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作文反思

2024-06-22

教学作文反思(共12篇)

教学作文反思 篇1

1、快速导入:

见过柳叶儿吗?(见过!)吃过柳叶儿吗?(没有!)今天我们在杨柳依依的日子里,学习宋学孟的《柳叶儿》。

2、以“儿”带情:

“柳叶“和”柳叶儿“读起来有何不同?(作者把柳叶称为柳叶儿,让人感觉比较亲切,且含着某种感情。)是哪种感情呢?抑扬顿挫地读文章,把最能表达作者对柳叶儿感情的词句进行圈点勾画。(学生会找到“乐”、“苦涩”等词,但这不是对柳叶儿的感情,引导学生继续找。)(顺势分析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尤其是表现关注之情的“又是”,表现情感深厚的“每当,我总忍不住”、表达感激之情的“多亏”等。从而体会明明苦中带涩,作者却总要细细咀嚼,他人只见柳之美态,我却见其救命功能的特殊情愫。)

3、概括事件:

作者围绕柳叶儿这条线索写了哪几件事?(抢柳叶儿、吃柳叶儿。)(“抢”字学生很容易忽略之,会概括为“摘柳叶儿”,引导。)

4、苦乐思辨:

读这篇文章,你感觉到了什么滋味?是苦多一点,还是乐多一点?(令人意外的是,学生统统说是“乐”多)于是我说:“我却觉得是苦更多,比如三个‘吃光了’,这几样东西一个比一个难吃,居然都吃光了,最后只有靠吃柳叶儿求生,而且还要用‘抢’的,想想这是怎样的生活啊?(学生说是饥荒极其严重,民不聊生。)接着我们就一起来品味“苦涩”的词句,找找、圈圈、品品、读读,感受到了抢摘柳叶儿的时间之早,天气之凉,腹中之饿,奶奶加工柳叶儿的程序之繁,黑豆、油、肉的极端可贵,我的瘦削至极……然后再来看爬树逞能之乐,放开了肚子吃的快乐,并讨论:为什么这么苦的日子我却感到快乐。(少年不识愁滋味,备受呵护不知愁)探讨这种快乐是不是真的快乐,这种写法让我们读者有何感受。主要引导体悟:前面因为爬高逞能而挨打的我,却成了抢摘柳叶儿的全家的“功臣”,之前爸妈的`担心去哪了?(以乐写苦更显苦涩,儿童视角倍觉辛酸。)

5、了解历史说感悟:

你了解那段日子吗?(有学生答:三年自然灾害。)教师补充了一些资料,如因饥饿死去了三千万人,没有树叶的日子,人们吃观音土,很多都是骨瘦如柴,腹大如鼓。(学生谈感悟,有从珍惜今日来谈的,认识到我们浪费的一粒米是当年人们的奢侈品;有从苦难中人们的坚韧和呵护孩子这方面来谈的。)所以,从那个年代过来的我,每当看到柳叶儿,总忍不住要摘一片下来,细细咀嚼一番,因为那样的岁月,怎能轻易忘怀,怎样不让我深深感念柳叶儿!

教学作文反思 篇2

我曾听过清华附中著名的青年教师赵谦翔老师的一堂作文课,便灵机一动,也写自己的姓名。因为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姓名,他们总不能张冠李戴,必须要写出自己的姓名所蕴含的含义,这必定会是真实的东西。而且姓名又是父母馈赠给我们的第一份精神厚礼,可以让他们自己来深究姓名的含义,体察父母的厚望,寄托自己的理想。于是我命题为“姓名自解”。

作文要求:

(1)全文要贯穿一种真情:通过研究自己姓名的含义,来体会父母的深情厚望。

(2)充分展示“借名发挥”的能事,可以从正面谈,如自解,自悟,自省;也可以从反面谈,如自嘲,自警,自律。

(3)字数在300字左右。

我先借助投影展示了两篇赵谦翔老师的学生的习作及点评。然后让学生模仿,再进行自己发挥、创造。从这两个范文中,学生不乏借鉴的地方。然后我简单地做了指导,让学生写自己的姓名时可以从字型(字的结构)的分析着眼;可以从姓名特定时代色彩入手;可以从字义来分析姓名,或与英文字母联系起来发生联想;可以从字义和同音字的分析解名;也可以从字义和英语单词的联想解名。这次作文结果,绝大多数同学都能自解出自己的姓名,能在姓名上展开联想,“借名发挥”,写出了较有个性的作文,而且决无雷同。现在摘录一篇文章,看看这次作文的成就吧!

“易洋洋”姓名自解

我叫易洋洋,其实这是我的第二个名字了。

我第一个名字叫易杨,“易”是姓,百家姓中就有,是祖辈流传下来的。“杨”是我妈妈的姓,取这个名是爸爸希望我长大了能继承他们各自的优点,爸爸还希望我将来像杨树那样做一个坚强的人,因为爸爸说:杨树中的胡杨树具有活着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烂的不朽品质。(白杨树的品质借鉴过来用很有深意,有一定的写作功底)

不知为什么,我的名字在三岁的时候给改掉了。后来听爷爷说,算命先生说我五行缺水,可以通过名字中含“水”的字来化解,于是改为现在的易洋洋了。洋洋,是全家人希望我心胸像海洋那样宽广,能够“宰相肚里能撑船”,包容万事万物。在学校里,我就从来不爱生气,同学们与我发生矛盾,我都能忍让,这可能就是取决于我的名字吧!

有一次语文课,老师说到一个成语“得意洋洋”时,同学们都朝着我笑了,弄得我摸不着头脑,半天才醒悟“得意洋洋”去掉“得”字,就与我的名字谐音了,想不到我的名字还能给同学带来快乐呢!

我上初中时,正赶上看《喜洋洋与灰太狼》这部动画片,爸爸对我说:“洋洋啊,现在上初中了,可要懂事了哦,爸爸希望你一生都像你的名字那样,学业有成得意洋洋,天天潇洒美洋洋,金钱多的沸洋洋,工作清闲懒洋洋,不慌不忙慢洋洋,心里永远暖洋洋,事事如意喜洋洋。”你看,我的名字真的很不错吧!(连网络流行语都用到了,是个有心人)

其实,我压根儿就不相信算命先生,我想:人生之路还得靠我自己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我们每个人的名字都寄予了父母的厚望,我们要不好好学习,怎么对得起父母的那一番苦心呢?

我相信这次作文是一次毫无污染的“绿色”写作,因为同学们作文时一直埋头构思,再也没有人去在作文书上寻找现成的范文了,它将是如实记录学生人生花季富于动感的原生态。这样的作文教学,紧密联系了学生自己的生活,尊重了学生独特的认识,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同时每个人都有话可说。我在课堂上对部分学生习作作了随堂评点,恳切而不露声色,对他们课堂写作进行非常具体和中肯指导,有的放矢,这对于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和作文能力、乃至思想认识都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学生作文必须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学生得有话想说,二是还得有话会说。从而我也总结出学生要能写好作文,还得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

第一,培养学生写作的悟性,这不是几篇范文或者课文文本所能触动的,也不是教师的分析讲解所能替代的,更不是任何形式的小组探究能达到的。它必须要广泛阅读,不断积累写作的词句和素材,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第二,要想学生作文时有话要说,有话想说,有话会说,就得写他们熟悉且喜欢探究的事物;在给学生确定作文题目时老师就要下工夫,既能让学生找到写作角度,又不能让学生找到写作范文改头换面,或大多数参考别人的作品。

第三,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写作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写作欲望,在情景中受到感动,有感而发,比如以“感恩”为话题,就让学生先在记忆中搜寻受到哪些“恩”,最好让他们深刻地谈一谈,使他们进入那时那地那情景中,就会有写作的冲动。

第四,写作时还要善于捕捉灵感,第一时间唤起的写作冲动绝不能放过。哪怕是一个好的句子,一个好的素材,一个好的构思,都能让学生在作文的某个方面出彩。因此,日记、随笔是培养学生写作的最佳方式。作文也最好随堂完成,不能当家庭作业去布置,因为这不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培养和提高,反倒会把学生形成作文拖沓、抄袭的坏习惯。

作文教学反思 篇3

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便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勤奋的探索,执着的追求。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呢?

1.让学生写熟悉的内容,以“趣”激趣

作文命题应开放,出宽题,紧紧围绕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以他们周围的人或事、景或物作为作文内容,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学生感到有一种表达的愿望,有一种冲动想把自己想说的意思表达出来。如根据学生的思想情况,命题为《××,我想对你说》。又如根据学生最喜欢做游戏的特点。我们可以精心设计游戏内容,游戏前,告诉学生要留意游戏的过程,注意同学的言行和表情。游戏后组织学生说过程,讨论从游戏中懂得的道理。学生玩得兴高采烈,自然会说得兴致勃勃,写起来就不难了,而且有兴趣了。

2.开展形式多样的作文活动,激发写作兴趣

学生好奇心强,爱表现,形式多样的习作活动能调动学生的习作兴趣。如开展课前读报活动,让学生到讲台宣读自己的优秀习作,或是宣读从作文选上看到的好文章,精彩片断等等,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和表现的机会。为了表现自己,在课外时间他们就会趣味盎然地寻找或写出自己满意的习作。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好胜心强,开展竞赛活动,给他们更多的参与和表现机会。这样不但可以调节以往习作所形成的氛围,激发学生“我要写”的兴趣,还可以大面积地提高习作的质量。

二、从读学写,读写结合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从阅读中汲取营养,利于学生从读学写,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这也是作文教学的基本途径。

1.从阅读中学习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法

我们在写作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把作文指导渗透到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每学习一篇课文后,注意对该文的结构和写作方法进行分析。

2.联系课文,适当摹仿,仿中求创

中外作家历来强调创造,但在写作中可以适当摹仿。

3.加强朗读背诵训练,培养语感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中道出一个深刻道理:文章源于积累。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否则,纵有思绪万千,笔下也难有片言只语。古代的一些文人学士,如韩愈、苏东坡……他们压根就没学过语法,修辞、逻辑,但能写出千古流传的好文章,其奥秘在于他们熟读乃至背诵过大量的优秀作品,形成了敏锐的语感。所以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形成,有懒于多读多背,实践证明,运用语言文字,写作能力的的形成,也需多读多背,课内多读,课外也需多读多背。通过读、背使学生把课本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储备起来,提起笔来就不会难了。

想象作文教学反思 篇4

想象作文教学反思1

想象作文:我的奇思妙想 如何写奇思妙想

想象作文,顾名思义,就是作者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凭借想象的翅膀,超越实际生活,去构想出见过或根本没有出现过的生活图景,以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文章。一位作家曾说过:“一个会回忆,会联想,会想象的人,才是会构思的人。”由此可见,想象对我们学习、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写好想象作文,会提高我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会成为我们一生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基础的。

那么,怎样写好想象作文呢?

1、构思巧妙

对未来的想象不是写现实的事物,这就要求我们在构思上动些脑筋,写法上新颖,有吸引力。比如可以直接写未来的情景。有个同学在作文的开头写“今天是20xx年元旦,我们分别的`老同学欢聚一堂??;”也可以采取设问的开头方法,如“祖国未来是什么样子呢?”还有的同学以做了一个梦为开头,以醒来后希望梦境变成现实为结尾??不管用什么方法,都应该努力使自己的文章对别人产生

吸引力,一看到开头,就愿意继续读下去。

2、大胆合理

既然是想象作文,想象是十分重要的。在我们确定了要写的材料后,我们就应紧扣材料(可能是一方面,也可能是几方面)展开丰富的想象。这个想象一定要做到奇,即奇特,富有个性,是属于你自己的大胆而奇特的想象。你想象中的后的某一方面是什么样的,你们的聚会是什么样的,你就可以是什么样的。因此,同学们一定要大胆地展开想象,尽量在

想象汇总突出自己的创新。想象要大胆而有新意,具有时代性的同时,要注意合理。想象的合理指想象要基于现实。它是想象而不是狂想、妄想。要基于现实,又要超越现实。写这类作文要注意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将自己平时观察所得,根据表达的需要,合乎情理地展开想象。

3、内容具体

有了大胆而合理的想象,我们应把想象的内容具体而详细地写出来。写时要围绕一个中心内容,把想象的变化、情景,有重点,有层次、具体地

描述出来,不可只写一些简单、空洞的概念。写得具体而详细,这样文章才会有具体内容。

4、感情真实

首先,对未来的展望是幸福的,我们应把这种幸福的感受融于语言中,在字里行间,渗透“我们”的幸福感。未来的世界更是令人向往而美好的,大家一定要运用生动、形象而优美的语句对其进行叙述、描写,把语言好好提炼,让它充分展现我们未来的美好。

同时,语言要有自己独特的个

想象作文教学反思2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倡教学中“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本堂作文课便是以此为依据,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本次习作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放飞思维,大胆想象的平台。

一、设置悬念,打开思路

想象作文的教学重点首先放在打开学生的思路上,设置悬念这种技巧运用于教学的导入和片段的撰写两个环节,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渴望,产生一股强烈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教学时的导入把学生的胃口充分地调动起来,让好奇的种子在学生的心中悄悄地发芽,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疑问,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带着疑问展开想象,为想象作文的成功创造条件。在动笔写片段的环节中,设置悬念后,立刻让学生动笔续写,这样避免“人云亦云”的现象,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发展。

二、紧扣课标,培养能力

在教学中,我能紧紧扣住《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的要求,努力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大胆想象和自由表达,尽量让其想象呈现多样化趋势,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使《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的“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得到贯彻和落实。课堂上我很少限制学生的思维,鼓励孩子多说,便于学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在交流片段写作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通顺的语句表达,用学过的细节描写方法使内容具体、生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如何修改自己的习作。

三、以生为本,凸显地位

初中作文教学反思 篇5

汕尾市红海湾区张静中学 张 阳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害怕作文,一提起笔就抓耳挠腮,经了解有几方面的原因:

1、觉得无内容可写,乱编的多。

2、语言积累少,干巴巴的,难以写具体。

3、对周围事物没有留心观察。

4、缺乏想象力。

5、题材千篇一律,难以表达真情实感。

语文能力是生活、学习、工作的基础,作文能力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清楚地知道:中学阶段作文教学肩负的重任——要让学生掌握三种文体和应用文等写作能力,作文水平达到规定的层面,以适应升学或就业的需要。然而具体到实施作文教学,教师往往一口难言,尤其是对于山区中学教师难教、难改;学生难学、难写。作文教学陷入重重困境。

困境之一:源于教材。首先,原行九年义务教育初中三年六册语文课本长期性的定势影响。其六册课本,每册八单元约三十课左右。然而写作知识和训练点散见于阅读之后或课文分析之中,缺少片断等基础单项训练和梯度性的作文训练。整体上明显的现出重读轻写,写作依附于阅读的情况。第二方面,课本上的写作知识介绍简约,作文训练点分布零散,点与点间联系疏松、衔接不强;缺乏具体的作文教例、教参、教案等工具书。第三方面,写作训练量少。初中三年,教材中仅安排二十四、五次作文训练,有些作文训练重复出现,“读后感”的训练在四册、五册、六册分别出现一次,占其八分之一。教师多年教学的习惯形成其定势思维及做法,如今日益显出其的不适应性。

困境之二:源于教师。教师首先苦于手中无作文教材,仅凭单元之后 的短小作文指导来进行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造成教师作文课难备、难教,故作文课堂教学弹性大,或多讲,或少讲,甚至不讲,只将作文题目和写作要求往黑板上写出,整堂课时间交给学生支配完成。这样随意、自流、无序的作文教学,知识含量低,往往收不到教学的预期目的。其次,原初中语文大纲规定:“作文每学期不少于八次,并经常进行片断训练。”教师时常因难教、怕改而将作文训练的次数等于八次,如此少量的作文训练又如何能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呢?再次,绝大多数教师仍较重视阅读课而轻视作文课。每学期二十周左右。大多数教师只

勤于讲课文。却又把读写分开,加之一个月两次作文训练占两三个课时,一学期包括两次统考的作文评讲,也只占二十个课时左右。作文教学严重失衡是学生作文能力不强的直接原因,也是学生作文难的原因之一。

困境之三:源于学生。大部分学生怕作文,究其原因:山区学生生活面相对较狭窄,又忽略生活的观察,因而素材少——没话写;没有掌握各种文体审题、立意和布局谋篇的基本写作知识及方法——不会写;认识能力低,语言词汇单薄,驾驶语言能力不高——写不好;这是山区学生作文“三大难”问题,其中自然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教师和教材原因。

总之,面对种种境况,山区中学作文教学确实陷于重重困境之中。那么,应如何走出困境呢?寻找出路是不可逃避的问题,这是语文教师务必面对和肩负反思的职责。要从反思中寻求出路,要勇于正视上述陷我们于困境的种种问题,针对问题,寻求对策。

一、作文教材就在课文里

教师仅依靠单元后的作文训练资料作讲课内容确是不够的。作文教材是存在缺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材永远存有缺陷。那么教材出路在哪里?教材出路就在课文里。这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对每个学期的作文训练的任务,达标要求等要心中有数,结合学生实际来对作文体裁、命题、内容、要求等制订一个详细作文计划。然后教师利用阅读教学来指导写作,将读和写结合起来,读是写的基础,阅读为写作铺路。选择恰当的、典型的课文做写作学习的例文,仿写的对象根据所选课文内容、特点来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怎样开头、结尾有特色,怎样描写生动、丰富、细腻,怎么议论有说服力等。这些课文就是我们作文教学的好教材。关键在于教师的善用、巧用。其次也应结合作文训练内容,补上一些具体的,系统的写作理论知识,克服作文教材的不足。

二、提高作文指导课的实效

针对作文课存在随意、没有确定的教程、知识含量低的情况,丰富作文课堂内容,提高作文指导实效是其出路,从形式上谈,教师大可根据文体内容设计多种形式的课型,优美语段赏析课、片断练习课、材料评议课、看图说话课、读书活动课、作文讨论课等,教师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从不同的角度确定作文学习的重点和要求,丰富作文课堂教学内容,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充分发 2

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从内容上谈,则要提高作文课的指导实效、训练实效。每一堂课都要提出明确的训练项目和目的、要求。即使是最基本的布置一篇作文练写,也要做好作文前的指导和作文后的评讲。坚持做到讲课有内容,训练有重点目的,评讲有针对性,加强体现作文课指导意义,提高作文教学实效。

三、帮助学生解决“三大难”问题。

“没话写”、“不会写”、“写不好”是学生作文三大难题。为了让学生有话写,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学校生活素材,例如开校会、文艺晚会、野外活动、课外阅读活动等进行作文教学。多鼓励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参与生活,多与亲人和友人交谈,多看书读报、看电视,从不同的角度去关心社会,了解社会的变化。尽力拓宽学生社会见识,积累生活素材,言之有物,为解决“没话写”的难题创造条件。此外教师要挖空心思切合学生生活来命题或开设话题,以利于学生有话写。其二,“不会写”是存在学生中最突出的难题。写记叙文怎样才生动、形象;写议论文怎样讲道理;写说明文怎样说才明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心中不会写的疑团。因此教师有必要针对疑团逐步解疑,对学生,进行审题、立意、片断写作等各种不同方面的专项训练。有必要教给学生各种文体的基本写作知识的一些方法和一些技巧,使学生学会写。例如初三级学生在复习写一人数事的记叙文时,学生通常不是恼于没有素材,而是苦于文章结构思路如何安排,数事如何组织。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指导这类文章审题、立意、组材的同时,示范教给学生用“引联式”基本写作思路:睹(闻)物思人——联想回忆——睹(闻)物议人——总结全篇,揭示主题。结果学生很快地确立主题,按照这个写作思路,较好地完成作文。第二次训练这一类记叙文时,大多数学生都懂得灵活运用教师教给了写作思路和方法来作相应的变通来布局。这个教给是作出示范,并不等于会局限学生个性发展,扼杀其创造精神。相反,教师更鼓励学生在学会写的基础上大胆变通、创造革新。就像一个人,首先教会其走路,他才会条条大路通罗马。其三,为了解决学生“写不好”的难题,要求学生必须持之以恒的学习和积累词汇。教师好好利用大量阅读课文的教学来重视词句的学习,指导学生掌握词语的语体色彩、感情色彩和使用范围等。也对一些生动语句多作仿写。或给一组词语写一段话的练习,有意识的把要求学生把新学习的词汇灵活运用于写作之中。学习分类摘抄,做读书笔记,片断练习等。这样才有可能 3

写得好。同时要在学生中确立一种思想,作文不是写好的,而是改好的。《醉翁亭记》中“环滁皆山也”就是欧阳修七易其稿最后改成的。学生应从作文的修改中达到写得好的目的。

四、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丰富写作素材,提高写作兴趣。

素质教育注重人格的养成,个性的发展,弘扬创造精神。我们的作文教学也必须紧跟时代的要求,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个性,灵性从应试教育模式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拓宽学生写作的宽度,写作的自由性。让学生用其眼睛,用其心灵去察看社会,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再用心去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使其有充实的生活,有丰富的写作素材。教师则更新观念,投身到教育的浪潮中,结合学生心理特点,捕捉他们生活的热情和兴奋点来实施作文教学,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情因境而发,则学生有话写、容易写、爱写,学生写作兴趣活跃起来,作文教学出路可寻。

作文教学反思 篇6

1整合形式――激趣。

形式整合指传统教学媒体和现代化教学媒体的整合。在继承传统教学手段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引进近、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使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化教学媒体紧密联系.形成多种媒体组合的教学系统。这样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写《秋游》,写前老师可带领学生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尽情地玩耍嬉戏,领略大自然的美景,把一个个欢乐有趣的场面用摄像机摄制下来,或用照相机照下来。回到教室,让学生回忆秋游的经过.回忆秋游过程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事。这时,可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选择地把拍摄下来的录像或照片放给大家看看,唤起学生的回忆。再指导学生有重点地观察一遍。这样.学生就有话可说了。就可以有顺序地把秋游的经过写清楚了。

2开放内涵――唤情。

传统命题作文的缺陷在于固定了写作内容。给学生定下了一个死框框,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就要开放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具有选择性,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来写.这样就容易唤起学生的写作欲望.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倾吐出来。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就具有真情实感。就可以写出童心童趣童真。只有唤起学生的情感.学生才会喜欢作文课.就不会听说要写作文就“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狠咬笔杆儿”了,就可以自由选择内容,根据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就能激起学生的写作情趣,写出来的作文就具有真情实感。

3丰厚过程――自探。

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知、发现和实践的过程。教师只有开放探索过程,精心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导策略。让学生凭借学习和生活的经验感受,自己去主动地探索发现,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汲取别人的经验,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兴趣,提高学习和创新能力。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传统作文对学生的束缚较多,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束缚了学生的想象。现在的作文教学,要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丰厚探索过程,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针对学生的习作。进行具体指导,由生与生之间的交流,过渡到师生的交流,使学生在习作与交流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创新与发展。这样的作文训练。从“封闭式”转变为“开放式”.让作文成为交际和表现自我的工具.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学作文、用作文的过程中.不但提高了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还形成了陶冶情感、美化心灵、促进精神文明、优化育人环境的综合效应。

4多元评价――提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多元评价是这多种评价的结合.特别注重学生的评价,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得到充分发挥。研究问题的兴趣在评价成功与被评价成功中得到激发,在评价失败和被评价失败中得到激起。教学中要善于捕捉评价的时机。学生得出的结论,教师不要轻易评判.应放手让学生去互评,引起共鸣与争论,教师则担当起“主持人”的角色,特别对学有创见、思有特点的亮点,更应开放评价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共同寻求并充分享受成功的快乐。如徐鹄老师的那节作文课,学生完成习作后,大家共同评点。其中有这样一篇习作:一位女生在暑假跟随爸爸妈妈到南京游玩,参观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根据自己的所见、所想写了一篇习作,并在纪念馆旁拍下一张照片,照片中的女孩面带微笑。在评价时.同学们有的对女孩作文中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作了评价:有的说女孩参观时观察得很仔细;有的说她能按一定的顺序写;有的说能抓住一两个典型场面写。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有的说有两个词语使用不太恰当,等等。此外.有一个学生对女孩拍照时的表情作了评价.认为参观这样的纪念馆,心情应该是沉痛的,拍照时的表情应该是很严肃的,而不应脸带微笑。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始终放手让学生评价,就像一位主持人,鼓励学生大胆参与评价,必要时给予适当的点拨、指导。这样进行评价,没用一种套路去评,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的成就感.有效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

小学作文教学反思 篇7

一、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当下, 多数语文教师是这样进行作文教学的:作文教学按照教材的编排, 比如这一单元要求记人, 教师就安排学生写一篇记人的作文;下一单元要求写事, 教师就安排学生写一篇写事的作文。也就是教师没有明确的计划和目的, 只是被动地听从书本的安排, 这样造成的后果是学生针对每一类内容都练过, 但都只是蜻蜓点水浮皮潦草般地接触一下而已, 至于效果如何, 有多少学生的作文有待提高, 有多少学生的作文需要认真修改等问题, 教师则不闻不问。因为许多教师自己心中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 只是认为练习写过就可以了。

所以, 作文教学首先要反思的就是教学有没有明确的计划和目标。新课程标准中有针对小学生习作的明确标准。其中三年级到四年级要求学生:1.留心周围事物, 乐于书面表达, 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 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 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3.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流;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 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根据表达的需要, 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五年级到六年级要求学生: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积累习作素材;3.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 内容具体, 感情真实, 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 分段表述, 学写常见的应用文;4.修改自己的习作, 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做到语句通顺, 行款正确, 书写规范、整洁, 根据表达需要, 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5.习作要有一定速度。教师应该把这些标准牢记于心, 用以衡量自己学生的作文水平, 如果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这个标准, 那么这个阶段的教学任务才算完成。再者有了明确的目标, 就可以围绕目标制定相应的计划, 实施相应的策略。

二、反思教学策略

(一) 少讲技巧, 多写多练

传统的作文教学手段太死板, 教师总是在布置作文之后先讲一些写作的套路, 告诉学生不能这样写、不能那样写, 结果导致本来就不知作文为何物的小学生一下子就云里雾里, 一句话也不敢写了。所以, 对于小学作文, 教师不能讲太多要求, 否则就是对学生的限制, 应鼓励学生大胆想、大胆写, 完全做到“我手写我心”。

(二) 少批评, 多些耐心

小学生写作文有错误是正常的, 纠错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教师必须允许学生犯错, 他们只有在错误和改错的循环中才能学有所得, 并且在犯错中得到的长进才是印象最深、记得最牢固的。初学作文, 有学生把“开头空两格”错误理解为“开头空两行”, 交到我面前时, 我意识到了学生的错处, 但我没有指责她的话, 而是耐心地分析了正确的段落格式, 直到她明白为止, 并鼓励她要认真地完成作文。后来这个小女生的作文一直很好, 成了班里的作文小组长。

还有一个小男生第一次作文就出现了多个错别字, 我意识到必须从一开始就要遏止住他这个毛病, 我认真地给他圈起来并一笔一划地改正。在课上, 我没有指名道姓地批评他, 而是给学生讲了一个医生误把“食指”写为“十指”而使病人失去所有手指的故事, 学生听了很震惊, 明白了写错字的危害, 纷纷检查自己作文中还有没有错字。而那个小男生也把作文中的错字都认真地改了一次, 并且保证再也不写错字。我趁着这个时机告诉大家, 防止写错别字的方法很简单, 只要有一本《新华字典》就可以了, 它是不会说话的“老师”, 只要我们有耐心, 一定会彻底消灭错字。学生接受了我的建议, 从此, 很多学生养成了查字典的好习惯。

(三) 少模仿, 多修改

固然我们的教材里有许多语言规范、优美的文章, 将它们作为范文为学生的写作引路是很好的。但是, 我们的目的是“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 所以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欣赏、品味文中的好词好句, 让学生理解作者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体会作者是如何来抒发自己丰富的情感的。而不要让学生全篇模仿例文的结构和内容, 否则学生的写作思路就被固定化了。要让学生大胆地去写、去想象, 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是没有固定模式的。

“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 而不是模仿出来的, 因此不要惧怕学生写无章法的作文, 只要能写出真实感人的内容, 那就是可塑之才。要知道, 玉只有经过雕琢才能成为润滑的玉器, 但前提是它必须是闪着特殊光芒的玉, 如果只是光泽一般的石头, 即使再圆滑也无济于事。

三、反思作文教学中情境的创设

一般情况下, 教师认为作文课上不需要创设情境, 只要确定好写作内容, 说明了写作要求就可以了。但在教学中我发现, 这样的作文课学生没有写作的灵感, 自然觉得作文难写, 长时间在这样的状态下“被迫”写作文, 也难怪没有了写作的兴趣。

课程标准中多次强调学生应养成关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为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我曾经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先让几名学生站到教室外边去, 然后让他们的同桌描述一下这几个人的衣服是什么颜色, 有几个图案、几个扣子等, 结果没有一个完全说对的。通过这个小实验学生明白了什么叫留心观察, 增强了认真观察事物的意识。

总之, 小学作文是基础, 这个基础能不能牢固, 关键要看教师的重视程度和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下, 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要一改传统的教学方法, 大胆创新, 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快速提高。

参考文献

[1]梁发荣.谈中学作文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学语文, 2011 (3) .

语文作文教学的反思 篇8

但就目前,学生作文普遍存在无话可说、无事可叙、无景可绘、无情可抒、无论可立的现象。尤其是在校中小学生的作文中,几乎普遍存在着形式化、概念化,不但语言雷同,用词造句更难于理解,病句违反语法和语言规律的现象也有不同程度的存在。社会和网络上流行的离奇搞怪的言辞也常常出现在中小学生的作文中,受此影响,学生的心灵被扭曲,出现了一种新的“八股文”现象。比如:做好事、献爱心,大都用同一表现形式和手法。开头、结尾,中间的故事情节毫无新意和变化,语言失去了多样性,笔下的人物只有共性,失去了个性,丰富多彩的生活,被写得无趣、无味。

在当今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人们的思想活跃,中小学生也不例外,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是无法排除的,中小学生的思维特征、个人的志趣、爱好和心理素质各不相同,作文的风格自然不同。而现在中小学生笔下的作文,手法过于老练早熟,往往不是空发议论就是老气横秋,目空一切的大话,说是抄袭又指不出具体出处,但粗略一看却似曾相识。

当然,中小学生初学作文,模仿一些范文是有必要的,但不是必需的。大部分学生把写作文当成了心目中的负担。是为作文而作文,为考试而作文,对作文失去了兴趣,故有的作文大段大段地寻章摘句,学生的书包里,课桌上摆放着如何作文的范文、范本,几乎人手一册,多的更达数册。作文不动脑、不用心,不用自己的语言的现象也比比皆是。而照抄、转抄、互抄也是随心所欲。

对中小学生的作文,当然不能有过高的要求,什么文风、文体、文艺思潮之类的标准对他们显然是不适宜的。但学生迟早要离开学校步入复杂的社会,而社会上的官话、套话,“假”、“大” 、“空”的文章也不能不影响到他们,这样下去,大家都用同样一个腔调,开口闭口都是一成不变近乎外交词令,又如何去做组织和管理社会的工作,如何去同群众交流,如何去融入社会、服务社会?

要改变目前学校广为流行的这一普遍现象,必须从中小学生的作文入手,我个人认为,一般还是少用命题作文为好。新课标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的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作文课堂应高度重视学生个性创造和能力的培养,开放思维。作文前,应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动手收集、处理信息,对资料信息形成多角度的丰富理解,让学生结合自己原有的经验联想,探究新内涵,构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开放体裁,不拘形式,说写结合的作文课堂,应设立手口并举、协调运用的语言交流实践天地。比如即兴演讲、辩论会等等,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借鉴中激发灵感,激活思维,这样使口头表达、笔头书写、思维训练、文章构思同时得到训练,学生语文素养一定能得到全面提升。由学生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去写,打破传统式的“八股文”,克服新式的“八股文”。倘若思想不自由,用同一种思维模式去作文,结果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一但形成新八股,是不可能产生有独立、创新的思想家的。

在教育改革中,要对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改革,绝非易事,因为,在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提出问题容易,但解决问题很难。要改变学生作文中存在的这种现象,应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写起,用自己熟悉的语言,不宜过多地使用形容词和过分的情节描写,以学生自有的心灵特征的语言去表达思想、刻画人物。要用通俗自然的文字,开展对各种各样事物的描写,不要游离于事件和人物的中心。描写只是一种手法,为主题、为中心情节服务才是描写的目的。

作文教学反思 篇9

我根据名师的经验和专家报告的思想去年在初一尝试了“预习——质疑——讨论——反馈”的四环节小组学习方法,也初步培育了学生的质疑、发现问题的能力,但学生自学的习惯还没有很好地养成,更谈不上学习的兴趣了。我们语文学科的博杂更决议了兴趣、爱好及习惯的重要性,摆在面前的即是作文的老大难问题——如何克服以往的“老师命题,提出要求,学生思考成文,批改收交”学生被动接受的局势,有时毫无兴趣可言,书写起来更谈不上真情流露,相关的批改反馈的针对性及实效性也较差,这种被动消极的作文课我思考了好久决议尝试一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在开学的三周内,先在12班进行了试验,现把初步的思路简略介绍:

周四的作文课,一反常态,先剖析了上次学生作文的得失,由此定出作文的要求及目的。针对上次对消息事实的叙述交待不清,而提出“合理交代清记叙的要素,交待明确一件事”的总体要求。

然后各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讨论拟题并简略说说构思,组长示意,老师计时。

静思独立,老师察看各小组的情况。

成文后,组长示意可以写读书笔记。

统一完成后,合作批改。

第一步:交换找长处,评价闪光点,写出重要内容,概括大意。

第二步:再交换挑毛病,指不足(比如错别字,病句等)。

第三步:本人小声读文,动情精美处,大声的读,后品味反思别人的评价,结合自己的感受,对自己提出中肯的建议。

最后,交换心得。每组推一篇美文大家共赏,由作文负责人(苗甜甜)根据各小组记分,上交由老师根据各小组的情况,找出优缺陷,并概括不足(共性的东西),思考下一次作文要求及目的。

小学作文教学反思 篇10

一、精心引导学生感知情境,丰富表象积累

要让学生作文时能够写出具体的情境和氛围,必须引导他们经历从“感知情境”到“描绘情境”这样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这里所言的情境,前一个指的是“实境”,即人、自然与社会;后一个则是“虚境”,是经过艺术的加工和感情过滤创造出的情形与境界。

1、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感知情境。多姿多彩的世界是学生感知的直接对象,学生在感知事物前应蓄情于臆,即在感知事物之前要有一定的情绪准备,在感知事物中要融情于物,调动视、听、味、嗅、触等感官去感知客观事物的画面、色彩、声响、芬芳等各种属性,将自己的情感与意念自然地融入写作对象中。

2、引导学生注重表象积累。表象是人脑中所保持的关于客观事物的印迹所表现出来的形象(画面)。为了有助于这些“画面”积累,我向学生推荐了几种方法。(1)、“画面”描述法。要求学生经常对自己感知或体验到的印象最深的“画面”进行文字的描述。(2)、绘画或照相法。要求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最有特色的场景、人物勾画出来。如我在指导学生描写人物肖像时,就在课堂上设置了一个形真而具体的写作场:请四个组各选一个同学上讲台来充当描写对象(模特),当堂成文,限时二十分钟。这个写作情境马上唤起了学生的新奇感,愉悦感,同学们写作热情高涨,通过反复地观察和比较,然后自己从四个人中选定一个从外貌、神态、精神风貌和个性特征进行描写。在这个写作场中,认知与情感相互渗透,以情启知,以境务实,学生的心智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学生写起来顺心顺手,不到二十分钟,大部分同学就完成了长达四百多字的肖像描写的片断作文。这种情境的创设克服了学生肖像描写时千人一面的弊病及刻板式的公式化描写,学生的作文中观察描写各具特点,展现了学生写作方面的潜力。

二、通过课堂练笔,训练想象能力

在情境作文教学中,我利用教材中的课文或阅读资料作为写作素材,主要从下面几方面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1、进行再造性想象训练。这种训练,要求学生调动已有知识和表象积累,对所供材料进行想象,从而创造出一种源于材料而又不同于原材料的意念形象。

训练举例:针对班中不少学生对茫茫宇宙兴趣浓厚的特点,我先让学生课外赏读想象奇伟的李贺《梦天》诗:“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走如马。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然后联系20xx年10月15日作文。

2、进行扩展性想象训练。即让学生根据一首诗或一篇文章的某一段或某一点等,在体会原文所创设的情境中展开想象。

训练举例: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内容丰富,意境开阔,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我让学生根据它展示的画面,借助各种描写手段,运用想象,用生动的语言加以具体描绘,充实内容,使人物形象丰满,景物鲜明生动。学生写作兴趣盎然,传神而又准确地勾画出“人物”的外貌、神态和画面所表现的意境。

3、进行延伸性想象的训练。要求学生根据原文的叙述、情节的发展,展开创造性想象,合理推测故事的发展趋向。这种类型的想象训练多放在情节性较强的记叙文中,因为这类文章常常巧妙安排情节结构,戏剧性地反映人物命运,在客观上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让他们驰骋想象,去编写未发生的故事,去设计人物将来的命运。

训练举例:《项链》历来以构思新颖著称,其戛然而止的结尾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为了使同学们更好的理解课文,充分发挥想象力,锻炼写作能力,我根据《项链》结尾的悬念把它作为延伸性想象训练的材料。

对作文教学的反思 篇11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教学

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密不可分,二者相辅相成。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须借助课本的范文作用,把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有机联系起来,以读带写,读写结合。首先,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揣摩词句,丰富语言。在教学时,注重学习作者用词的精确性、语句的深刻性。这样既能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又能积累好词好句。如:朱自清的《春》中写到“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其中“偷偷地”“钻”这两个词很有表现力,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这两个词体现了作者用词的精当。再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中对紫藤萝的描写不乏好词好句,可以引导学生欣赏积累。其次,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可以作为写作教学的范文。比如:从朱自清的《春》中可学会如何写景;从鲁迅的《藤野先生》和巍巍的《我的老师》中可学到如何写人;从《羚羊木雕》中可学会如何记事等。结合例子讲作文,具体可感,学生较易接受,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教学,使学生有了知识的储备,掌握了基本的写作技巧,已具有写作的能力。但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学会写作,都能写好作文。因此,就需要教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兴趣是一种长效的兴奋剂,它可以促进学生观察力、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的发展,增强情感体验,提高作文水平。引起学生作文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比如:1.让学生写想写的话。写文章应该是有感而发、有需而写的。作文训练也应如此,要为学生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平时,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如写命题作文,题目要切合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写作实际,能触发学生的联想,从而调动他们写作的内在动因,使他们产生写作的冲动。如:《……,你听我说》这个题目,只要说真话、抒真情就可以。2.激发学生的写作成就感,增强学生写作的自信心。一部分怕写作文的同学,一是怕写不出,二是怕写不好,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因素,对不同程度学生实施分类作文、分别指导、分步要求、分别批改的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还可以创办不同层次的习作班刊,组织学生将自己的习作收集起来,编个人作品专集,记录自己成长的历程,让学生在自我价值的肯定中激发写作的兴趣,增强写作的自信心。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

良好的作文习惯是学生具有作文能力的标志。作文能力是一种“心智技能”,它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以思维为主要成分。它不是人生来就有的,必须经过训练才可能逐渐形成,因此经常训练养成习惯就成了形成写作能力的主要途径。学生要养成的写作习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善于获取和积累材料的习惯;2.认真构思,不写提纲不写作的习惯;3.正确使用词句和标点符号的习惯;4.认真书写的习惯;5.一气呵成然后不断修改的习惯。人的习惯总是在行为过程中逐步养成的。要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关键是要勤写,其目的是让学生不感到写作文是负担。作文写得多了,学生原先作文时的那种心理紧张程度逐渐降低,焦虑感逐渐消失,疲劳感也相对减少了,这个时候写的习惯就初步形成了。

四、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专门进行作文教学

要想把作文教学真正地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仅培养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写作习惯还不行,还应该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作文训练。

首先,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作文教学计划。教师应根据《新课标》中规定的作文教学的比重和要求,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作文教学规律的教学计划,并认真执行。根据每一学期的目标计划,有目的地循序渐进地训练各种题材的作文。

其次,搞活作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实践活动,因此,必须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作文教学,教给他们写作的技巧,帮他们打开写作的思路,鼓励学生大胆写作。

再次,作文的方式应多样化。可以随机作文,也可以进行实践活动后写作,还可以通过电教手段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等。

初中作文教学“开放”理念的反思 篇12

一、形式的“开放”,导致片面追求作文形式的应试主义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面对新课程提出的作文形式的开放,许多教师在“减少对学生的写作束缚”的同时,也放松了作文基本文体的系统训练。

特别是在落实新课标精神的过程中,话题作文由于命题的开放性、思维的发散性、文体的多样性、行文的自主性,在近几年中考中经常出现。因此有些教师认为,与其实实在在苦学苦练,提高学生基本文体的写作能力,倒不如仔细研究近几年来中考满分作文的规律,为学生找到一把一劳永逸的作文万能钥匙。

在此情形下,片面追求作文形式,已成为教师为学生找到应试作文速成的点石成金之术。具体体现为:片面寻求陌生的文体,求奇求怪,甚至传授一些脱离学生实际的墓志铭、合同书、说明书的写作技巧;过分追求结构上的新奇,无论什么文章,必用华丽的帽子(题记)和鞋子(尾记)来画蛇添足,用一些空洞的排比句来开头和结尾,甚至还用一些诸如数学证明式等怪异的结构;写作时机械地照搬一些套路,熟记一些“万金油”式的名言警句及一些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任何文章,只要把其中一些语句稍作修改,用三段左右事迹加上一个排比式的开头和一个结尾来组合敷衍。

这样的教学,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他们可能在某一次作文考试中因受某位教师的偏爱而一鸣惊人,但学生由于缺乏系统的作文训练,不能形成良好的写作功底,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往往会捉襟见肘。

二、内容的“开放”,忽略了作文基本的价值导向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孩子能够说真话、抒真情,是一种教育的进步和人性的解放,但有些教师不能正确处理“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与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能正确处理“教作文”与“教做人”之间的协调统一。

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内容的标新立异,而忽视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片面认为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譬如,有些学生作文描写自己的懵懵懂懂的初恋,出现思想上沉湎于个人情感导致消极遁世的现象;还有一些学生用一种游戏的态度来对待作文,为历史罪人平反,对人们心目中的英雄进行曲解,他们认为孙悟空做事残忍,白骨精屡败屡战、百折不挠、精神可嘉。对于这些背离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一些教师不仅缺乏对学生积极主动的引导,而且错误地认为这是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发散思维,应尊重学生的这种独特体验和感悟。他们甚至还错误地认为,这符合《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理念的调整要求,可以以此博得阅卷教师的青睐。再加上近年来一些形形色色的作文比赛获奖作品,出现了一些为了个性而无病呻吟、故作矫情或反弹琵琶的文章,使一些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方面出现了偏差。

三、教学模式的“开放”,作文教学用考试模式取代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然而在作文教学的应试之风下,作文教学的内容和教法设计唯“考试”是中心,有些教师在日常作文教学中,甚至完全用作文考试模式取代作文教学的正常模式。

每节课当堂完成一篇作文,进行一次接一次的模拟的作文考试。作文的内容完全与中考作文接轨,这既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不能调动学生的情感,也不能针对不同学生的作文水平提不同要求。写作指导是根据中考作文拿高分的要求对学生进行作文形式的技巧点拨,如怎样开头、怎样结尾等。作文训练是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为目标;考场作文是以考核学生写作能力为目标。把作文教学等同作文考试,这违背了作文训练的基本规律,存在诸多弊端。

1. 学生消极对待作文讲评。

作文讲评具有延续性,它串起作文训练的诸多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功能。作文讲评既是对本次作文的一次点拨和总结,更是对下一次作文的指导。通过作文讲评,学生的写作水平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而应试作文缺少有效的作文讲评,许多学生只看教师给了自己多少分就草草了事,教师也不再煞费苦心地写批语。

2. 学生写作态度不端正。

上一篇:护理理论基本概念下一篇:诺如病毒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