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国内形势

2024-09-18

国际国内形势(共12篇)

国际国内形势 篇1

泰国是与中国相邻的国家, 两国之间友好往来的历史渊源一直可追溯至汉代。自古以来两国之间就有着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往来与合作。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大部分时间里两国之间有着互惠互利、亲切友好的传统。1975年7月1日, 时任泰国总理的克立·巴莫亲王访华, 与中国的周恩来总理在两国建交申明上签字, 正式确立了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 并且标志着两国之间持续了近30年的隔阂终于划上了句号。此后, 中泰两国关系日益密切, 两国领导人及两国人民往来频繁, 国家之间的关系也扩展到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中国对外关系政策的调整, 中泰关系也相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进入了一个新的合作发展时期。2015年中泰建交40年, 分析两国建交前的国际国内形势, 可以以史为鉴, 为两国继续保持健康友好的双边关系做出一定的贡献。

一、中泰关系回顾

中泰两国1975年7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前, 两国之间的交往主要表现在民间往来, 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介于泰国素可泰王朝的1282年至曼谷节基王朝的四世皇1853年间, 这一时期, 泰国的王权分别经历了素可泰王朝、大成王朝、吞武里王朝三个朝代。在这三个时期, 泰国都与当时的中国各朝代有往来关系。我们可以简要地概括为中泰关系的古代时期。

第二个阶段是从公元1857年到二战结束后的1945年。这一时期, 中泰两国都同样面临的国际问题是来自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威胁和侵扰。两国之间政府往来不多, 民间交往不断, 可以简要地概括为中泰关系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时期。

第三个阶段是从1946年到1975年这一时期。由于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双方意识形态不同等原因, 中泰两国的往来, 尤其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正式往来, 陷入了僵局。虽然民间往来没有被严格禁止, 毕竟两国之间已断绝了外交关系。那么两国之间的冰山是如何解冻的呢?这正是本文将要研究的问题。

二、中泰建交的外在因素与内在因素分析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中央人民政府主张的作为政治意识形态的共产主义与西方自由民主主义相悖, 使得当时的世界各国分别以苏联和美国为首分为了两大阵营:社会主义阵营与自由主义阵营。两大阵营间的大国与小国的互相敌视与猜疑使世界局势极为紧张。随着时间的推移, 世界局势与区域局势发生了变化并影响到泰中关系, 其中包括美国、苏联与新中国的三角关系以及东南亚的关系。

(一) 中苏关系发生变化

中苏两大国的冲突是改变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原先两国同属于奉行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且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关系, 但后来两国由于对共产主义理论解读的差异及双方的利益冲突, 导致了1969年发生在两国分界乌苏里江的珍宝岛上的武装冲突, 苏联在中苏边境屯兵40万, 这一举动使得中国对苏联可能入侵产生了忧虑。

(二) 中国与美国关系的相应调整

由于中苏关系的改变以及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 使美国意识到不能再忽视中国的国际地位以及与中国调整关系的重要战略意义。1970年, 美国回应了中方的邀请, 派乒乓球队前往中国。这个乒乓外交让中国意识到了美国有与中国谈判的意愿。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美国尼克松总统的安全顾问基辛格博士于1971年7月访华。接着, 1972年, 尼克松总统前往中国与周恩来总理签订了《上海联合公报》, 从此使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显然这个举措缓解了中美之间长期的对抗关系, 并给世界及其地区政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甚至包括影响到中国与其他世界各国包括泰国的外交政策。

(三) 中国加入联合国

中美关系的改变是一个开端, 接着在众多非洲国家的支持下, 1971年10月的联合国大会上, 中国要求加入联合国的申请以压倒多数的票数通过, 这是新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一个历史转折点。此后, 进入联合国后的中国在联合国大会及安全理事会中的作用也逐步在改善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 包括与泰国的关系。

(四) 石油输出国 (OPEC) 组织的油价上涨

1973年, 以色列与埃及发生了战争, 促使石油输出国中占大多数成员国的阿拉伯国家开始利用石油当作向国际社会施加压力的工具, 尤其是对资助以色列的美国及西欧国家, 采用了减产石油的方式来促使油价不断攀升。泰国国内没有石油, 但作为一个急需发展工业的国家, 很需要石油来推动国内工业的发展, 因此油价的攀升使泰国受到极大影响, 这就迫使泰国不得不寻求新的石油来源, 包括向中国等其他国家购买较为廉价的石油。

(五) 美国缩小在东南亚的势力

美国在1960年至1970年帮助南越与北越作战。但事后体会到军事力量的局限性, 并意识到在越南战争中很难获胜。同时几乎遭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抵抗和谴责, 美国不得不与北越谈判并结束战争。1973年, 基辛格与北越代表黎得托在巴黎会谈后, 美国陆续从越南撤兵。北越于1975年占领南越, 越战宣告结束。美国也从而改变了其在这一地区的角色。美国把战略重点移向中东及西欧等其他地区, 自1975年后美国大大削弱了其在东南亚地区的势力, 包括对泰国的影响力。

(六) 共产主义在印支的胜利

经过长期的斗争, 北越于1975年4月30日占领了南越, 取得了胜利, 并于1976年在奉行共产主义的北越统治下获得了领土的完整与统一。与此同时, 高棉共产党也于1975年4月17日占领了柬埔寨, 建立了民主柬埔寨。而老挝运动联盟则于同年12月全面占领老挝, 把老挝王国改名为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印支国家的改变, 尤其是老挝与柬埔寨相继成为共产主义国家之后, 使泰国失去了缓冲地带的国家, 第一次与奉行不同意识形态及不同政治、经济制度的国家接壤。

(七) 泰国扩大东盟成员国的合作

1967年8月, 当时的泰国外长邀请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以及印尼外长磋商成立东盟 (ASEAN) 组织, 旨在加强地区的和平与安全, 促进地区间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东盟的成立是东南亚地区多边合作的重要发展进程。东盟成员国于1977年在印尼巴厘岛举行了首届首脑会议, 并成立了东盟秘书处以便成员国间的沟通与联系, 此后东盟逐渐成为东南亚区域一股坚强有力的政治力量。

总之, 国际战略大环境的变化、中美关系的改善以及美国在东南亚势力的缩减, 这些因素都使得泰中两国必须重新调整双边关系。

三、中泰两国国内政治的演变

中国国内的政治演变也是影响中泰关系的重要因素。中国于1971年进入联合国后, 便在联合国组织统一战线以抵抗苏联。中美两国的“乒乓外交”导致中国与美国建立起联系来共同制衡苏联。1972年, 中日两国建交以后, 中国就把外交重点放在了东北亚及东南亚以及处于重要战略地位的东盟及其成员国包括泰国在内。此外, 中国国内也在调整国家政治、经济政策, 包括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代国家领导人开始注重发展国内经济, 使得中国在逐步朝向现代化方向发展。与此同时, 中国与各国修补关系, 发展正常的外交关系以抵制苏联的扩张。这些政策与当年毛泽东主席的想法是吻合的, 他也赞同与各国发展友好外交关系。

1973年, 泰国的国内政治变革亦有助于调整中泰两国之间的关系。10月14日, 泰国军人政权以残酷的手段镇压要求民主的学生及泰国国民, 这一镇压反而导致了泰国军人政权的垮台, 执政的军人领导被迫流亡国外, 泰国也迈向了议会选举的民主制度, 军人政权的势力一时间退出了政治舞台。采用民主制度后, 泰国经选举后产生的文官政府眼界较为开阔, 对外政策也做了调整, 以适应变化中的国际及区域性的大环境。

作为文官总理的克立·巴莫亲王 (1975—1976) 认为, 与中国建交将对泰国的安全与经济发展有利:中国方面, 因为人口众多, 尚缺粮食, 泰国可将大米、橡胶等农产品销往中国。泰国方面, 当时的国际市场石油匮缺而且价格昂贵, 不产石油的泰国面临严重的能源危机。为了维持经济的正常运转, 泰国急需要原料及能源以发展工业, 这一需求迫使泰国政府必须调整与原料及能源来源国关系的政策, 即泰国需要另寻石油供应国。此时, 中国以优惠的价格向泰国出售原油, 使得泰国对中国采取了更为友好的态度。

泰国的文官方面, 尤其是泰国外交部觉得有与中国会谈以促成建交的必要。1972年的中美“乒乓外交”拉开了中美建交的序幕, 也提供了中泰建交会谈的可能性。1972年9月2日, 泰国乒乓球运动员参加了在北京首都体育馆举行的第一届亚洲乒乓球锦标赛。中泰两国的外交会晤及会谈次数也随之增多, 尤其是在联大常年大会上经常有往来。1972年10月举行的第27届联合国大会上, 泰方代表被选为亚洲会员国组的主席, 因而有机会与中方代表有多个话题进行会谈。泰国代表团团长普·沙拉信与阿南·班亚拉春泰国驻联合国常任代表会晤了作为中国代表团团长的中国外长乔冠华, 这是泰中代表在联合国常年大会上的第一次正式会谈, 而且中国常任使节也参加了泰国在那里举行的泰皇华诞纪念日庆祝宴会。

1973年4月11日至23日在日本东京, 中国与泰国的外交官在亚洲及远东经济会议上举行了会晤, 随中方代表团前往参加的中国外交部亚洲司东南亚处处长程瑞声同泰国外交部政治司东亚处处长德·汶纳进行了友好的交谈。这次的东京“走廊外交”是中泰两国成为挚友的契机, 也是促进两国外交部就两国关系改善谈判的起点。

从此, 中泰两国通过参加各项国际运动比赛为载体而寻找机会进行会谈, 越来越有助于促进双方的相互理解并逐步缓解了泰方对中方的顾虑。这种顾虑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因为中国还在支持泰国共产党;其次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大陆对大多数和台湾有密切关系, 并且有经济实力的华人华侨的政策尚不明朗;最后则是因为台湾方面与泰国也有不少经济利益关系。

不久, 泰国的政局发生了变动。由他农与巴博元帅用武力镇压了为获得民主而静坐的学生及曼谷市民, 造成了数百人死亡的惨案, 其结果是军人政权随之散失了权力, 军人首脑被迫流亡国外, 以桑亚·塔玛萨为总理的临时政府则设法保持局势的稳定。泰国的这一政局变动, 给中泰双方的往来与高层会晤提供了机会。此时的泰国正受油价高昂之苦而面临能源危机。为了解决该问题, 泰国的高层访问团前往中国洽谈购买石油事宜。

由于两国间的频繁往来以及中国对泰国的友好表现, 泰国国民以及泰国舆论对中国的影响大为改善, 最终促使泰国政府下定决心与中国建交, 这一转机使得印支政治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相邻的越南共产党于1975年4月成功占领了南越、老挝及柬埔寨, 而越南的强硬态度迫使当时作为泰国总理的社会行动党的克立·巴莫亲王和查猜·春哈旺外交部长决定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为此泰方成立了一个以泰驻华盛顿大使兼联合国常驻代表阿南·班亚拉春为首, 由外交部政治事务司的德·汶纳和差旺·差瓦尼等人成立的小组, 准备代表泰方与中方就建交问题进行谈判。中方的谈判小组由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司长柯华和副司长程瑞声及泰国事务长张九恒等人组成。阿南·班亚拉春小组于1975年6月17日飞往中国, 就建交细节问题与中方进行磋商。泰中双方代表于6月18—20日在友好气氛中进行了磋商。双方就彼此提出的要点达成共识, 于是中方通知泰方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邀请泰国总理克立·巴莫亲王正式访问中国。

泰国总理克立·巴莫亲王与周恩来总理于1971年7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泰王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上签字。泰国是第101个承认中国的国家, 是东盟成员国中第三个承认中国并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两国的建交标志着两国关系的恢复及协调以获得共同利益。泰中两国虽然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不同, 但双方都遵守《联合公报》上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时都反对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在世界上任何地区建立霸权和势力范围的图谋, 泰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而中国政府则宣布不承认旅泰华侨持双重国籍。

泰国政府认为与中国建立友好关系, 对泰国来说利大于弊:泰国可获得多方面的政治及经济利益, 在国际政治与安全方面, 中国当时正在帮助越南与美国作战, 如果越南企图威胁泰国, 中国可以运用其影响力加以制止, 至于国内的政治与安全方面, 与中国建交能使中国减少对泰国共产党的支援而使泰国共产党衰弱, 有助于泰国政府解决泰共问题;经济方面:泰国则期望能从购得较为廉价的石油及天然气, 以代替需用大笔外汇从中东的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国家购买价格高昂的石油, 从而缓解泰国所面临的能源危机, 同时也希望能向中国出售食糖、大米及橡胶等农产品。

1975年7月1日的中泰建交是泰国外交策略史上的一件大事, 化解了双方的敌对转为友好, 也结束了1949年以来泰国对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的误解, 也是中泰两国领导在印尼万隆会议交往以来长期努力而获得的又一次外交胜利的结果。建交至今中泰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

摘要:1975年7月1日中国和泰国的正式建交是中泰国外交史上的一件大事, 不但化解了双方的敌对关系, 也结束了1949年以来泰国对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的误解, 这是当时的国际大环境和两国国内需求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015年中泰建交40年, 分析两国建交前的国际国内形势, 可以以史为鉴, 使两国继续保持健康友好、可持续发展的双边关系。

关键词:中泰建交,国内外形势,分析

参考文献

[1]程瑞声.回顾“泰中乒乓外交”.庆祝泰中建交30周年纪念, 2005年7月.

[2]阿南·班亚拉春.与中国建立友好关系泰国外交政策徘徊于十字路口[M].曼谷法政大学出版社, 1990.

[3]田禾, 周方冶.《泰国》社会[M].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4]Shee poom-Kim.A Decade of ASEAN 1967-1977.Asian Survey, 1977, 17 (08) .

[5]D.R.Sar Desai.Southeast Asia Past and Present.seventh edition Westview Press, 2013.

国际国内形势 篇2

一些新兴国家的崛起、美国以及西方国家的相对经济衰落,构成了当前国际形势的总的特点,从而正引起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相应调整。但是,要认识到万事万物的运动不是直线前进的,前面充满着不确定性。从国际形势看,欧美债务危机影响不容小觑,中国已难独善其身,全球经济衰退正从外需角度影响中国经济增速。作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消费力下降,将对中国出口造成一定影响。在欧美国家经济增长乏力条件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从国内形势看,物价总水平仍在高位,房价没有出现明显拐点,民间流动性依然很强,通胀压力依然较大。同时,部分中小企业受到紧缩政策影响,融资和经营均出现困难。就业压力正在增大,节能减排形势严峻。

一、当前国际势态

(一)国际经济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仍然存在

当今世界经济中,发达国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财政赤字。与克服通货紧缩相比,必须优先摆脱财政赤字。希腊、意大利的财政问题很严重,日本的财政问题在发达国家中也是最严重的之一。日本国债大多数是国内投资者持有的,但是伴随社会老龄化的进程,储蓄率将逐渐下降,日本国内消化国债也将逐渐减少,必将希望外国人持有。为此,日本将不得不提高利率,由此将出现付息费用增加、财政状况恶化或日元贬值。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日前发表的报告,日本的政府债务2015年将是国内生产总值的250%,大大高于希腊的140%。这相当于一个人背负超过自身体重2倍的沙袋。日本老龄化步伐加快,社会保障负担加重。问题明确但不能解决,这与希腊是相同的。

(二)国与国之间险恶的政治经济竞争没有改变

后金融时代,国际竞争不仅没有减弱,而是有加剧态势。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强,以技术创新和产业突破引领的新增长点短期内仍难以形成。各国经济政策主张分歧明显,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继续升温,在内需不振的形势下,各国更加重视扩大出口,而发达国家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花样翻新,贸易限制措施明显增多,经贸摩擦政治化日益突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救济措施也有加速上升趋势。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可能持续高位震荡,资本市场动荡加剧,引发主要货币汇率大幅波动,新兴经济体本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增加,国际股市、债市动荡加剧。各国围绕政治话语权、气候变化、低碳经济等问题展开激烈竞争,力求在未来格局中占主动地位。

(三)发展中国家崛起面临的困难与阻力仍未减弱

以欧洲、中国、印度为代表,21世纪世界和平发展,已然成为世界格局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的一个主要内容和突出表现。此前对人民币汇率的指责往往来自欧美国家,而现在新兴经济体也开始对人民币汇率施压,并且这个问题正在以构成贸易补贴为由被推向WTO多边争端解决机制。新兴国家尤其中国和俄罗斯,依然面临发达国家的战略扼制与围堵,发展的国际阻力仍未减弱。比如,推翻卡扎菲政权,扶植亲西方和新政权,挤占中国和俄罗斯在利比亚的巨大经济权益,中国在战前大规模撤侨,其实撤出的大部分都是中国在利比亚投资项目的建设工人,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经济损失同样十分惨重。还有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近期中国与周边国家在南海问题上争端又起,先是越南在南海举行实弹演习;接着菲律宾也与美国举行联合海上军演,南海问题又现紧张局势。

二、当前国内形势

(一)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中国号称“世界工厂”的出口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数据可以印证这一点:多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60%以上靠出口来拉动,而出口又基本上是以制造业为主;中国制造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40%以上;财政收入的一半来自制造业;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称,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每年创造GDP增长的两个百分点。当下,中国的世界工厂并未当好,还受没有自主产权核心技术、劳动密集型产品附加值很低、工人待遇低下等诸多问题的制约。

(二)国内消费需求不旺,对外贸易依存过高

居民消费率过低,不仅难以发挥消费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力作用,而且也不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2008年以来,虽然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但是效果仍然有限,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546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7.2%。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10月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4355亿元,同比增长17.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191亿元,增长17.4%。2002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外贸依存度从40%左右提高到2007年的66.2%,2011年3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到30447亿美元,成为全球外汇储备第一大国。过高的外贸依存度和外汇储备,导致我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贸易与汇率摩擦不断加剧。2005年7月汇改后的三年,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达21%,2010年全年人民币对美元又升值3.1%左右,美元连续贬值使我国外汇资产风险不断深化。外商投资企业占比过高,导致我国资源环境低效率消耗,大量资源和加工利润流失,资源环境制约日益突出,产业安全令人担忧。

(三)资产泡沫继续发展,通货膨胀压力越来越大

自2010年1月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节节攀升,特别是自三季度以来,已连续5个月高出3%的警戒线,11月份同比上涨5.1%,涨幅创28个月新高,通胀压力越来越大。本轮物价上涨的“推手”,既有国内因素,也有国外因素,既有成本推动原因,也有供求紧张原因。从国外因素看,发达国家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全球流动性泛滥,给我国带来较大的输入性通胀压力。从国内因素看,近年来,在外汇占款和银行信贷规模不断扩张的双重推动下,我国流动性存量始终十分充裕,随着国内经济转暖,通货膨胀很快重新进入人们视野。从供求因素看,目前我国正处于结构转型期,节能减排、资源价格改革以及提高工资标准等转型政策,带来成本性涨价压力。此外,极端气候对食品价格的影响也是原因之一。从本轮物价上涨的情况看,尽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前几轮通货膨胀涨幅小,但治理的难度可能更大,形势可能更严峻。主要原因是转型性涨价必然会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各国宽松货币政策一时也不会退出,以后一段时期,我国可能面临持续较大的通胀压力。

(四)资源短缺已成“瓶颈”,粗放发展难以持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年均经济增长速度达到9.7%以上,是同期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被誉为“中国奇迹”。在耀眼的光环背后,不可否认的是,为经济快速增长付出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过大。当前,总量日益庞大的中国经济在前行过程中,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资源、能源和环境压力。高消耗、重污染、资源利用率低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使中国的发展之路愈走愈窄。今天的中国是世界上产值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从总体能源效率看,我国能源消耗量占世界11%,产出只占世界的3%,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1980年以来,我国的能源总消耗量每年增长约5%,是世界平均增长率的近3倍。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能源储备严重不足,支撑国民经济增长的石油、天然气、煤炭等重要能源,人均储量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1%、4.5%和79%。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内的能源生产难以满足整个经济的需要。能源的需求缺口虽然可以通过进口来弥补,但这种做法的不确定性很大,会导致中国经济的系统性风险增大。以石油为例,2030年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度将达到74%。一旦石油危机重现,后果不堪设想。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和环保意识淡漠,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常常伴随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并由此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的一份研究报告揭示,通过对中国7大水系412个观察点的抽样调查,受到污染的水面高达58%;全世界20个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中国城市占了16个;30%的农田由于遭受酸雨的影响而减产。有资料表明,在过去高速发展的30多年里,每年由于环境污染而造成的损失估计占到GDP总量的10%。1.新兴国家有哪些啊?

答: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韩国、印尼、墨西哥等

2.俄罗斯也是发展中国家吗?

参考:理解今天的俄罗斯,就必须评估其这20年的发展进程。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苏联渴望加入富裕的民主国家俱乐部,但在接下来10年的坠落过程反而使俄罗斯沦落为一个普通的发展中国家——俄罗斯既没有成为一个民主国家,也没有创造经济发展奇迹。

3.中国现在处在的转型期是从什么向什么的转型?

参考:社会转型期,在我国社会学学者的论述中,主要有三方面的理解:一是指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二是指社会结构变动,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它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社会转型的具体内容是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三是指社会形态变迁,即“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

4.日本按文章里写的,不是处境很危险,这样的一个国家岂不是可能瞬间就瓦解了? 参考:日本的财政赤字现在在西方发达国家当中是最高的,据最新的统计,日本财政赤字在今年年底要达到200%多,日本本身的财政赤字就很高,在这种情况下再发国债恐怕会对国家财政的压力越来越大,这是一个事实。但是日本的国债与其他国家不同,日本个人储蓄率是西方国家中最高的,所以政府发行国债不是像其他西方国家那样担忧,但是现在个人储蓄率由于日本经济近几年来一直不好,这些年来已经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尽管如此日本在西方国家当中也还是比较高的,所以日本的财政赤字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讲可能危机感不是那么严重,但是由于日本不断的追加财政赤字,私人储蓄率又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这两个趋势叠加起来可能未来日本的财政赤字也会出现隐忧。

日本的财政赤字问题是近10几年来开始显现出来的。在上世纪80年代的泡沫经济时代,日本的国库非常的丰润,每年的国债发行额度很少,1990年到94年日本政府甚至没有发行国债。但随着90年代末泡沫经济的崩溃,税收收入大幅减少,日本每年新发行的国债额度开始超过国民生产总值。加上经济危机、社会老龄化以及少子化问题所引起的社会福利保障费用的逐年增加等问题的影响,日本的国债一直在逐年累积。据日本财务省发表的数据,截至2009财年,日本国债总额已增至将近883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70万亿元左右,再创历史新高。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月的数据,日本国家债务总额已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229%,位列于发达国家的前列。目前,由于日本国债的持有者90%以上来自日本国内,普遍认为日本政府仍然具有偿还国债的能力,所以信用评级机构并没有对日本的信用程度给出过低的评价。但日本国内的很多经济界人士对日本财政赤字问题仍然充满担心,认为长此以往这将导致日本面临财政崩溃的局面。

5.汇率是怎么回事?什么因素可以引起汇率变化?政策施加(比如直接说人民币的汇率要定为多少多少)有用吗? 参考:

(一)影响汇率变动的经济因素、际收支状况国际收支是一国对外经济活动的综合反映,它对一国货币汇率的变动有着直接的影响。而且,从外汇市场的交易来看,国际商品和劳务的贸易构成外汇交易的基础,因此它们也决定了汇率的基本走势。例如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美元在国际经济市场上长期处于下降的状况,而日元正好相反,一直不断升值,其主要原因就是美国长期以来出现国际收支逆差,而日本持续出现巨额顺差。仅以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贸易部分来看,当一国进口增加而产生逆差时,该国对外国货币产生额外的需求,这时,在外汇市场就会引起外汇升值,本币贬值,反之,当一国的经常项目出现顺差时,就会引起外国对该国货币需求的增加与外汇供给的增长,本币汇率就会上升。货膨胀率的差异通货膨胀是影响汇率变动的一个长期,主要而又有规律性的因素。在纸币流通条件下,两国货币之间的比率,从根本上说是根据其所代表的价值量的对比关系来决定的。因此,在一国发生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该国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就会减少,其实际购买力也就下降,于是其对外比价也会下跌。当然如果对方国家也发生了通货膨胀,并且幅度恰好一致,两者就会相互抵消,两国货币间的名义汇率可以不受影响,然而这种情况毕竟少见,一般来说,两国通货膨胀率是不一样的,通货膨胀率高的国家货币汇率下跌,通货膨胀率低的国家货币汇率上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通货膨胀对汇率的影响一般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来,因为它的影响往往要通过一些经济机制体现出来商品劳务贸易机制一国发生通货膨胀,该国出口商品劳务的国内成本提高,必然提高其商品,劳务的国际价格,从而削弱了该国商品,劳务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影响出口和外汇收入。相反,在进口方面,假设汇率不发生变化,通货膨胀会使进口商品的利润增加,刺激进口和外汇支出的增加,从而不利于该国经常项目状况国际资本流动渠道一国发生通货膨胀,必然使该国实际利息率(即名义利息率减去通货膨胀率)降低,这样,用该国货币所表示的各种金融资产的实际收益下降,导致各国投资者把资本移向国外,不利于该国的资本项目状况心理预期渠道一国持续发生通货膨胀,会影响市场上对汇率走势的预期心理,继而有可能产生外汇市场参加者有汇惜售,待价而沽,无汇抢购的现象,进而对外汇汇率产生影响。

一般来说,为弥补财政赤字一国政府可采取4种措施:一是通过提高税率来增加财政收入,如果这样,会降低个人的可支配收入水平,从而个人消费需求减少,同时税率提高会降低企业投资利润率而导致投资积极性下降,投资需求减少,导致资本品,消费品进口减少,出口增加,进而导致汇率升值;二是减少政府公共支出,这样会通过乘数效应使该国国民收入减少,减少进口需求,促使汇率升值;三是增发货币,这样将引发通货膨胀,由前所述,将导致该国货币汇率贬值;四是发行国债,从长期看这将导致更大幅度的物价上涨,也会引起该国货币汇率下降。在这4种措施中,各国政府比较有可能选择的是后两种,尤其是最后一种,因为发行国债最不容易在本国居民中带来对抗情绪,相反由于国债素有“金边债券”之称,收益高,风险低,为投资者提供了一种较好的投资机会,深受各国人民的欢迎,因此在各国财政出现赤字时,其货币汇率往往是看贬的外汇储备的高低一国中央银行所持有外汇储备充足与否反映了该国干预外汇市场和维持汇价稳定的能力大小,因而外汇储备的高低对该国货币稳定起主要作用。外汇储备太少,往往会影响外汇市场对该国货币稳定的信心,从而引发贬值;相反外汇储备充足,往往该国货币汇率也较坚挺。例如:1995年3月到4月中旬国际外汇市场爆发美元危机,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克林顿政府为缓和墨西哥金融危机动用了200亿美元的总统外汇平准基金,动摇了外汇市场对美国政府干预外汇市场能力的信心。

(二)心理预期因素在外汇市场上,人们买进还是卖出某种货币,同交易者对今后情况的看法有很大关系。当交易者预期某种货币的汇率在今后可能下跌时,他们为了避免损失或获取额外的好处,便会大量地抛出这种货币,而当他们预料某种货币今后可能上涨时,则会大量地买进这种货币。国际间一些外汇专家甚至认为,外汇交易者对某种货币的预期心理现在已是决定这种货币市场汇率变动的最主要因素,因为在这种预期心理的支配下,转瞬之间就会诱发资金的大规模运动。由于外汇交易者预期心理的形成大体上取决于一国的经济增长率,货币供应量,利率,国际收支和外汇储备的状况,政府经济改革,国际政治形势及一些突发事件等很复杂的因素。因此,预期心理不但对汇率的变动有很大影响,而且还带有捉摸不定,十分易变的特点。

(三)信息因素现代外汇市场由于通讯设施高度发达,各国金融市场的紧密联接和交易技术的日益完善,已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高效率的市场,因此,市场上出现的任何微小的盈利机会,都会立刻引起资金大规模的国际移动,因而会迅速使这种盈利机会归于消失。在这种情况下,谁最先获得有关能影响外汇市场供求关系和预期心理的“新闻”或信息,谁就有可能趁其他市场参加者尚未了解实情之前立即做出反应从而获得盈利。同时要特别注意的是在预期心理对汇率具有很大影响的情况下,外汇市场对政府所公布的“新闻”的反应,也不仅取决于这些“新闻”本身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更主要取决于它是否在预料之中,或者是“好于”还是“坏于”所预料的情况。

总之,信息因素在外汇市场日趋发达的情况下,对汇率变动已具有相当微妙而强烈的影响四)政府干预因素汇率波动对一国经济会产生重要影响,目前各国政府(央行)为稳定外汇市场,维护经济的健康发展,经常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干预的途径主要有四种:①直接在外汇市场上买进或卖出外汇;②调整国内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③在国际范围内发表表态性言论以影响市场心理;④与其他国家联合,进行直接干预或通过政策协调进行间接干预等。这种干预有时规模和声势很大,往往几天内就有可能向市场投入数十亿美元的资金,当然相比较目前交易规模超过1.2万亿的外汇市场来说,这还仅仅是杯水车薪,但在某种程度上,政府干预尤其是国际联合干预可影响整个市场的心理预期,进而使汇率走势发生逆转。因此,它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汇率的长期趋势,但在不少情况下,它对汇率的短期波动有很大影响按在干预汇市时是否同时采取其它金融政策,央行的干预一般被划分为冲销式和非冲销式干预。非冲销式干预就是指中央银行在干预外汇市场时不采取其他金融政策与之配合,即不改变因外汇干预而造成的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反之,冲销式干预就是指中央银行在干预外汇市场的同时,采取其他金融政策工具与之配合,例如在公开市场上进行逆向操作,以改变因外汇干预而造成的货币供应量的变化。

国内轮胎市场形势转好 篇3

从42家企业经济效益分析看,一季度实现利润21.8亿元,同比增长35.3%,回落18.8个百分点,内资企业增长27.8%,回落0.7个百分点,外资企业增长47.7%,回落64.3个百分点;实现利税33.9亿元,同比增长27.9%,回落27.7个百分点,内资企业增长22.7%,回落29.3个百分点,外资企业增长38.7%,回落26.3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下降1.0%。

今年一季度,我国轮胎行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与预期情况大体相同。但轮胎需求依然不够旺盛,经济平稳运行的基础不够巩固,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仍较多。

国内大豆进口市场形势分析 篇4

1 国内豆粕现货大幅高出远期成本油厂获利可期

由于国内部分地区的大豆进口到港时间推迟, 油厂近期开机不足, 豆粕现货市场供应相对紧张, 因此国内豆粕现货价格远高于远期豆粕成本水平, 目前现货价格在2 900~3 050元/t之间, 反弹30~50元/t, 而目前DCE豆粕期货价格0901合约在2 460元/t, 0905合约仅2 180元/t左右, 现货升水达到500~800元/t。油厂目前盈利丰厚, 因此进口大豆积极性再度上升。当然, 市场对于明年春节前后的养殖业形势仍有诸多疑虑, 因此油厂在豆粕现货市场中的销售策略仍然表现积极。

2 国内豆油市场内外顺价原油价格走势备受关注

和豆粕市场相似, 国内豆油现货市场也处于期限价差扩大的格局, 目前国内四级豆油现货价格多数在6 800~7 000元/t, 而DCE期货价格0901合约价格在6 190元/t, 0903合约价格在5 780元/t, 期限价差最大接近1 000元/t, 由于节前小包装备货, 目前豆油现货市场供应略显紧张。与此同时, 近期国际原油价格跟随美元汇率大幅波动, 由于美元仍具备振荡走软的可能, 因此对于原油等价格存在托底作用, 另外OPEC的原油减产计划也会对近期石油价格有所影响。当然, 美国汽车业救援计划在参议院没有通过给国际商品价格带来巨大打压, 不过由于汽车业涉及大量就业市场, 因此美国政府对于汽车业困境不可能袖手旁观, 后期的美元和汇率走势值得关注。

国际国内金融形势及其应对措施 篇5

2009182158 周洁茹 金融9

1摘要:2008年金融危机让各种有关经济和金融的词眼进入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通货膨胀率,失业率,股指起伏,银行业危机,黄金价格,中国政府和国民不再只迷恋于经济增长率那个简单的数字,而是开始放眼世界,关注世界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并且这些变化又会产生如何的影响。本文在分别分析目前国际和国内两方面经济与金融形势的基础上,综合阐述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经济背景,最终提出作为个人应当采取如何的措施已应对危机又或者抓住机遇。

关键字: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国内形势;中国影响;应对措施

一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国际经济形势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主要国家表现出难得的合作精神,联手出台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从而避免了国际金融体系的崩溃和世界经济的全面衰退。转眼2012年,随着各主要国家相继完成领导人换届或更替,世界进入新的政治周期。目前,金融危机并未真正终结,但各国共同应对危机、挽救全球经济的政治氛围已荡然无存。从这个意义上看,世界经济的确已经步入一个新时期,即所谓的“后金融危机时代”。

由于面临的经济形势不同,各国经济政策出现分化倾向。为摆脱危机,恢复增长,发达国家多采取了宽松政策,大量投放货币。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面对欧洲经济衰退、美国经济复苏乏力的局面,无法继续仰赖出口拉动,便转向刺激国内投资与国内消费。因此,各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大都“稳中带松”。

美国率先推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目前来看,至少在推动股市方面,这一政策已经起到较为明显的作用,“标准普尔500”和“道·琼斯工业指数”都已回到金融危机之前的高点。但美国经济形势也不全然乐观,财政赤字、政府债务和联邦预算等问题仍在困扰着美国政府。

日本自去年底安倍晋三政府上台后,采取了一种极端冒险的政策,大幅推低日元,以推升股市,竟也立竿见影、功效显著,但中长期看蕴含着巨大风险。首先是日本绝大部分能源均依赖进口,日元大幅贬值使得能源成本大增,削弱企业竞争力;其二是欧美经济疲弱,中日领土之争持续,使得通过日元贬值提振出口的作用大打折扣;其三,日本政府债务巨大,日元也没有美元的金融霸权地位,无法承受通货膨胀。因此,日本经济恐怕会在量化宽松的“烟花绽放”过后,继续迷失下去。

欧洲经济仍陷于衰退之中,紧缩货币和财政措施使得经济形势雪上加霜。日前爆发银行业危机的塞浦路斯,最终不得不依靠欧盟和IMF的救助才免于经济崩溃。除了塞浦路斯,欧元区还有其他一些国家也亟待救援。正如英国《金融时报》所说,欧元希望挑战美元成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宏图,至少“倒退了一代”。

其实,长期以来,国际经济学界对发达国家所采取的量化宽松政策的影响一直都未形成一致的看法。多数经济学家认为,量化宽松政策虽然是中央银行的一种创新,但毕竟是不得已而为之,势必会导致一些负面影响。而其他国家对于美日近来的量化宽松政策也是

非常戒备,以防受其所害。就目前形势看,美日的量化宽松政策其实是在缓解自身危机的过程中,把危机隐蔽地转嫁给了其他国家,增加了世界经济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美日在量化宽松中所发行的大量货币,不可能全然被用于刺激投资和消费方面,必然会有相当一部分流向短期内最能获利的领域。观察市场可以发现,近来热钱多流入美日股市和美国房地产市场,这也是美日经济恢复预期较好的直接原因。棉花、大豆、小麦、玉米等农产品的国际价格居高不下,很大程度上也是量化宽松政策引发的结果。此外,很多经济学家都相信,美日股市已进入一个“疯狂周期”,当这个周期结束时,会导致更多的热钱在世界泛滥,届时,中国很可能会面临输入型恶性通货膨胀的危险。

二 后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据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数据,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率仅为7.7%,低于多数国际经济机构预期的水平。被视为先行指标的全社会用电量及电煤价格都为近4年来少见的低水平。受中国经济放缓的影响,铁矿石、铜、铝等资源型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都有所下挫。这表明,中国经济高速运行的时期可能已告结束,“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结构调整和转型正在拉开序幕。

就目前形势看,美日量化宽松政策使得中国所面对的国际经济环境更为严峻。美国在考虑是否终结量化宽松政策,欧洲的情况依旧没有好转的迹象,我们可以预计,发达国家经济低速徘徊的状态会继续保持续较长时间。在这样的外部环境下,中国若要继续保持近年来的高速增长率无疑极为困难。近来中国许多重要的行业,如服装、钢铁、风电设备和光伏产品等,都出现了产能过剩的问题,除了中国国内经济调整的因素外,发达国家经济萎靡不振,海外市场需求增长放缓也是的重要原因。不过,从另一方面来看,美日的量化宽松政策对中国而言并非全然坏事,美日经济形势好转,对拉动中国出口还是会产生有益作用。

2002年加入世贸组织至今,对于中国而言,世界变得比过去更重要了。没有世界经济的支撑,中国经济就无法取得快速增长。近来国际金价大幅下落,金价连续10年上涨的时期宣告结束。世界经济步入一个调整期,中国经济同样将步入调整期,如果说过去1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10年”,今后10年就应该是中国经济的“转型10年”。

从中国国内情况看,经济的基本面没有太大变化,即便是7.7%的增长率,在世界上也是少见的高速度。且一般认为,随着政府换届结束,今年第二季度的投资力度会有所回升。虽然外部需求受到抑制,但国内需求非常强劲,因此,中国经济维持稳定增长并不困难,真正困难的是完成转型升级,切实增强国力,以抵御未来世界经济所面临的更大危机和风险。从这个意义上说,目前由于国际大环境造成中国出口行业的一些困难,正是我们下决心主动调整经济结构的契机。“后金融危机时代”同样可以转化为中国的发展机遇。当然,我们还需要从现在起,改变以GDP增长为核心的数量考核制度,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三 后金融危机中的个人

面对如此的宏观国际和国内形势,作为微观个体的你我,又应当如何应对?这已经成为了许多人的疑问。目前,人们被各种理财产品和投资品萦绕,一时间措手不及。股市两天连续暴跌,基金一次性投资额度太大,“国五条”出台开始对二手房交易抽取“20%”的个人所得税,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面对诸如此类,中国人自然秉持着“乱世买黄金”的想法,将投资的目光锁定在黄金身上。据央视新闻报道,4月13日早晨,北京一家黄金卖场的2000克黄金在两个小时之内被抢购一空,并且多次出现百万以上的交易提单。不得不说,人们的保值增值规避风险的意识已经越来越强了。

那么,在当前这种金融形势下,个人理财该当如何面对?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的是,个人财富是指个人对社会资源支配能力的大小,支配社会资源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利用权利来支配,属于政治范畴。另一种则是利用财富反映的符号——货币来进行支配,这也是我们探讨“个人理财”的范畴。我们知道,货币只是一种反映财富的符号。由于世界经济的多元化、财富符号呈现多币种,“货币”自身的价格会随着社会经济状况变动着,因此,货币的价值具有不稳定性。个人所拥有的当期货币,能否在中长期的经济环境中交换和支配同等量或者更多的资源,成为了“个人理财”的动机。也就是说“个人理财”是在经济学基础上演变而成的,是个人货币资金在经济学领域综合运用的具体呈现,是对个人收入、资产、负债等数据进行分析整理的基础上,根据个人对风险的偏好和承受能力,运用多种手段管理资产和负债,合理安排资金。它同样以追求极大化为精神,从而达到实现个人理想,提升生活品质,丰富家庭生活的目标。

综合来说,“个人理财”是现代人——“经纪人”在社会生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活动。个人理财应充分分析当前的金融环境,结合自身的偏好和实力;必须能清楚的了解金融现状以及国家对经济领域和各种投资采取的行政干预手段;分析各种理财产品的特性,去合理的选择理财方式和投资组合;分析理财产品的未来增值幅度,是否符合或超过当前因通货膨胀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理财投资的回报率是否超过CPI的上涨幅度,是否能够和GDP增长幅度一致。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因汇率变动所带来的影响。合理的选择投资渠道和方式,以便达到追求利润最大化这个目的。

因此,就当前的金融形势,个人理财投资方向应选择以下切入点:

1、储蓄:

在当前金融、经济环境中,货币的大量流通,导致CPI高涨,简言之,也就是当期货币的贬值,截至2012年7月,央行在几次上调存款利率之后连续下调了两次存款利率,三个月期定期存款利率为2.6%,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3.00%,2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3.75%。我们可以对比目前货币流量M2的预期增幅13%,一年期存款利率与之少了大约10.4%。从数

据上,可以看出,储蓄并不能抵销通货膨胀的幅度。

2、国债

我国发行国债的历史较短,同时受客观经济条件的限制,对国债利率的选择还处于探索阶段。国债的利率水平和结构不尽合理。“国债131701”和“国债131702”是今年4月刚刚发行的3年期和5年期电子式债券,票面利率分别为5.00%和5.41%,略高于银行利率,同样和储蓄相比,其回报率并不能满足利润最大化的目的。并且其固定期限较长,对个人货币资金的占有时间长,缺乏灵活性。

3、股票:

要如何形容当前的股票市场,买股票的人亏钱,抛售股票的人赚钱,不得不说中国的股市陷入了一蹶不振的状态,制造业的败落,还有几人敢投资,无人投资企业又何来运转资金,虽然说现在投资股市不是明智之举,但若不投资经济如何保持增长,如何维持增长呢?制度健全给予投资者信息,IPO敢于重新启动,如此的未来一天才算是一个好的开始。

4、黄金、古董:

中国有句古谚“盛世古董,乱世黄金”。

我们都知道,货币是指任何一种可以执行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延期支付标准和完全流动的财富储藏手段等功能的商品。在货币制度的演变历史长河中,黄金一直是个准商品+准货币的东西。19世纪末,黄金依然是作为发行纸币的保障。但目前,世界范围内,已经抛弃了“金本位”的货币制度,形成了以国家银行统一的纸币本位货币制度,也是一种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货币制度。在稳定的世界经济环境中,这种国家信用是可靠的,但到了经济、政治环境不稳定的时期,国家信用就受到质疑。当货币飞涨、贬值剧烈之时,黄金就会取代纸币成为是硬通货的途径,成为乱世时公认的一般等价物,因此,就会有了“乱世黄金”的观念。

古董是为人所珍视的古代器物,是先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珍奇物品。在这上面沉积着无数的历史、文化、社会信息,而这些信息是任何一件其他的器物所无法取代的。古董的收藏与鉴赏,是一项高雅的玩,一种有品味的玩,一种有文化的玩,一种背负历史、寻旧怀古的玩。因此,古董就成了投资环节中一种特殊商品.古玩投资,属于艺术品投资的范畴。从经济学理论上来讲,文化艺术属于上层建筑,只有满足了经济基础,当个体人的需求到达一定层次的时候,才会需求文化艺术领域的精神享受。投资精神文化领域,前提是世界经济环境的相对稳定。但当前的国内乃至世界范围的经济环境并不稳定,金融形势相当跌宕。乱世之中,大都疲于奔命、疲于生计,即使能收藏古董,不可能形成繁荣的古董市场,古董也就不能进行交易。不能进行交易的特殊商品,也就没有了增值的空间。古董投资的风险也就不得不加以防范。

5、房产地产:

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建设,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房地产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一个相当有内容的话题。由于土地资源的区域性和独有性原因,房地产将继续成为投资者的乐园。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但是房地产市场仍旧存在供不应求的现象。随着GDP的继续增速,房价将会进一步增长。并且,人民币升值依旧是趋势之一,随着人民币的升值,即使中国经济保持稳定,房价进一步上升也是可以预测的。

6、改善生活质量的消费产品

货币的大量流通,人们能够支配的货币量较大,由于政府行政手段对市场的调控,致使大部分流通的货币并没有投资方向,因此,迫使这部分货币资金进入到消费领域。因而,能够体现生活品味的商品将成为投资的一个较佳渠道。如苹果电脑、豪华汽车、高档奢侈品等。

2009年国际形势四大看点 篇6

三是大国关系如何演变,四是热点问题如何变化。

2008年底,央视主持人白岩松采访我时,要我用一个字形容2008年的国际形势,我选择了“变”字。中国的国际地位上升,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金融海啸,格鲁吉亚战争和加沙的战争,这些都是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反映。

2009年的国际形势是去年的继续,今年国际形势会怎么样?有哪几个特别需要关注的看点呢?我以为有四大看点:第一是经济危机如何发展,二是奥巴马上台后如何“变革”,三是大国关系如何演变,四是热点问题如何变化。

经济危机如何发展

目前正在蔓延的经济危机是1929年~1933年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危机,如何应对这场危机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的头等大事,目前危机尚未见底,今后如何发展关系重大。

关于这场危机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一是为了制止危机的蔓延,国际协调正在发挥作用。今年4月2日将在伦敦举行20国集团会议,会议将对世界面临危机的状况做出评价,并对制止危机的蔓延采取进一步的措施,这次会议将是举世瞩目的。在国际协调的同时,各国政府也出台了一些应对危机的措施,这些措施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尚待进一步观察。

二是这场危机将引发国际金融体系和秩序改革。这项改革不仅关系到当前,而且关系到未来。当然,改革将是渐进的、艰难的,但必须得改,这是确定无疑的。

面对这场威力巨大、来势凶猛的危机,世界各国正在加强合作与协调,这一事实印证了胡锦涛主席2005年9月15日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峰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人类从未像今天这样休戚与共。危机正在把世界联合起来,这件事情将会对21世纪的国际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

奥巴马如何“变革”

奥巴马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位黑人总统,他的当选给美国人民带来了希望。今年1月20日有400万美国人涌向华盛顿见证这一历史性的场面,盛况空前。据民意调查显示,80%的人对未来具有信心,这就是说,美国人对奥巴马有很高的期待。期待很高也包含着巨大的风险。最近奥巴马身边的人说,“奥巴马是人,不是神”;奥巴马自己也说,他在竞选时的一些允诺不会兑现。显然,这是让美国民众的期望值不要过高。

奥巴马上台首先要抓的是经济问题。金融危机已经演变成为经济危机,美国已经陷入了严重的经济衰退,美国失业率高达7.2%,创16年新高,危机还在蔓延。当经济危机来临时,最可怕的是经济危机演变为就业危机,从而引发社会危机,造成社会动荡。所以,奥巴马上台前就提出一个雄心勃勃的就业计划,要创造300万个就业机会。目标是宏伟的,但如何做到,美国人都在拭目以待。奥巴马在经济领域究竟会采取什么措施来促使美国走出衰退,这是美国人很关心的,也是世界各国都在注意观察的。

奥巴马上台后外交政策上会做出哪些调整,这是全世界都很关注的。奥巴马在竞选过程中对布什的外交政策猛烈抨击,他上台之后究竟会怎么做;在处理伊拉克、阿富汗问题方面,在应对恐怖主义方面,政策上究竟会做出哪些调整;在处理美国与其他大国关系上,哪些方面会延续布什的政策,哪些方面会变;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我们很关注奥巴马执政期间中美关系将如何发展。

大国关系会如何演变

大国关系决定国际关系的总体气氛。奥巴马上台后世界各主要大国都十分关注自身与美国的关系会如何发展变化。在大国关系中,美俄关系会如何变化,尤其引人注目。去年格鲁吉亚战争期间,美俄关系一度十分紧张,俄罗斯的舰队在黑海与北约的舰队对峙,这种状况在冷战结束后还是第一次。此后,美俄双方都采取了一些措施,使双方紧张关系有所缓解。奥巴马当选后,俄方频频示好,奥巴马、希拉里都说了一些愿意发展美俄关系的话。美俄关系仍牵动全局,我们希望双方的关系能不断改善和发展。

今年1月1日是中美建交30周年,中美两国都热烈庆祝了这一重要的日子。过去30年中美关系大发展,是当年对中美关系最乐观的人也没有估计到的。从这次庆祝活动双方发出的信息看,中美关系会继续向前发展,这已经成为中美双方的共识。中美关系持续、稳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两国,而且有利于世界。

中欧关系是中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年伊始,温家宝总理出席了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并访问了瑞士、德国、西班牙、英国和布鲁塞尔欧盟总部,这表明中国对欧洲的重视。中欧关系尽管出现了一些麻烦和困难,但必须看到中欧关系的主流是好的,双边关系进一步发展的潜力是巨大的。

热点问题如何变化

2009年的元旦是在加沙的战火中到来的。阿以冲突自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以来持续了60多年。加沙的战火向阿以双方和国际社会提出这样一个尖锐的问题: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冲突是中东问题的核心。难道这场冲突在新世纪还应当延续,演变成新的百年战争吗?如果是这样,将会对21世纪的国际和平与安全形成严重的威胁。我们希望,在有关各方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阿以冲突能够逐步缓和,通过谈判求得解决。

朝核问题经过六方会谈已经取得了相当的进展。国际社会希望六方会谈的势头能够继续保持,并在2009年取得新的进展。

伊朗核问题也是世界关注的另一个重要热点问题。此事关系重大,大家都十分关注奥巴马政府在伊朗核问题上有何新的动向。我们一向认为,和平解决伊朗核问题是最佳选择,希望谈判解决伊朗核问题的势头在2009年能够增强。丘吉尔有一句名言:“谈比打要好。”伊朗核问题更是如此。

氯碱行业面临复杂多变国内外形势 篇7

“十三五”时期, 氯碱行业将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首先, 《关于汞的水俣公约》将于今年对中国生效, 对电石法聚氯乙烯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聚氯乙烯行业是我国汞用量最大的行业, 汞使用量占全国使用总量60%, 需要使用大量含汞触媒。如何做好汞污染防治工作, 符合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要求和国际公约要求, 对行业是重要考验。

其次, 美国页岩气的成功开发对我国氯碱行业未来发展形成持续压力。以页岩气为基础的天然气制备乙烯进而生产聚氯乙烯, 相比目前原油路线及我国电石路线的聚氯乙烯产品, 可节省近一半的成本, 市场竞争优势尤为突出。

此外, 氯碱行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低碳化考验。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开启了全球低碳时代之旅。氯碱行业作为传统的高耗能行业, 低碳发展、节能减排、提高能效和产业结构调整将成为决定行业“十三五”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过,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 将为氯碱行业国际贸易提供新机遇。我国氯碱产品出口主要流向与“一带一路”涵盖的国家基本相符。烧碱作为基础化工原材料, 可为这些国家的基础产业如化工、纺织、印染、有色等提供支撑。2014年, 我国聚氯乙烯出口量达到了110.6万吨, 其中对“一带一路”国家的出口量约占总量的89.9%。

可见, “十三五”时期对我国氯碱行业而言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重要时期, 也是行业进一步化解过剩产能、调整产业结构, 以创新为驱动提升行业发展质量, 由氯碱生产大国向生产强国跨越的关键时期。

为此, 我们要进一步化解产能过剩压力, 实现由单纯扩大产能的粗放型发展向精细化、高附加值和节约资源、环境友好型发展的转变;要坚持技术创新为驱动, 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技术和装备, 实现氯碱技术和装备的出口;要提倡集约化、集群化发展, 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 并使布局趋于合理;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提高清洁生产工艺所占比例, 提高能源和水资源利用效率, 减少污染物排放, 电石法聚氯乙烯的汞使用和排放要达到国际公约履约要求;要积极推动与石油化工和新型煤化工融合发展, 加大对以煤、甲醇为原料制取烯烃等新工艺的结合力度, 实现原料路线和产品路线多元化, 延伸氯、碱价值链;还要加快国际化步伐, 推动我国氯碱行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

其中, 在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方面, 要着力推动氯碱行业绿色发展。要加强膜极距离子膜电解槽、国产化离子膜、低汞触媒的推广应用, 进一步加快无汞触媒研发, 建设乙炔和二氯乙烷无汞工艺的工业化示范项目, 大力推动烧碱离子膜电解槽氧阴极技术、新型制氯工艺等先进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不断开发高附加值耗碱、耗氯产品, 开发精细化、专用化和系列化的聚氯乙烯产品, 进一步拓宽产品应用领域。

在应用和市场方面, 要加强聚氯乙烯向消费市场的延伸, 巩固其在型材、管材等传统领域的应用, 进一步开拓新兴消费领域, 促进我国聚氯乙烯树脂由通用型向专用型跨越。

尤为重要的是, 氯碱行业要深入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加强汞污染防治技术改造, 加快无汞化进程, 并全面推行责任关怀, 加强健康、安全和环境体系管理。

国内外奶业发展形势分析及展望 篇8

(一) 奶农亏损日趋严重

1. 奶农鲜奶销售不畅, 企业停收、限收现象严重。

受“三鹿奶粉事件”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影响, 国内乳制品市场严重萎缩, 乳品加工企业原料奶需求量大幅下滑, 奶农鲜奶销售出现困难。目前乳品企业普遍限量收购, 一些企业甚至停收, 限量收购企业要求“奶站不增新户, 老户不增新量”, 并引导养殖户减少挤奶次数, 降低生鲜乳产量。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2009年5月5—6日对北京地区九家奶牛养殖场的调研发现, 在乳品企业的要求下, 北京市很多奶牛养殖场由原来每天挤奶三次减至二次, 且企业每月借各种理由拒收鲜奶三至四次。农业部奶业信息统计监测项目对15家乳品加工企业的跟踪数据显示, 2月份监测企业原料奶收购数量明显下降, 为350 666.09吨, 与1月相比减少了32 915.25吨, 环比下降8.58% (表1) 。

数据来源:中国奶业协会。

2. 原奶价格持续下滑, 奶农卖牛杀牛呈增长趋势。

企业停收、限收生鲜牛奶, 致使原奶价格持续大幅下挫, 奶农处于严重亏损状态, 很多地区出现严重的倒奶卖牛现象。2009年第一季度, 四大奶业产区的原奶收购价格大幅下跌, 其中大城市周边等主销区 (包括上海、北京和天津) 的价格跌幅最大, 已经接近东北内蒙古等主产区的收购价格[1]。农业部奶业信息统计监测数据也表明, 2009年2月份原奶收购价格每公斤为2.82元, 比1月份下降了0.09元, 环比降幅为3.09% (表1) 。过低的原奶收购价格使奶农收益非常低, 大部分散养户已经出现亏损, 卖牛、杀牛形势严峻。据黑龙江省奶协秘书长吴和平反映, 目前黑龙江70%以上的奶牛养殖户亏损, 杀牛、卖牛现象严重, 全国最大的奶牛养殖县双城现在每个月杀牛卖牛5 000头以上, 大庆、绥化、齐齐哈尔更为严重。内蒙古、辽宁、河北、新疆等地区奶协反映的情况与上述地区类似。

(二) 企业经营陷入困境

1. 进口乳品低价流入国内市场, 乳品企业奶粉严重积压。为应对金融危机带来乳制品消费下降, 新西兰、美国、澳大利亚以及欧洲等主要乳品输出国大幅下调其原奶收购价格, 以低价策略进入中国市场, 中国贸易逆差不断加大[2~3]。据海关统计, 2009年1—3月中国乳品进口数量、进口金额为141 589.96吨和27 157.86万美元, 同比分别增长了54.33%和2.97%。进口乳品急剧增加, 致使国内奶业“腹背受敌”, 国产乳制品特别是奶粉销售更加不畅, 乳品企业奶粉积压严重, 不少中小企业已经停产或倒闭, 大企业也在危机中艰难前行。据农业部奶业信息统计监测项目对15家乳品加工企业的跟踪, 企业积压奶粉日趋严重, 监测企业2月份积压工业奶粉2 402.33吨, 是1月份积压奶粉数量的3.94倍 (表2) 。

注:当月奶粉积压=当月加工量-当月销售量每吨亏损=每吨销售单价-每吨加工成本数据来源:中国奶业协会。

2. 企业奶粉生产亏损严重, 受困现金流难题。国内市场全面受挫, 多数企业资金周转不灵, 企业奶粉生产亏损严重。据英国环境、食物与农村事务部统计数据:2009年4月份, 国际市场全脂奶粉、脱脂奶粉的价格分别为2 150美元/吨和1 900美元/吨, 同比分别下降了51.14%和42.42%。进口奶粉价格的持续走低, 加剧了企业资金的回笼困难, 按照进口奶粉到岸价推算, 自产奶粉每吨亏损3 000元~5 000元, 奶粉生产企业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部分企业停产意愿强烈。如表2所示, 15家乳品监测企业自产工业奶粉的亏损有加重趋势, 2009年1月企业每生产一吨工业奶粉平均亏损3 605.29元, 2月份平均亏损4 076.65元, 环比增长了13.07%。同时,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 乳品企业将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现金流难题, 面对持续低迷的股市, 企业资本市场筹资融资也日益困难, 以蒙牛为代表的有外资背景企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资金链紧张形势。

(三) 居民消费持续低迷

由世界十大市场研究公司之一的Milliard Brown-ACSR和数据解决方案公司Lightspeed Research联合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 78%的中国消费者表示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其中19~45岁的中等收入者感受到的压力最大。金融危机使得居民收入预期下降, 乳品消费需求明显减少。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 2006年以来, 中国城镇居民人均乳制品消费量持续下降, 2008年为22.72公斤, 同比下降了8.64%, 与2006年相比, 下降了11.04% (表3) 。与其他国家不同, 此次金融危机不仅导致中国城市居民收入明显下降, 也给广大农民工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据新京报登载, 受金融危机影响, 全国有2 000万农民工失业或返乡, 且这种影响还可能继续加深。对于失业或返乡的农民工而言, 他们虽然不是城市的固定居民, 但大量农民工返乡可以视为短期城市化程度下降, 这也必将导致乳品消费明显减少。城市和农村消费需求的两不旺, 使得中国奶业发展形势尤为严峻。

单位:千克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二、国际乳品市场回暖初显

(一) 国际奶粉价格略有上涨

国际市场乳品价格在经历了2月份的最低谷后, 3月份止跌回升, 4月份继续呈现复苏态势。国际市场乳品批发价格

的逐渐回升主要动力源自奶粉价格的持续小幅上涨。据英国环境、食物与农村事务部统计数据:2009年4月份, 国际市场上黄油、车达干酪批发价格与3月份完全一致, 仍分别为每吨1 750美元和2 500美元;而奶粉批发价格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提升, 其中全脂奶粉由每吨2 100美元涨至2 150美元, 脱脂奶粉由1 800美元涨至1 900美元, 前者环比涨幅为2.38%, 后者环比涨幅为5.56% (如下图) 。在奶粉价格的带动下国际乳品市场回暖初现。

(二) 南半球出口同比大幅下降

由于南半球乳品主要输出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奶产量逐渐进入淡季, 乳品出口数量环比增幅变缓, 同比增幅大幅下降。据澳大利亚国家统计局统计, 2009年3月, 澳大利亚乳制品出口量为76 668吨, 环比增长5.17%, 同比下降了30.90%。与2月份相比, 除黄油和乳清粉出口数量环比出现下降外, 其他乳品出口数量均有不同幅度的增加, 但环比增幅逐渐变缓, 如全脂奶粉、混合粉、车达干酪、奶油的出口数量环比分别增长了8.82%、1.81%、5.42%和0.40%, 明显小于2月份的环比增长。与2008年3月相比, 除脱脂奶粉略有增加外, 其他乳品出口数量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 其他干酪、车达干酪、奶油、鲜奶和全脂奶粉的降幅较大, 同比分别下降了58.22%、55.53%、34.87%、33.96%和27.33%。

(三) 政府价格干预计划开始实施

2009年3月以来, 欧盟政府干预计划和美国的乳产品价格支持计划既减少了国际市场乳品供给, 也支撑了国际乳品价格。据英国环境、食物与农村事务部统计数据:3月份, 欧盟政府和美国政府在本地区共采购了15万吨的脱脂奶粉和4万吨的黄油;4月份, 欧盟政府在本地区共采购了6.1万吨的黄油、12万吨的脱脂奶粉, 美国政府在本国采购了9.9万吨脱脂奶粉。政府价格干预计划的实施明显减少了国际市场乳品供应量, 促使国际乳品价格小幅提升。

三、奶业发展未来形势展望

1.国际市场持续复苏的内动力明显不足。 (下转159页) (上接155页) 2009年3月以来, 国际乳品市场呈现逐渐复苏的良好态势, 这给不堪重负的中国乳业似乎带来了希望, 但从国际市场缓慢复苏的推动因素看, 国际市场持续复苏的内动力明显不足, 强劲复苏的前景更是不容乐观。目前国际乳品市场复苏初显由三个方面的因素推动, 一是美元的持续动荡, 二是大洋洲乳品供给减少, 三是欧盟和美国等乳品主要输出国的政府干预。具体表现为:美国经济不景气, 美元不断贬值推动了国际乳品价格继续小幅上涨;而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南半球乳品主要输出国逐渐进入产奶淡季, 一些额外库存也销售将净, 国际市场乳品供应量明显减少;欧盟、美国等主要乳品输出国政府的连续干预计划支撑了国际乳品价格。但是, 国际金融危机的全球爆发, 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并没有出现实质性的改善, 而且由于国际油价下跌, 3月份, 中东地区和俄罗斯对黄油等乳品的需求出现了明显下降。同时, 由于日本、俄罗斯等国家进口的减少, 国际市场奶酪价格的复苏也变缓。种种迹象表明国际乳品市场强劲复苏的最佳时机仍未到来, 乳品价格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恢复到2007年下半年或2008年上半年的水平。

2.国内市场强劲复苏尚需时日。国内市场的强劲复苏需要内外两个市场的共同推动, 即国际市场的外推力和国内市场的内动力两个方面。目前国际市场乳品价格虽然出现了复苏迹象, 但复苏的动因有待进一步观察, 且美国、新西兰和欧盟等乳品主要输出国或地区2月份的原奶收购价格环比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这不是乳品经济真正复苏的正常表现, 这也意味着国际乳品市场对中国乳品市场复苏的外在推动力尚未形成。内需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动力, 是刺激企业改进和创新的关键[4], 因此国内消费需求无疑是中国乳品经济复苏最强劲的内动力, 但是受“三聚氰胺”事件和全球金融危机双重影响, 国内消费需求明显萎缩。有关专家预测, 中国乳品市场完全恢复可能需要二至三年时间[5]。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的发展态势表明, 国内乳品市场的强劲复苏尚需时日, 对未来奶业发展不能盲目乐观。

摘要:“三鹿奶粉事件”余波未了, 金融危机的大规模爆发, 对中国奶业发展几乎是灭顶之灾, 中国奶业生产、加工、消费等产业链各环节矛盾凸显, 问题尖锐, 问题解决迫在眉睫。国际市场, 奶粉价格上涨拉动乳品市场逐渐复苏, 南半球乳品主要输口国的出口量同比大幅下降, 欧盟、新西兰、美国等乳品主要输出地的原奶收购价格出现下降。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复苏的内动力明显不足, 奶业发展形势不容乐观。

关键词:奶业,发展形势,国内外

参考文献

[1]李胜利, 杨敦启, 刘玉满.当前中国奶业面临的困境及应对措施[J].中国乳业, 2009, (3) :24-26.

[2]董晓霞, 李志强.中国乳品贸易逆差将进一步加大[J].中国牧业通讯, 2009, (5) :24-26.

[3]董晓霞, 李志强.2008年中国乳品市场价格回顾及2009年展望[J].中国物价, 2009, (4) :33-35.

[4]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

国际国内形势 篇9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对国外石油资源依赖程度的不断加大,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石油储备系统、以及石油安全保障已经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话题。“十五”计划将完善我国石油安全储备调整为能源发展战略。当今世界,国际石油产供销的各个环节都可能受到非传统安全与传统安全的共同影响。鉴于石油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石油安全成为世界各国在考虑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时所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因此,进一步完善石油储备体系,以应对经常性、不断发生的传统石油安全,已成为当务之急。

1 国际安全形势下我国石油安全现状

1.1 我国石油自产量提升难以为继,海外供给逐年扩大

建国以来,我国石油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的石油生产经历了整个70年代和80年代中期两次高速增长时期,目前,我国已经成立了大庆、辽河、新疆等26个石油产业基地,以及45个油区,522个探明油田,石油总产量达到1.5亿吨,国内已经成立了石油天然气输送管道将近17000公里。在我国,石油供给能力主要由陆上东部油区、西部油区以及海洋石油控制的。由于我国陆上许多重要油田逐步进入了后期发展阶段,原油生产长期为低速上升阶段。而且我国海洋石油大部分与国外石油公司合资开发,采出原油要与外国公司分成,我国分到的原油量只有几百万吨。因此,当前我围海洋石油在全国原油生产中仪起辅助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油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据有关资料统计,1989-2005年,我国石油产量增加13.4%,而同期石油消费量增122.4%,随着我国石油生产量的稳步不前以及石油需求的逐渐增加,将来的石油进口将会呈现迅速上升的趋势,增加了我国石油对国际市场的依靠度,国际安全形式下石油安全问题式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1.2 我国石油需求不断增长,对外依存度迅速升高

国内石油消费在世界石油消费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据BP统计,1996年国内石油消费为世界石油消费的5%,2005年已经变为7.6%。我国石油需求不断增长,激发世界石油市场的供求。在以后的20年中,我国经济将翻两倍,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小康社会逐步建成,使国内石油消费需求持续迅猛增加。由于大量进口石油,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剧烈波动将必然传递到国内,从而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一旦出现国际市场供应中断或价格飙升,中国经济、社会、国防均会受到较大冲击。

1.3 国内外市场价格脱节,国内价格滞后

我国石油产量低、储量少、而且进口量很大,国内石油的这些特点决定了我国国内石油市场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具有很高的依赖度,石油市场供求矛盾显得格外激烈。所有矛盾在市场中集中体现的依据就是石油价格,油价形成机理在解决一些问题以及矛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国内外石油市场价格脱节,国内石油价格是当前我国石油现状中最严重的问题。

2 国际安全形势下我国石油安全战略

2.1 立足国内,增加国内石油供给

中国陆上西部地区的石油资源比较丰富,这是当今中国石油资源的主要开发区。而且西部石油资源量约占陆上石油资源总量的43.2%,因此西部资源的石油勘探和开发潜力非常大。因此提高国内石油供给必须做到以下两点:首先是保证国内生产的稳定性。对于国内海陆石油资源的检测开发,要投入资金以及政策指导工作,鼓励国内石油公司提高对国内石油资源的检测开发力度;鼓励国外公司到国内开发油田。努力完善海陆石油资源对外合作条例,扩大对外合作,开发国内石油资源的区域与范围。

2.2 建立我国石油战略储备的规划

2.2.1 加强石油储备立法工作

我国要建立战略石油制度必须遵守法律法规,制定相应的法律体系严格定义石油供应中断,确定石油储备系统的运营、构成、以及管理、释放,并逐步完善相应的石油库存信息系统。完善石油储备基地并不等于进行石油储备,而且石油储备也不代表能全面解决国内的石油能源危机。

2.2.2 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石油储备模式

按照我国石油实际状况,缝合我国石油储备的模式必须以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为主,国家储备与民间储备融会贯通。民间储备必须以国营大中型石油生产为主,销售和进出口必须符合国内法律法规。而国家战略储备,应该设立专门机构以及政府机构来指定某机构进行专门负责,遵守制订计划,选择地点,保证数量和种类以及资金安排等任务。

2.3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以节约石油能源

我国工业能源消费占全国能源总消费的70%左右。工业能源消费量的多少与工业经济结构有密切的关系。调整经济结构,降低高能源消耗行业以及高能源消耗产品的比例,是提升国内能源效率的首要前提,也是完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条件。建立产业发展政策,在产业发展政策中加强节能思想,将能源效率标准作为产业发展政策的重要指标,逐渐落实到产业发展战略以及工程设计与验收指标当中。

结论

随着我国石油供求与国外石油资源与市场联系日益扩大加深,国内石油安全保障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摆在人们面前的严峻而又现实的问题。我国给内石油资源有限,生产能力的扩大空间也有所限制;石油供求增长迅速,往往是供不应求;而且国际合作空间并广阔;欠缺必要的石油储备意识;与此同时,国际政治以及经济形势繁琐复杂;国际油价波动猛烈。因此,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石油发展谋略,领导我国石油发展创新;积极完善国内石油安全监测管理目标是当前的石油行业的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1]张波,陈晨,刘明利,陈藻.中国能源安全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04,26(1):56-58

[2]国俊.朱瑞博.国际石油定价机制与中国石油价格防范体系构建.上海经济研究,2005,6:38-43

新形势下汉语国际推广的路径分析 篇10

一、孔子学院

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腾飞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汉语热”持续升温。2002年, 中国已经开始酝酿借鉴德国歌德学院、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的经验在海外设立于语言推广机构。2003年, 中国国务委员陈至立将中国设在海外的语言推广机构正式命名为“孔子学院”。之所以以中国儒家文化始祖孔子的名字命名, 是因为古老的儒家文化在经历了几千年积累和沉淀之后, 已经被大众认可接受。“孔子是中国人心中永恒的导师,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 其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 和为贵, 和而不同”, 将孔子作为汉语国际推广的品牌, 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标志。截至2013年底, 全球五大洲已经建立了440多所孔子学院和646个孔子课堂, 分布在120个国家和地区。孔子学院在国家汉办的网站上还推出了网络孔子学院专栏, 以多样的形式为汉语爱好者提供学习资料, 丰富汉语国际推广的教学方式。孔子学院的性质是中外合作建立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 致力于适应世界各国和地区人民对汉语学习的需要, 增进世界各国和地区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 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教育文化交流合作, 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 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 构建和谐世界。

孔子学院是国家汉办在教育部的领导下设立的组织, 它的正规性、系统性可以得到保证, 覆盖范围涉及全世界、也是学习汉语人数最多的机构。其以规模宏大、体系完整、权威认证的特点吸引着全世界想学习汉语的人来此学习, 因而在汉语国际推广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孔子学院通过派遣国内教师到海外教学, 吸收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 为中国的文化外交带来了积极影响, 加速了我国教育国际化的进程, 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作为中国推广汉语的主要机构, 孔子学院借推广语言宣传中国文化, 是展示中国形象的窗口, 也是中国文化战略的重要先锋。

语言永远只是载体, 把中华文化推向世界才是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的真正目的, 两国的交流需要一架桥, 孔子学院就是世界与中国文化交流的桥梁。

二、世界汉语教学学会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成立于改革开放之初, 2011年10月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享有咨询地位的合作关系, 主要由世界各地从事汉语教学、研究和推广的人士及相关机构组成。其宗旨是促进国际汉语教学、研究和推广, 加强世界各国汉语与研究者之间、机构之间的联系, 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学会秘书处设立在孔子学院总部, 在国家汉办大力支持下, 组织参与汉语教学、研究和推广等学术活动, 推动国际汉语教学交流与合作, 为国际汉语教育提供指导和服务。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为研究汉语、教授汉语的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 这里的学者不仅包括了中国的学者, 还包括了国外研究汉语的爱好者, 对于汉语推广的一线人员的培训、深造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三、“汉语桥”工程

1.“汉语桥”中文比赛

“汉语桥”世界中文比赛原本只是针对大学生举办的。从2002年至今每年一届已经举办13届, 共吸引了近四十万外国选手参加汉语比赛, 已经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闪亮名片。每年的比赛, 当地的主要华文报纸都会对比赛进行全面的报道, 在当地掀起了一股强劲的“中国风。”

2014年的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于7月16日在湖南长沙岳麓书院举行, 来自世界87个国家110个赛区的126选手参加本次比赛, 借助他们的展示, 可以让世界各国的青年学生近距离感受中华文化, 消除中西方文化的隔阂, 形成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优势。正如“汉语桥”的名字一样, “汉语桥”世界中文比赛已经成为外国友人学习汉语, 了解中国文化、走向中国的桥梁, 也正在成为中国对外发展、走向世界的桥梁。

2.“汉语桥”夏令营活动

“汉语桥”夏令营活动伴随着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的展开已经经历了10年, 参与的学生范围也包括了亚洲、欧洲、美洲、非洲与大洋洲。夏令营活动邀请世界各地中小学生来华旅游, 同学们不仅学习汉语、参加中国文化讲座, 还深入中国学校与家庭, 与中国学生和市民面对面交流, 亲身体验中国日常生活, 弥补了由于缺少语言环境, 不爱或者不好意思说汉语的缺陷。

2007年7月15日, 国家汉办首次组织了“汉语桥———国际学生夏令营”这一大规模的国际学生夏令营活动, 参加夏令营的各国青少年都是汉语学习中的优秀学生。他们首先在北京参加汉语学习, 体验中国文化, 参观博物馆, 游览名胜古迹, 而后奔赴全国17个省市参加各地举办的学习交流活动与文化体育交流活动, 体验中国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此次夏令营活动受到了青少年学生的热烈欢迎, 他们在亲身体验中国文化的同时, 也丰富和运用自己的学习收获, 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汉语水平。

3.“汉语桥”校长访华团

“汉语桥”校长访华团是邀请世界各个国家的中小学校长和教育官员对中国进行短期的访问, 旨在加深他们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 促进各地学校开设汉语课程, 推动建立中外学校交流平台, 开展汉语教学活动, 借校长之眼推广中华文化。

四、各种展演讲座等文化宣传活动

汉语的推广不仅仅是国家汉办的工作, 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 怀着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也都有推广汉语的义务和责任。官方的国际推广宣传必不可少, 但容易被心有叵测者借题发挥, 民间的汉语国际推广会相对容易被接受。无论是民间艺术、民俗宣传团出访, 还是教育系统组织的宣传活动, 只要能通过形象生动的方法传播中国文化, 使汉语变得生动, 能引起受众群体的兴趣, 就是成功的汉语国际推广。中国的汉语国际推广可以借助中国佳节时日的优势, 选择中医养生、书法绘画、戏剧唐诗等经典特色, 推广中国汉字, 宣传中国文化。

五、网络宣传推广

汉语国际推广可以通过人际媒介传播, 也可以通过图书印刷品传播,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 网络传播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日渐重要。中国已经建立了多个汉语国际推广的网站, 包括国家汉办网、汉语学习网、国家对外汉语网等, 为广大汉语学习者提供了充足的学习空间。互联网凭借着其成本低、投入少、方便快捷的而成效明显的优势成为了汉语国际推广战略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六、来华留学生教育培养

在汉语国际推广战略制定后, “走进来”模式转变为“走出去”模式的汉语国际推广, 但并不是说就完全停止了来华留学生的学习培养。语言学习要想达到良好的效果需要有相应的语言环境。到中国来学习汉语会快速的提高汉语学习者的语言水平。现在, 国内很多大学都已经将招收外国留学生或者与国外合作学校互换学生作为学校未来国际交流发展的重点。很多来华留学生在中国系统的学习汉语之后, 选择继续留在中国深造或者工作, 也推动了两国的对外交流与发展。

在世界各国发展日益密切的新形势下, 汉语国际推广的路径不可能再采用单一的形式, 从学习者的年龄上看, 要符合不同年龄层次学习者的需求, 从学习者的地区分布看, 要符合不同国家的发展国情, 从汉语国际推广的宣传形式上看, 要采用实践课堂学习与网络学习的双模式, 从宣传方向上看, 既要借助于中国官方的力量, 又要有民间机构的支持, 同时还缺少不了国外汉语爱好者或对中华文化认同者的宣传影响。在汉语国际推广的未来发展中, 我们还需集思广益, 总结经验, 探索出更多更适合国情的汉语推广新路径。

摘要:汉语国际推广要做到覆盖全世界, 就必须有全方位、易被世界人民接受的途径。在世界历史上某些语言的输出是依靠强制力进行的, 宣传以和为贵的中国汉语推广必然不会采用这种方法。只有发自内心的认同与学习汉语, 汉语国际推广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不会被别有用心者指责为文化侵略或意识形态输出。在新形势下, 汉语国际推广采用“走进来”与“走出去”的政策, 形成了汉语国际推广战略。

2008:国际金融形势不容乐观 篇11

展望2008年。国际金融形势将呈现如下重要发展趋势:

国际金融组织治理结构改革有望获实质性进展

随着两大国际金融组织——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相继换将,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微妙变化:美国继续占据主导,但力量在削弱;日本和欧洲等主要发达经济体随美国节奏起舞,但是随着俄罗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参与,治理结构的改革可望在2008年迈出更大的步伐。

变革中的IMF应该对全球金融稳定监督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但目标不应错误地选择人民币。从目前对未来美国经济的预测来看。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将会持续到2008年,美国经济将面临下滑乃至衰退,美元危机的脚步将会走近。资金会从美元资产大规模流向新兴市场。但是,当美元一旦由巨幅跌势探底回升后,资金将重新大规模回流。基于美元目前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如此无序的美元波动。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冲击将异常巨大。而最大的得益者还将是美国。因此。如果IMF仍然未能在治理结构改革取向更为平衡、中立的立场。那么,国际货币体系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对此。发展中国家要保持特别的警惕。

主要发达国家可能进入降息周期

2007年,全球的通胀压力大增,其主要来源是国际油价大幅上涨的传导,基本路径是:高油价→替代能源开发→玉米价格上涨→粮食、肉类价格上涨→生活成本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上涨推动其余商品价格上涨。面对通货膨胀压力,全球主要央行的重点是紧缩货币政策。

2008年,这一基本趋势可能会逆转。最重要的原因是。全球经济将面临显著的放缓风险。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爆发在2007年,但主要影响将滞后到2008年。美联储在2007年10月进入降息周期,意味着货币政策目标转向,金融动荡可能对经济增长造成冲击。欧洲可能也会仿效,日本可能继续长期维持低利率不变。

大宗商品价格、资产价格泡沫或将膨胀至巅峰

2008年,全球流动性过剩还会持续一段时期。主要原因包括:发达国家对次贷危机的救助。注入新的流动性;美联储降息引发的全球货币政策趋松,刺激流动性增长;金融衍生品等金融创新的杠杆效应,用较少的资产来形成巨大的交易量,创造更多的流动性;新兴投资主体的活跃,亚洲外汇储备、对冲基金、私人股权基金及石油美元投资者加入,提供流动性;全球美元资产减持,波及到大多数金融产品。转变为流动性;日本升息推后,对日元的国际套利交易还在继续,继续创造流动性。

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推动下,2008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资产价格都将可能膨胀到顶峰。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随着2008年下半年全球经济可能陷入较大调整。在没有经济基本面支撑下的全球金融市场将面临大幅动荡的局面,房地产、股票和大宗商品价格泡沫也可能随之在下半年爆破。金融市场的动荡还可能终结自2001年以来的全球经济扩张周期。

国际银行业发展可能步入低谷

导致国际银行业发展步入低谷的因素是多样的。一方面,经济增长的放缓和陷入调整。会降低国际银行业务拓展的空间。从而持续的收入增长面临更大挑战。另一方面,国际银行业的经营风险大增,风险成本会进一步侵蚀利润的增长。包括:汇率无常波动的汇率风险、经济下滑带来的信用风险、流动性过剩逆转带来的流动性风险。以及地缘政治不稳定的主权风险等。其中,由经济衰退带来的业务萎缩、由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成本、由流动性过剩逆转带来的经营失败,将可能是全球金融业面临的最重要挑战。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是美国房地产市场的调整还没有到达底部。2008年将是次级抵押贷款违约的高峰。因此。由次债危机带来的损失在2008年还会持续扩大。

国际金融市场或将出现“中国热”

在次债危机影响下复杂多变的国际金融市场中,“中国美元”在2008年还会有哪些举动?2007年12月初。中国财政部表示正在研究允许符合条件的外国政府在中国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以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一方面中国减持美国国债,另一方面推动外国政府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全球投资者完全有理由在2008年密切关注“中国美元”与人民币债券的动向。

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中国金融走向国际市场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选择,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要开放,资本项目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也必然要开放。国际金融市场不是风平浪静的。时刻有可能出现金融风暴。中国财政部2007年12月11日发行7500亿元人民币(合1016亿美元)的特别国债,至此中投公司的融资基本完成,“资本置换储备”的过程也基本结束,中投公司董事长娄继伟也拜访了英法新三国,为中投公司海外投资铺路。所以,2008年中投公司自然会进行一系列的海外投资,这些投资动向会引起国际市场的广泛关注。

2007年12月19日,摩根士丹利表示已获中投公司50亿美元注资,这是继中投30亿美元投资黑石之后又一长期战略投资,随后美国总统布什表示“不介意主权基金入股美国投行”。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之后,中国进一步放开对外国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的限制。从中美近来这些动向来看。以中投公司为标志的海外投资不仅代表“中国美元”结构调整力度加大,而且与中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一脉相承。所以2008年中投公司的动向自然就是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的风向标。

中国加入WTO,金融国际化是必然的选择,但是完全开放一国的资本市场要有—个过程,这里是指国际收支的资本项目实行自由化。原因在于中国金融市场在交易制度和监管体制上还不完善,市场信息传递不畅、金融工具短缺,投机操纵行为等非法现象还比较严重,在此情况下,对几万亿美元的巨额国际游资“开绿灯”。无异于“引狼入室”。东南亚国家为我们提供了教训,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过早地开放了国内资本市场。加上金融市场管理混乱,为投机者提供了大量的条件和机会。世界银行经济顾问穆斯地塔法·纳布利说得好:“一个国家应该寻求国内金融体系及资本账户的自由化,但进行这些改革的时机选择和次序安排对于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和风险是关键。”

国际国内形势 篇12

2013年,在内外部环境错综复杂、充满变数的情况下,我国国际收支有望继续保持基本平衡,但“促平衡”的任务依然艰巨。

一、形势展望

2013年,在内外部环境错综复杂、充满变数的情况下,我国国际收支仍有望保持基本平衡,但顺差规模较上年可能有所增加,“促平衡”任务依然艰巨。一方面,国内外经济和金融运行企稳,将有利于稳定我国外部需求,吸引长期资本流入;在国际金融危机尾部风险较小情况下,主要发达经济体继续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境内外正利差将刺激套利资本流入我国,重新激发境内“资产本币化、负债外币化”的财务运作。另一方面,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经济持续低速增长、金融去杠杆化延续、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等,将抑制我国扩大出口和吸引外资;我国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着力扩大内需,稳步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口增长有望加速;国内外经济复苏出现反复、发达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转向、主权债务问题恶化或地缘政治冲突激化等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较多,将加剧我国跨境资本流动波动,甚至不排除引发阶段性的资本集中流出。

二、政策取向

上一篇:成本偏差下一篇:选择顺应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