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的几点建议

2024-10-04

作文教学的几点建议(共12篇)

作文教学的几点建议 篇1

一.作文教学“难因”之我见

(一) 头脑空空, 无话可说, 学生作文无兴趣。表现在作文课上, 老师布置作文题目后, 学生便翻找作文例文。这主要是因为学生视野狭窄, 读书过少, 或虽读过课外书, 但不注意积累材料, 因此写作过程中, 无事可写, 言之无物, 言之无序, 东凑西抄, 如挤牙膏, 久而久之, 便失去作文兴趣。

(二) 教师指导过细, 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学生怕作文。目前, 对学生作文指导有几种方法: (1) 是“示范法”, 也就是教师写好作文, 在讲完作文要求后, 读范文, 让学生仿照着写; (2) 是“例文法”, 也就是教师在讲完作文题目及要求之后, 从课本或作文选中选来类似文章, 让学生参考着写; (3) 是填充法或联贯法, 即老师根据作文要求, 将作文开头及难写的部分写出来, 对其中易写部分画横线, 让学生填写。经过这样的指导, 训练出来的学生, 写出的文章, 如出一辙, 千篇一律, 没有新意, 一旦离开老师的臂膀, 便如没有油的汽车, 寸步难行了。因此, 往往出现学生周周作文, 次次得高分, 但内心都不爱写作文, 考试怕作文现象。

(三) 教师对学生要求过高, 学生认为作文高深莫测, 因此学生失去写作积极性。这种情况表现在: (1) 是作文评语要求过高, 生硬、无启发性。如:本文中心不明确, 内容不具体, 层次不分明, 重点不突出, 叙述不生动, 词汇不丰富等; (2) 是超越教材, 随意加码, 增加作文难度。如作文要求“看一本书或一部电影, 抓住最感兴趣的部分写下来”, 很明显, 这是一次记叙文练习, 学生只要在回忆的基础上, 用自己的语言把最感兴趣部分的内容或情节写出来就可以。可是, 有些教师硬是给学生命了个《观 (看) XX有感》的题目; (3) 是超越学生年龄特点, 盲目地“紧跟形势”写“时髦”作文, 如一开展学雷锋活动就不管年龄大小, 一味地写《身边的雷锋》, 一开展“看百部爱国教育影片”活动, 就不分年级高低写观后感。种种形式的过高作文要求导致了多数学生的畏惧心理, 其写作的积极性可想而知了。

二.改革作文教学几点建议

(一) 指导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 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可达到事半功倍效用, 具体可这样: (1) 是命好作文题目, 使题目既具体、鲜明又富有吸引力, 激发学生表达欲望, 打开作文思路; (2) 是联系生活实际, 引导学生写自己感情最深、有情、有趣的事, 他们就会乐于描写, 兴味无穷; (3) 是注重实际, 指导学生把自己心目中的愿望, 建议通过作文形式写出来, 使学生有物可写, 有话可说, 乐于写; (4) 是在低年级开展早期作文训练, 指导学生写好日记, 从小培养学生作文兴趣。

(二) 帮助学生积累作文素材。小学作文教学, 首先必须解决的是“写什么”问题, 也就是作文素材问题, 作文素材来源于生活, 学生的生活越丰富, 作文内容也就越充实。因此, 教师要结合教学, 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阅读, 参加活动, 接触实际、丰富学生生活。具体可这样: (1) 是组织学生阅读, 提高学生认识。叶圣陶说过:“作文以胸中的积蓄为目的, 读的多可使胸中蕴藏不断丰富、充实, 继续越多, 写作的基础知识就越雄厚。”因此组织学生阅读, 开阔学生视野, 指导学生搞好摘录优秀篇段、优美词汇、写好读书随笔等等, 不仅提高学生认识能力, 也就丰富了学生作文内容; (2) 是激励学生热爱生活, 指导学生写写日记。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指导学生从热爱生活、留心观察入手, 每天记好观察日记, 便会逐渐丰富大脑, 到那时, 学生作文就不愁无话可说了; (3) 是让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出真知,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动力。学生作文无话可说, 无事可写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缺少社会生活, 因此, 教师要结合教学, 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 使学生在活动中爱教育, 增长知识, 从而为作文积累素材。

(三) 立足生活, 训练学生作文能力。

一篇好的文章, 离不开学生的观察、思维、语言表达三个方面能力, 只有提高了这三个方面能力, 作文水平也提高了, 我认为, 立足生活实际, 对学生进行作文能力的训练, 是一条切实有效的途径。 (1) 立足生活, 训练观察; (2) 立足生活, 训练主观映象, 思维不等于客观事物, 而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人脑中的观念形态; (3) 立足生活, 训练表达。儿童的语言表达, 离不开感知活动, 头脑中积蓄的东西越多, 获得的表象愈鲜明, 其语言表达就越丰富生动。因此, 可根据教学需要, 组织学生春游、参加实践活动等, 拓展学生知识面, 然后召开交流会, 演讲会等激发学生说话, 举办评选优秀观察日记等, 激发学生写话, 从而训练了学生语言表达力。

作文教学的几点建议 篇2

1.教师要多进行英语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

如果手头材料少,可上网查阅,在百度中搜索“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理论”、“初中英语阅读课教学理论”等相关词条,经常学习一定能对教学起到指导作用。

2.教师要加强对课标和教材的钻研。

课标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而教材是教学的工具。这个工具有什么特点,如何用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它的作用,体现它的价值,需要我们潜下心来认真地研究它。人云亦云、盲从别人或者随便应付、穿新鞋走老路等不认真备课的做法只会让自己的工作走进死胡同。要想上好一节课,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是头等大事。很简单、很老套的一句话却是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的最严肃、最重要的、最不可轻视的问题。所以我们不得不用心研究教材内容和《教师教学用书》,找准教学目标,不能盲目相信除课本和《教师教学用书》之外的教辅材料,对《同步学习》的使用,完全的“拿来主义”或“舍弃主义”都是不可取的,教学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特色。

3.建议教师在研究课型的教学模式上下功夫。特别是阅读课型,要优化教学策略,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下是个人对阅读课的一点建议,仅供参考。

教材中每单元 Section A、Section B中的3a-4和八、九年级每单元后的大课文都可确定为阅读课。

英语阅读教学分为三个主要过程:读前(Pre-reading)—读中(While-reading)—读后(Post-reading)。“读前”即导入,是阅读教学的开头,应该像凤头一样短小、精彩,不能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旨在激活学生与话题相关的已有的背景知识,为下一阅读环节做铺垫。“读中”是阅读教学的主体部分和核心阶段,应该像猪肚子那样有充实、丰富的内容。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如何使用恰当的阅读方式获取主要事实和信息上。在此环节中,常用三步走的形式,通过三种阅读方式训练阅读技巧,即“速读(fasting reading)或 “略读(skimming)—寻读或扫读(scanning)—细读(careful reading或detailed reading)”。其中“速读或略读”是训练学生通过快速阅读获取文章大意的能力,是学生初次接触课文应采取的阅读方式。“寻读或扫读”可以训练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快速查找关键信息的能力,“细读”是训练学生仔细阅读文章获取细节信息的能力,对于篇幅较长或难度较大的文章还可增加“深度阅读further reading)”的环节。每一个阅读步骤教师都要精心设计适合这种阅读方式的任务,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技能,发展学生运用英语思维的能力。

当学生对课文的意义理解没有障碍了,下一步方可进入语言知识疑难点的处理环节。具体操作方式参考上面的“其它问题”之3.如果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语言知识的障碍都解除了,那么就可根据课文篇幅长短、课堂时间安排及课文难度设置一个再次整体感知课文的环节,可以组织学生听课文录音、学生跟录音朗读课文或学生自 主朗读课文,目的是让学生模仿地道的语音、语调,及体会课文作者的情感内涵,如果说前面的阅读过程因为思考是无声的,那么此环节中的“听”或“朗读”则是以有声的语言再次激活学生的思维,既巩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又训练了学生的朗读技能,为下一步的语言输出做了扎实的铺垫。

“读后”是指阅读之后的拓展,目的在于语言的输出和综合运用,可以“说”或“写”的方式进行,要像豹子尾巴那样刚健有力。阅读后的拓展讲究厚积薄发,只有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扎实地完成阅读中的各项任务,读后的拓展才会显得雄健有力,起到画龙点睛之效果。阅读后的活动旨在通过教师的引导开展语言实践活动,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增强记忆与促进知识迁移,拓展运用所学知识,渗透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充分发掘和利用阅读材料,让学生用自己的思想见解、学识才智、情感态度来充实文中的人物或故事,拓宽文本情境,使自己的认识升华,得到新的感悟和收获。读后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检测活动,根据学习目标可以是复述、讨论、表演、辩论、采访、写作、续尾等活动,应体现对课文中所学知识和获得信息的拓展和运用。

在阅读的这三个过程中,“读中”是阅读教学的主体部分。阅读教学的最佳结构是橄榄形,两头小中间大。教师要切忌本末倒置,在“读前”导入和“读后”拓展环节占用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而对“读中”这一主体环节一带而过,导致读前和读后有喧宾夺主之势,课堂教学结构如同一个哑铃,两头大中间小是不可取的。4.建议学科教研组经常组织教师开展集体性的听、评课的教学研究活动,不断丰富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探讨如何运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促进教师专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5.建议教师大练专业基本功。

作为英语教师,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及拥有地道的语音、语调,不仅能为学生起到有说服力的示范作用,还能让你的学生对你崇拜有加,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会让你的教学如虎添翼,成绩也就可想而知的了。练习的第一步首先利用课本的录音磁带,每天跟录音朗读一个语篇,反复模仿语音、语调和语流,注意朗读技巧和朗读节奏。以跟读、自读相结合的方式,严格要求自己,直到能和录音上朗读地完全一样为止。课文朗读能过关了,再寻找一些难度较大的录音材料进行练习。只有坚持不懈地练习,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语音水平、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素质。

至于英语书法也应从头练起,有些青年教师确实需要在英语三项格书写本上好好的练习,无论漂亮与否,至少要工整、规范,字母书写符合格式、到位。作为教师要高标准要求自己,有三项格能写好,没有三项格也应书写地像有三项格一样规范,特别是在黑板上,你是在给学生做示范,学生时时以你为榜样,还有什么理由不写好呢?

6.建议教师用英语组织教学。

值得欣慰的是这次评课中教师都能做到用英语组织教学。但是,据我所知,在平时教学中许多老师做不到,主要是不愿做、懒得做,用汉语教英语的老师大有人在,大部分人不是水平问题而是态度问 题。这也为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大打了折扣。坚持用英语组织教学,为学习者创造英语学习氛围,以促进其语感的形成和听说能力的提高,是我们教育者提出的,作为耕耘在讲台上的一线教师,坚定不移的去实施、去执行这一教学理念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7.关于词汇的学习,建议教师采用在语境中、在运用中呈现并教学生词的教学方法。

关于生词的教学方法,在这次评课中体现并不明显。但是,据了解在平时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采用脱离语境教学生词的方法,即在学生接触学习内容之前,教师利用课后单词表一次集中教学两课时、甚至整单元的生词,这种单

一、被动的教学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很重,造成恶性循环。学生课下只管抄写、背诵生词,准备第二天老师的听写,不去考虑词汇的运用,不能充分理解词汇的意义。这种脱离句和文、孤立地让学生读、背词汇表的做法,违背了新课标提倡的应在语境中理解词汇的意义,在语境中、在运用中学习词汇的教学理念。这样做不仅增加了学习者识记单词的难度,降低了学习效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抱着课本死记硬背单词,可是听写效果并不理想,而且当在课文中遇到生词的时候又忘了它的意思,导致看不懂英语句子,还得去翻后面的单词表看这个词的汉语意思,才能明白句子、课文的意思,这种现象我把它理解为“在单词表中学习的生词不能搬家”,即换个地方就不认识了。这种做法让那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 稍差的学生感觉学习英语并非轻而易举之事,往往对学习、识记词汇产生畏惧心理,大大降低了学习效果。所以这样做是非常不可取的。新教材主张在语境中讲解新单词,讲解尽量用英语,培养学生直接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力求生动形象,以助记忆。所以建议教师在句型中、在课文中、在语境中或者运用实物、图片、动作、构词法等多种方式呈现并教学词汇,引导学生在语境中认识词汇,理解词汇的运用,以促进学生对新词汇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更新教学观念,注意培养学生运用观察、想象、找规律、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联想记忆和创造力等方式识记词汇,培养学生独立解析、扩展词汇的能力,掌握科学、高效的词汇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初中阶段为今后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结束语

我们常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对任何人而言都是如此。我们既要看到成绩,又要善于发现问题,成绩是我们进步的动力,问题是进步的阶梯。我们不怕问题,就怕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还有人说办法总比问题多。我们还有什么可担心的?让我们携手共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开辟出我们英语教学的新天地!

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几点建议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思路;建议

小学语文的作文学习是小学生学习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很多小学生的写作能力不够,作文学习不够理想,因此,我国各小学都在想办法提高小学语文作文的教学效果。为了解决小学生作文写作能力较低的问题,目前我国多数小学语文作文的教学中,开始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实施创新教学。在小学语文的学习中,进行创新教学,应该制定一定的创新教学思路,再开始实施创新教学策略。

一、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几点建议

当今社会迅速发展,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模式应该大胆创新,使用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

1、在教学中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布置课前预习。布置课前预习,使学生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准备,课堂上对自己的观点可以侃侃而谈,避免上课时由于没有准备而不知所措。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哪怕只有一个问题也要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实现课堂教学的公平性,有助于促使全体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合理布置课后作业,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每节课结束后,老师最好布置一些与课堂内容有关的作业,切记要适量。题目中要有表述性问题,字数不需过多,给学生创造练笔的机会,或者创设出一个情景让学生描述,并选出优秀的作品让他们学习,长此以往,学生的表达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

2、老师在教学中充分联系实际生活由于小学生们的社会阅历较少,经验较少,小学生写作素材往往是生活中常见的。 老师在进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也应该注意联系实际生活,融入到生活中。比如说,老师可以以“我最难忘的一件事”命题,让学生进行写作。因为小学生的生活活动较少,老师应该根据这一特点,从学生家庭、学习、日常生活入手,对小学语文作文进行讲解,教学活动融入实际生活,学生可以感到亲近。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联系实际生活,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观察能力,还可以有效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让学生在写作中有话可说。

3、老师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由于小學生年龄较小,掌握的知识较少,在作文写作过程中,往往缺乏例子,内容空洞,小学语文老师要加强对小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老师可以在作文课堂中,开展一些文学活动,比如说让学生看一些经典文学名著的片段,对片段进行赏析,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对名著进行阅读,还要对其中的意义进行理解,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文学赏析能力。学生阅读更多的文学名著,也可以掌握更多的文学知识,在作文写作中,可以丰富作文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文学名著的赏析活动,还对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对文学名著的阅读、赏析,对其自身的语文作文写作能力有极大的帮助,在学生对文学名著的赏析中,还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老师在对小学生作文的批改时认真工作小学生们把作文完成上交后,老师应该认真对待,及时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老师在对小学生们的作文批改时,不要以成人的思想对其分析,小学生们的天性纯真,在作文写作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天马行空, 老师不应该扼杀其创意。这样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于一些写作能力不高的学生的作文,老师应该适当鼓励学生,不要一味批评,尊重学生,学生才会积极学习写作。老师在作文批改时,对不足提出改进建议,进行讲解,学生才会学习中更加努力。

5、坚持读写结合的学习方式,夯实学生的作文基础小学语文课标要求作文的教学做到与阅读紧密结合,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吸收精华,写作则是学生对其的表达,所以,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学生可以在阅读中吸取营养, 提升写作能力。作文的源头是真实的生活,学生的作文的观点、思想和情感几乎都来源于生活。如果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见多识广, 事业比较开阔,对事物的感受深刻,那么在进行作文的写作时就会变容易。 对小学生进行作文的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要对学生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进行培养。

二、结语

小学生的小学语文作文写作能力对小学生以后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也应该不断创新发展,创新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使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更加符合时代潮流。总的说来,小学语文作文的创新教学,对培养小学生们的写作能力、实际生活观察能力、表达能力等都有关键作用。

关于作文教学的几点建议 篇4

虽然我们许多教师都知道作文教学的重要性, 但是却不去抓甚至不会抓作文教学, 导致我们的作文教学进入了一个误区, 学生的作文水平得不到提高。

误区一, 对作文立意和文题的选择较为随意。

误区二, 没有一个明确的阶段性的训练重点。

误区三, 没有一个明确的文体训练。

误区四, 以范文代替作文的作前指导。

误区五, 误把作文批改当成了病句修改。

那么, 教师如何才能走出作文教学的误区呢?结合多年来的作文教学经验, 我提出以下几点关于作文教学的建议。

一、关于作文立意和文题的选择

由于作文教学的灵活性, 我们许多教师对作文立意和文题的选择也变得较为随意。作文课上, 任意一个立意, 任意一个命题, 让学生自由写作, 结果部分学生专拣简单好写的来写, 学生的作文水平得不到提高。

作文立意的选择, 要以课本为依据。比如, 近一个星期学生学习了鲁迅的《藤野先生》以及胡适的《我的母亲》这两篇文章。根据这种情况, 教师在进行作文训练的时候, 不妨也选择类似的立意, 让学生写一写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 表达对他们的怀念、赞美之情。

而作文文题的选择, 要与时俱进。同样是写关于母亲的作文, 如果教师以“我的母亲”为题让学生作文, 就显得过于老套, 给人一种十年如一日的感觉。所以教师不妨来一个换汤不换药, 既可以设计一个新颖时尚的文题, 也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作为文题。要知道, 文题犹如人的眼睛, 透过眼睛我们可以看到人的内心;透过文题我们同样也可以感受到文章的灵魂。一个平淡无奇的文题丝毫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而一个新颖别致的文题必定能勾起学生写作的欲望。

二、关于作文训练, 要有一个明确的阶段性的训练重点

我们许多教师布置作文训练, 就像记流水账一样, 不管学生写得成功与否, 一周一个新题目, 一周一个新立意, 没有一个明确的阶段性的训练重点。猛一看, 教师好像把各种立意和文体的作文都让学生写了一遍;再仔细一瞅, 学生的作文只有数量而没有质量。

实际上, 学生在作文训练的时候, 往往是首次写作并不成功。这时候, 教师就不能像东流的溪水一样, 一个劲地往前赶;而是要停下来, 指导学生重新写, 直到每一个学生都写合格为止。

记得有一次, 我让学生写一篇科普类的说明文, 结果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写成自己的一次科学探索的经历, 把说明文写成了记叙文。针对这种情况, 在接下来的作文评讲课上, 我再次让学生阅读大量的科普类的说明文 (我在课前已经准备好的) , 同时让学生修改上次作文。通过两次训练, 学生终于能够独立写作科普类的说明文了, 这一阶段的训练重点也就完成了。

三、让学生明确写作的文体

教师在作文指导中, 要强化文体特征, 要让学生明确记叙文、说明文、散文等各种文体的特征是什么样的。学生只有明确了各种文体的特征, 才不会把作文写得四不像。

四、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作前指导

在进行作文指导时, 有些教师往往以一篇或几篇范文代替学生写作训练的作前指导, 这不仅束缚了学生思维的拓展, 把学生的写作思路局限于已有的范文;也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开拓。所以说, 科学合理的作前指导是非常重要的。

虽说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要靠平时的多读多练;但是教师恰当的作前指导也是不可小觑的。有些学生满脑子的素材却不知如何入手, 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探讨作文开头的技巧;有些学生在作文时不会收尾, 结果文章写得虎头蛇尾, 这时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探讨作文收尾的技巧……

总之, 作前指导不能一概而论, 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做到有的放矢, 有详有略。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作文水平的差异, 采取个别指导。合理的、有针对性的作前指导, 可以让学生在写作中扬长避短, 更快地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五、作文批改, 教师要有针对性和重点

在平时的作文批改中, 许多教师误把作文批改当成病句修改, 缺乏针对性和重点, 甚至是眉毛胡子一把抓, 导致作文批改效率不高。

教师的作文批改要和学生的作文训练重点相结合。如果上次学生作文训练的重点是人物的描写方法, 那么在作文批改的时候, 教师就要把学生作文中关于人物的描写方法作为批改的重点;学生使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 这些描写方法是生动还是啰唆。如果教师在作文批改中, 发现学生作文中还有其他一些不足, 如出现病句、中心不明确等, 教师要适当地指出, 但不应作为本次作文批改的重点。

其实, 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虽然离不开教师科学合理地指导, 更重要的还是依靠学生自己的多读、多看、多练, 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摘要:许多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都存在误区。因此, 在作文教学中, 作文立意的选择, 要以课本为依据;作文文题的选择, 要与时俱进;作文训练, 要有一个明确的阶段性的训练重点;让学生明确写作的文体;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作前指导;作文批改, 教师要有针对性和重点, 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 篇5

(在2010年11月18日学区教师会上的发言)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的中心任务,加强教学管理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记得教育家魏书生有两句名言:“一件事情有一百种做法”、“一句话有一百种说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是不是真有一百种,本人的水平有限还没有能力统计或研究,所以不知道,但通过我本人在多年来的学习和总结身边教学质量高的教师工作情况,特别是通过听专家的讲座和名教师的上课,我对我们学校的老师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提以下五点建议:

一是向40分钟要质量 通常一节课就是40分钟,向40分钟要质量就是向课堂要质量。学生在学校里的主要生活就是若干个(约六、七个)40分钟组成的,学科教学也是由一堂堂课完成的。没有一个个40分钟的教学质量,就没有一天学习的质量;没有一个个40分钟的质量,也没有学科教学的质量。向40分钟要质量的意思是,教学质量要立足于40分钟的课堂,要最大限度地提高40分钟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如我在向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开县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导师、原教研室小数教研员刘新敏请教时,他就提出了课堂教学的要求是“四个一点”的观点,即“容量大一点、节奏快一点、讲得精一点、练得多一点”,他认为有效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尽量减少教师对学生学习时间的占领,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生产”知识。其实,关注40分钟课堂的教学质量,就是关注40分钟课堂教学是否有意义、是否有效,关注学生是不是真正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向40分钟要质量”,曾经是许多学校抓课堂、抓教学的一句口号,这也说明“向40分钟要质量”其重要意义早已被许多人所认识。

二是向备课要质量

课堂教学需要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是备课的重要环节。一般说来,备课越充分、越认真,课堂教学质量越高。备课备什么?说法不一,但这么几项是要包括的:备学生、备课程目标、备教材、备教参、备重难点、备知识点、备教学内容、备教学设计、备教学方法、备学生活动、备例题、备作业、备教法、备课堂及时检测和反馈等。这里所列的需要“备”的每一项内容无不要求“认真、充分、精益求精”。据我的初步观察,现在我校教师中出现了备课不充分、不认真的现象,原因可能是教师太忙,挤占了本该用作备课的时间,或者是教师对备课没象以前那么重视(有些年轻教师没经过严格备课训练除外)也未可知。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备课上花的时间越多,教学质量也就越有保障。反之,越没时间备课或备课越马虎、随意,教学质量就越没保障。

三是向因材施教要质量

教学原则是教学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因材施教是最基本的教学原则。之所以这样说,这是因为教学有着自身的特殊性,首先它特殊在教学对象,即教学对象是一个个特殊的“这一个”,他们来自于独特的家庭,有着自身特有的遗传,他们各自具有不同的智能或智能组合优势以及心智发展水平,他们的性格特征、生活阅历和兴趣爱好均不同,换句话说,教育不能以一样的方法应对百样的学生。实际上从教育过程看,教育也不是批量生产的,教育只能是学生个性化的过程,教育只能是一把钥匙打开一把锁,而希冀一把钥匙打开千把锁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至少应该从课堂设计、作业布臵、个别辅导到单元过关要求上对班上的所有学生梯度对待,只有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才能保证整体的教学质量。

首先,要了解班级中学生的个体差异,特别是后进生的特点。主要包括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方面。比如中心校的五六年级是由几个班合在一起后重新分班的,并且原来的基础都不是很好,相对而言学困生就多一些。特别留守儿童的比例较大,也有家庭作业经常不做的学生(昨天上午第二节我本想就是去听一节六二班周坤忠老师的数学课,但走到教室门口就发现他在过问一些没有做走家庭作业的学生,所以…)。我想老师们应该针对他们的特点进行相应的安排,在教学中也针对他们设计一些问题。

其次,要转变备课形式。以前老师们备课基本上都是一本教材、一本教师用书再加上一本教案参考各自埋头独立完成。所以教学的设计就不是很全面,不能面向全体学生。课改后,教材以主题单元出现(比如我在听刘元茂老师上语文课的时候,首先就是老师和学生一起懂清本单元的教学要求),还有很多教师是以课文为单位来备课,没有注意到整合单元主题,也就不能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了改变这一现象,使自己的教学设计面向全体,更加完美。现在很多学校都进行集体备课(比如几年前的镇安小学)。因此我建议:我们学校后半期的校本教研中,同年级的教师就相互讨论下一单元的教学设计,提出困惑的问题讨论。有时上一个年级的教师也多同下一个年级的老师一起讨论他们去年教学时遇到的问题,这就避免了我们在教学中出现类似的错误,提高了课堂效率。这样我们就能更好、更有效的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更好的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最后,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分层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问题设臵等。在课堂上更好的关注个体差异。如果提出的问题太过笼统,举手学生大多都是优等生,这就没有面向全体。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细致,这又不利于学生的思考。所以,在课前设计教案时,就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优等生设计有一定难度、发挥个性的问题。为学困生设计一些简单的、能激发其学习兴趣的问题。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教学方法,让他们快乐的成长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职责,我们应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顺学而导。

四是向教改要质量

教学过程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以及教学评价的变化而变化,如过去人们很强调教,现在更强调学,过去强调学会,现在强调会学,过去强调终结式评价,现在强调发展性评价等。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有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转变教学方式,如果不转变教学方式,那么所谓新课改无非也是“穿新鞋走老路”。因此,当一种教学方式、教学模式落后了,不适应新的教学质量的要求,这种方式或模式就必须变革。人们有必要反思一下,现在各学科的课时是不是多了,学生没了自主支配的空间?课堂上教师是不是讲多了,学生不仅少了自主学习的时间,而且由于课堂信息泛滥或超载而导致学习疲劳,甚至厌学?学生的作业量是不是大了,使学生由学习的主人而堕落为作业的奴隶?学生“我要学”、“乐学”的模式是什么?如何实现低耗高效的教学?如何让学生由“一”到“多”,再由“多”到“一”?如何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和以一当十?等。教师只有敢于改革、善于改革,就不愁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

五是向科学评价要质量

科学的教学评价是建立在对教学和学生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的,在《小学数学教师》月刊上有这样一个关于对学生学习情况评价的案例。有四个同学在学科测评中都是80分,甲同学的80分只是保持了原有的水平,乙同学和丙同学都由70分进步到80分,但乙同学凡是做了的题都得了满分,而丙同学完成了整份试卷却错了20分,丁同学则是由过去60分的水平进步到了80分的,显然同样的分数,他们的发展程度是不同的,从发展性评价看是丁>乙>丙>甲。由于四位同学的发展不同,教学质量的评价就不能一样。教学质量的科学评价要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如学生听课的评价、作业的评价,特别要重要教学检测的评价,如得分率、全对率、全错率、预测难度值与实际难度值的比较,甚至具体到每一个同学的卷面实际情况,都应有统计和分析。科学的教学是以科学评价为基础的,教师只要知已(明了教学要求)知彼(学生的学情),提高教学质量就不在话下。所以,学校规定:从现在起,每位老师每单元的检测成绩,在检测后的两天内用QQ群发给学校,以便每次检测后学校统计各年级各班每单元的情况供每位任课老师参考,学校对各任课教师的单元检测检查也以此为据。

实际上,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还应该会有许多,老师们才是行家理手。我个人认为:对于我们学校不仅要抓课堂效果,还要加强学生的学习意识和老师的责任意识,更重要是提高老师的业务水平。为什么说提高业务水平呢,因为每年级的教材编排都是非常有科学性和规律性,要掌握这个规律老师必须在学好新课标的基础上认识研读教材、教参,认真分析学情(比如上周五我校数学教师杨明明去岩水小学借班上课,虽然她这个课与名师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但不知学情,能收到那样的效果,说明她在研读教材、教参和设计教法上是花了很大的功夫的),由于有些老师在平时系照抄教案参考,采用的不是借鉴,而是拿来,根本没有分析自己班上学生的实际情况。所以我们的老师要提高教学业务文水平是迫在眉捷。

竖笛教学的几点建议 篇6

竖笛的学习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的,首先要想办法吸引学生想去学竖笛,教学生吹奏竖笛之前,我先吹奏他们熟悉的能理解的歌曲,唤起他们对音乐的亲切感,看到学生倾听时专注的眼神,我告诉他们,如果你们想学,一周以后就可以像我一样吹奏了。于是,在这以后的第二节课,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买了竖笛,这时,我又说;“其实竖笛的吹奏有许多小窍门,如果你忽略了,那别说一周,就是半年估计你也吹不出来。”教室里变得鸦雀无声,我开始了竖笛教学,并且把要领的讲解放到了他们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在八孔竖笛的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演奏姿势,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演奏习惯是很重要的。正确的演奏姿势是:身体保持正直,眼睛平视,肩部放松且自然下垂。笛口处放入口中不要太深,使笛口不要顶住牙齿为好。左手在上,右手在下,竖笛斜向下拿。

呼吸方法:学生在初学竖笛时,气息应作为一个难点。好多学生开始都很容易把竖笛当成小号一样去使劲吹它,可以告诉他们用把小蜡烛吹动而不能吹灭的劲道去吹或者用把一张小纸片放在嘴前,用气息把它吹动而不能把它吹跑的劲道,这样使学生对坚笛气息的运用有了初步了解,为进一步掌握坚笛的基本演奏方法做好铺垫。

从学生对竖笛各自的认知规律来看,在音阶1234567中学生最容易掌握的各音顺序是7654321。首先介绍的是567i四个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先从“7”音入手,这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再向后依次为“6”“5”。在学会了这三个音的指法后,为了避免单调枯燥的指法练习,可为学生适当安排小乐曲的练习《小宝宝要睡觉》,使学生感觉到竖笛并不是很难的,用简单的三个音就可协吹奏小乐曲了,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可提高学生学习坚笛的兴趣。

作文教学的几点建议 篇7

通观2016年“国卷”及各省市高考语文卷,对于作文的考查可以细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材料作文,分值60分,这是最普遍的作文命题形式,全国卷、天津卷、浙江卷和山东卷均采用此形式;第二类是微写作与材料作文相结合,微写作分值10分,材料作文分值50分,总分值仍为60分,北京卷采用此种形式;第三类仍是材料作文,但分值更高,70分,以江苏卷为代表。通过以上信息,作文在高考试卷中的地位一目了然。

作文是深层次考查学生语言文字应用的一种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设置话题,考查学生是否具备通过分析材料,形成自己独特观点与见解的能力;透过谋篇布局,看学生是否拥有合理的逻辑思维与组织材料的能力;纵览文章语言,辨析学生遣词造句的功底以及能否恰当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形成精妙有魅力的语言;总观全文对观点的阐释,考察学生是否拥有广阔的知识面和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的能力。作文对一个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的要求之高,可见一斑。作文对学生的考查面之广也是其他类型的题目所不能比拟的。高考卷中赋予它如此高的分值也是理所应当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得作文者,得语文”。看来如何提高作文水平,是广大考生亟需解决的一个难题,也是语文学科教学的核心问题。

然而,目前普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并没有真正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大部分是日常教学以课文学习为主,语文教师往往碍于赶教学进度或其他原因,很难做到在学课文的过程中兼顾作文指导,通常是作文的教学就是定期安排两节语文课,布置好作文题目,然后放任学生自由发挥。在这种模式指导下,学生往往会形成一种错误认识:作文课就是写作文的,我只要把作文课上的时间花在作文上,其他时间就不用拿来学习作文了。因而在平时的课文学习中,学生往往意识不到课文学习与个人写作之间的联系,并且还会对作文本身产生误解,认为作文就是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一篇文章。长此以往,学生感受不到写作的乐趣,体会不到创作的激情,反而觉得就是在完成一道题目。试问这种状态下,学生真的能写出好的文章吗?当然,答案是否定的。这样的教学理念不仅让学生写不出好作文,更是与语文学科新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相违背,更不可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和提高。鉴于此,下面针对作文教学,提出几点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一、深化认识,厘正作文的实质和目的

我们从小学开始就学习作文,从一开始的看图作文到高中的材料作文,与作文打交道的时间已经有十几年。那么到底什么是作文呢?作文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我们写作文的目的何在?夏丏尊、叶圣陶先生在《文心》里提到“作文同吃饭、说话、做工一样,是生活中间缺少不来的事情。生活中间包含很多项目,作文也是一个。”[1]也就是说夏、叶两位先生认为作文是应付实际需要的一件事情。并且在《文心》一书中多次提到“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部分学者将这种观点总结为应需论,在此,我们认为这一观点有其合理之处,比如我们遇到一件难忘的事情,内心情感复杂,于是写篇文章把这种记忆记录下来,把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这不正是生活的一部分吗?而这正是作文应付实际需要的体现。另外,贡如云《请给文学写作一席之地》[2]一文中提出,中学生写作,除了议论文外,也要重视文学写作。他认为文学写作可以滋养诗性,丰富情趣,对文学阅读以及人格修为都能带来积极影响,而这些又是语文素养赖以提升的内在动力。从这方面来看,作文就不仅仅是写一篇文章,而是创作一件饱含文学涵养兼具审美功效的文学艺术品。也就是说作文除了应付一般的实际需要,还可以提升个人的精神境界和内在品格,激发个人的想象力、思辨力等。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思想形成人的伟大”,而作文正是人的思想的结晶。从以上分析来看,作文既是应付实际的需要,又有它不可忽视的文学功用。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这样才能让学生明白写作的目的,激发写作兴趣,避免陷入“作文就是完成练习”的误区。

二、重视课堂教学,强化课文学习与作文写作之间的联系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作文水平提高的基础。人教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教材共5册,每册4个单元,总共60多篇课文,涉及唐诗宋词元曲,议论散文、记叙散文、小说、戏剧、人物传记、社会科学论文等各个领域,汇集古今中外名家名作。这些作品都是值得学习和反复研读的典范。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方面,这些课文都能为学生个人写作提供无尽的养料和养分。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思想内容、立意构思、谋篇布局、语言风格等方面去欣赏、领悟。也就是让学生能够在学课文的过程中也学会写作文。

(1)积累词汇,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作文既然是通过书面形式传达信息,那么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是最基本的能力。1963年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提出“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这一能力的提高需要学生在课文学习中去不断提高。通过课文的学习,不断积累词汇,句式,不断夯实遣词造句的功底,提高组织语言的能力。以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为例:

这段文字中加点的三个词语都有“给”的意思,但仔细品味,各有不同。“抛来”是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抛给”是指有目的的恶意的输出;送来是特意的,是“抛给’的冠冕的说法,即侵略者按其心意送来怀有不良动机,指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文化侵略。三个意思相近的词语,表达的意思和感情确完全不同,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准确调配词汇的匠心。通过分析这三个词语,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正确用词在文章写作中对表达作者感情的重要意义。

(2)赏析语言,学习技巧,适当动笔,实践演练

不同类型的课文有着不同的语言风格。杂文语言犀利简练,散文语言优美精炼,议论文往往说理深刻,鞭辟入里。学习不同类型的文章,要引导学生学会赏析不同类型的语言,学习作者的行文技巧。以散文为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散文中的名篇。学习此文时,第四段“荷塘中的月色”和第五段“月色下的荷塘”是重点赏析的段落。特别是第四段,语言之美,不可言喻。此段作者通过综合运用叠词、博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静美和谐的月色笼罩的荷塘美景图。仅凭分析修辞手法,学生可以感受到荷塘的“美”,但这种“美”是不深刻的。于是,我们可以设置个小练笔,让学生们通过想象,把自己想成朱自清,外出散步,此情此境下看到一方荷塘,你会怎么写?于是我们会看到几十种不同的“荷塘月色”。写完后,让学生自提自问,比较一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与自己写的有何不同,哪个更好,好在哪里,差在哪里。通过这种实践练习的方式,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和自问,便能够真正体会到课文第四段的语言美,也能够发现自己写作的不足之处,从而为以后的作文写作提供经验。《语文建设》之《例谈小学高年级散文教学策略》一文中也曾提到“通过动笔使学生在想象中引起与作者思想感情的强烈共鸣,使他们得到审美的感受,领会到作品包含的思想感情和深刻内涵,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3]所以课堂适当动笔,不仅有利于课文本身的学习,更能让学生建立起课文学习与作文写作之间的联系,两方面是互相促进的。

三、强调课外读写,引导学生积极“触发”,积累写作素材

俗话说的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作文,亦是如此。自然,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积累很多素材,例如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四《苏武传》一文为我们刻画了一位忠君爱国、宁死不屈、贫贱不移、坚韧不拔的勇士形象。倘若学生写作过程中需要类似英雄人物来例证自己的观点,苏武的故事便是很好的诠释。但是,课本上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要想素材丰富,还需课外下番功夫。

(1)多读多写

“读”不仅指“阅读”,还指“朗读”。一般情况下,教师都会教导学生要多读书,扩宽知识面,开阔视野。这里的“读”,多指阅读。事实上,出声地朗读也是读书的很重要的方式。《文心》中如是说“我以为别的功课且不管,如国文。英文等科是语言学科,不该只用眼与心,须于眼与心以外,加用口及耳才好,读,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1]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有声调是其区别于其它语系的一个重要标志。汉语的四个声调,平、上、去、入,音值各有区别,这就使得汉语读起来抑扬顿挫,给人以节奏感,再加上轻重音和句子升降调的作用,通过朗读,能够更好地感知作者寄予字里行间的感情,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写”我们在这里主要谈谈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主要指摘录笔记(摘录自己认为精彩的名言警句等),和心得笔记(即指读书过程中产生的心得体会)。笔者认为心得笔记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也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积累素材的能力。以古代读书笔记类的著作宋人王应麟的《困学纪闻》为例,其中有这样一条:

古以一句为一言。左氏传:太叔九言。(定四年)《论语》:“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秦汉以来,乃有句称。今以一字为一言。如五言六言七言诗之类。非也。[1]

这条读书笔记,大家看后知道它是作者考证的古今词义的变化,告诉我们“句”与“言”的区别。举出这个例子,是让大家看到“读书笔记”是需要动脑子的,是前后联系,综合分析自己掌握的材料的结果。因此,鼓励学生多写读书笔记,大有裨益。“写读书笔记”是学生把看到的东西融会贯通,变成自己的东西的绝佳途径。积累作文素材不是把那些材料孤立地一条一条储存在大脑里,积累的材料应该是鲜活的,学生自己消化了的东西,这样才能在写作时用的得心应手。

(2)引导学生积极“触发”

所谓“触发”,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触发”这个概念最早是在《文心》中看到的,原文是:“你读书时对于书中某一句话,觉得与平时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关系,是触发;觉到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得到一种印证,是触发;觉到可以作为将来某种理论说明的例子,是触发。这是就读书说的。对于目前你所经验着的事物,发现旁的意思,这也是触发。这种触发就是作文的好材料。”[1]回过头来,再看2016年的高考语文卷的作文题目,例如北京卷的微写作的第二个题目:很多家长在微信或QQ等媒体上建立了班级“家长群”。请对这种现象发表评论。要求言之有理,自圆其说,150字左右。再如2016年全国乙卷的作文题目是一组关于分数的漫画图,让考生根据材料内容和寓意进行作文。这两个作文题目都是要求考生针对社会现象发表个人看法。事实上,我们就可以把这种情况理解为“触发”,由现实生活中直接或间接接触到的现象,引发个人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如此看来,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产生“触发”,这便是与高考作文接轨的最直接的方式。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经常对生活现象或社会热点产生“触发”,积累作文素材。灵感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平时多“触发”,有了感悟就记下来,真正写作文的时候方能信手拈来。

总之,“作文”是一项综合工程,是不可能凭一时一事之力就可以打造好的。如果我们把优秀作文比作一块玉石,那么这块玉石需要经历长期打磨,精心雕琢,才能散发诱人的光泽。因此,在作文教学这方面,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授予他们打磨玉石的方法。朱熹《读诗有感》有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也是如此,“读书要读出新得,作文要作出新意”,要让自己的作文始终有“新意”,法宝只有一个,那就是“勤学多思”。

参考文献

[1][4][5][6]夏丏尊,叶圣陶.《文心》[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20、120~121、243、112)

[2]贡如云.《请给文学写作一席之地》[J].语文建设,2015(24)

关于作文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建议 篇8

那么在作文教学时应考虑到哪些方面呢?

我认为作文教学是否有效, 首先应注意作文教学时的选材。选材得当能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选材时应根据学生情况设置难度, 应贴近学生生活, 这是主要的, 没有体验就没有感悟, 就不会有真情实感。俗话说,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充足的材料, 就无法写好作文。材料是作文的基础, 它不仅是形成观点的基础, 而且是表现主题、说明观点的支柱。如果学生对素材不感兴趣, 就很难写出好文章。一个语文老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善于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 寻找别人易忽视的东西。

作文教学能否有效还跟老师是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积累有关。积累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书本知识积累。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 也是文章血与肉的组成部分。丰富准确的语言, 会使文章内容充实完整, 语言优美。很多学生在作文时, 无从下笔, 不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与生活经历由于语言积累的不足而无法准确、流畅地表达出来, 本应该充分描写的地方, 往往是三言两语一带而过, 其重要原因就是语言贫乏。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丰富语言的源头活水就是书,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只有博览群书, 从中汲取营养, 才能丰富文章的词汇、生动文章的表达、灵活写作的思路, 作文水平才能得以提高。

“蜂采百花酿甜蜜”“厚积才能薄发”, 积累多了, 学生就不会一见着题目就无从下手或者无话可说。因此, 只有让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语言, 才能解决学生用什么写的问题。

二是生活积累。文章是感情的产物, 生活丰富了, 感受就多,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其特殊性、差异性,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 人也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生活经历。现在的学生常常忽略了身边多彩的生活, 如吃团圆饭, 假期旅游, 运动会, 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等, 教师应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主动从身边的生活中获取素材, 把自己时刻置身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 做生活的主人。在生活中去感受真、善、美、假、恶、丑。有了这些真切的体验, 学生的作文就会有真情实感。

作文教学能否有效还取决于老师是否善待每一位学生。学生需要得到别人对他的尊重,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尊心, 都渴望着别人认可他的成绩, 一篇篇作文就是学生的产品, 这些产品将受到教师的严格检验, 教师犀利的评语将封杀很多学生的创作热情, 使他们的作文兴趣荡然无存。因此我要说, 老师对待学生的作文应人性化, 多一些当面指导的机会, 多一些鼓励性的语言, 针对不同的学生展开方式各异的作文教学。撰写评语时, 评语书写要工整, 句子要规范;评语内容多肯定, 多表扬, 从思想上多积极引导学生健康向上。对孩子而言, 适当的赞美和鼓励会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即使一个平庸的孩子, 在赞美的雨露下也会变得鲜活起来。因此作文的评语阵地要充分得到利用, 这是和学生沟通的良好渠道。

作文教学要想取得成效, 我想教师还应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写作少一些限制。《课程标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 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 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 少写命题作文。”

《基础会计》教学的几点建议 篇9

一、应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目前, 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一般是以理论讲述为主, 待理论讲授完毕再安排两周左右的模拟实训, 理论学习与实践在时间上分离。这种方法易造成学生在理论学习时因内容抽象、枯燥无味而不利于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 不利于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影响学习效率;在模拟实训时, 又因先前所学理论知识的遗忘而使学生难以把实践与理论连贯起来, 实训效果事倍功半。若把理论与实践在时间和内容上紧密结合, 则可克服以上弊端。要达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应采取以下方法:

1. 理论与实物相结合

目前, 高校为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纷纷采取措施加强实践教学, 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基础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单靠理论讲述不利于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若把理论讲授与所涉及到的账、证、表等实物相结合, 则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使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具体化、简单化、趣味化, 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为此, 教师在讲授这门课的过程中, 要适时地分发给学生课本内容所涉及到的各类记账凭证、总账、明细账、会计报表等实物, 让他们熟悉账、证、表等的格式、要素及填写要求;为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教师对所布置的作业应要求学生直接填列在真实的账、证、表等会计资料上;为使学生准确掌握实践技能, 教师需对这些作业进行批改、讲评。“耳闻不如目见、目见不如实践”, 只有通过实际应用, 才能使学生牢固掌握并能熟练应用课本知识。

2. 理论与案例相结合

“借贷记账法”和利用“借贷记账法”对业务进行会计处理是基础会计这门课的重点和难点, 初学者往往难于正确理解和掌握。任课教师在讲授这些知识时应尽量把理论与案例相结合, 强调其实用性, 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会计案例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不应过于简单化和理想化, 任课教师应通过深入了解企业实际来获得逼真的案例, 以保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新颖、实用, 符合企业的需要, 进而缩短学生由理论向实践的过渡期, 使学生“走出”校门就能顶岗。

二、应灵活应用图表

填写记账凭证是对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的首要工作, 初学者对于不同的会计科目, 往往不能正确确定什么情况应记入借方, 什么情况应记入贷方, 笔者认为通过下表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不同会计科目的记账方向。

该表根据不同会计科目记账方向的异同, 把《基础会计》中会计科目表的各大项目进行了合理归类, 把损益类账户中的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入等会计科目归为收入类账户, 把其余的损益类会计科目归为费用支出类账户。从上表可以清楚了解资产类账户、费用支出类账户和成本类账户所包括的会计科目的增加发生额都是记入借方, 减少发生额都是记入贷方;而负债类账户、收入类账户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所包括的会计科目的增加发生额则都是记入贷方, 减少发生额都是记入借方。该表把复杂多样的会计科目按记账方向不同分成两大类, 较易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三、要合理运用对比法

基础会计中有许多知识存在相似之处, 如预收账款和预付账款, 企业对外单位进行投资和企业接受外单位的投资, 企业对外单位进行捐赠和企业接受外单位的捐赠等, 初学者在对这些业务进行会计处理时往往区分不清, 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任课教师若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这些概念及其账务处理并列对照来讲, 强调其会计处理的不同之处, 则可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举例如下:

例1:2月2日, 甲公司向乙公司采购商品, 预交商品款5000元, 以转账支票支付。

甲公司的账务处理应为:

借:预付账款-乙公司5000

贷:银行存款5000

乙公司的账务处理则应为:

借:银行存款5000

贷:预收账款-甲公司5000

例2:2月10日, 甲公司向乙公司投资800000元, 以转账支票支付, 从而拥有乙公司800000元的长期股权。

甲公司的账务处理应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800000

贷:银行存款800000

乙公司的账务处理则应为:

借:银行存款800000

贷:实收资本-甲公司800000

例3:2月20日, 甲公司向乙公司无偿捐赠人民币100000元, 以转账支票支付。

甲公司的账务处理为:

借:营业外支出100000

贷:银行存款100000

乙公司的账务处理为:

借:银行存款100000

对微课教学的几点建议 篇10

优秀的微课,时间短、容量大、质量高,为学习者迅捷地掌握知识提供了有益的帮助。但笔者也发现,当前微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如下一些误区。一是许多教师对微课的本质特征认识不够,仅认识到微课的“外表”,即微、短、小,而没有掌握其本质,即一种支持学生自主、个性、高效学习的微型在线网络课程。二是许多教师把重心放在微课制作技术上,而忽视了微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注重课堂教学活动的视频拍摄,甚至把教师的讲解、师生活动全程对话都打上字幕,而对微课的内容选题、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活动的实施等核心环节却重视不足。三是现有微课的资源构成单一,仅提供了单个知识点教学的视频片段,不利于师生的学习、观摩和研究。四是缺乏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导致微课建设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现象严重,质量参差不齐。

鉴于以上问题,笔者有如下建议。一是要高度重视微课的教学设计与开发,当前要大力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微课开发。微课的设计关键是要从教学目标制订、学习者分析、内容需求分析、教学媒体选择等方面考虑,只有这样才能制作出“让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运用最恰当教学方法和策略讲清讲透一个知识点,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按自己的学习需要完全掌握和理解一个有价值的知识点”的微课。二是要加强微课的应用环境平台开发,整合与会聚整个区域的微课资源,使其产生集聚效应。如我所在的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就十分重视微课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由电教中心负责全区微课的应用环境平台开发,整合与会聚各优质资源学校的微课作品,电教中心的网站全天侯开放,供全区中小学校的师生使用,这样做的效果是既互通了资源,也放大了优质微课资源的效应,同时更能促使广大教师制作精品微课。三是要在注重对单个知识点的微课开发的同时,更要注重对某个学科系列化、专题式、结构化、完整性的微课程建设。可以鼓励广大的一线教师组成研发团队,以学科教材为蓝本,将教材内容制作成系列化、专题式的微课作品。四是要注重团队协作开发,提高微课特别是专题化、系列化微课的建设水平与开发效率,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如每年暑假期间,我所在区域的教研部门就组织各个学科的特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由他们牵头组成五至八人的研发团队,进行专题式的微课建设。这样做的好处是既避免了低水平重复性的微课制作,又发挥了特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示范作用。

英语写作教学的几点建议 篇11

一、打好基础是关键

基础,是英语写作成绩提高的关键。基础,对于所有学科都尤为重要。英语的写作就是将词组连成句子,然后再由句子组成段落,最后段落相结合才能成为文章。因此,在培养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的同时,一定要先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的。让学生多积累词组,多背一些句子,然后学会将句子转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最后字句成段,段段成篇。在基础知识过关之后我们再去细细琢磨怎样可以使文章写得活泼生动,让读者觉得自己文章没有那么枯燥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多去学习一些经典的句型,来增加文章的灵活性。比如句型:In order to ... you should...(为了……你应该……)然后组句: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is essay fully, you should read more about its author. (为了更充分地理解这篇文章,你应该多看一些关于作者的介绍),再如句型:Is it convenient for you to ...?(你是否方便……?)组句:Is it convenient for you to have a word with me? (你是否方便和我交谈一下?)这样的句型掌握得越多越好,对学生的写作很有帮助。

二、巧用激励性评语,提高学生的写作热情

学生学习写作的动力就是可以在写作中看到自己的长进,知道自己的努力是有回报的,才可以更加努力地去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对学生的写作作出评价,而且尽量多地寻找学生每一次写作的优点和进步之处去评价,让学生得到教师不断地激励和肯定,从而使学生增加自信,觉得自己是有能力很好地完成写作任务的,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会不断增长,才能完成每一次的写作任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多费心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进步都看在眼里,然后让学生也看得到自己的进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抱着积极的心态写出一篇篇好文章。

关于大学日语教学的几点建议 篇12

1 日语专业的教学目标

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学目标、任务分析、确定学生原有水平、设计教学计划、实施教学和教学评估等六个方面。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是决定教学活动的重要行动指针,是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把学生培养成什么人才得总要求。每个学科、每单元、每节课都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时代和社会的需求来确定。新时期,“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我国对教育的总目标。我们所早就的人才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应该“不断追求新知识,具有艰苦奋斗、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1]。具体到大学日语教学的培养目标是“外语基本功扎实,知识面广,且具有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德才兼备的人才[1]”。我校日语专业刚刚设立,我们应该借鉴其他高校日语的教学经验,积极进行日语教学改革,这可以使我们站在更高,看的更远。知识面广,具有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德才兼备的培养目标,体现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市场经济社会,已经不能单纯的将

外语作为一门专业。市场经济要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在校期间掌握最低限度的相关专业知识,以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和职业转移能力。处于“高等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时期的大学生已不再是精英,而是一个在单位务实工作的一员。因此在学生毕业前要求其掌握一定理论高度的同时,还要有适合自己的一技之长。另外,随着经济和市场的国际化,日语专业的学生还要国际性的眼光,站在适应国际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来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在世界潮流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认为日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日语基础和广阔的知识和较强的适应力,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创新型高层次人才。

2 日语专业的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教学过程的重要一环,是确保目标实现的关键一步。在设置课程时,我们不仅要尊重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的原则,还要为了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日语专业在课程设置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积极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扬长避短,努力使我校的日语教学再上一个新台阶。“听、说、读、写、译”是外语人才必备的五种基本功,但是这五种能力不是并驾齐驱同时进行的,我们应该分阶段锻炼学生的这几项基本功。比如有的日语学者认为一年级的教学重点应放在“说”上,二年级放在“听”上,三年级放在“读”上,四年级放在“译”,即为“听说领先,读写译跟上[2]”。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听”和“说”一直我国外语专业学生的薄弱环节,因此需要教师将“听”和“说”贯穿于教学的每个环节。“听”和“说”一直是制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的瓶颈,因此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突破口。因此本人认为“听说领先,读写译跟上”的课程设置是非常合理的。

2)“语言训练型”课程和“文化交际型”课程的紧密结合[3]。长期以来,我国的外语教学从理论到实践都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形式(语音、语法、词汇)的讲解传授及各项语言技能的训练,而基本上忽视了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我们要有意识的去挖掘词汇、语篇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即非语言信息,再通过这些非语言信息重新审视语言信息,以提高对词汇或语篇的准确、全面的理解。因此日语学习作为日语背景的日本社会文化,我们应将语言和文化结合教学,开设如日本世情、文学欣赏等课程,还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开设如社会学、美学、日本礼仪等方面的选修课。

3)随着社会的国际化和多元化,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就需要日语专业的学生要走一条“专业日语”和“其他专业知识”相结合的学习路线[4]。在这种背景下,语言的工具作用也日益明显,仅仅掌握了这门工具是不行的,还必须掌握一些相关的专业知识,以改变知识面狭窄、结构单一的问题。这就需要在课程设置中适当增加一些,如经济学、消费心理学、市场营销、网络营销等课程。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在以后的就业选择中有更大的选择性,工作起来就能如虎添翼,更符合社会的需求。

此外,努力提高第二外语即英语的水平。英语水平比其他专业水平差,这是除英语以外的语言专业都面临的问题。近几年来,用人单位常要求对日语专业的毕业生有相当的英语水平。但随着大学里的继续学习,很多同学觉得自己英语水平的非但没有提高反而倒退之感。我想这也是我们的课程设置不合理所导致的。日语专业的英语课往往是每周4课时,我个人认为稍微有点少,不妨尝试提高到6个课时,同时在教材、教学方法及教师配备等方面实施专业级教学,以培养出一批有双语能力的毕业生。

此外,市场上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特别是日语软件人才的需求量巨大,我认为学校应该开设一些与计算机相关的日语课程,以提高日语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

3 教学方法

语言包括外语本来就是学以致用的,很多外语专业的学生读了四年本科毕业后,应用语言的能力非常差,甚至是“哑巴”外语,这也反映了我们外语教学的方法出现了偏差。我们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以培养日语的综合能力为目标[6],努力改变以往的语言灌输型的教学方法,实行交互式双向学习模式,课堂上,运用一些多媒体软件,设置情景,调动学生的互动性,让学生接触一开始就能接触到纯正的日语,这就改变了以往将视、听、说分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这情景下掌握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

在加强听说练习的同时,对词汇、句法的练习也不能忽视。词汇、句法是语言学习的基础,没有扎实的基础,听说等能力就如同空中楼阁,因此还要加强对词汇、句法等的练习。我们可以采取精讲多练的方法,由于课时有限,可以对一些典型例题进行详细讲解,其余的可以采取个别提问的方法。

现代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要求我们努力采取新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率和趣味性。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适当的引进新的教学手段,比如多媒体课件的运用、网络课堂的运用[5]等。同时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要和传统的教学方法相结合,以增进师生间的互动性。

总之就是在日语教学中,我们在坚持以人为本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下,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师生互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日语能力。

4 教师、学生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要参与人,提高现有教师的素质是当务之急。特别是日语师资队伍还很年轻,因此在教学方法、技能以及知识的系统性上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年轻老师努力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的同时,学校也应给与这些老师一些向外校甚至赴日进修的机会,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另外在现有条件下如何挖掘教师的潜力,激励教师的进取精神,这也是个重要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需充分的发挥老专家、老教授和传、帮、带的作用,采取有效的措施努力培养和选拔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教学中教师是参与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把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开发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以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7]。在日语教学中,日语教师不仅要教授日语的词汇语法知识,更要跟紧时代的步伐,向学生传达日本·日语的新情况、新问题,让学生理解现实中的日本。

5 小结

本文仅以作者的工作单位商丘师范学院的日语专业的现状,从日语专业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及教师和学生的情况作了一初步的研究,文中不令人满意的地方,请各位专家给与指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学(修订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谢育新.融合型教学法—试论初级阶段的外语教学[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2).

[3]张伊娜.跨文化交际语境下的阅读课教学[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3).

[4]沈纯琼.日本教学改革对我国日语教学改革的启示[J].企业家天地,2007(6).

[5]闫晶.浅谈日语课堂情景的创设[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8(3).

[6]金锦善.日语精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商业经济,2008(7).

上一篇:钝化装置下一篇:教学任务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