在当时为争取国民权利而开展的一系列斗争为我国公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当中对于国民权利的规定便是肯定我国公民意识发展的最直观体现。①

关于公民意识的内涵, 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首先是公民的主体意识, 即公民摆脱了对于国家的人身依附观念, 感受到自身相对于国家的主人翁地位和独立的人格, 而不再是任何权力的附庸。开始关注自身独立的价值追求, 注重行使享有的权利以及认真保护该种权利, 该意识在公民意识逻辑当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其次是公民的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 公民的权利意识不仅要求公民认识到自己享有的权利的价值, 还要求公民在法律的框架内行使自己的权利, 尊重他人的正当权利。义务意识要求公民自觉承担自身义务, 权利义务意识互相补充, 互为表里, 共同构成公民意识的核心内容。第三是公民的参与意识, 公民通过广泛的政治参与和公共参与, 表达自己的诉求, 在国家或社会层面形成相应的决策, 作用于公民本身, 是民主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公民意识当中处于根本性地位。最后是公民的法律意识, 即公民要形成对于法律的信仰, 在法律规范的框架内行使自己的权利, 同时监督公权力的合法运行, 是公民意识体系的关键。

二、公民意识对法治中国建设的能动作用

依法治国就是以法律贯穿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是我国一项重要的治国方略。前文所述的公民意识的四个方面对于法治中国的建设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完善上述四个方面可促进法治中国的建设。

( 一) 加强公民主体意识有助于确立坚定的法律信仰

法治社会离不开公民对于法律的信仰, 正确的社会意识对于人们的行为具有指导作用, 公民唯有怀揣着对于法律的信仰, 才能在社会生活当中时刻去践行法律, 在法律的框架内解决纷争, 若其没有对于法律的信仰, 那么再精心修订的法律对于社会来说也不过一纸空文, 没有任何价值可言。一个主体意识较强的公民必定能够认识到自己作为国家的一员, 享有国家赋予的各项权利, 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国家法律强制力的保障。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 其内心对于法律必然是信任的, 当其权利遭受侵害时, 必然会去争取以法律方式解决, 社会生活当中人人懂法、守法、用法, 必定会促进法治社会建设, 形成法治的良好社会风尚。

( 二) 权利义务意识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内在驱动力

我国法律不仅赋予了公民广泛的自由和权利, 同时也规定了其应承担的义务, 权利意识要求公民在日常生活当中清楚的认知到自己的法律赋予的权利, 当自己的正当权利受到侵害时, 知晓应如何依法维权, 并且在行使自身权利的过程中顾及他人的权利, 不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义务意识则要求公民积极承担义务, 不可逃避或放弃。由此可以看出, 一个权利义务意识较强的公民也必然具有较强的法治意识, 当遇到日常摩擦或纠纷时, 其必然会自觉的在法治轨道上探寻问题的解决途径, 该种法治意识会内化成强大的驱动力推动我国的法治进程。

( 三) 参与意识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外部表现②

公民的参与意识表现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国在法律法规或者重大决策的制定过程当中都包括广泛的公民参与的环节, 并且在相关法律和决策的实施过程当中也融入了公民的监督, 这些都是保障公民参与的举措。法律意识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全面的思想支持:

第一, 法律意识是作为立法工作者必不可少的意识, 制定完善的法律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基础。有法可依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前提条件, 法律意识有助于促进立法工作严格依法进行。第二, 法律意识对于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具有深远影响, 能够促进其在工作中依法办事, 为群众谋利益, 以得到群众的信服。若其不知法或者法律意识淡薄, 必然会在工作过程当中枉法裁判或者执法犯法, 造成冤假错案, 阻碍依法治国的实施。第三, 法律意识是促进广大公民遵守法律, 按法律要求办事的重要保证。第四, 法律意识有利于公民更好的去实施法律监督, 为完善我国法律监督体系添砖加瓦。

三、我国公民意识的不足之处

近年来, 我国公民意识虽然有了很大进步, 但是在个别方面仍不能尽如人意。首先, 部分公民意识不到自身的主体地位, 受到残余的臣民思想影响。对于社会生活当中侵害自身合法权益的现象听之任之, 未真正视自身为国家的主人。第二, 公众参与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积极性不高, 由于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和激励机制, 目前公众进行的民主参与很大部分取决于自身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部分参与流于形式, 并未对重大决策的制定或者法律法规的运行起到实质意义的监督作用。第三, 公民权利义务意识淡薄或缺失, 部分公民为维护自己的权利不择手段, 不惜损害国家、集体或他人的利益, 或者只想享有权利不想履行义务, 因而破坏社会法治氛围, 严重阻碍法治进程。第四, 公民法律意识不健全, 导致其在出现矛盾和问题时倾向于法律之外的途径解决, 打法律的“擦边球”或者直接违反法律规定以谋得自身权益的最大化, 这些都是与法治中国建设的要求相悖的, 因此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对于完善我国公民意识, 推进依法治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增强我国公民意识的对策

首先, 应在全社会全面开展基本道德教育, 完善教育体制和内容, 培养广大公民的爱国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发挥道德模范的示范和带头作用, 加强法制宣传力度, 增强公民的维权意识以及依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助其树立法律至上的法治思维。其次, 在社会生活当中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 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 充实教育内容, 注重教育的实质意义, 将单纯的守法教育转变为全面的公民意识教育, 提高公民的法律素养。再次, 应不断加强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完善公众参与保障和激励机制, 拓宽公众民主参与的渠道和途径, 逐渐完备信息反馈机制, 增强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将国家政治生活更多方面纳入公众监督的领域, 推动基层民主建设。最后, 我们常说,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公民意识的培养也是如此, 因而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③弘扬市场经济平等、自由, 公平竞争等价值理念, 调动市场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进而增强其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

公民意识对于法治中国建设意义重大, 但是由于我国历史和国情的原因, 我国公民意识的发展并不健全,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同时也说明, 我国公民意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需要依赖制度的完善以及公民的积极参与。作为公民, 我们应本着对国家、集体和他人负责的态度, 注重自身公民意识的提高, 为国家法治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注释

1王磊.公民意识教育与法治国家建设[D].济南大学, 2011.

2吴晔.浅析公民意识对法治中国建设的能动作用[J].法制博览, 2015 (21) .

能动作用 篇8

国内外对在线英语学习的有效性普遍存有共识, 但是研究多倾向于论证理论和直觉印象, 评估教学效果, 大多依靠调查学生的态度作为论证有效性的论据。据笔者所了解, 目前尚欠缺对在线英语学习有效性因素的专门研究。因此, 参照二语学习成功者普遍认同的主要影响因素——学习动机、学习自主性等, 本文拟就学习动机对二语习得的能动作用进行阐释和分析, 并在斯坦福英语Tell Me More在线教学过程中, 最大程度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激发良性学习心理, 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一、语言学习动机理论概述

Marchwardt的语言学习动机理论, 成为20世纪90年代末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学习动机的基本理论框架, 产生下列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方向:

1. 行为主义语言学习动机理论的基本观点。

90年代Dormyei的语言学习动机三层次说 (语言本质, 学习任务和情景合作) , 情景分析是其最重要的部分。学习情境是一个静态心态, 直接产生动机影响, 不必考虑机体内部的所有心理变化。教师以微笑面对学生, 不分好坏良莠, 平等对待每个学生, 不吝惜称赞和鼓励, 教学中恰当选择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实用性、前瞻性的学习任务, 多种教学手段结合, 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机体内部的兴趣, 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势必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强调外在动机已成为大学英语在线学习的心理学基础, 以我院的斯坦福Tell Me More在线学习系统为例, 整个系统通过网络对学生个性化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跟踪, 准确分析、校正、判断及教师在后台操作进行的良性诱导, 实时答疑解惑, 以此来强化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传递正能量。该动机理论不可避免存在一些弊端, 比如:外在控制要重于内在培养;奖惩制度不适合所有学生, 产生不良后果又无以应对。

2. 人本主义语言学习动机理论的基本观点。

每个学生生来都有学习动机, 只是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有倾向的, 个人经历、喜好的不同, 学习动机也就可能不相同, 未必都专注在某一科目上。人本主义心理学以人的内在动机成长为主要研究对象, 而学生愿意维持学习动机的前提是, 他认为该学科是自己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 没有该学科知识内容的学习, 自身的成长就会留下欠缺和遗憾。没有动机的个体是绝对不存在的。Maslow的动机理论主要集中于它检验人的整体素质如何影响学习动机, 在于它从满足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到自我肯定来反映人的成长历程是通过不断满足缺失性动机来完善个体的。这点也可以反映在斯坦福Tell Me More在线学习上, 学生初次接触它, 看到那么多设计新颖实用的图像视频, 花样繁多的练习题目, 与过往不同的成绩评价方式, 清晰可见的进程准确度, 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想要去了解它。他们从最开始的满足基本需求——了解Tell Me More为何物出发, 在循序渐进地深入到在线学习过程中, 学生试图攻克自己的听力口语关卡, 而付出不可计数的努力。学生在一次次超越自己, 刷新纪录的同时, 良好的学习动机又推动他们继续攻关, 最后实现整个斯坦福英语Tell Me More在线学习系统的终极目标——参加托业考试, 为将来进入职场做准备;而实际上, 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中, 英语语言的交际表达能力早已实现质的飞跃, 学生虽起点不同, 但总共经历24个级别的学习, 每个人都可以重新定位, 通过每个级别的自我肯定, 又使这种人文主义的内在动机得以发扬提高。

3. 语言学习动机的认知论。

Trambley和Gardner的语言学习动机理论阐述“语言态度、动机归因、学习成绩”三者之间的关系, 侧重学习归因, 从控制点 (内外) 、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学生面对个人成败, 尝试探寻能力、态度、运气等原因, 学生的成就感又会强化学习动机。当将“成功”归因为内部控制点的稳定性和可控性 (正维度) 时, 学生自豪感将增强, 同时心里期望表现更好, 从正面强化学习动机;当将“成功”归因于外部控制点的不稳定性和不可控性 (负维度) 时, 学生选择逃避态度, 得过且过, 认为自身不可能跨越现在的障碍和困难, 自然难以出现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积极学习动机和消极学习动机所产生教学效果的差异巨大, 正确分析学生成败的归因是教师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关键措施。

二、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策略

1. 鼓励学生热情参与课堂活动。

秦晓晴、文秋芳 (2002:55) 曾经提出, 不管是考虑直接因素还是间接因素, 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对动机行为产生不可小视甚至意义深远的影响, 也就是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作用于动机行为, 我们可以理解为, 一旦学生对一门外语及其相关的文化背景、礼仪习俗产生兴趣, 他就会对该学科求知若渴, 想尽一切办法来搜集可靠的情报, 丰富自己的知识, 这种肯定的学习语言的态度, 所达到的学习效果难以想象。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包括课堂和课后, 都要以学生为主体, 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教师只是指导者的角色。课前布置预习任务时, 教师在统揽全局的基础上, 尽可能安排一些和所学知识相关、学生感兴趣又容易操作的内容, 学生在准备预习的过程中, 结合已有的知识储备, 或上网或查阅书籍, 品尝到了获得新知识的乐趣;操作方式简单方便, 让学生从心理上认为学习并非难事, 而是乐事。因为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目的就是在于最终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沟通, 课堂上的不断实践, 正是在一个非外语的大环境中, 找到一个密集练习语言的空间, 温故知新, 学以致用, 新知识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变成学生的固有能力。教师在课堂上推进学生输出能力的培养, 最大范围地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并对其语言输出给予肯定和指导, 以此激发学生的认知驱动力和自我提高的驱动力, 必将实现语言学习的跨文化交际目的。

2. 引导学生对学业成败合理归因。

在教学中学生如果学会了科学归因, 就相当于掌握了一门学习所有学科的科学, 高屋建瓴般地指导每个学科的学习, 语言也不例外, 就像英语的谚语“No pains, no gains”。中西方文化都对努力和成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很好的诠释, 不难发现隐藏在其中的科学归因论。注意引导学生把成功归因于自身内部因素, 当学生感知到成就感和能力感时, 自信心随之增强;同时, 预防学生将失败归因于稳定且不可控的因素 (如能力) , 这样会严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阴国恩等1996:116) 。因此, 在我院斯坦福Tell Me More在线学习中, 教师在学习评价方面, 要引导学生积极归因。经过观察, 学生在完成在线学习任务时, 为了达到课程所要求的完成率和正确率, 费神费力, 尤其是听/说部分。学生入学时英语成绩参差不齐, 导致学生面对全新的在线学习系统, 有些手足无措。那些迅速找到方法, 并且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 可以轻车熟路地进入到正常轨道, 完成率和正确率也得到了保证;而先天基础薄弱的学生, 特别是练习需要多年基本功才能练就的语音识别并输出部分, 很多学生的挫折感非常明显, 容易将失败归因于自己不可控的先天水平低下。这时教师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正确归因, 可以根据某个级别的语音练习给予指导, 先从单词语音识别开始, 教师要反复口授学生如何读该词,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然后再指导其进入到学习系统中, 经过多次验证, 该生的朗读单词过关!长句朗读亦是如此。3.辅助学生树立恰当的远期和近期目标。树立恰当的实实在在的学习目标的学生, 因为其有明确的努力方向, 如果方法得当, 持之以恒, 学习成绩都比较优异;相反, 没有学习目标者, 因为不确定自己学习和生活的方向, 终日无所事事, 日复一日, 不可能产生成就感和自信心, 结果成绩有可能越来越差。学生科学地树立符合自己需求的学习目标,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在自己设定的远期和近期目标的指导下, 可以明确地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绩, 不盲目跟从, 不妄自菲薄, 外语学习是一种愉快的经历, 一份收获的必经之路, 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得以体现并增强。

三、学习动机理论对Tell Me More在线英语学习的能动作用

1. TMM提供多种学习方式。

根据Maslow需要层次理论, 学习者因为自身的某些需要参与到Tell Me More在线英语学习中, 不管是低层级的基本需要, 还是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要。斯坦福Tell Me More在线英语课程科学地建立了良好的服务支持系统, 弥补了非传统面授课造成的情感缺失问题。学生虽然大多数时间是独立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系统设计里同一级别的学习对象之间可以无限制沟通交流, 在互相切磋的过程中, 学习者产生归属感。斯坦福英语在开发在线学习课程时, 由先期专家实地考察, 考虑到我院生源的特点, 非常有针对性地设计多元化的课程和学习方式, 满足我院在校生的多种需求, 学生在成功完成该阶段学习之后, 自我认可激发了学习者的积极动机, 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

2. 恰当激励, 合理评价。

学习者完成某个既定目标后, 一定想要得到教师正面肯定的学习评价, 渴望被尊重, 被认可, 成就感为之后的学习做准备。TMM在线学习系统创设的学习氛围是轻松快乐的, 选用的课程材料切合日常实际, 实用性强, 学生容易操作。TMM在线教学设定24个级别, 由简入难, 教师在分发任务时, 参照不同学生的现有能力, 发送相应的任务, 再根据个人的情况, 发展有效持续的反馈评价体系。教师通过在后台对学生的监控, 跟踪学习进度, 了解每个部分的解答正确率, 分析学生的知识欠缺, 然后一对一地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 对学习者予以指导。教师结合在线学习系统, 有力地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维持积极的学习动机。

3. 培养学习成就感。

在明确设定目标、熟悉学习任务、教师悉心督导的前提下, 学生不论从身体还是心理上练就了抵抗来自外界干扰的能力。擅长自我调节, 心无旁骛地投身于在线学习, 即使是一个陌生的学科, 也会创造成就, 更何况是国人从小就开始接触的英语学科。学生在不间断地获得来自在线学习系统和教师的积极评价, 自信心和成就感帮助学习者即使在某个学习片段中产生挫败时, 继续维持健康、积极的心态。

4. 引导正确归因。

一般学习者都看重自己留给他人的积极向上的良好形象:当学习成效明显时, 一些可控的因素, 如努力和能力是个人成功的主要因素;反之, 学习者则会强调自己不习惯网络学习环境, 学习设备和软件落后等原因。过分在意不可控的外在因素是教师指导在线学习者的首要任务。来自不同生源地的学生, 对TMM在线学习系统初始会有太多不同的认知, 加上学习者个性的差异, 教师要帮助其坚定地树立健康、积极的学习心态, 攻克可能出现的苦难, 强化学习动机。

四、小结

学习动机理论有力地反映在英语语言教学和学习过程中, 尤其是斯坦福英语Tell Me More在线学习系统, 它的能动作用从多方面促进在线学习者的良性心理发展, 最大范围内达到语言教学目的, 实现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办编.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秦晓晴, 文秋芳.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在结构[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 (1) .

[3]王悦.语言学习动机理论与外语教学策略[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 (9)

能动作用 篇9

关键词:民营企业,激励机制

一、民营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上的现状

人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主导因素。而对于一般的民营企业来说, 他们只是片面的认识人少就会支出少, 成本低, 特别是高技术人才的费用更高, 所以, 也就不会有实力的和竞争能力提升, 致使企业生存始终会受到威胁与挑战。

1、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劣势

因为认识和实力不足, 造成民营企业与国企的人力资源的差距, 这不仅仅是企业原有规模上的距离感, 更主要的是找不到适应自己企业发展的特色人才, 这样就在品牌特色上没有竞争力, 也就没有自己独到的产品,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2、民营企业的家族观制约优秀人才发展

在这一点上, 民营企业者一定要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市场的需要来定位自己, 企业的管理人员是不是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 技术, 管理, 销售等各个方面是不是经得起市场的挑战。要按现代企业发展思路, 寻求更广大的天地。

3、缺乏整体的远期战略眼光与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

一般来讲, 民营企业都是自己一家一户的原本规模, 急功近利的多, 对于企业的长远规划考虑不周, 缺少长期的竞争能力的规划,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 国被调动起来, 就会有无穷的积极性发挥出来, 也就有理想的生产力的创造。

2、在“期望理论”中指出, 员工在职位上的贡献所需与企业期望达到一致时就能够形成激励效应。且这样的激励效应就会带动员工的其他情绪的形成, 并且在职业进行中体现出来。

3、相信就是放权让他们可控的发挥自我, 在使用人才上, 就要最大的相信他们, 按不同层次的授权于他们, 在可控的基础上, 不时的给予他们协助和支持, 让他们学做企业主人, 使他们在企业内行使被赋予的权利时感受企业与他们的紧密联系与责任, 并且会叫他们在参加管理中体现创新, 体现企业激励他们带来的效益。

4、良好的激励机制建立可以为企业储蓄内动力。

会用人才, 也要考虑为企业留住人才。最大化的使人才成本得以回报, 以人为本, 给人才以家的感觉, 自愿的把自身发展与企业发展结合起来, 使他们与企业有共同的价值观利益观, 激励他们把企业的发展目标做为自己的成长目标看待, 使企业有对他们的绝对情感。

三、如何提升企业内部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作用的发挥

1、认知人才, 人尽其才, 人力资源就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人才的价值在哪里, 人才的对口引用, 明确合适的人才在企业里的最大作用, 这样就会有对人才的积极态度, 就会去不断的挖掘人才, 正确的使用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分层设置激励办法, 使个人绩效与企业发展目标的相一致。

所谓分层的管理就是要做到必要的权利下放, 给下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在大的目标一致的前提下, 激励机制多层化, 有效的制造出各个层面的之间竞争, 来多方位的推动企业的整体发展。

3、发挥三位一体的协同作用, 凝聚团队力量。

从企业的内部出发, 主要法人要重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价值与作用, 适时灵活制订和调整适合企业发展的措施办法, 建立一套合理的激励办法, 监督执行, 管理部门又要对下面各层面的人力不时的加以统筹协调管理, 不断完善激励办法, 给予他们一定的权力和对他们予以监督, 及时做出成绩与效果的评价, 使他们总会在激励措施上得以满足强化他们的本企业的归属心态。

4、以核心资源带动总体资源建立前瞻性的弹性激励机制。

一个企业的发展要有人力资源的核心定量和可调节变量, 民营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越来越有不确定性, 既有商机也同时存在着很严峻的现实挑战。所以, 在一个企业内部就必须具有适应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规划和现代管理的需要机制。

四、全方位改善建立人力资源的激励体系

1、通过企业的一个时期的发展来不

断的反思企业内部的存在问题, 特别是人才管理和使用方面的经验与问题, 在不断的摸索中不断的总结企业的发展与人才的使用的紧密关系, 懂得人才体系建立的重要性和与企业的发展生存的意义。

2、建立良性的人力资源生态链。

要想叫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连续性, 那么人才就是必须一样要具备连续性的因素, 在企业不断发展的时候, 人才的资源如果产生了断档, 那样就会自然的将企业的发展送上一个断层。

3、形成良好的企业理念, 建立和谐的长效机制, 缩短和大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上的距离与缺陷。

4、要注意企业本位培养和培训, 对自

能动作用 篇10

马斯洛看来,这个金字塔是有第一层才会进入第二层,换句话说,当人们满足了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后,才会向安全需求发展与跟进。这很容易理解,如果一个人连吃饭睡觉等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都难保证,其怎么追求“安居乐业”?要知道,先有“居”,才有的“安居”。同时,马斯洛解释说,这个金字塔理论可以作为管理员工时的一套方案,即逐步满足员工的需求,最终实现员工的自我实现,我们可以姑且把这个层级看成员工的生产效率最高的层级,最终,公司的获利也达到最大。

然而,这套理论在商业中的实用性,适用性受到了业界其他人的质疑。本文作者将辩证地分析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当代中国商业体系中,被用作一个黄金理论是否是一个合适的选择,并在文末提出结论:虽然马斯洛理论似乎在某些案例中很有效,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其理论有很大的局限性,如缺乏实践检验,随文化差异而变动,及理论下的人们本身无法上升的高度。

首先先谈一下这个百年理论的优点。正如上文提及,马斯洛理论被认为是一个用来激发员工工作兴趣,工作潜能与激情的所谓“套路”,不仅满足了员工的需求,也反过来给公司带来利润回报。据普遍大众认可,工资是大部分个体考虑或选择一份工作的最大原因,因为工资可以换来必需品,如食物,衣服和房屋等等(Sadi and Bowen,2011),这些对于一个人或家庭来说是必需品。因此,满足一个员工最基本的需求可以帮助激发,鼓舞员工,是他们的工作效率,生产效率大大增加。例如,据Sadri和Bowen(2011)的文章,谷歌公司在总部修葺了11个咖啡厅,员工免费享用,这间接满足了他们的基本生理需求,而且还让他们享受到了舒适的工作环境。再者,这样的做法背后体现了人性化的公司氛围,吸引了更多人才到这个公司来。这个做法给当代中国公司提供了一个典范。虽然只是咖啡厅,但是回归到需求层次理论,这个做法的背后却是满足了员工金字塔需求的前几个层级,并提高了效率。

引申一下,中国公司除了在钱方面赋予员工工作动力,还可以遵循马斯洛理论,在安全(工作环境安全舒适无灾难)、归属感(工作氛围融洽团结)、自尊(上级与下级,同级与同级的尊重),和自我实现(适当晋升)上给予员工更大的工作动力。正如一个在北京和香港做的一个调查显示(Yang,2011),领导力使中国员工更有效地工作。这也就是在马斯洛理论中最高的层级。反过来,公司也因为员工单位时间内的工作效率,生产效率的提高而获得更大的利润。如此看来,马斯洛理论的应用,貌似另中国当代的商业出现了双赢的大好局面。

然而,虽然马斯洛理论值得管理者去把它当作一个管理的依据(Alas,2008),但明显的局限性和不实用性却让这个理论无法运用在中国当代的商业体系中。首先,由于这个理论并没有被是一个没有被测验检验的假说并且缺乏大量的实践,几乎没有太多的证据和事实去支持它,因此,许多学者将其称为“伪科学”(Corning,2000 cited in Dye,Mills,Weatherbee,2005)。换句话说,尽管这个理论从马斯洛提出开始,闻名了一代又一代,严重缺乏实证的事实使得在当今应用它去管理整个公司变成一个风险极大的事(Wahba and Bridwell,2005)

第二个局限性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或者员工,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工作观,这就说明了可能马斯洛理论对这个人适用,对那个人不适用,对这个文化的人可能适用,对那个人画背景的人可能适得其反。而在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不同这个大概念先不说,拿最简单的,人们的需求层次,需求种类可能都不尽相同。例如你进入了一个行业,周围的人形形色色,可能你最大的需求是有一个稳定而融洽的工作氛围,是可以来自四面八方的不同性格的人成为可以和谐相处的同事,或者是最基本的,你最大的需求是心理需求,找到归属感和融入感(Gambrel and Cianci,2003)。所以这个就与马斯洛理论相背离,你的第一需求不在是吃住,而是在这个多元的圈子里求得心理生存和精神生存。

最后一点不实用性是针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最高层,自我实现层的质疑,马斯洛认为实现了第四层需求,那么就该进入第五层,而作者认为,这很难甚至不可能。马斯洛认为,那些符合第五需求层次的人很可能被完全地社会化,大众化。然而,还是和之前类似的观点,每个人的观念不同,没个人被大众化,社会化的几率也不相同。被满足了基本的日常需求之后,人们可能根本不会在继续追随于满足于自尊,自我实现等的更高层次的需求了(Rouse and Kimberly,2004)。这很容易理解,一个公司领导和管理者就那么几个,剩下的底层的基层的员工不就是满足了自己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之后一直停滞不前了吗?这并不是对基层群众有歧视或者其他的意思,而是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于中国各个大小公司,国有公司,私有企业中。这是人类的一个很常见的性格所在,少部分人有野心梦想攀上最高峰,他们是成功者,可是大部分人只想安居乐业,求得一份安稳生活,他们在自己想要的生活里成功。所以说,公司如果套用马斯洛理论来逐步满足所有员工的需求来达到让公司获得更大利润的目的,在这些人这里是行不通的。公司指望的是大家的需求被满足后,一步一步到最高级,实现自我,工作效率达到最佳,但在大多数人身上,可能在第二或第三层上,他们的需求就已经被大大满足而不奢求更高的满足了,这也就意味着,他们的工作效率的上升几率和上升幅度已经达到自己本能的最大。再继续满足金字塔中的其他需要,只是白白浪费公司的心血和金钱。

因此,分析到这里,大家可以辩证地看到,理想情况下,或者有一个个案中,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确有着很理想的指导作用和参考作用。但结合当代中国的商业大环境,甚至世界,全球的商业体系,马斯洛理论太过于理想化,缺乏检验和实践;而且太过于大众化,忽略了文化的多元,背景的多元;太过于追求更高,忽略了大部分人的易满足,避风险的平常心理。因此,如果公司从马斯洛理论中的大概念中参考一二无妨,但应用于整个当代中国商业体系中,这个理论存在极大的局限性和不实用性。

参考文献

[1]Alas,R.(2008)'Attitudes and values in Chinese manufacturing companies:AComparison with Japanese,South Korean and Hong Kong companies',Chinese Management Studies 2(1),pp.32-51.Available at:http://search.proquest.com/docview/224992611?accountid=16676(Accessed:4 April 2015).

[2]Dye,K.,Mills,A.J.and Weatherbee,T.(2005)'Maslow:man interrupted:reading management theory in context',Management Decision,43(10),pg.1375.Available at:http://emeraldinsight.com/doi/full/10.1108/00251740510634921(Accessed:7 April 2015).

谁能动部门的奶酪 篇11

但这一块巨大的“奶酪”,却不易触动

2007年4月初,财政部发出通知,要求进一步核查各中央单位的非税收入。

几乎同时,江苏省已经有了一份关于非税收入改革的总结报告。报告中称:今年第一季度,共收到有效缴款书28846份,涉及非税收入12.78亿。这一数字,是去年3月1日到年底以来纳入预算的非税收入的近3倍。

规范非税收入,成为当前从中央到地方的财政改革重点。它的最终目标是将全部的非税收入都收归国库,纳入预算。

但从中央到江苏,这一目标都遭遇了各部门对自曝家底的抵触。

非税收入“百川归海”

所谓非税收入,是指除税收以外的政府收入,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基金、罚没收入、土地出让金等。据报道,2004年中国非税收入逾万亿元。

即使是江苏这样的富裕省份,非税收入依然在地方财政版图上有着重要的位置。省财政厅厅长包国新在一次会议上透露,“67个省级机关单位就有160多亿的非税收入,平均每个部门2.4亿元左右。”

在江苏全省范围,非税收入总量已从1996年的255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107亿元,占地方财政总收入的30%以上。而这些地方部门的自有资金一直游离于国库之外。近年来江苏省非税收入真正缴入国库、纳入预算内的只占该资金总额的36%。

非税收入的构成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财政预算内的非税收入。江苏省财政厅综合处工作人员陈网英说,比如国有企业的上缴利润、罚没收入、基金收入等等。这是此次改革的重点,也是争议最大的项目。作为全省收费行为的管理部门,江苏省财政厅收费科以往的掌控范围仅止于行政机关所有收费的政府基金,而“经营收入我们不好介入”。江苏省财政厅收费科官员魏鸣说。

“经营收入”便是使用国有资产产生的收入,比如单位出租房屋、设备收取的租金。早在2006年底,财政部便计划把这些收入一并纳入财政体系,实行统一预算。但根据财政部综合司官员透露,对于这部分收入的定性,在各部委进行摸底调查时分歧最多。

非税收入的第二部分是预算外非税收入,包括由国务院或财政部、国家发改委批准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基金,由省政府或省财政厅、物价局批准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基金等等。

第三部分则是通常被诟病的制度外收入。这笔钱散落在地方各个部门的手中,完全游离于管理之外,“小金库”一词缘起于此。制度外收入是这次非税收入改革要消除的对象。“改革的目的是将所有制度外收入纳入财政管辖中。”魏鸣说。

家底难清的改革

地方政府预算外收入的多少,决定了当地政府对经济发展的裁量权,也决定了地方部门的年终奖金、车房福利以及出差是住小旅馆还是星级酒店等等。

江苏省2005年的一份审计报告就显示,在被审计的10多个部门中,3个部门及下属单位设立账外账、“小金库”共538.5万元,主要用于弥补行政经费不足和发放职工福利。

因此,“财政部能否得到一份各部门如实填写的非税收入信息,是这次调查的一个难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倪红日对媒体说。

实际上,非税收入改革大幕刚启,各部门对政府收缩财权的抵触便已经显现。

2007年4月初,财政部发布对中央各部委的非税收入项目排查通知,距离上一次统计结束仅仅两个多月。2006年底,财政部曾以急件的方式给中央各部委发了《关于调查清理中央单位非税收入项目的通知》,并要求12月底前将调查数据上报财政部。

连出两道急令,是“因为上一次的调查结果不太好”。财政部综合司的官员对媒体透露,主要表现在项目数量偏少、非税收入规模过少或项目性质有出入等。

同样的问题在2006年初也曾在江苏省出现过。当省财政厅为规范非税收入进行部门调查时,几乎所有试点单位都声称,他们的非税收入寥寥可数。

江苏省农林厅减负处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和我们没有关系。减负处的收费项目与非税收入无关。”农林厅申报的非税收入总额为200万,但这和财税专家掌握的情况相距甚远。而在第一批进入改革试点名单的江苏省科技厅,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否认了他们正在进行有关非税收入的改革。

但对江苏省财政厅来说,地方部门是否诚实申报了非税收入,似乎并没有对改革造成大的阻力。

进行至今,江苏省的非税收入改革更像一个技术化的过程:根据中央和江苏省核定的规范编制一个项目库,据此搭建起一个网络,过滤掉地方政府的不合理收费项目,并将所有收到的费用直接汇入财政专户。

收入的“票据”是改革的关键词。江苏省财政厅总结的改革箴言是:以票据为龙头,实现“以票管收”。

“原来没有票据信息。”陈网英说,“都是由单位手工开发票。”在改革前,虽然收支两条线实行已久,但大部分单位都有自己的过渡性账户,这成为资金的滞留地,“小金库”的来源。

“但现在票据管理在网上,通过网络开出的收费票据,当天直达国库或者省级财政专户,10天内不去缴纳收入,票据就会作废。”陈网英说。

“非税收入收缴系统”是另一个关键词。由于此后江苏省非税收入开具发票都通过电脑进行,编码就像收费项目的身份证,部门和单位在系统外擅自设立的收费项目无法编码进库。

如何扼制收费冲动

但作为一场财政收支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绝不是一个电脑系统就能涵盖全局那么简单。

目前,“在非税收入的管理上,我们的预算和收入依然是挂钩的,收支没有完全脱钩。”江苏省财政厅综合处的陈网英说。在当地进行非税收入改革的计划中,进入财政专户的非税收入的支配权仍然在试点单位。这实质上还是没有脱离“收支两条线”的模式。

中国自1993年开始实行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但已经有学者质疑这种收支管理是否延续着方向性的错误:在资金拨付方面,依然实行将非税收入全额发还或差额返还给收费单位。

“无论哪一种返还方式,都不能改变谁收费谁使用的基本格局,收费多少与单位利益直接相关,无论是行政机关还是事业单位都有一种本能的冲动去多收费。”学者张光远撰文说。

另一方面,虽然江苏省暂时绕开了部门拒绝透露“家底”的难关,但如何在减少各部门自有收入的同时,还保证地方建设和政府部门的正常运营,却是下一步改革绕不开的难题。

非税收入改革的终极目标是:将所有非税收入收归国库,消除预算内和预算外的差别。

此前有媒体报道,江苏省将在2007年底完成财政收入的“大一统”——所有非税收入都进入国库。但该省财政厅综合处的人员否认了这一说法,“国家对这一步改革目标的时间表是2010年。”

“非税收入是地方政府要付出成本的,所以现阶段完全收归国库不太现实。”江苏省财政厅综合处一位官员说。

能动作用 篇12

一、字谜导入, 把握生字

汉字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石, 也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 因此汉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重点教学内容。如何让学生学好生字, 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师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目前, 导致学生识字数量少、时间慢、效果差的原因是多样的, 但主要是教师的教学形式过于古板, 通常是自说自话, 缺少和学生之间的交流, 没有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导入藏有本次需要学习的生字字谜, 让学生发挥想象去猜。

例如:在学习“由、甲、申、田”这四个生字时, 教师可以将它们藏入四句谜语中———“通上不通下, 通下不通上, 要通上下通, 不通都不通”, 让学生分小组竞猜, 然后将竞猜结果上报给教师, 教师根据上报内容进行点拨, 学生可以快速掌握这四个生字。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编字谜, 然后由教师点评。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而且有助于学生快速掌握生字。

二、阅读交流, 猜疑善问

阅读是小学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 在语文考试中占有较大比重, 然而很多小学生不喜欢阅读, 甚至一遇到阅读就有厌烦、抗拒的心理, 这是因为学生缺少阅读兴趣, 没有将阅读当成一种享受。要想改变这种课堂现状, 教师需要精心设计课前导语, 让学生一开始就对阅读产生兴趣,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将学生的内在动力激发出来。在引导小学生阅读课文时, 要按照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年龄特点合理引导, 并且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在交流过程中向学生提出疑问,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自己寻找答案。提出的问题不能太深, 否则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太浅, 否则会导致学生浮躁。教师要注意把握。

例如:在学习《狼和小羊》这篇文章时, 教师可以先用《狼来了》这篇文章导入课文, 然后问:“同学们, 你们谁能告诉老师, 狼是怎样的一种动物?羊又是怎样的一种动物?”从浅显问题入手, 然后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了解本篇文章大致意思。然后, 教师继续向学生提问:“这篇文章究竟要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你们从这个道理中又有什么启发?”让学生深入思考。同时让学生踊跃提问, 教师可以安排其他同学回答。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还能帮助学生形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三、古话今说, 自主论诗

古诗是中华文明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它具有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描述生动等特点, 深受人们喜爱。它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许多动静相宜、色彩明艳的画卷, 它所表达的情感真挚、意境优美, 它不仅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更能陶冶情操、启迪思想。古诗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古诗中所包含的意境、词句与现代小学生的生活差距较大, 导致学生不能很好理解, 长此以往, 学生将会减弱对古诗的学习兴趣, 这十分不利于古诗课堂教学的开展。为了提高古诗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古诗下的注解, 将古诗的大致内容理顺, 自主学习, 然后再结合作者当时的创作背景将古诗深意引出。

例如:在学习《山行》这首古诗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朗读, 注意节奏与字音的准确, 俗话说“读书百遍, 其意自现”, 通过朗读使学生理解古诗的表面含义。这时教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 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山行所描述的是哪个季节?”通过以上问题逐渐将知识深入, 并让学生小组讨论。学生通过自主论诗, 了解到,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 诗人乘坐马车漫步在林间, 林中不时传来的鸟鸣声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最后, 教师将学生引领到山间秋色的美景中, 感悟“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境, 在情景交融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反思感言, 点亮课堂

在新课标的倡导下, 教师越来越注重对学生创造性、积极性、主动性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 而是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教师从旁引导。课堂气氛不再沉闷, 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 并且和教师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 关系越来越融洽。

例如:在学习《哪吒闹海》这篇文章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收集有关哪吒的神话故事, 讲述文章前, 让学生根据收集的材料自主介绍哪吒, 然后教师向学生提问:“哪吒为什么闹海?又是如何闹的?有怎样的结果?”然后让学生带着以上问题自主学习文章。在这种愉快的课堂氛围下, 不仅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还能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培养。

上一篇:财务预算管理研究下一篇:公路工程成本核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