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激趣四法(共5篇)
英语教学激趣四法 篇1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 :“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话表明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进行了以下几点有益的探索。
一、情感激励法
情感具有感染性,能激起学生学好课文的热情。要让学生乐学,先要让学生近师,所以教师增加感情投入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先决条件。教师把感情倾注在学生身上,学生才会尊敬和信赖自己的老师,从而对老师的讲课内容产生兴趣,如果学生连老师都不喜欢,不愿听老师讲的课,何谈兴趣之有?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决不能忽视感情的投入,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要想受到学生的尊敬,还应有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教师的博学多才。一个教师只有在知识上有了量的积累,才能熟练地驾驭教材,把自己的知识转变成讲课技巧,在教学上有质的飞跃,从而有效地影响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敬佩和求知欲,学其师,知其道。试想,一个平时上课时常语言有误,课下与学生交谈孤陋寡闻的老师,又怎会受到学生的尊敬?怎会近师乐学呢?
影响学生的情感除教师本身外,还在于教学内容。对于一篇感情深厚的文章,教师自己应先深刻把握教材,示情之前先动情,才能有效地感染学生,把学生带入情境,激发学生的情趣。如在教英雄人物的故事或写景抒情的课文时,教师应先动之以情,用富有感情的范读或引导词感染学生,使学生对课文本身产生兴趣,进一步激发他们进行创造学习的情感。
二、导课激趣法
我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和对优秀教师优质课的不断学习体会到 :一堂好的语文课犹如一篇好文章,一开始就那么扣人心弦,引人入胜,把学生引入一种特殊的氛围,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导课的设计,其目的就是努力创设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中,我认为以下几种导课法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
1.情境导入。学习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引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因此,一节课开始,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如一位教师在讲《荷花》一课时,放录像引导学生 :“荷花,是我们济南市的市花。现在,请同学们跟我一块儿到大明湖畔荷花池边去观赏一下美丽的荷花。过一会儿,你再告诉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有条理地说一下。”这样的导入,就使学生不自觉地随着老师的引导,进入观赏的情境,自己仿佛置身于美丽的荷花丛中,陶醉在大明湖畔。事后同学们踊跃发言,甚至答出了“荷花有的像亭亭玉立的少女”这样连书本上都没有的绝妙语句。这样的导课入境设计,正因为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不但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的能力,而且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有了极佳的锻炼机会。
2.背景导入(故事导入)。对于一篇故事性较强且年代久远的文章,背景的介绍或与教材内容有关的寓言故事,名家大师的语句或事迹的简介,无异于有效的兴趣催化剂。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探究的欲望,本人在讲《草船借箭》、《将相和》等文章时就事先布置让学生搜集有关三国时期的社会情况资料。导课时,通过学生自己讲述故事背景,教师补充的讨论发言,使学生对故事中的人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使学生了解了故事的因果这一单元训练重点。
3.质疑导入。在教学伊始,采用质疑问难导入新课的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意见,特别是带有创造性的见解,因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如在学习《詹天佑》一课时用让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导课,有意识地把发现问题的机会让给学生,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中国修自己的铁路,帝国主义国家为什么阻挠?”“詹天佑为什么接受任务?”“铁路竣工,为什么说给了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一个个问题接踵而来。这些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虽然有的同学提的问题不尽人意。老师对其积极思考的首肯、容忍足以使其产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敢于发言,培养了学生寻根问底的探究精神,这样的导课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取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精问诱导法
“教师之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 (叶圣陶语)教师主导作用正确的完全的实现,其结果必然是学生主动性的充分发挥。创造思维能力不是一下子就能形成的,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反复训练。启发诱导就是通过精心设计提问,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养成思维习惯的有效途径。诱导贵在“相机”,应在学生理解教材的关键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方,还应在学生处于“愤悱”状态,也就是学习知识,掌握本领的主观愿望时做到。
1.导读。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适时的指导朗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想,而且能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由于学生对总理的实际事迹知之甚少,虽然通过课前搜集资料已有所了解,但感情较淡薄,字里行间所表达的那种举国上下万民同悲的情感,学生难以领会,这时教师的范读引路,充满深情的讲述诱导,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总理的感情,而且理解了课文内容,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2.导思。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巧妙地设置疑点,创设问题情境,始终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境界,促使学生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思考分析问题,让学生在疑中开拓、迷中悟理。如一位教师在教《称象》时质疑 :曹冲的办法是不是最好的?你能想出更好的办法称象吗?教室里立刻活跃起来,有的说用最大的秤,有的说用跷跷板,有的说把大象宰了……这些意见提出后,有的说可行,有的说不保险,最后通过比较,还是曹冲的办法简便易行,教师引导进一步思考 :如果曹冲没见过船,不知道船上装东西会下沉,会不会想出这样的好办法?这说明什么?(曹冲善于观察肯于动脑),此时教师因势利导 :同学们要从小像曹冲那样善于观察肯于动脑,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会比曹冲更聪明。这样,学生从教师的引导发问中明白了道理,在明理中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受到了思想教育。
3.导练。这里的“练”是指学生对一篇课文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学习方法后,有目的地加强听说读写能力的练习。传统的课堂练习中,教师仅仅起到了出题或指出题目的作用,使学生做起题来等于被动接受,索然无味以致应付了事。如果大胆放手,引导学生分组自己出练习题效果要好得多。这样的要求,不但可以给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以极大的兴趣发展创造思维(每个学生必须再次通读全文,边读边思考题目)而且使老师了解学生对本课目的、内容,及语文常识的掌握程度,以便有针对性地查缺补漏。如讲完《将相和》一文内容,练习时,有个同学代表他们小组出了一个考查课文内容理解的题目 :你认为秦王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不用说,这个问题相当有深度,看来他自己已成竹在胸有了一定的见解,同学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这时我适当点拨 :“同学们在自学时查找战国末期的社会情况资料,难道就没有发现秦王朝的与众不同吗?”在教师的导引下,大家形成共识 :秦王虽然仗势欺人,但从秦国最强可看出他有一定才能,为以后秦国统一天下作好了物质准备。这样的联系不但培养了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搜集课外知识的兴趣。
四、评语激励法
实践证明,小学生非常重视任课教师对他的看法。为了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上,我注意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及时鼓励表扬 ;课下,我把每次作业都当作与学生交流的机会,用亲切的话语打动学生。对于作业优秀者,我会告诉他 :你的作业老师很满意,下次一定更好 ;在书写潦草,不认真的作业后面,我会写上 :学习像跑步,在体育课上,你不甘落后,老师相信你也不是学习上的弱者。或老师和同学们很喜欢你优美的歌声,在学习上也显示一下你的实力,同学们会更欣赏你。看到学生的进步,我会让他知道 :你的努力老师看到了,你一定会给老师更大的惊喜。……一句句短小的评语犹如一把把开心的钥匙,打开了学生封闭的心扉。当你看到学生看见评语以后的表情,所表现出来的学习热情,怎能不令人感动。
除以上几种必要的激趣方法外,还有如直观教学法,游戏练习法等……只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创设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和人际关系,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心境中主动投入和参与,从被动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就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个性品质。
初中数学教学激趣四法 篇2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兴趣”是学好的前提,是做好的保障,是学生各种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只要学生对数学感兴趣,就总会主动愉快去追求、去实践、去探索,这样才能了解到数学知识的本质。在两年数学教学中,我体会到,凡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求知愿望强烈,数学素质会得到较快发展。相反,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学生,无论教师分析得多么的透彻,讲解得多么的详细,就好象对牛弹琴——无动于衷。或许课堂上知道一点表皮,课后又忘记得干干净净。因此,我认为数学教学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入手,使学生由机械学习、被动学习转变为创造学习、主动学习。然而,有些时候心里不免急功近利的片面认为,只要习题答案正确,学生记住,考试就没问题。于是在课堂上,学生回答的正确我们很高兴,但是学生一旦回答出错,我们就很难沉得住气,不免训斥几句。久而久之,造成课堂乏味,气氛沉闷。学生“碰壁”多了,也就不再愿意主动参与课堂,这样一来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荡然无存了。
我记得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一方面来源于教师的教学指导,另一方面来源于自身的学习活动。但最主要的还是来源于学生。所以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他们自主发展,是培养学生具备各方面能力的需要。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如果课堂上没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的兴趣、热情,就谈不上发展和创新。我们只有顺应孩子们的心理特征,循序渐进,导其志趣,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近两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我觉得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用“心”呵护学生学习的兴趣
所谓用心就是用爱心关注每一个学生。在教学中,首先,教师要认识到自己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以这样的身份参与到学生学习的活动之中,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亲切的感觉。同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关爱学生。这样就增强他们学习兴趣、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尊重学生不同的看法,宽容学生出现的错误,鼓励学生解题的创新。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善于持赞赏的态度正确地评价学生。有时候一句简短的赞赏可以给学生很大的信心。即便学生回答的是错误的答案也要从另一个方面来肯定学生,这样就给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就不会视而生畏、望而却步了。把关爱献给学生,把信心还给学生,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感情基础。
二、用“情”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所谓用情就是创设情境。疑问是引起思维的第一步,“学源于思而毁于随”。所以要注意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每一个章节开始的时候都有一张小的插图,上好这个插图课,对学生学好这一章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在这些插图里面创设了很好的疑问,创设了很好的情境。我在上代数“二次根式”的时候,这样导入新课:师:同学们看好这张图,图上有什么?生:飞船。师:对我国发射的“神州六号”飞船,师:它要去哪里?生:飞向宇宙。师:对了,它要冲出地球,飞向宇宙。那你知道它的速度有多大时才能冲出地球吗?学生看图知道有这样一个等式v=但不知道什么回答,于是我写出本节课的课题§22.1二次根式。于是就达到了用疑问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另外,要联系生活实际。如在有增长率的教学中,可以通过银行中的存款的利息入手;在解直角三角形的教学中可以要大家测量旗杆的高度入手等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好数学的欲望。
三、用“美”和“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所谓美就是利用数学中的美,所谓笑就是微笑教学。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只要是美好的东西,人人都希望把它占有。很多学生认为数学是枯燥无味的,一提到数学课,仿佛就是无休止的计算。其实数学中有很多的美存在,教师要充分挖掘出数学中的内在美,让美走进数学的课堂,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能更好的学习数学。例如,在上到“黄金分割”的时候,可以一美一丑的两张照片、两个矩形等实物,让学生去评价哪个更美些?美在哪里?学生通过比较能说出哪些物体是美的,然后我再从数学角度来分析美的物体美在哪里。这样学生对“黄金分割”这个概念就会理解得更加深刻。另一方面,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自己的形象,要记得用“笑”来“骗”取学生的亲近。因为微笑可以优化师生的关系,让学生喜欢你,再让学生喜欢你的数学。那什么办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鼓励的目光带进课堂。学生喜欢的是一个积极向上,开朗大方的教师,学生害怕的是死板的、满口之乎者也的、还有是冷言相对的教师。特别是那些成绩差的学生,最害怕教师。如果教师能微笑教学,那么学生就有一种想亲近的感觉,自然而然师生关系就很和谐,从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要让学生亲近,微笑还不够,还要常常鼓励学生,看到学生的一点点进步要能及时的肯定,对学生的失误也不要大声讥讽,要耐心地劝说指导和分析。比如说,课堂上有些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或者看别的书或者干些和课堂无关的事情,我们教师这时要保持要心态,可以通过停顿,凝视等方法引起学生的注意,把他从新拉回到课堂上来。挖掘数学中的美,结合微笑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成绩。
四、用“动”增进学习数学的兴趣
所谓动就是动手实践。不要以为只有物理和化学有实验,其实,数学知识也是来源于实际,也是在动手中总结出来的。教育之父赫尔马特说过,任何个体在获取知识时,其兴趣都要发生四个阶段的变化即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可见最后要真正获取和巩固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行动。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在立足课堂教学这个主战场的同时,建立一个开放式的课程体系,从学生出发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我通过开设数学活动课等形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图形的相似》时,让学生动手剪些相似的图形;在教学完《解直角三角形》知识时,让学生课后测量学校里的旗杆、树木、教学楼等物体的高度……通过一系列的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消除了对数学的厌倦感,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此外,心理学表明,学习动机是可以迁移的。现实生活中,对学习数学有厌倦感的学生往往对体育活动、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兴趣浓厚,我们应因人而异,因势利导,把参加各种课外活动的动机与学习数学联系起来,去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我们的教学将会事半功倍。
参考资料:
1、《大学心理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新课程教学设计——初中数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英语教学激趣四法 篇3
一、生活情境法
生活情境法是把抽象难懂的教育理论转化为具体的生活内容, 通过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使复杂难懂的教学内容变成简单有趣的生活体会, 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获得成功, 提高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会计课程的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按照语言描述、画面展示、亲身体验三种方式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一) 语言描述方式创设生活化情境。这种方式是指运用语言或文字将抽象难懂的知识点描述成熟悉的生活事例, 尽量生动、幽默, 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比如在讲述财务成果分配业务的核算时, 可以设想成是一个地主家的家事。地主叫利润分配, 产业很多, 家境富裕, 由于年事已高, 每到期末专门聘请本年利润帮他计算当期的盈亏情况, 然后移交给地主长子未分配利润, 交接完毕后功成身退。如果盈利, 则这个会计分录是:借:本年利润;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亏损就作相反处理。其实地主儿子很多 (明细科目很多) , 长子未分配利润是唯一懂事的, 其他儿子只会在外面购物、花钱, 分别叫提取法定盈余公积、应付现金股利或利润、转作股本的股利 等, 所以经济大权由未分配利润掌管, 一旦弟弟在外花了钱, 就要到未分配利润处报销。例如提取法定盈余公积, 先是在外购买盈余公积, 然后报销, 未分配利润减少, 会计分录分别是: 购买时, 借: 利润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 贷: 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 报销时,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贷:利润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最后, 未分配利润的借贷方差额就是年末的未分配利润数, 转入下年, 提取法定盈余公积等科目余额为零。
(二) 画面展示方式创设生活化情境。这种方式是指通过录像或多媒体课件, 直接展示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素材创设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捕捉问题, 并进行分析和思考。在讲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时, 可大量运用此法。俗话说, 百闻不如一见, 在讲述原始凭证一章时, 我事先从网上下载一些原始凭证的图片 (包括车票、支票、增值税发票等) ,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然后提出问题:如果你是会计人员, 以上哪些可以作为报销的凭证?合格的原始凭证必须包括哪些内容?学生纷纷思考和讨论, 课堂气氛热烈,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新的课题。在讲述各种账簿的填制方法、账簿的结账时, 可以通过看图片和录像的方式, 让学生既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又在不知不觉中轻松掌握新知识。
(三) 亲身体验方式创设生活化情境。亲身体验方式是指通过学生身临其境的现场体验, 引申到新课教学中, 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俗话说, 百见不如一干, 只有亲身感受和参与了, 印象才会深刻。例如在讲营业税金及附加的会计处理时, 学生总是记不得哪些税种要记入这个科目, 哪些税种直接记入管理费用, 死记硬背的方法不可取, 所以我导演学生演了一台简短的话剧。首先, 用旁白说明了这是发生在一个传销教室里的事, 一个学生在台上口沫横飞地“营销” (即营业税、消费税) , 台下有个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连声说“承教, 承教” (即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 , 旁边的学生见状, 鄙视地说“真土” (即土地增值税) , 众人齐呼:“珍惜土地资源” (即资源税) , 接着签合同, 交了契税, 接着旁白说“不久, 那个营销的人就被关了” (关税) , 最后学生通过小品自己总结所有记入营业税金及附加的税种, 并写在黑板上。对于计入管理费用的税种, 可以找画画好的同学在黑板上简单画一幅画, 一块土地上, 有一座房子, 房子前有车有花, 房子旁边还有河, 河上面停着船, 这幅画包括了土地使用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和印花税, 画面的场景看一眼就记住了。亲身体验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提高他们参与其中的兴趣, 引发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顺序调整法
基础会计讲述的内容较多而且分散, 学生要想掌握整个课程内容非常困难, 教师应该了解整个课程的框架体系, 熟知各章节之间的联系, 想办法精讲精练, 把教材变簿变精, 把内容变整变少。顺序调整法是我在多年的教学中新创的教学方法, 意思是指将教材上的内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顺序调整, 部分内容后讲或不讲。比喻在讲第一章会计基础理论时, 许多教材都概括性地介绍了七种会计核算方法, 因为学生没有接触过, 如果按正常讲解则只会让学生听得云里雾里, 所以我先将这段内容搁置不讲, 待以后学过了这些内容再杀个回马枪看这部分内容, 权当复习和总结, 既节约课时又强化教学效果。会计科目的学习一直是一个难点, 科目众多, 借贷方含义纷繁复杂, 常把学生搞得晕头转向。我在教授会计科目时是这样做的:先对借贷方表示的含义略讲或不讲, 做完业务题后再和学生一道在黑板上概括总结。如“待处理财产损益”科目, 按正常的讲解顺序应该是先介绍定义, 再介绍该科目借贷方的含义, 然后做业务题。我调整为先介绍定义, 再做业务题, 然后和学生一道在黑板上画T形账户逐一总结借贷方的含义。与其让学生死记硬背, 不如让学生自己从实践中回忆总结, 变被动为主动, 掌握其特点和规律, 印象自然深刻。
三、抢答计分法
无论在哪个学校, 基础会计的课时都很多, 就像天天吃一样菜, 时间长了任何人都会腻。要想让教师和学生都对这门课保持新鲜感, 就要想办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出其不意制造点新花样,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运用抢答计分法, 检测和奖励师生的学习成果。具体做法是: 每遇重难点内容时, 我设计教学三部曲:“一举二提三抢”。“一举”就是讲授和举例子;“二提”就是出题提问学生; “三抢”就是准备题目给学生抢答 , 答对1题给学生平时成绩加1分。把教学步骤和评分规则写在多媒体里, 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认真听课, 积极思考, 踊跃举手回答, 整堂课充满了游戏的乐趣, 寓教于乐, 师生互动, 丝毫不觉得累。这种方法可广泛用于错账更正方法、会计分录的填制等难点内容的学习。
四、总结归纳法
总结归纳法是指通过许多个别事例, 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 从而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基础会计教学内容很多, 我们可以适时总结它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 清晰易懂, 以免在某些难点上犯糊涂。首先是找相同点, 例如讲授产品生产业务的核算, 教材中按照材料费用、人工费用、制造费用来分别讲解会计分录的处理, 其中材料费用和人工费用的会计分录都是相同的, 借方都是按照用途计入不同的成本费用账户, 贷方就是本身科目。讲完材料费用的处理, 告诉学生后面的人工费用和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等处理方法跟它一样, 接着出题进行强化练习。归纳相同点的方法还可用于财产清查业务的处理、资产负债表里的应收及 预付账款几个科目的填写等, 减小了学习内容的宽度和难度。其次是找不同点, 例如收付转三种记账凭证格式的区别、各种会计核算程序哪个环节不一样, 先将它们同时在多媒体上展示出来, 让学生找不同点, 最后进行总结归纳。在讲授新知识时, 适时与前面的知识作比较, 温故而知新。
在基础会计的教学中, 难点内容多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集中出题点, 也是学好其他课程的敲门砖。只要教师永远保持年轻快乐的教学心态, 发挥想象, 拓宽思路, 敢想敢做, 就一定能够使教学内容生动活泼, 风趣易懂, 教学课堂生机盎然, 唤起学生对未来会计课程和会计工作的无限期待。
参考文献
[1]顾园.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促进会计课堂有效教学[J].新课程研究, 2013 (1) .
[2]费新.《基础会计》教学中八大难点的讲解诀窍[J].会计之友, 2009 (3) .
[3]张会新.《基础会计学》互动式教学模式探讨[J].财会通讯, 2012 (2) .
英语教学激趣四法 篇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为学生创设自主的学习情境”。新课程提倡学生学习方式从被动的接受式转变为自主、探究、合作式, 那么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怎样才能做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课堂效率呢?在这本人总结了如下四点。
一、提高素质, 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有人做过调查, 认为语文学习兴趣的提高, 很大程度上不在于教材, 而在于语文教师。缺乏幽默感, 不公平不合理的处罚, 讲课呆板教条, 都可能会影响到学习兴趣的培养。“亲其师, 听其言, 信其道”, 无疑, 教师的个人魅力在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巧用课件, 用绚丽多彩的多媒体吸引学生
通过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难以直接用语言表达的概念和理论以直观的、易于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 语文课堂上, 教师可用逼真的多媒体教具创设一种直观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使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
如教学冰心的《小桔灯》时, 我是这样做的:首先在课前根据课文小姑娘的提示, 自制了一盏小桔灯, 然后利用一个晚自习, 让同学们关闭电灯, 在黑暗中点燃这盏小桔灯, 在昏黄的灯光氛围里, 让同学们感受文章的意境, 体会作者写作的意图, 尔后打开电灯, 学习新课文, 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从而激发学生思考:作者笔下的《小桔灯》是怎样的?小姑娘又是怎样的形象?作者写作目的是什么?
课后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制作小桔灯时的几个优美动词, 我建议同学们下课之后可以展开自制小桔灯的比赛, 看看谁做得最好, 这样不仅使学生牢记住了那几个优美动词, 更让同学们体会到冰心老人遣词造句深邃的功力, 更加热爱我们中华文字的魅力。
三、设置悬念, 以疑问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在课堂上导入新课时, 我们老师可针对课文内容, 设置一些悬念, 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 让学生提前做好预习工作, 从而使学生在听讲时思维更加集中, 积极地跟随老师的思路走。增强讲课的吸引力。
比如我在教学《驿路梨花》时, 是这样布置预习任务的:课文标题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一语双关的真实涵义是什么?文中出现了两次误会、三次设置悬念、四次细写梨花分别从哪些语句体现出来?因为上述这些问题提出, 让学生由疑惑不解到寻根问底, 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从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自己解决问题, 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问题, 才会乐在其中, 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产生成就感, 这样不仅培养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更让同学们树立了学好语文的信心。
四、故事吸引, 创设情境感染学生
曾经有这么一个经典的案例, 说的是美国波士顿一所州立小学的老师在上语言课时, 先请一位同学讲述了童话故事《灰姑娘》之后, 提了几个问题。“你们喜欢谁?为什么?”, “但是这个故事真的完美无缺吗?”, “孩子们, 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个故事有不合理的地方, 它在哪儿呢?”孩子们在轻松的对话中, 既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 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了善于质疑的信心, 又收获了快乐, 这是很值得我们语文老师借鉴的。
中学生大都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他们爱好发现探索, 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老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 从而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 讲授新课前, 花三两分钟时间, 用绘声绘色的语言, 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 显得亲切自然, 既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又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
五、故留空白, 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
一幅画, 并非画得满满当当才是美的, 在合适的地方预留一些空白, 往往更能让欣赏者放纵思维, 产生丰富的联想。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章是这样的, 当然语文教学也同样如此, 有时老师在讲解时要故意留下一些内容, 让学生自己插上想象的翅膀, 在思想的草原上任意驰骋, 进行再创作活动。
比如学完《春》后, 我让学生回忆以往春游时感受。对比朱自清所写文章体现出的意境, 同学们就能触类旁通, 深刻地体会课文所展现的情感。我还让同学们描绘出多姿多彩的春的图景, 除朱自清笔下的“春花图”、“春雨图”、“春风图”、“迎春图”外, 你们还见过哪些能反映春天的美景呢?脑海里还会浮现哪些图象呢?你能用笔把它描绘出来么?
这样的教学结果, 使我的教学从课堂搬到了大自然, 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更体会了博大精深的优美的中华语言魅力, 所以我的语文课是深受学生喜爱的, 他们说上我的课思想是自由的, 精神是愉悦的, 是一种美的艺术享受。
爱·境·争·动——数学激趣四法 篇5
一、以“爱”去保护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中, 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 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同时还应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 把他们看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我认为给学生关爱, 就是激发学习兴趣和增强学习信心的前提。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异见, 宽容学生的误见, 鼓励学生的创见, 并引导他们独立思考, 同时还应持赞赏的态度正确、中肯地评价学生。因为教师一句不经意的话, 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会影响学生。
例如, 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 我引导学生观察12÷4=3, 120÷40=3, 1200÷400=3这组算式, 并思考这组算式的被除数、除数各是怎样变化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经过交流后, 我发现班里学习成绩较差、课堂上从不举手发言的一个学生把手举了起来。我点名让其回答问题, 虽然他回答得并不完全对, 我仍然抚摸着他的头, 并对他说:“你在课堂上举手, 老师特别高兴!”
二、以“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是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 许多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不感兴趣。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应灵活运用肢体语言、课件、录音录像、简笔画、故事表演等手段, 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在教学情境中掌握所学知识。
例如, 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面积和面积单位”等课时, 我借助教学课件, 分别以生动的小故事、有趣的小游戏导入新课, 学生们在听故事、玩游戏的过程中学习了新知识, 获得了新技能。
三、以“争论”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应创造一个能让学生各抒己见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在争论中获得自我价值的体现, 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 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 计算算式:1200÷500=?我让学生先在草稿本上试着做一做。由于刚学完商不变的性质, 在计算方法上不存在问题, 所以学生们信心百倍地做了起来。之后我组织学生交流结果:“商2余2。”“不对, 应该商2余200。”课堂上一阵骚乱, 而且同意第一种答案的学生居多。这时, 我让学生开展讨论, 双方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 还可以向对方提问。事实证明, 这样教学, 学习效果极好。
四、以“动”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育之父赫尔马特说:“任何个体在获取知识时, 其兴趣都要发生四个阶段的变化, 即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可见, 要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必须组织各种数学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产生数学兴趣。
例如, 在教学“统计知识”时, 让学生统计学校门口1秒钟经过了多少辆车;在教学完“年、月、日”时, 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2011年的年历;在教完“长、正方形的面积”时, 让学生动手测量生活中的长、正方形的面积……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消除了对数学的厌倦感, 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此外, 心理学表明, 学习动机是可以迁移的。现实中, 对学习有厌倦的学生, 往往对体育活动、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兴趣浓厚, 教师应因人而异, 因势利导, 把各种课外活动与数学学习联系起来,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英语教学激趣四法】推荐阅读:
英语口语教学四法12-11
小学英语的激趣教学12-01
英语教学中的激趣例谈07-03
英语单词记忆四法11-01
英语词汇联想记忆四法10-02
作文教学四法09-02
初中英语的激趣手段06-04
激趣教学09-29
拼音教学激趣06-28
作文教学中的激趣教学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