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的几点反思论文

2024-10-05

作文教学的几点反思论文(精选12篇)

作文教学的几点反思论文 篇1

中学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育界和众多媒体讨论的热点, “如何进行作文教学”“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作文要不要批改”等是近期争论得最多的话题。仔细研究这些讨论, 不论是批评还是鼓励, 不论是“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都饱含着对作文教学的担忧与期待,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讨论好像很少涉及对中学作文教学良性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教育土壤的冷静的思考。冷静少了点, 浮躁就多一点;浮躁多一点, 效果也就小了点。因此, 中学作文教学该有一些实实在在的反思, 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反思一:作文教学受考试制约, 缺乏良性生存发展的环境

这句话看上去有点危言耸听, 但的确是事实。

一是考试这根指挥棒的作用使中学作文教学失去了正常有序的教学环境。恢复高考以来, 高考作文经历了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几个阶段。尽管众多媒体和专家都认为话题作文是最好的考场作文形式, 但实际上我们无权去找理由说谁是谁非, 它们本应该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空间。学生读高中肯定是想考一个理想的大学的, 于是老师就带领学生跟着高考的指挥棒转, 你考材料作文我们就训练材料作文, 你考话题作文我们就训练话题作文, 不做“无用功”, 一切向高考看齐!现在除了广大的高中生在训练话题作文外, 初中也完全是话题作文训练了, 甚至小学也“不甘示弱”“后来居上”了!实际上作文教学能不能如此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话题作文发展到今天不是已经有许多学生不会写有明确文体的文章, 只会生搬硬套或是胡编乱造了吗?尤其是议论文, 由于在小学和初中都没有系统地“训练”过, 实在是无逻辑无顺序无意义的泛泛而谈之作!高考指挥棒已经造成作文教学的许多硬伤了。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还真不是我们这些“教书匠”能回答的, 但我们真的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二是中学教学的功利性制约了作文教学的良性发展。不可否认, 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是慢工细活, 不可能立竿见影。而数理化相对而言“见效”要快一些, 于是不管是学校还是学生自己都自动地疏远甚至是放弃作文阅读或训练, 将时间用在“刀刃”上, 用到那些对自己“有用”的能“见效”的科目上去。语文老师尽管心里很是着急, 担心学生学不好语文, 写不好作文对今后的人生和工作有影响, 但在升学率至上的今天也只好干瞪眼了。

三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是生活的外延和内引, 学生整天呆在学校里, 连看电视看课外书的时间都没有, 生活体验有多少是可想而知的了。这样老师进行作文教学只能是纸上谈兵, 也难怪有许多教师只是硬塞给学生一些所谓的“得分秘籍”了!

反思二:作文教学没有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缺乏系统性

制订明确的作文教学计划, 对于一个语文教师来说按道理应该不成什么问题。但大多教师没有作文教学计划, 作文教学无序化无系统性。这样, 上作文课也没有具体的教案, 只是布置一篇作文让学生去写, 然后批改然后讲评, 至于效果如何则另当别论。试想一想, 作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目的和明确的难点、重点, 不是循序渐进, 而是随心所欲, 一学期下来, 只满足于作文的次数, 根本不去管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多少或是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等等。这样进行作文教学只能使学生成为完成作文任务的机器, 很难明白自己作文的长处与缺点, 很难有针对性地进行作文能力训练使自己的写作能力有所提高, 从而激起自己写作的动力。

反思三:作文教学受教师能力的影响, 缺乏激情的引导

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经验都表明, 教师以自身的行为举止和心理品质影响学生, 潜移默化, 对学生优秀品质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样, 一个激情满怀、充满文学气质的教师影响下的学生, 怎么可能不热爱作文呢?作为语文老师, 要适时适地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 以最轻松最快乐的情绪来引领学生步入写作殿堂。想让孩子们爱说话, 说好话, 教师自己首先要有生动形象、风趣严密的语言能力;想让孩子们热爱作文, 教师自己要真正热爱作文。魏巍在《我的老师》中举了7个很平常的生活例子来证明他受蔡芸芝老师的文学影响是终身的。许多成功的文学家, 在谈到自己如何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时, 共同的影响是来自他们的语文老师。语文老师饱含激情的声音, 善意而智慧的掩饰, 巧妙的引导和鼓励, 都可能是引领学生走上文学道路的“魔咒”。

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 应该知道不露痕迹地展示自己的能力, 引导他们走向成功, 获得他们的尊敬和崇拜的。但说实话, 有太多的语文教师自己就没有生活的激情, 更没有思考和创作的激情。我们在要求学生写作的时候自己只是一个袖手旁观者, 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实施的是“拿来主义”。如果要给别人一杯水, 那么自己就要有一桶水。我们做语文教师的是不是也该丰富自己的生活, 提升自己的能力, 点燃自己的创作激情呢?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总之, 建立行之有效的阅读机制, 定会为作文教学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作文教学才会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通渭县襄南职业中学)

作文教学的几点反思论文 篇2

在教学评价时改变传统用“一个标准”去套学生画的内容、形式,作品评价不作硬性统一,要因人而异,实行学生自评、互评,体现主体地位。教师点评时语言要幽默、精彩、风趣,让学生把你的点评听进心里去。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反思 篇3

关键词:农村;初中作文教学;阅读;反思

农村七年级学生,常出现错别字较多、上下句子不通顺、词不达意等现象,到了八、九年级,虽然文章成型,但是学生缺乏写作兴趣,无话可说,胡编乱造,说一些假话、空话、套话。归根到底是农村孩子读的书太少,肚子里没有“货”。其实阅读就是积攒作文素材,写文章就是抒发厚积薄发。针对农村初中生作文种种现象,笔者认为首先要解决的是肚子里没有“货”的问题。

一、提高阅读兴趣,多读书,多积累素材

一般情况下,学生积攒素材的方法有两种:(1)生活。生活是学生直接获取材料的途径,这个需要学生有善于发现的眼睛,有把生活转化成材料的能力,这个比较慢。(2)阅读。这是绝大多数学生间接获取大量素材的最便捷的途径。对于写作水平比较差的学生来说,使他没有什么可写的,也就是缺乏素材。作文是精神艺术品,是用心发现,用心写。作文是对生活的一种认识和评价,是对生命的感悟。重视阅读和指导,让学生多积攒,是作文水平提高的前提。光有生活的积攒,没有阅读中诸多的感受,要想把具体的生活体验用笔写出来是很不容易的,俗话说,能想出来,不一定能说出来,能说出来,不一定能写出来。

二、阅读指导是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力,不是为了考试

现行中考指挥棒,大家都以分数论英雄,为了中考的那篇课外现代文阅读,很少真正地去关注孩子纯正的阅读,为理解而读才是真正的阅读。当前学生的这种阅读不是纯正意义的阅读,是带着中考现代文问题的烙印来阅读,也就是说是带着“功利性”来阅读。看起来读了多年的书,其收效很小,积攒不多,长此以往,大多数学生对于阅读失去兴趣,这样不仅影响作文的表达,而且影响孩子一生的阅读。教师的阅读指导是为考试而进行的指导,是个问题式的阅读指导。很少专门就纯正的阅读指导过学生,虽然课堂上每一篇课文都是阅读课,但那是以考试为目标的问题式的教读,这种不是纯正阅读的指导,是不可能教会学生掌握阅读的技能。笔者觉得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为目标,顺便捎带一下考试,完全抛开考试是不可能的。更长远的是要让学生达到离开教师的指导后自我阅读,主动阅读,兴趣阅读,让阅读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学生的阅读目标变成求得理解的阅读,学生的精神财富就积攒多了,要支出的时候,就容易了。

三、作文指导要系统化,要多写多练

初中英语教学的几点反思 篇4

所以,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 我们首批使用新教材的英语老师面临了极大的挑战。根据自己近几年在教学中的实践, 我摸索出了以下方法:

首先要转换教师角色。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 强化了学生的能力培养, 提高其英语综合素质, 作为教师要转变旧意识, 找准新角色, 更新教育观念, 以适应时代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把以“研究教法”为重心转移到以“研究”学生为重心。作好教与学的有机结合。英语教学改革, 归根结底就是教学思想的转变。教师无论教什么内容, 总要首先对教学进行一番认真细致的构想和设计, 然后通过加工整理, 把这种构想的轨迹、设计的思路用文字符号记载下来, 形成教案。

作为英语教师还要做到“精讲”“多练”。“精”即新课中的重点, 难点等, 讲解方法要“优”, 语言简明扼要, 一语中的。“练”是联系巩固新知, 熟练掌握技能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在课堂上, 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练, 联系内容要有针对性, 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自教授新教材以来, 我一直在课堂教学中摸索探究。“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道出了优化教学方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过去旧教法的满堂灌和一言堂教学, 老师累, 学生更是缺少了独自思考和实践的机会, 收效甚微。而新课标下的英语教学是一个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 是一种心灵之间的沟通,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 而成了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安排者和合作者, 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 而成了课堂主要的活动者, 并在活动中领悟, 学习并最终达到运用知识的目的。

近年来, 英语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目前国家教育部制订的《英语课程标准》在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也提出: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 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任务型”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不仅在运用中学 (learning by using) , 而且为了运用而学 (learning for using) , 它直接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去用英语完成各种真实的生活、学习、工作等任务, 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第一, 教师观念的改变。

任务型学习活动Task-based learning的核心就在learning这个字上。换句话说, 我们必须把课堂的重心从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移。教师要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内容, 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 研究语言教学的规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实际情况, 选择和调整英语教学策略。不能始终抱着教会学生的概念, 应该放手让学生去做, 做练, 去体验。教师备课的重点应该放在如何设计好任务, 如何引导学生, 帮助学生, 指导学生完成任务, 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提高。任务型教学一般没有难易之分, 一般句型要求学生先上口, 达到会说, 听的目标后, 老师再进行纠正, 然后才要求能写。而初一的学生, 学习英语时间不长, 有的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到这一语言, 对教材进行梳理, 则有助于他们对语言的掌握。

第二, 任务的系统性和延续性难以把握, 比如, 任务的难易程度、任务之间的衔接等问题。

第三, 任务型教学的课堂设计的好坏, 与课堂效果, 课中任务完成的好坏紧密相关。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 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 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 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 互相鼓励和帮助, 做到教与学相互成长。

如何在课堂外设计好任务型教学, 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得以巩固和发展的问题, 仍然困扰着我, 任务型教学在中国刚刚起步, 一切都有待于探索和实践, 尤其是如何走出一条适合于中国教育国情的路来, 仍然是我们继续探讨的课题。

在新课标教学中我也面临了很多困难。词汇量过大, 初一课本有的一课单词超过20个, 让学生在记单词方便很是棘手, 而且单词要天天记, 课课记, 不敢稍有疏忽。这就给老师检查单词制造了一些困难, 一节课时间毕竟有限, 能检查到的同学也少之又少, 而大多数同学存在侥幸心理, 而容易放弃记新词汇。通过多次尝试, 我对学生们提出了新的要求, 就是要求学生背诵课文, 这样不仅仅是方便了记词汇而且也掌握了句型和习惯用语的运用。还方便了老师的检查。

我还采取了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的智力, 要求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一节课的2/3时间留给学生去操练, 练习, 巩固所学知识, 并且在不伤害学生自尊的前提下发现错误, 并潜移默化的改正错误, 不失是一个好方法。新教材中许多新的语法, 知识点, 短语, 句型等, 我都采取了发动大家动脑筋, 讨论, 总结而后得出结论的方式, 让他们大量的举例, 造句。这样不仅仅是扩展了他们的思维, 而且还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在学生开展活动方面, 因为班大人多, 我采取了group work和team work方式。四人一小组, 并选一小组长负责其他三个人的背诵和讨论问题情况, 这样做到了人人参与, 个个过关。

我对教学反思的几点看法 篇5

我对教学反思的几点看法

一个教师的教学效果好坏,关键是看这个教师是不是每节课后都进行反思,找出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那么课后反思都反思哪些内容呢?用什么方法进行反思呢?我想就这两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每节课后先看看这节课学生掌握了哪些内容,哪些内容还没有掌握,完成了教学目标没有,如果没完成,没有完成任务原因在哪,课上有哪些成功的地方,有哪些失败的地方,课上突然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问题,老师是否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及时作了解答。比如我在教学“地砖的周长”这节课,课后我对这节课进行了分析,整节课下来,给出四条边的长,学生都会求出地砖的周长,但是如果只给出长和宽,那些差生就不知道怎么算了,我发现这个问题就想怎么才能让那几个差生也能掌握求地砖的周长的算法呢?于是我就让他们拿着小棒模拟摆成地砖的样子,看有几条长边,几条短边,这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就很自然明白了。于是我趁热打铁让他们总结出怎样求长方形周长的简便算法,也就是说出求长方形周长的公式。再比如课上在个同学说,老师如果知道一个长方形的长向长方形的周长,那怎么求宽呢?面对这个问题我让学生先分组讨论,交流,想办法,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很快起来了,他们个个争着抢着说自己的想法,最后很容易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我觉得这个方法值得我以后在课堂上使用。其次,教师想要知道自己这节课讲得怎么样,除了学生反馈的信息以外,还有就是让其他老师多去听听自己的课,给自己提出建议,然后根据其他老师提的建议进行反思,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促使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进步。

语文教学的几点反思 篇6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例如《母亲的呼唤》一课,以"母亲的呼唤”为线索,写了作者儿时的三件小事,平凡真实,感人至深。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我设计了一段充满激情的导语:“有一个人,你永远占据在她心最柔软的地方,她愿意用一生来爱你,这个人叫母亲。让我们深情地呼唤她的名字——母亲。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从小到大,母亲给了我们无穷的关怀和疼爱,让我们带着感恩的心,再一次深情地呼唤——母亲。随着岁月的流逝,母亲一天天变老,然而,永远不变的是母亲那一声声悠长而温暖的呼唤——母亲的呼唤。母亲的呼唤,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声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母亲的呼唤》这篇课文,再次感受一下母亲的呼唤里包含的爱和暖。”简短的一段话,开启了学生感情的闸门。正是基于对自己母亲的热爱,学生才渐渐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对理解课文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合作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合作”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如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 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三、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桂林山水》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2.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我力求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四、给学生一个“自主感悟”的课堂

课程标准给了我们一个信息就是提倡学生自主感悟,一篇课文教师不急于去分析讲解课文段落,挖掘其中内涵,而应让学生去自由朗读课文,充分读熟课文,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他就非常重视学生的自主感悟,开课后,他总是拿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书,他让学生各自读完课文后,然后又让学生自主选出自己觉得读得最好的段落来读,再后来又请学生读出自己“有想法”的段落,读后谈自己的想法。整个课堂支老师没有提出过一个直接涉及课文内容的问题。他问得最多的只有一个问题:对这段课文你有什么想法?他就是问学生的“想法”。学生的想法是哪里来的?读来的,在他的引导下,学生学会了读后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学生也就在交流各自想法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高一数学教学的几点反思 篇7

1.提示学生思想不要松懈。

有些同学把初中的那一套思想移植到高中来。他们认为自己在初一、二时并没有用功学习, 只是在初三临考时才发奋了一两个月就轻而易举地考上了高中, 而且有的可能还是重点中学里的重点班, 因而认为读高中也不过如此, 高一、高二根本就用不着那么用功, 只要等到高三临考时再发奋一、二个月, 也一样会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的。这种思想是大错特错的。因为在北京市可以说是普及了高中教育, 所以中考的题目并不具有显著的选拔性, 同学们都很容易考得高分。但高考就不同了, 目前我国还不可能普及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还是属于精英教育, 只有成绩好的同学才可以读大学, 因此高考的题目具有很强的选拔性。如果心存侥幸, 想在高三时再发奋一两个月就考上大学, 那到头来你会后悔莫及的。

2.抓好学法指导, 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开学初的第一节课, 高一数学教师就要告诉学生:初中阶段属于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倡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大大降低了数学知识的难度、深度与广度, 数学的研究多以常量为主。而高中阶段新课标的实施, 在学习方式上有了较大的变革, 在学习内容上相比初中是一个大的飞跃, 研究的内容包含字母、变量等抽象的知识, 在计算、推理、分析等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高中数学注重培养提高问题意识、应用意识、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好高中数学应具有四心:信心、决心、恒心、耐心, 要自觉主动去学。

教导学生如何预习、听课、作业、复习总结。 (1) 预习:课前花点时间阅读数学教材, 了解要学的内容是什么, 哪些地方有困难, 上课好集中注意力听讲。 (2) 听课:带着问题高度集中注意力听讲, 并积极思考, 勤动手记笔记、做课堂练习。 (3) 作业: 作业一定要限时独立完成; 做作业前先复习老师讲过的内容及典型题目的解题思路方法, 先模仿再创新;及时改正作业中的错误, 吸取经验教训。 (4) 复习总结:每隔一定时间, 就将所学的知识方法及典型题目和解题思路方法归类复习总结, 形成完整体系结构, 避免遗忘, 便于综合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解题。

3.尊重学生数学基础的个体差异, 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 兴趣。

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必须通过数学思维活动的主体的思维锻炼来实现。在高中数学起始教学中, 教师必须着重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 尤其在讲解新知识时, 要严格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照顾到学生认知水平的个性差异, 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 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 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了兴趣, 才能产生数学思维的“兴奋灶”, 也就能最大限度地预防学生思维障碍的产生。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性, 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 因材施教, 分别给他们提出新的更高的奋斗目标, 使学生有一种“跳一跳, 就能摸到桃”的感觉, 增强学生学好高中数学的信心。

例:高一年级学生刚进校时, 一般我们都要复习一下二次函数的内容, 而二次函数中最大、最小值尤其是含参数的二次函数的最大、小值的求法学生普遍感到比较困难。为此我做了如下题型设计, 对突破学生的这个难点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而且在整个操作过程中, 学生普遍 (包括基础差的学生) 热情高涨, 思维始终保持活跃。设计如下:

(1) 求出下列函数在x∈[0, 3]时的最大、最小值 :①y= (x- 1) 2 +1, ②y= (x+1) 2 +1, ③y= (x-4) 2 +1

(2) 求函数y=x2 -2ax+a2 +2, x∈[0, 3]时的最小值;

3) 求函数y=x2 -2x+2, x∈[t, t+1]时的最小值。

上述设计层层递进, 每做完一题, 适时指出解决这类问题的要点, 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4.高一要放慢进度, 降低难度, 注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的衔接。

刚开学时要放慢进度, 降低难度, 注意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衔接。根据教学实践, 我认为高一第一章、第二章课时数要适当增加, 要加强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教学, 学习时注意形象、直观。证明函数单调性时可以进行系列训练, 开始时可搞模仿性的证明。用一个星期的时间进行课堂5分钟小考, 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把做得好的学生的过程贴在教室, 让错误的学生自己看, 章节考试题难度不能太大。求复合函数的单调区间问题, 要不断练习, 帮助学生找出求解规律, 学生才可能很好地理解。通过上述方法, 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 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数学学习。

5.作业设计要精细化、层次化。

(1) 作业的“精细化”。目前高中的学业非常繁重, 各门课给学生的压力非常大。作业的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尤其是数学作业, 当然也影响教师的工作。因此在题目的选择上尽量不易重复, 精选练习题, 针对当天所讲的知识点, 选择或者设计针对性很强的题目。在选择题型时则一定要依据知识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 选择比较新颖和典型的, 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创造能力有较好效果的题给学生做。作业题的形式也应不拘一格, 不应该全部都是解答题, 而应该小题与大题互相搭配, 突出重点、重视难点。这样可以使大多数学生喜欢做, 有兴趣去做, 觉得有挑战性, 又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好, 从而乐在其中。经典题型和重要知识点的考查题的训练, 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教师就不必花大量的时间找题, 也不必花大量时间批改作业和讲评作业, 可以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在钻研教材和设计教案上, 使教学效果更好, 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关于中专历史教学的几点反思 篇8

在中职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 许多中职课堂的教与学还处于不断地探索发展中, 尤其象对中职历史教学的一些标准体系还需不断地深化和完善。但作为一门培养中职学生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的学科, 它的教学效果是重中之重, 它要求教师要有足够的胆识和勇气, 跳出教材的框框, 突破传统教学模式, 大胆实践, 大力创新, 实施别出心裁的人文素质教育, 让学生爱上历史课, 想上历史课, 因而探讨中职历史课的有效教学相当必要。那么如何去做呢?笔者认为必须从日常教学抓起, 对历史学科的教材、教法、教学手段、教学目标等方面进行改革, 实行有效教学。所以中专历史教学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 针对学生所处的年龄结构和客观生活环境特点, 从学生现有知识储备、阅读理解能力和心理特点出发, 改善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经过这一个多月的实习, 本人对于中专历史教学有以下几点反思:

一、备课

要上一堂好课, 需要在充分备课的前提下才能实现, 作为老师不应该“打无准备的仗”。备课一方面要求“备教材”, 吃透教材里的重点难点知识, 梳理出课堂教学的线索, 熟悉课堂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求“备学生”, 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储备, 尊重学生在课堂学习里的主体意识。我一般会在备课时先仔细阅读教材内容两遍, 然后梳理出该课的重难点和线索, 边思考课堂时间分配边设计板书, 然后查找教科书外的相关资料 (历史故事) 以便丰富课堂内容, 寻找学生的兴趣点和易接受的讲解的方式, 最后在头脑中演示课堂教学前景。经过这样的备课, 让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充分的自信面对学生。

二、上课

上课是教学活动的核心, 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最重要途径。我们说备课很重要, 但是课堂教学并非总是按照自己备课的设计下进行的, 很多突发状况是始料未及的, 不同的班级、班里的不同学生又都有差别, 这些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不确定性。经验丰富的老师能举重若轻, 随机应变, 有效控制课堂秩序, 实现教学目标, 这些都是我们实习老师需要去学习与总结的。我教了中专二年级6个班, 其中5个初等教育专业班级, 他们这个学期需要学习世界历史古代史和近代史部分;1个学前教育专业班级, 他们需要学习的是中国古代史。我面对的这些学生, 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并且有很强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他们正处于青春期, 部分学生有厌学情绪, 学习积极性不强。在开学第一课, 我跟每个班的学生都约法三章。我向学生做了三点保证:1、尊重每一位学生, 不论其成绩若何、性格若何、长相若何, 不体罚不侮辱任何人;2、充分备课, 认真上课, 争取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学习历史知识, 增强历史意思;3、构建亦师亦友的良好互动关系。同时, 我也要求学生做到以下三点:1、以阳光的心态迎接每一天, 用微笑面对生活面对知识;2、遵守课堂秩序和学校纪律, 认真上课;3、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作业。实践证明, 这样的约法为学生留下平等、契约的意识, 让学生认可历史老师。按照这些学生的话说就是“吃软不吃硬”, 对他们要多一点正面的引导和积极的鼓励。历史课堂教学要求有清晰的线索, 所以在讲解的时候要突出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 同时, 注入鲜活的历史故事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学生最喜欢听历史故事了, 老师应该利用学生这样的心理把故事讲好, 并且让学生透过故事进行思考, 培养学生历史思维。

三、充分利用辅助教学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 计算机的操作越来越低龄化, 通俗化, 也确实在许多方面给我们带来方便。中职的学生普遍相信计算机, 偏爱计算机, 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喜好巧妙地借助计算机来辅助教学, 吸引他们的兴趣, 以达到提高教学教学效果的目的。与此同时, 笔者还注意到: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不仅使人们能够方便地传递图文声像等多样化信息, 而且能够将它们集成起来, 进行超文本链接, 这就为再现部分历史提供了可能。因而, 笔者认为, 教师如能利用计算机可以集文字、声音、图象、动画数字电影等多种媒体材料于一体这一特点, 建立起尽可能多而有效的历史资料和信息, 并合理运用到学科教学中来, 从而让历史课件的内容丰富多采, 让教学设计空间从有限引向无限, 就能取到为教师的教学方法创新提供了条件, 让教师更易于突破了自己原有的知识教学形式, 实现历史课堂教学中诸多媒体的系统组合, 更充分地显示出教师对历史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作用, 帮助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整合更加条理性和系统性的教学成效。所以, 面对不断更新的新技术、新知识,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中职历史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一块黑板, 一支粉笔”的教学手段, 巧用计算机来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质量。

高中物理教学的几点反思 篇9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反思,作用

高中物理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必须积极地、及时地认识到实施教学反思的作用,进而结合自身的实际教学特点,开展合理的、科学的以及合适的高中物理教学反思,这样才能够及时地分析、总结日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地找到解决的措施,从而不断地完善动态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的质量以及效率,最终真正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综合发展。

一、高中物理教学反思的作用

1. 及时地认识到教学的不足

高中物理教师在完成了教学活动之后,积极开展自身的教学反思工作,能够从中认识到教学中的不足。比如说哪些环节可以做得更好、哪种教学方式能够获取更好的教学效果等,从而在教学反思工作中不断地获取更有效的教学经验,最终完善自身的教学方式,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2. 提高教学质量以及效率

通过教学反思,高中物理教师可以分析出抑制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的原因,从而及时地对症下药,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高中物理教学的质量以及效率。不仅如此,高中物理教师还可以在反思的过程中积极地借鉴他人有效的教学方案,反思自身的教学弱点,从而探索出高效的、合适的教学途径。

3. 推动教学的全面发展

如果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忽略了对自身教学的反思,那么细小的教学问题就不能够及时得到解决,从而像滚雪球一样不断扩大,最终成为严重的教学问题,直接阻碍教学的顺利开展。相反,如果高中物理教师在实施教学的时候重视对自身教学的反思,就能够不断、及时地抑制教学不足的产生,从而全面推动教学的开展,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

二、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1. 反思教学方法

在进行高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将知识、经验通过适合的、有效的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由此可以看出,教学方法是整个教学中的关键载体,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以及教学的效率。正是因为这样,高中物理教师必须积极地及时地开展对自身教学方法的反思,这样才能够总结出教学方法的不足,从而探索出合适的、有效的、科学的教学方法,最终提高高中物理教学的质量。具体的实施措施包括了以下几点:第一,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对高中物理学习的兴趣,比如说善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第二,开展合适的、合理的以及科学的探究性教学,因为高中物理教学不仅仅要传授学生知识、经验,更应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样才能够起到对学生发展的推动作用;第三,重视实验教学,因为实验也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通过实验教学,不仅仅能够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提高。

2. 反思师生关系

在新课程的推动下,高中物理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物理知识、经验,更应该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够真正地促进学生获得全面的提高。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必须积极地认识到自身与学生的关系,进而建立起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够推动教学的顺利开展,也才能够进一步提高教学的质量。具体的实施措施包括了以下几点:第一,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尽可能与学生做朋友,这样才能够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没有情绪上的抵触性;第二,加强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比如说根据一个话题展开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从而延伸更多的知识。这样,既能够创设出轻松的、和谐的教学环境,又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 反思教学内容

因为物理知识本身的枯燥、无味,要求高中物理教师必须积极地开展教学内容上的反思,因为学生的厌恶情绪势必会影响到教学的质量,而只有积极的丰富的教学内容,才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也才能够弥补物理枯燥、乏味的不足。具体的实施措施包括了以下几点:第一,结合教材的特点,有机融入生活知识,比如说告诉学生物理知识常见于哪些生活现象、生活中哪些活动包涵了物理知识等,从而转换学生对物理的认识,拉近学生与物理知识的距离;第二,对于不需要学生自己动手的实验,教师应该积极开展演示,而通过演示实验,不仅仅能够完善学生思想上的抽象结构,更能够直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在操作实验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整合知识。

三、总结

语文教学中的几点反思 篇10

语文学习要更新观念, 不能循常习故。教师应鼓励学生读书, 带动他们不懈地努力。做为普通学校的语文教师, 我们需要很大精力才做到这些。

课要上, 练习要讲, 作文要评, 一个星期仅有的课都不够用, 集体阅读更是难, 但是要坚持, 要给自己鼓气。要有自己的见解, 不断反思, 比如哪个语文教师让自己学生读书之前先挑生字注音以后再读书的?能不能在教学方面别具一格?

我们要想到许多语文教师自己就是家长, 可以启发他们, 让他们在家里带动学生。

学校的语文教师经常在一起沟通, 建议语文教师自己平时多读书, 想想自己是怎么读书的。如果自己都不读书, 还用什么读书的方法要求学生, 那不是误人子弟吗?语文教师想想自己读过四大名著没有?读过史记没有?教师要想到, 许多学生不是不爱读书, 是不爱上语文课。

教师在考虑怎么讲之前是不是先想想自己是怎么读文章的。用自己从来都不用的方法, 却在课堂上强迫学生去做, 学生能不厌烦语文课吗?许多学生不爱上语文课, 其实多数是因为我们语文教师自己把学生教烦了, 考烦了。我们许多语文教师从来就没有用过课堂上教学生的方法教过自己的孩子, 这和菜农不吃自己卖的菜有什么区别呢?自己读书都不用那种先挑生字再注音再读书的方法, 为什么要强迫学生去做呢?学生能愿意接受吗?教师只想自己怎样教, 不考虑学生的需求与感受, 是以学生为本吗?新课标已经实行十年了, 教师的观念转变是第一的, 然后才能要求家长转变观念。说来说去教师就是为自己着想, 一点都不考虑学生。牺牲学生的兴趣爱好, 把学生变成教师的成绩的筹码, 变成学校业绩的牺牲品。我们新一代的教师要多反思, 积极行动起来, 改变旧有的落后的观念。

二、能否和生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生活和教学如果能够桴鼓相应, 相信对学生来说是先进的教育, 能活生生地深入学生的内心。

一天中午在传达室, 两个开校车的师傅与保安闲谈关于付出与收入的话题, 最主要的字眼, 就是钱。

两个开校车的师傅, 一个既开校车, 又办托管, 天天在忙碌之中, 收获着大把的钞票, 他和大家津津有味地计算着自己的孩子如果在别人的托管, 一个月会多花多少钱, 然后在自己的托管里, 又会省掉多少钱等。而另一个师傅则是兵分两路, 白天他开校车时, 妻子开出租车赚钱, 晚上妻子在家看门时, 他又开出租赚钱, 不论白天还是黑夜, 两人总是在分开的状态里, 彼此数着大把的钞票。

“都是为了钱!”保安言简意赅地点明了他们如此努力的实质, 下了一个定论:“这个世界上, 无论是哪一个, 说白了都是为了钱。”两个司机便相互调侃, 彼此指摘相互不足的地方, 如开出租的为了钱两人见不上面;开托管的为了钱忙得团团转等, 进而证明, 谁爱钱爱得更多一些。我则笑着告诉他们, 之前教给学生的一些观点:“人有生存的权利, 为了生存必然要用到钱, 但除了钱, 人还要有更高的追求, 只有学习、创造、奉献, 才能创造有价值的人生。”这些学生耳熟能详的观点, 在如今这个时代的水塘里, 很难再溅起任何的涟漪, 特别是在这样的讨论之中, 更是显得苍白而无力。

为了驳倒我的观点, 其中一个师傅举起了例子:“别看社会上有的活动现在不收钱, 随着活动知名度的提高, 还能没有人捐个款什么的, 估计他们是处心积虑的, 遇上几个大户, 钱不就出来了, 那样的赚钱水平更高。”另一个师傅也笑着说:“现在这个社会, 好听的都会说, 不挣钱谁给谁支使?也就是说, 哪个做事, 其实说白了也就是为了钱。”我笑了, 告诉他们一句:“钱, 真得就有那么有趣吗?若是弘扬公益、传扬文化都是为了钱, 难道不自掉身价吗?”不待众人辩论, 我已转身离开。

我知道接下来的讨论可能会更加的热烈, 但最终要想让他们理解自己的想法, 怕还要经历一段时间, 因为即使其中保安师傅的孩子曾经切身感受过某种公益的氛围, 他依然还是无法理解与接受这样彻头彻尾的舍弃。

于是, 我就和学生谈了这事情, 启示他们内心要有一盏灯, 一盏智慧的灯。我说:“面对如今物欲横流的时代, 面对铺天盖地、纸醉金迷的浮躁, 我们教师弘扬道义, 路程遥远;你们要睁大眼睛, 明辨是非。对传统美德的弘扬与时代文明的传播, 较之个人的境遇与遭逢, 意义要重大得多。知我者, 谓我心忧;不知者, 谓我何求!尽管人生一路走来, 坎坎坷坷的, 起起落落的, 但我们要始终坚信:坚持弘扬人间至宝是有德的训语, 培养自己做品学兼优的少年!长路漫漫, 学海茫茫。只要迈步就会有方向;只要有风, 就该扬帆起航!”

从学生的表现来看, 大家都能够理解我的内心。接下来, 我布置作业, 以我的谈话为主线, 写一篇关于道德的作文, 字数800字左右, 题目自拟。作文交上来, 我看到多数学生都写得非常好, 写得一般的学生, 思想也很纯洁, 他们那颗善良的心显然在对我说:“老师, 放心吧, 我明辨是非, 绝不鼠目寸光, 急功近利。”我深感欣慰。

三、让学生从低年级学写作文

从低年级阶段, 教师就要引领孩子写作的意识了, 哪怕从一二百字的日记开始, 不要总认为小学生低年级写作没有效果。写作, 从真实入手, 实际上就是培养的美德。人是有感情的, 思想感情贵在“真”, 贵在“实”。所谓“真”, 即不说假话;所谓“实”, 即不说空话。学习写作, 其实就是学习做人的开始, 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 记录少年时代的所思所想, 学好了写作, 能够打好各学科的基础, 可以更好地交流思想和表达情感。可以写一写心中的理想, 写一写平日生活里的愉快经历, 记载下天真活泼, 记载下无忧无虑, 记载下童年生活的纯洁无瑕的一页。

综上所述, 语文教学要发挥语文学科特点, 要常常反思, 对自己严格要求, 找到新方法, 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 提高教学效率, 激发学生的兴趣, 把他们打造成新一代的好苗子。

摘要:本文从打破教学习俗开始谈起, 解读了和生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的过程, 诠释了让孩子们从低年级学着写作文的意义。

口语交际教学的几点反思 篇11

一、情境创设,激发口语交际的兴趣

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指出:“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易分散,形象思维占优势,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更应该针对教材实际,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引起学生口语交际的欲望,激发他们口语交际的兴趣。”

在教学《借铅笔》一课时,我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一个虚拟情境。郁郁葱葱的一片林子,古木参天,遮天蔽日。随着镜头的推进,山脚下出现了一座形似城堡的宫殿,宫殿大门上方“森林学校动物班”七个大字格外醒目。动物班里那就更热闹了:狮子摇头摆尾,老虎张牙舞爪,小猴练弹跳,山羊捻胡须,野兔专心致志地梳理长毛,长颈鹿傲视一切地伸长脖子……随着情境的出现,教室里一片惊讶声,小朋友个个神采飞扬,旋即高高举起了手臂,有话要说了。有话要说就说:“动物班有多少人?”“他们也要做作业吗?”“动物班的老师是谁呢?”……问题散乱无序,但大家急于表达的欲望已十分强烈,这正是教者期待的火候。

二、双向互动,明确口语交际的任务

显然,此时说话早了些。“小朋友,这所学校怎么样?想不想到这个班级里与这些新同学交朋友呢?”“想!”回答响亮一致。“好,既然如此乐意,请各自找一个喜欢的动物,成为自己。可你急需铅笔用,自己又没有,只好向老师手里的小狗(绒毛玩具)借铅笔,怎么样,谁先试试?”“借铅笔,这有什么难呢?”不知谁撂下这一句,似乎是最有效的动员令,全体齐刷刷地举起了手,嚷开了:“借铅笔!”“向你借铅笔!”“我向你借铅笔,绒毛狗!”声音一个比一个响,话也一句比一句长,可那个绒毛狗呜噜呜噜,懒洋洋的,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你们怎么这样对我说话?”此时的老师转变为绒毛小狗的角色。“小狗,青蛙呱呱向你借支铅笔。”“狗,熊猫憨憨向你借支铅笔。”“死狗,小猴皮皮也要借铅笔。”“一群不懂礼貌的孩子,我懒得理你们。”此时的绒毛狗真的闭上了眼睛,打起了呼噜。孩子们把目光转向我,一声不响了。有個别孩子建议找别的同学借。“同学们,借铅笔是我们的任务,小狗是借铅笔的对象。这是游戏规则,不能改。借铅笔碰到了困难,我们就退缩吗?”教者作了提醒。“同学们,我的铅笔多得很,可只借给讲礼貌的同学。”“小狗哥哥,小猴弟弟想向您借一支铅笔用,可以吗?”“当然可以。小猴弟弟,咱们是好朋友,互相帮助是应该的。”一边大方地递过铅笔,一边主动伸出手来,与小猴握手,热情地道别再见。小猴挺机灵,第一个借到了铅笔。随即青蛙呱呱、熊猫熊憨、小鹿靓靓纷纷开口了……课堂气氛热烈所到的是礼貌语言,看到的是激情飞扬的笑脸。

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它是双向互动的过程,只有交际双方处于互动的状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泱泱中华是礼仪之邦,无论进行何种教育,尤其是语言的启蒙教育,礼貌教育必须贯穿其中。

三、全员参与,走进口语交际的角色

至此,“借铅笔”,表面看一课的教学目标已达成,其实,口语交际的训练量还远远不够。

观摩一些口语交际课堂教学不难发现,教学过程中,往往是部分喜欢表现的学生侃侃而谈,而另一部分学生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总是充当“倾听者”的角色。要想解决这种学生参与面不广的问题,首先是老师应该创设各种引人入胜的有效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参与的迫切愿望。但在短短的40分钟时间里,要想使“全员”都有机会在老师和全班同学面前得到“交际”机会,需要精巧的设计、缜密的构思。我在口语交际课上,采取了以下几种做法。

1.发挥合作功能。组织合作学习,是扩大参与面,提高训练实效性的有效手段。合作形式很多,我在《借铅笔》这堂课上,主要采用了同桌合作、小组合作、师生合作的方式。要注意的是小组合作。在向老师借玩具这一环节上,我安排了一次小组合作。在布置小组合作前,我采用了评选“合作奖”的奖励方式,向学生明确了评选要求,出示了奖品——书签,以这种小小物质的刺激来帮助初学合作的低年级学生懂得积极参与有效合作。从课堂反馈效果看,这次小组合作达到了理想效果:安静、有序,更重要的人人参与交际,在小组全员参与的基础上,选出最佳人选后,其他组员体现了合作意识,帮助组内最佳人选更好地完成“借玩具”这一交际任务。

2.人人承担交际任务。《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我想,我们在口语交际课堂上,要创设条件让学生人人都有交际的具体任务,人人都能参与到口语交际中去。所以教学《借铅笔》时,在同桌合作、小组合作的基础上,教者明确新的任务:作为动物班的一名学生,全班都是自己的同学。新一轮游戏还是借东西。不同的是可以向全班任意一名同学借,除了借铅笔,还可以借其他学具以及玩具。任务一下去,全班学生都动起来了,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三五成群,小手握着小手,举止言谈彬彬有礼。在小组合作交流过程中的成功者,我授名成为“导演”“智囊”,在一旁出点子——如何称谓得体,如何表述清楚等等。总之,整个课堂活起来了。这个场景告诉我,口语交际就是人人要有兴趣,人人要参与,人人要有训练的机会,在交际中学习倾听,判断正误,欣赏优点,质疑问题,通过多种形式,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和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四、巧妙引导,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

低年级学生生活经历少,口语交际能力较差,良好的口语交际态度和听说习惯还没有养成,在进行交际活动时,老师应该是他们的协助者、引导者。

有意识地创设和谐、轻松的交际环境,就是一种无痕而有效的引导。在所创设的交际情境中,最常用的方法是老师、学生的评价。在低年级口语交际教学中,任何一种评价都应该是在情景交融中,在互动交流时,在不经意间产生,似清泉一股,汩汩沁入学生心田,从而使口语交际活动成为学生自发的行为。

在《借铅笔》课堂教学中,我就设计了各种评价方式,以巧妙引导学生学会口语交际的技巧,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

《借铅笔》口语交际过程中,要求学生说话声音响亮,语言文明,有礼貌,说话自然、大方。如何来引导学生,实现这一交际目标呢?我采用了老师扮演角色表演故事,让学生来评判的方法。在学生评判、出主意的过程中,老师不时用故事人物的身份表示恍然大悟:“哦,我明白了,向别人借东西应该用商量的语气。”“原来还要用‘请’这样的礼貌用语啊!”“对呀,我怎么没想到呢?向别人说明借东西的原因,别人不就更愿意借给我了吗!”……表面上老师是在表演故事,其实是在借助角色的身份帮助学生明确交际礼仪。老师扮演的角色是故事中的人物,始终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谈:我——青蛙呱呱,这次借得怎么样?学生表示满意后,又追问:为什么你们对我满意了呀?这次谈话,看起来是故事的延续,其实是引导学生小结借东西的礼仪常识,加深印象,从而为学生“借铅笔”作好铺垫。

“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只有当老师的协助与交际场景融为一体,老师的引导营造出融洽和谐的氛围,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和挖掘。尝试中发现:激发兴趣、明确任务、进入角色、巧妙引导,是口语交际启蒙教学的有效方法。

“摩擦力”教学的几点反思 篇12

关键词:摩擦力,摩擦力方向,摩擦力大小

高中物理中的“力”, 历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特别是摩擦力的方向判定与大小计算和摩擦力做功的计算。摩擦力也是高考考查的热点。几乎在每年的高考试题中, 或者单独考查, 或者渗透在其他题目中, 都要涉及摩擦力的问题。要想顺利解决此类问题, 就必须加深对摩擦力的理解。下面介绍几点我的教学反思和具体改进措施。

一、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方法

1. 根据感受

经过几年的高三教学, 我发现高三的学生对摩擦力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因此, 在高一的学生学习摩擦力之初, 就应该让学生亲身体验摩擦力, 并从中感受摩擦力的方向。具体做法如下:

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一根手指轻轻地压在桌面上, 并让手指沿着桌面缓缓移动, 可多次重复此动作, 从中体会桌面对手指的摩擦力的方向, 及手指对桌面的摩擦力的方向。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摩擦力增加一定的感性认识。

2. 根据定义

在最初学习摩擦力之时, 学生都是根据摩擦力的定义来判断摩擦力方向的, 而学生对定义中“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的理解不够准确, 在具体解题过程中中又往往会混淆了“运动”和“相对运动”这两个概念。因此, 对这两个概念的正确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定要让学生知道这两个说法中所选的“参照物”是有区别的。一个物体的“运动”是以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 而一个物体的“相对运动”是以跟这个物体接触, 且该物体相对于其有运动的那个物体为参照物的。当然, 静摩擦力亦是如此。以物体在传送带上滑行为例:

将物体A轻轻放在匀速运动的传送带上, 如图1所示, 物体先加速后匀速, 物体在加速阶段所受摩擦力的方向应与物体相对于传送带的运动方向相反, 而不是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即物体所受摩擦力的实力物体是传送带, 而不是地面, 因而应先判断物体相对于传送带的运动方向, 再根据摩擦力定义来判断物体所受的摩擦力的方向。静摩擦力亦是如此。从而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判断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3.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

随着学习的深入, 当学生学习了牛顿第三定律后, 也可让学生根据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知识来判断摩擦力的方向。如图2所示, 物体放在斜面上处于静止状态, 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不难判断, 斜面对物体的摩擦力平行于斜面向上, 而在分析物体对斜面的摩擦力时, 即可根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可知, 物体对斜面的摩擦力方向为平行于斜面向下, 进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摩擦力概念和牛顿第三定律。

4. 根据平衡力

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 物体应受平衡力的作用, 即物体所受的合力为零。这时我把摩擦力“拟人化”了, 而把此时摩擦力的作用命名为“帮忙”, 并把“帮忙”概括为三个原则:

(1) 需要“帮”则“有”, 无需“帮”则“无”;

(2) 只“帮”“小”的, 不“帮”“大”的;

(3) 适当的“帮”, 不“多”“帮”, 不“少”“帮”。

在仔细研究上述三个原则, 并能深刻理解上述三个原则中加引号的几个字的物理含义后, 就会很容易地弄明白处于平衡状态下的物体是否受摩擦力的作用, 及其所受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了。从而让学生轻松的理解此类问题。

二、摩擦力大小的计算

静摩擦力大小没有相关的计算公式, 往往要分析具体情况, 根据“平衡力”和牛顿第二、第三定律来进行计算。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却有相关的计算公式, 公式看似简单, 可是在具体应用时, 却总有不少的学生认为公式中的“FN”等于“mg”。而且老师在刚讲解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时, 又会经常以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滑行为例来阐述公式中的“FN”时如何计算的, 这样就会让学生在最初的学习中产生一种误解, 在以后有关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时, 就会总是错误地认为“FN”就等于“mg”。为了纠正学生的这个错误认识, 最好把水平面的情况改成竖直面的情况, 如图3所示。这样, 不但解除了学生的误解, 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摩擦力并非是阻力

在学习了摩擦力, 并理解了动力和阻力的概念后, 学生对摩擦力的理解会有两个误区, 一是认为摩擦力一定是阻力, 二是认为一旦有摩擦力作用时物体就一定会做减速运动。为了引导学生走出这两个误区, 还要探讨以下两个问题:

(1) 何为阻力

阻力是指阻碍物体运动的力, 即当一个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的相反时, 或者该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间的尖角为钝角时, 这个力就是阻力。而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却不一定相反, 还可以相同, 并举出一些生活实例来加以阐述, 如运动扶梯、在传送带上滑行的物体等等。

(2) 物体做减速运动的根本原因

物体做减速运动的根本原因, 在于合力, 而不是摩擦力, 即当合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时, 或者合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间的尖角为钝角时, 物体才会做减速运动, 并非一有摩擦力物体就会做减速运动。

摩擦力可以做动力, 也可做阻力;可做正功, 亦可做负功;可为恒力, 更可为变力。只有打好扎实的基础, 一步一个坚实的脚印, 逐步深入理解摩擦力, 才能将有关“摩擦力”的问题一一化解。

上一篇:干骺端骨折下一篇:阅读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