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摩擦(共12篇)
对外贸易摩擦 篇1
一、当前我国对外贸易摩擦的主要特点
(一) 涉及国家广、种类多
我国贸易摩擦涉及的国家和地区十分广泛, 贸易摩擦的对象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蔓延。不仅美国、欧盟、日本和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与我国的贸易摩擦在加剧, 而且一些发展中国家与我国的贸易摩擦也越来越多。目前, 印度、土耳其和南非等发展中国家对我国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的数量占案件总数的60%, 其中以反倾销为主。随着我国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 国外对我国出口产品提起反倾销、反补贴诉讼数量呈上升趋势, 且大案要案开始增多, 个案涉案金额逐渐加大。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发生的贸易摩擦涉及4000多种产品, 涉及彩电、服装、鞋帽等我国传统出口行业及产品。
(二) 形式多样化、综合化和隐蔽化
目前, 我国遭遇的贸易摩擦形式呈多样化, 主要有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特别保障措施、纺织品特限、反垄断以及337调查等。据商务部统计, 自加入WTO至2010年底, 我国遭遇贸易救济调查共692起, 涉及总额约400亿美元。由于关税等透明性贸易壁垒减少, 反倾销已成为各国实行贸易保护的一个重要手段。反规避、保障措施、特别保障措施是新兴手段, 且呈现数量激增、国别区域不断扩大、肯定性裁决偏高的特点。同时, 贸易摩擦逐渐从“显性”走向“隐性”, 一些发达国家面对传统贸易壁垒作用日益弱化的状况, 开始寻求新贸易壁垒, 着眼于技术标准、安全卫生标准、包装标识、检验检疫、环保要求、社会责任以及劳工福利等, 考虑企业和商品的社会利益, 强调商品对于人类安全、健康以及环境的影响。由于我国的科技水平落后, 对发明、创造、商标等的保护观念淡薄, 知识产权便成为影响我国正常贸易尤其是含专利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的主要因素。
(三) 反补贴成为贸易摩擦新热点
当反倾销、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知识产权等工具都不能阻止我国出口的高速增长, 因此为打压我国的产品出口, 欧美等国纷纷开始运用反补贴措施。从行业看, 钢铁、纺织、机械和造船等行业成为反补贴的重点领域。《2012中国贸易发展报告》指出, 中国遭遇的反补贴调查数量己跃居全球第一位, 2007—2011年期间中国均为全球反补贴的最大目标国。截至2011年底, 我国己经连续17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 连续6年成为全球遭受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
(四) 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影响增大
技术贸易壁垒, 即建立在新标准和技术法规基础上的各种合格评定程序、认可制度、检验制度成为限制外国产品进口的障碍。我国出口产品总体质量较低, 出口市场又主要集中在对输入产品要求严格的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近年来, 我国有80%的出口企业不同程度地遭遇了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 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产品、食品、纺织品以及建筑材料的出口。主要的技术性壁垒措施包括食品中的农药残留量、皮革PCP残留量、玩具的安全性, 汽车排放标准、包装物的可回收性指标以及纺织品染料指标等。
二、我国对外贸易摩擦的形成原因
(一) 竞争对手以“中国威胁论”为由对我国出口设置障碍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迅速崛起, 对外贸易高速增长, 国际市场份额不断增加, 原有的市场竞争格局被打破。中国质优价廉的出口产品不仅对发达国家, 一定程度上也对发展中国家国内相关产业产生了冲击, 给其出口带来竞争压力, 一些国家内部利益集团利用种种理由向其政府施压, 限制我国产品进口, 导致我国出口面临诸多贸易摩擦。随着我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影响力和地位的日益提升, 以美国为首, 其国内一些利益集团担心我国经济的发展会动摇其世界霸主地位, 会对其经济造成威胁, 故意制造所谓的“中国威胁论”, 对我国进出口贸易设置重重障碍, 不断制造贸易摩擦, 引发诸多纠纷。
(二)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扩大
不平衡发展规律始终贯穿于世界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 通过各种因素的作用, 使得国家间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经过一段时期的快速成长, 相对落后的国家缩短了与强国的经济差距, 在维护国家经济实力和地位的过程中, 原经济强国与新兴国家就会展开竞争。为争夺国际市场利益各方会展开激烈的竞争和较量, 自己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最大化是所有参与国的首要目标。依据一定的贸易保护理论, 采取一些限制进口或鼓励出口的行为, 这些行为看似合理, 实则是贸易保护, 必会引发相应的国际贸易摩擦。可见, 贸易保护主义是国际贸易摩擦日益激化的重要因素。
(三) 我国出口结构不合理
在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模式下, 我国的出口以需求弹性较小的初级产品为主, 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在对美国和欧盟的出口产品中, 占据较大比重的是纺织服装、毛绒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 约占出口额的80%左右。虽然这些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不高、产品差异不大, 但却具有较强的价格竞争力, 因此极易引起进口国的警惕, 容易遭遇贸易壁垒, 从而限制我国出口。从我国出口产品的市场分布来看, 主要集中在亚洲、北美和欧盟地区, 而对拉美和非洲等地区的开发力度较弱。出口的迅速增长、出口市场的集中以及出口商品结构趋同致使市场风险往往集中在某种或某几种相似的产品上, 导致进口国担心我国产品会挤占其市场份额, 进而纷纷采取贸易保护措施, 引发了贸易摩擦。
(四) WTO相关规则不完善, 国内法律法规与国际标准脱节
WTO协议是多边框架协议, 为了避免贸易自由化对缔约国国内经济的冲击, 允许成员国在一定程度上对本国经济实施保护。由于各种贸易救济手段概念模糊、使用条件宽泛以及对我国“非市场经济国家”的不实定位, 致使我国频繁遭遇贸易救济调查。在倾销价格认定时, 扭曲出口产品成本与出口价格, 滥用反倾销条款中的替代国价格, 导致我国被裁定极高的反倾销税率。
三、解决我国对外贸易摩擦的对策建议
(一) 调整经济发展战略, 加快产业升级
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正确看待贸易摩擦的积极作用, 制定新的政策措施, 推动出口企业转型升级, 实施市场多元化, 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通过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 使我国逐步成为贸易强国。只有提高企业的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 掌握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 才能提高出口商品的附加值, 实现品牌创新。因此, 需要国家推动产业升级, 使产品竞争优势不断提升。
(二) 建立国际贸易保障体系
我国应加快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贸易壁垒预警保护机制, 更好保护国内市场, 防止贸易摩擦升级。分别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商 (协) 会、企业等层面, 建立专家化的预警信息网络和有效的预警系统。政府还应加强宏观政策指导和法律建设, 行业协会应关注国际市场的变化, 配合企业进行准确定位。根据进口国的产业和贸易政策, 及时调整出口结构, 形成贸易摩擦的快速反应和产业预警机制, 规避贸易风险。为了保护国内企业的利益, 加强对不公平贸易行为的调查和制裁, 应建立多层次的贸易救济机制, 提高贸易救济措施, 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三) 制定有效的战略和策略
贸易保护主义是国际贸易摩擦的根源, 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是通过有效的贸易规则来约束世界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大、涉及面广, 应全面掌握国际标准和技术法规, 整顿认证秩序, 推行国家标准认证制度, 并与国际制度接轨。政府要充分利用国际规则, 强化国际贸易谈判与交涉作用, 将可能产生的摩擦消除在萌芽中。认真研究WTO规则, 以适应我国产业为基础, 制定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和措施, 为企业提供全面的国际贸易咨询服务。对于当前各种新贸易壁垒, 应当建立专门研究机构, 积极学习和借鉴国际经验, 以制定完善的反倾销制度, 加强反规避立法。
摘要:当前以美国、欧盟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了频繁的贸易救济调查, 而且对外贸易摩擦正在向发展中国家蔓延, 我国面临的对外贸易形势日益严峻。阐述当前我国贸易摩擦的主要特点与成因, 提出调整经济发展战略, 加快产业升级;建立国际贸易保障体系;充分利用国际贸易规则, 借鉴他国经验等应对我国对外贸易摩擦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贸易摩擦,贸易保护,中国
参考文献
[1]李鸿.我国对外贸易摩擦的成因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 2013 (5) :17-19.
[2]孟海樱.我国当前贸易摩擦形势综述[J].商场现代化, 2009 (7) :6-9.
对外贸易摩擦 篇2
一、中美贸易摩擦现状分析
在某种程度上,中美经贸中主要摩擦问题的出现都与贸易不平衡有关,而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是指在中美两国双边贸易中,中方存在贸易顺差,美方存在贸易逆差。
根据中方统计,在1984—1992年的九年里,中方一直处于逆差地位,自1993年始转为对美顺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美顺差呈大幅上涨现象。根据美方统计,从1983年开始美国出现逆差,升至838亿美元,美国对华逆差在该年首次超过日本,并成为美国最大贸易逆差来源国。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特别是近两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大幅上涨。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1—11月累计贸易顺差为2 381.3亿美元,据此估算,20全年顺差将突破2 500亿美元,冲高至2 600亿美元。中美贸易逆差的不断扩大已经成为中美两国发展正常经贸关系阻碍,同时也成为美国对中国产品征收反补贴税、要求人民币升值、保护知识产权等问题的一个重要借口。根据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统计数据,截至2007年,美国成为迄今为止对华发起贸易摩擦案件最多的国家。从近年来这一问题发展变化的角度看,其色彩的政治浓度要远远大于经济,从而成为中美关系中的一个焦点。 种种迹象表明,今后中美贸易摩擦的热点仍将在纺织品进口设限、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市场经济等问题上。
二、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分析 在世界经济发展不均衡的背景下,全球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中美两国作为全球两大经济体,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贸易摩擦,这些给中美贸易关系增添了诸多不确定性。
(一)美方原因造成的两国贸易摩擦
1.经济低迷与新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近年来,美国经济的低迷与中国的“和平崛起”形成强烈反差。根据美国商务部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首季,美国经济仅增长1.3%,增速低于分析人士原来预计的1.8%和去年第四季度的2.5%,是过去四年来的最小增幅,而住房投资下降仍是导致经济减速的主要原因。历史经验表明,贸易保护强弱与经济发展状况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只要经济衰退或美国国内产业竞争力下降,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就会重新抬头,并且会采取限制进口,鼓励出口的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相关手段,中美贸易发生摩擦不可避免。
2.美国国内政治因素的影响 美国总统大选每四年举行一次,自冷战结束以来的历次美国总统大选中,美国对华政策都是两党总统候选人相互攻击的重要议题,这也是赢得选举最方便的武器之一。20世纪90年代至今已经举行的美国总统大选共有三次,从这一时期的情况看,每逢大选临近,两党总统候选人就会对中美贸易摩擦的各种问题显示强硬立场,发表颇具贸易保护色彩的言论,这几乎成为一种规律性的现象。因此中美贸易摩擦会随着大选而呈周期性。 3.遏制中国发展是美国全球发展战略的目标之一 中国的社会制度,价值观念,意识形态以及“非西方文明”的特质决定在其强大后必然会与美国的全球利益发生冲突。正如布热津斯基认为的“美国将会失去世界霸权地位。”因此,美国不可能让一个日益壮大并可与之抗衡的敌人出现。因此,美国总是找出诸多借口阻碍中国经济的发展,如“中国威胁论”,“鼓吹人民币升值”等,中美贸易摩擦也因此不可避免。
(二)中方原因造成的两国贸易摩擦
1.外贸依存度过大成为中美贸易摩擦的主要导火线 外贸依存度是反映一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一个指标,一般用年进出口总额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来表示。1978—中国对外贸易年均增长16.7%,比国民经济增长快7个百分点,外贸依存度从1978年的10%提高到1990年的30%,2007年已超过了70%。世界银行认为,中国外贸依存度经过十多年的时间就赶上了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表明了中国经济开放取得了显著成就。 笔者还认识到,外贸依存度的提高也伴 随着一些风险和问题。从中国一些产品对美国市场占有率来看,存在着过高的风险。如,中国出口的玩具娃娃占美国该类产品进口总额的88%,鞋类占64%,软面箱包、手提包占51%。可见,中国对美国市场的依赖性较大,在这种关系下,一旦美国挑起贸易争端,中国只能被动应付。
2.出口商品结构低下,出口市场范围狭小 现阶段我国处于国际分工价值链条上的低端,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主要为劳动密集型和附加值较低的一些加工工业。由于缺乏技术含量和自主品牌,许多产品在消耗了大量资源出口后换回的只是少量的经济利益,甚至还不断地被指责为低价倾销。我国向美国出口的商品主要为纺织品、服装、鞋类等。这些价格竞争力较强的商品一旦大量出口极易引起美国的警惕,导致我国出口产品遭遇种种限制。 3.应对贸易摩擦的能力有待提高 底中国加入WTO时,承诺了“非市场经济地位”、“特别保障条款”等不利条款,使我国企业面临贸易摩擦时处于较弱的防护状态。此外,企业的`自我防护意识差,预警机制不完善也加重了我国在中美贸易摩擦中的损失。因此,应该进一步提高应对贸易摩擦的技巧。
三、中国应对中美贸易摩擦的相关对策
1.早日争取“市场经济国家”地位 加入WTO以来,截至2007年1月虽然已有66个国家先后承认了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但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已越来越多地成为套在许多中国企业头上的“紧箍咒”。它不仅阻碍了中国企业更深更广地参与和融入到世界贸易和国际经济中去,而且导致中国出口企业在对外反倾销应诉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并且成为中国企业屡屡败诉的主要原因。 对中美双方来说,“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它代表着美国对中国经济性质的理解以及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所取得成绩的认可度。因此,中国应在政治层面上对美国等采取歧视性措施的主要成员施加压力,迫使其早日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
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提升出口产品结构 根据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自由贸易理论,在贸易过程中各方均能获利,但中美双方却并非如此。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而美国在技术密集型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在实际贸易过程中,美国在自由进口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时,却对其国内企业向中国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时设置诸多限制。显然,美国对华贸易的限制制约了其比较优势的发挥。因此,我国政府应当制定相应的政策大力扶持、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创造有利于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同时,还要注重运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从而使我国尽快摆脱长期处于低附加值的国际分工地位,逐步向高层次、高技术产业不断推进和升级,降低同他国产生贸易摩擦的程度。
3.改变中美两国相互依赖的不对称性,由外贸拉动向内需拉动过渡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中美两国经济相互联系、彼此依赖的程度达到前所未有的状况,但这种依存是不对称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中国部分产业与产品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较大,一旦对美国出口减少将会严重影响这些行业的发展;第二,中美贸易在双边出口总额中的份额不对称,近年来中国对美国出口都占到中国出口额的1/5左右,而美国对华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比重较小。 因此,从长远发展战略来看,我国应将宏观调控的着眼点更多地放在扩大内需上。我国拥有13亿人口,国内市场十分庞大,而且经济发展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潜在的市场需求是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在现阶段,扩大内需应将满足内需作为前提,满足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民众包括贫困群体的要求。
有效应对贸易摩擦 篇3
摩擦进入多发期
2004年我国外贸迈上进出口总额突破万亿美元的新台阶,我国在全球贸易中的排位升至第三位。特别是2004年上半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也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服务贸易逆差回落,改变了近年来逆差不断扩大的趋势,说明中国服务业对外竞争力在进一步增强。 虽然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稳步迈入贸易大国。但以下问题影响我国产品出口也更为突出:
一是出口质量和效益不高,以低价格的数量扩张为主的格局尚未根本改变,自主出口品牌严重匮乏。我国目前以自主品牌出口的产品所占比例很少,不到10%,绝大多数出口的产品仍是使用外方品牌的加工贸易和以贴牌为主的订单贸易。品牌弱国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贸易强国,在出口商品中创立更多自主品牌,尤其是拥有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的自主品牌,应成为出口企业的当务之急。
二是贸易摩擦问题更为突出。2004年前三季度,共有13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发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保调查46起,涉案金额11.1亿美元。2004年我国首次遭遇反补贴调查,而且保障措施涉案金额成倍增长。针对中国出口产品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日趋多样化,劳工标准问题已成为导致贸易摩擦的原因之一。从目前看,2005年国际贸易保护有可能更为严重,针对中国出口商品的限制措施将继续增加。另外在中国加入WTO的承诺中,一些歧视性条款将在其有效期内继续对我出口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怎样应对这些不利条款的冲击,也是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课题。
在贸易摩擦中,机电产品首当其冲。据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统计,近两年的时间里,我国机电产品共遭到国外新发起的贸易限制调查案件31起,其中反倾销调查案20起,保障措施调查(含特保)案件11起,另外还有3起复审案件。这些案件金额较大,从2002年到2004年8月份,涉案金额约达9.6亿美元。此外,涉案国家增多,两年来新发案件共涉及14个国家和地区(欧盟视为一个地区)。再有,涉案产品范围大大扩展。从传统大宗出口商品如彩电、自行车、轴承、打火机等蔓延到许多边缘产品,如汽车轮毂、不锈钢紧固件以及燃气灶、缝纫机针等几十种。贸易争端的要害是“以点打面”,摩擦的“点”是单个产品,打击的“面”则是与涉案产品相关的产业和产业链,关系到上下游产业的生存与发展。受损害产业在技术升级、扩大就业和增加税收等方面势必受到极大影响。
据有关部门预测,未来几年我国机电产品遇到的反倾销、保障措施案件仍可能维持原有数量,不会减少,反补贴案件将逐渐增多。此外,由于相当一部分机电产品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特点,决定了机电出口所遇到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案件会逐步增加,特别是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的案件将成为今后应诉中十分重要的内容。
企业是应对主力军
应对国外贸易保护主义的威胁,在国内主要涉及政府(中央和地方两级)、中介组织和企业三个方面(或称四体)。专家普遍认为,企业才是应诉的主要力量。
据有关部门调查,入世以来,企业运用世贸规则维护自身利益的意识得到了提高,案件应诉率上升,大致保持在80%以上。特别是对欧美市场的应诉率始终保持在100%左右。实践警示企业,不应诉就意味着彻底放弃市场,唯有据理力争,才有保住市场开拓成果的希望。企业既要充分重视积极应对,又不能怨天尤人,要以平常心对待。作为市场主体,企业是应诉工作的主要力量。企业不仅要从思想上给予高度重视,更要在行动上积极超越贸易壁垒和限制。
应对贸易摩擦方略
面对日益严峻的国际贸易摩擦形势,企业可以从三方面加强应对贸易摩擦的能力:在生产环节严格按照市场经济规则运作,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财务制度;在出口环节,积极实施市场多元化、以质取胜的经营策略;善于运用贸易救济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1.按照市场经济规则运作,建立国际规范的财务制度
力争获得市场经济地位待遇至关重要。目前,许多国家仍然将我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在反倾销调查中对我使用替代国政策裁定我出口产品以较高的反倾销税。这种歧视性的反倾销政策和做法不但使大量中国产品因征税而退出当地市场,更严重的是在客观上诱导了进口国当地产业不断通过反倾销手段限制中国产品的竞争,从而使我国产品的现实竞争力受到压制,市场拓展的生命力被窒息。因此,争取获得市场经济地位是在应诉中获得较好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此,企业应当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按照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等要求,从以牺牲环境、大量消耗资源为代价的数量扩张型向注重质量、注重效益的质量扩张型转变,不断增强竞争力。
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实行符合国际规范的财务制度是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有效手段。事实表明,企业帐目问题目前已成为中国企业无法获得市场经济地位的最大问题之一。出口企业应严格按照国际通用会计准则等国际规范原则记账,建立一套完善的、规范的财务会计制度,加强财务管理,并认真建立完善的档案资料,合同、报关单、商检甚至业务往来的文书、会议纪录等所有原始票据资料尽可能收集保管存档备查。这将有利于在反倾销调查中及时向外方提供“正常价值”资料,有利于在反倾销调查中保持主动。否则,企业即便能够在应诉中证明自己的市场经济地位,但也可能因混乱的财务会计制度,无法提供调查机关要求的相关资料导致败诉,而令人惋惜。
2.出口实施市场多元化、以质取胜的经营策略
企业应避免出口市场过于集中的状况,在巩固现有市场的同时,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积极、果断地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联合国内乃至国际大公司,走国际化竞争与合作道路。在产品营销策略上,认识到国际市场上价格竞争是建立在非价格竞争优劣上的,注重增加花色品种,提高产品和技术含量和质量,改善售后服务以增大产品的附加值。这是从根本上避免贸易摩擦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
3.运用贸易救济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首先,企业要积极应诉。欧盟打火机案、欧盟彩电案、加拿大挡风玻璃案和欧盟节能灯案四大成功应对案例,就是企业积极应诉最终得以有效维护自身利益的最好例证。应诉就有机会争取有利结果,不应诉则只能遭受损失,这已经成为共识。
其次,当遭遇反倾销后,企业应充分展开联合手段进行有效抵制。我出口企业要积极联络进口国进口商甚至寻求与进口国下游企业合作,因为反倾销调查机关在作出最终裁定前都会全面考虑反倾销措施对本国企业可能带来的影响。企业还要充分了解进口调查国相关法律规定,以争取获得较好的反倾销应诉结果。
再次,企业在应诉时注意团结作战,形成同盟,这不仅有利于信息收集与传递,还有利于解决困扰大多数企业的应诉资金短缺问题。当然,出口企业提早进行准备工作,聘请专业律师,积极配合调查机关调查工作以及灵活运用反倾销复审及司法等救济途径,这些都是应诉工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摩擦积极效应 篇4
一、我国对外贸易摩擦的原因分析
我国对外贸易摩擦的原因可以分为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两个方面。从经济因素方面来讲, 原因在于: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对外贸易顺差值维持在高水平, 导致中外贸易不平衡。与我国进行贸易的一些国家常年出现贸易逆差, 经受着来自其国内的经济压力。为了缓解这些国家面临的经济问题 (如高失业率) , 他们会以各种形式对其贸易进行保护, 从而引发中外贸易摩擦;二、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比较优势。欧美等发达国家产业以资本密集型为主, 为了保护其劳动密集型产业, 这些国家难免与中国发生贸易摩擦。2010年欧盟委员会宣布对中国瓷砖反倾销正式立案, 阿根廷宣布对原产中国的多功能食品加工机和纺织产品实施反倾销措施等中外贸易摩擦由此产生;
从非经济因素方面来看, 原因在于: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的同时, 对外贸易发展迅速。一些国家由于担心中国经济实力的提高对其国内经济产生冲击, 便有意或无意的制造麻烦, 导致我国与这些国家质检的贸易摩擦。二、中国与外国经济制度和政策上的差异也会引起贸易摩擦。一些国家为了保证在国际竞争中得到优势, 总会找些借口要求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完全按照其意愿行事, 以期削减中国经济实力。结果便会在中国与这些国家之间引起贸易摩擦问题。
二、我国对外贸易摩擦的积极效应
(一) 有利于培养我国的竞争优势产业
首先, 贸易摩擦有利于甄选出发展潜力强的企业。贸易摩擦会淘汰一些竞争力相对较弱的企业, 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其次, 贸易摩擦能够推动产业改进生产程序, 鼓励产业的创新性, 以技术革新和其产品差异化在市场上赢得更强竞争力, 从而形成竞争优势。如前所述, 贸易摩擦可以淘汰发展潜力小的企业而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具有完善的生产体系, 创新的生产理念。它们可以通过不断提升生产水平和能力, 在国际范围内的赢得更强的竞争力, 形成竞争优势产业。
(二) 推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贸易
对外直接投资是现代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之一,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对外直接投资下的定义是:在投资人以外的国家所经营的企业拥有持续利益的一种投资, 其目的在于对该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发言权。对于贸易摩擦相对频繁的我国来说, 对外直接投资可以起到一定的替代作用。我国是顺差对外贸易结构而且以原材料劳动密集型为主, 所以增加对外投资不仅可以减少顺差还可以增强我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能力。历史上, 贸易摩擦确实推动了一些国家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日本为了避免贸易摩擦而转向对外直接投资进行贸易。20世纪60年代, 日本发展纺织品, 但是由于与美国的贸易摩擦, 日本国内生产的纺织品逐步失去比较优势。至20世纪70年代, 日本国内的纺织品生产数量下降。此后, 日本意识到发展重工业、化工业、汽车和彩色电视的生产有很大潜力。为了避免重蹈覆辙, 日本采用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进行商贸。其国内汽车制造业诸如丰田、本田、尼桑等纷纷把生产基地搬到美国本土。这样不仅减少了大量对美出口给美国带来的巨额贸易逆差, 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科技水平。在这个不断发生摩擦的过程中, 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得到推动。
(三) 有助于我国加强自由贸易区形式的合作与沟通
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事实证明, 建立自由贸易区已经成为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和增进经济合作的最有效、最便捷和相对容易的途径。中国加入了中日韩自由贸易区,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与主要贸易伙伴双边贸易中, 2010年中日双边贸易总值为2977.7亿美元, 增长30.2%;与东盟双边贸易总值达2927.8亿美元, 增长37.5%。加强自由贸易区形式的合作与沟通既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多元化发展,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我国对于欧美等国贸易伙伴的依赖, 从而降低与其发生贸易摩擦带来的风险。
(四) 有助于我国加强对外贸易制度建设
贸易摩擦的发生可以促进中国完善应对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技术性壁垒的法规, 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贸易救济体系。完善的产业救济体系能对外国政府和企业形成一个威慑, 使其不敢轻易的在中国市场上进行违规操作, 并增加了中国在贸易摩擦中与贸易对手博弈的筹码, 而且产业救济措施的实施可以为国内产业争取一个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的空间, 有利于增强产业的竞争力, 从而从根本上防范贸易摩擦, 并在贸易摩擦的博弈中占据优势。
国际贸易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的作用非常重要。我们不仅要避免对外贸易摩擦带来的消极影响, 更需要从中获得经验, 从而客观看待、妥善处理我国对外贸易摩擦, 推动我国对外贸易发展。
摘要:在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今天, 对外贸易摩擦难以避免。在看到对外贸易摩擦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同时, 我们也需要认识到其带来的积极效应。本文从分析对外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出发, 应用基本经济理论, 结合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阐述了对外贸易摩擦的积极效应。
关键词:贸易摩擦,原因,积极,竞争优势,FDI,合作,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对外贸易摩擦 篇5
发布时间:2011-11-1
1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高维新
[摘 要] 入世以来,广东水产品出口遭遇贸易摩擦不断,严重制约了广东渔业的健康发展。2007年,广东水产品出口刚走出反倾销阴影,又受到安全指控,出口形势严峻,出口额持续下滑。咎其原因,国外对我实施贸易壁垒、频繁制造贸易摩擦是主要原因。笔者依据WTO规则,提出了应对水产品出口贸易摩擦的具体对策措施。
[关键词] 水产品 贸易摩擦 WTO规则
一、入世以来广东水产品出口所遭遇的贸易摩擦及其影响
2001年12月,在德国声称从进口中国的冷冻虾中检测到氯霉素以后,在整个欧洲掀起一股抵制包括水产在内的中国动物源产品的贸易保护主义思潮。欧盟兽医委员会,决定对中国的动物来源食品和动物饲料进口实施禁令。2002年1月25日,欧盟通过2001/699/EC决议,对从中国进口的虾类产品采取自动扣留并进行批检的保护性措施。这一禁令意味着中国每年丧失6.23亿美元的水产出口额;受损的中国企业超过95家,平均每家损失300万美元~500万美元;同时让4.96万中国劳动力直接受到牵连,十几万农户受到损失。
2004年1月27日,美国商务部对原产于中国的冷冻和罐装暖水虾进行反倾销立案;7月16日,美国商务部作出初裁;12月8日做出终裁。应诉的广东150多家水产品加工企业,除湛江国联获得全球输美冻虾反倾销案中惟一的零关税外,美国以印度某一公司的“单一价格”为替代价格,做出终裁,对中国输美的其他企业的冻虾及罐装温水虾征收27.89%~112.81%不等的反倾销税,平均税率为55%。如此高的税率,致使广东大部分水产品加工企业不堪重负,不得不退出美国市场,损失巨大。
2006年1月欧盟开始实施食品及饲料安全管理新法规,强化食品安全的检查手段;5月29日日本正式施行《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大幅抬高进口农产品的门槛。美国、日本和欧盟是广东水产品产品的第二、第三和第五大出口市场,据广州海关统计,2006年1月~9月,广东被以上三地退货农产品金额分别达到22.6万美元、272.1万美元和7.7万美元,分别大幅增长1.2倍、1.9倍和18倍;遭遇退运的主要品种为烤鳗、冻带壳对虾和活鳗。由于日本市场占广东省烤鳗出口总量的九成以上,来自日本的订单非常少,广东烤鳗出口量骤降,导致广东省16家烤鳗厂停产,活鳗以及冻鳗出口亦大幅下降。
2006年10月,作为广东水产品的第一大出口市场的香港食物安全部门抽检发现,来自广东的15个桂花鱼样本有11个含有禁用药物孔雀石绿;在原检孔雀石绿的基础上,供港活鱼还新增加硝基Ν喃(判定标准1.0ppb)和氯霉素项目(判定标准0.3ppb)的检测,致使内地水产品暂停供港,直到2006年底才全面恢复。
2007年6月28日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发布警告,禁止中国鲶鱼、鲮鱼、虾和鳗鱼的进口,除非国内出口商能提供相关详细材料,证明其对美出口的水产品未使用任何非法添加剂,美国才对该出口商的产品予以放行。美国贸易壁垒警告带来的冲击已在7月份明显体现。仅以虾类产品为例,2007年7月,广东对美出口1855吨,同比下降24.2%,占7月份广东出口总量的28.6%。在美国宣布禁令之后,欧盟国家随即宣布将对这些产品实行严格的安全控制措施。7月份广东对欧盟出口虾类产品仅122吨,同比急降61%。
以上这些贸易摩擦,致使广东水产品出口呈下降趋势。广东水产品出口贸易额占整个广东外贸的比重较小,但却是广东东西两翼经济欠发达地区相对重要的出口产品,也是沿海渔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涉及渔民、水产养殖户达几百万人;再加上加工、饲料等产业链的其他环节,影响的范围和人数就更大了。
二、广东水产品出口所遭遇贸易摩擦的原因分析
1.发达国家大幅提高了进口农产品的门槛,加大了水产品的出口风险。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为了加强对本国农业生产者利益的保护,利用卫生安全、质量认证、标签、包装、环境保护、计量单位等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来限制外国农产品进入。其中,最常用、影响最大的是利用卫生安全设置技术壁垒。对进口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层出不穷,安全卫生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虽然广东省水产品出口迅速发展,但面临困难和问题还很多,农药残留问题已成为出口水产品首要的安全卫生问题和技术贸易瓶颈。
2.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农产品贸易竞争环境依然极不公平。事实上,即使发达国家能够很好地履行《农业协定》规定的削减农业补贴义务,但其可用“黄箱”补贴空间仍然较大。据WTO资料显示,从2000年开始至WTO新一轮谈判达成新农业协定前,欧盟每年仍然可为农业提供高达769亿美元的“黄箱”补贴,日本为284亿美元,美国为191亿美元,而我国仅为485亿人民币。从“黄箱”补贴约束水平相当于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看,欧盟为25%,日本为41%,美国为9.5%。发展中国家中,除墨西哥达34%外,其它国家的这个比例均不超过4%的水平。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继续对农产品提供巨额出口补贴,也造成了国际农产品贸易的严重扭曲,竞争环境依然极不公平。
3.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产品过于单一。广东水产品主要销往我国香港地区、美国、日本和欧盟市场,销售市场集中。渔业产业结构在很大程度上还难以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其主要表现:传统养殖品种多,名特优新品种少;天然捕捞产品小规格、低龄低质品种多,大规格、高龄优质品种少;出口产品原料、半成品多;附加值高、名牌产品少;特色价高的产品少,竞争性强价格低的产品多。主要集中在虾类产品、鳗鱼、低价值冻鱼和冰鲜鱼类等品种,高附加值的养殖鱼类的加工出口尚未形成拳头产品和规模优势。以虾类产品为例,2007年1月~7月,美国、中国香港和墨西哥三大市场占广东虾类产品出口量的近六成,而且同期“制作或保藏的小虾及对虾”出口量占出口总量达八成。这种市场集中度较高、产品过于单一的出口结构不利于规避风险。
4.技术标准不统一,容易引发冲突。中国进入WTO之后,在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上出现不协调的情况:有些标准高于国际标准,结果进口国就用中国国内的高标准去对待中国出口的商品,从而加大了中国出口商品成本;有些国内标准低于国外标准,结果引发进口国对中国商品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今年的水产品输美事件,就存在国内药残标准与美国药残标准不对接的情况。
综上所述,致使广东水产品出口下滑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外对我实施贸易壁垒,频繁制造贸易摩擦。
三、广东应对水产品出口贸易摩擦的对策措施
1.整顿外贸秩序,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加大宏观调控力度,进一步整顿外贸秩序,严格制止水产品出口企业相互倾轧、低价竞销,减少国外对我出口水产品进行反倾销的借口。另外,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水产品低价的形象,实现水产品出口增长方式的集约化转变,通过高质量和适宜价格扩大出口,扩大市场份额。从产业规划、资源整合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考量广东省水产品产业的发展取向,实现“标本兼治”规避风险。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变“一条腿走路”为“四轮驱动”,通过适当补贴的方式,引导渔民生产、养殖特色水产品,拓宽水产品产业链条,缓解生产膨胀造成的市场压力,又能够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
2.努力开拓多元化出口市场,增强抵御贸易壁垒风险的能力。推进水产品出口贸易,必须拓宽国际市场的空间和领域,不断提高水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实现水产品出口的稳步增长。国际市场不少水产品价格是国内市场的十倍到三十、五十倍,市场潜力巨大。在巩固原有市场的基础上,开拓新兴市场包括东盟、俄罗斯、中东地区、南美地区等。
3.加速各类标准的制定,与国际接轨。在今后的水产品生产、养殖、饲料配方、添加剂的选择、药品的药量、药品的范围等方面,都需要与国际对接,避免无谓损失。广东水产品出口企业应随时关注主要出口市场的进口要求和检测标准,采取国际通用标准组织生产加工,提高水产品的出口检测水平。
4.构筑水产品质量保证体系,打破技术性贸易壁垒。质量安全问题是现阶段制约广东水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构筑质量保证体系,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是提高出口水产品竞争力、跨越发达国家设置的市场“高门槛”的有效手段。一是要加强海洋监督管理,改善渔业生产环境。建立渔业生产环境监测制度,定期组织开展海水水质、底质、生物体质量监测工作,每年定期发布海洋环境质量和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二是加强渔业生产环节管理,严格控制生产加工用药。指导水产养殖者合理用药,出口养殖品必须符合美国、欧盟、日本等产品进口国的相关规定,并建立水产养殖全程跟踪和溯源制度。三是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广泛收集发达国家最新农残技术标准。重点开展大宗出口产品的药残、重金属含量、渔用饲料质量、渔业环境检测,引导企业走“清洁生产”之路。
5.建立健全水产品出口预警机制和防护体系。预警机制应包括出口水产品种类预警、数量预警、价格预警和贸易壁垒预警。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决策层面。对内要建立信息披露机制和政策协调机制,要将市场信息和政策以及政府在国际上谈判的结果,充分及时地披露给企业;对外要加强对世界各国的公关,赢得支持。发挥各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以及行业协会作用,形成一个系统、协调、快速反应的贸易壁垒应对防护体系。首先建立和启动了技术壁垒风险预警预报体系。以省、市标准与编码信息所的数据库为依托,加大投入补充国际上最先进的标准。其次,主动参与WTO/TBT评议机制,争取话语权。根据当地出口产品的实际情况,积极组织参与TBT通报的评议,使企业代表通过TBT评议参与国际TBT问题的讨论和对话。一是能及时反映我方意见,尽可能延缓、降低甚而消除可能因TBT造成的损失;二是能针对国外技术贸易壁垒和安全法规的制定和变化,尽早提出应对措施;三是能促进企业产生危机感,及时和准确地了解国外市场准入的法律法规及市场动态,从而积极主动地做好应对准备。
参考文献:
[1]邢健:2001氯霉素事件:中国遭遇欧盟伏击战[J].WTO经济导刊2004(4)
[2]蔡春林 高维新等主编:贸易救济法[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224~225
[3]广东农产品出口持续下滑[EB/OB].[2006~11~10]广东农业信息网http:///
[4]淡水鱼冬至前应市内地海产品今复供港[B].香港商报2006~12~13
[5]吴湘生:“中国制造”**~2007年中国输美水产品贸易争端评述[B].中国渔业报2007~08~17
浅析中韩贸易摩擦 篇6
【关键词】:中韩;贸易摩擦;对策
1金融危机是造成目前困境的罪魁祸首
2008年9月美国金融危机开始影响垒球经济,金融危机也席卷了整个韩国,使韩国国内经济一片混乱,许多大企业集团相继倒闭或陷入困境;资金周转困难,失业人口激增;银行拒开进口信用证。在此形势下,韩国企业当然无法进行正常时日的进口。而我国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相对增加了出口成本。韩国企业给中国的订单明显减少,这样就造成了我国对韩国的出口大幅下挫的局面。另一方面,韩国政府为了增加外汇储备,借韩元贬值之机,加大力度增加出口,贸易盈余由负变零,越来越大。中国作为韩国的第一大出口市场,必然受到韩国进口产品的冲击,这样就使双边贸易的不平衡局势更加严峻。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理论上韩国对中国的出口应保持强劲增长势头,但由于担负双边贸易的相当多企业是在华从事进出口加工贸易的韩资企业,所以在出口受阻的情况下其进日积极性也有所降低,进口增幅还小于出口降幅;再加上我国国内需求萎糜,导致进口需求减弱,使韩国的对华出口并未出现大幅攀升,故双边贸易额总体上出现下滑局势。
2进出口商品结构差异是贸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两国经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按照国际贸易比较优势原理,中韩传统贸易在宏观层面上确实符合这一理论的要旨,即中国向韩国出口初级产品或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如原材料、农矿产品、纺织服装、皮革等,而韩国则向中国出口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工业制成品,如化工产品,电子通讯设备,机电产品等,即使中国向韩国出口一些电子产品,也多以零部件为主。正是这种较单纯建立在技术层次差异基础上的商品结构,使中韩双边贸易本身就存在不平衡的因素。再者,从总体上看,中国向韩国出口的商品与从韩国出口的商品相比,其价格弹性相对要高。在国际市场发生波动时。前者更易受到冲击或影响。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大量廉价商品充斥国际市场,中国出口商品价格的相对提高必然会丧失较大份额的市场。换言之,即使在韩国不是危机当事国之一的情况下,这种贸易结构的差异也会使贸易差额更加扩大,不平衡局势更加严峻。总之,这种以垂直分工为基本特征的进出口商品结构是造成双边贸易不平衡并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之一。
3韩国在华投资的特征因素也是双边贸易下滑的原因之一
韩国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70、80年代其发展速度之快是有目共睹的。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国内工资成本也快速上升,某些一般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逐渐削弱。部分劳动密集型工业及部分重化工业(如水泥)也逐渐归人了夕阳产业之列。韩国政府为了鼓励新兴产业如电子、生物工程、航空等产业的发展,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海外转移。而中国与韩国地域相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劳动力成本又低,农矿资源丰富,自然成为韩国进行该类产业投资的首选对象。据统计,韩国对华投资中有60%以上集中于纺织服装业、电器组装业、木家具及鞋类、皮革等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这是韩国在华投资的产业特点。
为进一步发展中韩贸易合作,我们还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加强中韩两国经贸合作的宏观调控
为推动中韩经贸合作上新台阶,当前应采取下列措施:1中韩两国官方应积极探讨长期经贸合作的战略,以适应未来亚太地区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2中韩双方应尽快确立长期的经贸合作模式,以确保其经贸合作的稳定、健康发展。3中韩双方应尽快确立对应的投资和贸易促进机构,开展扎扎实实的促进工作,使双边经贸合作向更广阔的领域,更高的层次,更大的规模和更好的经济效益方向发展。4中韩双方要更好地总结经贸合作中的经验教训,联合调查研究和解决双方企业在投资或贸易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5中韩双方应尽快完善有关的法律和制度,从而为双边经贸合作提供方便条件。
(二)要扩大中国对韩国的出口,以减少贸易逆差
在中韩贸易中,中国几乎—直处于逆差地位,这种不平衡的状况严重阻碍了中韩贸易的进一步发展,这个障碍需要双方努力加以排除。
首先,我国应加强对韩国出口商品的竞争能力。韩国的消费水平很高,市场竞争极为激烈,而我国输韩商品在质量、设计、包装、标准化、交货期、销售方式、售后服务等方面尚有许多不足之处。因此,我国应加强对韩出口产品的研制和开发,大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改善包装装潢。
其次,要大力改善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的附加价值。目前,中方对韩出口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深加工制成品数量减少,中国的机电产品近几年发展很快,出口量也在增加,但1993年对韩国的机电产品出口仅占韩国机电产品进口量的2‰,在中国机电产品出口中也只占3.8%,所以从供求方面来看都有很大潜力。
(三)要扩大双向投资的规模和领域,要改变韩国对华投资规模小、技术层次偏低的状况
我国对外贸易摩擦积极效应之剖析 篇7
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总从改革开放以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自从2007 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 我国的经济实力不仅是从整体上得到了质的飞跃还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可。随着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的频繁度不断提升, 我国同世界各国之间的国际贸易依赖程度也逐渐加强。我国同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又实现了一个质的飞跃。但是, 国际贸易交易的频繁必然会导致贸易摩擦的产生。同时, 由于我国出口产品的劳动密集型特点和我国日益强大的经济实力威胁到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地位使得我国在同其贸易往来中受到各种不同程度的贸易歧视。大家熟知的反倾销、关税壁垒与非关税壁垒都是我国在出口贸易中最常见的贸易摩擦案件。关于我国在国际贸易往来中遭受到的贸易摩擦, 相关的专业人员存在两方面的看法。第一种看法就是贸易摩擦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必然产物, 因为随着国家与国家之间经济往来的次数的增加会使得各种冲突发生的可能性大大提高。第二种看法就是我国当前的出口产业结构决定的, 即是上文中提到的我国的绝大部分出口产品都是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对于国外的本国相同等级的产品会产生一定的市场冲击的后果而招致的贸易壁垒的结果。
虽然不同的人对于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有不同的了解, 但是本文的观点认为贸易摩擦毕竟是国际贸易活动长期发展的一个产物。其从产生到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由于诸多可能的因素聚集在一起而导致的结果。从表面上来讲的话, 贸易摩擦对于我国的出口或者是进口在短期内都存在较明显的负面影响。最直接的影响便是会影响到我国的出口额, 由于出口额的减少会影响到我国的经济收入以及相关的企业的发展和工作岗位的减少。
在以往的关于贸易摩擦的研究中基本提到的都是关于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但是, 我们同时也要从积极的方面来把握贸易摩擦能为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光明面。因为贸易摩擦的产生本身就存在我国自身发展的问题, 所以可以借着贸易摩擦的产生总结自身发展存在的具体的具体问题从而得到更好的解决方法。
二、分析我国对外贸易摩擦积极效应的必要性
任何事情的发展否具有其两面性, 贸易摩擦也不例外。但是, 在过去的历史发展中, 人们总是将目光注视到了贸易摩擦的反应慢影响上。当然, 分析贸易摩擦给我国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很必要的, 至少我们可以掌握到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究竟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地位以及给我国带来的具体的损失。从贸易摩擦的积极效应出发分析贸易摩擦给我国的发展带来的机遇同时也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贸易摩擦的积极面分析可以使得我国的国际贸易在未来的发展中逆流而上。首先保证以一个积极的态度面对贸易摩擦, 在将来的分析中无论是从积极效应还是负面影响出发都会为我国在未来国际贸易中的发展提供较好的发展思路。
三、贸易摩擦积极效应
1.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根据上文的描述我们可以知道, 我国通过贸易壁垒而遭受到的贸易摩擦是我国经历贸易摩擦最多的原因。关键的因素在于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的。由于我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依旧是依靠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而活动贸易顺差。虽然在出口中获得了贸易顺差, 但是我国的企业和相关工作人员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显著的提高。同时, 在整个过程中实现的利润率实际上是相当低的一个水平。我们仅仅依靠的是数量上的简单叠加来使自身获得较大总量的经济利润。在出口产品中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微不足道, 同时与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金融等服务在出口中占的比例更是少之又少。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种种问题使得我国在国际贸易中遭受到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多。所以, 针对这方面的原因我们就应该努力调整自身的产业结构使得我国的产业结构更加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同时也适应其他国家经济发展步伐从而有效地减少贸易摩擦。具体的办法是通过贸易摩擦的具体内容就可以知道在某类产品或者是某类企业的发展以及相关的一系列的附属品等方面需要做出的改进。只要一个小领域做到合理的改进就会造成后续的良性循环最终使得我国的产业结构的发展适合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最终的结果是不仅使得我国的产业结构得到良好地调整同时还会使得我国在对外贸易中的优势得到提升从而有效地降低贸易摩擦发生的可能性。
贸易摩擦除了会使得我国的产业结构的挑战更加迅速和有效之外还会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根据贸易摩擦发生的实际情况来看, 我国遭受到贸易摩擦的基本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一旦遭受到比较严重的贸易摩擦的打击就会使得这部分的企业的发展规模的减少。一部分企业推出生产环节就会使得相关的生产资料和其他的资源流入到更高层次的企业的发展之中。生产资料和资源从劳动密集型企业流向更高层次的企业发展中是贸易摩擦带来的必然结果。当一部分生产资料和资源流走的时候就从侧面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不仅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存在此种效应, 在实际交易中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导致的贸易摩擦对我国的产业结构的升级的调整效果更加明显。因为技术性贸易壁垒本身针对的就是涉及到相关技术的产品和服务的出口, 一旦遭受到贸易摩擦就会促使相关的生产机构或者是企业更进一步从核心技术角度出发对我国的出口产品进行改进。更加重要的是, 这种结果往往会导致相关的企业对自身的发展战略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出适当的调整从而使得自身的发展在未来能更好地适应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需要。
所以,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贸易摩擦对于我国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具有积极效应。并且, 贸易摩擦从理论上来讲不需要政府的太多宏观调控和干预就会自发地对我国的产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做出适当地调整。
2.促进我国发展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发展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现今的社会发展状态下一直是我国一直大力提倡的口号。虽然具有这方面的强烈意愿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外部刺激也使得我国的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步伐缓慢而滞后。自从贸易摩擦在我国的发生频率越来越高的情况下使得我国认为发展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也越来越强烈。首先是同世界各国的经济往来中我们可以借鉴别人的先进经验来对我国在未来的发展做出一定的积极的指导作用。另外一个方面就是通过我国同国际间各国的经济交往可以使我国对人才的引进方面变得更加地方便和快捷。同时, 由于贸易摩擦的产生使得我国对于人才的引进的意愿也会大大的提升。贸易摩擦不仅会直接对我国的核心竞争力进行影响还会从侧面影响我国的竞争优势产业而提高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关键的原因在于贸易摩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核心竞争力不是很强的企业进行一定的淘汰作用, 被淘汰掉的企业从表明上来说对我国的经济在短期内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 但是从长期来看可以使得竞争力不是很强的企业的资源进入更高层次的企业。存在的另外一种可能就是使得这些被淘汰的企业不得不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以使得自身更加适应未来的发展。一定发展资源和资料进入大型企业或者是自身的发展更加适应未来的发展就会使得其改变属于一种帕累托改进。同时, 由于小型企业的发展推出就会为大型企业在未来的发展腾出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发展资源, 从此大型企业的发展将会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发展优势。根据规模经济的发展效应, 我国拥有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在未来的发展更加适应当前的发展从而使得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 竞争力也越来越强。所以, 这类企业在我国未来的发展道路中将会把自身的优势集中得更加具体来实现自身的优势发展和规模经济发展。当企业实现自身的规模经济发展的时候就会使得自身的竞争力在国际贸易中越来越强从而使得自身在贸易往来中遭受的贸易摩擦也越来越少。某些企业的发展程度到了一定的阶段的时候就会使自身的发展阶段进入到垄断的阶段。虽然说垄断企业的存在在一般情况下不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 但是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会逐渐加强。只要我国有相关的企业的综合实力逐渐提升并能同国外的很多企业争夺国际市场就会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在未来具有更大的发言权。同时, 垄断企业在国内的发展也会使得我国国内的同类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的剧烈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并能从侧面促进与本企业相关的其他种类企业的发展。另外, 我国同世界各国交往的过程中涉及到的项目也越来越多, 所以会使得我国更多的企业类型进入一个良性发展从而使得我国更多的企业类型进入一个良好的发展阶段从而使得我国的企业在未来的国际贸易发展中具有更多的优势。
3.促进我国的对外投资
通过我国的对外贸易的发展使得我国跟世界各国的企业的往来也越来越多。贸易摩擦的出现可以使得我国同国外的企业的接触也越来越多。在同境外的企业的接触者可以使得我国同国外的企业的合作也越来越多。在国际往来中出现的贸易摩擦可以促使我国的企业同国外的企业加强合作来使得我国在对国外的发言权中具有更加重要的角色。在我国实现同国外的企业之间的直接投资的过程中可以使得我国不需要进行国际贸易来实现自身的利益。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我国可以通过对外资直接或将自身的发展规模扩展到国外的发展方式使得我国的产品可以避开贸易摩擦的阻挠来实现产品或者服务的交易。所以, 贸易摩擦的产生可以促使我国在未来的国际贸易中注重产品的服务质量的提升, 这样不仅有利于我国在未来的国际发展中优势的提升还会促进我国的服务业以及相关的附属产品和附属企业和产品的发展。
4.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质量
从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 我国的对外贸易一直是以数量取胜而不是由于产品或者服务的质量的问题。贸易摩擦的产生可以使我国的企业在未来的发展战略中逐渐考虑产品或者是服务的质量的问题。同时, 贸易摩擦可以促使我国在未来的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中发展更加多元化的服务质量的提升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贸易摩擦发生的可能性。同时, 服务质量的提高和多元化可以促进国内相关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的提高。
四、结束语
本文从贸易摩擦的积极效应出发探讨贸易摩擦对我国对外贸易的积极促进作用。从贸易摩擦能提升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提升我国核心竞争力、促进我国的对外贸易以及促进我国的对外贸易质量出发探讨其对我国对外贸易的积极作用。希望可以通过本文的讨论为相关的企业或者是机构提供可供参考的信息。
摘要:传统的国际贸易思想认为:一个国家在与其他国家进行国际贸易往来的时候如果遭受到贸易摩擦等行为就意味着自身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劣势的地位。我国目前在国际贸易中遭受的贸易摩擦案件也越来越多, 所以尝试以一个积极的态度来看待贸易摩擦很可能为我国的国际贸易带来新的突破口。关于我国的贸易摩擦方面的研究基本上都是集中在对其负面影响进行研究并积极努力思考对应的解决负面影响的策略和战略。本文将会从另外一个全新的角度探讨国际贸易中的贸易摩擦对我国的积极效应, 并力争从积极效应中招到适合我国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新办法。
关键词:对外贸易摩擦,积极效应,发展新道路
参考文献
[1]李春顶.逆向思维:我国对外贸易摩擦积极效应之剖析[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7 (2) :5-10.
[2]朱帅.浅析我国对外贸易摩擦积极效应[J].江苏商论, 2011 (33) :41-41.
[3]李春顶.逆向思考:认识对外贸易摩擦之积极效应[J].中国国情国力, 2007 (1) :41-43.
自然资源贸易与贸易摩擦 篇8
1 自然资源贸易
1.1 自然资源生产
20世纪70年代以来,自然资源特别是石油的价格变化,引起了商品价格的大幅波动。世界自然资源出口增加的美元价值超过6倍,2008年达到3.7万亿美元。燃料在自然资源出口中所占的比重从1998年的57%上升至2008年的77%,达到2.9万亿美元。同一年矿石及其它矿产和非铁金属等可开采资源贸易是3 600亿美元。其他资源贸易例如鱼类和森林,分别达到980亿美元和1 060亿美元。
供应方面:石油的产量在1965年到1980年之间翻了一倍,到2010年又增长了30%。年石油生产率从1980年的30%增长到46%,世界石油贸易所占的比例从1980年的51%增长到2010年的66%。新兴经济体大量的进口需求是导致国际需求变化的主要因素。2000年到2008年自然资源进口年均增长率中国、印度、新加坡和韩国分别为30%、25%、22%和17%。2006年亚太地区消耗的原油价值超过了北美洲。
中东、非洲和独联体国家其资源出口分别占据其商品出口的74%、73%和70%。全世界自然资源出口占该经济体出口总额比重超过90%的经济体有10个,包括安哥拉、阿尔及利亚、黎巴嫩、伊拉克、阿塞拜疆、委内瑞拉、尼日利亚等。
21世纪自然资源世界价格上升的行情始于2002年,在世界供求因素、金融市场投机和美元贬值等因素的共同推动下,价格呈现快速上升趋势。燃料、矿产和农产品价格已经达到新的波峰。例如,燃料价格2003~2008年间上涨了234%,矿产和食品分别上涨了178%和120%。石油价格是造成美国经济衰退的主要推手之一,虽然有证据证明这种影响正在缩小。1984年之前石油价格每增长10%将造成美国GDP下降0.7个百分点,而1984年之后为0.25%。
贸易商预期同样影响市场价格。Dvir and Rogoff(2009)研究不同的需求带来的影响并显示市场存货增加其不稳定性。如果需求的水平存在积极的影响,这样存货将导致价格的下降。价格随着第一阶段货物供应的增加而下降,存货调整可以扩大第一阶段的影响;不管当前需求增加,供应可以从现在转移到未来。
1.2 资源进出口国的贸易政策
资源出口国可以通过征收出口税同时控制资源出口数量和生产量。出口税的作用是降低国内自然资源的价格,因为生产商调整供应,直到国内市场的出口和销售达到平衡。大约11%的世界自然资源贸易中存在出口税,石油和矿产贸易中5%~10%存在出口税,渔业和林业的比例会更高一些。澳大利亚和巴西的三大矿山联合操控铁矿石价格,俄罗斯也将对粮食出口征税。
根据勒纳对称原理进口关税相当于出口税。因此,出口税提高并没有带来收入增加,进口关税亦然。所有的外汇收入来自完全非弹性出口资源供应并拨归政府;外汇需求取决于国内进口价格相对于国内产出的价格。进口关税提高了国内进口商品的价格,同时导致国内成品价格相应增长。在这个特殊的情况下,进口关税不会改变相对价格,因此没有真正对经济产生根本影响。关税提高政府的收入,但会导致国内价格上升,侵蚀出口资源收入同等金额的实际价值。
自然资源的进口关税通常极低。发达国家关税范围从渔业的2.2%到燃料的0.5%。发展中国家的关税率较高介于15.1%至6.0%,但他们仍远低于商品贸易关税总体保护水平。如同资源出口商可能通过资源出口税吸引下游活动一样,资源进口商可能寻求吸引这些活动提供的关税保护。关税随着一个产品改变程度的深入而提高称为关税升级,如发达国家林业加工阶段、燃料和采矿行业的关税保护。例如,当进入发达国家时,林业产品原料面临的是一个平均0.57%的关税,而成品的税率为1.91%。即使名义利率低,有效保护率非常高。
2 自然资源贸易“准出”摩擦日益增多
《WTO公众论坛2011》的主题为“寻找世界贸易挑战的答案”,其中“自然资源贸易”分主题的宗旨是,“考查自然资源自由贸易带给国家的获益程度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世界贸易组织现有153个成员国,但最大的几个资源出口国如包括伊拉克、伊朗却不在其中。世界贸易组织通过禁止使用贸易数量限制和下调进口关税谈判、争端解决机制、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协定等措施,提供组织保障来减少国际贸易障碍和贸易摩擦。但是自然资源贸易几乎完全在该组织的有效覆盖范围和原则以外。
针对中国的自然资源贸易摩擦已经从“准入”向“准出”转移。对准入的限制表现为中国出口资源类产品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例如1999年欧盟对从中国进口的焦炭实施反倾销措施,对自中国进口焦炭征收每吨32.6欧元的反倾销税;印度财政部2004年1月21日开始对中国焦炭征收的反倾销税,为期5年;2005年3月23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判定中国出口的金属镁给美国国内产业造成损害,反倾销税率为141.49%。2006年5月4日,美国商务部作出终裁,对原产于中国的金属硅征收139.49%的反倾销税。
早在2004年,欧盟敦促中国放开焦炭出口限制,否则将诉诸世贸组织。美国和墨西哥在2011年年中曾向WTO提交了一份敦促中国取消稀土出口限制的报告。2009年6月美国、欧盟向WTO提起诉讼,认为中国对铝土矿、焦炭、萤石、镁、锰、金属硅、碳化硅、黄磷和锌9种原材料采取出口配额、出口关税以及价格和数量控制,违反了中国入世时的承诺,造成其他国家在钢材、铝材等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处于劣势地位。2012年1月30日,世界贸易组织裁决,确认中国对这些原材料实施出口税和出口配额限额违背了国际贸易规则,必须加以改正。在经济不景气和一些国家失业率高企的背景下,全球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有专家指出,随着中国的经济崛起,以及由此形成的全球贸易格局的改变,中国成为贸易摩擦的主角会是一种常态。中方要做好应对贸易摩擦频发的思想准备。
3 中国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3.1 制订合理的产业政策应对自然资源贸易摩擦
产业政策的目的是通过一定的补贴与优惠,使一国竞争力弱的产业在短期内迅速成长起来,从而提高商品的出口竞争力。我国应大力扶持有发展潜力的高附加值的出口产业,同时扩大生产型产品的进口,加大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力度,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增加国内对资源性产品的加工能力,提高附加值。
3.2 开拓多元化市场,规避国际贸易摩擦
中国应继续调整贸易进出口的地区结构,除保持与原有贸易伙伴的关系以外,应加大与新兴市场和其他资源出口国之间的联系,同时重视对国内市场的开发。对于可枯竭自然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和利用,不仅针对出口部分进行数量上的限制,对于国内下游企业的供应也同等对待,做到政策的一贯性。
3.3 构建以行业协会为主体的自然资源贸易摩擦预警机制
在建立我国自然资源国际贸易摩擦预警机制时,必须坚持以行业协会为主体,利用其熟悉本行业营销情况,机构分布范围广泛的特点,可以对国内外市场做出灵敏、及时、准确反映。可以通过行业协会已经建立的营销网络,买卖市场的检测和控制,正确的确立预警的产业和地区,建立良好的国际贸易摩擦预警指标体系,实现预警的功能。
3.4 合理利用对多边贸易规则,妥善处理自然资源贸易摩擦
GATT1994第11条规定,原则上WTO成员应取消对出口产品的数量限制;但是TT1994第20条也专门列出了关于出口限制的例外条款:出于国家安全的要求、出于保护环境的需要、出于保护不可再生资源的需要,WTO成员可以采取出口配额或采取出口许可证进行出口限制。在国际贸易实践中,很多国家采取了限制出口的措施。中国在遵守多边贸易规则的同时,更要学会利用WTO多边争端解决机制捍卫自身的合法权益。
摘要:通过对自然资源贸易一般做法的分析,探索各国自然资源贸易摩擦的主要原因和表现形式,为政府和企业制订自然资源贸易策略提供参考,从而提升中国自然资源产品出口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减少贸易摩擦。
关键词:自然资源,贸易,关税升级,WTO,贸易摩擦
参考文献
[1]Michele Ruta,Anthony J.Venables.International Trade in Natural Resources:practice and policy[D].Staff Work-ing Paper ERSD,2012.
[2]樊瑛,樊惠.自然资源贸易:全球治理难题[J].国际商务,2010(3):41-46.
[3]樊瑛,樊惠.自然资源贸易:中国应对之道[J].国际商务,2010(5):40-44.
[4]冯军.WTO自然资源贸易与中国自然资源贸易规则构建——中美欧墨资源出口限制争端的启示[J].世界经济研究,2011(11):20-25.
[5]王厚双,刘向丽.国际贸易摩擦:理论、法理、经验与对策研究[M].台湾:九州出版社,2008.
贸易摩擦研究综述 篇9
1 贸易摩擦成因分析
许多关于贸易摩擦的成因分析, 是从国际政治经济学角度出发的。Gil-pin从国际体系的结构主义出发, 提出当世界体系的边缘地区经济充分发展, 足以脱离对核心区的依附并使投资条件有利于边缘地区时, 核心国家就会采取保护主义的经济策略, 而这种策略有利于本国经济发展。
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 首先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 国家间不会出现贸易摩擦问题, 但如果市场失灵, 比如相互交往的两个国家间出现国际经济扭曲问题时, 便会引起国际贸易摩擦。其中依据H-O理论创立的特殊要素模型, 并以此为理论基础的贸易和产业调整理论, 即是对贸易摩擦问题进行研究的一种应用理论。其次以不完全竞争为前提的分析视角涉及两个领域:第一个领域假定进行贸易的两个国家的企业均为垄断企业, 研究集中于战略性贸易理论。该理论认为, 由于各国的政策介入能够改变各国参与国际贸易的收益后果, 结果便会由于追求收益的重新分配而引起各国之间的国际贸易摩擦。第二个领域假定相互进行贸易的两个国家的企业在生产活动中存在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 在这一领域作出贡献的主要学者有帕那格里亚、三边信夫和后藤纯一等人。他们的模型都有一个相似的分析步骤, 即首先分析存在外部效果和规模经济时国内自给自足的经济均衡, 然后探讨与外部经济联系条件下的均衡, 接着比较两种经济均衡的收益水平, 如果一国在自给自足时的收益水平大于转入与外部经济联系时的收益水平, 那么该国一定会返回到自给自足的经济状态, 并有可能与相互贸易的国家发生贸易摩擦。
2 贸易摩擦福利效应分析
2.1 理论分析
传统的评估贸易摩擦福利效应的研究表明存在两种可能性:第一种为贸易摩擦使所有国家的福利都恶化, 第二种认为贸易摩擦中一国福利的增加以另一国的福利恶化为代价。而且, 根据贸易品的需求和供给的相对价格弹性可以预期关税战中的得益和损失。Whalley利用一个简单的两国模型描述了最优关税战中的得益和损失, 在该模型中, 假定每个国家都生产进口品和出口品, 在每个国家都实施最优关税的条件下, 仅仅考虑不同国家不同进口需求价格弹性下的福利效应。Whalley的结论表明, 规模相同的国家 (大国与大国、小国与小国) 之间的关税战使双方均受损, 规模不同的国家间的关税战往往是大国得益而小国受损。
2.2 实证分析
在有关贸易摩擦福利效应的研究中同样存在着大量的实证分析, Whalley进一步对规模相同国家间关税战进行了实证研究, 得出了与理论分析相同的结论。他发现, 如果欧共体 (EEC) 征收175%的关税将使其国民收入提高1.9%;如果美国征收160%的关税将使其国民收入增加2%;如果日本征收200%的关税将使其国民收入增加1.8%。但是, 当所有这些国家 (包括世界其它国家, 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参与行动) 同时征收178%的关税时, 全球福利将下降4%。这些数据清楚地表明在关税战中大国之间相互侵害的能力, 也表明, 如果小国不合作报复大国的话, 那么很容易在与大国的关税战中被大国剥削而受损。另外, Gasiorek (1989) 等在运用局部均衡模型对汽车产业的分析后, 认为北美在同欧盟和日本间的关税战中获利匪浅。Markusen和Wigle发现, 在Nash均衡关税和自由贸易之间, 美国实际上是无差异的, 但是加拿大在自由贸易中的情况要好得多。Perroni和Whalley运用CGE模型对七国数据进行分析, 发现美国和欧盟在全球Nash关税战分别增加了525亿美元和1284亿美元的福利, 而其它五国 (加拿大、墨西哥、日本、其它西欧国家以及作为一个整体的世界其它地区) 却损失了1.39兆美元, 从而整个世界总的福利损失为1.21兆美元。这些研究基本证实了Johnson有关市场权力的角度的结论, 表明国家大小和最优关税率之间有积极的相关性。
3 贸易摩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目前许多学者提出贸易摩擦产生于内生政治过程, 这表明经济学家对贸易摩擦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已经从传统贸易理论拓展到贸易的政治经济学领域。贸易的政治经济学起源于对纯贸易理论无力解释现实中贸易干预政策存在性的困惑。现实国际经济领域中大量的现象表明:无论是传统的新古典贸易理论, 还是新贸易理论都没有为解释现实中贸易干预的政策存在性提供一般性的坚实的“科学”依据, 这促使经济学家从新的角度思考贸易政策的本质。与此同时贸易的政治经济学为贸易摩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目前在贸易摩擦的政治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成果颇丰。
在对贸易摩擦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中, 认为政府可以免于政治压力的影响, 从而其行动完全为了公共福利而具有慈善性。这方面有杰出贡献的有:Johnson的经典论文“最优关税与报复”, Mayer认为贸易协定是两国政府讨价还价博弈模型的均衡结果。这些经济学家应用博弈论的方法于贸易政策、政府实施报复、自由化或者一个混合战略, 目的在于实现本国福利最大化。尽管他们强调了对外政策制定过程中政府间的互动特征, 但他们将政府视为公共福利的慈善侍者而没有任何私利, 让人不禁怀疑他们是否抓住了现实世界中政府的真正目标。与上述观点不同的是, Peltzman等人指出:政府很少追求那些使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政策, 政府寻求的是那些使之政治支持最大化的政策, 这些政策通常反映的是那些最有影响力的自利集团的利益。20世纪50年代, Kindleberger, C.P发表了“集团行为与国际贸易”。他提出, 在某些情况下, 对国际贸易的分析可以从国家层次上的集团行为中找到有用的工具, 它分析了欧洲国家不同利益集团的地位变化。显然Schattschneider和Kindleberger对利益集团影响贸易政策形成的分析主要借鉴的是社会学和政治学的研究方法。20世纪50、60年代公共选择理论产生以后, 就有学者对利益集团影响贸易政策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Gordon.Tullock就明确提出了关税是利益集团游说结果的观点。到70年代, 特别是80年代之后, 许多学者研究了贸易保护的内生形成过程, 提出了不同的政治经济学模型。其中影响较大的有:Grossman和Helpman发展了一个正式的框架, 将国内政治引入国际贸易关系的分析当中, 假定政府既关注一般选民的利益, 又重视来自特殊利益集团的政治捐助, 分析了两个层面的博弈, 即国内利益集团与政府官员间的战略互动以及国际领域政府间的战略互动。他们通过非合作与合作的关税博弈模型分析, 表明了国内政治如何决定了政府的国际目标。另外GouldandWoodbridge考察了贸易保护、报复和贸易战背后的动态过程, 他们发现报复外国的决策和实施关税同其他贸易政策的决策一样, 同为内生政治过程的结果。选择报复还是选择自由化来应对外国的报复威胁, 不是由政府的外生目标决定的, 而是由两国内部竞争性利益集团的相对影响力来决定的。他们的结论表明, 贸易保护、自由化及报复的过程是外国寻求保护的政治市场与本国决定报复以应对外国保护的政治市场之间的互动过程。这些分析无疑增加了我们对贸易摩擦背后的动态政治过程的理解。
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经济交往中, 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与相互依赖不断加深, 但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 各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也层出不断。当前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加快及对外开放不断深入, 中国已逐步进入贸易摩擦高发期, 其中中美贸易摩擦格外引人注目。因此, 重视贸易摩擦问题, 对其进行文献的综述与回顾, 就成为最为基础性的研究工作。
关键词:贸易摩擦,文献综述,中美贸易
参考文献
[1]黄汉民等.论经济全球化下贸易摩擦的新发展[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3, (3) .
[2]于永达.国际经济摩擦的新变化新特点[J].前线, 2002, (2) .
[3]胡方.日美经济摩擦的理论与实态[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1.
对外贸易摩擦 篇10
轻工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 同时也是我国出口导向型行业, 2008年以来, 针对轻工行业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特别保障措施 (以下简称两反两保) 和知识产权保护案件急剧增加, 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拦路虎。
一、近两年涉及轻工行业的贸易保护案件回顾
2008年涉及轻工行业的两反两保及知识产权案件共72起, 涉及五金、造纸、皮革、自行车、家电、罐头、文具、家具等16个轻工行业;涉及的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欧盟、土耳其、阿根廷、印度、巴西、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韩国、哥伦比亚、乌克兰、秘鲁、厄瓜多尔等14个国家和地区。
2009年 (截止到10月底) 涉及轻工行业的两反两保及知识产权案件61起, 涉及造纸、五金、制鞋、家电、家具、塑料等19个轻工行业;涉及的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阿根廷、土耳其、印度、秘鲁等15个国家和地区。
2008年和2009年轻工行业贸易摩擦主要有以下特点:
1、贸易摩擦的类型扩大, 其中反倾销为主要贸易壁垒
2008年和2009年两年间共发生两反两保案件133起, 其中反倾销达109起, 占82%;与此同时, 贸易案件的类型除了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知识产权保护等常用贸易措施外, 还增加了反规避、特别保障措施非常用的贸易措施, 贸易摩擦的形势更加复杂。
所谓反规避, 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规避。规避是指一种出口产品在被另一国实施反倾销措施的情况下, 出口商通过各种形式减少或避免出口产品被征收反倾销税或被适用其它形式的反倾销措施的行为。反规避是指进口国为了防止国外出口商规避反倾销措施行为而采取的措施。
特别保障措施的案例虽然不多, 但是随着美国对中国轮胎的特别保障措施的实施, 今后特保案件可能会时有发生, 应引起行业、企业的高度关注。
2、涉及的轻工行业众多
两年贸易摩擦案件涉及的轻工行业有:制鞋、五金、日杂、罐头、家具、灯具、文具、家电、塑料、电池、衡器、造纸、陶瓷、照明、蜡制品、饮料、体育用品、制盐、玩具、自行车、皮革、眼镜、发酵制品共23个行业。
3、发起国众多
两年来针对我国的贸易摩擦案件的发起国有:巴西、土耳其、阿根廷、印度、新西兰、墨西哥、加拿大、美国、哥伦比亚、欧盟、秘鲁、南非、巴基斯坦、澳大利亚、多米尼加、马来西亚、乌克兰、韩国、俄罗斯、厄瓜多尔共2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涉案较多的国家和地区是美国、欧盟、阿根廷、土耳其、印度等。
二、案件特点
综观两年来贸易摩擦案件, 可以看出以下特点:
1、发展中国家的涉案数量迅速增长, 应该引起相关方的高度重视
据统计, 在全部133起案件中, 发展中国家涉案62起, 占47%, 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其中阿根廷和土耳其各涉案16起, 几乎达到了欧盟的数量。大量的发展中国家加入到对我国贸易摩擦的行列, 一方面说明我国的对外贸易已经进入了多元化的发展轨道, 已开始逐渐摆脱单纯依赖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单一贸易模式;与此同时, 也说明我国应对贸易摩擦之路更加复杂和艰难, 将呈现常态化趋势。
2、有些案件的进程复杂, 过程曲折, 应诉的成本增加
例如2009年3月, 加拿大对我国的防水鞋靴进行了反倾销调查, 4月底初步认定为产业损害, 5月底作出了反倾销初裁, 8月做出反倾销终裁, 到了9月峰回路转又作出了无损害裁决, 10月又进入了复审。通过这一案例说明, 即使是做出了终裁也不是不可改变的, 通过积极的应诉仍然可以挽回局面。
3、有些行业是贸易摩擦的重灾区, 应该引起相关行业、企业的高度重视
五金、造纸、皮革制鞋、家电、家具涉案较多, 属于贸易摩擦高发行业。据统计, 在133起贸易摩擦案件中, 五金行业涉案24起, 占18%;造纸行业19起, 占14.3%;皮革制鞋行业12起, 占9%;家电行业11起, 占8.3%;家具行业10起, 占7.5%。
三、中国企业的应对策略
1、树立信心, 积极应诉。
应该认识到任何一个贸易大国, 都是遭遇贸易摩擦大户;任何一个企业的国际化成长道路, 无一例外地包含经受贸易摩擦的历练。目前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贸易国, 我国的企业正在走向国际化的进程中, 在这种大背景下, 遭遇诸多的贸易摩擦也属于正常现象, 应该积极的应对, 同时也应该看到, 贸易摩擦从客观上也可以帮助合法经营企业排除不正当的竞争, 同时积极的应诉也是树立自信和展现品牌形象的良好机会。
2、发挥行业协会和商会的作用,
积极参与应诉协调会。行业协会熟悉国内行业情况, 拥有权威的信息来源和应对贸易摩擦调查的专业人才, 了解WTO规则和应诉程序, 更重要的是行业协会与我国的相关政府部门有密切的联系, 必要时可以获得政府的支持。因此, 涉案企业及时参加应诉协调会, 了解案情及其影响、熟悉应诉规则、获取应诉对策、寻找最佳社会资源辅助的捷径。
3、选择好替代国与合适的可比价格。
在应对反倾销调查案件中选择替代国和可比价格是非常重要的, 它直接关系到能否胜诉。被诉方在选择替代国方面有一定的空间, 应尽量选取那些有与被调查产品种类和质量都类似的产品的国家, 同时被选国家相关产业的生产规模与生产过程应与我国有一定的相似性。这项工作主要应在行业协会、商会和律师的指导下进行, 企业如有可靠的信息和明确的主导意见, 应及时与其沟通。
4、填好问卷,
力争市场经济地位或区别税率。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是困扰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障碍, 目前已经有80多个国家承认了我国市场经济地位, 但是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还不承认, 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应该通过各种途径积极争取, 其中填写问卷是一个重要途径。填写问卷有严格的时限要求, 这一环节不但要有律师的全程参与, 企业也要调动内部人力资源给予必要的支持。
5、选择经验丰富的律师和稳定得力的应诉
班子。大量案例说明好律师是打好贸易摩擦应诉官司的关键因素。好律师应有国际贸易救济诉讼案经验, 与贸易摩擦调查发起国内从事贸易救济法律事务的有关机构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应对贸易摩擦的调查时间周期长, 可能涉及企业内各个部门不同时期的资料, 而且各种资料之间的相关性要求高, 在整个应诉周期还需不断接受调查方质询和现场核查, 因此一个高素质而且稳定的应诉班子是十分必要的。
6、树立必胜的信心,
要做到坚持、坚持、再坚持!很多案件的成败在于忍耐力和坚持。从某种意义上说, 贸易摩擦案件对调查发起方和被诉讼方都是一种煎熬, 双方很可能都希望尽快结案, 寻求解脱, 在这种情况下, 比的就是双方的忍耐力的坚持力, 很多事例证明成败往往在于最后一下的坚持。
7、谨慎细致地做好接受现场核查的准备工
作。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 细节决定成败。发起国调查的重点是核查被调查企业的应诉答卷和提交资料是否真实、一致, 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是要看政府部门是否直接参与或者干预企业的经营管理 (这也是西方国家至今不承认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原因之一) 。所以在核查地点的安排时候要特别注意, 一定要注意每一个细节的把握, 任何一点的疏漏和瑕疵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我国的对外贸易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目前我国的贸易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位, 已经成为真正的贸易大国, 在这种大背景下, 贸易摩擦的增加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关键是要积极的去应对。加入WTO以来, 随着我国贸易量的增加, 我国的行业企业在应对贸易摩擦方面也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例如2008年电池协会组织应对美国337无汞碱锰电池案获得成功, 为我国轻工行业、企业提供了成功的先例和经验。
贸易摩擦:中美间的“战火” 篇11
向中國“亮劍”
今年1月,美國總統奧巴馬在上任以來第三份國情諮文中毫不遮掩地五次提及中國,並將美國經濟萎靡不振的原因歸咎於中國。一個月之後,根據奧巴馬在國情諮文中的政策安排,美國啓動了跨部門的貿易稽查中心(ITEC)。按照奧巴馬的說法,這一由包括50多名律師、研究人員和相關政府部門官員組成的強勢執法機構就是“動用聯邦政府的所有資源來調查並打擊包括像中國這樣進行不公平貿易活動的國家”。而就在ITEC成立的同時,白宮發佈的《美國基業長青藍圖》中特別提到將中國列為競爭對手。3月13日,奧巴馬不出所料地簽署了經修改的《1930年海關關稅法》,使該法案成為美國法律。從參眾兩院投票通過到總統草簽,整個法案前後立法過程不足1月,在時間上可謂開美國立法速度之先河。不僅如此,該法案一改美國法律“不得追溯”的慣例,規定可以追溯到2006年,即對中國“雙反案”開始的時候。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中美經貿關係發展中,美國改變自身制定的遊戲規則而為貿易救濟鋪路的現象並不多見,因此《1930年海關關稅法》的更改可能意味著美國將在2012年發動對中國空前的“貿易戰”。
事實應徵了推斷。就在奧巴馬對舊有法案進行翻新的同日,美國聯合歐盟及日本向世界貿易組織提出請求針對中國限制稀土出口問題進行磋商。挑起事端的奧巴馬同時在記者會招待會上言辭鑿鑿地指責中國必須為違反世貿規則付出代價。根據WTO訴訟機制,中國必須在60天內啓動與美歐日本的談判,如果不能在這一期限內達成協議,美歐日有權要求WTO成立工作小組,對此案進行調查。一波未平,另波又起。3月19日,美國商務部作出終裁,認定中國輸美鋼制車輪存在傾銷和補貼行為。根據日程安排,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定於4月30日左右做出終裁,如果該委員會作出肯定性判決,美國商務部將要求海關對相關產品徵收“雙反”關稅。
至3月20日,美國商務部作出終裁,認定中國輸美化學增白劑、鍍鋅鋼絲和晶體矽光伏電池及組件等三類產品存在傾銷和補貼行為。同一天,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宣佈日落復審裁定,繼續維持對中國輸美金屬矽徵收反傾銷稅。兩天之後,美國商務部決定對原產於中國的不銹鋼拉制水槽發起反補貼和反傾銷調查。三天之內針對中國輸美產品先後發起五起貿易救濟案,在美國貿易史實屬罕見。當然美國出拳並不會就此終結。4月12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12日作出日落復審裁定,繼續對中國輸美大蒜徵收反傾銷稅。
美中逆差的真與偽
美國之所以在貿易問題上對中國大打出手而且連出招,按照該國政界和商界人士的一致解釋就是因為美國對中國存在大量的貿易逆差,而且這種貿易不平衡導致美國企業遭受衝擊,失業率居高不下。一個經美國製造業聯盟提供的數據是,中國的不公平競爭奪走了美國汽車供應鏈上的40萬個工作機會,鋼鐵業的180萬個工作機會,並正威脅著造紙業裡的40萬個工作機會。
應當承認美中之間貿易逆差的客觀事實。據美國商務部公佈的數據顯示,2011年美國貿易逆差達5580億美元,為自2008年以來的最高水平,其中對華貿易總赤字超過2950億美元,也為歷史最高水平。但據中國商務部和海關總署的統計,2011年,美國總逆差為7372億美元,其中中國對美順差2023多億美元,在美國全部逆差中,中國僅佔27%左右。儘管由於統計口徑的差別雙方得出的結果有所出入,但可以肯定的是,作為美國逆差的來源國,中國並非祇是唯一。
進一步深入研究不難發現,導致美中貿易逆差的因素其實並不祇來源於中國。一方面,迄今為止美國在高科技產品等領域對中國往往存在著出口限制,特別是軍用和軍民兩用品的限制更為嚴格,由此拉低了美國對中國的出口額。另一方面,由於美國對自於中國的直接投資屢屢設限和控制,導致資本項目的中美長期逆差。特別是在2011年中,中國企業赴美投資受阻案例涉及的投資額超過200億美元,為中國對美投資總額的5倍之多。由於中國企業在美國投資建廠受阻,不僅使得美國可以擴張的出口動能受到抑制,更使美國可以通過雙邊和多邊渠道削減貿易赤字的空間也得不到伸展。
被動接招與主動出招
雖然中美貿易戰蔓延與升級的最終結果必定是兩敗俱傷,但從現在看來,損人利己和損他人獲小利的心態已經在美國決策者心中佔據了上風。因此,對於中國政府而言,在被動接招的同時主動出招已經成為一種無奈的選擇。
應當承認,中國存在著讓美國能夠挑起“貿易戰”的“口實”。長期以來,支撐中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比較優勢主要集中在成本之上;同時,我國自1980年代中期開始一直推行和維持著出口退稅政策,致使一些出口企業依靠財政補貼壓低出口價格,甚至出現國內外商品價格“倒掛”的現象。以上兩種事實的疊加無疑給美國等競爭對手留下了可以“發難”的話柄。也正是如此,中國已經連續17年成為遭遇貿易摩擦最多的國家。為了削減未來美國等國對中國進一步製造貿易摩擦的壓力,中國必須扭轉以出口退稅補貼和低價取勝的貿易方式,推動出口企業的產業轉型和產品升級,以徹底擺脫美國等競爭對手的“雙反”糾纏。
需要明確,中國對“出口導向”模式的依賴主要源於國內消費需求的持續低迷所形成的自身“造血”功能不足。資料顯示,我國消費率多數年份徘徊在60%左右,遠低於70%的世界均值。由於內需動能未能有效激活或者先天不足,我國經濟增長的很大一部分不得不寄託於外需之上。正是如此,每當遭遇類似於美國的出口貿易制裁,為了避免出口萎縮對國內經濟產生的負面“關聯效應”,我們只能忍氣吞聲或進行蒼白的辯解,主動出拳還擊的空間十分有限。為此,必須將中國經濟從主要依賴出口矯正到主要依賴國內消費的增長模式上來,以最大程度地弱化經濟成長的海外競爭風險。
還需強調地是,由於中美雙邊貿易額已經超過了4000億美元,其中2011年美國對中國出口首次突破1000億美元,中美雙方的利益交織程度日益加深。與此同時,迄今美國對華所有反傾銷和反補貼案所涉案金額不超過我國對美出口總額的2%。這就意味著,一旦“貿易戰”開打,美國定難獨善其身,中國對後續結果也不足以懼。美國預期,如果繼續對中國施加壓力,就有可能從中國獲取更大的利益。為此,中國政府必須挺直腰杆並在必要的時候以牙還牙。
當然,平息中美貿易摩擦和戰火的最好辦法無疑是雙方的談判和協商。在這方面無論是中方還是美方都有很大的迴旋空間和操作半徑。作為一個初步示好的成果,在今年1月對730多種商品實施較低的進口暫定稅率之後,中國政府日前作出最新表態,降低部分能源原材料和部分生活用品的進口關稅;而美方則表示,對於中國政府開列的141個高科技產品購買清單,美國政府將在46個產品和項目上慷慨滿足中方的要求。也許祇有這樣的合作及其深入地演化才能實現中美雙方真正的共贏。
(作者系廣東技術師範學院天河學院經濟學教授)
中日农产品贸易与贸易摩擦分析 篇12
一、中、日农产品贸易现状及特点分析
1、中、日农产品贸易现状。
由于我国农产品具有低成本特点,因此中国在中日农产品贸易中占有明显的优势。同时,日本作为连续多年中国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对我国的农产品出口极为重要,并且其地位仍处于继续加强的态势。2010年我国继续保持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最大进口来源地地位。
资料来源:根据商务部相关资料整理所得
通过表1我们可以看到,进入21世纪的前8年,中日两国的贸易总额稳步增加,尤其是2002-2006年增长速度很快。2006年与2002年相比,增加了一倍多。但是自2006年“肯定列表制度”实施来,对日出口增速显著放缓。两国农产品贸易额在这些年也有所增加,但增长速度相对缓慢。从2002年的近60亿美元,到2010年才增长到近100亿美元。这种增长速度也在一定程度说明了,农产品贸易的特殊性和谨慎性。在金融危机、物价剧烈波动、经济衰退和食品安全风波等复杂贸易环境下,2008,2009年中国对日农产品出口出现负增长,结束2003年来对日本出口持续增长态势。但金融危机结束后的2010年,对日出口恢复正增长,且增长迅猛,为近几年最高。这可能是中国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小,以及近几年中日农产品摩擦较少的缘故。
在贸易总额上,虽然从2002年开始,日本对中国由逆差转为顺差,并且顺差额不断增加,贸易顺差总额由2002年50.31亿美元扩大到2008年的近345亿美元。然而日本对中国农产品贸易上却一直保持逆差,而且差额还比较大,每年我国从日本进口的农产品占进口总额的比例都比较小,其中2010年农产品贸易逆差达到这几年的最高85.5亿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商务部重点大宗出口商品前3大出口市场相关资料整理所得
表2显示,2010年在中国的重点大宗出口商品中(此处选择中国进出口月度统计报告中重点大宗商品前3大出口市场情况中的农产品来分析,空白数据表示某种农产品出口前三大出口市场没有日本,故难以统计),中国出口至日本的主要农产品包括鸡肉制品、烤鳗、豆粕、虾、墨鱼及鱿鱼和水煮笋。由表中可以看出各具体农产品对日出口额近几年来没有一个固定的趋势,或增或减,但是总体看来比较稳定,没有大起大落。而且因为当某一产品出口额下降时,其他某一产品出口额会上升,所以中国对日农产品出口总额一直是不断增加的。从出口结构上来说,中国对日出口的主要农产品就是蔬菜类,水果类,水产品类,这些农产品都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也低。而且农产品加工程度明显不高,就只有鸡肉制品和植物油算是初加工的农产品,这就导致我国出口到日本的农产品的价格偏低,造成倾销的嫌疑,容易引起他国对相关产品的不满。
2、中、日农产品贸易特点。
根据近几年中日农产品贸易状况能总结出一些特点。一是中日农产品贸易存在巨大逆差,这种巨大的贸易差额还在不断扩大(见表1)。二是对日农产品贸易总量虽然在增加,但是在对日出口商品的占比却不断下降。(见表3)三是对日农产品在我国出口商品中的毕生不断下降。(见图1)四是出口结构有待优化。2008年对日出口额前四位的农产品依次仍为水产品、蔬菜、畜产品和水果。从表2也可以看出,近十年来中国出口的大宗农产品,日本进口金额位于前三位的大部分都是蔬菜、水果、水产品等。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二、中、日两国农产品贸易摩擦重要案例分析
1、由于存在巨大的贸易顺差,而且受到国内经济衰退和政治因素的影响,日本近年来频频利用各种非关税措施对中国出口的农产品进行设限。
这些行为导致贸易摩擦频频发生,从2001年的大葱、鲜香菇、蔺草席事件,2002年的冷冻菠菜事件,2003年的《种苗法》和《关税定率法》和“日野绿”蔺草及蔺草制品事件,2004年的禽流感和粉丝食品事件,到2006年肯定列表制度的实施,以及2008年日本毒饺子事件。这些从出不穷的摩擦事件对中国农产品出口造成了负面影响。特别是2006年实行的肯定列表制度,使日本对进口更加严格控制,限制了一大批农产品的进口,尤其是第一大农产品进口国的中国深受其害,中日农产品贸易的摩擦愈演愈烈。“肯定列表制度”的实施对中国粮谷类、豆类、蔬菜类、水果类等农作物、畜禽和水产类的对日出口造成直接影响,涉及大约6 000多家生产出口企业,30%以上的中国农产品的对日出口受拒。
2、“毒饺子”事件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根据日本农林水产省2008年3月6日公布的植物检疫统计快报,1月底后日本的中国蔬菜进口量出现骤减。而中国产饺子致人中毒事件发生后,2月的第2、第3周进口持续减少,分别为6461吨和4331吨。据共同社报道,毒饺子事件持续发酵,已经影响中日的贸易往来。2008年2月第1周至第3周,进口量较去年同期大幅减少了39.7%,仅为20704吨。据分析,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加强了出口时的检查措施,加之经销公司开始疏远中国产蔬菜。如果进口持续减少,恐将导致日本国产蔬菜价格上涨。主要进口蔬菜中,卷心菜、芋艿分别骤减66.7%和65.7%。进口量居首位的洋葱减少了30.4%,位居二三的生姜与葱也分别减少了15.3%和34.4%,降幅均达到两位数。每周进口量的变化显示下降趋势十分突出。1月第4周的进口量为10,668吨。另外,毒饺子事件发生后,日本在驻华大使馆新设了“食品安全担当官”一职,以防止再次发生类似事件。来自厚生劳动省的永山裕幸6日抵达北京正式上任,职衔为一等秘书。永山拥有负责进口食品检查的食品卫生监督员资格。这是日本首次在驻外公馆常驻食品卫生监督员。
三、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原因分析
1、日本方面
(1)日本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从20世纪末以来,日本不断的修改或颁布和农产品有关的法规和政策。近几年,日本以保护国内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理由,相继提高进口农产品的检验检疫标准,其中最厉害的莫过于2006年的肯定列表制度。日本制定这些异乎寻常严格的标准,甚至有些发达国家都不能达到,更何况是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从违规案例的数目中我们也确实看到了这些标准确实起作用了。作为日本农产品主要输出国的我们,面对这些苛刻的标准,不得不怀疑它似乎是专为中国农产品制定的壁垒。
(2)日本媒体制造的“舆论壁垒”。2000年以来中国经济一直处于较快的发展速度,对日农产品出口也不断增加,但是中国在日本农产品进口额的增加却使日本出现“中国威胁论”等不利于中日经贸关系的顺利发展的言论。这些言论影响了日本民众对中国农产品的态度,也影响到日本对华贸易政策的态度。毒饺子事件就充分体现了舆论壁垒的这一特点。2008年1月30日,在日本发生的食用中国饺子中毒的事件在日本成为舆论热点。日本媒体大肆渲染夸大中国农产品的危害。虽然经调查被认定为一起人为的个案,不属于产品质量问题,但传言误导了消费者,这一事件影响到所有中国食品在日本市场上的销售。日本共同社通过电话进行的全国民意调查,75.9%的受访者回答“今后将不买中国食品”。虽然后来查清原因在日方,但该事件对中国食品出口的恶劣影响却无可挽回地造成了,而且影响将会持续较长时间。
2、中国方面
(1)农产品问题。首先,我国农产品质量差,农药残留问题严重。由于我国农业生产仍处于零散经营阶段,农产品质量控制手段相对薄弱,技术含量低,这难免引起进口国的忧虑。而且我国农民普遍文化程度不高,一些农民有时任意提高使用农药的药量,甚至使用的药剂量已经达到了说明书上的数倍,己经危及人体健康。因此这样的产品在面对“肯定列表制度”的苛刻检查时,自然毫无招架之力。其次,我国农产品对日出口结构比较单一,不太合理。我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禽肉、水产、蔬菜、水果、花卉等产品之中,这些产品的价格低廉,但质量不稳定,标准化程度低,往往达不到进口国的检疫标准要求,而过低的价格又极易引起倾销之嫌。2008年对日出口额前四位的农产品依次仍为水产品、蔬菜、畜产品和水果。这些产品技术含量低,缺乏核心竞争力,因此容易诱发贸易摩擦。最后,我国农产品加工程度低、附加值不高。我国农产品以初加工产品为主,深加工能力不强,而深加工的价值及其附加值较初加工产品的大的多。从出口到日本的主要农产品就可以看出,主要是一些初级产品。此外,我国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和设备较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例如,发达国家已普遍采用了水果摘后预冷、贮藏、洗果、涂蜡、分级和冷藏运输等规范配套的处理方式,而我国的农产品主要是简易的手工分级。
(2)农产品贸易信息系统滞后。2008年的“毒饺子”事件,虽然中方也积极调查,但是当案件真相大白时,很多中国的农产品出口企业,并不知道这一结果。可以想象连相关企业都不知道的事情,普通的民众怎么会知道事实真相呢?在信息发布方面,中国政府和相关媒体,远远落后于日本,这对尽快解决贸易摩擦,维护我国利益,相当不利
综上所述,中日农产品之间的摩擦,我国应该先从自身做起,努力找“内因”,并加以改正。首先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产品本身质量提高,门槛再高也不影响出口。然后应加大信息化建设,消除“舆论壁垒”,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当然在农产品贸易中也不例外,掌握信息的主动权,才能取得成功。最后我国应加强与日本政府之间的沟通和对话。“民以和为贵”,两国之间政治上关系融洽,自然会给经济带来好的影响。相信只要我们两国政府与国民共同努力,中日农产品贸易一定会有美好的未来。
摘要:中、日建交以来,双边贸易关系越来越密切。但随着两国农产品贸易交流与合作的不断发展,其贸易摩擦也与日俱增,这影响了中日贸易的健康发展。本文从分析中国对日农产品出口贸易的贸易规模、产品结构等入手,得出对日农产品贸易的特点。然后,通过介绍两个重点贸易摩擦事件,分析其原因。
关键词: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技术性贸易壁垒,舆论壁垒
参考文献
[1]吴强.WTO框架下农产品贸易争端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2]2008年中日农产品贸易情况[EB/OL].http://ccn.mofcom.gov.cn/spbg/show.2009-04-16.
[3]肯定列表制对日农产品出口分析报告[EB/OL].http://www.foodqs.cn/news/ztzs02/2007323135827.htm.2007-03-23.
[4]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实施半年来对日农产品出口分析报告[EB/OL].http://www.ccpit.org/Contents/Channel_62/2007/0403/31649/content_31649.htm.2011-03-21.
[5]“毒饺子”事件虽已沉冤得雪中国食品出口遭受严重影响[EB/OL].河北日报,2008-04-27.
[6]毒饺子案:中国蔬菜输日本骤减近四成[EB/OL].http://www.foods1.com/content/394800.2008-03-07.
[7]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实施半年来对日农产品出口分析报告[EB/OL].http://www.jsdoftec.gov.cn/NewsUpload/File/20070426150601.doc.2007-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