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精选8篇)
经济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篇1
对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的分析和政策建议
内容提要:通货膨胀和人民币升值压力是市场对不均衡的调整,要看到调整的必然性和价格调整背后经济体的实际变量的调整。
应当抓住当前的机会,划拨一部分国有股权充实个人账户、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要积极推动资源价格的改革,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观的财税制度,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
关键词:经济金融形势 贸易顺差 社会保障 政策建议
认识中国经济要立足全球化背景。
中国经济已经融入了全球的分工和市场体系中,这样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中国经济得益于全球化,中国也可能成为对全球经济增量贡献最大的经济体。
中国的大门实际上很难再关上。
中国的生产、贸易、资本和人员的流动,现在都在全球市场上配置资源。
我们思考问题、制定政策和规划,必须有全球视野。
在全球生产分工和供应链中,中国出口是一个大亮点,同时中国也需要进口大量的原油、有色金属、大豆等农产品和原材料。
认识中国的经济成绩和问题离不开全球市场,分析中国的价格和经济中的问题也要从全球市场分析。
如果我们的电便宜,就会有很多厂商把最费电的工厂建在中国;如果我们的油价低于国际油价的幅度比较大,就会发生香港的卡车到深圳和广州加油的情况,甚至会发生向外私贩成品油的事情。
所以我们的定价政策必须考虑全球经济。
经济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篇2
近几年, 西方国家出现的次贷危机以及主权债务危机对世界金融秩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这反映了资本主义的周期性规律, 但是许多制度上的不合理也是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次贷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发生后, 许多国家纷纷采取措施阻止危机蔓延, 因此经济的增速有所放缓, 甚至有些国家出现了短期的负增长。在危机背景之下, 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受到很大的影响, 新的秩序也在重新建立。但是, 作为正在逐步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的中国金融市场, 却似乎很少受到危机的冲击, 虽然GDP、PPI等数据被短暂的调低, 但是国内金融市场依然十分稳定, 经济的增速也维持在近几年的水平。从宏观上讲, 我国目前的经济金融形势是稳定的, 这体现在金融市场依然活跃, 未出现大的波动, 国内资本依然对市场有很大的信心, 国内金融市场未出现大的资金断裂, 同时热钱的流入也被有效控制, 国内资本市场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波动。在经济层面, 体现在国民生产总值依然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 从2008年至今都在9%的增速上上浮, 今年我国预期GDP增速会有所放缓, 在7.5%左右, 因为经济过热可能会导致资金的贬值, 同时对经济金融秩序造成一定的冲击, 也可以理解为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调整的周期, 但是在宏观上依然保持稳定。经济金融形势的宏观稳定还表现在股市上, 我国股市经历了前些年的高热状态, 近年来趋于稳定, 虽然小幅波动不断, 受我国经济政策 (如存贷款利率调整) 的影响而小幅波动, 但未出现股市崩盘等现象。从2008年到现在, 股市资金的变化比较大, 经历了几次小幅缩水, 相信会归于理性, 尤其是国务院宣布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之后, 相信股市会趋于稳定。
二、不确定因素
我国目前的经济金融形势整体保持平稳, 但是仍然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威胁着这种稳定。这源于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较晚, 有许多方面不是很完善, 同时经济发展过热也放大了这种不稳定, 我国经济金融受到国外资本的影响也是产生这些现象的重要原因。
(一) 通胀压力
我国这几年一直在控制经济金融维持稳定, 防止通货膨胀现象的发生, 但是通胀压力依然很大, 并且成为威胁经济金融稳定的主要因素。2009年, 我国大中城市房价增长速度过快, 导致“买房难”成为当年的热词。随着通胀指数的增长, 物价也全面攀升, CPI涨幅超过了大多数人的预期, 给党和政府的经济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进入2011年后半段之后, 房价逐步回落, 2012年上半年在某些城市房价甚至出现了大幅下降, 同时物价增长也有所放缓, 慢慢归于理性。这显示了经济发展过热引起的通胀压力是可以控制的, 也显示了中国政府应对通胀压力的信心和能力。
(二) 热钱流入
从2007年开始, 热钱的流入对我国金融市场形成了一定的冲击, 在某些领域已经出现扰乱金融市场的迹象, 在当时情况下, 热钱俨然成为了一把由黄金铸成的斧子, 威胁着我国经济金融的稳定。在发现这种情况之后, 我国政府迅速采取措施控制热钱流入, 防止热钱集中流向某一领域, 导致这一经济领域被冲击陷入瘫痪, 同时在抗击热钱的前沿阵地广东省分配布置经济工作, 防止热钱以其他形式流入我国的金融市场,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 在抗击热钱的斗争中, 我国政府已经拿出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单, 热钱的流入被有效控制。跨金融体系的经济工作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形成一套防止热钱流入的有效行政手段。但是, 热钱是一个无法完全解决的问题, 它的存在持续给国内金融稳定造成威胁, 因此这个不确定的因素还会威胁着国内的经济金融稳定。
(三) 银行利率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仍然主要依靠存贷款的利率差赚取利润, 虽然国家几次调控银行利率, 尤其是2010年和2011年几次调低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和准备金率, 但是目前依然处在3%的水平上。世界商业银行目前的平均水平是1.2%, 我国整整高了2.5倍。因此, 这个问题也是威胁经济金融稳定的不确定因素, 银行贷款如果遇到危机不能及时收回成本, 会导致存款的大量流失, 从而对消费造成巨大破坏。
三、政策建议
针对我国目前的经济金融形势以及受到的威胁, 作者将提出几点政策建议。首先要打赢通胀战争。这是一场无声战争, 却事关整个中国几十年来建立的经济金融体系, 事关今后的经济能否健康发展。应对通胀压力, 在放缓经济增速的同时, 要对房价和物价实施有效调控, 防止经济泡沫的产生。要在刺激消费的同时, 完善分配制度, 增加一线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和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同时, 继续对我国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 优化产业结构, 使我国的经济金融体系更加健康稳定。
总结
我国目前的经济金融形势虽然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因素, 出现了一定的波动, 但基本面是好的。在继续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应当注意采取技巧性的政策来完善我国经济金融体系, 使其更加健康稳定。
摘要:我国经济金融起步较晚, 但是依托我国经济三十余年的高速发展, 以及党和政府对经济的调控和政策指导, 我国经济金融在大环境上比较稳定。但是随着不确定因素的产生, 经济金融形势会受到一定影响。如何应对这一现象?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就目前的经济金融形势进行分析, 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经济金融形势,分析,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徐诺金.关于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的认识与思考[J].南方金融, 2010.8
[2]李德.当前我国经济金融形势和相关政策解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9.8
经济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篇3
关键词:中国经济;经济发展;经济形势;宏观经济政策
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1)03-0037-05
2010年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之年,也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一年来,经济增长高位回调,宏观经济保持了回稳向好的基本态势,经济运行整体上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但这并不等同于中国经济已根本好转,特别是2010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物价水平开始上涨,资产泡沫化风险与日俱增,通货膨胀压力日益加大。这就使中国2011年的宏观经济运行面临许多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全年的经济工作、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实施“十二五”规划至关重要。因此,我们要全面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正确认识和把握宏观经济运行中面临的风险和压力,适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在防泡沫、抑通胀的基础上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逐步实现经济政策由应对危机型向常规型的平稳过渡,争取“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实现开门红。
一、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
总的来看,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在高位回调后逐步趋于平稳,宏观经济保持了回稳向好的基本态势,经济运行正在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
(一)经济增长持续回调,内在增长逐步趋于平稳
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中国经济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受到严重影响,实体经济增长明显下滑。从国内生产总值季度增长率来看,2008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尚处在略高于10%的位势,而到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则分别下降到9%和6.8%,到2009年第一季度更下降到6.2%的谷底。但从2009年第二季度开始扭转了下滑趋势并逐季回升,第二、三、四季度分别增长7.9%、9.1%和10.7%。2010年以来,经济增长继续走高,第一季度达到11.9%的高位,之后开始持续回落,第二、三、四季度分别增长10.3%、9.6%和9.8%,全年经济呈现出明显的前高后低态势,但仍达10.3%的较高增长水平(见图1)。
从季度调整GDP环比增长率来看,2010年第三季度增长率为9.1%,显著高于第二季度7.8%的增长率,这也改变了GDP环比增长5个季度连续下滑的局面。从2009年第二季度到2010年第二季度,GDP环比增长率从14.1%降至7.8%。第三季度的环比增长率止降回升虽然不能准确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走势,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经济运行开始出现了趋势性变化。从2011年来看,短期内经济增长虽然可能出现小幅波动,但全年经济运行将进一步趋于平稳,经济增长率预计可保持在9.5%左右,较去年略有回调,但仍处于稳定增长水平。这一增长率水平也与中国目前潜在增长水平基本相适应。
(二)消费持续增长,投资、出口增长放缓,三大需求趋向协调
如图2所示,2010年,消费增长保持稳定,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4 554亿元,比上年增长18.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8%。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33 689亿元,增长18.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0 865亿元,增长16.1%。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8 140亿元,比上年增长23.8%,增速比上年回落6.2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5%。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41 415亿元,增长24.5%,回落5.9个百分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36 725亿元,增长19.7%,回落7.6个百分点。全年进出口总额29 7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7%。其中,出口15 779亿美元,增长31.3%;进口13 948亿美元,增长38.7%。进出口相抵,顺差为1 83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6.4%。
从2010年全年来看,需求结构与上年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投资贡献率较上年大幅下降;出口的贡献率则由负转正,对2010年经济增长率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消费的贡献率较为稳定,比上年略有下降。中国经济增长正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三)结构调整力度加大
在应对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以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为重点的50个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工作正在抓紧进行,一大批重大装备、核心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制成功,科技对经济发展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加快。
二、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管理通货膨胀的任务艰巨
2008年底开始实施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导致2009年9.6万亿元和2010年前9个月6.3万亿元的新增贷款,使M1、M2增速大大高于GDP增速和CPI上涨率,形成了相当强的通胀压力,突出表现在房地产价格的飚升上,2009年房价上涨率达25.1%,2010年以来同比上涨也一直在两位数或接近两位数。与此同时,CPI涨幅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逐月提高,7月份上涨3.3%后,8月份上涨3.5%,9月份上涨3.6%,10月份上涨4.4%,11月份上涨5.1%,12月份上涨4.6%(见图3)。预计2011年上半年仍可能维持在5%左右的高位。尽管这还属于温和通货膨胀的范围,但因当前居民收入差距很大,3%以上的CPI上涨率对低收入群体的影响比过去会更大,因此反应会比以前强烈得多。
这轮物价上涨和过去一样,主要是由食品类价格上涨推动的,当然也同劳动力工资成本上升、能源资源产品在改革过程中价格上涨有关,而这些都是在今后一段时期一直会起作用的因素。另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通货膨胀的发展势头也会受到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重大影响。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预计2011年中国仍将面临着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抑制通货膨胀的任务相当艰巨。
(二)就业形势依然面临较大压力
2010年,中国就业形势逐步向好,岗位供求回升明显,但结构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受总量和结构因素的影响,预计2011年就业形势将在总体向好的同时,结构性矛盾愈发突出,“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现象将继续存在。一是新增就业岗位的压力将继续加大。“十一五”时期已经开始凸显的城市化加速、产业转型等因素,将会在2011年表现得更加突出。依据现有生产力水平估算,农业富余劳动力的存量还有1.2亿人需要转移就业,城市化建设的加快会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出来。按照中国目前的城市化进程,城镇化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可以吸纳1 000万农村劳动力,现有存量转移出来还需12年时间。同时,人口的城市化并不等于城镇就业的充分与稳定,2011年大学毕业生数量将达到峰值,约758万人。目前,中国约有60%的新增就业岗位由非规范性就业领域提供,很不稳定,2011年新增就业岗位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二是就业结构性问题将更加突出。由于相当数量的劳动者职业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不同地区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春季农民工招工难与秋季大学生就业难、部分企业“招工难”与求职者“就业难”并存的现象仍将继续存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出现的新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将会加剧,解决的难度将进一步增大。
(三)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
目前,中国已有近200种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却很少;在出口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尚不到10%。由于中国出口产品中的相当部分是贴牌产品,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价值链的低端,附加值很低,导致利润大量流失。据统计,在中国出口的通讯、半导体、生物医药和计算机等高新技术产品中,外国公司获得授权的专利数高达90%以上。目前,中国还仅是“制造大国”而远非“制造强国”,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尚需付出巨大努力。与此同时,中国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比较严重,而淘汰落后产能和兼并重组又面临就业压力大、体制机制不健全等制约。据悉,目前中国24个工业行业中已有21个行业出现产能过剩,其中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等6个行业是重点。不仅一些传统产业仍在盲目扩张,而且一些新兴产业也出现重复建设倾向。
(四)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财政风险不容忽视
经济决定财政,受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影响,2011年中国财政形势也比较复杂。与经济增长降中趋稳的基本态势相一致,预计2011年中国财政收入增长也将在继续回调中逐步趋于平稳,但财政支出将刚性增长,财政收支矛盾依然比较突出。从收入方面来看,由于2010年收入基数较高,加上外贸进出口形势严峻、车市将逐步降温等,对2010年财政增收贡献较大的税种收入增长会明显放缓。同时,实施个人所得税改革、调整增值税征收范围、继续对小型微利企业实施所得税优惠政策等,都会减少收入。因此,2011年财政收入增幅将有所回落。从支出方面来看,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完成在建项目,加强农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保持一定的投资规模;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推进教育、医药卫生和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改革,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应对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补助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加之2010年财政支出基数较高,导致2011年财政支出压力依然很大,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同时,财政风险不容忽视。中国2009年财政赤字安排9 500亿元,已经接近3%的国际警戒线,国债发行余额占GDP的20%;2010年财政赤字预算安排为8 500亿元。另外,地方债务问题也不容忽视。2009年初,为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简称“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组建投融资平台,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等融资工具,拓宽中央政府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融资渠道”。此文件一出台,各地的地方融资呈几何级数的爆发式增长。由于政府融资平台是政府为了筹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而发起设立的,所以贷款的偿还还需要依靠地方财政,即财政收入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偿还的关键。资料显示,2009年末的7.38万亿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总量中的50%有足额土地抵押,其余均为无抵押担保或资本金不足的项目。银监会最近披露,目前占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总额27%的约2万亿元的贷款项目,可以偿还本息;约占50%的4万亿元左右地方贷款存在第一还款源不足问题,属于可疑类贷款;占23%比重的地方负债存在严重风险隐患,简易匡算其风险敞口达1.76万亿元,即大约70%贷款需要土地开发权、地方政府财政安排等第二还款来源的安排。2009年底,有统计数据的31个省、市、自治区中,只有黑龙江、内蒙古、新疆、西藏、山西、河南、贵州、宁夏的平台贷款债务率低于60%,有10个省市超过了100%,一些地方高达150%,个别县市甚至超过400%。
(五)资源环境的约束进一步增强
在“十一五”高速发展后,目前各地普遍面临着建设用地不足、污染排放高、环境损害严重等资源环境屏障。预计从“十二五”开始,国家将实行更加严格的土地使用政策和污染排放标准,限制排放的污染物种也会增加。因此,一些地区的发展空间和排放空间将进一步受到压缩。
三、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一)改进和完善宏观调控首先要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完善宏观调控基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应该相辅相成。一方面,政府宏观调控不是为了替代市场机制,而是为市场机制有效运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宏观调控作用的充分发挥也依赖于市场化改革的深化。无论是政府公共投资还是政府公共消费,其政策设计着力点都应当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引导社会资本、民间消费的跟进,而不是“挤出”民间投资与民间消费。当前,中国之所以对直接的行政性调控倚重较深,主要是因为一些体制性障碍使得间接的市场化调控政策传导机制不畅所致:第一,由于微观经济基础改革不到位,仍以大量的国有企业为主,无法自觉接受政策信号的反馈;第二,由于商业银行改革滞后,无法完全自主决定贷款方向和价格来有效传导政策信号;第三,由于金融市场不发达,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从而无法采用更加市场化的政策工具,提供有效的政策信号。上述体制性障碍如果与行政性调控相互强化,可能使宏观调控长期锁定在低效率状态。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加快调整和完善宏观调控,始终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宏观调控的基础,特别是减弱经济增长与波动中的政府性驱动,降低对行政调控的依赖,更多发挥市场化调控的作用。要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对非公有制经济给予更多的发展机会,鼓励民营经济做大做强,慎防出现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之名不断扩大国有经济比重的趋势。
(二)宏观调控要从需求管理为主转变为供给管理为主,正确处理好总量与结构的关系
多年来,中国宏观调控一直面临着两难选择:是为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而牺牲结构调整的目标,还是为了未来增长的协调、可持续而宁愿容忍较低的经济增速。换句话说,是创造新的经济结构来适应较低的增长率,还是推高经济增长率来迁就不平衡的、扭曲的经济结构。面对两难所作的抉择,将最终决定未来宏观调控的方向。笔者认为,从可持续发展目标来看,结构调整既是当前的紧迫任务,也应成为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宏观调控不变的主线。
从目前来看,中国结构性失衡问题非常突出,需求管理局限性已明显显现,亟需通过供给面的管理推进结构调整。例如,扩大内需仅仅依靠需求是不够的。扩大内需的核心是扩大消费需求,而如果收入分配结构不调整,产业结构与要素投入结构不转变,扩大消费需求的目标就很难实现。也就是说,扩大内需不单纯是需求管理,还要依靠供给管理。因此,政府应降低微观主体对需求扩张政策的严重依赖,积极发挥供给政策的激励,着眼于结构优化与可持续发展。时下的重点是:第一,调整结构应该从优化投资结构入手,进而带动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的调整。第二,推进价格和财税改革,提供有利于结构调整的激励机制。结构调整尽管需要政府的引导,但更重要的是依赖市场机制,特别是要素价格与财税改革,因为只有资源、能源价格合理了,资源税、环境税到位了,才真正有利于节能减排;只有劳动力、资金成本不再被压低,才会激励企业注重研发和技术创新;只有稳步提高直接税的比重,才会使地方彻底改变只注重规模扩张与工业发展的状况,从而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转移。第三,打破垄断,增加有效供给。当前经济运行中,一方面存在着大量的产能过剩,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供应短缺。因此,要彻底打破垄断,加强竞争,淘汰落后产能,增加有效供给。
(三)2011年宏观调控政策的着力点
1. 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稳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新增4万亿元“一揽子刺激计划”经过两年的实施2011年已接近尾声,在中国经济内在增长动力依然不强以及世界经济复苏较为缓慢的背景下,积极财政政策不宜一次性彻底退出,而应把握好退出的节奏和力度。根据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2011年积极财政政策仍要保持一定的刺激力度。一是继续加大对农田水利等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以及节能环保等方面的投资力度,特别是应重点增加对中小河流治理和中小型水利设施除险加固以及生态方面的投入。二是继续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特别是保障性住房、教育和医疗卫生、社会事业等方面的投入,减轻城乡居民负担,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即期消费能力。三是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推动自主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支持节能减排,加快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推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四是改革和完善财税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收入,增强其消费能力。
2. 加快财税改革步伐,推进自主创新,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当前,中国是以间接税(包括增值税、营业税和消费税在内的流转税)为主的税收结构。在城市化率将近50%时,税收结构调整是最为重要的改革举措,应积极向直接税、间接税共同发展的体制转变,通过增加直接税把居民纳税(个人所得税、不动产税等)与城市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支出相联系,而不能把所有的社会保障支出都压在企业身上。因此,要加快推进财税改革,增加直接税,对企业适当减税,为企业创新、节能减排、加速折旧和更新改造减轻负担,鼓励企业创新和激励企业向绿色方向发展。同时,要着眼于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一方面,减轻不合理的税费负担,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国有企业利润上缴比例,加大对民生等经济社会薄弱环节支持力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逐步完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另一方面,加大对再分配领域调节力度,改革个人所得税,健全财产税体系,对不同收入群体实行差别化的消费政策,加大对公共服务和公共消费领域投入力度,完善流通体系,拓展消费实现渠道,培育以政府消费带动居民消费的良性循环机制。
3. 调整货币政策,激发经济活力,调节通胀预期。2011年,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稳健货币政策的着力点应放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公开市场业务的灵活操作调节货币流动性,适应经济对信贷资金的需求。二是鉴于当前中国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依然比较复杂,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依然较多,货币政策要积极发挥调控作用,在价格水平上升超出预期时,适时调整利率,以调节通胀预期,缓解价格上涨压力。三是在稳步推进原有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化改革的同时,探索建立服务于中小企业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如中小企业发展银行,以资金投入、政策引导等方式,切实发挥政府支持、帮助中小企业获取外源融资的作用,推动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陈佳贵,李扬.2010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李爽,顾严.2010年就业与居民收入形势分析及2011年预测[J]宏观经济管理,2010,(12).
[3]刘树成.2010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0,(3).
[4]欧明刚,高宾.全球财政干预政策退出战略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0,(6).
[5]王海峰,曲凤杰.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分析及2011年走势预测[J].宏观经济管理,2010,(11).
[6]王辉.世界银行专家展望未来全球经济走势[J].经济学动态,2010,(4).
[7]于长革.中国财政分权的演进与创新[J].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8]张平.关于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J]宏观经济管理,2010,(11).
[9]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后危机时代的中国宏观调控[J].经济研究,2010,(11).
责任编辑:王岩云
责任校对:马 斌
Analysis of China's Current Macroeconomic Situation and Policy Proposals
Yu Changge
Abstract: China's economic situation in 2011 will take on the typical "double-face" features. Though the economic growth in the short term may fluctuate at small ranges, the economy during the whole year will get more stable and the growth rate is expected to be at about 9.5%, a stable growth.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and conflicts in the macro-economic operati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adjust the macroeconomic policies. Firstly, the market reform has to be put forward so as to consolidate the foundation for macro control. Secondly, the macro control shall shift from demand management to supply management so as to accelerate the structure adjustment. Finally, the financial policies need to maintain some stimulation and the focus of the monetary policy shall be on how to help enterprises to recover and enhance the productivity, bring about the economic vigor and guide the expected inflation.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 篇4
内容摘要:2008年,中国经济能够在将核心CPI指数通货膨胀率控制在2%以下的同时实现接近10%的实际GDP增长速度。然而,中国经济景气从2008年起转折下行,已经进入本次经济周期的收缩阶段。2009年,中国宏观经济管理应该在长期中性的需求管理原则指导下,建立以促进国内投资需求为核心的政策体系,采取适度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启发国内需求与国外需求以及消费需求与净出口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全面拉动作用,在中国经济景气进入收缩阶段后防止萧条形态。
中国经济具有投资驱动的内生增长性质,从而其潜在国民收入增长容纳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的滞后效应。由于2004-2007年间中国实际国民收入的高速增长已经通过滞后效应大幅度提升潜在国民收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过度减缓可能产生明显的负向国民收入缺口。同时,中国经济波动的主要需求驱动力量已经从1982-1993年间的内部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转变为1994-2007年间的外部净出口需求,必然通过国际贸易途径而耦合美国经济波动,严重其经济周期的内在收缩倾向。中国通货膨胀机制完成从高核心通货膨胀率向低核心通货膨胀率的历史性转变。由于重型化的产业结构、严格的环境保护标准与完善的国有产权制度,难以避免资源性产品价格的结构性上涨。不过,在竞争性市场体系支持下的技术进步,能够沿产业链方向逐级吸收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影响,基本消除中国通货膨胀的资源成本推动因素。中国经济已经并且将继续呈现从PPI指数到GDP平减指数到CPI指数递减的通货膨胀动态结构,保持较为温和的CPI指数核心通货膨胀率。
面临高储蓄倾向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设计应该遵循凯恩斯主义路线,实现高储蓄向高投资的有效转化,以充分积累的资本存量与相对短缺的劳动力互补而支持未来老龄社会。在弥合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可能通货膨胀缺口时,中国需求管理不仅存在硬着陆与软着陆的政策选择,而且存在正向软着陆与反向软着陆的政策选择。中国需求管理应该建立最高可持续增长率目标的政策指导线,并且面临持续扩展而实时未知的潜在总供给能力,应该采取微撞的操作模式,通过间歇性增加总需求而跟踪潜在总供给前沿。
2008年经济形势分析及2009年预测
2008年,为本轮经济增长周期的转折之年,国民经济增幅由上升趋势转为下降趋势, 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对宏观经济政策做了微调,调控目标由“两防”转为“一保一控”。2009年,宏观经济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更加严峻,经济增幅将会继续向下调整。美国经济继续恶化,我国出口增长压力较大,消费增长趋于缓慢, 地产市场开始进入中期调整期, 明年价格水平将有望继续回落,通胀压力将明显减轻。建议2009年宏观调控政策取向应对去年以来的“偏紧型”政策进行调整,采取“中性偏松”的政策,即在“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下进行结构性松动。
一、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及全年增长预测
(一)经济增长由繁荣期转为调整期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呈逐季回落的态势。上半年,GDP同比增长10.4%,比上年同期回落1.8个百分点;1-9月同比增长9.9%,回落2.3个百分点。从季度看,二季度GDP增长10.1%,比一季度回落0.5个百分点,同比大幅回落2.5个百分点;一季度增长10.6%,比上年四季度回落0.7个百分点,同比回落1.1个百分点,逐季惯性下滑趋势非常明显。经济运行呈现出“四落两升”特点。“四落”即GDP、工业、净出口、投资(实际投资增长率)增幅均明显回落;“两升”即消费增幅上升和物价明显攀升。四大因素影响导致经济增长出现“拐点”性变化。一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增长放慢,直接影响我国外部需求减弱,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降低。二是持续偏紧的宏观调控政策效果显现,为抑制“三过”
问题,国家近两年调整了外贸政策,采取持续紧缩的货币政策,这些政策的作用今年开始明显显现。三是内生需求增长放慢,主要是房价长期过快增长及能源原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的明显上升抑制了需求增长,投资增长的拐点显现。四是重大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也对经济造成一定不利影响。从今年开始,我国经济由繁荣期开始进入调整期,估计这种态势将持续2-3年时间。
尽管当前经济下滑态势十分明显,但从目前状态看,这种调整是适度的,经济仍处于快速增长区间。首先,全年GDP增速仍将达到10%,且每季均在9%以上,属于大家普遍认可的9%-10%的潜在增长水平内。其次,三大需求中,内需增长仍然较为强劲。1-8月份累计,投资需求名义增长达到27.4%,高于去年同期0.4个百分点;消费需求名义增长达到20%以上,实际增长超过13%,这是自1998年我国实施扩大内需方针以来消费增长最快的时期。今年经济增长放慢的主因,是实际出口增长的明显放慢和顺差的减少,预计因净出口增长放慢而导致GDP增长放慢1.8个百分点左右。本轮增长周期以来经济增长由过度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开始向主要依靠内需拉动(从长期看主要是消费内需)转变,符合我国宏观调控方向和长期发展战略目标。其三,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前7个月已完成全年新增就业目标任务的76%;截至6月末,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与2007年持平。
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三大突出问题不容忽视。一是中小企业受出口减少、生产成本上升、融资困难等多重因素,导致部分工业生产经营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二是成本压力增加和需求减弱,将导致企业利润明显下降,从而降低企业投资的积极性,也对就业增长和居民收入增长形成较大的压力;三是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调整的风险日趋加大,成为影响我国金融安全以及整个经济增长的不稳定因素。以上三方面问题已构成未来宏观经济进一步向下调整的压力。对此,宏观调控应加大政策的微调力度,突出前瞻性、灵活性和有效性,确保今后经济增长回落不至过猛。
(二)对全年经济增长的预测
1、增速明显回落,但通胀率创出新高
初步预计,2008年我国GDP比上年实际增长10%左右,增速放慢1.8个百分点。全年CPI增长将创新高,达6.3%左右,但月度下降趋势明显,CPI涨幅已连续4个月回落,未来几个月将继续小幅回落,其中食品价格回落是主因。
2、大需求增长“两落一升”,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明显回落
1-8月,累计城镇固定资产名义投资同比增长27.4%,比上年同期加快0.7个百分点。全年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名稳实降”,初步预计,全社会名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实际投资增长15%左右。实际出口增长明显回落,且顺差减少。预计全年出口1.44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8%;进口1.19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4%。全年贸易顺差2520亿美元,比去年下降3.9%。消费增长创新高。1-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1.9%,比上年同期提高6.2个百分点,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3%以上。初步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20.7%左右,实际增长13.3%。
3、工业增速明显回落,企业效益大幅下滑
受国内多重自然灾害和出口放缓以及奥运期间个别施工企业停工等因素影响,工业增长呈明显回落趋势。1-8月,累计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7%,比去年同期回落2.7个百分点。奥运后工业增速有望反弹,但在总需求可能继续有所收缩的情况下,工业整体回落趋势不会改变,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比上年回落2.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企业效益在成本上升和需求下滑的双重压力下,可能继续大幅下滑。
二、2009年经济增长走势分析及预测
(一)经济增长走势分析与预测
2009年,宏观经济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将更加趋紧,尤其是内部经济内生性变化带来的周期性调整压力可能会明显大于今年。世界经济增长周期性变化和国内周期性因素相叠加,增大了明年经济进一步向
下调整的压力。但是,我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内在条件没有改变,宏观经济政策有可能转为中性偏松,明年经济继续向下调整的幅度可能会小于今年。初步预测,2009年,我国GDP将突破30万亿元大关,达33.94万亿元,有望实现不低于9%的增长。如果政策干预力度较小,则不排除仅增长的可能。
1、继续恶化,对出口增长的压力较大
美国次贷危机仍在继续向纵深发展,其对美国以及世界经济的拖累效应仍在不断扩散。美联储预计,今年美国经济增长速度仅0.3%-1.2%,失业率将达到5.5%-5.7%。近期美国五大投资银行中有三大投行接连宣布破产,尤其是有百年以上历史的雷曼兄弟破产,引发全球股市暴跌,表明次贷危机的影响远没有结束,有可能持续到2009年甚至更长时间。受次贷危机拖累,日本第二季GDP比去年同期减少2.4%,创下7年来最大降幅;欧元区GDP下降0.2%,折合成年率为0.8%。这是自1992年以来欧元区15国整体GDP首次出现萎缩,包括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经济都在走低。最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调低了对2008年和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测。分别由7月份的4.1%和3.9%下调为3.9%。和3.7%。对美国今年经济增长的预测保持在1.3%,但对明年的预测从0.8%调低为0.7%;对欧元区今、明两年经济增长的预测分别从1.7%和1.2%调低为1.4%和0.9%。尽管明年全球经济增长将继续放慢,且面临衰退的可能性在增大,从而使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继续偏紧,不确定性因素仍然较强。但是,也应看到,随着美国以及其他国家的一揽子救市方案的出台及效应的逐步显现,预测美、日、欧三大经济体增长放慢的趋势将有所缓和,对我国出口增长将形成一定的稳定作用。
2、消费增长趋于缓慢
今年前8个月,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1.9%,这一速度已经达到本轮增长周期以来的顶峰,明年将可能呈温和回落态势。从历史上看,一般当投资和经济增长出现减速情形时,意味着消费增长也将达到顶点,经济开始进入收缩期,之后,消费增长将随之回落(消费比投资和经济增长大约滞后1年左右时间,上世纪80年代两次周期和90年代上半期的一次周期都是如此)。我国经济和投资增长分别持续回落已近一年时间,由此可以判断,明年消费增长将呈回落趋势。但相对于投资和净出口,其贡献会有所提高,经济增长的协调性会有所好转。
3、地产市场开始进入中期调整期,且有可能持续3年以上
明年房地产投资增长将会明显放缓,进而将对整个国民经济造成不利影响。今年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波动加剧,随着奥运结束,2009年房地产市场调整将会加深,预计房地产调整有可能延续到2010甚至2011年才可结束。今年以来出现的特大城市房价下跌与成交量萎缩并不是一种短期现象,预示着过去10年曾经高度繁荣的房地产市场转入中期调整期。一方面,房价从每平方米几千元迅速上涨到近两万元,除了市场供求因素外,不排除投机炒作带来的泡沫成分,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自我调节来消化。另一方面,在预期房价下跌已经形成和成交量继续萎缩的情况下,房地产调整将不可能在短期内结束。目前,房地产投资已连续3个月回落,预测明年房地产投资将可能出现大幅下滑,房地产业调整将拉动钢铁、水泥等相关重化工业调整,进而对建材以及家电等制造业下游产业产生明显的不利影响。
4、企业盈利能力明显下降,经济内生性增长动力明显减弱
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9.4%,与上年同期相比明显下降。其中,主要是受需求减弱及成本因素影响(原材料、劳动力价格大幅上涨,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政策调整、资金趋紧、融资困难等),这对于长期依靠低成本竞争的我国制造业无疑会带来较大的挑战。尤其是中小企业将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虽然近期宏观政策在向偏松的方向调整,但在外需趋弱、经济景气面临周期性收缩以及高成本的三重压力下,未来一段时期,企业盈利能力将会受到进一步的影响,这必然会造成整个社会投融资萎缩以及带来就业和消费需求的缩减,进而导致整个国民经济出现内生性收缩。
尽管内外环境变化对经济增长构成了较大的下行压力,但是,支持经济较快增长的长期因素依然在起作用。工业化和城镇化仍处于长期性加速期,将会继续推动投资较快增长;我国资金和劳动力供给十分充裕,技术进步明显加快,装备工业、电子通信、机电产品等高技术含量的行业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巨大的消费增长潜力有待释放等。这使我国经济仍能保持8%以上的增速,如果宏观政策把握得当,本轮经济完全可以避免深幅调整。
(二)三大需求增长分析与预测
投资增长面临的调整压力比今年明显增大,预计明年投资增速将明显放缓。一是外需进一步萎缩,将带动相关的投资需求萎缩。二是房地产业在面临预期房价下跌、销售困难而陷入困境的情况下,明年房地产投资增长可能出现大幅度下滑,从而导致整个投资增速明显放慢。三是企业因效益滑坡和市场需求萎缩,投资能力和投资信心明显不足,实体经济投资需求将会减弱。四是反映投资者意愿的新开工项目明显减少。1-8月计划总投资同比仅增长2.5%,其中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0以上的东部地区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为负增长。但是,投资增长适度放慢是合理的、正常的,短期内不易出现过度调整。尽管房地产的中期性明显调整将带动投资持续放慢,但一些新的投资需求有待释放,对总投资增长将形成一定的支撑。如灾后重建仍需要国家大量的投入,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潜力仍然很大,环境保护、产业升级等都需要大量的投入。预测明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率可能回落至18%左右,实际增长13%左右。如果政策放松较明显,名义增长率可望达到200。
消费需求增长将逐步放慢。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收入增长明显放慢,将导致未来一段时间内消费增长减速。今年上半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比去年同期回落了7.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回落了3个百分点,居民收入增长放缓将影响未来居民购买力水平。二是随着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明年就业将更加困难,居民即期收入和预期收入更加不乐观。三是股指大幅下降和房价回落将形成较明显的财富负效应,耐用消费品消费增长可能明显减速。初步预测,2009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将为17.5%左右,实际增长12.4%,比今年增速有所回落。
出口增速将继续放慢,但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好于今年。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将对明年我国出口继续构成较大压力。目前,我国除对美国出口大量减少外,欧盟、日本经济放慢对我国出口的影响也开始显现。我国对欧洲的出口增速已经从年初30%-40%回落至8月份的22%,对日本的出口增长也在明显放慢。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加深,这一下滑趋势还将会继续下去。外需减少对明年就业将会造成巨大压力,但对整个经济增长的影响可能要小于今年。原因主要是今年外贸顺差降势较猛,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由于明年内需放缓,进口也将会相应放缓。因此,预计明年外贸顺差可能保持小幅增加,进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可能会好于今年。初步预测,2009年出口增长16%,进口增长19%,贸易顺差2567.6亿美元,增长1.9%。
(三)物价增长走势分析与预测
随着全球和我国经济增长均出现周期性放慢,物价上涨的“拐点”正在显现,明年价格水平将有望继续回落,通胀压力将明显减轻。
从影响明年价格上涨的因素来看,第一,食品价格将会继续回落。食品价格上涨是影响本轮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目前,食品价格已呈明显回落趋势,月环比涨幅自3月份以来持续下降。今年夏粮丰收,预计秋粮也将增产,全年粮食有望实现第5个丰收年。市场供求关系改善将会有效抑制食品价格上涨,进而将影响CPI涨幅继续走低。第二,PPI增速有望回落,且传导机制的变化使得PPI向CPI传导的可能性不大。一是根据对新一轮增长周期以来物价变动规律的研究表明,PPI与CPI之间大约存在2-3个月的滞后期,即CPI的拐点先于PPI。目前,CPI已持续回落4个月,预计9月份PPI也将开始回落、由此本轮物价上涨将发生“拐点”性变化。明年随着全球和我国经济增长均出现周期性放慢,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将会明显减少,价格涨幅将会明显回落。二是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继续大幅上涨的动力明显不足。最近,国际油价已跌破每桶90美元,钢材、铁矿石、金属等原材料价格也出现了较明显的下跌。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不断加深,明年世界经济增长可能进一步放缓甚至衰退。这将带来需求增长明显减少,初级产品价格有望继续大幅回落。但也不排除因投机炒作、地缘政治等原因再次出现波动的可能。三是由于传导机制的变化,PPI向CPI传导的可能性非常小,产能过剩压力有可能显现。新一轮增长周期以来两波物价上涨的情况表明,能源、原材料价格涨势迅猛,对下游生活资料产品价格拉动作用很小,其原因主要是价格传导
受阻。我国供给约束型经济早已转为需求约束型经济,而技术进步带来的供给潜力增长非常快,最终消费品多属竞争性行业产品,涨价受到市场竞争的限制,如手机、家电、汽车等就是这种情况,技术进步新产品不断出现使得价格不断下调。在内外需均出现萎缩的情况下,明年可能出现产能过剩的局面。第三,资源要素价格从长期来看上涨压力较大,但在短期内在经济面临收缩的情况下,对价格总水平的影响有限。总之,明年物价将继续呈回落趋势,通胀压力大为缓解,初步预测,CPI将上涨3%-4%。
三、2009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及建议
针对明年我国经济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比较严峻的局面,为了防止本轮经济出现过度调整,建议2009年宏观调控政策取向应对去年以来的“偏紧型”政策进行调整,采取“中性偏松”的政策,即在“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下进行结构性松动。“双稳健”政策其重点要以扩大消费需求为核心,以加快改革为重点,从战略上实现短期增长目标与长期稳定发展相结合,以确保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增长。
主张“双稳健”,即中性的宏观调控政策,而不是扩张性政策,主要因为当前我国经济所面临的环境比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好得多。一是亚洲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经济增长目标是“保8%”,而目前我国经济仍保持在10%的较快增长区间,其政策目标应该是“防”止过度下滑或是“保鲆o”,不需要采取扩张性政策。二是1997年金融危机导致我国经济增长有效需求不足,面临通货紧缩的局面,不仅出口增长大幅度放缓,而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增长5.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目前,我国内需增长依然强劲,即使明年投资和消费增速均有所回落,也不大可能出现大幅下滑。更为重要的是,短期内全球以及国内通货膨胀压力依然较大,在这种情况下,不宜采取扩张性政策。三是尽管目前经济增长的基本面依然较好,但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及经济增长放缓,其影响、深度、持续时间可能要远超过亚洲金融危机。对此,必须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而中性的宏观调控政策有利于应对危机,便于政策的上下微调,灵活把握调控力度,有利于引导社会预期,同时,不至造成全面放松后的“一哄而上”的局面。
第一,财政政策在稳健的前提下采取有针对性的结构性松动措施。如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及社区医疗等薄弱环节及弱势群体的支出,尤其要加大对灾后重建以及中西部县域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增加对自主创新、产业结构升级、生态环保以及就业的支出。要加大税收政策调控力度,增值税转型政策应尽快向全国推广;要通过财政贴息和税收减免加大对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支持力度;对创新型企业和一些小企业采取税收减免政策;为了扩大中低收入群体消费和保持财政税收平稳增长,在继续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同时,提高税率水平,以缓解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第二,稳健的货币政策要在控制信贷风险的基础上适度扩大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保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适度平稳增长。今年我国信贷规模预计增长14.5%,明年应保持在14%以上。要取消按季控制信贷规模,根据经济增长变化需要适时把握信贷投放节奏,必要时可继续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以确保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同时,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对“两高一资”行业则要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
第三,针对内需增长面临的压力,明年要重点保持消费需求的平稳增长。要采取适当措施稳定住房和汽车消费,避免这两大消费热点出现过度下滑。要努力扩大居民的服务性消费,引导社会投资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力度,大幅度降低服务性消费成本,尤其是旅游消费成本,如降低旅游景点门票费,降低公路特别是高速公路收费水平,如可考虑实施对经济型轿车的过路过桥费减半的措施。
经济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篇5
摘要:发展低碳经济不仅仅是一种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而是涉及到技术创新模式、消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变革的一场复杂的系统工程。创新低碳技术是必要手段、倡导低碳消费文化是关键环节、践行低碳生活方式是根本保证。只有对诸方面统筹把握、系统思考,才有可能推动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
“低碳经济是在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中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为特征的运行模式。”[1]低碳经济的实质是高效利用能源、开发清洁能源,降低生产和消费中的二氧化碳排放;目的是遏制气候进一步恶化,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经济发展方式、技术创新模式、消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变革的一场复杂的系统工程。创新低碳技术是必要手段、倡导低碳消费文化是关键环节、践行低碳生活方式是根本保证。创新低碳技术是必要手段
任何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相应的技术支撑。要使我国实现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低碳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就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简单地说,低碳技术就是高效利用能源、开发清洁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技术,是降低碳强度(单位GDP排放的二氧化碳)、提高碳生产力(单位二氧化碳排放所产出的GDP)的技术。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高效利用能源的技术
我国利用能源的技术现状是,能源消耗多、利用率低。“2006 年,我国创造单位GDP(1美元)所消耗的能源是日本的11.5 倍,是德国和法国的7.7 倍,是美国的4.3 倍„„目前我国能源效率比世界先进水平低10 个百分点。”[2]能源利用率低是制约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因素之一。
提高能源利用率技术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对现有的煤炭利用技术进行改造,提高煤炭的干馏、气化、液化技术在煤炭利用中的比例;二是对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热、固体废物进行回收利用;三是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新技术。如:高效燃煤发电技术、煤层气的高附加值转化技术、高效天然气火力发电、大容量、低损耗电力输送技术、新一代高效照明技术等等。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被认为是“煤炭、天然气、核能和再生燃料之外的第五种发电‘燃料’,更高的能效意味着可以减少2/3 的温室气体排放。”[3]通过节能和提高能效,可以有效降低碳排放强度。
1.2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技术
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燃煤发电约占电力结构的80%。煤炭属于
高碳能源,燃烧1吨煤炭会产生4.12吨二氧化碳气体。“2007年我国碳基燃料共排放CO2 5413亿吨,居全球第二。”[4]如何在现有能源基础上,最大限度地降低碳排放、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化?创新减少碳排放的技术是必然选择。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技术主要是:碳捕集、碳埋存、碳转化等。碳捕集技术,即化石燃料燃烧前后的脱碳技术;碳埋存技术,即“将捕集起来的二氧化碳气体深埋于海底或地下,以达到减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目的。”[5]
1.3 开发低碳或零碳清洁能源技术
现有的地球能源,不仅储量有限,而且碳排放量大。开发低碳或零碳清洁能源,既可缓解传统能源难以满足需求的巨大压力,也可极大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遏制气候的进一步恶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已成世界共识。奥巴马政府已把开发利用新能源作为国家发展的重点。
清洁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光能、水能、电能、生物质能、核电能、地热能、潮汐能等。太阳能是首屈一指的低碳能源。太阳每秒钟到达地面的能量高达80万千瓦,假如把“地球表面0.1%的太阳能转为电能,转变率5%,每年发电量可达5.6×1012千瓦小时,相当于全球能耗的40倍。”[6]太阳能光伏发电具有资源蕴含量高、能源质量好、排碳接近零等优势,是最理想的清洁能源。但问题是开发成本过高,不利于推广应用。现阶段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成本是煤电水电的5-10倍。风能发电价格也高于煤电水电。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政府给以政策性补贴外,如何从技术上降低成本,使清洁能源得以广泛推广应用,这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内容。能源科技的创新,对我国顺利发展低碳经济至关重要。近期国家重点支持的技术有:清洁煤技术、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新能源规模发电等。“日本提出要用21项低碳技术实现日本二氧化碳排放减半目标60%的计划。”
可见,低碳经济引发的是一场系统的技术革命,只有使“技术范式实现一次重大的飞跃性转变,才能支撑起这种新的经济模式的发展。”[7] 倡导低碳消费文化是关键环节
创新低碳技术只是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发展低碳经济还离不开低碳消费文化的价值引导和滋润。低碳消费文化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软实力。消费文化是指一定时期人们在消费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消费选择和消费行为的总称,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文化主导着人的消费行为、消费偏好、消费习惯、消费选择,而不同的消费文化对经济发展必然产生不同的影响:一次性的、便利的、过度的、奢华的、攀比性的高碳消费文化刺激了高碳经济的快速增长,这是以资源能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为代价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增长。发展低碳经济,就必须重塑消费价值理念,培育全民低碳意识,营造低碳消费文化氛围,摒弃高碳消费,自觉地进行低碳消
费。
所谓低碳消费,也可以说是生态文明消费或绿色消费,是指在满足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适度的、绿色的可持续消费。
首先,低碳消费是适度消费。
适度消费不是过度消费,而是“满足人基本生存需求的消费,是人的生存和 [8]发展所必需的消费”。而过度消费是超出实际生活需要的、不必要的消费。如:高温30度就开空调,一个半小时洗一次澡,点的菜吃不完剩一大半等等就是过度消费的表现。过度消费就是浪费,加速了资源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
适度消费是在自然资源、能源可承受基础上的消费。地球上的资源能源是支撑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最低限度的资源能源支撑,社会既不可能存在,也不可能发展。而地球上的资源、能源是有限的,很多是不可再生的,只能满足人的消费,不能满足人的浪费;不是仅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而是属于子孙万代的。所以,消费必须考虑地球的可承受能力。
适度消费不是奢华消费,而是与国情国力相适应的消费。奢华消费是对商品所代表的社会符号的消费,追求的是时尚,满足的是心理上的需要——把奢侈品作为自己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标签,满足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和虚荣心。奢华消费实质上是身份消费、炫耀消费、面子消费。人们在物质消费的世界里迷失了自我,误将消费品与人的价值等同,把消费什么、怎样消费视为衡量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生存价值、尊严的重要标志,把物质享受作为追求的目标和幸福的标准。2008年我国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四位,而人均国民总收入排在世界100名之后。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仍然属于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但截至2009年,“中国奢侈品消费总额已增至94亿美元,全球占有率为27.5%,并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仅次于列首位的日本”。[9]照此下去,也许到2012年中国就能成为世界第一奢侈品消费大国,这与排在100位之后的“中等偏下收入”的国情是极不相符的。这种消费文化和价值观念不仅造成了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而且造成了年轻的“月光族”、“年清族”茁壮成长。尽管他们的收入不足以支持其消费奢侈品,但他们却愿意倾其所有、甚至不惜透支信用卡购买奢侈品。
其次,低碳消费是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是自觉不使用或抵制环境影响因子大的“黑色”产品,而使用那些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既不污染环境、自身也不被污染,既有利于环保、又有利于健康的绿色产品的消费。
绿色消费是把产品的使用价值用干榨净、以减少对环境排放的消费。绿色消费消费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满足的是人的实际生活需要。一件消费品只有当其物质结构完全遭到破坏、丧失了作为该产品的使用功能时,才不再具有使用价值,而不是仅仅因其不再时尚就要被扔掉,再去购买符合新时尚的消费品。
绿色消费是循环消费而不是一次性消费。一次性消费是用完就扔的消费。一次性餐具、一次性牙刷、一次性水杯、一次性尿不湿等等。一次性消费在给人们带来方便、快捷的背后是触目惊心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仅以一次性筷子为例:“我国每年生产一次性筷子1000万箱,需要500万立方米木材,砍伐2500万棵树木”。[10]这还只是产品本身所耗用的资源,还不包括开发、采购、投产、包装、运输、销售等环节所消耗的能源和社会资源。可见,一次性消费是典型的高碳销费和不可持续消费。而循环消费是当消费品的使用价值在这一个环节上用完后,还要使其在其他方面反复、循环利用,真正做到物尽其用,从而减少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排放。
倡导低碳消费需要澄清几个认识上的误区:
第一,低碳消费不是守财奴式地遏制消费,而是要摒弃消费主义文化所鼓吹的过度消费、奢华消费及一次性消费。过度消费超出了实际生活需求;奢华消费是一种不理性的盲目追风消费、炫耀性消费,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并以此作为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所在;一次性消费只考虑方便和快捷。这几种消费价值理念都是把地球资源能源看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聚宝盆,能够无限消解废气、废水、废物的垃圾桶,根本不考虑自然界的承受能力。而低碳消费是崇尚节约的合理消费。低碳消费文化倡导在满足自己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同时,也要注意节约资源能源、把二氧化碳排放控制在合理的限度之内,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第二.低碳消费不是贫困消费。贫困消费是基于生产力水平落后、物质财富匮乏基础上的消费。贫困消费的消费结构单
一、水平落后,是谈不上消费理念和消费价值引导的被动的、没有选择余地的非理性消费。而低碳消费是在生产力水平高度发展、物质财富丰富基础上的消费, 是在正确消费价值理念指导下、对异化消费所造成的环境问题的理性反思,对消费文明的积极重建。它把人类的消费行为纳入生态系统之中,使之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是一种高层次的理性消费。低碳消费体现了后现代人高境界的人生态度,高品位的精神诉求、高层次的精神文化内涵,是一种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
第三,强调低碳消费与经济发展并不矛盾。有人说,要发展经济就必须刺激消费,没有消费如何能拉动经济? 低碳消费不是不让消费,而是反对浪费,主张科学、合理的健康消费。有什么样的消费模式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模式,“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具有导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往往会带动一个新的产业出现。” [11]以公众的低碳消费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发低碳产品技术,向低碳生产模式转变,并进而刺激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形成、带动低碳经济快速发展。事实正是这样。短短几年间,低碳经济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并正在成为世界经
济发展的新支柱。有关机构研究统计,“低碳行业2008年收入大幅增长75%,其中上市企业营业总额达5340亿美元,超过航天与国防业5300亿美元的营业总额。预计到2020年,该行业的年收入将超过2万亿美元。”[12]
以低碳消费文化理念为指导,变高能耗的过度消费为适度消费、奢华消费为简约消费、黑色消费为绿色消费、一次性的便利消费为循环消费,由此推动经济由高碳向低碳健康发展。
3践行低碳生活方式是根本保证
低碳消费文化只是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种价值导向,只有践行低碳生活方式,才能使低碳消费文化从理念变为扎扎实实的具体行动,才能实际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低碳生活方式是相对于高碳生活方式而言的。以往城市居民、尤其是都市白领的生活可以说都是高碳生活。比如,“你乘飞机旅行2000公里,就排放了278 千克CO2;用100 度电,就排放了78.5 千克CO2;自驾车消耗100 公升汽油,就排放了270 千克CO2;拥有100平米的住房、一辆轿车的三口之家,一年就会排放近百吨CO2。”[13]可见,在我们享受着丰富多彩、方便快捷的现代化都市生活的背后,是巨大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如果继续享受高碳生活,不仅地球资源承受不起,而且随着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气候的日益恶化,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也会受到威胁。所以,实现生活方式的转型,由高碳生活转向低碳生活,不仅势在必行,而且迫在眉睫。日本就把转变生活方式作为减排CO2的关键。
所谓“低碳生活(low-carbon life)”,就是指最大限度地减少饮食起居中所耗用的资源能源量,从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生活。简而言之,就是节能减碳的生活。
低碳生活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有人说,过低碳生活是环保主义者、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的事,与我们普通个人无关。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碳足迹,尤其是城市居民的一些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每天都在产生巨大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比如:乘电梯、开空调、开私家车、吃快餐„„可以说,哪里有能源消耗,哪里就有CO2的排放。碳排放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因此,从身边的点滴做起,减少个人碳足迹,过低碳生活,做绿色公民,阻止全球变暖,每一个人都责无旁贷。
低碳生活不是遥不可及,就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有人认为,低碳生活作为一种理想化的生活方式,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距离太远。其实,低碳生活不是遥不可及,而是触手可及、人人都能做得到的现实生活。比如,不用时随手拔掉电源插头,减少家用电器的“待机能耗”,“仅彩色电视机一项,一年就可节省电力几百亿千瓦时,相当于几个大型火电厂的发电量”[14];尽可能踩自行车或乘公交车上下班,少用或不用小轿车,仅此一项,每年就可节省近53亿升天然
气,减少150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还锻炼了身体,是不花钱减肥的最佳途径;尽可能少用或不用塑料袋,不仅可以遏制白色污染,还可以节约生产塑料袋的石油资源,从而减排二氧化碳。节能就意味低碳。低碳生活是每个普通公民都能做到、而且都应该做到的。
低碳生活不会降低生活质量。低碳生活并不意味着刻意节俭、放弃一些生活享受,过苦行僧式的生活。低碳生活与其说是一种生活方式,倒不如说是一种修养、一种生活态度。只要思想上重视节能减碳,并愿意身体力行,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形成一种习惯,你就是“低碳族”,过的就是优雅而时尚的“低碳生活”。比如:随手拧紧水龙头;随手关灯;尽可能少用纸张,多使用电子文件;不吃反季节蔬菜水果;盛夏时,在身体可容忍条件下,把空调温度调高一度;尽可能不到空调健身房、电动跑步机等人工环境中进行健身,多到自然环境中进行有氧锻炼;使用太阳能、生物质能、氢能新能源汽车;随身携带水杯,少用一次性木筷、纸杯、纸巾,重拾手帕,不仅保护了森林,而且手帕绝对比纸巾更富有人文意蕴。这既是一种良好习惯,也是环保人士的标签„„如果你能够主动购买碳汇林或种树,那就是造福人类的、称得上高层次的低碳生活。“碳汇”是指自然界中碳的寄存体,森林植被是地球上存在的巨大的碳汇。研究表明:陆地森林植被的生长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吸收并将二氧化碳固定在森林生物有机体中,“每年森林植被净碳吸收量约10 亿到15 亿吨。”[15]因此,植树造林并不是简单绿化生态环境,而是生物固碳、扩大碳汇、减缓温室效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发展低碳经济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可见,低碳生活就是返璞归真、多与自然亲近的生活;就是简约素朴、更自然、更环保、绿色健康的生活。低碳生活不为面子、身份、地位所绑架、是实实在在的真生活。低碳生活不是降低了生活质量,而是提升了生活的品味。这是有知识、有修养的后现代人所追求的高品位、高层次、高境界、高水准的生活,是符合时代潮流的最时尚的生活方式。
总之,发展低碳经济是一个涉及到技术、消费观念及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对低碳技术、低碳消费文化、低碳生活方式统筹把握、系统思考,才能实际推动低碳经济的顺利发展。
附:低碳经济相关资料
“科技是生产力(或第一生产力)。”其实,在“低碳”诉求的今天,科技是生产力之说已经不是提高生产效率那样简单了,它涉及到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的演变,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均资源和人均能源相对贫乏,家庭的教育投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较高的大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政治改革动力的意义更是不同凡响。
人们世俗观念中的“科技”其实仅仅是人类生产方式从狩猎、农耕过渡到大规模制造等一系列演变中的一个阶段的智力生产活动。人类通过机器的发明和使用突破了自身在体力上的极限,通过所谓电气化(包括今天的数控化),在一些领域突破了自身的运算极限,提高了机器的效率。所有这些可归结为人类的生产效率,同时也是向大自然索取的效率大大提高了。于是,人类在享受科技成果的同时也为自身的未来积累着隐患,即向大自然过度索取的隐患,如资源和能源的枯竭、环境生态的破坏、动植物物种的濒危以及人类自身的过度繁衍。所有这些揭示了一个事实:大规模制造作为人类生产方式主流的阶段该结束了。
问题的关键在于结束了又如何?人类拿什么来代替大规模制造所提供的生活资源和感官享受?靠什么来再生已经被过度索取的地球?毫无疑问,人类不可能回到农耕和狩猎的时代。即使人类有此决断,地球上也没有多余的农田可耕、没有足够的猎物可狩了。人类只能向前走,采取以更加聪明、合理而有节制地利用自然资源的方式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以精神和身体的更加健康赢得幸福的感觉。要实现这一点,人类只能靠更加人性的人文、更加理性的科技,以及为此提供保障的更加公平和谐的社会结构。如果我们仍然相信历史唯物主义,在实现新型的人类生产方式、社会结构和人文意识时,显然以科技为基础的人类生产方式的进步是最基本的动力。
上述认识自然地导致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开创了以大规模制造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时代的科技将无可代替地成为终结这一时代的推手,其主要特征是通过科技使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消费以质的提高来代替量的提供。举例来说,我们今天的住房在夏天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来抵消由充足的太阳能造成的炎热。这在能源的利用上是多么不合理的现象。如果我们的建筑物能够将与太阳能相互作用产生的能量形式变为热能以外的能量,岂不既省却了空调,又多出了房屋供电?再说我们的世博 会,各国展馆中越来越多的科技和人文信息是通过光电媒介展示给世人的。既然如此,如果我们用更生动、形象、如同身临其境的全息影像表达方式,一届世博会是否可以在许多城市同时开办,实体馆和光电虚拟馆(在某一城市是实体馆)构成完整的世博园,从而省却大量人员的交通消耗?另外,同新能源产业并行,整个生物医药产业基本上属于主要靠科技而不大量消耗资源的人类追求健康和幸福的方式。这些例子说明科技在低碳经济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科技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进步的推动不是孤立的,与人文观念和政治经济制度有着密切的互动。我们仍拿房屋和太阳的相互作用说事。作为太阳能变为电能的光电材料主要成分的硅元素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元素之一,而让建筑物的屋顶和外墙(至少向阳的部分)统统覆盖太阳能电池板却成本不菲。这是由于太阳能电池板的技术附加价值及附加价格太高,人们消费不起。但是从逻辑上说,人类能够消费得起再用若干年便枯竭的化学能源,却消费不起可从太阳能得到再生的能源,一定是人类社会中的经济关系没有理顺。我们的经济关系尚未
适应技术的生产和高度人性化的服务成为人类消费资源的主要提供渠道的时代。我们的人文观念更没有达到使上述经济关系呼之欲出的水平。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核心是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人们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因此,谁率先抓住机遇,在低碳经济领域优先布局,率先集成科技力量,构筑创新平台,进一步加强以低碳技术为主要方向的自主创新和产业化,加速战略性新兴低碳产业的发展,谁就能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抢占“制高点 ”。正是基于此,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纷纷聚焦发展低碳经济,调整科技发展战略,加大科技投入,布局新的科技增长点,以其在未来的经济发展和激烈竞争中赢得先机。积极开发低碳技术,加强科技储备。
当前经济形势与宏观调控政策 篇6
邱健
当前,我国正步入增长动力切换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在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经济形势下,近期国家宏观调控节奏和政策取向已相机调整,侧重点由稳定经济增速转向保障民生与促进增长的健康可持续。从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和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关精神来看,一些关键领域的改革即将启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将成为贯穿明年乃至整个“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
我国正逐渐步入增长动力切换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
从外部形势看,全球复苏总体态势不变,但基础仍不稳固,我国目前尚不会面对主要经济体过早退出刺激政策的风险。从国内情况看,经济增速趋缓,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我国正逐渐步入增长动力切换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
1.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出现滞胀特征的风险加大。从短期看,在库存回补结束、刺激政策边际效应递减、基数抬高等因素影响下,我国经济周期进入增速逐步回调阶段。从三季度国内产成品库存指数下降趋势判断,我国已结束上一轮库存回补周期,制造业再次进入去库存化阶段。1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5.2%,连续第四个月出现回升,但主要得益于购进价格指数的持续走高(11月购进价格指数再度大幅上升至73.5%,创下2008年7月以来最高值),与当前原材料价格上涨密切相关。其中,11月份新订单指数、产成品库存、生产指数虽呈现上涨,结合近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电量同比增速趋缓判断,很可能是在强烈通胀预期下,企业为应对通胀而加大采购,同时降低销售量并增加库存所导致的囤积现象,不容盲目乐观。
从长期看,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制度性、结构性问题显现。一是通货膨胀将向成本推动和需求带动的双轮驱动型转变。流动性过剩与资本异常跨境流动依然突出。同时国内环境资源约束趋紧,要素价格形成和环境有偿使用机制改革将推动资源品价格向供需均衡水平回归,并促使企业的外部成本内部化。熟练工人开始出现大范围短缺,劳动力成本也将不断攀升。二是随着国际经济政治格局调整,中国经济发展内外条件的基本面出现重大变化,投资驱动和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难以为继,依靠粗放式要素投入推动低层次产能扩张的经济增长模式已到了发展的临界点。而国内制造业优化升级的难度将不断加大,新的经济增长点尚有待形成。
2.房地产市场观望期过长可能导致多方面不利影响。自今年4月国家出台一系列调控措施以来,国内房地产市场总体量跌价稳态势明显。虽然在“金九银十”的传统销售旺季出现了一次集中释放的小高潮,但观望情绪依然浓厚,加息政策的影响已开始显现。一是房地产企业资金回笼速度明显放慢,资金链断裂风险加大。二是从近期房地产开发贷款环比增速明显下滑来看,房地产开发商特别是中小开发商资金压力趋紧。在开发商今年1—11月的资金来源中,银行贷款占比已由年初的24%下降到17.79%,自筹资金占比上升到37.66%。市场退出加快将可能导致市场垄断程度提高、市场活力降低,并引发下一轮商品房供给不足。此外,住房销售面积明显下降将对家具、家电、建材和装潢等相关产业带来不利影响。观望期过长、政策前景不明朗,也使消费者、金融机构、开发商、相关中介组织等市场主体难以形成合理预期,给经济活动带来较大不确定性。
3.地方投融资平台清理增大融资紧缩压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通过地方平台内部操作,部分银行贷款摇身一变,以自筹资金形式投入项目建设,从而撬动更多贷款,使之实际使用信贷资金可能超过金融主管部门的统计数字。由于地方平台融资规模巨大,一旦清理规范工作的力度失度,将通过融资需求萎缩间接导致宏观紧缩效应,变相加快刺激政策的退
1出速度,加剧经济波动。同时,在清理规范过程中,多数商业银行实行“只收不贷”,流动性投放减缓,信贷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力明显弱化。部分平台承担的建设项目可能出现资金链断裂,继而波及在建工程的后续投资及前期已投放贷款的还本付息,形成“烂尾工程”。此外,2012年左右将进入地方融资平台还本付息的高峰期。在加息政策背景下,企业资金成本上升,由于地方平台普遍采取借新还旧机制,平台融资困难将可能导致平台偿债风险提前暴露。加之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对于项目投资拉动依赖更大,地方平台清理可能拉大中西部地区与东部经济增长速度的差距。
4.防治恶性通胀成为当前最紧迫的问题。当前我国仍处于信贷天量扩张的滞后影响期,通胀呈现成本和需求双轮驱动特征,正日益从农产品和住房价格引起的人工成本上涨向全社会生产服务成本上涨转变,从供需结构失衡引发价格上涨向预期下自我生成的通货膨胀转变,从一般商品服务价格上涨向资产与消费品交互推动型价格上涨转变。
11月份,CPI同比上升5.1%,已连续10个月高于2.25%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10月20日起上调到2.50%),创下28个月来的新高。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及收入分配改革不断推进,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成为长期趋势。在实际存款利率为负的情况下,银行体系窖藏资金的能力明显减弱,银行存款在房地产市场调控和资本市场持续震荡下,大量进入农副产品市场进行投机保值,不利于引导流动性注入实体经济。同时,今年以来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频发,国际粮价持续上涨,近日美二度启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更加剧美元跌势,推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增大国内物价上行压力。
内外经济形势与十二五时期改革发展指向,将构成我国下一步调整宏观调控政策的主要依据
1.城市化将成为我国经济结构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抓手。从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建议重要表述的变化,及近期政策调整所释放的信号来看,“十二五”时期我国将以发展现代城市群、加快推进城市化为抓手,推动整个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通过发展现代城市群,突破城镇化这一过渡形态的约束,向与工业文明和现代市场经济相伴生的城市化这一高级形态转变。
城市化的进度加快,将推动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加速增长,对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内需发挥重要的导向与促进作用。特别是针对当前经济增速下滑态势,可通过加快市政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保持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同时,城市化进程还将提高实体经济领域的资金回报率,将剩余流动性吸纳到与实体经济有关的领域。
2.货币政策继续总体趋紧,人民币汇率改革加速推进。世界主要经济体推迟退出刺激政策,为我国相机调整政策重点,压缩高能耗与过剩产能,组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回收流动性腾出空间,特别是缓解了采用价格型工具应对通胀压力和资产泡沫的后顾之忧。预计后期国家将会立足保障民生,侧重币值稳定目标,继续实施货币政策结构性微调。一是灵活运用数量型工具,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继续放慢货币投放速度。但年初预定的 7.5万亿元信贷控制规模将出现松动。二是进入新一轮加息周期。通过削弱当前国内实际利率过低、资金为对冲通胀风险而购买甚至囤积部分商品以保值增值的动力,从根源上抑制当前资产泡沫和部分农产品价格不合理上涨的势头。预计如果近期CPI同比涨幅继续高居不下,央行将很可能再次加息。三是除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常规手段外,还将从宏观审慎的角度,强化对杠杆率、存贷比、资本充足率等指标的监控。
从汇率政策来看,美元二度启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加剧美元跌势。在人民币尚未与美元脱钩的条件下,也将削弱人民币对其他主要货币的升值速度。为化解当前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有效控制输入型通胀势头,并减少资本跨境流动带来的货币被动投放,预计我国将继续推进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人民币将进一步升值。
3.配合产业政策,着力优化财政支出与信贷结构。为对冲经济下行压力,满足在建项目
后续投资需求和既定投资建设需要,扩大社会消费需求,中央将继续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财政支出突出促进结构调整、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向“三农”、保障性安居工程、卫生教育等民生领域倾斜,并加大对节能环保、自主创新、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的支持,力求方向明确、进度均衡、力度适当。基础设施投资则主要保证在建项目投资需要。
信贷政策将重点保证流动资金需要和重点建设项目资金需要,加大对就业、“三农”、助学、灾后重建等经济社会薄弱环节,以及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移、节能减排等关键领域的支持力度,有效缓解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同时,确保符合条件的中央投资项目配套贷款及时落实到位,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提高用于技术改造、中小企业、消费以及支持存量调整的并购贷款比重,着力优化信贷结构。
4.资本市场可能扩容。针对当前市场流动性充足,通胀及资产价格泡沫压力依然较大的局面,且从吸纳流动性方式的安全性、积极性和建设性来看,在对募集资金严加监管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引导资金进入资本市场,不仅有利于疏导吸纳过剩的流动性,避免其进入农产品和房地产投机投资领域,降低通货膨胀压力,还有利于促进资本的形成,进而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未来证券市场扩容的步伐将可能加快。
5.清理规范地方投融资平台的节奏和力度将微调。全国性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还本付息高峰期将于2012左右来临,届时地方平台所诱发的财政金融风险可能加大。预计国家有关部门会抓住高峰年来临之前的缓冲期,加快进行规范清理和风险排查。同时,为避免引发融资需求萎缩和宏观紧缩效应,预计国家将进一步区别政策对象、细化分类处理,并适度调整清理工作和力度和节奏。此间如果调控失度或出现严重的风险暴露,中央很可能通过再次放松流动性以实现风险展期,避免大规模融资紧缩对经济的破坏。
6.房地产市场调控将长期持续,并逐步调整侧重。本次调控是国家具有综合性、长远考虑的战略举措。如果不出现经济明显下滑,国家将继续保持政策压力相对稳定。预计短期将重点贯彻执行好已出台各项政策,不会继续密集出台相关抑价措施,中长期针对购房群体和商业银行的部分限购措施则将逐步退出,对房地产的调控侧重点将从直接针对购买行为转向增加供给并改善供给结构,从权宜性的调控手段向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制度建设切换。
一是房产税改革试点可能逐步推开,通过引导对中长期房价的预期抑制市场投机活动。二是将大力构建多层次保障性住房体系,重点加强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建设。鉴于全国大范围推开房地产税制改革尚需时日,短期内难以发挥较大作用。因此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将是今后一段时间调控房地产市场的重要手段。同时,保障性住房建设还将为我国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创造有利条件,在不影响住房总供给的条件下,兼得改善民生与抑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两利。
此外,针对近期房地产调控和加息政策背景下开发贷款环比增速和房地产新开工项目数急速下滑态势,国家可能加大对中小开发商资金筹措难等问题的关注,采取相关措施,防止因大面积出现开发企业资金链断裂而引发新一轮商品房供给不足。
7.一些关键领域的改革将启动。“十二五”时期,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将启动。譬如,将启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大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将深化农村产权改革,促进土地依法流转;将启动房产税改革,培育地方主体税种,并赋予省级政府一定税政管理权限;将试点存款利率适度上浮,通过金融要素定价机制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等。这些改革的推进将进一步释放出中国经济的活力,从体制机制上切实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探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与财政政策 篇7
(一) 中国经济在动荡中前行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 我国经济卷入一场浩劫, 各行各业都受到一定影响, 很多企业濒临倒闭, 社会失业人数增加, 经济水平下降。此次金融危机持续了5年, 其影响规模巨大, 以至于众多经济学家将其称之为百年难得一遇, 我国政府通过宏观调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改善经济, 虽然近几年经济开始慢慢复苏, 但依旧在动荡中前行。根据以往经济发展规律, 金融危机具有周期性和结构性的特点, 在二次大战之后西方国家出现的经济危机, 我们总说它的突出变化是周期缩短, 原来7、8年一次, 后来5、6年一次, 3、4年一次, 甚至是2、3年一次。为应对金融危机, 各国都开始积极调整经济结构, 比如美国、欧洲、日本等, 而中国的经济结构本来就没法和这些发达国家相比, 因此, 截至目前中国的经济结构还不是很合理, 这也是中国经济在前进中充满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 GDP增速持续回落
2011年我国G D P为473104亿元, 2012年我国G D P为519322亿元, 2013年我国G D P为588019亿元, 2014年我国G D P为635061亿元, 可以看出2011-2014年我国G D P整体呈上涨趋势, 但增长速度持续下滑, 2013年G D P增速为7.7%, 2014年下滑为7.3%。虽然增长速度持续下滑, 但G D P整体水平还是很乐观的, 2014年我国G D P水平首次突破10万亿美元, 这一结果虽然比美国要晚上13年, 但对我国而言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因为截至2014年, 我国和美国是全球仅有的两个国家G D P超过了10万亿美元。2010年中国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2年中国经济总量首次超过美国一半;2013年, 中国经济总量已约为第三大经济体日本的两倍, 经济总量已于超过了整个欧元区;2014年中国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美元, 将意味着与美国经济总量差距进一步缩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对我国2014年的G D P增长速度的预测分别为7.5%和7.7%, 由于近几年我国G D P增长速度有所回落, 2014年的增长速度并没有预期高, 而是相对2013年有所下滑。
(三)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中速增长阶段
对于中国的经济形势的研究相当多, 对于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探讨各研究者都提出了不一样的意见, 有的认为经济运行规律呈V字型, 有的认为呈W字型, 有的又认为是呈L字型, 但无论呈现何种规律, 都持同一种观点, 就是我国经济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例如, 有的研究者认为中国经济运行规律呈V字型, 就是说如果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从11%下滑到6%, 未来还是会从6%上升至11%, 国家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我国经济的调控使得经济发展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周期性。
然而, 我国经济的发展除了带有周期性规律之外, 还呈现结构性发展特点, 并且这种特点的影响程度还超过了周期性特点。正如事态的发展具有阶段性, 中国的经济亦是如此, 会有发展初期, 成熟期、发展期等结构, 经济增长也不例外, 就目前中国的经济形式而言, 经济增长处于中速增长状态。
二、中国财政政策的配置
(一) 积极财政政策是扩张性操作的“主攻手”
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在经济低迷时期, 政府宜采用积极的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财政政策, 而具体的货币政策今年和往年有所不同, 今年的广义货币供应量高于去年, 货币供大于求, 理论上会导致利率下降, 物价上涨, 带动经济的发展, 但实际上, 这种扩张型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却比以往下降了, 这是因为政府在控制物价和防范金融风险两者之间中和了。这说明, 财政政策对经济格局的发展相对往年有所增长。因此, 2014年, 国家在实施扩张型财政政策时, 要考虑到其对整体经济的影响度有所增长, 要合理使用。
(二) 补赤、减税、扩支是积极财政政策的三个支点
政府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无疑就是降低税收或增加政府支出, 降低税收相比增加政府支出带来的扩张效益要小些, 并且二者对经济运行的作用方式也是不同的。降低税收, 意味着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 居民消费增长, 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 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中用于投资的部分更多的是转移到市场而非政府, 可以减少政府粗放型投资。政府的税收来自企业和个人, 个人主要缴纳个人所得税, 企业的缴税类型主要是流转税和间接税, 政府在实施扩张型财政政策降低税收时, 要充分考虑我国的税收结构, 明确哪些税收该减, 减税方面企业和个人减税比例多少更为合适, 能更有效地影响经济, 这都是政府实施减税政策所要顾及的。
增加政府支出在传统宏观调控政策中起到过重要作用, 但今年相比往年也发生了一定变化, 主要是经济形式和政策布局发生了变化。今年, 在政府支出方面做出了严厉调整, 要求各级政府要勤俭节约, 严惩贪污受贿官员, 将政府支持用于利民、惠民项目之上, 增加对人民群众的补贴, 通过法律制裁的强制手段降低贪污受贿带来的政府支出的流失。2013~2014年, 政府扩大支出的重点主要是民生方面主要是教育, 医疗卫生, 社会保障, 保障性安居工程, 农业、水利、城市管网, 社会事业, 节能减排和生态工程。这说明, 政府将政府支出重点用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提供社会保障方面, 这种政府支出的增加是从两方面相互作用的, 一方面政府直接增加政府支出, 另一方面, 通过缩减政府开支间接性增加政府对社会的支持, 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结语
分析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 虽然经历2008年金融危机, 经济一直处在复苏阶段, 但整体而言, 近几年中国的经济是逐渐增长的, 中国经济在动荡中前行, G D P逐年增长, 每年都有一定突破, 只是G D P增速持续回落, 另外,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中速增长阶段。针对中国目前的经济形式, 结合中国政府的财政政策, 我国目前实施的是扩张型财政政策, 主要是通过降低税收和增加政府支出。
参考文献
[1]高培勇.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与财政政策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 2013 (8) :23-25.
[2]魏志红.浅谈我国当前经济形势与财政政策之间的关系[J].现代商业, 2014 (9) :77-79.
经济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篇8
关键词:经济企稳 财政政策 着力点
与前几年不同,2013年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背景是经济企稳而不是经济偏冷。因此,积极财政政策需要兼顾结构调整和逆周期调节的双重需求,以结构性减税为重点,着力于促进结构调整,保障和改善民生,并注意化解和防范地方债务风险。
当前经济形势总体企稳
回顾2012年,我国经济在面临中长期结构调整压力的同时,遭遇了外需下滑的挑战——前三季度出口对GDP的贡献率是-5.5%,下拉GDP0.4个百分点。受此影响,全年经济增速十余年来首次“破八”,按可比价格计算,较上年增长7.8,并在下半年缓慢回升。预计2013年中国经济仍将延续上年温和回升的态势,经济运行总体趋于稳定,经济增长速度预计为8%左右。
随着城镇化继续推进,基础设施投资有望成为将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消费方面,2012年消费对GDP的贡献率比资本形成高出1.4个百分点,连续第二年高于投资。伴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2013年消费需求将有稳步提升。在出口方面,虽然2012年底对美、欧两大贸易伙伴的出口均有回升,增速反弹至14.1%,远超市场预期,但是鉴于外部环境并没有明显好转,出口低迷的情况仍将延续。
过去几年转方式、调结构的努力为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益和质量打下了基础。2012年国家加大了对节能减排的财政投入,成效显著。天然气、水电、风电、核电四种能源消费的占比较2011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降速提高1.6个百分点;服务业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连续第三年增加;在传统产业增速回落幅度加大的同时,新兴产业增速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将为2013年经济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013年经济总体出现复苏态势,但在201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13年的“两会”上,财政政策被定调为“积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既能满足结构调整和逆周期调节的要求,也现实可行。
(一)结构调整和逆周期调节需要财政给力
结构调整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长期任务,需要政府政策给予引导。相对于货币政策而言,财政政策在区域和城乡统筹、收入分配、产业结构等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效果更加明显。财政政策调整结构既有利于释放短期需求,又能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引擎。2013年经济增长最接近于自然增长,全年经济平稳运行、物价温和上涨但总体水平可控,也为结构调整提供难得的时机。
国际国内的一些不确定性因素也要求财政政策在近期逆周期调节中发挥作用。从国内来看,投资的边际效应开始递减,受房地产政策调控的影响,保障房投资增速明显减缓;受出口形势的影响,出口拉动的制造业投资动力不足;公路、铁路、地铁、水利等基建投资仍有一定增长潜力,但能够带来显著经济效益的项目数量相对减少。另一方面,政府扩大消费政策难度加大。刺激消费的政策效果将出现递减,如汽车下乡、家电下乡、税收优惠政策,透支了未来消费,进一步扩大消费的难度加大;受制于体制机制(如收入分配制度)的约束,扩大消费难以有大的起色;房价高企也阻碍了消费需求的扩大。
从外部环境来看,2013年世界经济复苏依然存在诸多不确定。2013年德国有望复苏并带动欧洲整体经济增长,周边国家仍处于衰退,经济下行风险依然存在。美国方面经济复苏依然乏力,尽管在2012年第三季度取得了3.1%的环比增速,但是第四季度回落至0.9%。“财政悬崖”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可能会导致2013年美国的经济增速有所下调。日本经济增速逐季下滑,重陷衰退可能性较大,加之受到钓鱼岛问题的影响,中日经贸急剧降温。总之,面对国内短期需求收缩、中长期潜在增长率下降的叠加情况,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确有必要。
(二)积极财政政策操作可行
1.财政实力增强
自分税制改革以来,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财政收入从1994年的5218.1亿元上升到2012年的117210亿元。伴随着2013年的经济回暖,国家财政收入会进一步增加。不断增加的财政实力,为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财政风险可控
衡量财政风险最重要的两个指标是财政赤字率和财政债务负担率。从当前的指标来看,这两个指标都在政府的可控范围之内。
首先是赤字率不高。2011年中国财政赤字8500亿元,赤字率为1.8%;2012年财政赤字为8000亿元,赤字率为1.5%;2013年拟安排财政赤字1.2万亿元,赤字率在2%左右。2011年的欧元区17国赤字率为4.1%,2013年美国赤字率预计为5.3%,英国、西班牙、希腊等欧盟成员国赤字率将高达6%左右。相比之下,中国的财政赤字率明显低于许多发达国家。
其次是财政债务负担率总体可控。2011年中国中央政府国债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国债负担率)很低,只有15.3%,2012年为15.93%,预计2013年为16%。不过,外界对中国政府债务的担忧主要来自各类地方债。中国《预算法》不允许地方政府直接举债,但地方政府可以绕开《预算法》的规定,通过地方债务平台公司等形式间接举债。特别是为了应对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各地加大了投资力度,通过各类政府性投资平台公司来举债。根据国家审计署的统计,2010 年底中国地方政府总债务规模为10.7万亿元。2012年以来,随着地产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增速的下滑,电热水、交通运输、仓储、水利、教育、卫生等地方国有投资迅速增加,2013年地方平台融资规模有望达到13万亿元。这样,2013年中央和地方债务负担率将维持在39%的水平。再加上政策性银行的债务余额,预计2013年全国总债务为 GDP的 55% 左右,这一比例仍低于多数西方国家 60% 的水平(2012年英国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约为70%,美国为102%,而日本则高达200%)。而且,与多数欧美国家不同的是,中国超过70% 的地方政府债务用于基本建设投资,这些基础设施投资大多有效。这些都表明,中国经济增长的后发优势依然明显,国家整体偿债能力较强。
nlc202309011302
3.政策空间广阔
尽管外部经济环境不明朗,中国积极财政政策仍有较大操作空间。一是扩大投资。中国现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2012年城镇化率为52.57%,而许多发达国家城镇化率超过70%,中国政府在经济建设、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投资需求很大。二是扩大消费。21世纪之前,中国一直是世界上的低收入国家。2000年以后,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开始跨越低收入国家的门槛,进入到下中等收入国家行列。2010年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在中国人均收入逐步提高的过程中,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等民生财政支出将大大增加,这为财政政策发挥作用提供了充足的空间。三是结构调整。中国城乡和区域发展很不平衡,财政政策调整城乡和区域差距任重而道远。产业结构调整的长期性,也决定了财政政策要长期发挥作用。
积极财政政策的几个着力点
2013年积极财政政策要继续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兼顾结构调整和逆向调节的双重需要,推进稳中求进的发展基调。具体说来,积极财政政策可以将以下六大方面作为着力点:
(一)进一步推进结构性减税
减税是2013年积极财政政策的重头戏。在历经扩大公共支出和政府投资的传统财政政策所带来的阵痛(如地方政府性债务迅速扩张、财政金融风险凸显和民间投资受到挤压等)之后,需选择副作用较小的财政政策。加之,2013年经济增长接近自然增长状态,国家没有必要大规模增加开支。积极财政政策的路径和重点由此从增支转变为减税。
中国既可以采取全面、大规模减税,也可以进行结构性、局部性减税。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等外部环境的影响较大,经济增长幅度减缓,但经济运行总体上尚未出现衰退迹象。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任务尚未完成,经济增长潜力依然具备,国家不应大规模减税,只需采取结构性减税措施即可。而且,结构性减税还可配合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防止物价过快增长。
结构性减税不宜消减直接税负担。这是因为:中国直接税占比较低,从宏观调控和财政体制的角度看,中国未来还要增加所得税的比重,如开征房产税和遗产税等;前几年规范和合并了企业所得税,并已经对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一些政策做了调整,以适应扩大消费和投资、促进结构调整的需要,没有必要再降低所得税。相反,结构性减税应从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等间接税入手。考虑到增值税和营业税并行破坏了增值税的抵扣联调,影响增值税作用的发挥,并增加了征管成本,而且增值税没有将第三产业纳入征税范围不利于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中国在2012年实施了一系列力度较大的结构性减税措施,如 1月1日起在上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始启动“营改增”的改革试点,7月31日将改革试点范围分批扩大至北京市、天津市等8个省(直辖市)。2012年,营改增试点地区共为企业直接减税426.3亿元,整体减税面超过90%。其中,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小规模纳税人减税力度更大,平均减税幅度达到40%。结构性减税降低了企业和居民的负担,促进了投资和消费,为经济健康发展做出了贡献。
2013年结构性减税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突破:一是“营改增”的扩围。2013年“营改增”的主要任务是在合理解决试点中出现的诸如征纳成本大、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税负不均等问题的基础上稳步扩大实施范围。二是将合理调整消费税税率结构、征收范围和征收环节。三是进一步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巩固成果,如进一步有选择地降低商品进口环节的关税;继续执行对小型微型企业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对科技进步、自主创新以及文化创意产业加大税收扶持力度。
(二)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2012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新型城镇化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经济发展的重点。
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将更多的依靠市场的作用,政府应当是逐步的、有选择的退出,但由于中国城镇化的市场机制尚不完善,短期内公共支出仍将在以下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一是基础设施建设等传统领域。基础设施项目大多属于非经营性的,其投资主体只能是政府,民间资本、外资的引入存在较大的困难。二是医疗、保障性住房、环境保护等新兴领域。要让已经转移的农村人口逐步融入到城市生活,尤其是让他们能够享受到基本公共服务。
(三)优化经济结构
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是两头受挤。一方面,随着生产要素供求关系的变化,资金成本上升、土地成本上升、汇率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劳动力成本大幅度上升,传统低端制造业开始萎缩,其竞争优势将逐步被印度、印尼、越南等国所取代;另一方面,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和市场绝大部分由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垄断,中国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还未形成。因此,在解决产能过剩、核心技术缺乏、产品附加值低的问题的同时,国家要通过税收、财政贴息、政府采购、基础研究投入等多种方式,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四)发展社会事业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2013年积极财政政策要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适应,继续加大社会事业方面的投入,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是严格控制行政经费等一般性支出,继续向教育、医药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并更加注重提高教育和社会事业的公平;二是继续实施就业优先战略,通过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三是中央预算内投资主要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农业、水利、城市管网等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民生工程,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等领域。
(五)完善强农富农惠农财税政策
“三农”问题依旧是2013年经济工作的重点,财政政策应给予大力支持。2013年积极财政政策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支持“三农”发展:首先是继续加大补贴力度。其次是支持现代农业发展。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大财政专项资金的投入,在农民中普及推广现代农业技术、科学管理方法。第三是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应当转向农村,如改善广大农村的水、电、路等设施的条件。
(六)防范地方债务风险
今后一段时期,地方税收增收困难,社会事业和社会福利支出压力加大,地方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近年来,中国地方融资平台发展迅速,地方债务短期到期规模提高。特别是在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下,地方政府债务有加速累计的风险,政府债务危机有可能在国内一些薄弱环节和地区引爆。建议国家对地方政府债务按照直接显性、直接隐性、或有显性、或有隐性的矩阵分类进行归类,分析每一类债务的规模及其风险,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建设,合理控制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
作者单位: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刘颖 印颖
【经济的形势与政策论文】推荐阅读: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10-13
考研形势政策及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复习指南05-21
形势与政策论文-新形势下的当代大学生使命08-31
形势与政策论文——当前国际安全形势08-24
国内经济形势论文09-28
形势与政策论文创新06-07
形势与政策-论文20106-18
形势与政策期末论文06-26
形势与政策小论文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