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易摩擦

2024-08-09

外贸易摩擦(精选4篇)

外贸易摩擦 篇1

1 企业外部原因

1.1 企业产权虚置, 所有者缺位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 在委托代理双方都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情况下, 委托—代理双方的效用函数往往并不一致, 代理人并不总是以委托人的最大利益而行动。企业的最终所有者是全体国民, 而国民在企业治理结构中的缺位, 使之无法行使其所有者的权力, 现实中真正行使企业所有者权力的主体是作为所有者代表的人民政府, 形成了“国民—政府—企业管理者”的委托代理关系。作为代理关系, 在被代理人与代理人之间就必须建立起授权、约束和激励机制。事实上, 在“国民—政府”之间是很难真正建立起这样一种机制的。政府的目标函数是多重的, 既有经济目标, 更有政治目标, 这往往与企业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这就造成了具有社会管理者和企业所有者代表双重身份的政府所拥有的权力和应承担的责任的不对称。因此, 就造成了国民要承担企业财产损失的最终责任和利益损失, 却无法行使相应的权力;而政府则只享有了所有者的权力, 却不对国有企业财产损失承担最终的风险。由于权、责、利不能对等, 就使得政府在行使企业所有者权力上失去了原始的动力。

1.2 财政集中过度, 企业税费负担过重

轻征薄敛, 蓄养税源, 这是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所应持的态度。走在城市的大街上, 一座座奢华的高楼大厦, 不是政府部门的办公楼, 就是高档的星级酒店或写字间, 或是这个堂那个馆;而灰头土脑, 破破烂烂的建筑, 则多是老企业。稍有一点经济常识的人都知道, 后者才是价值的创造者, 而前者是二次分配的产物。这种现象说明政府财政过度集中了社会财富, 其结果一方面助长了财政供给部门和人员的奢华和浪费, 另一方面也使企业失去了休养生息的机会。这种竭泽而渔, 杀鸡取卵的做法, 使得企业难于维持, 结果不仅会造成企业的破产, 导致不良资产的产生, 最终会动摇“政府大厦”的根基。

1.3 经济体制改革和国家产业政策变化

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转型期, 宏观经济政策不稳定, 经济起伏剧烈, 经济转制、产业结构变化, 使企业经营风险增大。企业长期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经营运作, 转向市场经济一时难以适应, 加上市场竞争激烈, 跟不上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 造成了产品积压滞销, 应收账款呆滞等不良资产的产生。

1.4 财务会计制度的限制, 造成不良资产问题的积压

自上次清产核资 (1995年) 到本次清产核资 (2003~2004年) , 间隔时间长达十年之久.逐年形成的资产闲置、报废, 技术更新形成的呆滞, 积压, 市场波动中造成的呆账、坏账及部分企业资不抵债、长期亏损形成的资产损失、资金挂账等影响到企业的资产质量。但是, 对于企业这些不良资产应当如何进行账务处理, 由于财务会计制度没有明确规定, 因此, 对于企业这些不良资产应当如何进行帐务处理, 由于财务会计制度没有明确规定, 因此, 一直挂在帐上, 造成了不良资产理问题的积压。

1.5 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社会诚信环境恶化

依法还债和债权人对不能履约的债务人提起破产诉讼, 是促使债务人如何履债、保护债权人权利的基本手段, 两种手段运用效果好, 则企业债权保护能力强;改革开放以来, 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更加关注人和小集团的利益。诚实守信的观念淡薄, 再加上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部分企业信用缺失, 只想借钱, 不愿还款, 无钱还不了, 有钱也不还, 态度蛮横, 偿还债务的意愿低下, 法律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1.6 技术进步和消费偏好的变化

目前,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爆炸的时代,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不断加快, 导致企业生产设备的经济寿命短于自然寿命, 按照自然寿命周期确定的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没到, 而现有的生产设备已经被淘汰。这种现象的发生, 一方面使得退出使用的固定资产的剩余账面价值成为企业的损失, 另一方面, 退出的设备同时形成了实物不良资产。同时, 人们消费偏好的变化也使得企业已经生产出来的产品失去了市场价值, 最终成为存货类不良资产。

1.7 企业内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贸易, 是自愿的货品或服务交换。贸易也被称为商业。贸易是在一个市里面进行的。最原始的贸易形式是以物易物, 即直接交换货品或服务。现代的贸易则普遍以一种媒介作讨价还价, 如金钱。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对外贸易领域中所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如逐步加大国有外贸企业的改革力度, 不断放松贸易管制, 赋予各类企业进出口经营自主权, 大幅度降低关税及削减非关税壁垒等) 措施确实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 也会发现企业在内外贸易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严重地阻碍着企业的发展。

(1) 按照新贸易理论中的基本观点, 企业参与国际贸易是为了通过进入国际市场, 以扩大产品的市场销售, 使企业能在扩大市场份额的基础上生产更多的产品, 从而降低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 从而有利于降低产品的价格, 这样就能大大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 以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但我国的绝大多数企业并没有真正实现规模经济, 许多企业完全只是为了出口而出口, 为了创汇而出口, 而并不一定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或创造利润而出口。

(2) 国际贸易属跨国交易, 情况错综复杂, 易受国际局势变化的影响, 具有不稳定性, 国际贸易线长面广, 中间环节多, 国际市场商战不止, 竞争异常激烈, 国际贸易面临的风险远比国内贸易大, 这严重地阻碍着企业的发展, 使企业在贸易中存在不良资产。

2 企业内部原因

2.1 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缺乏激励、约束机制

企业的治理结构缺陷是造成企业亏损和不良资产生成的重要原因。企业改革初期, 只强调放权让利, 却没有强调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未能建立起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 股权结构单一, 一股巨大, 导致企业经营自主权掌握在少数管理者手中, 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职代会、工会等形同虚设。

2.2 企业内控制度的缺陷

长期以来, 大多数企业没有按内部控制的要求设置必要的职能机构或岗位, 无法实现不相容职务分离和程序控制, 存在职责不明, 流程不畅等现象。虽然目前有些上市公司设立了审计委员会、决策委员会、薪酬委员会等机构, 但是机构设置因各企业的经营特点和经营规模不同, 很难找到一个企业可以通用的模式, 因此, 我国绝大多数企业仍没能完成内部控制机构的设立。

2.3 企业的债权软约束

企业的资本由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两部分构成, 权益资本的非直接偿还性和债务资本的还本付息性, 决定了权益资本的风险承受能力大于债务资本的风险承受能力, 因此, 企业的权益资本比例越大, 其承受各种风险的能力越大。

2.4 企业包袱过大, 社会成本负担过重

长期以来, 企业背负着三大包袱, 即:利息成本过高、冗员过多、社会福利负担过重。据资料显示, 2004年以前, 企业中富余入员约占在职职工总数的1/3左右, 而且每年都会产生新的待岗职工。同时, 企业办社会的负担沉重, 据统计, 截至2004年底, 全国企业自办中小学1.9万所, 约占全国同类学校的l/3;企业自办医院近7300所, 占全国医院总数的40%。目前企业每年缴纳的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超过500亿元, 同时, 每年还要花费大量资金用于道路等市政建设和企业自办学校、医院及公检法等社会职能性支出。据统计, 全国企业一年用于办社会的资金支出达456亿元。

2.5 管理上的低效或者无效率

企业资产质量的优劣最终取决于企业资产运营状况的好坏和使用效率的高低。如果企业管理者制定的投融资决策正确, 企业组织运营效率较高, 效益好, 资产处于良性循环之中, 就不会形成大量的不良资产;反之, 如果企业投融资决策错误, 或者企业运营效率低下, 效益不好, 再优质的资产最终也可能变成不良资产。

2.6 企业技术、设备装备水平落后

由于企业底子薄, 生产设备落后, 平均技术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由此导致生产或本偏高。同时;我国企业不重视技术改造和产品或产业的更新换代, 大量的资金不是用于企业技术改造和投资于技术含量高的项目, 而是盲目扩大产量和投资规模, 大搞低水平重复建设, 结果一旦市场趋于饱和, 就会造成大量的不良资产。

2.7 企业难以适应新的市场竞争环境, 缺乏破产退出机制

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 供求关系和商品供求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许多老企业没有及时转变经营观念, 几十年一贯制的老产品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市场, 产品积压形成了大量的不良资产。同时, 这类企业大部分是建国初期建厂的老国营企业, 人员老化、设备落后、技术落后的情况严重, 担负的职工就业、养老等社会稳定责任很重, 由于缺乏有效的破产退出机制, 政府只能不断地给予救济和“输血”。但是, 由于企业的深层次问题很难得到根本解决, 起死回生的希望渺茫, 这类企业存活的时间越长, 导致的不良资产就越多。

总之, 我国企业不良资产的产生归根到底还主要是企业缺乏活力, 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最终导致企业丧失产生现金流的最终源泉, 优质资产也就成了不良资产。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企业网[EB/OL].www.chinabbc.com.

[2]何福平.对企业不良资产问题的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 2005, 7.

[3]汪小文.关于国企改革和国有不良资产流失的争论[J].社会科学论坛, 2005, 6.

[4]国资委设立区域性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EB/OL].www.finance.beelink.com.cn.

[5]施燕薇.企业不良资产在改制中的处置方法探讨[J].上海会计, 2001, 9.

[6]人民银行江西省分行金融研究所课题组.企业不良资产问题及化解思路[J].金融与经济, 1997, 1.

外贸易摩擦 篇2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证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正常进行,加强对外聘教师的管理,增强外聘教师的责任意识,充实和完善学校的教师队伍,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学校根据各学期各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现有的教师队伍状况,对自有师资确实暂无能力胜任的课程或教师数量不能满足开设课程需要的数量(含实训课程)时,可外聘教师。

第三条 重庆市经济贸易学校外聘教师的管理,以“按需聘用、保证质量、制度管理、注重实效”为原则,以保障学校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出发点。

第四条 本办法中的外聘教师是指由重庆市经济贸易学校除在职教师之外的担任学校教学任务(包括理论课、实训指导、实习带队)的各类教学人员。

第二章 外聘教师的聘任条件和程序

第五条 外聘教师的聘任条件

(一)热爱教育事业,责任心强,能自觉遵守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能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为人师表。

(二)教学经验丰富。

(三)理论课教师一般要求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或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四)实训(实践)教师一般要求取得中高级工技能等级证书,或是实践经验丰富的能工巧匠。

(五)身体健康,精神状态好。第六条 外聘教师的聘任程序

(一)学校根据各学期各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的教学需要确定外聘教师人员,报请学校领导同意后,由教务处具体落实外聘教师人选,同时明确外聘教师所要承担的教学任务等具体事项,一学期聘用一次。

(二)教务处、各专业部要认真考察外聘教师的专业能力、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从严把关,确保高素质的外聘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切实保证教学质量。

(三)在聘用上原则上要有学校领导、专业部长、在职教师的引荐,无人引荐的又特别需要的,可用招聘的方式。外聘教师要填写《重庆市经济贸易学校外聘教师登记表》,连同外聘教师的个人资料(学历证、学位证、职称证、资格证等复印件)一式一份,一并报教务处及分管教学副校长审查、批准。由教务处保管此资料。

(四)学校与审查通过的外聘教师签订劳务必合同一式两份、一学期签订一次,一份保留在教务处、一份保留在办公室。建立学校外聘教师库。

第三章 外聘教师的管理与考核

第七条 外聘教师的岗位职责:

(一)外聘教师要调整好与其它单位工作,做到其它工作和学校兼课两不误。要随时保持通信畅通。

(二)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和工作纪律,不得迟到早退,不能随意离岗、不得旷课。迟到早退一次扣20元,随意离岗按照教学事故处理,一次扣50元,旷课一次扣250元。

(三)按照学校的要求填写课程教学计划、编写教案、批改作业等,自觉接受学校的检查,凡无教学计划、没有佩带校牌、没有带教案上课,没有批改作业的教师,发现一次扣20元。课堂上要认真授课,管理好学生,自觉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做到治学态度严谨,教书育人。

(四)外聘教师应按各专业部、学校的要求参加教研活动,积极参与专业建设、学科建设。

(五)外聘教师要服从教务处代、调课和晚自习和其他工作安排。

(六)外聘教师要接受学校教育教学管理部门的检查、监督和考核。第八条 外聘教师的管理和考核:

(一)学校教务处、各专业部全面负责外聘教师的日常管理。教务处、各专业部必须在开课前按时将课程、教学要求、实训指导要求等通知外聘教师,并将教材、课程表、教学进度表、作息时间表等交给外聘教师,使其明确教学要求。

(二)教务处、各专业部随时关注外聘教师的教学情况、教研情况、实训情况,不定期听课,召开学生座谈会,将学生的合理意见以适当的方式反馈给外聘教师,和外聘教师多沟通交流,协助外聘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务处、各专业部要关心外聘教师的工作、学习、生活。及时解决外聘教师提出的问题和困难。

(四)对学生反映上课问题大,教学质量差没有明显改进,经常违反教学工作纪律的外聘教师,学校有权提前解除和约,辞退。外聘教师有特殊情况中途不能继续上课,也有权提前解除和约,须提前通知学校。

(五)因合并班级或者班级参加教学实践活动导致外聘教师课时自然减少,要及时告之外聘教师,外聘教师不得因此提出不合理的要求。

(六)每学期结束时,各专业部根据外聘教师的教学、教研等情况对外聘进行考核,评出等级,作为再次聘用和课时标准的依据,教务处备案

第四章 外聘教师的待遇

第九条 外聘教师的聘期待遇:

(一)外聘教师的酬金按课时工作量(实际课时和课时标准核算)发放,其里面包含五险一金,不再另外发放。课时工作量费用课时工作量由教务处负责统计。

(二)外聘教师的课时酬金标准根据文化课、专业课、紧俏专业课、效果不同等核定课时标准,并报请领导批准。课时酬金每半月以打卡的形式计发。

(三)学校对教学工作表现突出者,可授予学校先进工作者或优秀党员的光荣称号。

第五章 附则

第十条 本办法由重庆市经济贸易学校教务处负责解释。

外贸易摩擦 篇3

1994年4月, 乌拉圭回合谈判达成了 《服务贸易总协定 》 (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s GATS) 。 GATS依据服务贸易的提供方式将服务贸易定义为4类:跨境交付, 指服务提供者在一成员国领土内向另一成员国领土内的消费者提供服务;境外消费, 指服务提供者在一成员国的领土内向来自另一成员国的消费者提供服务;商业存在, 指一成员国的服务提供者在另一成员国领土内设立商业机构或专业机构, 为另一成员国国内消费者提供服务;自然人流动, 一成员国的服务提供者以自然人身份进入另一成员国的领土内提供服务。 GATS将服务贸易分为12大类142个项目, 教育服务是其中的一类, 指各国间在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学前教育、继续教育、特殊教育和其他教育中的服务 (教育测试服务、学生交流项目服务、留学便利服务、因教育部门迅速变革产生的新服务) 。 它同样分为跨境交付 (如远程教育、提供教育软件、通过信息技术提供培训等) 、境外消费 (如一成员国人员到另一成员国留学、进修等) 、 商业存在 (如一成员国教育、培训机构到另一成员国开设学校、分校, 或与当地学校合作开办学校或从事教育培训服务) 、自然人流动 (如教师、研究者在国外进行短期的教学或研究) 。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我国境外消费高等教育服务贸易, 即我国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出国留学以及招收留学生方面的服务贸易情况。

目前, 学术界对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的关注较少, 国内外研究成果不多。张亚 (2009) 的专著《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理论与政策研究》第六章第二节论述了中国境外消费服务贸易的现状与对策[1]。 靳希斌 (2005) 主编的《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研究———理论、规则与行动》第四章论述了高级教育服务贸易境外消费[2]。 陶叶萍 (2008) 对我国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的出口现状和出口市场进行了分析, 得出中国教育国际化程度比较低, 某些特色学科的吸引力减弱, 留学生教育服务技术含量低, 教育层次不高, 教育服务供给价格相对上升, 教育投入不足等问题, 并对我国如何吸引更多留学生提出了建议对策[3]。 李冬梅等 (2008) 分析了美国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得出了对我国的启示: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有利于扩大国际影响, 提高国际地位;有利于推动一国经济增长;是知识增长的重要途径之一; 是筹措教育经费的一种方式[4]。 张超颖等 (2007) 分析了北京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的特征, 得出了北京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存在的问题, 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5]。Michael (2005) 对美国留学生教育进行了成本利益分析[6]。 Donald Lien (2010) 研究了从全额退还奖学金和部分归还奖学金两个层面分析了留学生的奖学金政策[7]。

二、我国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发展历史与现状

(一) 我国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历史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末, 我国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实施前。 这一时期受中国外交环境和国内因素的影响, 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人数都不多。 新中国成立初期, 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了全面封锁, 我国主要采取“严格选拔、宁少勿滥”的原则向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派出留学生和进修生, 并招收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留学生来华学习。 1966-1971年, 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我国一度停止向外派出留学生和接受来华留学生。 1972年, 恢复派遣出国留学人员。 1973年, 恢复接受外国留学生。 1950-1965年间, 我国派出的留学生总共1.6万多人, 年均仅约1000多人。 1972-1978年, 共向49个国家派出1977名留学人员[8]。 1950-1978年, 中国30多所院校累计接受培养了12800余名留学生, 几乎全部由我国政府提供奖学金[2]。

第二阶段: 改革开放初期 (1978-1989年) 。 自1978年邓小平发表大规模派出留学生的讲话, 到1984年我国政府颁布《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暂行规定》之前, 我国留学人员主要以公派为主, 费用由政府承担。规定颁布之后, 自费留学限制放宽, 自费留学人数增多, 出现公派和自费留学两足鼎立的局面。 这一阶段,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 自费留学生开始进入中国。但是, 我国当时在世界的影响力不大, 同时受国内外政治环境以及来华留学生招生行政审批等因素的制约, 自费来华留学生规模很小, 1989年只有2500余名[2]。

第三阶段:市场化改革时期 (1990-1999年) 。这一时期, 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出国留学政策, 为出国留学创造了有利的环境。1990年, 我国出台了《关于具有大学和大学以上学历人员自费出国留学补充规定》, 对1984年自费出国留学政策做了进一步的明确和补充, 并成立了“中国留学基金会”。1992年, 制定了“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出国留学方针。1999年, 出台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颁布了《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管理规定》。在这种背景下, 自费出国留学政策变得更加灵活, 出国留学人数呈上升态势。与此同时, 我国政府也针对来华留学工作出台了一些政策。1989年, 颁布了《关于招收自费来华留学生的有关规定》, 扩大了接受来华留学生的高校范围和高校开展留学生教育的自主权。1996年,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成立, 综合管理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 来华留学工作走上了规范化管理的轨道。此外, 我国还增设了国家奖学金, 启动了中国汉语水平考试 (HSK) 。这些政策和举措刺激了来华留学的需求, 来华留学生数量稳定增长。

(二) 我国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 我国出国留学政策体系已经比较完善, 出国留学工作日益法制化和规范化。这一时期, 出国留学政策没有大的方向性的调整, 由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 社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以及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大力推动, 我国出国留学人数呈逐年递增的态势。这一时期, 我国陆续出台了一些关于来华留学生的政策。2000年, 颁布《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 留学生工作进入了法制化阶段。同年, 还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国政府奖学金年度评审制度的通知》, 建立了政府奖学金评审制度, 增设了多种奖学金, 政府奖学金设立呈现多样化。2004年, 发布了《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确定了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的方针, 即“扩大规模、提高层次、保证质量、规范管理”。2010年, 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提出“进一步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增加中国政府奖学金数量, 重点资助发展中国家学生, 优化来华留学人员结构。实施来华留学预备教育, 增加高等学校外语授课的学科专业, 不断提高来华留学教育质量。”这些政策和举措推动了来华留学生工作的开展, 来华留学人数快速增长, 与此同时, 也存在着生源结构单一、学生类别分布和接受地区不平衡等问题。

1.出国留学。从出国留学人员数量 (见表1) 看, 出国留学人员数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2002年突破10万人, 2009年突破20万人。就出国留学目的国家或地区而言, 美国是我国学生国外留学的首选地, 其次是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法国、日本、德国等。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选择出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 各国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纷纷扩招留学生。留学生接收国通过收取留学生学费、杂费、生活费可以获得巨额经济利益。此外, 相当一部分留学生学成后选择留在当地, 可以继续创造经济价值。在这种情况下, 各国纷纷出台优惠政策来吸引留学生。对于接受留学生的学校来说, 留学生的增多可以缓解学校的经费短缺。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各国政府削减行政和公共事业支出, 减少对教育的投资;为缓解财政危机, 各国学校积极拓展留学生招生渠道, 增加留学生的创收。第二, 学生留学需求旺盛。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 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很多家庭能够为孩子出国留学提供经济支持, 想把孩子送到国外接受良好的教育, 将其打造成国际型人才, 给其未来就业增加脱颖而出的砝码。 尤其是近两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 出国留学费用降低, 刺激了留学人数的增多。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年鉴 (2001-2011年) 。“---”表示数据缺失

从出国留学人员的构成 (见表1) 看, 近年来, 出国留学人员公费人数和自费人数都呈上升趋势, 但是公费人数远远低于自费人数。公费主要来源于国家和单位。 根据 《关于出国留学人员工作的若干暂行规定》, 国家公派是指按照国家统一计划, 面向全国招生, 统一选拔、派出、执行统一经费开支规定的出国留学人员。单位公派是指按部门、地方、单位经费开支规定的出国留学人员。 随着社会和个人留学需求的增加, 公派出国选拔标准高, 显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更多的人还是选择自费出国留学。

从留学人员回国情况 (见表1) 看, 人数逐年增加。 2000年只有不到1万的留学生选择回国就业, 2007年回国就业的留学生人数突破4万。 受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回国就业, 2009年回国人数超过10万。 我国海外留学生选择回国就业主要有以下原因:从国内就业环境看, 国内就业环境为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国内企事业单位、高校、外企等用人单位采取优惠政策吸引留学生回国工作;各地还推出鼓励留学生回国创业的政策;金融危机席卷全球, 各国就业情况都不是很好, 这迫使我国留学生不得不选择回国就业。 从回国留学人员类别看, 公派留学回国率高于自费留学回国率。这主要是因为公派留学人员受到一些政策性限制, 对逾期不归者要进行经济上的惩罚。

2. 来华留学。 来华留学人数呈上涨趋势 (见图1) 。 2000年, 来华留学人数突破5万, 2004年, 突破10万, 2008年突破20万。近几年,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来华留学生教育, 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鼓励开展留学生招生, 人数不断攀升。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年鉴 (2001-2011年)

生源结构较单一 (见表2) 。 来华学习的主要以亚洲的留学生为主, 所占比例均在66%以上。 主要分布在韩国、日本、印尼、越南、泰国等国家, 其中韩国、日本、美国留学生一直占据中国来华留学生总数排名的前三位, 并且每年都成增长态势。 地缘因素和文化相似性是影响各国留学生生源结构的主要因素。来华留学生主要生源国都是中国的周边国家, 在文化和语言上与我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这些国家的学生来华学习汉语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对来说更容易一些。但是, 生源结构过于集中不利于中国规避境外消费服务贸易出口风险, 一旦这些国家学生来华数量骤减, 会对中国境外消费服务贸易造成不良的影响。 此外, 相当一部分留学生来自亚洲富裕程度较低的发展中国家, 在华消费能力不高, 由其带动产生的经济效益也就相对有限。 最后, 这种生源结构不利于我国开展多元文化交流。 相比之下, 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吸引着世界各国的留学生。 但是, 这些国家的境外教育服务贸易也或多或少带有地缘政治性。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年鉴 (2001-2011年)

来华留学生类别分布及接受地区分布不均衡。近几年, 来华留学生中的非学历生人数远高于学历生人数, 占总人数的一半以上 (见表3) 。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首先, 中国的高等教育竞争力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鲜有名牌大学进入全球一流大学行列, 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S发布的2013年世界大学排行榜中, 前十名全部被美国和英国高校占据, 我国最知名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分别排名44和48。 其次, 我国针对留学生开设的专业较少, 主要集中在中国特色的文化专业上, 商科和新兴学科较薄弱, 很难与国际教育接轨。 来华留学学历生的专业选择范围有限, 学习汉语专业的居多, 其次是中医、戏曲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历生的招生。相比之下, 美国各大学针对留学生设置的专业多达5000多种, 日本也有3000多种, 英国甚至多达8000多种[9]。 再次, 欧美国家的通用语言是英语, 而我国缺乏具有较强专业知识的双语师资, 能开设全英文讲授专业课的学校不多, 双语课程建设滞后, 尚未形成系统的双语授课学科体系, 适合留学生的双语教材缺乏, 语言障碍限制了来华留学学历生的进入。 最后, 至今仍有许多国家不承认我国高等教育学位和学历。 目前, 我国尚未与来华留学生排名前五国家中的美国和日本达成学位、学历互认协议1。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来华留学学历生的人数。留学学历生是接受国的一项重要经济来源, 来华留学生的这种学生类别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的逆差, 也不利于我国吸引国际高端人才。从来华留学生分布的城市看, 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天津、辽宁、江苏等地。 其中, 北京、上海一直是来华留学生首选目的地。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年鉴 (2001-2011年)

三、我国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

(一) Michaely指标分析

Michaely (MI) 指数是一国某种商品或服务的出口总额与该国商品和服务出口总额的比与该国这种商品或服务的进口总额与该国商品和服务进口总额的比的差额。 公式如下:

根据表4可知, 我国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处于比较劣势, 我国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2007-2010年历年指数都小于其他四国。此外, 中国MI指数基本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竞争劣势程度在增强。其中, 英国的MI指数最高, 说明该国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竞争优势明显;其次是美国;再次是意大利。法国的MI指数同样为负, 处于比较劣势。

(二) 出口国际比较分析

从境外消费服务贸易出口额 (见表5) 看, 美国占据领先地位, 其次是英国, 我国紧随其后。中国与美国、英国相比, 境外消费服务贸易的出口额非常之低, 差距悬殊。美国境外消费服务贸易出口额平均是中国的20多倍, 英国是中国的9倍多。我国境外消费教育出口额与中国庞大的高等教育规模体系极不相称。

从出口人数和对象看, 近年来华留学生持续增加, 2005年中国首次成为教育顺差国, 来华留学人数首次超过出国留学人数。 我国的留学生正在以20% 多的年增长率增长, 相比较, 美国和英国的年均增长率徘徊在百分之几。 就出口对象而言, 来华留学生主要集中在亚洲, 国家主要集中在与我国教育交流合作规模比较大的国家, 如韩国、日本、美国、越南、印尼、 泰国、俄罗斯等。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留学生生源国集中在我国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世界跨境教育服务贸易的流向主要是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

数据来源:UNCTAD 统计数据库;UNSD 统计数据库;史洁.中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年 。

数据来源:UNSD 统计数据库;史洁.中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年。

从出口结构看, 中国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出口额远远低于进口额, 处于逆差状态, 进出口结构明显不平衡。我国来华留学生以非学历生为主, 而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留学生却恰恰相反以学历生为主。此外, 来华留学生主要学习语言或文化, 但是赴发达国家的留学生主要学习专业。这说明我国的教育尚未得到发达国家学生的普遍接受。

(三) 我国境外消费服务贸易处于竞争劣势的原因分析

首先, 教育市场化运作的观念不强。长期以来, 教育在我国被作为公益性事业来经营, 几乎没有通过市场化手段作为产业去经营。而教育发达国家早已认识到国际教育市场的贸易前景, 以市场化原则指导教育产业的发展, 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相比之下, 我国按照计划经济思路发展教育的做法难以适应发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需要。 与此同时, 作为教育服务贸易微观主体的教育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也不熟悉教育市场化规律, 不能从市场的角度分析、开拓国际市场。

其次, 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管理制度不健全, 缺乏政策和数据支持。 第一, 我国尚未出台关于教育服务贸易的一般性法律, 这种政策的不配套导致我国关于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不透明, 妨碍了教育服务贸易进出口的健康发展。 第二, 缺乏对国外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的系统研究, 不熟悉国外教育机构的做法, 更谈不上借鉴, 也不明确各国学生消费者的需求, 没有拓展国际市场的积极性。 第三, 缺乏相关的信息服务。 我国缺乏全面、系统、准确的教育服务贸易统计, 有关留学生的数据多集中于高等教育层次, 其他教育层次的数据存在缺失, 教育服务贸易发展决策无法获得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再次, 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市场发展滞后。 我国尚未建立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的相关市场, 现有的留学中介市场尚不规范。 主要表现在:一些中介不注重经营的长线发展, 目光短浅, 为了眼前利益而坑害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 中介机构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多数没有经过专业培训, 持证上岗更是无从谈起; 出国留学中介居多, 而引进外国留学生和推介我国大学和优势专业课程的中介几乎没有。我国还没有形成健全的全方位开展境外教育服务贸易的市场。

最后, 优质的教育资源不足, 教育产品含金量不高, 师资水平相对落后,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第一, 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留学生, 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的教育产品有较高的含金量, 赢得了世界的广泛认可。相比之下, 我国教育体制落后, 教育质量不高, 教育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限制了留学生的进入。 第二, 发达国家高校教师绝大多数具有博士学位, 师资阵容强大, 美国著名高校的教师几乎全都具有名牌大学的博士学位。我国高校虽然近些年来加强引进高学历人才, 但是师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差距。 第三, 发达国家教育经费筹集渠道多元化, 除了政府拨款外, 还可以通过捐款、本国学生和外国留学生学费、校企合作获得资金等。然而, 我国教育经费来源单一, 主要来自财政拨款, 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校办学经费不足。

四、我国发展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的对策

优化管理体制, 合理配置资源, 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 对教育行政部门而言, 要加强对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的统一管理, 健全留学生教育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制定促进教育服务贸易输出的方针、政策, 积极对留学市场进行专门研究, 及时把握最新的留学市场供求信息, 为教育机构提供必要的市场知识和经验。 组建教育服务贸易行业协会, 推动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推动建立支撑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的中介市场, 并规范其发展。 组织有竞争力的教育机构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改变教育经费来源单一的状况, 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 增加教育投入。就学校而言, 加强留学生课程建设, 更新教学内容, 调整课程体系, 改进教学方法, 打造留学生精品课程, 编写留学生精品教材。 要重视提高留学生教育师资水平, 定期考核留学生教学人员, 督促其提升教学能力, 提高入职门槛。 加强留学生管理工作, 打造业务精、素质高、责任心强的留学生管理工作队伍。 加强对留学生工作的研究, 通过科研带动留学生教学和管理工作。

积极利用市场运作手段, 开拓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出口市场, 缩小出口逆差。 首先, 加大宣传, 培育良好的社会声誉, 推动我国教育进一步面向国际教育市场, 招收更多留学生。其次, 建立健全来华留学生管理制度, 吸引更多的留学生。 进一步完善留学生奖学金制度, 多渠道筹集资金, 除国家提供留学生奖学金外, 鼓励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各学校设立留学生奖学金。 学校也可以鼓励有条件的院系设立研究奖学金, 努力争取个人、民间团体、企事业单位设立专项资金来资助留学生;完善留学生后勤管理制度, 为其提供良好的食宿环境, 做好后勤服务工作;完善留学生医疗保险制度, 为留学生看病就医提供便利条件;完善留学生勤工俭学、实习和就业制度, 为留学生提供兼职、实习和在华就业的机会。来华留学生毕业后,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想留在我国工作。他们具有较高的学历和专业背景, 有着较强的国际交往能力, 是国际化人力资源的储备。再次, 帮助留学生克服语言障碍。一方面, 加大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 加强对外汉语师资培训, 加快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 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对外汉语教学方法, 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水平;另一方面, 推进双语教学, 努力增设英文授课专业和课程, 为更多的留学生来华学习提供机会。

建设研究性大学, 加快学位互认进程, 扩大我国教育的世界认可范围, 努力改善来华留学学生类别不合理的状况。 近年来, 留学生研究生阶段的学习需求增强, 我们需要通过打造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来吸引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学位互认可以有效促进国际教育交流, 吸引更多的留学学历生, 并为他们毕业后的职业发展提供保障。 然而, 至今仍有很多国家不承认我国高等教育学位、学历。鉴于此, 中国需要加快学位互认进程, 排除来华留学学历生的后顾之忧, 为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充分利用我国悠久文化和优良传统的优势。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哲学、医学、武术、文艺, 美丽的自然景观, 丰富多样的民族习俗为我国开展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提供了条件。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2009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 以及我国经济在全球金融危机中的稳健表现, 外国人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的热情不断高涨, 我国要抓住这个发展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的良好契机, 搞好文化宣传, 吸引更多的留学生。 政府要充分发挥孔子学院在海外传播中国文化的作用, 利用派出教师、中外合作办学、跨国文化教育展等方式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 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各学校可以多搞些留学生文化体验活动, 让留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形成良好的口碑宣传效应。

参考文献

[1]张亚.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理论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9:48.

[2]靳希斌.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研究——理论、规则与行动[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5:104.

[3]陶叶萍.中国教育服务贸易 (跨境消费) 出口现状和市场分析[J].科技和产业, 2008 (03) .

[4]李冬梅, 陈岚.美国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和对中国的启示[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8 (01) .

[5]张超颖, 葛新权, 李雁玲.北京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问题与对策[J].商业时代, 2007 (06) .

[6]Michael.Flows, costs and benefits of foreign students to the US:do we face a problem?[C].Conference on Foreign students on US campuses, 1995.

[7]Lien D.Financial assistance of for study abroad students:An economic analysis[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2010 (19) .

[8]苗丹国.出国留学六十年——当代中国出国留学政策与引导在外留学人员回国政策的形成、变革与发展[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0:22.

外贸易摩擦 篇4

关键词:专业外贸公司,利丰模式,借鉴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 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辉煌的成绩。1980年, 我国的进出口总额为181.9亿美元, 2000年, 增长到了2492.1亿美元, 2009年, 虽然受到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 仍达到惊人的22073亿美元, 稳居世界第三位, 成为无可争议的贸易大国。由于特殊的国情和在国民经济中重要地位, 到21世纪初, 我国对外贸易一直实行许可制, 即必须有经营权才能进行对外贸易, 因此很长一段时期, 我国的外贸被专业外贸公司垄断,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对外贸易模式。加入W T O以后, 尤其是2004年7月新《对外贸易法》实施以后, 外贸经营权的范围扩大到几乎所有依法经营的企业, 中国进入全民外贸的纷争时代, 外贸总额不断攀升。而对于一贯垄断经营权资源的专业外贸公司而言, 经营权放开却是一场灾难, 专业外贸公司的所占份额不但没有扩大, 反而不断缩小, 甚至解体倒闭, 或者进入生产、金融、房地产等其他行业。在中国目前的经济体制下, 专业外贸公司就真的没有生存空间了吗?在原有的国有专业外贸公司改制、解体之后, 一些股份制或个体的外贸公司又纷纷出现, 仍然以国际贸易为主要的经营内容, 他们将来会重蹈老专业外贸公司的覆辙吗?

纵观世界, 中间贸易商仍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繁荣世界经济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比如日本的九大综合商社的业务中, 贸易仍是重要的经营内容;沃尔玛、家乐福等零售巨头都是以跨国贸易作为基础的。香港利丰集团则更是一家完全的跨国贸易公司, 至今仍然以国际贸易作为自己的主业。利丰熟练地应用供应链管理, 使全球8300家工厂, 160万名工人日夜加班为其生产。利丰提供的成衣、玩具等各种商品源源不断地摆上“维多利亚秘密”、“美国之鹰”、以及“迪斯尼”等知名品牌的货架。现在的利丰运营版图横跨四十个国家, 正以专业的素质为300家以上的国际最知名的大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 年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仔细研究利丰的经营战略对中国的专业外贸公司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发展阶段借鉴

香港利丰集团1906年在广州成立, 是中国最早的外贸公司, 经营的商品为瓷器、丝绸等。1945年, 因为战争和运输等原因, 利丰总部迁往香港, 开始了发展壮大之路。

利丰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传统贸易商阶段 (1 9 0 6-1979) 。这个阶段, 利丰毫无惊人之处, 从事的是传统意义上的商品买卖, 将中国生产的瓷器、藤器、服装等商品卖给国外客户。中国内地的外贸发展了几十年, 但到目前为止, 大多数的外贸公司仍然停留在这一阶段。

第二阶段, 建立区域业务网络 (1979-1995) 。这一阶段中, 中国内地的生产能力迅速扩大, 其他亚洲国家工业步伐也迅速加快, 利丰抓住这一机遇, 投入巨大资源建立区域性采购业务网络, 将新兴的供应能力纳入自己的供应链中, 为服务环球客户打下稳健基础。据统计, 与利丰有合作的生产厂家在亚洲就超过30万家。正是掌握了这么多资源, 利丰可以做到在最短的时间内, 为客户提供最好的生产选择。中国的外贸公司普遍缺乏这种意识, 仅满足于拥有现有的货源厂, 很少主动从提高效能的角度去寻找工厂作为资源储备, 因此大多不具备为客户提供选择生产厂的能力。

第三阶段, 跨国发展阶段 (1995年以后) 。利丰在建立区域业务网络后, 于1995年起先后收购了英之杰采购、太古贸易、金巴莉有限等其在香港的主要竞争对手, 从而把自己的市场份额从主要在美国地区迅速扩大到了欧洲等地, 同时, 采购网络也从亚洲扩展到了加勒比海及地中海地区。利丰通过一步步地并购有同类业务的全球采购机构, 真正完成其全球战略布局, 成为了一个国际性的大型商贸集团。

当一个企业成长到一定规模的时候, 必定会受到来自地域和经营等方面的局限, 这时企业必须做出跨越性的突破才能获得下一轮发展。从利丰各发展阶段看, 其每一阶段比前一时期都有质的飞跃, 正是这样不断地跨越, 才使利丰有今天的成就。中国大部分的外贸公司仅仅做到了利丰集团的第一个阶段, 而且因体制原因长时间停留在这个阶段, 因为没有突破而使得发展缓慢。好在已经有部分具有先进理念的公司开始了第二阶段的努力, 或在货源或在市场进行区域布局, 奠定未来发展的基础。而利丰所进行的第三阶段无疑是中国专业外贸公司的目标和发展方向,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融入国际大市场。

二、供应链管理借鉴

一件产品, 从客户有需求到最后获得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设计、生产、物流、交货等诸多环节, 任何一个环节都相对独立却又紧密相连, 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供应链。供应链管理作为市场经济环境下一种先进的商业模式, 能够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实现全要素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从而使效率达到最大化。利丰的成功是在很大程度上深刻理解了这一过程的重要性和内在联系, 并将这一过程精细化, 使是每一个环节的效率都达到最大。早在70年代, 利丰就开始把单纯的为客户提供产品转变为为客户提供产品方案和生产管理。首先根据客户提出的产品概念进行市场调查, 设计出产品式样, 然后指定生产计划, 安排原材料采购, 挑选合格的工厂生产, 为生产提供技术支持及监督, 确保产品品质, 选择最佳的运输路径, 最后交付产品。因为是站在全球的高度与视野, 可以做到无疆界生产, 所以整条供应链的效率达到最大。利丰就是这样为每一份订单、每一个客户都提供一条最完整最有效的供应链, 全面对客户服务, 保证了客户在最短的时间, 以最低的成本享受到最满意的服务。利丰在使自己的贸易活动得到增值的同时又增强了客户的竞争力, 实现了双赢, 更重要的是在这样一条完整的供应链下, 竞争对手完全失去了与之抗衡的机会。

在新的市场形势下, 企业的竞争表现在如何以最快的速度响应市场要求, 满足客户的需要。我国的外贸企业普遍没有从整体上去看待贸易过程, 长期仅仅作为一个中间商存在。由于总是处于整条供应链上的某一环节, 不可能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不能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当市场条件发生变化时, 这些外贸专业公司就会陷入巨大的危机。在新的市场时期, 中国的外贸企业应该借鉴利丰的做法, 重新审视自身在全球供应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 努力成为供应链或供应网络的管理者和运营者, 确立自己在价值链中的战略地位, 对供应链进行有效规划, 调整运营战略, 通过管理创新实现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从而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服务客户理念借鉴

利丰在长期的商务活动中, 建立了整套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服务理念。利丰为客户提供的不仅仅是一项产品, 而是一整套客户无法拒绝的服务。利丰的服务包括:从事市场调查, 了解消费者需求, 为客户提供市场潮流信息;研究与开发原材料, 为客户搜集最新的原材料信息;根据市场最新潮流趋势设计和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与客户共同选择最佳的采购国家、地区及制造商;执行无疆界生产, 实现产品全球化增值;监控采购、航运, 配置原材料与配件到各国工厂, 在生产过程中提供技术援助, 确保产品质量和个生产环节遵循客户的生产要求;监控主要生产原料的供应, 策略性地管理库存并适时适量补充库存;计划组织运输和航运送货服务;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产品开发及新的供货工厂的环节中, 尽量满足客户的个性化要求。纵观利丰的经营宗旨, 无处不透露着想客户所想、急客户所急的服务意识。贸易的目的是获取利润, 服务的宗旨是让客户满意, 利丰却有机地把这两者联系到一起, 在服务中完成了贸易, 让客户满意的同时赚取了利润。因为能让客户获得满意, 这一过程又得以重复延续, 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利丰正是在这种良性重复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

服务意识正是我国外贸企业亟待加强的理念, 单纯买卖的时代已经远去, 客户的需求从某一具体的产品升级为整套的服务, 现代商家的比拼也已经超出了价格、质量的范畴, 现代市场中, 只有那些能为客户提供最好服务的企业才能长久留住宝贵的客户。可喜的是我国的外贸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服务意识在贸易活动中的重要意义, 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把客户的要求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 这种做法将来必定使自己受益, 利丰的成功就是最好的说明。

在我国, 外贸经营权作为垄断资源的时期一去不复返, 外贸企业开始面对真正的市场行为, 进入了残酷竞争、优胜劣汰的全新时代。从全球范围看, 我国的对外贸易总量在不断攀升, 从1980年的181亿美元到2009年的22073亿美元, , 足足增长了120倍;更为重要的是, 中国的经济还在迅猛发展, 中国经济对外贸出口的依存度依然很高, 国家对出口仍然高度重视, 对外贸易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专业外贸公司经过多年的经营, 已和客户和工厂建立了一定的诚信关系, 积累了丰富的业务经验, 有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 拥有专业的人才队伍, 可以进行深入的市场挖掘和开拓。我国的外贸企业只要能利用好已经打下的基础, 理顺思路, 仔细研究类似利丰集团这些成功企业的做法和经验并加以借鉴, 调整战略, 不断完善, 一定能获得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继刚.香港利丰.世界一流的供应链管理专家[J]经济管理, 2003, (8)

[2]、陈旭.我国国有外贸企业发展探析[J].科技资讯, 2007, (7)

上一篇:冶炼效果下一篇:起点调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