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社会形势

2024-07-12

国际社会形势(共9篇)

国际社会形势 篇1

泰国是与中国相邻的国家, 两国之间友好往来的历史渊源一直可追溯至汉代。自古以来两国之间就有着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往来与合作。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大部分时间里两国之间有着互惠互利、亲切友好的传统。1975年7月1日, 时任泰国总理的克立·巴莫亲王访华, 与中国的周恩来总理在两国建交申明上签字, 正式确立了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 并且标志着两国之间持续了近30年的隔阂终于划上了句号。此后, 中泰两国关系日益密切, 两国领导人及两国人民往来频繁, 国家之间的关系也扩展到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中国对外关系政策的调整, 中泰关系也相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进入了一个新的合作发展时期。2015年中泰建交40年, 分析两国建交前的国际国内形势, 可以以史为鉴, 为两国继续保持健康友好的双边关系做出一定的贡献。

一、中泰关系回顾

中泰两国1975年7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前, 两国之间的交往主要表现在民间往来, 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介于泰国素可泰王朝的1282年至曼谷节基王朝的四世皇1853年间, 这一时期, 泰国的王权分别经历了素可泰王朝、大成王朝、吞武里王朝三个朝代。在这三个时期, 泰国都与当时的中国各朝代有往来关系。我们可以简要地概括为中泰关系的古代时期。

第二个阶段是从公元1857年到二战结束后的1945年。这一时期, 中泰两国都同样面临的国际问题是来自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威胁和侵扰。两国之间政府往来不多, 民间交往不断, 可以简要地概括为中泰关系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时期。

第三个阶段是从1946年到1975年这一时期。由于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双方意识形态不同等原因, 中泰两国的往来, 尤其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正式往来, 陷入了僵局。虽然民间往来没有被严格禁止, 毕竟两国之间已断绝了外交关系。那么两国之间的冰山是如何解冻的呢?这正是本文将要研究的问题。

二、中泰建交的外在因素与内在因素分析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中央人民政府主张的作为政治意识形态的共产主义与西方自由民主主义相悖, 使得当时的世界各国分别以苏联和美国为首分为了两大阵营:社会主义阵营与自由主义阵营。两大阵营间的大国与小国的互相敌视与猜疑使世界局势极为紧张。随着时间的推移, 世界局势与区域局势发生了变化并影响到泰中关系, 其中包括美国、苏联与新中国的三角关系以及东南亚的关系。

(一) 中苏关系发生变化

中苏两大国的冲突是改变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原先两国同属于奉行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且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关系, 但后来两国由于对共产主义理论解读的差异及双方的利益冲突, 导致了1969年发生在两国分界乌苏里江的珍宝岛上的武装冲突, 苏联在中苏边境屯兵40万, 这一举动使得中国对苏联可能入侵产生了忧虑。

(二) 中国与美国关系的相应调整

由于中苏关系的改变以及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 使美国意识到不能再忽视中国的国际地位以及与中国调整关系的重要战略意义。1970年, 美国回应了中方的邀请, 派乒乓球队前往中国。这个乒乓外交让中国意识到了美国有与中国谈判的意愿。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美国尼克松总统的安全顾问基辛格博士于1971年7月访华。接着, 1972年, 尼克松总统前往中国与周恩来总理签订了《上海联合公报》, 从此使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显然这个举措缓解了中美之间长期的对抗关系, 并给世界及其地区政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甚至包括影响到中国与其他世界各国包括泰国的外交政策。

(三) 中国加入联合国

中美关系的改变是一个开端, 接着在众多非洲国家的支持下, 1971年10月的联合国大会上, 中国要求加入联合国的申请以压倒多数的票数通过, 这是新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一个历史转折点。此后, 进入联合国后的中国在联合国大会及安全理事会中的作用也逐步在改善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 包括与泰国的关系。

(四) 石油输出国 (OPEC) 组织的油价上涨

1973年, 以色列与埃及发生了战争, 促使石油输出国中占大多数成员国的阿拉伯国家开始利用石油当作向国际社会施加压力的工具, 尤其是对资助以色列的美国及西欧国家, 采用了减产石油的方式来促使油价不断攀升。泰国国内没有石油, 但作为一个急需发展工业的国家, 很需要石油来推动国内工业的发展, 因此油价的攀升使泰国受到极大影响, 这就迫使泰国不得不寻求新的石油来源, 包括向中国等其他国家购买较为廉价的石油。

(五) 美国缩小在东南亚的势力

美国在1960年至1970年帮助南越与北越作战。但事后体会到军事力量的局限性, 并意识到在越南战争中很难获胜。同时几乎遭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抵抗和谴责, 美国不得不与北越谈判并结束战争。1973年, 基辛格与北越代表黎得托在巴黎会谈后, 美国陆续从越南撤兵。北越于1975年占领南越, 越战宣告结束。美国也从而改变了其在这一地区的角色。美国把战略重点移向中东及西欧等其他地区, 自1975年后美国大大削弱了其在东南亚地区的势力, 包括对泰国的影响力。

(六) 共产主义在印支的胜利

经过长期的斗争, 北越于1975年4月30日占领了南越, 取得了胜利, 并于1976年在奉行共产主义的北越统治下获得了领土的完整与统一。与此同时, 高棉共产党也于1975年4月17日占领了柬埔寨, 建立了民主柬埔寨。而老挝运动联盟则于同年12月全面占领老挝, 把老挝王国改名为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印支国家的改变, 尤其是老挝与柬埔寨相继成为共产主义国家之后, 使泰国失去了缓冲地带的国家, 第一次与奉行不同意识形态及不同政治、经济制度的国家接壤。

(七) 泰国扩大东盟成员国的合作

1967年8月, 当时的泰国外长邀请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以及印尼外长磋商成立东盟 (ASEAN) 组织, 旨在加强地区的和平与安全, 促进地区间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东盟的成立是东南亚地区多边合作的重要发展进程。东盟成员国于1977年在印尼巴厘岛举行了首届首脑会议, 并成立了东盟秘书处以便成员国间的沟通与联系, 此后东盟逐渐成为东南亚区域一股坚强有力的政治力量。

总之, 国际战略大环境的变化、中美关系的改善以及美国在东南亚势力的缩减, 这些因素都使得泰中两国必须重新调整双边关系。

三、中泰两国国内政治的演变

中国国内的政治演变也是影响中泰关系的重要因素。中国于1971年进入联合国后, 便在联合国组织统一战线以抵抗苏联。中美两国的“乒乓外交”导致中国与美国建立起联系来共同制衡苏联。1972年, 中日两国建交以后, 中国就把外交重点放在了东北亚及东南亚以及处于重要战略地位的东盟及其成员国包括泰国在内。此外, 中国国内也在调整国家政治、经济政策, 包括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代国家领导人开始注重发展国内经济, 使得中国在逐步朝向现代化方向发展。与此同时, 中国与各国修补关系, 发展正常的外交关系以抵制苏联的扩张。这些政策与当年毛泽东主席的想法是吻合的, 他也赞同与各国发展友好外交关系。

1973年, 泰国的国内政治变革亦有助于调整中泰两国之间的关系。10月14日, 泰国军人政权以残酷的手段镇压要求民主的学生及泰国国民, 这一镇压反而导致了泰国军人政权的垮台, 执政的军人领导被迫流亡国外, 泰国也迈向了议会选举的民主制度, 军人政权的势力一时间退出了政治舞台。采用民主制度后, 泰国经选举后产生的文官政府眼界较为开阔, 对外政策也做了调整, 以适应变化中的国际及区域性的大环境。

作为文官总理的克立·巴莫亲王 (1975—1976) 认为, 与中国建交将对泰国的安全与经济发展有利:中国方面, 因为人口众多, 尚缺粮食, 泰国可将大米、橡胶等农产品销往中国。泰国方面, 当时的国际市场石油匮缺而且价格昂贵, 不产石油的泰国面临严重的能源危机。为了维持经济的正常运转, 泰国急需要原料及能源以发展工业, 这一需求迫使泰国政府必须调整与原料及能源来源国关系的政策, 即泰国需要另寻石油供应国。此时, 中国以优惠的价格向泰国出售原油, 使得泰国对中国采取了更为友好的态度。

泰国的文官方面, 尤其是泰国外交部觉得有与中国会谈以促成建交的必要。1972年的中美“乒乓外交”拉开了中美建交的序幕, 也提供了中泰建交会谈的可能性。1972年9月2日, 泰国乒乓球运动员参加了在北京首都体育馆举行的第一届亚洲乒乓球锦标赛。中泰两国的外交会晤及会谈次数也随之增多, 尤其是在联大常年大会上经常有往来。1972年10月举行的第27届联合国大会上, 泰方代表被选为亚洲会员国组的主席, 因而有机会与中方代表有多个话题进行会谈。泰国代表团团长普·沙拉信与阿南·班亚拉春泰国驻联合国常任代表会晤了作为中国代表团团长的中国外长乔冠华, 这是泰中代表在联合国常年大会上的第一次正式会谈, 而且中国常任使节也参加了泰国在那里举行的泰皇华诞纪念日庆祝宴会。

1973年4月11日至23日在日本东京, 中国与泰国的外交官在亚洲及远东经济会议上举行了会晤, 随中方代表团前往参加的中国外交部亚洲司东南亚处处长程瑞声同泰国外交部政治司东亚处处长德·汶纳进行了友好的交谈。这次的东京“走廊外交”是中泰两国成为挚友的契机, 也是促进两国外交部就两国关系改善谈判的起点。

从此, 中泰两国通过参加各项国际运动比赛为载体而寻找机会进行会谈, 越来越有助于促进双方的相互理解并逐步缓解了泰方对中方的顾虑。这种顾虑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因为中国还在支持泰国共产党;其次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大陆对大多数和台湾有密切关系, 并且有经济实力的华人华侨的政策尚不明朗;最后则是因为台湾方面与泰国也有不少经济利益关系。

不久, 泰国的政局发生了变动。由他农与巴博元帅用武力镇压了为获得民主而静坐的学生及曼谷市民, 造成了数百人死亡的惨案, 其结果是军人政权随之散失了权力, 军人首脑被迫流亡国外, 以桑亚·塔玛萨为总理的临时政府则设法保持局势的稳定。泰国的这一政局变动, 给中泰双方的往来与高层会晤提供了机会。此时的泰国正受油价高昂之苦而面临能源危机。为了解决该问题, 泰国的高层访问团前往中国洽谈购买石油事宜。

由于两国间的频繁往来以及中国对泰国的友好表现, 泰国国民以及泰国舆论对中国的影响大为改善, 最终促使泰国政府下定决心与中国建交, 这一转机使得印支政治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相邻的越南共产党于1975年4月成功占领了南越、老挝及柬埔寨, 而越南的强硬态度迫使当时作为泰国总理的社会行动党的克立·巴莫亲王和查猜·春哈旺外交部长决定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为此泰方成立了一个以泰驻华盛顿大使兼联合国常驻代表阿南·班亚拉春为首, 由外交部政治事务司的德·汶纳和差旺·差瓦尼等人成立的小组, 准备代表泰方与中方就建交问题进行谈判。中方的谈判小组由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司长柯华和副司长程瑞声及泰国事务长张九恒等人组成。阿南·班亚拉春小组于1975年6月17日飞往中国, 就建交细节问题与中方进行磋商。泰中双方代表于6月18—20日在友好气氛中进行了磋商。双方就彼此提出的要点达成共识, 于是中方通知泰方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邀请泰国总理克立·巴莫亲王正式访问中国。

泰国总理克立·巴莫亲王与周恩来总理于1971年7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泰王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上签字。泰国是第101个承认中国的国家, 是东盟成员国中第三个承认中国并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两国的建交标志着两国关系的恢复及协调以获得共同利益。泰中两国虽然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不同, 但双方都遵守《联合公报》上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时都反对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在世界上任何地区建立霸权和势力范围的图谋, 泰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而中国政府则宣布不承认旅泰华侨持双重国籍。

泰国政府认为与中国建立友好关系, 对泰国来说利大于弊:泰国可获得多方面的政治及经济利益, 在国际政治与安全方面, 中国当时正在帮助越南与美国作战, 如果越南企图威胁泰国, 中国可以运用其影响力加以制止, 至于国内的政治与安全方面, 与中国建交能使中国减少对泰国共产党的支援而使泰国共产党衰弱, 有助于泰国政府解决泰共问题;经济方面:泰国则期望能从购得较为廉价的石油及天然气, 以代替需用大笔外汇从中东的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国家购买价格高昂的石油, 从而缓解泰国所面临的能源危机, 同时也希望能向中国出售食糖、大米及橡胶等农产品。

1975年7月1日的中泰建交是泰国外交策略史上的一件大事, 化解了双方的敌对转为友好, 也结束了1949年以来泰国对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的误解, 也是中泰两国领导在印尼万隆会议交往以来长期努力而获得的又一次外交胜利的结果。建交至今中泰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

摘要:1975年7月1日中国和泰国的正式建交是中泰国外交史上的一件大事, 不但化解了双方的敌对关系, 也结束了1949年以来泰国对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的误解, 这是当时的国际大环境和两国国内需求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015年中泰建交40年, 分析两国建交前的国际国内形势, 可以以史为鉴, 使两国继续保持健康友好、可持续发展的双边关系。

关键词:中泰建交,国内外形势,分析

参考文献

[1]程瑞声.回顾“泰中乒乓外交”.庆祝泰中建交30周年纪念, 2005年7月.

[2]阿南·班亚拉春.与中国建立友好关系泰国外交政策徘徊于十字路口[M].曼谷法政大学出版社, 1990.

[3]田禾, 周方冶.《泰国》社会[M].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4]Shee poom-Kim.A Decade of ASEAN 1967-1977.Asian Survey, 1977, 17 (08) .

[5]D.R.Sar Desai.Southeast Asia Past and Present.seventh edition Westview Press, 2013.

国际社会形势 篇2

摘要:世界变革及目前国际形势及中国目前所面临的国际形势,中国在全球化的国际形势下的机遇及挑战,以及相关对策。

二战结束以后,建立了以苏美为首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经历冷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形势开始由美苏争霸进入到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伴随着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同时有存在着大大小小的局部冲突,世界形势也进入到21世纪的展望期。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曾明确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强调“任何事物的发展和运动都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国际形势的发展也是绝对的,是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的。主要的特点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占据全面优势,特别是美国一家独大,同时多强并列,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进入21世纪特别是伊拉克战争以后,这种美国一极化趋势的国际格局逐渐出现转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兴起。借助全球化的历史机遇,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比如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积极推进内部改革,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和不断上升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冲击美国霸权地位,导致美国领导下的西方世界主导地位的下降。其中最明显的体现就是G8会议向“G20”会议的演变。很多全球政治、经贸和环境问题已经不能在G8体制中得到解决,而必须邀请这些新兴经济体参与决策,发达国家主导国际体系和国际议题、发号施令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与俄罗斯和伊斯兰世界的矛盾出现尖锐化和长期化的趋势。美国与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对立以及在安全上的矛盾由来已久,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冷战时期美苏矛盾的延续。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的矛盾更是根深蒂固,是植根于文明、信仰和价值观的冲突。现在出现的新趋势就是俄罗斯与伊斯兰极端势力有可能结合,某种程度上形成对抗美国的合力。如果这一结合出现,必然导致美国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进一步扩大,美国的国际环境将更加恶劣。

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同盟内部关系发生微妙变化,表现出逆向演变的趋势。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有两大支柱,即强大国力和联盟体系。美国联盟体系中欧洲是最重要的部分,北约一体化组织是最主要的机制。冷战结束后,由于外部共同对手苏联的解体,欧洲对美安全合作的愿望下降,在主要的威胁认知上与美国的差异越来越大。特别是伊拉克战争后,美国与被布什称为“老欧洲”的矛盾更加尖锐。另外,随着欧洲一体化的进展,欧盟成为欧洲政治、经济、外交和安全的主导力量,对美独立性增强。欧盟正面临着东扩后的内部协调和其他复杂问题,欧洲国家将主要精力放在自身事务解决和加强欧盟内部团结上,而不愿意过多地承担北约责任,受美国调遣。另外,美欧经贸矛盾有激化的趋势,欧元的崛起势必冲击美国霸权的基石——美元霸权,影响美国利益。

总体上看来,国际格局正经历“一超多强”向多极化转变的趋势,而当前,国际形势正经历冷战结束以来最深刻的变化和调整,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的消长变化,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朗。大国互动频繁,相互

依赖性凸显,合作面总体上升。国际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起伏跌宕,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因素进一步交织,气候变化、粮食及能源资源安全、传染性疾病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对国际关系走向的影响增大。中国发展的内外关联度进一步增强,与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历史剧变。在此背景下,美国对华政策调整以及我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尤其受到广泛关注。

从克林顿到小布什,美国的对华政策一直延续着先较量,后合作的传统,但奥巴马却改变了这一惯例,自上台之后就不断向北京释出善意,强调中美合作的必要,中美关系在奥巴马时代出现了高开高走的良好态势。

相比之下,奥巴马上台后的对华政策有着完全不同的参考背景,金融危机的阴霾和中国的迅速崛起,令白宫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中国。

于是,上任不到一年,这位立志变革的美国总统在气侯变化,清洁能源,中美贸易,国际金融秩序,以及地区安全等一系列问题上寻求与北京对话,并不断强调中美合作的重要性。

从上海到北京,不论是与青年学生的互动,还是和中国领导人的会晤,奥巴马的首次中国之旅尽显平和与谨慎。除了在经贸和人权等问题上不愿多作让步之外,美国总统的对华政策展现出别样柔情,中美关系也呈现出更为密切的发展态势。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影响也不断扩大。主要表现在:第一,经济实力地位的显著上升。进入21世纪时,中国的经济实力还只在世界排第七位,GDP约1万亿美元。21世纪的头8年,中国在世界经济的排位几乎是一年上一个名次,2008年跃居世界第三大经济体,2009年或2010年可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第二,中国的军事、科技、软实力也持续上升。军事上,20多年来中国海军、陆军、空军等的实力比20世纪90年代有显著的提升。科技上,航天活动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令全世界华人骄傲,令整个世界刮目相看。在软实力方面,中国发展模式得到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认可,成为不少国家试图仿效的样板。国际上出现一定程度的汉语热,也说明中国的地位上升了。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发展模式引起各方高度关注,世界各地“中国热”持续升温。正确认识我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就要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胡锦涛同志在第11次驻外使节会议上提出的要“努力使我国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既要正视我国全球性影响日益扩大的现实,同时又要坚持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这一基本定位,要坚持承担与我国实力相称的国际责任,在国际事务中继续发挥重要建设性作用。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地区力量的急剧变化,中国周边地区形势将继续处于快速变化之中,各种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将时有显现,并对中国安全提出复杂的新挑战。但是,和平与繁荣仍将是亚太各国共同的愿望。亚太安全形势的急剧变化不会根本扭转中国周边安全环境近一二十年保持相对稳定的发展势头。大国关系的相对平稳发展是中国周边继续保持缓和的基础。中国周边地区是大国利益交汇之地,中、美、俄、日、印对地区总体形势发展影响举足轻重。尽管上述国家关系有密有疏,但在全球化背景下彼此利益相互交织,在竞争中力求保持合作,避免迎头相撞。美国虽视中国为主要潜在对手,并采取措施对中国防范遏制,但双方在反恐、朝核、维持台海稳定及经贸合作领域存在共同利益,美国

对中国仍采取两面下注的政策,并不希望与中国发生对抗。美日同盟针对中国的一面虽有加强,但彼此亦心存防范:美借日制华,却不希望中日交恶而不可收拾;日傍美制华,并不甘心为美火中取栗。遭受美国战略挤压的俄罗斯,在国力未得到全面恢复前,仍将是中国主要战略伙伴,中俄关系有望继续稳固发展。印美关系虽发展迅速,但印度不会全面倒向美国,沦为美遏制中国的棋子。在可预见的未来,只要自身策略得当,中国不会成为大国矛盾的焦点,在大国外交中仍有充分的回旋空间。地区热点发生热战的可能性较低。中国周边地区存在印巴矛盾、朝鲜半岛、台湾海峡以及东海、南海岛屿争端等问题。由于印巴关系持续缓和、美国更多介入南亚事务以及印巴相互核威慑,南亚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的可能性降低。朝鲜半岛形势因朝鲜拥核而面临新的复杂性。但由于中、韩、俄强烈反对武力解决朝核问题,加之美国受困中东,无暇东顾,因此,从近期看,美国军事打击朝鲜的可能性基本可以排除。从长远看,朝核问题仍可能出现轮番升级,但各方均会努力控制升级的势头,避免出现战争。在东海、南海岛屿权益问题上,由于中国与日本及南海国家一直保持着密切磋商,各方都希望通过谈判解决问题,因岛屿问题引发个别意外冲突虽不能完全排除,但演变为大规模武装冲突的可能性不大。今后一段时期, 台海形势仍处在风险较高、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时期。渐成“跛脚”的陈水扁正加紧通过推进所谓“宪改”,搞“台湾法理独立”,不排除陈水扁进一步铤而走险的可能。2007年的台湾“立法委员”选举和2008 年台湾“大选”使岛内局势发展充满变数。但只要美国坚持维持台海现状政策,中国大陆及岛上反“台独”力量仍有能力遏制“台独”的冒险举动。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新一届中央政府奉行的内政外交的核心理念是:对外谋求和平,对内谋求和谐,对台海局势谋求和解。这种理念指导下的内外政策,将有助于保持台海地区的稳定。

非传统安全问题将成为地区安全合作的催化。中国周边地区存在的非传统安全挑战将长期存在,某些挑战在一定时期内可能成为特定国家的主要安全威胁。随着国际社会及地区国家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的重视,地区国家特别是主要大国将把应对非传统安全挑战视为增进合作、扩大影响的渠道和机会,积极探索并

11”事件后,防扩散、打击恐怖主义成为推动在多种框架、多领域开展合作。“9·中美关系不断改善和加强的重要推动因素。印度洋海啸和南亚大地震发生后,各主要国家充分利用救援外交,拉近与受灾国的距离,为进一步发展和巩固双边关系奠定基础。在“10+3”机制的带动下,东亚各国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正不断加强。2002 年11 月,中国与东盟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关于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联合宣言》。作为落实《联合宣言》的后续行动,2004年1月双方又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关于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制定了中长期合作规划,在反恐、非法移民、禁毒、执法、刑侦等领域开展了更加有效的合作。在中国倡议下,首届东盟与中日韩打击跨国犯罪部长级会议2004年1月在曼谷举行。会议通过了《首次东盟与中日韩打击跨国犯罪部长级会议联合公报》,表示东盟与中日韩三国决心在打击跨国犯罪领域加强合作,支持建立“东盟安全共同体” 的目标。上海合作组织把打击三股势力、维护地区安全与稳定作为首要任务,近年来还逐步加强合作打击中亚地区日益严重的毒品走私活动,把遏制和铲除毒品走私纳入反恐合作的框架之中。种种事实表明,非传统安全问题已成为区域安全对话与合作的主要议题,并将成为改善地区国家关系的润滑剂和加强安全互信的纽带。

新形势下,我国外交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同各大国的关系总体稳定。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特点 篇3

(一)世界经济迅速增长,美国、欧元区国家、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使世界经济得以继续维持较高增速,发展中国家经济呈相互带动、梯次发展的态势。

2007年世界经济仍将保持近4%的增速。美国经济稳中有落,2006年美出口额被德超越,信息化指标不及北欧,次贷危机使美经济优势不断被侵蚀和分解,其负面影响还在扩大。主要西方国家面临工业化以来最强烈的外部竞争。欧亚大陆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舞台。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欧亚大陆经济总量占全球的62%,累积财富总量是美国的一倍,2006年“新欧洲”国家国内生产总值较2003年增加近一倍。同时。占世界人口80%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进入较快增长期,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分工体系中地位得到加强。对世界经济影响力进一步增大,改变了世界经济的增长格局。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占全球的20%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到30%。

(二)随着金融创新,特别是金融衍生工具的开发和推广,金融一体化程度提高,全球金融业呈“爆炸式增长”。

巨额国际资本的无序流动和投机,不仅给发展中国家经济造成很大损害,发达国家也难独善其身。据美国麦肯锡公司的最新报告,全球金融业的核心资产总额已达140万亿美元。资本市场进一步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主体。银行资产占全球金融资产总额的比重由1980年的42%下降到2005年的27%,金融资产进一步向发达国家集中。发达国家的金融资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目前已平均跃升至330%。“经济金融化”趋势一方面促进了全球资源有效配置,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投机性和风险性。

(三)国际资本市场和劳动市场流动性增强,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形成全球市场。

国际资本市场更加成熟,资本流动形式也在增多。全球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程度日益提高。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未来10年,发展中国家将有7亿人口进入全球劳工市场。全球产业链的形成和资源配置中合理及不合理的部分进一步显现,不均衡的全球增长模式正在塑造新全球经济格局。从总体看,国际贸易、投资金融市场的自由化进程使生产要素流动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最佳配置”。从国别看,全球化的收益分配和社会成本分布严重失衡,穷国与富国的差距在扩大,输家与赢家的两极分化加剧。资本回报连创新高,劳动回报则越来越低,导致国家间不平等。发达国家主导当前的国际贸易、投资、金融和国际分工体系,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3/4,经济总量只占1/4。黑非洲至少要到2047年才能成功脱贫。在北方阵营,美欧日是国际经济三大支柱,但由于美国奉行经济单边主义。企图垄断国际经济决策,三方经济利益摩擦时有发生。南方阵营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拉大,对经济发展问题的基本诉求和利益关注点发生重大分化,多元化现象明显,南南合作呈现高度复杂性。

(四)新兴市场经济体日益具体,加快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新活力。

一大批新兴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体系日趋成熟,东亚、拉美、独联体国家经济全面提速,非洲、中东地区国家经济开始起飞。这些国家的国内资本市场迅速发展,对外资的依赖明显下降,对自身能源、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意识强化,一些出口导向型发展中国家逐步实现贸易结构多元化。“金砖四国”、“新钻11国”等新兴发展中国家继续引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成为未来最为强劲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影响全球化的发展。按汇率计算,今年。印度、俄罗斯、巴西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均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晋升世界经济12强。2001年~2007年,中、俄、印在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出口、引资、外汇储备和股市总值排行榜上的名次平均跃升四个位次。亚洲国家对美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比重已从1993年的25.5%减少到目前的16.5%。

值得注意的是。发展中国家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持续增大。发展中国家相互投资迅速增长,主要表现在亚洲内部以及亚洲对非洲的投资。目前,世界外汇储备总额高达5.4万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掌握在发展中国家手中。近来,发展中国家开始将部分外汇储备以“主权财富基金”的形式对外投资,金额可能高达1.5万亿美元,投资的主要方向是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和跨国并购,有关动向将对国际资本市场产生重要影响。

(五)南北国家有关发展模式的交融与交叉增多,经济领域多边协调渐成趋势,新兴大国加速崛起,经济力量加速“多极化”。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互利用,南北关系呈繁芜交织的状态。俄罗斯迅速复兴和印度加快振兴,打破了冷战后中国一枝独秀的局面,初步形成了新兴大国崛起的第一梯队。一批发展中国家迈入或走近经济次大国行列,对维护世界经济体系的稳定及贸易自由化的需要不断增强,与发达国家的共同利益有所增多,双方相互依存有所加深,在经济、金融等领域开展对话与合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日增。“G8(八国集团)+5”成为促进南北对话的重要高端平台。G20(20国集团)涵盖当前世界上最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具有较强的“南北”代表性,近年来在协调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应对金融危机、促进世界经济金融稳定发展等的立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加拿大倡议在G20框架内成立“全球首脑论坛”,进一步反映出国际社会加强多边对话协调的趋势。

(六)各种区域或双边自由贸易安排发展迅速,国际贸易、跨国投资重趋活跃,自贸区谈判方兴未艾。通过自贸协定等形式。新兴力置与传统大国结成经济联盟成为时尚。

区域经济合作既是各国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产物,也是有关国家以区域发展为依托,为减缓经济全球化无序冲击而采取的合理选择。区域经济合作、区域集团化趋势与经济全球化发展并行不悖。这种总体上良性的经贸互动推动了政治上的良性发展。大国重启战争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东亚、拉美、非洲等地区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区域合作蓬勃发展。一些发展中国家之间区域合作势头加强,成为联系不同地区之间合作网络的重要纽带。巴西、印度、南非已建立三国合作框架,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拉美。拉美与中东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各国均试图通过强强联合、强弱互补的模式加快区域集团建设,实现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谋求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据优势地位。美国全面推动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欧盟借东扩之机加快区内金融、服务一体化进程,拉美两大经济组织南方共同市场和安第斯共同体宣布加快自由贸易谈判,东亚10+3和上海合作组织作为亚洲两个支柱性机制深入发展。未来国际经济关系将逐渐由国家之间的较量和竞争转向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的角逐,围绕全球经贸政策、金融体制的斗争与协调将主要在经济集团之间展开。

(七)国际能源、资源价格大幅上涨,国际能源格局调整步伐加快。对能源等战略资源的争夺成为影响国际经济关系的最大不确定因素。

新形势下会计国际化的思考 篇4

一、会计国际化必要性分析

(一) 我国市场国际化的需要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向之一就是市场已突破了时空界限, 形成全球性的统一大市场。我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家庭中的一员, 不可避免地要进入国际市场, 参与国际竞争。市场国际化的结果要求会计为进入国际市场的企业提供真实、公允、可比并能满足国外投资者、债权人需要的会计信息, 因此要求我国会计必须国际化。

(二) 企业实施跨国经营的需要

企业实施跨国经营, 必须了解其他国家的有关政策, 特别是会计政策。母公司为了加强各子公司间的经济联系和实施国际经营, 需要了解公司整体及其子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而跨国公司的股东和债权人等为维护自身利益, 也要求跨国公司按国际惯例提供会计信息和处理利润分配等会计事务, 这些都要求会计国际化。

(三) 资本市场发展的客观需要

资本市场发展已成为推动我国会计向国际接轨的最主要动力, 它客观上要求我国必须尽快实现会计国际化。目前, 我国沪深交易所已有1000多家上市公司, 其中100多家为B股公司, 在境外市场有50家H股公司, 还有大量在其他国家注册并上市的中资公司。随着我国企业在香港、纽约等国际资本市场融资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 我国企业也必须按国际惯例向国际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真实、公允、可比的会计信息。

(四) 为投资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资料、避免资源浪费的需要

不同的会计准则所产生的财务资料是不同的。投资者的资金是有限的, 而市场需要的资金是无限的, 怎样把稀缺的资源配置到效率更高的地方, 这就需要为投资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资料, 方便他们做出投资选择。如果会计准则不一样, 不仅投资者无法比较判断做出正确决策, 还会导致资源浪费。

二、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中的障碍

(一) 现行会计规范的协调性差

在我国, 自《企业会计准则》出台后, 分行业、分所有制颁布了一系列会计制度, 对相关事项的核算与报告作了许多规定。如《公司法》第六章对公司制企业的财务会计作了一系列规定, 《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第三章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编制和披露作了若干规定。这些规定从基本面看, 与会计制度的规定是一致的, 但也存在诸多不协调的方面。以报表种类的设置为例, 工商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应编制的财务报表主要是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利润分配表和主营业务收支明细表 (商品销售利润明细表) , 而《公司法》规定企业除编制几个基本财务报表外, 还应编制财务情况说明书, 对主营业务收支明细表 (商品销售利润明细表) 则没有明确要求。新近出台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则规定企业须编制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股东权益增减变动表、应交增值税明细表、利润分配表以及分部营业利润和资产表等。由于相关法律规定不一致, 就可能导致企业会计人员在实务操作中无所适从。比如一个从事产品制造的股份有限公司, 是应执行《工业企业会计制度》还是按《公司法》规定处理, 是无从明确的, 结果可能导致同一类型企业按照不同的规定进行处理, 损害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二) 我国会计惯例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差异

在我国的会计惯例中, 与国际会计惯例尚有差异的主要表现在: (1) 与会计准则相配套的有关法规尚未健全。如尚未颁布《证券法》, 而《公司法》、《注册会计师法》、《会计法》等的会计规定与会计准则尚不协调等; (2) 未建立与企业会计体系及其准则相配套、相协调的非盈利组织会计体系和准则, 行业会计制度在会计实务中仍起主导操作规范作用等; (3) 加入和参与诸如IASC、ICA等权威性国际会计组织及其活动不够, 阻碍我国与国际会计界的交流及其会计国际化的发展; (4) 许多会计实务的处理方法与国际惯例存在差别, 如加速折旧法、成本与市价孰低、坏账备抵法和所有者权益类目的划分等都与国际惯例有差别; (5) 会计管理体制尚存在差异:一是会计事务的行政管理过强, 二是会计人员的“二重性”地位未能完全转变等; (6) 管理会计、税务会计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体系和在实务中推广使用; (7) 会计理论发展滞后, 研究方法单一, 会计教育模式与国际惯例尚有差别等等。

(三) 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从整个会计人员队伍的现状看, 我国尚缺乏通晓国际会计惯例的高素质的会计人才, 整个会计队伍素质也参差不齐;加上这几年新准则、新制度变化很快, 会计人员没有足够的时间消化和掌握这些新知识, 致使会计准则在执行中碰到了一定的困难。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 对于国际会计准则不是简单照搬的问题。如果不从组织保证上、人员培训上、法律协调上做充分的准备工作, 将招致改革的失败。因此, 人员培训也是进行会计改革的一个瓶颈, 培训工作做不好, 会计人员理解不了, 会计准则的执行也就不会顺利。

(四) 我国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展望过去十年, 我国在推动会计和信息披露与国际接轨方面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但我们仍必须承认, 我国会计准则和制度的制定、信息披露、注册会计师专业技术水平和行业自律程度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 与国际水准之间仍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四、对于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中所遇障碍的解决方案

(一) 建立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健全的、完善的会计规范体系

会计规范作为一种上层建筑, 必须要随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修正和完善。由于基本经济制度的差异, 我国的宏观经济环境有别于西方国家, 但就发展市场、规范市场体系这一点而言, 各国的目标是一致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健全、完善的市场体系的日益形成, 我国市场必然要融于世界市场体系, 加入国际性的商业交易网络。适应这种市场体系国际化的要求, 作为“国际性商业语言”的会计必然要走向世界, 融于统一的国际会计体系之中。

(1) 针对我国会计规范的现状, 首先, 建立能适应各个行业的统一的会计规范体系。适应这一要求, 国家有关部门应改革以行业会计制度规范企业会计处理的状况, 尽快制定和颁布能适用于各行各业的《具体会计准则》, 以使企业能对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经营业务按统一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简化企业的会计处理程序和处理方法, 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综合程度和可比性。

其次, 制定和完善各项资本经营业务的会计处理规范。随着企业集团化经营战略的逐步实施, 每个企业都可能发生各种形式的资本经营事项, 这就要求有关部门改革过去那种针对企业常规经营业务制定会计制度的状况, 为各种形式下的资本经营事项制定出相应的会计处理规范, 并纳入统一的准则体系。

(2) 从我国目前情况看, 要加快会计规范国际化进程, 主要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首先, 按照国际会计规范的构成构建我国会计准则的结构框架, 包括:1) 加快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颁布和实施, 尽早实现从行业会计制度向具体会计准则的转变;2) 参照国际会计准则体系的构成, 补充和完善我国会计准则的相关内容, 如物价变动会计准则、施工合同会计准则、租赁会计准则、外币汇率变动影响会计准则、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等等。其次, 参照国际会计准则有关会计处理程序与方法的规定, 修正和完善我国会计规范中有关会计程序与方法的选择范围和原则, 如将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现值计量法等纳入会计准则, 并允许企业在特定的约束条件下自行选择。

(二) 对国际惯例借鉴的理解

把握好国际化的方法方式。国际化是通过不断借鉴国际惯例而实现的, 因此把握国际会计惯例的借鉴标准和方法方式则是国际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判断哪些是国际会计惯例, 笔者认为应把握两个标准:该项惯例是否在大多数经济和会计发达国家通用, 即是否具有国际公认性;是否具有有效性, 即运用这一惯例是否能提供清晰、明了的会计信息, 同时花费较小的成本。在借鉴的方法方式上, 一要通过立法确认, 即对那些于我国有用的国际惯例, 应把之纳入法律规定, 以加快推广实施;二是加大民间会计交往力度, 加快我国与国际会计惯例的沟通、协调和统一。

另外, 会计准则国际化作为会计国际化的核心内容, 加快其进程必能促进会计国际化进程。加快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 首先应尽快颁布实施具体会计准则, 建立与国际趋同的会计准则体系;在内容上应:区别会计利润与税务利润, 建立企业税务会计体系;计提准备金, 以保证国有资产和所有者权益;推广加速折旧法, 试行成本与市价孰低等国际先进的方法;改革“T形”报告格式而代之以国际上更流行的报告式;建立会计信息披露的专门准则等等。

(三) 加大培训力度, 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针对我国会计人员的现状, 加大新会计标准的培训力度、强化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全面推进会计改革的重要环节。培训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比如, 开展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专业技术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考试的考前培训;各级会计学术团体开展学术交流和培训活动等等。并且, 完善企业会计人员、注册会计师等的资格管理和后续教育制度, 除了要求财会人员和注册会计师掌握新法规、新知识、新技能之外, 还将增加诚信教育、职业道德和国际惯例等方面的内容。要创造条件, 完善法规, 按照WTO的要求和我国的实际情况, 使广大财会人员和注册会计师的资格管理和后续教育系统化、规范化;要坚持诚信为本的原则, 加强对企业单位负责人和总会计师等的会计知识培训, 提高业务素质和管理才能。通过各种形式、各种渠道的培训和教育, 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 切实做到“诚信为本, 操守为重, 遵守准则, 不做假账”, 确保会计改革的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 由于会计国家化和国际化在目前是不可协调的矛盾, 加之我国处在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 我国的会计国际化只能是部分会计惯例国际化, 换言之即国际协调化, 大部分趋同或接轨, 另一部分保持我国特色, 这也是国际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赵琨, 赵筠, 邵惠芳.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J) .河北财会, 2003 (3) .

国际形势论文 篇5

国际形势概论

【摘要】进入新世纪,当今国际形式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某些规律性的特点及趋势开始进一步显现。就目前形势来看,国际环境对我国利大于弊、积极因素多于消极因素的总体状况没有改变,但某些挑战和问题有了新的发展,值得关注,特别是即将踏入社会的我们。

【关键字】 国际形势 世界经济 国际安全 中国外交 战略关系

一、世界经济在调整中缓慢复苏,仍面临诸多不确定风险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高速发展,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进一步显现。全球复苏进程缓慢,各国经济的复苏也出现不同步、不均衡等现象。美、欧、日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复苏乏力,亚洲、拉美和非洲经济增长较快,发展中国家发挥着全球经济增长引擎作用。世界经济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发达国家大规模刺激计划效用衰减,结构性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受自身发展水平制约,不同程度地面临通胀压力,短期内难以填补全球需求缺口。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围绕汇率、贸易不平衡、市场准入、知识产权等问题的摩擦频发。一些国家采取措施干预汇市,全球汇率波动加剧。

二、世界格局继续调整,国际关系互动更加复杂

发展中国家飞速发展,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势头加强,国际力量对比进一步朝着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世界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亚、非、拉等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保持发展势头,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以“金砖五国”为代表的新兴大国在全球经济金融治理、气候变化以及伊朗核、朝核等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各大国针对国际形势的新变化,纷纷调整对外战略和政策,互动更加活跃。国际关系的形态更加多样,内涵更加复杂。传统国家间阵营和界限趋于模糊,利益组合趋于复杂。围绕气候变化、核安全与防扩散、国际金融改革等议题,各国根据不同利益需要结成不同“议题性联盟”。国际关系行为主体更加多元化,国际权力更加分散。普通民众通过互联网、手机等信息技术,对外交事务和国际关系的影响增加。

三、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取得进展,全球治理缓慢推进

除去发达国家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发展中国家也能以较平等的身份参与到世界经济治理机制中,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取得进展。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最坏阶段的过去,各方在危机期间同舟共济的意愿有所下降。不少国家内顾倾向上升,加强国际合作的动力减弱,国际协调难度增大。发达国家希望维护在国际机制中的主导地位,发展中国家希望提高代表性和发言权,双方既有合作,又有斗争。经济金融、气候变化、核不扩散等领域的问题都牵涉到政治、安全、社会民生等其他多个领域,彼此相互牵连。随着合作的深入,面临的阻力也在增加。

四、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国际安全威胁更加多样

随着领土意识及军事水平的提高,各大国继续加强国防建设,纷纷出台新的国家安全战略。美国继续增加军费开支,加大海外军事基地建设,英、法等国受经济不振影响,削减军费开支,力图通过加强相互间合作维持军事大国地位。亚洲地区总体稳定,但面临的安全挑战增多,伊朗核、朝核等问题未取得明显进展。非洲的埃及和利比亚及中东的叙利亚、也门政局波动,出现了中东乱局,影响安全的因素更加复杂。但总的看,随着各国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大国间发生军事对抗的风险进一步降低,世界总体和平的大趋势更加巩固。

五、我国全方位、多领域的外交蓬勃发展,国际地位继续提升

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世界的角色正在实现三大转变:逐步由革命者转变为建设者;由受压迫的民族转变为世界经济建设的领跑者;由联合国成员国中不被人重视的主权国家转变为世界事务的积极推进者。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我国积极开展全方位、多领域外交,维护了总体有利的外部环境。一是积极参与应对金融危机的国际合作。二是同各大国关系平稳推进。三是深化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

四是同发展中国家传统友好关系进一步深化。五是积极开展多边外交。

六是以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西安世园会、博鳌亚洲论坛等为契机,深入开展首脑外交、经济外交、公共人文外交,展示了我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形象,全方位促进了我国与各国的友好合作。参考书目及文献:

【1】 阎光亮,新编形势与政策.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 【2】 人民日报社主办,环球时报.北京:人民日报社,2011

一、亚洲当前局势以及对我国的影响 ⒈朝鲜问题

摘要:当前,朝鲜半岛局势骤然紧张,热点问题不时升温。朝鲜试射导弹、宣布退出六方会谈,美韩则借“天安舰”事件向朝鲜施加压力。朝韩两国中断了交往,战争阴云再度笼罩在朝鲜半岛上空。本文主要探讨当下局势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应该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朝鲜半岛 局势 核危机 “天安舰”事件 中国对策

一、事件起因

朝韩冲突是前人遗留下来的重点问题,由于大多是一些小吵小闹,两国互相之间还算有所克制。随着朝鲜的核开发的不顾世界的反对,韩国受2008年经济危机的影响,韩国国内的民众的情绪急躁。去年年初的“平安舰”事件,是近期朝韩两国的冲突的不断升级的导火线。随着金正恩上台试图效仿中国进行改革开放来实现经济的发展。韩国的国内经济面临增长困境,李明博政府对韩国经济复苏应对不力,正在努力寻找解决的方法。同时,朝鲜不断研究核武器以使得韩国的惧怕,朝鲜和韩国边境小冲突不断。为了应对国内民众的舆论压力,李明博政府不得不强硬起来。而朝鲜是一个完全不按常理出牌的国家,为提高国际的关注度,随时都能够做出出人意料的举动。如此种种原因导致了当前朝鲜半岛局势的紧张,引起世界的关注。

二.朝鲜半岛当前局势 “天安舰”事件

2010年当地时间11月23号下午2时34分起,朝鲜和韩国在西部争议海域发生炮战。造成十几人死亡,数十栋建筑起火。炮击事件在国际上和韩国国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天安舰”事件以来韩美的一系列军事演习的威慑作用在23日朝韩之间的“大炮对话”后被归为零,这是李明博政府对朝外交政策的失败。虽然有美国这个同盟国的撑腰,但是外在的支持解决不了韩国内在的难题。在应对朝鲜炮击的过程中,韩国军队的表现也遭到韩国国内的各方面的质疑。韩美两国一再举行军演,向朝鲜显示军事力量,想逼迫朝鲜能够就范。

韩国作为美国在中东亚的一个重要的军事据点,是美国的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的巩固,美国并不想放弃这个好地方,所以美国对朝鲜的态度忽冷忽热,等待朝韩两国的自己造成冲突,等待韩国来求助,暗示韩国离开美国。同时,美国还一直向中国施压,想让中国来趟一会浑水,借机向韩国表示,中国正在威胁着韩国。归根到底,美国的目的是中国,美国想逼迫中国对朝鲜进行打压。

中国毗邻朝鲜半岛,朝鲜半岛的局势紧张,中国不能坐视不理。但是中国不可能以军事介入朝鲜半岛来解决问题,中国只能呼吁朝韩两国保持克制、冷静,以朝鲜半岛9000多万人们的生命为重,保持朝鲜半岛的局势稳定,和平发展。努力追求朝鲜半岛的无核化才能使中国周边的长治久安。

三.朝鲜半岛未来局势 “铁三角”进一步施压朝鲜

12月6日,美日韩三国外长在华盛顿举行会晤,讨论朝鲜半岛最新局势及其对地区安全的影响。韩国《中央日报》12月11日援引韩国多位政府相关人士和消息灵通人士的话称,韩国政府内部目前以朝韩炮击事件为契机,正式开展围绕对朝政策的“改弦更张”争论,不排除实行重新部署美国战术核武等“特别措施”。

韩国于12月13日开始举行环朝鲜半岛火炮演习,演习持续到17日,西部韩朝海上分界线的岛屿除外。韩国几天前已经举行了类似的火炮演习,并且也在黄海海域举行韩美大规模海上联合演习,美国出动了“华盛顿号”核动力航空母舰。

不管是联合声明还是韩国的军演都表明,美日韩三国在朝鲜半岛问题上依然坚持自身立场,对朝鲜也是一味指责,并没有提出具体的解决问题的突破性方案。

从2009年年初奥巴马政府上台,美国的战略重心也正从中东地区转向亚洲。同时,中国也通过“二十国集团”这个平台积极为全球经济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高。

然而,随着韩美军演等一系列不和谐的因素,已趋于缓和的朝鲜半岛局势突然恶化并进一步升级,朝韩双方似乎又在剑拔弩张。在这样的时刻,美日韩三国外长会晤无疑是美国在给自己的盟友打气,重新巩固其与传统盟友的关系,并通过美韩、美日军演进行“实质”层面的安全保障,从而对朝鲜、中国进行战略威慑。

预防比救火更为重要,大国之间的博弈不应该以朝鲜半岛作为筹码,更不应该借朝鲜现状来做文章,武力终不是当今社会解决国际争端的战略选择,外交协调和合作才是真正的解决之法。参考文献:

1)《朝鲜半岛对中国的长远影响》,《参考消息》,2009年6月4日。2)《朝鲜宣布全面冻结朝韩关系》,《南方日报》,2010年5月26日。3)《朝鲜军方:如韩国挑衅将实现国家统一》,新华网,2010年5月28日。

《温家宝谈天安舰事件:朝韩若冲突中国难于幸免》,中新社,2010年6月

非洲当前局势以及对我国的影响

【摘要】:阿拉伯民变风起云涌,这几天,全球聚焦利比亚。如今利比亚一片混乱。悍然出动坦克和战斗机攻击围观民众的卡扎菲政府,已经众叛亲离,多名部长辞职,驻外使节纷纷谴责自己的政府。利比亚的**也给各国造成影响。联合国授权的联军对利比亚的轰炸,被全球关注。围绕利比亚事件,我们起码可以看到三个史无前例现象,这不仅令人瞩目,也对今后世界走向更广范围的民主、和平具有启迪作用。

【关键字】:利比亚 卡扎菲 石油 史无前例

一、国家资源

利比亚战略位置重要,并为产石油国,居世界第9 位和非洲第一位 ;天然气剩余探明可采储量居世界第21位。其具有油质好、含硫量低、开采成本低的特点。

二、**内因与缘由

以人们通常的想法来看,大多数人认为利比亚由於总统卡扎菲的专制统治,受到近来席卷中东地区的抗议浪潮的影响。但事实上,这个国家正在陷入的分裂还有著深刻的根源。利比亚曾经是意大利的殖民地。在意大利殖民统治时期,利比亚由三个自治邦组成。东部地区和班加西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治的。其政权对东部基本上是不管不顾,尽管利比亚的很多石油财富都在那裏。

据统计,利比亚是目前全世界贪污腐败问题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作为一个原油产量占全球份额2%的国家,利比亚所创造的石油财富并没有惠及其600万人口。说白了,国家财富“分配不均”。

三、**外因

利比亚是世界上第八大石油输出国,西方各国的石油集团都在利比亚有大量的投资。为了自己的利益免受侵害,同时也为了不让在对西方政治态度上善于多变的卡扎菲继续执政,于是他们抓住了这次的机会对利比亚进行打击,把卡扎菲赶下台。再说本来这次的政变就是美国的网特挑动的,他们的目的就是借别人的手干掉卡扎菲,同时为自己出兵找理由。法国出兵的目的就复杂一些,北非的大部分国家曾经都是其殖民地,利比亚也不例外。

四、**影响

受利比亚局势恶化和当地石油公司减少原油产量的影响,美国油价日前冲高至每桶100美元左右,加大了投资者对石油供应中断的担心。引发了国际市场对原油供应短缺的担忧。尽管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其它成员承诺将会增产以弥补缺口,但西班牙、法国和意大利等严重依赖利比亚原油的欧洲国家可能会在短期内面临需求短缺问题。此外,包括工程机械等各个行业的国际交流展会部分或全部取消。给国家经济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联合国授权的联军对利比亚的轰炸,被全球关注。围绕利比亚事件,我们起码可以看到三个史无前例现象,这不仅令人瞩目,也对今后世界走向更广范围的民主、和平具有启迪作用。

1、联合国授权对利比亚动武。这在联合国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虽然五十年代联合国曾经授权美国等多国军队进入朝鲜半岛,保住了南韩,但南北韩是两个政府,而不是像利比亚只有一个政府。而且,对比利亚,是从人道立场制止卡扎菲镇压本国人民,是“干预内政”。这等于是开了一个先例,那就是国际社会有权对一个国家的内部事务,从人道立场进行军事干预,包括轰炸那个政府的军事力量和设 施等等。正因为此,有的国家对利比亚事件十分敏感,对多国部队的行动大加挞伐。

2、美国自二战以来首次没有领衔正义的军事行动。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国际上重大的西方军事干预等正义行动,都是美国领衔,所以美国被誉 为“自由世界的旗手”。从二战,到韩战,到越战,到科索沃战争,再到伊拉克、阿富汗之战,更不要说用军事手段捉拿巴拿马独裁者诺利加等等,都是美国主导的。但这次,美国首次没有主导。

3、埃及,尤其是利比亚人民面对政府武装力量时的坚持。卡扎菲是全球出名的疯子,他不仅动用军队,甚至花钱买雇佣军来杀害自己的人民。但即使面对如此的残暴和血腥,利比亚人也没有后退和屈服,他们仍然顽强反抗。在奥巴马犹豫不决,迟迟不赞成英法提案设禁飞区时,卡扎菲的政府军队节节胜利,因为毕竟反抗军没有正规武装和训练,许多人临时学习使用武器。卡扎菲曾扬言要秋后算帐,在全国大清洗。但在如此这般的威胁下,利比亚人仍是选择继续抗争,这份勇气和决心,感动了全世界!

联合国的授权,英法加拿大保守派领袖的坚定,更加上利比亚人民的坚定反抗,这场战局,现在就可以预测,卡扎菲的末日指日可待!利比亚会像突尼斯和埃及一样,结束独裁者,开始一个新时代!参考书目及文献:

1)《瞭望新闻周刊》《热点观察》2011年第13期 2)《纽约时报》2011年第10期

3)《环球博览》《每日国际参考》2011年3月9日

三.拉丁美洲当前局势以及对我国的影响

摘要: 当前,拉美和加勒比地区(以下简称拉美)政治形势总体比较稳定,局部动荡。经济方面,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拉美经济出现负增长,贫困人口有所增加。在国际关系方面,拉美对外关系更加多元化,与美国关系有所改善,与欧盟、亚洲和非洲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并且,拉美与中国的关系不断加强,在经济贸易与军事上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关键词:拉丁美洲 政治 经贸 中拉关系 合作 发展 哥斯达黎加 危地马拉

一、拉美政治形势——总体稳定,局部动荡

1、海地地震 海地2010年1月12日发生里氏7.3级强烈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共造成该国约30万人丧生,正在当地执行维和任务的8位中国维和警察不幸遇难,以身殉职。自10月以来,海地又暴发霍乱疫情,2、智利矿工被困

8月5日,位于智利科比亚波市附近的圣何塞铜矿发生严重塌方,33名矿工被困井下700米处。在经历了两个多月的漫长等待后,被困矿工全部获救,从而创造了人类矿工救援的奇迹。

3、墨西哥坎昆气候大会通过了应对气候变墨化决议

11月29日至12月11日,世界气候大会(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6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6次缔约方会议)在墨西哥海滨城市坎昆举行。会议通过了两项应对气候变化决议,推动气候谈判进程继续向前,向国际社会发出了积极信号。

4、洪都拉斯发生政变

洪都拉斯总统塞拉亚2006年1月执政后,对外逐渐靠近古巴、委内瑞拉等左翼国家。09年6月28日,洪右翼势力伙同军队策动军事政变,塞拉亚被军方扣押并强行转移到邻国哥斯达黎加。原国民议会议长米切莱蒂出任临时总统。这次政变是冷战结束后中美洲地区的首次政变。11月29日,洪都拉斯如期举行有争议的大选,反对党国民党候选人洛沃当选总统。

二、经济恢复增长,逐步好转

从内因来看,2003年至2008年拉美地区连续6年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宏观经济形势比较稳定,外汇储备相对充足;2010年各国吸取了过去几次危机的教训,提高了抵御金融和经济危机冲击的能力;在社会和劳工领域采取积极措施,积极创造就业机会,在解决社会不平等方面,推行各种社会计划,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外因来看,世界经济的复苏,中国、印度和其他亚洲国家对拉美初级产品需求的的增加,带动了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上涨,促进了拉美地区出口和经济的增长。中国对拉美地区外贸活力的增强,对拉美摆脱世界经济危机起到了积极作用。

目前拉美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投机资本大量涌入拉美地区,使不少拉美国家的货币升值,这给该地区出口产品竞争力造成负面影响。

二是拉美不少国家对原材料出口依赖程度高,在出口结构方面,仍以原材料为主,经济增长极易受到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

三是拉美小地区之间经济恢复发展不平衡,各国之间经济增长的差距在拉大,展望2011年,拉美经济将继续保持增长趋势,但受主要发达国家复苏乏力和国内宏观政策逐步收紧影响,增速将有所放缓。据拉美经委会预测,明年拉美的经济增长率将降至4.2%。

三、中拉关系稳定发展

中国与广大拉丁美洲国家都属于发展中国家,两者相距遥远,在社会制度、文化传统、自然条件等方面有很大不同。中国与拉美地区国家关系开展起步比较晚,但发展快,目前已经成为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针对拉丁美洲的实际状况,周恩来总理曾经指出,要相信拉丁美洲人民的觉悟,谅解他们的处境和困难,即使民间往来也要从拉丁美洲的实际出发,不使拉丁美洲友好人士受到伤害和感到危难。1、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和中美关系开始缓和,消除了制约拉丁美洲国家发展对华关系的最大障碍。

2、改革开放后,中国把发展与包括拉美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作为中国对外政策的立足点,为发展中国与拉丁美洲关系注入了新的活力。3、1990年,国家主席杨尚昆对墨西哥、巴西、乌拉圭、阿根廷和智利进行了国事访问。这是中国国家元首对拉丁美洲地区的首次访问。

4、冷战结束后,全球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拉近了中国与广大拉丁美洲国家的距离。1997年和2001年,江泽民主席分别访问了墨西哥和智利、阿根廷、乌拉圭、古巴、委内瑞拉和巴西等六国进行了访问。

5、进入新世纪后,中国与拉丁美洲国家的关系获得新的发展,高层互访不断,政治关系加强,经贸关系取得新的进展。胡锦涛主席于2004年和2008年先后访问了拉美4国和三个国家。中国与拉丁美洲的合作不仅表现在双边领域,而且还表现在多边领域。如继1991年和1993年中国成为美洲开发银行、拉美一体化协会的观察员之后,2000年和2004年,中国又先后成为拉美一体化协会、美洲国家组织和联合国拉美经委会观察员。此外,中国还建立起与里约集团、南共体、安第斯集团的对话机制及与主要国家外长级的磋商机制,形成了一个多渠道的、有机的沟通对话机制 经贸方面

中国正在进一步扩大在自然资源丰富的拉丁美洲的投资,并且把投资重点放在能源和矿产等方面,这引起一些国际机构人士和智库学者的注意。

最近几年,经济迅速发展的中国在非洲等一些地区努力投资开发石油、矿产等资源,备受瞩目。在当前全球高油价的环境下,中国又在进一步加大对中南美洲地区的投资和能源开发力度。

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中国与拉美地区经济关系的未来走向,这种关系将会改变。拉美地区跟中国投资者的关系最终也将走上这样的模式,利用本地区资源优势的杠杆,按照价值规律办事。军事方面

中国正在加强与拉美国家的军事关系,表现在增加对拉美国家(尤其是委内瑞拉)的武器和技术出口,密切与巴西 的航空航天合作等。为加强与拉美国家军队的关系,中国近年来还与玻利维亚、厄瓜多尔、乌拉圭、委内瑞拉和阿根廷进行了这方面的接触。

目前,中国人民解放军已同18个拉美国家开展了军事交往。中国军队领导人近年来曾相继访问拉美;拉美10余个国家的防务和军队领导人也相继到访中国。中方表示愿继续积极开展同拉美国家的军事交流、防务对话和合作。加强双方防务和军队领导人互访及人员往来,深化军事训练、人员培训等领域专业交流,拓展非传统安全领域务实性合作,为深化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作出贡献。参考文献:

1、《国防部:中国与拉美军事交往不威胁任何国家》 新华网 2008年11月17日;

2、《中国的和平“入侵”》 美国《华盛顿时报》 2010年11月20日;

3、《中国在美国的“后院”扩大影响力》 日本《世界日报》新华社东京11月30日日文电;

4、《中国寻求加强与南美国家军队关系》 英国《简氏防务周刊》 2009年11月28日

5、《中国与拉美国家关系》 中国网 2009年7月28日

6、《国际观察 之大国战略——中国-拉美经贸关系》财经 凤凰网 2011年5月15日

总结

尽管和平和发展仍作为当今世界永恒不变的主题,但不论是一触即发的朝韩大战,还是烽火四起的北非冲突,或是艰难重重的拉美和平,无不昭示了这样一个规律: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的基本态势。

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仍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挑战。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尚未根本改变,局部的战乱、紧张、动荡此起彼伏,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更加突出,全球安全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多。

局部性的战乱、动荡与紧张已从三个方面对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带来严重冲击。

其一,不同程度地破坏甚至摧毁了有关地区的和平与发展环境。这不仅使一些地区的人民生活被置于水生火热之中,而且使这些地区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水平拉大,导致世界发展不平衡问题进一步加剧。其二,间接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发展环境。如今国际石油价格居高不下,相当程度上是由于国际冲突和国际地缘政治因素中的不确定因素引起的。其三,增添了大国关系中的隐患,从而威胁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当今许多局部冲突和地区争端都发生在国际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敏感地带,直接间接牵动世界主要国家在这些地区的战略利益。事实上,在当今多数地区性冲突的背后,都有不同大国之间的利益角逐。地区性冲突、战乱的增多和加剧,必然导致大国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对大国关系构成负面冲击,在一定情况下甚至有可能引起大国之间矛盾的激化,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面对新的挑战,各国应超越传统观念,顺应时代潮流,加强交流合作,密切相互协调,应当积极推动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努力建立各国发展水平和要求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改革不合理的国际金融和贸易体制,保障所有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平等发展的权利,应当充分尊重各国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各种文明和各种发展道路应和谐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进步。

而中国将继续推动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各国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积极倡导多边主义和新安全观,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中国将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合作,维护与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深化区域合作。进一步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努力扩大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妥善处理分歧。中国将积极参与国际多边外交活动,维护和加强联合国及其安理会的权威和主导作用,在国际和地区组织中作出建设性的努力。中国将全面加强经济外交和对外文化交流,积极维护中国公民在海外的生命安全和合法权益。

二零零三年国际军控形势 篇6

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室以“2003年国际军控形势”为题,举办了国际热点问题战略评估第三次研讨会。

与会者认为,2003年国际军控形势错综复杂,出现了一些新的引人关注的变化。新变化可以概括为: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成为国际军控领域的焦点问题;美国的单边主义继续对军控形势产生消极影响;国际多边军控进程举步维艰;中国成为维护多边军控机制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军控与裁军作为国家安全政策的组成部分和减少战争危险的有效措施之一,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但是,国际裁军与军控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和复杂,因为保持着世界上数量最多、质量最精的核大国,既未放弃核威慑政策,也没有停止对核武器和外空武器包括导弹防御系统的发展。被国际社会公认为“全球战略稳定基石”的《反导条约》已经失效;已谈判多年的《禁止生物武器公约》议定书遭到否定;《全面禁核试条约》被拒绝,甚至出现了恢复进行核试验的可能。美国不顾国际社会和国内有识之士的反对,执意发展导弹防御系统,研制小型核弹,也必将损害全球的战略稳定,给世界安全带来新的不稳定因素。

推动国际军控与裁军向前发展的积极因素,主要基于世界各国对所存在的共同利益及面临的共同威胁具有相同或相近的认知。

推动国际军控与裁军向前发展的消极因素,主要是美国谋求绝对军事优势的企图,和在军控问题上的双重标准,即只要别人军控,自己却在发展。

关于国际军控的新挑战。与会者认为,全球化带来的发展不均衡问题所引发的地区动荡,使国际军控与裁军努力面临新的挑战。全球化直接后果就是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穷的更穷,富的更富。这就在客观上造成了一些发展中国家内部或一些地区的动荡不已。以制造9.11事件的恐怖组织为代表的非国家实体的威胁在上升,其根源之一就在于,当今世界还存在许多不公正、不平等、不合理的因素,防止此类非国家实体获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已经成为国际防扩散努力的新挑战。

高技术的发展也使得国际军控与裁军面临更多的复杂情况。过去,某种技术是用于军事的,不能扩散,是很清楚的。而现在,高技术的发展使军用与民用技术的差别越来越模糊,也使得国际军控与裁军的努力很难像以前那样对某项技术作出明确的“军用”与“非军用”的界定,从而使武器的扩散变得更加容易了。

关于国际军控的发展方向。与会者认为,要达成一个各国都能接受的裁军日程,首先必须统一思想,对防御理念、裁军理念、军控理念等进行战略思考,把各国的防御理念与裁军挂起钩来,这样才能形成国际裁军与军控的共同利益基础。

国际军控与裁军的努力,今后应加强几个方面的工作:推动世界各国形成新型安全观,作为国际军控与裁军取得共识的基础;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军控、防扩散及裁军机制,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防止外层空间等新领域的军备竞赛;加强联合国在裁军与军控问题上的作用;反对在军控和裁军问题上的双重标准。

新形势下汉语国际推广的路径分析 篇7

一、孔子学院

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腾飞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汉语热”持续升温。2002年, 中国已经开始酝酿借鉴德国歌德学院、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的经验在海外设立于语言推广机构。2003年, 中国国务委员陈至立将中国设在海外的语言推广机构正式命名为“孔子学院”。之所以以中国儒家文化始祖孔子的名字命名, 是因为古老的儒家文化在经历了几千年积累和沉淀之后, 已经被大众认可接受。“孔子是中国人心中永恒的导师,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 其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 和为贵, 和而不同”, 将孔子作为汉语国际推广的品牌, 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标志。截至2013年底, 全球五大洲已经建立了440多所孔子学院和646个孔子课堂, 分布在120个国家和地区。孔子学院在国家汉办的网站上还推出了网络孔子学院专栏, 以多样的形式为汉语爱好者提供学习资料, 丰富汉语国际推广的教学方式。孔子学院的性质是中外合作建立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 致力于适应世界各国和地区人民对汉语学习的需要, 增进世界各国和地区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 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教育文化交流合作, 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 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 构建和谐世界。

孔子学院是国家汉办在教育部的领导下设立的组织, 它的正规性、系统性可以得到保证, 覆盖范围涉及全世界、也是学习汉语人数最多的机构。其以规模宏大、体系完整、权威认证的特点吸引着全世界想学习汉语的人来此学习, 因而在汉语国际推广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孔子学院通过派遣国内教师到海外教学, 吸收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 为中国的文化外交带来了积极影响, 加速了我国教育国际化的进程, 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作为中国推广汉语的主要机构, 孔子学院借推广语言宣传中国文化, 是展示中国形象的窗口, 也是中国文化战略的重要先锋。

语言永远只是载体, 把中华文化推向世界才是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的真正目的, 两国的交流需要一架桥, 孔子学院就是世界与中国文化交流的桥梁。

二、世界汉语教学学会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成立于改革开放之初, 2011年10月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享有咨询地位的合作关系, 主要由世界各地从事汉语教学、研究和推广的人士及相关机构组成。其宗旨是促进国际汉语教学、研究和推广, 加强世界各国汉语与研究者之间、机构之间的联系, 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学会秘书处设立在孔子学院总部, 在国家汉办大力支持下, 组织参与汉语教学、研究和推广等学术活动, 推动国际汉语教学交流与合作, 为国际汉语教育提供指导和服务。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为研究汉语、教授汉语的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 这里的学者不仅包括了中国的学者, 还包括了国外研究汉语的爱好者, 对于汉语推广的一线人员的培训、深造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三、“汉语桥”工程

1.“汉语桥”中文比赛

“汉语桥”世界中文比赛原本只是针对大学生举办的。从2002年至今每年一届已经举办13届, 共吸引了近四十万外国选手参加汉语比赛, 已经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闪亮名片。每年的比赛, 当地的主要华文报纸都会对比赛进行全面的报道, 在当地掀起了一股强劲的“中国风。”

2014年的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于7月16日在湖南长沙岳麓书院举行, 来自世界87个国家110个赛区的126选手参加本次比赛, 借助他们的展示, 可以让世界各国的青年学生近距离感受中华文化, 消除中西方文化的隔阂, 形成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优势。正如“汉语桥”的名字一样, “汉语桥”世界中文比赛已经成为外国友人学习汉语, 了解中国文化、走向中国的桥梁, 也正在成为中国对外发展、走向世界的桥梁。

2.“汉语桥”夏令营活动

“汉语桥”夏令营活动伴随着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的展开已经经历了10年, 参与的学生范围也包括了亚洲、欧洲、美洲、非洲与大洋洲。夏令营活动邀请世界各地中小学生来华旅游, 同学们不仅学习汉语、参加中国文化讲座, 还深入中国学校与家庭, 与中国学生和市民面对面交流, 亲身体验中国日常生活, 弥补了由于缺少语言环境, 不爱或者不好意思说汉语的缺陷。

2007年7月15日, 国家汉办首次组织了“汉语桥———国际学生夏令营”这一大规模的国际学生夏令营活动, 参加夏令营的各国青少年都是汉语学习中的优秀学生。他们首先在北京参加汉语学习, 体验中国文化, 参观博物馆, 游览名胜古迹, 而后奔赴全国17个省市参加各地举办的学习交流活动与文化体育交流活动, 体验中国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此次夏令营活动受到了青少年学生的热烈欢迎, 他们在亲身体验中国文化的同时, 也丰富和运用自己的学习收获, 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汉语水平。

3.“汉语桥”校长访华团

“汉语桥”校长访华团是邀请世界各个国家的中小学校长和教育官员对中国进行短期的访问, 旨在加深他们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 促进各地学校开设汉语课程, 推动建立中外学校交流平台, 开展汉语教学活动, 借校长之眼推广中华文化。

四、各种展演讲座等文化宣传活动

汉语的推广不仅仅是国家汉办的工作, 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 怀着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也都有推广汉语的义务和责任。官方的国际推广宣传必不可少, 但容易被心有叵测者借题发挥, 民间的汉语国际推广会相对容易被接受。无论是民间艺术、民俗宣传团出访, 还是教育系统组织的宣传活动, 只要能通过形象生动的方法传播中国文化, 使汉语变得生动, 能引起受众群体的兴趣, 就是成功的汉语国际推广。中国的汉语国际推广可以借助中国佳节时日的优势, 选择中医养生、书法绘画、戏剧唐诗等经典特色, 推广中国汉字, 宣传中国文化。

五、网络宣传推广

汉语国际推广可以通过人际媒介传播, 也可以通过图书印刷品传播,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 网络传播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日渐重要。中国已经建立了多个汉语国际推广的网站, 包括国家汉办网、汉语学习网、国家对外汉语网等, 为广大汉语学习者提供了充足的学习空间。互联网凭借着其成本低、投入少、方便快捷的而成效明显的优势成为了汉语国际推广战略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六、来华留学生教育培养

在汉语国际推广战略制定后, “走进来”模式转变为“走出去”模式的汉语国际推广, 但并不是说就完全停止了来华留学生的学习培养。语言学习要想达到良好的效果需要有相应的语言环境。到中国来学习汉语会快速的提高汉语学习者的语言水平。现在, 国内很多大学都已经将招收外国留学生或者与国外合作学校互换学生作为学校未来国际交流发展的重点。很多来华留学生在中国系统的学习汉语之后, 选择继续留在中国深造或者工作, 也推动了两国的对外交流与发展。

在世界各国发展日益密切的新形势下, 汉语国际推广的路径不可能再采用单一的形式, 从学习者的年龄上看, 要符合不同年龄层次学习者的需求, 从学习者的地区分布看, 要符合不同国家的发展国情, 从汉语国际推广的宣传形式上看, 要采用实践课堂学习与网络学习的双模式, 从宣传方向上看, 既要借助于中国官方的力量, 又要有民间机构的支持, 同时还缺少不了国外汉语爱好者或对中华文化认同者的宣传影响。在汉语国际推广的未来发展中, 我们还需集思广益, 总结经验, 探索出更多更适合国情的汉语推广新路径。

摘要:汉语国际推广要做到覆盖全世界, 就必须有全方位、易被世界人民接受的途径。在世界历史上某些语言的输出是依靠强制力进行的, 宣传以和为贵的中国汉语推广必然不会采用这种方法。只有发自内心的认同与学习汉语, 汉语国际推广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不会被别有用心者指责为文化侵略或意识形态输出。在新形势下, 汉语国际推广采用“走进来”与“走出去”的政策, 形成了汉语国际推广战略。

国际社会形势 篇8

当前世界处于一个较为动荡的时期, 始于2008下半年的全球性经济危机还没有结束, 其影响仍然继续发展深化, 这种形势对我国的经济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目前全球的经济形势可以总结为如下几点:

一、世界经济总体保持复苏势头, 但复苏进程不容乐观

在金融危机爆发后, 包括美国、欧盟、中国等在内的各主要经济体都采取了较大规模的经济救援措施, 这些措施总体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扭转了经济继续下滑的危势, 使得全球经济基本上转入复苏或恢复性增长的局面。但是, 我们必须看到, 在整个进程中, 各国情况差别很大, 形势不够均衡, 新兴经济体整体表现良好, 恢复势头明显, 而美欧等传统发达经济体则问题较多, 进展缓慢。

二、经济危机爆发后的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使未来的世界经济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

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经济始终停滞不前, 使世界经济也很难迅速恢复。在本次经济危机中, 美国金融业的问题集中爆发出来, 特别是过于庞大而又疏于监管的虚拟经济饱受批评。因此, 美国也提出要改进经济模式, 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 重点基本上都放在了新能源等领域, 但是这些是不是能够提供长期的增长动力还有待观察。

另一个重要的经济体欧盟, 在本次危机中的表现也差强人意, 自2010年以来又发生了严重的主权债务危机, 希腊、意大利等国深陷其中, 至今没有明显好转, 严重拖累了欧元区和欧盟的经济复苏和增长, 使世界经济的前景也暗淡了下来。

中国在过去的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 经济一直高速增长, 取得了巨大成就, 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但是, 目前的中国经济也存在一些问题, 也面临改革经济增长模式的艰巨任务, 而经济危机的爆发和发展显然为我们的调整增加了难度和风险。

三、经济危机爆发以来, 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 使国际贸易的发展受到不利影响

本次经济危机使国际贸易遭受到严重打击, 2009年全球贸易额出现20%的下滑, 是二次大战结束以来的最大降幅。当前, 有些国家出于保护本国国内经济的目的, 不断打压进口产品, 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明显升温, 各国间贸易摩擦也不断增加。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 这种倾向是非常危险的, 各国已经形成的一些经济联系将受到损害, 不利于各国和世界经济的恢复。

四、气候变化和能源资源问题更加突出, 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制约进一步增大

未来一个时期, 气候变化和能源资源价格有可能进一步上涨, 对全球经济发展可能的制约将进一步加强。

那么这种国际经贸环境对我国有什么影响呢?

首先, 经济全球化将进一步深化, 对我国仍然是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1、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有利于我国充分利用巨大的国际市场扩大和稳定出口, 为我国更多企业开创适销的外部环境;2、是有利于我国继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人才和管理经验, 加速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其次, 绿色产业在经历经济危机后迅速在全球兴起, 为我国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契机。这些绿色产业基本上还处于起步阶段, 只要我国抓住机遇, 迎头赶上, 就可以与新一轮全球产业调整步伐一致, 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而且也可以从中培育出自己的新产业和新企业。

第三, 世界经济的复苏和恢复进一步突显出我国扩大内需的紧迫性。目前世界主要经济提复苏普遍缓慢曲折, 造成需求增长缓慢, 使我国出口增长受到外需制约的境况短期内不会得到彻底缓解;同时, 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 面临的贸易保护措施呈现明显增多态势, 因此, 要继续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发展, 就必须努力扩大国内需求, 增强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以上这些国际经济形势对我国造成的影响将不是短期和暂时的, 它们会对我国的众多经济领域的未来带来一定不确定性, 自然会对众多大学生的学习、就业产生影响。而现实是, 很多学生对这些知识大多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 对外部世界非常缺乏了解和理解, 造成了与大时代、大环境的脱节, 比如, 不少学生对我国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贸易体、我国是全球第一大出口国, 以及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等问题都不清楚, 更谈不上根据这些分析未来的中国和世界来帮助他们把握自己的未来了。这种情况如果持续发展下去, 对于学生正确认知各种社会现象、辨明不同的观点以及在各种问题上做出合理选择都是十分不利的。

在实践中, 我体会到学生对国际政治经济的热情还是很高的, 他们渴望了解中国、了解世界以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通过学习和实践, 学生看问题的视角越来越新颖、越来越全面, 认识问题的态度也成熟起来, 不再是无知无觉或者人云亦云, 进而能够做出非常理性的判断。例如, 近两年愈演愈烈的欧债危机, 充分暴露出欧洲经济模式的长期问题, 通过我和学生的共同探讨, 学生对欧洲的经济形势有了非常清醒的认识。而欧洲是我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最大的出口市场, 对欧洲经济形势的正确认识, 对学生正确理解我国经济形势也非常有利, 很多学生都开始关注欧洲与我国在经济上的互动, 以及欧洲的发展变化对我国经济形势、特别是就业形势的影响。学生的这些变化显然是日趋成熟、理性的表现, 也是全面发展成长所必须的。今后, 我会在教学中继续探索, 努力把真实的世界和已经融入世界的真实的中国介绍给我们的学生。

魏建国:当前国际形势和中国布局 篇9

第一,互联网在全球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崛起,使得全球经济的格局有一个划时代的发展。而且我认为新的产业布局以及全球电子商务的发展,将带动全球新的贸易关系和格局的形成。2014年9月9日,中国阿里巴巴在纽约交易所上市,市值達2285亿美元,一举成为仅次于谷歌的第二大互联网公司。许多中小企业,迫切希望他们所有的产品,能够通过马云的平台销往世界市场、中国的市场。

第二,全球化的结果,更突出了中国软实力的提升。2014年在北京举办的APEC会议,将极大地影响未来十年、二十年全球政治的走向,以及各国战略的制定。中国作为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从全球化的边缘向中心移动,很难一帆风顺,然而2014年在中国举办的APEC会议,成功化解了美国的TPP,中国提出了SEP和FTIIP(亚太自贸区)。

要研究下一步中国的全面小康社会,要有一个非常好的国际大环境。

2013年,奥巴马总统对习近平主席说,中美要建立新兴大国关系,实际上就三点,不对抗、不冲突,不损害各自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

中国的核心利益是什么?

中国的核心利益有三条:第一是主权,我的领土是完整的,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第二是安全,除了主权之外,包括经济发展安全、网络安全、一切的安全;第三是发展,我刚才讲全球化,中国从边缘向中心移动的时候,我们采取的不是碰撞,也不是把你挤出去,而是融合、互相发展。

基于这一点,我们提出中美战略的方向:

中国提出了亚太自贸区,提出了一带一路,这是我们的大战略。习主席出访斯里兰卡,出访欧洲第一站是荷兰,就是一带一路战略。一路我们有53个国家,94个城市,每个城市都涉及到我们的港口、高铁。我们要走出去。我们搞基础设施,设立亚洲的基础设施银行,互联互通。一带一路的建设,以及下一步FTIIP的建设,就是用软实力化解整个的TPP。

中国一定要抓住当前的时机。我们的互联网金融,中国的软实力发展,一路一带的建设,都说明中国在世界上起到包容、合作、共赢、开放的作用。中国的发展就是大家的发展,中国的未来就是大家的未来,中国的机遇,就是大家的机遇。

上一篇:导管室护理下一篇:模拟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