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四法(精选12篇)
作文教学四法 篇1
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 语文教学观念已发生了很大变化,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渐渐深入课堂, 作文教学的改革也势在必行。如何让教师走出传统作文教学的困惑, 让学生在作文中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得到更有效的提高呢?笔者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 经过摸索学习, 积累了一些方法, 拿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课文实例, 提供写作示范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阅读可以给学生提供写作的“活水”。阅读对于学生这一写作主体的重要, 不仅表现在提供资料等方面, 更在于提供了写作技巧的典范。每教一篇课文, 我都向学生强调, 它只是一个例子, 读者可以从其中悟到有助于写作的一些东西。例如在学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 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鲁迅先生要在一篇散文里写到完全不同的两种生活, 有什么必要或好处?读完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 也应想一想:这篇小说为什么会选取“最后一课”表现法国人民的爱国精神?又为什么能把人们的“不觉悟”展现得那么充分?面对和平宁静的生活, 我们可以怎样表现爱国情怀呢?进入英国小说家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 自然会碰上一个问题:小说里为什么要采用那么多的心理描写, 对表现环境有什么作用?培养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的习惯, 阅读时力求解决问题, 会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获得许多写作上的能力, 增强许多写作技巧。
二.课外练笔, 获得成就感
课外练笔是写作教学中的一项常规作业, 如果利用得好, 那么将对作文教学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这方面, 我运用了以下方法:
1.多找学生的闪光点。
学生的习作不论质量如何, 都是他们的劳动成果。作为教师, 理应尊重学生的劳动, 要坚持正面教育, 以鼓励为主, 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在给学生练笔下评语时, 多找其优点和长处, 并加以表扬;对学生创新的构思和新颖的立意, 尤其要给予充分的肯定。每次作文讲评时选几篇优秀的或至少有某一方面长处的文章作为范文, 推荐给全体学生, 并且让覆盖面尽量大一点, 让更多学生享受到写作的成就感。学生一旦在学习中取得的成绩能得到及时肯定, 便会产生一种成功心态, 发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从而不断地进取和追求。
2.指导学生发表作品。写作不像解题那样容易检验对错, 也很难有成就感, 学生努力了一段时间后不见成效, 就容易放弃。我经常指导学生在校刊和其他语文杂志上发表一些文章, 激发其写作兴趣。同时, 还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向外投稿, 参加各种征文活动。兴趣依赖于成功, 人们在尝到成功的甜头后会产生无穷的动力。如上所述, 在作文教学中, 尽可能使学生对自己的创作成果都有一种“成功的快感”和恰如其分的自我欣赏与陶醉的心理, 享受创作的快乐, 从而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 这样他们在写作中就会经常保持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 写作思路就更畅通, 写作水平也就容易得到提高。
三.合作评改, 培养多种能力
作文写好后, 在老师指导下, 学生可以互评互改。这样, 既能把老师从繁重低效的作文评改中解放出来, 又调动了学生的内驱力和积极性, 促进相互了解与合作, 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写作水平。我在运用这一方法时, 首先要确立本次作文的评改重点及评分标准, 如:文章的格式是否正确、选材是否典型、结构安排是否合理、中心是否鲜明突出、表达方式是否准确、语言是否通顺、简练, 然后每组指定一个语文能力强的组长, 一人念其他人评, 意见分歧时, 可问老师, 也可在班内讨论。这是训练学生比较分析问题和听说能力的好机会。最后互相传阅, 由书写工整的同学把讨论好的评语写在文后, 并选出向全班推荐的文章。这样既避免了学生改作文时的盲目性, 又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每个同学都有机会看到多名同学的作文, 这样容易发现、学习别人的长处, 学生的思想多了一个相互交流, 开放的机会。经过多次评改实践, 学生会指导别人应该怎样写, 不应该怎样写, 跟以前的“学生写, 老师改”的老办法比, 在同样的时间内, 加大了训练的密度, 增加了学生听说读写活动的机会, 自然也增强了自己的写作能力。整个评改过程, 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 对作文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练习机会, 有更独立的思考, 我还在课堂上尝试了开放讲评。我的做法是这样的:先由同学推荐几篇优秀作品, 再由被推荐的同学在讲台上朗读自己的习作并自述构思过程;批阅该文的同学上讲台评讲;同学自由评价;老师总评。这样, 课堂时而平静如水, 时而争辩如涛, 时而又掌声四起……一堂课经常是在学生的热情交流里结束, 学生意犹未尽地走出教室, 盼望着下一次作文课、讲评课的到来。
四.反复修改, 提高作文水平
作文评改后, 还应让学生重写。如果时间允许, 应进行多次修改, 直到发挥出学生最好的水平。修改是构思的再深入、再创造的过程。俗话说:学无止境。写作是一种精神劳动, 文章作为这种精神劳动的成品在这方面体现得尤其突出。写作的构思过程不仅发生在写作动笔之前, 活跃在写作进行之中, 还继续在写作修改阶段。构思是为了完成对作品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各种考虑安排, 而这些考虑安排往往不是通过一两次构思就能圆满解决的, 认真严肃的修改, 就是构思的再深入再创造的过程, 修改的次数愈多, 只要方法得当, 对写作产品质量的把关就愈严。“文章不厌百回改”的道理即在此。
作文教学改革, 有成功的喜悦, 有摸索的迷惘。这块硬骨头, 愈啃愈有滋味, 这块园地有待大家一起开垦, 我们的探索目标就是更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综
作文教学四法 篇2
我在近28个春秋的中学语文教学生涯中,几经曲折,几度探索,认为文言教学适宜提倡“四法”,做到“ 四忌”。
其一,提倡诵读,严防心口分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古人崇尚诵读的佳话。《礼记・文王世子 》上说:“春诵,夏弦,大师诏之”。孔夫子时代“诵《诗》三百”(《论语・子路》)蔚然面风。我们的中 学生的实际情况是,课前预习一般说来是极差的,能自觉读一遍两遍者已属好学生之列。同时学生在朗读时常 犯“口心分离”的毛病,比如高中学生要求背诵《诗经》中的《伐檀》《硕鼠》,一般能背,但细查默写则错 漏百出。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讲得好:“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 急”。朱熹所言至今仍切中时弊。语言的物质外壳见诸声音,提倡诵读是增强语感的前提,严防心口分离是真 切感知的保证。具体作法,可先抽学生诵读,教师再范读正音,然后督促学生采用诵读与默写分步或同步结合 进行。其效果较好。
其二,提倡疏讲――严防笼统不实。古今汉语差别较大,在学生诵读感知的基础上,教师的疏导讲解必须 及时跟上,变学生的机械性记忆为理解性记忆,严防笼统不落实处,误人子弟。俗话称的“望天书”背一百篇 ,不如理解性地背一篇。古文的背诵阅读尤其是如此。疏讲的“疏”,就是疏导,重在“导”。《荀子・成相 》曰:“北决九河,通十二渚,疏三江”。这是讲的开浚江河。疏讲文言的道理同此。疏讲的目的是使学生通 达,《礼记・经解》云:“疏通知远,《书》教也。”这里就强调了通达能“知远”的好处。疏讲的要求,一 是要解决词的问题包括直录不译的词、不译不录的词、需要翻译的词、词的活用(使动、意动、为动等);二 是解决句的问题,包括一般句、特殊句(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判断句等)。疏讲提倡字句落实, 但侧重点应当是讲好关键性词语,力求避免平均用力。具体作法,可先抽学生试译,“火线”侦察,针对疑难 ,重点疏导。提倡疏导,是促进学生在诵读感知的基础上强化对字句深层蕴涵感知理解的过程;而囫囵吞枣式 的句句大概意译,则只能囿学生于“诵读”的低层次上,必需严防。常言说“举一反三”,教本上的名篇这个 “一”,若马虎了事,寄希望于学生将来的“无师自通”,则这“反三”恐怕是未知数。
其三,提倡简析――严防空泛牵强。简析,是在学生朗读、教师疏讲的基础上进入对文章整体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的鉴赏评析的理解阶段。也就是陶潜《移居》诗中的“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是文言教学中 的一道疏通义理,批判继承、效法技巧、积贮技能的工序。简析要求,一是要剖析简明扼要、不枝不蔓,即古 人所谓的“以纳言析理”(《晋书・乐广传》)。简析二是要恰当画龙点晴、切忌空泛牵强。例如,柳宗元的 《捕蛇者说》,巧借捕蛇者之口揭露了封建官府横征暴敛给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其“文”其“道”堪称 文质皆美,但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以俟乎观人风者得焉”,希望皇帝轻徭薄赋、巩固封建统治,这又是局限, 而轻徭薄赋在客观上对人民又有好处;如果在肯定《捕蛇者说》的思想性时添盐加醋大肆渲染,则会流于空泛 牵强以俊遮丑,同时在指出其局限性时也不能挞伐苛求于古人,应当如苏轼所说的“不泥于古,不牵于今”( 《谢秋赋试官启》),实事求是的简析,能引导学生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空泛牵强则 含说教怪味并有造成学生逆反心理的弊端。
其四,提倡活练――严防呆板繁难。教学中,学生对课文的感知、理解是知识的吸收储备期,练习则是心 理学上所谓的知识“迁移”和哲学上强调的“实践”运用阶段。活练,就是要求学生在实践中活络熟练通达。 对此,古人的理解很有道理,值得借鉴。《朱子全书・易・讼》云:“要在看得活络,无所拘泥,则无不通耳 。”这里的“活络”是指灵活通达、不拘泥
制图教学“激趣”四法 篇3
【关键词】激趣;电教手段;启发式;情感
《机械制图》是机械类通用工种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和绘制图样的能力。教师要教好,学生要学好,不是单方面的努力所能完成的。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制图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边过程,只有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完成教学任务。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在制图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创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结合笔者的多年制图教学实践,特提出以下四种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以求教于各位同行。
一、重视第一堂课激趣
制图课中的第一堂课是关键,因为职校学生刚刚接触制图,对制图感到新鲜、好奇,学习兴趣浓厚高涨。新鲜感是引起学生兴趣的主要因素,好奇心是学生的特点,越是新鲜的东西越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第一堂课上教师可将从工厂找来的蓝图和蓝图所表示的真实物体,展示给同学们看,说明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阅读和绘制图样的能力。同时教师还要特别注意仪表、语言、教态、板书等,给予学生新鲜感,来诱导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
二、利用电教手段激趣
传统的教学手段都是采用模型、挂图及教师的板图辅以教学。学生感受到的只是一种静态的三维空间,较难体会到图形之间的变化过程及内在的联系。长此以往,学生兴趣就会索然无存。若根据课堂实际大胆创新,即采用CAI的教学方法,多媒体CAI具有声音、图形、文字、动画及鲜明的色彩,它能使空间投影分析和原理由静态变为动态、并使图、物之间的转换关系更为形象、生动、实感性强。例如两回转体表面的相贯线历来是本课程教学上的一难点,而在录像片《相贯线》中由于借助了动画和特技,使空间分析辅助画法的概念和原理从以前的静态变为动态,因此学生看了《相贯线》的录像后不仅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理解和记忆。这样,就可以用较短的时间讲清以前需用较长时间去讲授的空间问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空间思维能力。采用CAI的教学手段还可以将作业练习题等制成CAI软件,使学生各次练习都能在计算机上完成,教师也可在计算机上给予指导及批改学生的作业。CAI教学手段优化了课堂教学,减轻了教师劳动,精简了学时,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由于这种教学方法直观、形象、生动,可达到传统教学所不能实现的教学境界,学生由新鲜、好奇,产生求知欲。从而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地促进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啟发式教学法激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景,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笔者在半剖视图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先出示模型,然后打出投影的视图,让学生观察,再提出问题,对称机件即要表达内部结构又要保留外形,如何表达?因势利导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又如讲装配图的作用和基本内容时,可用和零件图相对比的方法来讲授,先引导学生回忆零件图作用和基本内容,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由学生判断和推理出装配图每项基本内容的具体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创设问题情景,从设疑——激趣——探究——解疑,使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课堂气氛活跃,达到变教为导,变学为思,从而使学生养成积极思维的习惯。实践证明,采用这种学中教,教中学的启发式教学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己动脑、动口、动手,积极思考,主动获得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融洽师生情感激趣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是师生的共同参与,师生的感情的相互作用也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语言充满感情,教态和蔼可亲,学生愿意听他的课,因此教师要尽量使教学语言生动、形象优美、幽默风趣,充分发挥教材中的趣味性因素,使学生在彼此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依赖的民主气氛中,树立学习的信心,诱发自己学习的兴趣。使优秀的学生因成功而发出笑声,使后进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受到触动。同时注意教学过程中的反馈环节,教师应及时反馈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充分发掘学生的闪光点。比如:××同学制图作业正确率较高,××同学的图样画的美观漂亮,××同学的仿宋体写的特别好,对学生的制图作业要尽量及时进行面批,这样也能增加亲近感,同时多用鼓励肯定的教学语言和体态语言表扬学生,让学生更多地获得掌握新知识的成功体验,激发学习动机,以促进学习过程的良性循环。
五、结论
实践证明: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灵活应用各种形式的方法,对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效果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以上四种激趣法并非固定模式,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王幼龙.《机械制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周鹏翔,何文平.《工程制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霍振生.《汽车机械识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小学古诗教学“四法” 篇4
一、将古诗改写成散文
节选在小学课本中的古诗或描绘田园风光,或论时事、歌咏人物,为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及其诗意,每教学一首古诗时,笔者都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对古诗进行现场改写,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在学生充分读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基本诗意后,笔者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将自己想象成现场的第三者,以送别人起笔,将古诗改写成散文。事实证明,将古诗改写成散文,对学生理解古诗背景及内容有很大的帮助,是行之有效的古诗教学高招,因为它比那种声嘶力竭的讲解要省时省力得多,学生的感兴趣程度及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二、为古诗谱曲
古人写诗大多讲究韵律美和节奏美。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古诗的这一特点,古今结合,古为今用,鼓励学生借古诗的词和现在的曲进行谱曲练习,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高招不但教师爱教,学生也爱学,还能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如,在学习《赠汪伦》一诗时,学生将其用《摘草莓》的曲谱唱出来,能够轻松地记住古诗的内容;在学习《春晓》一诗时,当学生用《好孩子》等歌曲哼唱古诗时,就说明学生已经从这种学习方式中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古诗谱曲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和动脑能力,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这种古诗记忆法很适合学生,以致于学生每次学习古诗都兴趣盎然,甚至不等笔者开课就已经谱写好曲目了。
三、给古诗巧配画面
每一首古诗都蕴含着优美的意境,如果能适时地将这些意境挖掘出来,不但能使古诗变得丰满,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诗意,而且能增强学生的想象力。为古诗巧配画面就可以有效地将古诗中的意境挖掘出来,将古诗的内容表达出来。所以,笔者总是引导学生每学完一首古诗后,给其配相应的插图,学生总是跃跃欲试,各显神通。看着学生画出的一幅幅妙趣横生的作品,笔者欣慰地知道,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已经透彻,因为只有充分地读悟、感受古诗内容,才能深刻地理解、想象出诗的意境,才能用图画表达出诗的意境。
四、用古诗精编情景剧
古诗中往往蕴含着一些浓缩的“景”和“情”,如,别友诗中总有一些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景语”,而咏史诗中又总会有一些历史典故的“情语”,山水田园诗中总有一些借景抒情的点睛之笔。教师如果能及时将这些课程资源挖掘出来,将会达到情景交融之功效。如,在学习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时,有的合作小组将其一、二两首古诗串编成情景剧,将贺知章回乡前后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展现得淋漓尽致,既有青年贺知章临走之前和乡亲们告别的情景,又有中年贺知章在外漂泊的艰辛历程,还有老年贺知章回乡后又惊又喜的场面和悲叹。看着学生们演出的投入劲儿,不难发现他们对古诗背景及内容的熟悉程度。
现代诗歌朗读教学四法 篇5
默认分类 2010-05-09 10:29:24 阅读553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您现在的位置: 维扬教育网 >> 教学研究 >> 学科教研 >> 中学学科 >> 中学语文 >> 正文
现代诗歌节律明显、抑扬顿挫、句式自由流畅,充分细致的、入情入理的朗读是现代诗歌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怎样搞好现代诗歌朗读教学呢?笔者总结了四种方法。
一、细致感知课文内容,体味诗歌内涵意境
许多老师只是把朗读当作初步感知课文的手段,一俟学生对课文有所体认,朗读就不在注意引导了。其实,朗读应该贯穿现代诗歌教学始终。初次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就先让学生粗略地默读课文,稍作准备,再来朗读,在分析诗歌思想内涵,表现手法之后,再巩固朗读,这样一来,对学生体味诗歌内涵意境很有帮助。
例如,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3课《星星变奏曲》,初读诗歌,让学生体验变奏的旋律,在理解了作者时代背景之后,进一步朗读诗歌,深刻体味诗中诸多意象,体味作者对光明、自由、美好的向往意愿,自我牺牲的精神境界。同时,体验朦胧诗派的表现手法特点。课后的练习设置也是提示学生在反复朗诵的基础上完成,教师一定要指导点拨学生不要偷懒,生搬硬套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二、积极投入感情朗读,读出诗外之意
如果说上述“感知课文内容”属于客观认知、理性思考的话,那么投入情感应属于感兴、感性、感觉的体验,诗歌朗读教学本来就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思维活动。
情感是诗人创作的出发点,是沟通诗作、诗人、读者、听者之间的精神纽带。如果抽掉了诗歌朗读中的情感要素,朗读将变得索然无味,听众的“赏听”期待成为负值,也就没有一点感染力。
在诗歌朗读活动中投入的情感可细分几个层面:一是对读诗有神圣感,认为这是崇高的精神活动,先要沉静下来,净化一下心灵;二是对诗人有亲近感,通过朗读走近诗人,亲聆謦欬,仰慕诗人心灵境界;三是对诗作产生共鸣,消除与诗作的情感隔阂、时代隔阂、空间隔阂。
例如,对戴望书《雨巷》“朦胧爱情”的体味,对徐志摩《再别康桥》的“绵绵别情”的感受,对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赤子之情”的体验。朗读之前,先要入情入境,满含深情,情致高昂,必引人视听、夺人心魄。此时,能使朗读者和聆听者均能领悟、品味诗外之意,达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境地。有这样4首诗……可以共用一个“情”字来概括:《沁园春 长沙》中的革命豪情,《雨巷》中对丁香姑娘的朦胧爱情,《再别康桥》中对母校的绵绵别情,《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对“母亲”大堰河的赤子之情……情感“风景”可谓丰富多样。
三、仔细把握朗读节奏,体验诗歌的音韵美
每一首诗歌,都有各自的节奏,韵律,朗朗上口,抑扬顿挫的朗读,不但使人情感共鸣,事理共享。还能让人体验现代诗歌的音韵美。
朗读的节奏包含哪些内容?大致有语音高低、语调轻重、气息强弱、节奏快慢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两条,一是语音高低,二是节奏快慢。把握好了这些,抑扬顿挫自然发生,诗歌朗读的艺术效果也就自然发生。
例如,徐志摩诗《再别康桥》的平仄、音高抑扬顿挫的效果如下:
轻轻地 我 走了,平平仄 仄
正如 我 轻轻地 来;
仄平仄平平
平
第一句先平后仄,后一句先仄后平,中间平仄互衬,细味之,一种浓浓的留恋眷顾之情环绕在轻重高低的平声仄语中。
再如。郭沫若《天上的街市》的语言节奏,读来朗朗上口,余音绕梁: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其实诗歌语言的节奏说到底是诗歌情感节奏的表现形式,诗人心旌飘荡,情动于中而言成于诗,诗语节奏映现着情感的节奏;朗读者激情满贮、不能自已而吐纳珠玉之声,诗语节奏浑然天成。
四、认真做好各种标记,辅助提高朗诵技巧
培养学生现代诗歌朗读的技巧,可以将诗歌朗读训练直观化,将训练所得的方法、要领等外化于各种符号标记,这种最简便的训练方法,对学生来说也是最为有效的方法。
处理诗作文本的符号体系是简便易行的,只要稍微熟悉一下即运用自如。下面用一些常见的符号举例说明: 升调(↗):谁主沉浮?↗(响亮地提出问题)
降调(↘):冷漠,凄清,又惆怅。↘(情绪极为低落,压抑着声调)
节奏(/):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娓娓道来的语气)
稍停(‖):撑着油纸伞,独自‖(“独自”属跨行,即与本行相隔而与下一行相连)
着重(.):一个丁香一样的
感叹(!):浪遏飞舟?!(名为置疑,实为坚决,加一感叹号表斩钉截铁之气势)
渐无(……):不带走一片云彩。……(一是体现徐诗轻柔风格,二是与“悄悄地”相应)
声音的延续——:大堰河——我的保姆(在呼唤中流露出深深的感激之情)
不过,给诗作配以各种标记不能只看重其结果,而更要看重过程,注重对文本的把握和处理,揣摩各种符号的合理运用,将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生命和情感世界显性化、立体化。假如做得相反,只求眼花缭乱地画满符号便以为大功告成,不计较对诗作的深层内蕴的正确理解和对诗作形式的合理把握,那是事倍功半的甚至是无效的训练。另外,给诗作配以各种标记是非常琐细的事,可能学生各带着自己的理解,做起来五花八门,这没关系,只要他们认真做了就是了不起的进步,肯定比没有标记朗读得更好,假以时日必有大长进。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四法”探究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四法”
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体现,因此,高质量的阅读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的提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中小学阅读教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对语文阅读教学将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促使语文阅读教学向合作、探究、自由、人文方向发展。
一、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法
在阅读教学中,所谓整体感知法是从文章整体入手进行教学的阅读方法,这是学生感知文本内容、精读细研的必要准备。在教学中,要提供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使学生能够初步与文本进行对话,理清文章脉络及主要内容,同时在归纳概括的基础上,形成逻辑框架,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整体感知法的掌握能够对学习不同类型的文章起到学习迁移的作用。
如,在教学《出师表》一课前,可以先跟学生讲一讲写出师表的原因:诸葛亮面对后主刘禅的昏庸无能,为了实现刘备统一的壮举,提出出师北伐,为了消除民众对北伐的后顾之忧,于是上“表”,表明他希望国内政治清明的决心和实现北伐中原的愿望。这样让学生在了解历史中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
与文本对话,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导入新课后,我们常常让学生初读课文,其目的是将文中的生字、生词等“拦路虎”扫除,同时让学生在读文章的过程中,初步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人教版,7年级上册)中,主要讲了“我”在悬崖上,因为恐惧怎么也不敢下去,在父亲的鼓励和帮助下,我战胜了内心的恐惧,才敢下来的事例,学生在阅读中,就会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来进行分析,从而在教学进行过程中,能够浅显地得出“在人生的道路上,只有拥有自信,我们才能够克服前行道路上的困难”的道理。此外,还可以在初读课文中,提取“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让学生在读书中不断思考,做好批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阅读教学中的情境体验法
如,在《背影》的教学中,一方面,可以采用以情感人的教学语言、深情的朗读来展现父亲为我买橘子的感人场景,通过结合自身体验来叙述“我”与父亲的点点滴滴,使学生体会父亲对我那博大、无私、朴实的爱。这样以情传情的课堂,必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创设一定的阅读情境。通过对课堂氛围的精心营造,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和发散的状态,在获得独特感受的同时,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从而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如,《春》这一课的讲授中,通过带领学生一起到大自然中去发现春天,体会春风拂面、细雨如丝、小草软绵绵的生机勃勃的画面。在这种体验中,才真正将静态的文字转变为了动态的感受。
三、阅读教学中的求同存异法
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对待事物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不同。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提出不同的想法和观点,即实现同中求异和异中存同。所谓同中求异是指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质疑和探究,使学生找到不同之处。异中存同是指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学到具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性的东西,在不同的细节中发现共性的东西。如,《故乡》中的闰土、《祝福》中的祥林嫂、《阿Q正传》中的阿Q,我们可以用求同存异的方法来对人物形象加以分析。其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的时代不同、身份不同,但他们却又有相同之处,即他们都是处在封建社会中最底层的人民群众,他们在封建制度的侵蚀下,变得麻木不仁,从而表达了鲁迅先生的写作动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内交流、小组间辩论的方式,让学生大胆提出质疑,及时阐明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更好地培养他们的独立思维能力。
四、阅读教学中的诵读欣赏法
阅读教学中,诵读欣赏法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不厌百回读”,经典美文只有在细细的品读中,我们才能够一步步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文章优美的语言,以及在语言背后所傳达出的美的体验。在不断的诵读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进入到文本的意境当中,或是故事情节的生动感人,或是自然景色的优美秀丽,或是议论文章的针砭时弊,这样的诵读体验更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倡导诵读欣赏,将所思、所感、所悟通过文本、教师和学生的对话呈现出来,培养良好预感,获得审美体验,实现情感陶冶。一方面可以通过教师范读的方式进行,教师要抓住文章的情感基调,深入体验作品的情感,从而使师生产生共鸣。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学生自读进行,在课上留给学生充分朗读的时间,让学生在不断的朗读中理解作品的境中情和情中志。
在素质教育越来越深入课堂的今天,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他们期待着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积极摸索并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这是我们教师责无旁贷的事情。毫无疑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四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仍有瑕疵,但它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思路,必将在教学领域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四法” 篇7
1.了解学情, 强化课前预习。 在设计学案时, 我依据课程标准、年段要求, 深入研究学生实际, 以学定教。 在课前提前把学案发给学生, 要他们做好必要的预习。
2.重新整合历史教材。 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对历史教材作选择性的取舍、补充, 要善于从宏观上驾驭课程, 要高度重视对与课文有关的知识和资料的收集、储备、整理和提炼。 通过这些内容组合,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各历史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二、以问题为纽带, 巧妙设计教学内容
教师在教学中要启迪学生的思维, 首先必须善于提出目标明确、新颖有趣、难易适度、发人深省的问题来调动学生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 然后教给学生思考的方向和线索, 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层层深入的思考, 并掌握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 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有效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
1.历史教学问题设计要“ 趣”。 教师在设计学案时要针对高中历史教学内容, 在导入新课时, 适当地引入直观材料、轶闻趣事或谜语来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 可以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状态, 这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 并进一步主动地去探索寻求答案。
2.历史教学问题设计要“ 悬”。 好奇心是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源泉。 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要认真分析教材, 寻找最佳处创设悬念情境, 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从而使学生对所讲内容产生一种急于追下去的心理, 因而注意力倍加集中, 求知欲倍加旺盛。
3.历史教学问题设计要“ 巧”。 现代教学的事实表明:历史教师通过提的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启发思维, 而且好的提问还可以触发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 因为问题问得巧妙, 学生会受教师问题的激发而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 在对新问题的发掘和解决过程中, 学生的创造能力得以不断加强。 这样, 问题教学就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历史教师的教学也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 历史教学问题设计要“ 精”。 教学问题设计的“ 精”, 是指历史教师在设疑时围绕中心、总体设计, 在“ 关键” ( 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处设疑, 决不随心所欲、在不重要的地方胡乱设疑。 创设的问题要小而具体, 讲求过程、不重结论, 具有可思性。 只有这样, 才能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考探索中理解知识, 把握重点, 体味思路, 突破难点, 激发学生思维的层次性。
三、改变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 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体验的教学改革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 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过程。 《 历史课程标准》“ 课程的基本理念”也要求“ 倡导学生主动学习, 在多样化、 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 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所以, 历史学习, 应在学生主体自学、预习的基础上,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 大胆质疑, 对重大历史人物、事件进行有创意的评价。 随着课改的进行, 许多教育工作者在这些方面做出了许多大胆的尝试。 可以让学生组成讨论小组, 就某些历史专题问题, 合作学习, 探究辩论, 更应让学生走出校园, 走出课堂, 走进社会, 从事研究性学习, 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关注民生, 培养学生人文情怀, 提高学生能力。 如可组织历史辩论会、一分钟的历史演讲、撰写历史小论文、组织历史文物参观考察等。 在活动中, 学生不仅提高了兴趣, 同学之间也增进了解, 师生之间也加强了沟通。
四、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学科教学导入四法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案例分析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一堂课导入的成与败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效果。正如特级教师于漪说的那样:“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可见,“导入”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课堂导入的出发点是转移学生注意与兴趣,实现良好的课堂氛围与教学效果。课堂导入的成效是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的效率。因此,课堂导入要有趣,切忌刻板乏味;课堂导入要切题,切忌随心所欲;课堂导入要深思,切忌平淡带过或机械灌输;课堂导入要简洁,应迅速将学生引入学习状态。
一、开门见山释题法
莎士比亚曾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这个见解很深刻。课堂教学的导入部分要精心设计,力争用最少的话语,最短的时间,迅速而巧妙地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以及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
开门见山释题的导入,可以让学生一下子就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或要解决的问题,以此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比如我在执教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读书莫放“拦路虎”》一课时,上课伊始,我就对学生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1》课,齐读课题。接着我问学生:什么是“拦路虎”?指名答后,追问,读书的时候为什么不能放过不认识的字词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导入新课的时候,我抓住课题的关键词,开门见山地问学生,一下子就将学生的思路引进课文的内容和中心。
再比如执教苏教版六年级课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在指名读课题后,我问“课题”中的“我”指谁?你了解他吗?引导学生汇报预习成果。跟着又追问“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个课题表明什么?从课文哪些语句中你能体会到肖邦爱国呢?这样开门见山释题导入,直指文章中心,牵一发而动全身。
开门见山释题的导入,特点是“短、平、快”,特别适用于课题是概括课文内容的,直接表达文章中心的这类文章。但若是经常使用会使学生失去新鲜感,有呆板之嫌。
二、温故知新复习法
教学过程中,一般来说,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与延伸的,学生是从旧知识中起步迈向新知识的掌握。老师要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精心设计导入新课。可使学生迅速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明确学习的思路,增强学习的信心。
我在执教杜甫的《绝句》一诗时,导入新课的时候,我问学生,我们曾经学过许多赞美春天的古诗,你能背一首吗?这个问题抛出去后,孩子个个都很活跃,你背《咏柳》,我背《春夜喜雨》……
再如执教六年级的《学与问》一课时,我让学生回忆有没有学过类似的课文,同学们一下子就回忆出五年级学过的《谈礼貌》《滴水穿石的启示》,四年级学过的《说勤奋》,像这样的说理文学习孩子们已经驾轻就熟了,孩子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一下子就总结出学习的方法,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温故知新复习导入,既给学生复习巩固旧知的时间,又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积极思维。运用温故知新复习导入对老师的要求比较高,老师要对所教教材的整体有一个认知,要能够前牵后连地引导学生为迁移而学,以旧知带动新知,整合性学习。
三、创设情境激趣法
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提到:“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教师如果能够创设并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所描绘的情境,无疑会对优化课堂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创设情境的方法有许多种:
1.讲故事
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故事以情节取胜,能激发学生迫切想了解故事人物的心态,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比如在执教四年级的《伊索寓言》的时候,我就运用讲故事的方法导入新课的。孩子们,你们知道吗,世界上最早的故事大王是谁?告诉你们吧,他叫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一个寓言家,他可会讲故事了。今天老师就带来一个,大家想不想听……孩子一听有故事可以听,个个眼睛发亮,课堂学习气氛顿时浓郁起来。
有些老师认为这个方法不适用于高年级,其实不然。我在执教五年级下学期《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时,一上课,我就模仿说书的人,拿着黑板擦当做惊堂木,“啪”的一声开讲了!话说“林冲别了智深,回到家中,眼见娘子被高俅调戏……”《豹子头误入白虎堂》的片段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当讲到“林冲被发配沧州”时,戛然而止,欲知下文请看,我手一指,学生齐读课题《林冲棒打洪教头》,学生的学习状态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在学习《红楼梦》选段的时候也是如此。
如果遇到剧本学习,比如《公仪休拒收礼物》《负荆请罪》等,更应该采用讲故事的方法,让孩子先对文章有一个认识,再认识剧本,这样学习起来就不忙乱。讲故事的方法导入,既关注文章内容,又点出是剧本,关注了文章的写作形式,一举多得。
2.借媒体
托尔斯泰说“音乐的魅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感受的有所感受,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用适宜的音乐导入课堂对营造气氛、激发情感大有裨益。
比如,执教三年级的诗歌《让我们荡起双桨》,课前,我就播放音乐。孩子们听到这个耳熟能详的乐曲,个个哼唱,不用读课文,课文就已经走进了孩子的心。用好的媒体教学,事半功倍。课堂导入的时候配乐朗读,可以让孩子入情入境地学习;导入的时候配乐、配图,让孩子欣赏画面,可以引导孩子身临其境;课堂导入配乐书写,可以让孩子静心学习……
借助媒体在语文教学中有时不可或缺。课件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执教《黄河的主人》一课,学生对于壶口瀑布的了解不多,对于黄河的汹涌并不了解,这样他就不能从心底里佩服艄公的技艺高超和镇定自若。看了视频,听到了哗哗的水声,看到了激流勇进的场景,孩子们个个都吸一口气。当看到小小的羊皮筏子在河面上上下下的行进时,孩子们都不敢大声喘气……这时候,老师适时点拨,孩子一下子就能领悟出,为什么说艄公是黄河的主人了,解决了课文理解的难点。
我在执教《安塞腰鼓》一文时,因考虑到学生离陕北的安塞腰鼓还是很远的,于是一上课我就播放了一段有关安塞腰鼓的视频,激越的画面、雄壮的鼓声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
在执教《草原》一课,孩子们没有去过草原就不能想象出草原的辽阔,牧民的热情。播放一段视频,孩子仿佛走进了草原,看到牛羊、蒙古包,听着胡琴声、马蹄声……仿佛都能闻到青草的香,孩子怎么不喜欢阅读呢?
3.说背景
所谓的“知人论世”就是介绍文本作者及其创作的背景。课堂导入引导学生从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入手,对理解文本内容是有帮助的。我在执教《大海中永生》一文时,一上课就让大家来介绍一下自己了解到的邓小平同志。孩子们通过预习,交流,知道了邓小平为中国建国、改革开放、香港澳门回归……做出的重大贡献后,再来学习《在大海中永生》,对文本中心的理解,对作者及人民对邓小平不舍的情感感悟会更加深刻。
像这样有着明显政治色彩的文章,离学生的时代有距离,老师教学的时候,一定要给孩子们补充背景资料,这样孩子们的学习才不会是一个点,而是一个面,理解起来才不会片面。有实验表明,一旦学生对学习入情入境后,学生的理解、记忆等认识技能就都会受到影响,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对话讨论参与法
对话是语文新课标倡导的一种教学形式,它更多地体现了师生平等的教学理念,对话也能更好地体现“学生是教学行为中的主体”这一新的课程理念。教师在与学生交流中,可以及时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兴趣点,及时调整教学过程,为学生学习文本做好铺垫。
1.悬念式导入
悬念,就是给人心理上造成一种强烈的渴求和期待。悬念式导入也是利用学生的期待和渴求,诱导他们急于了解作品内容的好奇心,抓住他们的注意力,使之在紧张的学习和思考中体会到问题得以解决的快感和愉悦。
在学习《埃及金字塔》一文时,一上课,我就抛出一个问题:关于金字塔,人类有太多的未知,对此你对金字塔有多少了解呢?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的汇报着自己预习的成果。想了解更多关于金字塔的内容吗?那就和我走进文字,去探究金字塔吧!一个悬念的设计,吸引了学生注意力,使之进入“愤、悱”的状态,产生了急于了解文章内容的强烈渴望,“启发”的状态生成就呼之欲出了。
2.质疑式导入
“学贵有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如果教师能在语文教学导入时,针对学生已有知识冲突激发学生质疑,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急于解决问题的好奇心。
我在执教《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的时候,我问学生,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吗?课前预习了课文,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一下子课堂翻转了,不再是老师讲解,而是学生汇报自己在家的学习成果,有学生同意课本的表达,有学生质疑这样的表述,因为火星是没有生物居住的,这一条就足以说明他们不是孪生兄弟。
3.比较式导入
所谓比较,就是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点、相同点、不同点,采用类比的方法导入新课。例如,我在执教《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一课时,我问学生类似这样有一个大人物和一个小孩子的课文我们曾经学过吗?学生回忆曾经在三年级学过《大作家和小老师》,四年级学过《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跟着我追问,既然学习过类似的课文,你知道《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这一课该怎样学呢?学生很快就通过比较,学会了学习课文的方法。
4.研究式导入
对于距离学生生活有一些距离的文本教学,我们会采用研究式导入。比如在执教《秦兵马俑》一文时,我们将各国领导人参观兵马俑的新闻标题罗列出来,让学生读读,问其有什么感受。学生们一下子就能说出“可见秦兵马俑是中国的象征,是西安的标志”。有了这样的认识再学习课文的时候,对文章的语句理解会更加深刻。
情趣教学四法初探 篇9
说起教学, 同样是教, 同样是学, 为什么效果有不同呢?我以为, 除了老师本身的素质和教学能力外, 还要看你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采用的方法可以多变, 但衡量的标准只有一个, 那就是教学效果。多年来, 有的老师照本宣科, 方法简单, 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没有兴趣, 影响了教学效果。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就语文教学来说, 我归纳出情趣教学四法, 写出来与同事们商榷。
情趣教学四法, 一是联系实际, 二是引进故事, 三是师生互动, 四是学有所得。
一、联系实际
课堂教学, 之所以有枯燥乏味现象, 不联系实际是一条原因。
老师上这一课到底要教会学生什么, 怎样把授课内容与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 对学生产生兴趣接受知识至关重要。有的老师知识渊博, 阅历丰富, 讲课引经据典, 联系实际, 学生就爱听, 效果也好;有的老师照本宣科, 方法陈旧, 或只要学生苦学死记, 效果就差。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 几乎每课都要联系实际, 这在备课时候就已经备了, 并且养成了习惯。我想举例说明, 就随手翻开初中语文课本九年级上册, 就说第一课毛泽东写的《沁园春·雪》吧。
怎样联系实际呢?我想应该首先讲毛主席为什么写这首词, 就是讲历史背景, 然后讲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首词, 学习这首词的目的, 也就是有什么用, 然后再结合词的内容, 联系实际讲知识。具体过程比如让学生描述我们北方下雪的景象, 再让学生阅读上阕, 看毛主席是怎样描述北国风光的。在描述中, 自然会发现学生描述的异同, 毛主席与我们描述的异同, 在比较中进而讲到毛主席的文字功力与胸怀, 从而自然过度到词的下阕。学习下阕后, 让学生说体会, 然后归纳并强调, 这样有气魄的词, 只有毛主席这样有胸怀有气魄的人才能够写出。又如汉高祖刘邦写的《大风歌》, 如果没有博大的胸怀, 即使文才再高, 也写不出那种大气磅礴的好诗。北宋著名词人柳永, 虽为诗词怪才, 也只能写出适合于歌妓传唱的诗词, 而绝写不出毛泽东、刘邦如此气魄的好诗词。这里, 也可以写出柳永的词, 和同时代的苏轼比, 和当今的毛泽东的词比。在讲词风格的同时, 贯穿词的有关知识, 使学生无意中轻松地接受知识。文章结束时候, 用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等话, 激发学生像毛主席一样, 有理想, 有抱负, 将来做一个有成就的人。
还有一次养成教育课中, 我讲了一个中国留学生在罗马尼亚的经历。念了这样一段文:有一回, 我到邮局发信, 当时邮局里边人很多。由于匆忙与疏忽, 我竟没注意大家都在排队, 心想屋里人虽多, 可在窗口办理发信业务的顾客却不多。于是我快步走到窗口, 把要发的信件递给工作人员, 工作人员接过我的信件后, 目光很快向四周扫了一下, 犹豫片刻后才给我办理。我忽然发现我身后一米开外, 人们都在排队且队伍很长。我的脸顿时一阵燥热, 而后边的人只是微笑地向我点一下头, 表示理解。念完后, 我问学生, 你们在送信或者买票时候, 是不是也是这样呢?后边的人见你加塞会怎么样?这时候, 有的学生指出了许多不良现象。我从而讲到提高国民素质, 对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我还举了一些例子, 如国外的司机见到残疾人过马路会主动停车, 即使健康人过马路也会减速。看到你犹豫不决, 司机会把车停下来, 微笑着摆手让你先过;还有同一个宿舍, 手表、戒指、现金等随便放桌上都不用担心丢失, 还有罗马尼亚人对陌生人的主动热情等, 都让学生结合我们国内实际去对比, 从而让学生明确我们应该怎样, 不应该怎样。
这样的例子还很多, 都说明了结合实际讲课, 是引起学生兴趣的重要一环。这种方法也可适用于语文之外的其他学科。
二、引进故事
在课堂教学中, 老师讲课如唱催眠曲的现象屡见不鲜。按学生的说法, 就是老师讲课没意思。怎么样才能有意思呢?我看适当穿插一些有关的故事也是个好方法, 如在开头加故事, 可抓住学生思想, 使之产生兴趣, 然后顺着故事的思路, 把学生带到课文内容和情境之中, 也就是把学生“忽悠”住。如在课文中间穿插故事, 则可使学生即将厌倦的心理再被激活, 使之欲罢不能。比如我在讲温庭筠写的《望江南》一词时, 我知道学生讨厌上诗词课, 不是翻译就是背诵, 要学学不会, 要写写不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我先不讲正课, 先说我最近买了一只鸟, 名字叫相思鸟。我想买一公一母放一个笼子养。卖鸟人说万万不可, 放在一起就都不叫了。我起初不以为然, 后来有人送我一对相思鸟, 果然是放在一起不叫, 分开才叫。我爱人早起嫌吵, 夜里就把它们放一块, 果然第二天早晨都不叫了。我让学生讨论, 为什么它们分开才叫, 在一块不叫呢?学生最后归纳出:距离产生美, 只有让它们饱尝相思之苦, 它们才有爱的动力。经常在一起没有新鲜感, 还会腻烦甚至吵闹。鸟是如此, 人是不是也是这样呢?学生齐呼一样。我让学生找例子, 学生找例子说过之后, 我口气一转说,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词, 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先讲词的背景, 再讲词的内容和有关知识, 最后再照应回我的故事。我说, 词中“梳洗罢, 独依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频洲。”描写了思妇等候丈夫归来的动人情景, 思妇的思夫之情, 正是建立在不得相见的基础上, 离别之苦的娓娓诉说不正如相思鸟的动人鸣唱吗。由于引进了相思鸟的故事, 而且贯穿全堂, 学生对《望江南》的学习轻松愉快, 感触颇深。此后, 有的同学写了题为《相思鸟为何独笼》的文章, 写出了他的人生感悟 (原文略) ;有的还仿写了《望江南》, 当时正是汶川地震时期, 一名同学就写了《望江南悲汶川》:午休醒, 独坐电视前。频道换过千千万, 汶川地震甚凄惨。双颊泪水淹;还有的同学就此写出了感叹的优美诗句:“爱最经受不起的就是日夜厮守”、“爱的最高境界不是生离死别, 而是经得起平淡的流年”等。
我每讲一课, 都用与课相关的故事吸引学生, 使学生很乐意听我讲课。
三、师生互动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一个方法, 就是师生互动。
近年来虽然有“老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但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还远远不够。有的老师只是简单的问一些对不对, 是不是等, 或者提出的问题学生无法回答, 都达不到互动的效果。我以为, 互动这个环节, 在备课时就应该准备充分, 在哪里互动, 怎样互动, 达到什么效果, 互动不成功怎么办, 都要考虑充分, 才能掌握好这个环节。
我们学校有个戏曲艺术班, 我在上他们的语文课时, 经常结合课文内容和他们的专业特点安排师生互动。比如我在讲《郑板桥与小偷》时, 我一边给学生讲郑板桥与小偷故事, 一边把郑板桥吟的诗写在了黑板上。然后, 我要求学生像我一样, 边给大家讲, 边板书出郑板桥吟的诗。由于这个故事很有趣, 又是一个诗的故事, 所以从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几乎完全记住了我的演讲。我提出说要学生讲, 学生纷纷举手。我于是指定了一名学生到讲台上来讲, 这个学生由于紧张, 讲得有点结巴, 但在下边学生的提示下, 终于完成了任务。他是这样讲的 (经过归纳整理) :郑板桥因为为民请命赈济灾民而被罢官。他一肩明月, 两袖清风, 唯携黄犬一条、兰花一盆回到家中。一天夜里, 月黑风高, 他躺在床上, 思念潍县的穷苦百姓, 辗转难眠。这时, 他忽然听得有人启门进屋, 知是小偷半夜行窃。心想, 我如高声呼喊, 万一小偷动手, 如何对付得了?虽说家中没有什么金银细软之物, 但任他随意拿取又不甘心。略一思考, 翻身朝里, 低声吟道:“细雨濛濛夜沉沉, 梁上君子入我门。”这时小偷已近床边, 听到有人吟诗, 心中暗吃一惊。继而又听吟道:“腹内诗书存千卷, 床头金银无半文。”小偷心想, 既然如此, 不偷也罢。刚欲出门, 又听屋里吟道:“出门休惊黄尾犬”, 小偷又想, 既有恶犬, 就翻墙而去吧!正欲上墙, 又听吟道:“越墙莫碰兰花盆”。小偷一看, 墙上果然有兰花一盆, 便小心避开, 翻过墙去, 屋内又传出:“天寒不及皮衣送, 趁着月夜赶豪门。”
学生讲完之后, 郑板桥的诗也板书在了黑板上。于是我又开始了第二个互动环节。我指着前两句诗“细雨濛濛夜沉沉, 梁上君子入我门”, 让学生学着小偷做出动作。有两个学生上来做了表演, 然后我又依次把后几句都让学生做了表演, 下边的学生或掌声或笑声不断。这个完成之后, 我又进行了第三个互动环节。我把黑板上的诗擦掉, 指定一名同学按照我的授意 (说悄悄话, 不让下边学生听到) , 做出某几句诗中小偷的动作, 让大家猜是哪几句诗。
这一堂师生互动, 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 既背会了这首诗, 又学会了讲故事, 还锻炼了说话与表演, 可谓一石多鸟。同时, 也让学生了解了诗的魅力, 了解了郑板桥廉洁清贫的人生。
四、学有所得
学生都有所收获, 是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又一重要原因。
我们以往的教学, 有不少是老师只管教, 学生只管学, 教与学相互脱节。一堂课后, 老师不知所云, 学生没有收获, 因此造成学生厌学。学生对于每一堂课, 或生字词, 或写作, 或人生道理等, 只要有一点收获, 都会有实用感、成就感, 他就乐意上你教的这门课。否则, 你的课就成为学生的负担。那么, 怎么样才能让学生堂堂有所得, 节节有收获呢?我再重复我上边举过的例子, 比如学习《望江南》时, 当一名学生模仿着写出了《望江南悲汶川》后, 就无限感慨地说:“这堂课没白上”。这是发自肺腑的话, 也暗含了以往的课有白上的现象。还有, 我让学生根据诗词的描述画画, 或根据书中提供的插图临摹, 或根据诗词内容去联想画面 (诗情画意) 。总之, 一节课下来, 或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 或锻炼学生绘画能力, 或激发学生想象力, 或兼而有之, 使学生都有所收获。又比如在学习小说《杨修之死》之后, 有的学生懂得了小说的要素, 有的学生记住了七步诗的故事, 有的学生懂得了聪明反被聪明误的道理。又比如我在讲肖像描写时, 我首先告诉学生如何抓住特征, 然后示范描写了班上某个同学, 再让他们自己选择描写某一同学, 写完后在班上念, 学生能听出你写的是谁, 你就是描写成功。果然有许多学生一念自己描写的人的肖像, 大家就听出来了。学生有了成就感, 自然就对作文产生了兴趣。在讲到细节描写时, 我讲了一个人到邻居家里打电话, 看家里就一个小孩, 就神聊穷侃, 时间很长, 打完电话后又删除了通话记录这个细节。学生听后一阵嘁嘁, 有的说那人小气, 有的说那人没素质想占便宜等。我于是让学生也写一个细节, 能表现出一个人的性格品质等。于是就有学生写出这样一个细节:我爸在公安局上班, 经常因公务忙不回家。有一天, 我妈想试探我爸, 就让来串门的阿姨给爸爸发短信, 说我是小黄, 想你了什么的。结果我爸很快就回了短信, 问阿姨是谁什么的, 一会儿, 还打来了电话……我爸回家后, 我妈大骂我爸:你平常总说这样忙那样忙, 电话都不接, 原来你是这样一个人。还有一个学生写道:从电视上看到, 有一个画家, 把自己妻子平时生活中的过错都记在一个本子上, 结果离了三次婚, 他还总说是妻子的过错, 这个画家不是一个生性古、怪心态不正、做事偏激的人吗。
诸如此类的课堂教学, 使学生堂堂有所收获, 能不感兴趣吗?
以上四法, 在语文教学中, 可以单独应用, 也可联合使用, 但都要结合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选择, 切不可机械模仿。
情趣教学四法初探毕竟是初探, 也许有不当之处, 望我们在摸索中成长。
湖南王安群尹艳凤蒋利华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课程体系探讨
课程体系的创建是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高职教育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就业教育”, 只有构建与企业人才要求相配套的专业课程体系, 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本身的特点:需要一定的系统的化学理论和仪器分析知识为基础,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被测对象进行分析检验, 需要该专业的学识、技术、能力和辅助知识。
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业分析专业课程体系, 有利于该专业人才的科学、有效的培养;有利于该专业本身的发展;有利于学院的发展。
一、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型人才, 即高技能人才。工业分析与检验发展到今天, 如目前以人工采样和实验室分析为主, 向自动化、智能化和网络化为主的方向发展;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由单一的分析岗位向全方位分析领域的方向发展;而高职
高专的学生是要以基本技能的培养作为教学重点, 着重培养“灰领阶层”, 因此, 要求工业分析与检测专业的高职高专毕业生既要有从事分析与检验的所必备的技能, 又要具有为后续发展的必备的学识。把职业工作过程引入学校教学过程, 实现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两者的统一, 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 积累经验, 掌握真正适应一线岗位要求的工作技能。
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思路
职业教育的典型特征是学习的内容是工作, 通过工作实现学习。
因此, 首先通过市场调查, 确定岗位群以及职业业务范围内的能力, 包括单项的技能与知识, 综合的技能与知识, 从而决定学习领域, 学习领域中是以工业分析与检验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通过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学习目标、学习与工作内容、学时要求、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说明、学业评价方式完成教学单元, 最终完成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实施结构 (见图1) 。
摘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业分析课程体系, 有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 本文结合目前我院实际, 对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进行了探索, 以期对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职业教育改革的建设有所借鉴。
关键词:工业分析与检验课程体系;课程开发;工作过程;典型工作任务
摘要:本文针对教学枯燥乏味的问题, 提出应经常把联系实际、引进故事、师生互动、学有所得的方法融入到教学中。
初中数学教学结课“四法” 篇10
一、归纳总结法
在初中数学教学当中, 归纳总结法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结课方法. 利用归纳总结法进行结课, 教师需要对本节课的主要讲授内容进行总结, 对重点与难点进行强调. 在归纳总结法引导的结课环节当中, 学生会再次建立一个数学知识体系, 为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补充与明确. 学生对于数学课堂学习内容的完整印象往往来自于归纳总结式的 结课 , 同时, 这对于学生总结能力与概括能力的提高较为有利.
比如在进行“平行四边形”的讲解之时, 教师可以这样进行结课:本节课我们学习的对象是平行四边形, 在课上我们由生活实例引出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通过对比分析, 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同学们要做的就是在课下进行复习, 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以及运用方法. 这样的归纳, 可以让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回顾, 明确自己是否已经掌握课堂的重点与难点. 但是, 归纳总结法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并没有明显的作用, 是一种较为中规中矩的结课方式.因此, 在运用归纳总结法进行结课之时, 教师要加强对结课语言的重视, 利用轻松的语气与平等的语言使课堂氛围得以缓解.
二、练习巩固法
初中数学课堂上, 教师对数学知识进行讲授, 其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在教师讲解的引导之下, 学生所获得的数学知识都是间接知识. 通过练习, 学生可以获得直接的知识, 更可以通过练习发现自己掌握不足之处. 练习巩固法是对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促进作用最为明显的一种结课方法. 教师在课堂的末尾, 利用学生能力所及范围之内的习题, 再次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推动其运用刚刚学会的知识.
拿“三视图”的讲解来说, 教师在课上要为学生讲解三视图的原理与三视图的画法. 而三视图只有在学生亲身应用之后, 才能更加明白. 因此, 在离下课还有十分钟或者五分钟的时候, 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练习, 让学生自己进行三视图的绘制. 教师可以将三个粉笔盒摆成任意形状放在讲台上, 让学生进行练习. 在学生进行练习之时, 教师可以在学生间走动, 观察学生的练习情况, 从而进行教学反馈. 对于那些完成较好的作品, 教师可以进行成果展示. 在结课阶段, 帮助学生明确三视图知识, 规范学生不正确的三视图绘制行为.
三、设置悬念法
设置悬念法是最受推崇的结课方法, 利用悬念的设置结束一节初中数学课, 可以为学生留下最大的悬念. 设置悬念的方法有很多, 教师可以利用对已学知识的回顾, 引导学生从中发现学习的不完整性或者漏洞. 在进行回顾的时候,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多问几个为什么, 多找到疑惑之处, 这对于下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有着重要的影响.
比如在进行“长方形”的讲解之时, 教师需要在课上与学生共同研究什么样的图形是长方形, 发现长方形的性质. 长方形的对边相等且平行, 四个内角都为直角, 教师可以以这些性质作为两节课的分离点. 在结课时间段内, 教师重复此条性质, 引导学生将正方形引入到长方形当中. 教师可以对学生提问:同学们, 正方形与长方形有着同样的性质, 那么正方形与长方形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在教师的疑问下, 学生也会就此进行思考, 对于下节课充满好奇.
四、情感激励法
情感激励法是极具有创新意义的初中数学结课方法, 教师利用饱满的热情对初中数学知识的应用范围进行表达, 可以引起学生对于已学知识的重视. 在情感激励之下, 学生会与教师产生共鸣, 共同投入到初中数学的学习活动当中去.在应用情感激励方法进行结课时, 教师一定要关注自身的真情实感, 引导学生入境.
对于“统计”教学来讲, 在课堂的结尾, 教师可以利用国家与社会发展衡量数据GDP为学生做统计作用的介绍, 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激励. 教师可以这样进行结课:GDP增长率体现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景, 也肯定着社会经济发展成果.而GDP增长率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这节课上你们学到的数学知识. 所以, 同学们, 学好统计知识, 可以使你成为一个社会分析小专家, 洞察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这样的结课, 可以使学生热血沸腾, 找到学习成就感.
结语
低年级“成语”教学四法 篇11
一、联系课文内容教成语
为了给儿童学习成语提供方便,成语歌的内容与课文内容有一些联系。我们教学成语歌就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例如,成语歌:“临危不惧,多谋善断/从容不迫/方寸不断”。我们一看便知:成语歌与课文《司马光》有联系。这首成语歌就是对司马光临危不惧、从容应变的赞颂。帮助学生理解这几个成语,只要联系《司马光》这课的故事情节说说就可以了。老师可以告诉学生:一个小朋友掉进大水缸,情况危急,别的小朋友吓坏了,司马光却不害怕,这就叫“临危不惧”。他急中生智,想出了砸缸救人的好主意,并立即行动,这叫“多谋善断”。他不慌不忙,很能沉住气,这叫“从容不迫”。
二、借助生活经验教成语
启发儿童回忆相关的生活情景是理解成语的好方法。如,成语歌:“骄阳似火/烈日炎炎/暑气逼人/挥汗如雨”。这几个成语都是描写暑期天气炎热景象的。儿童刚开学不久,暑期的印象仍记忆犹新,教师便可启发学生回忆暑假生活,相机出示成语,解说意思。
三、观察相关事物教成语
将儿童带进现场,一边观察,一边讲解,让成语与该成语所代表的事物或情景在儿童的头脑中挂起钩来。如,成语歌“百花盛开/争奇斗妍/五彩缤纷/色香俱全”便可如此进行教学。我们可以在春暖花开的时候,将学生带到学校的花坛旁,指导他们仔细观察,并让他们说说:花坛里都有哪些花开啦?花的颜色有几种?哪些花有香气?是浓郁的香气,还是淡淡的香气?……教师相机出示成语,让学生体会成语所表达的意思。也可以将学习的成语与说话结合起来。在儿童观察的基础上,让他们说说春天的花坛,并鼓励他们尽量用上这几个成语。
四、借助语言环境教成语
有些成语,几个成语意思连贯,很像一首四言小诗。如,成语歌:“跋山涉水,餐风饮露,水送山迎/赏心悦目”。先讲旅途的辛劳。徒步爬山,趟水过河,冒着寒风,喝着露水,的确够辛苦的。然而有苦也有乐,当你徜徉在青山绿水之间时,便会感到绿水在欢送你,青山在欢迎你,这真是“人在画中游,山水也有情”。你看,这不是一首记游的小诗吗?
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四法” 篇12
一、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进行思想德育教育
体育课的特点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特征。由于学生各自的身体素质、体能和意志不同,往往在练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存在着畏难的情绪,如怕苦、怕摔、胆怯等一些现象,特别是在跳高、跳山羊、单杠动作等难度较大的练习中更加突出。出现这种情况之后,我针对学生各种不利于练习的心态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在练习中,以热情的态度关心帮助学生完成动作,使学生减小畏怕的情绪。通过不断反复的练习,学生终于有了克服困难的信心,然后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坚韧不拔、吃苦耐劳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思想意志品质,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含义。
二、规范学生的行为,进行行为德育教育
体育活动必须有严格的规范要求,才能使体育活动得以顺利实施,这为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创造了条件。体育课堂常规是上好体育课的保障,它要求学生上课必须穿运动鞋、运动服;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做到有事请假、不无故旷课;认真听讲、刻苦锻炼、互相保护和帮助、爱护器材等;学生从集合整队、队列练习到队形变换都有严格的要求。因此,体育教师可把体育课堂常规落实到每一节体育课中,培养学生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习惯,这样有利于体育活动的开展。如,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经常有布置场地、搬运器材、清扫运动场、整理器械和修理器材等活动,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可教育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爱惜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养成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的好习惯;在体育竞赛时,可以通过体育竞赛规则和制度的约束,培养学生发扬公开、公平、公正的体育精神和尊重对手、遵守规则、服从裁判等体育道德品质;在游戏活动中鼓励学生自己制定游戏规则,并要求大家共同遵守游戏规则,久而久之,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
三、重视学生的兴趣,进行能力德育教育
体育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并使之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应充分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潜力和乐趣,以良好的教学形式,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并把稳定的兴趣培养为自我锻炼的习惯,使学生学有所得,受益终身。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加强体育基本知识教学,开阔学生的视野,教会学生运用知识技能的方法及科学的健身方法,增强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进行能力德育教育。体育游戏是学生最喜爱的一项综合性体育活动,因此教师应精选体育游戏。如做“猎人打猎”(用投排球来代替猎枪)游戏,不仅能发展学生投准和躲避能力,更能使他们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做到互相协作、团结一致,为集体争取多打猎物而努力。再如,做“胯下头上传球”游戏,则能培养学生机智活泼、团结负责、乐观进取的优良品质。但由于各种游戏的手段不同,因此,学生所受到的思想教育要求也不同。
四、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陶冶情操德育教育
【作文教学四法】推荐阅读:
英语教学激趣四法06-29
作文教学诗歌教学09-23
[作文教学论文]“自能作文”教学体会10-03
作文批改作文教学10-15
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06-18
快速作文传统作文教学09-28
作文指导与作文教学10-30
教学作文反思07-02
网络作文教学08-26
作文教学对策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