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起电教学设计

2024-12-08

摩擦起电教学设计(通用12篇)

摩擦起电教学设计 篇1

《摩擦起电》的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大致经地这了这样一些环节:观察——探究原因——猜想——验证——新的发现——记录——分享与表达,在每一个环节,教师都尽力让幼儿充分讨论与实践,不忽略他们的每一个想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幼儿的主动性,让他们在探究中获得快乐与成长,其中猜想和验证的过程是最能发挥幼儿的主动性,满足求知欲望和体验探索精神的环节,也是最能培养幼儿科学态度与方法的环节。也是最能培养幼儿科学态度与方法的.环节,幼儿的记录方法也是活动的一大亮点。

这次活动使教师真正明白了“每个幼儿都是天生的科学家”这句话,感受到了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充分尊重幼儿的发展特征,努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氛围和适宜的环境。

摩擦起电教学设计 篇2

一、电荷的引入

电荷虽然看不见,摸不着,非常抽象,但又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对此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这为本课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师在电荷的引入上,可以多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这样能够拉近学生与物理知识间的距离,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这些现象:在干燥的秋冬季节,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结果是越梳越乱;灰尘常被吸附在衣服的表面;晚上熄灯后脱衣服的时候,经常会看到闪闪亮光,同时还伴随有噼里啪啦的声响;冬季穿着羽绒服,在接触金属表面的时候经常会遭受“电击”;与头发摩擦过的塑料尺、塑料笔杆,能吸引碎纸屑;等等。通过这些现象,教师帮助学生认识到,神秘抽象的电荷原来与我们离得这么近,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我们却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它的存在。

二、摩擦起电实验

摩擦起电的实验,课本上用的是毛皮摩擦橡胶棒,丝绸摩擦玻璃棒,然后用橡胶棒和玻璃棒都能使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一定角度,说明橡胶棒和玻璃棒上都带上了电荷。为了说明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和玻璃棒上带的电荷是异种电荷,教师可以先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接触验电器,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一定角度,然后再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接触这个验电器,结果金属箔片立即闭合。在这个实验中,学生虽然对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异种电荷看得清清楚楚,但是心中仍会对以下两个问题感到非常不理解。第一个问题是,在这个实验中为什么仅仅是用毛皮摩擦橡胶棒,丝绸摩擦玻璃棒,反过来行不行?也就是说不仅用毛皮去摩擦橡胶棒,还要用毛皮去摩擦玻璃棒;不仅用丝绸去摩擦玻璃棒,还要用丝绸去摩擦橡胶棒。如果是这样的话,橡胶棒和玻璃棒带不带电荷?如果带的话,又带什么电荷?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是正电荷,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是负电荷?而不是相反的结果?

要想给学生解释第二个问题,就要涉及原子结构,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组成,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所有电子总共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也就是原子对外不显电性。原子核里正电荷数量很难改变,而核外电子却能摆脱原子核的束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从而使核外电子的数目改变。由于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当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就容易失去电子,使跟它摩擦的物体得到电子,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

初中学生要想真正透彻理解上面的这段话,还必须有赖于第一个问题的解决,解决的办法就是继续“做实验”。

实验1:用毛皮摩擦玻璃棒

实验现象:毛皮摩擦后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的两片金属箔张开。

实验结论:毛皮摩擦玻璃棒,玻璃棒带上了电。

实验2:用丝绸摩擦橡胶棒

实验现象:丝绸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的两片金属箔张开。

实验结论:丝绸摩擦橡胶棒,橡胶棒带上了电。

通过上面的两个实验,学生发现用毛皮摩擦玻璃棒,用丝绸摩擦橡胶棒,都可以使玻璃棒和橡胶棒带上电。学生感到很有趣,但他们又会接着想到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既然都带上了电,各带的是什么电荷哪?为此我们又做了下面的两个实验:

实验3:确定毛皮摩擦过的玻璃棒带什么电荷

实验做法:先用毛皮摩擦玻璃棒,摩擦后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小球,验电器的两片金属箔张开一定角度。再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接触验电器的小球。

实验现象:验电器的两片金属箔张开角度在第一时间是减小的。

实验结论:毛皮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相反,即毛皮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

实验4:确定丝绸摩擦过的橡胶棒带什么电荷

实验做法:先用丝绸摩擦橡胶棒,摩擦后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小球,验电器的两片金属箔张开一定角度。再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接触验电器的小球。

实验现象:验电器的两片金属箔张开角度在第一时间是增大的。

实验结论:丝绸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相同,即丝绸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通过上面四个实验,不仅能够很好地回答第一个问题,而且学生对摩擦起电现象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相互摩擦的两种不同材质的物体能否起电,取决于组成该物质的原子的原子核束缚电子能力的强弱对比,后面两个实验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毛皮、丝绸、橡胶棒、玻璃棒的原子核束缚电子能力的强弱对比情况。组成橡胶棒的原子其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最强,其次是毛皮和丝绸,玻璃棒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最弱。

三、建议

“摩擦起电”典题解析 篇3

例1 摩擦起电是( ).

A.转移正电荷的过程

B.使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的过程

C.电子和质子同时转移的过程

D.创造电荷的过程

解析 这道物理概念辨析题看似简单,但要解决此类题,必须对原子结构和摩擦起电的本质和原因有深入的理解,并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1)对原子内部结构,首先要知道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绕核高速运转的电子组成;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其次要知道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由于受原子核的束缚作用,围绕原子核高速旋转.由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电中性而不带电.(2)对摩擦起电原因,我们要把握住两点: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②束缚电子本领弱的物体易失去电子带正电,束缚电子本领强的物体易得到电子带负电.所以答案选B.

运用上述知识点,容易解决下题.

例2 一个物体没有带电,是因为( ).

A.物体内部没有电荷

B.物体内部没有电子

C.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总数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相等

D.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与一个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等

答案为C.

例3 任取两个原来不带电的物体,相互摩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个物体带电,另一物体不带电

B.两个物体带等量正电荷

C.两个物体带等量负电荷

D.两个物体带等量的异种电荷

答案为D.

例4 如图1所示,玻璃棒与丝绸摩擦,玻璃棒为什么带正电?丝绸为什么带负电?相互摩擦的物体带何种电荷,取决于什么?

解析 丝绸与玻璃棒摩擦,丝绸中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强,因得到电子带负电,玻璃棒中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弱,因失去电子带正电;同理毛皮与橡胶棒摩擦,毛皮因失去电子带正电,橡胶棒因得到电子带负电.相互摩擦的物质带什么电荷,取决于该物质中原子核束缚电子能力的强弱.

例5 如图2所示,当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一个挂在绝缘细线下的小通草球时,发现通草球也向橡胶棒靠近,由此可判断( ).

A.通草球带正电

B.通草球带负电

C.通草球不带电

D.以上判断都不对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两个知识点:(1)摩擦起电后,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2)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即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由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小通草球与带负电的橡胶棒相互吸引存在两种情况:不带电或带正电荷,故选D.

例6 如图3所示,已知验电器带正电荷,用一物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金属箔闭合后又分开,则物体带电情况是( ).

A.带正电荷 B.带负电荷

C.不带电 D.无法判断

解析 要解决此题,我们首先对验电器的使用和工作原理有所了解.验电器是根据两金属箔是否有张角来判断与其接触的物体是否带电,张角越大则带的电荷越多.其工作原理是:当带电体与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后,电荷经金属杆导入到金属箔,是两金属箔之间带同种电荷而相互排斥引起的.题目提示金属箔本来带正电荷,当接触某一物体后两金属箔闭合,说明金属箔中的正电荷被负电荷中和了而不带电,则物体应该带负电荷.至于金属箔后来为何又张开,是因为物体带的负电荷数比金属箔带的正电荷数要多,物体所带的负电荷中和掉金属箔上的正电荷后,又有负电荷转移到金属箔上,故本题应选B.

对例6进一步拓展:如果物体带的是正电荷,则金属箔张角会如何变化?如果物体带的负电荷数比金属箔上的正电荷少,则金属箔的张角又会如何变化?

答案 如果物体带的是正电荷,则张角会增大;如果物体带的负电荷数比金属箔上的正电荷少,则金属箔的张角会变小,不会出现金属箔闭合又张开的现象.

利用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还可解释下列问题.

例8 如图4所示,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为什么头发会越梳越乱?

答案 头发越梳越乱的原因,一是被摩擦的头发带了同种电荷而相互排斥,二是梳子与头发带了异种电荷而相互吸引.

例9 如图5所示,我们在做塑料尺和头发摩擦吸引纸屑实验时,仔细观察的同学会发现,纸屑先被吸引,然后又被弹开,如何解释这种现象?

解析 首先,我们知道塑料尺经摩擦带了电荷后,会吸引轻小物体碎纸屑;其次,当碎纸屑在与塑料尺接触后,与塑料尺带了同种电荷,同种电荷会相互排斥,会将纸屑弹开.

说明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物理现象都可用上述知识点来解释,如:穿腈纶的衣服很容易脏,就是因为腈纶衣服相对于棉质衣服更容易摩擦起电,带电后吸引轻小灰尘;利用静电喷漆,为什么喷出的油漆喷在工件上,能喷布均匀、节约涂料,就是利用喷出的油漆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静电除尘、静电复印等与生活相关的物理问题,都可用上述静电知识来解释.

例9 当人们在漆黑的晚上脱毛衣时,为什么常有电火花出现,并伴有一定声响?

解析 这里涉及摩擦起电和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引起的放电现象.由于毛衣在相互摩擦时带了异种电荷,且异种电荷在相互吸引时会击穿空气形成电火花,产生小规模的放电现象.如图6所示,闪电形成的原理也是上述原因,由于云层与云层之间所带的异种电荷在相互吸引中和时,将空气击穿而形成大规模放电.

静电中的放电现象,有时会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一定危害,同学们能否解释下列现象?

例10 如图7所示,运输燃料的油罐车,在装油、运输过程中,为什么在车上安装一条拖在地上的铁链?

解析 油罐车中的油在与罐壁摩擦时,油与罐壁带了异种电荷,当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相互吸引中和而击穿空气产生的电火花会点燃易燃物油,从而引发火灾导致油罐车爆炸.采取的措施是在车上安装一条拖在地上的铁链,使产生的电荷导入大地.同样,飞机在空气中飞行时,机身与空气摩擦而产生大量的电荷,飞机着陆时,地勤人员接近机身时,可能会产生火花放电,严重时可将人击倒.解决的办法如图8所示,用导电橡胶做轮胎,飞机一着地,电荷就被导入大地.

大班科学:摩擦起电 篇4

大班科学:摩擦起电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玩中发现摩擦产生静电的现象。

2、体验大胆猜想和认真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

3、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

塑料梳子、塑料尺子、塑料笔、塑料袋、纸屑、铅笔、水彩笔、记录卡、两种颜色的盘子等。

活动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

活动过程:

一、猜一猜,想一想: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碎纸片,请小朋友们动动小脑筋想一想,如果我们不直接用手拿,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将红色盘子里的纸屑放到黄色的盘子里。

小结:小朋友真爱动脑筋,想到的办法可真多。

二、玩一玩、试一试:

请幼儿尝试用一支水彩笔把小纸片从一个盘子里取到另一个盘子。

老师也想到了一个好办法,看,这是什么呀?(水彩笔)水彩笔也能把小纸片取出来,你们信吗?请小朋友去试一试,玩一玩,注意玩的时候不要把小纸片掉在地上,做一个讲卫生的孩子。(教师巡回指导)你们把小纸片取出来了吗?谁来说说看?

三、幼儿实验,尝试用水彩笔取出小纸片。

我的办法和你们的都不一样,小朋友仔细看,彩笔彩笔头上擦,纸片纸片起来吧。你们看小纸片怎么样了?(吸起来了)谁来说说看我是怎么做的?(在头发上擦擦)那你们想试一试吗?(幼儿实验)你们刚刚实验成功了吗?谁来试试看?

小结: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水彩笔在头上擦一擦就可以把小纸片吸起来了呢?原来水彩笔与头发摩擦以后产生了静电,这种现象就叫摩擦起电,叫什么呀?(摩擦起电)

四、尝试用不同材料进行摩擦起电。

1、猜一猜。

老师还给小朋友准备了一些材料,看,这是什么?(塑料梳子、塑料尺子、塑料笔、塑料袋、铅笔、筷子等)这儿还有一张记录表,先请小朋友猜一猜,它们跟头发摩擦以后,能不能产生静电,将小纸片吸起来,如果能就在下面打“√”,不能就在下面打“×”,看,这是小朋友第一次猜想,我们把它记录在第一次的表格里。

2、试一试。

刚才小朋友都猜想了,现在我们来试一试,看看小朋友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那我们就来验证一下,请小朋友拿每样材料跟你的头发摩擦,看看那种物体能将纸屑吸起来,把你的验证结果告诉老师记录在第二次的表格上。幼儿操作,老师进行记录。

3、提问:为什么梳子、直尺、水彩笔能与头发摩擦起电呢?它们有个共同的地方是什么呢,想一想?(因为它们都是塑料做成的)

五、教师小结。

活动延伸:

大班科学活动:摩擦起电 篇5

常熟市湖畔幼儿园

姜雪寒

活动目标:

1、感知有些物体摩擦后可以带电,能吸起纸屑等轻巧物体。

2、能正确记录自己实验结果。

3、感知现实生活中的静电。

活动重点:感知有些物体摩擦后可以带电,能吸起纸屑等轻巧物体。活动难点:能正确记录自己实验结果。活动准备: 1、8盆小纸屑、塑料尺40个,吹好的气球1个。

2、木筷子、铁质勺子、塑料吸管等不同材质的材料、实验记录单每人一份。

3、ppt课件。活动过程:

一、魔术导入:

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小纸屑和一把小尺子,他们想粘在一起做朋友,小尺子能吸起小纸屑吗?(老师边说边示范,体现出结果为不能)那老师可以用魔术让它们粘在一起,想不想看魔术? 2.表演魔术。

教师念魔语:磨磨磨擦擦擦、磨磨磨擦擦擦,魔法快 点 来!3.小朋友念魔语试试。

师:小朋友刚才没有看清楚,老师再表演一遍。你们来念魔语我来变魔术。(师操作实验2次魔术,在头发上摩擦尺子后吸纸屑,纸屑被吸到尺子上。)4.幼儿一起体验魔术的乐趣。

大家也想玩一玩这个魔术吗?(想)老师说的魔语你们还记得吗?磨磨磨擦擦擦、磨磨磨擦擦擦,魔法快 点 来!那我们现在回到座位,拿起小尺子摩擦吧!5.增加难度做 魔术。

师:除了在头发上摩擦,还可以在哪里摩擦?(衣服)我们拿起小尺子再去试一试吧!6.小结实验结果

师:为什么尺子在摩擦后会把小纸屑吸起来呢?(幼儿自由回答)

因为塑料尺在与小纸屑摩擦后会产生一种静电,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摩擦起电。

二、幼儿猜测哪些材料会产生静电

1.师:老师这边准备了一些其他的物品也想和小纸屑粘在一起做朋友,看看有什么?(有

木筷子、铁质勺子和雪花片、吸管)

2.我们一起来猜测下,谁能与小纸屑摩擦后做朋友,谁不能?幼儿自由回答。

3.老师发现小朋友们的猜测结果都不太一样,那么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验证说的是正确的呢? 幼儿:做实验。

三、.实践操作:验证哪些材料与纸屑能产生静电 1.做实验记录在哪里呢?(记录单)

教师引导幼儿看明白记录单。2.幼儿回到位置做实验。

四、总结实验结果

1.请个别幼儿展示自己的记录单

师:谁来给大家分享他实验结果?说说谁和小纸屑做了朋友,谁没有?你觉得什么原因? 2.教师做实验小结: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塑料吸管、雪花片和铁勺子都能产生静电,吸起小纸屑,木筷子是木头的,不能吸起小纸屑。如果你的实验和正确结果不一样,那是因为我们的小材料摩擦的不够久、摩擦后停留的时间太长、季节的原因(干燥的冬天静电较强)。

3.幼儿讨论生活中遇到的静电

(1).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静电随处可见,大家想一想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遇到静电了?

幼儿交流、回答,教师出示相应的图片。(有时在脱衣服时会听到噼啪的声音,如果在暗处还会看到闪亮的火花;用梳子梳头发时头发会飘起来,逛超市手扶着电梯会突然疼了一下„„)

教师总结:

大家讲的都很好,这些都是摩擦后产生的静电现象。小朋友们在玩科学区游戏时,也可以做观察,看看什么东西摩擦后也会产生静电,把它记录下来,大家一起分享。

五、活动延伸

摩擦起电的作文 篇6

陈老师对我们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陈老师先把笔放进她的外套里摩擦,然后小心地拿出笔,最后把笔放在了纸片上,纸片竟然吸在了笔上。这时,有一位同学说:“这是因为摩擦会产生静电。”“叮叮叮……”下课铃响了,我仍然沉浸在实验中。

中午回家,我也模仿陈老师的样子,左手拿着一把尺,把尺子放在头发上反复摩擦。等到尺子发热时,把尺子靠近碎纸片,突然,纸片就被吸了上去。

两次关于“摩擦起电”的小实验,原理都是一样的:物体在反复摩擦之后会产生静电,纸片就被“吸”了上去。

摩擦起电作文300字 篇7

老师给我们每人准备了一块报纸片,我的报纸片长五十毫米,宽三十五毫米。接着我们从身边挑了一件塑料物,我挑的是积分卡。你别以为有这些材料就可以做实验了,我们还要把报纸片“加工”一下,变成碎纸屑。你听,全班同学默不出声,只有剪刀咔嚓咔嚓的声音,转眼间,同学们的报纸片就“粉身碎骨”了,我撕的报纸屑最大的有小指的指甲盖那么大,最小还不如一个蚕宝宝的卵那么一点点大呢!好了,我的碎纸屑准备好了,只等老师说实验开始了!

终于,老师一声令下,实验开始了!我拿起积分卡,十分用力地在衣服上摩擦了大约三四十下,终于积分卡发热了,靠近纸屑,我发现小纸屑跳到了尺子上,我看了一下旁边的女同学,哇!她的尺子上吸了很多纸屑。小纸屑真顽皮,久久不愿离去,大约在尺子上站了一分钟。

小纸屑为什么会被尺子吸起来呢?原来,尺子摩擦会产生静电,有吸附力。

摩擦起电小实验作文 篇8

老师给我们演示了一遍,先用尺子摩擦头发,接着用尺子慢慢贴近纸片,然后尺子竟然把撕过的纸片吸起来了,有的同学疑惑不解,说摩擦过的头发的尺子不还是一把尺子吗?老师告诉他说“塑料尺摩擦头发可以产生静电,而静电可以吸附纸片,让纸片立起来。”听了老师的解释,同学们恍然大悟。

老师演示过后,便让我们自己动手操作,我先用尺子摩擦我的头发,接着把刚才准备的纸撕成小纸片,然后我将尺子慢慢贴近小纸片,最后我没有吸起纸片,我有些失望。但是我不放弃,我在第二次试验中成功了,我高兴极了。

摩擦起电小实验作文 篇9

老是拿起一张白纸,毫不犹豫的把这张完整的白纸,不费一点力气地慢慢的撕起来,最后老师白纸撕成了纸片,接着老师把纸片分给我们每人一张。我分到了一张锐角三角形的纸片,长大约有我的笔盖那么高。

老师又让我们把纸片撕成了纸屑。我开始撕了,我先用左手捻住纸片右手情不自禁的撕了起来。起先我不费九牛二虎之力,就撕成了几十片大纸屑,撕了三四次之后,就要费力了,撕到越后面就越难撕,我撕了七八下就撕不动了。已经成了小纸屑了,有各种各样的,像图形军队。

接下来老师又发令了,老师给我们做了示范,老师先将笔慢慢地放进头发里,老师轻轻的摩擦了下,看了老师的示范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做实验。我仔细的观察了一下,每人的笔都不一样,我的是圆柱形的。我把笔放在头发里使劲摩擦了下,把笔放在纸屑中间,纸屑们争先恐后地要到我的笔上来,一上去跳了一个舞就掉下来了,有的在笔上待了二三秒,其中有两只例外,它们上去先跳个舞,然后使劲的抱住我的笔,我看了目瞪口呆,我好不容易才把它们放下来。

中班科学实验:《摩擦起电》教案 篇10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知摩擦起电的现象,初步了解什么叫摩擦起电。

2、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

3、对幼儿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进一步锻炼与提高。

重点:引导幼儿感知摩擦起电的现象,初步了解什么叫摩擦起电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

难点:对幼儿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进一步锻炼与提高

二、活动准备

1、笔每人一支,碎纸屑,泡沫渣,毛线、羽毛等材料分组准备好。

三、活动过程

1、组织教学,谈话导入游戏。

师:小朋友们快坐好,我们一起来做《手指操》

师:小朋友们说得可真棒!双手是我们亲密的好朋友,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做许许多多的事情,那么,今天我们就用这对小手好朋友来玩一个好玩的.魔术。

2、幼儿动手操作,了解什么是摩擦起电的现象。

(1)幼儿操作

师出示尺子,碎纸屑,让幼儿说它们的名称。

师:我请一个小朋友试试能不能把纸片吸起来,我请***小朋友。

教师提出活动要求,让幼儿用尺子把碎纸屑吸起来,幼儿分组活动,要注意及时提醒幼儿千万不要把碎纸屑掉在地上,要做一个爱清洁,讲卫生的好宝宝。

让幼儿动手操作。幼儿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吸起纸屑的。

(2)教师示范

师:刚才大家都开动了小脑筋,可是纸屑没有吸起来呦!别灰心!你们知道吗?老师可是一个有名的魔术师,现在就让我这个大师来给你们变这个魔术吧!

教师动手实验,让幼儿认真观察。教师边做边说,尺子头发擦呀擦,纸屑纸屑起来吧!吸起来了吗?

幼儿再次分组做实验,教师巡回了解幼儿实验情况。让实验成功的幼儿到前面演示一下实验过程,并及时表扬。

再由失败的幼儿也到前面来演示,教师点名其他幼儿帮助他完成实验并说一下为什么会失败。提醒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要认真观察,这样才是聪明宝宝,并对上前来帮助完成实验的幼儿提出表扬,强调要互相帮助,团结协作。

(3)第二次分发活动材料(大块厚卡纸,泡沫渣,细羽绒,毛线头,小石子)

幼儿分组活动,看看摩擦过的尺子除了吸起纸屑,是不是还可以吸起其它东西。

师:现在请小朋友帮老师填表格,看看老师发给小朋友的东西是不是都能被吸起来,能吸起来的打钩。

幼儿操作

3、游戏结束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东西能不能被吸起来。

教师示范验证结果。

师:现在请小朋友回家也找一找还有那些东西也可被吸起来。

四、教材分析

中班幼儿活泼,好动,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设计了较多的活动,使幼儿在玩中学到科学知识,在授课过程中,我及时对幼儿进行引导,帮助他们了解了什么是摩擦起电的现象,还注意了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注意了及时对幼儿活动结果做出评价,当然其中还存在许多不足,我感觉课堂设计有点过于嗦,课容量有点太满,没有注意到与其他学科适时的渗透,在以后我会努力提升个人素质,促使自己不断的进步。

五、活动反思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摩擦起电》 篇11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吸管摩擦起电后可以吸附纸片。

2、体验吸管摩擦起电现象的.乐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35根吸管,两只气球、红黄蓝三色鱼数条,红黄蓝框三个

活动过程:

一、变魔术(出示吸管,碎纸片)

1、教师示范:我有一支神奇的魔术棒,可以变魔术。念咒语:磨一磨,擦一擦,1234567,变!(吸起碎纸片)

提问:刚刚老师是怎样来变魔术的啊?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动作)

2、多部位摩擦:你们猜猜,在衣服上磨磨会吸住碎纸片吗?那裤子上呢?(先幼儿猜想,后教师实践)

3、幼儿操作:大家想不想试一试啊?那我们一起来做魔术师,一起变变变。

(教师巡回指导,一边念咒语多次操作)

4、交流经验:请成功的小朋友来讲讲经验,你是怎么做的,用xx?哪些部位?

二、帮猫妈妈钓鱼

1、引入情境:猫妈妈刚刚打电话给我,她听说我们小朋友会变魔术,很好奇。猫妈妈有一个鱼塘,鱼塘里有红蓝黄三种颜色的小鱼,她想请小朋友们帮她来钓鱼,红色的小鱼放在红色的鱼框里,蓝色的小鱼放在蓝色的鱼框里,那黄色的呢?那我们要用什么好办法来帮猫妈妈钓鱼呢?

2、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帮猫妈妈把鱼送回去后,进行经验交流:你钓了多少条小鱼?有没有放对位置?

三、结束环节

1、用气球摩擦头部,猜猜气球会不会黏住头发?

2、两个气球同时摩擦头部,看看两个气球会发生什么现象?

《摩擦力》教学设计 篇12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摩擦现象,理解滑动摩擦力的概念。二是通过“控制变量法”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并让学生了解“控制变量法”是研究物理规律的一种重要方法。三是增大与减小摩擦的方法,这也是“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良好素材,课本通过大量生活中的实例来突出这一新课程理念。

2、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摩擦力是初中力学中继重力、弹力后的又一种力,是力学中最基础的知识,它为今后学习运动和力、二力平衡等内容做好铺垫。通过学习本节知识提高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生活实例和实验的观察知道摩擦力。

(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3)、通过探究学习知道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合理的科学猜想、合理的实验设计及控制变量法的运用,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勤观察、多动手、多动脑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分为二”看问题的辩证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探究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以及控制变量法的实验设计。难点:实验中使用弹簧测力计在水平方向拉动物块做匀速直线运动。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设置情景,引入新课

以《西游记》唐僧师徒四人巧渡通天河的视频为背景,让学生谈谈走在冰面上和走在普通的地面上的感受。学生气度学习目标,引入新课。【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进行新课

1. 感知摩擦,构建感念

学生活动1:将手掌按在课桌上,向前滑动,感受桌面对手掌的阻碍作用。

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力?力的作用点在哪里?力的方向如何?总结出摩擦力的概念。

学生活动2:让滑块在木板上运动,学生观察木块静止、滑动、滚动的情况,引导学生观察总结摩擦力的种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强调这节课重点学习滑动摩擦力。

引导学生总结滑动摩擦力的感念,从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来认识滑动摩擦力。让学生关键理解物体间的相对运动,通过举例人向前运动的例子,说明强调滑动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而不是阻碍物体运动的力。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总结问题的能力。2.合作探究、建构新知

第一环节,讨论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此环节,通过回忆测量物体重力的方法,从而引导学生联想是否也可通过测量拉力,用转换法间接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此时,再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加油站信息,找出滑动摩擦力的测量方法:当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匀速滑动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的大小反映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第二环节,猜想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此环节,通过观看两个实验视频,即“筷子提米”和“冰壶比赛”,让学生谈谈活动过程中的感受。进而启发学生讨论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我会将合理的猜想板书出来。

【设计意图】培养并保护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猜想。同时变过去的“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最大限度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三环节,设计方案、提升自我

引导学生根据猜想选择桌面上的器材进行分组讨论设计实验。在讨论的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实验方法。经过讨论,总结出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应采取“控制变量法”。并参考课本设计出记录数据的表格。由优秀的小组代表口述展示实验一、二的操作方法。实验一: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

实验二:探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实验三:探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大小的关系。实验四:探究摩擦力与物体速度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挖掘教学内容中蕴藏的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适时对学生进行方法教育,同时,本段教学能培养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能力。

第四环节,分组实验、探究规律

在这里,我对实验器材做了如下改进;在长方体木块的一个面粘贴了一块砂布,这样可以方便的探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为了节省实验的时间,获得最佳的课堂实验效果,实验一、二探究结束后,把实验三、四分别分配不同的小组探究,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老师巡视及时指导。最后,选出小组优秀代表上台将实验一、二进行操作演示,并对实验过程进行说明讲解,老师对展示小组进行适当的鼓励。

实验结束后,先让同学对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

得出结论后在交流过程中,针对学生在实验中发现的木块难以匀速拉动及出现的指针晃动导致读数困难等问题,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改进。

(1)弹簧测力和木块固定不动,拉动长木板,读出弹簧测力的示数。

(2)用铁架台将测力计悬挂起来,并通过定滑轮改变力的方向,将水平的力改为竖直方向,这样就很方便进行读数。

【设计意图】希望通过组内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用物理语言描述问题的能力和团体合作意识。3.回归生活,突出应用

先由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增大或减小摩擦的例子,再通过视频资料,展示鞋底花纹、泥坑中打滑的汽车垫草垫的生活现象;气垫船和磁悬浮的科技应用;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渗透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课程理念。4.同步演练、拓展提升

1、(双选)在测量摩擦力的实验中,用弹簧测力计拉一木块沿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下 列选项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A.本块受到的重力与木块受的支持力 B.地面受的摩擦力与木块受的摩擦力 C.木块受的拉力与木块受的摩擦力 D.地面对木块的支持力与木块对地面的压力 若不匀速呢?若加个砝码呢?此时砝码和木块间的摩擦力是多大?

2、如图所示,用10N的力把一个重为2N的黑板擦压在竖直黑板上,黑板擦处于静止状态;当压力减为8N时,黑板擦沿黑板匀速下滑。则在下滑过程中()A.受到黑板的摩擦力为8N B.因为是匀速下滑,所以机械能保持不变 C.黑板由于形变产生的弹力与压力F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D.黑板擦的重力与黑板对黑板擦的摩擦力F是一对平衡力

3、用3N的水平推力推一个物体,没推动,则摩擦力为 ;

2、用5N的水平推力推一个物体,没推动,则摩擦力为 ;

3、用10N的水平推力推一个物体在水平地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则摩擦力为 ;

4、若把推力增大到20N,让物体在该水平地面上运动,则摩擦力为 ;

5、若把推力撤掉,让物体由于惯性在该水平地面运动,则摩擦力为 ?

【设计意图】这样安排既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也使教师了解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对掌握较薄弱的地方在小结时加以强调。

这一环节,我将请一位同学总结出本节收获,不全面的可由其他学生补充。最后我设计了两道作业题:

(1)、观察自行车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你能想出哪些办法来增大或减小摩擦。

(2)、以“没有摩擦的世界”为题,写一篇科幻小论文。

【设计意图】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也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在课外得到延伸与巩固。

五、板书设计

§6.5 摩擦力

一、滑动摩擦力

1、定义:一个物体在另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所受到的阻碍物体间相对运动的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2、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二、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压力大小: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2、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在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三、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1、增大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③变滚动为滑动。

2、减小方法:①减小压力;②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③变滚动为滑动。④使接触面彼此分离。

【设计意图】摩擦力这节课,知识点多、信息量大,初学者容易感觉混乱。为更好的让学生把握重点和难点,我采用提纲式的板书形式。这样的板书,条理清晰,重难点突出,方便学生记录,又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六、教学反思

1、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把科学探究的学习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到同等地位。这与传统的教学不同,这节是按新课程理念和目标,将学习的重点转化为知识的探究过程。

上一篇:党建廉政党风廉政下一篇:电动叉车作业指导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