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激趣(精选12篇)
初中语文教学激趣 篇1
语文教师都觉得语文不好教, 许多的初中生也感觉“语文难学”。因此, 在语文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让学生乐学、会学, 不少的语文学科专家、学者、一线教师都做了详细的探讨和研究, 总结了不少有效的方法。以下笔者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 就个人的心得体会做一下简单的叙述, 以便与大家分享。
一、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激趣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 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教师需要继续学习、丰富知识、更新观念、提高素养。的确, 一位风趣幽默、知识渊博、普通话流利、风度儒雅的语文教师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而且能使学生对其产生崇拜之感, 时间一长, 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就随之而产生, 这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亲其师, 信其道”。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学习, 提高自身的整体素养, 才能具有较强的人格魅力, 这也是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巧用悬念激发兴趣
悬念, 能使人们产生心理追踪, 诱导人们兴致勃勃地猜测、期待, 乃至欲罢不能, 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因此, 用提问来处理说理性较强的文章, 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个人与集体》时, 一开始就向学生提出问题制造悬念:个人与集体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学生带着这个疑问, 必然认真阅读原文, 寻找答案。在学生阅读完后教师稍微加以点拨, 全文的主旨及结构就已经迎刃而解了。不单单是开始理解课文时要给学生提问题, 设悬念, 在学习过程中, 更要注意以小悬念来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教师授课过程中这样巧妙地启发、诱导, 不仅通过思考活动保持着学生的兴趣, 而且也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三、利用情感激发兴趣
语文作为一门以文字来表达情意的学科, 它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富有情感。假如一位语文教师朗诵《周总理啊!你在哪里》时, 语气平淡、呆滞, 面部表情呆板, 学生又怎会动情!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富有感情,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情感, 触动学生的心灵, 不单要使学生接受知识变得容易, 更要使其内心变得丰富, 情绪受到感染。又如“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白居易《卖炭翁》) 一句, 教师分析这句诗时, 可以用问题来启发学生:卖炭翁衣衫单薄却希望天气可以更加寒冷, 这是为什么?他的这种想法是否矛盾呢?为什么?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与启发下找到答案——因为卖炭的老人希望炭能卖个好价钱, 有口饭吃, 能买件衣服穿, 否则, 就可能被饿死、冻死。如此一来, 学生不但能理解卖炭老人的心理, 也能体会到老人的辛酸与痛苦, 对卖炭老人产生了同情之心, 对当时的黑暗社会充满了强烈的不满与憎恶。
四、巧用幽默激发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概念较为抽象, 教师如果照本宣科, 学生不仅听不懂, 时间一长也会产生厌学情绪。对此, 教师需要运用生动且形象的语言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具体, 教学也变得深入浅出, 学生的理解也变得简单、容易。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需使用风趣幽默的语言, 而且要根据教学实际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穿插一些小故事、小幽默, 这样学生便可以在较为轻松的氛围下掌握知识。适时且恰当的调侃可以使沉闷枯燥的课堂变得活跃而生动。课前几分钟, 我会和学生聊聊网络、谈谈时事、说说电影、侃侃足球、讲讲笑话, 课堂会在轻松幽默中愉悦地进行。
五、运用多媒体激发兴趣
教学中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例如电化教学、幻灯、电脑、录音等) 和多媒体对学生进行启发。如此一来, 教学变得有声有形、图文并茂, 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具体, 静的知识变得动而形象, 复杂的知识变得简单容易, 遥远的知识变得直接亲近。假如在学习《海燕》这篇散文诗时, 教师可以配上音乐让学生进行朗诵, 这会比一般的范读效果更好。如果是学习《小石潭记》, 教师可以画一幅隔篁竹, 画的四周是“青树翠蔓”, 画的中央是“以石为底”“鱼儿在潭中往来翕忽”, 好像在与游人相互取乐, 然后将这幅画投影到屏幕上, 小石潭的方位和情趣被表现得清晰、生动、形象。利用电脑媒体或者电视录像实现了“声、形、色”的结合,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时候让学生谈感受, 学生便会饶有兴趣地谈论开来。由此可见,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但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与发展, 教师节省了板书时间, 课堂教学直观、形象, 真可谓是“一箭三雕”。
六、竞争与评比激趣
正值朝气蓬勃, 青春年少的中学生具有旺盛的精力、强烈的求知欲和竞争意识。基于此, 在教学过程中, 为了更好地活跃课堂氛围,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其学习自主性, 我经常会有意地创造条件给他们提供竞争的机会。我在任教班级创设语文擂台, 学生将其设计的富有个性和特色的板报张贴于板报墙。有的学生仿照《青苹果乐园》的特色与风格, 将其板报内容取名为《初露小锋芒》, 它在谦虚之中显其锋芒, 体现了中学生的个性与特点。学生同我商议, 将书法、古诗、演讲和写作等栏目都纳入了板报之中, 然后每天课前2分钟演讲、每次的写作以及每天的书法都进行定期的评比, 每次评比都设置若干名优秀名额, 每次优秀都进行累计, 到期末时评选出获得优秀数目最多的学生, 给予表扬与奖励。
学生积极地参与各项活动, 竞争激烈, 尤其是班上的后进生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 写作不好的就在书法上多得分, 书法不好的就在古诗背诵上下苦功, 记忆力不是太好的就在课堂上多进行即兴演讲……这样学生的兴趣就被大大地激发出来。
摘要:在语文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让学生乐学、会学呢?不少的语文学科专家、学者、一线教师都做了详细的探讨和研究, 总结了不少有效的方法。本文中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就个人心得体会做一下简单的叙述, 以便与大家分享。
关键词:初中语文,“激趣”手段
初中语文教学激趣 篇2
作者姓名:周
职 称:中
工作单位:河南省内黄县东庄镇第一初级中学
学 彬
教 一 级
初中语文课堂激趣法浅谈
河南省内黄县东庄镇第一初级中学
【内容摘要】: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作为一个好教师要想让学生上好课,所学知识牢固理解掌握,就得想办法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堂 激趣
一个好教师的最大魅力在哪里呢?不仅仅在于知识渊博,也不仅仅在于品德高尚,更在于能够引导学生进入乐学的境界。这就需要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深刻地体会到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学习。下面就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激趣谈一下自己的浅薄体会,希望与诸位同仁共勉。
一、情感激趣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曽说过“没有感情的教育是苍白的教育”感情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亲其师是信其道的前提条件。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非常注意与学生之间感情的培养交流,尽可能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尽可能减少学生的心理障碍;尽可能使课堂气氛和谐自然。在课堂上,多从鼓励的角度评价学生回答,对不同素质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要求标准和态度,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是那样的真诚、亲切、可信赖,这样学生就会自觉克制不良行为,增强学习的信心,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学习兴趣形成的初级阶段,不仅要靠教师热爱教育事业,以饱满的热情从事教学工作的感染,在很大的程度上还要靠教师和蔼可亲的教态和师生间情真意切的感情和友谊。一些学生喜欢的学科往往与他(她)喜欢和尊敬教这门学科的老师有密切的联系。这种师生间的友情是靠老师亲自培育的。如我班一名后进生考试常常开“红灯”,同学们也常对他冷嘲热讽,对他来说,讥讽和冷落早已习以为常。我接管班主任后多次找他谈心,并从学习上、生活上关心照顾他,每当他有了点儿微小进步就在班上表扬鼓励他,得知他喜欢登山野炊后,我就指导他写一篇登山野炊的故事。经过指导他修改后,我就把该生的文章粘贴到板报上。这样做对他震动很大,教育很深,使他麻木的心灵逐渐复苏,觉得再学不好我所教的学科实在是对不起我。日复一日他各方面都有了明显进步,更可喜的是,他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件事对我产生了极深的印象,他使我对“亲其师,信其道”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二、活动激趣
叶圣陶曽指出:教育的目标在于“造就善于处理生活的公民”,语文是生活中的一种必要工具,引导学生由单一的语文教学步入广阔的语文空间,在学语文的同时学做人,在长智力的同时养成习惯,在练就终身受用的语文本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交际素质,从而促进自我人格的全面完善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我在所任的班级中开展了以语文能力训练
为核心的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力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各种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增强自信心,夯实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活动经验。如背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会、故事会、读书汇报会、办黑板报、书法比赛、参观学习、作文大赛、朗诵会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把学生带入到了乐学的境界,在活动中,我也更进一步了解学生优点和缺陷,以便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能依据学生现状更好地因材施教,达到了教学相长的境界。
三、竞争激趣
中学生朝气蓬勃,精力旺盛,求知欲强烈,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基于这些特点,在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更加主动自觉的学习,我常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一些竞争条件。本学期我在所任班级设立了语文擂台赛,师生共同商议,在板报中设立了演讲、作文、小楷、周记、古诗等栏目,将每天课前三分钟演讲、每周的周记、每次作文以及每天的小楷定期进行评比,选出表现优秀的学生,每次各项各设若干名优秀学生,逐步累积到期末时评选出获得优秀数目最多的学生适当给予鼓励。在这项活动中,同学们个个踊跃参与,竞争相当激烈,尤其是一部分后进生也不甘示弱,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作文写不好的就在小楷上多得分,小楷写不好的就在古诗背诵上下功夫,周记写得少的就在课堂演讲上多谈谈,平时作文写一篇的都争着写两篇。同学们真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和竞争意识被充分的调动了起来,有一种在语文知识的长河中遨游,其乐无穷的感觉。由此可见,竞争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使大语文的教育思想更好地融入到语文素质教育当中,能丰富语文教材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从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幽默激趣
幽默风趣的语言,夸张、传神的动作,诙谐逗人的表情,都会让人精神上得到放松,心理上感到愉悦,使人身心舒畅。可以说幽默是一粒开心果。为人师者,如果富有幽默感,能适当地幽上一默,那么,不但会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而且会受到学生的爱戴和拥护,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工作上也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认为,适当而不低俗的调侃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催化剂,在课前,我常和学生一起谈谈时事,侃侃足球,聊聊网络,说说追星,论论电视。无论是《实话实说》还是《焦点访谈》,抑或一些幽默小品都能在笑声中给学生一丝启迪,一些感悟。我常常在课前给学生讲一些小故事,有名人轶事,有幽默故事,有哲理小品等等。
记得我曾经给学生讲过教师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一则故事——《猫和老鼠》,故事的大意是猫和老鼠共同储藏了一桶猪油以备冬天找不到食物时急用,但被狡猾的老鼠给找借口独自偷吃了个精光。学生当时就被故事本身的情节、意境、幽默风趣的语言给牢牢地吸引住了,尤其是当他们听到“一层”、“一半”、“见底”这些词时,一个个再也忍俊不禁、捧腹开怀大笑,班里象炸开了锅。课后一名作文写不了十行的男生却将它完整地写在周记里,内容与原文相差无几,与他平时写周记时的只言片语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此,我在班级对他大加赞扬,他的学习兴趣也有很大提高,以后的周记也有很大进步。虽然这是教学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但它却使我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幽默是最佳的润滑剂,老师们不妨多点幽默吧!
五、媒体激趣
随着远程教育资源在农村中学的逐渐普及,改变了过去那种“一块黑板一支笔,一个先生一张嘴”的授课模式,形式多样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学生带入到一个全新的视听氛围。学生可以更加直接、更加快捷的去了解语文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育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内在动力。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能很好地再现语文情景,使课文内容由抽象、枯燥、静止的文字知识变成一幅幅丰富多彩的图片和动画,从而使课文形象化、具体化、趣味化,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朱自清的《春》一课时,通过视频使学生从屏幕上感知到小草从土里转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桃花、杏花、梨花的竞相开放;农民在田间辛勤的劳作;孩子们欢跳着,风筝在空中尽情的飞舞》。。。通过这些鲜活的画面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春的美景,体会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素质,真是既帮了老师,又活跃了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更应该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入手,使他们在感兴趣的基础上由被动地学习转变为主动地学习,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赢得兴趣回,在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中学得知识归。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激趣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激趣
对于语文课,许多学生往往提不起多大兴趣,说它犹如一潭死水。究其原因,除了教材的不灵活外,还和和教师的教法有很大关系。激趣,顾名思义,即是激动兴趣。蔡元培说过:“我们教书,并不是像注水入瓶一样,注满了就算完事,最重要的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趣。”一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因而学得就十分积极主动,也很有成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就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上教师凭借一张嘴、―支粉笔采取满堂灌的形式向学生传输知识,学生只好被动的接受的知识,老师怎样讲学生就怎样记、怎样说,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语文课堂教学的弊端日渐显露出它的弊端。一堂语文课教师―讲到底,不但限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而且抹杀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更不用说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了,久而久之学生就变成了完全依赖老师的讲。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思想,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现,这也迫切需要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局面,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克服依赖心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如我在教杜甫的《石壕吏》一问时,我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各显身手,要求他们通过自己的想象把官吏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急应河阳役等内容编排成小品、话剧等在课堂上展示出来。于是学生就三、五个一组在课下积极准备,在课堂上踊跃展示,充分发挥学生了主动性,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使学生不但掌握了《石壕吏》一文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 趣。
二、注意创设课堂导语
俗话说得好:“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恰当而新颖的导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设计导语,让学生首先听到的是富有启发性感染力的开场白,定能使学生的精神为之一振,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也就能随之产生了。有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就能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优化了课堂教学,这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之一。因此,一堂课开头数分钟导语的作用不容忽视。如:介绍一个故事、一副对联、欣赏一幅插图、设置一个悬念……好的导语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认真求知。比如,教学七年级下册第6课《黄河颂》一文时,我采用这样的导语:“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孕育了五千年中华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它以博大的胸怀滋养着勤劳朴实的炎黄子孙,又以惊涛拍岸的气势鼓舞着中华儿女。抗日战争时期,诗人光未然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此段导语,言简意赅,充满激情,寥寥数语,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轻松欢快的浓厚的学习氛围中,这有利于调控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激发思维,引起联想,为下一步的课堂学习留下想象的空间。
三、教师设疑激趣,扣人心弦
古语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有疑问才有思维。设疑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教育的全部艺术就是唤醒年轻心灵天然好奇心的艺术,目的就是为了让这种好奇心在学习中得到满足。教师通过设置科学精妙的问题,造成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让学生在兴趣盎然高涨的情景和环境中学习,达到事半功倍高效学习的目的。设疑贵在精妙科学,角度新颖,能激发出学生的强烈兴趣。例如《祝福》中写祥林嫂改嫁后,夫死子殇,再回鲁镇时,“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这里似乎没有问题,浅得很,稍不留意就滑过去了。但我们如果深入探究,就可见作者的匠心了:为什么改嫁后的祥林嫂,人们并不改称她为“贺嫂”或“贺六嫂”,却仍叫她祥林嫂呢?鲁迅先生特别另作一段而突出之,难道仅仅是陈述鲁镇的礼仪习俗吗?这样一问,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顿时兴趣大增,积极探讨答案。通过讨论,学生便知晓,这正表现了旧社会对改嫁妇女的鄙视与奚落,“仍然”二字,意味深长,蕴含着浓厚的封建道德色彩,也为后文所谓“二夫阴间争妻”埋下伏笔。
四、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配乐朗诵,投影片,乃至于用多媒体提供的有关背景资料、影片、录像等,能创设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情和景,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运用多媒体还可以实施审美教育。语文学科包含着其它学科无法相比的美育因素,这种性质决定语文教学必须成为审美教育的主阵地,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声像文结合,让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并打破教室四十分钟的时空限制,纵贯古今,横跨中外,能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含量,创造一个崭新的审美时空。运用多媒体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我在教学《桃花源记》时,从网上搜集了大量能表现桃花美景的古画、摄影等图片,用power point制作精美的课件,运用于课堂教学中。通过把世外桃源这一优美的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视觉和听觉综合形象,声像兼备,使学生从活泼、生动、直观的画面去感受小石潭的清、幽、雅的景致,体味作者向往和追求世外桃源的美好愿望,为学生创设出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情境,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初中英语教学如何“激趣” 篇4
一、建立轻松和谐、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初中学生“亲师性”较强,如果他们喜欢某个老师,就会对这位老师的课感兴趣并分外重视,学习会很主动,花大工夫学好这门课,因而成绩会很优秀。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相反,如果他们不喜欢某一位老师,由于逆反心理,就不愿听或不听这位老师的课。这种现象也是经常会遇到的。
所以,教师要亲近学生,做学生的朋友,及时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掌握学生的喜怒哀乐情绪的变化,时刻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从而在学生的眼中不仅是可敬的师长,而且是可亲可近的朋友。当然,这并非说他们的缺点不可批评,可以听之任之,而是批评和表扬是出于同一个目的:爱护他们。要让他们不伤自尊心,人格不受侮辱,让他们从内心感到教师的批评是出于诚挚的爱、由衷的爱护和帮助。只有这样,师生才能关系和谐,感情融洽,学生才会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
二、创造情境,寓教于乐
传统的教学方式,总是教师“一言堂”,课堂上教师总是向学生灌输,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接受地位,没有什么轻松、愉快而言,因而也就无兴趣可谈。即使那些认真学习的学生,也是把自己当做知识的记忆器,为分数不得已而为之。但就多数而言,由于不感兴趣也就逐渐放弃英语学习,从而导致“两极分化”,教学质量不佳。
课堂环境如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极大,教师的责任在于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仪表要洒脱,精神要饱满,表情要轻松愉快,目光要亲切,态度要和蔼,举止要大方、文雅,言吐要简洁,语言要纯正、地道、流利,书法要规范、漂亮,版面设计要合理醒目等。
课前,可根据教学内容,由教师用学生听懂和大致听懂的英语讲一个幽默笑话,一则谚语,或由学生进行课前三分钟英语会话练习,自由演讲,自由谈,集体唱一首英语歌曲,从而活跃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教学前的预热活动。英语有一则谚语说,“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了一半。”导入新课要讲究艺术。根据教学内容你可设置一个悬念吸引学生;可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抓住学生;也可从直观教具和演示开始。教学中,不能课本搬家,大声念一遍,小声念一遍,就算进行了教学。要善于用教室的人和物、直观教具,如利用图片、挂图、简笔画设置情景。语言总是和情景连在一起的,没有情景的语言,有了情景,学生才印象深刻、声形意有机结合,学得才有趣,掌握才准确。教师讲解节忌繁、杂、重,(即繁琐、杂乱、重复)。要精讲,长则生厌。要变讲为提问,学生大量的时间是参与而不是旁观者,学中用,用中学。只有这样,学生才感兴趣。要注意在实践中满足学生的“成功欲”,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问题和语言材料,要由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践。这样,每个学生都可品尝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从而情趣大振,热情倍增。总之,一堂课,始终要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兴趣盎然。
三、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单一的教学方法是乏味的。既使是一个好的方法,经常用也会失去它的魅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持学生的兴趣,巩固学生的兴趣,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如初学、巩固和复习,就不能用一样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付出心血,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追求。在教学中,这应该是教师大有作为的地方。
比如教字母,26个字母说起来很简单,但真正教得快、教得准、教得好,让学生学得有趣味,也并非每一位教师都能这样做的。有人照本宣科,每次几个字母,依次教完就过去了。可有人把字母做成卡片让学生做字母排队游戏,分组进行字母排队比赛,教唱字母歌。这样做学生学得快而好,还锻炼观察能力、反应灵敏能力、集体观念。两种做法,两种效果,前者索然无味,后者其乐融融。开始教单词时,我们可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比如教basketball,我们指着篮球:“What’s this?It’s a basketball.basketball,basketball.”再重复一下,篮球的音、形、义深深印在学生脑子里,以后看到篮球就会脱口而出basketball,basketball,而不需要汉语翻译做中介,教词汇也是在教思维。
教句子开始可进行听力比赛,看谁最先说出所听的句子,看谁读得好,进而进行单词组句比赛等,都可提高学生的兴趣,比老师一遍一遍地讲,学生一遍一遍地读,效果好得多。
四、课内外相结合,相得益彰
英语教学应主要放在课内,向45分钟要质量。但要学好英语光靠每周几次英语课是不够的。所以,我们还要大力开展课外教学活动。但这种活动,不应是课内教学的继续,也不应是无组织的放任自流。教师应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爱好的同学,进行适当的组织。比如,有目的地培养骨干,开展英语游戏、开演唱会、朗诵会,讲演比赛,识词默写比赛,作文比赛,听力比赛,等等,既可各班进行,又可同年级、全校进行。其目的是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巩固课内学的知识,营造英语的气氛,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使课内外结合,相得益彰。
摘要:初中生学好汉语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学习英语更是如此。但是如果教学得法,就可事半功倍。要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激趣教学可以说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
初中语文教学激趣 篇5
摘 要:随着新课标推行的逐渐深入,趣味化教学的理念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推崇。在如今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教师的辅助作用日益凸出。本文主要以趣味化教学为主,结合北师大版的初中数学教材,简要分析初中数学图形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 数学 图形 趣味化
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往往局限于一种“传道式”的教学模式,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只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教师讲,学生听。然而,这种教学方式却并不能起到高效的教学效果,在遇到一些教学内容上的难点时,常常会陷入到学生难以理解的窘境。
在现今的初中数学教学中,趣味化教学已经成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教师往往更重视如何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复杂的教学内容以更加趣味、直观的方式表现出来。直观化、趣味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了广大教师们课堂预设的主题。而图形趣味化教学,正是符合这种理念和要求的教学方式。
一、导入生活素材的趣味图形
要开展图形趣味化教学,就不能忽视生活素材的导入。数学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可谓是,生活处处有数学。因此,要开展趣味化教学,就必须抓住数学的生活化特点,将生活中的素材导入课堂。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往往过于沉闷、死板,脱离实际,学生难以形成学习上的兴趣,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引入生活中的素材,不仅可以一改学生对于数学的错误印象,还能让学生在熟知的生活氛围中体验到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从而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某位教师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时,就引入了图形趣味化教学的理念,导入了大量的生活素材趣味图形。这位教师先是利用多媒体设备放映了大量的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如电视机、冰箱之类的家用器具。通过大量的趣味化的生活素材图形的播放,学生很容易就对教师要教学的内容产生了亲近感,并同时燃起了兴趣。随后,这位教师又走到学生中间,从学生的课桌上取以实物进行说明:“同学们,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是无处不在的。从你们所使用的文具盒、书本,到我们所使用的粉笔、黑板擦,都是具有一定规律的立体图形。”生活化味道浓重的教学内容容易获得学生的好感,再加上教师条理清晰、合理到位的解释说明,就能在提高教学趣味性的同时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吸收,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开展课堂实践组合趣味图形
开展初中数学图形趣味化教学,还不能忽视课堂实践的作用。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不管是以怎样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开展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教师都必须重视实践对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作用。在现今素质教育的大理念下,教师不仅要以科学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右脑,刺激他们的想象思维,同时还要保证足量的实践活动以锻炼学生的左脑,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让学生全面平衡发展。因此,图形趣味化教学不仅仅是要以趣味化的图形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应当重视引导学生开展适当的课堂实践活动,并通过将图形趣味化的教学理念融入到学生的实践当中来加深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吸收,最终帮助学生达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目的。
某位教师在教学《从三个方向看物体的形状》这一课时,就以趣味化的图形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教学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这位教师先是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了形象清晰,色彩鲜明的趣味性图形,在第一步就带动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情绪。其后,这位教师又放映了各种图形的三面图。在放映的过程中,这位教师不停设问,引起了学生的积极思考。学生在这位教师的引导下,思绪纷纷变得活跃起来。而后,这位教师又刻意设计了一道难题:他先是播放了一个图形的三面图,让学生不容易认出来,然后再要求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对图形进行分析,再动手将这个图形做出来或者画出来。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被激发出了极大的学习兴趣,还同时在课堂上获得了实践动手的机会,其动手能力得到了培养,而这又反而推进了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整堂课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利用趣味图形创设趣味情境
情境教学法一直是广受欢迎的课堂教学方法。在开展初中数学教学时,结合趣味图形创设教学情境,将更能激发出学生学习的情趣,带动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便是掌握运用数学的技巧,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时,就必然要创设许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将所学习的知识运用进来。然而,情境的创设也讲究一定的方法。将图形趣味化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情境教学当中,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情境法对于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作用,还能简化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从而让教师的课堂教学做到深入简出。
某位教师在教学《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我变高了》这一章节内容时,就引用了图形趣味化教学的理念,提高了教学效果。这位教师先是问到一位同学的身高,然后他又接着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了一系列图像,并说明:“XX同学的身高是150cm(这时大屏幕上显现出一个橙色小人形状的图像),这大概等同于XX个奥利奥饼干叠加起来的高度(这时大屏幕上掉下来一连串黑色的奥利奥状的饼干)。”学生们看到这样的图像,纷纷感到新奇有趣,意识也进入到了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之后这位教师又“加”上了两块“奥利奥”,并说:“这时奥利奥又多了两块,这就说明我们的XX同学长高了。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他到底了长高了多少吗?”在教师的提问下,学生一个个都燃起了兴趣,纷纷跃跃欲试。当教师给足了条件后,学生便主动性地运用起了所学的知识算出了答案。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感受到了趣味性,又获得了学业上的进步。总 结:
开展初中数学教学,就必然要认识到趣味化教学的优越性。开展图形趣味化教学,教师就要注重导入生活化的素材,开展足够的课堂实践活动,利用趣味化图形创设教学情境。只有做到这些,才能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获得学业上的进步。参考文献:
[1]应志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如何让思维多走一步[J].考试周刊,2011(21)[2]刘辉.抓住基本图形教学,提升数学思维水平[J].中学数学,2011(11)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激趣”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氛围;参与性;激趣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教师采取多种“激趣”手段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语文,使学习内化为能力,提供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我将就自己在教学活动开展中常用的几种“激趣”手段进行论述。
一、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参与性
一堂高质量的语文课,需要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课堂氛围,以此提高教学质量。为了创设教学氛围,教师首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学生充分的人格尊重。然后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对教材内容进行自主学习。
比如在教授《皇帝的新装》这一内容的时候,我会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改编,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话剧表演。学生为了能够顺利开展表演活动,会对教材内容进行反复地阅读、分析,尽可能地把握住每一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当他们就某一问题产生争议的时候,他们会在小组中进行激烈的讨论,以此实现高质量的表演。在这一“生疑—质疑—释疑—激疑”的过程中,课堂气氛显得生动、鲜活,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在表演、探究中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以此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就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
二、创新“激趣”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悬念激趣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在许多文章中都会运用到设置悬念这一手法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因此,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将设置悬念作为吸引学生兴趣,开展启发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我在讲授朱自清的《背影》这一内容的时候,开篇就用“我与父亲不见四年有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提出问题:为什么“我”忘不了父亲的背影;一般在描写人的文章中多采用表情、动作等手段展开描写,为什么作者要从父亲的“背影”来展开描写呢?通过这种提问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悬念,学生会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产生兴趣,他们的求知欲望被充分激发起来,然后会自主在文章中探寻问题的答案,这对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2.情感激趣
作者所创作出的文章、作品等都蕴含着他自身深厚的情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情感手段来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使其能够在理解文章文字的基础上,领悟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并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我在讲授《伤仲永》这一内容的时候,会引导学生对伤仲永五岁“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到了少年时期,“不能称前时之闻”,到了青年时期,才思平庸,“泯然众人矣”进行分析,为什么伤仲永年少成才,而到了青年时期却江郎才尽?学生通过对这整首诗进行分析了解到,伤仲永的父亲每天带着他在相邻间炫耀其才华,没有时间学习。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可以深刻地感悟到唯有勤奋才会成才,并对伤仲永产生深深的情感。学生在这种情感的驱动下,才会产生读完整篇文章的欲望,对整篇文章甚至当时的时代背景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运用多媒体辅教学
语文是一门富有想象性和抽象性的学科,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这时,语文学习就给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生动、形象的特点将那些抽象的知识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以此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学生在学习《小石潭记》的时候,他们常常会因为文章中抽象的景色描写而对文章似懂非懂,这时,我会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将作者所描绘的各种景致用ppt一幅一幅地展示出来,随着描绘画面的转变,我会展现相应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将课文内容与图片结合在一起,以此有效地感悟到文字之间所流露的情感。通过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简化,更可以引起学生的愉悦感,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教师要想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需要以学生为基础,创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语文兴趣的手段有很多种,需要语文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实际来探索有效的教学手段,以此推动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朱金科.初中语文教学“激趣导学”的策略[J].甘肃教育,2016.
初中化学教学激趣浅探 篇7
虽然影响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因素多种多样,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其中的主要因素。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经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的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其真理的欲望。”这也说明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但兴趣的形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心理过程,它是在充满情趣的教学中逐渐培养起来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语言的使用、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手段的选择、教学技巧的运用都要有精心的设计和安排,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体会。
一、增设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而实验可以为学生提供鲜明、准确、生动的感性材料,可以帮助学生从宏观向微观过渡,使概念、原理、性质容易理解,使知识形象化,便于记忆和利用,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还可以激发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课本第十单元《酸和碱》中的课题一———《常见的酸和碱》一节中,主要讲述盐酸的性质和用途。如果完全照本宣科,学生难以理解和记忆。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记忆,笔者增加了制取氯化氢气体和红色喷泉的实验,其原理是:
收集好氯化氢气体之后,如图所示,将胶头滴管的水挤出后,打开止水夹,因烧瓶里的氯化氢气体极易溶于水,使得烧瓶里的压强突然减少,烧杯里的紫色石蕊试液就会快速进入烧瓶,形成红色喷泉(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通过实验可以得到盐酸的一个性质:氯化氢气体极易溶于水,而溶入了氯化氢气体的溶液就是盐酸,盐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这个实验非常新奇,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能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除了这个喷泉外,还能想出其他更多更漂亮的喷泉实验吗。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二、灵活运用教材,形成对比,激发学生兴趣
在初中教材里,“CO2气体的制取和性质”在第六单元的课题二中,而“H2的制取和性质”在第七单元的课题三中。笔者在上课时把这两种气体的制取和性质安排在一节课。
第一个实验,指导两个学生制取CO2气体,了解其性质,并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一瓶CO2气体,倒入有上、下阶梯燃烧着蜡烛的烧杯里,结果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
第二个实验,教师亲自做制取H2及爆炸的实验(因该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教师将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到的一试管氢气,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爆鸣,验纯,然后点燃;再做H2爆炸实验。响亮的爆炸声及爆炸的气浪把塑料饮料瓶高高掀起,这时学生都惊呼“太惊险了”。有些学生要求教师再做一次,也有胆大的学生要求自己做。这样扣人心弦的实验,特别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实验结束后,让学生在黑板上把下面的表格填好:
通过这样的一个对比过程,学生对实验的印象特别深刻,自然而然地记住了这两种气体的制取方法和性质。
三、以幽默的语言,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幽默令人愉快,愉快就会带来松弛。紧张与松弛的有机交替,使学生的神经得到合理的调节,从而有利于发挥大脑的潜力,使思维活跃。同时,幽默教学由于自身的形象性、趣味性,在知识传授上比枯燥乏味的满堂灌更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心理学证明,教师通过幽默教学可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无意识记忆,其效果惊人。肯尼思·丁汉森在其《美国中学生的讲授法》里说:“一些例证说明,幽默并不会影响直接认识的获得,甚至在几个星期之后,学生从讲授时所运用的幽默中却有意识地记住了更多的概念。”
初中学生是怀着对自然世界的好奇心,带着许多疑惑走进化学课堂的。例如,教材开头《绪言》的“基本操作”一节中,涉及初中所有的化学仪器,学生从未接触过。当笔者展示坩埚和蒸发皿时,问他们:“这是什么?”学生睁大了眼睛观看,笔者说:“是不是鼎锅?”他们都笑了,说:“还真像。”接着,笔者向他们讲解了这些仪器在化学里的名称和使用时要注意的事项:给物质加热后不能直接用手去拿,要用坩埚钳去夹取……就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记住了大部分仪器的名称、用途和注意事项,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以诚挚的情感,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兴趣
要想诱发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教师首先要关心、了解和尊重学生。初中生的可塑性很强,尽管他们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但同样他们是有思想、有感情的,而且他们的思想、感情易随着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笔者总是主动去接近他们,了解他们的情感需求。笔者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聊天,了解他们的近况,替他们解决一些实际性的问题。例如,05级的宾阿明同学,笔者发现他有一段时间情绪低落,就主动问他:“阿明,你这段时间怎么了?”他敷衍地说:“没什么。”笔者友善地问他:“那你上课怎么不像以前那样积极回答问题,下课也不爱说话了呢?”听了笔者的追问,他泪如雨下,过了一会儿,才说:“我不想读书了,我想到妈妈那里打工去。”“为什么?”“我好久没看到妈妈了,觉得读书也没意思……”了解情况后,笔者就耐心地和他谈心,最后,还拨通了他母亲的电话,告诉她儿子的近况,然后让她娘儿俩说说话。两天后,他母亲就回来看望他了。自此,阿明同学学习更加认真,中考中,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重点高中,今年,还考上了复旦大学。
另外,在课堂提问和测验中,尽量从基础知识入手,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活动,并联系日常生活,使他们感觉到学有所用。这样,学生就越学越爱学,越会学。学生会真正感到学化学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事实上,由于本人常常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任教班级的化学科,在历届中考中,成绩都很突出。
初中历史教学激趣探析 篇8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方法
黑格尔说:“一个深广的心灵总是把兴趣的领域推广到无数事物上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一旦对历史产生了兴趣,他们不但会学好历史,还会将其迁移到相关学科,形成一股正能量。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识事物的规律,挖掘教材的有趣之处;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指导他们质疑问难,让学生的思维碰撞,让学生的灵感激溅出奇异迷人的浪花。
一、激趣导入,激发情感。
激趣导入的方式方法和内容,要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程度。尽量采用初中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方式与内容导入新课教学中。
如:在教学有关中国科技文明的历史场景时,笔者采用了这样一则故事导入:上个世纪60年代,一位中国人在南非做生意,当时的南非实行种族隔离政策,规定坐公共汽车时,有色人种必须坐到汽车的后面。这位中国人每次坐汽车都按规定坐到汽车的后排。1964年10月17日,他又一次去坐公共汽车,按习惯他又走到了汽车的后排。而这次白人司机却让他坐到汽车的前面来,他不解地对司机说:“我是中国人,我是有色人种。”白人司机对他说:“我知道你是中国人,你们中国人能够制造核弹,说明你们中国人不是劣等民族,你可以坐到前面来。”这位中国人没有想到,由于祖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让他在国外感到了做人的尊严,让他感到了做中国人的光荣。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呢?下面我们学习有关方面的内容。
故事导入非常符合学生心理需求,初中学生非常喜欢听故事,特别是有趣生动的故事。教师如果在上课时用故事来导入新课,无疑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历史是过去了的现实,为了帮助学生尽可能准确、全面、深刻地了解、理解和把握历史,教师尽可能真实而全面地再现历史事件的存在和历史人物活动的场景,根据特定的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多种形象化、具体化的历史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自我完成对历史知识、意义的建构。
如讲到“战国七雄”时,先出示《商鞅舌战图》让学生看图进入情境,穿越时空,扮演商鞅,召开记者招待会,答记者问,然后,代表商鞅和保守派大臣甘龙和杜贽辩论,响亮地喊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变法口号,再次秦孝公做决定,他说:“商鞅说得对,就按商鞅说的去办。”最后,迁移到现实的中国改革,正如李克强总理谈改革时所说,现在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我们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大力改革。
在这个案例中,这一历史性大辩论的情境使学生全被吸引住了,学生了解商鞅作为改革家的气魄和才华,又可让学生懂得改革的不易和改革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加深学生对商鞅变法的认识。迁移这个大辩论,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
三、以书为本,以图激趣。
苏教版历史教科书,一改过去教材的繁、难、旧、偏,根据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和学习特点精心设计,增添了大量的历史图片和文字材料资源。这些资源可以让学生更接近历史真相,得到认知、情感上的提升,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课本中穿插了大量丰富的历史插图、示意图、地图。这些作为一种直观教具,符合了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他们更容易接受知识。
例如,当我们讲到十九世界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时,让学生查看“时局图”,再现历史现象,使学生在视觉上产生一种直观性,把较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学生理解很容易,激发了学生认知的欲望和兴趣。
四、媒体辅助,影像结合。
多媒体教学在创设历史情境方面,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视觉的冲击。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的发展,丰富了现代历史课教学的选择,曾经深墙高院里的珍贵历史文物,只需我们指尖轻轻一点,尽数就能在课堂上展示。
讲到“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播放《毛泽东的110个故事》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影视2)》片断,先让学生说观点,有的认为:国民党由于执行了“三大政策”和“新三民主义”,苏联才本着国际主义的精神,大力支持国民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有的认为,苏联愿与国民党联合,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当时力量还太弱小,且国共合作的局面已经形成,支持国民党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支持中国共产党;有的认为,苏联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壮大自己的阵营才支持、联合国民党共同反帝,等等。这些观点,都是教科书上没有的,学生在媒体辅助启发下,通过自学总结得出的。在教学中,有的学生还建议打开2012年12月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俞正声一起走访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中央等画面,展现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大计,这就使学生们在争论的过程中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开拓了思路,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激趣教学,让学生钟情于历史学习,产生“我爱历史”的呼声,使历史课堂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王志刚.初中历史课堂激趣法初探[J].新课程(中学),2012,(03).
[2]陈颖余.以史激趣,以史促学——中学历史教学方法榷谈[J].考试(综合版),2012,(01).
初中英语教学激趣六法 篇9
一、英语环境激趣法
英语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需要在和谐的气氛中进行。教师应尽量创设浓厚的英语氛围, 为学生提供听说读写的机会。在英语课堂上, 教师要尽量说英语, 并且要求学生用英语表达, 遇到学生难以理解的英语, 教师可借助手势、表情、动作帮助学生理解。此外, 在教室里能用学生学过的英语单词表示的物品, 都要标上英语, 定期出版英语墙报, 师生平时见面用英语打招呼等, 让学生处处见英语、时时说英语, 营造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 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对英语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二、实物教学激趣法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只凭口头讲解, 学生也许会觉得枯燥无味, 提不起学习英语的兴趣, 学习效果自然不佳。而利用实物进行教学,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加深学生的印象, 而且便于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例如, 在教学水果、文具、服装等词汇时, 我事先把这些物品放在一个袋子里, 展示一个实物, 学习一个词汇。然后让学生亲自去摸袋子里的实物, 采取学生问、另一个学生答, 老师问、学生答, 男生问、女生答, 分组轮流问答等方式进行教学。通过看、听、触、说等形式, 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所学的单词, 同时熟悉了句型:What’sthisinEnglish?It’sa/an...Howdoyouspellit?Whatcolourisit?
三、英语歌曲激趣法
大部分初中生都喜欢音乐, 听唱英语歌曲能引起学生的高度兴奋, 给学生带来学习英语的快感。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恰当地运用英语歌曲, 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上课前, 可以让学生唱MyHeartWillGoOn, YesterdayOnceMore等歌曲来营造轻松的学习气氛, 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在课中, 教师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地让学生听听英语歌曲, 不仅能消除上课的紧张感, 增加新鲜感, 而且能让学生受到音乐美的感染, 巩固所学知识。
四、游戏活动激趣法
我们所指的游戏活动, 是把游戏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游戏活动具有新、奇、乐的特点, 能够吸引学生,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初中英语教学中, 学生往往对语法学习的兴趣不浓, 原因是语法教学过于单调。因此, 教师如果片面地强调语法的正确性, 势必会挫伤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我认为将游戏活动贯穿于语法教学中, 可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对于教学目标Wordorder, 我是这样操作游戏的:
1.让学生从课本所列的GrammarFocus中选择一句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写在一张纸条上。让学生用剪刀把每个单词都剪下来, 打乱顺序放在自己的桌子上。
2.学生轮换座位, 要求学生把“拆开”的句子重组后再抄写在自己的本子上。写完后, 把纸片重新打乱, 便于下一位同学组合。
五、课堂表演激趣法
很多初中生都希望能表现自己。表演能使学生轻松熟练地掌握所学内容, 增强学生运用所学句型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 我尽量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 让学生分角色表演, 给学生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促使他们积极地用英语进行交流。如我在教学“What’sthematter?”SectionA时, 教学了haveacough, haveacold, haveasoreback, haveatoothache等有关疾病的短语之后, 我让学生表演了书中病人去看医生的对话, 表演很精彩。通过大量的反复操练和表演对话, 学生很快就熟练地掌握了文中的对话, 说得非常标准, 并能倒背如流。学生喜上眉梢, 信心十足, 都争先恐后地要上台表演。
六、现代媒体激趣法
近几年来, 现代媒体在英语教学中越来越受到教师的欢迎, 因为它能创造出声像结合、图文并茂、令人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多媒体给学生带来多重的感官刺激,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使学生愿学、乐学。例如, 我在教学九年级“Rainydaysmakemesad.”的FirstPeriod时采用了多媒体教学, 先让学生观看下雨时的情景, 听课件里的下雨声, 再用有声的动画图片展示人的几种常见表情, 非常形象逼真, 接着利用课件播放了几首优美动听的歌曲。在听力训练中, 只要点击一下课件中的小喇叭, 马上就可播放听力录音。整节课, 学生们个个情绪高昂, 积极参与, 在快乐中轻松地学到了知识。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如何激趣 篇10
一、构建“激趣”的教学过程
要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个教学过程就要有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有知识要点的骨架, 又有趣味例子作血肉, 这就是一部活的历史, 一节生动的历史课。
1.挖掘趣味性材料
初中历史教材中穿插的有趣小故事还是挺多的, 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例子作生动讲述。对于难度较大, 但书中又没什么解释的知识点, 教师应尽可能选择有趣味的或贴近生活的角度去讲解, 举出一两个例子, 让学生感到有趣和亲切, 从而让学生轻松地学到知识。
2.处理好内容间的衔接
内容间的衔接不仅指课内各知识要点的衔接, 还包括这节课与前后课时内容的联系。处理好这些衔接点, 既可使学生清楚历史的前后联系, 又可刺激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积极追寻更多问题的答案。
3.巧设问题, 引起争疑
老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 且巧妙地提出, 使学生愿意带着问题去积极思考, 沉浸在思考的乐趣中。可就问题本身的趣味性或通过前后史实的比较, 或者猜测事物未来发展提问。
二、注意讲授的语言艺术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本人的精神状态、语言表达直接影响学生的上课情绪和学习效果, 因而教师要以精神饱满、声音清晰、语调抑扬顿挫的形象出现在讲台上。同时, 作为历史老师还要注意以下两点:
1.充分投入, 感情表现适当
历史犹如大舞台, 形形色色的人、事都先后在这里上演过, 或豪气万丈或哀伤落泪或悲愤或激昂, 教师在讲述时如能配以相应的感情, 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感染和共鸣。老师饱含激情的叙述, 学生有如临其境的体验, 不仅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 还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深受爱国主义教育。
2.语言要通俗、口语化
单是自学课本, 学生很快就会厌倦, 如果教师也是照本宣科地讲或讲得太深奥抽象, 也会使学生觉得无味和茫然。教师如果能以通俗的例子、口语化的语言, 或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由浅入深地讲述, 将使学生觉得亲切而乐于接受, 使学生对历史学科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利用直观教学, 创设历史情境
历史的特点之一是过去性。人们认识规律, 大都从感性认识开始, 学生要认识远离现实的历史有一定的难度, 初中生尤甚。而创造历史情境, 则可激发学生形象思维, 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让学生感知历史, 如临其境, 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学生的学习性往往来源于兴趣, 兴趣可吸引学生注意力, 使思维活跃。研究表明, 人的左脑主要是抽象思维, 右脑则主要是形象思维。初中生的思维中, 形象识记占主导地位, 抽象识记在发展中。初中生的精神容易分散, 要保持初中生热烈的、持久的情绪, 更要注重历史的形象性。
创设历史情境的方法很多, 如运用直观教具图案、照片、文物、投影、录像等, 或通过学生模拟教具、角色扮演、戏剧表演等手法, 让学生切身感受、体会历史。但要注意, 创设情境不是目的, 而是教学手段, 切忌喧宾夺主。通过对历史的再现, 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识, 达到思想素质教育之目的。比如, 新版的历史课本图文并茂, 图案形象、鲜明, 在讲课时, 可以图助文、以图颂善。第四册《中国历史》彩图《百万雄师过大江》再现了人民解放军过江的壮烈。命令一下达, 等候在长江北岸的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冒着敌人的炮火, 强渡长江。图中信号弹划破天空, 红旗招展, 千帆相竞, 鼓角相闻。渡过长江, 直捣南京, 国民党反动政府覆灭。“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之气势再现在学生眼前。教师再适时引导:蒋介石反动政府的灭亡, 新中国的成立, 是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换来的, 我们应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直观教学的激趣, 使学生在轻松学习中受到思想教育。
三、历史与现实结合,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果只是向学生传授过去的知识, 学生会不喜欢。历史教学中适当穿插生活中的时事、时尚, 让历史课也具现代气息, 我给这种教法命名为“现实参与法”, 即在教学中联系相关的现实事例进行比较和分析, 达到认识历史、进行思想教育之目的。让历史“活”起来, 对学生来说, 历史不再是遥不可及、枯燥无味的往事。
历史教学中要抓住时代脉搏, 把学生关心的事情拉入到历史课堂中来。当然, 并不是让教师东拉西扯, 漫无边际、离题万丈乱说一番, 而是要使历史与现实顺理成章地结合起来。可结合当前发生的重大事件来讲述。比如, 初中第三册《中国历史》讲到近代美国侵略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 就可联系美国轰炸我驻南大使馆一事,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让学生展开讨论;轰炸大使馆一事, 说明了美国的什么狼子野心, 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本来对轰炸一事非常关注, 这样一来, 积极性更被调动起来, 你一言, 我一语地讨论起来, 然后, 教师总结: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 我们应居安思危, 刻苦学习, 不让被压迫的历史重演。在讲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 我谈到有人要重修圆明园, 启发学生思考:要不要重修?一些人要求重修反映了什么问题?学生马上表示反对, 于是我归纳:被烧毁了的圆明园是近代中国屈辱的见证, 它时刻警惕我们要不忘国耻, 要关切民族的前途命运。历史与现实这么接近, 让历史走进学生, 学生还会对历史陌生吗?
四、组织历史课外活动, 培养学生兴趣
历史课外活动课不同于正规课堂的教学方式, 它可由教师或同学自己组织, 形式灵活多变, 不拘一格。在课外活动课中, 学生天真烂漫的天性得以回归, 气氛轻松, 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 发挥学生主动性, 给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天地。
课外活动课形式多种多样。可以结合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纪念活动举办故事会, 让学生讲英雄故事, 英雄的爱国壮举被绘声绘色地展现在同学面前;可召开“乡土历史”讲座, 讲述家乡的历史变迁, 把爱国与爱家结合起来;可举行历史知识竞赛, 寓知识于娱乐中;可举办历史辩论赛, 如我校近期就举办了“项羽自刎——英雄?懦夫?”的辩论赛, 反响热烈, 使广大师生眼界大开。
历史课外活动课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发散思维, 拓宽知识面,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着重要作用。
五、走出校门, 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
上述所说都是在校内进行的。我们可进行更大胆的尝试, 即带学生走出校门, 拓宽视野, 感受历史。实践出真知, 百闻不如一见,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对活泼好动的初中生来说, 更具有无穷的吸引力。
激趣的方法还有很多, 但无论怎样使用, 历史课都不能单纯为激趣而去“激趣”。要“趣”得有内容、有价值, 能让学生上课始终保持着积极兴奋的精神状态, 在轻松愉快的教学中完成教学任务并取得最佳效果, 这才是使用“激趣”方法的最终目的。
摘要:“兴趣”是学生有选择地、愉快地接近和探索某些事物的心理倾向, 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成分。因此, “激趣”一直是历史课堂教学关注的问题。就初中历史课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问题进行探讨。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激趣”教学 篇11
一、“激趣”教学的意义
“激趣”教学法的概念是通过教学方法的运用,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激趣”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教学手段。由于初中生对英语知识较为陌生,对英语的学习很难提高兴趣,传统教学方法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不明显,导致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初中生英语成绩低下[1]。目前,初中生牛津英语新教材的课文内容较为符合初中生的学习心理,若要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效率,还应该从兴趣方面入手。所以,“激趣”教学法对提高学生英语成绩、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方面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激趣”教学法的应用
1.营造课堂英语学习氛围
初中生对于英语学习的主要场所便是英语课堂,所以,在英语课堂中,教师应该尽量营造出英语学习的氛围,让学生切身处在英语环境中。通过教师营造的英语学习氛围,会带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中需要全英语教学,对学生的读、说英语给予鼓励,多与学生产生互动,锻炼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从而对英语产生兴趣,提高英语水平[2]。在初中牛津英语教材中的Unit 12 A birthday party中,教师要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为学生创设真实生活情境。例如,从教学课文中引用出“dont forget to come to my party”,此时让学生们分享自己的生日会情况或生日蛋糕形状等,然后以小组形式让学生们彼此邀请来参加自己的生日会。这样一来,从课前的环境灌输,学生们针对自己的生日会或生日蛋糕都有十分深刻的印象或美好的想象,通过创设出真实的生活情境,趣味性的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中,学生对学习内容便会加深理解、增加记忆,提高教学效率,也让学生们对英语产生兴趣,爱上英语课。
2.利用教具创设英语环境
初中牛津英语教材中会涉及多种学生的真实生活环境,此时若利用全新的教具创设英语环境,能够在短时间内便可获得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课件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课件利用其影像、声音、图文展示等方式可以快速带入学生进入英语思维模式,并且利用多媒体教具可以减轻教师教学负担,通过多媒体的播放,可以展示英语文化背景、英语环境、注意事项等,极大的扩充了课堂知识容量,为学生做好学习铺垫,学生会在极具感染力的教学环境中主动学习,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在牛津英语教材的Unit 6 In the park一课中,如果按照传统教学方法,开课后便讲解课文内容和语法单词,这难免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乏味,没有带入感,学习情绪十分消极。而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公园景觀的相关素材,并配上简单问题说明,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公园建设的不同,一方面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在播放短片的初始阶段学生便能够被音乐、画面所吸引,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3]。
3.开展丰富英语学习活动
根据初中生的好奇心,为学生开展丰富的英语学习活动,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激发学生的探索心理。一方面教师可以为学生课后留出问题,让学生在课后复习英语功课时有较强的针对性,不要盲目复习。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为学生开展英语诗歌朗诵、英语唱歌比赛、英语小品等课外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也要参与其中,这样不仅能够带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够增强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开展英语学习活动,使学生对英语产生探索兴趣,从中感受英语魅力。
通过本文分析,初中英语教学重点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后,方可以主动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激趣”教学法的应用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手段,在“激趣”教学法的应用中还应该注重教师的参与度,包括课堂全英语教学、解读课件以及积极参与课外活动,突出教师自身魅力,为学生带来美好的学习体验,从而爱上英语。
参考文献
[1]侯继红.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浅谈[J]. 学周刊,2015,11:171.
[2]熊丽琼. 论述文化教学在初中英语的激趣作用[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5,20:85.
[3]刘慧玲. 激趣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 文理导航(下旬),2014,05:87-88.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激趣的策略 篇12
一、注重导语的设计, 激发学生兴趣
如我在教《孔乙己》时, 从大散文家余秋雨的名言入手。余秋雨说:“名人成就地名, 地名成就名人。”浙江省文化名城绍兴是我国现代伟大文学家鲁迅的故乡。今天绍兴城里的咸亨酒店前, 一个黑色的石像天天站在那里“笑迎八方来客, 招徕四方钱财”。大家知道这人是谁吗?他就是鲁迅笔下的文学人物孔乙己。今天我们就去看看20世纪20年代孔乙己的悲惨命运, 听听他的伤心故事吧!也可以用流行歌曲导入, 如导入《愚公移山》时, 巧妙地融入流行歌曲《愚公移山》的片段, 学生耳闻“听起来是奇闻, 讲起来是笑谈, 任凭那扁担把脊梁压弯……”的优美旋律, 目睹“望望头上天外天,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 凭着是一身肝胆”的老人形象时, 会真切地感受到愚公移山的坚定信心。总之, 导语的方法多种多样, 不拘形式。
二、巧妙的设计问题, 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 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思维活动由问题的产生开始, 问题是学习的起点, 问题是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一篇优秀的文章, 总有一个或几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关键的词语、文眼、警句、段落等, 初中语文教师应根据“课情”、“学情”因势利导找准切入点, 提出有启发性的思考题,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调动学生的思维, 使课堂充满生机。如我在教《曹刿论战》时, 紧紧抓住“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这“文眼”, 启发学生探究曹刿的“远谋”和鲁庄公的“鄙”的具体表现。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 考虑到文章主题的多元性 (在“是否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上众说纷纭) , 我没有按部就班, 逐段赏析, 而是以“本文描写了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地的生活情景, 你认为哪儿的生活更有趣?”这一主问题“投石问路”, 引导学生探究少年鲁迅的生活轨迹, 结果自然是“公婆论理”, 莫衷一是。我抓住意见分歧的契机与初一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 按见解的对立冲突将全班学生分为“百草园派”和“三味书屋派”两大阵营, 请学生陈述各自的理由, 说说你认为有趣的人与事, 教师有选择地引导学生赏析精彩语段的内容与写法。待双方的唇枪舌战到了山穷水尽之时, 我相机诱导, 请学生辨析刚才双方提出的趣事, 想一想, 哪件事真有趣?哪件事细细想来是没味的?这样的探究, 没有限制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学生均能畅所欲言, 为自己所持的观点寻找理由, 从而深刻地、多角度地理解了“文本”。
三、贴近生活, 创设兴趣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语文教学一经与生活相联系, 必然生动活泼, 事半功倍。面向生活, 贴近生活, 走进学生心灵, 使语文的根深深扎在生活的土壤里, 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上《我的母亲》后, 我要求学生制作精美卡片, 写上温馨祝颂语回家送给妈妈, 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一片深情。学完朱自清的《背影》后, 我要求学生联系实际, 用心体会并说说自己所感受到的父亲深沉的爱。同时启发学生:你有没有和作者相同的体验?请谈谈你当时的反应与心理活动, 鼓励学生坦诚叙说自己与父母曾经有过的不理解与矛盾, 引导学生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学习《往事依依》后, 我请学生谈谈对学习语文学习的感受, 学生经过讨论后, 得出了“要多读”、“要有选择地读”、“要刻苦地学”、“要大胆创作、敢于想象”、“要有名师指点”等借鉴意义。学习《孔乙己》后, 我让学生假设推断:假如毒打孔乙己的丁举人生活在我们这个法制社会, 能逍遥法外吗?假如孔乙己生活在我们这个和谐温馨的社会里, 能凭自己的特长找到一份好工作吗?然后请学生模拟影视中开庭审理案件的方式, 对“孔乙己被害”一案进行公开审理, 让学生以职业介绍所工作人员的身份为孔乙己推荐一份合适的工作。总之,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引进了生活这一活水, 语文课堂更是呈现蓬勃生机。
【初中语文教学激趣】推荐阅读:
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激趣10-02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课堂教学的激趣艺术12-05
初中数学教学激趣四法12-13
初中生物教学激趣刍议01-06
初中物理激趣刍议09-03
初中英语的激趣手段06-04
快乐语文初中语文教学08-15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与建议,初中语文学习方法07-01
初中语文09-05
语文课堂激趣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