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经济形势论文

2024-09-28

国内经济形势论文(精选8篇)

国内经济形势论文 篇1

国内经济形势分析

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明年的经济工作。该会议被视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前的“定调会”。会上决定,中国在2012年将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变。会议还提出,要更加有预见性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准确把握好调控的力度、节奏、重点,并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作出预调、微调。

宋颂兴建议,“目前中国经济的增速不可能像前30年一样以10%-20%的高速水平发展,但仍然可处于8%-9%的可持续增长的合理范围内。中国应该在增速回落的同时,重点进行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随着前期政策累积效应的持续显现,内需回落至谷底。政策“微调”已经开始,新增信贷余额有所反弹,预计M2同比增速也将在2012年第一季度出现反弹。随着政策的预调微调,未来经济即将趋稳回升

业内人士分析,今年累计的财政盈余强劲,给予政府更多空间采取行动,实施较大规模的减税。

分析指出,从今年前11个月的全国财政收入增长态势看,2011年实现全国财政收入“超收”1万亿元已无悬念。因此即便把实施财政扩张的一系列因素统统考虑在内,实施一定规模的减税不仅是必要的,也是有可能的。

中国社科院财贸所高培勇预计,迄今为止这一轮反危机操作主要是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来推进,那么在2012年,“减税”而非“增支”将成为积极财政政策的重心所在宋颂兴表示,“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就给货币政策的操作留有余地,使货币政策保持相对的灵活性。积极的财政政策其实属于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一定的货币政策相结合,有一定的负债。”

他指出,市场上对于积极的财政政策有一定的误读,其实除增加支出外,还包括在税收方面进行结构性减税。通过结构性减税,减轻企业负担,保障民生工程。“增加支出和减税两方面需同时进行。”

作为拟定明年经济发展目标和宏观经济政策最重要会议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于本周召开。分析认为,作为中国最高级别的经济形势分析和决策会议,在经济增速放缓、外需下降等复杂形势下,明年中国经济政策何去何从备受各界关注;从以往的经验来看,会议提到的行业会因成为资本市场追逐的焦点。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夕,中央政治局9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了2012年经济工作,提出明年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作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惯例先行会议,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通常被认为是对明年经济政策的重要预判。会议公告称,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继续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三者关系。这为明年我国经济工作和调控政策定下基调。

会议提出要更加有预见性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分析人士认为,目前实体经济下滑势头继续显现,明年财政和货币政策在继续维持“积极加稳健”组合的同时,将向“稳增长”方面有所侧重。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三年,我国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这一基调在2012年继续延续。但与2008年底应对金融危机时相比,明年财政政策支持的重点可能有所不同。首先,明年或更注重促消费,而不是支持新一轮大规模投资计划。其次,财政支出将更好地发挥“调结构”作用,明年保障房、农业水利、中西部开发等领域的财政支预计仍将保持较快增速,而基建等方面则可能持续放缓。

国内经济形势论文 篇2

(一)国际经济危机还将持续

当下世界经济体的表现说明,已经爆发的美债危机和欧债危机只不过是世界经济危机持续的一个插曲。当前世界主要经济体仍然存在若干重大问题。

1、美国经济存在三大问题

一是负债累累。美国目前负债累累,除国债外,还有企业债、金融债等等,累计有60-70万亿,是全球一年GDP的总和。美国如果是普通国家,可能早已破产,之所以不破产,因为它是世界霸主,可以利用美元霸权维持生存。二是实体经济的复苏不如预期。三是失业率偏高,目前依然是9.1%以上。

2、欧盟经济体也存在三大问题

一是欧债危机。二是欧元基础货币过多。欧盟货币统一了,但财政没统一,各个国家发展不平衡,导致一系列的问题。三是欧洲人口老年化以及福利社会问题,使得整个社会前进的活力和动力不足。

3、日本经济不容乐观

日本经济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就一蹶不振,地震、海啸加核辐射的三合一的危机让它雪上加霜,经济出现负增长。

4、新兴经济体通货膨胀严重

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受累于通货膨胀。印度的通货膨胀一度超过10%,俄罗斯也超过10%,巴西超过6%,中国超过6.5%。

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状况我们可以看出,世界经济危机还未结束。过去一两年虽然新兴经济体出现了快速见底反弹复苏,但那是刺激政策刺激出来的,打强心针打出来的。只要强心针一撤,经济就往下走。另外,从历史的经验来看,一场大的危机走出来是要时间的。美国1929年的大萧条经历的时间有两种说法:一是1929年到1934年(5年);二是1929年到1941年(12年);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持续了7年;80年代的美国储贷危机持续了6年;90年代日本的坏账危机持续了8年;90年代后期的亚洲金融危机持续了4年。那么,这场危机跟大萧条相比没那么严重,跟其他的经济危机相比,至少相当,所以指望2-3年过去,没那么简单。所以国际经济危机还要持续。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现状分析,国际经济危机还将持续,国际经济仍将在低位徘徊至少2到3年,我在两年前就作过这样的预测,现在看来已经得到验证。

(二)国际贸易投资和就业形势有所缓解,但仍不容乐观

国际贸易在2009年下降了13%,2010年出现了反弹,2011年虽然也有所反弹,但还没恢复到反弹前的水平,现在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并且这次贸易保护跟以往以发展中国家为主搞贸易保护的特征不同,以前是发达国家强调自由贸易,现在是中国强调自由贸易,这种贸易保护主义的苗头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尤其对中国的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

(三)美元中长期还要贬值

美元为什么要贬值?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分析,美国目前国债高企。美国可以采用以下四种方法来偿还国债:第一、变卖国有资产来偿债;第二、逐步发展经济,发展产业来偿债;第三、借新债还旧债;第四、印钞票还债。美国会采取哪种方式来偿还债务呢?美国会采用第一种方式即变买资产来还债吗?当前美国最大债主是中国,美国不大可能采用此种方法解决债务问题。而采用第二和第三种方法来偿还债务又显得过慢过累。权衡利弊后美国最有可能采用的方法是印钞票,因为这种方法成本低、效应高。而印美元直接好处还有:一是直接形成购买力,作为世界货币可以直接消费。二是直接消减债务负担,美元多了开始贬值,自然债权人就受伤。三是使美国产品出口竞争力上升。四是直接削减财政赤字。五是有利于华尔街金融市场活跃,因为金融创新、金融衍生品都以美元为手段,发行更多的货币就促使华尔街市场更加繁荣。美国现在对美元贬值有恃无恐最大底气在于其所拥有的大量黄金储备,其最坏的处境就是最后放弃美元,重新创造一种新的世界货币,而其却可以轻松凭此摆脱自身巨额债务,所以说美元在接下来的时间仍将持续贬值。

(四)新一轮全球性的通货膨胀难以避免

事实上,新兴国家的通货膨胀已经到来,发达国家的也即将到来,欧盟已达到了3%,美国也超过了2%,未来将进一步演化。第一个原因是各国为了刺激本国经济都采取了低利率的政策,降低利率的政策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低利率可以刺激投资、提振经济;而另一方面却又会引发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第二个原因是各国政府为了维持高增长而采取印钞票的政策,现在很多国家都是通过印发钞票来维持高通胀来刺激经济,导致了高房价,制造了经济泡沫。

(五)全球新型产业结构正在加速形成

新型产业结构形成的标志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实体经济比重上升,虚拟经济比重下降。因为虚拟经济有引发金融危机的风险,所以现在各国都在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二是新兴产业在全球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将上升。所谓新兴产业是指新能源、节能环保等行业。当前全球面临的三大危机——能源危机、环境危机、经济危机的化解都离不开新兴产业的发展;三是新兴经济大国在国际经济中地位上升,西方发达国家的地位将会有所削弱。

(六)世界主要经济体的财政赤字和债务负担将困扰今后一段时间世界经济的发展

随着世界主要经济体政府支出增加,收入相对减少,这就导致国家增发债券。如果政府债券在可控的范围内,还将有利于国家发展,如果超过合理范围就会引发债务危机。

从以上六个判断不难看出国际经济在未来两三年仍不容乐观,上述六大趋势还将继续演化。

二、国内经济形势展望

针对国内形势,两年前笔者就提出过这样的观点:短期乐观(2010年底到2011年底);中期悲观(2011年底到2013年);长期乐观(2013以后)。

(一)短期乐观

2011年我国经济发展,总体上可以总结为三句话:一是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前高后低;二是经济结构以调整为主;三是经济形势进退两难。

上述三大特点集中体现为以下五个指标:

第一个指标是GDP。2011年中国经济比上年增长9.2%(我在两年前预计,2011年的GDP增长保持在9-9.5%之间);

第二个指标是通货膨胀率。2011年初制定了4%的目标,但全年达到5.4%,通胀压力较大。通胀压力大的原因有:一是钞票印得太多,二是输入性的通货膨胀,三是成本推动,四是与土地有关的三大产品价格上涨成为通货膨胀的主要来源,五是投机氛围浓厚;

第三个指标是财政金融的系统风险。最主要是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存在比较大的风险;

第四个指标是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该压力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人民币内在的升值压力和美国给的外部压力;

第五个指标是就业压力。就业压力来自于两个方面,众多中小企业破产和产业升级。

(二)中期悲观

我国经济中期表现也可以概括为三句话:第一、经济形势不那么乐观;第二、经济将处于震荡徘徊阶段;第三、经济将维持这种状态至少2-3年。

1、我国经济发展中期表现的特征

我国经济中期具体表现为经济处于U的下降阶段和底部通道,与刚刚经历的V形反弹不同的是:

一是底部低位不同。底部的高低不同,在V形反弹的低点是2009年一季度,经济增速为6.1%。U形的低点要分情况来考虑,一种情况是在不出现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底部的经济增速为8%左右。另一种情况是在发生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就另当别论,形势将变得更为严峻。

二是底部持续时间不同。V型持续的时间短,而U型的持续时间长,所以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们必须要接受经济增速保持较低的一种局面,必须按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将精力放在调结构、转方式、促改革上去。

三是目标的复杂性不同。V形阶段的目标比较单一,主要是保增长。U形阶段的目标要复杂的多,包括稳发展、治通胀、调结构、保民生等多重目标。

2、十二五期间我国存在爆发一场经济危机的可能

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我们的出口下降,经济增长下降。但是,我们的经济危机还没有爆发,笔者的判断是正在酝酿之中,2013年爆发。

第一,国内经济因素。经济方面的原因引发这场危机爆发的可能性有两个,一个是房地产泡沫破灭,另一个是地方债务危机。这两个问题是相关联的,笔者重点从第二个角度分析,地方政府的收入来源主要有两大块:一块是工商业税收,最近一段时间以及未来一两年,因为很多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不太景气。有些地方政府的工商业税收要相应地减少;第二块收入来源是卖地收入。从2011年开始,很多地方政府卖地已经大规模减少,是前几年的50%,甚至30-40%。前几年都是我们开发商求着政府给地,最近有一段时间开始流行政府问开发商,你什么时候来买我的地?为什么?因为他们已经面临收支缺口的压力,如果土地卖不出去的话,收支平衡就麻烦了。所以工商业税收的减少,以及土地财政收入的减少,有很多地方政府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政府的支出反而是增加的。两大块支出,一大块是通常的支出,从国家层面来讲,是国防支出增加,部队的工资增加,南海、航母都需要增加投入;从地方政府来说,基础建设还要大规模向前推进,3600万套保障房建设需要政府支出,加强社会保障两个全覆盖需要政府支出,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需要政府支出,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需要政府支出,维护社会稳定需要政府支出,所以支出的压力非常大。另一块,之前没有的,现在有了,那就是集中还款期的到来,还本付息的压力巨大。前几年,四万亿的投资,天量的信贷投放,从今年下半年开始,还款期就开始到来了,明后两年要还的有4.6万亿。为什么最近云南公路、上海的城投和长沙的公路等等,开始显示出一些问题,实际上这只是冰山一角,就是因为大规模的集中还款期到来与收入流不对称造成的巨大压力,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到2013年前后,有一部分地方政府可能要破产,当然,这只是理论上分析。这就是财政金融的系统性风险,这是第一个经济方面的原因,引发危机的原因。

第二,国际因素。前几年我们国内经济高速发展,其中有一股重要力量,就是大量的国际热钱流入中国,支撑了我们经济的泡沫生成,热钱是趋利性的、投机性的,说来就来,说走也可以走,主要取决于不同地区的投资的回报利润。之所以现在还留在中国,因为这几年中国经济一直维持高速增长,这些投机的回报还相对比较高,但是中国经济的增速在放缓,经济危机的风险在逐步显现,有一些国际组织开始猖狂做空中国概念股。美国经济现在缓慢复苏,美国美元有可能出现升值,美国也还有可能加息,所以这些国际热钱在某个时候有可能会大规模撤出。这会造成我们中国经济泡沫的破灭,这是我们中国政府不好应对的。

第三,短中长三个周期的谷底可能叠加的特殊因素。短周期就是三五年的周期,目前这个周期的经济正在往下走,到明年可能到谷底。中周期是九至十年左右的周期,大家想想1949年、1957年、1966年、1976年、1989年、1998年,每十年左右一般是要折腾一下的,那么从1998年到现在已经有十多年了,应该来到了。本来2008、2009年应该是要发生的,但后来因为政策把它推后了,但不能推得太远。还有长周期,60年一甲子的周期,易经的周期也到了。所以,2013年前后,中国可能要爆发一场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表现是,部分中小企业破产、部分银行破产、部分地方政府破产,这是我们下一步要面对的局面。

经济危机的爆发往往会引发社会危机。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的爆发并不意味着昏天暗地,我们要用历史的眼光去看。人有旦夕祸福,月有阴晴圆缺,经济发展有周期性波动,这很正常,我们经过这么多年的高速发展,是该歇歇的时候了。暴风雨过后又是一片彩虹,所以到2013年爆发一场经济危机是一件好事,为我们长期发展赢得了机会。同时通过这场危机可以倒逼我们的转型和改革,所以即使经济危机发生也没什么可怕的。

(三)长期乐观

我国经济发展长期(2013年以后)总的形势可用三句话来归纳:一是长期总体乐观;二是长期只能保持7%-8%的增长;三是长期保持这种增长的持续时间为10-20年。

长期保持这种形势必须具备三个前提:一是未来2-3年再没有大的经济危机;二是未来两三年继续维持“十二五“规划制定的调结构、促发展的经济模式;三是在新兴产业有新的增长点出现或技术革命取得突破。

1、中国经济发展为什么长期乐观

我国经济能够在未来20年内保持5%-8%左右的增长速度。原因何在?为什么我国不会出现拉美现象?为什么不会出现日本那样的泡沫经济破灭?

一是结构生产力还将会大发展。所谓结构生产力就是指工业化、城市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所释放的生产力,因为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正处于中期阶段,而西方国家已基本完成,这是我国的优势所在。

二是制度变革的生产力还将大发展,过去重点在经济制度方面的改革,将来还要推进政治、文化、经济、社会、资源环球境五位一体的改革。

三是要素升级的生产力还将大发展,技术进步、人力资本、信息化还有大的升级空间。

2、中国经济在长期为什么只能保持中速发展

一是外需有一部分将永久消失。美国在次贷危机后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高消费、负债消费、超前消费的行为有所收敛,美国国内的消费需求降低必然会引起我国的部分出口减少。

二是内需的扩大受制于深层次的制度变革。政府近年来一直强调扩大内需,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内需不升反降,内需的扩大受制于一些深层次体制的压制,如内需扩张的两个重要支点——汽车和住房消费明显下降。目前中国的经济还是重复以前的依靠投资拉动的老路,因为内需的扩大必须首先增加老百姓的收入,这就涉及到一个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问题,必然牵涉到政治体制改革,但目前改革阻力较大,既有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也有老百姓对改革存在的误解。自从2002年以来,我国政府一直在强调科学发展、和谐社会,但恰恰在这段时间我们的贫富差距在拉大、社会矛盾在累积,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就是因为我们的改革步伐在放慢,在一些重大问题改革上进展不大。科学发展、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等等一系列目标的实现,都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达成。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五年之后在东、中部地区将会出现饱和。过去几十年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政府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拉动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但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是无限期的,据国际经验,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中级阶段会出现一个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增长阶段,但基础设施的使用寿命相对来说较长,在国外我们可以看到现在使用的很多设施都是几十年前建成的,因此我们期望一直以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来拉动经济高增长不太现实。目前我国公路、铁路、港口建设已具备一定的规模,所以在不久的将来,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的贡献度会越来越小。

四是土地财政当作拉动经济高增长的空间也越来越小。因为可供出让的土地越来越少了,房价上涨的空间也不大了,同时农民的土地权益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保障,地方政府通过土地财政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空间在缩小。

五是资源环境的约束。有限资源与无限发展之间的矛盾已为大家所熟知,环境的压力也是逐步增大。我国有14亿人口大规模消费,消费影响环境。目前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发,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世界第一,环境的压力影响到自身的发展。

六是三大红利的减少。一是人口红利的消失。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时代的来临,可提供的劳动力在减少,人力成本面临上升的压力;二是市场化红利的减少。市场将面临从怎么样把蛋糕做大向蛋糕怎么样分的方向转变,更注重效率。三是国际化红利的减小。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增大,GDP排名世界第二的中国正在遭受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国家的围追堵截。

以上六个方面原因决定了我国经济在今后一段时间只会保持中速增长的态势,中国经济的增长率将会渐渐放缓,2015左右将会降到7%左右,2020年将降到在5%的水平,这是一个经济发展的规律性现象,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会经历这样一个阶段,随着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下滑,很多问题会暴露出来,很多企业一直享受着经济高增长的好处,一旦出现经济增长放缓,部分企业将面临倒闭风险。

三、企业面临的机遇、挑战与投资策略选择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机遇与挑战并存,将面临一个比较大的调整期。企业应有充分的准备。

(一)企业面临的新机遇

1、国际产业转移和重组带来的新机遇

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出新的态势,不仅制造业向中国转移,而且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也呈产业链形式向中国转移,国内企业面临承接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移的新机遇,而且国际产业在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正在进行重组,现在我们可以借机进入国外的一些高端技术产业,实现企业重组兼并和自身技术实力的跨越式发展。

2、新一轮全球性的技术革命正在取得突破带来的新机遇

每一次经济危机都会引起一轮新的技术革命,新能源、环保、信息技术等正在酝酿一场新的变革,我们可以借机实现后发赶超。

3、消费结构升级带来的新机遇

住房、汽车未来还有较大的空间,教育、文化、旅游、生物医药、医疗保健等消费结构升级正在进行中,意味着我们的产业发展正面临着新的市场机遇。

4、我国重化工业发展带来的机遇

我国的工业化进入重化工业阶段,为我国涉足重化工业提供一定机遇。重化工业即工业化中期,重化工业在未来10年内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5、城市化进入加速阶段所带来的机遇

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至51.27%,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据国际经验,当城市化率处于30%—70%时属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阶段,我国正处于加速阶段的中期,城市化会给我们带来新的产业发展空间。

6、区域经济一体化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

7、国家为支持“十二五”规划中的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而出台的一系列支持政策所带来的机遇。

(二)企业要高度重视高成本形成的新挑战

新时代企业面临的挑战有许多,笔者要特别提醒企业高度关注高成本所形成的新挑战。以前我们的企业利用国内的低成本优势在国外市场所向披靡,这样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

当前高成本主要表现在:一是土地高成本。土地越来越稀缺;二是房价高成本。房价高意味着商务和生活成本高;三是原材料高成本;四是能源成本在上升,煤炭、石油、天然气开采成本在上升;五是环保高成本;六是人才高成本;七是普通劳动力高成本,民工工资提高;八是资金成本在上升,东部沿海地区的民间借贷年息最高达到180%;九是物流高成本;十是知识高成本;十一是交易高成本。

这一系列成本上升对企业发展提出了挑战,而企业要生存发展也只有采取以下几种措施:一是降低成本,二是提高附加值,三是提高产品销售价格。第一、三种方法可行性不大,最主要的还是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开拓蓝海。

(三)企业投资策略选择

1、把握未来经济的宏观走势。

做到抓住机遇,顺势而为。

2、关注价格的变化。

价格的变化包括物价、房价、利率、汇率等,因为价格意味着成本,成本影响收益。

3、投资板块的选择。

板块包括行业板块和区域板块,选对板块至关重要。

未来有发展前景的板块:一是新能源产业。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核能等,这些行业当前部分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从全球总体来看,新能源的发展才刚刚开始,新能源目前在我国能源消耗比例不足10%,传统的化石能源占90.2%,新能源发展前景广阔。二是节能环保产业。低能耗产品更易为消费者所接受,消费者节能意识的增强倒逼企业注重产品的能耗。三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互联网升级、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等,IT产业正迎来第二次产业发展的春天。四是绿色制造业。绿色产业是指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其主要特点是低碳节能。五是文化传媒业。包括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现代传媒产业和教育培训产业,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民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生活的品质,必然会对教育文化产业提出新的更大的需求。六是生物医药、医疗保健行业。七是生产性服务业,如金融、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八是现代农业,观光、旅游、休闲等。

4、项目的选择。

同一板块内的公司也良莠不齐,我们就选择质地优良的公司做为投资标的。

5、投资策略的选择。

即投资结构优化组合。

6、投资方式的选择。

一是银行储蓄,负利率时代不划算;

二是买美元,美元处于贬值,风险大,非专业人士须小心;

三是炒股,全球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再加上国内信息不对称,制度不健全,也须谨慎;

四是炒房,现在基本也是一种高处不胜寒的状况,房价有下跌风险。关键是看政府是不是真想让房价跌,当然政府现在不能让房价大跌,大跌那是经济危机。所以,现在一方面不让它涨,另一方面不让它大跌,维持某种平衡。

那什么时候大跌呢?这个取决于开发商的抵抗能力。我们知道开发商是绝对不会积极主动降价的,它之所以降一定是因为它顶不住了才降。开发商有四大资金来源:销售回款、信贷资金、资本市场资金、信托融资。目前的状况是,销售回款减少、信贷资金从紧、资本市场资金被断、最近信托融资被卡,实际上四大资金来源都出了问题, 而支出是刚性的。虽然前几年赚了很多钱,但同时又买了很多地,投了很多项目,源源不断的往里面投入,资金链越来越紧。在三五个月的短期内东拼西凑还能支撑,时间长了,如果政策继续从紧,那资金链就要断了,就撑不住了,准备要降价了,其实一些楼盘已经开始降价了。那些大的开发商还能撑一段时间,再持续下去,一样也会支撑不住。

房价会跌到什么程度呢?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经济危机,那就要大跌,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就像美国、日本、迪拜房地产泡沫破灭一样,跌50%到100%都是有可能。另一种情况,就是我们政府高超的宏观调控艺术,那我们的房价差不多就维持目前的涨跌幅度,维持几年,跌10%-20%左右就差不多了。

为什么也有可能房价不会大跌?因为四大利益集团不希望房价下跌,首先是各级政府,各级政府从高房价获得了GDP、财政收入、政绩工程等一系列好处。第二是银行,银行从高房价中获得了一系列的好处,这是为什么中国银行的盈利在世界上表现最好。第三是开发商,开发商从房价上涨中获得暴利。现在很多的舆论把房价上涨的主要责任都归咎于开发商,当然他们有一定的责任,但绝对不是主要责任,真正的开发商是政府。第四是广大的已经买了房子的投资者和低价位买房者或者福利分房的。以前几十万买的房,现在变成了几百万,偷着乐。最近北京的一些房地产商要降价,那些刚买了房的投资者不干了,要维权,要补偿,所以开发商也左右为难。涨价也不是,降价也不是。当然,也有希望房地产下跌的力量,广大的年轻的群体,他们是弱势群体,现在买不起房。

根据房产状况,可以把社会分为三十五岁以上和三十五岁以下的两大阶层,三十五岁以上的要么分到了福利房,要么30岁左右结婚买房,被迫当了房奴,现在房价翻了好几倍,发了。三十五岁以下的人没有赶上福利分房,结婚的时候想买房,房价上涨了,只能望房兴叹。目前房价问题处于这么一个焦灼的状态。总而言之,要是借着买房子搞投机和投资要小心一点。

第五种选择就是投资各种大宗商品,像黄金、白银、翡翠、玉石、农产品、矿产品、石油、稀土等跟资源有关的商品,这些都是通货膨胀时期比较好的替代投资品种,它们是比较抗通胀的,所以最近几年通货膨胀时期它们的价格必然节节上升。通货膨胀的拐点可能就快到来了,投资这些东西关键在于观察中国和全球通货膨胀的拐点。在拐点到来之前,可以投资,虽然短期也会有波动,但不足以改变上升的趋势,如果拐点到来,那投资这些品种就要小心了。

第六种选择是教育、健康的投资。这种投资是前六种最好的,但也是最不被大家重视的,因为没有会计科目来反映它的投资回报率,不知道它值多少钱。

国内外经济形势及发展趋势分析 篇3

摘 要 当前,我国以及世界各国仍然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欧债危机、全球通货膨胀的形式还很严峻,各国面临的经济发展压力仍然存在,但在未来,国际以及国内经济形式将逐渐好转。本文通过对欧债危机以及美国经济发展、全球经济增长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国内外的经济形势以及未来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 经济形势 发展趋势 国内外经济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错综复杂,我国的经济压力也逐渐增大,同时带来了许多问题的出现,如经济增长缓慢、就业压力加大等突出问题。世界各国应积极采取措施,恢复经济,使人民生活水平平稳提高。

一、国内外的经济形势

1、中国的经济形势

目前,我国的经济出现“弱回升”的状态,我国从2012年9月开始,各项经济运行的指标开始出现稳步回升的局面,结束了两年多下滑的问题。虽然经济出现缓慢回升,但在2013年的前期,各项经济运行指标的回升出现了问题,有一部分指标虽然回升的幅度较小,但仍然是持续回升的,而另外一些指标,在回升的过程中出现了轻微的下滑。由此看来,我国的经济向上发展的动力不足,经济在回升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稳定现象。

我国的经济总量很大,但经济增长率却在逐步下降,2013年前3个月我国的GDP的增长低于预期值,只有7.7%,已经连续4个季度低于8%的增长率了,我国的经济增长正在进入中高速经济增长时期,告别了以前的高速增长期。

经济增长的缓慢,也给我国的其他方面带来一定的问题。例如,我国的工业化发展水平不完善,东部地区的工业化水平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而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水平仍然比较落后,而且在经常性的出现雷同的工业结构。同时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比起发达国家的70%的水平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只有52.57%,这其中还包括有2亿多进城打工的农民工,他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居民。

2、国际经济形势

目前,从世界的角度看,由于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各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处在低迷期,甚至有些国家的经济出现的倒退的情况,经济增长的动力不足,欧洲债务危机使政府的财政支出的负担加重,对失业人群的救济问题也成为很大的难题,而且人口老龄化日益突出,这些问题都使经济增长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在欧洲国家,由于福利保障制度比较完善,而且福利较高,使人们养成了提前消费的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出现经济回落,增长倒退的情况,就会给国家带来严重的负担和损失。

美国的经济进一步动荡,财政赤字占GDP的7%以上,美国的平均个人负债达到10万元之多,这种美债危机、美元危机都会给世界市场带来很大的冲击,使世界市场出现动荡的局面。由于受到全球各种经济情况的影响,通胀压力也明显上升,美国的CPI从3.9%下滑到1.4%,而且通胀压力也会使各种产品的通胀率受到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二、国内外经济的发展状况

面对当前复杂的经济状况,通过对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欧洲债务危机加深、世界经济动荡,我国将受到进一步影响

欧洲债务危机暴露出许多财政政策上的缺点和漏洞,危机出现时,国家的信用风险就会升级,使国家陷入危机,无法灵活有效的对货币进行干预。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消除欧洲债务危机带来的影响,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在未来两三年内,欧洲可以找出一个,使各方都满意的方法,通过这个基本的解决框架,使经济危机逐步得到化解,促使经济增长出现回升的局面。世界、美国的经济动荡,作为一种潜在的风险,比欧债危机更加严重,世界的债务的总体负债率将达到81.29%,高于警戒线的80%,而且美国的财政问题也十分突出,美国出现的财政悬崖将成为威胁世界经济的重要因素。并且美国的债务危机和美元危机,将使世界市场面临新的动荡和冲击,加之中国对美国进出口的依赖程度加深,它对中国的影响要更明显,更严重。但是,在美国解决财政悬崖后,美国的经济将一马平川,整体经济实力将得到提高,经济出现复苏,而且房地产业也将回暖,个人消费逐渐增加,美国将会继续吸引大量的国际投资,经济开始迅速恢复,美元开始升值,使美国经济全面复苏。

2、全球通胀,将使我国经济增长也带来较大的通胀压力

当前,由于世界货币的发行速度和规模越来越大,并且,近年来,全球的大宗商品价格整体较高,进口压力也加重,同时,由于美元提升了材料价格,西方国家宽松的货币政策也主助长了通胀的繁荣,因而,通胀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继续存在。而美国为了缓解财政悬崖的负面影响,促进经济复苏,美国将会采取措施,逐步退出财政刺激,有助于缓解全球通胀的压力。

由于我国受到世界的大环境的影响,我国的各种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等这些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居民消费水平将处于较高水平。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到 2020 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这要求GDP年均增长率不能低于7.2%。但经济的增长总会带来价格的上涨。我国将进入新一轮的发展上升期。

3、随着旧的增长机制的退出,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动力会呈现减弱趋势

从经济发展规律来看,一个国家经济快速增长一段时间后,将会进入中高速增长时期,随着世界市场的转变,我国的增长动力也出现了新的变化,例如传统的房地产投资等将会拖累经济的增长速度,从发展趋势来看,房地产的发展潜力巨大,要严格调控房地产的相关的经济,解决由房屋供给不足、房价过高出现的民怨。对于东部发达地区,逐步降低房地产投资的比重,2011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 27.9%,增速回落5.3%,东部地区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0. 7 个百分点,2012 年,东部地区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3.9%,增速回落0.9个百分点。未来10年,我国的房地产投资将逐渐回落,中国的高地价和高房价也将会得到有效的遏制。

结束语:由于受到各种国际、国内因素的影响,国内外经济发展都出现了减缓的趋势,但随着各种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各种问题得到解决,世界经济继续向前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成思危.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和未来五年中国外贸的着力点.中国流通经济.2011(5).

国内经济形势论文 篇4

 对2010国内经济形势发展的看法?

其他答案:回顾2010年,首先值得肯定的是我们的经济延续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其次就是最近的十二五规划,它在很大程度上为我们的经济、社会等的发展起到了规划、引导的作用,包括加快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增加人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等百姓普遍关注的大问题。这是我们所欣慰的。但是回顾2010年,我们必须要看到我们存在的巨大的问题,比如百姓的低收入状况没有得到切实有效地解决,收入差距、贫富差距的持续扩大,房价的高位运行,贪污腐败的猖獗,通货膨胀等等,这些问题已经持续存在了很长的时间,到了2010年我们甚至可以说,这些问题的积累已经快达到了质变也就是快爆发了的地步,因此这也引起了中央政府的重视,所以上面提到的令我们欣慰的事情当中,政府已经着手在十二五规划中进行解决了,我们相信,2010年是我们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十分关键一年,相信2010年以后所有的问题都会相继的得到解决和缓和。

国内经济形势论文 篇5

对危机的长期性已渐有共识

去年9月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之后,多名美国央行官员与经济学家集体推出了一项关于经济危机的最新研究。该研究在分析、比较了上世纪十余次经济危机特别是30年代和70年代两次全球经济危机的原因和恢复进程之后,明确指出,后危机时期将有“至少十年的过渡期”。

9月21日,美联储异乎寻常地公布了三项政策措施,即政府债券期限延展计划、对机构抵押债券再投资计划(用到期的机构债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之所得),以及再次确认于2013年中期之前将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0%―0.25%的低水平之上。不得不采取这些通常只是在长期萧 欧洲的情况比美国更糟。虽然,经过艰苦的讨价还价,欧元区成员领导人于近日就解决债务危机问题达成了一揽子协议,在欧洲金融稳定机制、充实银行核心资本、减记希腊国债、敦促意大利整顿财政纪律等方面达成共识,但这充其量只是制止危机恶化的临时举措。若干更为深刻的问题,如居高不下的各国债务、创历史水平的失业率、产业竞争力低下以及欧元区的未来发展方向等,仍然对欧洲人的智慧提出严峻的挑战。

全球经济萧条对中国是挑战更是机遇

如果全球经济陷入长期萧条,中国在未来5―10年中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自然是紧缩的。这意味着,依赖外需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全球经济长期低迷,对于中国的增长当然不是好消息,因为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将失去一个重要的引擎。但是,就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而言,这无疑创造了一个好机会。

中国经济:增长趋缓已露端倪

随着政策紧缩与房地产调控的继续实施,房地产市场可能出现僵局。这对于未来的房地产投资将产生抑制作用。

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下降趋势已经显现

我们预测,2011年四季度GDP增速9.0%,全年可达9.3%;根据模型测算,明年我国经济增速可能进一步下滑。对此,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

1.第三季度名义消费平稳增长,实际消费下降。

2011年7月和8月,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值分别增长17.2%和17.0%,比去年同期低0.7和1.4个百分点。三季度名义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与二季度增幅基本持平,实际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下降较多。经季节调整后,7月和8月实际消费品零售额增幅分别为10.6%和10.3%,比去年同期下降4个百分点左右。物价上涨速度较快、汽车销售大幅下降、新房销售面积有所下降并导致与新房销售相关的产品(如家电、家具、建筑和装潢材料等)的消费涨幅下降等,是导致实际消费下降的主要因素。

2.作为投资主动力的住宅投资和地方项目投资或面临下滑。

前三个季度,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4.9%,比上半年回落0.7个百分点,连续四个月出现回落。虽然住宅投资累计同比增长比去年同期略高,但是,随着政策紧缩与房地产调控的继续实施,房地产市场可能出现僵局。这对于未来的房地产投资将产生抑制作用。尽

管目前房地产投资仍处高位,但四季度已有回落迹象。另外,由于中央为控制地方融资平台风险采取了若干较严厉的措施,使得地方投资资金来源成为问题,从而可能令地方投资增速加速下滑。总结以上,我们认为,作为投资主动力的住宅投资和地方项目投资在四季度将面临下滑趋势。这样,如何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设,以及处理好融资平台问题,就成为决定这两方面投资能否保持稳定的关键

3.受外部形势恶化影响,外需面临萎缩。

今年以来,我国商品贸易顺差呈缩小之势。考虑到目前欧美形势恶化,导致外部环境更加不利,我国的外需今后将面临较大负面冲击,四季度出口形势仍不乐观。但是,由于国内需求也在收缩,全年顺差规模不会下降太多,对GDP的负面冲击也不会太大。

4.国民经济运行领先指数的走势显示了同样的趋势。

从社科院的经济领先指数看,经济增长的同比增幅自2009年12月以来连续下降,目前继续保持在相对低位。2011年6月,领先指数为102.9%,7月和8月分别为103.0%和102.8%,呈轻微下滑之势。这一趋势与PMI的趋势相一致。

预计三季度GDP增速9.3%左右,比二季度稍有回落。由此,2011年前三季度GDP增速将达到9.5%左右。从环比指标来看,一季度和二季度GDP环比年率分别为8.7%和

7.8%,预计三季度略微回升至8.3%左右。鉴于领先指数同比增速已经连续下滑,一致指数和领先指数的水平已经接近2008年4月和5月金融危机前的水平,须警惕领先指数增幅的进一步下滑对经济增长的滞后影响,防止出现硬着陆。我们测算四季度GDP同比增幅可能回落至9.0%左右,2011年全年增长9.3%。预计2012年一季度同比和环比分别回落到8.8%和8.4%左右,增长下滑趋势已较明显。

物价上涨已经见顶

全球总需求的回落令大宗商品价格有所回落,这将使得我国的输入性通胀压力有所减轻。就国内而言,食品价格尽管难以预测(以前IMF在拐点预测上都出现了问题),但类似去年下半年以来快速上升的局面料难出现。

综合来看,由于目前物价上涨水平仍处于高位,我们仍须对物价上涨保持高度警惕。但是,在一系列紧缩政策的叠加作用下,经济增长已经出现减速迹象:出口形势不容乐观;实际消费增幅放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虽保持平稳,但增速下降势头已初现端倪。鉴于此,在保持政策紧缩的总态势下,我们应高度关注出口、消费和投资的发展变化,并及时采取措施。

考虑到美国经济增长放缓、欧洲债务危机恶化等不利因素,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应致力于在物价上涨与经济增长之间寻求恰当的平衡,两者不可偏废。

若干建议

今年内宜保持宏观调控政策中性,尤其不宜再推出紧缩性政策措施。应当及时体现灵活性和前瞻性,不宜等到经济下滑形成明显趋势再开始调整政策。

关于宏观调控政策的提法

我们认为,尽管国内经济下滑趋势已有显现,但由于国内外形势高度不确定,宏观经济政策依然以保持2010年底开始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相搭配的提法为好。同时,我们应更为密切注视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更加注重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

关于政策操作

注意到经济下滑趋势有所显现,同时注意到近两年来紧缩政策具有“自我强化”效应,我们建议,今年内宜保持宏观调控政策中性,尤其不宜再推出紧缩性政策措施。应当及时体现灵活性和前瞻性,不宜等到经济下滑形成明显趋势再开始调整政策。否则,那时,可能会迫于形势压力而出手过猛。

在货币政策方面,目前似乎还没有必要降低法定准备金率,因为这一举措的政策信号过强。当下,可以考虑,在保证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不超过7.5万亿元的前提下,后两个月适当放松调整流动性的力度,让新增贷款略有增加。这样,可以避免紧缩政策的自我强化风险,缓解大企业以延期支付方式进一步挤压小企业的资金链,防止大面积三角债发生。

在财政政策方面,注意到前九个月财政收入增长接近30%,远高于名义GDP的增长速度和居民收入增长速度,适当增大财政政策的刺激力度可能是可行的。应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对小企业的减税力度(如,降低营业税税率、推动服务业的营业税向增值税转型、进一步降低小企业的增值税和营业税的起征点、进一步下调小微企业的所得税税率等)。

着力优化投资资金来源结构问题

鉴于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将逐渐转向内需为主,并且,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内需中发挥主导作用的仍将是投资,对于保持投资稳定增长问题,我们必须给予高度关注,其中,投资资金来源结构问题,尤须引起注意。

1.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可以有力地支持工业化投资,但支持城镇化投资的力度不强。

中国的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主导。举凡储蓄的动员、聚集以及分配,主要通过银行体系来进行。这样的金融体系,适应以工业化为主要推动力的经济发展方式,但却很难支撑以城镇化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方式。

城镇化进程的推进,需要在城市基础设施、环境保护、住房、医疗、卫生、教育、休闲、娱乐等方面进行投资。这些投资规模巨大、期限很长、可持续性不确定,且风险集中,如果主要依赖银行贷款来提供资金,或者来源不足,或者风险甚大。原因有二:其一,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短期存款,用之支持长期投资,客观上存在着期限错配问题;其二,过多地使用银行贷款,会显著提高企业和投资项目的杠杆率,从而增加潜在的风险。

总之,由于中国长期保持间接融资为主的格局,股权类资金供应严重不足。这使得我国的投资领域和生产领域中普遍存在资金结构失衡问题,从而造成我国企业的负债率普遍偏高,投资项目的资本金普遍不足,金融机构也经常处于筹措资本金的压力之下。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显露出杠杆率过高的弊端,应能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这种金融结构的问题。

2.以改革的精神解决融资平台问题和为保障性住房融资问题。

我们所以把保障性住房的融资问题和地方融资平台问题相提并论,是因为,这两者反映出的城镇化过程中的投融资问题具有共性。调查显示,各地方解决保障性住房融资困境,一方面是财政主导;另一方面高度依赖信贷配套,走的还是地方融资平台的老路子。

鉴于中国经济的增长已经开始从工业化主导转向城市化主导,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住房投资将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因此,完善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住房建设的融资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我们看来,近年来地方融资平台的跳跃性发展以及保障性住房的融资困境,从不同的侧面说明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

可以作为印证的是,近来国外一些研究者“唱衰”中国经济,其重要依据之一,也集中于地方融资平台和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可能出现大面积坏账的问题上。

我们认为,近年来我国地方融资平台问题以及保障房建设的资金筹措存在困难,反映出我国经济体制存在若干缺陷。集中表现在三个偏颇上,即在政府主导和市场(企业)主导的关系上,偏重于政府主导;在中央和地方的财力分配上,偏重于中央集中;在资金供给的结构上,过于倚重债务性资金(通过银行信贷)。

如果这个认识正确,那么,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理顺这四个方面的关系。

(1)政府和市场(企业):积极推动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和保障性住房建设领域;明确城市基础设施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应主要走市场化的路子。其中包括用市场化的手段解决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问题。

(2)中央和地方关系:让地方政府掌握更多的财力,当下,在体制和机制层面推进地方政府直接发债,应当给予重视。

(3)权益性资金和债务性资金的关系上,应通过发展资本市场的手段来解决股权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但是,发展资本市场的眼界不能局限于发展资本交易的市场,而要扩展到创造有利于股权资本形成的机制上。因此,多渠道增加股权资本的供给,应成为当前与未来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向。主要措施包括:发展和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包括OTC市场),特别要发展为小企业融资服务的资本市场;大力鼓励民营资本进入;继续引进外资;大力发展各种集合类投资,如PE、房地产信托等,促进债务性资金转变为股权性资金。

当前国内外形势分析 篇6

面对当前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有看好的,也有唱衰的。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因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改变,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我们要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促进经济增长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经济运行也面临物价高位运行、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压力增大等多方面挑战。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既要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波动,并利用有利时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巩固经济发展的好势头。

□经济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仍处于平稳较快增长区间

□当前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全年经济增长速度仍将高于9%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总体平稳,物价涨幅总体可控,结构调整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

第一,经济增长总体平稳。上半年经济增速虽比去年上半年有所放缓,但仍处于平稳较快增长区间。内需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民间投资保持较高增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高位回稳。经济增速适度放缓,既有全球经济减速的影响,也是我国主动调控和市场需求变化综合作用的结果,总体上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

第二,物价涨幅总体可控。虽然食品、居住类价格同比涨幅仍处高位,但物价涨幅趋于收敛,价格上涨势头得到初步控制。

第三,结构调整积极推进。从需求结构看,在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下降的同时,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升。从生产结构看,农业生产投入增加,工业生产平稳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快,现代物流、软件、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从收入结构看,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快增长,财政对社会保障、教育和医疗卫生投入大幅增加,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明显增加。

总体上看,未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控制物价上涨势头的有利条件较多,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因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改变,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受水利等基础设施和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投资增长、产业转移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因素的拉动,投资增速依然会保持在高位;最终消费在就业状况改善、工资持续上升、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提高的情况下,将保

持较快增速;出口增速受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会有所回落,但仍将回归正常水平,全年经济增长速度仍将高于9%。随着稳健的货币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社会总需求增速放缓,加之粮食和主要工业品供应较为充裕,翘尾因素逐步减弱,以及稳定物价措施逐步落实到位,今后几个月物价涨幅将有所回落。

□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

□随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保持我国经济在更长时期内高速增长的难度在加大

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条件相对较为有利,但面临的矛盾仍然较多,突出表现在物价高位运行、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压力增大等方面。

第一,物价高位运行。由于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短期内难以根本消除,食品、居住类价格同比涨幅仍处高位,劳动工资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今后一个时期抑制物价上涨的任务仍很艰巨。

第二,经济增速放缓。从投资需求看,今年以来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幅明显回落。从最终消费看,受汽车、住房等消费热点降温的影响,加之部分刺激消费的政策到期退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将有所减弱。从外部需求看,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与出口企业生产、资金、汇率成本提高等因素叠加,使得出口增速呈现放缓态势。

第三,结构调整压力增大。从需求结构看,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低于投资的贡献率。从生产结构看,部分高耗能行业生产增长较快,局部地区电力供需偏紧,节能减排任务十分严峻。从收入结构来看,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增长仍明显高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结构失衡使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相互交织,总量平衡和结构矛盾交互叠加,加大了宏观调控难度。

与此同时,受融资成本、原材料价格上涨、工资上涨、汇率上升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大,经济效益下降。房地产市场成交量萎缩,房屋竣工量增速下降,但大部分城市房价依然处于高位,买卖双方博弈使市场陷入僵持状态。

□充分考虑国内外形势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以及政策的滞后和累积效应,增强政策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当前,应从两方面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

一是要处理好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与增强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的关系。当前,稳定物价总水平仍然是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宏观调控的取向不能变。

与此同时,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必须增强宏观经济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一方面,要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使货币信贷增速逐步降下来,为稳定价格总水平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又要充分考虑国内外形势的复杂变化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实体经济的影响,以及政策的滞后和累积效应,增强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二是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在控物价、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找到“平衡点”,既要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波动。

当前我们要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采取有效措施巩固经济社会发展好势头。

第一,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努力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当前,要继续采取综合措施,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力争使物价涨幅在后几个月降得多一些,为今后一个时期稳定物价创造条件。

第二,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增强内需的拉动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是增加就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经济增长速度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要着力扩大内需,增强经济自主增长力量,完善促进消费政策,促进城乡居民持续增收,鼓励发展新兴消费领域和消费业态,促进民间投资持续较快增长。同时,要高度重视外部市场环境变化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采取措施稳定外需,避免出口大幅回落对工业生产、就业和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

第三,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力求取得更大进展。调整经济结构,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先决条件。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支持市场拓展和商业模式创新。要有针对性地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等突出困难,改善小企业发展环境。要遏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发展,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国内技术经济扩散研究综述 篇7

农业技术扩散是指一定时期内某一农业技术由最初的少数人使用到后来的绝大多数人普遍采用的过程。简言之, 它是指农业技术在其采用者 (主要是农民和一些农业企业) 间的传递和被接受的过程。据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石燕泉介绍, 近年来我国农业专利申请大幅度增加, 发明专利比例不断上升, 农产品注册商标约占商标注册总量的6%, 植物新品种权年申请量跃居UPOV (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 成员第四位。每年平均有7000项农业技术问世, 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只有30%——40%, 而形成产业化的不足20%。由此可见, 技术扩散比技术创新更重要。因此, 对国内农业技术扩散的研究进行总结, 为以后深入研究相关理论指明方向, 有利于加快技术扩散速度的研究, 从而提高农业技术利用率。

二、国内研究现状

1.主要研究内容

我国对农业技术扩散的研究较晚,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开始陆续研究。近二十年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农业技术创新扩散影响因素分析,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农业技术扩散速度及模型的研究, 农业技术创新扩散模式研究等, 大部分研究集中在扩散的影响因素和农业技术扩散的模式体系上。而别的方面研究较散, 没有形成一定的系统化。因此, 本文只对这两方面的研究内容做出总结

1.1扩散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总结

艾路明 (1998) 从农业技术扩散的宏观环境入手, 而李季, 韩一军, 胡洪文 (2003) 等以具体的案例说明影响技术扩散的原因, 他们指出农业自身特点, 区域特点, 技术自身因素, 科技推广机制不健全, 信息障碍, 资金投入不足, 农民素质低, 传播渠道, 资源稀缺程度, 国家政策等是造成技术扩散效率低的直接原因。学者盛亚则从技术本身属性 (技术扩散的源点) , 扩散渠道, 基础设施, 社会经济环境, 技术接受方5个方面分析影响技术扩散的因素。秦文利 (2004) , 宋燕平 (2005) , 石束 (2008) , 李艳华 (2009) 等分别研究了农民素质对农业技术扩散的影响。常向阳, 姚华锋 (2005) 则从宏微观两个层次, 政策、法规、市场因素、农业技术科研机构、农业技术中介组织、农民5个方面阐述了农业技术扩散的影响因素。刘辉, 李小芹, 李同升 (2006) 则从农业具有的地域性, 季节性, 周期性等特征, 结合高新技术高风险, 高收入, 高外部性经济效益特征, 指出了影响农业技术扩散的因素。刘笑明 (2007) 从失败案例出发认为区域基础设施状况、农业生产规模及专业化程度、农业技术市场的发育程度, 政府推广部门职能的发挥程度、农民素质等是影响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主要因素。王永强, 朱玉春 (2009)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 加上农业技术本身扩散源与采用者之间的关系因素, 全面系统的分析了农业技术扩散过程的障碍因素。刘笑明, 李同生 (2008) 两位学者第一次将距离作为技术扩散的影响因子, 建立了距离与扩散强度之间的数量模型, 定量的分析了距离对扩散强度的影响, 同时他们也第一次建立7个1级指标22个2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 对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环境作出定量化评价。方维慰, 李同升 (2006)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空间扩散环境的具体措施。

1.2农业技术扩散模式体系方面的研究

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农业技术推广站为单一的扩散体系已经不再适用, 迫切需要建立多种利益相关主体参与的扩散体系。因此这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资连锁经营, 农头企业, 农民专业技术协会, 农业科技园区方面。张丽君 (1999) 根据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特点及扩散存在的问题, 将创新扩散模式分为政府供给主导型技术创新模式和农户需求主导型技术创新模式两种。张存玲, 杨哲林 (2002) 分析了新形势下农技推广面临的挑战与困难, 指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要转变观念、职能、服务方式和经营机制, 拓宽服务领域, 建立新的技术扩散机制和成果转化机制, 快步走向市场。齐敦品 (2005) 指出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结合是农业技术扩散的理想模式, 并指出农业技术扩散产业化是整合技术资源的有效形式, 强化信息流动是加速农业技术扩散的关键。徐萍, 常向阳 (2005) 指出了传统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存在的问题, 论证了农资连锁经营是农业技术扩散的有效途径。王云霞, 曹建民 (2007) 介绍了参与式研究方法的本质、发展过程、特别探讨了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应用参与模式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对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提供了有效的参考意义。郭庆海 (2005) , 张春敏 (2007) , 史金善 (2008) , 张志鹏 (2008) , 李箐 (2009) 等分别研究农业龙头企业在技术扩散中的作用。他们指出农业龙头企业是技术创新和新技术使用的主体, 提高了技术扩散的有效性, 有助于降低农户采用新技术的各种风险, 并提出为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在技术扩散中的作用, 应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和协调机制, 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技术扩散的政策支持, 加大技术创新投入, 增强龙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朱湖跟 (2002) 分析了我国农业高新技术扩散的制约因素, 有高新技术自身特点, 农民素质约束, 经营规模的制约, 现行推广体制的限制, 结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的成功经验, 探讨农业技术扩散的对策。马琼 (2008) 通过建立扩散效应强度模型和创新的空间扩散模型说明了农业科技园区对周围农村区域所产生的扩散效应的大小遵循距离衰减规律, 为农业科技园区布局提供思路。王武科, 李同升, 刘笑明 (2008) 在系统调查园区内农业技术成果采用情况的基础上, 从时间维和空间维角度对园区内农业技术扩散轨迹进行实证分析, 揭示了农业技术扩散的时空规律——“点——轴”渐进扩散规律。

2.前人研究特点

2.1

研究的出发点相同, 都是为了提高扩散效益, 提高农业新技术利用率, 只是研究的角度不同, 但都不同程度的为农业技术扩散的后续深入研究提供了借鉴意义。

2.2总体研究较少, 但从时间上纵向比较, 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 研究领域也逐步拓宽。

1988年到2010年间共有论文170余篇, 1994年以前的研究极少, 原因是国内这方面研究刚刚起步, 前人可以借鉴的经验很少, 研究方向和目的也不是很明确。1994年以后研究慢慢多起来, 主要是技术扩散问题受到了政府部门和学界的高度重视, 2006年以后甚至出现了很多专项研究技术扩散的基金;研究内容从1994年以前的单一影响因素研究逐步拓宽到推广体系, 扩散模式, 扩散速度, 技术扩散的经济学分析, 农业技术扩散的博弈论分析等, 但研究更多的还是集中在农业技术扩散的制约因素和模式体系上, 其它角度研究虽多, 数量都很少, 且较分散。

2.3理论研究较多, 方法较少。

大多数学者从理论上研究技术扩散的概念, 理论框架, 农业技术扩散的重要性, 制约因素等, 提出的政策建议可操作性差, 且大都大同小异。对于技术创新扩散模型研究较少, 对农业技术扩散从空间展开研究较少, 一方面体现在数量上, 一方面体现在学者个数上。

2.4研究比较分散, 系统化研究较少。

2007年以后陆续有学者尝试实证分析, 但还是定性分析较多, 定量分析较少。作者从阅读文献中发现80年代后期学者主要是针对具体的案例摸索探讨影响技术扩散的原因, 2000年以后到2008年一方面一些学者较多的从宏观上总体把握, 一方面一些学者针对具体的推广扩散案例来研究, 研究内容更广泛, 包括扩散模式比较, 扩散过程分析等, 与前期研究相比, 这时的研究逐步朝着理论系统化发展。近三年学者更多的关注实证分析和系统研究, 但这方面研究还是比较薄弱的。

三、结语

本文对近二十年国内学者在农业技术扩散方面的研究进行回顾, 发现所有研究大致上围绕“发现问题——寻找原因——解决问题”这一模式展开的。学者研究的出发点都是由于我国农业技术转化率低, 扩散效果不理想, 即从发现问题出发。因此, 大量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技术扩散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即“寻找原因”, 在此基础上后续学者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针对部分原因或系统原因进行不断的摸索探讨, 力求找出解决扩散效率低下的可行方法即“解决问题”。无可非议, 这些研究不同程度的为技术扩散效果的提高做出贡献, 具有现实的参考意义。但研究中还存在一些缺陷, 即实证研究定量研究较少, 系统化研究较少, 这就为后面的研究提供了方向。同时国家应该加大这类基金投入, 鼓励更多的学者开拓思维, 积极的研究农业技术扩散领域的新课题, 为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做出贡献。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目前该领域内研究较少, 且专门的研究人员更少的现状。

国内经济形势论文 篇8

(一)全球经济复苏放缓,主要国家经济增速回落,全球实体经济复苏内生动力明显不足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欧盟、日本等都采取了超常规的刺激政策,向金融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但经济复苏的基础仍不牢固,随着政策边际效用的减弱以及各国政策出现调整和分化,主要国家经济增速出现回落。

1. 美国经济持续疲软。2011年一、二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年率分别增长0.4%、1.3%,大幅低于2010年四季度3.1%的水平;失业率仍在9%以上居高不下。当年9月美国NAHB(全美住宅建筑商协会)房价指数跌至14,连续6个月处于13—16的低位水平,高失业率和低迷的房地产市场使得消费难有起色。在实体经济持续疲软的同时,当年9月CPI年率上升3.9%,创三年以来新高,滞涨势头初显,也限制了货币政策的回旋余地。

2. 欧洲经济增长乏力。欧元区经济2011年二季度环比增速放缓至0.2%,大大低于一季度的0.8%和此前市场预期,不仅一些受主权债务危机困扰的国家经济低迷,连一直表现强劲的德国、法国也出现经济增长放缓、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情况。

3. 日本经济继续下滑。日本2011年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环比下降0.3%,已连续3个季度负增长。尽管随着震后重建与供应链恢复,制造业生产有所恢复,但完全恢复尚需时日,2011年9月日本制造业PMI仍低于50。

4. 新兴市场经济增速下滑。新兴经济体普遍面临通胀压力持续高企和经济增速放缓的双重压力。一方面,受主要发达国家持续宽松货币政策和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的影响,通货膨胀成为新兴经济体面临的突出问题。另一方面,为应对高通胀,新兴市场国家一度收紧货币政策,在持续加息等紧缩政策影响下,加上外需减缓,新兴经济体增长趋缓。

(二)国际金融环境动荡加剧,欧美债务问题风险积聚,金融体系脆弱性激增

中东北非乱局对国际油价产生压力,但决定性因素在OPEC核心国家,随着利比亚战争局势日趋明朗,OPEC核心国家局势大乱的可能性显著降低,因此油价虽有上涨压力,但短期内很难大幅飙升。日本特大地震海啸对全球产业链带来一定的负面冲击,且这种负面冲击在2011年第二季度逐渐显现,但在第三季度有所缓解。现在对国际金融市场威胁最大、风险积聚最突出的是欧美债务问题,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必将在较长时期内反复冲击金融市场。

1. 欧洲债务危机已成为国际金融体系面临的最大风险。(1)债务危机已由最初的流动性危机演变为当前的债务可持续性问题。目前二级市场上希腊一年期国债收益率已超过100%,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超过20%,债务可持续性存在严重问题。从长远来看,希腊债务违约无非是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是有序违约还是无序违约的问题。(2)危机迅速向其他国家蔓延,由边缘国家向欧洲核心国家溢出。除了希腊、爱尔兰、葡萄牙外,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形势也非常严峻,两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已达到6%左右。此外,债务危机充分暴露了欧盟的结构性缺陷,欧元区被推到崩溃的边缘。(3)危机向金融体系扩散,欧洲银行业已处在危险关头。欧洲银行持有大量主权债,随着形势的急剧恶化,欧洲银行面临两大突出风险——资本严重不足和流动性枯竭。欧洲银行业一级资本充足率普遍偏低,法国农业信贷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主权债缺口已超过净资产。欧洲银行业压力测试表明,一旦发生主权债违约,80%的欧洲银行都将出现偿付能力不足,这无疑将引发另一场系统性风险。目前,欧洲诸多银行信用评级也遭下调(包括法国兴业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瑞银集团等知名机构),市场融资能力剧降。

2. 美国债务问题成为威胁国际金融稳定的另一个风险因子。(1)美国债务问题已十分严峻。过去10年,美国债务占GDP比重直冲90%,财政赤字占GDP比重升至10%,是二战以来的最高水平。(2)美国债务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2011年8月,美国两党提高债务上限达成的协议并无实质内容,标准普尔据此下调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3)美国有可能伴随债务问题陷入“滞涨”。美国经济增长动力明显不足已是事实,较高的失业率又将加大财政支出的压力,加之面临国内政治障碍,美国中期内很难在财政政策上找到解决债务问题的答案。以美国目前的债务结构,利率上升1个点,每年融资成本增加1万亿。在资产负债表衰退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的效果极为有限,美国有可能伴随着债务问题陷入“滞涨”。(4)美国债务问题极易触发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美国作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发行人,庞大债务问题久拖不决,对美国主权信用评级和全球市场信心都构成直接影响。在投资者风险厌恶情绪弥漫的环境下,极易触发国际金融市场动荡。2011年8月,美国主权信用评级遭下调,仅两周内原油、工业金属等都出现10%左右不等的跌幅,唯有黄金大幅上涨8%;与此同时各国股市出现大跌,8月8日周一隔夜美股大幅下挫,6.7%的单日跌幅在美国2000年以来跌幅榜中排名第6位,而前5次都发生在2008年9月底到12月初。

国际经济金融环境给国内经济金融运行带来严峻挑战:一是随着全球增长放缓和发达国家形势恶化,我国的外需将面临较大压力;二是国际流动性依然充裕,输入性通胀压力持续存在;三是国际短期资本流动更加不确定,增加了对我国金融体系和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干扰和冲击。

二、国内经济金融形势

(一)国内经济总体运行平稳

2011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一是三大需求平衡增长。前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9.4%,扣除价格因素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9%,进出口总额增长24.6%,贸易顺差有所减少。二是工业、农业生产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2%。农业形势较好,夏粮总产1.26亿吨,比上年增产312万吨,秋粮丰收已成定局,为当前稳定物价、有效管理通胀预期提供了有力支撑。三是结构调整积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快,机械、医药等行业产值增幅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长水平,软件、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支持民族地区发展力度加大,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步伐加快。四是楼市有所降温。前三季度,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12.9%,增速继续回落。五是就业和居民收入较快增长。2011年前8个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75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分别增长7.8%和13.6%。

(二)影响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风险因素依然存在

除了一些长期存在的体制性、结构性问题外,经济运行中还出现一些新的变化。一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仍存在不利因素。从先行指标看,2011年8月PMI一度降至50%以下,并创下30个月来的新低,新订单指数、生产指数、新出口订单指数、进口指数均有不同程度回落。从内需看,汽车等消费热点出现退潮。从出口贸易看,全球经济下滑风险对国内的影响不可低估。2011年以来,出口增速基本呈逐月回落态势。二是部分行业和企业经营出现困难。(1)成本上升,亏损增多。2011年1—9月,全国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平均同比上涨10.4%,比同期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涨幅高3.4个百分点。上游价格上涨使中下游成本大幅上升,企业利润受到明显挤压。(2)企业“三角债”抬头,突出表现在上游企业、大中型企业应付多、应收少,中下游企业、小微企业应收多、应付少,量大面广的小微企业经营压力上升。(3)去库存压力明显增大。由于前期通胀预期增加,企业主动增加库存,存货大幅增长。近半年来,随着大宗商品价格陆续回落,纺织、橡胶制品、石油加工、火力发电等行业开始走上艰难的去库存化道路。三是跨境资本流动仍需密切关注。2011年上半年新增外汇储备3502亿美元,而同期累计贸易顺差452.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总额(FDI)608.9亿美元。进入三季度,外汇储备增量逐月降低,9月份外汇储备减少608亿美元,是16个月来首次出现单月下降,短期内我国跨境资本流动的不确定性上升。

(责任编辑 耿 欣;校对 GX)

上一篇:国外图书馆基于PDA的合作馆藏建设典型案例及启示下一篇:2022给排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