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形势与政策

2024-09-27

国内外形势与政策(精选12篇)

国内外形势与政策 篇1

一、国际经济走势

(一)国际经济危机还将持续

当下世界经济体的表现说明,已经爆发的美债危机和欧债危机只不过是世界经济危机持续的一个插曲。当前世界主要经济体仍然存在若干重大问题。

1、美国经济存在三大问题

一是负债累累。美国目前负债累累,除国债外,还有企业债、金融债等等,累计有60-70万亿,是全球一年GDP的总和。美国如果是普通国家,可能早已破产,之所以不破产,因为它是世界霸主,可以利用美元霸权维持生存。二是实体经济的复苏不如预期。三是失业率偏高,目前依然是9.1%以上。

2、欧盟经济体也存在三大问题

一是欧债危机。二是欧元基础货币过多。欧盟货币统一了,但财政没统一,各个国家发展不平衡,导致一系列的问题。三是欧洲人口老年化以及福利社会问题,使得整个社会前进的活力和动力不足。

3、日本经济不容乐观

日本经济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就一蹶不振,地震、海啸加核辐射的三合一的危机让它雪上加霜,经济出现负增长。

4、新兴经济体通货膨胀严重

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受累于通货膨胀。印度的通货膨胀一度超过10%,俄罗斯也超过10%,巴西超过6%,中国超过6.5%。

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状况我们可以看出,世界经济危机还未结束。过去一两年虽然新兴经济体出现了快速见底反弹复苏,但那是刺激政策刺激出来的,打强心针打出来的。只要强心针一撤,经济就往下走。另外,从历史的经验来看,一场大的危机走出来是要时间的。美国1929年的大萧条经历的时间有两种说法:一是1929年到1934年(5年);二是1929年到1941年(12年);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持续了7年;80年代的美国储贷危机持续了6年;90年代日本的坏账危机持续了8年;90年代后期的亚洲金融危机持续了4年。那么,这场危机跟大萧条相比没那么严重,跟其他的经济危机相比,至少相当,所以指望2-3年过去,没那么简单。所以国际经济危机还要持续。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现状分析,国际经济危机还将持续,国际经济仍将在低位徘徊至少2到3年,我在两年前就作过这样的预测,现在看来已经得到验证。

(二)国际贸易投资和就业形势有所缓解,但仍不容乐观

国际贸易在2009年下降了13%,2010年出现了反弹,2011年虽然也有所反弹,但还没恢复到反弹前的水平,现在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并且这次贸易保护跟以往以发展中国家为主搞贸易保护的特征不同,以前是发达国家强调自由贸易,现在是中国强调自由贸易,这种贸易保护主义的苗头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尤其对中国的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

(三)美元中长期还要贬值

美元为什么要贬值?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分析,美国目前国债高企。美国可以采用以下四种方法来偿还国债:第一、变卖国有资产来偿债;第二、逐步发展经济,发展产业来偿债;第三、借新债还旧债;第四、印钞票还债。美国会采取哪种方式来偿还债务呢?美国会采用第一种方式即变买资产来还债吗?当前美国最大债主是中国,美国不大可能采用此种方法解决债务问题。而采用第二和第三种方法来偿还债务又显得过慢过累。权衡利弊后美国最有可能采用的方法是印钞票,因为这种方法成本低、效应高。而印美元直接好处还有:一是直接形成购买力,作为世界货币可以直接消费。二是直接消减债务负担,美元多了开始贬值,自然债权人就受伤。三是使美国产品出口竞争力上升。四是直接削减财政赤字。五是有利于华尔街金融市场活跃,因为金融创新、金融衍生品都以美元为手段,发行更多的货币就促使华尔街市场更加繁荣。美国现在对美元贬值有恃无恐最大底气在于其所拥有的大量黄金储备,其最坏的处境就是最后放弃美元,重新创造一种新的世界货币,而其却可以轻松凭此摆脱自身巨额债务,所以说美元在接下来的时间仍将持续贬值。

(四)新一轮全球性的通货膨胀难以避免

事实上,新兴国家的通货膨胀已经到来,发达国家的也即将到来,欧盟已达到了3%,美国也超过了2%,未来将进一步演化。第一个原因是各国为了刺激本国经济都采取了低利率的政策,降低利率的政策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低利率可以刺激投资、提振经济;而另一方面却又会引发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第二个原因是各国政府为了维持高增长而采取印钞票的政策,现在很多国家都是通过印发钞票来维持高通胀来刺激经济,导致了高房价,制造了经济泡沫。

(五)全球新型产业结构正在加速形成

新型产业结构形成的标志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实体经济比重上升,虚拟经济比重下降。因为虚拟经济有引发金融危机的风险,所以现在各国都在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二是新兴产业在全球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将上升。所谓新兴产业是指新能源、节能环保等行业。当前全球面临的三大危机——能源危机、环境危机、经济危机的化解都离不开新兴产业的发展;三是新兴经济大国在国际经济中地位上升,西方发达国家的地位将会有所削弱。

(六)世界主要经济体的财政赤字和债务负担将困扰今后一段时间世界经济的发展

随着世界主要经济体政府支出增加,收入相对减少,这就导致国家增发债券。如果政府债券在可控的范围内,还将有利于国家发展,如果超过合理范围就会引发债务危机。

从以上六个判断不难看出国际经济在未来两三年仍不容乐观,上述六大趋势还将继续演化。

二、国内经济形势展望

针对国内形势,两年前笔者就提出过这样的观点:短期乐观(2010年底到2011年底);中期悲观(2011年底到2013年);长期乐观(2013以后)。

(一)短期乐观

2011年我国经济发展,总体上可以总结为三句话:一是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前高后低;二是经济结构以调整为主;三是经济形势进退两难。

上述三大特点集中体现为以下五个指标:

第一个指标是GDP。2011年中国经济比上年增长9.2%(我在两年前预计,2011年的GDP增长保持在9-9.5%之间);

第二个指标是通货膨胀率。2011年初制定了4%的目标,但全年达到5.4%,通胀压力较大。通胀压力大的原因有:一是钞票印得太多,二是输入性的通货膨胀,三是成本推动,四是与土地有关的三大产品价格上涨成为通货膨胀的主要来源,五是投机氛围浓厚;

第三个指标是财政金融的系统风险。最主要是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存在比较大的风险;

第四个指标是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该压力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人民币内在的升值压力和美国给的外部压力;

第五个指标是就业压力。就业压力来自于两个方面,众多中小企业破产和产业升级。

(二)中期悲观

我国经济中期表现也可以概括为三句话:第一、经济形势不那么乐观;第二、经济将处于震荡徘徊阶段;第三、经济将维持这种状态至少2-3年。

1、我国经济发展中期表现的特征

我国经济中期具体表现为经济处于U的下降阶段和底部通道,与刚刚经历的V形反弹不同的是:

一是底部低位不同。底部的高低不同,在V形反弹的低点是2009年一季度,经济增速为6.1%。U形的低点要分情况来考虑,一种情况是在不出现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底部的经济增速为8%左右。另一种情况是在发生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就另当别论,形势将变得更为严峻。

二是底部持续时间不同。V型持续的时间短,而U型的持续时间长,所以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们必须要接受经济增速保持较低的一种局面,必须按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将精力放在调结构、转方式、促改革上去。

三是目标的复杂性不同。V形阶段的目标比较单一,主要是保增长。U形阶段的目标要复杂的多,包括稳发展、治通胀、调结构、保民生等多重目标。

2、十二五期间我国存在爆发一场经济危机的可能

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我们的出口下降,经济增长下降。但是,我们的经济危机还没有爆发,笔者的判断是正在酝酿之中,2013年爆发。

第一,国内经济因素。经济方面的原因引发这场危机爆发的可能性有两个,一个是房地产泡沫破灭,另一个是地方债务危机。这两个问题是相关联的,笔者重点从第二个角度分析,地方政府的收入来源主要有两大块:一块是工商业税收,最近一段时间以及未来一两年,因为很多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不太景气。有些地方政府的工商业税收要相应地减少;第二块收入来源是卖地收入。从2011年开始,很多地方政府卖地已经大规模减少,是前几年的50%,甚至30-40%。前几年都是我们开发商求着政府给地,最近有一段时间开始流行政府问开发商,你什么时候来买我的地?为什么?因为他们已经面临收支缺口的压力,如果土地卖不出去的话,收支平衡就麻烦了。所以工商业税收的减少,以及土地财政收入的减少,有很多地方政府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政府的支出反而是增加的。两大块支出,一大块是通常的支出,从国家层面来讲,是国防支出增加,部队的工资增加,南海、航母都需要增加投入;从地方政府来说,基础建设还要大规模向前推进,3600万套保障房建设需要政府支出,加强社会保障两个全覆盖需要政府支出,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需要政府支出,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需要政府支出,维护社会稳定需要政府支出,所以支出的压力非常大。另一块,之前没有的,现在有了,那就是集中还款期的到来,还本付息的压力巨大。前几年,四万亿的投资,天量的信贷投放,从今年下半年开始,还款期就开始到来了,明后两年要还的有4.6万亿。为什么最近云南公路、上海的城投和长沙的公路等等,开始显示出一些问题,实际上这只是冰山一角,就是因为大规模的集中还款期到来与收入流不对称造成的巨大压力,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到2013年前后,有一部分地方政府可能要破产,当然,这只是理论上分析。这就是财政金融的系统性风险,这是第一个经济方面的原因,引发危机的原因。

第二,国际因素。前几年我们国内经济高速发展,其中有一股重要力量,就是大量的国际热钱流入中国,支撑了我们经济的泡沫生成,热钱是趋利性的、投机性的,说来就来,说走也可以走,主要取决于不同地区的投资的回报利润。之所以现在还留在中国,因为这几年中国经济一直维持高速增长,这些投机的回报还相对比较高,但是中国经济的增速在放缓,经济危机的风险在逐步显现,有一些国际组织开始猖狂做空中国概念股。美国经济现在缓慢复苏,美国美元有可能出现升值,美国也还有可能加息,所以这些国际热钱在某个时候有可能会大规模撤出。这会造成我们中国经济泡沫的破灭,这是我们中国政府不好应对的。

第三,短中长三个周期的谷底可能叠加的特殊因素。短周期就是三五年的周期,目前这个周期的经济正在往下走,到明年可能到谷底。中周期是九至十年左右的周期,大家想想1949年、1957年、1966年、1976年、1989年、1998年,每十年左右一般是要折腾一下的,那么从1998年到现在已经有十多年了,应该来到了。本来2008、2009年应该是要发生的,但后来因为政策把它推后了,但不能推得太远。还有长周期,60年一甲子的周期,易经的周期也到了。所以,2013年前后,中国可能要爆发一场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表现是,部分中小企业破产、部分银行破产、部分地方政府破产,这是我们下一步要面对的局面。

经济危机的爆发往往会引发社会危机。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的爆发并不意味着昏天暗地,我们要用历史的眼光去看。人有旦夕祸福,月有阴晴圆缺,经济发展有周期性波动,这很正常,我们经过这么多年的高速发展,是该歇歇的时候了。暴风雨过后又是一片彩虹,所以到2013年爆发一场经济危机是一件好事,为我们长期发展赢得了机会。同时通过这场危机可以倒逼我们的转型和改革,所以即使经济危机发生也没什么可怕的。

(三)长期乐观

我国经济发展长期(2013年以后)总的形势可用三句话来归纳:一是长期总体乐观;二是长期只能保持7%-8%的增长;三是长期保持这种增长的持续时间为10-20年。

长期保持这种形势必须具备三个前提:一是未来2-3年再没有大的经济危机;二是未来两三年继续维持“十二五“规划制定的调结构、促发展的经济模式;三是在新兴产业有新的增长点出现或技术革命取得突破。

1、中国经济发展为什么长期乐观

我国经济能够在未来20年内保持5%-8%左右的增长速度。原因何在?为什么我国不会出现拉美现象?为什么不会出现日本那样的泡沫经济破灭?

一是结构生产力还将会大发展。所谓结构生产力就是指工业化、城市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所释放的生产力,因为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正处于中期阶段,而西方国家已基本完成,这是我国的优势所在。

二是制度变革的生产力还将大发展,过去重点在经济制度方面的改革,将来还要推进政治、文化、经济、社会、资源环球境五位一体的改革。

三是要素升级的生产力还将大发展,技术进步、人力资本、信息化还有大的升级空间。

2、中国经济在长期为什么只能保持中速发展

一是外需有一部分将永久消失。美国在次贷危机后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高消费、负债消费、超前消费的行为有所收敛,美国国内的消费需求降低必然会引起我国的部分出口减少。

二是内需的扩大受制于深层次的制度变革。政府近年来一直强调扩大内需,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内需不升反降,内需的扩大受制于一些深层次体制的压制,如内需扩张的两个重要支点——汽车和住房消费明显下降。目前中国的经济还是重复以前的依靠投资拉动的老路,因为内需的扩大必须首先增加老百姓的收入,这就涉及到一个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问题,必然牵涉到政治体制改革,但目前改革阻力较大,既有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也有老百姓对改革存在的误解。自从2002年以来,我国政府一直在强调科学发展、和谐社会,但恰恰在这段时间我们的贫富差距在拉大、社会矛盾在累积,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就是因为我们的改革步伐在放慢,在一些重大问题改革上进展不大。科学发展、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等等一系列目标的实现,都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达成。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五年之后在东、中部地区将会出现饱和。过去几十年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政府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拉动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但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是无限期的,据国际经验,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中级阶段会出现一个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增长阶段,但基础设施的使用寿命相对来说较长,在国外我们可以看到现在使用的很多设施都是几十年前建成的,因此我们期望一直以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来拉动经济高增长不太现实。目前我国公路、铁路、港口建设已具备一定的规模,所以在不久的将来,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的贡献度会越来越小。

四是土地财政当作拉动经济高增长的空间也越来越小。因为可供出让的土地越来越少了,房价上涨的空间也不大了,同时农民的土地权益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保障,地方政府通过土地财政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空间在缩小。

五是资源环境的约束。有限资源与无限发展之间的矛盾已为大家所熟知,环境的压力也是逐步增大。我国有14亿人口大规模消费,消费影响环境。目前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发,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世界第一,环境的压力影响到自身的发展。

六是三大红利的减少。一是人口红利的消失。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时代的来临,可提供的劳动力在减少,人力成本面临上升的压力;二是市场化红利的减少。市场将面临从怎么样把蛋糕做大向蛋糕怎么样分的方向转变,更注重效率。三是国际化红利的减小。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增大,GDP排名世界第二的中国正在遭受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国家的围追堵截。

以上六个方面原因决定了我国经济在今后一段时间只会保持中速增长的态势,中国经济的增长率将会渐渐放缓,2015左右将会降到7%左右,2020年将降到在5%的水平,这是一个经济发展的规律性现象,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会经历这样一个阶段,随着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下滑,很多问题会暴露出来,很多企业一直享受着经济高增长的好处,一旦出现经济增长放缓,部分企业将面临倒闭风险。

三、企业面临的机遇、挑战与投资策略选择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机遇与挑战并存,将面临一个比较大的调整期。企业应有充分的准备。

(一)企业面临的新机遇

1、国际产业转移和重组带来的新机遇

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出新的态势,不仅制造业向中国转移,而且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也呈产业链形式向中国转移,国内企业面临承接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移的新机遇,而且国际产业在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正在进行重组,现在我们可以借机进入国外的一些高端技术产业,实现企业重组兼并和自身技术实力的跨越式发展。

2、新一轮全球性的技术革命正在取得突破带来的新机遇

每一次经济危机都会引起一轮新的技术革命,新能源、环保、信息技术等正在酝酿一场新的变革,我们可以借机实现后发赶超。

3、消费结构升级带来的新机遇

住房、汽车未来还有较大的空间,教育、文化、旅游、生物医药、医疗保健等消费结构升级正在进行中,意味着我们的产业发展正面临着新的市场机遇。

4、我国重化工业发展带来的机遇

我国的工业化进入重化工业阶段,为我国涉足重化工业提供一定机遇。重化工业即工业化中期,重化工业在未来10年内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5、城市化进入加速阶段所带来的机遇

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至51.27%,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据国际经验,当城市化率处于30%—70%时属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阶段,我国正处于加速阶段的中期,城市化会给我们带来新的产业发展空间。

6、区域经济一体化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

7、国家为支持“十二五”规划中的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而出台的一系列支持政策所带来的机遇。

(二)企业要高度重视高成本形成的新挑战

新时代企业面临的挑战有许多,笔者要特别提醒企业高度关注高成本所形成的新挑战。以前我们的企业利用国内的低成本优势在国外市场所向披靡,这样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

当前高成本主要表现在:一是土地高成本。土地越来越稀缺;二是房价高成本。房价高意味着商务和生活成本高;三是原材料高成本;四是能源成本在上升,煤炭、石油、天然气开采成本在上升;五是环保高成本;六是人才高成本;七是普通劳动力高成本,民工工资提高;八是资金成本在上升,东部沿海地区的民间借贷年息最高达到180%;九是物流高成本;十是知识高成本;十一是交易高成本。

这一系列成本上升对企业发展提出了挑战,而企业要生存发展也只有采取以下几种措施:一是降低成本,二是提高附加值,三是提高产品销售价格。第一、三种方法可行性不大,最主要的还是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开拓蓝海。

(三)企业投资策略选择

1、把握未来经济的宏观走势。

做到抓住机遇,顺势而为。

2、关注价格的变化。

价格的变化包括物价、房价、利率、汇率等,因为价格意味着成本,成本影响收益。

3、投资板块的选择。

板块包括行业板块和区域板块,选对板块至关重要。

未来有发展前景的板块:一是新能源产业。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核能等,这些行业当前部分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从全球总体来看,新能源的发展才刚刚开始,新能源目前在我国能源消耗比例不足10%,传统的化石能源占90.2%,新能源发展前景广阔。二是节能环保产业。低能耗产品更易为消费者所接受,消费者节能意识的增强倒逼企业注重产品的能耗。三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互联网升级、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等,IT产业正迎来第二次产业发展的春天。四是绿色制造业。绿色产业是指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其主要特点是低碳节能。五是文化传媒业。包括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现代传媒产业和教育培训产业,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民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生活的品质,必然会对教育文化产业提出新的更大的需求。六是生物医药、医疗保健行业。七是生产性服务业,如金融、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八是现代农业,观光、旅游、休闲等。

4、项目的选择。

同一板块内的公司也良莠不齐,我们就选择质地优良的公司做为投资标的。

5、投资策略的选择。

即投资结构优化组合。

6、投资方式的选择。

一是银行储蓄,负利率时代不划算;

二是买美元,美元处于贬值,风险大,非专业人士须小心;

三是炒股,全球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再加上国内信息不对称,制度不健全,也须谨慎;

四是炒房,现在基本也是一种高处不胜寒的状况,房价有下跌风险。关键是看政府是不是真想让房价跌,当然政府现在不能让房价大跌,大跌那是经济危机。所以,现在一方面不让它涨,另一方面不让它大跌,维持某种平衡。

那什么时候大跌呢?这个取决于开发商的抵抗能力。我们知道开发商是绝对不会积极主动降价的,它之所以降一定是因为它顶不住了才降。开发商有四大资金来源:销售回款、信贷资金、资本市场资金、信托融资。目前的状况是,销售回款减少、信贷资金从紧、资本市场资金被断、最近信托融资被卡,实际上四大资金来源都出了问题, 而支出是刚性的。虽然前几年赚了很多钱,但同时又买了很多地,投了很多项目,源源不断的往里面投入,资金链越来越紧。在三五个月的短期内东拼西凑还能支撑,时间长了,如果政策继续从紧,那资金链就要断了,就撑不住了,准备要降价了,其实一些楼盘已经开始降价了。那些大的开发商还能撑一段时间,再持续下去,一样也会支撑不住。

房价会跌到什么程度呢?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经济危机,那就要大跌,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就像美国、日本、迪拜房地产泡沫破灭一样,跌50%到100%都是有可能。另一种情况,就是我们政府高超的宏观调控艺术,那我们的房价差不多就维持目前的涨跌幅度,维持几年,跌10%-20%左右就差不多了。

为什么也有可能房价不会大跌?因为四大利益集团不希望房价下跌,首先是各级政府,各级政府从高房价获得了GDP、财政收入、政绩工程等一系列好处。第二是银行,银行从高房价中获得了一系列的好处,这是为什么中国银行的盈利在世界上表现最好。第三是开发商,开发商从房价上涨中获得暴利。现在很多的舆论把房价上涨的主要责任都归咎于开发商,当然他们有一定的责任,但绝对不是主要责任,真正的开发商是政府。第四是广大的已经买了房子的投资者和低价位买房者或者福利分房的。以前几十万买的房,现在变成了几百万,偷着乐。最近北京的一些房地产商要降价,那些刚买了房的投资者不干了,要维权,要补偿,所以开发商也左右为难。涨价也不是,降价也不是。当然,也有希望房地产下跌的力量,广大的年轻的群体,他们是弱势群体,现在买不起房。

根据房产状况,可以把社会分为三十五岁以上和三十五岁以下的两大阶层,三十五岁以上的要么分到了福利房,要么30岁左右结婚买房,被迫当了房奴,现在房价翻了好几倍,发了。三十五岁以下的人没有赶上福利分房,结婚的时候想买房,房价上涨了,只能望房兴叹。目前房价问题处于这么一个焦灼的状态。总而言之,要是借着买房子搞投机和投资要小心一点。

第五种选择就是投资各种大宗商品,像黄金、白银、翡翠、玉石、农产品、矿产品、石油、稀土等跟资源有关的商品,这些都是通货膨胀时期比较好的替代投资品种,它们是比较抗通胀的,所以最近几年通货膨胀时期它们的价格必然节节上升。通货膨胀的拐点可能就快到来了,投资这些东西关键在于观察中国和全球通货膨胀的拐点。在拐点到来之前,可以投资,虽然短期也会有波动,但不足以改变上升的趋势,如果拐点到来,那投资这些品种就要小心了。

第六种选择是教育、健康的投资。这种投资是前六种最好的,但也是最不被大家重视的,因为没有会计科目来反映它的投资回报率,不知道它值多少钱。

除了以上六种投资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投资,如新的金融工具,PE、VC、各种非主流的投资,邮票、字画、古董、黑茶等。

国内外形势与政策 篇2

一、深入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博大精深,是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在这个科学理论体系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居于引领地位的宏伟奋斗目标。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物质基础。这些重要内容,构成了一个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总书记指出,全党同志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指出: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三是要深刻领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四是要深刻领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

五是要深刻领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

社会主义五百年,经过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的过程。第一个时间段,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空想社会主义的开山之作,是一五一六年英国人莫尔发表的《乌托邦》一书。这本书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过程中的悲惨景象,同时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最重要的十九世纪初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空想社会主义者论证未来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对未来社会提出一些积极主张和有价值的猜测。但是,他们的共同局限是唯心史观,无法找到实现其社会理想的正确道路和社会力量。

第二个时间段,十九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并把社会主义思想置于这两大理论基石之上,从而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主要是理论上的,至于如何付诸实践,还有待后人来解答。

第三个时间段,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

随后,苏联模式逐步形成,但在西方等各种势力强大攻势下,世界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曲折。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只能学习苏联经验,但在实践中我们党很快就察觉到苏联模式的局限,提出要以苏为鉴,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六个时间段,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梳理世界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及其演进,搞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就能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理论、制度紧密结合的,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由此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条道路既不是“传统的”,也不是“外来的”,更不是“西化的”,而是我们“独创的”,只有这条道路而没有别的道路,能够引领中国进步、实现人民福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这一理论体系写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版本”,是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实际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坚持、发展和继承、创新的关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我们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符合我国国情,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又借鉴了古今中外制度建设的有益成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3.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2)必须顺应世界大势

(3)必须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5)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

(二)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战略 1.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立足中国发展实际,坚持问题导向,逐步形成并积极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时代和实践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顺应了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把握了改革发展的大趋势。“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鲜明的问题导向、强烈的问题意识。总书记指出,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当前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问题依然存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们党勇于担当责任、敢于直面矛盾,不断解决问题、化解挑战的新法宝,使我们的前进方向更加明确,发展布局更加科学,战略举措更加有效。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有机统一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重大战略目标,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居于引领地位。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保障。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深化改革,着眼解决我们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机制弊端,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机活力、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全面依法治国,着眼促进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是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犹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动力源泉和法治保障。全面从严治党,着眼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锻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是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完成执政使命的迫切要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提供根本保证。

2.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面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新机遇和新矛盾新挑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新的突破,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树立新发展理念,首先要解决为什么人、由谁享有这个根本问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确立了新发展理念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要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进程,发展环境不会一成不变,发展条件不会一成不变,发展理念自然也不会一成不变。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新发展理念,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新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低迷形势提出的治本之策。当前,世界经济在大调整大变革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趋势,原有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科技创新孕育新的突破。我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已经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日益迫切。面对这种新变化新情况,再坚持粗放发展模式、简单地追求增长速度,显然行不通,必须确立新发展理念来引领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不断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

新发展理念是针对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提出来的战略指引。创新,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在国际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和我国发展动力转换的形势下,只有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才能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协调,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只有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融合,才能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绿色,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只有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才能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开放,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只有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才能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共享,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只有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新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国发展理论的又一次重大创新。

(三)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

1.红军长征的背景与艰辛历程

1933年—1934年,蒋介石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王明等“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红军经过一年奋战,未能打破敌人的“围剿”,红军伤亡很大,根据地急剧缩小,人口减少。为了保存革命力量,1934年10月中旬,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8.6万人撤离根据地,被迫向西突围转移,开始长征。

红军长征中面临的三种挑战:(1)国共两党的军事较量(2)党内惊心动魄的路线斗争(3)与极端严峻的自然环境的斗争

2.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第一,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蒋介石集团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得保存了党和革命的精干力量,建立了巩固的革命根据地,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而开创了革命的新局面。

第二,红军长征的胜利,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共产党路线方针的胜利。遵义会议由于失去了与共产国际联系,客观上避免了外界的干扰,从而使我们党开始能够从容地根据自身实际独立自主自身的解决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长征的胜利是党的实现了从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向实事求是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和作风的转折。

第三,红军长征胜利实现了我党北上抗日总方针。长征的伟大胜利,实现了把党中央领导全国革命的大本营奠基在西北、红军主力转移到抗日前沿阵地的战略任务,为党和红军的大发展创造了条件,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第四,通过长征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内的领导地位,确立了毛泽东军事思想、政治思想的指导地位。在革命危急关头,党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第五,红军长征的胜利,创造了世界上奇迹般的英雄业绩,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力量,提高了它的国际威望。

3.继承和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

(一)理想信念高于天的高尚品格

革命的理想信念是长征精神最基本的思想内核。在长征最困难的时候,红军官兵讲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正是凭着这种理想信念,红军迅速从初期失利的阴影中摆脱出来,逐步走上胜利的坦途。

(二)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做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长征精神的精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长征精神的灵魂。遵义会议迈出了我们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决定性一步,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关键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当前,面对国内外新问题和新挑战层出不穷,我们没有现实的模式可以借鉴。只有遵循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让中国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定不移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再铸历史的辉煌,才能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坚持党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艰苦奋斗精神的楷模。长征途中,战士们没有衣服穿,就将兽皮披在身上,没有鞋子穿,自己动手编制草鞋,没有吃的,就用野菜、树皮充饥。没有房子宿营,他们就抱成一团,靠彼此的体温御寒„„。长征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永久奋斗”的革命乐章。总书记指出,长征精神,历久弥新;长征之路,没有终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无数的“雪山”、“草地”要过。只要我们像当年红军将士那样,忠诚于党,不忘初心,团结一致,奋勇拼搏,锐意进取,就一定能在新的长征路上不断夺取新胜利、创造新辉煌!

(四)忠实践行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红军是人民的军队,它来自于人民,依靠人民,它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人民群众对红军的支持是长征胜利坚强的后盾。在长征途中,由于红军治军严明,严守群众纪律,也受到许多老百姓的爱戴,老百姓们箪食壶浆,帮他们渡过难关。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就是要求我们在经济建设的新征途中,认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真正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五)坚持顾全大局和民主团结的坚强党性

长征中,红军内部的官兵来自四面八方,大家一起翻山越岭,共同经历生死,各路的红军战友之间都如同兄弟手足,互相帮助团结作战。红军各方面军协同作战,积极策应,确保了红军长征的胜利。为了迎接红一方面军的到来,红四方面军准备了大量的粮食、盐巴、炊具、羊毛、羊皮、蔬菜等物资,进行慰劳。从绝境中挣脱出来的面黄肌瘦、极度疲惫的红一方面军将士。红一、二方面军会师时,生活艰苦的红一方面军送给红二方面军数万斤粮食,2000多只羊、猪、牛,1000套棉衣等物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特别需要坚持民主团结的精神,只有如此,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形成思想合力和行动合力。

二、我国经济发展形势

在国内外复杂形势下承压的中国经济,三季度一些持续回落的关键指标出现了反转向好。

看似偶然中有必然。中国经济近来显示出的积极向好态势尽管仍需巩固,但已充分证明了中央持之以恒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方式的积极成效。

2016年中国经济已进入“收官季”,虽然仍面临艰巨挑战,但全面完成“十三五”开局之年经济发展主要目标趋势看好。这将进一步激发全国上下推动转型升级、迈向全面小康的坚定信心。

(一)经济运行亮点闪现,积极因素不断增多 0.1%,看上去很微小的数字。这是9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的同比涨幅。54个月的PPI持续负增长由此被打断,长期压在全国工业企业身上的“巨石”终于有了松动,让经营者看到了盈利增加的曙光。这意味着工业领域的供求关系有实质性的变化。

中国经济运行到三季度特别是8、9月间,出现了一连串相互关联的新变化,可谓新亮点闪现:

企业利润有所回升。前8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8.4%,扭转了去年持续负增长的局面,特别是8月份利润增长近两成,创近年来单月新高。

工业生产有所回升。三季度工业增长6.1%,比上半年加快0.1个百分点。进入三季度以后,工业用电量、发电量、货运量等指标都明显好转。

投资增长有所回升。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2%,比前8个月加快0.1个百分点。8、9月份投资增速连续两个月加快。

企业贷款由降转升。9月份经营性贷款由上月的下降417亿元转为增加2063亿元,固定资产贷款由上月的下降1001亿元转为增加2263亿元,企业融资需求上升。

先行指数和信心指数均出现回升。8-9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连续两个月保持在50.4%,创近两年来新高;企业家信心指数、银行家宏观经济信心指数均持续回升。

和上半年比较,(三季度)稳的力量在增加,好的迹象在增多,趋稳向好的态势正在确立。“好”的方面主要表现在企业效益回升、市场信心增强和企业基本面向好。经济运行亮点闪现,不仅企业看到了机遇,居民也感到了实惠。

(二)改革落实政策落地,新常态下转型升级的努力显效

这几年来中央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坚持区间调控、定向调控,同时重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组合的效果不断积累,正在把中国经济导向保持中高速、迈向中高端的正轨。三季度的积极变化说明中国经济新常态特征更加明显,经济转型取得新成效。

系列稳增长、调结构的政策逐步落地,近几年来效应不断累加,终于起到了托住经济增速、壮大新动能的效果。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重点领域改革正在落实。“三去一降一补”都取得了积极进展。9月末钢铁、煤炭完成了80%以上的去产能任务;商品房待售面积连续7个月减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和主营业务成本都在降低;环保、农林水和基础设施等投资增速都比较快。

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简政放权、投融资体制、输配电价、混合所有制、利率汇率市场化、营改增等一连串重大改革近年来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坚定信心应对挑战,推动发展再上台阶

“十三五”我们肩负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任,需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未来几年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期,亟待经济进一步转型升级。稳定政策狠抓落实,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市场预期。深化改革勇于创新,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迈上新台阶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不仅要保持中高速,更重要的是要迈向中高端,而后者主要依靠改革创新来实现。这是此轮中国经济调整,与以往任何一轮不同的根本之处。

三、扶贫开发形势和任务

贫困,人类社会一道醒目的伤疤。人类在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向前发展的同时,贫困的梦魇始终如影随形。中华民族向战胜贫困发起了冲击,它已经用30年左右的时间,成功让7亿多人摆脱贫困,如今又向最后5000余万“锅底人群”发起脱贫攻坚总决战。这是一场创新脱贫理念的生动实践。这是一场实现共享发展的伟大创举。

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贵州织金县珠藏镇,挖机轰鸣,铲车穿梭,数百名工人在工地上忙碌不停。他们身后,70多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屋正拔地而起。

“一想到要不了几个月就可以搬新家,彻底告别贫困日子,心里就美滋滋的。”扶贫搬迁对象徐晓先笑着说。

类似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星罗棋布地分布在全国22个中西部省份。截至今年8月,总开工项目超过10000个。

火热的建设现场,殷切的群众期盼,为华夏大地气势恢宏的脱贫攻坚行动写下生动注脚。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党的历史使命。从1949年到1978年,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国共产党坚持不懈地探索着减贫道路;

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扶贫正式启动。90年代,《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发布,开启了制定扶贫计划先河;

进入21世纪,《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两份纲领性文件先后发布,引领着扶贫开发事业不断向前。

成立专门工作机构,确定贫困标准和重点扶持区域,安排专项资金,制定特殊支持政策„„30多年来,扶贫开发工作在华夏大地结出累累硕果,7亿多贫困人口告别困顿生活。

当历史的指针逐渐靠近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2年末,总书记在十八大之后的考察中,就对扶贫开发的战略地位做出重要论断。把贫困地区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集中全国力量共同攻坚。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已经不仅仅是贫困群众生存发展的个人问题,而是整个民族勠力同心的国家行动。“如何让党和政府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承诺不折不扣地兑现,说到底,不看富人有多富裕,而要看贫困人口是否脱贫。”这种“底线思维”,充分体现出党的清醒自觉与勇气担当。总书记的话振奋人心,开启未来。“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精准扶贫共享发展

云南勐海县曼囡村曼班三队,63名拉祜族人仍在布朗山深处采野菌、割松香,偶尔到寨子外用家酿的玉米酒换些油和盐。作为“直过民族”的一员,他们从原始社会或奴隶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一夜之间”跨越了其他民族上千年的发展历程,面临的脱贫困难可想而知。当前,类似帮助拉祜族贫困群众脱贫的挑战并不鲜见,脱贫攻坚还面临严峻形势:

贫困地区面积大。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覆盖的面积占我国国土面积的42%左右,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生态脆弱地区、边疆地区占据主体;

贫困人口分布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不仅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相对集中,还分布在特困地区以外的1000多个县;

致贫因素并存交织。在现有贫困人口当中,自然条件恶劣、劳动能力差、教育水平低、因病因灾等多种致贫因素并存,如何保障他们持续稳定脱贫面临考验。

2013年,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思想。几年时间里,这一理论内涵不断深化:

精准扶贫脱贫的基本方略是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

2015年12月1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十三五”脱贫攻坚工作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在介绍相关情况时表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实现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必须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改革现行扶贫思路和方式,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变“输血”为“造血”,变重GDP为重脱贫成效,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一系列问题。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基本要求与主要途径是,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

六个精准是: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五个一批是: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总的说来,我们要锁定目前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分类施策,不留锅底。

落实脱贫攻坚,扶贫办将搭建五个工作平台,开展六项扶贫行动,实施十项精准扶贫工程。

五个工作平台,包括国家扶贫开发大数据平台,省级扶贫开发融资平台,县级扶贫开发资金项目整合管理平台,贫困村扶贫脱贫落实平台,社会扶贫对接平台。

六项扶贫行动,包括教育扶贫行动,健康扶贫行动,金融扶贫行动,劳务协作对接行动,革命老区百县万村帮扶行动,民营企业万企帮万村行动。

十项精准扶贫工程,包括整村推进工程,职业教育培训工程,扶贫小额信贷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电商扶贫工程,旅游扶贫工程,光伏扶贫工程,构树扶贫工程,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龙头企业带动工程。

在精准扶贫思想引领下,贫困人口建档立卡、精准扶贫十大工程、“五个一批”脱贫手段等工作深入推进,加速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从2014年至今,全国连续两年超额完成千万人口减贫目标。

一项项政策红利,为贫困人口避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提供牢固支撑。

全方位、多维度的贫困治理,正在各个领域同步推进:

“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大幕开启;中央将投资约8480亿元用于贫困地区国家高速公路、普通国道、农村公路和县乡公路客运站建设,改善贫困地区交通出行条件;教育部门将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对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让知识改变命运,避免贫困代际传递;人民银行已在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和411个省级贫困县设立扶贫再贷款,有关金融机构开始发行易地扶贫搬迁专项金融债,以金融活水浇灌脱贫之花;一系列脱贫攻坚组合拳和共享发展措施的深入实施,重塑贫困地区群众的生存发展模式。

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新形势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10月24日至27日在北京召开,研究全面从严治党重大问题。近几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中央纪委和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保持反腐高压态势,抓作风、反腐败,全面从严治党的进程持续推进。

(一)反腐败斗争取得的成就

从2012年底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至今已近四年。截至2016年8月31日,全国已累计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39622起、处理187409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91913人。自八项规定实施以来,被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人数逐年增多,今年1至8月共已处分26609人,超过2014年全年的总数。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纪委和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始终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力度不减、节奏不变,坚决把存量减下来,把增量遏制住。十八大以来查处的中管干部(中共中央组织部直接管理的高级干部)覆盖了31个省区市。截至目前,接受组织调查的中管干部共计109人,其中省区市70人;在不少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国企和金融单位也有被查处的中管干部,涉及司法、金融、环保、安监、体育等多个领域。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主要举措

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是从顶层制度设计方面对全面从严治党的‘强化版’,管党治党的制度笼子正愈扎愈紧”;

全面从严治党,靠全党、管全党、治全党。作为拥有8700多万名党员的大党,从严治党只是管住“关键少数”还远远不够,用党规党纪管住绝大多数才是重构政治生态的“良方”。规范对象“全覆盖”“无例外”,本身就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在要求,绝不允许有特殊党员存在。

为了更好地适应全面从严治党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新修订的《准则》把普通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全部纳入制约范围;新修订的《条例》也对原有条款中不少违纪情形只针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情况做出调整,明确“六大纪律”是全体党员的基本遵循和底线。

虽然《准则》的“体量”大幅精简,但紧扣“廉洁自律”,指向性更明确,内涵也更丰富。不仅对全体党员提出正面倡导,对党员领导干部的自律规范,也不再局限于“廉洁从政”,而是增加了“廉洁用权”“廉洁修身”“廉洁齐家”等方面内容。

《条例》的修改比例基本上达到80%至90%,有的章节几乎全部修改,调整过程中充分吸收了十八大以来从严治党的实践成果。《条例》新增了违规收送礼金、消费卡,违规出入私人会所,超标准、超范围接待等违纪条款。

规范对象和领域的拓展,既是“全面”,也是“从严”,反映出党内法规制度正日益完善。综观新修订的两项法规,“全面”和“从严”要求紧密交织、贯穿始终。对广大党员来说,全部被纳入规范对象,这本身就是一种震慑,意味着制度笼子越收越紧、越往后执纪越严;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廉洁自律的内涵越来越丰富、纪律标尺的刻度越来越精密,实际上体现了管党治党的维度越来越全面。全面意味着从严,从严也体现了全面,全面和从严往往分不开。全面是扩大范围,从严是彰显态度,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党内法规建设与时俱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坚强制度保障。

五、两岸关系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一)当前两岸关系形势

今年以来,台湾政局发生重大变化,对两岸关系和台海局势产生重大影响,一个坚持“台独”立场的政党在台湾上台执政。虽然民进党当局领导人声称将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但在两岸同胞最关切的两岸关系性质这一根本问题上态度模糊,拒绝承认“九二共识”和认同其两岸同属一中的核心意涵。我们从台湾新当局的政策宣示和行动中更注意到,其从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等各方面弱化和切断台湾同大陆历史连结的战略取向。台湾新当局的所作所为导致了两岸制度化沟通和协商谈判机制的中断,导致了两岸关系气氛的逆转,影响到两岸诸多领域交流合作的持续推进,使两岸关系增添了不确定性和风险。

根据最新民调显示,台湾民众的中国人认同回升到52%。此外,面对大陆的发展,合计有69.7%的人认为台湾若采取“泛中国人认同”的两岸关系,最能确保台湾利益,有利两岸和平,此项以利创4年来新高。可见,“两岸和平发展”、“两岸一家亲”才是真正的民意。

11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北京会见了国民党党主席洪秀柱率领的国民党大陆访问团。总书记就两岸关系发展提出了六点意见:坚持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推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增进两岸同胞福祉;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洪秀柱表示,国民党将积极扮演推动两岸和平制度化的角色,探讨以和平协议结束两岸敌对状态的可能性。从双方的谈话中可以看出,国共两党对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都非常珍惜,两党领导人的会面,是两党面向未来,对民族、对历史负责,对民意担当,坚决反对“台独”的“决定性瞬间”。

两岸和平发展论坛是另一件大事。由两岸各10家团体在10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丰硕成果基础上,共同举办两岸和平发展论坛,探讨新形势下如何维护和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意义重大。闭幕式上还发布了40多项2017年两岸交流项目信息,包括第三届两岸大学生创客营、台湾大学生江苏实习就业特训营、第二届海峡两岸学生棒球联赛、第十六届台湾学生“北国风情”冬令营、丁酉年春季妈祖祭祀大典、第二届京台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第一届we爱·两岸青年微电影大赛等。论坛凝聚两岸和平力量,谋求互惠共赢,为两岸和平发展建言献策注入正能量,为两岸人民福祉寻求新出路,反映了两岸同胞共同的期盼和呼声。

2016两岸企业家峰会年会6日上午在金门开幕。峰会大陆方面理事长曾培炎、副理事长盛华仁,台湾方面理事长萧万长、副理事长江丙坤,以及两岸经贸界人士和学者约500人出席会议。本届峰会年会为期两天,11月7日将在福建厦门举行宏观经济、能源石化装备、金融、信息家电、成长型和中小企业、文化创意、生物科技与健康照护等7个产业合作推进小组的专题论坛和分论坛以及本届峰会年会的闭幕式。

(二)我们的对台方针政策

在两岸关系趋于复杂严峻之际,我们对台态度和方针政策引起关注。今年以来,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们的对台大政方针是明确的、一贯的,不会因为台湾局势的变化而改变。第一,我们将继续坚持体现一中原则的政治基础,维护和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争取国家和平统一的前景。

国内外形势与政策 篇3

2013年的世界经济依然处于温和复苏时期,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国的经济增速也处于调整期,中国的对外贸易在不稳定的国际经济环境下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绩。中国2013年度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4万亿美元,比2012年提高了1.4个百分点。2014年全球贸易形势会有所好转,世界贸易组织预计2014年全球贸易量增长4.5%,但低于过去20年5.4%的平均增速,中国对外贸易的外部环境会继续改善,但依然面临许多挑战。

一、2014年全球贸易形势展望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阴影下,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在2013年上半年的经济复苏势头较弱,使得2013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只有2.1%,直到2013年下半年世界经济才呈现较明显的复苏迹象,中国、美国和欧元区国家的经济逐渐稳步回升,预计2014年全球经济增速将显著高于2013年。受发达国家需求减弱和新兴国家增速放缓的影响,2013年世界总出口增长率从2012年的3.1%减小到2013年的2.3%,使得全球商品和服务贸易还未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但随着欧洲和美国等传统消费大国的进一步复苏,全球贸易形势在2014年将会有所改善,2014年全球出口增长率将明显高于最近两年的水平,这一良好势头有望延续到后续几年。

尽管2014年世界经济复苏步伐有望加快,但世界贸易形势仍然面临许多风险。全球经济的复苏力度依然不够强劲,发达国家难以在短期内突破现有发展瓶颈,美国即将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将给新兴经济体带来难以估量的不确定性,这会从需求和供给两个层面给贸易形势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除此以外,主要发达国家的失业率较高,而新兴国家制造业部门的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在上述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势必抬头,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全球贸易的复苏。

二、2014年中国贸易发展形势

从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角度看,2014年净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依然可能为负数。2009年净出口贡献率一度达到-37.4%,除了2010年回升到4.0%外,最近三年的贡献率均为负数,2014年同样也存在净出口负贡献这一现象。净出口负贡献只是说明当年的净出口增量少于上年,这只是表明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减弱,而不是外需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负面影响。

自2014起的最近几年,中国出口会继续保持相对较高的增速,但进口增速可能会更快,进口对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作用会日益凸显。随着国内制造业产业机构升级的推进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兴起,中国出口制造业的产品结构会逐渐升级,同时由于中国又不断面临贸易顺差推动的通货膨胀压力,进出口平衡会成为外贸政策的主要方向,这势必导致进口增速快于出口增速。进口将主要从弥补国内生产要素缺口、培育内需和推动产业技术升级等角度对中国经济增长带来动力支持。

考虑到出口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在这里需要对中国的出口形势给予特别关注。如表1所示,中国对全球出口的增速从2007年的25.7%快速滑落到2013年的7.9%,2014年1月的数据显示中国出口增速有回升的趋势,中国出口目的国的结构也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中国对香港的出口增速在2010以后几年相对较平稳,对日本、韩国、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的出口增速则出现大幅下滑,对部分国家和地区甚至出现了负增长,而对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和新加坡等国家的出口增速则维持在较高水平。预计在2014年及未来几年内,来自新兴国家的需求将成为中国出口增长最主要的驱动力。

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的主要出口品将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向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稳步转换。中国在2012年取代德国成为全球第二大贸易国,在2013年又超越美国成为全球头号贸易大国。但是同美国和德国相比,中国的贸易总额虽然领先,但中国出口商品结构明显低于这两个贸易大国,美国和德国的出口商品主要是机电产品、运输设备和化工品,而中国的出口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纺织品及原料、家具、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随着中国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资本积累进程的推进,中国将逐步迈向更高层次的出口结构,但是出口商品升级过程依然相对比较漫长。

三、2014年中国贸易的挑战和机遇

国内外复杂的经济环境是中国贸易2014年面临的最主要挑战。首先,随着中国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价格的不断上涨,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成本优势将进一步被削弱,与此同时,拉美和东盟等地区的国家正在不断抢占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市场,中国沿海城市的制造商不得不将工厂迁往成本较低的内陆地区或者柬埔寨和越南等成本较低的国家。其次,无论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经济体,在2014年都处于经济发展挑战期,进口需求的增长幅度必然有限,中国出口企业在巩固既有市场份份额和开拓市场方面都有不小的压力。再次,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贸易保护主义在巨大的失业压力面前势必抬头,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也会随之增加。最后,人民币升值压力将给中国贸易盈余带来空前的压力,人民币升值会减少进口,这有助于拉动国内消费,但是出口成本的上升将显著削弱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中国的出口部门依然具有一些其他国家地区难以比拟的优势。首先,中国高素质的工人和成熟的产业配套是中国出口企业强大竞争力的有力保障,中国的出口优势主要体现在制造业的加工组装环节,尽管这些传统优势正在遭遇挑战,但短时期内中国的配套优势很难被超越,其他新兴国家在教育等方面的投入水平也无法在短期内赶超中国。其次,随着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进程的加快,中国将会继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出口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东部沿海地区的外贸出口产业纷纷向土地、能源、劳动力等生产成本较低的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西部地区的外贸总量开始稳步增加。最后,中国同新兴市场国家存在产业互补性,这会产生新的外需,进而会带动中国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在欧美市场日渐饱和的同时,经济增速快于发达国家的新兴市场国家的购买力逐渐提升,与此同时,人口众多的新兴市场国家为中国产品扩大市场提供了可能性。

国内外形势与政策 篇4

从全球视角, 联合国和国际劳工组织特别关注残疾人就业问题, 一直在寻求提高残疾人地位, 改善他们生活的有效政策。从1975年至今联合国大会先后通过了《残疾人权利宣言》、《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残疾人机会均等标准规则》、《残疾人权利公约》等重要国际文件, 宣布残疾人具有相同的“公民权和政治权利”, 享受“同等待遇和服务标准”;要求会员国“提供受保护的职业”、“保证残疾人都能有平等就业的机会”;支持残疾人充分、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反对一切“基于残疾的歧视”, 倡导“合理便利”与“通用设计”以保障权利的实行。这些国际政策法规的颁布对各国残疾人就业政策具有较强的指导和示范作用, 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在不同程度上制定了保障残疾人就业和相关权益的法律法规。

一、部分国家和地区残疾群体就业政策措施概述

美国是最早实施残疾人就业保障的国家。1920年的《职业康复法》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残疾人就业方面的法律。其后美国的残疾人立法过程与其他反歧视立法 (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等) 过程一样, 通过残疾群体不懈的政治斗争最终获得了公众的认可。从1935年美国第一个权利倡言组织“纽约身体残障联盟”开始, 美国通过了“社会保障综合议案” (1949年) , 、“建筑无障碍法” (1968年) 、“城市公共交通法” (1970年) 和“联邦政府高速公路建设法案” (1973年) 、“残疾人康复法” (1973年) 、“残疾人社会保障修正案 (Social Security Disability Amendments of 1980) ” (1980年) 和《美国残疾人法案》 (ADA) (1990年) , 从就业、康复、公共事业、公共设施和社会服务、通讯等多领域禁止残疾歧视, 保障残疾人受到与健全人同等的社会待遇。《美国残疾人法案》明确要求雇工15人以上的企业应当向残疾人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 禁止在工作申请、雇佣、晋升、培训、薪酬、社会活动等方面歧视残疾员工。美国是全球法制最健全的国家之一, 残疾人政策的完善程度和保障力度也是屈指可数, 由于在长期的争议解决中形成, 法律法规条款定义清晰, 针对性与可操作性强, 《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和《欧盟就业框架指令》都采用了《美国残疾人法案》 (ADA) 中的条款。值得称道的是负责监督实施残疾人就业保障的“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在反对种族歧视与性别歧视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 对残疾人就业咨询以及争议的解决形成有力支持。

欧洲是全世界就业反歧视体系最发达的地区, 各国关于就业、培训和工作待遇等方面的反歧视立法已经统一在欧盟层面。欧盟发布的《就业框架指令》, 反对基于遗传特征、宗教、残疾、年龄、性取向原因的歧视, 并颁布了欧盟委员会及其下属执行机构关于反对歧视和促进就业的行动计划, 由欧盟委员会作为实施部门对违规国家发起违规处理程序, 欧洲法院就欧盟反歧视法律对成员国法院作出解释。“平等待遇”、“纠偏行动”、“主流化”三项基本原则成为包括残疾群体在内的所有社会弱势群体的政策措施诉求, 从而改变了欧洲社会原有的残疾人保障模式。《阿姆斯特丹条约》促使欧盟因为残疾人的原因而通过了与歧视作斗争的指令;《就业框架指令》禁止在就业领域对残疾人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歧视;《欧洲社会宪章》在残疾人就业方面倡导独立与公平选择理念;欧洲理事会还通过一个对残疾人连贯政策的说明 (R92) , 规定在不同领域 (就业、教育、住房和法律) 机会平等;2002年“公交车与长途车设计指令”要求所有新的公交车与长途车的建造使所有人都能上去。欧洲残疾人政策的转变部分出于对残疾政策赋予更多公民权利方面的思考, 同时也因为遭遇到老龄化和全球化两种新挑战的压力, 欧洲需要市场上有更多能纳税、有活力的公民和劳动力, 借助增加就业来缓解社会成本承受不起的窘境, 这佐证了促进残疾群体就业是解决这一群体生存与生活问题的根本途径。

日本2004年修订的《残疾人基本法》对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的义务和责任、残疾人基本计划、残疾人福利、残疾预防、以及地方残疾人政策推进商议会等进行了规定, 其中就业被放置到残疾人福利领域, 表现出日本社会对于残疾人就业的基本态度。日本《残疾人基本法》中的就业保障和就业促进条款与我国残疾人保障法的表述相似, 表现出东方国家重视原则、重视理念的道德特点。在政策法规的落实方面, 日本政府通过都道府县市镇 (街) 村等行政机构负责实施, 并设立地方残疾人政策推进商议会处理、调查、监督与残疾人相关的事宜, 这一做法与我国也十分相似。但在残疾人就业方面, 日本政府强调就业指导、就业培训和就业介绍, 即所谓的就业顾问体系 (《残疾人基本法》第5条) , 同时注重对残疾人岗位的调查, 由于财政实力雄厚, 日本政府规定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采取补贴等措施对雇用残疾人所必需设施的配备给予资助。

二、我国残疾群体就业现状与政策措施

2006年开展的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 我国现有残疾人口8296万人, 占总人口的6.34%;城镇残疾人口2071万人, 占24.96%;农村残疾人口6225万人, 占75.04%;其中处于就业年龄的残疾人有3493万, 占42.10%。全国城镇残疾人口中, 在业的残疾人为297万人, 不在业的残疾人为470万人;另有数据显示农村残疾人稳定就业人数达到了1672万人。虽然近年来残疾人就业人数一直在增加, 但残疾人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我国建国以后逐步形成了残疾人保障法律体系, 尤其1988年至今的20年间, 残疾人保障法律法规有了较大的提升和完善。形成了《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残疾人就业条例》、《残疾人税收减免政策》等一系列专门的政策法规, 对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文化生活、社会环境、劳动保护、辅助事业等方面都进行了规定, 基本覆盖了残疾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全国各省级行政区都已经颁布了地区性的《残疾人保障法》执行办法, 并建立了地区性残联组织与政府协调, 负责实施和监督。国家还陆续制定实施了关于残疾人事业的四个五年计划 (“十一五”计划正在实施中) , 使残疾人事业从较低的起点走上系统的发展轨道, 形成特色鲜明、领域广阔的发展格局。

《残疾人保障法》 (1991年) 作为我国残疾人保障的基本法对残疾人基本劳动权利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对城镇残疾人就业采取集中就业、按比例分散就业、个体就业三种基本形式;鼓励农村残疾人进行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和其他形式的生产劳动;对残疾人福利企业税收、生产经营、招工、培训等也有相关阐述。2007年5月, 针对《残疾人保障法》劳动就业条款又颁布了《残疾人就业条例》, 更细致地规定了集中就业、按比例分散就业的比例以及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缴纳和管理办法。对反对残疾人就业歧视, 维护残疾人劳动权利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

三、完善我国残疾群体就业政策措施的几点建议

虽然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政策措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但由于多年形成的社会文化规范对残疾人的歧视, 阻碍着残疾人充分参与社会活动和文化生活, 残疾人往往被主流社会拒之门外。由于残疾而引起的歧视在教育、就业、交通、文化生活、公共设施和参与公共活动等方面尤其严重, 最终削弱了残疾人平等权利的认同、享有和实施。而我国进行全面法制建设的时间不长, 公众长期依赖行政而不是法制排解纠纷、处理公共危机的惯性很强, 许多法律法规即使颁布也会在执行的有效性上大打折扣, 法律条款制定以后即便与社会实际情况脱节也不会因为相关利益群体的抗争而很快进入修改程序, 这是与西方发达国家最显著的区别。

国家立法在提高残疾人权利方面起了基础作用, 但政策的解释和贯彻落实仍然是促进社会变革、提高残疾人地位最为有效的手段。残疾人法律规范可以提供共同标准, 但这些标准必须体现在残疾人的政策和计划里面, 并且得到符合现实国情的响应和反馈, 才能积极的改变他们的生活。

(一) 全面调研, 科学决策

残疾人就业政策带有强制和补贴色彩, 就业政策直接关系到残疾人的就业状况, 需要大量的数据调研和科学分析。首先必须结合国内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和劳动力市场供需情况, 其次必须考虑国内残疾人存在就业需求和达到就业能力的数量, 最后必须考虑保障残疾人就业社会所承担的必要支出, 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完善的残疾人现状调查统计分析数据库是制定政策必不可少的前提, 我国1987年完成第一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 2007年完成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 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数据, 对于政策法规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有效, 对于这样的基础研究工作应当考虑在法规中规定时间跨度, 如果能够建立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各地动态数据统计和汇总, 对残疾人就业政策措施的制定和调整具有深远的建设性意义。

(二) 残疾人就业比例应当更具弹性

按比例就业, 最早始于英国的《残疾人就业法案》 (1944年) , 后为大多数国家接受。日本、美国、德国、意大利、法国、奥地利、西班牙、荷兰、比利时、韩国、俄罗斯、印度以及我国台湾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以立法形式规定了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日本《残疾人雇用促进法》规定, 残疾人分别占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的1.5%和1.9%, 国家和地方的行政和公共机关须达到2%, 300人以上的私人企业或单位中占5%, 雇用一个重残者可算两个名额;美国规定在实际工作中15人以上的单位按总人数3%的比例安置残疾人;德国15人以上的机关、企事业单位, 必须安排6%的残疾人就业;奥地利规定每雇用20个职工必须雇用一个残疾人;荷兰依不同行业规定按3%到7%的比例安置残疾人;土耳其规定100人以下和以上的企业分别按1%、2%的比例雇用残疾人;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中国残疾人保障法》的规定, 都制定了不低于1.5%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具体实施细则。

我国目前按比例就业和就业保障金制度在实际执行中依然遇到很大阻力, 没有达到既定目标, 政策本身的缺陷是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之一。美国、英国等国家法规体系对提供就业或缴纳保障金的雇主有明确定义, 必须是全日制雇员人数超过15人 (英国是20人) 以上的企业, 且不包括一些私人俱乐部和非盈利组织, 并且对聘用残疾人、提供残疾人就业辅助的企业给予政府补贴, 既保障了残疾人权益又充分考虑到企业的发展需求, 降低企业所负担的成本;还有像意大利、荷兰等国家更是明确不同规模企业所应承担的不同责任, 比例更为灵活。我国目前多种经济形式并存, 各用人单位的规模和用人机制千差万别, 一律按照1.5%的固定比例 (个体工商户出外) 执行, 对发展中的小型企业造成负担, 对抗风险能力强、甚至享受产业保护的大中型企业无关痛痒, 客观上起到了除弱扶强的效果, 造成一部分社会成员间的矛盾。政策的制定是一个涉及到各方面切身利益的过程, 就业比例确定应当广泛征求意见, 综合平衡, 本着“能者多担, 弱者少担”的原则动态调整才能达到最终目的。

(三) 政策法规的落实需要有效的措施和组织保证

我国《残疾人就业条例》规定残疾人就业是依托各级人民政府和残联两个体系来执行, 这区别于美英等国依靠一个专业的“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的模式。但是我国目前行政条块分割依然存在, 地方政府承担着经济发展、基本建设与劳动保护等多重职能, 往往顾此失彼;残联系统又缺少行政权威;残疾群体不会也不愿将劳动纠纷诉诸法律;因此在落实过程中存在权力缺失, 互相推诿的现象, 结果使许多合法的诉求得不到应有解决, 长期下来堆积了一批疑难问题更是无人问津, 这影响了法律法规的公正性和严肃性。因此赋予残联组织或者其他专业组织在残疾人就业政策监督和执行中一定的法律权力成为有效落实政策法规的当务之急。值得借鉴的做法是美国“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在联邦各个部门中都有办公室, 专业接受和处理各类反歧视劳动纠纷, 达到良好效果。

(四) 建立政策法规颁布后的跟踪问效和动态调整机制

国外的政策措施往往规定了调整的周期和方式, 比如美国的《残疾人法案》规定生效两年后必须依据实际情况调整, 以后每年可以修正, 日本《残疾人基本法》规定五年修改。我国《残疾人保障法》自1991年颁布后一直没有修订, 随着经济状况的改变, 一些条款已经不能适应今天私营经济日益繁荣的现状。从2005年全国人大开始了《残疾人保障法》的修改调研, 2008年1月起修订草案通过国务院正式提交全国人大, 标志着《残疾人保障法》的修订已经指日可待。参考国际通行做法, 这样的残疾人保障基本法在修订颁布后应当明确调整周期, 并组织相关跟踪研究课题, 对法规颁布后残疾人状况的改善进行实证研究, 为法律法规的动态调整提供参考。

四、结语

促进残疾群体就业是一个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由于社会歧视的长期存在, 残疾人在康复、教育、适应社会环境等方面存在明显弱势, 仅仅在就业政策措施上做到平等并不能消除客观存在的差异。因此, 残疾人就业政策措施的有效性必须与康复、教育、无障碍等政策措施配套实施, 最终改变社会歧视文化, 使残疾群体真正主流化。

摘要:由于多年形成的社会文化规范对残疾人的歧视, 阻碍着残疾人充分参与社会活动和文化生活;就业是民生之本, 是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获得幸福生活的基础。本文分析了美国、欧洲、日本和中国的残疾群体就业政策和措施, 并对完善国内残疾群体就业政策和措施提出建议。

关键词:残疾群体,就业,政策措施

参考文献

[1]周运清, 张雪.残疾人保障的制度构建与社会和谐[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3.

[2]“中国残疾人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残疾人就业现状与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 2003, 51.

[3]刘成名.残疾人就业法规的运行及其功能实现[J].青海师专学报 (教育科学) , 2005, 2.

[4]王嘉瑛.当前残疾人就业的几点思考[J].中国民政, 2004, 2.

[5]中国残联教育就业部.国外残疾人就业立法情况概述[J].中国残疾人.2007, 4.

[6]沈家观.国际福利企业残疾人保障模式[J].社会福利, 2007, 5.

[7]王亚栋.中国残疾人就业现状、问题、对策.[J]社会福利, 2005, 11.

[8]孙亮.欧盟反歧视的立法与实践.“促进就业机会平等, 建设和谐社会”国际研讨会, 2007, 3.

国内“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 篇5

摘要: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发挥好投资的关键作用,进一步释放民间投资潜力,着力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发挥好消费的基础作用;努力稳定对外贸易,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出口升级和贸易平衡发展。五要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增加民生社保等有效供给,准确把握存在的各种风险。完善创新驱动政策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就业创业,加强医药卫生事业;采用有效方法应对和化解不同风险,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讲话精神 核心价值观 形势与措施 部署

一、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发表系列重要讲话,讲话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讲话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治国理政的行动纲领,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思想武器。要把学习好宣传好讲话精神作为本学期教学重要任务,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讲话精神的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方法论意义,进一步增强学习贯彻的自觉性坚定性。一要组织学生认真研读讲话原文,原原本本、原汁原味地学,领悟讲话的基本内涵,领悟蕴含其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二要从整体上有机统一把握讲话精神,努力把零散的感性理解上升为系统的理性认识,真正在深层次上提高思想理论水平。三要着重掌握讲话贯穿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领会讲话体现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立场、价值追求和思想风范,切实把握精神实质。四要把学习讲话精

神与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结合起来,同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同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准确把握党的科学理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内在联系,增强对讲话精神的情感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

二、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神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一要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二十四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炼和集中表达。它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二要紧密联系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实际,引导大学生重点从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四个方面下功夫,坚守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成就自己的宝贵人生。三要坚持不懈地推动实践养成,丰富和拓展适合大学生的实践载体,着力引导大学生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不断增强自觉奉行和日常践行能力,推动大学生群体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率。

三、正确认识和判断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立场是有腐必惩、有贪必肃,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

目标是遏制腐败蔓延势头,保持高压态势。一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全面把握反腐败斗争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党的十八以来惩治腐败的事实说明,不论什么人,不论其职务多高,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受到严肃追究和严厉惩处,坚定反腐败斗争必将取得胜利的信心。二要深刻理解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科学认识中央始终坚持反腐败要标本兼治。三要准确把握中央已相继出台多项改革措施,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这些都将成为让干部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制度铁笼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准确把握中央关于下半年经济工作的思路和部署。今年以来,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国内改革发展任务十分繁重,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经济发展、结构调整、民生改善,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同时要清醒认识当前国内外环境相当复杂,经济运行面着临一些困难,特别是出现了一些可能引发经济下行和风险增大的边际变化,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做好应对各种新挑战的准备。一要准确把握中央下半年经济工作的基本思路。即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平衡点、近期目标和长期发展的平衡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结合点,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基本思路,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二要正确看待经济增长速度。必须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同时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

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三要坚持把改革放在重中之重位置。围绕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加快推进改革,激发市场内在动力和活力。加紧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多措并举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尽快放开自然垄断行业的竞争性业务,加快服务业有序开放,放宽制造业准入限制,同时放管结合,加强市场监管。四要发挥好财政金融资源效力,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发挥好投资的关键作用,进一步释放民间投资潜力,着力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发挥好消费的基础作用;努力稳定对外贸易,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出口升级和贸易平衡发展。五要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增加民生社保等有效供给,准确把握存在的各种风险。完善创新驱动政策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就业创业,加强医药卫生事业;采用有效方法应对和化解不同风险,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五、正确理解事关农业农村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

去年,我国夏粮再获丰收,“菜篮子”产品市场供应充足;农民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农村改革扎实推进,农村各业运行平稳。目前,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事关农业农村发展的几个重大问题上,需要特别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一是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问题。新世纪以来,虽然我国粮食生产保持“十连增”,但今后一个时期,粮食需求仍呈刚性增长,受耕地、淡水等资源约束趋紧。为此,中央提出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

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就是要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二是客观看待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近年来,我国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等监测合格率总体稳定在96%以上,总体来看,是有保障的。之所以出现个别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我国农业生产主体小而散、数量庞大,经营方式落后、组织化标准化程度低,加上农产品种类多、生产周期长、产业链条长、开放度高,产地环境、生产过程、收购环节等都可能出现质量安全风险。另一方面,我国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薄弱,局部存在监管不到位等问题。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今后将一手抓执法监管,一手抓农业标准化生产,从源头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三是关于农村土地流转问题。部分农民外出打工,发展规模经营,都需要让土地流转起来。需要强调的是,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不能脱离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应当与农民转移速度相适应,与当地农业技术装备水平相适应,与社会化服务能力相适应,不是规模越大越好,更不是进度越快越好。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要尊重农民意愿,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不能强制推动,包办代替,搞一刀切。

六、全面认识当前我国社会领域的改革发展形势与措施。2014年,中央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协调推进社会领域的改革发展。要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当前社会领域改革发展的形势与困难,坚定对改革发展的信心与决心。一要认清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攻坚期,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不稳定风险明显加大,要明确社会领域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

迫性。二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领域的矛盾和冲突,理性认识暴力恐怖活动、群体性事件等问题,不信谣不传谣,不盲从和参与过激活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安定团结。三要全面了解中央推进社会领域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一是加快形成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国务院公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筑牢公平公正之基。二是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健全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统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体制综合改革,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三是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贯彻落实《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

七、广泛组织开展主题纪念活动。

去年是九一八事变发生83周年、南京大屠杀发生77周年。年初,全国人大常委会以立法形式确定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要结合组织学生开展“勿忘国耻圆梦中华”主题纪念活动,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广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要突出宣传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的巨大民族牺牲和重要历史贡献,宣传必须服从对日斗争大局需要,坚决维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更好地向国际国内传播和平正义正能量,激励广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而团结奋

斗。去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要结合形式多样的庆祝活动,深化和拓展庆祝活动的思想教育内容,深入进行革命历史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改革开放教育。鼓舞广大学生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集聚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力量,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去年下半年,迎来新中国成立65周年,召开十八届四中全会。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引导大学生集聚正能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国内外形势与政策 篇6

在当前这样的困境下,家长们由一方或双方轮流早退接孩子放学,或由老人来带孙辈,或是雇佣保姆或小时工。但不难看出,无论哪一种方案,都有其弊病,是迫不得已的无奈选择。

面对课后托管的现实需求,国内一些省市出台了应对办法,浙江、上海、南京、济南等地相继出台了相关文件,鼓励各地区和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自主探索。本文试对国内小学课后托管政策与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

一、国内部分省市的小学课后托管相关政策及比较分析

1.部分省市出台的相关政策

(1)北京。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在2014年1月26发布了《关于在义务教育阶段推行中小学生课外活动计划的通知》,提出按照 “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学校组织、学生自愿”的原则,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形式,开展体育、文艺、科普等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全面提升北京市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1]

(2)上海。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在2014年2月7日出台了《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做好本市小学生放学后看护工作的通知》,提出开展放学后看护服务的学校要覆盖所有公办小学(民办小学参照执行),看护服务的对象为家庭看护确有困难的学生,遵循的原则为家长申请、学校审核、统筹安排、有限服务。[2]

(3)南京。南京市教育局在2013年10月22日发布了《关于小学实行“弹性离校”办法的通知》,明确从2013年11月1日起,对按时离校确有困难、经申请批准的学生,由学校负责统一安排集中管理,实行“弹性离校”,具体离校时间由各校结合学生需求与本校实际提出具体办法,经区教育局批准后执行。[3]

(4)济南。济南市教育局在2012年10月22日发布了《关于印发“爱在校园—教育志愿者在行动”志愿服务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指出“爱在校园——教育志愿者在行动”活动是济南市教育局针对放学后留校学生所采取一项具体帮扶爱生举措,通过招募、组织学校教师、家长委员会成员、学校所在社区居民以及驻济高校大学生等志愿者,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设施及场馆,组织下午放学后暂不离校的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体活动以及兴趣小组学习。[4]

(5)成都。成都市教育局在2014年4月8日出台了《关于鼓励开展小学生放学后“托管”服务的通知》,指出“托管”服务是保障学生安全和解决部分家庭实际困难,对小学阶段学生家长确有困难无法按时来校接回的学生进行集中管理的服务性工作,各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将其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认真筹划和切实推进。[5]

(6)浙江。浙江省教育厅在2013年11月12日出台了《关于在小学鼓励开展学生放学后“托管”服务的指导意见》,指出近年来浙江省一些地区结合本地实际,在部分小学实行“晚托班”、“放心班”等方式,较好地解决了小学生放学后家庭无人照料、安全存在隐患的问题。为总结成功做法,帮助家长解决接送困难,确保学生放学后安全,将鼓励各地开展小学放学后举办“晚托班”、“放心班”等托管服务。[6]

2.对各省市相关政策的比较分析

(1)政策定位。各地市的政策定位不同,有的是直接指向“放学后看护”、“放学后托管”,比如浙江、上海、南京和成都,有的则以开展课外活动为切入点,同时缓解“三点半”难题,例如北京市的课外活动计划,一方面可培养学生在体育、艺术、科技等方面的兴趣和素养,另一方面,可帮助解决学生放学后无人看护的问题;济南也以志愿者为主体带领学生开展课外活动为主要形式。

(2)服务对象。各省市基本上都以服务小学生为主。北京市是以课外活动为切入点,面向全市全体中小学生,而浙江、上海、南京和成都有托管需求的学生需要经过“家长申请、学校审核”。例如,浙江提出,以设区市城区和县(市、区)城区小学为重点,在群众呼声强烈、要求迫切的小学、或小学低年级先行进行试点;南京“弹性离校”优先安排一、二年级学生以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3)服务内容。北京市活动内容非常丰富,包括组织学校或学区范围的活动和比赛,开展“科学家进校园”、“体育明星进校园”、“艺术家进校园”等系列活动等;济南也提出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体活动以及兴趣小组学习;上海、成都、南京等以学生做作业、自习和课外阅读等为主,也安排一些社团和课外活动。上海、济南和浙江还对禁止补课活动进行了强调。上海指出,不得将看护工作作为学校教学的延伸,不得进行集体补课。南京也严禁借机开展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性集中教学,严禁以补差提优等名义组织或变相组织集体补课。浙江也强调做到“三个不”:不上课、不集中辅导、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

(4)服务经费。北京市是按照义务教育阶段实际在校生人数,按生均标准将经费拨至各区县用于学生体育、艺术、科技等活动,包括外聘教师费用、场地租用费、低值易耗品购置费,以及购买社会服务产生的费用等;上海市明确公办小学开展放学后看护服务不向家长收取费用,所需经费将纳入年度教育经费预算,足额安排;浙江指出,各地可根据《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关于规范中小学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积极争取当地财政性资金支持;成都指出,各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按照《全市公办中小学校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有关事宜的通知》执行托管服务经费规定;南京坚持公益原则,严禁直接或变相收取学生任何费用,严禁擅自与社会机构合作进行有偿服务;济南教育局对活动开展好、家长满意的学校,年终一次性奖励20万元。

(5)服务师资。北京市对课外活动辅导教师的构成给出了明确说明:符合学校开展活动需求的高等学校、具有资质的民办教育机构的教师;体育俱乐部、少年宫、科技馆等校外机构的教练员及教师;具有专业特长的各类人才,例如运动员、教练员、艺术家、科学家等各领域的专业人才;符合条件的志愿者等。浙江省积极鼓励广大教职员工和邀请社会热心人士、社区志愿者、有条件的家长义务参加学生“托管”服务,也可聘请符合条件的人员从事“托管”服务工作。南京积极探索学校与社区、高校、机关、部队、企事业单位之间共建合作机制,积极鼓励教师志愿者联盟、学生家长与在校大学生等社会力量参与教育志愿服务。成都鼓励广大教师、有条件的家长、大学生志愿者、社会热心人士参与“托管”服务。济南主要通过招募、组织学校教师、家长委员会成员、学校所在社区居民以及驻济高校的大学生等志愿者开展活动。比较来看,各省市在课后托管师资的配备上大体一致,都是以学校或相关机构的教师、学生家长、志愿者等为主,选择范围比较广泛,也比较概括,而对于服务人员应当具备哪些具体资质还大多没有细化规定。

3.对课后托管服务性质的界定

目前,除了《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关于规范中小学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教育部《学校卫生条例》等对课后托管的时间、收费问题有所涉及外,我国还没有出台国家层面的课后托管相关政策和法律对儿童课后托管的性质、内容和要求具体等做出说明和规定。[7]地方政府出台的相关指导意见主要是从提供看护、开展课外活动等角度切入。对于课后托管服务的性质,部分省市给出了比较明确的界定。例如,“托管”服务是保障学生安全和解决部分家庭的实际困难,对小学阶段学生家长确有困难无法按时来校接回的学生进行集中管理的服务性工作,要将其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认真筹划和切实推进。可以看出,当前各地对托管服务性质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即课后托管是服务而非义务。

此外,对于当前我国社会上以经营为主的培训机构所提供的托管服务,政府层面的管理和规范还比较欠缺,这种经营机构的课后托管服务主要是学生家长与培训机构之间的自主市场行为,且大部分托管服务是学习辅导机构或者特长培养机构的衍生服务,很多尚不构成民间契约行为,在管理与规范上缺乏法律依据,存在纠纷维权的隐患。

二、国内小学课后托管政策与实践研究综述

虽然国内部分省市已陆续出台了直接或间接意义上的课后托管相关政策文件,但通过文献检索发现,当前国内对课后托管问题的研究还很薄弱,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1.相关文献数量很少,特别是从学术角度进行研究的论文数量更少

以“托管”、“看护”、“课后教育服务”等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到的与课后托管或看护相关性较强的学术文章仅有十余篇,其余主要是报纸类新闻媒体的呼吁。为数不多的学术文章中,部分是对当前我国课后托管供需现状进行了分析,部分是从比较研究的角度对美、法等国的相关情况进行了介绍。从现实需求来看,亟需从政策和实践角度加强相关研究。

2.现有研究集中于近年,反映出课后托管问题正逐渐引起学界关注

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近几年,反映出近年来随着城市青年晚婚晚育、通勤时间增长、课外托管价格高涨,“三点半难题”愈发凸显。特别是随着公众与媒体对于课后托管的关注和呼声日益强烈,学界开始对此问题给予关注和研究。但是目前的研究还比较分散,未能形成系统的研究成果。

3.从增强公共服务角度对课后托管进行政策呼吁的观点还比较模糊

目前的研究主要是对国内或国外实践层面的分析,从理论角度进行政策价值取向分析的不多,部分文献集中于对学校之外民间课后托管机构的研究,对于政府的角色和责任以及学校等公共教育服务机构当如何定位的研究更为稀少。总体来看,从拓展政府的公共责任,增强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角度对课后托管进行政策和理论分析的观点还比较模糊。

三、建议加强小学课后托管政策的国际比较研究

1.加强小学课后托管政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显性层面的意义:有助于解决小学生及其家庭对课后托管的迫切需求。优质的、可负担的课后托管能够为小学生提供放学后的安全场所,帮助学生家长在工作时间与孩子的上学时间之间找到更佳平衡,提高家长群体的社会劳动参与率,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8]

(2)隐形层面的意义:有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和身心健康的发展。课后的有效托管不仅可以促进儿童的学业进步和综合能力发展,对于存在学习困难或来自处境不利家庭的儿童尤其有益,而且有利于缩小儿童之间的成长差距、加强社会融合感,对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综合素质培养大有裨益。

(3)理论层面的意义:有助于对教育的公共服务范围进行重新思考和界定。课后托管并非单纯解决看护以及增强素质培养等层面的问题,而是涉及到教育的公平性、多样性等深层次问题,涉及新的需求形势下对教育的基本公共服务范围的重新认识和界定,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资源和责任的深入和有效整合。

2.学生看护空档期也是全球关注的难点问题

研究发现,课后看护存在空档期是全球普遍的难点问题。很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对小学课后托管问题关注较早,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发达国家小学生课后托管的需求源于和我国相似的因素,比如经济发展促使职业女性增加,城市拓展导致家庭住地与工作地点距离加大,家庭规模小型化不便于隔代照管等。基于提高劳动力社会参与率和保障教育公平的价值选择,很多国家已经将课后托管列为国家层面教育公平与机会保障的重要议程,并制定了明确政策,在实践上也已经有了很多探索。例如,美国于1998年启动了课后计划,以确保每个孩子在放学后都有一个安全且对其身心有益的去处;[9]澳大利亚制定了《更好学校计划:课前与课外计划》,政府设立专项基金,扩大课外托管服务;韩国《国家教育政策规划纲要2013》明确,自2014年开始,将扩大托管范围,所有小学都将实行托管服务。

初步比较国内和一些发达国家对课后托管服务的研究和相关政策可以发现,我们国内与发达国家对于课后托管的认识尚处于不同的阶段。发达国家大多从国家层面对课后托管进行了明确的法律归属,界定其属于儿童的一项基本福利,政府有责任向青少年提供课后托管服务。一些国家的政策主张是由教育系统承担托管的主要责任,因为学生要在学校度过一天中相当长的时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当下学生和家长对课后托管的现实需求出发,放眼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扬长避短,有效借鉴,将每个家庭相似的个体困境在政府政策层面和学校以及社会力量的实践层面得以整体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在义务教育阶段推行中小学生课外活动计划的通知[EB/OL]. http://www.bjedu.gov.cn/publish/portal27/tab1654/info36584.htm,2014-01-26.

[2]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做好本市小学生放学后看护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shmec.gov.cn/html/xxgk/201402/402152014002.php,2014-02-07.

[3]南京市教育局.南京市教育局关于小学实行“弹性离校”办法的通知[EB/OL]. http://www.nanjing.gov.cn/njgov/xxzx/gsgg/gg/201310/t20131024_ 1856548.html,2013-10-22.

[4]济南市教育局.济南市教育局关于印发“爱在校园-教育志愿者在行动”志愿服务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 http://www.jnedu.gov.cn/publish/portal0/tab424/info9068.shtm,2012-10-22.

[5]成都市教育局.成都市教育局关于鼓励开展小学生放学后“托管”服务的通知[EB/OL]. http://www.cdedu.gov.cn/news/Show.aspx?id=42520, 2014-04-08.

[6]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在小学鼓励开展学生放学后“托管”服务的指导意见[EB/OL]. http://www.zjjy.com/jydt/zhxx/2013-11-19/173038.html, 2013-11-12.

[7]杨启光,朱纯洁.论我国儿童课后照顾与教育服务的需求及政府责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4).

[8]唐科莉.欧洲国家"课后托管服务"面面观[J].基础教育参考,2014(21).

[9]康丽颖,贾丽.中美儿童托管教育的比较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1(12).

试论“形势与政策”的教育目的 篇7

一、形势与政策的教育目的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形势政策教育是政治观教育的一项经常性的教育内容。“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 可以帮助人们认清形势, 明确奋斗目标和任务, 正确理解和自觉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促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形势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1]考虑到形势与政策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重要性, 为了保证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际效果, 必须明确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目的。这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成功, 一个基本的前提是必须有一个科学的目标。只有目标正确, 才可能为选择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确立正确的方向, 使之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 取得更大的成效。”[2]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 (以下简称《通知》) 指出:“形势与政策教育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 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 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 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通知》对于我们准确理解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目的提供了重要指导, 准确理解《通知》精神, 才能明确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教学目标。

1、形势与政策教育培养学生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形势与政策”课的最终教学目标是通过“形势与政策”教学, 坚定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和决心, 并引导他们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事业之中。[3]形势与政策教育就是要通过对我过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等各方面的分析, 让学生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发展中国, 从而坚定青年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

2、形势与政策教育要教会学生观察、分析理解形势的方法。

形势与政策课的特殊性在于它的住要任务不是要求学生学习某种专业知识, 而是教会学生观察分析形势、理解掌握政策的方法。即通过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的系统讲授, 引导学生逐渐学会用正确的思想武器积极思考问题, 而不是简单要求学生接受教师所讲的单一结论。这种正确的思想武器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要在形势与政策教育活动中,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现象, 增强他们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

3、形势与政策教育帮助学生认清形势、理解政策。

“形势是一定社会发展的状况和态势, 政策是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路线和任务而制定的行动准则。”“形势是制定政策的客观依据;政策则引导人们的行动, 从而影响形势的发展。”因此, 形势与政策教育必然要对学生进行事实真相的解读,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生活当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只有把形势讲清楚, 才能帮助学生理解党在某一时期针对某一事件的政策、对策, 进而才能增强他们执行政策的自觉性;只有把形势讲清楚, 才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准确理解国际热点问题发生、发展的实质和动因, 进而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政治观、形势观教育。在此意义上, 形势与政策教育必然要包括热点问题的解读, 帮助学生认清事实是什么?形势怎么样?避免不良信息的干扰和误导, 达到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目的。

4、形势与政策教育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和辨别能力。

特别是要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识别和抵制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能力。“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目标应当是帮助大学生全面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提高大学生对形势的认识能力和政策水平, ”[4]只有学生自己具备了这种分析把握形势与政策的素质和能力, 才能排除社会中不良思潮的干扰和左右, 增强实现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日标的自信心、自觉性、凝聚力。

总之, 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目的, 就是要通过该课程的组织实施, 培养当代青年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分析认识形势的方法能力、帮助学生认清国际、国内热点问题的本身面目、帮助掌握鉴别是非的能力和方法。按照教育目的的要求, 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 才能真正把握和体现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保证和促进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确立形势与政策教育目的的意义

形势与政策教育目的的确立, 对于该课程的教育教学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沿着教育目的这个逻辑起点, 各高校可以有效地组织和凝聚力量, 朝着确定的目标, 选择适当的内容, 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活动。

1、形势与政策教育目的为形势与政策教育活动指明了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向, 有了明确的目标, 才能使参与者的行动, 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方面的力量, 沿着共同一致的方向组织起来, 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序地进行, 以达到预想的效果。对于形势与政策教育活动而言同样如此, 有了明确的目标, 才能指导形势与政策教育各方行动起来, 沿着确定的方向, 进行教育实践活动, 最终达到形势与政策教育预想的结果。

2、形势与政策教育目的为形势与政策教育活动提供了动力。

明确的教育目的, 为形势与政策教育双方指明了方向, 激励他们为实现教育目的而努力奋斗。一方面, 形势与政策教育目标可以促使教育者围绕目标认真思考、积极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努力实现形势与政策教育目的;另一方面, 形势与政策教育目标则可以督促受教育者积极参与到教育活动当中, 根据教育者的要求和自身的需要, 接受教育, 加强修养, 尽力把自己塑造成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3、形势与政策教育目的为检验形势与政策教育活动的效果提供了依据。

开展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为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那么, 检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只能以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程度作为依据。在形势与政策教育活动中, 如果通过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 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就表明形势与政策教育活动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如果部分地达到了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目的, 那么这样的教育活动是较有成效的;如果根本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那么这样的教育活动则是没有成效的。总而言之, 形势与政策教育目的是衡量形势与政策教育成效的基本尺度。

4、形势与政策教育目的为选择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内容提供了依据。

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内容非常丰富, 从知识体系来讲, 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国防和外交等诸多领域、多门学科, 知识点多、知识面广;从涉及的范围来讲, 它既包括国内的形势与政策, 也包括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发展, 热点、焦点问题多、变化快, 事件本身的发展、变化又十分复杂。如何在每学期有限的课时内富有成效地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 内容的选择是关键, 形势与政策课不应也不可能全面地介绍各种形势, 而是应该有针对性地分析某一方面或某一范围的形势, 并阐明相关的政策。那么, 每学期国际形势讲什么?国内形势讲什么?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选择依据, 这个依据就是形势与政策的教育目的, 围绕教育目的, 选取教育内容, 形势与政策教育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形势与政策教育目的, 反映的是国家在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中的总要求, 它的确立可以使形势与政策教育活动明确方向, 激励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教育者和受教者双方自觉行动, 积极参与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践活动, 增强教育活动的实效性。同时确定教育目的, 还可以为选择形势与政策的内容提供依据, 为检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效果提供评价的标准。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形势与政策教育时, 必须要有清晰、明确的教育目的, 而且要在形势与政策教育活动的过程中, 认真贯彻落实教育目的, 才能保证形势与政策教育活动取得实际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耀灿, 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第1版) [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1.

[2]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第1版) [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1.

[3]苑爽, 李庆霞.实践教学是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功效的有效途径.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初探 篇8

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的整合, 形势与政策课的地位在高校中进一步凸显, 各院校普遍将形势与政策课列入教学计划, 以开设常规性课程或者进行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教学, 对大学生正确认识世情国情, 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提高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觉悟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总的来看, 由于认识不到位、课程定位不明确、运行机制不合理等原因, 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欠缺, 教学效果与开设课程的初衷还存在较大差距, 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 增强其实效性, 有利于发挥形势与政策教育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促进作用。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和认识形势与政策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一系列政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不断完善的政策体系, 形成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

(二) 能力目标

让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形势, 并透过复杂的形势和现象看其内在本质;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组织能力, 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 素质目标

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立场, 理清对国际国内大是大非、利害问题认识的思路, 自觉抵制错误的思潮和言行。

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体系

高校要合理构建“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体系, 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 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信心和责任。笔者认为,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体系至少应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一) 基本理论

主要包括:科学认识和分析形势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正确理解和把握政策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基本理论教育主要是促使学生学会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方法论, 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形势, 并透过复杂的现象看到其内在本质;全面准确地了解党在制定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时所依据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原则, 提高学生理解政策的水平和政治觉悟。

(二) 基本形势与基本政策

主要有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及总体发展趋势;国际形势与大国关系;我国的国情国力、政治经济形势;重要会议精神;重大改革举措;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国家的政策和法令法规等。基本形势与基本政策教育要着眼于帮助大学生增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感, 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信心。

(三) 热点问题

该部分内容是“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内容, 也是大学生所普遍关心关注的。通过对热点问题的解析, 不仅要使大学生对这些问题“知其然”, 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任课教师在讲授国内外热点问题时, 一定要讲清问题的背景和来龙去脉, 让学生了解这些问题在国内国际形势变化中所处的位置或所产生的影响;要讲透问题的实质, 把握党和政府的原则立场, 引导学生理性地看待和处理“热点”问题, 避免采取偏激行为;要讲明分析问题的方法, 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辩证分析热点问题。

三、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主要任务

(一) 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形势与政策教育既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介绍时事新闻, 更不是简单地讲评国内外大事, 而是要通过教育教学帮助学生夯实思想理论基础, 准确了解当前国际国内形势, 理性思考和分析当前形势的背景、现状和发展趋势, 提高学生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分析辨别能力,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二) 培养大学生的应对问题能力

形势与政策课的目标与任务是教育与引导学生自觉地站在正确的立场, 学会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方法论, 学会运用矛盾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观察形势、分析问题, 并能透过现象认清本质。因此,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 不能简单地向他们介绍基本理论、基本形势、基本政策和热点问题, 而是要教育学生全面准确地了解党和政府在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时所依据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原则, 提高理解政策的水平和政治觉悟, 学会站在正确的立场、运用正确的方法看问题、想问题, 提高应对问题的能力。

(三) 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当前, 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深水区和攻坚阶段, 机遇与挑战并存, 经济社会生活正经历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变革。形势与政策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方向, 正确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 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总之, 各高校要不断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研究与思考, 提高对该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改革, 使形势与政策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真正发挥应有作用。

摘要:高校要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 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改革, 使形势与政策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真正发挥应有作用。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教学目标,内容体系,主要任务

参考文献

[1]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Z].教社政[2004]13号.

[2]张若飞.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建设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 2003.

[3]张利.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意义[J].浙江工商职院学报, 2006.3.

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研究 篇9

如何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增强教学效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关键, 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形势与政策课特点

中国自1999年实行扩招以来, 至今已经10年, 高等教育快速发展, 毛入学率达到23%, 学生数量增加4倍, 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连年的扩招促进了公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 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大学生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受到市场经济冲击, 功利性增强, 道德下滑。在这种形势下, 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形势与政策课以“形势”和“政策”为教学内容, 由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和政策学两大部分组成, 是一门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导向性和现实针对性的特点。与高校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相比, 一是内容庞杂, 教学领域宽, 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以及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都有密切的关系, 属于交叉学科, 没有稳定的、具体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二是教学内容变化快, 时效性强。它既不是完整地阐述有关政策, 也不是系统地介绍各种政策, 而是通过分析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的方式来阐明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 使学生在对具体形势与政策的正确认识中逐步确立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2]

形势与政策课在意识领域起着重要作用, 担负着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科学分析形势, 准确理解和把握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把握政治方向, 从而在对具体形势与政策的正确认识中逐步确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 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的任务。

二、目前形式政策课教学方法及困境

在实际教学中, 虽然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方式已大多不存在, 但仍然存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方法单调、课堂气氛沉闷、教学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的矛盾。针对这一现象, 笔者就济南大学学生与任课老师采用调查问卷、座谈、听课等方式进行调研。

在对43名调查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中, 采用单纯讲授方式2名, 采用幻灯片讲授方式41名, 采用视频教学方式22名, 采用课堂讨论方式8名, 采用实践活动方式9名, 采用案例教学方式5名, 采用阅读教学方式4名。

在对320名学生教学效果调查中, 262名学生 (81.86%) 认为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起着重要作用, 认为造成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认为教学方法单一的162名 (50.62%) , 认为教学方法综合互补性差的253名 (79.06%) ;尤值得一提的是, 在“你所希望的形势政策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中, 选择观看视频录像的276名 (86.25%) , 选择实践活动的252名 (78.75%) , 选择案例教学的183名 (57.19%) , 而选择课堂讨论发言的仅38名 (11.86%) 。

从中可以看出, 教师在课堂讲授中积极尝试多样化教学方法并综合运用以求变化, 但效果不突出。大学生青睐生动的教学方法, 但缺乏学习主动性, 一方面试图摆脱单一的课堂灌输教学模式, 另一方面又不愿参与。最后致使形势与政策课在实际操作中表现为教师和学生的评价都不高。分析其主要原因为: (1) 教学基本停留在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 采用以“传递—接受”的教学理论和“刺激—反应”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单一传统教学模式, [3]师生互动程度不够, 不能产生共鸣, 致使新鲜的时事内容无味。 (2) 理论教学过多, 实践教学、讨论教学环节过少, 使富于实效性与趣味性的课程枯燥、缺乏生机。 (3) 电子教案水平高低不一, 幻灯片以文字、图片为主, 制作相对简单, 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反而给学生造成了敷衍教学任务的印象。 (4) 对视频教学依赖性强, 讲解引导不够。 (5) 教学方法只是单纯叠加, 而不是优化组合。如果教师讲课水平不高、知识储备不丰富或表达能力不强的话, 就更易使学生厌倦。

三、教学方法改革对策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方法的困境, 已经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教学方法视角, 而是有赖于教学内容的有机组织、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及教师学生的互动努力。面对困境, 笔者认为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创新与开拓相结合原则,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才能讲出吸引力和感染力。

1. 教师是教学中心, 是教学方法使用的主体。

一是选拔理论知识扎实、教学技巧熟练、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授课;二是建立培训制度, 不断对任课教师进行培训 (如进修学习、参观考察、辅导报告、教学观摩、教学研讨) , 拓宽其知识面, 并落实监督考评激励机制;三是善于运用现代技术, 不断学习更新教学手段。

2. 采用双向互动的教学方法,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其有更多的参与模式。

通过课堂提问、交流讨论、演讲辩论等形式, 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参与到教学中, 以使教师与学生在对话与实践中不断交流与沟通, 通过对话、讨论、质询、辩驳达成共识, 如态势 (SWOT) 分析法、小组教学法。[4]

3. 建立形势与政策教育长效机制。

用校园活动熏陶学生, 为形势与政策课教育创造多角度、持续性的教育氛围, 形成大学生关心该门课程的习惯, 如组织形势报告会、围绕重大节日和重大事件开展主题教育、举办丰富的校园文体活动等。

4. 优化组合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网络作用。

不同的教学方法各有优缺点, 在教学过程中, 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灵活运用, 优化组合, 如将视频转载、电视应用到PPT上, 积极开展网上教学, 扩大覆盖面, 形成合力。

5. 拓展教育空间, 课堂教学社会化。

开展社会实践, 学生通过参加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假期实践等方式, 了解并服务于社会, 在实践中认清形势发展趋势, 并内化为投身改革开放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黎少青, 叶忠明, 王艳.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现状的分析与对策研究——以广东高校为例[J].南方论坛, 2008, (5) .

[2]刘庆国, 李铁英.《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8, (6) .

[3]邵清松.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3) .

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困境与突破 篇10

1课程定位不当

虽然说形势与政策课程已被纳入各高校常规教学计划,看似与其他课程,或者说与其他思政课程取得了同等的地位,但在实际的课程运行中,很多学校并没有把此课程放在正确的位置上,思想上不够重视,概念上认识模糊,缺乏课程建设发展规划,从而造成对课程定位、认识、管理上的许多误区。社会上所谓的“3+1”或者“2+1”的提法就说明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尴尬。把形势与政策课程当作不可少的摆设,在高校中较为普遍,结果往往是口惠而实不至,使得课程的保障机制不能到位。

2课程设置与管理不明确

从性质上说,形势与政策教育属思想政治工作范围,涉及党委宣传部门、学生工作部门、教务处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教育教学上需要上述部门的密切配合。然而,实际上目前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主管部门不一,有的由宣传部主管,有的由社科部主管,有的由学工部主管,也有的由上述部门共管,这种管理重叠或多头管理,虽然理论上可以达到齐抓共管的效果,但实际执行中各个高校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设置与管理上随意性比较大,多数学校存在各部门之间推诿及管理不到位的问题。有的学校甚至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个别学校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只是点缀;也有个别学校存在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学单位单打独斗的现象。

3课程主体积极性不高

课程定位不清、设置与管理的混乱影响了课程的主体——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由于在校缺乏被重视以及保障机制不健全,形势与政策任课教师自身的能动性受到一定的制约。更主要的原因是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形势与政策课有着课程周期长、授课班级规模大、教学内容覆盖面广、变化快等特点,特别是课程内容的不稳定和学科涉及面宽给教师备课和上课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与困难。而且在教师队伍结构上存在着专兼职并存、专任教师较少、人员更换频繁、流动性较大等情况,即使是专职教师也有个专业归口和学术属性的问题,目前无论是师范院校还是普通高校都没有相对应的专业设置,只有从其他相近或相关专业部门师资中抽调,教师的专业能力和自信心就略显不足。教师教学投入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不高,势必影响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对于课程的另一主体学生而言,虽然有着对国际国内重大事件、社会生活中被广泛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强烈的内在需求,但囿于认识的偏差与教育给予的落差,使得大学生对待形势与政策课程态度消极,从出勤率和听课状况、课堂笔记、作业诸方面都能够窥其一端。

4课程内容的非系统性

高校设置的课程,一般来讲课程内容的逻辑性、整体性、系统性较强,并且相对稳定,而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则以不确定性、非线性、动态为显著特征,尤其是其中的“形势”部分内容,变化之快可以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事不同”来形容。在知识上又涉及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化学、哲学等多学科,这就使得这门课程在使用规范的教学大纲、固定的教学用书、科学的考核标准等方面比其他任何一门课程都困难,也是少有的教材缺失的课程。

另外,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还存在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窘迫。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是紧随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发展而确定的,理论味浓。所以偏重于理论教学是一种很自然的选择,教师也便宜于操作,但学生不喜欢。实践教学的难度特别大,经费少、教师少、学生多,简直无力而为。这种课程自身的特性决定了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具有相当的难度。

5教学模式的固化性

在教学模式上,形势与政策相比其他课程,就是与其他思想政治课程相比也表现出一定的固化性。因为形势与政策每学期开设时间少,一般为16学时,或者更少,而每一专题或讲座的知识含量丰富、政策性又强,教师偏爱于理论的满堂灌,采用单向传授既定知识的教学模式。这种单一的理论教学、生硬灌输、缺乏与学生的沟通讨论、缺乏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这种模式下培养的学生习惯被动接受,缺少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更缺少认知以外的其它素质的发展,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

6课程考核方式的单一性

形势与政策课程总周期长,但每学期教学时间不长,课程内容总量有限且系统性不强,教学对象又覆盖全校,所以目前各高校在课程的考核方式方面选择的余地不大,基本采用作业式的考核办法,方式过于单一。此种情况下,学生习惯于应付了事,多表现为网上找来资料,复制粘贴抄写完成,使得考核失去了教学评价的基本功用,既不能起到促进学生深入、全面、科学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的形成、也无益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无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二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突破

1准确定位课程

既然形势与政策课程已被中宣部、教育部明确列为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必修课序列,各高校特别是高校领导层应当遵照要求严肃、认真落实,把形势与政策课程放在正确的位置上。要从坚持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从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的高度来认识形势与政策课,思想上给予高度重视。高校有关领导要带头认真研究有关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文件以及课程的目标、特性,成立专门的管理与教学部门,科学安排教学时间,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提供健全的保障机制,保证课程正常有序地开展。

2明确课程设置与管理

中宣部、教育部2004年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对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开设有着明确的规定,本科4年、专科3年都要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程,每学期总学时16学时。所以,各高校不能因人、因部门随意开设或者增减形势与政策课,专业教学计划要明确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地位,科学设置。在课程管理上,应加强常规管理,在课程标准、课程教学、课程评价等方面规范化管理,特别要在部门管理上明确职责,党委直接领导下由专门一个部门具体负责,如形势与政策教研室,而非多头管理。理论上多头管理显示了校方对课程的重视,但在实践中不易形成合力,倒是容易产生相互制掣。学校与院系工学部、团委等其他部门积极配合,做到分工明晰,各有所为。

3提高课程主体的积极性

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建设一支以精干的专职教师为骨干,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体,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是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关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以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为突破口。首先制定完善的政策与制度给予制度性保障机制,如为保证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的稳定,提高师资水平,教育部门要明确规定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编制或师生比率等。其次,鼓励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大力进行课程开发与研究,使他们的内源性积极性得以调动,这是克服教师职业倦怠性最有效的药方。而在高校的课程序列中,形势与政策课是具备进行课程开发与研究优势的。课程内容变化快,又没有国家统一具体标准,这就给予教师进行课程开发与研究的广阔天空。依此激发教师的专业责任感和工作激情,大有可为。

学生积极性的提升,一方面要靠学校营造关注、参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校园文化,让当代大学生认识到了解省情、国情,掌握国际政治经济动态是时代赋予的职责,胸怀天下,才能承担起复兴伟大祖国的重任;另一方面需要任课教师增强课程自身的吸引力,选择课程内容切合学生的需要,组织课程方式方法灵活多样,提高课堂教授艺术能力等,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4加强课程内容系统化建设

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系统化建设应遵循稳定性与非稳定性、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课程内容的稳定性是指形势与政策课所传授的基本理论、课程覆盖的基本知识领域的相对稳定,变化的是形势,基本理论和知识范畴还是一脉相承的。课程内容的非稳定性是指形势与政策课所选择的具体授课内容有很强的时代性,总是随时而变,与时俱进。可以考虑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把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学习,服务社会,择业就业等相结合,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把握形势与政策发展趋势。

因此,应将形势与政策课程标准制定和教材编写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立常设机构,由专家和高校教师组成,对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的选取作科学研究和构建框架,从整体性和系统性上进行把握。并且建立形势与政策教育资源库,兼顾实践教学的需要,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第一线提供内容丰富、针对性和时效性强的教学资料。

5教学模式多元化

教学模式的生命力在于根据课程内容、课程开展条件、课程主体需要的变化不断调整,固化就意味着死亡。形势与政策课程自身特点决定了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模式必然是多样化的。因而,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主客观条件和学生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参与式讨论、科学调查、学生主讲不一而足;特别要积极运用网络这一现代信息技术,设立形势与政策课程资源网,通过专栏、专家论坛、在线教学等不同方式进行课程教学,使得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能够切实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展示教师的教育教学风格。

6课程考核方式的灵活性

形势与政策课程考核方式的单一性,是影响课程主体积极性的一个因素。要充分发挥课程评价的积极功能,就要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鉴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特殊性,考核方式更应注重生成性、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而非终结性评价。要改进和完善考试方法,建立网络教学考核评估体系,采取多种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力求全面、客观、及时地反映大学生形势与政策理论素养和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施节敏,孙兰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9(6).

[2]任永辉.对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思考[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9(6).

[3]王飞.关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6).

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研究 篇11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方法;实效性

从《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规定把形势与政策课列入教学计划,到《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指出:“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经过近二十年的实践探索,形势与政策课受到高等院校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形成了特定的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各高校也陆续在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教材改革等方面不断改革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存在的问题,其中传统教学方式与复杂的世界形势之间反差矛盾突出。2007年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课题(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现状的分析与对策)研究调查结果说明,师生都已认识到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性,但较之于老师,更多的大学生强调注重教学方式、方法:学习该门课程的主要渠道是各种媒体(64%),其次才是学校和师生(36%)。在教学手段上,大多数高校教学手段有待于多样化、灵活化。[1]

如何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增强教学效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关键,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形势与政策课特点

中国自1999年实行扩招以来,至今已经10年,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毛入学率达到23%,学生数量增加4倍,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连年的扩招促进了公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大学生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受到市场经济冲击,功利性增强,道德下滑。在这种形势下,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形势与政策课以“形势”和“政策”为教学内容,由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和政策学两大部分组成,是一门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导向性和现实针对性的特点。与高校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相比,一是内容庞杂,教学领域宽,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以及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都有密切的关系,属于交叉学科,没有稳定的、具体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二是教学内容变化快,时效性强。它既不是完整地阐述有关政策,也不是系统地介绍各种政策,而是通过分析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的方式来阐明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使学生在对具体形势与政策的正确认识中逐步确立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2]

形势与政策课在意识领域起着重要作用,担负着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科学分析形势,准确理解和把握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把握政治方向,从而在对具体形势与政策的正确认识中逐步确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的任务。

二、目前形式政策课教学方法及困境

在实际教学中,虽然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方式已大多不存在,但仍然存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方法单调、课堂气氛沉闷、教学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的矛盾。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就济南大学学生与任课老师采用调查问卷、座谈、听课等方式进行调研。

在对43名调查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中,采用单纯讲授方式2名,采用幻灯片讲授方式41名,采用视频教学方式22名,采用课堂讨论方式8名,采用实践活动方式9名,采用案例教学方式5名,采用阅读教学方式4名。

在对320名学生教学效果调查中,262名学生(81.86%)认为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起着重要作用,认为造成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认为教学方法单一的162名(50.62%),认为教学方法综合互补性差的253名(79.06%);尤值得一提的是,在“你所希望的形势政策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中,选择观看视频录像的276名(86.25%),选择实践活动的252名(78.75%),选择案例教学的183名(57.19%),而选择课堂讨论发言的仅38名(11.86%)。

从中可以看出,教师在课堂讲授中积极尝试多样化教学方法并综合运用以求变化,但效果不突出。大学生青睐生动的教学方法,但缺乏学习主动性,一方面试图摆脱单一的课堂灌输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又不愿参与。最后致使形势与政策课在实际操作中表现为教师和学生的评价都不高。分析其主要原因为:①教学基本停留在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采用以“传递—接受”的教学理论和“刺激—反应”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单一传统教学模式,[3]师生互动程度不够,不能产生共鸣,致使新鲜的时事内容无味。②理论教学过多,实践教学、讨论教学环节过少,使富于实效性与趣味性的课程枯燥、缺乏生机。③电子教案水平高低不一,幻灯片以文字、图片为主,制作相对简单,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反而给学生造成了敷衍教学任务的印象。④对视频教学依赖性强,讲解引导不够。⑤教学方法只是单纯叠加,而不是优化组合。如果教师讲课水平不高、知识储备不丰富或表达能力不强的话,就更易使学生厌倦。

三、教学方法改革对策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方法的困境,已经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教学方法视角,而是有赖于教学内容的有机组织、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及教师学生的互动努力。面对困境,笔者认为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创新与开拓相结合原则,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才能讲出吸引力和感染力。

1.教师是教学中心,是教学方法使用的主体。一是选拔理论知识扎实、教学技巧熟练、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授课;二是建立培训制度,不断对任课教师进行培训(如进修学习、参观考察、辅导报告、教学观摩、教学研讨),拓宽其知识面,并落实监督考评激励机制;三是善于运用现代技术,不断学习更新教学手段。

2.采用双向互动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有更多的参与模式。通过课堂提问、交流讨论、演讲辩论等形式,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参与到教学中,以使教师与学生在对话与实践中不断交流与沟通,通过对话、讨论、质询、辩驳达成共识,如态势(SWOT)分析法、小组教学法。[4]

3.建立形势与政策教育长效机制。用校园活动熏陶学生,为形势与政策课教育创造多角度、持续性的教育氛围,形成大学生关心该门课程的习惯,如组织形势报告会、围绕重大节日和重大事件开展主题教育、举办丰富的校园文体活动等。

4.优化组合教学方法,充分发挥现代信息网络作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各有优缺点,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灵活运用,优化组合,如将视频转载、电视应用到PPT上,积极开展网上教学,扩大覆盖面,形成合力。

5.拓展教育空间,课堂教学社会化。开展社会实践,学生通过参加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假期实践等方式,了解并服务于社会,在实践中认清形势发展趋势,并内化为投身改革开放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黎少青,叶忠明,王艳.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现状的分析与对策研究——以广东高校为例[J].南方论坛,2008,(5).

[2]刘庆国,李铁英.《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6).

[3]邵清松.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

高职《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探析 篇12

《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中的矛盾分析

在教学内容上,课程教材系统性稳定性要求与课程教学内容灵活性多变性的矛盾一门课的课程体系能否确立,关键在于该课程是否具有相对稳定的内容,课程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系统性和稳定性,《形势与政策》课程也不该例外。然而,形势与政策的内容一般是动态的,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现实性,需要紧密结合时事热点问题,这就使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呈现出变动内容多、稳定内容少的特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多变性、动态性特点似乎难以满足课程体系的稳定性要求,所以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稳定与动态多变的矛盾。

在师资队伍上,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的矛盾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师资队伍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专职教师,从事党务、行政工作的中层领导,政治教育、法学等专业出身的兼职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多数是某一专门领域的研究者,相关专业素质过硬,教学经验丰富。然而,《形势与政策》课却是一门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诸多领域的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对于专职教师而言,只能说在涉及自己专业部分的讲授是合格的,涉及其他领域方面的讲授则未必合格。从事党务、行政工作的中层领导,经常能接触到各方面的信息,能较好地把握政策动态;学工干部与学生密切相关,了解学生思想,且这些兼职教师学科背景比较多元化,有利于从不同的角度把握形势与政策,但这些兼职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有限,专业研究欠缺,教学经验不足,在教学能力和水平上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根本的提高。因此,专、兼职教师如何搭配,如何使两者发挥好各自的优势,弥补各自的不足,也是本门课程的一对矛盾。

在管理模式上,专管部门与协管部门职责分工的矛盾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的管理基本上是采取由党委宣传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机构牵头负责,教务部门、学生工作部、团委直接参与的教育教学领导和工作机制,形成了协管部门多、专管部门少的特点。专管部门少表现在这门课程在高校很少是由一个专门机构,特别是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机构单独管理;而协管部门多则表现在,高校参与《形势与政策》课管理的部门众多,主要有高校的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教务处、团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或马克思主义学院等。这种由众多部门共同参与课程管理的模式,其优点在于可以齐抓共管,使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工作落到实处。但是,由于有众多部门参与,各部门不容易协调,彼此之间存在职责分工的矛盾,出现了相互推诿的现象,影响了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

《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提升的路径寻求

结合高职院校特点,科学确定教学内容《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参照教育部每学期下发的教育教学要点确定,既要尊重历史,更要着眼现实和未来;既要传递大量的信息,更要对大量信息进行有效提炼和必要总结。因此,要科学分析教学内容:一是相对稳定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本课程的内容体系、目的意义、学习方法、考核方式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形势观、政策观与方法论;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等方面形成的相对稳定,在实践中对国内或国外产生重大影响,决定事物发展方向和性质的典型战略思想和决策。二是变化较大的时事热点。主要针对那些受偶然因素影响而产生的变化,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国际国内事件,党和政府召开的重大会议、出台的重大方针,还有学校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以高职院校为例,合理搭建教学内容体系,三年的课程教学内容可做如下安排。在一年级教授《形势与政策》课的基本理论,包括基础性的形势与政策原理,经典理论家关于如何认识、分析形势的论述,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我国的国情国策等都是这一部分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相对稳定的,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学生今后用来分析各种社会事件、国际国内热点的主要依据。要让学生养成用形势与政策基本理论分析各种重大政策与形势的习惯,锻炼学生用基本理论分析、判断形势的能力,从而使课程具有稳固的理论支撑。在二年级进行现实环境的形势与政策热点的实际分析与引导。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都在不断演化着,这种变化及其所引发的相关问题引起大众的集中关注,即成为形势与政策中的时事(热点)问题。通过讲授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梳理从其他渠道了解到的零星的、分散的、肤浅的资讯,从而学会分析复杂表象后的实质问题,突出热点、讲透难点、化解焦点,同时让学生养成自觉分析热点问题的能力及分析当前时事的能力。三年级主要侧重实践教学。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各高职院校越来越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三年级阶段学生基本都在企业参加实训,这就为《形势与政策》课的理论教学增加了难度,也为实践教学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这一阶段主要以“体验教育”、企业实训和社会实践为主,引导学生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发展现实联系起来,将课堂学习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走进企业,了解行业,走进社会,了解国情,让学生接触社会,主动思考,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学会多角度分析复杂问题后面的实质问题,促进知行统一。另外,应注重把行业形势教育融入不同专业对应的职业生活实践中去,要让学生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形势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找出行业要求与自身的差距,让学生在企业职业环境中体验职业意识,提高职业素质,养成职业道德品质。

完善师资队伍选聘机制和培养机制良好的师资队伍是确保高校《形势与政策》课高质量的基础。《形势与政策》课课时少,在很多情况下,学生觉得这门课更像是一次次零散的讲座,学生与主讲教师可能都不认识,带有一种“一次性交往”的特征。这种相对陌生的关系,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更容易出现不自律的现象,正是这种特点,对教师的授课水平和掌控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职称高、亲和力强、在学生群体中已经有良好口碑的教师应当成为《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选择。《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发展性、政治性,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不能就时事谈时事,更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关注时事热点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时事观和政策观,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又要有丰富的知识面,还要有高度的敏锐性,能够在不断更新的时事中迅速找到最新、最适当的教学材料,因而对担任这门课的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具备比较完备、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才能实现《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目标。要确保《形势与政策》课的师资队伍具备上述素质,需要完善《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选聘和培养机制。首先,要构建特殊的人才选聘机制,把好教师入门关。引进《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时,应制定特殊的教师准入门槛,强调政治信仰的坚定性,注重专业素质,同时要综合配置各专业方向的教师,既要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方向的教师,也要有经济学、法律、外交等各方面的专业人才,使本课程教师队伍素质更高、专业结构更加合理,同时要保持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性。其次,要强化《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培训,把好持续学习关。《形势与政策》课的特殊性决定了无论是专职教师,还是兼职教师,无论是教授,还是讲师,都要持续学习,只有持续学习,才能掌握最新、最前沿的教学信息。要为教师的学习提供各种参加培训、学习、考察的机会,拓展他们的信息面和整体把握时事的能力;要为兼职教师提供听课、评课的机会,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再次,作为培养机制,还应包括适当提高课酬补贴、列为职称晋升的优先条件之一、列为年度业务考核的优秀条件之一等等,只有让讲这门课的教师体会到讲这门课可以获得更多的支持和肯定,高水平的教师才会为这门课投入更多的热情和精力。

理顺管理模式《形势与政策》课采取何种管理模式,关键取决于课程自身的独特定位。《通知》明确指出:“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定位说明,《形势与政策》课应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机构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具体主管。因为它是高校专门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机构,其教学经验、师资水平都较高,由它来具体主管可以较好地完成这门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这门课程具体的教学实践也说明,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主管,很难完成这门课程的教育教学任务。但是,形势与政策教育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离不开高校党团组织、学工系统等部门,这些部门也必须参与其中,才能真正实现这门课程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性。因此,这门课的管理模式应该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其他相关机构如党委宣传部、学工部、教务处、团委协管,并应使相关部门相互协调。

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构建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生动性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的影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多实行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教学实践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特别是在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反感纯理论的讲授。因此,探索新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首先,可以教育部下发的教学要点为主要依据,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采取专题式教学方法,即将教学内容划分成若干不同专题,集中备课,在不同班级轮流讲授。在有限的课时里,可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与问题探讨式教学方法相结合,既要把基本形势和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讲清楚,用科学理论解释到位,又要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可结合多媒体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影视音像资料、网络资源拓展教学内容和空间。可采取师生互动式教学方法,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应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引导者。比如,教师设计场景,学生表演;教师给出案例或主题,学生分组举行座谈会;教师布置内容,学生站在教师角度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并轮流上台演讲等。这些方法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激励式教学方法也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比如,可将有奖知识竞赛、辩论、演讲、征文等活动运用于《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中,激励并发挥学生特长,这种方法在有经费投入时最好,没有经费采用加分作奖励,同样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其次,教育应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单纯依靠课堂教学完成形势与政策教育是片面的,应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课堂以外的场合,即参加社会实践,使大学生充分认识社会,从中增加感性认识、提高理性认识,促进个性发展。这种方法形式多样,比如,学校内的团日活动、社团活动、团课党课等;学校外的实地参观、社会考察、社区调研等。成功的实践教学,可以将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能使《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相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与时俱进思想的指引下,结合高职院校特点,不断探索、研究、产生新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不断完善《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体系,将会使《形势与政策》这门课越开越好,在帮助高职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使大学生更加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去。

摘要:《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好这门课必须正确处理好其内部的矛盾。本文结合高职院校本身的特点,提出了应科学确定教学内容,完善师资选聘和培养制度,理顺管理模式,采取多元化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职,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陆连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面临的矛盾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2(2上).

[2]王刚.关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0(5).

[3]孙德江.高职《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1(7).

[4]吕俊.浅议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1(2).

[5]黄振宣.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体系分析[J].教育探索,2009(10).

上一篇:CRP检测与临床应用下一篇:商标的翻译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