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一年级《走进花果山》教学反思

2024-10-12

数学一年级《走进花果山》教学反思(精选13篇)

数学一年级《走进花果山》教学反思 篇1

数学一年级《走进花果山》教学反思

10以内的加减法是在学生认识可10以内的数,并初步掌握了10以内数的分与合的基础上教学的。它是学习20以内加减法的主要认知基础。

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以儿童非常熟悉和喜爱的著名古典小说《西游记》为素材,创设了“走进花果山”这一系列情境,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相处这一主题。素材的选取为学生提供了一种熟悉的、有趣的.、生动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欲望。

学生在入学前对10以内的书加减法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但是学生之间对学习的方法的掌握存在较大的差异。承认学生间的这种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让学生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是本单元教材编写的另一重要特点。

本单元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动手实践-操作学具、自主探索-学生自己看图理解图、合作交流-最内说说自己的解法,为学生创造一个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空间,使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逐步的学会学习。

从学生掌握的情况来看,10以内加减法大部分学生没有问题,学生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算题,(例如:数手指,用小棒,口算等等,学困生存在问题,如赵迎超、王钏旭,需要细心的辅导。)但放到看图列算式一方面则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学会看图是以教学重点。

学完第三单在单元过关存在的问题是

1、单纯的加减口算题只要细心基本没有出错的,宋明煜等因为粗心出错,今后注意让孩子细心,赵迎超直接不会,单独辅导还没有时间,想想也挺头疼的一件事,怎么帮助赵迎超解决10以内加缄口算的难题呢?

2、出错较多的还是看图列算式,特别是加减混合的动态图,今后需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帮孩子看加减混合的动态图,我感觉孩子看的越多能力会越高!

数学一年级《走进花果山》教学反思 篇2

师:今天, 老师将与同学们一同上一节复习课。

师:同学们, 你们认为本学期所学知识中哪部分的内容最困难?

生:应用题部分 (绝大部分同学) 。

师:数学应用题部分内容确实很困难, 但是老师告诉大家, 这部分内容是十分重要的。

师:我们每一位同学都不是困难的懦夫, 老师相信你们每一位同学都能勇敢地战胜困难。 你们说是不是?

生:是! (齐声说)

分析:老师言语和蔼、态度可亲。 如“一同、大家、我们”等字眼无形中把老师和同学融为一体。 师生成为共同学习、共同探讨的伙伴, 消除了学生的畏惧心理。 老师激励性的问话恰到好处,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决心。 此“导入”突出了高度尊重学生, 相信学生, 全面依靠学生。 强调学生是教育的真正主体, 是学习的真正主人的生本理念, 为师生共同学习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

二、研讨求知

第一板块:

看图编题并解答。

师:出示多媒体。

师:上面画了些什么?

生:苹果和桃子 (齐声答) 。

师: (追问) 谁能很快说出上面画了几个苹果? 几个桃子?

大部分能急着点数, 有少部分能急切地大声说:“12个苹果, 6个桃子”, “6个桃子, 12个苹果”。

师:好!你们真是眼明手快呀! 就是12个苹果, 6个桃子 (板书:12个苹果, 6个桃子) 。

师:谁愿意给大家讲一讲, 你是怎样很快说出12和6的?

生纷纷举手, 有部分定睛不语。

生1:有3行苹果, 每行4个, 一共12个;桃子就是6个, 我一眼就看出来了。

生2:有4行苹果, 每行3个, 一共12个;桃子就是3个3个的数, 3加3就是6个。

生3:老师, 我还有办法, 把苹果从中间分左右两部分, 每部分6个苹果, 一共6×2=12个;桃子不用数就行。

其他学生茅塞顿开, 跃跃欲试。

师:同学们, 你们表现得都很勇敢也很聪明 (特别是生3) 。下面看看题目是怎么要求我们的?

【块一分析 】教师提出问题有很强的激励性, 而问题又具有竞争性和挑战性。 这样很好地把握了二年级小学生爱表行自己的心理特点。 注重“以学定教”, 重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营造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把学生当做学习任务的“首要责任人”, 把思考的权利、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让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思想和展示思维过程的舞台。 学生表现积极踊跃, 有效培养了学生勇敢的品质, 培养了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 特别是生3的回答无疑是创新。 教师及时给予鼓励,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二板块:

生:读题 (同桌议2分钟) 。

师:你怎么想的就怎么说。 谁想试一试?

生1:有12个苹果, 6个桃子。苹果桃子共有多少个?

12+6=18 (个)

生2:有12个苹果, 6个桃子。 苹果是桃子的多少倍?

12÷6=2

生3:有12个苹果, 6个桃子。桃子比苹果少多少个?

12-6=6 (个)

生4:我也能编将它们分装在盘子里, 每个盘子装6个, 需要几个盘子?

(12+6) ÷6=3 (个)

师引导学生:能不能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 把题编得更有意义些呢?

生1:姥姥生病了, 我买了12个苹果, 6个桃子去看望姥姥。

师:编完了吗?

生:编完了。 其他学生有疑惑 (缺少问题) 。

师:哪位同学愿意把这道有意义的题补上问题呢?

生2:姥姥吃了1个苹果1个桃子还剩多少个水果?

12+6-2=16 (个)

生3: (再次补充问题) 买的苹果是桃子的多少倍?

12÷6=2

生4: (我也能编) 我也能编平均分给9个小朋友吃。 每个小朋友吃几个水果? (12+6) ÷9=2 (个)

师: (追问) 有12个苹果, 而桃子只有6个, 平均分给9个小朋友吃, 从总数上讲是平均的。 可是从生活角度上讲9个小朋友吃到的水果一样吗? “平均”分得合理吗?

学生大都疑惑不解, 有个别学生恍然大悟, 说:“有人吃不到桃子”;“还有人吃到2个桃子呢”。 (看法种种)

师:对呀! 那么, 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

多数同学恍然大悟, 说:“6个桃子不够9个人分。 ”

师:生活中, 如果我们遇到这种情况, 应该怎么办呢? (前提是很爱吃的桃子)

生1:我爱吃苹果。

生2:我把桃子让给别的小朋友吃。

师:两位同学发言都很诚实。 我们学习数学不但要从数学的角度分析问题, 还要结合生活实际。 生活中, 当然要学会“礼让”, 这是我们民族的美德。 但是, 这道题应该怎样改一下呢?

生1: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吃。

生2: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吃。

生3: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吃。

师:三位同学改编得都很好, 那么, 怎样分才最合理?

【块二分析 】课堂 “放开”畅所欲言, 关注学生学习水平、兴趣爱好和个性特征上的差异, 善待、宽容、欣赏学生, 捕捉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让每位学生在师生的激励下不断超越自我, 获得身心全面发展, 使学生潜在的智能得以充分的开发与展示。 教师积极肯定学生参与, 为进一步学习起到“加油”作用。 学生不拘一格的发言烘托了课堂气氛, 老师恰如其分的引导使枯燥的数学教学变为兴趣教学。 本版块的品德教育十分得体, 体现了教育以育人为本的教育目标。

第三板块:

师:让同学们分组讨论 (怎样分最合理) 。

生:小组讨论 (平均分给2人、3人、6人怎样合理分) 。

生:小组汇报结果 (12÷2=6 (苹果) , 6÷2=3 (桃子) ;3人分……, 6人分……)

【块三分析 】分组讨论旨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 共同探索的良好品质。 本版块设计实现了在这一目标。

三、巩固拓展

师:布置作业 (留意生活, 用所学数学知识自编自解十题) 。

数学一年级《走进花果山》教学反思 篇3

成功之处:

一、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所以,我一直在思索,怎样从一上课就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马上处于振奋状态呢?于是,我利用课件,伴着音乐欣赏各种各样的表,学生非常感兴趣。学生看到各式各样的钟表发出惊喜的叫声,露出喜悦的神情,通过听觉、视觉走进钟表的世界,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二、抓住学生年龄特征,整节课以玩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充分利用好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学具小闹钟,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 能力。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

三、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围绕问题畅所欲言,这样,同学间也有了相互学习的机会。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演示,并伴有声响和颜色的变换,能较好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在仔细观察钟表后,学生发现钟面上有12个数字宝宝,12大格,还有长针和短针。于是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演示,并伴有声响和颜色的变换,较好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我没有到此收兵,乘机追问:“关于钟表的知识,你还知道那些?”我的话音刚落,学生们就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我知道我家钟表的后面有好几个钮,可以开时、定时的”;“我知道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钟。”;“我知道表上除了有分针、时针外,还有秒针。秒针转一圈,分针走一点”……

本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一、由于我对新课程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刻,仅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会看、会写钟表和电子表上整时的时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这样显然是不够的,数学学习的目的不应该是学生“经验”简单的在再现和累积。

二、由于学生不是经常训练操作实践的活动,所以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是很听老师的指挥,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差,从动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语言文学表達出来,学生都无所适从。例如,认识哪个是时针,哪个是分针时,让学生分辨时不够深入,没有让学生放开说,师有代说的地方。再例如:你是怎样知道是8时的,指名说拨钟的方法等等,学生语言组织有问题。

三、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不够,让学生猜是什么时刻,虽然也请学生交流讨论,但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没有独立思考和观察,就急于和小组内同学去说,有的甚至在玩。结果既没观察清楚,交流的效果也不好。

数学一年级《走进花果山》教学反思 篇4

孙悟空有一个老家——花果山,那里是美景数不胜数。

花果山有许多奇珍异景。翠藓堆蓝,白云浮玉,光摇片片烟霞。山上有一个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瀑布里有一个大洞,叫水帘洞。洞里有各式家具,石桌石板,孙悟空当了大王,把花果山变成了世外仙境。林中有寿鹿仙狐,树上有灵禽玄鹤。仙桃结果,修竹留云。一条涧壑藤罗密,四面原提草色新。

花果山的花果很多,可还有许多陡山呢!祥光笼宇宙,瑞气照千川。水飞四野,浪滚周遭。山峰高耸,顶透虚空。风摇宝树,日映金莲。真美呀!孙悟空的山简直就是人间仙境,世外桃源。

花果山的小猴子机制活泼,敏捷勇敢。他们一个个跳树攀枝,采花觅果。小猴子们还很贪玩,在树上抛弹子,邷么儿。跑沙窝,砌宝塔。他们推的推,扯的扯。给花果山带来了无限生机。青松林下任他玩,绿水涧边随洗濯。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5

1、数一数

教学反思:

“数一数”一课时一年级学生入学学习数学的第一课。为了使学生了解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我一上课就运用了轻松的谈话方式唤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生动有趣的数数活动吸引刚刚走入课堂的学生和其注意力。

激发学生兴趣。学生们兴致勃勃地数了生动活泼的主题图中的事物再抽象出数。

然后再回到数数活动中进行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发现许多学生没入学前就会数数,情境图中的数数难不住这些学生们。但也有出现个别学生数错的情况。

2、比多少

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课时要重点利用教材情境图,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通过摆一摆、数一数、比一比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学会比较物体的多少。重点学会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在教学中有令人欣喜的地方如在学习“同样多”是学生的观察能力真令人佩服。课上学生除了说“小兔和萝卜同样多

小猪和苹果同样多。。。”还观察到“桥和房子同样多”。

位置

1、上、下、前、后

教学反思

“上下”和“前后”的位置关系:一般学生在6岁时就能完全正确地辨别。可能很多老师都能会觉得,既然学生在生活照都经常接触应该懂得了。

儿童认识空间方位的顺序是先“上、下”再“前、后”最后是“左、右”。

根据研究,儿童在掌握空间方位的过程中,首先把不同的方位与自己身体的一定部分相对应,建立起以下联系,上边是头,下边是脚,前面是脸,后面是背。

左面是左手,右面是右手。一般学生在6岁以前就能完全正确辨认“上、下”、“前、后”但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辨别并未发展完善。因此对于“上、下”、“前、后”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从自身为中心过渡到以自然为标志为中心进行辨认。

这节课的教学我主要设置了三个任务

1、认识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

2、学会用上下前后完整地表达事物的位置关系

3、体会上下前后位置 的相对而体会相对性是这节课的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整堂课很流畅但是总感觉这堂课还是欠缺火候孩子 们的积极性虽然高却表现得有些浮躁。首先谈一谈这节课我的两点做法

一、游戏为主强化主题。

在教学设计中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创设了 一系列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情景在教学上下的时候设置了指一指游戏 问学生鼻子的上面是什么让学生指一指在教学前后的时候又让学生排队 激情引趣烘托气氛让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手、动口又 动脑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 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理念。

二、来源生活用于生活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植根于现实”学习数 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使学 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如如教学上下的时候出示大桥 的情景同时让学生看看教室的上面是什么教室的下面是什么当有学生说出 有垃圾的时候又可以进行讲卫生的教育。教学前后通过排队的情境既能让 学生感受到前后的相对性又能进行社会公德教育。

但是这节课虽然学生说得很好讲的流畅学的欢快却也有很多不如意的地 方

1、参照物的概念要讲吗在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上要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位置的 相对性但是这感受是什么程度呢但教师提问为什么火车一会在上面一会在 下面的时候学生是很难讲出来参照物不同的我觉得只能让学生在活动情境中 体会到相对性就可以了不用加以总结

2、为什么上课讲得头头是道而作业却错误百出呢在教学前后的时候巩固 练习中动物游泳比赛有部分学生填了上下。说明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并没有 完全理解。而在楼层问题中学生的第几层的概念没有发展完善最高的一层有 部分学生会认为是第一层。特别~~~在谁的上面在谁的下面对学生来说也是 难点。

2、左右

教学反思: 当我问到“老师与学生都举起右手,为什么老师举起的与同学们的右手不一样”?有部分同学说“因为老师转过来了。” “因为你与我们面对面。”有的学生说得比较完整“因为老 师所对的方向变了,右手边也跟着变了,所以不一样”。也有的认为左手变成了右手。我就举着右手转动给学生看。为了训练这个环节。

我特意组织全班同学举着右手走楼梯。让孩子了解上下楼梯总是靠右 走。

使学生明白了“方向不同左右不同”的道理。从而突出难点。

三、1~5的认识和加减法1、1―――5的认识及书写

教学反思:刚入学的孩子上课习惯尚未形成,自控能力差需要有趣味性的学习方式。

让一年级的新生投入到数学活动中的关键是调动起他们的兴趣创造一个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情境。我利用坐火车旅游形式,将练习题串在一起

变枯燥的练习为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

在练习中通过用手指表示得数将式子列在自己的纸板上。

小组交流,抢答等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都得到需要的数学知识。习题的内容上选择有生活味的、学生熟悉的情景,可大大提高他们的兴趣。

比如点点人数,看看动物园,数数小蜜蜂,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注意、去思考。

从而让学生亲近数学、喜欢数学、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

2、比大小

教学反思:一年级小朋友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学习抽象数的大小时有一定困难。

教学时我先复习1-5各数,故意打乱数序,然后请学生上台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以建立学生初步的数感,让学生独立地将摆放凌乱的水果图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出谁多谁少。在这个基础上再来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的方法。

认识立体图形

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教师教学反思 篇6

一年级的练习册通常是在学校完成的,教师读题,学生完成。在一次自主测试练习中,有一道题目几乎让两个班的学生全军覆没。那是一道括线题,左边有7个胡萝卜,右边是一只小白兔推走了3个胡萝卜,问好打在括线下面。很明显这是一道求一共的加法题。但是做下来大部分的学生都把它做成了减法,原因很简单,小孩子的思维:推走了就要减去,所以用减法。在之前的看图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原来有多少,又来了多少,用加法:原来有多少,走了几个,用减法。碰到这道题时,他们同样采用了这种思维。在另一个班,教师发现了这一现象,及时对题目做了修正,情况明显好可很多。

走进广告世界(初中一年级) 篇7

广告引发了消费,促进了经济发展,也对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乃至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冲击,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如何评价广告的作用和影响,可谓众说纷纭。到底应该怎样看待广告呢?

基本活动

初步认识广告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广告”的定义是:向公众介绍商品、服务内容或文娱体育节目的一种宣传方式,一般借助报刊、电视、广播、招贴等形式进行。

说说看法,互相启发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广告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有人说:

广告是一种宣传工具,可以使人或物扬名;

广告是激发顾客或潜在顾客产生购买欲望,推销商(产)品的手段;

广告是一把双刃剑,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作用,有成功也有失败;

……

说说看,广告到底是什么,我们又是怎样认识的呢?

查阅资料,调查研究

1. 查阅。到图书馆或上网查询,了解广告的概念、类型及功能。

2. 收集。收集有关广告的法规和成功广告、违法广告的典型案例。

3. 调查。拟定一份调查表,了解公务员、商业营销人员、生产厂家、家庭主妇、广告设计人员、教师、医生等社会各界人士对广告的看法、态度、评论等。

4. 了解。到街头巷尾广泛收集广告画、广告语,了解广告宣传方式。走访广告制作者,熟悉广告设计的基本方法。

5. 评论。收集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中你所喜爱和不喜爱的广告各5则。有条件时,可将广告词及其伴音录制下来。

比较分析,相互交流

1. 交流。在小组或班级交流对广告的认识和看法,或者举办一场关于广告利弊的辩论赛。

2. 展示。展示收集的广告画、广告语。开阔思路,促进思考。

3. 评析。将展示的各类广告,依内容等不同的要素分为优、良、差、劣四级。将个人的评析结果填入表1;汇总全班的评析结果,评选优秀广告画、广告语和广告创意。

4. 研讨。举办“我喜欢的广告”研讨会,就大家喜欢的广告,从创意构思、画面设计、广告语言、音乐效果等方面进行研讨,指出其成功与不足。还可以与“我不喜欢的广告”作对比,谈谈对这些广告的改进思路,也可以对不喜欢的广告进行重新设计。

拓展与延伸

设计一则广告

广告,因服务对象不同,也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以组为单位,自主选择主题,设计一则广告。在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广告的认识。

设计任务与要求

设计任务(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设计一则公益广告(为公众利益服务、无偿使用的广告)。公益广告的主题可选为:保护森林、节约用水、义务献血、交通安全、爱惜粮食、尊师爱生等。

(2)设计一则商品广告(生产企业和经销商为推销其产【商】品所用的广告),如推销本人所喜爱的学习用具或服装的广告等。

设计要求(参考下图各案例,按要求进行设计):

(1)要有创意。创意就是要创造意境,要求别出心裁、独创一格。创意要有原创性和震撼性。原创性就是要求突破常规、出人意料、与众不同,是“自己”的创作。震撼性则要求能深入到消费者的内心深处,触及心灵和精神。

(2)广告的文字、字体、画面、色彩等要有艺术性。

(3)广告语要切题、简洁、通俗、易读和便于记忆。

交流与评比

广告设计完成后,尽可能组织交流与评比活动,形式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通过交流实现分享,吸取别人的意见,完善自己的创意,努力使自己的成果发挥应有的社会效益。

(1)展示各小组的作品并进行讨论、交流与评比。

(2)请优秀广告的设计者介绍广告的创意和设计思想。

(3)举办“优秀广告设计展”。

(4)将适用于学校的优秀广告画做成广告牌,挂在学校的适当地点。

(5)为适用的优秀广告语配音乐,在校园播放。

(6)为优秀商品做广告,为广告配词、配乐,尝试将该商品推向社会。

创新活动建议

虚假广告的危害及对策研究

阅读下面的文章,就文章中提出的问题,经过思考,提出对策、建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于1995年2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将对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广告业健康发展起到重大作用。从此,在我国对广告的管理有了法律依据。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广告业蓬勃发展,广告信息已进入千家万户,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商(产)品和服务信息。然而,广告的形象并不理想,不少人对广告有反感,持排斥态度。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广告夸大其词,令人难以置信;有些广告名曰创意,实则玩弄噱头,低级庸俗,叫人望而生厌;更严重的是利用广告推销假冒伪劣商(产)品,欺骗、误导、坑害消费者,严重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利用广告贬低竞争对手,搞不正当竞争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此外,广告活动中的广告主体、广告经营者和发布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不尽明确,各自的行为也缺乏规范,违法现象屡见不鲜,屡禁不止。凡此种种,都影响了广告在广大群众中的形象,损害了广告业的声誉和国家、群众的利益,干扰了社会主义市场的经济秩序和健康发展。

阅读了上面的文章,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吗?在我们当地是否也存在着如文中的虚假广告呢?

建议同学们就当前虚假广告的现象,进行调查和研究。

(1)上网搜索或查阅报纸书刊,收集虚假广告的典型案例。

(2)思考、分析虚假广告较多的商(产)品或行业的有关问题。

①虚假广告的表现形式如何?

②虚假广告的危害有哪些?

③虚假广告泛滥的原因是什么?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反思 篇8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反思

大寨小学刘洪星

◇一开始的时候,学生做口算题只是纯粹的计算,做的多了,有些会做的题目也会出现错误,这不是因为不会做,而是因为题做的多了,人变得有些麻木了。这时,如果还是一味的让学生做下去,只会起到反效果,增加学生的厌学心理。尤其是临近学期结束,期末考试的日子......一开始的时候,学生做口算题只是纯粹的计算,做的多了,有些会做的题目也会出现错误,这不是因为不会做,而是因为题做的多了,人变得有些麻木了。这时,如果还是一味的让学生做下去,只会起到反效果,增加学生的厌学心理。尤其是临近学期结束,期末考试的日子越来越近,学生做的试题也越来越多,这时,教师在练习题的选择上也要动一动脑筋,到底怎样才能让学生做的开心,又有练习的效果。大部分学生在做有情景图的题目时,表现出的兴趣都相对较浓厚,因为情景图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而且在学生看题时也能起到一个放松神经,缓解紧张情绪的作用。同时,在做练习的时候,一定要精炼,挑选有针对性的题目让学生做,适时的减轻学生以及我们老师的压力。

一年级数学《左右》教学反思 篇9

这一课是在学习了前后、上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有趣的具体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领会“左右”的意义。所以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左右”这个中心,遵循一年级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的特点,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学习。如:听口令做动作、学具操作、用眼观察、动脑思考、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课上所有学生都争着表演、体验,每个学生都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在教学本课难点“左右相对性”时,师生共同体会“方向相对,左右相反”,具有知识性、活动性和趣味性,成功的突破了教材的难点。

另外,我根据所教学这个班学生的实际经验和认知水平,把“前、后、左、右”的综合练习适当提前,在教学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10

爱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如果我们能尊重孩子的天性,将所学的数学知识用游戏的方法加以呈现,让学生自主参与,动一动、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势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教学的,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正确计算,感受退位减法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退位减法在生活中的作用。

作为一年级的孩子,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一、注重创设生活情境。

从学生回忆学习中常遇到的问题游开始,激趣引入,为学生提供富有情趣的具体情境,在具体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以最佳的思维状态投入学习。

二、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与对比。

探索退位减法之前,复习二十以内的退位减法、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引出两位数减两位数、减一位数甚至不够减的算式,通过对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建立知识间联系,逐步形成知识系统,同时突出本课学习的内容和难点。

三、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与优化。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操作、交流、讨论等活动,学生自主探索出多种算法,并从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在小结时强调:方法很多,也都是正确的,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算。用不同的方法同时算一算,还能帮助自己进检验对错,打开你们的智慧之窗。但在计算过程中我们要选用最简洁最熟练的方法,才能保证计算又快又对。

四、精心设计练习题。

用数字魔术区分数字之间的差别,用退位和不退位的计算对比,使学生明白退位减法十位要减一个十,不退位减法的十位不变。用计算题考验学生的计算能力,用改错题让学生知道哪些错误不能再犯,用思考题使学习形成梯度,做好扶优。这些练习既巩固了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设计中体现了趣味性、知识应用性、活动的开放性,还注重关注学生情感,体现团结合作、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精神。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是生活的需要,学好数学从点滴积累,获取更大的收获。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11

在学生初为学童时,要想让学生很好地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成功地在老师提供的自主选择算法与交流各自算法的时间与空间中进行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地体验算法的多样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要先引导,培养其合作交流意识,再养成合作交流习惯,从而形成交流能力。而且,这不是一次、两次课堂教学就可以完成的,它是要通过一定时间,并且要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坚持不懈地去尝试,让合作交流能力逐渐提高的过程。

针对这些,我在教学中首先利用了“跳绳”这一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发现,捕捉图中的数量信息,进行集体交流,探索“ 8”的加减法。学生在老师的提醒下,能够充分注意图中的数学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说出算式。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一年级学生年龄小,通过学习“7”的加减法所具有的认知水平使有一部分学生能不看图就直接说出算式,这时老师应该肯定学生,在肯定的基础上再要求学生说出算式的由来,把学生自然拉回到图上来,让能说出由来的学生向其他学生做出提示。例如说:4+4=8,让学生解释两个4分别表示什么?合起来又表示什么?通过一个学生的解释给予其他学生提示,明白两个4分别表示4个男生,4个女生,合起来是一共有8个人,从而也能独立写出算式。

学习了8的加减法,课堂进入了9的加减法探索阶段。最初,我设想学生能通过探索8的加减法获取学习方法,这时去自主合作交流探索9的加减法,会很顺利,结果发现:

1、学生没有这个理解能力,到底怎么涂不知道;

2、涂的时候学生受书上已涂一个的影响,自己涂的时候把这一个排开了,很容易得出的仍然是8的加减法算式;

3、学生口头交流能力有限,讨论活动显得不激烈。发现问题之后,我赶快拿着教材给大家做了示范,学生通过观察我的涂色过程,进行集体讨论再提出问题,得出了一组9的加减法算式,然后我再要求学生进行同桌讨论,并要求学生涂得和我不一样,写出不同的算式。这样学生才顺利地进行了合作学习活动。看来对于低年级学生的交流意识及能力的培养不是一引就能够完成的,而是要一引二引,多次的引导,多次地进行交流活动,学生才能具有一定的合作学习意识和交流能力,要让学生具有主动、积极、正确地交流能力是需要一定时间的。

要想让学生建立起合作学习的意识,学会交流方法,更重要的当然是激发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兴趣,要让学生愿意主动交流。所以教师要在预设中花费不少的功夫,组织好数学游戏,数学故事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学习兴趣盎然是一个好举措。在本课教学中我利用小动物们“凑成9”的游戏和猪八戒吃西瓜的数学故事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新知,利用生动活泼的数字形象和可爱的卡通形象制成教具,组织好游戏和讲故事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交流解决数学问题,把加减法的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另外,想让学生学会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养成合作交流的习惯,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总结,通过评价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来鼓励学生运用这种学习方法。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12

1、学生的口算能力还要继续加强,提高准确度。

2、在看题目和理解题意上要多下功夫,尽量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答题。

3、在巩固练习上多下功夫、补充练习,让学生尽快适应,掌握知识。

4、在教学中,有意识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5、在教学中,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针对学生分析理解能力较差的实际情况,要在今后的教学应用中培养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中。教育他们要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7、对学困生积极和家长联系,多开小灶,让学习好的学生辅导,促使他们不断提高。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 篇13

代娜

“找规律”是根据课程标准改革理念新增加的内容,主要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本节课是“找规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是介绍一些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规律的意识,为进一步学习有关数的排列规律做好准备。新教材对这部分知识的编排,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从联欢会装饰物有规律的排列现象,引出图形排列的一些简单规律,使学生感受生活应用的广泛性,同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本节课采取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小组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

1、例

2、例3是最简单的图形的变化规律,例4是简单的图形的变化规律。基于这两部分内容比较接近,固安排在一节课内教学。

为了让学生自然地接触新知识,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导入环节。我设计了一个宝箱里面装了很多宝珠,有三串漏出来了,让学生猜一猜下一个肯能是什么颜色的宝珠。这时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猜第一串很容易,第二串和第三串就有些难。引导学生认识有规律和无规律。这时在一大部分学生的心中对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再通过学生用学具动手摆一摆中,把自己喜欢的规律摆出来。老师用学生摆出来的规律来教学,让学生的思维有了一个提升。最后通过书上主题图给学生一个巩固练习的机会。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我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我充当一个参与者和组织者,让学生通过讨论、猜测、动手摆一摆、涂色等活动,自己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在教学最后,我把知识进行了拓展,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一些规律,学生都纷纷举出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通过举例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规律无处不在,因为有了规律,我们的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会发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这节课,我和同学们融为一体,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内容安排较多,所以有些环节仓促而过,并且减少了学生的回答次数。有些孩子在动手环节,只注重了自己手中的东西,没有听见老师在说些什么。在控制学生的时候没有做到收放自如,没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回到教学问题上,在教学中的数学语言不精练,让很多学生不能培养良好的数学素养。

上一篇:大型集团公司周年庆典下一篇:(七年级)家长培训心得体会--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