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网络时代教学反思

2024-06-25

走进网络时代教学反思(共12篇)

走进网络时代教学反思 篇1

2018年3月24日25日两天,有幸在东胜区实验小学参加了走进新时代小学数学名师新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

最深的感受是,本次培训密度非常高,短短两天时间,五位教育专家,每位专家讲两节课,一个讲座,还有一位教育大家曹培英老师的精彩讲座,共计十节课,六个讲座,教育最前沿的信息量之大,可想而知,虽然这样高度持续集中注意力,确实很烧脑细胞,但收获也与此成正比。

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对数学的理解,也有对一节课深度巧妙的剖析,注重为理解而教,为思维发展而教,为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教的牛献礼老师;,注重从数学史的角度去教学的蔡宏圣老师;利用数学数形结合理解数学的庄惠芬老师;编程爱好者,并把编程与工作完美结合的张新春老师;倡导“疑趣”课堂的季国栋老师;还有慕名已久的数学教育大家曹培英老师,毫无疑问,这一场教育盛宴,让每一位聆听者耳目一新。

每一位老师都有个性,有特色,给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要说最爱,当属满头银发的曹老师了,虽然老先生到了退休年龄,但对教育的热爱和那一份使命感,让他思维敏捷,思路清晰,让我们这些后辈自愧不如,曹老师的两个吃透,即吃透教材,吃透学生,让我印象深刻,其中在吃透教材环节告诉我们,吃透教材是永无止境,逐步积累深化的过程,付出再大的力气都不为过,并为我们研读教材,提出基本的思路:先整体把握教材,接着进行单元分析,最后再研究所有细节,这种解读教材的思路和我平时分析教材的过程是一样的,单这一点足可让我更加自信的去行走在教育这条路上,但曹老师讲到的,钻进去容易,跳出来可就难了,因为钻进去即理解与揣摩,借鉴与比较,追问与质疑,加工与完善四大步骤,凭着近20年的研读教材经验,这一点应该可以做到,但跳出来的标准是尝试与超越,简约不失深刻,要求把教材用出创意,用出特色,这一点上确实有待提高,诚然在研读教材方面,要花更多时间,更大的力气去跳出来,希望这一天不会太遥远。

走进网络时代教学反思 篇2

一、教学理念的反思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求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的简单传授,转向全面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让学生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习惯得到可持续发展,各种学习能力得到培养。为此,教师必须认真反思自己,彻底抛弃“重理论、轻应用,重解题、轻动手,重分数、轻创新,重教师主导、轻学生主体”的陈旧教学理念,要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下,更新教育观念,认识自我,不断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够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

二、教学目标的反思

教学目标是对学生预期的学习结果所要达到的学习水平的说明,教学目标具有导向和控制功能,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有目标地进行教学,可以规范教学行为,避免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和失控现象。因此,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学目标,以免因为目标过高不能实现或目标过低不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而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学效率低下,达不到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注重反思的可操作性。例如,在学习化学键中“离子键”这一内容时,开始我参照教师用书制定的教学目标之一:“使学生理解离子键的概念”,仔细思考后感觉这一目标不但含糊,不可观察,而且很难操作。“什么叫理解?应从哪几个方面去理解?达到什么程度才算理解?”都没有明确界定。美国学者马杰依据行为主义心理学提出了行为目标理论,他建议用可以观察的和可以测量的行为来设计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目标方具有可操作性。根据该理论,通过反思,我把上述目标分解为以下两个目标:

1. 能举出三个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并能说明哪些元素易形成离子键;

2. 能根据离子键的概念,判断一些化合物中是否含离子键”。

这样,教学目标就变得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师的教学。

三、教学方法的反思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说明了没有适合所有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的方法,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训、自己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基础等对教学方法作适当的调整。例如,“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是比较难学的部分,仅靠书本、粉笔、黑板是很难完成教学任务的,我们可以利用模型或者让学生用泥土、木棍等材料自制模型或借助多媒体动画来辅助教学,其效果会大大提高;又如,对“盐类的水解”教学时,原先采用讲授加演示实验的方法教学,其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后来我尝试改为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实验探究为形式进行教学,收效明显。因此,教师只有善于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并适时作出调整,才能不断提高教学的效率。

四、教学方式的反思

长期以来,教学内容的安排多以知识逻辑为主线,教材中的章节理所当然地成为教学的单元,教材内容的先后顺序无一变动地成为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授课方式上基本是“满堂灌”,形成灌知识、灌方法、没有师生互动,学生学习的知识不能灵活运用,更谈不上创新。通过深刻反思和学习新课程标准,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那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成为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教师的教学方式应该灵活多样,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应该彻底抛弃“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采用探究式教学,即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变革学习方式,使之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在学习酯化反应时,可以首先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

1. 为什么在醋中加少许白酒,醋的味道就会变得芳香且不会变质?

2. 为什么厨师做鱼时常加醋和酒,鱼的味道就变得无腥、香醇,味道特别鲜美?

学生听了这两个问题后,立即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此时再引导他们通过实验去探求酯化反应的实质,列出反应方程式,介绍酯的性质,问题的答案就一目了然。学生经思考、探究获得了问题的答案,就会觉得老师这样深入浅出的讲课听得懂、学得会、记得牢,同时也使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提高。

五、学习过程的反思

新课标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应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由“吸收———储存———再现”转变为“探索———研究———创新”,从而实现由简单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学生学会学习,逐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再发现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外,还应检查、审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形成了怎样的能力”、“发现并解决了什么问题”等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达到让学生“学习一阵子,受用一辈子”的目的。

《走进雪的世界》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3

1.初步了解自然界中下雪的原因。

2.了解雪花的颜色、大小、形状。

3.了解下雪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好处和坏处。

4.学会做雪的成因的模拟实验。

5.体会到与同学合作探究的乐趣。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一个八宝粥的空罐、一袋盐、勺子、温度计、冰块、毛巾。

教师准备:与雪有关的图片、谚语、视频。

【教学过程】

一、创设能引发关于雪的科学问题的情景

1.提问:进入冬天,同学们都盼望着一件事,那就是下雪了。

2.提问:为什么你会这么盼望下雪呢?(可以堆雪人、打雪仗、雪景很美)

3.讲解:下雪后的雪景确实太美了。(播放美丽的雪景图片)今天老师就要带同学们一起研究雪。

4.关于雪,你有什么了解?你还想知道关于雪的什么知识?

设计意图: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要能把学生牢牢抓住。新课引入,我通过直观生动的雪景图片创设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汇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而且当学生注意到一些令他们觉得惊奇或者有疑问的下雪的现象时,探究活动也就相应启动了。

二、初步认识雪是怎样形成的

1.讲解:雪被誉为冬天的精灵,雪花在冬天这个寒冷的季节给我们带来了视觉的享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雪的世界吧!(板书:走进雪的世界)

2.提问:冬季的每一天都会下雪吗?你觉得什么样的天气情况下会下雪?

3.提问:你观察过下雪前的天空是什么样的?天空呈现灰白色是因为天空中有厚厚的云层,云层里是什么呢?云层中的冰晶看起来像什么?这些冰晶如果降落下来就是雪花了。(板书:冰晶)

4.讲解:云层中的冰晶是怎么来的呢?一般来说,水蒸气在高空会变成小水滴,在什么情况下水蒸气会变成冰晶呢?(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

5.板书:水蒸气→→→→→冰晶(云)。

6.讲解:有了这些冰晶就会下雪了吗?听一听小冰晶的自述吧。(课件播放)不一定,冰晶很小,空气能托住它,冰晶就不会向下降落,就不会下雪,必须空气中的水蒸气很多,小冰晶变成大冰晶,大到空气托不住时,才会往下降落。

7.大冰晶降落下来,就会形成下雪了吗?在降落过程中,地面温度较高,冰晶融化了,降下来的就是雨,只有地面温度较低,雪花在降落过程中不会融化,才会形成雪。

8.观看动画,雪的形成。

设计意图:雪的成因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学生虽然对下雪很感兴趣,但是对于下雪的原因知之甚少,考虑到单纯地抛出这个问题学生无从下手,我将下雪的原因拆分成几个部分,通过一步步的引导,让学生了解下雪前天空中要有厚厚的云层,云层中的冰晶要长大到一定的程度才会降落,同时地面温度要较低才会下雪。由于三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学习“空气”单元,在这个环节中我规避掉空气中怎么有水蒸气这个问题,这样就使得比较难讲清楚的下雪原因变得容易理解了。

三、学习做雪的成因的模拟实验

1.刚刚我们看到的都是自然界中的雪,可是在冬季奥运会上,有一些雪上比赛项目。当自然降雪达不到赛道的要求,为了确保比赛的进行,就需要进行人工造雪,这些赛道上的雪就是用造雪机造出来的。那么这些雪怎样造出来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就要来模拟人工造雪。怎么做呢?一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

2.教师边讲解边演示造雪的实验过程。

设计意图: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本课中,如果没能让学生亲眼看到雪,是一种遗憾。本地区很少下雪,我就让学生尝试造雪,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而这个实验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看出效果的,所以在学生做完实验后,我并没有让他们立刻观察,而是将实验放在一边,继续上课。

四、认识雪花的颜色、大小、形状

1.同学们都喜欢玩雪,你在玩雪的时候,仔细观察过雪花吗?老师有几个小问题想考考你们。你们知道雪花是什么颜色的?雪花有多大?雪花有多重?雪花是什么形状的?雪花都一样吗?

2.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实拍的显微镜下雪花的形成过程。

设计意图:学生对雪花的了解仅限于是白色的六边形,但是对于单个的雪花学生并不了解,在能够实现教学目标的情况下,我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直观形象地将雪花的形成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的设计有利于他们对雪花进行全面的了解。

五、了解下雪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好处和坏处

1.下雪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什么好处和坏处呢?同学们小组讨论后汇报。

2.在等待的过程中,老师要向你介绍几种特殊的雪。(雪球、雪卷)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充分交流,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组织全班汇报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火花互相碰撞,可以获得更丰富的感知,对雪的认识更加全面清晰,从而很容易总结出下雪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好处和坏处。

六、观察造雪实验

1.提问:同学们,在罐体外壁上你观察到了什么?

2.讲解:这些白色的东西就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冰晶,一开始冰晶非常小,就是一些白色的小点,随着时间的延长,冰晶会继续凝结,小冰晶变成大冰晶。就像老师的这个实验。(出示预先做好的实验)

设计意图: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会不断遇到新的问题,对学生来说,看到八宝粥罐体外壁上的冰晶能不能与自然界中的雪联系起来,还存在着思维的障碍,因此我除了讲解外,还出示了预先做好的较长时间的实验,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难点,有助于学生对雪的形成的概念的建立。

七、知识拓展,课外延伸

1.谁能来说说,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课后请同学们继续研究更多“雪”的知识,制作一张“雪”的科学小报。

设计意图:将所学知识延伸到课外,一方面可以体验学习的快乐,另一方面又可以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记录资料及知识应用的能力。

【教学反思】

《走进雪的世界》是学校《冬天里的问号》主题性大单元活动中我自己开发的一课。小学科学课程中并没有专门针对冬天的课程,在设计本课时,考虑到如果将自然界中下雪的原因讲解得比较透彻,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完全理解比较困难,特别是关于“空气中的水蒸气较多,小冰晶逐渐增大变成大冰晶”环节,学生没有任何的直接经验可以借鉴,因此我设计了小冰晶自述环节,并规避掉空气中怎么有水蒸气的环节,对通过适当降低难度和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学生对自然界中下雪的原因就很好理解了。

《走进茶叶》教学反思 篇4

(张政)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价值需要通过各个活动领域的实施得以实现。尽管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各有侧重点和独特的价值,但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有着共同的性质和共同的价值追求。在性质上,都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都直接面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都超越具体的体系化的书本知识。在价值追求上,都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能力、社会责任感,丰富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现实体验和经验为终极目的,而不是以掌握某种功利的技术和书本知识为终极目的。

《走进茶叶》这一主题活动以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妥善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的各个指定领域的关系,指导学生把该活动主题分解为研究性学习环节、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环节、劳动与技术实践环节,并将信息技术贯穿全过程。如组织学生开展有关茶文化方面的小课题研究性学习;带领学生走进茶园学采茶,学种茶树,开展力所能及的义务劳动实践,进行劳动与技术方面教育;鼓励学生走进社区不定期举行义务送茶活动,让在田间干活的农民,让路边开车口渴的人们能及时喝一口浓香四溢的凉茶,在为人民服务中体会做人的意义;组织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调查、考察和利用网络和图书馆等收集的资料和信息进行删选和整理,并利用信息技术平台进行成果展示和答辩;鼓励学生向广大群众宣传中国5000年茶文化,并在校园举行有关《走进茶叶》成果展示等社会实践活动。在实施具体的活动主题或活动项目的过程中,《走进茶叶》主题活动不仅仅局限在完成某一领域的具体任务上,而从把握各指定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十分注重各领域任务和内容的相互渗透和延伸。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融合为一个整体,既达到了研究性学习的具体目标,又较好地把握了综合实践活动各指定领域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综合实践活动的总体目标,即通过具体的活动,引导学生认知自然、了解社会,反省自我,发展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关爱自然、尊重人格、承担社会责任等一系列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走进茶叶》主题活动这种以综合主题的形式高度融合四大领域既符合学生认识心理规律又体现课程综合化课改要求。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应人为地把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机械地割裂开来,不能简单地把综合实践活动划分成相对独立的四门课程来教学。要明确的是,按分科的方式对待综合课程是明显的错误。这四个领域不是学生独立学习的内容,而是实践或活动的方式,如研究、服务、调查、劳动、信息实践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真正的内容是学生的活动主题,是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和兴趣出发提出来的,内容来自学生的生活。在活动过程中,指导教师应根据学生活动的主题需要,尽可能引导学生开展多种方式的实践过程,使各领域得到有效整合。

《走进丽江》教学反思 篇5

一、 出示课件,激趣导入。在轻柔的音乐声中介绍丽江,引入课题,同时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 复习巩固所学的字词,夯实双基。

三、 注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一边读一遍思考,动笔画出最能体现古城及自然景观神奇而美丽的句子。留下读书时思考的痕迹。

四、 较注重读中品味,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学习丽江古城的特点时有所体现。品读句子,理解语情,读中想象,读中悟情。

五、 较注重读写结合的语言文字训练。在学习完丽江古城和玉龙雪山的美景后,课件出示丽江其他景点让学生欣赏,点燃学生想说的的愿望,再让学生拿出预先收集到的.丽江风景交流,并以小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使学生的说话能力得到锻炼,并升华了学生对丽江的赞美之情。

六、 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让学生感受云南丽江的美丽和神奇。

回顾本节课,有以下做得的不够的地方:

1、 对教材的把握不熟。对教材重新整合,但备课时没有深入细致,内容安排多,丽江离学生生活远,较生疏,没能引导学生充分品读,只浮于表面。

2、 时间安排不够恰当,造成了时间上的前松后紧。

3、 课堂上的新的生成处理得欠妥当,对于学生找出喜欢的句子品读时,由于跟预设的有所出入,就不能很好引导把握。

走进电脑世界教学反思 篇6

这一节课,说实在,刚开始,我真的觉得不好上。要跟孩子讲计算机的分类,计算机的系统组成,认识电脑硬件,这么枯燥的东西讲给三年级的孩子听,估计他们要么睡着,要么各顾个的玩。

今天上玩3(2)班,感觉还行。真的,课真的是“想”出来的。

导入完后,我就直接告之孩子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我觉得这样做,会让孩子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第一部分,了解计算机的分类,我只让孩子知道按照计算机的大小分为四类,然后问孩子,“猜猜我们使用的这种台式计算机属于哪一类?”学生对比了书本的图,然后回答是微型计算机。这出乎我的意料,我当时教学设计时是我直接跟孩子说我们所使用的计算机是属于微型计算机,没想到孩子能够回答出来。第二部分是了解计算机的系统组成。我打了个比方,我说,计算机好比我们人,我们人由肢体和思想组成,而计算机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硬件好比人的肢体,软件好比人的思想。然后,我让孩子观察身边的计算机,思考下哪些属于硬件,哪些属于软件。有一孩子站上来,指着显示器、音响、键盘、鼠标说这些都属于硬件。“那软件呢?”底下就有孩子说,是显示器里的那些。孩子有孩子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我觉得这挺好的。最后,我才归纳小结,计算机上,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就是硬件,显示器里看得见摸不着的叫做软件。第三部分认识电脑硬件。我并没有急于介绍,而是让孩子观察书本P13上面的图,让孩子自己去理解这副图。站起来回答的孩子虽然他只会按照图上面的文字来说,但经过教师的补充,孩子对整副图的理解就显得很清楚了。也不需要教师花很多力气来解释这副图。

然后,我借此时机,让孩子看图连线,按照自己的理解,给显示器鼠标键盘等设备归类。从学生的反馈情况看,学生对输入输出设备还是理解的。比如,我问“为什么键盘是输入设备”,有个孩子回答说,“因为用键盘就可以往电脑里输入文字”。“那音响为什么是输出设备?”“通过音响,我们就可以听到电脑里的音乐了”。

让网络走进习作教学 篇7

在教学中, 我们发现学生对高科技的产品——电脑与网络充满好奇心, 没有丝毫惧怕心理, 将操作电脑当作玩玩具一样, 乐此不疲。在第二学段的三年级, 小学生开始学习信息技术课程, 开始熟悉键盘、鼠标的操作。因此,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 与学生一同进行习作的晨示、欣赏、讲评, 让学生逐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在习作教学时, 我们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 写自己真实的生活, 并且要求每次写习作一定要写到一定的字数。我们认为, 没有一定的字数是很难将事情说清楚的。我们要求学生完成习作的字数, 就像做一套完整的广播体操一样, 是多少节拍的做多少节拍, 不能省略。每次习作讲评, 都要让学生用计算机中的工具统计字数。

在习作中, 遇到学生写流水账行不行?我们认为行。学生开始学写习作, 写写流水账无妨。写流水账, 至少在习作中学生明白了写作的顺序。写文章, 有个标准就是要写得有条理, 解决了知道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的事后, 才能使在写习作时, 叙述事情不会颠三倒四, 让人不知所云。更何况, 在写人物做某事时, 还真是要有描写他怎样做事的一连串的“流水”动作呢, 这也是人们常说的用“钢笔录相”, 让人物动起来, 只有这样做了, 写出来的习作才能更感人。

三年级的作文要求至少写三百字, 四年级四百字——过字数关是习作最初始的阶段, 教小学生学习习作, 不是培养作家, 而是学习运用祖国的语文。因此, 学生开始学写习作时, 能达到字数要求, 都要大大鼓励。只要是用自己的话写自己所见所闻就行。我们采用的办法是在班级博客上将学生达到字数要求的习作发表在上面, 或张贴在班级“成长乐园”上, 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在博客上写习作。

根据网上相关的资料, 博客是英文blog的音译, 也有按英文意思将其译力“网志”的。它兼具名词、动词之性。作名词之时, 它指的是可写的网页;作动词之时, 指的是在网页上写作的人。我们现在是从“可写的网页”来谈的, 博客实际上是网页的一种新的生成技术, 有关专家对其特点的归纳是:对于使用者而言, 博客是零技术、零成本、零编辑、零形式的。它是满足个性化要求使用的一项技术。它将过去需受专门网页设计和后台数据库架构技术学习才能掌握的技术, 变成了大众唾手可得的一个工具。它最大的优点就是让人们可以在网上写作, 实现人们彼此之间的交流, 它非常容易掌握和运用, 只要会打字就行。它让人们轻松得就像在家使用日记本写日记一样地自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它来为教育教学服务。我们将博客作为学生学习习作的一个平台来加以应用。学生对发表在博客上的同学的, 或是自己的习作都非常感兴趣。学生热情极高, 家长受孩子的影响也参与到习作的讲评中, 不少学生很乐意尝试着用键盘在电脑上“写”自己的习作, 习作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二、努力利用网络进行习作教学的实践

(一) 激趣导入, 明确目标

作文课伊始, 教师可利用一段精彩的导语或播放一段视频资料, 诱发学生习作兴趣, 揭示习作内容。然后, 学生通过点击网页上的“习作目标”, 明确这次习作的目的和要求。

(二) 借助网络, 丰富学生的习作素材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重视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习作材料。“学生的写作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 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 不仅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什么材料, 更要考察他们占有各种材料的方法。要用积极的评价, 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搜集生活中的材料。”学生的写作材料可以来自自然、来自生活、来自书籍, 更可以是来自日渐完善的网络。

三、利用网络实现学生的习作内容开放

传统的习作教学通常是学生写、教师改, 信息的交流依赖于习作稿本, 范围局限在教师、写作者或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之间, 受益面不大。利用网络, 让学生将习作的内容发送到习作平台上, 则可以轻松实现习作内容的全面开放, 学生只需点击鼠标, 便可任意地调看到自己想要看的作文。如教学《我们的学校》, 先组织学生将习作发布到网络环境中的习作教学模块上;然后, 要求学生逐一阅读班级每位学生的习作, 了解每篇文章的思路、闪光点以及不足之处。由于网络的开放性, 所以学生能方便地读到班级每一位学生的习作, 这是普通文本无法实现的。显而易见, 这种大面积的阅读, 更是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取长补短。对于家中有计算机的学生, 则可以要求他们晚上或双休日在家进一步上校园网展开网上阅读, 这就突破了通常作文教学中的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实现了课内向课外的无限延伸。

四、借助网络开放集体评价

以往的习作教学, 老师的评点局限于习作者本人或很少的几个学生之间。如果利用网络组织对学生习作进行公开的、即时的评价, 肯定成绩, 指出不足, 提出修改建议, 来提高学生对每次习作训练要求的认识, 并引导学生吸取别人的长处, 对自己的习作做进一步的修改, 则提高了作文教学的效率。我们认为评改的方式一般包括:一是教师在网上选择有代表性的习作示范评改后, 与学生共同交流;二是选择几篇有代表性的习作, 通过广播或投影放大, 师生共同评改、交流;三是学生自主选择习作, 通过留言板功能进行评改, 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

走进网络时代教学反思 篇8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1.06.038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和多媒体网络进入中小学校园,走进课堂,给传统的教学注入了新鲜的元素和活力。它改变了“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为优化课堂教学,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同时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教学丰富的媒体表现形式,强大的教学交互功能,可无限扩展的知识信息链接以及方便自由的自主性学习特性来实现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有机整合,对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等方面,都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

如何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利用多媒体技术构建化学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将现代教学媒体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学生的学习效率最佳,从而真正发挥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本人从事多年的化学教学,近两年来积极研究和钻研多媒体技术及其应用,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教训,以下是本人的粗浅的一些看法和体会,供同仁参考。

一、多媒体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1.利用多媒体提高初中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的研究方法一般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对化学现象进行分析、概括,从而建立化学概念和原理,进而形成化学理论,然后这种理论再回到实践中去经受检验。由于化学这种实践性强,概念多的特点,直观教学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传统的直观教学主要是运用演示实验、教学模型和教学挂图等进行的。但这些手段有较大的局限性,如有的可见度小;有的演示现象瞬息即逝;有的限于条件演示效果很差;挂图所提供的只是静止的画面,对讲解现象的过程很不适用;模型本身又不易拆开,工作时各部分的活动情况不易看清楚;正因为这些局限性,使学生对许多化学知识的理解不能充分建立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因此教师感到难教,学生感到难学,而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排除这些局限性,弥补传统直观教学手段的不足。

所以对于一些较复杂、有危险、要求高、时间长的实验,不适合课堂演示,则拍成录像,或制作动画于课堂播放。这样,既保证了实验的真实性和直观性,又便于观察实验现象,同时也提高了课堂密度。如在讲金属铁锈蚀的条件探究时,由于实验时间很长,短时间内无法看到现象,采用录像剪接的形式,缩短时差,让实验的操作、过程、现象都一目了然,那么实验的探究的结果也就了然于心,教学的效果更不用说。

2.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根据心理学规律和中学生学习特点,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加之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时间一长,学生极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等,这时适当地选用合适的多媒体方式来刺激学生,吸引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维动力,以使学生继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如铁的冶炼这节课,在上到工业上如何炼铁时,可以通过一段视频动画展示工业炼铁的整个节剪过程,并展示出高炉的结构,以及在高炉中发生反应的原理、废气的成分等,让化学学习贴近生活化,更让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化,显然比教师口头讲述效果要显著得多,再者从中也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化学的课堂学习与生活实际巧然的联系起来,轻松自如的突破了教学难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学从无声到有声,从无形到有形,从平面到立体,拓展了教学空间,改变了讲、听、问、答直线式的信息传递反馈方式,让学生全方位、全状态的理解并延伸课本知识。

3.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初中化学课堂的教学内容

在过去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要化较多的时间板书,特别是上课时写例题,画图用的时间更多,而采用多媒体技术中的显示文本的功能,则任何一位老师都可以在不到一秒钟的时间里展示几十、甚至几百个文字和图形。这在无形之中就增大了教学容量,特别是复习阶段,解决了很多难题,也节约很多时间。如,通过多媒体播放三维动画或PPT,来复习重现用语言很难表达的化学现象、知识点的梳理及框架联系,或综合实验装置的开放性设计与探讨等,这样做大大压缩了时间,使课堂中每个知识点都能用最合适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当然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设计多媒体链接,让学生了解许多著名化学科学家及其贡献,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的价值,产生学习的愿望。特别是学习到科学家们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坚韧不拔的探索精神,教育学生要像科学家那样不怕困难、努力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品质;还有一部分科学资料,如各种物质的熔点、沸点、密度,溶解度、爆炸极限、着火点表等,提供网址让学生查找信息、扩展知识提供帮助。

4.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初中化学课堂的教学手段

多媒体技术走入课堂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投入意识,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记忆,认真思考,努力探索,积极参与教学。可我们传统的实物实验在探究上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实验时必须按照正确操作来做实验;那么实验中安全注意事项、还有实验诸如出现错误的操作,会导致什么后果,往往都是老师口头强调再强调,学生在老师的口述下加以想象和理解,违背探究的原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则可以改变现状,而且探究效果极佳。

例如,在讲授铁的冶炼这节课,当做好CO还原性Fe2O3实验后,学生们很容易就总结出实验现象、方程式,但实验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则很难掌握,传统的教法就是教师讲述灌输,如果此时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探讨:比如(1)实验前先加热,后通入CO会怎么样呢?(2)实验结束后,先停止通入CO又会怎么样呢?等……那效果就会更好。

二、多媒体应用于化学教学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应用于课堂教学是现代科技、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还是辅助教学,它在教学中的应用应遵循教学原则,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要适时、适地、适度的加以应用。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多媒体不能代替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立足点是辅助教学过程的完成,而不是代替教师的教学过程,因此,其使用应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应和教师的教学有机地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即不能只顾教师对学生的灌输,也不能让学生完全脱离教师单纯与机器交互学习;同时,也不能认为,只要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解决。其实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都需要用多媒体来完成,许多化学基础知识还是要教师讲解、分析为宜,多媒体只是作为教师的辅助教学工具,是不能也不可能代替教师,因此,多媒体教学必须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主导地位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多媒体在教学中的真正意义。

2.多媒体课件不可能完全替代化学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化学理论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化学理论运用与生产实践的桥梁,是学生探索化学现象和化学规律的有效手段。在多媒体的使用上,存在一个误区,就是以为用计算机动态模拟或录象完全可以代替化学实验,这显然是不对的,因为实验在化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真实性和直观性是多媒体课件无法达到,再说化学实验要尽可能让学生参与操作,亲自观察,让学生获得第一手资料和直观的真实感受,以培养他们严谨的作风和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这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3.多媒体课件必须具有科学性

计算机模拟是化学现象的提炼和再现,在实际应用多媒体课件时,一定要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所选择和加工,千万不可图省事,对现成教学课件照搬照用。这就要求我们选择课件时要注意它的必要性和科学性,防止课件的文字化、过量化、单一化、杂乱化以及课件的不可操作性。应用多媒体时要做到时间上有宽度,活动上有广度,气氛上有势度,内容上有深度,结果上有效度。这样才能体现多媒体教学的真正价值。

总之化学教学多媒体运用具有人机交互、启发思维,声画并茂、激发兴趣,形象直观、增强记忆,因材施教、学科渗透,增大容量、短时高效,互动信息、培养合作,拓宽视野、交流反馈等优点。因此挖掘其潜在的作用,善于和坚持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相结合、相渗透、相补充和完善,必将大大优化课堂教学,真正意义的提高教学质量,也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周国萍.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J].江西教育,2000,(2)

[2]蔡朝晖.Flash中学化学课件设计80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走进丽江的教学反思 篇9

一、充分朗读,读中感悟。

新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我安排了四个层次的朗读。

第一层次,初读课文,找出最能代表作者感受的一句话。目的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在读得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自然对全文有了初步的感受,形成了初步的语感。

第二层次,再读课文,找出关键词。通过串连短语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层次,精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发现重点句子,悟其意、感其情、品其味、得其法。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选择重点词句的能力,在学生读的过程中给出提示。通过对重点词句反复读,达到心有所悟,心有所感。

第四层次,感情诵读。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促使学生入情地朗读,进一步感悟全文,体验情感,培养语感。

教学时,我注意将朗读、思考、交流贯穿始终,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丽江的神奇而美丽,体验作者喜爱丽江的思想感情。虽然设计是正确的,学生找到了句子,也谈了体会,但在具体教学中因为我自己没有激情,所以没有把握好,没有能带动学生的朗读激情,整堂课的学习气氛不是很深厚。在引导学生观察、想象方面也有所欠缺。学生读得还不够充分,也没有充分地让学生去想象、去体会,只是浮于表面,没有深入进去,没能从实质上让学生感受到丽江的美丽与神奇。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突破重难点。

全文的重点就在“美丽”与“神奇”两个词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将这两环节作为重点和突破点。首先是让学生初读课文,总结出丽江留给他们的印象—美丽、神奇;让学生带着这两个词,先找出文中能够表现出美丽、神奇的词语,从而总结学习方法;再让学生找到能够体会到丽江神奇而美丽的句子。为了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和感知丽江的神奇美丽,,为了突破重难点,我借助网络视频和图片资料为孩子打开一片视觉天地。让学生图文对照,让学生更加易于理解重点句子和段落。最后再配乐朗读,观看丽江风光片。让学生更直观感受丽江的神奇而美丽。

三、授之以渔,积累学习方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两个明确的观点:今天教育的内容百分之八十都应该是方法。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所以,课堂中学习方法的指导非常重要。

本堂课我设计了三个学法提示。

1、在自读自悟环节中,我出示第一个学法提示:默读课文,找出最能代表作者感受的一句话。

2、品读古城的环节中,出示第二个学法提示:大声朗读课文第2、3、4 自然段,找出能体会出古城神奇而美丽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3、品读玉龙雪山美景里,出示第三个学法提示:小组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5、6自然段,把自己读懂的内容向组员汇报。

好的学习方法会让学习效果事半功倍。授之以渔,让学生根椐学法提示来学习,能更快地完成学习任务,突破重难点,并且慢慢形成自学能力。

四、写作方法的渗透。

语文教学的目的,一是要教会学生自己要读书、看书,不断汲取精神养料;一是要教会学生把自己所想的东西用嘴用笔表达出来。学以致用,使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步发展。所以,在这堂课中,我在在两个地方渗透了写作方法。

1、写景选材。在自读自悟环节,让学生一边了解课文结构,一边渗透写景文章的选材方法,应该选择最有代表性的景点来写。

2、妙使用过渡句。从古城到雪山两个景点句子的品读中,让学生找到串连两个不同的景点的句子。体会过渡句承上启下的作用,体现了教学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走进花果山》教学反思 篇10

1、以《西游记》为情境串贯穿全课始终。

本课选取了充满童趣的《西游记》素材为背景,创设了“走进花果山”、

“猪八戒闯关”、“猪八戒见师傅”、“真假师傅”等一系列情境,将新授与练习自然的串起来,为学生提供了熟悉的、有趣的、求知的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索问题的欲望,解决问题的兴趣。

2、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教学中改变了由教师为主提出问题的传统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提出数学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地用数学眼光“看世界”的意识。

3、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引导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开展合作交流活动,自己想办法解决提出的.问题,展示自己的潜能。分小组围坐的形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广阔空间。让学生运用以有知识经验,在动手、动脑和交流的活动中,发展对加法地认识,体现了方法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

4、精心设计多样化练习,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教师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再创造,将课后的练习改编成以《西游记》为主线的情境串,这样的形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孩子在看动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进行练习,巩固了知识。并且注重了练习有易到难层次,由看图列算式――口算练习――判断,不断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5、注重评价的多元化。

教师能够及时的评价学生,例如:你的声音真洪亮!这个小组听的真认真!同时还注重了生生间的评价。让孩子们学会欣赏他人,并且在评价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别人的观念,使学生明确怎样做才是优秀的,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6、反归现实。

学生上课得的小红星,在下课前我进行了总体评价后,又让学生根据得小红星的情况进行提数学问题,又一次巩固了本课所学的知识。

网络课堂教学的争议和反思 篇11

问题:

如何处理好网络教学和传统教学媒体、教学方式方法的关系?

情境:

2001年,重庆,全国语文“四结合”教改试验第五届年会,与会代表认真地在观摩网络教学。一些课的课件制作精美,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熟练,借助计算机体现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但教师只忙于电脑平台的操作,对学生学习状况“无暇兼顾”;学生桌面再没有课本及“文房四宝”;只闻打字声,不闻读书声;原来学科基本能力的训练也淡化了。一些与会代表开始投入质疑的目光,发出不同的议论声。

反思:

对教学媒体的运用,目前仍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传统的媒体简便实际,现代信息技术要求太高,能够不用就不用;一种认为现代信息技术优势鲜明,传统媒体过于落后,不利于新课程理念的实施。特别是一些网络课,往往以网络技术取代了传统媒体。比如数学课的实地测量,却用荧屏绘图测量;写字、作文的笔头练习,却完全用打字代替。这次观摩课引起的争议就在于未能正确处理好网络教学和传统教学媒体、教学方式方法的关系。针对这一现象,我在会上作课例综合讲评时强调:在重视信息技术优势的同时,不能忽视其与传统的教学媒体、教学方式的互补。

网络教学应该避免如下误区:荧屏功能不应取代课本功能;人机互动不应取代师生互动、人际情感交流;网络技术优势不应取代教师语言艺术;打字不应取代写字;上网操作不应取代学科教材原有的基本训练;网络资源的拓展运用不应取代学科实践能力的严格训练;少数精英的练习不应取代全体学生的练习。

评课后,教师反应强烈,特别是对提出的应避免的误区,教师们认为针对性强,导向明确。

(二)

问题:

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如何跟上网络教学的改革?网络课的教学设计和课件设计如何同步协调?

情境:

2002年,甘肃兰州大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西部行”教学骨干培训班。我负责辅导学员进行网络教学设计和课件设计。通过辅导课,学员学以致用,自己进行教学设计、制作课件。当学员自我介绍展示作品时,发现差距很大。任计算机课的学员,课件制作精美、内容充实,但未能突出教材特点、重点,教学方式陈旧。任主科教学的学员,教学设计思路清晰,体现新课程理念,课件制作粗糙,未能更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一些信息技术基础好,教学经验丰富的学员,则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两者整合得比较好。这些学员介绍作品时,引来自发的阵阵掌声。

反思:

推广网络教学,普遍的问题是网络资源缺乏,课件制作困难。一些学校经常争议,教师要不要花精力制作课件或网站?特别是小学的课件制作,主科教师技术跟不上,计算机教师做了不顶用。西部学员展示作品出现的问题就是一个缩影。

网络课堂教学改革的出路在于:一是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教师既要掌握课程理念、教学规律;又要提高信息技术、驾驭网络课堂教学的能力。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和主科教师要优势互补、协调合作。二是加大资源库(或专题网站)建设的力度。不仅重视课件制作,还大力开发制作课件的资源。每间学校、每个学科都要根据教学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制作专题网站,为课件制作提供丰富的资源。尽量减少教师制作课件的精力耗费,更多是“来科加工”,而不是“白手兴家”。在实践过程中,必须是教学设计和课件设计同步。课件的制作不仅是体现信息技术的先进,更重要的是体现教学理念的先进。好的课件、专题网站必须为实现网络教学的学习目标的整体优化、学习内容的拓展延伸、学习方式的自主探究和学习成果的自我评价,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

(三)

问题:

如何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使网络教学有别于一般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情境:

2003年,广州,全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观摩教学大赛。来自全国各地实验学校的教师异地借班上课。会场提供了比较好的网络环境,学生每人配备一台电脑,大多数学生上机操作都比较熟练。上课的教师带备预制好的课件,按原教学设计上课。执教的教师虽然都是来自名校或实验学校,但展示课的水平却不尽相同。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有些课并没有体现网络教学的优势和特点,停留在以教师操作为主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荧屏功能停留在展示情境、供学生浏览阶段。

反思:

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是多层次、多元化的。目前许多学校班级都是运用课室的平台,以计算机为主体的多媒体组合进行教学,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切合多数学校的实际。而网络教学是体现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更上了一个层次,对网络环境的运用、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有着更高的要求。网络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都有别于一般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一些网络课往往只具网络教室上课的形式,没有网络课的实质。学生并没有充分运用网络环境独特的优势自主探究,荧屏浏览多,实机操作少,是“展示型”的课,而不是“操作型”的课,大大浪费了网络环境的资源。

教学设计首先要根据学科特点和教材特点,确定如何恰当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确定运用网络教学,就必须从教学设计、课件设计体现网络教学的特点和规律。特别是通过电脑操作、网络应用让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探究学习空间,有更多的学习信息容量,有更活跃的网络互动交流。在教学模式上,必须从情境创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拓展延伸多方面发挥网络环境的优势及其独特的功能。

(四)

问题:

网络教学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又因材施教、发挥优等生的专长?

情境:

2004年,广东佛山市,参观一些以网络教学为课题的实验学校。听课过程中,发现一些班学生的学习基础悬殊较大,运用计算机的能力跟不上教师教学设计的要求。学生上机操作活动往往匆匆走过场,未落到实处。教师让学生的当众演示、评价学生的成果也多是选优秀学生。其中有的从低年级开设的网络教学实验班(学生每人一台电脑),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确实比一般班级高,上课时学生上机操作时间很多,课堂教学节奏很快,教学容量大。但听课后,争议颇大。有的认为教学效率很高,有的认为未落到实处,中下等生并未跟上。

反思:

网络教学的设计和评价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让绝大多数学生都学有所得,达到既定目标。一些网络教学实验报告的数据,往往不是来自全体实验班学生的平均值,而是以少数精英学习的典范作为普遍成功的事例。一些教师上课过于偏爱优秀学生,网络活动未能“一视同仁”,出现了网络教学的虚假、浮夸现象。这都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从教学观念上剖析其原因。

走进网络时代教学反思 篇12

电脑美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云时代微课、慕课所包含的数字图片资源、技能示范视频资源对我们的专业教学很有帮助, 具有直观性、泛在性等很多优势, 因此我们应该加大课程改革, 从以下三个方面为中职电脑美术专业学生创建简洁、快捷、高效、自由的学习环境。

一、积极鼓励一线中职电脑美术教师, 根据电脑美术课程的特点, 有计划、有规模开发品质优良的电脑美术微课资源

(一) 微课设计要目的明确, 内容选择要恰当

中职电脑美术作为一门艺术类课程, 专业教学除了老师课堂基本知识的讲解和基本技能的示范之外, 更重要的是教师对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及时点评。一方面,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 往往对自己的作品不能做出正确的评价, 需要老师根据具体情况分类指导, 逐步提高学生审美认知水平;另一方面, 电脑美术专业课学生对很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没有办法用传统意义上的标准答案来衡量, 学生作业会呈现出千差万别的面貌, 每一份作业的评价角度不同, 不能仅仅用正确和错误来判断, 需要老师设置一定的情境, 逐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电脑美术微课的设计不能离开具体的教学情境, 要有针对性, 选择适合学生当前认知水平的知识内容进行微课开发。在微课设计中要提出学生课前“达成目标”的概念, 辅以任务、方法、资源等保证学生完成课前的学习目标, 要有规划地、系统地开发电脑美术微课。

(二) 微课设计突出以学生为主体, 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自主学习支架, 体现教师教育理念

“微课不仅仅是微视频的呈现, 而且是一门完整的课程, 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设计”。微课虽然短小, 但它集中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方法和教学策略, 是教师综合能力的体现, 因此在设计微课时首先需要进行相关规划, 需要考虑课后的反思及问题的提出, 应具有启发性和拓展性, 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尽量因材施教,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自主学习, 提高微课使用效率,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相比其他学科, 电脑美术专业的相关学科是需要学生反复训练实践的, 长期熏陶体会美术相关知识技能要领, 因此微课的设计更需要体现教学的评价和反馈环节, 这对我们微课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

二、借用云时代的海量资源, 精选优质的电脑美术课程教学视频、图片、案例, 构建以微课为核心的慕课平台

传统的中职电脑美术专业学科, 不论是基础绘画课还是艺术设计课, 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课本和教师讲授, 这使得学生的专业见识和审美能力的提高都受到很大的限制。而互联网的海量资源为学生的学习可以提供广阔的途径, 比如:足不出户就可以欣赏到欧洲顶级大师的素描、色彩名作, 随时随地可以学习借鉴各国大师的平面设计作品, 这些优质的资源对学生审美能力、专业见识提高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但由于互联网上的相关资料非常散乱, 良莠不齐, 加上学生审美识别能力不足, 这就需要我们专业教师结合学科教学的内容组织力量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 梳理优质的资源, 构建以微课为核心, 适合学生自主学习, 辅以多种任务、方法、资源的慕课平台。搭建的慕课平台应该精心研究学科内容特点, 呈现出的知识点必须是整体的、系统的, 逐步提高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 要有专门的适合不同学生的实践任务, 并辅以不同的方法资源, 教师也可以植根于自身的文化土壤, 在互联网上借鉴国内外的优秀慕课资源, 围绕中职学校学生学情、所属校园文化特色, 打造适合中职电脑美术专业教育高效的、本土化的慕课体系。慕课在国内还是一个发展中的新生事物, 是在线学习的一种新形式, 它使知识传递更加立体, 给整个教育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与机遇。作为一线美术教师, 我们要以开放的思想, 积极地参与探索, 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宗旨来实践慕课。

三、基于慕课平台, 实践新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

有了科学的、全面的美术学科慕课平台, 就具备了实践高效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的必要条件。电脑美术学科特点是操作性强, 需要学生反复实践练习才可以领会内化为自身的知识本领。传统的教学是先在课堂上讲解基本知识、示范操作要领, 接着学生实践练习, 教师指导, 最后教师讲评, 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经常会出现学生实践不足、教师点评学生作业由于时间关系不够到位, 学生提出具体问题的机会不多、学生交流不够充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提高等弊端, 同时由于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也不利于学生专业见识的拓展和审美能力的提高。而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可以课前在慕课平台上根据自己的时间、地点, 按照自己的学习步骤自主学习, 并且在任务驱动作用下自主完成课前学习目标。到真正的课堂教学时已不再是以老师为主体, 而是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 学生根据学习的内容可以反复和老师同学交流, 从而扩展和创造深度知识。课堂上学生产生疑问, 教师解答, 学生展示自己作品、互相交流评价, 体验学习成就, 在专业实践真实环境下协作探究学习, 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效果。实践“微课程教学法”倡导的教学方式创新四步法:融行为主义、建构主义、真实环境下的协作探究和展示、质疑、阐释为一体, 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构成微型项目学习。学生还可以通过参与课堂小组活动、相互间的交流获取自己不知道的知识, 同时也能够从同学那里感受到压力而改善学习态度。因此在电脑美术专业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方式比传统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高阶思维能力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更加有效合理。

总之, 在数据大规模应用分享的“云时代”,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电脑美术专业只要紧跟时代步伐, 积极利用“云时代”的各种便捷, 解放思想, 就一定能够帮助我们克服中职学校电脑美术专业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兴趣不大、成材率低等痼疾, 开创中职电脑美术教学的光辉明天。

参考文献

[1]胡铁生, 胡永春.微课制作技术与方法[M].广东教育出版社, 2014.

上一篇:高鹏 余干朗朗金笔作文下一篇:高三下期备课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