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教改(共7篇)
作文教学教改 篇1
摘要:对话, 从表面上看, 是个人与个人相互交流的一种语言现象, 但更深入地理解, 它具有社会和文化的内涵, 它的背后是尊重、信任、平等。如果双方没有共同的话题, 相互不信任, 关系不平等, 就不可能坐到一起进行实质性的对话。通过在课程改革中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使我认识到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交往, 而对话是实现交往的形式和途径, 如果把对话引进教学, 将有利于实现教学的真正民主, 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自由驰骋的空间。实践证明:把“对话教学”引入课堂, 不仅可行, 而且效果良好。
关键词:对话,民主,平等,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教材
谈到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地位、民主交流, 不由使我想起了中央电视台“对话”这个栏目, 主持人和观众之间在宽松的氛围中面对面交流, 畅所欲言。这种对话, 从表面上看, 是个人与个人相互交流的一种语言现象, 但更深入地理解, 它具有社会和文化的内涵, 它的背后是尊重、信任、平等。如果双方没有共同的话题, 相互不信任, 关系不平等, 就不可能坐到一起进行实质性的对话。通过在课程改革中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使我认识到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交往, 而对话是实现交往的形式和途径, 如果把对话引进教学, 将有利于实现教学的真正民主, 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自由驰骋的空间。于是, 我大胆地对课堂教学进行了改革和探索。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 证明了“对话教学”是可行的、效果是良好的。
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教学, 不仅指一种教学方式, 更是一种教学思想。但是为了给学生创造充分的展示空间, 并根据六年级学生年龄小的身心特点, 我设计了全新的课堂布局, 每节课都会有四位特邀嘉宾代表本组坐在前面, 而每个小组的同学就成为了他的智囊团, 各组形成了互相竞争的格局。为了调动全体学生的课堂热情, 我发动他们为本组起了名字, 开始上课前还允许各组响亮地喊出事先设计好的鼓劲儿口号。没想到, “人民大众”的智慧竟如此神奇, 口号喊得诙谐幽默, 还非常生活化, 把所有人都逗乐了, 气氛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学生心理上自然对这节课就有了好感。
每节课的对话主题当然要围绕教材的内容, 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在学习过程中, 我要求嘉宾用自己的话发表观点, 或总结知识点, 还经常提醒学生把教材只作为参考, 更重要的是要联系实际情况, 以逐渐培养他们独立思维的习惯。本来, 成功的对话应该有充分的准备, 学生最好提前预习并搜集相关的资料, 但考虑到现实的情况, 如果这样布置了课后预习作业, 会给本不轻松的学生增加负担。好在教学的内容大多都是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连的, 所以我要求学生注意观察身边发生的事情, 多多思考其中的原因, 并把这些现象和所思的感悟在课堂上发表出来。无形中培养了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 提高了感悟生活的能力。而作为教师就不能这么轻松了, 备课必须认真, 材料也必须准备充分, 且内容需新颖、具有思辨性。例如, 六年级下册《学会调控情绪》一节, 针对“共享欢乐, 喜悦将加倍;分担痛苦, 痛苦将变少”这个话题, 我们展开了对话。有的学生赞同这种观点, 佐证的例子是“别人为我庆祝生日, 我会感到更加高兴”、“把自己的烦心事告诉好朋友以后, 似乎就不感到那么烦恼了”。也有的学生不同意这种说法, 质疑的例子是“有了伤心的事情, 告诉父母之后, 他们也会跟着上火, 看到他们难受, 自己就更加伤心”、“把自己的痛苦告诉敌人, 敌人就会幸灾乐祸, 那不是自找麻烦吗”!原本老师预设的论题, 经过学生们的思辨竟“面目全非”, 变得更加细致、更加生活化。基于这种对现实生活的理解而产生的分歧, 当然不能用简单的对与错来评价, 我们的教学关注的恰恰就是“生活”, 就是如何能够更快乐、更幸福的生活, 所以利用这个课堂生成的绝佳时机, 我结合“倾诉法、心理换位法、升华法”这些调控情绪的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对这种分歧的深入思考, 深化了教学的主题、有效地落实了教学目标。
但是应该强调的是, 对话教学并不以语言的交流为特征, 而是通过人对文本的理解和批评展开。教材是一种文本, 它的背后是一批专家学者。所以与教材的对话, 实际上就是与专家对话。因此, 教师必须理解教材, 带着学生走进教材, 运用多种方法, 巧妙地激发学生对教材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形成浓郁的学习气氛。不能否认的是, 教材永远具有滞后性, 在它编制成书的一刹那就落后了, 因此我们必须有批评精神, 提倡“不惟书、不惟上、不惟权、不惟实”的思想, 让学生敢于怀疑、敢于质问、敢于批评, 使教材与时俱进。师生对话若脱离了教材, 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对话就成了漫谈, 违背了教学的要义。
鉴于对话的随机性特征, 新的观点随时可能出现, “问题”这个纽带自然少不了, 于是我经常会以参与者的姿态“心存疑惑”地提出一些问题, 学生便也学会了提出一些感兴趣的问题。老师的问题要注意紧扣材料, 有层次, 有价值, 能引发议论。而学生的问题则措不及防、出人意料, 当然往往也会由此引发教学高潮。一旦问题太难, 不但嘉宾回答不了, 老师也回答不了时, 就给学生的继续学习留下了悬念, 可以因势利导地让他们课后自己查找相关资料, 主动探询问题的答案, 因为有了学习的动机, 学生自然就会有自主学习的行动。
课堂的空间放开了, 学生感觉到自由、民主, 甚至提出由他们自己担当主持人。于是试过一次, 结果不行, 学生由于没有预习, 把握不住对话的主题, 白白耽误了时间。教师在组织课堂的同时, 还是一位重要的听众, 学生在谈论观点时往往会眼睛看着老师, 像是随时在等待老师表态, 所以我很注意让学生怀有信心的说完自己的见解, 尽量不打断他们, 也不急于表态, 而是让其他同学加以评论。因为我认为能够由学生自己辨别清楚的问题, 老师没有必要给出现成的答案, 通过学生自己的充分讨论得出的结论, 显然更有说服力, 更能给人深刻的印象。在学生感到课堂有了生机和活力的同时, 教师的素质也在逐渐地提高, 组织教学果真有了主持人的味道, 不仅亲切、潇洒, 还思维敏捷, 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 也更灵活机智。而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却越来越近, 他们会为了坚持“真理”公然反对老师的观点, 大胆地站起来说“老师, 我不同意你的观点……”, 然后免不了是一番争论, 为了捍卫自己的“真理”我也会急着参与到争论中, 非得弄个“水落石出”不可。
有些学生非常愿意举手发表观点, 但是语言罗嗦, 能把人急死, 作为教师又不便批评, 以免挫伤他的积极性, 我就一面表扬一面提出建议“你很爱思考问题, 说明你善于观察, 喜欢思考, 但是如果语言能够再简练一些就更好了”。当他再次发言时, 就不失时机地表扬他语言的简洁性有了进步, 慢慢地这样的学生真的进步了, 说话不再罗里罗嗦了。
经过几番对话, 知识渐渐生成了, 但往往是零碎的, 需要归纳整理, 形成系统。在过去, 这个环节都是由教师完成的, 但现在我也尽量让学生总结, 使他们全程参与, 给自己逐层展开的对话一个最终的归宿。
现在同学们都爱上了这种学习方式。因为这是一种师生基于相互信任、尊重和平等的立场, 通过对话式的相互作用来达到学生自主和自由发展的教学方式, 它“形散而神不散”, 令人回味无穷。
作文教学教改 篇2
避免教学误区
——初中语文课改感悟
【摘 要】新课程改革,并不意味着推翻和颠覆所有的传统教学方式,必须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对初中语文教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反思。以防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关键词】新课改;反思;感悟;建议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很多年了,广大语文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经过努力,语文课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教改中,仍暴露很多问题,甚至有的老师一味为“改”,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如: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以至于在一段时间里课堂上活动虽然很多,形式也丰富多彩,热闹是热闹了,可是热闹过后留下的却微乎甚微——各种各样的活动及其丰富的形式让学生分散了更多的注意力。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在课堂上注入了大量的课外相关信息,让学生自己找出课文中自己最喜欢、最感动的内容,并阐述为何选择这些内容的原因,不管这些原因是否何成立,似乎都是课堂的“标准答案”,都应该得到老师的赞扬和认可。甚至有时,教师还会被学生的某些与课堂毫不不相关的观点牵着走,进入了盲目讨论的误区,而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字词标点、句子段落的具体分析,文学创作手法及规律的讲解在语文课堂上渐渐隐退了。一段时间后学生在作文中的错别字、病句数不胜数,他们甚至分不清什么叫表达方式,什么叫写作手法;不知道文章结构与顺序有什么区别,因此学生在语文学习的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上收效甚微。
1语文教改感悟
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非我们的教学目标,而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和途径。语文学习中用什么样的学习形式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都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要求。
②“语文教学应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这里的“平等”绝不是师生在任何事务上都是绝对平起平坐,更不是说教师与学生具有平等的知识水平。教师在尊重学生平等地位的同时又是高于学生的,他们要引导学生掌握更广泛且更有深度的语文知识。如果教师不加鉴别地肯定学生所有的言论,而不对其进行一定的点评和拔高,学生是很难获得进步的。因此,教师应在坚持学生平等地位的同时在某些方面又要高于学生。
③关注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并不是要求我们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要实现该教学目标,而是凭借语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课文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润物细无声”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最佳教学境界。
④很多教师认为,新课标的最终目标应是“学生在耳、眼、口、手等都动起来”,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下,达到大家都动起来的最终目的。其实不然,语文学习中的调动并不等于真正的激活,如果学生在调动的外表下内部的思维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不管课堂上采取哪些调动方式,只有那些能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感情一直沉浸其中的方式才能称之为真正的 “动”。相反,如果学生在热闹的形式下内部的思考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样的“动”也无益。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是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的同时更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动学生的情思,这才是真正的“动”。
2课堂教学注意问题
①教材。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蓝本,“探究”不仅是学生的探究,也包括教师自身对教材的探究和挖掘,如何挖掘好教材的深层内涵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千万不能课文还未读懂,就找来课外知识以拓展学生的知识。教师须知知识的迁移不是“见异思迁”,向课外延伸应有“度”的限制,很多时候,将延伸的内容作为课外作业完成,会更有收获。
②教法。任何一种课堂形式(包括电教媒体的运用)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活动要防止公式化、程式化:如有的课堂讨论或呆板单一,或信马由缰,或在枝节问题上争论不休;有的一节课则完全用鼠标代替粉笔,用录音代替教材等,这样的教学方法冲淡了语文教学的实际任务,难免有作秀之嫌。
③师生关系。我们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但更不可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只有教师适时介入,进行必要的点拨归纳,对文本作最后的拓展,才能将探究引向深入,也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层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和正确的观点。
3课堂教学避免误区
①不能让语文课变成朦胧诗,即阅读文章不求甚解笼而统之,了解大意即可。
②不能将语文阅读变成警句摘读,即让学生只找出自己认为最精彩、最感人的语句,任意阐述缘由即可。
4课堂教学建议
①把预习、导读、复习、练习都纳入课堂。教师指引,让每个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实践,教师的主导作用则画龙点睛地突显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与指导和解决,使整个学习过程能把握重点,易化难点,激发疑点,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还可以让师生始终聚焦于教材,同时也节省了大量课内外学习语文的时间,以便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更多的课外阅读。
②要把握好课堂讨论。在近几年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常见“你觉得哪里写得最精彩”,“文章的哪里令你最感动”等问题,这些问题本身提得很好,但我们在设计这些环节时常常忽略了目的性:你想让学生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得到什么?是对写作手法的了解?还是对内在含义的领悟?学生应该从哪个角度,用什么方法和思路去阐明“精彩”、“感动”的缘由呢?漫无目的的提问,随意的回答,只是在做低效劳动。因此,课堂上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此外教师面对学生的讨论时要注意适时调控。③朗读教学中要授之以“渔”。朗读是品味文章的一个重要手段,好的朗读是建立在了解文章内容、揣摩文章语言和体会文章情感基础之上的,这些基础,只是反复朗读或空泛地评价朗读的好坏都是无效劳动。多问几个“这里应该怎样读”, “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读”,“为什么要这样读”等,这样在教会了学生朗读的方法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文章的情感,可谓一举两得。
以教研教改促教学质量 篇3
学校坚持以辅差培优的方式,培养年轻教师;坚持“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思路,激活课堂。成立了“诱思探究”理论学习小组,推动了教科研活动的开展,涌现出了一大批名师和教学能手,教育教学论文获奖和发表100余篇,18篇论文获省级奖励,获市、县级奖励的论文、课件、教学设计达80多篇(件)。
该校树立科研意识和终身学习意识,加快教育科研步伐,增加跟踪前沿知识的能力,提升教育教学水准。学校还认真实施“师表工程”、“青蓝工程”、“名师工程”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将一批事业心强、业务精、教学效果好的把关教师评为学校骨干教师,鼓舞了全校教师为教育事业拼搏的热情。
学校通过转变教师观念,使参加校本培训变为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教研教改硕果累累,中考成绩连年辉煌,办学特色逐渐彰显。先后被评为汉中市文明校园、汉中市县规范化学校、南郑县绿色校园、南郑县平安校园等殊荣。
过程设备设计教学教改 篇4
“过程设备设计”是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 该课程涉及到:材料力学、机械设计、工程材料、化工原理、化工制图等基础理论课, 是一门内容多, 综合性强的专业课。它涵盖了化工容器设计和化工设备设计的主要内容, 包括压力容器的常规设计、分析设计等不同设计理论, 以及典型的过程设备如塔设备、换热器和反应釜的结构、工作原理及设计方法。还涉及到GB150、GB151及化工部化工设备相关标准等, 因此也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
本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较强, 内容抽象枯燥, 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压力容器应力分析部分, 涉及到很多的弹性力学、弹塑性力学的知识, 对于工科学生, 由于缺乏扎实的力学基础, 再加上学时数的限制, 不可能在课堂上大量补充弹性力学等方面的力学知识, 课堂教学的效果往往不是太理想。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改革势在必行。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 结合这部分教学内容的特点提出一些看法。通过《过程装备设计》教学方法改革, 其成果对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其它专业课起到示范作用, 更好的把过控专业建设好。
2 树立专业标准、规范设计的意识
过程设备设计作为专业课, 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要求学生树立严格按专业标准、规范设计的意识。并学会在设计过程中熟悉压力容器的标准、法规等。这点必须在课堂教学中重点强调。
3 教学方法改革的内容
3.1 压力容器应力分析部分教学方法改革
过程装备设计课主要内容由压力容器设计和化工设备设计两部分组成, 二者之间关系为:压力容器一般无内件, 而化工设备具有功能性内件, 并根据功能不同分为:换热设备、塔设备、反应设备等。化工设备的外壳为压力容器, 因此, 压力容器是过程装备的基础。
3.1.1 压力容器设计部分的教学方法改革。
(1) 通过强化力学模型的建立和力学结果的分析, 弱化过程中的数学推导和演绎。过程装备设计课程中, 涉及力学模型建立、推导及与工程实结合而衍生为经验数学公式的内容很多, 主要是第二章:“压力容器应力分析”和第四章:“压力容器设计”, 并且这两章是本课程的核心理论, 如回转薄壳应力分析、厚壁圆筒应力分析以及平板应力分析。这部分的课程内容包含了较多的弹性力学、弹塑性力学知识。对于工科学生而言, 学习和理解这部分内容要相对困难得多。如何既能将应力分析的力学模型建立和推导跟学生说清楚, 又不让学生陷入其中而最后云里雾里, 不知教师所云何物。
通过强化力学模型的建立和力学结果的分析, 弱化过程中的数学推导和演绎, 既有效地提高学生建立力学模型的能力, 又能让学生充分理解力学解析结果的物理涵义和工程意义。而课堂中被简化的数学求解过程则留给有兴趣的学生在课后自行推导完成。注重力学问题的解析解以及对这些解进行规律分析的教学方法, 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抓住问题的本质, 对其在今后生产实践中增强应用和设计能力是有帮助的。
(2) 理论性不强的部分采用案例教学。本课程第一章为压力容器导言, 主要介绍压力容器组成、压力容器分类及国家标准;第四章部分内容为压力容器设计文件、过程设备主要零部件及作用和设计。此部分内容可以利用现有的教学及实验条件, 在参观过程设计模型基础上, 掌握典型过程装备的装成, 特别是典型结构及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充分利用过程系“D类压力容器设计室”, 为学生了解和掌握压力容器设计“程序”、设计方法、国标和行业标准使用及设计文件内容组成提供学生和实践平台。
3.1.2 过程设备部分教学方法改革。
(1) 采用研讨式教学。过程设备部分主要包括:储存设备、传热设备、塔设备和反应设备等典型过程设备。目前过控专业模型展室典型过程设备型齐全, 设备应用、组成及结构特别教学内容可在参观展室过程中, 在教学的指导和讨论过程中完成。在有实例参考条件下, 授课更灵活, 也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2) 突出功能化, 利用生产实习完成部分设备设计教学。过程设备内件的功能不同, 所完成的单元操作亦不同, 由此可分储存设备、传热设备、塔设备和反应设备等。因此此部分应突出功能要求, 结构特点与设计选用之间的联系。可将此部分内容带入实习环节。生产实习是工科院校本科学生必不可少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 它是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的纽带也是本科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的一次练兵, 在教学计划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目前, 齐齐哈尔大学过程装备与控制专业的学生生产实习, 主要安排在齐齐哈尔北方锅炉制造有限公司、黑化集团和榆化公司。
这些企业所使用的设备包含了所有过程设备, 因此, 在实习过程中, 可对储存设备、传热设备、塔设备和反应设备功能特点及结构特点和结构与工艺适应性、使用要求、注意事项等进行现场了解和学习, 即生动又结合实际。让学生对设备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因此在课堂教学上, 大大缩短了该部分内容教学课时, 简化了教学过程。
3.2 打造压力容器设计平台, 提高学生过程设备设计水平
检验“过程装备设计”课学习程度的标准之一是学生对压力容器设计过程和方法的掌握程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已取得D类压力容器设计资格, 并成立了压力容器设计室, 设计标准齐全, 过控专业教师均有多年设计经验。定期安排学生在压力容器设计室内辅助教师工作, 学习压力容器设计条件、强度计算和施工图绘制等, 从而提高学生常规设计能力;现行压力容器方面的国家标准 (GB150、GB151) 和行业标准 (HG20952等) 和设计软件 (SW6和PVCAD) 使用能力。并可减少“过程装备设计”课程中常规设计部分内容的课堂讲解。并为“过程装备设计课程设计”实践环节, 打造良好的设计平台。
4 预期效果
4.1 应力分析部分预期效果
通过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设计和以学生为主体参与的教学活动, 把教学过程中的数学推导和演绎留给学生课后来完成。这样做, 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建立力学模型和数学解析的能力, 又能让学生充分理解力学解析结果的物理涵义和工程意义, 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抓住力学问题的本质, 对其在今后生产实践中增强应用和设计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4.2 过程设备部分预期效果
通过“过程设备设计”教学分阶段进行, 不仅避免了教学周期性长, 使学生失去兴趣等不足, 而且有效地将课本知识具体化, 生产实习目的明确化, 使学与用都得到了共同的促进过程设备设计的教学是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的综合体。以课堂为基础, 分阶段讲授教学内容, 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引入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 介绍过程装备学科发展前沿, 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 充分利用生产实习与课堂教学的互补性, 将其有效地融合为一体。在实习中巩固知识, 在学习中了解实际, 为毕业参加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通过与生产实习的结合。
4.3 提高学生压力容器设计能力
通过“过控”专业的压力容器设计平台, 使学生在校期间得到压力容器工程设计锻炼, 学生可掌握设计文件的种类及设计文件的撰写知道, 掌握设计标准的使用和国家对压力容器设计制造法规和文件。并可学习目前国内最先进的设计软件的使用, 及压力容器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压力容器及典型过程设备的设计能力, 为未来的工作奠定基础。
总之, 对于不同的内容,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有效地将课本知识具体化, 生产实习目的明确化, 过程设计实际化。从而达到学以致用, 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设计能力。
摘要:过程工业中, 工艺是先导, 设备是保障。过程设备设计是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针对目前高校过程过程设备设计教学中的不足, 本文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出发,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 阐述了教学改革的意义。从树立专业标准、规范设计的意识入手, 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方案。明确了培养创新的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过程装备设计,教学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郑津津.过程设备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艺术教改课题教学计划 篇5
研究教师:美术:XXXXXXXXXXXXX
研究时间:xxx年9月――12月
一、分析学习课题精神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小学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的研究》首次将小学教育活动定位在开放的、序列的、校本的、自由的、多学科协同攻关的平台上进行研究,首次引入现代策划学,组织行为学和公共关系学等新兴学科的原理对小学教学活动进行方法探索与实践研究,具有较高的创新价值,其理论意义在于以“活动”的.视角来探讨素质教育的实施,这对于指导小学素质教育的实践有着特殊的现实意义。
本课题以艺术课堂教学和艺术课外活动等教学活动为研究载体,它是在以“活动”为重要指导思想来设计、策划与组织艺术教学活动,以“活动”的途径革新艺术教学观念,丰富教学形式,提升艺术教育教学成绩,全方位实施素质教育。
二、学情分析:
本期拟订五、六年级各班艺术教学,主要是美术和音乐学科;同时吸收其他参研教师和其他学科参加课题研究实验。
学生情况:本阶段学生属于小学中高段学生,经过几年的艺术课和兴趣小组活动训练,积累了一定的知识、技能,艺术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发展,对艺术活动兴趣高,具有一定的艺术创作素质。
本期准备在课堂教学活动形式与教学内容的结合方面进行艺术教学研究。以此来让学生经历艺术知识的产生、技能的提高、能力的锻炼、体验美、感悟美,吸引兴趣,培养爱好,营创艺术活动氛围,从而发展和提高学生艺术思维及艺术各方面能力。
三、本期艺术实验研究实施计划:
(2)周――(4)周制定本期艺术研究方向,落实课题研究具体目标及任务,并向学生及家长宣传课题研究的有关事项。
(5)周――(7)周进一步明确课题研究项目,理清计划和步骤,贯彻实施艺术教学研究,摸索活动设计形式应用于课堂教学和兴趣小组活动,积极进行信息收集、资料收集,随时进行统计分析。
强化教改意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篇6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教改意识 教法研究 学法指导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而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强化教改意识。近年来,广大数学教师在如何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方法、措施上孜孜探索,不懈努力,在素质教育的征途上不断前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与真正实现素质教育还有一定的距离。主要表现在摆脱不了传统的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模式的束缚,形成一种思维、行为上的定势,在课堂教学、课外辅导过程中不时地表现出来。究其原因,对教改没有引起足够的认识,教改意识不强,或贯彻力度不够;或虽有实施素质教育、优化课堂结构的愿望,但不能落到实处;或缺乏参考模式,无处着手,致使“教改”只是一句空话,不能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要真正推进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学,教师就必须强化教改意识。在这种意识的驱动下、激励下学习、实践,逐步过渡和完善,把这种意识渗透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从每个细节中都能透射出素质教育思想,才能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在具体工作中要做好以下方面。
一、认识强化教改意识的必要性
教师大都有教改意识,但该意识的强弱不同,因而导致对教学的认识、教学方法、教学态度产生较大的差异。当强意识在起作用时,会刺激教师学习素质教育理论,研究教学方法,研究学生,研究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具体贯彻落实;会在每节课堂教学中进行教改试验,从一次次成功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提高,为实现预定的目标而不懈努力;会变成一种良性的发展势态,使课堂教学走上正确的轨道。而当弱意识起作用时,则少钻研教育理论,更少在课堂上贯彻落实,或以为变变花样,教学过程中讲解流利,应对自如,信息量大,就是在搞素质教育意义下的教学;也有部分教师认为数学教学中应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着实不便,还没有连说带画来得清楚,因而认为还是老一套办法好。这两种认识都不正确,都是老模式、老教法在起作用的表现。即使使用了现代化教学设备,优化了课堂组织形式,加大了信息量,如果没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就不能算是素质教育。这是理论学习意识,改革求变意识,贯彻落实意识薄弱的一种表现。可见,强化教改意识,是促进数学改革的主要因素,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原动力,是非常必要的。
二、增强把握数学学科特点的意识
数学,因其应用之广泛而显示其重要;因其堪称“思维之体操”而备受人们所喜爱;也因其抽象、难懂、枯燥,而使一部分学生望“数”兴叹。这是一门抽象、严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如果在数学教学中不考虑其强大的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巨大作用,就是一堂失败的课。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根本,是灵魂。这就要求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注意以“思”为主,以讲练辅之,不能把“练”看做是巩固知识的一种手段,“练”也是学生思维训练的一个组成部分。突不出“思”这个核心,就会使学生形成学习数学就是记住课本上的定义、定理、公式和各种各样的解题方法的错误认识。教师失去了教学目标,学生失去了学习目标,造成学习的障碍和负担,数学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能力培养功能就无法实现。而突破这一点恰是本学科教学的一个难点,需学习、实践、总结、多次反复,才能把握。
三、强化教法研究与学法指导相结合的意识
长期以来,数学教学常常是由教师讲(甚至是紧锣密鼓的)、学生听,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或学生模仿例题、教师讲解方法,或由教师设置一个个狭窄的“隧洞”让学生钻,这样不利于突出数学“思维”的特性,也就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等良好数学品质的培养。实际上,是对“主体”与“主导”两个地位的关系,要学生“学会”还是“会学”的关系,“教”学生还是“教”学生“学”等少于思考的表现。数学学习离不开学生的数学活动,学生只有经过动手、动脑等亲身感受,才能透彻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现代数学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即数学学习是数学知识与获得这些知识的认识活动(数学活动)的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现在教学上,就要求学生寻求理解、经历或重组知识结构形成的过程。教师只有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充分参与,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思维与交流,才能使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况等思维方法,有机会发散思维,深入研究,使逻辑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提高。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研究两个地位的关系,充分展示教师“启”、“导”的才能,在备课中既要备教法又要备学法,把学法指导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主要环节,在课堂上把握好收、放、点、拨、评的度,真正把自己的“教”变成促进学生思维发生“反应”的“催化剂”。同时,要考虑给学生回顾、反思、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机会,使学生能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作出客观评价,使思维从矛盾中达成统一,从辩证、统一中得到升华。
教改,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如何给学生铺设一条光明大道,既能使学生思维随意驰骋,又能健康、稳步地向前发展,是每个数学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只要我们认真学习、钻研教学理论,经过长期实践,不断总结、改进,总会有成绩,关键是要有锐意改革、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思想意识,不断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精神。同时也要营造良好的教改环境,强化教改意识,互相监督,互相激励,有效开展教研活动,就会有好的模式、方法出现,教学面貌会随之改观,教学质量也会再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魏友林.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8).
[2]朱昕.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几个方法性问题[J].吉林教育,2009(35).
[3]黄亦婵.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新课程(下),2011(03).
高中历史教学当全面体现教改理念 篇7
[关键词] 高中历史 教改理念 贯彻落实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5)34 0100
教学改革已经遍及各学科,高中历史教师要秉承教学改革理念,深入研究历史学科特点、教学对象特征,将历史教学与课改要求紧密结合起来,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效融合起来,打造更为生动高效的历史课堂。
一、高中历史教学要走出“口干舌燥讲解”的境地
高中历史学科最为显著的特征是知识点多、覆盖面广、时间跨度长,如果完全依靠教师的口头讲解,哪怕讲得口干舌燥也无法与学生产生共鸣,这是高中历史教师普遍面临的问题。新课程改革对教学手段、方法的改进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是要体现信息化手段在历史教学中的促进功能。遵照这一要求,广大教师要将信息手段的运用与历史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其成为历史教学的有力帮手。例如在《祖国统一大业》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介绍港澳问题的历史由来、前因后果,通过对比回归前后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安定程度、人民幸福指数等,使学生直观感受到回归后的港澳在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与提升。港澳回归时极具震撼力的场景也可以通过视频播放出来,让学生再一次深切感受中华民族强大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这样的演示效果比起教师的口头讲解要更加生动有效。
二、高中历史教学要走出“学生被动接受”的境地
高中历史教学需要非常重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各种历史现象中分析规律、总结特征,特别是要结合一些重大历史事件、重要时间节点,学会以历史辩证观点看待事物,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仅抱着直接灌输的理念,一定要让学生主动学习、深入学习,从而让历史教学成为引领学生成长、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学科。比如在《戊戌变法》一课的教学中,笔者事先要求学生广泛搜集与戊戌变法相关的基本素材,然后分小组讨论:戊戌变法的时代背景是什么,戊戌变法的重要人物、主要做法、阻碍势力是什么,戊戌变法为什么有着失败的必然结局,其局限性是什么,同时又具有什么样的积极意义。这样的思考题有效囊括了教材的重点难点,学生在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记忆,更需要理解,需要在相互讨论中全面、准确、客观地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并从表象深入进去揭示蕴含的深刻道理,从而达到知古论今、以史为鉴的效果。
三、高中历史教学要走出“教室空间有限”的境地
高中历史教学以课堂为主,但是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在比教室更为宽广的空间,采取更加丰富的形式,灵活机动地学习研究、调查实践,从而对课堂教学形成有效促进,达到巩固理解的效果。比如在学完专题《现在中国的外交》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专题调研,了解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外交事业发展历程,取得了哪些成果。了解国防建设的伟大成就,特别是结合近十年来中国在部队战斗力提升、新型武器研发等方面的成果,尤其是新一代战机、战略导弹、航母等方面的成果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满足他们的兴趣爱好,使他们在探讨过程中加深了对历史教材的理解。再比如在《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红军长征路线追寻活动,按照长征的起点终点、沿途的路线搜集沿途的地理人文资料。这样的活动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红军长征路途遥远、历程艰辛等方面的理解,而且也是一项非常有趣的资料搜集和学习研讨活动。
四、高中历史教学要走出“重知识轻情感”的境地
对当代青少年强化思想教育,既是社会发展、教育工作的要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的有效保障。社会思潮纷杂、良莠不齐,高中历史教学要发挥爱国主义主旋律的教育引导作用。教师要改变过去重知识点传授而忽略思想情感教育的做法,要让思想教育成为历史学科鲜明的特色,对学生的人生观形成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例如在《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场景再现、生动叙述、学生交流讨论等形式,教育学生要牢记历史、不忘国耻,增强为中华崛起而学习的强烈责任感与爱国主义情感。还可以通过当前国际形势与中日甲午战争的对比,引导学生进一步增强祖国军事实力强大、国防实力增强的自豪感,两种截然不同的对比同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这样的爱国情感与学生民族责任感有效融合起来,是对学生思想的一次提升。许多历史内容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因素,教师要重视这些资料的发掘与利用,更好地保障学生思想的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教学一定要重视教学改革理念的全面贯彻落实,广大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工作,不断优化教学环节,使教学工作向着更加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刘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设计思路浅析[J].历史教学,2010(5).
[2] 张彩荣.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新型教学模式的认识与思考[J].高中历史,2009(4).
【作文教学教改】推荐阅读:
教改教学01-21
教学教改总结10-19
高校教改历史教学12-27
中职英语教学教改10-27
小学作文教改实验07-10
如何在我校教改背景下提高高中英语教学11-19
作文教学诗歌教学09-23
[作文教学论文]“自能作文”教学体会10-03
作文批改作文教学10-15
作文创作作文教学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