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业评价

2024-10-17

课业评价(精选12篇)

课业评价 篇1

一、问题: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课业是指哪些课业

1. 课业负担过重与课业负担过轻

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 作为一种存在的事实, 已经不需要解释了。但是多年来关于减轻课业负担的那么多理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那么多规定、各层次教育实践者的那么多措施, 的确没有创造出多少理直气壮的效果。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依然是个问题, 而且是个不容易解决的问题。

我们究竟是如何认定“课业负担过重”这个事实的?是指与选拔性考试评价直接相关的那些课的“课业负担过重”吗?那么德育课、音乐课、美术课、体育课、劳动技术教育课呢?这些课的课业负担是否也过重?无需严格的科学论证, 谁都知道这些课的课业根本就不存在负担过重问题, 相反, 这些课的课业负担普遍很轻, 轻得几乎无足轻重!而且它们都是中小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课业。

所以完整地来看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问题, 不仅要看到“过重”, 还应该看到“过轻”, 事实是很清楚的, 这主要是个认识问题。

2. 课业负担过重实质上只是“考业”负担过重

无论是因循传统的, 还是延续经验的, 或者是被规约于选拔性考试评价制度的课业或学业的认识, 都会让我们画地为牢地想问题, 也让我们对“减负”问题的思考局限于“过重”, 不去想是否还存在某些课业负担“过轻”的问题。

全社会都在关注课业负担过重、减轻课业负担问题, 竟然漠视了许多课的课业负担过轻的事实!而且这种漠视几乎让马克思说的教育三件事严重弱化了两件半!这是因为在这个事实背后, 有一种积淀在家长、教师、教育管理者的教育认识和判断习惯中的传统偏见, 一种类似集体无意识的偏见。这种偏见认定, 只有考试的课业才称得上是课业, 不考的或者没纳入选拔性评价的课业称不上是课业。我们撇开那些不考的或者没有实质性地纳人选拔性评价的课业, 无视这些没有负担的课业, 坦率地讨论课业负担过重、减轻课业负担问题, 所依据的竟然只是“考业”的负担, 显然, 我们是以狭隘的“考业”, 代替了完整性的课业。

二、归因:减轻“考业”负担为什么如此艰难

1. 朴素的责任心和教育道德

我们减轻课业负担的许多努力, 仿佛都是在做无用功, 这是因为我们以“考业”替代课业, 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试图减轻所谓课业负担的缘故。

我们面对的问题, 实际上从来就不是个简单的“减负”问题, 而是个减负是否增效的问题。以是否增效来对待“减负”, 这无论如何也是一种朴素的责任心;以朴素的责任心造成的“违规”, 这无论如何都是个道德判断两难问题。这从人们的主观愿望来看无可置疑, 但不幸的是, 这句话把实践中的功能关系颠倒了。这种颠倒忽视了两个事实:一是减负未必就能增效。二是人们的选择意愿。

2. 减负增效的思维路径和价值取向

那么既减负又增效究竟难在哪里?这个话题必须面对两个不同层面的难题:一是减负以增效为前提, 减负容易, 增效却有着百倍的艰难;二是如果解决了这个难题, 大家都增效, 面对选拔淘汰的考试竞争, 势必还会有水涨船高的新的负担。

解决第一个难题, 需要改变思维路径。如果把“减负增效”的提法颠倒过来, 确立“增效减负”的宗旨, 明确主张减负不是目的, 引导人们把关注的重心从减负转向增效, 或许还有些实在意义。

解决第二个难题, 需要改变的是价值取向。人的发展有差异, 竞争不可避免, 只是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 为着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应该淡化竞争。

三、解释:课业负担偏重与学业质量评价失衡

1.“课业负担过重”是个以偏概全的说法

我们说“课业负担过重”, 也就等于说学业负担过重。人们在单独使用“课业”这个词的时候, 通常习惯于把它与课程联系起来, 所以也可以说课业就是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全部课程, 它包括课程的内容和过程。

依据这样的解释, 讨论课业负担的轻重问题, 首先就应该审慎地研究课程设置、课程标准, 看看它们是否超越了学生身心发展的可承受性。从课业的规定性上看, 可能不存在负担过重问题。所谓课业负担过重, 是个以偏概全的说法, 事实上是“部分课业负担过重”、或者就是课业负担“偏重”。这种“过重”或者“偏重”, 不是课业规定性本身的问题, 而是由“违规”的课业实践产生出来的问题。

2. 学业质量评价失衡的教育伤害

学业质量评价失衡, 造成沉重的“考业”负担, 这只是浅层次的教育伤害, 它毕竟以某种方式鼓励了儿童青少年学习这些课业, 只不过让他们学得有些褊狭, 滋生了他们的厌学心理, 影响了他们的身体健康。但学业质量评价失衡, 漠视或者没有同样重视其他课业, 造成它们的无足轻重, 这可能是深层次的社会伤害。事实上, 我们的学业质量评价, 偏重了学会知识技能的学业, 但在考上重点、录取名校之类的光环背后, 它漠视或者没有同样重视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的学业, 致使有些享受过所谓优质教育的学生, 顶着成功的光环, 失落甚至荒废了这些同样重要的学业。

四、思考:平衡学业质量评价与减轻课业负担

1. 学业质量评价的失衡与平衡

我们的学业质量评价, 是面向哪些学生的?适合学生的教育, 不是一句空话, 关键是看它适合哪些学生。基础教育学业质量评价的根本责任, 是培养负责公民, 不是培养考生, 如果优先考虑全体学生、未来普通劳动者的学生, 以适合他们为起点, 规定他们可望可即的学业质量评价标准, 其实很容易寻求平衡。

2. 减轻课业负担的“减法”与“加法”

就减轻课业负担而言, 我们不只是可以用“减法”, 也可以用“加法”。这里说的“减法”, 不是指那种治标不治本的办法, 而是指适当降低“考业”的难度, 坚持能力为重, 端正“考业”目标的办法。这里说的“加法”, 也不是指简单“增负”, 而是指适当增加一些课业, 减轻局限性的“考业”负担。所以减负固然可以用“减法”, 但也要学会用“加法”, 这是解决减轻课业负担问题的辩证法。

3. 我们需要一种正常的教育观念

正常的教育观念指的是一种积极健康的教育观念, 它体现着对教育与人发展关系的理解。在这种教育观念下, 实施完整性学业质量评价标准, 是培养每一个负责公民不可或缺的, 而是否首先把学生培养成为能自食其力的普通劳动者, 是解决“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之问的根基。同时, 我们为此所作的努力, 即使未能让学生在以“考业”为标准的“起跑线”上显赫, 但是在起跑以后的过程中, 在终点线上, 也具有不可替代的可持续发展意义。

如果这样的理解能成为一种普遍的觉悟, 人们就不会以考与不考作为学与不学的依据了。如果有这样的普遍的觉悟, 我们也就不必把完整性的学业或者课业, 全都纳入“考业”的质量评价范围了。据说某发达国家的中学生, 只用30%的时间来应对“考业”, 却用70%的时间来完成其他学业, 所以他们的手上才会满是老茧, 所以他们才会认为只有能自立的人才有人格尊严。而我们的中考或高考的“考业”, 竞让大多数学生付出80%的时间, 他们只有20%的时间应对其他学业!所以我们的学生手上没有老茧, 他们也很少有关于自立的人格尊严。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教育文明或者不文明?

课业评价 篇2

一、规范要求

1、论文字数不少于5000字。

2、提交论文电子稿。

二、报告结构要求 应该包括下述几部分:

1、报告首页—封面

封面格式统一见下页附件1。

其中报告题目用华文新魏一号字,其余用宋体三号字。

2、前言

说明本案例的研究意义,中心内容,本项目中组员分工情况。

3、目录

必须按其结构顺序编写目录,它是项目展开的步骤,也是作者思路的直接反映。目录独立成页。

4、正文

一级标题用小2号黑体;二级标题用4号黑体;三级标题用小4号宋体(加粗),标题序号采用

一、(一)、1.。正文用小4号宋体,1.5倍行距,表题、图题用五号黑体,附录内容用5号楷体。页码打印在页面下方中间位置,页眉为项目名称。

5、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反映课程论文的取材来源、材料的广博程度和材料的可靠程度。参考文献不少于8篇,参考文献的书写按正文中引用的先后顺序连续编码,[数字]上标。参照下述格式书写。

(1)期刊

[序号] 作者.文章题目.刊名,出版年;卷号(期号):起止页码(2)专著

[序号] 作者.书名.其他责任者(如编者译者).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3)论文集 [序号] 作者.论文题目,会议文集名,会议名,会址,开会时间(年),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时间(年):起止页码

每条文献序号用阿拉伯数字按顺序排列,文献序号后加一个空格,不加圆点“.”。

9、附件

其它与论文有关的材料,如图表、译文及原件、影印件等

实践课业指导书5-2:案例研究

命题:

以4-6人小组为单位,选取感兴趣的一家企业、社团或其他组织,结合所学理论,从企业文化、组织结构、领导人素质、计划方法、战略管理、激励手段、控制方法等方面对其进行综合研究分析。成果形式:

Word文档要求5000字以上,要求结构清晰、分析明确 内容:

1、公司概况(根据企业情况自行决定可提供的基本信息,如公司成立时间、发展背景、业务领域、产品结构、企业经营状况、行业地位等)

2、领导者特质(领导人的背景、个人素质及领导方法,根据所学知识判断领导人类型)

3、发展战略和组织文化(公司所处的特殊环境和一般环境,分析在特定环境下企业所形成的组织文化及所采取的发展战略)

4、人员情况和组织结构(介绍员工总数、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分布、职能部门和下属公司等,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其组织结构类型)

5、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及绩效管理方法(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的建设与实践,人员甄选、任用、培训与职业发展,绩效考核、薪酬设计与激励等)

6、公司所采取的控制方法(企业内部对人员、财务、作业、信息、绩效等所采取控制方法,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有效性)要求: 有一定难度和复杂性,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按要求查阅与课题有关的文献,综合分析正确,结论基本合理;成果基本完备,表述基本通顺,思路尚清晰,符号基本统一,图文较工整,格式基本规范。2周内完成。

附件:项目报告的参考格式要求

实践课业指导书5-2:案例研究

命题:

以4-6人小组为单位,选取感兴趣的一家企业、社团或其他组织,结合所学理论,从企业文化、组织结构、领导人素质、计划方法、战略管理、激励手段、控制方法等方面对其进行综合研究分析。成果形式:

Word文档要求5000字以上,要求结构清晰、分析明确 内容:

1、公司概况(根据企业情况自行决定可提供的基本信息,如公司成立时间、发展背景、业务领域、产品结构、企业经营状况、行业地位等)2、领导者特质(领导人的背景、个人素质及领导方法,根据所学知识判断领导人类型)

3、发展战略和组织文化(公司所处的特殊环境和一般环境,分析在特定环境下企业所形成的组织文化及所采取的发展战略)

4、人员情况和组织结构(介绍员工总数、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分布、职能部门和下属公司等,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其组织结构类型)

5、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及绩效管理方法(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的建设与实践,人员甄选、任用、培训与职业发展,绩效考核、薪酬设计与激励等)

6、公司所采取的控制方法(企业内部对人员、财务、作业、信息、绩效等所采取控制方法,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有效性)要求:

有一定难度和复杂性,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按要求查阅与课题有关的文献,综合分析正确,结论基本合理;成果基本完备,表述基本通顺,思路尚清晰,符号基本统一,图文较工整,格式基本规范。2周内完成。

如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篇3

其根本原因是多方面的,是教育内部和外部多方面问题的综合反映,涉及到教育宏观结构与教育体制、办学的指导思想、教师素质及教育观念等诸多方面。个别学校在办学思想上片面追求升学率,只重视抓智育、忽视德育,是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重要原因。另外,部分素质较低的教师脱离学生实际,教学内容上追求偏、难、多;赶进度、早结课、多复习;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差,学生负担重;责任心差,不认真备课;随意布置以惩罚为目的的极量作业,也是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重要原因。

在全面分析了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之后,人们清醒地认识到,解决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这一顽症,难度很大,必须综合治理。为了切实收到实效,要在教育内部加强改革力度和措施。

首先,提高对学生课业减负的认识。教师要对当前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严重性和危害性有足够的认识,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我们责无旁贷,并可以有所作为。另一方面,减负不是目的,目的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不能简单地认为减负就是减少课时,少留作业、少考试,以至于对学生降低基本要求,削弱基本功训练。此外,还应看到,“负担量”是一个相对概念。每个学生主体发展的水平存在着差异,完成同一份作业所用时间,慢、快之间可以相差二三倍。因此,减轻负担不能一刀切。还有,减轻负担后,学生干什么?些都需要统筹考虑。

其次,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取消初中入学统一考试,实行就近入学就是一项有力措施,虽然目前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但还要长期坚持下去。当前需认真总结几年来的实践经验,结合新情况,进一步完善评价方案。过去那种单纯以升学率、优秀率为主的评价方式,非常不科学。当前需认真总结几年来的实践经验,结合新情况,进一步完善评价体育。同时开展对个体的素质评估方案的研究,建立起科学的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使之成为督促、指导、评价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规范。

再次,大力推进课程教材改革课程。教材改革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课程、教材改革应改变现行以“升学——应试”为中心的中小学课程教材体系,改变统得过死、学得过死、课程过多、内容过深,偏重知识记忆、脱离实际的课程教材模式;力求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诸方面有创新。除此,应加强各级教育部门的督导工作。督导检察是一种有利的监督和控制,也是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

课业评价 篇4

一、美国常青藤大学课业评价的经验

(一) 课业评价过程体现浓厚的人文精神

“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中。《易经》贲卦的象辞上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这里的“人文”指以人为中心的多种文化现象的集中表现。人文精神以人为本, 重视人的主体性, 尊重人的尊严, 关注人的自我发展, 注重全面实现人的价值等。在课业评价中, 美国常青藤大学体现出了浓厚的人文精神。学生的分数, 未经本人同意, 任何人或机构不能查看。这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隐私权, 把学生作为具有平等人格的人来看待。普林斯顿大学考试时没有教师监考, 学生只需签署一份保证书, 学校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耶鲁大学理科学生总评成绩的组成比例是浮动的, 教授会根据学生实际表现来调整比例。有些学生课程初期表现较差, 但期末考试表现出很大进步, 教授会适当调高该学生期末考试所占总评成绩的比例来提高学生的最终成绩;如果学生平时作业没有好好做, 只是考试成绩比较好, 教授可能会调低考试成绩所占总评成绩的比例。拉夫尔·泰勒曾说:“对人类以为的评估应该是一个分析性的过程, 而不是一个单一的分数总结。”[3]这方面常青藤大学做得十分出色, 它并不只是对学生分数进行简单的总结, 而是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人格的基础上, 给予学生自由和信任, 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协调发展, 在评价过程中体现了浓厚的人文精神。

(二) 课业评价标准刚性化

美国常青藤大学把学生的分数形成等级, 评分采用特殊的强制性分配方法, 评价标准刚性十足。以哈佛大学商学院为例, 每班学生的分数形成不同的等级, A-D, A为优秀、B为优良、C为及格、D为不及格。这种评分方法使每班有10%的学生得不到良以上的成绩, 不到3%的学生被迫退学。这种简单而有效的评价标准使学生认识到不竭尽全力学习、不拿到规定的学分就会被淘汰。评价标准在规定的等级中还有具体的细分, 如“A分为A、A-;B分为B、B+、B-;C分为C+ 、C、C-;D分为D+、D、D-”。具体的积分点也有严格规定:A=4.0;A-=3.67;B+=3.33;B=3.0;B-=2.67;C+=2.33;C=2.0;C-=1.67;D+=1.33;D=1.0;D-=0.67。这里的积分点是根据这门课程在一个学期里的周学时数计算出来的[4]。这样就细化了评分标准, 使得测试等级的统计和比较等方面显示较好的信度, 教师可以严格按照标准给学生评分、定等级。

(三) 注重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能力是一个人知识含量、认识水平、判断能力、表达能力等的综合体现。通过写作可以表达感情、交流思想、传递信息、锻炼思维、培养品格、提升境界等。美国常青藤大学特别注重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哈佛大学研讨课通常是一学期要求学生写8 篇论文, 每篇5 页。例如, 某门研讨课课程的考核成绩可能是到课率30%, 两篇短文各占15%, 一篇达到发表水平的书评文章 (对2—3 本书的比较评论) 占40%, 写作成绩占总成绩很大比重。无独有偶, 耶鲁大学在课业评价过程中也特别注重考查写作能力。文科的学生都需要在期末提交一篇论文, 长度一般在10 页以上, 这就要求学生积累足够的阅读量, 写作时保证论文有清晰的论点, 而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这样要求可以引起学生对阅读和写作的足够重视。常青藤大学致力于培养学生热爱读书, 喜欢思考, 记录、总结观点, 进而加工成文的好习惯。学生具备良好的写作能力, 这对他们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 课业评价目标明确

康奈尔大学在开学初就把评价目标清晰地打印在学生手册上。如农业和生命科学学院要求所有的本科生必须满足以下目标:第一, 对所学的学科可以解释、评估, 有效地说明事实、主张理论和假设。第二, 查找、存储、批判性地评价和有道德地使用信息。第三, 整合定量资料和定性资料, 进而得出合乎情理的创造性结论。第四, 通过写作、演讲、可视化信息能有效地进行交流。第五, 用多种角度清晰阐释观点。第六, 展现出既有独立工作又有团队合作的能力。第七, 应用可持续方法分析一个或多个人类和地球资源所面临的主要挑战[5]。康奈尔大学评价目标跃然纸上, 学生在入学时就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努力方向。大学有着明确的评价目标, 可使管理者有据可依, 教师有章可循, 学生也可以有明确的方向, 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对我国高校学生课业评价的启示

(一) 课业评价过程凸显人文关怀

“关怀”是一种投注或全身心投入的状态。人文关怀则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 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人格、主体等的关注和尊重。在高校中表现在教育者和管理者关心、理解、尊重学生。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就是对人文关怀的高度概括。我国高校长期存在着功利性评价思想, 关注大学的名声和硬件设施的建设, 注重最终的成绩, 却很少分析成绩的影响因素, 没有做到以学生为本。美国常青藤大学在这方面有先进的经验, 在评价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隐私, 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我们应当在今后高校评价过程中体现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不但注重其智力的发展, 更要注重其心理和情感的发展, 让学生拥有爱、梦想、激情、好奇心, 求知欲等, 最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二) 构建科学的课业评价体系

我国高校现有评价体系不健全, 表现为评价方法单一, 主要是以书面考试为主, 采用标准答案或参考答案来评分, 没有形成等级;评价内容主要是考查课堂上教师讲的知识, 具体考查哪些重点、难点由教师决定, 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评价方式以终结性评价为主, 大学主要组织期末考试, 忽略课堂测验和平时表现, 以一张期末试卷来决定成绩, 过于注重结果而忽略过程。课业评价内容、方法、手段等都有待改善。借鉴美国常青藤大学课业评价的经验, 我国高校可以进行课业评价制度的改革, 加强课业评价体系建设, 制定严格的评价标准, 明确评价的目标, 形成标准规范的评价机制。

(三) 注重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从现代信息论和系统论的角度来看, 写作是一个收集、加工、输出信息的整体系统。美国的未来学家曾说过:“在这个文字愈来愈密集的社会, 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读写技巧。”但是随着网络普及化, 我国当代大学生越来越不注重写作, 一些学生的写作能力很差。高校也没有充分认识到写作能力的重要性, 没有把写作能力纳入评价的内容, 除了文学、新闻与文秘等专业, 很少高校开写作课。但是, 美国常青藤大学特别注重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把写作成绩计入总评成绩, 让学生写论文并形成自己的理论, 进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学生不再是只会读书的“书呆子”, 而是有独立思维和见解的优秀人才。因此, 我国高校今后在评价学生课业时也应注重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写作的重要性, 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王晓阳, 刘宝存, 李靖.世界一流大学的定义、评价与研究——美国大学联合会常务副主席约翰·冯 (John Vaugh) 访谈[J].比较教育研究, 2010, (1) .

[2]World’s Best Universities:Top 400[EB/OL].http:www.usnews.com/education/Worlds-best-universities-rankings/top400-universities-in-the-world.

[3][美]拉尔夫·泰勒;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85.

[4]Handbook for Students 2008-2009[EB/OL].http://webdocs.registrar.fas.harvard.edu/ugradhandbook/2008-2009/ugrad-handbook.pdf.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篇5

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接班人。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塑造学生良好的个性及健康的心理特征,让学生做到“四会”,即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发展。根据上级有关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文件精神,结合我校教学的实际情况,作如下规定

1、严格按照上级教育部门规定的课程规定开课,学校决不随意增减课程、课时。

2、深化改革,向四十分钟要质量。学校以“轻负担、高质量”为目标,认真落实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果。

3、学校除了按照上级教育部门的要求开足课程外,严禁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和寒暑假组织学生大面积补课。

4、加强资料管理。学校严格控制各种资料的征订,非教育部门规定订购的资料,学校一律不准征订。

5、严格控制学生的课外作业量,小学一、二年级不留课外作业,其他年级课外作业量控制在1小时之内,初中课外作业量控制在1.5小时以内;严格执行学生在校时间,小学不超过6小时,初中不超过7小时;

构建和谐课堂 减轻课业负担 篇6

一.做好课前的充分准备

1.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备课。没有预设的课堂是放任的、低效的,要构建高效的课堂,充分的课前准备尤为重要。充分的课前准备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备整个的课堂设计,并对课堂作好必要的预设。其实,真正的备课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在更广阔的天地里不断地学习和积累,用自己的一生来准备每一节课,这样方能做到厚积而薄发,为实现高效课堂打好坚实的基础。

2.引导学生做好充分的课前预习。教师要针对各年级段的实际情况,给学生提出预习要求,预习了,听课就有的放矢,会抓重点,攻难点,课堂自然就更加高效,负担也就相应减轻了。如:我教《意大利的爱国少年》时,学生通过预习,已经认识了本课的生字新词,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因此,在课堂中识读生词和课文时,学生非常积极踊跃,个个声音响亮,自信十足。课堂上他们滔滔不绝的互相答辩,有声有色的朗读课文,分组表演课文,己经成为课堂的主人,老师只是指导者,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学生的求知欲也很强烈,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

二.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如何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怎样的课堂才是务实高效的课堂?我们说只有学生感兴趣、学得轻松、学得深入、学得自主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

启发激趣,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有了兴趣,才会萌发创新意识,从而在创新过程中产生的无穷无尽的兴趣,又再次促进创新。兴趣越大,学习的效率就越高。

质疑交流,让课堂变得有理有趣: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不同见解,通过师生平等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合作探究,让课堂变得融洽愉悦:合作学习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种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当好导师,及时点拨和引导。

精致课堂,让课堂变得精彩精练:

①精彩的导入——高效课堂教学的良好开端。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堂导入,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充满了疑问和期待,为实现课堂高效奠定基础。

②精讲精练——高效课堂教学的关键。课堂教学要做到精讲精练、讲练结合,力避以讲代思、以讲代练。在重点内容知识结构的构建过程中、在解决问题基本策略的形成过程中,要多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思考与表达,及时反馈与调控,提高讲的针对性与练的有效性。

③精彩的学习过程——高效课堂教学的核心。高效课堂不仅关注教师讲得多么精彩,更加关注学生学得多么主动,使课堂教学充分体现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

④精练的总结反思——高效课堂教学的升华。它应该是整堂课的一个凝聚,是概括的高度深化。一堂好课的结尾,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效果。

三.有效运用多媒体课件

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无疑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不能忘记语文教学重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任何语言文字以外的手段的运用都只能是辅助手段。因此教师在设计或选用课件时,首先应明确目的,如何才能把问题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表达清楚;其次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语文教育重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

四.推行作业分层布置制度

教师在布置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时,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做到“不布置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作业,布置启发性、思考性作业;不布置重复性作业,布置可选择性、层次性作业;不布置繁难偏旧作业,布置实践性、研究性作业”。布置的作业数量要少,质量要高,要避免进入“教师随意布置大量作业—学生应付作业—教师随意批改作业—教师再随意布置过多作业—学生再应付作业”的恶性循环,消除教师无暇顾及教学内容的研究和设计、无暇顾及研究学生的现象,从而解决学生不堪重负、疲于应付、厌学情绪滋生等问题。

总之,高效课堂是语文课堂发展的必然,他体现了以人为本,更明确地说是尊重了学生的自主,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能够心甘情愿地学习,能够带着兴趣去学习,在欢乐和谐中提高效率。从而获得最优的学习效果。

如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篇7

一.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 一是教学目的要明确具体;二是教学内容要少而精;三是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要把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有机结合起来, 每堂课上学生的学习情况要掌握。只有教师真正吃透了大纲、吃透了教材, 全面了解每个学生, 才能在课堂教学上有的放矢, 得心应手。

二.要求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问和回答是课堂上最普遍的教学方式。提问可以激发学习兴趣, 开启思维闸门, 引到几级探索;回答可以反映教学效果。提问要提在点子上, 问在关键处。提问要围绕教学目标, 将重点难点化大为小, 化难为易;提问要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发思维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发表独到见解,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提问应做到:一要明确。如果问题含糊不清, 学生不知从何作答, 就谈不上学习和探索的兴趣。二要有阶段性。在教学的不同发展阶段, 应根据不同的教学侧重点, 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三要有探索性。通过提问,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从而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四要少而精。教师提问要少而且精, 抓本质、抓关键。

三.要求教师课堂语言准确、精炼、生动。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时, 语言要准确, 不能似是而非, 模棱两可。这是对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 也是宝贵的, 教师如果不能用精炼的语言教学, 无形中就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时间, 也就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益。教师的课堂语言仅仅是准确、精炼还不够, 还必须生动有趣, 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平淡乏味的课堂语言, 是学生厌学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教师就必须在课堂语言的艺术化上下功夫。

四.优化教学方法。“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确实, 教学方法层出不穷, 我们要根据不同学科使用不同的方法, 大体根据学科不同, 内容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 即: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操作法等等。

五.要求教师的板书设计要工整、美观、内容要精心安排。板书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 把板书有机地和谐地融入教学过程, 与教师的问、讲、实物演示、展示图片等教学手段构成一个协调促进教学效益的优化。设计板书要做到:一是板书的实用性。板书应成为教师指导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工具;通过板书使学生学到老师的分析方法, 从而增强他们的自学能力。二是板书的直观性。板书为教学所用, 使学生通过板书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 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和教学内容。三是板书的艺术性。板书的艺术性表现在字体的正确性、美观、内容与授课内容的吻合, 前后出现有序, 版面排列均衡。四是板书的灵活性。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 它是师生互相启发、互相补充的一种双边活动, 需要灵活处理, 预先设计的板书常常要临时修改。

六.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切实地把学习方法指导纳入教学之中, 具体来说, 就是教学目标要明确学法, 课堂教学展示学法, 保证学法指导到位, 及时有效。教学反馈检查学法, 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 调整指导计划, 提高学法指导的时效性。教学总结强化学法, 弥补检查反馈中发现的不足。作业练习巩固学法, 使学生通过作业活动进一步加强对所学方法的理解、运用、巩固和发展。

七.教师讲课要做到课堂结构合理, 层次清楚, 重点突出。教学活动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进行, 防止多中心, 面面俱到, 主次不分的倾向。教师对教学内容要讲解准确、明确, 无科学型错误。讲与练的关系要处理的当。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要落实好。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思维培养和能力训练。要给学生留有想象、思考、扩展、回旋的余地。着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着重落实好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优化课堂结构 减轻课业负担 篇8

“渭源县清源镇第二小学数学课堂结构”共由七部分组成, 介绍如下。

一、复习铺垫

上课前, 搜集整理为本节服务的教学内容, 容量不能太大, 时间不能超过5分钟。因为每节课的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迁移“生长”的, 所以, 教师只要科学合理地选择好复习内容, 找准知识的“生长点”, 在扎实有效的复习之后, 学生学习新内容已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事。因为, 任何新知识都是以学生原有知识为依托的, 所以, 在课的开始就复习回顾相关知识点, 为学习新内容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三言两语, 言简意赅, 突出本节教学重点, 时间1分钟为宜。如果有情境图或是有故事的可以创设情境导入, 比如, 我在教学《约分》一课时, 通过故事导入:猴山上的猴子最喜欢吃猴王做的饼了。有一天, 猴王做了三张一样的饼准备分给小猴们吃。他先把第一张饼平均分成4块, 分给甲猴1块。乙猴看到了, 说:“太少了, 我要2块。”猴王就把第二张饼平均分成8块, 分给乙猴2块。丙猴更贪吃, 它抢着说:“我要3块, 我要3块。”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张饼平均分成12块, 分给丙猴3块。你认为猴王分饼分得公平吗?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又能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数据展开数学研究。把书本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运用于生活。此时揭示课题, 也可以直接根据复习自然过渡, 引入新课。

三、新课探究

1. 出示目标

教师在深挖教材的基础上, 结合本班学生实际, 制订出科学有效的“自学指导”。学习目标定位要准, 不能偏高也不能偏低。出示学习目标时, 要注意“四个明确”: (1) 要明确学习的目标或学法指导; (2) 要明确学习内容; (3) 要明确规定的学习时间; (4) 要明确学习的要求。目标陈述要适合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使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新知, 提高学习效率, 更是启迪学生智慧,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引导学生思维的“指南针”。科学、合理的“自学指导”, 可以指导学生有条理、有层次地自学新知, 既是对教师教法的充分体现, 也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2. 学生自学

让学生带着学习目标自学, 时间一般有5分钟足矣。自学期间, 教师不准辅导后进生, 更不能提醒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 把时间还给学生, 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的作用就是用体态语言指导学生的学习习惯, 不允许教师在全班面前以点带面提醒学生、纠正问题, 影响自学效果, 这里还给学生一个安静的学习氛围。

3. 检测

自学结束后, 教师出示3~4道题检测, 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检测题难度要适中, 适合中等学生。题目可以是课本上的试一试、做一做、练一练, 也可以是配套练习。检测时要找3~4位“后进生”板演, 其余学生在下面独立完成。检测期间严禁教师辅导。教师的作用是巡视, 收集做题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学生的理解, 以学定教, 根据学生做题时存在的问题, 调整本节教学的重难点。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课前一定要读懂教材、读懂学生。

4. 精讲

精讲这一环节, 教师的主要作用是组织、引导学生, 根据学生的板书和下面做题中存在的问题, 引导学生在错误中突破本节教学的重难点, 在正确中总结正确的规律, 发挥学生的主体, 教师的主导作用, 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点。在这里需强调指出的是, 该环节如果学生教学生能完成教学目标则更好, 若学生完不成, 教师就要毫不犹豫地讲解。这并不是“注入式”教学, 这是教师驾驭课堂、主导地位的呈现。有效的课堂不能单独地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漫无边际、毫无意义地去引导, 把时间白白浪费, 这是不符合教育的实效性原则的。该环节时间一般掌握在8分钟以内。其实因课的内容不同, 在教学时, 可以适当地调整“检测和精讲”的次序或同步进行。

四、巩固练习

在教学中要出示一定数量的题目, 规定时间, 让不同的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完成数量不等的题目, 要照顾到好、中、差学生。这个教学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技能。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形成技能, 掌握知识。这好比做一个小方凳, 当师傅教给徒弟做凳子的方法后, 徒弟需自己动手不断地做凳子才能掌握做小凳子的方法, 否则, 只会说, 不会做, 或做出的凳子不够标准, 更谈不上单位时间内做出更多的凳子。学习和做凳子一样, 当学生掌握了知识点后, 就要及时地去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 学生才能形成技能, 掌握知识。而且练习时间不能少于7分钟。

五、课堂小结

用1~2分钟的时间总结本节学习心得, 突出教学的重点, 关键是方法。

六、布置作业

教师要根据学生实情, 分层次布置作业, 尽量当堂完成。学生作业期间教师尽量不要干预, 让学生独立完成。时间大约6分钟左右。

七、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师提挈学生自主学习的一条线索和载体, 不是教师自己玩味的, 更不是设计给别人鉴赏品味的。它是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中知识梳理的体现。

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 它具有抽象性、概括性、逻辑性的特点。通常, 教师在教学时都是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 通过观察、实践、探索、思考、交流, 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抽象出数学模型, 然后应用这一模型去解释一些现象或解决一些问题。因此, 教学时更要注重学生的数学表述。当学生理解了数学知识并能用形象的语言表述数字语言时, 才是数学学习的最高境界。这应是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

减负不是减课内, 关键是减课外。课上忙了, 课后才会闲。优化课堂结构, 提高教学效益, 减轻课业负担, 培养实践能力应该是我们走向减负的主渠道。

注:本文是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 (课题编号的GS[2011]GHB112) 成果系列论文之一。

摘要: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中实现减负, 就得把课后的“量”移到课中, 重审教学设计。从渭源县清源镇第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出发, 提出“渭源县清源镇第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以此优化课堂结构, 提高教学效率,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培养实践能力, 彻底实现减负。

福建监测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篇9

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福建全面取消初三、高三年级周末补课和高二升高三年级的暑期补课,学校和教师均不得占用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和课外休息时间组织学生上课或集体补课。福建省教育厅近日重申,各地要切实保障中小学生放假天数达到中小学校历规定要求,并通过多项举措把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下来。

福建规定,各地各校要对学生每天在校活动实行总量控制,小学、初中、高中每天在校活动时间分别不超过6小时、7小时、8小时。合理设定中小学早上到校时间,冬、春季节应适当推迟学生早上到校时间。规范设置课时时长,不得拖课。寄宿生晚自习时间,义务教育不得超过2个课时,普通高中不得超过3个课时。学校不得组织走读生集体到校晚自习。

课业负担怎样再轻一点 篇10

对于培养健全的人来说, 过重课业负担的直接危害在于迫使师生将时间和精力都用来应对考试, 考试压力挤压了师生进行创新活动的时间、兴趣和空间, 教师被迫“填鸭式”地大量灌输应试知识, 使学生从清晨至深夜, 成天忙于读书、背书、作业和频繁的考试, 不堪重负, 无暇去消化知识和加深理解, 更无暇去阅读课外书报、去接触社会、去联系实际提高实践能力和思考能力、去生成自己的志向、去完善自己的人格。

2012 年初, 教育部发布中小学新课标, 努力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出发, 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容量和难度。在课程容量控制上, 大部分学科进一步精选了内容, 减少了学科内容条目;在课程难度控制上, 有些学科直接删去了过难的内容。既给学生、教师、学校减负, 更着重遵循教育规律, 适应学生身心发展, 给学生预留发展后劲。

课业评价 篇11

【关键词】素质教育 课业负担 高效课堂 能力

教学中发现,中小学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最大障碍,它打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丧失了学生学习的动力,摧残了学生幼小的心灵,使得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不得不完成的被动的苦差事,其负面性不言而喻。在大环境及社会机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如何“减负”是当前摆在中小学校面前的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当前,切实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程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等已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不断的变化,其中学生的课业负担问题也成为一个敏感的问题。到底如何正确对待这个问题呢?下面笔者就如何减轻中小学学生过重课业负担问题,谈点粗浅的认识,以期收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切实推进素质教育,注重课堂教学过程

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学生课业“负担”问题,让学生课业合理化。为了改变当前教学中学生负担过重的现象,教师应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特别要在教学的主阵地——课堂上下工夫,即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让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从而使素质教育的推进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一)作好充分的课前备课

没有预设的课堂是放任的,必然也是低效的。要构建高效的课堂,充分的课前准备就显得非常重要。新课标针对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对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做出了科学而具体的规定。所以,充分的课前准备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备整个的课堂设计,并对课堂作好必要的预设。其实,真正的备课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在更广阔的天地里不断地学习和积累,用自己的一生来准备每一节课,这样方能做到厚积而薄发,为实现高效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激发活跃的课堂状态

只要能让学生的思维时刻处于活跃状态,积极地探索知识并试图将刚刚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就是一节高效的课。在组织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教师要时刻牢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要精心设计能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法。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彻底改变把知识强行“塞入”学生大脑的“注入式”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要由“演讲者”转变为“编剧”和“导演”,创造一种使学生能真正处在“做中学”的情景,促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

(三)提供科学的学法指导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时,还应注重学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科学的学法为创造高效课堂提供了重要保障。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二、改革高中招生制度,从根源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考试、评价制度是教师教课的指挥棒,制度怎么变,教师的教课方式也随之变化,因此,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还得从各级各类招生制度这一源头抓起。

(一)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学业水平测试及文化科目考试相结合的考试模式

在考试内容上,贯彻“依据课标、考查能力、紧扣教材、贴近生活、控制难度”的命题准则,注重考试内容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在考试形式上,将一次性评价录取变成毕业考试与多次评价相结合, 把学生平时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评定结果作为中考录取的重要依据。

(二)积极探索自主招生、推荐录取与文化课考试相结合的多样化的高中招生录取方式

一是进一步扩大优质高中定向分配到各初中学校的招生比例,促进初中学校均衡发展。二是改革热点高中录取方式,实行校长实名推荐制与推荐生面试相结合制度,加大招生学校对推荐生、特长生的选择权。虽然这对在当地高中教育还没有普及的情况来说有一定的距离,但也是高中招生发展的方向。

三、提高学校领导和教师认识,建立责任追究制

一个学校的健康发展来自于领导的管理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领导的管理理念、管理能力,决定了学校发展的方向,也为每一位教师的授课方式指明了方向,而一个有全新理念的教师也直接决定了学生的思维方式。

(一)提高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认识

学校领导和教师应从素质教育观念转变入手,加强学习,统一思想,取得共同的认识。打破陈腐的教育思想,确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要深深知道减负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是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面向 21世纪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二)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加大规范教育行为的力度,是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保证

首先,教育主管部门要狠下决心、加大力度来抓减负工作。要约法三章,对那些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执行教育法规的学校,特别是校长要有点说法。其次,要规范每个教师的教学行为,要使教师明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教育潮流。对经常占时间、超量布置作业的老师,在晋升职称、评先选优时实行一票否决制。

课业减负呼唤教育理性的回归 篇12

关键词:教育理性,课业负担,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但如何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仍然是困扰教育界的一大难题。虽然许多省市通过制定相关规定对作业时长作了具体限定,但收效甚微。许多学者也进行了调查研究和思辨分析,将课业负担重的原因归结为个三方面:一是教师素质低或者教师教学观念落后。二是我国当前的教育评价标准单纯以成绩来区分学校、教师、学生,忽视教育的根本目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负担过重。三是“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文化思想提倡苦读加大学生的学习强度。但鲜有深入研究为何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家庭都要求减轻课业负担却减而不少的原因,更鲜有探索减轻课业负担的实践经验。

一、教育理性共识的缺位导致课业负担难减

目前,在中小学阶段的既定评价体系是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的考试评比,其是衡量一个学校升学率和教学质量的唯一手段,这样就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以考试成绩为中心依据来评价学校教学水平和筛选学生接受更高教育的评价体系为繁重课业负担的存在提供了存在的理由。学校及家长为了获得更高的学习成绩,必然重视对学生在升学竞争中有利的短期利益,而忽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内在需求,从而偏离教育规律和教育理性。

中小学生的课业学习作为一种工具,在教育竞争中成为获得更高教育机会的途径,因此学校、家庭,甚至学生为了避免在社会资源的竞争中失利都愿意承受课业负担。这实质上是一种功利的生存理性,对课业负担的认可是基于教育竞争和社会竞争,而并非从教育理性出发,基于学生也心智发展和个体的社会化需求设置课业学习内容。虽然两种理性都旨在促进学生成长,但两者存在的基础和出发点是完全不同的,最终观念指向及教育结果将有天壤之别。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家庭都在呼吁减轻课业负担,但又不得已承受课业负担,为何会存在如此矛盾的状况呢?首先,从教育主体角度分析,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庭各自都具有一定的教育理性,但当其中一方主体秉承教育理性预减轻课业负担时,却无法确认其他方主体是否会基于生存理性继续承受课业负担,也就是说,教育主体之间缺乏教育理性的共识。那么,在这种不确认的状态下,各方主体只能选择依旧屈从与生存理性,以免在教育竞争和社会竞争中被淘汰。其次,从教育评价体系角度分析,现行的教育评价制度以生存理性为主要的运行逻辑,我国尚未构建起符合教育理性的评价制度,因此,“减轻课业负担”就陷入了一个死循环,即使教育行政部门出台再多的减负规定,学校及家庭愿意给学生减负,最终还是会屈从于现有教育评价体系,回归到生存理性。

二、回归教育理性,构建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

既然中小学生课业减负难的原因在于教育理性的缺乏,那么就必须重新构建教育理性的共识,重新审视和反思既定教育评价体系,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主导,推动改变以成绩评价为主的评价体系,重新构建以学生发展性为目标的评价体系,使中小学教育突破现有“减负难”的窘境。

既然现行教育评价体系是课业减负难的症结所在,那么教育行政部门作为教育改革的推动主体,首先应通过制度形式确定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确保各层级学校都依据该体系考核和选拔学生,从而保持制度性的统一,为达成教育理性共识提供前提;其次应鼓励学校及其他教育者积极探索与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相匹配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找到有效地减轻课业负担的途径;再次应建立行之有效的学生发展性考核方式及小升初升学制度,既重视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又注重评价学生的个性发展及进步。

三、充分承认学校的自主权利,让学校和家长主动走出生存理性误区

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主要来源于学校和家长,让学校和家长主动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是减负工程的核心。当教育行政部门不再仅仅依靠成绩来考评学校教学水平及选拔学生时,学校和家长就会达成教育理性的共识;当教育行政部门充分承认学校的自主办学地位,学校就会积极探索减轻课业负担的途径,既保证学生知识的增长,又能实现全方面多规格的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的本质不是让学生学会多少知识,而是激发学习兴趣,挖掘学生潜质,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教育,培养学生持续学习的能力。在全社会呼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今天,让教育理性真正回归,构建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社会各界达成共识,鼎力共建。

参考文献

[1]中国农工上海市委员会课题组.中小学过重学业负担的综合分析与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6(1B):47-52.

[2]沈玉顺.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评价学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6):28-31.

上一篇:政府采购支出下一篇:干旱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