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趣教学法

2024-09-10

激趣教学法(共12篇)

激趣教学法 篇1

目前, 高中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教学效果难以令人满意等问题, 语文教师必须加以针对性地研究。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本文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角度谈谈如何活跃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升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境, 让学生乐意思考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不少学生往往习惯于听教师的讲解, 而不愿意深入思考, 更不愿意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究其原因, 这与其在以往课堂学习中养成的习惯有关———习惯于认真听讲、记录即可;部分教师为了赶进度, 习惯于“一言堂”、“满堂灌”, 由此导致学生惰于思考、不愿思考, 致使课堂气氛沉闷。

其实, 学生不是不具备思考的能力, 也不是不想思考, 关键是教师没能有效地充分调动其思考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可通过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中激发学习兴趣, 自觉或不自觉地沉浸于思考的氛围中, 从而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在《雷雨》 (节选) 的教学中, 我摒弃了直接串讲课文的教学方式, 通过将电影片段画面剪辑和相关文字说明的方式, 将整个故事二十年前的背景线索串联起来, 呈现在课件上, 改变了戏剧本身因为聚焦冲突浓缩故事场景导致的情绪突兀, 让学生在一种自然的情感渲染中更好地进入情境, 因为切合学生追根溯源的趣味, 也就更加顺利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周、鲁两家关系及冲突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了。

我在教学《今生今世的证据》一文时, 由于这篇散文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思想内涵都比较深奥难懂, 不少学生都读不太懂。于是, 在课堂教学中, 我就放弃了原本设计的问题教学模式, 转为情境教学。我利用网络课件资源, 将学生记忆深处的一些东西“搬进”课堂, 在课件中, 旧的用红笔批改过的练习本, 充满各种涂鸦的小学课本, 小时候玩过的弹珠、毽子, 收集过的各种各样的火柴盒、香烟盒、花花绿绿的糖纸, 以前曾流行的存留于记忆中的食物、风景、动画图片等, 这些东西在课件中随着班得瑞《童年》的音乐缓缓播放, 我发现很多同学从一开始的不以为意到慢慢沉浸进去, 他们突然发现记忆是如此之近, 又是如此遥远, 此刻课件打出字幕:“这是我们的童年, 也是我们今生今世的证据。想一想, 你能够证明自己存在的证据有哪些?请选择三样最为重要的并加以说明。”由于学生普遍进入情境, 激发起思考的兴趣, 在不自觉中开始思考自己存在的证据, 在接下来的问题回答中也就比较主动和积极了。

二、加强互动, 让学生主动质疑

在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似乎是天经地义, 学生提问来考老师这样“离经叛道”的行为往往被认为是课堂失范。其实, 学问、学问, 想要学好就要敢于去问。敢于提问题、主动提问题是更加积极的学习方式。因此, 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习惯、善于提问的能力, 让学生感受到提问的乐趣, 使师生在互动中教学相长。那么, 让学生愿意主动问, 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 通过合理的引导和评价, 让学生明白问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 也是提升思考力的关键措施。

教学《老王》一文时, 在最后的质疑讨论阶段, 我通过铺垫来引导学生主动问问题。我提出, 文中作者一家都对老王很好, 一方面是照顾老王的生意, 另一方面是每次给钱都给足, 即使老王最后送的鸡蛋也都坚持付钱, 这样也是对老王最为现实、最好的帮助, 对此大家是否认同。此时不少同学都认为老师不会无的放矢, 果然有同学对作者在文中的“愧怍”感觉不理解, 进行了提问。于是我因势利导, 让他们互动讨论, 最终得出老王需要的是“情”不是“钱”, 能够量化的钱与不能量化的“情”之间没有可比性, 这种付出的不对称使得作者倍感愧怍, 从而使得学生对文章表露的情感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同样, 教学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一词时, 在教学主要目标基本达成后, 我开始引导学生通过互动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我故作姿态说:“刚才, 我问了大家很多问题, 有的回答很不错, 现在给你们三次机会来问我, 看看你们在已经学完这首词的基础上, 能不能问出一些高难度的题目, 也难为老师一下。”在这个引导中, 首先对学生之前的回答作出了正面评价, 让学生心态放松下来;同时, 提供机会, 激发学生思考一些较深层次的问题, 既是激发主动性的需要, 也是提高问答效率的需要。果然, 在这样的激发下, 有几位学生提出了一些高质量的问题, 比如有位学生提出为何是“千里孤坟”, 难道只有其妻子独自葬在荒野之处么?可以说, 这个问题非常好, 回答了这个问题, 就能洞悉苏轼内心的深邃情感。笔者对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作出高度评价, 并引导他自己先谈体会, 然后激发其他学生补充, 在这样的互动中, 最终将“孤”字在词中的情感内涵一层层揭示出来, 而提出和回答这个问题的学生都备感兴奋、自豪。我想如果有机会, 他们肯定会主动去问、去想。

三、对比参照, 让学生喜欢动笔写

周国平在《如果我是语文教师》一文中曾说道:“所谓语文水平, 无非就是这两样东西, 一是阅读的兴趣和能力, 二是写作的兴趣和能力。”可见, 读写能力对于语文教学而言何等重要。不少高中语文教师却发现, 让学生动笔去写是难上加难。对于布置的各种周记、作文等写作的作业, 不少学生更多的是采取敷衍的态度, 满足于简单完成。

其实, 这种困境的解决在于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去拨动学生的写作之弦, 让学生自己拿起笔杆主动写、喜欢写。笔者在教学中, 没有将写作教学与语文阅读教学割裂开来, 而是力求将写作纳入文本教学中, 以读带写, 以写促读。对照教材文本, 选择优美的文章形成课外补充读物, 发给学生阅读。这些文章的作者并不出名, 有些甚至是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 在教学中经常将文本中的内容与课外读物中选择的相关文章进行对比阅读、迁移阅读, 并且告诉学生这篇文章就是学生所写, 传递“你也可以写得很好”的信息。学生在这种对比参照中, 激发了争强好胜之心, 写作时就更加自发、用心, 并带有比较意味。笔者再将新的优秀作品纳入读物, 给予学生动笔写作的无穷动力, 很多学生也因此渐渐喜欢上写作。

在教授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一课时, 我给学生朗读了一篇上届学生写的《难忘那些书》, 通过写老屋里爷爷留下的书籍以及在修补书籍、阅读书籍中爷孙的旧事来抒发对爷爷的深切思念、对过往时光的无比怀念。很多学生被这动人优美的文笔所打动, 我告诉他们这是他们的学长写的小练笔。结果在那周的周记中, 不少学生也尝试起写相关的文章, 有位同学以看到母亲穿着自己的旧校服而深感羞愧到深深理解母亲后感激母亲的情感转变为主线, 传递出浓烈的母女亲情。课堂上, 我同样对这篇文章作了范读、点评和肯定, 结果激发了更多同学主动写作的兴趣, 从而让学生形成了由读到仿、到写的良性循环。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激趣从来只是手段, 而不是最终目的。激趣的实质是对教学规律的尊重, 是面对高中生群体特征进行的有效教学尝试, 也是引导学生真正融入教学、提升语文素养的应有之举。

激趣教学法 篇2

目前,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进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写字教学已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和重视。能写一手漂亮的字,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的表现,有利于今后的学习、工作和交际。然而,有资料表明:当前写字教学现状总体来说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语文教师写字基本功不过硬,学生缺乏自觉练习的心理素质,识字教学中缺乏对“字形”的研究,忽视毛笔字的教学等。

学习写字,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古人就说过“字无百日工”,它需要扎扎实实、毫不松懈地坚持,需要有一个较长时间的严格训练。正是因为写字教学难度大、训练时间长而且比较单调枯燥,所以导致了老师不愿意教,学生不愿意学的局面。笔者认为,如果能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就能变枯燥乏味的机械练习为形象生动的有意追求,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呢?笔者根据多年教学所得,简述下面十种方法,求正于小学写字教学的同行。

1.欣赏激趣。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书法是中国的一门传统艺术,古今书法,群星璀璨,有重点地选择一些碑帖,如颜真卿的《勤礼碑》、柳公权的《玄秘塔》、欧阳询的《九成宫》、褚遂良的《倪宽赞》等,或者请学校中、社会上的书法行家写一些楷书作品,让学生欣赏,为学生讲解他们各自的风格、影响。2.故事激趣。我国古今书家留下了大量生动有趣的故事、轶闻,如《张芝临池的故事》、《欧阳询夜宿观碑》、《怀素与禄天庵》等等,充分运用这些故事穿插在日常的写字教学中,无疑对学生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3.儿歌激趣。儿歌通俗易懂,孩子们在轻松地吟诵歌唱的同时,也就牢记了靠说教很难做到的写字姿势、执笔方法、书写规则等方面的规矩,如“两肩齐平坐端正,头正背直挺起胸,笔杆斜靠虎口里,‘一尺’‘一拳’记心中”,再如“田字格,四条边,把字写在正中间,上下左右不靠线,行列整齐一线牵”等。4.榜样激趣。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写字教学中,老师首先应成为学生的榜样,老师的板书规范工整,讲究法度,学生就会心慕手追,自然产生一种要写好字的兴趣。同时,还要为学生树立一些比较亲切容易追求的榜样,如经常奖励班级中书写水平较高的同学,激发学生想要赶超上去的欲望。

5.比较激趣。有比较才有鉴别。每次写字练习后,要让学生记下日期,一段时间练习以后,拿现在的作业与几天前、几星期前的作业比较,使他们看到进步。还要鼓励学生与其他同学比,找出差距,树立新的奋斗目标。这样,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写字水平就会呈螺旋式不断上升的趋势。

6.电教激趣。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利用幻灯教学笔画、分析结构、运用示范,把比较抽象的起笔、行笔、收笔等过程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易于理解笔画、结构特点,便于记忆。另外,组织收看《书法讲座》、《翰墨春秋》、《墨海新蕾》、《笔中情》等影视,对于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也有极大的作用。

7.形象激趣。利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帮助分析笔画、结构,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笔者在教学“捺”这一基本笔画时,用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踢足球”作比,在捺尖画一足球,把正确的捺法比作是用脚尖踢足球,把不正确的捺法比作是脚跟踢足球,这样一比,学生趣味盎然,学起来也比较容易。8.集字激趣。集字,就是把字帖中毫不相干的字集成表示一定意义的格言、诗句、词语,然后进行练习。如学习柳体字帖,就可以集成高山流水、大公无私、满招损谦受益、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这一活动,不但可以使孩子们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练字的热情,而且可以教育人、陶冶人的情操。

9.比赛激趣。小学生争强好胜,在写字教学中,利用比赛的方法,也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笔者在教四年级学生练钢笔字时,每月举行一次“钢笔字月赛”,评比写得最好、练得最多、进步最快的同学,孩子们热情高、练得勤,进步很快。对于书写特别好的同学,还要组织他们参加各级各类社会性书法比赛活动,以利于进一步提高。

10.应用激趣。在小学写字教学中,还要注意学用结合,鼓励学生把学习到的写字技巧运用到平时经常性的写字活动中。认认真真地完成各科作业,端端正正地抄写黑板报,向亲戚朋友写信,为邻居写春联、请柬等,确确实实地感受到从小写好字是那么重要,从而向着更高的目标努力。

语文教学“激趣”手段 篇3

适时运用“激趣、启思、导疑”,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规律,采取各种手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以获取新知识的教学方法体系。其实质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式学生思维,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挖掘其内在潜能,使外部教育产生一种内化作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这里,仅就“激趣”环节作研究分析。

一、目的激趣

学生主动学习,首先要从学习目的上进行启发,这是最基本的。教师的教育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奏效,而是在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渗透中达到;特别是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进行社会理想教育的同时,还要进行职业理想教育,更要强调知识(特别是语文知识)在人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特别强调知识在精神生活中的作用:“知识确是学生将来从事工作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面,又是学生现在和将来精神生活的重要一部分”。要启发学生懂得:人只有掌握了丰富的知识,我们的精神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否则将会空虚和枯燥无味!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就能主动、自觉地学习。

二、悬念激趣

在古典章回小说里,往往在情节向前推进时,中途打一个结,让它暂时挂起,给读者产生一个期待的心境。用“且听不回分解”来吸引读者往下看,这是启发式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如《背影》一课中,作者朱自清在开篇写道:“我与父亲不见四年有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讲到此处,教师适时启发:为什么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呢?这就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跟着提问:一般作品描绘人物部位最多的是什么?学生讨论明确:人最富于表情部位应该是面部,应着力于面部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这是文学作品惯有的手法;而《背影》这课书,为什么抓住人物的“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呢?教师引导学生在讨论中逐步领悟这里描写的“背影”是进入老境“颓唐”父亲的背影,它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一个印记。父亲在家境惨淡,奔走谋职之时,还不辞劳苦,不怕麻烦送儿子上北京,还艰难地爬过铁路为儿子买桔子。这“背影”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背影”是父子依依惜别中给儿子烙下的一个深刻、不可磨灭的印象。如果还是囿于描绘人物的精神、音容笑貌,就不能像描写“背影”那样更想往下看,品味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情感,学生的求知欲在悬念中被激发出来了。

三、情感激趣

情感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作者缘情而发,把自己强烈的情感演变为文字。因此,激发情感必须披文入情,才能深切感受作者传递出来的感情。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须是作者有趣的最贴合的符号”。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文字的意义的情味,那么就是只看见徒有迹象而死板的符号,怎能接授近作者的旨趣呢?教师应善于调动学生情感,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让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如《卖炭翁》中的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分析这句时,教师可启发学生:卖炭翁身上穿得很单薄,为什么还希望天气更寒冷些呢?这不矛盾吗?衣单思暖,人之常情呀!为什么呢?因为卖炭老人希望天寒能卖上好价钱,否则,不要说生活无着落,就连买件单薄衣裳的指望也会落空的。这样一启发,学生就能理解老人这种矛盾的心理,蕴含着多么大的痛苦和辛酸啊!这样激发了学生对卖炭老人的深切同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

四、对比激趣

教学中运用相互联系而又容易混淆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正反对比和新旧对比,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在对比分析中加深理解,又在理解基础上加深记忆。以《故乡》一课为例,课文对闰土形象的描写,可采用对比启发,分析时,教师提问: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对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少年闰土:“紫色的圆脸、红和圆实的手”,说话滔滔不绝,说的都是海边无穷无尽的稀奇事;中年闰土:“灰黄的脸”夹着“皱纹”“松树皮的手”,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年变成一个“木偶人”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多子、兵荒、苛税等原因造成的。这样一对比启发,学生对课文理解加深了。

五、电媒体激趣

所谓媒体启发,主要是指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进行启发,如电化教学、电脑、幻灯、录音等现代化教学工具,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复杂为简单,图文并茂,形声结合。试想,在教高尔基散文诗《海燕》时配乐朗诵,比一般范读效果会更佳。

六、设疑激趣

在教学中,要尽力去打破学生头脑的“平静”,激发学生思维活动“波澜”。也就是激发学生的疑问,引发他们在生疑——置疑——释疑的循环往复中探求新知,发展智能。设疑的作用不可低估,它使学生在寻疑中产生求知欲望,形成探索和发现知识的动力,使学生学习具有自觉探索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变色龙)一课,在授课前设计几个问题要学生预习、思考:1.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2.他“善变”的明显特点是什么?3.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一变再变?4.作者为什么要塑造“变色龙”这个形象?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边看书边思考,这比上课不作任何预习,一上课就讲,效果更佳。

浅谈“激趣、创新”教学法 篇4

一、遵循“学以致用”的原则, 使学生乐学

1. 教学内容的安排设计要与“用”相结合。

在教学中制定的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如“画笔”, 学生可以利用它来设计贺年片, 送给亲人和朋友;“Word文字处理”, 学生可以利用它写通知、制课程表等;“Powerpoint”, 学生可以利用它来制作班级通讯录等;“媒体播放器”, 学生可以利用它播放自己喜欢的乐曲。这样一来, 学生学起来就会有兴趣, 乐于学。

2. 在应用中练习, 巩固知识。

学到的知识与技能是为了“用”的, 有了“用”的需求, 学生就会想办法强化巩固知识。因此在设计练习时要注意“实用性”。如:在介绍Powerpoint中的“自选图形”的使用方法时, 学生练习的热情不高。于是在设计这节课的练习时, 笔者提出了一些任务, 如:用自选图形画一个圆柱体, 并介绍一下各部分的名称。学生在完成这一任务时, 既练习了各种自选图形的操作使用方法, 并将它们整合在一起, 同时又掌握了数学知识。有了明确的目的, 练习就有了动力。

二、巧设“导语”, 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课成功的基础, 因此每节课的开始, 教师的“导”很关键。精彩的开场白, 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 唤起他们较高的学习热情。

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各种事物, 特别是新生事物充满好奇。根据调查, 许多初中学生学计算机都是出于对计算机的好奇。作为计算机教师, 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导语, 以此来缩短学生与教材的距离, 使他们乐学。

三、鼓励“尝试创新”, 帮助学生树立“求新”“求异”观点

在课堂教学中, 努力营造宽松、积极、探索、创造性的课堂气氛, 鼓励学生树立“尝试创新”的意识, 强调在课堂上, 只要敢于参与, 就是成功。比如:在教学生制作幻灯片时, 学生面对功能如此强大的“Powerpoint”软件, 不知如何下手。模仿多, 创新少, 制作出来的演示文稿没有新意, 在制作过程中也很少出现学生之间的商讨与争论。这时, 笔者努力寻找学生作品中的闪光点, 通过多媒体教学网, 演示给大家看, 并让学生阐述思路, 大家一起探讨。这样, 时间一长, 学生的思路就开阔了, 也就更愿意去动手尝试。

有人说:“创造性在一致性的要求中慢慢被泯灭。”课堂上, 笔者努力探索创造性学习的新途径。例如, 在平时的教学中, 鼓励学生不以老师和同学的作品为条条框框, 强调自己的作品要与众不同;另外及时评价、指导学生的作品;学期结束时举办相应的展览, 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被选登, 自豪感会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四、全方位互动,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人, 教师应当以启发代替灌输, 以指导代替管制。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初中学生好奇心强, 持久性差。课堂上如果教师讲得过多, 学生会感到厌烦。所以在设计课堂情节时应当多考虑他们的特点, 做到全方位互动, 即师生互动、人机互动、生生互动。课堂上, 学生有问题可与教师交流, 寻求帮助;学生之间互相取长补短, 体现合作。

五、激励参与, 让学生体验成功

在课堂上鼓励想、做、试, 避免听、说、背, 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年龄特点, 采用问答、游戏、比赛等形式, 使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 发表自己的见解, 积极参与到教学之中。让学生在笑声和掌声中, 既学会了知识, 又体验到了成功。

数学教学激趣七法 篇5

一. 情感激趣

教学工作是一种富有情感色彩的工作,教师的丰富感情是进行教学工作的巨大动力,并往往是学生产生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只有热爱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热爱数学教学,以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热爱而影响学生勤奋学习,以高度的责任感、富有情感的课堂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课堂出现相应的心理气氛,增强学生理智感,激发学生求知欲。

二. 质疑激趣

即教师鼓励学生从不不同角度去思考和判断问题,鼓励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想法,并要求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后提出疑问。如教“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引导学生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后问: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什么?这一问,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放开了,也很快找到了答案,激发了学生自行探索的欲望和自主学习的乐趣。

三.动手激趣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具有直观、具体性特征,他们对知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要依赖于真实的实物。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仅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增强学习效果,而且改变了那种老师讲学生听的枯燥无味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有兴趣。例如,教学“6的.认识“,教师先让学生用小棒摆图形,引导学生思考说:6可以分成1和5,2和4,3和3。让学生在兴趣昂然的动手操作过程中,伴随着动口,动脑,不仅轻松地认识了6,而且学会了6的分解和组成,进而使学生体会到学知识是一件很有乐趣的事。

四. 表演激趣

生动的表演能营造愉快的学习气氛,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教“认识人民币”时,最后练习可创设“售货员和顾客”的表演:一生演售货员出示一本书售价4元6角,其余学生当顾客,谁先准备好付钱法,书卖给谁。在有趣的买卖活动中,把认识和使用人民币有机结合起来,又培养了学生思维活动的灵活性。

五.游戏激趣

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学是小学生的天职。在教学中我们把知识融于学生的“玩”之中,使学生在玩中学,玩中掌握。如教完“7的组成”后练:

师:我出2(伸2指)

生:我出5(伸5指)

师:我出3(伸3指)

生:我出4(伸4指)

…….

把类似的游戏渗透到课堂,使学生学有兴趣。

六.竞赛激趣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而不是盲目地组织竞赛活动,让数学学习

教学激趣五法 篇6

1.情境模拟

以人为本,把学生的被动式的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创造足够的空间。因为旅游专业学科与众不同的特点,就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可以通过“模拟”的方法进行授课,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给学生安排一个“模拟旅行”的机会来学习旅游地理知识,比起单纯的讲解应该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在模拟旅游情境教学中力图让学生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表演来认识旅游活动的内容,感知旅游工作中的酸甜苦辣,懂得旅游工作的程序,从而使旅游专业课教得轻松、学得愉快。例如:模拟导游课中,带领学生来到校园景色优美的地段,学生轮流担当旅游者和导游,并完成不同的工作内容;导游初次带团没有把握好时间,当他把旅游团送到机场时飞机早已起飞了,如何处理?等等。

通过一次次地假设,一堂堂鲜活的旅游情境课,专业学习的兴趣在生动活泼的旅游情境中诞生,也使学生在表演中领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2.媒体展示

多媒体在目前的中职旅游课堂中用得还不算普遍,主要缘于老师们的不够重视以及现成资源的缺失。其实多媒体教学最大的特点是直观形象,能够达到节约时间、提高效率的目的。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鲜明生动的直观形象最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旅游课程的特点之一就是要讲述具有直观形象特征的山川湖海、日月星辰、自然气候、风土人情以及动植物、矿产等,这就为教师开展直观形象的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

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把学生难以直接感知的事物和现象,在短时间内直接有声有色、有动画地呈现出来,可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完成从形象的感性认识到抽象的理性认识。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注意力就会游离,产生听课疲劳,出现睡觉、开小差等一系列现象。

多媒体还能化复杂为简单,把一些需要大量板书的内容预先设计好,到上课时,一边讲解一边展示,可以大大解放劳动力。否则,就会在课上浪费大量时间板书,同时,多媒体教学还能优化课堂结构,可以使课堂的结构变得紧凑。

3.联系实际

抽象的理论是比较枯燥的,长时间的纯理论的讲解,会使学生兴趣寡然,如果此时进行必要的引申,把它引入到现实生活中,或者某一个与之相关的故事中,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听课欲望,并且能够较好地理解这个理论。

例如在讲授《客房服务与管理》中客房的五大功能(睡眠空间、盥洗空间、书写与梳妆空间、起居空间、贮存空间)时可联系家庭空间构造进行分析。通过联系实际,学生把课堂知识进行了延伸,从亲身体验中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在这种活动中学生没有束缚,放开了手脚,在专业学习中真正展开了腾飞的翅膀。或者,老师可以“抛砖引玉”,老师联系实际讲过一个例子后,让学生们再找一些现实中的例子,加深他们对理论的理解。这也是一个很好的“促进自主学习,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育机会。

4.发扬民主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主渠道。相对而言,中职学校的学生厌学情绪较重,特别是对于理论课的教学,存在着较普遍的习得性无助感。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课堂环境分为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两种。在学习过程中,与学生学习相关联的课堂心理环境的要素有三个:情感、任务、组织。

也就是说,如果要实施中职旅游课堂的有效教学,那么在课堂中,就应当具备充满情感的吸引力、教学任务明确、教学环节组织有序。

在中职旅游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师爱效应”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比如:一个关注的眼神,能使学生如沐春风、备受鼓舞;一个真诚的微笑,能使学生信心十足、奇思喷涌。在课堂上,教师要以自己丰富的情感来感染学生,把命令式的、居高临下式的话语转化成商量式的、平等交流式的话语,把生硬冰冷的语言变成富有感情色彩的话语,将内蕴关注、激励、鼓舞的话语当做传递情感的灵丹妙药。如此的“爱”,如此的“被尊重”,便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5.合作探究

在中职旅游课堂教学中,应当具有明确的“任务目标”意识。在课堂中,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或者任务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解决时,学生就会有一种责任感,便会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而且,“问题也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的形式。

在中职旅游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教学组织可以使学生对教师的教学产生信任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的教学组织是激趣的开始,这样反复不断的良性循环(有效的教学组织——激趣——达成好的教学效果——更有效的教学组织——再激趣——达成更好的教学效果……),会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增强,从而更好地实现中职旅游课堂的有效教学。

游戏教学情境激趣 篇7

一、利用单词游戏,互相比拼,激励参与

“教师是一堂课的主宰者”,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运用歌唱、表演、猜谜、模仿等多种游戏形式来活跃课堂气氛,就可以扣住学生的心弦,引导激情,使孩子爱学、想学。以此激励孩子主动参与。例如:我教了生词morning后,在黑板上写三个字母再加几个空格,如“m__ni__”,学生举手说出字母老师在黑板写出来,哪一个全写对的算得胜。获胜的学生老师要给予一定表扬,落后的学生老师要给予一定的鼓励,希望下次成功。由于孩子的好胜心理,他们的兴趣在于比赛得胜,做了一次还要做一次,每次游戏都练习前一天的生词,这样激励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从而更迅速地记住所学的单词。

二、利用表演游戏,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文化活动。掌握一门语言的最终目地是为了表达思想,进行交流。学生的口语训练和交际能力,可以创设一定的语言情境,通过做游戏方式,让他们身临其境,从中得到培养。比如:接客表演:像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How do you do?Nice to meet you.How do you do?等问候语。给学生更多的机会练习口语。但在具体的语言运用中,前后相关知识、句型结构应联系起来使用。再如:学习How much is it?How much are they?句型时,设计购物表演:一位学生当售货员,几位孩子当顾客,桌子上有an apple,two bananas,a knife,three pencil等。在表演时,与“Can I help you?”“Here you are.”“Thank you.”“You are welcome.”句型联系在一起,使语言结合生活实际,给孩子自由发挥的空间,他们就更有信心参与活动,学习的兴趣也会相应提高。这样孩子在表演中既促进了教学的开展,又培养了口语交际能力。

三、利用伙伴之间游戏,提供学生更多练习的机会

教初一学生的英语,利用学生目前所需要的——做游戏,来引导他们学习英语。教师好像不是教英语,而是无意间学生都在那里学习英语,学生不知道自己在那里学英语,而实际上他们都在练习英语,以这种方法来引起他们学习的兴味,练习英语的目地也就达到了。

例如,要孩子们熟悉表示方位的介词:in,on,in front of,near,under,beside等。两个孩子组成一组,一组的同学为A,另一组为B。A和B结为对子。教师造一个表示方位的句子,”A stand in front of B,A go beside B”等,给孩子一个指令,孩子们根据教师的指令移动位置,由慢到快,直到大家都明白为止。孩子做游戏不愿中间停止,总喜欢连续做二、三次。因此,孩子还可以利用不同的实物:pen,pencil,ball,ruler等,于不同的方位,再做类似的游戏,练习英语的机会就可以增多。

四、利用情景创设游戏,让学生身临其境

传统的教法,是学生在被动的环境中学习英语知识的,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很难达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若利用课程创设一定的语言情景进行游戏,就能把一个真实、清晰而有情节的语言背景展示给学生,能促使不同程度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言情景中来,提高交际能力。

五、利用多种方式游戏,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由于学生的素质不同,在学习中就有一部分学生学习英语吃力,心理负担重,缺乏自信心,学习被动。但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爱好、特长。在教学时,通过做游戏将其优势融入到教学中,给他们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只要他们参与到游戏中来的,就表扬鼓励。随时来一句鼓励性的语言。如:“Very good!”“Wonderful!”“Well done!”“Excenllent!”“Good job!”“Perfect!”……当学生听到表扬时,学习起来信心百倍,起到意想不到的鼓舞作用,而建立起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浅谈激趣作文教学法 篇8

一、由读激趣, 抓好起步作文训练

兴趣是一种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和训练效果的兴奋剂。尤其是小学生, 他们的学习活动往往受兴趣的支配。因而, 教师要特别注意在本来学生就十分感到厌倦、乏味的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 以提高教学效率。

要抓好学生的起步作文, 我认为, 除了在平时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 (写作知识、方法、技巧等) , 即结合课文进行作文指导, 把课本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外, 还要从激发学生阅读课外书报的兴趣入手, 重视指导他们阅读与教材配套的自读课本, 鼓励他们多读、多看课外书报, 激发他们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很多课外读物内容丰富多彩, 故事性强。 而且, 很多小学生的天性是爱看故事书、爱听故事、爱讲故事。 开始, 教师应精心选择一些适合学生思维、语言、发展水平的短小、有趣的小故事, 并辅之表情、动作, 生动形象地讲给学生听, 激发诱导他们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并抓住这个契机, 鼓励他们亲自去读一读, 然后逐步转化到学生找书报选读, 成立读书读报兴趣小组, 开展读书读报活动, 并要求他们写读书笔记。 教师还可定期举办一些朗诵比赛、猜谜语、成语接龙、开故事会等活动, 比一比, 看谁读得多、读得透, 看谁讲得好, 讲得生动具体。根据学生阅读的内容, 教师可有意用一些词句, 让学生模仿说讲, 并让学生复述故事, 促使词汇转化成学生的个人储备, 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故事情景, 让学生填补词语、句子或段落, 使故事生动具体完整。 教师还可让学生进行仿写。 此外, 教师还可以在学生的博览群书中开展 “信息卡”“词语卡”“手抄报”等活动, 让学生通过读书读报制作各种各样的卡片, 进行展览评比来激发他们对阅读的兴趣。

这样, 以读知写, 以读带写, 不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有趣的阅读中积累语言, 积累材料, 而且还启迪了他们的思维、 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丰富了他们的词句。 这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有效手段, 为学生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开展有趣的活动, 激发学生说写欲望, 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

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种事物, 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视野, 激发学生用心钻研学习, 提高学习质量。 诱发学生作文兴趣, 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和点燃学生写作的欲望。 近年来, 我经常开展一些手工科技、美术书法、写作、阅读、棋类、体育、音乐等兴趣小组活动, 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 培养他们的兴趣, 使他们在作文时有话可说, 有材料可写。此外, 我还根据课本每一个单元的作文要求, 有意识、有目的地创设一些相应的活动和情境, 制造相关的气氛, 让学生触景生情, 使他们在这些情景中唤起某种写作灵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在课堂上造成的生动活泼、 乐观愉快的气氛, 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重大意义。 ”

有一次, 我给学生上作文活动课 《添嘴巴》。 上课时, 我抓住学生喜欢游戏活动的特点, 进行激趣, 制造气氛。 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 我提出两个活动要求:一是要求观察整个游戏的过程, 并把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以及所想到的说出来, 比谁观察仔细, 听得认真, 说得生动、具体、准确。二是根据游戏的内容学习编写作文提纲。整节课上, 学生很投入, 观察认真, 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交流, 光题目就提出了十多种。 最后, 我和学生一起评议他们列的提纲……第二节课, 学生用了不到三十分钟就完成了这篇作文, 字数均在450字以上。

这样, 有目的、有意识的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 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个具体、形象的场面。以情激趣, 学生感受会更深刻。这样就能让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情景中, 带着浓厚的兴趣, 愉快地完成作文训练。

三、自读创写, “发表”激趣, 让学生享受成功的乐趣

“劳于读书, 逸于作文。”发表, 能激发一个人写作的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 如果在班里能采取多种形式 (如板报、录音播放、收集整理成册等) 给予发表, 同样能诱发学生对作文创作的竞争, 引发学生对作文创作的极大兴趣。

在教学中, 我采用各种“发表”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 把优秀作文在班上进行分批、分期、分类开展“发表”活动:一是录音播放;二是装订成《优秀作文选》, 放在班上随时阅览;三是开辟“习作”专栏, 选登优秀作文供大家欣赏。 就这样, 学生由读到写, 由仿到创, 成功的“发表”激起了他们强烈的写作欲望, 一篇篇优秀作文不断地产生。很多学生不但在班上发表, 而且还在学校和镇的作文竞赛中获奖。 如多人在《快乐作文》上发表了作品。

总之, 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因势利导, 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 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 增长知识, 陶冶情操, 促进个性发展, 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摘要: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关。如何使作文教学突破难关, 实现高效教学呢?为此, 笔者采用了激趣作文教学法,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语文教学巧激趣 篇9

一.魅力激趣

新课标中提到“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继续学习, 更新观念, 丰富知识, 提高自身素养”。而学生中普遍存在一种情况:喜欢哪位老师就会自然而然地喜欢他 (她) 所教的那门课, 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给他们留下的印象。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这样说过:“我们做事要感到有乐趣, 如果不是精神愉快, 而是愁眉苦脸地在那儿教, 愁眉苦脸地在那儿学, 效果决不会好。”只有时刻注重自己的品格修养才能使一个语文教师具有一种人格魅力, 这是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的最直接的动力。

二.目的激趣

要使学生主动学习, 首先要从学习目的上进行启发, 这是最基本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特别强调知识在精神生活中的作用:“知识确是学生将来从事工作不可缺少的, 另一方面, 又是学生现在和将来精神生活的重要一部分。”要启发学生懂得:人只有掌握了丰富的知识, 我们的精神生活才会丰富多彩, 否则将会空虚和枯燥无味!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 就能主动、自觉地学习。

三.情感激趣

情感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 作者缘情而发, 把自己强烈的情感演变为文字。因此, 激发情感必须披文入情, 才能深切感受作者传递出来的感情。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 语言文字必须是作者有趣的最贴合的符号。”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文字的意义的情味, 那么就是只看见徒有迹象而死板的符号, 怎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教师应善于调动学生情感, 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 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 让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如《卖炭翁》中的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分析这句时, 教师可启发学生:卖炭翁身上穿得很单薄, 为什么还希望天气更寒冷些呢?这不矛盾吗?衣单思暖, 人之常情呀!为什么呢?因为卖炭老人希望天寒能卖上好价钱, 否则, 不要说生活无着落, 就连买件单薄衣裳的指望也会落空的。这样一启发, 学生就能理解老人这种矛盾的心理, 蕴含着多么大的痛苦和辛酸啊!这就激发了学生对卖炭老人的深切同情, 对当时封建社会的强烈不满。

四.角色激趣

通过演唱、对白、采访等方法, 创设意境, 模拟情景, 使学生进入一定角色, 身临其境, 受到感染从而增加兴趣。如教《刘胡兰慷慨就义》, 可分角色对白, 通过对刘胡兰、阎军的对话, 从而感染学生, 加深刘胡兰“慷慨就义”的体会, 使学生的思想品德经受一次洗礼。再如教《白毛女》时, 采用演唱的手段, 使学生欣赏感受戏剧的艺术形象和表现方法。

五.悬念激趣

在古典章回小说里, 往往在情节向前推进时, 中途打一个结, 让它暂时挂起, 给读者产生一个期待的心境。用“且听下回分解”悬念来吸引读者往下看, 这是启发式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如《背影》一课中, 作者朱自清在开篇写道:“我与父亲不见四年有余, 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讲到此处, 教师适时启发:为什么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呢?这就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跟着提问:一般作品描绘人物部位最多的是什么?学生讨论明确:人最富于表情部位应该是面部, 应着力于面部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 这是文学作品惯有的手法;而《背影》这课书, 为什么抓住人物的“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呢?教师引导学生在讨论中逐步领悟这里描写的“背影”是进入老境“颓唐”父亲的背影, 它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 半生潦倒的一个印记。父亲在家境惨淡, 奔走谋职之时, 还不辞劳苦, 不怕麻烦送儿子上北京, 还艰难地爬过铁路为儿子买桔子。这“背影”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

小学英语教学“四激趣” 篇10

1. 情感融入激趣

情感具有很强的内驱力, 它是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前提条件, 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爱。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 是学生的基本心理需求。教师应对学生倾注爱心, 用爱心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可通过面部表情、视觉交流吸引学生, 也可通过点头微笑、体态语言提示学生, 还可通过热情洋溢的话语鼓励学生……教师的和蔼可亲能在师生之间架起情感的桥梁, 使教学活动在融洽的关系和活跃的气氛中顺利进行。

2. 赏识评价激趣

有人说:“数落学生的十短, 不如奖励学生的一长。”教师一束鼓励的目光, 一句赞赏的话语, 一个欣赏的体态, 都会在学生的心中播下快乐的种子, 有时甚至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我所执教的班级中有一个学生, 课上注意力不集中, 英语成绩在全班倒数第一。经了解得知, 他调皮捣蛋, 造成前任教师对他不闻不问, 加上家长的频频斥责, 扼杀了他学习英语的兴趣。我注意对他进行赏识评价, 每堂课上都鼓励他大胆发言, 对他的点滴进步适时给予赞赏, 课后和他促膝谈心。赏识, 唤醒了他的上进心, 激发了他学习英语的热情, 课内、课外的英语读、听、写、背, 他一个不落地完成了, 不到一个学期, 他由班上的英语学困生跃为英语中等生。

3. 教学手段激趣

一个人注意力集中, 大脑中就只有一个兴奋中心;一个人注意力不集中, 大脑中就会有多个兴奋中心。多个兴奋中心会相互干扰, 影响学习效果。对此, 教学中既可充分运用直观的、学生喜爱的图片、卡片、表格、实物、模型、地图等直观教具, 刺激学生的五官感觉,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也可充分运用录像机、幻灯机、实物投影仪等电教设备进行辅助教学, 使语言学习达到音、形、义的高度结合, 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和兴趣, 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知、理解、吸收和消化, 有利于学生认知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形成。

4. 教学活动激趣

课堂教学中, 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 边学边玩、边玩边学, 产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1) 游戏。因为小学生对游戏情有独钟, 所以我经常把一些饶有情趣、短小精悍的游戏引入课堂。如教学牛津小学《英语》4A Unit 6句型“Whose...is this/are they?It's/They're...”时, 我安排了一个“失物招领”游戏。我在教室前放了一张桌子, 桌上放着一块“Lost and Found”牌子, 并把学生带来的衣服、鞋、帽一一放在桌上。游戏时, 我让学生用口语“Whose...is this/are they?”寻找服装的主人, 被找到的主人用“It's/They're...”回答。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新知识, 巩固所学知识, 在兴奋中潜移默化地锻炼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形成“用英语做事”的能力。

(2) 表演。爱唱爱跳是小学生的天性。教学中, 既可借助音乐的优美旋律和节奏进行英语单词及句型的教学, 又可创设与生活相关的情境, 让学生通过表演, 缩短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距离, 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感受学英语的快乐, 产生学英语的兴趣。

(3) 比赛。针对小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 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 如问答比赛、对话比赛、单词比赛、擂台赛、抽签抢答赛等, 让学生在各种比赛中增强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帮助学生与英语学习建立感情。

初中作文中激趣教学法 篇11

关键词:作文;激趣方法;例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081-01

教育家于漪曾说:“一个好的作文题目,它能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打开学生记忆的闸门,开拓学生广阔的视野,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随着兴趣的激发,他们会运用学到的知识展开丰富的联想,把知识连成事,扩成篇,化为知识的能力。”由此可见,提高写作能力必先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因此,教师应创造各种机会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一、积累语言,培养写作兴趣

阅读是学习写作的前提,教师应结合课内课外阅读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兴趣,积累丰富的语言,奠定成功写作的基础。课内课外阅读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丰富学生的作文内容。教材上的每一篇课文,在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上都是学生作文的典范,文中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断俯拾皆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品读、领悟、仿写。这样能使学生对语言有更深的理解,同时学生灵活应用时也会对语言的生成性产生浓厚兴趣,从而激发写作的欲望。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继续和延伸,也是课内活动的补充和发展。广泛阅读会让学生产生多种体会,生活会丰富,写作兴趣会增强。因此课外阅读应以博览为基础,以精读为目的,指导学生勤做摘抄,多做评点.每周用固定的一节课对一周课外阅读情况做小结,师生互相交流读书的困惑、读书的乐趣、读书中的收获。

二、创造空间,点燃写作欲望

作文教学中,很多教师提倡创设情境来帮助学生写好作文。实际上,让各种情致盎然的活动回复到本来的目的,在活动中得到的种种体验、感受、熏陶会沉淀在学生的心灵深处,丰富他们的性灵,让他们在整体上得到陶冶和提升,对他们的作文还是有极大帮助的。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眼中的世界一天天阔大起来.他们的内心世界也一天天丰富起来,他们对生活、对世界有了更多的感悟。这些感悟“积蓄”在他们心中,正在寻找一个恰当的渲泄途径。此时,我让学生写随笔,自由状态下完成——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我也尽可能与学生自由对话。作文在这里成了享受,写作者体会到了在思索中有所发现,有所升华的喜悦。欣赏者也感到了被童心净化和提升的喜悦。创造与共鸣产生的愉悦简直是沁人心脾的。只要我们敢于放手,学生就能睁开自己发现的眼睛,发现人生最本来的情境——与父母的相处,与同学的交往;课堂上的思索,课间的嬉戏;地里的油菜花,天上的风筝……,有了写作的自由,学生的心灵得以放松。自由的写作空间,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生活的积累,点燃了学生写作的欲望。

三、培养能力,激发写作兴趣

写作能力的高低,是学生顺利完成写作的重要条件,虽说是“文无定法”,但按一定要求使学生完成一个个训练点的写作,学生的写作水平会慢慢提高。因此,培养学生写作能力,要有计划、有目的循序渐进地培养。时间长了学生会很反感教师不停的讲那些枯燥无味的训练要点。怎样激发学生活力,使学生主动参与作文训练呢?针对初中学生的写作水平,我们在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语法修辞、自己修改等方面去这样尝试。在班上每个星期开设一节作文技能训练课,根据训练重点一般是先欣赏不同类型的范文,让学生产生钦佩、羡慕之情,激发自己也想写出精彩范文的愿望,然后师生互相讨论商议训练重点。

在教学中,如在何写好开头为训练重点的作文课上,不放这样设计,首先让学生思考:“如果以我想唱首歌为话题作文,那么怎样开头?”首先让学生交流讨论后,在学生有一些想法后就开始让他们欣赏以“我想唱首歌”为话题的精彩开头。

欣赏了“一次无意中,我从书桌上翻出了一本积满灰尘的相册,在第一页我找到了你,我的同桌”,顿时一首歌便会回荡在耳边,《同桌的你》……

又如,当引导学生欣赏了“我想唱首歌,唱首歌给我的母亲听,这首歌没有歌词,没有旋律,因为这是用心唱的,我对母亲的感谢是歌词,我不安跳动的心是节拍,我对母亲潮水般的依恋和爱就是旋律”后,引导学生摹写“我想唱首歌,不一定婉转动听,但却饱含深情;我想唱首歌,不一定高亢激情,但却充满着我的无限感激,那是一首赞美的歌,它赞美的就是××。”

摘要,只要有几个同学的作文开头出来了,其他同学很会受到鼓舞,也会大胆的念出自己的作文开头来,无论是倒叙的、开门见山的、引用名言的、从肖像描写入手的……就会一股脑儿涌现出来了,何愁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不起来!

四、树立自信,激发写作激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个体差异性,在写作方面也同样如此。因此,教师评价学生作文时应充分发掘学生作文中的成功点,无论是立意、结构或语言,甚至某个词语的独到应用,都应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学生认为自己能写好作文的信心。在讲评中教师应多做有针对性的表扬,激励学生,让学生有“丰收后的喜悦”,激发学生写作的激情。对于优秀作文,推荐到相关刊物发表。

作文评改中,教师也应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学会自己评改。在教学中,把全班同学分为几个小组,让小组成员相互鉴赏、评论,提出修改意见,这样既能发挥小组的积极性,也可以使学生接触更多的文章,吸取更多的优点,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中增长作文能力。同时,教师适当选取有代表性的文章在全班集体评改,师生互评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增强自信心,从而激励他们的写作激情,达到加上的教学目的。

强化“激趣”教学提高课堂实效 篇12

一、“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导入语“激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尤为重要,成功的导语不在长,而在精,在有情。课堂教学的初始阶段,教师要利用导语在短时间内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将注意力引到所要讲授的内容上来。“激趣”导入法有以下几种。

1.诗词、歌曲、名句导入法。为创设情境,渲染气氛,适度引用一些诗词、名言、俗语、歌曲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他们较快地进入新课程的学习。例如:师生可背诵写长江的系列古诗句来导入学习《三峡》;播放《好汉歌》来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引用李春波的《一封家书》来导入《傅雷家书两则》;引用范琳琳的《我热恋的故乡》来导入《故乡》;引用“打仗还是亲兄弟,上阵还是父子兵”这句俗语来导入《我的叔叔于勒》。

2.重大时事、故事导入法。教师先叙述一个与课文内容相联系的重大时事或故事(典故、轶事、寓言、笑话等),以诱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思考。例如:讲述“钓鱼岛事件”这一重大时事来导入《亲爱的爸爸妈妈》;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来导入《天上的街市》;讲述“三顾茅庐”“七擒孟获”的故事来导入《出师表》。

3.影视导入法。采用多媒体工具等放映精彩片断,吸引学生,激发兴趣。例如:教《范进中举》《智取生辰纲》时,先放映一些影片的精彩片段,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到人物的初步形象,为教学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等打下基础。

4.悬念导入法。教师从课文中提炼出悬念,在课堂开始就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例如:教学《山市》时,教师先用语言描述“海市蜃楼”的奇怪景象,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是不是有一些超自然的力量存在呢?教学《论求知》时,教师一上课就将一只空手袋用手提起又放下,接连几次袋子都瘫软桌面,之后又用口袋装满书再往桌上一放,袋子却能端正地立起来。教师要求学生说出看到这一过程的感想,并用一句话概括出来。教师通过有意识地设置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产生一种探究心理,自然地进入了新课学习。

5.图像导入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课文内容制成课件,给学生以直观形象,导入所学内容。例如:各种形式的桥、苏州园林图、愚公移山动画片等。

当然,课文的导入因文而异,教师要把握文章的精神内涵。文质兼美的文章,常注重审美情趣的培养,可以运用一些诗文警句或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渲染气氛,创设“先声夺人”的审美情境。故事性强的文章,可以通过讲述背景故事或影视情节导入,引人入胜……总之,导入语应具有“新”“趣”等特点。“新”就是要创出新意,要独具匠心、别具一格,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趣”就是有趣味性,有愉悦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抓提问“激趣”

古人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设置疑问,常常会激励学生去思考“山重水复”,去寻求“柳暗花明”。课堂中有效设疑能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点燃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课堂中该如何提问,才更科学有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我认为“激趣”性的提问应具备以下三点特征。

1.要找准切入点,有针对性。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针对重点和难点设计问题,直奔主题,不蔓不枝,干脆利落。如教学《口技》时,“京中有善口技者”中的“善”一词是本文的题眼,文章从哪些方面突出这个“善”?通过这样的提问紧扣住重点,从而让学生掌握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表现口技表演者技艺高超的写作手法。再如教学《变色龙》时,“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中变了几次?不变的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既立足于文本,又吸引了学生。学生顺着这一问题既能深入了解课文的主旨,又能引发对文本进行深入的探讨。这样的切入点针对性强,具有“牵一发而动全篇”之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进行深层的多向的思考与探析。

2.要有艺术性。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如果教师只是平铺直叙地提问,久而久之,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如果能“直题曲问”,反而会激发兴趣,激活思维。如教学《孔已己》时,在学习孔已己最后一次出场的外貌描写时,我提出这样一问:“孔已己那件长衫哪去了?”一时间,讨论声此起彼伏,最后学生结合当时背景,积极思考,得出了“被丁举人毁了或卖给了和孔已己一样的人”的答案,这一答案从侧面紧扣文章主题,有力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从更深广的意义上暴露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

3.要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课堂是倡导和推进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突破口和主阵地,只有课堂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才能引起其他情境下学习方式的变革,只有课堂上强化了探究的兴趣、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才能为学生的课外探究提供示范、基础和条件,在设好问、穷追问的基础上,我采用定向探究、情境探究、激趣探究、比较探究等多样化探究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以此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教学《羚羊木雕》时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评价“我”这个人物形象。学习《爱莲说》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莲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呢?通过多角度的思考达到对问题的全方位理解。如教学莫怀戚的《热爱生命》一文,将其和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同题文章作一比较,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学以致用,又将探究性学习由课内引向课外,拓宽了学生视野,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总之,“激趣”性的提问如海面上的灯塔,给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创设思维的情境,能引导学生深刻地理解文本。

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促成功“激趣”

一堂成功的课并不是教师一个人照本宣科式的表演,它离不开学生的全过程参与,所以教师要娴熟地驾驭课堂,调节课堂节奏,让学生体验成功,让成功来带动兴趣,并将此转换成新的学习动机,形成可喜的良性循环。兴趣会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这种动力会指引学生走向成功;而成功同样会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

1.情境教学,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创设有趣的情境,能拓展学生思维和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预设情趣浓、意味浓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内在的兴奋点,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为教学的动态生成设计多种“通道”。如教学《羚羊木雕》时,师生共同创设如下情境:(1)假如你就是文中的“我”,此时,你眼里的父母是怎样的?(2)面对这样的父母,你会产生哪些想法?会有何感受?(3)其实文中的“我”是有机会化解矛盾的,假如换成你,你会怎样去化解呢?通过大胆假设,抓住情境,实现探究目的,激发了学生自主意识。如教学《观潮》时,先通过多媒体播放钱塘江涌潮的情景、观众观潮的盛况,接着提出问题:如果让你作为一名主持人介绍观潮盛况,你会怎么报道?然后让学生模拟主持人报道群众弄潮和观潮的情景,这样一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层次教学,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一堂语文课,在课前设计教学目标时,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深浅不一的数个目标,学生说得有道理就鼓励,抓住时机毫不吝啬地表扬,会使学生燃起自信之火;出现错误时,应给予指导;在思维受阻时,应善于启发诱导。同时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个性化的反应,使学生真正成为推动课堂的主体。老师要创造条件,让每个同学都有发挥的机会,发现他们细微的进步,及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鼓励。要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得到思维的训练,都能从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3.竞争教学,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语文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学生求知欲旺盛、好胜心强特点,营造竞争氛围,使学生在良好的竞争环境中自主学习。教师适时开展“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小组pk赛”“情节表演赛”等竞赛活动。如教学《羚羊木雕》时让各组派出代表表演妈妈、“我”、爸爸、奶奶等角色,并开展比赛评判。如教学《核舟记》时让两组同学上台表演苏轼、黄庭坚共阅一手卷时的动作、神情,师生结合表演加以评析。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并从竞争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同时激励了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

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化延伸“激趣”

好的文章总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课堂教学如果仅仅停留在课堂内,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有限的,更谈不上能力的形成。“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将学生的兴趣由课堂向课外延伸,将生活语文化,会大大提升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从学生的学习对象上看,不能局限于课本,“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语),要引进一些新鲜生动的材料,含蓄隽永的诗歌,针砭时弊的杂文,清新活泼的散文,都可以成为教学的内容。《智慧背囊》《小小说选刊》《散文》《读者》《杂文选》甚至影视剧等都可以作为教材的有益补充。如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可以让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学习余光中的《乡愁》,可以让学生比较阅读席慕容的《乡愁》和琼瑶的《剪不断的乡愁》。这样做既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思辩能力。

鲁迅先生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不满足已有的知识,会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热情,教师的作用就是指导学生将这种兴趣和热情延伸到生活中,通过课外阅读、写作、研究性学习等途径,实现“文学即人学,语文即生活”的理想境界。

乐趣是语文课的生命。如果学生爱上了语文课,爱上了语文,那就会极大地促进学生语文潜力的发挥,极大地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教师的作用在于“激”,从课堂教学的第一分钟开始就要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贯穿于课堂始终,延伸到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1].余林生《精心设计提问,激发学习兴趣》,《教育教学论文集(之二)》,中国文联出版社。

上一篇:组织公平理论下一篇:中超足球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