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贸摩擦(精选4篇)
经贸摩擦 篇1
摘要:在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 各国经贸联系日趋紧密, 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到目前为止, 中外经贸摩擦主要发生在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 这些都是由于中国主要出口的国际市场过分集中导致的。尽管中外经贸摩擦的主要对象是发达国家, 但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贸摩擦也不容忽视。
关键词:摩擦,反倾销,技术贸易壁垒,灰色地带
在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 各国经贸联系日趋紧密, 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到目前为止, 中外经贸摩擦主要发生在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中国每年发生的国际经贸摩擦主要是由发达国家提起, 除运用三大贸易救济措施外, 技术贸易壁垒、绿色保护等也成为发达国家应对贸易竞争的主要工具。另外, 贸易摩擦每次涉案金额都比较大。如2004年美国对中国家具提起的反倾销案, 该案涉及的贸易额就高达10亿美元, 是中美贸易史最大额度的反倾销案。这些都是由于中国主要出口的国际市场过分集中导致的。尽管中外经贸摩擦的主要对象是发达国家, 但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贸摩擦也不容忽视。以反倾销为例, 中国遭受国外反倾销最多的是来自发展中国家, 据WTO统计, 1995~2003年, 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反倾销立案数量为226起, 占中国所遭受反倾销立案总量的63.5%。其中印度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是最高的, 占总数的19.4%。
一、反倾销摩擦
据WTO统计, 1995年到2003年共有97个国家遭到反倾销指控。其中, 遭受反倾销指控最多的国家是中国, 共356起, 占反倾销立案总数的14.7%, 比排在第2位的韩国 (182起) 高出近1倍。 (1996~2000年平均每年立案数达到37.6起, 进入21世纪以后, 国外对华反倾销更加频繁, 2001~2003年立案分别高达55起、51起和47起。) 遭受最终反倾销措施232起, 占WTO成员反倾销总量的16.5%, 而同期中国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则非常低, 2003年中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只有6.0%。
在全球关税壁垒不断削减, 非关税壁垒不断消除的情况下, 各国为保护本国贸易的需要使得反倾销措施运用频繁。中国遭受反倾销调查如此严重的原因:
首先, 非市场经济替代国问题。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第15条“确定补贴和倾销时的价格可比性”, (a) 项 (ii) 规定, 如受调查的生产者不能明确证明生产该同类产品的产业在制造、生产和销售该产品方面具备市场经济条件, 则该WTO进口成员可使用不依据与中国国内价格或成本进行严格比较的方法。如果中国未能得到WTO进口成员国认定其是一个市场经济体, 该项在15年后才能中止, 这些都给中国遭受反倾销摩擦埋下了隐患, 如美国406条款针对非市场化国家制订的特别保护法案, “市场干扰”的说明对中国都是非常不利的。另外, 它的启动非常容易, 在“产业代表资格上的界定”没有做说明, 所以有很大的自主裁量权。对中国在一定时期内课加了比其他世贸组织成员更高的义务。
其次, 我国出口秩序混乱。我国出口的产品大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技术含量低, 产品附加值低。在企业规模相对较小, 没有能力进行技术开发的同时, 价格竞争就是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 导致出口秩序非常混乱, 企业低价倾销难免发生。虽然2004年修订的《对外贸易法》加入了第八章对外贸易救济, 但长期以来, 由于中国政府职能尚未彻底改变, 多数行业协会形同虚设, 没有有效地解决出口秩序混乱的问题。
再者, 反倾销具有示范效应。欧盟有25个成员国, 只要成员国中有一个对华提出反倾销指控, 在欧盟25国就会产生连锁反应, 损失巨大。
最后, 反倾销规则中存在着诸多漏洞。GATT第6条第1款规定非常原则性, 条文措辞含糊, 具体措施也较为笼统, 这为后来按国际贸易发展情况作不同解释留下了余地, 为反倾销措施的滥用提供了机会。“利益成员”的定义在实践中操作起来比较含糊。此外, 在反倾销的争端解决规定中也存在漏洞。这些都使得反倾销立案比较容易, 据世贸组织统计, 从1995年1月1日至2003年12月31日, 世界各国等对国外进口产品发起了2416起反倾销调查, 实施了1512起的反倾销措施。也就是说, 有37.46%的反倾销调查以不存在倾销或没有造成损害而终止。所以这些都是被成员国所滥用的。
二、技术贸易壁垒摩擦
中国出口领域由于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引起的贸易摩擦也越来越多。根据商务部的调查报告, 2000年, 中国出口企业受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的比例为66%, 出口产品受限制的比例为25%, 造成的损失是111亿美元。2002年, 中国有71%的出口企业、39%的出口产品遭遇到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 造成损失约170亿美元。从行业来看, 纺织、轻工、食品土畜、机电、医药保健等行业的出口均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 其中食品土畜产品出口受到的损失最为严重, 2002年有近90%的企业受限, 造成损失约90亿美元;轻工、机电类产品较加入世贸组织前受到的影响更为严重, 损失分别约为40亿美元和20亿美元。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产生有其合理性。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为了保障国家安全, 人类健康安全和动植物健康安全, 实行一些强制或自愿性的技术标准是非常必要的。但是, 由于各国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所制定的各种技术标准就存在一定的差别。发达国家在技术领域处于垄断地位, 其以保护本国消费者利益为名义, 通过立法手段, 根据自己现有的生产技术水平制定强制性的技术标准限制外国商品进口。这些标准发展中国家往往难以达到。因此, 这些貌似公正实则不公的标准, 势必将发展中国家的商品排斥在发达国家市场之外。
美国、欧盟和日本是对中国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地区和国家, 这3个地区和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出口企业造成的损失占总损失的95%。他们采取的主要方式是“技术法规化”、“增加检验检疫项目”和“认证制度”。工业发达国家根据本国利益需要, 将部分或全部相关标准进一步规范化, 形成了法规。制定了苛刻甚至不合理的技术标准。2001年7月1日, 欧盟实行新的茶叶农药残留量检验标准, 这项标准多达108项, 与原来的标准比较, 限量指标苛刻得多, 比如, 三氯杀螨醇的残留量缩小到原标准的0.5%, 氰戊菊酯的残留量缩小到原标准的1%。同时, 对茶叶的抽验范围从20世纪80年代的6种扩大到了62种。欧盟实施的进口茶叶新标准对我国的茶叶出口造成了巨大冲击。在动植物检疫措施方面, 美国对进口产品实施了多种措施,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并不符合WTO的SPS协议的要求, 给相关产品对美国出口构成障碍。如美国在对中国传统中药的贸易管理中, 一直无视中国中药与西药的根本性差异, 实施多种不合理的管理措施。近年,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禁止含有他汀类的保健食品在美国作为非药品销售, 这对中国基于中药开发的保健食品对美国出口造成了很大障碍。2002年4月, 日本公布了新的蔬菜农药残留量限量标准, 规定菠菜的毒死蜱限量为0.01mg/kg, 而国际标准对菠菜毒死蜱的最严限量也为0.05mg/kg。如果采用国际标准, 我国输往日本的菠菜农药残留不合格率将提高80%。无论是商品范围、检测项目还是检测标准, 日本对待中国产品都采取了与其他国家产品以及日本本国产品不同的政策, 严重违背了WTO的国民待遇原则和最惠国待遇原则。
WTO虽然也鼓励各成员使用现有的国际标准, 但允许一国为实现特定的环保目标可以采取比国际标准更为严厉的标准。这实际上肯定了各国的“环保例外权”, 所以现在绿色壁垒才会愈演愈烈。此外, 我国自身也有问题。由于信息系统不发达, 对进口国的各种技术限制所知甚少, 缺乏对贸易中的有关标准、法规的最新版本, 贻误成交机会;国内认证体制尚不健全, 同一种产品为适应不同的市场, 不得不进行多次重复检验, 抬高了出口产品的成本;急于发展本国经济的强烈愿望, 引进了发达国家许多淘汰或被限制的污染严重的产业。这些使我国的利益受到侵害, 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也是遭受绿色壁垒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另外, WTO协定的灰色地带。与技术贸易有关的协定: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 (TBT) 和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定 (SPS) 。TBT协议和SPS协议中一些重要条款, 因为某些条款的模糊性, 容易被贸易保护主义所利用。TBT第2.10款也为环保环境和健康给予了特别“例外”, 即“如一成员面临涉及安全、健康、环境环保或国家安全等紧急问题或面临发生此类问题的威胁”, 也存在一个“模糊地带”, 即如何界定和衡量成员在保护环境、健康方面面临的紧急问题。SPS第3.3款中并没有规定“成员方可以采取临时的预防措施”中的“临时性”的判别标准, 即多长时间可以被认为是“临时性”的。这些含糊的概念很容易被一些国家利用, TBT第11条和SPS第9条对给予发展中成员的技术援助都有规定, 但现行法规中对技术援助没有具有约束力的规定, 发展中成员很难获得真正意义的技术援助。TBT第12.3和SPS第10.1款都规定了对发展中成员的特殊和差别待遇, 然而这些条款中依然缺乏具体的实施规定, 发展中成员的利益得不到保障等等。
参考文献
[1]刘力.中国:直面国际经济摩擦[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4.
[2]反倾销统计.www.wto.org.
[3]张小济.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问题[M].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3.
[4]孙晓萍.WTO货物贸易法[M].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 2003.
[5]白光.WTO规则漏洞与争端案例[M].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2.
[6]隆国强.十大应对策略:中国直面国际贸易摩擦高发期[J].国际贸易, 2003 (12) .
[7]叶全良, 王世春.国际商务与技术性贸易壁垒[M].人民出版社, 2005.
[8]国家环境保护总局《WTO新一轮谈判环境与贸易问题研究系列丛书》编委会.WTO新一轮谈判环境与贸易问题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5.
经贸摩擦 篇2
看中国产能过剩问题
文■雷 瑛
中国和美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两个贸易大国,两国经济具有高度互补性,经贸合作一直较为紧密。但在中美双方经贸发展走向深入的同时,美对中方发起的各类贸易救济调查也频频发生,其中不少贸易救济调查案件与中国国内产能过剩问题有着密切联系。
一、2013年美国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的部分贸易救济调查案件回顾
美国风塔贸易联合会2011年12月29日诉中国进口的应用级风塔产品有倾销补贴行为。2012年12月,美国商务部终裁对中国输美应用级风塔征收21.86%—34.81%的反补贴税和44.99%—70.63%的反倾销税。2013年1月19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作出肯定性终裁。
2012年6月26日,应美国最大黄原胶生产商斯比凯可公司的请求,美国商务部决定对原产于中国和奥地利的黄原胶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美国商务部2013年5月29日作出终裁,认定从中国进口的黄原胶存在倾销行为。2013年6月20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作出肯定性终裁。2013年7月2日,美国商务部颁布了黄原胶反倾销终裁后的最终税率,中国企业被征税率从12.9%到154.07%不等。
2013年10月24日,美国商务部应以生产味精闻名的日本味之素北美分公司提出的申诉,对中国出口的味精进行“双反”调查。味之素北美分公司宣称中国企业倾销幅度有64.77%—204.69%,补贴的幅度高于2%。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11月对中国味精反倾销、反补贴案做出损害初裁,认定从中国进口的味精对美国国内产业造成了实质损害。
二、涉贸易救济调查案件产品所属行业的产能过剩现象
从美国对中国进口产品发起的贸易摩擦案件当中可以发现:除了存在贸易保护主义因素之外,贸易摩擦的发生还与中国国内许多产业存在产能过剩有关。由于产能过剩,过剩行业产品出口在短期内大量增加,对进口国的同类行业产生冲击,以至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重点打击对象。
(一)风电行业的产能过剩
风塔是用钢焊接而成的柱子,是风电场建设必需的关键部件。由于风塔原材料中七成以上用的是钢材,而近十年来中国钢铁行业过剩情况十分严重,根据中钢协最新的汇总数据,2012年底,国内钢铁产能利用率仅为74.9%。因此,能大量使用消耗钢材的风塔生产项目受到青睐,许多生产钢及钢结构的企业纷纷转型制造风塔。这直接导致了中国风塔产能过剩且价格低廉。据美方统计数据,2011年美国从中国和越南共进口应用级风塔约2.659亿美元,约占当年进口总额的63%。其中我国风塔产品对美出口金额为2.22亿美元。量大且价格低廉,成为中国风塔产品被提起“双反”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黄原胶行业的产能过剩
中国从2005年开始,成为世界最大的黄原胶生产基地之一,近年来产量的复合年增长率达53%。西美信息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的黄原胶总产量达到74000吨,大约占到全球总产量的67%。目前超过七成用于出口,而美国、中东、西欧是主要的出口地区。美国商务部报告指出,中国在2009年到2012年间,对美出口的黄原胶大量增长,总值截至2012年为8240万美元。因此,出口至美国的黄原胶产品遭受反倾销调查也不令人意外。
(三)味精行业的产能过剩
目前中国的味精产量仍然稳居世界第一位。我国国内的味精消费量占总产量的60%左右,其余大量出口,以至国际市场都已饱和。据美方统计,2012年中国味精对美出口总额约为3690万美元,较2011年略有下降,但比2010年出口总额翻了一番。同时,味精行业属于低端产业,技术含量低,竞争手段主要是打价格战。因此,过于低廉的价格,加上短期内出口数量的大量增加,刺激了竞争对手,引发了“双反”调查。
三、对外输出无法长期作为国内行业产能过剩出口的理由
长期以来,中国制造业积聚了旺盛的生产力,为GDP的增长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导致生产结构的低端化,技术含量低、融资成本低、准入门槛低的行业迅速出现了过剩,过剩生产能力开始大量涌入国际市场,出口成为过剩产品的重要渠道。但靠出口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该模式存在具有不可持续性。
(一)易成为贸易保护主义攻击的目标,引发贸易纠纷
从中美2013年发生的贸易纠纷来看,量大和廉价是中国产品遭遇贸易救济调查的重要因素,而产能过剩产品在出口时往往会同时满足这两个方面。目前产能过剩已经导致行业毛利率显著下滑,行业中不少企业已走进负利率时代,这种情况下市场无序竞争愈演愈烈。出口报价竞相压价,过低价格往往有倾销之嫌。因此,产能过剩行业的产品出口时遭遇贸易救济调查的可能性比其他商品大得多。而且,即使中国产能过剩产品成本的确很低,在国际市场中的确有价格上的竞争优势,并没有倾销行为,也会由于对国外同行冲击过大遭到起诉,蒙受损失。
(二)中国出口的高速增长期已经结束,低附加值、同质化产品出口日益困难
从中国加入WTO起,中国出口经历了近十年的高速增长期,年均增长速度达27%以上。但从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中国出口一直面临严峻形势,出口增幅大幅下滑,外向型企业多艰难度日。尤其是国内劳动力成本、土地使用成本、资源环境压力等因素造成国内生产成本持续上升,企业成本压力加大。且与此同时,其他发展中国家,如越南、印度等国家的同行也展开了激烈竞争,使得出口愈来愈不容易。虽然2014年世界经济继续保持了稳中向好、温和复苏发展势头,尤其是欧美日发达经济体呈回升态势,中国企业新的出口订单也在增加当中,但如高速增长期般的出口形势将一去不复返,中国出口增幅将保持在10%以下[1],低附加值、同质化产品出口将面临更多困难。
(三)不符合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要求,来自政府层面压力增强endprint
2012年以来,国家统计局统计的6万余户大中型企业产能综合利用率基本低于80%,产能过剩从钢铁、有色金属等传统行业向风电、光伏等新兴产业蔓延。在产能过剩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国家已经痛下决心,将化解产能过剩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工作,不仅取消了对产能过剩企业的出口退税,责令其对资源环境污染问题买单。2013年12月9日,中组部发布《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策考核工作的通知》,还提出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指标,加大包括消化产能过剩等指标的权重。在这种局势下,产能过剩企业面临的只有转型和淘汰两种结局,以价格战在国际市场求生存的模式终将不存。
四、政府职能转换将是化解行业产能过剩的关键
从中国产能过剩行业的形成历史上看,多与政府行为和现行管理体制有密切联系。如地方政府为保证GDP的增长,鼓励国企进行大规模资本型投资、重复性投资,为完成招商引资任务,在明知是属于产能过剩的项目的情况下,还是引进过来;产能过剩企业遭遇经营困境,面临市场淘汰之时,给予贷款担保和政策优惠。因此,转换政府职能,是化解行业产能过剩的前提和关键。
首先,在经济工作指导思想上改变重投资、轻消费的倾向。产能过剩意味着一个行业的生产能力与消费能力不匹配[2],生产能力明显大于消费能力,因此需要对外寻找出口。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矛盾,需要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增长由投资出口驱动向消费驱动为主的转变。
其次,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定位服务型政府。化解其产能过剩的过程往往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这可能意味着财政收入减少和大量工人失业,甚至出现影响社会稳定的状况,但由政府出面进行干预,给予税收上的减免或信贷上的融资和担保无异于饮鸩止渴,不仅挽救不了已被市场下了驱逐令的企业,还把银行等金融机构拉下水,带来大量潜在坏帐。因此,政府尽量少干预,定位服务型政府,将精力重点放在制定产业容量规划,扶持科技进步创新,开展就业培训上。同时,建立统一的行业产能过剩评估指标体系和预警系统,让企业和投资者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行业产能及相关信息,避免投资的盲目性,再度出现产能过剩问题。
最后,要促进行业协会完善职能,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产能过剩行业尤其需要行业协会发挥其积极作用,帮助行业渡过难关,走向新生。如行业协会在产能控制方面,能够了解更多更准确的信息,在出口方面,也能发挥其协调作用,避免低价恶性竞争。在遭遇贸易救济调查时,可协助企业实施反倾销、反补贴等法律措施。另外,行业协会还能通过举办技术交流等活动,相互进行技术交流和管理经验交流,加快企业的技术升级改造,维护行业内企业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张前荣,我国产能过剩的现状及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13(11)26—27
[2]周其仁,新兴市场国家是中国化解产能过剩的新渠道[J].中国经济周刊,2013(11)24—25
经贸摩擦 篇3
一、中国面临的国际经贸摩擦
近些年来, 由于中国加快了经济建设的脚步, 整体经济实力与日俱增, 无论从对外贸易领域还是从国际政治环境来看, 中国于世界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出来。因此, 国际对华投资的增加及我国对外贸易的频繁使得国际间政治与经济格局出现了崭新的变化, 中国与世界各方的联系日益密切, 但同时也为日后的国际经贸摩擦埋下了伏笔。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撼动了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以往对国际经贸市场的主导地位, 因此, 必然会诱发一些对华不公平贸易举措及所谓的贸易保护原则的出现, 把中国置于不利之境。
1. 国际经贸摩擦概述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频繁开展对外贸易活动, 几乎世界范围内的各个角落都有“中国制造”的标志出现, 在很多电子制造领域以及航天航空事业范畴都有中国贸易主体的参与。仅从欧盟的角度来看, 与中国贸易活动有关的国际贸易发展不均衡状况的产生都是由于中国出口增加等有关, 但欧盟也承认中国贸易顺差的产生与其他非欧盟各国间的贸易顺差也有关。与此同时, 我们清楚的意识到, 国际经贸摩擦的产生并非贸易主体双方所发生的贸易活动, 而极可能是长久以来所积累的经济问题、政治问题等所导致的。就像贸易摩擦加剧时, 欧盟认为, 不合理的经济增长方式强化了中国的竞争优势, 抑制了进口需求, 从而加剧了贸易不平衡;日益增长的贸易逆差反映了中国对欧盟企业苛刻的市场准入问题, 从而要求中国提高货物、服务及投资的市场准入;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等等。可见, 欧盟把发生经贸摩擦的责任都指向了中国, 并联合周边国家共同抵制来自外部的商品。由此,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国际经贸摩擦的产生的背景较为复杂, 贸易摩擦所辐射的是国际间政治、经济主体间的矛盾。
2. 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经贸摩擦的具体表现
在最初, 中国加入到世界贸易组织之时, 组织内部的某些发达国家成员就设置了重重屏障来控制中国贸易出口, 如“非市场经济条款”、“特保条款”等, 这些带有明显歧视态度的待遇令中国入世的困难重重, 中欧经贸一度出现摩擦, 国际形势严峻, 尤其是国际经贸环境中的于我国经济不利因素的存在, 加剧了国际经贸的摩擦, 在这种境况之下, 中国企业在参与国际贸易的过程中备受责难, 甚至遭遇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1) 中欧经贸摩擦, 国际形势严峻
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以后, 积极发展制造产业链条, 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 而且早在2007年左右, 中国就顺利成为了欧盟共同体的最大出口市场, 为西方发达国家提供充足的出口产品。但同时, 国际间经济贸易的相关问题也随之而来, 中欧经贸关系变得极为紧张。在最初, 欧盟对于中欧间贸易活动持积极态度, 当局势发生变化以后, 欧盟对中国官方的态度日趋强硬, 甚至将产生经济危机的矛头指向了中国的出口贸易行为。可见, 中欧之间经贸摩擦如若处理不善, 则会导致不可预估的状况发生。直至2007年10月份, 中欧双方就贸易摩擦问题进行了对峙, 从实际结果来看, 欧盟没有给中国任何的回旋机会, 单方面给出了贸易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及处理结果。可见, 这种做法于中方而言有失公平。具体回顾当时的情况是, 当月, 欧元区十三国财政部长发表声明, 将人民币汇率变动认定为比美元、日元汇率变动更为重要的问题来关注。且不久后, 曼德尔森提出, 如若中国不能帮助降低由于欧盟贸易逆差所带来的经济损失, 则欧盟或将采取反倾销措施。这种情况表明, 欧盟已经意识到了中国贸易的强大, 同时欧盟对贸易以往所接受的贸易救济措施有所“警醒”, 于是, 在空了长达八个月左右的时间后, 欧盟对中国提出了异议, 并发起了近十起有关的反倾销调查, 涉案金额极高, 甚至超出了过往二十几年间的涉案金额总数。由此可见, 欧盟对于中欧经贸关系持消极态度, 而且, 欧盟在此期间所做出的很多调查行为以及调查结论都是值得商榷的。与此同时, 经历了种种经贸纠葛以及强烈对峙, 中欧政治、经贸关系都较为紧张。
(2) 国际经贸环境中的于我国经济不利因素加剧了国际经贸摩擦
在值得商榷的国际贸易条款下, 我国本着发展经济、促进世界和平稳定发展的态度, 参与到国际经贸活动之中, 并且为很多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供应了充足的制造类产品, 缓解了他国经济疲软的境况。但是即便如此, 中国却受到了带有特殊政治目的国家的质疑, 在一段时期内, 我国已然成为了世界部分国家滥用反倾销手段的受害者。自从1979年原欧共体对中国出口的机械闹钟和糖精钠发起对华反倾销调查以来, 截止到2006年底, 中国遭受外国反倾销已经达到730起, 为全球之首。近几年来,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贸易出口总值的大幅增长, 世界各国对中国实施反倾销的总量急剧上升的同时, 中国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也急剧增加, 针对中国产品的贸易保护调查日益严重, 这对我国对外贸易极为不利。而且, 就在前一段时期, 中国国际经济摩擦的主体已经从发达国家转变为发展中国家。由此可见, 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经贸摩擦连连升级。因此, 我国当下的国家领导人应积极做出缓解国际间关系的外事行动, 向世界展示中国, 以此来避免与各友好国家间潜在矛盾的激化, 这是作为经济大国所实施的必要外交手段。
二、中国应对国际经贸摩擦的具体措施
通过对近年来国际经贸状况以及贸易各方关系的分析, 了解到我国早已经进入到了国际经贸摩擦的高发期, 因为不仅要面对发达国家的反倾销投诉等纠葛, 而且还要面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壁垒等状况, 由此可见, 我国所面对的国际经贸问题较为严峻, 甚至很多情况还参杂着国际间政治矛盾的激化, 当然, 新时期环境下的中国已不同以往, 各领域的实力有所增强, 大国已经“苏醒”, 新一代国家领导班子在紧锣密鼓地处理各方贸易合作关系, 同时, 也在协调各友好国之间的政治关系。对于如何应对国际经贸摩擦问题来说, 中国只有本着积极应对问题的态度、采取科学化、合理化的处理策略, 强化国家短期宏观经济政策的执行力度、增强综合国力, 采取智慧且高效的谋略以及通过合法渠道来应对滥用反倾销政策的质疑, 从保护自主知识产权着手, 解决技术贸易纠纷, 才能将国际经贸摩擦问题逐一解决。
1. 增强综合国力, 积极应对滥用反倾销政策的质疑
一直以来, 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以及整体经济实力有目共瞩, 甚至在一段时期以来, 都充当着“世界大工厂”的角色, 为各国经济及百姓生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然, 这是从中国广大基层劳动人民的角度来看的, 如若从他国社会治理角度来看, 往往会以反倾销政策的名义, 把中国置于国际法庭被告席之上。这种情况表明, 不合理制度是引发贸易摩擦的最主要原因。同时, 也让中国想到了应对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 同样也是利用政策手段来解决实际问题。因为, 中国所面临的国际贸易摩擦的本质原因就是本国经济的急剧增长态势波及到他国利益, 因此, 中国缓解国际贸易矛盾的关键措施就是尽最大努力来增强综合国力, 让世界看到中国的生产能力以及治国策略, 本着维护世界和平的原则, 中国将从正面回应滥用反倾销政策的质疑声音, 是非自有评判。
2. 从保护自主知识产权着手, 解决技术贸易纠纷
长久以来, 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有关知识产权的摩擦未有缓解, 对方的态度极为强硬, 为了保住西方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垄断所获得的所谓的经济主导地位, 采用了贸易制裁等手段来压制中国强大的生产力, 并且, 联合欧盟组织, 针对中国开展了知识产权保护措施, 强化对华监管的力度。与此同时, 也使中国意识到, 保护自身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作为一个在生产技术领域较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而言, 如若发展规模生产, 不仅要不断的学习、借鉴外来文化、技术来维系本国经济, 而且还要积极拓展具备独立知识产权的技术和文化, 以此来给发生贸易摩擦对方以有力的反击。
同样, 也是近几年来, 中美经贸问题也突显出来, 双方因贸易问题发生了对峙, 就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保护、中国投资环境等问题产生了分歧, 经贸摩擦尤甚。但从长远来看, 这与双方维系长久的贸易关系是不冲突的。简单而言, 中美经贸结构在不断的摩擦中已经趋于和谐, 中美经贸关系也由过去的互补阶段转为互相渗透和交融的阶段。美方能够正视中国经济的强劲势头, 并且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这对于发生世界贸易的国家都是互惠互利的。
3. 借助国家短期宏观经济政策, 维护我国权益
对于国际间的贸易摩擦来说, 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必然的同时也是国际间关系的一种反映。此时, 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是缓解国际贸易摩擦的重要手段之一, 只有正视国际间贸易问题产生的根源, 调整与之适应的经济政策, 引导我国企业朝向有利于我方贸易顺差的方向发展, 才能扭转国际贸易双方的局面, 让国际经贸活动实现真正的公平交易。同时, 我国还要借鉴国际上以往应对此类问题的经验, 避免令冲突或摩擦恶化, 从维护长远的良好国际关系出发, 巩固并维护当前重要的经济贸易伙伴关系, 弱化眼前利益、着眼未来发展, 构建具有中国外交特色的国际经济贸易环境, 这样一来, 不仅有益于为国际间各贸易主体营造有序的贸易环境, 而且对于国内社会而言, 也起到了维系社会稳定、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 我国当面临国际贸易摩擦时, 要亮出大国的态度以及展现日臻完善的强国贸易管理格局, 将一切不和谐因素扼杀在萌芽之中。总而言之, 无论是从政治外交还是国际贸易来看, 中国已不同以往。
三、结束语
自从我国打开国门加入世贸组织以来, 经历了种种国际间的贸易摩擦, 甚至有些因贸易所引发的纠葛还参杂了政治因素, 还有一些贸易纠纷涉及知识产权问题等, 这些不良境况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在这种情况下, 我国政府阶层细化贸易管理, 指导企业主体认真分析了自身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处境, 及时调整了战略目标及方向, 以积极的态度来应对各方贸易纠葛, 保存我国贸易实力, 弱化经贸摩擦问题, 从而拨开层层乌云, 令我国经济总产值稳步攀升。
摘要:随着全球一体化经济形势的日益加剧, 我国对外贸易活动频繁展开, 一方面, 突显了我国的整体经济实力, 另一方面, 也令国际间的关系有了更为微妙的变化。但同时, 我国也要正视这种更加复杂化的国际贸易关系以及各类贸易摩擦的随时出现。为了应对这种境遇, 我国各贸易主体要积极配合政府的统一管理, 不断加强自身核心竞争力, 构建出更加完善的国际经贸机制, 守住对外贸易的底线。只有这样, 才能增强综合国力, 从而缓解国际间由于经贸活动所产生的种种不和谐因素。本文就中国面临的国际经贸摩擦做以论述, 并提出与之对应的改善措施。
关键词:国际经贸,贸易摩擦,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樊勇明.贸易摩擦与新兴大国的成长——基于日美经贸摩擦和中美经贸摩擦比较研究的思考[J].国际观察, 2011, 02 (02) :69-70.
[2]顾华详.论比较法学视野下的中国-东盟法律协调机制——兼论比较法学的时代责任[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1, 02 (02) :116-117.
经贸摩擦 篇4
(一)“非市场经济条款”与“特保条款”成为束缚中国产品出口的手段
很多贸易伙伴对中国出口量上升的担忧绝不是始于今日,在中国请求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过程中,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成员故意制定了一些限制我国出口的政策。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这些国家不仅未减少这些歧视性规约,反而将其更加合法化、公开化,利用这些条约来束缚中国产品的出口。现阶段,这些条款已经成为阻碍我国产品进驻外国市场的重要壁垒,同时存在着被不断扩大的趋势,国内企业为此将会付出惨重代价。
(二)对知识产权的争夺成为关键摩擦点之一
多年以来,中国同发达国家知识产权的摩擦从未间断过,甚至多次动用贸易制裁的方式。中国入世之后,为增强自身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多国一同加强了对中国知识产权的保护监管力度。近年来,国内企业在核心技术方面多番受到国外企业的投诉和控告。作为技术层面较为滞后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应当努力发展经济,持续引入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然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对我国高新技术出口产业并未完全放开。所以,知识产权上的矛盾今后必将成为国际经贸摩擦的一个重点话题。
(三)技术性壁垒对我国出口的钳制
所谓技术性壁垒指的是各国借助技术规范、标准及合格评定程序等内容来限制其他国家产品的出口行为。由于原有贸易保护手段的衰减,尤其是发达国家更为注重技术性壁垒的运用,国外技术性壁垒对中国产品出口的影响慢慢加重。特别重要的一点是,最近很多国家开始针对我国的出口产品来设置技术性的贸易壁垒,像日本对我国输日冻毛豆的壁垒、欧盟对华输欧打火机的法案等等。除此之外,进口国借助媒体的力量大肆炒作我国出口产品不安全的话题,目的是降低消费人群对中国产品的信心,从而给我国出口产品蒙上了一层阴影。技术性贸易壁垒近年来成为了钳制我国产品出口的罪魁祸首之一。
(四)宏观经济摩擦举世瞩目
由于我国和发达国家贸易金额的不断上升,中国和其之间的摩擦也持续升级,从微观层面上升到了宏观经济的层面,使得宏观经济的国际摩擦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之前,日本政界、学界等对我国稳定货币政策发出了质疑,要求人民币升值,同时尽快开放资本市场;此外,因为日本政府选用日元贬值的货币政策,也纷纷遭到了其他国家的反对,中日之间的宏观经济摩擦不断加剧。后来,美欧也出现了同中国间的宏观经济摩擦。其中,人民币汇率的问题是最受注视的一个争论话题。美国财政部长斯诺、贸易谈判代表佐利克等高管在很多场合均表达了对人民币升值的意见。除了发达国家给予我国宏观经济的压力之外,投资者们也纷纷卷入进来。
二、我国出现国际经贸摩擦的具体原因
(一)新贸易保护势力抬头、世界经济萎缩的结果
不管是我国面临的国际经贸摩擦,或者其他国家出现的经贸摩擦,大部分都是因为贸易保护主义引发的。若是铲除形形色色的国际贸易及投资壁垒,商品及生产要素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也就基本不会出现国际贸易摩擦。所以,我国面临的国际经贸摩擦出现的基本原因就是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推行,以及全球经济的萎缩。现今世界各国贸易政策的一般趋势是贸易自由化,尤其是世贸问世之后,在这一组织的协调和规范下,贸易自由化的趋势越发显现出来。然而,局部领域内的贸易保护势力依旧强大。不管是发达国家,或者发展中国家,必须在遵循一定贸易保护理论的前提下,选用某些创新性的措施,例如设置技术性壁垒、使用反倾销策略和保障措施等手段,来避开国际准则的约束。另外,我国近几年出现的经贸摩擦之所以加剧,和全球经济萎缩有着不可避免的联系。由于进入到本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经济均处于一种衰退的趋势中,贸易保护政策趁机兴起,这也是我国目前面临严重经济贸易摩擦的最直接原因。
(二)中国社会经济的崛起,贸易额的迅速增加
一个泱泱大国的兴起,常常会造成世界秩序的变动,中国的快速崛起势必会对全球的秩序形成重要影响,肯定会面临多方面的阻挡,必然有多种经济利益关系需重新调整,而这也正是如今的中国成为全世界遭遇国际经贸摩擦最频繁的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因素。从大国崛起的角度分析,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西方国家担心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会对其构成严重威胁。自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经济的增长幅度始终位居世界前列,经济规模也持续扩大,所以对世界经济增长做出的贡献也不断加大。曾有人预言,作为“超级大国”的中国,经济总量将会在最近几年之内超过法英德等发达国家,并迅速赶超日本,成为全球第二经济大国。社会经济的进步,贸易的增长,令中国成为了全世界瞩目的对象。特别是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整体格局下,中国一枝独秀更是格外醒目。因此,很多国家便开始了对中国优势产品的限制。
(三)世贸组织自身的缺陷和漏洞以及我国自身出现的问题
世贸组织中规定了许多例外条款,目的是借助这些条款来协调缔约国之间的利益,防止贸易自由化对本国经济的过度冲击。这种个别性的条例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从而容易被贸易保护势力所利用,成为其限制进口的傀儡,造成经贸摩擦升级。因中国入世议定书当中存在允许成员对华出口产品采取特殊保障措施的承诺,所以中国入世后,各成员国纷纷加剧了对华保障机制的制定工作。此外,中国对外贸易技术含量较低也是贸易摩擦频仍的客观因素之一。因中国出口的产品大部分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受环境因素作用较大,因此,外国采取的技术性壁垒,令我国出口的农产品、食品等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我国面临国际经贸摩擦应采取的对策
(一)推进制度的调整与更新
制度不仅是导致贸易摩擦的因素,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必须依据规范的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及时转变政府职能,尽快完成国企改革,深化价格及市场改革,同时结合多边、双边谈判等,来扭转我国市场经济的被动局面。基本方针有:依据WTO透明度原则等,转变政府职能;依照WTO的贸易自由化准则,慢慢开放国内市场,构筑开放型经济,切实保护知识产权,谨慎使用贸易救济措施等;树立国际化观念,采取国际标准和规范等。总而言之,必须尽可能构建满足世贸组织规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同其他贸易伙伴的联系。
(二)将“扩内需”作为长期战略目标
我国现在依旧处在经济创新的关键时刻,要想获得更有利的国际环境,就必须把扩大内需当做保障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战略目标。首先,中国人口基数大,市场潜力巨大;其次,能够有助于减少贸易摩擦。此外,我国还应主动实行“走出去”的发展策略,在扩大开放的基础上,逐渐实现中西部的产业转移,从长远的角度来讲,扩大内需不仅有助于贸易争端的缓解,也有助于防止产业空心化的出现,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
(三)充分运用世贸组织相关规则,维护自身的正当利益
中国应当利用WTO规则,就其他成员国针对我国出口产品实行的不公正待遇展开有理有据的斗争,比如磋商谈判进及争端解决机制,争取应有的贸易利益。同时,我们必须借助世贸组织的争端机制来防止其他国家对我国滥用贸易保护措施。即便争端机制具有一些不足之处,但仍不失为一个有效解决贸易摩擦的体制。特别需要明确的是,WTO争端解决机制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有效化解贸易纠纷、防止因经济实力薄弱而陷入被动地位的情况。因此,我国不仅应当主动利用,更应合理利用,为国内企业争取最大限度的利益。
(四)我国应当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应对政策
从宏观政策角度出发,我国应当坚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货币政策。尽管人民币升值很可能意味着我国经济地位的提高,人民手里的钱更值钱,外债压力降低等,然而也带来一系列的弊端,如:人民币升值会令我国通货紧缩的现象更加恶化;干扰外商投资的选择,降低外资的流入;导致出口费用的增加,影响产品出口;影响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等等。所以说,人民币汇率稳定对我国来讲是最为有利的。从微观上讲,要想防止经济摩擦,国内企业应当“走出去”,借助跨国生产、经营等手段,获得更多的利益,从而拉动经济增长。
结束语
综上,无论我们是否愿意,由于中国正从一个发展中的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国际贸易摩擦加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经济开放、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道路上,我们应当从战略高度出发,对这个问题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进而采取更有效的策略应对国际经贸摩擦,推动中国经济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高婷婷.试析中国面临的国际经贸摩擦及应对措施[J].商场现代化,2014-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