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前景与政策

2024-10-05

中国经济前景与政策(精选10篇)

中国经济前景与政策 篇1

非常高兴能来参加物流企业家年会,下面我就中国经济的前景以及下一步的政策取向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十三五”时期的主要任务

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建议,内容涉及的面很广,非常丰富。“十三五”时期,我们要面临哪些挑战,要完成哪些主要任务?大体上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

一是“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能否实现翻一番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是看“十三五”这五年我们能否保持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二是全面完成三中全会改革的决定。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要全面完成所提出的改革任务。三中全会一共提出了339项重大改革,在过去的两年中,有些改革已经出台了方案正在准备实施,有些改革方案还在研究的过程中。“十三五”末所有的改革方案都要完成,并真正建立起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经济运行体制和机制。

三是以可控的方式和节奏主动释放风险。就是说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本身可以掩盖、消化、吸收各种矛盾和风险。当高速增长阶段结束以后,需要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和风险,才有可能防止系统性的金融危机。目前有效的化解方法,就是主动释放风险。我原来强调的是逐步的释放风险避免系统危机。五中全会决定主动释放这些风险,只有这些风险在不断消化,我们才有可能避免系统性的危机。

四是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从大多数国家的情况来看,到了目前像中国这样发展阶段的时候,经济增长持续衰退,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是大概率的。那么我们只有有效的在经济领域实现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在社会领域实现公平正义的社会体制有效缩小收入和财富的差距,在政治体制上为公民提供足够多的表达渠道,才能成功的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五是迈入高收入社会挑战。按照世界银行的分类标准,我们现在是世界上的中等收入国家。如果未来五年我们能够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到2020年则可以跨越高收入社会的门槛,提升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过去,我们主要依靠在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产品的生产形成优势,还处在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在国际分工中明显处于不利地位。未来,我们需要靠创新来逐步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六是提高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我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我们在全球的经济地位很高,但我们却是经济规则的被动接受者,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被动接受者。在这些方面,与我们的经济实力是不相称的。未来我们在全球经济治理中要成为新全球经济规则的参与者甚至是制定者。

如果今年我国的经济增长达到6.9%,则“十二五”期间平均的增长是7 . 8 % 。要实现G D P翻一番,“十三五”期间,我们需要达到年均6.5%的经济增长。所以习总书记在五中全会的讲话中说,6.5%的增长是底线。大家需要注意的是,这是“十三五”期间的年平均增速,并不是说每年都要达到6.5%以上。经济运行永远都是在高涨、箫条、复苏之间波动的,只要平均的增速达到6.5%,我们就能实现翻一番的目标。

为了完成以上的任务和面对以上挑战,我们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

一是创新发展。是要在原有动力增长逐步削弱情况下,培育经济增长新的动力,实现新旧增长动力的平稳转换。

二是协调发展。是要解决长期以来所承载的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来解决发展的平衡问题。

三是绿色发展。是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是开放发展。是要妥善处理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世界经济的运行状况对中国产生明显的影响,同样的道理,中国经济运行状况的变化对全球经济也会产生明显的影响和冲击。在这种互动关系明显增强的情况下,通过我们进一步的开放发展,有效地促进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五是共享发展。是要解决社会公平的问题。要使得更多的人参与到现代化的进程,同时能够分享改革与发展的成果。

经济的转型

近几年,中国经济增长一直处在逐年回落的过程。今年前三季度的增幅只有6.9%,我认为中国经济增速滑坡的趋势并没有终结。从明年的情况看,经济增长仍然面临很大下行压力。在经济下行的过程中,中国经济运行当中的两个突出矛盾和问题越来越突显,PPI已经连续40多个月负增长。为什么PPI会持续下降,工艺品领域会出现连续的通缩?我的解释是工业领域普遍日益严重的产能过剩、过渡竞争和工业品价格持续下降,这是我们今天经济运行当中的第一个问题。

那么居民消费价格为什么没有随着工业品价格下降而下降呢?它反映的是我们农业低效率、高成本和高价格的问题。所以,我说当前中国经济运行当中的两个基本问题,一个是工业品领域日益严重的产能过剩,一是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过去经济增长经常在10%以上,为什么目前会出现经济增速的逐年滑坡?尽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仍不能改变经济下行的趋势?我认为,主要原因是中国经济运行中出现了四大转折性变化:

一是2012年,劳动年龄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一直处在上升过程,但是2012年,劳动年龄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一直延续到今天。到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出现下降以后,劳动力成本大幅度上涨则不可避免,它从根本上动摇了我们原有的竞争优势。同时在国民收入分配当中,初次分配是在劳动、资本和政府三者当中进行的,形成劳动所得工资、资本所得利润、政府所得税收三大收入。当政府的税率并没有明显改变的时候,劳动力成本大幅度上涨,就意味着劳动所得越来越高,资本所得越来越低。这也是很多企业的盈利能力、盈利水平大幅度滑坡的原因。

二是2013年,城镇户均住房超过1套。在城镇户均住房没有达到1套之前,房地产市场是一个供不应求的市场。当房地产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的时候,投资高增长、房价暴涨,日日光盘是常态。在2000年至2013年的14年间,投资年平均增长24%,但是2013年,城中户均住房超过1套,标志着从过去的供不应求,转变为供过于求。当房地产变为供过于求,房价稳中趋降,销售困难、库存大幅度增加成为新的常态。今年1-10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只有2%,我们预计明年有可能下降到零增长,甚至负增长。过去地方政府以很高的价格卖出土地,从而取得土地财政收入,用于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它是一个良性循环。当土地卖不掉,地方政府投资能力大幅度下降,地方政府债务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同时,家居、家电、建材等产业都会受到冲击。

三是2014年,地方政府高负债难以为继。国务院出台的43号文件就是治理此问题。过去地方政府靠卖地与对外借钱,现在对外借钱借不到,地方投资配套的能力大幅度下降。

四是中国的对外贸易下滑。全球贸易增速在过3 0 年平均为全球GDP增速的2倍,但是2014年全球贸易增速开始低于全球GD P的增速。这时出现一个现象,今年我们进出口的目标是6%左右,1-10月份,进出口负增长8.1%,这个目标已经不可能完成。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呢?国外很多专家认为之所以发生这样的变化,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因为当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候,大规模的在全球采购能源、原材料、初级产品,在中国生产、组装,组装完了以后再卖向全球,带来贸易的增长。但是中国经济出现滑坡以后,这一局面改变了。

应该说,上述四方面是总需求增速持续收缩的主导性原因。很不幸的是这四个方面的重大变化,是在2012-2014年之间相继发生的,而且产生叠加效应,超出了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能力。

我认为,未来我国的出口将在波动中保持低速增长。在加入W T O的10年中,我国出口平均增长23%。今天出口高速增长的阶段已经结束,未来它会在保持5%左右甚至更低的水平上。此外,消费收入增长乏力。所以我认为投资仍将是主导需求的最关键性变量。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由要素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效益提升、由中等收入迈入高收入“惊险一跃”的关键时刻。伴随增长速度趋势性下降,经济结构将出现快速变动和深度调整,经济运行的风险和脆弱程度也会明显增加。制度创新是否有效,政策取向是否适当将决定动力转换和经济转型的成败。

从追赶型国家经验来看,经过一个时期快速增长后,随着后发优势减弱和内生条件变化,经济增速会在较短时期内出现大幅减缓。总体看,我国经济增速逐年放缓,是结构调整主导与周期因素叠加的综合反映,与一般的商业周期波动存在明显不同,无论是供给学派、还是凯恩斯主义,可能都无法单独为当前中国经济开出完整的药方。

当一个产业严重的产能过剩存在时,全行业亏损是不可避免的。只有通过竞争,优胜劣汰化解过剩产能,从而达到基本平衡状态,企业才有可能获得正常的利润。

当前,政策的作用主要是保持总需求的相对稳定和适度扩张,防止经济出现短期断崖式下滑。政府踩油门政策的目标是防止短期经济增长大幅度滑坡,也要避免在需求管理中进一步加重本已失衡的经济比例关系。但经济下行既是挑战更是动力转换和经济转型的机遇,要十分珍惜和紧紧抓住经济下行中推进市场出清、资产重组和风险释放的机会。同时,政策的着力点应放在加大供给侧调整力度上,引导过剩产能逐步退出,促进兼并重组和优胜劣汰,供给侧减量,并通过结构调整、升级,达到与需求侧相适应的新水平。这样价格才有可能逐步起来,企业的盈利能力才有可能逐步恢复,我们才有可能最终实现经济的再平衡。

下一步的具体政策调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以深化改革破解发展难题,下决心消灭“僵尸企业”加快推进过剩产能有效出清和资产重组,恢复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再次解放人、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激发和释放经济内在活力;振兴实体经济,加速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全面提升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总的来说,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实体经济所面临的困境,必须在政策上作出相应的调整,有针对性的解决实体经济所面临的困难。在五中全会的决定当中有一条,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这一点写的非常具体,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让中国的实体经济再度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本文根据余斌于11月21日在“2015(第十三届)中国物流企业家年会”上的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核,内容有删减。)

中国经济前景与政策 篇2

暑假上网聊天时,一男生就很无奈地说“现在的房价那么高,一个月就几千块钱的公职,什么时候才能买得起房呢!到时候,物价又那么高,连个小孩都养不活。”听完他的哀怨,我开始只是觉得这个男生好可爱,过后想了一想,觉得他说的不无道理:现今房价的飙升已超过一般人家的承受能力,而房子又是每个家庭在都市生根发芽所必需的。因此觉得公租房的的落实与否确实是我们这一代人所应该关注的事情。

在暑假里,我针对“你想申请公租房的哪种户型?你觉得公租房应该有哪些配套?你入住公租房了,还有哪些需求?希望公租房能提供什么样的设施?”等相关问题做了一个重庆一般市民对于公租房态度的调查。对调查问卷等情况的统计,在公共租赁住房基本准入条件方面,如本市户籍(或居住证)、稳定的工作、住房困难、未享受其他住房保障政策,市民赞同的比例分别达到64.7%、72.5%、72.1%和89.5%;在租赁价格方面,76.4%的市民赞同“租赁价格按略低于市场租金水平确定”;在租赁期限方面,就“租赁总年限应为几年”这一问题,选择1至4年的占22.1%,选择5年的占35.4%,选择6至10年的占34.4%,选择10年以上的占8.1%;在房屋面积方面,对“套均面积一般控制在40-50平方米”的规定,认为“合理”的占57.3%,认为“太大”和“偏大”的占20.2%,认为“太小”和“偏小”的占22.5%。

不少市民提出,公共租赁住房推出初期可能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希望各级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兴建和筹措房源;同时,健全轮候供应制度,采取有力措施保证供应的公平和公正。

一些单位租赁住房实施机构对进一步健全公共租赁住房运营模式、确保政府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强化租赁管理和退出机制等问题也分别提出了建议。

至于公租房的门槛问题,不少人也在关注。据网上信息: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在去年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最初的计划是十年内建设完成3000万平方米,如果不够,再用两三年建设1000万平方米。但是,在2011年重庆“两会”期间,重庆宣布,在“十二五”期间全面完成4000万平方米公租房建设,提前五年完成计划。

重庆此番提速,有业内人士直言,是否会造成供过于求?

重庆市公租房管理局局长郭唐勇解释说,在“十二五”期间,重庆城镇化率要达到62%,城镇人口达1800万,600户家庭。按30%的家庭需要提供公租房,即180万户,另外重庆计划引进富士康等企业,外来务工人员增多,也增加了公租房需求。“重庆公租房首次摇号的中签率为68%。”

重庆市长黄奇帆表示,“原住民无论收入多少,只要人均居住面积在13平方米以下,就符合申请条件;刚毕业的大学生、在重庆有工作的农民工,也都算在可申请之列。”

重庆公租房的建设主体是市政府和各区县政府,在财政性投入和各项优惠政策的基础上,由国有的集团公司和区县政府性投资公司为投资建设主体。目前重庆地产集团、城投公司、建工集团、中冶建工、外建公司等,都在实施公租房建设计划。投资建设主体拥有所建租赁房的完全产权,享有升值收益,但是没有房屋租金的定价权和转让权。早在2010年2月,重庆就成立了注册资本10亿元的重庆市公共住房开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专门负责当地公共住房的开发建设,该公司为重庆地产集团100%控股。

重庆地产集团拥有土地储备18.45万亩,占重庆土地储备公司总量的28.46%。在重庆主城范围内,土地储备主要由重庆地产集团、重庆城投和重庆渝富三家公司负责,在2009年时,重庆城投就新增收储土地4700亩。

有接近重庆地产集团的人士直言,土地要升值,房地产也要升值,公司以前储备土地,现在既储备土地、又储备房地产,这些房地产以后又可以卖,难道不好?

一位重庆地产商告诉记者,如此海量的公租房供应,肯定对商品房买卖产生影响。这些项目配套和地段潜力都不错,租满五年还可买卖,甚至买不了一套,也可以只买部分面积,“毫无疑问,这将吸引走很大部分初具经济实力、初次置业的客户”。

公租房到底是不是真正解决了房价问题?对于公租房的租金定价,6月中旬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公共租赁住房租金水平,由市、县政府统筹考虑住房市场租金水平和供应对象的支付能力等因素合理确定,并按年度实行动态调整。但是从政策实践来看,在北京、上海和重庆等地,公租房定价大都以市场价为基准,而没有把供应对象的承受能力考虑进去。倘若公租房定价以市场价为基准,随着房价的不断上涨,租金当然也会水涨船高,这不仅会让“夹心层”不堪重负,更为重要的是,也不能体现社会保障房的作用。

笔者认为,在公租房的定价标准上,应架构一种机制——不妨与市民收入建立联动机制。即规定市民家庭年收入与公租房年租金有一定倍数,一旦超过这个倍数,租金标准就随之调整。究竟依据什么倍数标准,相关部门要开展考察测算,并组织以“夹心层”为主要参与者的听证会,最后再颁布实施。其实,在公租房得到成功推广的香港,也是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公租房租金与市民收入联动机制。尤其是2007年香港特区政府推出的租金调节机制,公租房每两年调整一次,按照市民收入指数的变动上下调整,真实反映公屋租户家庭收入的变动情况。正因为如此,其公租房租金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

如果公租房定价真能与市民收入形成联动机制,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其一,有利于保障公租房定价的公平与公正。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很多重点城市的房屋租赁价格持续上涨,如果公租房房租定价机制以市场价为基准,不但会加剧弱势群体的生存成本,更为重要的是,有损公租房定价机制的公平和公正。其二,能够使定价的调整做到及时、科学。尽管现行的公租房定价原则实行年度动态管理,但如果要调整公租房定价,还是要履行不少程序的。这种制度设计虽然相对公平,但势必会影响到执行效率。假如形成公租房定价与市民收入的联动机制,就能省去一些程序,让夹心阶层更快、更便利地受益。

公租房真的普及了吗?目前,我国住房供应体系设计的目标是 “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高端有市场”。而从执行的情况看,最薄弱的就是“中端有支持”。

专家解释说:面向高收入群体,我们主推商品房。针对低收入人群,我们致力于建立、健全城市住房保障体系,大致分为 “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棚户区改造住房”“拆迁安置住房”等。但在这两类人群之外,还有着一个人数众多的中等和中等偏下收入群体,如刚毕业的大学生、工作不久的新“白领”、众多的外来务工人员等。这一“中端”人群既享受不到保障房,短时期内也买不起商品房,俨然成了社会的“夹心层”。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集聚的这类“夹心层”人群呈迅速膨胀之势,他们也是目前受高房价影响最大、对高房价抱怨最多的群体。而这部分人多是有知识、有技术的人才,如不能缓解他们的住房需求,必将影响到城市的稳定和发展。

住建部等七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公租房的供应对象主要是城市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将新就业职工和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外来务工人员纳入供应范围。省住建厅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推出公租房,目的很明确,就是为处于中端的”夹心层”家庭提供住房保障,这是对城市住房制度完善的重大探索。,首先应加快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和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成立专门的公租房管理机构,并配备专职管理人员。二是加快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完善个人收入申报制度和个人信用档案,将公租房的管理与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对接。三是建立一套科学的准入门槛和退出机制,确保公租房在“阳光”下运行。四是统筹考虑本地户籍人口和非本地户籍人口。五是加强监管,对提供虚假信息骗取公租房租住,擅自转租、出借和抵押公租房,欠交房租同等行为作出严肃处罚。

中国经济前景与政策 篇3

关键词:支线飞机 战略性贸易 发展前景 现有状况 分析

中图分类号:F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b)-0003-01

干线飞机特指速度偏快、距离很远以及载客偏多的飞机。而支线飞机是指速度较慢、距离较近以及载客较少的飞机。飞机兴起后,我国极力打造干线飞机。近年来,我国敏锐地觉察到支线飞机对出行的现实意义。于是,近10多年的时间,我国竭力打造干线飞机。

1 支线飞机的发展简述

在我国,支线飞机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喷气飞机,另一种是涡桨飞机。在我国,涡桨飞机兴起时间比喷气飞机更早。尽管涡桨飞机与喷气飞机相比,技术性能更落后于喷气飞机,但当今的短程航线中,涡桨飞机盈利仍然是最高的,所以我国依然在使用涡桨飞机。喷气飞机是从1999年左右兴起,喷气飞机不仅比涡桨飞机性能更好,而且环境也更舒适,因此越来越多的飞机乘客青睐喷气飞机。在我国,喷气飞机在近15年左右的市场份额已远远大于涡桨飞机。所以,喷气飞机理所当然替代涡桨飞机成为支线飞机的主流。

2 我国支线飞机的现实市场状况

2.1 支线飞机利用率偏低

据调查:2007年,我国打造的支线飞机总数是1142架,实际利用的支线飞机总数为1028架,实际利用率接近90%;去年,我国累计的支线飞机总数量为1487架,实际利用的支线飞机总数量为1103架,实际利用率降至74%左右。虽然支线飞机总数在这7年内上涨了459架,但是实际利用率却从2007年的90%左右降至去年的74%左右,下降率高达16%。这表明支线飞机利用率已呈现出极为严峻的形势。分析飞机利用率飞速下滑的原因发现:我国各城市依然没有摆脱过分看重干线飞机的现状,很多本该由支线飞机实际营运的航班被干线飞机替代,使得支线飞机不但无法实现高利用率,反而呈现出连年下降的状态。

2.2 支线飞机载客量偏低

数据显示:2007年,飞机整年的总载客量为8.3万人,而支线飞机整年的载客量是0.7万人,仅占总载客量的8%左右;去年,飞机整年的总载客量上升为34.3万人,而支线飞机整年的载客量是1.4万人,仅占总载客量的4%左右。虽然,飞机的普及让选择乘飞机的居民呈现年年增多的趋势。但是,支线飞机实际载客比例却从2007年的8%降至去年的4%,下降比例为4%。分析这里面的原因,一是上述的干线航班替代不少支线航班,让支线航班实际营运机会减少,自然载客数量也随之降低;二是不少城市对于支线航班重视不够,据了解全国仅有四分之一的城市能做到支线航班在每天往返一次,班次的大幅下降,也是载客比例急剧下降的重要原因。

2.3 中等以下的机场利用率过低

调查显示:去年,全国机场总数量是203个,大型机场总数仅有46个,中等以下的机场总数量高达157个;去年整年的载客量为34.3万人,大型机场运送了29.8万人,占载客总量的87%左右,剩余13%左右的载客量由中等以下的机场运送。从数据来看,中等以下机场总数远超大型机场,但载客量却远落后于大型机场。这是由于中等以下机场通常容纳支线飞机,支线飞机又呈现过低的利用率,干线飞机又难以在中小机场中起飞,于是中小机场被闲置的非常多。

3 我国支线飞机的前景展望

3.1 我国政策倾向于拓展支线飞机市场

我国航空营运环境在近些年不停地完善,同时旅游业迅猛发展,使得航空运输业呈现出继续增长的趋势。干线航线常年保持很高的载客量,所以干线航线内部的竞争凸显。某些航空公司敏锐觉察到支线航线的竞争潜力,把支线航线当成航空公司以后的战略目标。另外,国家为缓解干线航线的现实竞争状况,同时为了扶持当下并不景气的支线航线(不超过100座级),去年的9月17日,国家出台了关于支线航线的某些优惠政策。例如:降低支线机场的一部分建设以及管理费用。再例如:从政策上对支线航线的具体票价做了一些放松调整。

3.2 支线航线的拓展跟地域的关系

虽然国家极力支持支线航线的拓展[3]。但东部区域跟西部区域现实的航运状况不同。因此,在对东部区域跟西部区域具体规划支线航线网络的时候,要充分依据两个区域的现实情况。西部区域较东部区域各方面都更为落后,人口也比东部区域更少,运输方式也没有东部区域那么发达,所以可以筹建以某城市为中心再辐射到其他城市的支线网络。相反,东部区域各大城市距离都不远,人口流动也比西部区域更大,而且不少省会城市建立了直航航线,所以支线航线在西部区域的规划更应侧重于建立中转支线航线。

3.3 支线航线的拓展带动机场的利用

虽然中小机场占到了机场总数的八成左右,数量远超过大型机场,但载客量却仅占载客总量的两成左右,远落后于大型机场。这就造成了中小机场被大量闲置的现象[2]。现实中,干线飞机又很难在中小机场中起飞,所以只能用提升支线飞机(最好是不超过100座级)现有的利用率和拓展支线航线的办法来解决闲置机场偏多的现实问题。

4 结语

综上,该文首先简述了支线飞机由涡桨飞机到喷气飞机的演变。然后,分析了支线飞机在现实中的市场状况,明显存在着载客量偏低、利用率过低以及中小机场闲置偏多的问题。最后对支线飞机做前景展望,一是我国政策力挺支线航线的拓展,二是支线航线规划跟地域的关系,三是拓展支线航线对解决闲置机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佳,康增奎,谭慧萌,等.商用支线飞机可靠性维修性指标的确定以及初步预计的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0,3(8):53-58.

[2]陈一竖,潘文林,王琛,等.高楼万丈平地起,从支线飞机成长足迹探寻ARJ21的历史地位与作用[J].航空档案,2012,5(12):32-40.

“微物流”的前景分析与政策建议 篇4

微物流的这一名词的出现,是在2014年12月19日在北京召开的第四届电子商务和物流大会上赛博迪斯董事长李仁博士在《最后一公里》的专业演讲中,提出了“微物流”的新观点,引起了物流业界人士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微物流”与企业物流中的微观物流大不相同,企业中的微观物流专指生产企业和消费者所从事的物流活动,如企业生产的供应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生活物流、废弃物物流等物流活动领域。所谓“微物流”是准确性、多样性、针对性地解决在最后一公里配送所产生的错综复杂的问题,把物流配送的失误降到最低点。准确清晰的行业定位,以方便化、高效化、精细化的物流配送宗旨,有效地解决同城配送所产生的不同问题,也对物流的各种业态特征所产生的难题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为了将“微物流”的概念进行推广并走向用户,一系列“微物流”手机客户端产品已经研发成功了。它的出现给传统式的物流配送增加了新的元素,逐渐成为新一代物流的宠儿,给物流发展提供了新的前景。

微物流的前景分析

微物流的产生不是传统物流和现代物流的副产品,它是传统物流和现代物流的精细化生成物,也是国际物流市场精细化的竞争,物流的发展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解决“最后一公里”配送是物流业界发展中必然着重考虑的,所以将“微物流”理念和解决“最后一公里”的迫切思想结为一体,不仅着重地考虑到阻碍物流发展的关键因素,而且增强了传统物流和现代物流的服务意识,因此微物流的产生能积极地发挥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重大作用。微物流不仅做到了物流行业领跑企业全球化的发展视野、专业化的行业定位、高端化的技术特色等众多优势资源的集聚和释放,而且更大地发挥物流行业最大程度的积极性。

以精细化的物流管理,细分“最后一公里”快递件、以“城镇—小区—街道”的快递细分线,细分各个快递的去向和保证快递物品的质量,细化分解配送的每一项具体工作、务必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完成快递到家,到手。微物流的物流配送精神不仅是“精益求精,精细入微”,更是积极为“最后一公里”奋战到底,善于运用智能化、准确化和数据化的微物流手段,使物流管理系统的各部分单元准确达到高精确、高效率、高协同和不断持续的运行。“智能化、高效化、精细化”的物流配送宗旨,给物流发展提供更高的平台,也符合物流科技发展的信息化、数字化、多元化的潮流。

物流市场的定位,给顾客呈现零散、单一、错综复杂的大局面,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寻找符合自身条件的快递公司,但要“以最低的成本,换取最高的服务质量”在经济经营界上,基本是不存在。确实地、有效益地、准确性地为顾客着想,以“最低的成本,换取最高的服务质量”,以“客户为中心”多样化的物流服务态度,以“降低客户的经营成本”为根本的物流服务目标。

针对性强、个体化强的微物流服务和增值服务是开发微物流的一个重要的活动领域。在针对特定地域、特定用户和特定用途,采用多样化物流经营策略,提供特殊物流运输路线和别具特色物流服务的竞争战略。扩展微物流增值服务范围,从核心的生产领域扩大到生产领域和附加的非生产领域一起发展,把孤立性、分散性、辅助性等不被重视的物流活动领域集聚起来,诸如包装、流通加工、装卸、存储等,从这些附加的物流活动领域里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效率和质量,勇于创造更多利润活泉。常见的个体化微物流服务和增值服务如下:“最后一公里”短距离承办货物搬运和搬家业务;办理货物中转站,货物仓储、暂存和包装运输;承接整车、零担业务;货物运输保险的办理业务;打包货品,特定订做多样化实木包装箱;为个人或公司提供短途的搬运业务;会展物资、贵重物资和易碎物品的运输业务;提供专业小型轿车或大型家具托运服务办理。

微物流的政策建议

着力推动萌芽时期的微物流发展,大力培育具有竞争性的大型微物流企业,既要不断扩大经营规模,又要增强微物流企业的经营实力鼓励分散性的微物流企业合资合作、积极拓展第三平台合作渠道和整合零散的社会资源,加强与社会资源的合作,包括校园、便利店、美容院等零散的社会资源合作,着重打破“最后一公里”运输的难题,把业务范围、运输成本、地域限制合理性、针对性地结合一体,有效地整合资源、建立网点经营、实现低成本运输、全方位服务,扩展微物流经营范围,扩张和增强微物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轨道和实力。

良好的现代科学技术环境为发展微物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微物流的高效管理迫切需要现代科技手段的大力支持,不断地更新和结合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对微物流快速发展显得极其重要。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微物流的客户提供了专业性、高效性、综合性的物流服务,根据微物流市场的需求,主体业务的积极拓展,以客户增效为首要目标,不断增加增值服务功能,使物流业务稳定、标准、高效,并在全国各地推进具有科技创新特色的微物流管理服务。

加快信息化微物流高级建设,充分完善地使用信息化建设一系列成果。在全国重点城市中增设信息化物流高级设备,智能快递柜、24小时智能收发站等高级信息化设备的加大投入使用,逐步建立以数据信息系统交换为核心、力争多元化业务协同发展、达到供应链管理全面推进和专业化、现代化、多元化的微物流服务管理和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微物流建设信息化、电子化,就要十分重视物流电子数据交换普及的大力推进,使物流企业和客户时刻保持共享资源,增强物流商务与电子商务的融合。

在“最后一公里”突出以中小物流企业和个体司机通过移动互联网平台整合模式,针对性地将司机从传统的物流企业内部分离出来,使司机、物流企业和货主两两关联,构成物流企业—互联网—传统物流司机新型的三元化互动物流运输模式,使互联网和物流资源的结合运用得到充分调动。

根据现在物流业发展状况,通过著名物流企业、政府、科研机构与高校四方的交流与加强合作,加强培养与引进物流复合型人才,结合国外的物流教学方案,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物流基本理论教育课程,结合国外物流教育、专业教育、学历教育与在岗培训等多层次教育系统和多元化教育理念来增设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计划,理论和实际应用相互融合;在加强在岗人员培训的同时,在国内外采取公开招聘的方式,引进国际物流复合型人才,使之适应未来物流发展的方向。

韩国经济现状分析与前景 篇5

【关键词】韩国经济 竞争力 创新 改革

1 韩国经济现状

近来, 有一些专家纷纷指出, 韩国经济有可能步日本的后尘, 处于长期低迷状态。这是因为消费和投资低迷已经超出人们的想象, 处于长期低迷之中。韩国经济在遭受了1 9 9 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重创之后, 政府进行了大刀阔斧的结构调整与改革, 很快成功地克服了金融风暴所造成的打击。

1997年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波及韩国, 当时看上去还相当繁荣的韩国经济被推向了崩溃的边缘。年月,韩国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亿美元的紧急贷款, 来挽救濒临崩溃的国民经济。韩国金大中政府忠实地履行了与协议的责任和义务,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吸引外资、企业调整, 以及制定使公司解雇员工更为容易的法律等。

2 韩国经济存在的不足

第一, 疲软的国内消费需求和设备投资衰退。其中, 国内消费需求疲软主要是过去两年快速膨胀的家庭负债造成的。截至2 0 0 3 年6 月底, 每户家庭负债总额已由2 0 01 年年底的2 3 0 3 万韩元扩大到2 9 15 万韩元。到2 0 0 3 年9月底, 与信用卡有关的信用不良者人数超过2 2 0.4 万名, 在整体信用不良者中占有的比重超过6 0 %。因此, 这种结构性的消费求疲软现象和投资状况在短期内不会有根本的改善。

第二, 如果“内冷外热”的两极化现象长期发展下去, 就会导致经济出现新的结构性问题。2 0 0 3 年, 韩国国内消费和投资情况为金融危机之后最糟, 但出口却呈现两位数增长, 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全年出口额首度突破1 8 0 0 亿美元。

第三, 韩国经济出现“三明治” 现象

过去40年, 韩国依赖出口导向型经济和加速重工业、化工产业发展的政策, 一跃成为世界第11大经济体。1997年金融危机后, 韩国通过对各个部门的结构改革, 为进入发达国家经济的行列打下了基础。

3 解决方案

第一,韩国需要减少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性, 而采用一种重视国内消费和贸易的更为平衡的发展战略。但如果更重视国内消费和服务业发展的话, 那么就业市场的状况就能得到改善。而且,如果韩国国内市场扩大的话, 经济不景气的状况就能得到控制,政府在应对外部世界影响时, 就能有更多的政策选择。

第二,进行金融领域的改革,建立稳定的资本市场结构。为防止外汇危机再次发生,政府决策者应确保财政赤字和流动性存款账户赤字不超过可控制的水平。因此,有必要采取谨慎的策略,调整金融市场开放的速度,促进韩国本国金融机构的扩大。韩国至少应通过浮动的汇率制度来保持它经济政策的相对独立性。

第三,吸引投资和扩大服务业市场。应采取新的产业促进政策,重点应放在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以及民营部门的投资方面,帮助企业掌握先进技术, 迅速适应世界市场的变化。应创造较好的投资环境, 鼓励企业家投资、雇工鼓励国民进行消费。

第四, 在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中,国家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队伍。为了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大批人才, 以便他们在国内外都能获得高附加值的工作机会,韩国的教育必须进行改革, 统一的教育标准化的政策应该抛弃, 应该根据各个学技的要求由各校自主决定教育标准,学校教育的效果应该通过各校的竞争来得到提高。

第五,對于市场经济来说, 建立一个“ 规模小而效率高”的政府是比较合适的, 因为它能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为了给企业和市场“ 松绑” , 有必要撤销或合并各种专门委员会、特别工作组、计划部门和政府下属机构。另外,公共企业民营化的规模也应当扩大,企业税应当削减,政府的借款也应当减少到最低限度, 以确保国家金融的平衡。

4 对韩国经济的展望

4.1 韩国对内经济政策方向

第一, 向适度增长、低物价构造转换。由于人口的增加, 为防止失业,韩国经济应保持不低于年均6% 一7% 的适度增长。稳定的宏观经济运作消除了企业经营的不安感, 使企业能够建立和执行中、长期投资计划, 加强产业竞争力。韩国政府基于上述认识,为在今后2 一3 年内实现3% 一4 %的发达国家型物价结构, 对财政、金融、外汇等宏观经济政策和改善流通结构、进口自由化、促进竞争等多方面的微观经济政策进行了改革。

第二, 向民间主导型经济体制转化。韩国政府在过去的经济发展过程中, 通过财政、金融、外汇政策对利率、汇率等市场价格机制进行直接、间接的调控, 对各种产业的投资实行审批制、进口限制等, 对资源的分配加以协调

第三, 扩充经济社会基础设施( 间接资本)。随着世界范围内开放化的市场经济的进程, 商品贸易、资本、技术、人员开始在各国家间自由流动, 一个国家的对外经济竞争力主要取决于非贸易领域的效率性。所以韩国政府一改以前的以供应方为主的教育体制, 按照产业社会的要求, 确定以需求方为主的教育结构, 适应开放大趋势。教育领域内也逐步引入对内、对外的竞争机制。

4.2 韩国对外经济政策方向

第一,对外经济环境展望。21 世纪仅余4 年, 现时期韩国的经济秩序面临着剧变, 经济本身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由于交

通、通讯飞跃的发展, 信息化时代的进入, 企业活动的世界化,

国际经济相互依存度的加深及WT O 体制的出台, 世界经济日趋成为一个地球村经济统一体。

第二,对外经济政策方向。韩国在新的对外经济环境下, 为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应继续促进世界化的政策, 提高企业及民间各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4.3 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及加强对华经济合作方案

中国经济前景与政策 篇6

一、宏观调控与民生之需的客观矛盾

(一) 房地产价格关乎民生社稷。

住房不仅在中国已经被视为人民生存的基本需要, 俨然也成为了世界性的民生话题。所以, 无论是从古代、近代还是当代社会来看, 也无论是从中国还是国际社会来讲, 住房都是民生密切相关的事项, 都是民生的重要依托, 并越来越引起全人类的普遍关注。[1] 房地产业是以提供住宅为主的产业, 所以其首要发展目标应该以满足民生需求为主。房价收入比是衡量居民购买住房的支付能力的重要指标, 按照国际经验, 国内大部分学者的研究都是在计算完房价收入比之后, 以3 ~6 倍的区间判断国内的房价收入比有没有超过6倍的警戒线, 进而评价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的强弱。[2]而根据中国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 中国35个主要城市的房价收入比有七成以上的城市超过6倍, 这说明目前我国房价仍处于偏高的状态, 其民生属性俨然已经被其资本属性所排挤, 这就需要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来控制房价, 以满足居民的住房需求。

(二) 宏观调控与民生之需的客观矛盾。

从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来看, 近些年政府一直将保增长作为其核心经济政策, 而房地产既然是目前中国的支柱产业, 它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带动其相关产业的繁荣, 进而推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以达到保持增长率的目标。因此, 在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的情况下, 政府通常会考虑到民生之需而出台一系列紧缩政策来抑制房地产的过快发展势头, 稳定房价。然而, 当经济发展前景令人担忧之时, 便会改变这种策略采取宽松政策来刺激房地产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 比如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之后, 政府出台了4万亿的投资计划, 与房地产有关的金融信贷等一些列宽松政策导致了2009年房价的暴涨, 直至今日解决高房价问题成了阻碍民生发展的一大难题。

二、房地产与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

(一) 房地产多年来已然成为了我国支柱产业。

房地产被称为国民经济的“风向标”和“晴雨表”, 在近些年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主导性和基础性作用, 其关联产业涉及各个领域, 建筑业, 金融业, 保险业及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房地产服务业等与之密切相关。根据中国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 从2007年至2010年, 房地产业与建筑业的增加值之和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均超过10%, 尤其在2010年竟高达12%以上, 这些数据说明任何影响房地产业发展的宏观政策都会同时带动其相关行业的变动, 进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同时, 与房地产相关的土地出让金俨然已经成为地方财政的半壁江山, 2010年其占地方财政收入比例更是高达67%, 这一系列的数据表明, 地方政府已经对土地财政产生了极度依赖, 进而决定了各地政府在调控地方房价过程中的谨慎性及困难性。

(二) 房地产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巨大隐患。

虽然房地产近些年在我国一直被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但是这种发展模式却给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房地产本身的局限性和它目前的发展状况决定了它支柱产业的地位不可能一直带领中国经济高速前进。

1.原材料资源的不可再生决定了房地产业不可能永远起到支柱作用。

作为房地产基础的土地、钢铁等原材料属于不可再生资源, 其本身属性已经决定了它不可能为房地产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房地产的发展, 如果只是一味追求短时期的利益而不合理规划使用, 将来必定会遏制房地产的发展。

2.投资房地产过度集中可能会给中国经济带来严重创伤。

十多年来, 房地产被作为大多数财富拥有者首选的投资方式, 甚至说是比较单一的投资方式, 其保值增值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炒房团的异军突起已经将中国楼市推到了相当的高度, 温家宝总理曾经说过, 中国目前的房价已经大大偏离了正常水平, 也就是说, 目前房价泡沫已经形成, 一旦出现崩盘, 就如同美国次贷危机一样, 其带给投资者和整个中国经济体的伤痛将在短时间内无法消除。

3.房地产市场结构的不合理性导致有效供给不足和无效供给过剩。

一个完善的房地产市场结构要有不同价位的商品房, 既要有高档住房, 又要有政府提供的保障性或公共住房, 这些都应该依据本国国情来规划合适的比例。而现阶段对大部分中低收入人群来说, 住房供给中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和百姓可支付的普通商品房供给不足, 加剧了结构性的短缺。然而高档大户型 (大于100平) 占总量的比例高达75%, 这显然与中国国情背道而驰。

4.税收非但没有起到杠杆作用, 反而对于房价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分税制”的条件下, 中央政府收回了地方政府的多项税收权利, 使地方政府失去了主要税收来源, 地方政府为了筹措资金来提供社会保障和公共管理服务, 开始大规模出让土地来收取土地出让金, 这种税种逐渐成为地方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来源。在今年三月, 华远总裁任志强接受采访时给出了一组数据显示, “2000年到2010年, 我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累计上涨了76.8%, 其中商品住宅价格累计上涨86%, 二手房住宅价格累计上涨了96%, 但同期我国70个大中城市地价累计上涨123%, 其中住宅用地价格累计上涨了163.5%, 普通住宅用地价格上涨了174%, 并主要集中于2005年以来‘招拍挂’严格实施之后。”从这两项数据可以看出, 近年来政府土地出让金大幅增加, 而且地价上涨幅度、速度远超于商品房价格上涨幅度与速度, 土地成本占房价中的比例不断扩大。2012年中原研究公布数据显示, 土地出让金占房价比例平均为30%左右, 最高可达50%以上。种种数据都表明, 税收只是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 但是却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高房价的形成, 甚至是房产泡沫的形成。

三、宏观调控的后势转向

政府经过多轮调控, 市场出现一段时间的观望之后, 房价七月份出现反弹现象, 仿佛房价“空调”现象又要故伎重演, 北京市华远地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任志强却在媒体面前大肆渲染“房价明年三月份将出现报复性反弹”这一言论, 导致购房者人心惶惶, 而温家宝总理却在多个场合明确表示“要使房价回归合理价位”, 仿佛又让我们看到未来的曙光。目前的调控政策显然没有“使房价回归到合理价位”, 然而宏观调控未来趋势如何俨然已经成为一个热点问题。

笔者认为, 中国政府目前仍然把“稳增长”放在经济发展的中心位置不动摇, 而由于房地产目前在中国经济中的支柱作用依然无法被其他行业所取代, 所以政府不会大限度地打压房价。但是, 数据显示, 上半年的GDP增速为7.8%, 三年来首次跌破8%, 这显然是受到了房价调控的影响。即使在目前这种经济环境下, 笔者认为中央也不会放松楼市调控政策, 因为几乎所有人都很清楚, 一旦此次调控政策松绑, 房价必将出现报复性反弹, 而且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也会受到影响, 再想调控恐怕难上加难, 所以在短时间内, 政府将会以稳定房价为主, 不会允许其再出现暴涨现象, 当然下跌趋势也不会在目前这种经济下滑的状态下产生。那么在稳定房价的基础上, 房地产的健康稳定必将成为这段时间政府努力的重点。在新的调控政策下, 将会产生多种情况的调控效果:

(一) 一二线城市楼市依然坚挺, 三四线城市房价增幅加快, 实现与GDP保持一致增长。由于多个城市房价“限购令”的执行, 挤掉了炒房团的投资空间, 令其只能退出一二线城市, 部分“团员”拾起包袱转战三四线城市, 这将带动这些地方房价的上涨并拉动我国经济。

(二) 政府把目标指向房产交易环节, 房产税征收范围加大力度加强。从2011年开始, 重庆上海开始试点房产税, 进一步遏制了投资房地产的势头, 而近期扩大房产税试点范围的呼声越来越高。

(三) 商品房市场交易量持续萎缩, 房地产行业大洗牌, 在一二线城市捂盘, 转向开发西部二三线城市。由于政府的调控政策没有松动, 一二线城市的商品房交易量将会下降, 但是房地产商却会捂盘销售, 以增加其价值。同时, 小地产商因为资金链断裂而无法持续经营, 最终趋于倒闭或者被大公司兼并收购, 实现房地产行业大洗牌。一二线城市土地资源等紧缩也限制了其房地产的开发进度, 从近期各大房企到西部城市大肆买地的情况表现也预示未来房地产的主场很可能会转战到西部。[4]

(四) 保障性住房建设目标完成, 但建设途径和分配方式缺乏监管, 引发新的社会矛盾焦点。政府调控房价的另一个途径是建立大量的保障性住房, “十二五规划”之处, 在五年内将建立3, 600万套保障性住房, 然而, 从这两年的推行情况来看, 这个过程的实施存在着诸多阻碍。虽然在五年内3, 600万套这个目标会如期实现, 但是从近两年的实施情况来看, 结果并不尽如人意。一是有的地方保障性住房设计、施工、监理、验收质量把关不严, 个别工程还使用了不合格的建筑材料, 存在质量安全隐患。二是分配和运营管理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家庭和个人住房、收入以及金融资产等情况基础信息不足, 核定有一定难度。一些地方出现了骗租、骗购的情况。有的家庭收入增加了, 但仍然不退出保障性住房, 群众意见很大。三是建设资金筹措和征地拆迁压力比较大。由于建设任务大, 一些地方资金筹措存在一定困难, 中西部地区资金压力更大一些;有些地方的保障性住房用地未能及时完成征地拆迁, 拉长了建设周期。四是顶层设计不够。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总体上带有探索性质, 包括政策、机制、保障范围、保障方式等, 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前后政策衔接的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五是法规建设滞后。现行住房保障政策都是以规范性文件形式发布的, 虽有一定效力, 但未形成法律制度约束。工作中, 还存在着政策边界不够清晰、利益调节和退出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六是刚性需求长期无法释放, 高压政策难以为继, 房价可能出现报复性反弹, 政府调控压力也会增大。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城市化进程等原因, 购房刚性需求一直很大,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房价不可能出现大跌, 而可能导致未来房价的反弹。七是调控政策的延续问题。另一种可能性就是2012年“十八大”的召开, 政府换届, 新一轮宏观调控开始, 否定房地产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定位, 回归民生。2012年下半年, “十八大”召开后, 新一界国家领导人将会上任, 其调控政策是否会延续以往仍是一个未知数。

参考文献

[1].张道航, 郑雪梅.论房地产业的民生性质及其产业定位[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09, 2:67

[2].杨慧, 李景国.中国城镇居民家庭住房支付能力问题研究——基于房价收入比指标[J].价格月刊, 2012, 5 (420) :63

[3].赵志军.房价硬着陆+经济软着陆[J].中国发展观察, 2011, 12:38~40

中国经济前景与政策 篇7

关键词:财政补贴,农机,农业机械化,特色

十八大报告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为新时期农业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然而,我国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为了解决好三农问题,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加大科技的投入。其中,农机的使用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和必备条件,而由于农民收入不高、田块分散、机械种类少等阻碍,导致农机难以普及。而通过财政对农业的补贴,促进农机推广,提高生产效率,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生产模式,由此反映出财政补贴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国内外运用农机的成功案例,为农机补贴机制提出建议,使财政补贴资金发挥最大效用。农机补贴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农民增收,更有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加快了城乡一体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概念界定

1.1 农业机械

农业机械包括农用动力机械、农田建设机械、土壤耕作机械、种植和施肥机械、农田排灌机械等。推广使用农业机械称为农业机械化,它有助于形成规模经营,提高收益。

1.2 农民负担

一般来说,我们通常把政府及其部门向农民征收的一切税费,包括税收,乡统筹村提留,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以及集资、摊派、罚款等统称之为农民负担。

1.3 补贴政策

农机购置补贴是指国家对农民个人、农场职工、农机专业户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购置和更新大型农机具给予的部分补贴。该政策是落实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我国农业机械装备水平、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推动农机工业振兴的重大举措。

2 农机普及的影响因素

2.1 农民角度

农民是否有能力购置农机取决于农民收入。农民收入的现状是:农业的比较利益低下,工农剪刀差现象严重;且农产品基本上已呈供大于求或供求基本平衡的格局,难以盈利,收入增长缓慢。由此可见,农户仅依靠收入难以购置农业机械设备。

同时,近年来,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空心化加剧。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客观上要求我们以机械代替人畜力来填补农业生产空缺,然而由于收入水平的低下对农民购机造成阻力,无法借空心化契机达到规模化经营,需要依赖补贴政策来调动农民购机积极性。

2.2 土地资源角度

我国土地资源现状是:耕地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小;各类土地分布不平衡,南北地形多样,陡坡耕地较多,土地利用不充分;田块分布较为分散,难以形成规模经营;土地退化和毁坏严重,土地质量不断下降,且粗放经营浪费严重。因此,要想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获取最大收益,就要采取农业机械化的方式来提高科技以及资本的集约程度,从而获得较高收益。

并且,我国目前实行了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它是农村家庭承包的土地通过合法的形式,保留承包权,将经营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行为。这一举措有利于耕地的集中,提高了土地经营的规模化和集约化,为农业机械的使用创造了优良条件,是我国农业向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条件。

2.3 农机角度

我国目前农业机械现状:在总量上存在不足;且农业机械装备结构不合理,门类品种上存在明显缺陷;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低,整体效益差;农机科研开发配套系统建设落后,示范手段落后,信息化、标准化建设滞后,不能及时掌握有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动态信息,难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农业机械是使农业发展产生质的飞越的重要条件,作为农民和农田的中间衔接工具,它能否满足农民的需要,要从其本身的质量、数量和种类等方面来进行分析。在工业反哺农业的形势下,农业部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支出加大,为农业机械的推广与运用提供了资金基础。要结合农机现状,有针对性地进行改善,使资金的效用得到充分地实现。

2.4 资金投入角度

近年来,财政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成为购买农机的主体。但由于农机购置一次性投资较大,在农民收入不高的情况下,仅靠农民自购,难以调动其购置的积极性,农机的推广将受到极大的阻力。财政部为促使农机的普及,加大了对资金在农业方面的投入力度,有效促进了农机的购置需求,为农机购置提供了物质基础。

3 财政补贴对农机普及的重要性

(1)受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影响,购机补贴提高农民的购机意愿,有力推进农机的使用。在科技下乡政策下,财政增加补贴,农民增加对所在补贴范围内机械的购置,而减少对其他非农业机械的工具购买,这是受替代效应影响。从收入效应来看,购置补贴降低了农户的负担,农户实际可支配收入增加,购买力增强,农机购买量上升。所以,由于存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影响,农民会因补贴政策而增加对农机的购置,但如何通过财政补贴使农机在农民中推广,使其成效最大化,仍需研究其实施的最合理点。

(2)规模效应下,财政补贴使农机投入、经济效益得到最大化。规模经营是指一定的耕地、劳动、资金、技术通过有机的组合能获取最佳产出的经营状态。农村家庭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土地,占用适当土地和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是增收的重要保证。从技术经济管理的角度看,开展土地规模经营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客观要求,而只有拥有农机,才具备规模经营的实力。在土地流转制度实施的前提下,通过在集中连片的土地上实施规模化专业化的农机耕作,有利于提高单位产出,减少损耗,使农业收入超过固定资产费用,规模效益达到最大,为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3)从凯恩斯的乘数理论来看,财政补贴政策增加农机购置会产生一系列经济效益。凯恩斯的乘数理论是研究投资变化与收入变化之间的关系。凯恩斯认为,在一定的边际消费倾向条件下,当总投资增加时,国民收入和就业的增量将是投资增量的K倍,K即投资乘数,用来表示投资的增加会使收入增加到什么程度的系数。

农机的使用提高了土地的使用效率,实现农民收入的增加,推动城乡差距的缩小,促进消费,促进了国民收入的增加,促进了国民经济。所以,由微观可以影响到宏观,以农机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4)福利政策学和补贴效率来看,政府关于农机购置的政策不仅对农民经济行为产生影响,更对社会效益产生影响。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下,政府可以干预资源配置,而科技下乡政策即是政府通过制定改变市场结构的法律和规章来干预的方式。福利经济学通过帕累托标准来判定资源是否达到最优配置,当经济没有达到帕累托效率时,一方面说明限制资源没有达到有效配置,政府可以制定政策,促进投资;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由于资源配置错误,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正确配置方向,使社会整体效用提高。在我国城市与农村经济发展程度存在明显差距,政府通过补贴政策,对农村进行利益补偿,通过农机的发展,提升农业的实力,带动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社会总体利益的增加。

4 国内外比较与借鉴

4.1 国内研究

中国农业大学白人朴教授(2007)在《新阶段的中国农业机械化》中研究了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问题,不仅需要研究总体情况,也要对各地情况进行调查和对比,他认为中国农机化发展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讲求效益、整体推进,现阶段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流是先进实用技术与高新技术结合的组合技术,发展趋势是偏重增产技术向偏重增效技术发展。

浙江大学硕士谢永良(2001)在《中国农机化》中提出了农业机械化发展不仅受自然条件、生产方式、生产组织方式和劳动力整体状况等影响,逐步建立起以市场引导、政府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技术创新机制。

李炳军等(1997)运用概率灰色评估法分析了河南省农业机械化水平,指出河南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低下,主要原因在于农机科研、制造技术跟不上。

4.2 国外典型

由于我国的经济建设起步晚,因此在经济发展中意识到科技引领社会进步的时间点也出现得比较晚。所以,对于大部分农民对待农机购置的看法与态度方面,我们依旧停留在刚刚接触方面。相比起来,西方发达国家完成工业革命的时间较早,对于科技的看法与运用也先于我国。因此,我们将借鉴国外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成功案例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1)法国。

法国在农业机械化发展初期,国家对农机购置者给予补贴,优惠贷款等扶持政策,以鼓励高效低耗、高技术含量的专业化机具的研发、生产与推广。政府直接给予农民的补贴占到农业机械投资额的20%-30%。目前农业机械化政策更多地体现在保护使用者安全,降低劳动强度和保护环境,利于国土整治等方面。2000年,法国对《关于农业现代化的指导方针》指导方针进行了补充修订,增加了农业机械作业的环保要求。

(2)日本。

日本通过财政信贷与购机补贴对农机进行扶持,专设农业机械购置贷款项目即农业机械化基金,年息6.5%、借期7年,对农户最大贷款额为600万日元,对农协最大贷款额为5000万日元。

建立“农机银行”。日本还针对农户小而全的农业经营形式建立了“农业机械银行”,有效地解决了农机化资金不足的问题。这种做法投人资金少,使用效益高,作业成本低,社会效益显著。

5 农机发展建议

(1)通过国家政策集中土地,因地制宜发展机械化。针对我国不同地区的土地类型和地形,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讲求效益、整体推进,仔细分析其适合的解决方案,如北方土地广阔且连片,就要对其投入较为大型的机械,提高生产效率,而在我国南方多水田且田块分散的地方要研究水稻机械化工程,丘陵地区要因地制宜发展林业。

(2)在对农机补贴的同时对农田基础设施进行补贴,为农机的推广创造条件。我国在推广农机的同时,要注重对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大幅度增加农业农村投入,要形成协调发展、统筹兼顾的局面,对农田水利设施,排水系统,灌溉系统等工程的完善,对农机推广具有辅助作用。

(3)注重组织农民运用机械的科技培训。我国要让农民学会操作农业机械,让农民认识到机械耕作的优势所在,组织农民进行操作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宣传了农机,有助于农机的推广。

(4)加强立法,实现农机补贴的规范化。我国的农机补贴系统不够完善,要在《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基础之上加强落实,同时设立相关法律对农机补贴的具体环节进行监管,以使对农机的财政补贴落实到农民手上,促进补贴的规范性。

6 研究意义

(1)有利于政府调整补贴政策,使其贴合农民需求,实现农民增收。

我们通过调研,了解当前农业发展形势和农民需求,找出政府对应重点补贴的农机对象,实现规模经营,使农民取得规模收益;对北京、武汉、重庆三地的调研,能对比三地的农机补贴力度,了解其是否满足了农民需求,针对不同地区农民需要补贴农机。

向当地农民普及农机,让他们了解投资农机、转包流转土地进行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好处,同时也能解放生产力,让农民逐渐从繁重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使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过渡转化。

(2)有利于促使农业部加大农机技术创新的投入,优化农机本身。

现阶段的农机存在种类不全、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缺点,我们通过调研有助于使农业科技研发部门从农机本身出发,加大对农机研究的投入,对机械本身进行完善和创新,在其优化自身后,更有助于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落实农民需求,让农业生产节本增效,逐步实现高效、优质和标准化。

(3)提出农机补贴方向建议,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通过实践调研,了解农机的整体质量状况、行业发展动向,以及农机普及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农民需求度较高的机械进行大力补贴;对不同地区要认真贯彻落实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对其进行不同力度的补贴;对农民无力购买却是农业规模经营所必需的大宗器械,要加大补贴力度。政府部门通过钻研补贴的重点和方向,调动农民的购机积极性,以最少的投入换来最大效益,为农业机械化快速、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准确的管理和决策依据,有效地引导农机产品市场的发展。

(4)有利于相关部门规范农机补贴法规,引导其健康发展。

我们在调研中,要善于发现补贴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了解补贴是否落实到位,农民对于农机申请补贴流程操作是否规范等问题。结合农机补贴现有的法律条文,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并借鉴国外的做法,在法律规范方面进行弥补,提出建议,引导其健康的发展。

(5)宏观上对第一产业推动国民经济增长有重要意义。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它不仅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缩小城乡差距;同时使农业总产额提高,缩小工农业差距,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我们从农机补贴政策出发,调查如何从补贴政策方面调动农民购机的积极性,是从微观到宏观的分析,但最终归结于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江惠云.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5.

[2]冯丹.中国农业化机械化技术发展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2006.

[3]李红.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经济学分析[D].新疆:新疆农业大学.

[4]孙雨生.农业机械大型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N].农民日报,2014.

[5]杨佳.菏泽:发展现代农业的出路是机械化和规模化[EB/OL].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2014-10-14.

[6]白人朴.新阶段的中国农业机械化[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中国羊肉市场现状与前景分析 篇8

1中国羊肉市场现状

1.1羊存栏量

1.1.1国内存栏总量2003~2014年,国内羊存栏总量略有波动,但基本稳定在28 000~30 000万只。2010年以来,存栏量呈现小幅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1.93%。羊存栏量的上升主要是由于绵羊存栏量的提高,2008年以来,国内绵羊存栏量实现了连续6年增长,年均增长率3.55%;相比较,山羊存栏量则从2008~2013年连续六年减少,年均减少率1.62%,2014年又有所回升(见图1)。

数据来源:2003~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资料

1.1.2各省存栏量2003~2013年羊存栏量较高的省份主要是以内蒙、新疆、青海、西藏为代表的草原牧区省份,地处农区的山东、河南二省也长期位于前五位[2],是重要的舍饲养羊大省(见表1)。存栏量较少的省份主要包括福建、浙江、广东等南方地区。另外,以2006年为分界点,各省存栏量均有明显下降,这与我国自2003年起实行退耕还草等生态工程开始实施的禁牧政策密不可分。大部分地区从2004年起开始实行禁牧、休牧,由于饲草和圈舍不足及舍饲技术缺乏,导致部分省区羊的饲养量减少[3,4]。

1.2羊出栏量

1.2.1国内出栏总量2003~2010年,国内羊出栏量从22 028.77万只上升至27 220.15万只(见图2),呈现出快速上涨的趋势,年均增长率达到3.07%;其中,绵羊出栏量年增长1.96%,山羊出栏量年增长4.47%。2010年后年出栏量基本稳定在27 000万只。

万只

注: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03~2013年资料。

1.2.2各省出栏量2003~2012年,羊出栏量位居前列的省份主要有草原牧区的内蒙、新疆以及农区的山东、河北、河南等省份。其中,内蒙羊出栏量增长最为迅速,十年来几乎增长了1倍,新疆、甘肃等牧区省份年出栏量也有较大幅增长;相比较, 山东、河北、河南等农区省份年出栏量在2006年后十分稳定,基本没有变化(见表2)。

数据来源:2003~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资料

1.3羊肉产量

1.3.1羊肉总产量近十年,我国羊肉总产量迅速增长,2003年我国羊肉产量为308.7万吨,2014年达到428.2万吨,增长了38.7%,年平均增长率超过3%(见图3)。

万只

注: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03~2012年资料。

1.3.2各省羊肉产量2003~2014年,羊肉产量排名前五位的省份分别为内蒙、新疆、山东、河北、河南(见图4)。其中内蒙羊肉产量最高,2014年占国内总产量近1/4。同时,内蒙羊肉产量十年来增长迅速,年增长率接近7%。相比较,由于年出栏量变化幅度不大,山东、河北等地区十年来羊肉产量基本保持稳定。

数据来源:2003~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资料

2国内羊肉市场价格变化及消费水平

2.1国内羊肉市场价格变化由中国畜牧业信息网获得的数据发现,国内新鲜带骨羊肉价格自2000年起持续上升,2002年初仅为15.83元/kg, 而2013年末上升至65.60元/kg,增长了近4倍。 尤其从2011年开始,新鲜带骨羊肉价格增速加快,年均上涨19.42%,导致消费者将羊肉戏称为 “羊贵妃”,高呼“吃不起羊肉”。直到2014年羊肉价格才有所回落,进入2015年,由于进口冲击及小反刍兽疫等影响,带骨羊肉价格再次出现下跌, 维持在62元/kg左右。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03~2014年资料

国内不同地区羊肉价格差异较大,以草原牧区为代表的羊肉主产区带骨羊肉市场价格偏低,2014年末约为50元/kg左右;东北、华北、华中地区带骨羊肉价格处于中等水平,均价在60元/kg左右; 而部分南方省份带骨羊肉价格在国内市场位于较高水平,其中海南省带骨羊肉价格全国最高,达到93.8元/kg,福建、广西、云南、浙江等地区也都超过了70元/kg(见图5)。

2.2国内羊肉消费水平2003年以来,国内羊肉消费水平持续上升。根据FAO的数据,国内羊肉消费总量从2003年的306.8万吨增长至2013年的433.7万吨(见图6),年均增长率为3.52%;同时,我国居民人均羊肉消费量也从2003年的2.35 kg上升至2013年的3.13 kg(见图7),年均增长率为2.91%。 据统计,2011年我国居民人均羊肉消费量已超过世界平均消费水平的1.5倍,仅次于西亚和澳洲一些国家。但国内各地区消费水平依然差异较大,主要以新疆、内蒙等西北地区的消费量较高[5]。

数据来源:中国畜牧业信息网

3国内羊肉市场发展前景分析

3.1出栏率及羊肉产量小幅增长自2003年起,我国羊存栏量基本保持在28 000~30 000万只,数量变化相对稳定;而出栏量却在持续增长,年均增长率达到3.37%。当年出栏量与年初存栏量之比为当年出栏率,是衡量养羊生产水平的重要指标。据统计,2003年肉羊出栏率为78.0%,2012年为96.7%, 年均增长率为2.42%,表明国内肉羊生产水平在不断提高;伴随着出栏率的提高,我国羊肉产量十几年来也保持了高增长势头。在羊肉越发得到消费者青睐、消费量持续攀升的情况下,羊肉产量继续增长将是不变的趋势。但同时也应注意到,由于进入2015年羊肉价格跌幅较大,使一些养殖户承受了较大压力甚至亏损,未来几年羊肉产量的增速或许会放缓。

数据来源:FAO数据库2003~2013年资料

数据来源:FAO数据库2003~2013年资料

3.2羊肉消费量增速放缓从羊肉消费量占肉类总消费量的比例来看,我国的羊肉消费比例基本维持在5.0%~5.5%,2007年以后羊肉消费比例还出现了下降。但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并不是居民消费羊肉意愿减弱。相反,从2003年到2013年,国内羊肉消费量增加了100多万吨,人均羊肉消费量增加了近1 kg,年均增长率为2.91%;而在国内肉类消费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猪肉,其人均消费量的年均增长率仅为2.63%。数据对比表明我国居民的羊肉消费需求的确在不断上升,预测未来几年内羊肉消费量将还会增加[6],但受到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影响,预计消费增幅会出现下降。

3.3羊肉价格回落2003~2013年,国内市场羊肉价格持续上涨,成为了肉类市场中的“奢侈品”。羊肉价格的上涨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首先,肉羊养殖成本上升,土地、饲料、人工费的增加无形中都给养殖企业带来了压力,养殖成本的提高助推了羊肉价格的上涨;另外,羊肉消费量逐年提高,居民消费意愿越来越强,对比可以发现,十年来国内羊肉消费量年增长率超过4%,而羊肉产量年增长率为3.5%,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是导致市场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7]。

然而,进入2014年,羊肉市场价格风云突变。 2014年初羊肉价格出现回落,进入后半年才逐渐稳定,而2015年3月以来,羊肉价格再次持续下跌, 累计跌幅已达2006年以来最大值,许多养殖企业面临亏损。究其原因可以发现,随着越来越多肉羊养殖企业的成熟,再加上国外进口羊肉的冲击,供求关系已发生反转;未来一段时间,预计羊肉价格将依然处于低迷状态,可能继续小幅回落。

4国内肉羊业发展建议

4.1生产规范化随着近年来我国肉羊存栏量及羊肉产量的增加,肉羊业的养殖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产业化进程得以推进。尽管如此,我国当前的肉羊养殖行业依然是小规模的散养模式为主,这些散户养殖生产方式低效,且竞争力不强容易亏损。为了更好地发展肉羊生产,必须积极促进肉羊生产方式的转型,逐步由传统粗放型饲养转变为集约化规范化养殖,通过科学养殖、标准生产促进肉羊产业的健康发展[8],同时使养殖企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4.2品种优良化我国现有羊品种143个,肉羊品种资源丰富,但品种改良体系却并不完善。品种选育和遗传改良是提高肉羊生产性能的关键。随着居民羊肉消费量的不断增加,我国每年的羊肉产量都要低于羊肉消费量,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这也是前几年羊肉价格上涨以及我国羊肉进口量大幅增加的原因。据统计,2010年我国绵羊胴体重占世界平均水平的98.1%,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相比差距更大。因此,培育优良的肉羊品种,健全品种改良体系是非常重要的[9]。这项工作周期长、见效慢,需要政府相关部门主导并坚持实行,使其逐渐完善。

4.3食品安全化2014年以来,羊肉价格持续下跌,不仅与供求关系变化有关,疫病的传播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选择。随着国内消费者生活条件的改善,居民开始更多关注食品质量及安全问题。在羊肉消费日趋增加的今天,保证羊肉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市场中大量充斥着“假羊肉”、“病害肉”的情况下,健康羊肉生产是促进市场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前,国内防疫体系并不完善,基层兽医防疫队伍经验技术都较为欠缺;同时,防疫机构资金缺乏、检测手段落后,使得疫病防控难度不断加大。 建议加强基层动物防疫执法力度,充实基层防疫队伍,逐步完善防疫体系。

中国经济前景与政策 篇9

1 城市污水处理现状

1.1 污泥废水处理现状

污水处理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污泥, 它们容积大、不稳定、易腐败进而会产生恶臭。若不加及时处理会引起更严重的二次污染。以往对污泥的一般处置为投海, 自然干化外运 (填埋或农田肥料) , 焚烧, 浓缩、消化、脱水、外运 (填埋或农田肥料) 。现今它们由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过大而被弃置不用。近年来, 广大科技人员对污泥综合利用, 实现污泥资源化的课题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工作。研究结果有污泥做农肥还田, 做建筑材料等, 但结果并不看好, 而且未被推行。这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探寻。

1.2 污水处理流程中的成就与不足

目前我国污水处理多和国外相似采用生物处理, 因为它工艺合理, 处理简便, 投资运行费用低, 而且因为一般城市污水多具可生化性, 经过处理可达排水标准。例如生物处理方法的一种A/O工艺, 它由缺氧池和好氧池串联而成, 其适应能力强, 耐冲击负荷, 高容积负荷, 不产生污泥膨胀故排泥量少。我国多中小型污水处理站采用此法。虽然努力地与国际水平接轨, 但是我国各类污水处理发展进程不均衡, 如生活污水处理率和工厂排放污水处理率。

2 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厂址选择与设计

污水处理厂厂址的选择, 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排水工程总体规划的要求, 根据科学常识厂址必须位于集中在水源下游, 并应设在城市工业区、居住区的下游;为保证卫生要求, 厂址应与城市工业区、居住区保持约300m以上距离;厂址宜设在城市夏季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 及主导风向的下风侧结合污水管道系统布置及纳污水域位置;污水处理厂选址宜设在城市低处, 便于污水自流;沿途尽量不设或少设提升泵站;有良好的交通、运输和水电条件;有良好的工程地质条件;厂区地形不受水淹, 有良好的防洪、排涝条件尽量少拆迁、少占农田, 同时因厂区规划有扩建的可能, 应预留远期发展用地。这些知识都需要设计人员和决策人员在实践中慎重考虑, 本着节约资金同时要以人为本的原则结合规范要求进行比选, 同时也要求具体问题应该具体分析。

选定厂址后要做好的后继工作即是工厂的设计了。设计水量:它是决定污水处理厂建设规模的重要参数之一, 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投资、将来的运行费用及其运行管理都与此密切相关。从设计水量角度分析, 后期会遇到的污水管道淤塞, 管理滞后等情况, 水量设计应有现状、近期、远期3组数据, 它是确定污水处理厂建设规模的基本依据。设计水质:考虑进水出水水质。城市污水处理工艺选择的水质因素进水水质水量特性和出水水质标准的确定是城市污水处理工艺选择的关键环节, 也是我国当前城市污水处理工程设计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出水水质, 是由处理后的水出路决定的。无特殊要求, 一般将就近排人天然水体。流程设计考虑污水和污泥综合利用:根据再生水用户对水量和水质的需求, 按照国家和地方再生水水质标准, 进行包括再生水处理工艺在内的全流程工艺设计。

3 城市污水处理工程资费

根据现行上报情况, 污水处理厂的除污成本大约在0.3~0.4元/吨, 实际上可达0.7元/吨。这与当今我国污水处理产业的管理水平落后, 设备高能耗等因素相关。可见我国必须大力提升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和运行的标准。

4 城市污水处理收费问题

现今我国每个城市的污水处理费都不一样, 有的0.7元/吨, 有的1.5元/吨, 价格相差很大, 而且污水处理运营大多采取的是BOT的运营模式, 目前一线城市大都在1.2元/吨左右。个别城市还有超出一定标准加倍收费的情况。这对于节水工程是有意义的, 但是要从根源上做到节水护水, 必须把好污水处理的利益关。

5 农村污水处理现状及分析

现如今在我国实行农村污水处理还比较难, 总纳管率低, 就地处理率低, 直排率高, 小型污水处理站的专业化管理较差, 出水水质达标率低。农村污水量大面广, 基础设施落后, 污水集中处理难实行。而且成分复杂, 氮、磷浓度相对较高, 可生化性强。我国各地域的农村污水处理发展不同步, 有些地区尽管建立了示范性的设施, 但由于种种原因使得相关设施未能正常运转, 造成了财力物力的极大浪费。而有的地方政府干部及村民环保觉悟低, 认识不到农村污水处理与资源化的重要性, 知识水平上又有其局限性, 因而对农村污水处理与资源化不够积极。但在目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实践中, 还是有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实行方法。如最能够体现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结合的生活污水处理方式是厌氧沼气池。

6 国外乡村污水处理的发展

下面简述乡村污水处理的发展情况, 以便我们借鉴。在韩国农业用水是最大用水户, 占总用水量的53%。韩国农村的居民分散居住, 认为兴建集中处理的污水系统造价太高, 小型和简易的污水处理系统适合在农村应用。因此, 研究了一种湿地污水处理系统, 使污水中的污染物质经湿地过滤后或被土壤吸收, 或被微生物转变成无害物。这种方法需要的能源少, 护的成本低。但其缺点是需要大量土地, 并要解决土壤和水中的充分供氧问题及受气温和植物生长季节的影响等。荷兰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功研制了最早的一体化氧化沟, 集进水、曝气、沉淀、泥水分离、污泥回流、出水等功能于一体, 主要适合中小型的农村污水处理厂。在日本生物膜是近几十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污水处理方法, 生物膜法就是利用微生物具有氧化分解有机物并将其转化为无机物的功能, 运用人工措施来创造适宜水处理微生物生长和繁殖的环境, 使微生物大量繁衍, 以提高其对污水中有机物污染物的氧化降解效率, 其较高的净水能力。

在我国可根据本地情况化典范为自身的发展前线, 目前普遍研究认为中国农村可以引入“人工湿地”, 利用其集沉淀、神话、清水三功能于一体的优势, 在农村可以较容易地实行污水处理。其投资小, 运行维护简单适用于分散的乡村农户家庭。另外, 还可以推行污水净化槽技术, 各地结合实行组合处理工艺, 对我国水资源高效率循环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7 发展农村污水处理的意义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表明, 中国有60多万个行政村, 250万个自然村居住2亿多户农民, 农村人口约8.88亿, 占人口总数的70.1%。而现今农村的污水处理进程有非常大的拓展空间, 若调动起乡村的力量, 我们的环境会像武装夺取政权的结果似的, 会在很大程度上加快好转进程。

8 结语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 各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各异, 城乡污水的处理技术不能一概而论, 不能简单地把城市废水处理技术照搬用于农村, 而是因地制宜地采取集中处理与分散收集分散处理相结合的治理技术。当今全球化水平日趋提高, 在借鉴国外优秀处理方案的同时, 加快本国科研进程, 加紧拥有自主产权设备的研发。相信我国污水处理事业会日新月异。

摘要:水是生命的源泉, 水资源的充分保护与利用对社会发展和个人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 我国大力发展城市农村污水处理基本设施, 国内城乡污水处理厂基础设施建设进度不断加快, 同时在此过程中也暴露了各类问题, 如厂址的选择不科学, 工艺流程效率低等。我国地域辽阔, 城乡差异较大, 对各地方污水处理不能千篇一律。这需要设计人员和决策人员具备发展的眼光, 通过实践与思考预期到工厂的长远价值。本文根据城市乡村污水处理过程中的设计和运行等问题提出作者的意见和看法。

关键词:城市乡村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污水资源化

参考文献

[1]谢良佳.北方地区农村污水治理技术评述[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 (19) :8267~8269.[1]谢良佳.北方地区农村污水治理技术评述[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 (19) :8267~8269.

[2]农村污水处理现状及处理模式探讨[J].农技服务, 2009, 26 (3) :141~142.[2]农村污水处理现状及处理模式探讨[J].农技服务, 2009, 26 (3) :141~142.

我们与中国的合作前景美好 篇10

从钻井工人到企业掌门人

1950年夏末,阿列克佩罗夫出生在距离阿塞拜疆首府巴库市11公里的一座小镇上。由于祖父、父亲都是石油工作者,他也自然而然地加入石油行业,18岁时就开始了职业生涯,一边工作一边学习。1974年,阿列克佩罗夫从阿塞拜疆石油化工学院毕业,得到了去里海油田工作的机会。短短5年中,他从技术工程师到代班主管、组长、高级工程师,最终成为油田的二把手。

上世纪70年代末,整个苏联的石油工业都将目光聚焦在西伯利亚地区,很多企业开始在那里发掘新油田。1978年,阿列克佩罗夫来到西伯利亚,相继担任几家石油公司的负责人,表现十分出色。当时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有一次,一个修理工拒绝修补破裂的管道,因为任何一点火星都可能引起巨大的爆炸。于是阿列克佩罗夫亲自走过去,直接坐在管道上,对修理工说:“过来工作吧。”由于在西伯利亚的出色业绩,1990年,阿列克佩罗夫被调往莫斯科,担任苏联石油天然气工业部副部长。

苏联解体前夕,国民经济陷入衰败。关键时刻,阿列克佩罗夫建议向外国资本寻求帮助,取得了积极成果。他产生了组建一体化石油公司的想法,即企业从开采、运输到销售采取一条龙式运营。1991年,阿列克佩罗夫及其支持者将3家石油公司和其他一些炼油厂合并,组建了一家联合企业。第二年,他辞去副部长一职,正式成为这家企业的董事长兼总裁。1993年4月,企业改组上市,这便是卢克石油公司。

阿列克佩罗夫认为,企业发展的重点不是增加油井数量,而是注重油井质量和性能。因此,他开始将主要资源集中在石油深加工方面。渐渐地,卢克石油的产品占据了一些国家的市场,很快又登陆了美国。从 1995 年到 1997 年,卢克石油积极进行海外扩张。1996年,它与中石油签署了为期25年的地下资源开采合同。到目前为止,卢克石油向中国提供的石油和相关产品已接近700万吨,年均销售约 100 万吨石油和燃油。

2012年,卢克石油在中国开设了第一家品牌油专卖店,这标志着其全方位拓展中国市场的决心。

“石油工业不会消亡”

2012年12月,在阿列克佩罗夫领导下创作完成的、反映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工业发展历程的专著《俄罗斯石油:过去、现在与未来》被翻译成中文出版。阿列克佩罗夫认为,这本书“展现了从沙皇俄国到现代,俄罗斯及周边国家石油工业最重要的历史”。

环球人物杂志:这本书对中国读者有什么意义?

阿列克佩罗夫:这本书能让中国读者了解俄罗斯石油工业是如何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为何一个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钢铁、化工等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石油工业。

环球人物杂志: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与新兴能源行业相比,传统的石油产业还能持续多久?

阿列克佩罗夫: 虽然能源结构多样化是未来发展的一个大趋势,但现在最主要的能源还是石油和天然气。即便石油价格处于高位,它依旧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基础能源。石油工业能够保障人民生活所需能源的不间断供应,提供各类石油化工产品,满足日常生活需求。因此,只要人类存在,石油工业就不会消亡。

环球人物杂志:世界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前景如何?

阿列克佩罗夫:未来,石油天然气开采和使用技术必将快速发展,开采量和能源利用率将得到大幅度提高。世界各大洋有着丰富的能源储量,目前正在开发的油田仅为世界油田总量的一半,开采能力的提升能够帮助我们节省能源,同时,借助新技术的发展也能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因此石油工业的前景仍然很好。

一个最好的例子就是中国:汽车工业不断增长,与人民的需求密切相关,因此石油产品在中国的需求量非常大。这种情况同样也存在于南美国家。我们并没有看到石油和天然气能源因过量开采而出现赤字。当然,提高能源开采率和利用率的新技术研发应当得到充分的重视。

能源竞争主要在企业之间

环球人物杂志:目前大国之间的能源较量态势如何?世界还会再次发生石油危机吗?

阿列克佩罗夫:说到能源领域的竞争,在我看来,并不存在于國家之间。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能源市场的竞争主要存在于企业之间,而国家更多扮演的角色是鼓励和促进能源领域的投资和生产。至于在伊拉克、苏丹等地发生的战争和分裂,并不是由石油引起的,主要是一些集团的政治考虑导致这些国家的内政发生了重大变革。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甚至 90 年代,石油和政治的联系很紧密,而现在,政治对石油工业的影响力在逐渐减弱。石油和天然气的运输以及产品交易日益频繁,跨越国家和大洲,具有独立性。例如,上世纪加拿大与美国的石油工业没有任何关联,而现在两国已经成为了合作伙伴。

环球人物杂志:俄罗斯政府多次强调,过度依赖能源出口的经济模式对俄罗斯是一种潜在的危险,您同意这个观点吗?

阿列克佩罗夫:我不认为这是一种危险。如果一个国家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储备,将是一种优势,因为从石油天然气工业获取的利润是帮助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本。政府从能源领域获得的资金是用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否用好则取决于政府的执政能力。

举两个例子,尼日利亚拥有丰富的石油储量,但人民生活依然困苦 ;而石油天然气工业同样发达的挪威,人民的生活质量则很高。因此,是否有潜在的危险,并不取决于能源产业本身,而是政府能否正确利用能源产业,保障人民生活,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当前,俄罗斯应当构建现代化的经济体系,而石油天然气工业则是其中的支柱产业,可以领导其他行业的发展,包括钢铁冶炼、电力工业、航天工业等。能源工业的收入可以为国家提供加快发展有前景产业的资金,并帮助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环球人物杂志:能否介绍一下卢克石油与中国的合作战略、已取得的成果,以及下一步的发展计划?

阿列克佩罗夫:卢克石油现在与中国多家能源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包括中石油、中石化等中国大型能源企业,合作方式主要为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中国是我们石油产品最大的出口国之一。

目前,我们正在研究通过输油管道向中国输送我们在俄罗斯境内的石油。此外,卢克石油在伊拉克还拥有大型油田,主要的出口对象就是中国和印度。我们与中国企业在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境内都有合作项目,乌兹别克斯坦项目开采的天然气全部输送至中国。我们与中国合作伙伴的关系正在进一步巩固,根据双方签订的合约,一定会拥有美好的发展前景。我们也希望保持这种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未来能够签署更多的合作项目。

上一篇:职校班主任管理工作下一篇:重庆市石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