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贸易摩擦

2024-10-06

中印贸易摩擦(通用7篇)

中印贸易摩擦 篇1

所谓贸易摩擦, 通常是指国与国之间在进行贸易往来的过程中, 在贸易不平衡基础上所产生的争议或冲突。贸易摩擦不仅会对各国的进出口额产生较大的影响, 更对各国恢复自身经济状况带来消极作用。近些年来, 我国出口贸易摩擦不断加剧, 既有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对我国实施的贸易壁垒, 又有印度、土耳其等发展中国家对中国设置的贸易障碍, 这严重影响了中国出口贸易的市场环境。本文站在中印贸易发展现状基础上, 探讨两国贸易摩擦的原因和对策。

一、中印贸易发展现状及贸易摩擦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 随着印度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大, 中印贸易获得快速发展。据中国海关统计, 中印贸易总额从1996年的14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1 8 7亿美元, 10年间增长了1 3倍。2 0 0 8年中印双边贸易总额更是达到517.8亿美元, 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 而印度在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地位也上升至10位。在双边贸易领域, 煤、焦、纺织品、电信、电力设备等工业制成品的进出口规模逐渐上升。

尽管中印双方贸易交易额在快速增长, 但日益频繁的贸易摩擦严重阻碍了双边贸易的快速发展。据统计, 自1995年至2005年, 印度对华反倾销案件立案86起, 占印度全部反倾销立案的20%, 占中国遭受反倾销立案的18%;由于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原因, 经济危机发生后, 印度更加加强了对中国出口商品的限制与阻碍, 单就2 0 0 9年中国应诉的115起贸易调查中, 印度就占到27起。这对中印良好的双边贸易发展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

二、中印贸易摩擦的现实表现

(一) 印度屡次对华进行反倾销调查

20世纪90年代之后, 印度就开始运用反倾销手段来限制中国产品, 成为对我国立案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据统计, 印度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立案数占同期所有成员反倾销案件的1/5, 并且一直呈上升趋势, 据商务部公平贸易局提供的统计数据, 2006年, 印度对华发起反倾销调查案件共有9起, 涉案金额1.8亿美元;2007年上半年, 印度对华发起反倾销调查案件共有5起, 涉案金额已近1.5亿美元;2 0 0 9年前三个季度, 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产品发起88起贸易调查, 其中印度发起23起。这既阻碍了双边贸易的良好发展, 也给中国相关企业带来了经济损失。

(二) 印度频繁对华滥用贸易救济措施

为了减轻贸易竞争压力, 保护本国产业的利益, 自2008下半年以来, 印度开始增加使用保障措施手段限制中国产品对印度市场的冲击, 滥用贸易救济措施的情况相当严重。据统计, 2008年10月至2009年上半年, 印度共对中国产品密集发起31起贸易救济调查案件, 平均每个月发起约4起案件。在W T O成员中, 印度是金融危机以来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案件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 印度不仅对中国使用的贸易救济措施不仅数量众多, 而且涉案金额巨大。2009年4月, 印度对我国生产的同步数字传输系统 (SDH) 发起的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达8.8亿美元, 是中国高科技产品遭受的首起反倾销案件。

上述歧视性的贸易措施, 不仅在中印双边贸易关系中从未有过, 在中国与其它W T O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交往中, 也从未出现过类似情况。印度的上述歧视性贸易措施, 已经严重地影响中印正常贸易关系。

(三) 不断推出对华进口限制措施

除了对华频繁发起贸易救济下的各类调查以外, 2008年下半年以来, 印度还不断地推出对中国出口产品的贸易歧视措施, 主要包括对一些中国出口产品采取不合理的进口限制措施和重征进口税。例如, 颁布进口禁令, 先后禁止中国玩具、牛奶等产品的进口, 还对中国部分钢铁产品重征进口税。

三、中印贸易摩擦的原因分析

(一) 生产力水平的差异导致两国贸易不平衡是诱因

在全球经济中, 中印两国的规模和资源禀赋最为接近, 但两国的生产力和经济增长速度却不平衡。从GDP增长的角度来看, 无论是总量还是人均水平, 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无疑是最快的, 从2003年至2007年来看, GDP增长中国平均为10.14%, 印度为8.7%, 高出1.44个百分点, 人均增速也比印度高出2个百分点 (中国人均增速9.4%, 印度为7.2%) 。由于生产力和生产效率水平的差异, 导致两国贸易发展也不平衡。相关数据表明, 自2006年起, 中国对印度贸易就开始出现较大顺差, 差额为43.04亿美元, 2008年顺差为112.8亿美元, 差额进一步扩大, 为两国埋下贸易争端的种子。

(二) 印度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使然

印度的贸易保护水平之高在全球的开放经济体中位于前列, 为了促进出口限制进口, 各种贸易保护措施一应尽用。除了近3 0%的制成品平均关税之外, 印度还对进口维持着一系列的额外收费, 各种非关税措施纷繁复杂, 贸易争端的立法不规范, 解决程序也缺乏透明性。在全球的贸易伙伴中, 印度是使用贸易保护措施最频繁的国家, 也是对华发起反倾销最多的国家。另外, 印度对我国企业市场经济待遇的申请反应消极, 2005年以来, 在印度对华作出反倾销终裁的14起案件中, 没有中国企业获得市场经济待遇。正是由于印度国内的这些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才使其对中国采取了多次反倾销调查, 从而使中国面临对印出口困难的局面。

(三) 两国产业结构的相似性, 使双边贸易互补性差

两国间的贸易摩擦还可能缘于两国产业的互补性不够, 或者两国产业发展不平衡, 因为从经典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等来看, 由于各国的生产率或资源禀赋不一样, 因此, 不同国家在不同产业具有不同的优势, 这样, 通过贸易交往, 便能扩大分工范围, 增加规模生产收益, 使贸易双方从中获益。近年来, 中、印两国经济贸易发展很快, 但双边贸易额很小。通过分析两国在世界商品市场上的贸易结构, 发现两国的贸易结构比较接近, 同时具有比较优势 (或劣势) 的商品有相当的重合程度, 互为竞争型贸易国家。这显然成为双方贸易摩擦频繁发生的原因之一。

四、中印贸易摩擦的应对策略

(一) 扩大内需, 保持对印出口的平稳增长鼓励印方扩大对华出口

两国贸易不平衡是导致中印之间贸易摩擦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了更好的促进两国间的贸易发展, 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是当务之急。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以一种外向型的经济模式开始增长, 2 0 0 4年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高达70%。在一系列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的支持下, 中国对外出口连续20多年保持比中国GDP增长高出一倍的增速。而出口的快速增长也同时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不仅给发达国家生产企业带来“市场恐慌”, 而且也给发展中国家的市场造成了竞争压力, 尤其是对印度而言。因此要降低中国对国外市场的过度依赖, 消除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恐惧心理。只有坚定不移的实施扩大内需的政策尤其是要把经济结构向个人消费倾斜, 通过增加个人消费, 弥补出口减少对生产需求和中国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 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同时我国应鼓励印度扩大对华产品的出口, 实行优势互补, 为印度贸易出口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

(二) 增加服务贸易输入, 建立优势互补机制

印度的产业结构中, 服务行业所占比重较大, 专业化服务出口成为其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在专业化服务方面还较为欠缺, 所以中国可以增加对其服务贸易的输入, 以此补充国内专业化服务人才不足的现象, 同时弥补中印贸易间差额。与此同时, 中印各自的出口产品中存在许多互补性产品, 例如:印度出口的农产品, 中国出口的轻工业用品等, 多与对方进行优势互补。所以加强建立优势互补机制是促进中印间贸易的重要手段。

(三) 加快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提升产品竞争力

中国在进行国际贸易中往往受制于对方,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产业结构不合理, 产品自身不具备使交易对方产生较大依赖性的特性。通过查找中印间贸易往来的数据发现:虽然中国所出口的产品在价格或质量上有一定优势, 但是由于出口产品自身技术含量偏低, 所以很容易被印度本土产品替代。。所以, 应当加快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提高产品自身的竞争力, 使其具有不可替代性, 提升产品自身重要性, 更好的规避反倾销对我国企业造成的不利之处。

中印两国是发展中国家,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分工的深入推进, 两国贸易的规模和水平将会更上一台阶, 贸易摩擦或将增多, 但着眼于未来, 两国贸易关系良好发展的趋势不会改变, 中印合作的机遇大于挑战。中国政府和公司应当重视印度市场的潜力, 充分调查市场情况, 抓住机遇, 积极扩大同印度的经贸往来。同时, 中国也欢迎印度企业开拓中国市场, 发展与中国的投资贸易。

摘要:近些年印度频频对涉华商品设置贸易障碍, 严重影响了两国贸易的快速发展。文章对中印两国贸易摩擦现状进行了客观描述, 从政治、经济、产业结构的差异分析了两国贸易摩擦的成因, 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贸易摩擦,成因,对策

参考文献

[1]、尹翔硕、李春顶.国际贸易的成因及化解途径[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第一版.

[2]、张立.印度对华经济民族主义的缘起、影响与中国的对策[J].南亚研究季刊, 2007, 3

[3]、李天华.中国与印度经贸关系发展分[J].国际贸易问题.2004, 1

[4]、马健美、赵岩.中印货物贸易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经贸论坛, 2009, 5

[5]、Pallavi Aiyar.贸易关系不平衡, 中印需建立战略经济对话机制[N].亚洲时报, 007-10-2

中印服务贸易发展的比较分析 篇2

摘要:发展服务贸易对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就业水平、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尤其是国际间的服务贸易,加速了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力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关键词:服务贸易;进出口结构;产业结构

一.中印服务贸易的现状比较

2010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占世界服务出口的4.6%,排名第4,进口占世界服务进口的5.5%,排名第3,而印度服务贸易出口占世界服务进口的3.4%,排名第12,进口占世界服务进口的3.3%,排名第7。中印两国已经成为了服务贸易中的新生力量。

⒈服务贸易额比较

从服务贸易总额来看,2010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分别为1702.5亿美元和1921.7亿美元,印度分别为1232.8亿美元和1161.4亿美元,分别占中国服务贸易的72.4%和60.4%,中国服务贸易在总量上领先于印度。

从服务贸易差额来看,中国服务贸易长期处于贸易逆差情况,2001年中国服务贸易逆差为61.1亿美元,2010年扩大到219.2亿美元,服务贸易情况持续恶化。2001年印度服务贸易逆差为29.9亿美元,2010年则处于顺差状态。印度服务贸易的收支状况要优于中国。

从服务贸易增长速度来看,由2001年到2010年,中国服务贸易总额的年均增长率为19.9%,而印度服务贸易总额年均增长率为23.2%,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年均增长率为20.0%,印度为24.8%。印度的服务贸易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中国,服务贸易总额增长速度比中国同期高出3.3个百分点,服务贸易出口增长速度比中国同期高出4.8个百分点。

从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例来看,2010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在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仅占11.5%,低于世界服务贸易平均水平。而印度服务贸易进出口占对外贸易总额的29.7%。

2.服务贸易结构比较

将中国和印度的服务贸易行业结构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中国服务贸易以旅游业和运输业这些传统的服务行业为主,属于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行业,贸易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十分突出。而印度的服务贸易结构相对比较合理,已经由劳动、资源密集型出口结构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变,并且有了一定的效果,尤其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行业。

二.中印服务贸易发展的可能性分析

通过对中印贸易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印服务贸易总额都在逐步增长,在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也在逐步增加,中印两国的服务贸易在世界市场占有率的不断增长进一步证明了中印服务贸易有光明的发展前途。而比较中印两国的服务贸易,中国的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发展速度慢于印度,但是印度的服务贸易总额落后于中国,在服务贸易的各个方面都是如此,说明两国在服务贸易方面可以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中印服务贸易的发展有很大的可能性,更上世界的脚步,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提升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策略分析

通过对中印服务贸易现状的分析研究,中国货物贸易强、服务贸易弱的格局制约中国对外贸易持续有效地发展,中国服务贸易转型已成为现实需要。

⒈ 加强政府对服务贸易的支持保护

政府应放宽服务业市场的准入,加强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对人力资本及科技方面的投入,加大对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企业的政策倾斜与扶持力度,为加快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创造良好的环境。

2.优化服务贸易出口结构

要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发展技术、知识、资本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培育竞争优势。同时有重点地选择一些行业大力发展具有现实和潜在比较优势的服务出口项目,不断提高服务出口项目的附加值,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服务出口项目向资本、技术、资本密集型项目转变。

3.渠道培養服务贸易人才

现代服务业最需要的是具有专业知识和高技术服务水平的高层次服务人员。目前我国缺乏这方面的高素质人才,如熟悉服务贸易的研究人员、会计师、审计师、律师等。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大力培养复合型、国际型的服务业人才,在通过优惠政策保护国内服务业人力资源的保护的同时,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培训。

4.完善服务贸易立法

政府应加强对GATT、GATS、WTO等有关条款原则的研究,尽快建立健全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目标,又不违背国际准则的法律、法规。对服务市场准入原则,服务贸易的税收、投资、优惠条件等要以法规形式规定下来,以增加服务贸易的透明度,使服务贸易真正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

5.扩大服务贸易市场,吸引外商投资

要结合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有步骤地将利用外资从生产领域扩大到第三产业,有重点、有步骤、分阶段地开放服务贸易市场。同时要适当加快对国外第三产业的投资,通过设立服务行业的海外机构,拓展服务贸易发展的渠道。(作者单位:河北大学研究生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小平.中国服务贸易的特征与竞争力分析[J].财贸经济,2004(8)

[2]夏晴.论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J].国际贸易问题,2003(9)

中印贸易摩擦 篇3

一、中印贸易摩擦的现状分析

1.贸易摩擦形式单一, 以反倾销为主, 但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相比欧美之间的贸易摩擦, 中印之间的贸易摩擦形式较为单一, 反倾销一直是印度对华采取的唯一的贸易救济手段, 统计数据显示:印度是世界上继欧盟、美国之后对华反倾销立案数排在第三位的国家。不过自2009年以来, 印度开始增加使用其他调查方式, 对中国开始启动使用反补贴调查, 并重新使用保障措施手段限制中国产品对印度出口。

2.贸易摩擦集中于微观领域, 但产品范围扩大

中国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 已由产品、企业等微观层面转变到政策、体制、行业等宏观层面, 但中印发生贸易摩擦仍集中在微观范围, 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目前印度对我国反倾销产品的范围涉及化学工业、医药工业、纺织工业等。1994年至2008年, 印度对华共发起188起反倾销调查, 其中82起涉及化工产品, 涉案产品主要集中于化学品、贱金属和汽车零部件。[1]

3. 频繁采用贸易歧视措施, 保护形式多样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 除频繁发起贸易救济下的各类调查以外, 印度还不断针对中国出口产品展开多种形式的贸易歧视措施, 主要包括不合理的重征进口税、配额、禁止进口等制度。例如, 印度对冷、鲜、冻肉类征收30%的进口关税, 但对肉、使用杂碎或动物血制成的香肠及类似产品征收100%的关税。

4.贸易摩擦案件数量、涉案金额逐渐增加

自20世纪90年代首次对华启动反倾销调查后, 印度开始频繁运用贸易救济调查来限制中国产品。据统计, 印度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立案数量占同期所有世贸组织成员反倾销案件的1/5, 并且一直呈上升趋势。世贸组织成员中, 印度是金融危机以来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案件最多的国家。另外, 印度对中国使用的贸易救济措施不仅数量众多, 而且涉案金额逐渐增加。

二、中印贸易摩擦加剧的成因分析

1.中印两国产品同质性强, 竞争性凸显

高相似度的产业结构导致两国的贸易结构既有互补性, 又有竞争性, 且竞争性趋势更加显著。一方面, 中国和印度都属于劳动力丰富的国家, 即两国的比较优势有一定的相似性。另一方面, 在两国现阶段的商品贸易领域, 由于现阶段中国的总体经济实力和制造业竞争力明显强于印度, 所以市场向中国一方倾斜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为了缓冲或抵消这一系列的冲击和影响, 印度必然会被迫施行相关的干预措施, 从而激化了贸易摩擦。

2.中印贸易逆差不断扩大

由于对中国产品需求旺盛, 2008 年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 中印双边贸易额迅速增长。2008~2009 财年前11 个月, 中印贸易额约为360 亿美元, 其中印度自中国进口281亿美元, 与中国的贸易逆差为203 亿美元, 约占同期印逆差总额的18%, 是所有贸易伙伴中最多的。我国较大的贸易顺差, 成为贸易摩擦的主要导火索。

3.影响两国贸易发展的政治干扰因素较多

世界发展不平衡, “中国经济威胁论”的关联影响作用明显。中国经济的崛起与迅速发展正改变着中国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在力量此消彼长的过程中,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碰撞, 贸易摩擦在所难免。在国家和民族利益最大化动机的驱使下, 印度不断通过对中国产品实施反倾销, 力图从经济上遏制中国, 降低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

三、应对中印贸易摩擦的对策建议

对于两个发展中国家而言, 应该用积极稳妥的方式来处理双边贸易摩擦问题, 用一种合作的方式来推动双边贸易发展。

1.积极推动双边合作, 充分挖掘市场潜力

中印两国经济互补性较小, 但是两国拥有的市场潜力尚未充分挖掘, 中印在双边经贸交往中更应强调互补性而非竞争性。在信息产业的软硬件合作方面, 印度的软件技术举世公认, 人才优势强, 但是硬件设施不足。相比之下, 中国市场对软件需求量大, 而软件业的规模及水平均落后于印度;然而, 中国信息技术产业的硬件生产已经转向了高附加值的生产领域, 并且迅速成为全球信息硬件产品的生产基地, 产值仅次于美国, 称为“世界工厂”。[2]

2.健全贸易救济制度, 加强产业预警机制建设

我国应借鉴国外成熟的贸易救济机制, 进一步完善应对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技术性壁垒的法规, 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贸易救济体系。对内则要建立信息披露及政策协调机制, 将市场信息、贸易国政策及政府在国际上的谈判结果充分及时地披露给企业。可考虑加快与贸易摩擦相关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的建设, 健全应对贸易摩擦的快速反应机制, 扩容产业安全数据库, 及时应对来自国外的冲击与影响。[3]

3.鼓励企业积极应诉, 运用贸易救济手段减轻损害

在贸易摩擦案件中, 企业应诉与否对终裁的结果大为不同。企业都不应诉会使印度对华贸易限制变本加厉, 未来应该加强中印贸易摩擦危害性的宣传, 鼓励中国企业积极应诉。面对日益增加的贸易摩擦, 要建立多层次的应对机制。从微观层面上, 中小企业应该努力提高应对贸易摩擦的能力,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不断提高出口产品预警信息的敏感度。其次, 发挥政府作用, 制定有效政策鼓励国内企业更多地对印度倾销进行应诉。

4.降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 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我们要采取多样化的措施进一步扩大内需, 特别是农村的消费需求, 借此消除印度等国家的恐惧心理。同时企业要避免盲目竞争, 我国出口企业要理性对待印度市场, 尽快转换现有的竞争模式, 调整产业结构, 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企业应加快产业升级, 从产业链的低端环节中走出来, 优化商品结构, 实现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和过程治理”并行的思路转变, 力争从源头上减少贸易摩擦。

摘要:随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范围的不断扩大、影响程度的继续深化, 贸易保护主义在全球范围内愈演愈烈。中外贸易战的主体从传统发达国家向新兴经济体转移:印度、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逐步取代欧美日发达国家, 成为发起贸易救济案件主要力量。随着中印双边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中国对印度的巨额贸易顺差问题也在日益凸显, 并已成为印度频繁对华制造贸易摩擦的导火索, 针对这种情况, 本文结合最新的统计数据, 分析研究中印近些年来贸易摩擦的特点及原因,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印,贸易摩擦,贸易救济,产品同质性

参考文献

[1]中国化工市场七日讯.中印贸易摩擦.http://www.qrx.cn/d.aspxid=101070.

[2]李盾.中印贸易摩擦[J].国际贸易, 2006, (2) .

中印农产品贸易现状与对策分析 篇4

关键词:农产品,贸易现状

1 中印两国农产品贸易的现状分析

1.1 中印两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

近年来, 随着全球贸易的发展、世界经济全球化速度也相应加快, 并且, 中国和印度国内农业也迅速发展, 随之而来的是中印两国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迅速发展。不管是从进口方面来说, 还是从出口方面来说, 中印两国的农产品的贸易额所呈现出的都是快速上升的趋势。

1.2 中国与印度之间的进出口总额。

近些年, 我国和印度之间的贸易总额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 2011年, 印度从中国进口的农产品金额是860537千美元, 在它的主要进口贸易伙伴中排到第四位;而印度出口中国的金额为3738321千美元, 在主要出口贸易伙伴中排到第一位。由此可知, 我国是印度农产品的第一大出口国家, 然而却不是印度第一大进口国。

1.3 中印两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结构。

我国农产品的进出口额近几年都较大, 但常年以来我国农产品贸易处于贸易逆差地位, 虽然农产品出口总额上升的幅度大于进口总额的增长幅度, 但由于进口总额的基数比较大, 我国依然处于贸易逆差的地位。

虽然我国常年处于农产品对外贸易的逆差地位, 但农产品出口的种类相当丰富。如活猪、猪牛肉、谷物及谷物粉、稻谷、大米、玉米、食用植物油、药材、烟草等。出口的产品基本都是传统产品, 加工程度比较低。我国出口的农产品中水海产品及棉机织物的总额最大。

考虑我国进出口的主要农产品, 稻谷和大米处于贸易顺差, 谷物及谷物粉、大豆、食用植物油、食糖、锯材、棉花等处于贸易逆差, 且逆差额较大。

根据FAO数据库得出, 2011年, 棉花是印度出口额最大的农产品, 金额是3395689千美元, 豆类的出口额达到2223060千美元, 糖类是1310000千美元, 而玉米的出口额是1086175千美元。而再观察他在同年进口的农产品, 可以发现, 他进口的金额较大的农产品为棕榈油, 金额是6765572千美元, 豆油的进口金额是1210862千美元, 豌豆进口金额786758千美元, 生丝的进口金额是227587千美元。

2 中国对印度出口农产品存在的问题

2.1 我国农产品自身的制约。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不健全, 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制约越来越明显, 出口的农产品的综合成本比较高, 农产品出口的结构不合理, 劳动密集型产品占出口的比例较大, 质量较低, 创新能力较差, 具有较高附加值的产品有些匾乏, 所以在国际上普遍缺乏竞争力。

2.2 中印农产品贸易摩擦问题严重。

在经济方面, 中印两国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是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的, 两国在产业结构、贸易结构以及消费需求上也很相似。所以中印两国在世界市场上出口农产品比较容易引起贸易摩擦。

在政治方面, 中印都是发展中大国, 两国政治体制不同, 印度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 而中国则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政治制度的不同对两国的贸易合作造成很大障碍。

2.3 印度农产品关税税率过高。

为保护对国内农业的发展, 印度农产品关税税率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根据商务部的统计, 2008年印度的简单平均最惠国适用关税为13%, 农产品的简单平均最惠国适用关税税率为32.2%, 非农产品为10.1%。而同一时期, 我国的简单平均最惠国适用关税为9.8%, 农产品的简单平均最惠国适用关税税率为15.6%, 非农产品为8.7%。通过比较可以发现, 我国的关税水平明显低于印度, 这就对我国向印度出口农产品带来一定的限制。

3 促进中印农产品贸易的对策建议

3.1 提高农业整体水平与农产品质量。

首先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培养外向型农业。其次要强化出口农产品安全质量监管体系。还要优化农产品贸易结构, 充分发挥产品的互补性优势。优化农产品出口贸易管理机制,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3.2 缓解两国农产品之间竞争关系。

两国加强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生产的分工协作, 各自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 并在农产品的质量和包装上显现出区分度, 针对不同需要人群提供不同档次和价格的农产品。两国间农产品竞争关系的缓解不仅有助于两国农产品贸易的提升, 还会减少两国农产品贸易引起的摩擦。如果印度能进一步开放市场, 降低农产品进口关税, 对缓解中印两国竞争关系将有很大的帮助。

3.3 优化进出口产业结构, 加强农产品贸易互补性。

就两国存在竞争性的产品而言, 一方面要巩固存在产业内互补的产品贸易;另一方面, 两国应该提高产业内互补程度较低的产品的专业化分工, 扩大产品的差异性, 加强市场细分, 是两国的农产品在品种、规格、特点的多样化方面产生互补。

3.4 建立现代化信息网络系统, 提升农产品外贸效率。

印度在各个领域已经开始使用电子商务技术, 世界各地的海关也开始使用电子商务技术为进出口企业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 而中国在使用电子商务技术方面明显落后于印度。中国农产品要想提升贸易额, 也应该更多的依靠电子商务同国外客户在网络上进行交易磋商。所以, 中国要加大电子商务技术的投入, 与国际潮流接轨。如果中国针对农产品贸易提供更公开透明的平台, 农产品的贸易量必将提高。建立中印专门的农产品贸易平台, 寻找农产品出口商和供应商将更加方便快捷, 对中印农产品贸易量的提升会有明显改善。

参考文献

[1]耿献辉, 张晓恒, 林连升.中印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因素与潜力比较[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1) .

[2]黄春全, 司伟.中国与印度农产品贸易的动态与前景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 2012, (7) .

中印贸易摩擦 篇5

独立后, 由于在对外贸易方面长期实行进口替代政策, 使得印度的进出口商品数额一直比较低, 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也非常小。直到1991年进行比较全面的经济改革以后, 印度的对外贸易才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下面主要从对外贸易发展的总体趋势、进出口商品结构和市场结构等三个方面, 对1991年以后印度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作一个总结。

(一) 对外贸易发展的总体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印度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 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从图1可以看出, 1992年印度的对外贸易总额只有451.63亿美元。到2007年其对外贸易总额达到了3645.45亿美元, 增长了7倍。其中出口额从1992年的207.11亿美元增长到了2007年的1459亿美元, 年均增长率为13.9%;进口额从233.04亿美元增长到了2186.45亿美元, 年均增长率为16.09%。与此同时, 1992—2007年, 世界商品出口和进口的年均增长率均为9%。可见, 印度的进出口增长率明显高于世界水平。同时, 印度出口和进口商品额占世界的比重也分别从1991年的0.59%和0.62%提高到2007年的1.22%和1.38%。值得一提的是, 印度的对外贸易虽然呈现出逐渐增长的态势, 但贸易逆差不断扩大。2007年, 印度的对外贸易逆差达到了727.45亿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数据计算整理

相比商品贸易而言, 印度服务贸易发展的速度要更快一些。服务贸易的出口额从1991年的49.25亿美元增长到了2006年的753.54亿美元, 年均增长了18.59%;进口额从1991年的59.45亿美元增长到了2006年的635.37亿美元, 年均增长了15.96%。同一时期, 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额的年均增长率只有7.1%和7.6%。印度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的比重也分别从1991年的0.65%和0.56%, 增加到了2006年的2.34%和2.67%。综上所述, 无论是从绝对数量, 还是从变化趋势上来看, 印度服务贸易近年来显示出了惊人的发展速度。

(二) 进出口商品结构

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 印度的出口产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的比重最大, 其次为初级产品, 而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占的比重稍小些。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中, 出口最多的为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 而技术含量较高的杂项制品的出口量要相对小一些;在初级产品中, 出口最多的为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 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和非食用原料;在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中, 出口的则主要是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 机械及运输设备类产品所占的比重较小。而在进口产品中, 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的比重最小不足20%, 初级产品和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占的比重都比较高。石油类产品仍然是印度的主要进口产品。如果把印度的外贸逆差同石油类产品的进出口额相比较, 就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 印度的对外贸易逆差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石油类产品的大量进口所引起的。

目前, 在印度的服务贸易出口中, 占比重最大的为计算机和信息服务。2001—2006年, 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在印度服务贸易出口中所占的比重超过了1/3。印度软件业的飞速发展态势是有目共睹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印度的软件出口一直以超过50%的速度增长。1991—1992年度, 印度软件业的出口不足一亿美元。到2006年, 其出口已经近三百亿美元。正是由于软件业出口的迅猛增长, 才带动了整个印度服务贸易, 甚至整个印度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其他商业、运输、旅游由于是印度较重要的服务部门, 在印度服务贸易的进、出口中都占据着相对大的份额。

(三) 进出口市场结构

亚洲是印度最主要的贸易区域, 其次为欧盟和北美。值得一提的是, 中国在印度进、出口市场的地位不断提升, 并且从列居印度对外出口前十大地区之外, 跃升至印度第三大出口市场, 仅次于美国和阿联酋。中国对印度的出口在印度进口中所占的比重在1992年只有1.76%, 但其变化速度是最快的, 呈不断上升的趋势。1992—2005年, 印度自中国的进口年均增长了39.7%, 并于2000年进入印度的十大进口来源地, 2005年和2006年则成为印度第一大进口来源地。

二、中印经贸关系

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中国和印度不仅是亚洲地区的重要国家, 在全球经济发展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两国之间的经贸关系对亚太地区的经贸合作, 乃至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多年来, 由于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 中印双边的政治关系曾一度非常紧张, 这也阻碍了双边正常的经贸往来。特别是受“中国威胁”论的影响, 中印双边的贸易额起伏不定。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 随着两国经济的发展和双边政治关系的改善, 中印双边贸易也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1991年中印双边贸易总额为2.64亿美元, 经过10年发展, 到2000年已激增10倍, 达到29.1亿美元, 占同年中国与南亚八国 (包括阿富汗) 贸易总额56.78亿美元的51%以上。据中国海关统计, 2007年中印双边贸易总额为386.5亿美元, 同比增长55.5%。其中, 中国对印度出口240.2亿美元, 同比增长64.7%;自印度进口146.3亿美元, 同比增长42.4%。目前, 印度是中国在南亚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 而中国已经成为印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为了更直观地对中印经贸关系进行了解, 笔者测算了1992—2007年, 中印双方的贸易强度指数和贸易互补性指数。 (见表1和表2)

从表1可以看出, 无论是中国对印度的进、出口强度指数, 还是印度对中国的进、出口强度指数在大多数年份都接近于1, 在最近几年甚至达到并趋势了1, 并且均呈上升趋势。说明中印经贸关系日趋紧密, 高于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联系程度。但从总体上来看, 中国对印度的出口水平低于同期印度在世界进口市场中的份额;同时, 印度从中国的进口水平也低于同期中国在世界出口市场中的份额, 这也反映出两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不高, 尚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数据计算整理

无论是以中国为出口国计算, 还是以印度为出口国计算, 两国的综合贸易互补性指数在大多数时间围绕着1波动, 并且呈现出比较稳定的态势, 这说明中印之间存在着贸易互补性。与此同时, 这种互补关系在不同行业 (或产品) 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在劳动密集型制成品 (6和8) 中, 中印两国的贸易互补性较显著, 该类产品的Ckij在1.1—2.1之间。在初级产品中 (0—4) , 以中国为出口国计算的初级产品的互补性指数先是强于以印度为出口国计算的初级产品的互补性指数, 后来这类产品的互补性指数又逐渐弱于印度同类产品的互补性指数。这说明: (1) 印度对初级产品出口的依赖比中国强, 而中国对初级产品进口的依赖比印度强; (2) 印度初级产品的比较优势强于中国。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成品中 (5、7和9) , 两国不存在明显的互补性。但以中国为出口国计算的该类产品的Ckij高于以印度为出口国计算的该类产品的Ckij, 这反映出中国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成品的优势强于印度 (见表2) 。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数据计算整理

三、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发现, 自1991年实行经济改革以来, 印度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并已经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产业结构, 可以预见未来印度经济的发展趋势是良好的。印度对外贸易的发展虽然起步较晚, 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也不是很大, 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 其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特别是服务贸易, 从绝对数量和变化趋势上都显示出了惊人的发展速度。仅就目前而言, 中印之间的贸易联系同其他国家相比还不是很紧密, 还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如何加快和扩大双边贸易已经成为中国和印度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 首先, 应充分发挥政府在两国经贸关系发展中的作用;其次, 在推进双边贸易增长的同时, 加快调整中印商品贸易结构;最后, 双方还应淡化竞争意识, 扩大除贸易领域以外多领域的合作。

参考文献

[1]史珏, 段国伟.试论中国和印度的贸易关系及其未来走向[J].当代经济, 2007 (11) .

[2][印]高兴.试析印度经济崛起[J].南亚研究, 2008 (1) .

[3]文富德.印度经济增长方式的特色[J].南亚研究, 2008 (2) .

[4]宋瑜.印度外贸持续增长浅析[J].南亚研究, 2005 (4) .

中印贸易摩擦 篇6

一、 云南作为中印陆运贸易通道的重要性分析

目前,中印贸易90%以上通过海运,如西藏的外贸绝大部分从天津港吞吐,云南对印度的出口贸易,大部分也是通过海路运输到印度的,在时间上和运程上比陆运要长得多远得多。这样就不利于双方贸易的进一步展开,特别是对于那些不易保存的商品,由于运输的时间和距离原因,这些商品不得不在包装上多付出成本,使产品的竞争力下降。

我国的云南省虽然没有直接与印度接壤,但是通过缅甸的滇印贸易一直都在进行。传统的滇印陆运贸易的通道有两条:一条是直接从云南出境,通过缅甸抵达印度,俗称南线;另一条是从云南西北部通过西藏,经过传统口岸樟木抵达印度,俗称北线。然而由于政治、交通等原因,这些运输线路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随着两国间紧张因素的逐步消除,云南作为两国陆运通道的地位逐步显现出来。

二、我国西南地区在中印陆运贸易开展中的战略基础分析

(一)优势分析

1.西南地区具备中印陆运贸易通道的区位优势。

西南地区是中印陆运贸易通道的门户和要塞,不论从运输通道方面,还是其他配套建设方面来看,都必定会给西南地区注入新的经济增长元素。西南地区自古以来都是我国通往南亚及中东地区的贸易出境通道,由于多方面原因,该通道目前在我国进出口贸易通路中的战略地位已经大不如前,但其区位优势是不可改变的,要想重振其风采,在此基础上加大重视程度和战略部署显得尤为重要。

2.西南地区的资源优势。

西南地区历来是我国的资源大区,水资源、矿产、药材、烟草、植被等都是其宝贵的财富,如果能对这些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加工,然后通过贸易的形式出口,则对当地经济也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另外,西南地区的自然风貌独特,在旅游开发方面也极具潜力。

(二)劣势

1.交通不便。

西南地区地处我国边陲,多丘陵、山地和高原,使两国之间修建公路和铁路存在一定的困难,从而减缓了两国贸易的进一步快速发展。

2.经济相对落后。

西南地区较我国其他地区而言特别是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比,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经济的落后就使得为贸易开展所需的一系列配套基础显得不够牢固。

(三)机会

1.政策机会。

1999年,党中央启动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明确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党中央总揽全局、面向新世纪做出的重大决策。西部大开发战略直接关系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防巩固,关系到东西部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成渝经济特区的成立。

2007年6月7日,国务院批准在成渝两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继浦东、滨海新特区后的第三个经济新特区。此次国家设立经济新特区,是对西部大开发的践行,也是给予西部的绝对重视,成渝地处我国西南地区,特区的成立和发展,必将产生一定的经济辐射能力,这对西南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无疑是一个利好。

3.中印双边合作的加强。

中印贸易近十几年来发展迅速,2006年,印度已成为我国的第十大贸易伙伴,中国为印度第三大出口国。中印两国经济互补性强,合作前景十分广阔。印度金融服务业比较完善,软件制造、生物工程、制药等知识经济领域发展比较突出。目前印度的主要软件公司、电话服务中心、咨询公司,都已在中国落户。而中国的电讯业开放较早,中国的家电产品能够满足印度正在扩大的中产阶层的需求,包括TCL、华为在内的一些中国企业已经在印度设立了工厂,中国的制造业在印度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印度工业联合会会长阿·塞沙萨伊在峰会上说,印中两国贸易增长迅速,双方应该根据已经出现的贸易趋势设定新的目标。中国和印度作为当今世界上发展最迅速的两个发展中国家,同时又是两个人口多、地域广的大国,强强合作是对双方都有利的。

(四)问题

首先,由于我国和印度两国间外交上曾经存在分歧,加之近几年逐渐升温的所谓“中国威胁论”,导致双方在经济和政治上的交往存在一定困难,印度方面对我国的态度过于保守并存在一定戒备心理。其次,在贸易开展方面,印度的关税一直较高,虽然有所调整,但是其绝对数还是较高的。第三,近年来,印度对我国的反顷销案增多,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商品物美价廉,深受印度消费者欢迎,所以近年来中国商品进入印度市场有所增加。而印度官方为阻止中国商品的进入,经常采用反倾销的办法。第四,两国陆运贸易通道建设有待加强。

三、结论

(一)抓住机会,利用优势

1.借政策东风,加大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 中印两国陆运交通状况是制约中印陆路贸易顺利开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跨境交通,二是云南对国内的交通。以滇印南线通道为例,著名的“史迪威公路”是两国贸易的要道。史迪威公路通过缅甸地区,连接印度北部和我国云南,如果利用这条公路进行陆运,将使得中印之间的距离从6 000公里海路缩短到1 300公里。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双方的贸易基本上处于舍近求远的状态,而被寄予厚望的史迪威公路一经修复开通,将成为中国走向南亚国家最便捷、最有经济吸引力的陆路通道。但是这条公路的修建也会面临政治环境、资金、技术等诸多方面的问题,需要中国、印度、缅甸三方通力合作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另外,为了进一步拓展中印陆运贸易,除了公路建设之外,云南省政府建议修建一条自昆明起,经过大理、瑞丽至保山抵达缅甸密支那,最后连接印度雷多的铁路。《云南日报》曾经报道说,近年来,随着我国与南亚、东南亚经贸往来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中印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稳步推进,加快中印铁路建设已成为我国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和维护边疆稳定的迫切需要。目前昆明至大理铁路已建成通车,大(理)——瑞(丽)铁路保山段即将开工建设,印度首都新德里至雷多铁路已建成,只要把瑞丽至缅甸密支那的铁路与印度雷多连接起来,中印铁路就可连接到伊朗、土耳其、希腊直至大西洋海岸鹿特丹港,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第三座亚欧非大陆桥。另外,既然是作为贸易通道,云南与国内的公路、铁路、航空等运输通路也应该得到加强,以保证国内货物疏散和汇集的便利。

2.充分开发和利用西南地区特有资源,扩大进出口额,加强西南地区与印度的贸易紧密度。 云南是我国的资源大省,其中水资源、矿产资源及生物、中药、茶、花卉、能源、烟草、旅游资源都位居全国前列。在云南对外进出口贸易中,这些资源优势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云南省商务厅资料表明,云南省与印度贸易商品还多为初级产品,云南出口印度的主要是磷矿石、黄磷、铅锭、锌锭等,其中黄磷及磷酸制品占出口额的50%以上;从印度进口商品主要是铁砂矿、氧化铝、铬铁砂等。有专家认为,尽管目前滇印贸易仍以一般贸易为主,加工贸易、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尚未发展起来,但双方资源、商品和技术结构互补性强,贸易发展前景广阔。云南应在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资源的基础上,适当进行产品升级,保证滇印贸易稳步发展。

(二)抓住机会,克服劣势

1.完善边境口岸建设,努力降低贸易陆运成本。

目前,由于政策、交通等问题的困扰,中印贸易选择通过云南的陆运方式进行较传统海运方式而言成本并不低,在如前文所述的努力改善交通状况的条件下,加强和完善边境口岸建设也十分重要。这里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努力简化通关手续,加强相关部门的办事力度和效率,缩短通关时间;二是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如修建仓库、装备车间等,以满足陆运贸易扩大开展的需要。

2.利用背靠成渝地区的优势,连接两头,发挥传导作用。

成渝地区是我国西南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成渝特区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快中西部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另外,川印双方贸易增速明显,且具有很大的互补性,印度已经成为四川省进出口贸易的重要伙伴国。由于成渝地区地处内陆,该地区和印度贸易的开展,通过陆运方式来传导是比较合适的。云南的地理位置介于成渝和印度之间,应充分利用成渝地区的经济辐射能力发展地区经济,做好川印贸易的通道疏通工作,在为川印贸易创造条件的同时发展本省经济。

(三)利用优势,创造双赢

1.加强双方的沟通与交流。

双方的沟通主要包括政治沟通和文化沟通。近年来,政治方面两国关系有所缓和,特别是2005年温家宝总理和2006年胡锦涛主席成功出访印度,对双方的关系起到了划时代的促进作用,2006年被确立为中印友好年。文化交流与政治、经济交流最显著的不同在于其是一种思想的沟通,文化交流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有助于两国之间的相互理解,能够为政治、经济的交流奠定基础。中国和印度都是地处世界东方的世界文明古国,几千年的历史造就了两国各自的文化特色和文化环境,但都具备了东方文化的共同点。中印两国应该多多创造文化交流的机会,如可以定期举办官方或民间的交流会、研讨会、展览会等,或者通过一些媒体,例如电视、电影、出版物来达到宣传和沟通的目的;可定期组织官方或民间的互访活动,让彼此深切感受对方的文化。

2.加强双方的投资合作。

中印两国间的相互投资发展速度虽然落后于商品贸易,发展情况也不如我与南亚其他国家,但中印经济合作从无到有,正在稳步发展,并已出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我国在印投资领域主要包括家电、软件、信息技术、化工和汽车等领域。在发展对印经济合作的同时,印度软件、化工、咨询等行业也开始投资中国。印度软件业巨头TCS、Infosys、Satyam等己抢滩中国,在我大城市设立办事处或分公司,印度Aptech公司投资的北大青鸟软件教育公司已在华建成了五十多个分支机构。两国的相互投资的发展时代正在来临,中印两国应抓住机遇,进一步加强合作投资力度。

(四)克服劣势,稳步发展

根据以上分析,中印陆运贸易的发展还面临着很多方面的困难,所以以稳定发展为前提,逐步加大中印两国贸易量和贸易额也是一种战略的选择。也就是在目标不变的基础上,逐步加大双方的沟通,逐步改善基础设施状况,努力克服制约双方贸易发展的因素,以寻求双方长期的合作和繁荣,让西南贸易通道的效应得到逐步的显现。

摘要:中国和印度虽然毗邻,但是其贸易方式仍然是以海运为主,通过我国西南边境省份的陆运贸易较少。然而随着我国西部开发力度的加大,中印陆运贸易即将面临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中印陆运贸易的发展对我国西南地区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为两国贸易通道的西南地区,在中印贸易的发展中应该结合自身优势,发展特色地区经济。

关键词:中印贸易,SWOT分析,贸易通道

参考文献

[1]陈继东,邓光辉.拓展中印贸易的历史机遇与有利条件[J].南亚研究季刊,1998(1):15-23.

[2]斯瓦兰辛格.中印双边贸易的基础探悉与前景展望[J].现代财经,2006(3):43-46.

[3]文富德.浅谈中印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J].南亚研究季刊,2006(1):1-7.

[4]张建红.中印两国贸易合作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1999(5):60-64.

中印贸易摩擦 篇7

生美心主任表示, 为协助国内建材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和国家建筑材料展贸中心将强强联手, 继续与印度ABEC展览公司进行合作, 共同举办著名建筑建材展会Acetech新德里展会, 展会将于2013年12月5-8日在印度新德里Pragati Maidan展览中心举办。展会规模预计将达到8万平米以上, 参展商数量1000多家。

印度建筑工业, 是印度经济和印度吸引外资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建筑业占到印度总项目预算的40%~50%。在印度, 每年建筑业产值达到600亿美元, 大约占印度GDP的6%, 其建筑投资总额占到印度GDP的11%。印度第十个五年计划重点在建筑业, 为保持8%的经济增长率, 整个投资将达到9千亿美元以上, 其中40%将投资到建筑业。

生主任强调, 在印度, 建筑业进口每年增长为7%~8%, 随着商用与住宅业的发展工程以及城乡住房工程史无前例的发展, 建筑业进口更加繁荣。如今, 印度已经继中国之后, 成为外资投资的第二大热点地区。对于广东省建材企业, 这是一次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得机遇。

广东省建筑材料行业协会会长吴一岳在讲话中强调指出, 广东作为建材大省是我国新型建筑材料和高档装饰材料推广最快、应用最广、进出口和消费总量最大的省份之一。目前, 已经形成了我国著名的建材产业多个集群, 其中陶瓷、玻璃、建筑五金、卫浴、淋浴房、石材、涂料、门窗、橱具、家具、铝合金型材、照明灯饰和各种新型材料占全国市场较大份额。而印度作为金砖五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国家之一, “印度国际建筑建材博览会”已成为东南亚重要的商贸平台。无论产业优势, 还是从行业发展角度出发, 广东建材企业都应比内地其它地区建材企业更积极、更主动、更踊跃、更迫切地抓住商机, 赴印参展。

吴会长表示, 广东省建筑材料行业协会是在政府领导下的非赢利机构, 其宗旨就是热诚为企业服务, 共同把行业作大作强。本次组织业内企业赴印参展就是协会为企业当参谋、出主意、寻商机、干实事, 搞好协会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协会通过组团出国参展、考察交流等活动, 推动建材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实施“走出去”战略, 加快广东建材行业的国际化步伐。他衷心希望广大业内人士深入领会国家扶持出口、鼓励海外市场开拓的相关政策, 积极响应、支持和参加组团出国活动, 积极寻找商机, 以实际行动共同推进广东建材行业的发展。

上一篇:食品添加剂的检测下一篇:音程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