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国际社会教学设计

2024-09-21

走进国际社会教学设计(精选15篇)

走进国际社会教学设计 篇1

评课稿

高三政史地组邱云琴

十月三十日下午第六节课,高三政史地组李晓琴老师在四楼多媒体为我们展示了一节精彩的政治公开课《走进国际社会》。我相信李晓琴老师清晰的思路、灵活的教法、活跃的课堂气氛,一定会给各位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这一堂课作了一些充分的准备,这一节课给我们有一些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李晓琴这一堂公开课的进步很大,曾经听了李老师的三堂课,一堂课比一堂课有进步,体现了年轻教师的朝气和可塑性,值得其他年轻教师学习。我认为李老师的这节课充分的展示了“有效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是一节非常成功的政治课。站在一名政治教师的角度上,对于李老师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还是有很多感受的。纵贯本节课,我个人认为具有如下特点:

1、知识点的衔接过渡自然。由国际社会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通过联合国过渡到国际组织,再由二者之间的关系讲到国际关系对重难点国家利益做了分析说明,最后突出重点怎样捍卫我国的国家利益。

2、突出了政治要关注时政的特点与时政紧密结合,通过黄岩岛、钓鱼岛既强调了主权国家的权利又强调了要坚决捍卫我国的国家利益。

3、整个课堂紧张有序。通过知识点的串联并及时将易错部分的内容用练习方式让学生掌握,以课堂教学的内容为核心作了大胆的取舍,合理安排课堂时间。

4、注意调动学生的参与,通过思考、讨论、竞赛、展示把难点的知识点先让学生记忆,国家利益用比赛法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照顾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将难点问题国际关系的变化是否有规律可循,通过材料题让学生质疑讨论的方式来突破。在此既体现教师引导,又体现对学生解题方法的培养。总之,李老师的这节课在课堂教学中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精神,教学环节完整,教学手段恰当,是一节成功的政治可。但是教学本身就是一门缺憾的艺术,若有不足之处望大家给予指导,进行交流。

走进国际社会教学设计 篇2

一、走进生活

《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指出: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 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共同探究学习主题, 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 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 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必须做到走近学生生活。

1.课前活动生活化

《品德与社会》课前活动生活化主要是指课前的观察记录及调查访问。观察记录是指仔细察看客观事物或现象并记录的方法进行探究的活动。如教学《不和烟酒交朋友》课前要求学生选择学校附近的某一区域或某一公共场所, 看一看有多少烟头, 了解可能造成的危害, 并学会思考如何解决这种问题。调查访问是要求学生到现场与当事人交流, 对所关注的问题能通过亲身体验, 获得直观的印象和更加深入的了解。学生在课前做有关的调查, 从而使教学更加贴近生活。如教学《身边的变化》课前要求学生向长辈收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人们购物的各种票证和家人不同时代的照片, 采访调查人民公社时代农民劳动工分分配的情况, 以及选取一个点 (如住房、家用电器、交通工具等) 变化作调查记录。课前的观察及调查访问这些“热身”活动为课内开展“讨论”、“辨别”、“创造”和“表现”提供了前提,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了保障。

2.课内活动生活化

《品德与社会》课内活动生活化是以学会正确处理自然、人、社会关系, 并积极主动生活为目标的课堂教育模式, 教师在制定学习目标时必须立足生活, 目标要体现对学生积极主动的生活态度的引导与培养。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 社会生活, 制定出具体的、层次不同的学习目标。制定出的学习目标要贴近学生实际, 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基本素质。《感受村民选举》一课教学中, 我设计了模拟选举村干部的活动, 要求学生:自学课文, 了解选举办法和程序;分工负责, 进行筹备;正式选举;活动评价。这样的活动对学生而言是具体可行的, 让他们在真切的生活体验中体会民主政治的意义, 初步树立民主意识。

3.课后活动生活化

生活化的课后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道德要求, 培养道德行为能力, 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课后活动可与综合实践活动、班队活动、社会实践等紧密结合, 让学生走出课堂, 走进社会, 亲身实践, 发展道德能力。

学习《隔海相望》后, 让学生访问附近的台资企业、收集台湾歌星影星资料、调查日常使用的台湾商品等, 使学生真切感受到, 我们同根同源, 我们都是中国人, 台湾是祖国血脉相连的一部分。这样的课后活动既使学生了解台湾的社会生活, 又受到了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走进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 曾不止一次的提到, 在我们的教育领域中, 最重要的是深刻理解和满腔热情地去感触儿童的内心世界, 去感触儿童时代的特征。我们应该像航海家依据指南针那样, 把我们与之打交道的是儿童这个客观事实作为一切工作的依据。儿童时代的世界, 是一种特殊的世界。儿童有自己的幼稚的善恶观、好坏观, 有自己幼稚的审美标准……在品德课的教学中, 我遵照并努力践行教育大师的教育理念, 坚持做到让品德教学走进学生心灵。

1.激活真情

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变换, 某些生活中场景往往难以迁移到学习中来, 《筑起血肉长城》一课教学中, 在安排学生看《狼牙山五壮士》片段听王二小的故事后, 进行抗日歌曲大联唱, 《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歌》、《保卫黄河》、《大刀进行曲》等歌曲, 影片、故事和歌曲让学生感受到了伟大的中国人民在列强面前, 英勇不屈、顽强抗争的豪情壮志和英勇斗争精神。激发起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懂得“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的道理, 懂得国家兴亡, 直接影响着每个人的前途和命运。由此教师号召学生:努力学习吧!为强大我们的民族, 强大我们的国家而奋斗。

2.触动真情

《品德与社会》中有些内容需要和现实生活进行链接, 需要将生活中人或事引进课堂。比如, 在讲《我心中的那颗“星”》时, 组织学生观看中央电视台的开学第一课《我的梦·中国梦》片段, 残疾人刘伟 (后被评为“中国达人秀”冠军) 命运对他十分残酷!10岁时因电击失去双臂, 可他偏偏爱上了专门为手设计的乐器——钢琴!对于一个平常人来说, 这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梦想。而刘伟, 用他的信念与坚持做到了!他用脚趾, 弹奏出了人间最美的音乐。听到刘伟演奏的动听的钢琴曲, 学生们的心中涌起震撼与感动, 刘伟用他的行动告诉我们:只要坚持、努力, 梦想就会实现!学生从中也了解了“明星”们成长的艰辛历程, 体会了他们的人格魅力, 精神力量, 并以他们为榜样, 树立奋斗目标并为之努力。

3.真心参与

学生的参与不仅仅要注重活动形式的有趣, 更要注重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能体验到成长的快乐。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就是他们不断丰富生活经验的历程, 也是他们逐步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 在参与过程中, 他们能体验到自己的生活智慧与人类已有的知识融为一体的快乐, 能够找到自己与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的共鸣, 能够寻求到个体与社会的情感认同。这样也就让学生体验到了参与的快乐, 而这种参与的快乐又大大促进了学生社会性发展, 并逐步在提高他们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如在教学《我做志愿者》这个内容时, 学生在现场模拟活动中, 学生体会到要当好志愿者不仅要有乐于奉献的爱心, 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外语, 了解一些国家的风土人情。他们在享受模拟志愿者乐趣的同时, 还复习巩固了前几课学到的印度、埃及、希腊等国的饮食、文化生活习俗。

三、结语

让“品德与社会”教学走进生活 篇3

【关 键 词】 品德与社会;精神世界;价值;珍爱生命;课程标准

“品德与社会”课程在课改后的新课程体系中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课程目标的达成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具体到新课程“品德与社会”教学,在师生关系上的一个重要理念表现为民主参与。在这样一门课程中,教师不单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参与者和指导者。

一、教育内容贴近生活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也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用最质朴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情感,而儿童,更是如此。他们的许多言语与经验、行动都来自自己的生活。正如“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我们的课程教学,要选取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把生活中的感受与体验真诚地表达出来。

品德来源于社会生活,是“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教育。品德的内化不是凭空实现的,要以一定的内容作为载体。实践证明: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道德观念越易被学生认同、接受。教育家赞科夫说:“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我们要真正做到不脱离课标、不拘泥教材,让德育走进社会生活,让社会生活走进课堂。

在教育内容的选择应注意五点:

(一)与国家和本地区的实际相结合,充分体现“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现实性与社会性

如围绕热点时事新闻,进行专题讨论,加强爱心教育、爱国教育、奉献精神教育等。在这项专题讨论活动中,根据不同时期选择不同内容,如2008年我选择了大家共同关注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和“北京举办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两个问题,作为教学内容。果然,由于这两个话题是当前社会生活的焦点,学生谈兴高涨,各抒己见。我又将学生分为两组展开辩论,允许不同看法的存在,增强了学生分析时事的能力,使课堂得到延伸。

(二)增加符合学生特点、来自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

因为德育不仅仅在课堂上,它蕴藏在学生多彩多姿的生活中。有这样一件事令我不能忘怀。那是一个星期二的早上,我来到学校,看见四五个学生正在我办公室门口扫地,开始我并没在意,因为我们有早上打扫卫生的传统。过了很久,我忙完办公室的事准备出去看看教师到岗情况时,发现那几位同学还在我办公室门口“认真”地打扫着。我感到十分纳闷,认真地打量他们,几位都是教师心中学习较差的学生,难道是他们老师在体罚他们吗?我走上前去,询问他们为什么一直在这儿扫地,他们没人回答,一窝蜂地跑掉了。这时,旁边的一位学生说,他们想得到我的表扬。我突然想起在星期一的学校集会上,我夸奖了所教班级的小雨同学虽然学习成绩落后,但清洁卫生做得好。我忽视了学生为得到表扬,会这样“作秀”,表扬不是故意做作而换得来的。事后我认识到这就是活生生的教育内容,便利用学校“评星”活动告诉大家,不仅仅要争做劳动之星,也要争做学习之星、爱心之星、遵纪守法之星,做事不仅仅是为了得到表扬,更是让自己养成良好品行,学得扎实,增长才干,为今后的生活打好坚实基础。

(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教材看作一种资源

一天,我发现一位学生看到花台里的花开得很漂亮,就用手不停地抚摸、玩弄,直到看到没人注意他,就悄悄地摘了一朵到手里。正好那天有“品德与社会”课,我就把“珍爱生命”一课提前来上,并引导学生知道植物、动物跟我们人一样,都是有生命的,我们要像爱惜自己生命一样去爱护和善待他们。课上,我请那位“偷”采花的同学说说他的理解,他红着脸,说出了他“偷”采花朵的事,承认了错误,并保证以后要和大家一起爱护和善待植物、动物。通过此事,既教育了学生,又让学生没有对立情绪地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四)将学生的“知”转化为“行”

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的种种现象,适当增补认知或行为实践的练习,就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毕竟认知和推理并非道德的全部甚至不是道德的本质成分,而我们“品德与社会”的教育目的归根结底是行为的改善而非推理的改善。只有将学生的“知”转化为“行”,才能让“行”在学生心中扎下根,从而为学生的有效学习行为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育结果指导生活

当然,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上,教学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以促进儿童发展,要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丰富与深化学生的经验也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实践。在课堂上学习与活动中养成的道德行为习惯、处理信息的能力、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总是要通过实践的检验的。

(一)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

学生的品德形成,往往不是从品德概念开始的,而是从实践中体验和训练出来的。如我在教学《珍爱生命遵守规则》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所居住环境的交通情况及人们的交通意识和遵守的情况,我带领学生来到公路进行实地勘察,让他们记录一定时间内违反交通规则的人数,并进行归因。我还带他们上网查找资料了解情况,更深层次地了解当地人们违反交通规则的种类及原因,充当小交警共同研究解决的办法。这样的实践,让学生亲自接触社会中的人与事,在考察与统计中对交通事故的发生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从而对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理解得更深、更透。

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与各种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影响中受到教育。

(二)淡化教育痕迹,实现自己教育自己

真正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让学生在学习活动和体验中如沐春风,达到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在生活中,我们所能面临的事情何其多,而这些并不能一一从教材中找到答案。“品德与社会”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得如此紧密,就更要淡化教育痕迹。每一堂课的知识点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去体会,去实践,去对应,并落实到生活细节之中。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以及思考问题的取向。而这些态度和观点正是在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与体验中不断丰富及完善起来的,他们感受得越真切,在遇到类似的问题,就更能主动调动已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逐渐实现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

生活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活水”源头。只有贴近生活的教学,让学生乐学,才能让学生“学好”“品德与社会”;只有把所学“品德与社会”知识用以指导生活、辨别是非,才能实现“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这一目标,让我们为了这个目标不断努力吧!

【参考文献】

[1] 鲁洁. 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材探寻[J]. 课程·教材·教法,2003(9).

[2] 王爱萍. 浅谈小学思想品德的“生活化”教育[J]. 科教文汇,2009(17).

走进国际社会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根据生活经验,感受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

2.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积极融入社会的意识。

3.体味随着自身的成长,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能力目标

1.提高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

2.运用已有经验分析问题,逐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知识目标

1.知道了解社会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感受社会不同的社会生活,体会社会生活的绚丽多彩 2.理解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3.理解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教学难点: 理解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从襁褓之中的嗷嗷待哺的小孩到今天的中学生,我们每一步的成长都离不开社会。我们的社会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是绚丽多彩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如何去认识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去感受它的美。

第一目 感受社会生活

1.探究一:观察P2运用你的经验——丰富的社会生活的图片,思考:(1)你是通过通那些方式了解社会生活的?(2)在参与社会生活过程中,你有哪些感受?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并确定一名发言人,其他人可以补充)点拨:(1)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了解社会生活的途径有很多:看报纸、听广播、看电视、上网、旅游等等,许多方法都可以让我们认识社会。

(2)走进农村,我们看到农民在田间辛勤劳作;来到工厂,我们看到工人在有条不紊地工作;步入商场,琳琅满目的商品映入眼帘;参观博物馆,丰富的展品令人震撼;观看升旗仪式,我们感受到身为中国人的自豪……这些都使我们感受到社会生活的绚丽多彩,感受到我们的美好生活与每个人承担的责任不可分离。2.探究二:阅读“中学生小华的日记节选”,暑假里,中学生小华经历了很多“大事”,以下是他的日记节选: 7月16日

我今天到科技的儿童乐园当志愿者,引导和照顾前来玩耍的小朋友,一天下来,虽然累得精疲力尽,却很有成就感!7月25 日

在外婆家,我和表弟一起熬菜园里除草、采摘蔬菜,既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也感受到劳动的乐趣。8月3日

在家看电视,我看到关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纪录片,心潮澎湃,对航天人的奉献精神感到了由衷的敬佩。

问题一:小华日记里记录的“大事”,给了你什么样的印象? 问题二:读了小华的日记,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问题三:在暑假里,你有那些印象深刻的事可以与同学分享?

点拨:小华日记里所谓的“大事”看起来并不是大事,但是对他而言这是他所经历的,是他对社会的一种认识,他通过不同的方法对这个社会有了经一步的了解,感受很真实。知识归纳:感受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1)随着身体的成长、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我们的社会生活空间不断延展,我们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

(2)我们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会更加关心国家发展,或为之自豪,为准备为之分忧。

第二目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

1.探究三:阅读P4-P5“小丸子”在不同情境下的图片,思考:(1)同一个人,为什么身份不同?(2)向身份不同的陌生人介绍自己。点拨:(1)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人在生产生活和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

(2)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例如:向未曾谋面的亲戚:表叔,您好!我是您的侄子小明,是某某的儿子。向爸爸的同事介绍自己:叔叔(阿姨),您好!我爸是某某,我是他的儿子小明。向 同学的父母介绍自己:叔叔(阿姨),您好!我是某某的同班同学,我叫小明。向学校的校工介绍自己:老师,您好!我是八年级(1)班的学生小明。

2.探究四:阅读P5相关链接材料的分析,小组讨论:

(1)从不同的角度,根据不同的标准,社会关系可以分为那些不同的类型?(2)举例说说明在每种社会关系中,我们都具有什么身份? 点拨:(1)血缘关系:由于婚姻和生育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家庭、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和亲戚关系。

地缘关系:由于地域上的邻近和日常生活的交往而形成的关系,如同乡、邻居等。

业缘关系: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如同学、同事等。主要的社会关系有: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等。

(2)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下,我们的身份是不一样的。在家里,我们是孩子;在学校我们是学生;在商场里我们是消费者……

3.活动拓展:绘制我们的社会关系网络图

要求:根据自己的设计情况完成图表,与同座交换,说一说自己的社会关系。思考:(1)这些人通过哪些方式与你产生联系?

(2)他们的存在对产生了什么影响? 点拨:(1)出生后,由于血缘关系,我们同父母产生了联系;上学后,由于业缘关系,我们与老师、同学产生了联系;由于地域上的临近和日常生活中的交往,我们还会与同乡、邻居以及公交车司机、银行职员等产生联系。

(2)会使我们的交往范围越来越广泛,会使我们的社会交往更加丰富多彩。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4.结合上述的社会关系网络图和你的生活经验,小组之间进行讨论,说一说你是如何理解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点拨:如果把个人看成点,把人与人的关系看成线,那么社会就是由每个人组成的大网。因此个人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对立统一的关系。每个人都是社会上的一员,社会就是有我们这样的许多个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我们每个人的存在和社会息息相关,不可分割。

三、课堂小结:通过学习本课,希望同学们可以来接认识社会,了解的社会的方式和途径,从养成关注社会的行为,能够感受到社会的变化。从而了解到,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社会是我们个人组成的,社会是一个整体。我们在不同的场合,在不同社会关系中有不同的身份。

四、作业布置:完成导学案的习题

走进社会大课堂 篇5

走进社会大课堂

在10月24日,我们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社会大课堂活动,同学们玩得很开心。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参观了北京地质博物馆、朝洋公园里的光与声音的科学馆以及野鸭湖湿地博物馆,其中对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光与声音的科学馆。

来到那里,我们首先去了地下一层,刚走下楼梯就听见前面的阿姨说:“每人拿一副眼镜,然后跟着队伍去找座位。我拿到眼镜之后才发现是3D眼镜,心里沾沾自喜:一场3D电影就要开始了。先开始电影很普通,到后来就3D感超强了。各种景物扑面而来,好想要撞到身上,使人控制不住地想要躲闪,伴随着同学们的惊呼,电影结束了。接着,我们上了第二层,这里有各种试验。我没有和同学们一起抢着玩那些试验,而是先认真阅读那些被人冷落的说明和机器原理。看完之后再动手试验,更体会到科学奇妙。

走进社会的点滴作文 篇6

落日的余晖洒落在地面上,可见那逐渐拉长又逐渐缩短的人影,与地面上的金黄色彩交相辉映。走在返回途中的我们,即便我们拖着疲惫的身躯,也遮挡不住那童真脸颊上乌黑眼睛闪烁着的兴奋光芒,那是理想学子面对困难的独有坚强,因为我们走在走近社会的路上。

走进吉利汽车厂,那一辆辆崭新的汽车是中国走向世界的脚步;那一台台多功能机器是中国逐渐辉煌的历程;而那一位位不敢放松的工程师放不下人民的安全,放不下国家的信誉,他们是中国成就辉煌的默默付出者。作为一家民营企业,拥有数家分区与亿万亩厂地是他们的`骄傲,是国家的骄傲,更是我们的骄傲。走向社会的我们正如走向世界的吉利,朝气蓬勃,永远向上。

走进国际社会教学设计 篇7

在东南大学校园内, 明媚的阳光普照大地, 所散发的能量温暖了众人。在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中大院, 由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组委会主办、台达环境与教育基金会冠名的“2011台达杯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校园巡讲”正式启动。

本届竞赛以“阳光与低碳生活”为主题, 以江苏吴江市和内蒙呼和浩特市2个不同气候条件的“低碳宜居住宅”设计为命题, 面向住有所居的需求, 采用低碳的生活方式, 充分利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建设低能耗的宜居住宅。同时, 秉承向社会各界传播太阳能建筑理念和技术, 提高中国太阳能建筑设计水平的理念, 号召更多的建筑设计团队加入到低碳环保、可持续的设计中来。截至2010年11月底已有超过700个国内外设计团队注册报名, 预计2011年3月评选出获奖作品。

此次巡讲于2010年12月1日在同济大学首站开讲, 接下来将走进华中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 以传播太阳能建筑设计理念。

作为此次巡讲的专家,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国家住宅工程中心太阳能建筑技术研究所总建筑师曾雁先生, 向东南大学师生们介绍了当今绿色建筑的趋势。他指出:在全社会大力提倡的环保、低碳与循环经济的背景下, 占中国总能耗约30%的建筑能耗必须要加快节能减排的步伐, 但如何做要依靠在座同学们的群策群力。只有我们共同努力, 才能建设一个新型、绿色、低碳、环保的新未来。

实际上, 台达杯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校园巡讲活动自开展以来, 受到了很多院校师生的广泛好评。今年的巡讲, 也是继2009年台达杯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在清华大学、天津大学、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浙江大学校园巡讲后, 又一次的大型校园公益活动。目前, 台达杯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已经成为具有一定品牌影响力的建筑设计活动, 通过竞赛, 一批青年建筑师脱颖而出, 并走上工作岗位, 在推广低碳绿色节能建筑方面崭露头角。台达基金会及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组委会, 都诚挚希望通过竞赛这一平台, 吸引更多的富有激情与梦想的青年设计师, 积极参与大赛, 共同推进太阳能建筑事业不断进步。

走进国际峰会浙江姑娘 篇8

应邀代表中国出席这次峰会的分别是日本早稻田大学的中国留学硕士张文勰、清华大学博士胡璞和浙江农林大学园艺专业本科生单幼霞。单幼霞凭借她的优异表现提出“从烂尾楼到垂直农场”的新奇创意,引发众人关注。

垂直农场创意灵感从何而来

单幼霞上过垂直幕墙的实践课。垂直幕墙虽与垂直农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其原理却非常相似。单幼霞告诉笔者,垂直农场指的是从田地向多层建筑式的楼层化农场发展,利用科学技术人工营造农作物生长环境,从而有效扩大农作物的生产面积和生产产量。她最初是从一本由哥伦比亚大学教授Dickson Despommier的著作中得知这一新生事物的。随之,她又通过国内外网站,搜集了大量相关资料。

单幼霞详细介绍道,得到“2015年全球青年农业峰会”主办方和参会代表高度认可的“从烂尾楼到垂直农场”的创意,其灵感来源于学校附近搁置多年的一排烂尾楼。这排烂尾楼横跨了单幼霞四年的大学时光,不仅造成了巨大的商业损失,还影响了市容市貌。单幼霞从校门的进进出出中,想到可以利用技术手段把烂尾楼改造成垂直农场。

“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逾90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越来越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的粮食需求,如何应对全球的饥饿问题成为一个艰巨的挑战。我认为寻找新的粮食生产空间,减少资源浪费将是解决全球饥饿问题的关键。”峰会上,单幼霞认为,将城市闲置的烂尾楼改造成垂直农场,特别适合农村城镇化、土地面积日渐稀缺、人口数量急剧增长、粮食缺口较大的发展中国家。

把烂尾楼改造成垂直农场,首先能拓展土地种植面积,提高农作物的生产效率,同时能降低运输过程中产生的运输污染,减少农产品的腐败变质率。由于运输成本的下降,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也会大幅度下跌。另外,垂直农场是一个密闭、统一管控的空间,既能满足广大消费者在不同季节的绿色食品之需,还能降低因农药大量露天喷洒导致的农业污染。除此之外,还能给待业者提供工作岗位,减少城市就业压力。

单幼霞还期冀,由烂尾楼改造的垂直农场,能成为休闲的好去处,若市民就近到那里,既能缓解压力,又能锻炼身体;退休的老人可以结伴前往,进行选择性劳作,用以纾解生活的寂寞单调;城市里的孩子也可以最鲜活、最生动、最直观地接触农事。

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投稿

单幼霞1992年出生于绍兴新昌的农村家庭。她呼吸着泥土的香味长大,对农业怀有深厚的感情,也体悟农耕之辛苦。2011年从新昌澄潭高中毕业后,她报考了与农业密切相关的浙江农林大学农学院园艺专业。

大学四年,单幼霞多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课堂上,她经常与教师进行学术探讨;课余时,她搜集、关注与农业相关的各类信息。2014年10月,单幼霞看到农学院年级群里转发的一条关于“2015年全球青年农业峰会”的征文启示,立即被征文的主题“如何解决全球饥饿问题”所吸引:这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重大的、严肃的课题。当时正值研究生入学考试前夕,她抱着重在参与的心态,在复习之余,做起了查找资料、社会调研等前期准备工作。

2015年1月,单幼霞以优异的考分顺利晋升为本校研究生。接着,她投入了征文比赛的论文撰著中。她通过“全球青年农业峰会”的官网,把论文《从烂尾楼到垂直农场开拓都市农业新疆域》提交给了组委会。3月,全球青年农业峰会组委会从近3000份来稿中,选取了较为优秀的100篇文章。好消息传来,单幼霞榜上有名!

8月21日,她怀着兴奋而又紧张的心情飞往堪培拉。峰会上,单幼霞运用娴熟的英语,向大家介绍如何将城市烂尾楼改造成垂直农场的设想、分享自己关于都市农业如何开拓新疆域的思考。她在会上提出了“3R”模式,即“Reduce减少食物浪费;Recycle循环技术;Reuse资源再利用”,引起与会者的共鸣。

这次峰会上,主办方结合青年代表的100份论文内容,设立了15个关于农业的话题,之后又针对较为重要的五个专题,组织青年代表进行讨论。单幼霞参与的专题是“通过发展农业新科技来建立农业新体系”。她与所有参会者一起,共同发出了全球性的行动呼吁《堪培拉青年农业宣言》,寻求摆脱当下农业面临的困境,解决全球饥饿问题。该宣言后由澳大利亚、肯尼亚的两名青年,提交给于10月12日至15日在罗马举行的联合国粮食安全会议。

国际峰会使她大开眼界

在堪培拉参会的一周,带给单幼霞的心灵冲击无疑是巨大的。参会期间,除主办方安排的参观澳大利亚的农场和牧场外,单幼霞看到听到了许多用于农业生产的先进技术,包括农用无人机、农用卡车、GPS功能监控、控制农产品生长的APP……这些都使她大开眼界,脑海里形成了很多思考。用于农业的新技术无法在短期内引进国内,但可以适当借鉴和改造。她坚信中国的农业肯定不会长久停留在人工耕作阶段。

参会的百余名青年代表除了农场主、农业工作者和学农的大学生外,大部分来自社会各个领域,如法律、金融、会计等专业的青年精英。无一例外,他们与单幼霞一样,眼光始终投放在农业生产和发展上。除了会上热烈的交流和探讨外,单幼霞利用各种机会,见缝插针地向他们虚心求教关于农业的各种问题。

从澳大利亚归来,单幼霞最大的收获就是心灵的充实和满足。她印象最深的是来自印度的青年Bollem Rajkumar,他拒绝了美国爱荷华大学的硕士学位全奖,留在了自己的祖国,带领二三十名大学生,设计出了一辆太阳能农用汽车。他告诉单幼霞,真正能为大家服务的本领,往往不是你在学校里学到的,而是你在实践中得到的。这样的见解和行动使单幼霞大受启发。会上,她还见到了因意外事故导致全身重度烧伤的博士Nilil Autar。在单幼霞看来,Nilil Autar坚强、乐观、笑对人生,对世界粮食问题倾注了很多的关注和热情。单幼霞感叹,从前自己总觉迷惘,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Bollem Rajkumar和Nilil Autar的人生追求极大地鼓舞了自己。年轻人应该通过自己微薄的力量而成长,为家乡乃至祖国和人民作贡献。

不过,单幼霞不无忧虑地坦言,现在的大学生都不愿从事农业,她身边有许多这样的同学,毕业后做了金融、销售等和农业没有任何关系的工作。这让单幼霞极其不安。因此,在同学们中间,她经常鼓励和引导大家,致力于农业、成为农学家,是一件极其幸福和光荣的事,因为农业不仅能解决饥饿问题,还能解决不少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新一代从事农业的大学生更应该成为管理者、领导者和科研人员。单幼霞呼吁,若要有效改善日益严峻的全球粮食问题,需要更多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青年从事农业工作。

回国后的单幼霞继续搜集与农业密切相关的消息和资料,与峰会上认识的青年代表们保持密切联系。现在的单幼霞,牵头成立了一个4人组成的研发小团队,虽然没有太多的社会资源和技术力量,但已在实验室慢慢开始摸索,如何才能把处于理论阶段的“从烂尾楼到垂直农场”的设想变成现实。

(本文照片由陈胜伟、单幼霞拍摄、提供)

社会实践报告---走进农村 篇9

假期在**村委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我的心里异常兴奋,我是从农村出来的,经受较先进的大学文化生活的洗礼之后,我重新回到农村,所有的见闻感受看法,不像以前那般肤浅浮躁,而显得更有理性。农村发展关系到国计民生,三农问题越来越成为国家关注的焦点。随着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小康生活的日益普及,新农村建设是国家目前主要政策之一。因此,利用寒假时间。我回到我的家乡汉王村进行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协助村委会宣传新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方针,推广新农村科技活动、参与新农村文化宣传。

对于此次社会实践,我对农村发展现状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通过走访汉王村,我发现了以下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问题

1、文化设施基础薄弱。由于各种原因,村级债务较重,没有村级积累,无力发展村级教育、文化及公益事业,乡风文明建设缺少载体,使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难以开展。

2、陈规陋习有所抬头。攀比现象比较严重。红、白喜事讲排场,讲阔气,大操大办。广大农民深恶痛绝,但没有办法,遇到红、白喜事只能跟风,否则周围的人不答应。

3、脏乱差现象较普遍。在村里垃圾、粪便、污水随处可见,卫生条件较差。村级路网很差,筑路任务艰巨。多数农民环境卫生意识淡薄,与现代文明要求形成反差。

二、想法建议

针对**村乡风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汉王村人民委员会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村民素质教育,树立科学发展观,依靠全体村民把村里的事情做好。

1、科学引导,带领村民创业。思想观念落后严重地阻碍了村民的创业意识,一要以村里种植、养殖大户为基础带动周围群众。二要鼓励村民走出去、请进来,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加快农村新情况、新经验、新技术、新知识的吸收消化,大胆创业,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

2、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一要加强通村道路。二要搞好村庄发展规划,搞好环境卫生和环保工作,改善农民的生存环境,为农民营造一个优美的生活环境。三要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建设好包括农村广播室、文化阅览室,提高村民政治文化素质。

3、加强教育,提高村民素质。农村劳动力的现状是,一方面,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农村劳动力数量超过了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造成了大量富余农村劳动力;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就整体而言,综合素质不高,缺乏科技、管理等专业知识,大量富余劳动力无法在传统农业之外实现就业。这种状况对农民增收制约很大。

4、破除陋习,树立文明新风。要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在村民当中破除封建迷信,防止红、白喜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陈旧陋习,形成勤劳致富、优生优育、孝敬父母、家庭和睦、邻里团结、社会秩序稳定的文明新风尚。

近日的所见、所闻、所感,让我开阔视野,了解社会,深入生活。它在我心里久久回荡,萌发了许多融入自我观点的意念及体会。我觉得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应该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新农村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新农村,更应该是政治、文化、科技、卫生各个方面全面发展的新农村,是让农民实现物质精神双丰收的新农村,是使农民在增加收入的同时,也使其医疗卫生、文化素质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得到提高的新农村,新农村的建设不仅仅是让农民去干,而是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农村带头去干,去为农民服务。

走进果园社会实践报告 篇10

20xx年7月7日-27日

时间地点:

xxx

实践过程及体会:

这个暑假,我和经管院的几个校友组队一起去咸宁智敏有机果园进行了为期20天(7.7-7.27)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次活动我受益良多,不仅结识了一群好朋友而且还学到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去咸宁之前,我们召开了好几次小组会议,讨论实践的内容和方式以及调查问卷的设计,讨论过程中大家都非常热情积极,各抒己见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最后我们达成一致意见。准备工作就绪后,7月7日,我们动身来到咸宁,来到了果园,那里的工作人员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为我们安排好食宿。前几天我们以边游玩边调研的方式,亲自去果园参观,同工作人员交流,了解一下果园周围的环境以及那里的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几天下来,大家对果园和那里的工作人员都非常熟悉了。当然我们此次行的目的并不是玩乐,接下来,我们就员工的工作情况和他们对公司激励制度的意见和建议等相关问题做了采访,员工们也耐心有好地作了较认真的回答,我们就边提问边做记载。回到住处后,我们整理了采访稿,针对他们的回答一起商议如何设计有效的调查问卷。大概确定内容和方向后,我们各自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和投票,我们挑选了问卷的问题并设置好了选项。仔细审核之后,我们开始了问卷调查,员工们认真地阅读了问卷并小心翼翼地勾了选项,弄完问卷调查后,我们告别了果园及那里的人们回到了武汉。回到学校后,我们做了短暂的调整,继续到武汉各公司做问卷调查,很快我们便将所有的问卷调查都做完了。接下来一段时间,我们整理了问卷,然后分工做数据统计最后汇总,这是一项复杂而棘手的工作,一不小心就会出错,于是我们反复进行了检查和校正。所有数据统计出来后,我们开小组会议讨论了如何撰写实验报告及分工问题,最后,我们将各自负责的部分做好交给组长。通过和队友们的分工合作,我们很愉快的完成了这次暑期实践。以下是我是个人心得:

对于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我们会面临很多新的事物并要时刻准备着接受挑战,因此,我们应抓紧每一次另自己成长成熟的机会历练自己。武汉的夏天,虽天气炎热,酷日当头,我们一群人在考试完后没有给自己假毅然踏上了社会实践的道路。大家都有共同的愿望,就是通过亲身体验社会实践让自己更进一步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把自己在学校学到的事情运用到社会中,想通过社会实践,找出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提升的地方。

时光荏苒,大学也已经过去二分之一了。周围的同学也都在为毕业后的出路作打算,但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毕业后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在招聘会的大字报上我们经常会看到“有经验者优先”等字眼,可还在校园里面的莘莘学子社会经验又会拥有多少呢?为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加个人在社会竞争中的经验,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在以后毕业后能顺利进入社会,适应国内外的经济形势的变化,并且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好地处理各方面的问题,我们组队来到了咸宁智敏有机果园进行了这次实践活动。所谓实践,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实践,那么就只能是纸上谈兵。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实践可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我学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认识了一些好朋友,也学到了一些认识事物、处理事情的方法技巧。所以,我们要学以致用,勇于实践,用于实践。

如今,社会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我们已经完全进入了信息社会,每天都不断有新的东西涌现,也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机会,在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机会的同时,也有了更多的挑战,前天才刚学到的知识可能在今天就已经被淘汰掉了,中国的经济越和外面接轨,对于人才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我们不仅要学好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还要不断从生活中,实践中学其他知识,不断地从各方面武装自己,并将知识用于实践。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接触了各种各样在学校里无法感受到的人和事。在学校里,也许有老师或班委通知或安排各种作业,但在这里,不会有人会告诉你这些,你必须要自己想你,思考做什么,应该怎样做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或另他人满意。在学校,只有学习的氛围,毕竟学校是学习的场所,每一个学生都在为取得更高的成绩而努力。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存在着竞争,在竞争中就要不断学习别人先进的地方,也要不断学习别人怎样做人,以提高自已的能力!记得老师曾经说过大学是一个小社会,但我总觉得校园里总少不了那份纯真,那份真诚,尽管是大学高校,学生还终归保持着学生的身份。接触那些刚刚毕业的学长学姐,他们总是对我说要好好珍惜在学校的时间。在这次实践中,我感受很深的一点是,在学校,理论的学习很多,而且是多方面的,几乎是面面俱到;而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书本上没学到的,又可能是书本上的知识一点都用不上的情况,所以时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我感谢在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遇到的人,他们很友好,热心的帮助我,我也学到了很多,从我接触的每个人身上学到了很多社会经验,也觉得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有了提升。我们的队友是来自不同院的,通过短暂的相处,我了解到了人与人交流的重要性。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需要善于与别人沟通,这需要练习。以前没有工作的机会,使我与别人对话时不会应变,会使谈话时有冷场,这是很尴尬的。人在社会中都会融入社会这个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合力去做事,使其做事的过程中更加融洽,事半功倍。别人给你的意见,你要听取、耐心、虚心地接受。

走进首届中国国际进口产品博览会 篇11

促贸易结构平衡发展

“十二五”期间,中国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其中一个重要战略性调整就是由出口为主向进口和出口并重转变,积极促进和扩大进口,促进进出口平衡发展,发挥进口对宏观经济平衡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举办国际进口产品博览会意义重大。

中国作为贸易大国,在全球分量很重,但长期以出口为主的贸易不平衡,这就要求出口为主向出口、进口并重转型。现在江苏每年仍有600亿~70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平台的搭建,选址江苏昆山,立足长三角、服务全国,有利于加快长三角一体化,促进江苏、乃至全国进出口结构平衡,加快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以及产业的转型升级。

展览规模档次高

“扩大进口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次展会其实就是一个践行的具体措施。以前都是我们‘走出去’,现在人家把最新技术、最好产品都送到咱们家门口了。”江苏省商务厅副厅长笪家祥告诉记者,除了进口产品的交易外,新技术装备“进来”对我们的产业升级有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从品牌消费来讲,“比一比”也有利于产品质量的提升。进口除了会对国内质量、技术、环保有促进外,还能提升服务业水平,带动旅游、物流等。

本届博览会参展企业和展品主要来自海外公司和外国在中国的投资企业,着重点在促进国外企业向中国出口。展会展示了海外先进的高端机械设备、IT及自动化控制、能源环保新品、品牌消费品等,令人大开眼界。博览会吸引了加拿大安大略省、比利时林堡省、德国巴登符腾堡州、英国埃塞克斯郡等16个友好省州政府组团参展,美国哈斯、德国巴斯夫、瑞士ABB集团、日本三菱、韩国三星等世界500强企业和各国行业龙头企业均在博览会上占据一席之地。

展期活动异彩纷呈

几大会议及论坛与展会同期举行,为转型升级带来新机遇。其中,2012变亚太商会大会和ICC亚太年会是亚太地区商协会及企业代表参加的高端会议,这也是两大会议首次在中国举行。

扩大进口与贸易平衡发展论坛,邀请商务部、海关总署、外汇管理局负责人及经济金融专家、大型进口企业代表,深入解读中国“十二五”时期扩大进口的相关政策、信息与举措,进一步促进与企业代表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亚太商会大会以“向中国出口”为主题,300多位来自亚太地区国际商会各国国家委员会代表、亚太地区商协会及企业代表、世界其他地区的商协会及企业代表,围绕亚洲地区的商业和贸易发展等议题进行研讨。此外,大会期间还举办了中外商会合作对接会和第四届国际商会(ICC)亚太区年会。

走进大张长申国际精品超市 篇12

兄弟,中国好陈列开始征稿了!

拿起你的手机或者相机,把你认为你最得意的陈列或者你门店里最让你欣赏的陈列拍下了发给我们,我们将在超市周刊微信、龙商网、《今日零售》杂志刊登,并组织业界专家、企业老总评出中国最具创意好陈列向全国零售业推广。

邮箱:yirenloving@163.com

liuzhaolong715@163.com

电话:010-88133098

中国好陈列由兄弟货架和超市周刊共同推出,欢迎你参与!别忘记留下你的单位名称和联系方式哦。

本期中国好陈列将带大家走进河南大张集团旗下长申国际精品时尚超市。

该店位于素有“全国首家买手制百货”之称的长申国际负二层,这也是洛阳市涧西区商业中心地带,周边不仅聚集了万达、王府井、丹尼斯三大百货,更有五星级酒店以及多个高档小区,属于人口密集区域。

长申国际精品超市,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员工约为50人,是大张集团最新推出的中高端与常规性消费相结合的精品时尚超市;在商品结构方面,该店以3个1/3模式,即1/3的进口食品,1/3的国内知名品牌商品,1/3的大众常规消费商品,灵活地把不同价位带的商品组合在一起,在满足中高端消费者的需求时,也能保证大众消费者的选购权。

值得一提的是,该店始终坚持一流的环境、一流的服务与一流的品质,当天的商品当天卖,卖不出的商品将发往大张超市体系的其他门店作打折处理或者淘汰,实时更新商品。

陈列需要注重的元素

定位——根据商场的客层定位做整体陈列规划

视觉——高端超市陈列注重视觉感受,善用视觉营销

美学——高低搭配、层次搭配、颜色搭配、包装搭配、道具搭配……无一不体现了美学的理念

心理学——触动购买欲望,让陈列说话,让商品表现

突出——商品的卖点

特卖——按类别集中营销

组合陈列——按用途陈列、按客层陈列、关联性陈列

厂商周——按厂商商品陈列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篇13

预习案

(一)、市场调节

1、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是什么?

2、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可以采取一定手段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才能解决矛盾,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的需求.2014年6月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中南海主持召开部分省市经济工作座谈会指出,无论是克服当前困难,还是谋求长远发展,关键是在调结构、促升级上要有新进展。调结构,关键要让市场发力,“主引擎”永远在市场,各级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和当好“助推手”。

那么合理配置资源的手段有哪些?二者应以谁为主?

3、什么是市场经济?(请在课本上标出)

4、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那么市场是怎样配置资源的?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有()、()、()。其实质是(起作用。

5、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有哪些?

9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篇14

(一)调节调节

1、市场经济的含义

2、如何调节

3、优点

4、局限性:(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2)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弊端(危害)

5、宏观调控:(1)含义 目标

(2)为什么?

(3)怎么办?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

(二)市场秩序:(1)完善市场规则------怎么办?

(2)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为什么?怎么办?

(3)每个经济活动的参与者

走进国际社会教学设计 篇15

(一)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发达国家合作教育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一年三个学期, 工学交替,所以称为“三明治”教育。有的中为二年,工作一年,再学一年。实行彻底的学分制,学习时间学生可自选。也有一年中分成几部分学工交替的。学生自已找工作,学校为学生提供方便,并进行一定的审核。工作期当中学校联络员要去看望、关心、指导这些学生。这些联络员来自工厂,是双师型的。1880年,美国的卡尔文·伍德华德和在圣路易斯的华盛顿大学创建的手工业学校,约翰·莱因克尔在麻省理工学院建立的机械工艺学校都采用了与德拉·弗兹相类似的课程计划,运用实际中指导训练工科的大学生。但他们都是以普通教育为出发点的,把实现应用的内容引入普通教育。

(二)吸引实业界人士参与地方高校人才培养

加拿大的大学设有顾问委员会,其成员太都由企业界, 商业界人士组成。例如,麦克麻斯特大学商学院设有一个商业顾问委员会,由六十名着名的商业界领导人组成。这个顾问委员会帮助学院对商业界起顾问作用,也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规划,寻找工作职位,有时也给学生开设讲座,以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英国一般也都建立了各大学由实业界著名人士组成的实业顾问委员会。作为学校的咨询机构,与校方一起探讨毕业生未来,雇主将需要什么样的人力资料,协助学校制订人才培训计划,增加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向学校反馈教学效果,调整教学内容等等。美国许多高校同样很重视聘请企业界人士到校兼职或任教,担任学校的教学工作。许多学校聘请企业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定期到学校讲课。从事研究和指导毕业论文等。

(三)实施多样化的实践教学

在德国,地方高校实施着一种“企业主导型”的实践教学模式。德国的高等教育分为三种类型:大学;艺术与音乐学院;高等专业学院。其中高等专业学院与我们的应用型大学很相似,德国人自认为这类学院颁发的毕业证书绝不低于美国的学士学位证书。加拿大“能力中心的课程开发型”实践教学模式是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胜任岗位要求为基础,其最大特点就是不从传统的“学科本位”模式出发,以完整的学科体系为出发点考虑课程开发,偏重理论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严密性。英国的职业证书已经覆盖了80%的职业能力。职来证书体和高等教育相结合。对高校课程体系建设有很大的影响。整个高等教育包括研究生教育都把这些证书结合在里面。学生可选择学术教育,也可选择证书教育。

二、国外地方高校课堂教学社会延伸的启示

(一)培养能力比传授知识更重要

按西方国家高校的培养目标,学知识是为了提高能力, 知识只有在实践中应用才可能形成能力。这些能力不是完全在课堂中学到的,因为书本上的知识是相对静态的,而实际工作可能遇到种种问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就锻炼了自身的能力。学校的课程设置要有利于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包括交际适应能力、生活适应能力、竞争适应能力、职业道德适应能力和非智力适应能力等,培养有高深知识和职业能力

(二)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

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主要是采取政策支持,如税收优惠等。无论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英美模式还是德国日本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高校开放式办学吸纳企业精英参与高等教育,让学生经常到工作岗位去,在干中学,在学中解决干中遇到的问题,在干中寻找学的内容,工学相互结合。同时也形成对教师的压力,对过去照本宣科的教师构成挑战,还原教育真实性、实践性的本来面目。

(三)完善的资格证书体系是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 要力量

培养有高深知识和职业能力的人才。交际适应能力、生活适应能力、竞争适应能力、职业道德适应能力和非智力适应能力。整个高等教育包括研究生教育都把这些证书结合在里面。学生可选择学术教育,也可选择证书教育,加拿大的教育中已形成了这样的一种体系。如果选课得当毕业后直接可拿到从业的证书。英国的理念是以证书教育促进经济增长。 中国第一线技术人员奇缺是不争的事实,应该借鉴英国的作法,构建中国以证书推动应用型高等教育。

(四)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度是应用型教育成功的有 效补充

上一篇:期盼的春节作文下一篇:为WPS演示文档插入连续背景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