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趣评价(精选8篇)
激趣评价 篇1
目前, 各地都在推进高效课堂建设. 在高效课堂推进的过程中, 涌现了许多一线教师的思考和案例, 在这个实施的过程中我也颇有感悟. 我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是学习的真正主体, 我们的课堂早就应该改掉过去的满堂灌式的教学, 课堂上教师要以“精讲多练”方式落实教学重点, 要让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 发展熟练的基本技能. 课堂上学生可以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 让学生变“被动”为“自主”,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下面我就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低效学习现象,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谈谈如何在教学中促进学生的高效学习.
一、高效学习的再认识
我认为“高效学习”, 是指在课堂教学规定的时间内, 能够合理运用教材, 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 营造健康、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 提供多种学习形式, 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 为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服务,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1) 学习的内容应该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 这样能够引起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 学习内容是否恰当, 是实现高效学习的基础.
(2) 高效学习的课堂教学过程应是符合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与价值观的生成发育过程. 关注点应在学生参与的广度、深度上. 看有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高效学习, 看教师是否能在课堂教学上做到张弛有度, 融严肃、活泼于一体.
(3) 高效学习, 要有效益意识. 要提倡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条件下实现学生发展, 做到“低投入, 高产出”, 严禁加时、加课、拖堂现象. 同时要关注是否引发学生继续学习的意愿, 能否启动更深入、更广泛的学习活动.
二、新课改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上出现的低效学习
新课程的实施, 确实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如何在课堂上全面地落实新课程所阐释的基本理念, 许多教师还感到茫然和困惑, 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甚至为了“赶时髦、走形式”, 造成课堂教学中许多低效的学习.
1. 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现在, 几乎所有的数学课堂上, 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但是,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 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 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 缺乏实质性的合作. 主要表现在:合作学习的内容没有探讨价值, 小组合作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 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 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足的合作时间, 忽视对学生合作技能的训练与培养. 有些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流于形式, 为讨论而讨论. 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 也在组织讨论. 有些问题需要讨论, 但给的时间太短, 学生还没有说上两三句话, 就草草收场. 这种流于形式的小组合作学习, 是一种低效的、被动的合作学习, 根本达不到实际的教学效果.
2. 课堂评价的偏差———“表扬”铺天盖地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 于是有的教师便无论学生表现如何, 都一味给予表扬.
我们部分教师认为: 传统教育似乎总是一味地批评、指责、否定学生, 使学生缺乏自信心. 所以, 这次课改提倡多鼓励学生, 哪怕只有一点点成绩, 我们也要表扬, 只要有一点点进步, 我们也要鼓励. 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好”声一片, 只要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一概以“好”“很好”进行笼统的评价. 一节课上处处都是“你真棒”之类的表扬话语, 把表扬的方式变成一种表扬公式, 这样的表扬鼓励究竟能有多大作用? 这样做结果很容易使学生形成模糊的概念, 对学生的错误结论不加以纠正, 模糊的概念不置可否, 这实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欠缺.
三、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高效学习的策略
策略一:渗透“转化”思想, 引导探究
“转化”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 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节课时采用了“转化”的思想. 先通过数方格的方法求面积, 然后根据观察表格中的数据, 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与谁有关, 该怎样计算, 接着引出你能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学的什么图形来推导它的面积. 学生很自然地想到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再来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样启发学生设法把所研究的图形转化为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 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了创新意识. 接着,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为学生架起由具体到抽象的桥梁, 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转化过程, 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突出了重点, 化解了难点.
策略二:重视试验操作, 发展能力
就“圆的面积”这节课来说, 在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参与学习, 让学生剪拼, 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全过程, 去主动探求知识, 强化学生参与意识. 我引导学生运用割补法把圆形转化为长方形, 从而找到圆周长的一半与长方形的长的关系, 半径与宽的关系, 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得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πr×r , 利用讨论、交流等形式要求学生把自己操作———转化———推导的过程叙述出来, 以发展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 这样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发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重要作用. 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导面积计算公式, 可以有多种途径和方法, 我没有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种固定或简单的方法上, 我尊重学生的想法, 结果学生采用几种剪拼方法将圆形转化成长方形来推导面积, 达到了我预期的目的, 学生成功地获取了一定的能力.
策略三:让数学和我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
若能将数学和我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 数学才是活动的、富有生命的, 才能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学数学, 怎样用数学, 从而萌发数学应用意识, 进而真正喜爱数学. 所以在教学中, 我们应该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总之, 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要善于运用各种策略, 激发学生求知欲, 使学生爱学;要善于创造条件, 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发挥学生主动性, 使学生能学;要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 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 使学生会学, 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示范激趣 适当评价 强化技巧 篇2
朗读是一门有声的语言艺术,是还原语言形象,培养学生领悟力、感受力的有效手段,同时又是体味语言情感的重要方法之一。小学语文是进行朗读教学指导的基础阶段,朗读教学是促进学生读好语文、学好语文、感受语言情境的重要途径。由于汉语语言丰富,对于生活阅历不同、理解不同与辨识能力不同的人来说,在朗读中对于语义的理解与感情体会也有所差异。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必须要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朗读,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把握语音、语调、语速,并充分发挥学生在朗读中的主体作用,由心而发的自我感知朗读方法与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与语文素养,这才是语文朗读教学的真正目的。
1. 以示范激兴趣
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示范对于小学生读好课文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小学生还处于学习朗读的初级阶段,必须通过模仿、示范才能吸收知识与技巧,因此,老师可以一边帮助学生纠正不正确的发音,一边感情自然流露地给学生示范朗读,调动学生的情绪,渲染氛围,带领学生走进课文情境,触发学生流露出符合课文的真情实感,让学生感觉自己是“小作者”,激发学生朗读兴趣。例如在读《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中,老师先做示范朗读一遍给学生听:“下雪啦,下雪啦!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小鸡画竹叶,小鹅画梅花……”在朗读中,老师应确保声音洪亮,示范时的每字每句都正确,同时还要注意自己的示范语调,该高就高,该停顿就停顿,符合课文活泼的情趣,只有老师正确的示范才能引导学生正确跟读,调动学生朗读激情,才能把学生带入画面,让学生从课文朗读中感知课文内容。
2. 适当评价学生朗读
小学生正处于语文学习的起步阶段,因此,适当的评价对孩子的情绪有很大的影响,好的评价与赞美可以激励学生勇往直前,更自信,更能发挥自己个性的朗读。适当的批评则可以否定学生不正确的朗读方式,调整学生朗读技巧,让学生更能准确理解和表达课文内容。老师可以抽出一点课堂时间开展朗读比赛,让学生有个对比印象。例如在朗读《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有的学生将文章读得很平,读出来的文章像是一幅黑白画,没有色彩;而有的学生却能体会文中大意与情感,朗读的激情像是对自己家乡的情怀,读出了春夏秋冬的色彩斑斓。经过朗读对比后,老师可以对读得好的学生以掌声,并翘起大拇指,或让全班一起给他一个“赞”。对于读不出味的学生老师应指导纠错,除了给予言语鼓励,也可以让学生们一起拍掌,并一起喊“加油!加油!,一起加油!”,这样不仅调动课堂氛围,同时能让学生更加积极地朗读。
3. 强化朗读技巧
纵观语文教学现状,朗读也需要指导技巧,才能将语言的感知、理解与运用融为一体,实现朗读艺术境地。首先,要让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段落语句,可以选择感情浓烈的句段来进行朗读,让学生通过朗读情感浓烈的语句来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在《我不是最弱小》一文中,在读到:突然,雷声大作,天上飘下几滴雨点,紧接着,下起了倾盆大雨……萨沙不解地问:“妈妈,您和托利亚都需要雨衣呀,为什么要给我呢?”妈妈回答说:“我们应该保护比自己弱小的。”萨沙又问:“这就是说,我是最弱小的吗?”。 “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就是最弱小的。”老师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把自己当做“萨沙”,朗读时指导学生语句中要带点倔强,体现”萨沙“的强烈不服输的情感。光读出感情还不够,还要能在朗读中让学生思考、理解与领悟知识点。老师可以指导学生着重朗读含义深刻的句段,并让学生反复朗读与讨论。如在《怀念母亲》一文中,在读到“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这一句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体会语句的含义,感悟作者不仅仅是在怀念自己的生母,还十分想念自己的祖国;不只是对母爱的期望,同时还为没有报效祖国母亲而感到遗憾。通过对于该句的理解,不仅让学生自己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启发学生孝敬父母,报效祖国的决心。除此之外,也可以选择描写精彩的句段来进行朗读,如排比、比喻等手法运用的语段。在《七月的天山》一文句段中:“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该句不仅用了排比,还运用了比喻,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在教学中,老师让学生通过朗读、想象,可以走进课文,感受情感熏陶。
4. 结束语
综合上述,朗读是小学生语文课堂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必须引起老师与学生的重视。课堂中,老师应正确地为学生做朗读示范,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并创设情境,强化学生朗读技巧,掌握技巧后,还应让学生反复练习,陶冶情操。同时,老师必须要有目的教学生朗读,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整体感知,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此外,老师还应把握学生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理解,充分发挥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主体作用,从而全方位提高学生语文水平。
激趣评价 篇3
一、重视课堂随机评价, 创建良好学习氛围
1. 肢体+语言+表情
当学生认真倾听、准确发音时, 教师就用赞许的目光望着学生, 满怀鼓励地说:“Very good!”、“Perfect!”当学生按指令出色地完成任务或大方地表演时, 教师就翘起拇指赞叹地说:“Excellent!”、“Wonderful!”这会让学生体验到巨大的成就感, 自信心和学习英语的兴趣也得到很大的提高。当然, 学生也会有回答错误、胆怯害羞的时候。这时, 教师和蔼的微笑, 亲切地说:“Don’t worry!”、“Think it over and try again.”甚至, 对于一些错误的有意忽略, 或用其他方法巧妙暗示指出, 都会帮助学生放松情绪, 消除紧张。这样, 不仅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 还能引导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学习, 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
2.星级火车
“开火车”朗读单词是低年级英语课上常用的方法, 它能保证每个孩子都认读到单词, 可以帮助老师检测孩子的发音。但这个方法耗时较多, 也比较枯燥, 低年级的孩子注意力很容易分散, 这样就失去了开火车的意义。于是, 我采用了星级火车的评比方法, 以小组为单位, 以“火车”速度快而流畅 (没人开小差) 、流利正确为标准定级别, 这不仅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也有效地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 使活动达到预定效果。
3.添画
常以男女生竞赛为主, 有时也可以小组赛或师生比赛形式。以“积极回答问题, 遵守课堂纪律, 英语游戏获胜”为标准, 达到其中一个要求便可以为自己队的画添上一笔, 到下课时比一比哪一队的画比较完整美观, 哪队就获胜。众所周知, 低年级教学中课堂纪律是最难管理的, 而这一方法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提高英语学习的参与积极性。
二、重视家校共同评价, 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独生子女的增加, 家长对于孩子的发展状况越来越关注。低年级学生的家长更是特别关心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教师对孩子的评价。同时他们也经常对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表现做出评价, 并愿意与教师进行沟通。因此, 我设计了一张表格, 贴在每个孩子英语书的扉页, 以此表来与家长互通孩子在校、在家的学习情况, 使家长的评价成为学校评价的延续和补充。从而形成教育的合力, 更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表格如下:
在一栏, 记载的是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 如果课上积极发言, 学得认真, 遵守纪律, 老师便在该栏打一颗星;而I love一栏则由家长记录评价, 我引导家长结合两方面对孩子进行评价。一是日常评价:即完成听力作业的积极性。二是特别评价:我经常会布置一些孩子与家长互动的作业 (如:让学生当小老师, 把学到的内容教给家长;把学会的歌曲、韵文表演给家长看等) 。这种作业的评价只能由家长作出。平时孩子们在家的学习态度、习惯, 也只能由家长评价。
一栏其实是终结性评价记录。一单元学完, 孩子能流畅地认读书上的词、句, 便可在该栏得一颗星。同一单元的三栏皆有星, 则可以在本单元“我的表现”一栏得到一个贴纸, 贴纸上写着相应的评价, 如“Very good!”、“继续努力!”、“又进步了!”等。十个单元都能得到贴纸, 便可以在学期结束换取一个小礼物。
实际操作证明, 这张表格的使用, 深受家长与孩子的欢迎, 它不仅成为了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桥梁, 更有效地把家长对于孩子的评价与校内的评价结合了起来, 它对学生的课堂、课后都起了一个很好的监督及激励作用, 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及积极性也数倍地增长起来。
激趣评价 篇4
片段一:课堂上, 第一个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拿到了奖品后, 其他学生异口同声:“哇!”接踵而来的就是学生为了奖品踊跃发言。有时随着奖品的升级, “Let me try”“Me, me, me”的喊声此起彼伏, 课堂气氛极为热烈, 为上展示课的老师“撑足了面子”。
片段二:拿到糖果的学生开心地剥了糖纸, 将糖果塞到嘴里, 跑到好朋友面前炫耀:“好甜哦!”“去、去、去。”因为他的好朋友这节课上没有机会拿到奖品。
回味一下, 现今的小学英语课堂上, 又开始流行物质奖励了, 在前一段时间的一个省级会课上, 竟然五节课, 每节课都有奖品。除了一个老师是用“name card”作为奖品 (在后来的教学中, 这些“name card”又作为学生彼此交流的工具) , 其余四节课, 不是糖果就是巧克力。有些老师是在展示课前一天, 看到其他老师准备了物质奖品, 才学着赶紧去准备的。
【反思和分析】
表面上, 学生们个个兴致盎然, 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师生配合也很默契。试问:学生究竟是为何而动?是被老师有趣的教学设计激发了学习的热情, 以情激趣?还是被回答正确后可以得到奖品而利诱, 以物激趣?下面就将两种不同的奖励方法通过比较进行探讨。
(1) 从孩子的长远发展的角度比较。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是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通过物质奖励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未尝不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 但绝不是唯一的手段。对小学生频繁使用物质奖励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孩子从小就知道物质的东西是好的, 为了小小的一颗糖果、一块巧克力, 他就会卖力地去表现自己。潜移默化中, “物质第一”就会融入他们的思想中。而“以情激趣”则大大地扼制了这一影响孩子成长的毒瘤。
(2) 从孩子的生理、心理的角度比较。小学生活泼好动, 好奇心强, 乐于接受新鲜事物, 喜欢边学边玩。因此, 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通过小组竞赛、游戏、表演和唱歌等多种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人都爱听好话, 小学生更是爱听表扬, 渴望得到鼓励。教师的一句“Good”就会激发他们学习的信心。如英语口语中, “Thank you”一句用升调说, 是例行公事般的说句谢谢;而用降调, 加上自己的眼神、动作, 那是发自肺腑的感谢。“以物激趣”, 给孩子糖果, 糖果吃多了影响身体健康;过多的物质利诱, 会使孩子的满足感、贪婪欲、喜新厌旧等一系列的问题跟着出现。
(3) 从教师的角度比较。公开课通常是借班上课, 以物激趣的做法会给任课老师带来诸多不利和困扰。学生不懂得对老师的教学水平高低进行评价, 但他们会以老师是否给奖品为衡量的标准。当我们学习教学法、教育学、心理学时, 似乎没有哪位老师教我们, 要多用物质利诱小学生爱学习。也许能引起一时的兴趣, 但长久以后当他对此见怪不怪时, 老师难道还要开个批发部, 变着奖励各种不同的奖品吗?教师教学的功应该放在“怎样设计教学, 怎样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主动地要学习”, 而不是整天想着“今天该用什么奖品勾住学生的魂, 令其上课不分神”。但并不是说“以物激趣”就一点儿都不能使用, 使用得当也是未尝不可的。我借鉴了一位语文老师的做法。孩子每天都有默写, 每次全对就在本子的封面上打个五角星。当积累到十个五角星时, 孩子就可以领取一颗糖果。这颗糖果是需要孩子在长期的学习中付出才能收获的, 为此, 他会留着回家给父母看一看, 在父母的肯定和表扬后, 再将这种甜甜的味道沁入心田。接下来的默写中, 他会更加努力、细心。这就是“以物激趣”的正面引导。但细想, 实际上老师还是把“以物激趣”和“以情激趣”结合在一起的, 才能起到积极作用的。
在工作中, 如何奖励也是种学问, 它必须遵循一些原则:一方面, 奖励的时间要及时。对于孩子们的表现一定要在第一时间给予肯定和赞扬, 才能有效地激励他们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更加努力。相反, 有时老师的忽略, 会在孩子幼小而敏感的心中留下阴影, 或是不再百分百地投入教学活动。因此让孩子感觉到老师在关注自己, 自己的点滴成绩和进步老师都会看到, 会在无形中鞭策孩子们。另一方面, 奖励的语言要真诚。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的主体是学生, 学生是具有丰富的情感的, 教师在授课时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反应。英语课堂用语中, 不同的表扬语good, excellent, well done等, 语言形式多样, 但老师脱口而出, 不带一丝诚意和情感的奖励又有多大用处呢?
激趣评价 篇5
一、创设情境, 让学生乐意思考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不少学生往往习惯于听教师的讲解, 而不愿意深入思考, 更不愿意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究其原因, 这与其在以往课堂学习中养成的习惯有关———习惯于认真听讲、记录即可;部分教师为了赶进度, 习惯于“一言堂”、“满堂灌”, 由此导致学生惰于思考、不愿思考, 致使课堂气氛沉闷。
其实, 学生不是不具备思考的能力, 也不是不想思考, 关键是教师没能有效地充分调动其思考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可通过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中激发学习兴趣, 自觉或不自觉地沉浸于思考的氛围中, 从而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在《雷雨》 (节选) 的教学中, 我摒弃了直接串讲课文的教学方式, 通过将电影片段画面剪辑和相关文字说明的方式, 将整个故事二十年前的背景线索串联起来, 呈现在课件上, 改变了戏剧本身因为聚焦冲突浓缩故事场景导致的情绪突兀, 让学生在一种自然的情感渲染中更好地进入情境, 因为切合学生追根溯源的趣味, 也就更加顺利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周、鲁两家关系及冲突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了。
我在教学《今生今世的证据》一文时, 由于这篇散文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思想内涵都比较深奥难懂, 不少学生都读不太懂。于是, 在课堂教学中, 我就放弃了原本设计的问题教学模式, 转为情境教学。我利用网络课件资源, 将学生记忆深处的一些东西“搬进”课堂, 在课件中, 旧的用红笔批改过的练习本, 充满各种涂鸦的小学课本, 小时候玩过的弹珠、毽子, 收集过的各种各样的火柴盒、香烟盒、花花绿绿的糖纸, 以前曾流行的存留于记忆中的食物、风景、动画图片等, 这些东西在课件中随着班得瑞《童年》的音乐缓缓播放, 我发现很多同学从一开始的不以为意到慢慢沉浸进去, 他们突然发现记忆是如此之近, 又是如此遥远, 此刻课件打出字幕:“这是我们的童年, 也是我们今生今世的证据。想一想, 你能够证明自己存在的证据有哪些?请选择三样最为重要的并加以说明。”由于学生普遍进入情境, 激发起思考的兴趣, 在不自觉中开始思考自己存在的证据, 在接下来的问题回答中也就比较主动和积极了。
二、加强互动, 让学生主动质疑
在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似乎是天经地义, 学生提问来考老师这样“离经叛道”的行为往往被认为是课堂失范。其实, 学问、学问, 想要学好就要敢于去问。敢于提问题、主动提问题是更加积极的学习方式。因此, 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习惯、善于提问的能力, 让学生感受到提问的乐趣, 使师生在互动中教学相长。那么, 让学生愿意主动问, 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 通过合理的引导和评价, 让学生明白问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 也是提升思考力的关键措施。
教学《老王》一文时, 在最后的质疑讨论阶段, 我通过铺垫来引导学生主动问问题。我提出, 文中作者一家都对老王很好, 一方面是照顾老王的生意, 另一方面是每次给钱都给足, 即使老王最后送的鸡蛋也都坚持付钱, 这样也是对老王最为现实、最好的帮助, 对此大家是否认同。此时不少同学都认为老师不会无的放矢, 果然有同学对作者在文中的“愧怍”感觉不理解, 进行了提问。于是我因势利导, 让他们互动讨论, 最终得出老王需要的是“情”不是“钱”, 能够量化的钱与不能量化的“情”之间没有可比性, 这种付出的不对称使得作者倍感愧怍, 从而使得学生对文章表露的情感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同样, 教学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一词时, 在教学主要目标基本达成后, 我开始引导学生通过互动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我故作姿态说:“刚才, 我问了大家很多问题, 有的回答很不错, 现在给你们三次机会来问我, 看看你们在已经学完这首词的基础上, 能不能问出一些高难度的题目, 也难为老师一下。”在这个引导中, 首先对学生之前的回答作出了正面评价, 让学生心态放松下来;同时, 提供机会, 激发学生思考一些较深层次的问题, 既是激发主动性的需要, 也是提高问答效率的需要。果然, 在这样的激发下, 有几位学生提出了一些高质量的问题, 比如有位学生提出为何是“千里孤坟”, 难道只有其妻子独自葬在荒野之处么?可以说, 这个问题非常好, 回答了这个问题, 就能洞悉苏轼内心的深邃情感。笔者对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作出高度评价, 并引导他自己先谈体会, 然后激发其他学生补充, 在这样的互动中, 最终将“孤”字在词中的情感内涵一层层揭示出来, 而提出和回答这个问题的学生都备感兴奋、自豪。我想如果有机会, 他们肯定会主动去问、去想。
三、对比参照, 让学生喜欢动笔写
周国平在《如果我是语文教师》一文中曾说道:“所谓语文水平, 无非就是这两样东西, 一是阅读的兴趣和能力, 二是写作的兴趣和能力。”可见, 读写能力对于语文教学而言何等重要。不少高中语文教师却发现, 让学生动笔去写是难上加难。对于布置的各种周记、作文等写作的作业, 不少学生更多的是采取敷衍的态度, 满足于简单完成。
其实, 这种困境的解决在于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去拨动学生的写作之弦, 让学生自己拿起笔杆主动写、喜欢写。笔者在教学中, 没有将写作教学与语文阅读教学割裂开来, 而是力求将写作纳入文本教学中, 以读带写, 以写促读。对照教材文本, 选择优美的文章形成课外补充读物, 发给学生阅读。这些文章的作者并不出名, 有些甚至是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 在教学中经常将文本中的内容与课外读物中选择的相关文章进行对比阅读、迁移阅读, 并且告诉学生这篇文章就是学生所写, 传递“你也可以写得很好”的信息。学生在这种对比参照中, 激发了争强好胜之心, 写作时就更加自发、用心, 并带有比较意味。笔者再将新的优秀作品纳入读物, 给予学生动笔写作的无穷动力, 很多学生也因此渐渐喜欢上写作。
在教授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一课时, 我给学生朗读了一篇上届学生写的《难忘那些书》, 通过写老屋里爷爷留下的书籍以及在修补书籍、阅读书籍中爷孙的旧事来抒发对爷爷的深切思念、对过往时光的无比怀念。很多学生被这动人优美的文笔所打动, 我告诉他们这是他们的学长写的小练笔。结果在那周的周记中, 不少学生也尝试起写相关的文章, 有位同学以看到母亲穿着自己的旧校服而深感羞愧到深深理解母亲后感激母亲的情感转变为主线, 传递出浓烈的母女亲情。课堂上, 我同样对这篇文章作了范读、点评和肯定, 结果激发了更多同学主动写作的兴趣, 从而让学生形成了由读到仿、到写的良性循环。
激趣自主实践 篇6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首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
要上口语交际《我喜欢的水果》,前一天我就让学生准备好把自己最喜欢的水果第二天带到课堂上来。第二天上课时,孩子们果然准备充分,有的还带了好几种。于是,我让大家四人一组自由组合,把带来的水果全部摆在桌子上。然后,我没有过多的讲解,只是提醒学生可以从形状、颜色、大小、味道等方面去观察,闻一闻、摸一摸、尝一尝,话音刚落,教室里就热闹起来,孩子们有的用手去摸,有的用鼻子去闻,有的离开座位,从不同角度去观察,还有的把水果剥开,美滋滋地尝一尝……
在此片段中,我创设了宽松、愉悦的口语交际情境,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既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又弥补了学生生活经验的不足,调动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自主地学习。
二、自主发现,体验内容
语文课标指出,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就要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前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老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课改后在继承传统的接受方式的基础上,要求尊重学生体验,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既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又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教学《三个儿子》第八自然段时,我让学生用心读,说说有什么发现?(水很重)从哪些地方发现了水很重?(晃荡、走走停停等词)然后,我给学生提供了一桶水,请一位学生提,对其余学生提了两点要求:
(1)观察她拎水时的表现。
(2)想好一个问题问这位提水的学生。
在后面的交流中,学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你为什么走走停停?你为什么停下来要甩甩胳膊?……这些问题都由当事人一一作答。最后再有感情地朗读,从学生的声音中,我感受到这桶水真重啊!这个自然段虽然简短,但在课文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因如此重,所以第三个儿子帮妈妈提水就显得那样难能可贵。教学时,我没有告诉学生这桶水如何重,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提供一桶水给予体验。事实证明,学生的体验深刻多了。
语文课标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方式简单而言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在初读童话故事《丑小鸭》后,我引导学生针对不明白之处进行提问,有些学生提的问题很有价值:
(1)丑小鸭为什么能变成美天鹅?
(2)丑小鸭是怎样变成美天鹅的?
(3)丑小鸭为什么要离家出走呢?
我们小孩子能不能一生气就离家出走呢?……整理出共性问题后,我问学生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回答可以问老师、问家长、到书中去找答案等。对书中能找到答案的我引导学生读书理解,如问题(2);对值得探究的问题,如问题(3),我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对问题(1),我推荐学生看原文《丑小鸭》。本节课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此案例中,问题由学生提出,老师不着急替学生解决,而是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和激励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老师成了真正的引导者,学生学得轻松,何乐而不为呢?
三、课外拓展,实践提高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一篇课文提供给学生的只是一个范例,学完一篇课文,老师应引导学生从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实践,做到课内外有机结合,拓展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如学完《恐龙的灭绝》一文,学生对各色各样的恐龙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于是我因势利导,把学生分成小组,来一个“恐龙世界”知识展。学生们一听,都很高兴。课后,他们兴致勃勃地忙开了,有的去请教家长,有的去图书馆,还有的上网查资料……一周后,知识展如期举行,效果良好。通过此次活动,学生们不仅对课文的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锻炼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真正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激趣背诵三法 篇7
关键词:语文,背诵,兴趣
背诵教学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良好而有效的背诵方法是帮助学生快速背诵的法宝, 在实际教学中, 我总结了如下三种方法。
一、限时背诵法 (课上)
“限时背诵”是指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背诵任务。每个学生都有取得成功和表现自己的欲望, 在限时范围内, 几乎所有学生都会紧张起来, 将全部精力集中在背诵上。选用这种方法一定要注意照顾到多数学生。
“限时背诵”还有一个优点:能使部分头脑灵活的学困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并赢得展示自我的机会, 得到大家的认可。教师完全可以此为契机, 鼓励他们, 促使他们转化。
二、竞争背诵法
将竞争背诵法用于背诵的检查阶段, 对学生会产生积极影响, 还能促使学生课下努力背诵, 自我监督———这种效果得益于学生间的“互选”环节。
检查阶段,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 教师指定任意一位学生背诵, 背诵完毕依照标准打分, 然后请这位同学任选一名非本组的同学背诵, 依此类推。若干轮后, 总计每组得分, 分值最高的组获胜, 给予表扬。
“竞争背诵法”有许多优点。首先, 每个学生在自我促使下会自主背诵, 且会严格要求自己, 提高了准确性。其次, 会暴露一些问题。每组队员都想夺冠, 都有“私心”, 为了巩固本组成绩, 在选择其他组同学时, 他们往往会选择一些背诵任务完成得并不好的同学, 这样一来, 暴露了“死角”;再次, 竞争背诵给部分同学, 尤其是任务完成的不好的同学施加了压力, 促使他们下次背诵任务圆满完成, 从而使全班呈现“百花齐放”的背诵局面。
三、师生对背法
“师生对背法”主要用于背诵的巩固阶段。这种方法学生乐于接受, 因为既检查了学生, 又监督了教师, 实际应用效果不错, 方法如下。
背诵任务基本完成时, 师生各自成组, 即教师一人一组, 全体学生一组, 背诵前约定双方分别背诵什么内容, 活动就可以开始了, 也可以交换背诵内容, 以便更全面掌握文章内容。“师生对背”法在实践中可以灵活运用, 如推广到教师指导下的全班分组对背, 学生间的自由对背, 单独辅导学生时的师生单独对背等多种形式。
多法激趣, 有效习作 篇8
一、以美激趣
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作文教学以美激趣的途径有:1.在欣赏美中激趣。大自然美不胜收, 根据习作要求组织学生踏青、品夏、游秋、赏雪, 让其在五彩缤纷的大自然中感受美、欣赏美, 激发学生的表达欲。2.通过名篇赏析、佳句吟诵等手段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 激发其习作兴趣。3.在表达美中激趣。如开辟习作园地、组织学生向灾区捐款、写慰问信, 与留守儿童接对子, 节假日给师长亲友寄贺信, 让学生关注身边的新人新事, 鼓励他们向电台或报社投稿, 积极参与各年级发起的作文竞赛等活动, 调动他们的习作激情。
二、以玩激趣
玩是孩子们的天性, 尽情地玩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情趣, 而且对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大有裨益。我注意引领学生通过“踢毽球比赛”“成语接龙”“电脑绘画”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让他们置身于大自然, 痛快淋漓地跳一跳、玩一玩、摸一摸, 然后让他们将玩的感受写下来。如此安排习作, 学生往往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三、以情激趣
真情激发兴趣。习作前, 我有意地组织学生到烈士墓祭扫, 敬老院义务服务, 到计生办搞人口调查, 到道德模范家去采访等, 调动他们的情感体验, 让他们在实践中付出真情,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
四、以谈激趣
即创设最佳的作文情境, 让学生自然入境。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 易被具体形象的事物所感动。因此, 在作文指导过程中, 教师有意识地通过谈话和讲故事, 引导学生将自己所经历过的事情讲出来的欲望。这样, 通过说说、议议, 一篇记事的文章就打好了腹稿。此外, 要注重习作课上让学生分组合作, 要求围绕作文题目相互讨论, 在互议中激发并提高兴趣, 找到习作素材。
五、以疑激趣
“学贵有疑”。小学生好奇心强, 遇事喜欢刨根追底。袁微子曾说过:“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如何动脑筋, 如何自己探索, 如何自己运动。”据此, 我在事物的现象上设疑, 让学生去探索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 以启发学生习作的内驱力。一次, 我把学生带到家乡的白马河, 让学生观察发黑发臭的河水, 激发他们去调查推测河水污染的原因, 然后写成作文。这样, 学生习作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写出了《白马河变成了黑马河》《救救可怜的鱼儿》《别再慢性自杀》等佳作。
六、以新激趣
作文教学中, 我从三点以新激趣:1.题目求新。作文题有无新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作文心态。教师如果刻板地以课后习题命题, 翻来覆去地去写《我的同学》《母校》, 学生就会产生厌倦的情绪。教学中, 命一些如《天上飞来一支钢笔》《月亮和小草对话》等富有新意的习作题, 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就会高涨。2.题材求新。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新人新事新气象, 从中选材, 就会在观察家乡新貌中激发表达欲望。3.形式求新。采用命题、半命题、自由命题相结合的方法和扩写、缩写、续写、补写、仿写、改写等多种训练形式, 都可以做到以新激趣。
七、以褒激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就在于进行紧张的智力劳动和体验到胜利的欢乐。”为此, 我在作文批改评讲中, 采用肯定、鼓励的方法, 调动他们习作的内部动力, 方法有四:1.找准闪光点, 即使是点滴优点也予以肯定;2.多用赞语, 如“你的作文终于进步了, 老师真为你高兴!”;3.拔高等次, 对基本符合作文要求的习作打上“良好”;对较差的也给打上“及格”;4.巧画鼓励符, 对习作中精彩的词句段, 不惜笔墨地画上鼓励符:大拇指、小红花、五角星、小红旗等。
八、以画激趣
小学生长于形象思维。如指导写苏教版六 (下) “成长的烦恼”一文时, 先让学生画出最能体现自己成长中最为烦恼的简笔画, 趁热打铁, 让学生由画面生发开去, 先说后写, 他们很快就完成了习作。
九、以乐激趣
在导读作文时, 选配一些与之感情基调相关的音乐, 烘托气氛, 熏陶情操。学生动笔时, 降低音量, 经过进一步唤起灵感, 乐写的气氛就会形成。
十、以创激趣
【激趣评价】推荐阅读:
中心学校评价、学校评价、学生评价06-14
评价学校与评价教师05-30
教育质量综合评价评价06-02
党民主评价自我评价07-12
高中自我评价、老师评价……原创!08-26
综合素质评价学生自我评价06-09
诊断评价和形成性评价06-19
高中毕业评价表自我评价07-04
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评价指引)08-20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自我评价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