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经济合作前景探讨

2024-06-12

中印经济合作前景探讨(共6篇)

中印经济合作前景探讨 篇1

浅谈中印两国的经济合作

【摘要】近年来,作为“金砖四国”的中印两国在经济发展上都取得了较快的增长。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印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贸易往来不断扩大。但是从总体上而言,相对于两国的经济总量,两国的经贸易总额显得较小。鉴于此,为了进一步促进和推动中印经济合作,本文特对中印经济合作的现状、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中印经济合作的对策。

【关键词】经济学论文发表,中印,经济合作,制约,对策

一、中印经济合作的总体发展

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印的贸易额虽然在增长,但是那个时候两国的贸易的产品还主要是集中在初级的产品上。但是近些年来随着双边的贸易的结构的不断改善,工业制成品贸易额的增长的速度明显高于初级产品,如软件,生物技术,能源,药品、环保产品,汽车配件和纺织品等,这也成为今后双边经济贸易合作的一个发展趋势。

二、中印合作的推动因素分析

两国经济贸易合作的高速增长,所取得的辉煌成绩主要归因于两国的改革开放。在双方经济的长期高速增长的同时,贸易全球化也推动着两国经济的合作。其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中印两国改革开放政策对两国经济高速增长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以来,中国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的速度,即使在金融危机期间经济增长速度也保持在8%左右,而与此同时印度的经济增长的速度也维持在5.8%左右。两国改革开放政策为各自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基础,而经济的增长为双方的贸易提供了充分的物质资源和丰富的人力资源,也为经济合作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二)中印双方经济结构相互补充。

双方在许多的产业上都可以得到互补,比如印度在软件上有很多的优势,而中国在硬件上有很大的优势,如果两者可以进行互补的话就会产生很多的商机。另外,印度虽然高科技发展迅速,但是日用工业品、家电产品等生产水平低。除此之外,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冶金、水电站及输变电技术与设备及部分轻工业加工设备等,也较适合印度的发展需要。这些都从相互需求的结构角度推动了两个国家的经济合作。

(三)两国的对外开放放政策,对于中印两个超级大国的合作有着巨大的优势。

现在两国都实行了开放的政策,并且都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加大了开放的力度,并且都在积极地落实开放政策。近些年来两国的战略选择让两国在进行经济外交的时候,双方都增加了相互之间的了解,这种形式的交往也促进了中印在其他的领域比如生态环境方面的合作。这些合作使中印两国为今后的经济贸易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中印经济合作的制约因素分析

虽然我国和印度在经济的合作发展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优势,但是由于两国在多年的发展中经济发展模式不一样,加上领土方面存在的历史的遗留的问题,必然使得两国的经济合作和发展存在一些问题。

(一)印度的政党林立,在外交方面的政策缺少长期性、稳定性和可预期性。

印度政府的透明度不是太高,并且审批的环节过于繁琐,法律法规并不健全等原因,使的两国在贸易之中存在了大量的问题,影响了边界贸易的效率,成为了阻碍中印两国经济合作的制约因素。

(二)两国之间历史方面由于缺乏交流致使大家在很多的问题上缺乏了解。

近几年来影响中国和印度最大的原因是边境问题,中印两国拥有多公里的共同边界,分为东、中、西3段。目前,整个东段和中段争议地区基本上为印度所控制,约9.2万平方公里,占中印边境争议地区面积的四分之三。边界问题是影响双边关系的一个重大因素,是困扰中印关系达半个世纪之久的问题。

四、总结

当今全球化已经是大的趋势和潮流,已经在深刻影响和改变着整个世界的经济的发展。在地理位置上两国是非常的接近的,在文化背景和制度方面,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针对中印两国在发展之中的存在的问题和两国的经济发展和合作的现状特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两国政府应该加强政府官员之间的互访,使得两国取得政治信任,为进一步的合作打下基础。

(二)扩宽两国经济合作的领域使得经济的贸易往来多元化。

(三)在政府引导的基础之上,通过商会协会等来加强企业间的合作和交流。

(四)通过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来促进中印两国的经济合作。

参考文献:

[1]蓝建学.中印关系正朝更深层次的务实合作迈进,,9.

[2]史珏,段国伟.试论中国和印度的贸易关系及其未来走向[J].当代经济,,(11).

[3]丁剑平,王君.中国和印度对资本项目开放的探索和比较[J].世界经济研究,,(3).

[4]郑瑞祥.印度的崛起与中印关系[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

[5]杨怡爽.印度经济持续开放的难点及前景[J].经济问题探索,,(7).

中印经济合作前景探讨 篇2

1.1 增长方式的驱动力不同

中印两国经济发展模式最显著的差别就在于中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是以加大出口为工作重点的出口导向型经济, 而印度则是以拉动内需为工作重点的内需驱动型经济。

印度的内需导向型的发展模式, 在亚洲乃至全世界都非常突出。多年来, 印度一直依赖内需多于依赖出口, 增长主要依赖于国内的消费者。印度对内需的较大依赖, 很大程度在于其一直采取了“进口替代”的外贸政策。出于政治独立和经济独立的考虑, 从尼赫鲁时代开始, 印度一直致力于建立完整独立的工业体系。从1979年开始, 印度一直处于进出口逆差状态。在1973到1993年的前两个十年里, 印度的私人消费的部分一直高居GDP的60%以上, 外贸出口部分所占比例一直较低。2002年, 其出口占GDP比例仍仅有16.7%。2008年, 印度的出口约为2000亿美元, 对GDP的贡献约为20%。

相比较之下, 中国的经济驱动力主要得益于国内高储蓄、大量涌入的国际直接投资和巨大的贸易顺差。相关数据显示, 中国2005年出口贸易额达到了7620亿美元, 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 2004年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为610亿美元。

1.2 产业结构不同

中印两国产业结构的不同是由两国的资源优势和世界经济大环境所决定的。在中国, 由于文盲较少, 劳动力素质普遍较高, 加上80年代东亚产业转移的机遇, 所以中国在实行对外开放之初, 首先引进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发展工业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而印度则错过了80年代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机遇。进入90年代, 知识经济时代的端倪渐现, 信息业发展异常迅速。印度在此时实行对外开放, 再加上本身拥有科技人才较多而且素质较高的优势, 同时拥有英语的便利, 自然会在软件业及出口方面首先获得发展。

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 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到知识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工业的高度发展, 就不可能积累足够的资金, 也就不可能在全社会推进知识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像中国和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印度凭借自身的优势, 抓住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机遇, 首先发展以软件业为主的信息业, 也无可厚非。

2 中印在金融危机中采取的对策

2.1 中国

(1) 加速建立全国性的社会保障体制, 完善全民的养老、医疗和失业救济制度, 重点是全国性的信息网络建设。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不仅体现保障覆盖全面、分配更公平和公正、制度完善, 而且其发展极其倚重先进的科学技术特别是IT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因此国家在加快制度等软件建设的同时也应加大全国性统一的硬件环境的建设来提高相关制度的执行手段, 并且通过这个全国性网络建设来推动相关技术、企业和产业的发展, 同时也为相关IT行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2) 改进社会的分配制度, 减少和遏制通过权利和社会资源垄断获得超额收益。具体措施有充分利用反垄断法, 促进民生领域的市场竞争, 降低广大民众的基本生存成本;此外通过改进和简化税收制度、削减政府服务收费项目也可以达到调整社会分配的目的。如减少部分税收品种和数量 (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额等) 也可使广大民众增加收益、减少支出而提高生活效率和质量;

(3) 改革和重振金融体系, 构建完整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完善发行、交易、监管制度, 稳定和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加强银行和保险业的安全、稳定。此外应慎用金融衍生和创新工具来解决目前存在问题, 因为新的措施往往存在缺陷, 使交易制度更复杂、问题更多、监管更困难, 增加市场的波动, 也提供更多的寻租腐败机会, 其弊端已在此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中充分暴露, 中国应尽量吸取教训。

2.2 印度

(1) 增加银行资金流动性, 加强银行金融监管。

为了应对流动性紧缺, 印度政府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向银行体系注资、动员国内基金积极入市、降低基准贷款利率、降低现金储备率、降低法定流动性比例、开辟特别融资窗口等。同时, 印度政府还加强对资本流动的监管和控制, 尽量减少风险资产。

(2) 扩大税收减免, 增加财政支出。

2008年12月7日, 印度政府推出了第一套刺激经济的方案, 主要包括:扩大财政支出;降低大多数商品的中央消费税;增加近400亿卢比的财政拨款, 帮助出口研发和市场开发等。2009年1月2日, 印度政府推出了第二套经济刺激方案, 主要包括加征进口关税和提高出口退税率。2009年2月24日, 政府又推出了第三套经济刺激方案, 主要是通过降低消费税、减免服务税等, 以刺激耐用消费品的生产与消费。

(3) 调整产业结构, 推动工业加速发展。

为减少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印度政府积极推动制造业的发展, 尤其是支持房地产业。2008年10月央行通过国家住房银行提供400亿卢比资金, 要求公营银行尽快推出50万—200万卢比的住房贷款激励政策;允许房地产信贷公司向境外借款等。作为农业大国, 印度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 也特别突出了对农业的支持。

(4) 加速基础设施建设, 支持中小型企业发展。

一是增加石油、电力和核能等能源生产;二是加速交通运输建设。为了解决中小企业信贷困难, 印度采取的主要手段包括:放宽贷款担保要求、敦促公营企业加速偿付所欠中小企业账款以及提供信贷支持等。

3 印度经济发展模式及危机应对策略可供中国借鉴之处

3.1 开放金融市场, 利用外资促进金融资产市场的发展

中国目前在资产市场特别是楼市采取严防外资游资投机的措施, 对于金融业, 中国没有重复印度模式的必要。这是因为中国在第二产业的发展比较成功, GDP经常在二位数增长, 应当控制经济不要过热。但是在未来, 一旦第二产业逐渐失去发展动力, 相对产能已经饱和的情况下, 印度的金融业发展模式也还是可以考虑的。开放金融市场, 利用外资促进金融资产市场的发展。但是这个工作难度很大, 必须要多方考察, 循序推进。

3.2 增强企业竞争力

起初中国的发展就是从重组政府与企业的软约束关系开始的, 实现政企分开这也是中国改革的重大成就。但是后来如果为了完成技术革新, 又重新把本来已经逐渐清晰的政企边界进行模糊处理, 显然是不合算的。印度在独立之后, 一直保持着一个较为强大的私营部门的存在。为了取得长远的利益, 印度把经济发展的权力交给了市场, 半个世纪之后, 印度近年已经以强劲的势头证明了这种选择的正确性。中国目前强劲的民营经济发展势头为我们展现了学习印度模式的可能空间。因此, 不应过分强求政府的主导作用,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目前制度资源的比较优势。这样也有利于解决技术革新, 也就是国家竞争力这个世纪难题。

3.3 适度降低贸易顺差, 提高劳动力工资

首先, 由于中国长期的、巨大的贸易顺差的存在, 使得无论是贸易战还是人民币被逼升值, 都会造成一个结果, 就是中国的出口遭到严重打击。这几乎是一个客观的经济规律。大幅度减少贸易顺差, 把它保持在适当的范围内, 是中国不可避免的、也是无法选择的必然结果。

其次, 中国作为高度“对外依赖型”经济模式, 如果仅仅只是提高人民币汇率, 不管是一步到位还是缓慢提升结果都一样。所以人民币升值虽然有许多有利之处, 比如可以从提高人民币的购买力来得到经济利益, 但如果不能及时地以拉高内需来填补出口减少的空缺的话, 一旦出口受到冲击, 那么中国的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

摘要: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发展中国家。近二三十年以来, 两国相继走上了经济发展的高速路。这个现象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实际上, 中印两国走的是截然不同的两条发展道路, 经济发展模式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在本次金融危机中, 又同时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从两国经济发展的特点着眼, 探讨中印两国在应对金融危机时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中印金融危机,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夏文省詹姆斯.格伯著, 刘春生等译.世界经济北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2]雷启淮.当代印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

中印经济合作前景探讨 篇3

1 林下经济的发展模式

目前, 林下经济生产方式大致可划分为种植和养殖2大类:种植模式包括林草牧、林药、林油粮、林菌模式;林下养殖模式包括林禽模式、林畜模式以及林下特种养殖模式和林下混养模式等[1]。

1.1 广西开启林下盛宴

广西林业用地面积为15271.17万hm2, 居全国第5位, 林地面积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64%, 人工林、速丰林和经济林面积均居全国第一。近年来, 广西充分利用自身的空间优势和资源优势, 开发了多种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充分发挥了林下经济的经济效益。据统计, 2010年林下产品加工的经济产值占总产值的1/4, 2011年广西林下经济面积达到193.51万hm2, 实现总产值228亿元。其林下经济模式包括四大产业 (林下种植业、林下养殖业、林下产品加工业、林下旅游业) 和八大模式 (林菌模式、林药模式、林花模式、林禽模式、林畜模式、林蜂模式、藤芒编织加工模式、休闲度假模式) 。特别是林下旅游, 利用广西丰富的森林旅游资源, 推动旅游业发展, 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 广西已建成大桂山、贺州姑婆山、柳州君武、南宁良凤江等一批国家级及自治区级的森林公园, 合理地利用自然环境、森林景观、林下产品资源, 进行旅游观光、康复疗养、休闲度假等产业的发展, 有效增加经济收入。

1.2 北京通州区“永乐店循环利用”模式

北京市已发展林下经济5485.67hm2, 主要涉及通州、房山门头沟等10个远郊区县。在通州区永乐店镇地区, 当地充分利用森林管护砍下的枝杈、木材加工剩余的木屑等作原料, 在林下空地发展食用菌种植和家禽养殖, 废弃的菌棒和家禽粪便又为林木生长提供了有机肥料, 这一循环利用的林业发展方式被称为“永乐店模式”。

1.3 贵州、河南、四川等省“林下养殖”模式

“林下牧养”蛋鸡项目在贵州省山京畜牧场和河南省济源市邵原镇大东坡养殖场进行试验, 利用林地规模化牧养蛋鸡取得了显著成效。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农科所按照无公害食品生产要求指导蚕农利用桑园, 采用轮牧方式, 集中发展林地放养生态土鸡, 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1.4 云南、浙江、河北、山东、山西等林下特色种植模式

云南省林下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其丰富的野生资源, 例如野生食用菌、野生药材、野菜、野果等的采集加工。浙江省嵊州市金庭镇实施坡地桃形李林下套种茶树替代坡改梯的水土保持措施, 具有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坡地的植被面貌等优点;天台县在柿树林下开展柿茶复合立体经营模式;临安市在杉木林分和毛竹林分下套种杨桐均取得了较好的收益。河北邱县积极发展林鸡、林药、林菌等林下经济模式, 面积已达2000 hm2, 每1hm2年收益1.5万元, 形成以地生财、以林养林的平原林业发展模式。山东荷泽市建立了51个13.33hm2以上的示范点, 在林下大力发展牧草、中药材和蔬菜7.13万hm2。山西省壶关县发展林下苜蓿牧草种植, 已建成优质苜蓿基地1333.33hm2, 直接增加农民收入400多万元。

2 我国发展林下经济的前景分析

2.1 林下经济产业综合效益将大幅度提高

我国拥有丰富的林地资源, 有3.07亿hm2林业用地, 其中集体林地1.8亿hm2, 是耕地的1.5倍。发展林下经济可以综合利用广阔多样的林地和种类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以及各具特色的水、气、热条件和森林景观资源, 提高资源利用率, 相当于扩大了我国的土地利用面积, 极大地拓展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空间[2]。

2.2 政策得力, 群众热情高涨

根据国家林业局相关资料显示, 到目前为止, 全国已确权的集体林地1.73亿hm2, 占集体林地总面积的95%;发证面积1.5亿hm2, 占确权林地总面积的87%, 发放林权证9785万本, 8379万农户拿到林权证。在拿到林权证后农民对生产资料有了可支配权, 在不断增加的家庭财政收入的鼓舞下, 广大农民对发展林下经济产业有着很大的热情。

2.3 山村农民就业门路进一步拓宽, 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挣钱何须城里跑, 山里也有大元宝。”解决山民的就业问题是解决“三农”、“春运”、“农村教育”、“留守儿童”等一系列问题的关键所在。林下种植、养殖、旅游及林下产品加工协调发展, 林下经济将走出“独木桥支撑”的局面, 改变仅靠大量砍伐林木、以牺牲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 实现林业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3 结语

从整体情况来看, 我国林下经济普遍存在开发规模小, 林下资源利用少, 产业化程度较低, 科技支撑能力不强, 产品缺乏品牌等问题, 严重制约着林下经济的快速深入发展。政府管理部门应积极制定促进林下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 为林下经济经营者提供优惠政策, 建立健全林下经济发展保障体系, 积极吸引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林下经济产业, 为其创造宽松公平的竞争环境。同时, 重点扶持龙头企业、行业协会以及大户、示范户, 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大户”等发展模式, 带动千家万户从事林下生产经营。

参考文献

[1]李娅, 陈波.我国林下经济发展主要模式探析[J].中国林业经济, 2013, 3:36-38.

中印经济合作前景探讨 篇4

针对这种情况, 我国林业经济发展必须转变发展理念, 大力推进林业经济转型, 改变过去的掠夺式的开发, 对林业资源进行综合性的开发, 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从而实现林业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

1 更新观念, 加快林业经济转型

1.1 林业经济转型的必要性

对于林业经济的发展, 应该从多个方面入手进行综合性的开发, 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传统的林业经济往往只是将重点放在单一的林业经济至上, 从而导致林业经济发展面临困境,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在经济领域。传统意义上的林业经济将主要的精力都放在木材的生产以及运输和加工等有限的几个方面, 而对于其它的领域则关注较少。这样导致林业经济在发展过程当中产品单一, 产品加工都是出于初加工的层次, 所以附加值较低。而且这样对于森林的木材依赖性过大, 导致木材开采的速度过快, 从而导致可以开发的森林资源越来越少, 从而使林业经济的发展受到限制, 同时, 从长远看, 也造成了生态的破坏。

第二, 在社会领域。我国传统的林业经济体系主要都是特殊年代, 计划经济的产物, 在当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逐步走向完善, 传统的林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林业企业仍然保留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经营模式, 在林业行业总体经济效益不断下滑的情况下, 还要用不断缩水的利润去承担相关的事业的支出。一方面加重了林业企业的负担, 使其没有资金去进行技术改革以及在生产;另一方面, 投入的资金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当前的林区基础建设的需要, 从而导致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医疗条件差、职工生活困难等。这些都严重的挫伤了林区职工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仍然抱着传统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不去改变, 那么就会导致无论是林业企业还是相关的林区建设都无法得到发展, 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当中。

第三, 在生态领域。传统的林业经济没有充分的重视自然规律, 对于林业资源是一种掠夺式的开发。由于目光的短视, 在获得了眼前利益之后, 没有看到过度开采所造成的恶果。当这种掠夺超出了森林的承载能力之后, 导致森林资源枯竭, 各种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相继显现出来。从而加重了人与自然的对立, 不利于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 林业经济转型道路探索

只有优化林业经济结构, 才能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首先, 充分开发林业景观资源, 大力发展以生态旅游为主的林业第三产业, 如西双版纳、九寨沟、张家界、神农架、武夷山、长白山等优质森林景观全面构建森林生态旅游区。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竹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三是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 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四是采取“以二促一带三”的策略, 调整生产力布局, 淘汰落后产业, 改造传统产业, 培育新兴产业, 推动产业重组, 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 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 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 延伸产业链, 增加附加值, 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调整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 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 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 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 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2 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前景

2.1 林木及其产品市场分析

我国加入世贸对经济发展有着巨大影响, 对各个行业和部门都带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林业经济作为农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同样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入世后我国的木材和纸浆的进口关税从原来的15%下降至5%。随着世界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对木材的需求将逐渐增加, 而木材生产国受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环境问题影响, 加强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摆在全世界面前首要的任务,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森林的面积锐减, 是造成环境日益恶化的主要原因。所以, 全世界的木材今后将逐年降低产量, 这就形成了木材的供需矛盾, 逐渐要形成木材的卖方市场, 木材的价格经过阶段小幅升高后, 将要逐年大幅度上涨。由于林业生产周期长, 现在植树造林, 到成材出售之时, 必然要赶上木材价格坚挺之日。特别是近几年来, 随着我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全面实施, 必将增加对人工林的需求。

2.2 林业政策分析

林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和国家一直很重视, 并把林业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特别近几年, 洪涝、干旱、沙尘瀑等自然灾害, 一次比一次严重, 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对林业建设做出了重要批示, 提出了改善生态环境, 再造秀美山川的重要指示。我国林业发展已进入由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转变的新阶段。同时, 我们根据国家有关规定, 制定许多发展林业的优惠政策, 总的原则是坚持谁造谁有的原则, 允许跨行业、跨地域、跨部门造林, 可以将荒山荒地进行拍卖, 承包股份制造林, 林权可以抵押、转让、继承, 对个人营造的商品用材林可优先办理采伐许可证。因此, 从林业政策层面上, 是允许鼓励全社会参加植树造林, 切实保护广大林农和育苗专业户的利益不受侵害, 让从事造林绿化的单位和个人得到更多的实惠, 从面达到调动更多的人投入到造林绿化的大潮中来。

3 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林业经济建设就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实现个体、私营、股份等多种非公有制经济成份并存的经济体制。要实现林业经济的顺利转型, 林业和相关部门就要切实加强林业政策的宣传, 加快林业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力度强化服务意识, 为投资者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从而吸引更多的非公有制经济和其它经济团体积极参与林业建设, 从更宽的领域扩充林业经济建设力量, 推动林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从根本上更有效地保护森林资源, 维护国土生态安全。

参考文献

[1]黄能超.抓住有利机遇加快林业发展──关于林业经济发展策略的调查与思考[J].湖南林业, 1995, (08) .[1]黄能超.抓住有利机遇加快林业发展──关于林业经济发展策略的调查与思考[J].湖南林业, 1995, (08) .

[2]廖雅萍.以分类经营为基础切实转变林业经济增长方式[J].林业资源管理, 1997, (02) .[2]廖雅萍.以分类经营为基础切实转变林业经济增长方式[J].林业资源管理, 1997, (02) .

中印经济合作前景探讨 篇5

1. 金融合作逐渐深化

当前, 随着中国内地和香港金融合作力度的不断加深, 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都通过香港这一窗口向内地进行投资, 并且很多国际金融机构都通过香港设立分支机构, 从而将内地市场充分开拓出来, 以满足内地日益增长的资金需求。不仅如此, 一些机构还在香港设立了窗口公司, 利用香港进行银行贷款筹集, 还有一些内地的金融机构借助在香港设立分支机构或并购的机构, 将香港作为过渡到国际市场的一个关键跳板。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很多内地的企业都通过香港这一重要的场所进行海外上市集资, 这对于内地企业打入国际资本市场奠定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由上市筹资活动而产生的集聚效应, 不但对香港巩固自身的市场地位有着重要作用, 同时还能够推动香港资产管理业务的快速进步与发展。在过去的几年里, 特别是在“十一五”期间, 香港与内地之间的金融合作更加紧密, 香港不但将作为具有良好声誉的国际金融中心及自由市场具备的监督、会计、法律及人才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还借助了CEPA框架下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及“一国两制”理念下的特殊安排, 将内地与香港两个金融体系之间的互动、互补及互助的关系充分发挥出来。

2.“十二五”规划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大力支持香港发展成为国际资产管理中心与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 进一步增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影响力, 强化香港与内地金融合作的机制水平, 为促进内地与香港实现金融深度合作与发展提供战略指引。此外, 在“十二五”规划相关政策的指引下, 在当前国际金融市场激荡的环境下, 内地与香港金融合作战略不仅要将两个体系之间的互助、互动及互补的关系继续发挥出来, 还应当更进一步彰显出香港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 全面促进人民币国际化, 不但要满足香港的发展需求, 还应当为国家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最终实现香港与中国内地互利共赢的美好局面。

全面提升与巩固香港在亚洲及全球金融中心重要地位的相关政策的落实, 有利于香港资产管理、股市、保险业及银行业等市场扩大经营空间及辐射的范围, 有利于香港与内地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其中, 新政策鼓励并支持香港保险公司通过参股方式互殴设立营业机构打入内地市场, 这不但有利于进一步扩大香港保险公司发展与生存的空间, 还能为越来越多的内地居民及企业提供多元化的保险产品。

支持与鼓励香港人民币市场快速发展的新政策能通过资本账户的有序开放, 实现境外人民币回流机制的优化与拓展, 促进香港与内地之间的资金流动, 促使两地之间的投资更加便利、贸易更加自由, 在充分利用香港金融优势的基础上, 推动人民币沿着国际储蓄货币、国际投资货币及国际贸易货币的国际化路线稳步前行。

3. 金融合作依然面临诸多挑战

中国内地与香港之间的金融合作深度及广度在不断加大, 未来两地之间的金融合作程度的加深必将有利于资本账户及内地金融市场的开放, 同时其可能还面临着来自其他金融领域的激烈竞争。在香港与内地金融合作方面, 如何保障两地的投资者合法权益目前面临着较多的问题。由于内地的法律法规并不健全, 一些地方政府去香港引资, 等到吸引香港资金投入之后, 却又发生了很多利益保障方面的问题, 这种现象尤其在珠三角地带较为多见。一些规模较小的香港投资者由于缺乏对内地市场及法律的了解, 导致在投资方面存在很多不公平对待, 甚至进入到投资的陷阱之中。除此之外, 随着近些年来上海自贸区、广东南沙区、横琴及前海等的发展, 也对香港与内地之间的金融合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香港与内地的合作, 尤其是与广东金融合作方面, 依然有很多政策性的问题未能得到及时的完善与落实。

二、中国内地与香港金融合作的发展前景展望

中国内地与香港之间经历了十几年的金融合作与发展, 两地之间的经济与社会关系已经变得密不可分。当前, 两地之间的金融合作内部与外部环境均发生很大的变化, 未来两地的金融合作可能面临着挑战与困难, 但依然会继续前行, 实现双方的共赢局面。中国证监会主席肖钢在今年的亚洲金融论坛表示, 香港和内地当前的合作进入了极为难得的历史发展时期, 其主要的体现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香港和内地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 而在这个过程中, 香港及内地的金融机构能够发挥出更加积极的作用;第二, 进一步完善RQII制度及QFII制度, 借助香港的最大离岸人民币中心地位, 完善跨境投资制度, 使其更加便捷、高效, 促进内地投资者纷纷到香港投资;第三, 两地基金互认的步伐应当更进一步, 在沪港通之后, 应当促使香港与内地基金互认, 这将更加方便向投资者提供丰富的产品。不仅如此,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重点指出: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方针, 全面落实基本法, 维持香港与内地金融合作局面的长期稳定。支持内地与香港进一步扩大金融合作力度, 促使香港及内地逐步提升竞争力。在当前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 内地与香港之间的金融合作必将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结语

中国内地与香港之间的金融市场与金融业务的深度合作, 是内地金融改革逐渐深化、香港经济转型的客观要求, 并且也是实践“一国两制”框架下两地金融合作的结果。中国内地与香港之间的金融合作在经历十几年的发展之后, 当前已经取得显著的成就。而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 不但会大幅度增加金融贸易的金额, 更会在金融机制化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促使两地之间的金融关系发生质的飞跃。

摘要:中国内地与香港的合作已有数十年的历史, 在上世纪末期内地改革开放之初, 香港以其较为成熟的法治体系及开放的金融市场优势, 在对外资的吸引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纷纷将总部设在香港并将投资的方向转向内地大陆。然而不可忽视的是, 中国内地与香港之间的金融合作也面临着一定的风险与挑战。本文主要对现阶段中国内地与香港金融合作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并探讨了内地与香港未来金融合作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中国内地,香港,金融合作,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张谊浩, 裴平, 沈晓华.香港离岸金融发展对大陆金融深化的效应——基于离岸金融中心的实证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 2009, 06:31-39.

[2]丁雪峰, 陈晞, 邱巍.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两岸金融合作:现状、制度框架与发展路径[J].改革与战略, 2009, 09:48-52.

[3]国家信息中心课题组, 杜平.内地与香港经贸合作十五年报告[J].经济研究参考, 2012, 68:3-19, 37.

中印经济合作前景探讨 篇6

一、 云南作为中印陆运贸易通道的重要性分析

目前,中印贸易90%以上通过海运,如西藏的外贸绝大部分从天津港吞吐,云南对印度的出口贸易,大部分也是通过海路运输到印度的,在时间上和运程上比陆运要长得多远得多。这样就不利于双方贸易的进一步展开,特别是对于那些不易保存的商品,由于运输的时间和距离原因,这些商品不得不在包装上多付出成本,使产品的竞争力下降。

我国的云南省虽然没有直接与印度接壤,但是通过缅甸的滇印贸易一直都在进行。传统的滇印陆运贸易的通道有两条:一条是直接从云南出境,通过缅甸抵达印度,俗称南线;另一条是从云南西北部通过西藏,经过传统口岸樟木抵达印度,俗称北线。然而由于政治、交通等原因,这些运输线路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随着两国间紧张因素的逐步消除,云南作为两国陆运通道的地位逐步显现出来。

二、我国西南地区在中印陆运贸易开展中的战略基础分析

(一)优势分析

1.西南地区具备中印陆运贸易通道的区位优势。

西南地区是中印陆运贸易通道的门户和要塞,不论从运输通道方面,还是其他配套建设方面来看,都必定会给西南地区注入新的经济增长元素。西南地区自古以来都是我国通往南亚及中东地区的贸易出境通道,由于多方面原因,该通道目前在我国进出口贸易通路中的战略地位已经大不如前,但其区位优势是不可改变的,要想重振其风采,在此基础上加大重视程度和战略部署显得尤为重要。

2.西南地区的资源优势。

西南地区历来是我国的资源大区,水资源、矿产、药材、烟草、植被等都是其宝贵的财富,如果能对这些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加工,然后通过贸易的形式出口,则对当地经济也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另外,西南地区的自然风貌独特,在旅游开发方面也极具潜力。

(二)劣势

1.交通不便。

西南地区地处我国边陲,多丘陵、山地和高原,使两国之间修建公路和铁路存在一定的困难,从而减缓了两国贸易的进一步快速发展。

2.经济相对落后。

西南地区较我国其他地区而言特别是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比,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经济的落后就使得为贸易开展所需的一系列配套基础显得不够牢固。

(三)机会

1.政策机会。

1999年,党中央启动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明确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党中央总揽全局、面向新世纪做出的重大决策。西部大开发战略直接关系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防巩固,关系到东西部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成渝经济特区的成立。

2007年6月7日,国务院批准在成渝两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继浦东、滨海新特区后的第三个经济新特区。此次国家设立经济新特区,是对西部大开发的践行,也是给予西部的绝对重视,成渝地处我国西南地区,特区的成立和发展,必将产生一定的经济辐射能力,这对西南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无疑是一个利好。

3.中印双边合作的加强。

中印贸易近十几年来发展迅速,2006年,印度已成为我国的第十大贸易伙伴,中国为印度第三大出口国。中印两国经济互补性强,合作前景十分广阔。印度金融服务业比较完善,软件制造、生物工程、制药等知识经济领域发展比较突出。目前印度的主要软件公司、电话服务中心、咨询公司,都已在中国落户。而中国的电讯业开放较早,中国的家电产品能够满足印度正在扩大的中产阶层的需求,包括TCL、华为在内的一些中国企业已经在印度设立了工厂,中国的制造业在印度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印度工业联合会会长阿·塞沙萨伊在峰会上说,印中两国贸易增长迅速,双方应该根据已经出现的贸易趋势设定新的目标。中国和印度作为当今世界上发展最迅速的两个发展中国家,同时又是两个人口多、地域广的大国,强强合作是对双方都有利的。

(四)问题

首先,由于我国和印度两国间外交上曾经存在分歧,加之近几年逐渐升温的所谓“中国威胁论”,导致双方在经济和政治上的交往存在一定困难,印度方面对我国的态度过于保守并存在一定戒备心理。其次,在贸易开展方面,印度的关税一直较高,虽然有所调整,但是其绝对数还是较高的。第三,近年来,印度对我国的反顷销案增多,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商品物美价廉,深受印度消费者欢迎,所以近年来中国商品进入印度市场有所增加。而印度官方为阻止中国商品的进入,经常采用反倾销的办法。第四,两国陆运贸易通道建设有待加强。

三、结论

(一)抓住机会,利用优势

1.借政策东风,加大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 中印两国陆运交通状况是制约中印陆路贸易顺利开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跨境交通,二是云南对国内的交通。以滇印南线通道为例,著名的“史迪威公路”是两国贸易的要道。史迪威公路通过缅甸地区,连接印度北部和我国云南,如果利用这条公路进行陆运,将使得中印之间的距离从6 000公里海路缩短到1 300公里。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双方的贸易基本上处于舍近求远的状态,而被寄予厚望的史迪威公路一经修复开通,将成为中国走向南亚国家最便捷、最有经济吸引力的陆路通道。但是这条公路的修建也会面临政治环境、资金、技术等诸多方面的问题,需要中国、印度、缅甸三方通力合作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另外,为了进一步拓展中印陆运贸易,除了公路建设之外,云南省政府建议修建一条自昆明起,经过大理、瑞丽至保山抵达缅甸密支那,最后连接印度雷多的铁路。《云南日报》曾经报道说,近年来,随着我国与南亚、东南亚经贸往来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中印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稳步推进,加快中印铁路建设已成为我国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和维护边疆稳定的迫切需要。目前昆明至大理铁路已建成通车,大(理)——瑞(丽)铁路保山段即将开工建设,印度首都新德里至雷多铁路已建成,只要把瑞丽至缅甸密支那的铁路与印度雷多连接起来,中印铁路就可连接到伊朗、土耳其、希腊直至大西洋海岸鹿特丹港,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第三座亚欧非大陆桥。另外,既然是作为贸易通道,云南与国内的公路、铁路、航空等运输通路也应该得到加强,以保证国内货物疏散和汇集的便利。

2.充分开发和利用西南地区特有资源,扩大进出口额,加强西南地区与印度的贸易紧密度。 云南是我国的资源大省,其中水资源、矿产资源及生物、中药、茶、花卉、能源、烟草、旅游资源都位居全国前列。在云南对外进出口贸易中,这些资源优势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云南省商务厅资料表明,云南省与印度贸易商品还多为初级产品,云南出口印度的主要是磷矿石、黄磷、铅锭、锌锭等,其中黄磷及磷酸制品占出口额的50%以上;从印度进口商品主要是铁砂矿、氧化铝、铬铁砂等。有专家认为,尽管目前滇印贸易仍以一般贸易为主,加工贸易、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尚未发展起来,但双方资源、商品和技术结构互补性强,贸易发展前景广阔。云南应在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资源的基础上,适当进行产品升级,保证滇印贸易稳步发展。

(二)抓住机会,克服劣势

1.完善边境口岸建设,努力降低贸易陆运成本。

目前,由于政策、交通等问题的困扰,中印贸易选择通过云南的陆运方式进行较传统海运方式而言成本并不低,在如前文所述的努力改善交通状况的条件下,加强和完善边境口岸建设也十分重要。这里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努力简化通关手续,加强相关部门的办事力度和效率,缩短通关时间;二是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如修建仓库、装备车间等,以满足陆运贸易扩大开展的需要。

2.利用背靠成渝地区的优势,连接两头,发挥传导作用。

成渝地区是我国西南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成渝特区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快中西部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另外,川印双方贸易增速明显,且具有很大的互补性,印度已经成为四川省进出口贸易的重要伙伴国。由于成渝地区地处内陆,该地区和印度贸易的开展,通过陆运方式来传导是比较合适的。云南的地理位置介于成渝和印度之间,应充分利用成渝地区的经济辐射能力发展地区经济,做好川印贸易的通道疏通工作,在为川印贸易创造条件的同时发展本省经济。

(三)利用优势,创造双赢

1.加强双方的沟通与交流。

双方的沟通主要包括政治沟通和文化沟通。近年来,政治方面两国关系有所缓和,特别是2005年温家宝总理和2006年胡锦涛主席成功出访印度,对双方的关系起到了划时代的促进作用,2006年被确立为中印友好年。文化交流与政治、经济交流最显著的不同在于其是一种思想的沟通,文化交流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有助于两国之间的相互理解,能够为政治、经济的交流奠定基础。中国和印度都是地处世界东方的世界文明古国,几千年的历史造就了两国各自的文化特色和文化环境,但都具备了东方文化的共同点。中印两国应该多多创造文化交流的机会,如可以定期举办官方或民间的交流会、研讨会、展览会等,或者通过一些媒体,例如电视、电影、出版物来达到宣传和沟通的目的;可定期组织官方或民间的互访活动,让彼此深切感受对方的文化。

2.加强双方的投资合作。

中印两国间的相互投资发展速度虽然落后于商品贸易,发展情况也不如我与南亚其他国家,但中印经济合作从无到有,正在稳步发展,并已出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我国在印投资领域主要包括家电、软件、信息技术、化工和汽车等领域。在发展对印经济合作的同时,印度软件、化工、咨询等行业也开始投资中国。印度软件业巨头TCS、Infosys、Satyam等己抢滩中国,在我大城市设立办事处或分公司,印度Aptech公司投资的北大青鸟软件教育公司已在华建成了五十多个分支机构。两国的相互投资的发展时代正在来临,中印两国应抓住机遇,进一步加强合作投资力度。

(四)克服劣势,稳步发展

根据以上分析,中印陆运贸易的发展还面临着很多方面的困难,所以以稳定发展为前提,逐步加大中印两国贸易量和贸易额也是一种战略的选择。也就是在目标不变的基础上,逐步加大双方的沟通,逐步改善基础设施状况,努力克服制约双方贸易发展的因素,以寻求双方长期的合作和繁荣,让西南贸易通道的效应得到逐步的显现。

摘要:中国和印度虽然毗邻,但是其贸易方式仍然是以海运为主,通过我国西南边境省份的陆运贸易较少。然而随着我国西部开发力度的加大,中印陆运贸易即将面临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中印陆运贸易的发展对我国西南地区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为两国贸易通道的西南地区,在中印贸易的发展中应该结合自身优势,发展特色地区经济。

关键词:中印贸易,SWOT分析,贸易通道

参考文献

[1]陈继东,邓光辉.拓展中印贸易的历史机遇与有利条件[J].南亚研究季刊,1998(1):15-23.

[2]斯瓦兰辛格.中印双边贸易的基础探悉与前景展望[J].现代财经,2006(3):43-46.

[3]文富德.浅谈中印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J].南亚研究季刊,2006(1):1-7.

[4]张建红.中印两国贸易合作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1999(5):60-64.

上一篇:对标“四讲四有”,做合格党员下一篇:胸膜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