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力教学的几点建议

2024-09-08

摩擦力教学的几点建议(精选12篇)

摩擦力教学的几点建议 篇1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摩擦力方向的判定大小计算, 及摩擦力做功的计算, 使学生能够更深刻的理解摩擦力, 以便更好的解决摩擦力问题。

关键词:摩擦力,摩擦力方向,摩擦力大小

高中物理中的“力”, 历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特别是摩擦力的方向判定与大小计算和摩擦力做功的计算。摩擦力也是高考考查的热点。几乎在每年的高考试题中, 或者单独考查, 或者渗透在其他题目中, 都要涉及摩擦力的问题。要想顺利解决此类问题, 就必须加深对摩擦力的理解。下面介绍几点我的教学反思和具体改进措施。

一、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方法

1. 根据感受

经过几年的高三教学, 我发现高三的学生对摩擦力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因此, 在高一的学生学习摩擦力之初, 就应该让学生亲身体验摩擦力, 并从中感受摩擦力的方向。具体做法如下:

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一根手指轻轻地压在桌面上, 并让手指沿着桌面缓缓移动, 可多次重复此动作, 从中体会桌面对手指的摩擦力的方向, 及手指对桌面的摩擦力的方向。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摩擦力增加一定的感性认识。

2. 根据定义

在最初学习摩擦力之时, 学生都是根据摩擦力的定义来判断摩擦力方向的, 而学生对定义中“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的理解不够准确, 在具体解题过程中中又往往会混淆了“运动”和“相对运动”这两个概念。因此, 对这两个概念的正确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定要让学生知道这两个说法中所选的“参照物”是有区别的。一个物体的“运动”是以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 而一个物体的“相对运动”是以跟这个物体接触, 且该物体相对于其有运动的那个物体为参照物的。当然, 静摩擦力亦是如此。以物体在传送带上滑行为例:

将物体A轻轻放在匀速运动的传送带上, 如图1所示, 物体先加速后匀速, 物体在加速阶段所受摩擦力的方向应与物体相对于传送带的运动方向相反, 而不是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即物体所受摩擦力的实力物体是传送带, 而不是地面, 因而应先判断物体相对于传送带的运动方向, 再根据摩擦力定义来判断物体所受的摩擦力的方向。静摩擦力亦是如此。从而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判断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3.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

随着学习的深入, 当学生学习了牛顿第三定律后, 也可让学生根据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知识来判断摩擦力的方向。如图2所示, 物体放在斜面上处于静止状态, 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不难判断, 斜面对物体的摩擦力平行于斜面向上, 而在分析物体对斜面的摩擦力时, 即可根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可知, 物体对斜面的摩擦力方向为平行于斜面向下, 进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摩擦力概念和牛顿第三定律。

4. 根据平衡力

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 物体应受平衡力的作用, 即物体所受的合力为零。这时我把摩擦力“拟人化”了, 而把此时摩擦力的作用命名为“帮忙”, 并把“帮忙”概括为三个原则:

(1) 需要“帮”则“有”, 无需“帮”则“无”;

(2) 只“帮”“小”的, 不“帮”“大”的;

(3) 适当的“帮”, 不“多”“帮”, 不“少”“帮”。

在仔细研究上述三个原则, 并能深刻理解上述三个原则中加引号的几个字的物理含义后, 就会很容易地弄明白处于平衡状态下的物体是否受摩擦力的作用, 及其所受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了。从而让学生轻松的理解此类问题。

二、摩擦力大小的计算

静摩擦力大小没有相关的计算公式, 往往要分析具体情况, 根据“平衡力”和牛顿第二、第三定律来进行计算。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却有相关的计算公式, 公式看似简单, 可是在具体应用时, 却总有不少的学生认为公式中的“FN”等于“mg”。而且老师在刚讲解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时, 又会经常以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滑行为例来阐述公式中的“FN”时如何计算的, 这样就会让学生在最初的学习中产生一种误解, 在以后有关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时, 就会总是错误地认为“FN”就等于“mg”。为了纠正学生的这个错误认识, 最好把水平面的情况改成竖直面的情况, 如图3所示。这样, 不但解除了学生的误解, 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摩擦力并非是阻力

在学习了摩擦力, 并理解了动力和阻力的概念后, 学生对摩擦力的理解会有两个误区, 一是认为摩擦力一定是阻力, 二是认为一旦有摩擦力作用时物体就一定会做减速运动。为了引导学生走出这两个误区, 还要探讨以下两个问题:

(1) 何为阻力

阻力是指阻碍物体运动的力, 即当一个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的相反时, 或者该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间的尖角为钝角时, 这个力就是阻力。而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却不一定相反, 还可以相同, 并举出一些生活实例来加以阐述, 如运动扶梯、在传送带上滑行的物体等等。

(2) 物体做减速运动的根本原因

物体做减速运动的根本原因, 在于合力, 而不是摩擦力, 即当合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时, 或者合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间的尖角为钝角时, 物体才会做减速运动, 并非一有摩擦力物体就会做减速运动。

摩擦力可以做动力, 也可做阻力;可做正功, 亦可做负功;可为恒力, 更可为变力。只有打好扎实的基础, 一步一个坚实的脚印, 逐步深入理解摩擦力, 才能将有关“摩擦力”的问题一一化解。

在教学过程中, 还有很多知识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 而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反思是教师的职责所在, 更是教学之根本。

摩擦力教学的几点建议 篇2

一、当前数学教学质量现状

当前,我校数学教学质量堪忧。具体体现在:1.学生口算能力大大减退。2.学生计算能力不强

二、形成原因

1、教学理念陈旧。推行了几年的新课改处于一种平原现象,学生学习方式依旧,教师教学手段依旧、教学方法依旧、评价手段依旧。在教学中丢掉了基础,舍弃了训练。在课堂中忌讳提问,让学生无效合作。这样的教学效率是不高的。

2、教学进度把握不准,常吃回锅肉。部分教师,特别是村小年轻教师进度较快,训练不到位,造成学生概念模糊,知识出现混肴,基础不扎实,做题时是事而非。教师心想在复习时回锅,但是在复习时教师又没有充分的准备,盲目地进行,使得回锅肉也没炒香。

3、教材不熟悉,出现知识性错误。部分教师认为小学数学,很简单,我闭着眼都不会讲错,于是不看教材和教学用书,更不会看其他资料。结果在课堂上出现知识性错误,如:除法的两种意义混肴,直尺和米尺不分,应用题讲错等。这样的错误对于学生来说影响是很大的。

4、训练和个别辅导不到位。我们常说加强训练,什么是训练?我理解是这样的:训为教师讲解,练为学生练习。虽说新课改提出了许多的新理念,但并没有说要丢掉基础,舍弃训练,可见双基仍然很重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离开了训练是不行的。训兽师在训练动物时,不会只给动物说好话,给好吃的东西,而是带领动物进行艰苦的训练,试想想,如果不带领动物做各种动作,动物们能出场表演吗?个别辅导包括优生和后进生的辅导,一直以来都在强调,过去曾经让教师们将辅导进行记载,但收效甚微。没有个别辅导,造成了优生不优,后进生没有转变,甚至有所增加。

5、忽视了平时的检测及查漏补缺。部分教师普遍存在这个问题。其原因,怕期末复习时没有练习题给学生练习,由于经费问题,这几年年级组没有为大家准备复习题。大家也不愿意自己准备复习题,于是大家都将单元过关检测题留到期末用。这样造成了教师糊里糊涂地教,学生糊里糊涂地学。到期末一检测,到处都需要补,不知从哪儿补起。

6、教学常规中忽视了细节。我们知道,态度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成败。反思我们的教学质量不高,是不是细节做得不够好呢?是不是教学常规的六个环节没有做细呢?我想大家想想就明白了。

三、新课程教学与传统教学对比

对照新课程理念反思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难发现,这些课堂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弊端,概括起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教定学。

过去我们许多教师在备课时,往往首先考虑教师怎样教,特别是有人听课时,首先考虑的是怎样把听课者的眼球吸引到老师这里来,怎样把老师的看家本领在一节课上都展示一下,教师的主角意识浓厚,表演欲望太过强烈。老师往往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过程,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存在,忽视了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由于教师课前忽视了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所设定的教学起点,与实际的教学起点有时不相吻合,等到上课时,好多东西都是学生早已知道的,所以课上显得老师非常紧张、被动。所以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上,我们很难看到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很难看到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2、以本为本。

我们以前讲公开课总是忠实地执行教材,教材上怎么写,教师就怎么讲,还美其名曰“尊重课本”。即使发现教材的内容有不合理的地方,也不敢随便处理。好多教师甚至成了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的传声筒,他们视教材为金科玉律,不敢越雷池一步,把毫无遗漏、毫不越位地传授教材内容视为课堂教学目的,使教材成为禁锢学生自由创造、大胆创新的枷锁。

3、教路单一。

传统课堂教学教师的“教”,是照本宣科,教师只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由于受教学活动计划性、预设性的影响,学生和教师的活动总是受教案的束缚,教师不敢越出“教案”半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教师总是希望学生能够按照自己课前设计好的教学方案去展开教学活动,每当学生的思路与教案不吻合时,教师往往会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路“拽”回来。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努力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整个教学过程就像上紧了发条的钟表一样,什么时间讲授,什么时间提问,给学生多少时间回答问题等都设计得“丝丝入扣”。于是,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景象:“死的”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活的”教师与学生,让他们围着它转;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看不到教师的随机应变,看不到对学生思维出现阻碍时的点拨。教学过程好似一杯淡而无味的水,观后不是让人拍案叫绝,为之喝彩,而是让人觉得索然无味。

4、学法单一。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方式单

一、被动,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体现个体性,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经常处于一种紧张甚至对立的状态,信息交流处在一种不畅通的状态,课堂上很少看见人际间的交流,观点的交锋和智慧的碰撞,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意见,致使课堂气氛沉闷、封闭。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

5、目标单一。

传统课堂教学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为了完成认知目标,而抹杀学生的创造性,忽视学生的情感。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进行的是一种“颈部以上”的学习,它只强调记忆、思维等的训练和培养,却没有意识到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认识活动过程,而且是一个情感活动过程。

“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课堂教学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也是一个十分明显的教学弊端。所谓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教师在预设教学过程时考虑最多的就是应该如何将知识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所以六年学完,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数学学习给他们留下的只是消极的体验,甚至

有的学生产生从此不再喜欢数学的念头。

6、问题单一

多少年来,课堂教学所追求的是循着课前精心设计的教学程序,采用一连串的追问,牵着学生亦步亦趋地接受一个又一个结论。在问题的设计上,往往过细、过窄、缺乏思考价值,当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正是所期望得到的答案时,教师便会立即抓住,如获至宝地加以肯定或赞扬,于是,对某个问题的讨论也就此画上了句号。即便教师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思维空间,但常常又不能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这无疑在客观上阻碍了学生思维独立性与创造性的培养与发展,致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方面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模仿性和依赖性。

教学中的每一步都由教师领着学生走,教师好像是导游,拿着旗子在前面喊,一队学生跟着走,无法停下来按自己的需要去观赏,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可谓走马观花,没有切身体会。

7、评价单一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就是掌握教师所交给的数学知识,会做题,考试能够取得好成绩;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也基本上是看教师的教学成绩。传统的教学评价,过于注重结果的终结性评价而忽视对过程的评价,造成的恶果是:压抑了学生学习的自信与积极性,使学生不能清醒地认识自我,反思自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与品质得不到应有的训练与培养,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受到了极大影响。

概括起来讲,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下面几多几少:

教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一问一答多,探索交流少;

操练记忆多,鼓励创新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

照本宣科多,智力活动少;显性内容多,隐性内容少;

应付任务多,精神乐趣少;批评指责多,鼓励表扬少;

找到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的弊端,我想,我们的新课程改革才会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几点建议

1.多对照教学计划,把握教学进度,避免吃回锅肉。每期开学,教师们都拟订了数学科教学工作计划,这个计划,不是应付检查而写,应该认真钻研了教材

和教学用书,熟悉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明了本册教材的重点、难点章节,然后再写计划。计划中有一项内容是课时安排,我们要针对本班实际进行安排,安排课时要留有余地。安排好后将课时安排记在教材的目录上,教学时随时对照,适时调整。避免教学进度过快,学生知识掌握不牢,遗忘过快,学生知识没有完全掌握,吃夹生饭。如果出现教学进度过快,我们就应该反思,本单元的重点、难点是什么,重点知识学生是否掌握,难点是否突破,学生的双基是否得到训练。

2.多读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做到教学语言的准确和逻辑思维的严密。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语言常出现语病,甚至语无伦次,谈不上准确,更没有去追求逻辑的严密。在听课中我们常常发现,教师们的课堂上也出现语言不规范,语无伦次。如直尺称为米尺,字母表示单位时读字母等等。数学教学要求我们教师教学语言的准确和逻辑思维的严密。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应该加强自身语言基本功的修炼,在备课时多读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上面给我们提供了范例。

3.多让学生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记得是前年吧,一个年级考了画给定角的大小的三角形,画三角形的高。结果我们的学生会画的少得可怜。当然,这个年级的数学成绩受到很大影响。早在很多年前,我们就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可能大家还记得要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吧。现在新课程标准仍然在强调:让学生在操作中去体验、去感受、去领悟。可见,让学生实际操作是数学教学永恒的话题。

4.处理好相关单元的关系。每期的教材都有相关的单元,如,一册的10以内的加减法,二册的100以内的加减法,三册的表内乘除法,七册的三位数乘二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二位数的除法等,这些单元是有联系的,我们在教学时不能教加法就教加法,教减法就教减法,教乘法就教乘法,教除法就教除法。加与减、乘与除是互逆的,在教学时要注意处理好他们的关系。

5.灵活处理实践活动课,做到用教材,不是教教材。新教材每册都安排了几次实践活动,有些实践活动是能让学生亲自参加实践的,如,三册的测量长度,七册的节约一粒米等。有些实践活动在条件的限制下,学生无法亲自实践。我建议大家条件允许,能实践的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实践,条件不允许的不要浪费时间,上成看图说话课。新课程标准允许大家灵活处理教材,不是教材上的内容一定要

教,教材上没有的内容就不能教。

6.新教材跨度大,教师应有相关补充。数学新课程标准又在修改了,原因是大家发现数学教材存在很多问题,跨度大就是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建议没有教过老教材或老教材不熟悉的教师,重新读读老教材,熟悉知识体系,发现新教材脱节的地方,自己设计,进行弥补,这也是灵活处理教材的一个体现。

7.教好思考题,注意答案的不唯一性。在教学常规检查中,我们发现,书上的或练习册上的思考题,有的教师没有处理,究其原因有二:表面原因:题难,学生不能独立完成。实质原因:教师不想钻研题,有的题可能教师也没有去想怎样解,讲透彻,花费时间多。我们常常讨论如何培养创造性人才,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去换角度思维,相信我们的学生会成为天才,会更加茁壮成长。

8.落实教学常规,做好教学的每个细节。教学常规包括六个主要的环节: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检测、认真组织学生的实践活动。每个环节要做细是不容易的,是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就拿认真批改作业来说,就包括了认真设计每课时的作业,做到每课时的作业有针对性,实效性。认真批改每个学生的每一道题,让每个学生能纠错,做到当天的作业当天完成,不留错题过夜。要想学生与你共同得到发展,我们只能做细每一个环节。

9.5、6年级数学教师要了解新教材,熟悉新的教学理念。从今年的毕业考试试卷我们可以看出:新的理念在试卷中体现得很充分,特别是五、六题,第五题是实践操作,考了作图、测量、和计算,以前这部分内容是考组合图形。第六题是毕业庆典中的数学问题,一共5个小题,贯穿于毕业庆典这件事中,与生活密切联系,叙述的语言生活化,解决的问题也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而以前考应用题,都是典型的应用题,叙述的语言格式基本一致。这就是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学的数学知识能在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这刚好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新理念。

生物教学的几点建议 篇3

一、需要充分领会和理解生物课程标准

初中生物课程所涵盖了生物知识、所需要的认知能力以及对生物保护的理解。因此,在制定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时,不仅要充分考虑教学过程的体现和贯彻,还必须考虑到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注意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要求。

二、因地制宜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研究

生物教学不仅仅是教师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也是师生通过交往、共同互动、互相学习的过程。一方面,教师必须向学生提供更多的直观、可观的图像或实物,有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和实践,这样才能让学生具有更为深刻的印象,同时还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掌握生物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教师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来教学。比如气候对生物教学的影响,青蛙南方在三月就有,北方就要晚点。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做到:

1.需要为学生的开拓性和探究性学习创设一定的条件。比如提前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呈现生物的标本、模型、生活环境等,有的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开拓性和研究性的问题,或者能从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入手进行探究等。

2.应该鼓励学生三多。即多观察、多思考、多提问。要求并鼓励学生对观察到的提出问题和假设,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的活动。同时要求需要提出解决的方案,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实施途径。

3.应该注意课内外活动组合。教师应该打破课堂内外的约束,合理地按排好课外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教学中应该重视第二课堂的教学活动,第二课堂的教学是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的活动,因此需要提前准备。它主要包括必要的调查、访问、参观等的地点、内容、要求、以及主要目的。只有在当地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同时保证活动时间的落实,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4.应该要求学生写开拓性、探究性学习报告。对每次活动的总结撰写和交流内容,教师应该提出明确的要求。教师应培养学生通过文字描述、数字表格、示意图、曲线图等方式完成报告,并组织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把从探究中学习到的和得到的经验知识总结出来。

5.应该注意探究性学习不是全部的教学活动。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不能生搬硬套,应该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因为,不同的教学内容所涉及的知识深度、内容范围等都不一定相同。

三、充分利用生物实验来进行教学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既是让学生开拓思维、进行验证与探究的一种活动,也是生物教学培养学生能力的基本形式之一。因此,要做到:

1.在生物实验室、仪器设备和用具配置还不完善的过程中,尽可能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生物教师应创造条件,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地开设好生物实验。比如直观性的植物、动物的教学活动,很多是可以就地取材的。

2.实验多样化。可以采取比较规范的实验仪器设备进行实验,可以低成本实验,可以由学生在家实验,也可以进行模拟性实验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引入多媒体技术进行虚拟性教学实验,让学生从实验中获得知识、技能和能力。

3.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定性实验,也应重视定量实验,让学生在量的变化中了解事物的本质。在定性和定量中进行比较、分析,从中得出结论。同时,向学生提供机会学习量的测定,要求学生实事求是记录、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定量表述实验结构等。

4.在进行学生实验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实验安全的教育。让学生安全使用实验器具和实验药品是生物实验基本技能。因此,教师应强化安全教育,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四、注重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

当今的时代,科学发展很多与生物学科、生物技术的研究密不可分,比如杂交水稻、杂交玉米、太空辐射的基因变异、生物机器人、人体运动学,等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1.了解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关注和参与与生物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关注和了解当今社会的生物学研究是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重视渗透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通过具体事例帮助学生认识生物科学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比如说仿生学、医学、运动物理学等前沿学科的研究。

2.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的问题涵盖面很广,包括全球性的、国家性的、区域性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生产、发展相关的问题。特别是要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环境与生物保护、生物的利用等相关知识。

3.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密切,内容丰富。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和网络等各种途径了解更多的信息,开展调查研究,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要了解科学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改革作文教学的几点建议 篇4

(一) 头脑空空, 无话可说, 学生作文无兴趣。表现在作文课上, 老师布置作文题目后, 学生便翻找作文例文。这主要是因为学生视野狭窄, 读书过少, 或虽读过课外书, 但不注意积累材料, 因此写作过程中, 无事可写, 言之无物, 言之无序, 东凑西抄, 如挤牙膏, 久而久之, 便失去作文兴趣。

(二) 教师指导过细, 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学生怕作文。目前, 对学生作文指导有几种方法: (1) 是“示范法”, 也就是教师写好作文, 在讲完作文要求后, 读范文, 让学生仿照着写; (2) 是“例文法”, 也就是教师在讲完作文题目及要求之后, 从课本或作文选中选来类似文章, 让学生参考着写; (3) 是填充法或联贯法, 即老师根据作文要求, 将作文开头及难写的部分写出来, 对其中易写部分画横线, 让学生填写。经过这样的指导, 训练出来的学生, 写出的文章, 如出一辙, 千篇一律, 没有新意, 一旦离开老师的臂膀, 便如没有油的汽车, 寸步难行了。因此, 往往出现学生周周作文, 次次得高分, 但内心都不爱写作文, 考试怕作文现象。

(三) 教师对学生要求过高, 学生认为作文高深莫测, 因此学生失去写作积极性。这种情况表现在: (1) 是作文评语要求过高, 生硬、无启发性。如:本文中心不明确, 内容不具体, 层次不分明, 重点不突出, 叙述不生动, 词汇不丰富等; (2) 是超越教材, 随意加码, 增加作文难度。如作文要求“看一本书或一部电影, 抓住最感兴趣的部分写下来”, 很明显, 这是一次记叙文练习, 学生只要在回忆的基础上, 用自己的语言把最感兴趣部分的内容或情节写出来就可以。可是, 有些教师硬是给学生命了个《观 (看) XX有感》的题目; (3) 是超越学生年龄特点, 盲目地“紧跟形势”写“时髦”作文, 如一开展学雷锋活动就不管年龄大小, 一味地写《身边的雷锋》, 一开展“看百部爱国教育影片”活动, 就不分年级高低写观后感。种种形式的过高作文要求导致了多数学生的畏惧心理, 其写作的积极性可想而知了。

二.改革作文教学几点建议

(一) 指导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 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可达到事半功倍效用, 具体可这样: (1) 是命好作文题目, 使题目既具体、鲜明又富有吸引力, 激发学生表达欲望, 打开作文思路; (2) 是联系生活实际, 引导学生写自己感情最深、有情、有趣的事, 他们就会乐于描写, 兴味无穷; (3) 是注重实际, 指导学生把自己心目中的愿望, 建议通过作文形式写出来, 使学生有物可写, 有话可说, 乐于写; (4) 是在低年级开展早期作文训练, 指导学生写好日记, 从小培养学生作文兴趣。

(二) 帮助学生积累作文素材。小学作文教学, 首先必须解决的是“写什么”问题, 也就是作文素材问题, 作文素材来源于生活, 学生的生活越丰富, 作文内容也就越充实。因此, 教师要结合教学, 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阅读, 参加活动, 接触实际、丰富学生生活。具体可这样: (1) 是组织学生阅读, 提高学生认识。叶圣陶说过:“作文以胸中的积蓄为目的, 读的多可使胸中蕴藏不断丰富、充实, 继续越多, 写作的基础知识就越雄厚。”因此组织学生阅读, 开阔学生视野, 指导学生搞好摘录优秀篇段、优美词汇、写好读书随笔等等, 不仅提高学生认识能力, 也就丰富了学生作文内容; (2) 是激励学生热爱生活, 指导学生写写日记。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指导学生从热爱生活、留心观察入手, 每天记好观察日记, 便会逐渐丰富大脑, 到那时, 学生作文就不愁无话可说了; (3) 是让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出真知,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动力。学生作文无话可说, 无事可写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缺少社会生活, 因此, 教师要结合教学, 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 使学生在活动中爱教育, 增长知识, 从而为作文积累素材。

(三) 立足生活, 训练学生作文能力。

高三二轮复习教学的几点建议 篇5

一、复习仍要坚持以“常规”为本

一是教学内容要常规。要以课本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为主。

二是习题配备要常规。要以学科基本题型和重点题型为主,要以中等难度的小巧灵活的题目为主。高考题主要是常规题型,中等难度题占据主流。因此高三复习要以常规题型为主,不要过分追求新题目,特别是新的综合题。要注重在常规题型中求发展,注重常规题型的分解、组合、变形和引伸。

二、复习仍要注重过程教学

没有过程教学,课堂教学就显得死板,教学内容就显得枯燥,学生学起来就没有兴趣。没有过程教学,就不能展现思维,就谈不上培养能力。因此没有过程,就不能培养方法、培养思维、培养能力。

复习要将重点知识的形成过程可适当再现一遍,再现的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要注重分析过程,在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总结归纳。

三、复习要确保重点,不可面面俱到

突出重点内容的复习,一是要赋予足够的时间,二是要配齐相应的题型。不要在一些非重点内容上,在高考不可能考的题目上浪费时间。

五、要做到切实查漏补缺

一轮复习中还遗留了哪些问题,在练习、考试中学生存在的问题,要在二轮复习中加以解决。

六、复习做到“三抓”

一抓基础。抓基础是为了深化知识点。在复习基础知识时,教师要把知识点以非常清晰的脉络传授给学生,重点多强调,难点多讲解,考点多练习,该记的记,该练的练,使学生对书本上的知识形成一个系统,对书本上的题目了如指掌。抓基础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达到“一见就会,一做就对”。要夯实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二抓能力。高考主要是为了选拔有学习潜力的新生进入高校深造,因此,高考题目注重考查学生的能力。所以在平时训练中,老师要注重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要打破学生的固定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其应变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解题伴随着计算,如果没有良好的计算能力,即使有了畅通的解题思路,终究做不对,或不全对。所以,在平时的复习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非常必要的。要强化思维过程,深化理性思维。

三抓方法。每个知识点都有解决它的相应方法,方法恰当,事半功倍;方法不当,功败垂成。因此,要想学生在高考中应对自如,在平时的练习中必须加强方法的训练,不仅要加强常规方法的训练,更要加强非常规方法的训练,以此提高学生举一反

三、闻一知百的能力。要增强应用意识,重视延伸拓展。

还有一个三抓:抓基础、抓重点、抓落实。要做到精选训练内容、进行限时训练、及时反馈信息、及时归纳总结。

七、抓好“五研究”工作

1.研究教材;

2.研究考纲;

3.研究试题;

4.研究资料;

5.研究信息。

八、上好试卷讲评

讲评课也要备课。

一是讲评要有针对性;做到考后及时评卷、及时分析;

二是讲评要有启发性;做到讲方法、讲解题切入点、讲思维过程;

改进习作教学的几点建议 篇6

一、激发兴趣,改进习作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的心理因素之一,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的作文兴趣激发起来了,就会产生写作热情,把写作当成一件不吐不快的乐事。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对有关具体事实和经验的知识较有兴趣。平时的习作教学,要指导学生“不拒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把自己特别想说的话写下来,鼓励学生写真写实,明白习作是人人都能做到,人人都能写好的。此外,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时发现和表扬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哪怕学生作文中只有一丁半点的成功之处,教师也应给予肯定和表扬。比如,一个学生的作文,虽然文章条理不清或还有其他缺点,如若他有个别词句写得贴切生动,那我们除了婉转指出其缺点,更要抓住他好的地方进行表扬,为其叫好。学生尝到了成功的甜头,必定越写越想写,越写越爱写。

二、弘扬个性,改进习作教学

北师大刘锡庆教授曾指出:“作文要写真话,作文就是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用我的自由之笔,显我的自在之趣。這就是个性。”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和教材中规定的作文的影响,在作文教学中,学生的构思、谋篇布局、语言表达和教师的指导、批改、讲评都是遵循“立意本源”这个理念。故学生作文中说假话,虚张声势;说大话,不着边际:说套话,人云亦云的现象已成家常便饭。这样违心的作文,使孩子从小养成双重人格,健康的个性得不到弘扬。新课标中强调,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实,对于习作教学来说,就是把作文的习作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表达交流中发现自我、完善自我。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布置学生写自己所见所感所闻所想所历的事,如《让我试试》《我也能行》《xx,我想对你说》或自由拟题作文等,让学生把心中的话尽情地吐出来,渐渐的,学生不怕作文,爱上作文,不少学生还养成每日必写的好习惯。这难道不是关注生命,弘扬个性发展,改进习作教学的可喜之效吗?

三、求变图新,改进习作教学

心理学表明,具有创新的事物最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而写作文是一种精神的独创,它的天性就是创新。为了改进习作教学,指导学生习作要做到:(1)作文内容新,要有时代气息,想象内容富有童趣。课内习作时可以组织各写作小组召开“选材碰头会”,尽量避免内容千人一面,千人一腔,这样,学生的笔下就会流出汁味新鲜的文章。(2)形式新。不限表达的文体,表达自由,不拘形式。如,指导写《假如我是……》一文,可用诗歌、散文、记叙文等形式把自己的美好愿望写出来。自由作文后,果然有学生尝试用诗歌、散文的形式写,在讲评品赏时请小作者把自己的作品朗读出来,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喜悦——那是作文之乐。

在习作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做到求变图新,才能从本质上使习作教学改革向前发展。

关于作文教学的几点建议 篇7

虽然我们许多教师都知道作文教学的重要性, 但是却不去抓甚至不会抓作文教学, 导致我们的作文教学进入了一个误区, 学生的作文水平得不到提高。

误区一, 对作文立意和文题的选择较为随意。

误区二, 没有一个明确的阶段性的训练重点。

误区三, 没有一个明确的文体训练。

误区四, 以范文代替作文的作前指导。

误区五, 误把作文批改当成了病句修改。

那么, 教师如何才能走出作文教学的误区呢?结合多年来的作文教学经验, 我提出以下几点关于作文教学的建议。

一、关于作文立意和文题的选择

由于作文教学的灵活性, 我们许多教师对作文立意和文题的选择也变得较为随意。作文课上, 任意一个立意, 任意一个命题, 让学生自由写作, 结果部分学生专拣简单好写的来写, 学生的作文水平得不到提高。

作文立意的选择, 要以课本为依据。比如, 近一个星期学生学习了鲁迅的《藤野先生》以及胡适的《我的母亲》这两篇文章。根据这种情况, 教师在进行作文训练的时候, 不妨也选择类似的立意, 让学生写一写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 表达对他们的怀念、赞美之情。

而作文文题的选择, 要与时俱进。同样是写关于母亲的作文, 如果教师以“我的母亲”为题让学生作文, 就显得过于老套, 给人一种十年如一日的感觉。所以教师不妨来一个换汤不换药, 既可以设计一个新颖时尚的文题, 也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作为文题。要知道, 文题犹如人的眼睛, 透过眼睛我们可以看到人的内心;透过文题我们同样也可以感受到文章的灵魂。一个平淡无奇的文题丝毫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而一个新颖别致的文题必定能勾起学生写作的欲望。

二、关于作文训练, 要有一个明确的阶段性的训练重点

我们许多教师布置作文训练, 就像记流水账一样, 不管学生写得成功与否, 一周一个新题目, 一周一个新立意, 没有一个明确的阶段性的训练重点。猛一看, 教师好像把各种立意和文体的作文都让学生写了一遍;再仔细一瞅, 学生的作文只有数量而没有质量。

实际上, 学生在作文训练的时候, 往往是首次写作并不成功。这时候, 教师就不能像东流的溪水一样, 一个劲地往前赶;而是要停下来, 指导学生重新写, 直到每一个学生都写合格为止。

记得有一次, 我让学生写一篇科普类的说明文, 结果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写成自己的一次科学探索的经历, 把说明文写成了记叙文。针对这种情况, 在接下来的作文评讲课上, 我再次让学生阅读大量的科普类的说明文 (我在课前已经准备好的) , 同时让学生修改上次作文。通过两次训练, 学生终于能够独立写作科普类的说明文了, 这一阶段的训练重点也就完成了。

三、让学生明确写作的文体

教师在作文指导中, 要强化文体特征, 要让学生明确记叙文、说明文、散文等各种文体的特征是什么样的。学生只有明确了各种文体的特征, 才不会把作文写得四不像。

四、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作前指导

在进行作文指导时, 有些教师往往以一篇或几篇范文代替学生写作训练的作前指导, 这不仅束缚了学生思维的拓展, 把学生的写作思路局限于已有的范文;也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开拓。所以说, 科学合理的作前指导是非常重要的。

虽说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要靠平时的多读多练;但是教师恰当的作前指导也是不可小觑的。有些学生满脑子的素材却不知如何入手, 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探讨作文开头的技巧;有些学生在作文时不会收尾, 结果文章写得虎头蛇尾, 这时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探讨作文收尾的技巧……

总之, 作前指导不能一概而论, 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做到有的放矢, 有详有略。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作文水平的差异, 采取个别指导。合理的、有针对性的作前指导, 可以让学生在写作中扬长避短, 更快地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五、作文批改, 教师要有针对性和重点

在平时的作文批改中, 许多教师误把作文批改当成病句修改, 缺乏针对性和重点, 甚至是眉毛胡子一把抓, 导致作文批改效率不高。

教师的作文批改要和学生的作文训练重点相结合。如果上次学生作文训练的重点是人物的描写方法, 那么在作文批改的时候, 教师就要把学生作文中关于人物的描写方法作为批改的重点;学生使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 这些描写方法是生动还是啰唆。如果教师在作文批改中, 发现学生作文中还有其他一些不足, 如出现病句、中心不明确等, 教师要适当地指出, 但不应作为本次作文批改的重点。

其实, 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虽然离不开教师科学合理地指导, 更重要的还是依靠学生自己的多读、多看、多练, 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摘要:许多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都存在误区。因此, 在作文教学中, 作文立意的选择, 要以课本为依据;作文文题的选择, 要与时俱进;作文训练, 要有一个明确的阶段性的训练重点;让学生明确写作的文体;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作前指导;作文批改, 教师要有针对性和重点, 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对微课教学的几点建议 篇8

优秀的微课,时间短、容量大、质量高,为学习者迅捷地掌握知识提供了有益的帮助。但笔者也发现,当前微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如下一些误区。一是许多教师对微课的本质特征认识不够,仅认识到微课的“外表”,即微、短、小,而没有掌握其本质,即一种支持学生自主、个性、高效学习的微型在线网络课程。二是许多教师把重心放在微课制作技术上,而忽视了微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注重课堂教学活动的视频拍摄,甚至把教师的讲解、师生活动全程对话都打上字幕,而对微课的内容选题、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活动的实施等核心环节却重视不足。三是现有微课的资源构成单一,仅提供了单个知识点教学的视频片段,不利于师生的学习、观摩和研究。四是缺乏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导致微课建设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现象严重,质量参差不齐。

鉴于以上问题,笔者有如下建议。一是要高度重视微课的教学设计与开发,当前要大力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微课开发。微课的设计关键是要从教学目标制订、学习者分析、内容需求分析、教学媒体选择等方面考虑,只有这样才能制作出“让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运用最恰当教学方法和策略讲清讲透一个知识点,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按自己的学习需要完全掌握和理解一个有价值的知识点”的微课。二是要加强微课的应用环境平台开发,整合与会聚整个区域的微课资源,使其产生集聚效应。如我所在的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就十分重视微课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由电教中心负责全区微课的应用环境平台开发,整合与会聚各优质资源学校的微课作品,电教中心的网站全天侯开放,供全区中小学校的师生使用,这样做的效果是既互通了资源,也放大了优质微课资源的效应,同时更能促使广大教师制作精品微课。三是要在注重对单个知识点的微课开发的同时,更要注重对某个学科系列化、专题式、结构化、完整性的微课程建设。可以鼓励广大的一线教师组成研发团队,以学科教材为蓝本,将教材内容制作成系列化、专题式的微课作品。四是要注重团队协作开发,提高微课特别是专题化、系列化微课的建设水平与开发效率,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如每年暑假期间,我所在区域的教研部门就组织各个学科的特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由他们牵头组成五至八人的研发团队,进行专题式的微课建设。这样做的好处是既避免了低水平重复性的微课制作,又发挥了特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示范作用。

关于大学日语教学的几点建议 篇9

1 日语专业的教学目标

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学目标、任务分析、确定学生原有水平、设计教学计划、实施教学和教学评估等六个方面。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是决定教学活动的重要行动指针,是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把学生培养成什么人才得总要求。每个学科、每单元、每节课都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时代和社会的需求来确定。新时期,“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我国对教育的总目标。我们所早就的人才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应该“不断追求新知识,具有艰苦奋斗、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1]。具体到大学日语教学的培养目标是“外语基本功扎实,知识面广,且具有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德才兼备的人才[1]”。我校日语专业刚刚设立,我们应该借鉴其他高校日语的教学经验,积极进行日语教学改革,这可以使我们站在更高,看的更远。知识面广,具有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德才兼备的培养目标,体现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市场经济社会,已经不能单纯的将

外语作为一门专业。市场经济要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在校期间掌握最低限度的相关专业知识,以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和职业转移能力。处于“高等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时期的大学生已不再是精英,而是一个在单位务实工作的一员。因此在学生毕业前要求其掌握一定理论高度的同时,还要有适合自己的一技之长。另外,随着经济和市场的国际化,日语专业的学生还要国际性的眼光,站在适应国际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来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在世界潮流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认为日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日语基础和广阔的知识和较强的适应力,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创新型高层次人才。

2 日语专业的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教学过程的重要一环,是确保目标实现的关键一步。在设置课程时,我们不仅要尊重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的原则,还要为了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日语专业在课程设置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积极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扬长避短,努力使我校的日语教学再上一个新台阶。“听、说、读、写、译”是外语人才必备的五种基本功,但是这五种能力不是并驾齐驱同时进行的,我们应该分阶段锻炼学生的这几项基本功。比如有的日语学者认为一年级的教学重点应放在“说”上,二年级放在“听”上,三年级放在“读”上,四年级放在“译”,即为“听说领先,读写译跟上[2]”。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听”和“说”一直我国外语专业学生的薄弱环节,因此需要教师将“听”和“说”贯穿于教学的每个环节。“听”和“说”一直是制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的瓶颈,因此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突破口。因此本人认为“听说领先,读写译跟上”的课程设置是非常合理的。

2)“语言训练型”课程和“文化交际型”课程的紧密结合[3]。长期以来,我国的外语教学从理论到实践都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形式(语音、语法、词汇)的讲解传授及各项语言技能的训练,而基本上忽视了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我们要有意识的去挖掘词汇、语篇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即非语言信息,再通过这些非语言信息重新审视语言信息,以提高对词汇或语篇的准确、全面的理解。因此日语学习作为日语背景的日本社会文化,我们应将语言和文化结合教学,开设如日本世情、文学欣赏等课程,还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开设如社会学、美学、日本礼仪等方面的选修课。

3)随着社会的国际化和多元化,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就需要日语专业的学生要走一条“专业日语”和“其他专业知识”相结合的学习路线[4]。在这种背景下,语言的工具作用也日益明显,仅仅掌握了这门工具是不行的,还必须掌握一些相关的专业知识,以改变知识面狭窄、结构单一的问题。这就需要在课程设置中适当增加一些,如经济学、消费心理学、市场营销、网络营销等课程。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在以后的就业选择中有更大的选择性,工作起来就能如虎添翼,更符合社会的需求。

此外,努力提高第二外语即英语的水平。英语水平比其他专业水平差,这是除英语以外的语言专业都面临的问题。近几年来,用人单位常要求对日语专业的毕业生有相当的英语水平。但随着大学里的继续学习,很多同学觉得自己英语水平的非但没有提高反而倒退之感。我想这也是我们的课程设置不合理所导致的。日语专业的英语课往往是每周4课时,我个人认为稍微有点少,不妨尝试提高到6个课时,同时在教材、教学方法及教师配备等方面实施专业级教学,以培养出一批有双语能力的毕业生。

此外,市场上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特别是日语软件人才的需求量巨大,我认为学校应该开设一些与计算机相关的日语课程,以提高日语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

3 教学方法

语言包括外语本来就是学以致用的,很多外语专业的学生读了四年本科毕业后,应用语言的能力非常差,甚至是“哑巴”外语,这也反映了我们外语教学的方法出现了偏差。我们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以培养日语的综合能力为目标[6],努力改变以往的语言灌输型的教学方法,实行交互式双向学习模式,课堂上,运用一些多媒体软件,设置情景,调动学生的互动性,让学生接触一开始就能接触到纯正的日语,这就改变了以往将视、听、说分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这情景下掌握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

在加强听说练习的同时,对词汇、句法的练习也不能忽视。词汇、句法是语言学习的基础,没有扎实的基础,听说等能力就如同空中楼阁,因此还要加强对词汇、句法等的练习。我们可以采取精讲多练的方法,由于课时有限,可以对一些典型例题进行详细讲解,其余的可以采取个别提问的方法。

现代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要求我们努力采取新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率和趣味性。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适当的引进新的教学手段,比如多媒体课件的运用、网络课堂的运用[5]等。同时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要和传统的教学方法相结合,以增进师生间的互动性。

总之就是在日语教学中,我们在坚持以人为本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下,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师生互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日语能力。

4 教师、学生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要参与人,提高现有教师的素质是当务之急。特别是日语师资队伍还很年轻,因此在教学方法、技能以及知识的系统性上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年轻老师努力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的同时,学校也应给与这些老师一些向外校甚至赴日进修的机会,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另外在现有条件下如何挖掘教师的潜力,激励教师的进取精神,这也是个重要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需充分的发挥老专家、老教授和传、帮、带的作用,采取有效的措施努力培养和选拔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教学中教师是参与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把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开发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以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7]。在日语教学中,日语教师不仅要教授日语的词汇语法知识,更要跟紧时代的步伐,向学生传达日本·日语的新情况、新问题,让学生理解现实中的日本。

5 小结

本文仅以作者的工作单位商丘师范学院的日语专业的现状,从日语专业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及教师和学生的情况作了一初步的研究,文中不令人满意的地方,请各位专家给与指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学(修订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谢育新.融合型教学法—试论初级阶段的外语教学[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2).

[3]张伊娜.跨文化交际语境下的阅读课教学[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3).

[4]沈纯琼.日本教学改革对我国日语教学改革的启示[J].企业家天地,2007(6).

[5]闫晶.浅谈日语课堂情景的创设[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8(3).

[6]金锦善.日语精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商业经济,2008(7).

关于船舶辅机教学的几点建议 篇10

关键词:船舶辅机,现场教学,多媒体,实物模型

船舶辅机是轮机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船舶辅机学的好坏, 是关系到轮机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否胜任工作岗位;能不能得到企业和社会的认可的重要问题。但是根据笔者的亲身感受和船上的见闻, 以及众多企业和社会反映的意见来看, 很多从航海院校出来的轮机实习生对本专业辅机内容并没有真正掌握, 不能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航海类院校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存在着一些问题。

1 辅机的教学现状

1.1 以板书教学为主的课堂教学

课堂板书教学由来已久, 其优点有很多, 但是缺点也显而易见。手写费时费力, 板书要占据课堂的很多时间, 这样要学的知识就少了。辅机内容很多, 更涉及到很多纯理论且很抽象的内容。比如说设备的工作原理、结构组成, 这些光凭文字或语言讲解无法解释清楚的。即使课本有一些原理图, 学生也很难根据这些文字叙述或图形彻底掌握这些知识, 以此无法提高授课的效果。

1.2 现场课较少, 教学模型、挂图落后、单一

现场课少的原因很多。比如课程和班级太多, 实验室无法安排;班级学生太多而教师精力有限, 无法进行小组授课安排;课本上的有些设备, 实验室没有等。导致有些学生对于辅机理论掌握的很好, 但是一到真正的设备面前变的手足无措, 不知所云。更甚者出现了有些学生无法区分油水分离器和分油机;有些设备和课本稍有出入, 就不能识别的情况。

仿真教学模型也比较少, 而且单一。比如虽然有些整体设备和机器的模型有, 但是组成它们重要的部件却没有, 而且挂图也无法清楚、立体的展示, 所以关于设备的结构和组成理论只能照着挂图“干说”。

1.3 多媒体教学较少, 且没有充分发挥其优点

有些用于辅机教学的多媒体可见, 只是单纯的放映板书内容或者简单的原理图形, 这就没有充分利用和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多媒体教学, 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多媒体教学是将课文中的图形和理论, 以动画、视频、彩图的形式并结合教师的讲解的形式表现出来。那么, 死板、难懂、枯燥、冗繁的理论和单调、平面的图形、曲线, 一下子都变成了看到见, 听得着的影视教材。

1.4 课堂讲授的时间分配不科学

有些教师喜欢“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45分钟的讲解, 不仅让教师很累, 也会让学生听的很累, 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 听课时在前十几分钟甚至二十几分钟, 学生倒还是能够注意听讲。但是课堂授课, 毕竟是老师主动讲, 学生被动听, 学生和老师的思维很容易产生不一致, 不协调。有些学生一旦跟不上教师的思路, 他们就会产生困惑, 思想不集中, 那么就会逐渐听不懂、无法理解, 从而导致困倦或对学习的厌倦。

2 结论和解决方法

第一, 大胆改变传统固定教室板书教学模式, 实行多媒体动画教学模式。并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能动的实现该“板”则“板”, 该“媒”则“媒”。

第二, 增加现场课的教学次数。实行在设备实物面前现场讲解, 现场操作运行, 现场演示拆装。生动直观的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联系起来。

第三, 增加轮机模拟实验室的开放时间, 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观真实的机器、设备。同时淘汰一些陈旧, 过时的船舶设备、机器和仿真模拟, 使机舱模拟更接近真实的正常船舶航行时的情形。

第四, 购买或制作齐全、全真的教学模型和彩色挂图。使课本的授课内容更充实, 直观, 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第五, 提高课堂前20分钟的授课效率。把知识的重点, 难点内容集中放在课堂的一开始讲解。优化教学时间分配比例, 做到教与学的平衡发展, 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 掌握更多的内容。坚决杜“绝满堂灌”。

3 结语

如果能做到以上几点, 相信船舶辅机教学质量, 必定能上一个大的台阶。培养出来更多的, 合格的轮机人才, 同时也必将能够得到广大企业和社会各界的认可, 为国家的航运事业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冯德阶.“船舶辅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航海教育研究论坛, 510725.

[2]邓礼标.航海类专业海上实践教学的现状与思考[J].航海技术, 2008 (4) .

小学作文教学的几点建议 篇11

一、要求学生认真观察、阅读。

学生说作文难,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点:一是难在写作时不知道该写些什么;二是难在作文不知道该怎么写。小学生作文的致命伤是见识贫乏,即学生自身思想感情贫乏,美感贫乏、生活积累贫乏和语言积累贫乏。究其原因主要受生活积累、知识基础、表情达意的能力及写作方法掌握较少的制约,从而使文章缺乏条理性。针对以上几个原因,教师要从以下两方面培养学生,以提高作文能力。

1、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小学生的生活范围是极有限的,这又很容易造成学生感悟上的迟钝和麻木。为了让学生能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让他们能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从司空见惯的人和物中,努力找出一点心动的东西。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做一些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在教学中,教师一要多引导,二要多提醒。比如要写周围熟悉的人,首先要选定目标,注意观察。这个人在外貌上有什么特征?在行为习惯上有什么特征?什么地方最引人注意?如在一次写人的作文时,我在课堂上将与同学接触最多的班长请出教室,在学生惊异的眼光中提问:班长今天穿了什么颜色的衣服、裤子,什么款式的鞋子,扎什么样的辫子……类似的问题教师要经常问、经常提,让学生知道观察的指向,积累更多的观察经验,多观察体会,才能把握住转瞬即逝的灵感。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每天写一篇观察日记,写自己的新发现,写生活中的事物,写脑中偶尔蹦出来的灵感。教师要注意引导,使那些没有观察意识、对眼前现象熟视无睹的学生,慢慢培养起观察兴趣,逐步形成观察的习惯。

2、指导学生阅读,积累写作素材。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多阅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素材,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习,感悟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和技巧,并转化成学生自己的认识。

阅读包括两方面:一是阅读好语文课本上的文章;二是阅读好课本以外的文章。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是密切的。另外,阅读应注意养成良好的习惯:一是要把文章读懂乃至读熟,要明白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中心的,切忌走马观花,囫囵吞枣。二是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读书时,不仅要善于把那些生动、优美的词语和精彩感人的片断摘录下来,还要勤于写读书心得等,只有这样引导学生多读书,才能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

二、不忽视"模仿"对小学生学习作文的作用。

"模仿可以说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小学生年龄小,在学习语言和各种技能的最初阶段,都要以模仿为阶梯。在作文教学中应为其提供适当的范文进行模仿,在模仿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把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方法进行迁移,运用感悟并掌握其表情达意的技能,从而提高作文能力。因此,模仿是学习"怎样写"的手段,是训练作文基本功的有效措施。例如:移物模仿,几句或一段精彩的话既可形象的描绘一事物的美丽,抒发一种情感;又适合展示另一事物的丰姿,流露类似的感情。巧妙的稍加变化,将此事物移为彼事物就是移物模仿。这种方法操作简单,学习容易,是学生片段练习入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掌握了规律,信手拈来记一场面,状一景物,就能得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又如创造模仿,人物外貌,动物外形,迷人的景物,热烈的场面等是精彩片断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变换角度,更换结构练习写与课文内容一致的片段模仿就是创造模仿。特别指出的是,模仿是以学生观察到的材料为题材,以范文为指导,真实的表达学生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是对文章的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方法及技巧进行模仿,决不是抄袭原文或套用原文中的原句。应善于在模仿中创新,在借鉴中求异。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学会"怎样写"。

三、注重培养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努力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并使之成为其自觉行为,是帮助学生掌握作文技巧,提高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捷径。

1、引发激情。

(1)、以景动人

即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和参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引发激情,催发作文兴致。如参观工厂、城市、当地风景名胜;参与生产劳动等,激发生活激情,培养写作的兴致和欲望。

(2)、以情引人

即使用多媒体等手段,创设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情境,并由教师通过饱含情感的语言来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使之与写作对象发生情感"共鸣",从而进入一种不吐不快的心理状态。

2、妙用评价

在评改学生习作时,要坚持对每位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或长处,通过亲切的评语热情地加以激扬,即使发现不足,也是热切期盼,多一些情感呼唤。使大多数学生对写作始终抱有一种积极的态度。

3、反映心声

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把认识能力的培养立足于学生课外丰富多彩的生活上,而不是局限在课堂上有限的40分钟。要让学生在作文实践中体悟到作文的目的是倾吐胸中积蓄的需要,是生活中沟通思想、交流信息、探讨问题的需要。我经常鼓励学生用自由的心灵说真话,吐真情,让学生确确实实"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从而深深地喜爱写作。

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几点建议 篇12

一、讲解概念的方法

1. 理解法

概念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 表达简明精辟。因此在讲解概念时教师要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比如催化剂的概念讲解, 将催化剂概括为一种物质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反应中加快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二是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将其简明概括成“一变二不变”。学生对催化剂概念就清晰起来了。此时再设计如何证明二氧化锰是双氧水分解制氧气的催化剂之类的练习, 强化催化剂的特点, 催化剂的本质学生就能完全理解和掌握。再如“化合物”强调“不同种元素组成”属“纯净物”;“溶液”抓住特征是“均一、稳定”, 类比“混合物”两个特点来理解来判断生活中的溶液;有机物强调“含碳”、“化合物”, 等等, 使学生清楚明了地抓住概念的本质, 避免只看重其一忽视其他使概念掌握不完整。又如在初中教材中, 酸的概念是:“电解质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其中的“全部”二字是这个概念的关键。因为有些化合物如NaHSO4, 它在水溶液中电离时既有阳离子H+产生, 又有另一种阳离子Na+产生, 阳离子并非“全部”都是H+, 所以它不能叫做酸。因此在讲酸和碱的定义时, 均要突出“全部”二字, 以区别酸与酸式盐、碱与碱式盐。

2. 比较法

这是化学教师常用的且十分有效的方法。化学上许多貌合神离或相互依存的概念切忌分割孤立的理解。只有通过分析比较才能准确理解其异同及联系。如最简单的“单质”、“化合物”是两个相互依存的概念。通过下表学生便会一目了然, 就不会只注意“异”而忽视“同”, 即单质和化合物必须属于纯净物, 会留下深刻影响, 就不迷惑于常见判断题或物质的分类题型。

再如相互联系又有本质差别的概念, 如“元素”与“原子”的概念, 其中元素概念很难建立, 列如下表:

这样元素这种很抽象的概念可能容易建立一些。

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借助文恩图效果比直接讲解可能好些, 如常见试题如“缓慢氧化一定属于氧化反应”, “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之类判断, 学生很迷惑, 明白了从属关系和交叉关系的含义, 此类错误就易避免, 也省去了教师许多的口舌。

3. 知识网络法

众多互有联系的概念, 用网络法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学生更易分辨。

倘问氧化物是何种物质, 放到这样的网络背景下学生就知道:它首先是物质, 而且是纯净物, 组成元素不止一种是化合物, 是化合物中无机物, 组成特点是由两种元素组成, 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样内涵、外延和其它概念之间的关系, 该概念所在网络中的位置, 学生易掌握。网络法要点是说清分类依据, 如化合物根据是否含碳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 学生容易理解。

二、需要注意的问题

1. 切忌死记硬背

这一点应该是大家的共识, 但实际上总会有一部分教师让学生反复诵读概念, 用于强化未尝不可, 倘在学生不甚明了含义时, 用于补救和加深理解, 显然是不足取的。中考试题越来越体现新课标理念, 强调知识的理解、应用。传统考“分子”的概念, 大多以填空的形式, 也许死记可以奏效, 但分子究竟是何种微粒, 学生未必理解, 倘若以“H、2H、H2”中何种微粒保持氧气的化学性质, 稍加变通或用图示分子的形式, 学生就很难驾驭了。死记硬背科学概念对学生发展有所滞碍, 甚至使学生完全丧失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2. 注意概念的阶段性

根据学生的生理年龄特征, 教材编写十分注意概念的阶段性和可接受性。如氧化反应, 初中仅限于得氧的反应, 高中是用化合价升降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更接近本质, 这就体现了阶段性。元素的概念过去强调质子数相同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后来实践下来可接受性不好, 加以简化, 去掉“质子数相同”。“分子”、“原子”、“化合价”定义均有所弱化, 使得分化点大大下降, 利于面向全体。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为了所谓科学性、准确性任意拔高, 要理解吃透教材编写意图, 尊重学生的实际。

3. 适应新课标要求

新课标强调自主互助学习, 以此发展各种能力、提高科学素质。概念讲授应尽可能在学生可接受情况下创设情境, 设计活动, 使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分类、交流、体会, 主动探求概念的本质, “发现”概念的含义, 这样比灌输要强多。

4. 适应中考要求

概念掌握的深广度要兼顾中考要求。按理中考不会有悖于课标要求, 但中考有选拔作用难免会有以信息题形式的拔高, 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可适当作高深广度拓展, 以适应他们中考得高分与后继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吴永胜.浅议初中化学教学.

上一篇:遥控船舶下一篇:民生新闻类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