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反思

2024-09-28

一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反思(共18篇)

一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反思 篇1

《去游乐园》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米,建立“1米”的空间表象,了解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能够估测和测量周围物体的长度,能选择合适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通过教学自认为有以下几方面是值得借鉴的:

1、创设实际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标》中指出:在教学中,要加强现实生活与课堂教学的联系。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新课伊始,我首先创设了学生熟悉的“坐公交车,超过1米要买票”的情景,设置了“1米到底有多高呢?”这一悬念,激起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2、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为了让学生体会学习“米”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举例说一说在生活中你还在哪儿见过“米”,学生说出了自己的身高是1米多,体育课中的跑步距离,学校跑道长等,引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体会“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安排大量的测量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多方面地理解和体验长度单位。

当学生建立了“米”的概念后,为了让学生多方面地理解和体验1米的长度,我安排了大量的测量活动,让学生测量讲桌的高,测量教室门的高度(学校教室的门高是2米)等,来加深学生对1米长度的印象。

一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反思 篇2

一、非负数到有理数

从小学里所学的数 (非负数) 到有理数是一次大的转折, 动摇了学生在小学建立的许多概念和经验, 容易使学生感到困惑和怀疑.由于负数的引入, 带来的绝对值的概念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有理数运算中的符号法则, 成了学生最易错的问题.如何让学生把有理数和小学里的算术数统一起来, 是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抓住以下几点:

1. 认识引进负数的必要性

小学阶段学生对零上5℃和零下5℃, 运进20吨和运出30吨的理解已很明确了, 这里除了用数字表示外还要用语言来区别相反意义.如何用一个数把它的意义全面表示出来呢?若取一个量的基准为“0”, 并规定其中一种意义的量为正, 与之相反意义的量就为负, 用“+”表示正, “-”表示负.再如, 小学里学过的简易方程, 小学里就会求解, 但有办法求解吗?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领会到还有算术数不能解决的问题, 而要引进新数, 从而让他们心理上认同引进负数的必要性, 再结合实际, 多举具有相反数意义的事例, 帮助学生加深对符号意义的理解.

2. 重新认识“0”

小学里, 0是最小的数, 0表示没有.这种认识学生已掌握得很牢固.要想改变学生对“0”的记忆已非常困难.“0℃不是没有温度”这个事例很能说明问题, 以此为基础得出0不是最小的有理数也不是表示没有, 在相反数、绝对值、倒数等的教学中突出“0”的特殊性, 重视对非负数、非正数的理解, 以达到学生对“0”的重新认识.

3. 注意数形结合

正确理解数轴概念是理解相反数、绝对值、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有理数的运算法则的关键.教学中要运用数轴, 让学生主动参与, 通过具体的模型感知, 逐步抽象出来.在利用数轴得出有理数的运算规律的基础上, 让学生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分两步:小学里学过算术数的运算, 加上符号法则.要特别注意先定结果的符号, 再定结果的绝对值.

二、数到字母

字母表示数是在小学数的概念基础上更高一层次的抽象, 是数学思维上的一次飞跃.字母是表示数的, 但又不表示一个具体的数, 这正是七年级学生的思维困难之处, 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

字母表示数简明扼要地表达数量间的关系, 是对具体数据的抽象和概括, 可以更方便地解决问题.从小学里学过的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入手:如等.用一些字母表示数的实例降低学习的难度, 让学生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目的, 感知代数的本质.

2. 加深对字母的认识

首先弄清符号“-”的三种作用. (1) 表示运算符号, 如2-5; (2) 表示性质符号, 如-2; (3) 表示一个数的相反数, 如- (-3) ;再弄清字母a表示一个有理数, 字母a可以是一个正数、负数, 也可以是零.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a, -a的意义.

三、算术法到代数法

苏教版七年级第四章一元一次方程教材分为三部分.从问题到解方程, 解一元一次方程, 用方程解应用题, 教材安排非常合理, 有效地分散了难点, 也有利于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小学解应用题是把某知识量放在特殊位置, 设法通过该量求出未知量, 而中学则要求把未知量与已知量放在同等位置, 寻找各个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通过方程求解.小学算术讲究逆推思维, 强调套类型.中学讲究顺向推展, 灵活运用.学生初学时, 习惯于小学算术的思维定势, 对代数法不适应, 简易方程的应用, 虽然在小学里也学过, 但相对而言, 是零散的、具体的, 而中学则是抽象的, 理论化的, 更科学、更完整.在教学中应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1. 有针对性的进行比较

尊重实际, 要肯定算术解法的合理性.在初学时, 允许学生用算术法或代数法解题, 不急于求成.教学中, 注意比较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体会代数法的优越性.例如, 比一个数的2倍小1的数是13, 求这个数.算术解法是列式 (13+1) ÷2.代数解法则是:设这个数为x, 列方程2x-1=13.再请学生说出各自的解题依据, 明显地感到算术方法不方便解题.

2. 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参与读题、审题、提炼相等关系、列方程、解方程的过程, 通过实践归纳类型, 培养学生独立解题时读题和审题的针对性、准确性, 不断提高解题能力.

一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反思 篇3

成功之处:

一、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所以,我一直在思索,怎样从一上课就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马上处于振奋状态呢?于是,我利用课件,伴着音乐欣赏各种各样的表,学生非常感兴趣。学生看到各式各样的钟表发出惊喜的叫声,露出喜悦的神情,通过听觉、视觉走进钟表的世界,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二、抓住学生年龄特征,整节课以玩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充分利用好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学具小闹钟,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 能力。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

三、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围绕问题畅所欲言,这样,同学间也有了相互学习的机会。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演示,并伴有声响和颜色的变换,能较好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在仔细观察钟表后,学生发现钟面上有12个数字宝宝,12大格,还有长针和短针。于是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演示,并伴有声响和颜色的变换,较好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我没有到此收兵,乘机追问:“关于钟表的知识,你还知道那些?”我的话音刚落,学生们就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我知道我家钟表的后面有好几个钮,可以开时、定时的”;“我知道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钟。”;“我知道表上除了有分针、时针外,还有秒针。秒针转一圈,分针走一点”……

本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一、由于我对新课程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刻,仅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会看、会写钟表和电子表上整时的时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这样显然是不够的,数学学习的目的不应该是学生“经验”简单的在再现和累积。

二、由于学生不是经常训练操作实践的活动,所以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是很听老师的指挥,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差,从动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语言文学表達出来,学生都无所适从。例如,认识哪个是时针,哪个是分针时,让学生分辨时不够深入,没有让学生放开说,师有代说的地方。再例如:你是怎样知道是8时的,指名说拨钟的方法等等,学生语言组织有问题。

三、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不够,让学生猜是什么时刻,虽然也请学生交流讨论,但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没有独立思考和观察,就急于和小组内同学去说,有的甚至在玩。结果既没观察清楚,交流的效果也不好。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4

1、数一数

教学反思:

“数一数”一课时一年级学生入学学习数学的第一课。为了使学生了解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我一上课就运用了轻松的谈话方式唤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生动有趣的数数活动吸引刚刚走入课堂的学生和其注意力。

激发学生兴趣。学生们兴致勃勃地数了生动活泼的主题图中的事物再抽象出数。

然后再回到数数活动中进行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发现许多学生没入学前就会数数,情境图中的数数难不住这些学生们。但也有出现个别学生数错的情况。

2、比多少

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课时要重点利用教材情境图,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通过摆一摆、数一数、比一比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学会比较物体的多少。重点学会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在教学中有令人欣喜的地方如在学习“同样多”是学生的观察能力真令人佩服。课上学生除了说“小兔和萝卜同样多

小猪和苹果同样多。。。”还观察到“桥和房子同样多”。

位置

1、上、下、前、后

教学反思

“上下”和“前后”的位置关系:一般学生在6岁时就能完全正确地辨别。可能很多老师都能会觉得,既然学生在生活照都经常接触应该懂得了。

儿童认识空间方位的顺序是先“上、下”再“前、后”最后是“左、右”。

根据研究,儿童在掌握空间方位的过程中,首先把不同的方位与自己身体的一定部分相对应,建立起以下联系,上边是头,下边是脚,前面是脸,后面是背。

左面是左手,右面是右手。一般学生在6岁以前就能完全正确辨认“上、下”、“前、后”但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辨别并未发展完善。因此对于“上、下”、“前、后”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从自身为中心过渡到以自然为标志为中心进行辨认。

这节课的教学我主要设置了三个任务

1、认识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

2、学会用上下前后完整地表达事物的位置关系

3、体会上下前后位置 的相对而体会相对性是这节课的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整堂课很流畅但是总感觉这堂课还是欠缺火候孩子 们的积极性虽然高却表现得有些浮躁。首先谈一谈这节课我的两点做法

一、游戏为主强化主题。

在教学设计中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创设了 一系列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情景在教学上下的时候设置了指一指游戏 问学生鼻子的上面是什么让学生指一指在教学前后的时候又让学生排队 激情引趣烘托气氛让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手、动口又 动脑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 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理念。

二、来源生活用于生活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植根于现实”学习数 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使学 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如如教学上下的时候出示大桥 的情景同时让学生看看教室的上面是什么教室的下面是什么当有学生说出 有垃圾的时候又可以进行讲卫生的教育。教学前后通过排队的情境既能让 学生感受到前后的相对性又能进行社会公德教育。

但是这节课虽然学生说得很好讲的流畅学的欢快却也有很多不如意的地 方

1、参照物的概念要讲吗在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上要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位置的 相对性但是这感受是什么程度呢但教师提问为什么火车一会在上面一会在 下面的时候学生是很难讲出来参照物不同的我觉得只能让学生在活动情境中 体会到相对性就可以了不用加以总结

2、为什么上课讲得头头是道而作业却错误百出呢在教学前后的时候巩固 练习中动物游泳比赛有部分学生填了上下。说明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并没有 完全理解。而在楼层问题中学生的第几层的概念没有发展完善最高的一层有 部分学生会认为是第一层。特别~~~在谁的上面在谁的下面对学生来说也是 难点。

2、左右

教学反思: 当我问到“老师与学生都举起右手,为什么老师举起的与同学们的右手不一样”?有部分同学说“因为老师转过来了。” “因为你与我们面对面。”有的学生说得比较完整“因为老 师所对的方向变了,右手边也跟着变了,所以不一样”。也有的认为左手变成了右手。我就举着右手转动给学生看。为了训练这个环节。

我特意组织全班同学举着右手走楼梯。让孩子了解上下楼梯总是靠右 走。

使学生明白了“方向不同左右不同”的道理。从而突出难点。

三、1~5的认识和加减法1、1―――5的认识及书写

教学反思:刚入学的孩子上课习惯尚未形成,自控能力差需要有趣味性的学习方式。

让一年级的新生投入到数学活动中的关键是调动起他们的兴趣创造一个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情境。我利用坐火车旅游形式,将练习题串在一起

变枯燥的练习为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

在练习中通过用手指表示得数将式子列在自己的纸板上。

小组交流,抢答等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都得到需要的数学知识。习题的内容上选择有生活味的、学生熟悉的情景,可大大提高他们的兴趣。

比如点点人数,看看动物园,数数小蜜蜂,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注意、去思考。

从而让学生亲近数学、喜欢数学、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

2、比大小

教学反思:一年级小朋友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学习抽象数的大小时有一定困难。

教学时我先复习1-5各数,故意打乱数序,然后请学生上台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以建立学生初步的数感,让学生独立地将摆放凌乱的水果图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出谁多谁少。在这个基础上再来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的方法。

认识立体图形

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教师教学反思 篇5

一年级的练习册通常是在学校完成的,教师读题,学生完成。在一次自主测试练习中,有一道题目几乎让两个班的学生全军覆没。那是一道括线题,左边有7个胡萝卜,右边是一只小白兔推走了3个胡萝卜,问好打在括线下面。很明显这是一道求一共的加法题。但是做下来大部分的学生都把它做成了减法,原因很简单,小孩子的思维:推走了就要减去,所以用减法。在之前的看图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原来有多少,又来了多少,用加法:原来有多少,走了几个,用减法。碰到这道题时,他们同样采用了这种思维。在另一个班,教师发现了这一现象,及时对题目做了修正,情况明显好可很多。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反思 篇6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反思

大寨小学刘洪星

◇一开始的时候,学生做口算题只是纯粹的计算,做的多了,有些会做的题目也会出现错误,这不是因为不会做,而是因为题做的多了,人变得有些麻木了。这时,如果还是一味的让学生做下去,只会起到反效果,增加学生的厌学心理。尤其是临近学期结束,期末考试的日子......一开始的时候,学生做口算题只是纯粹的计算,做的多了,有些会做的题目也会出现错误,这不是因为不会做,而是因为题做的多了,人变得有些麻木了。这时,如果还是一味的让学生做下去,只会起到反效果,增加学生的厌学心理。尤其是临近学期结束,期末考试的日子越来越近,学生做的试题也越来越多,这时,教师在练习题的选择上也要动一动脑筋,到底怎样才能让学生做的开心,又有练习的效果。大部分学生在做有情景图的题目时,表现出的兴趣都相对较浓厚,因为情景图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而且在学生看题时也能起到一个放松神经,缓解紧张情绪的作用。同时,在做练习的时候,一定要精炼,挑选有针对性的题目让学生做,适时的减轻学生以及我们老师的压力。

一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反思 篇7

———约翰·杜威

教育能传递人类积累的经验, 丰富人类经验的内容, 增强经验指导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从而把社会生活维系和发展起来。广义地讲, 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人接触、相互影响, 逐步扩大和改进经验, 形成道德品质和习得知识技能, 就是教育。新学期, 按照“课程标准”中的要求, “识字写字”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 词串识字更是教学任务的第一步。

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仅仅是几组词语, 但排列整齐、意义上有联系、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教学设计新颖多样且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教起来却并不轻松。但是, 第一个单元的教学围绕识写词串展开, 一个单元的词串教学进行下来, 伴随着孩子们的成长, 我感受最深的是低年级孩子们的语文素养有了很大的飞跃, 课堂上思维活跃, 想象能力、朗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大大提高, 我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颇有成就感。

在教学过程中, 我习惯于运用多媒体教学, 将自己游玩的一些照片, 有意识地给孩子们看, 一起分享快乐。快乐之余, 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们识字、表达的能力。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师将自己的生活感悟、生活回味和孩子们分享也是很好的教学手段。

在《识字2》第二课时的教学伊始, 我和孩子们一起欣赏了几张我在各地旅游时的照片。孩子们很羡慕, 一直追问我:“这是什么地方?真美啊, 下次我也要去玩!”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我笑着看看他们说:“孩子们, 让我们跟着书中的小导游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广西桂林山水, 那里的景色也十分美丽, 你们想去看看吗?”话音未落, 37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紧紧地盯着大屏幕, 小身板坐得笔直, 齐声回答:“想!”美好的一课拉开了序幕。

在备课的过程中, 我仔细观察了教材中的插图, 本篇插图色彩鲜艳清晰, 大篇幅的山水画给人强烈的视觉震撼。另外三幅小的插图分别展示了桂林最有特色千姿百袋、惟妙惟肖的山峰, 以及具有独特民族风貌壮乡人对歌的场景。看完照片我指导孩子们回到课本上, 细致看图, 问他们在图上看到了些什么?孩子们纷纷举起小手, 用完整清晰的话语表述出了图中的景物。观察插图, 培养孩子们细致观察图画的好习惯, 此时相机鼓励孩子畅所欲言, 爱上自我表达。

这时, 几位去过桂林的孩子都不甘寂寞, 绘声绘色地为大家介绍了桂林很多的景色。如游览过漓江清澈见底的水, 看见一座像大象一样的山, 还有跟着爸爸妈妈一起在竹筏上漂流, 等等。听了同伴们的介绍, 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更高了。他们纷纷举起小手, 表达看完图后自己的感受。而陈西恩同学的感受, 让我印象最深。她说:“我看到了图中的倒影。”“你能告诉大家你看见了哪些景物的倒影吗?”她说:“只有水特别清的时候我们才能看见倒影, 我在清澈见底的碧波上看到了秀峰的倒影, 就像有两个世界。水上一个世界, 水下一个世界!”此时, 孩子们情不自禁地为她鼓掌。有了好的榜样, 词儿自然就能读好了。我鼓励孩子:“你们说得这么好, 能读得更好吗?”伴随着轻音乐, 孩子们陶醉在桂林美丽的山水画卷中, 一边读着词语, 一边用心细致地感悟着中国文字的魅力。词语读得更好了, 话也说得更加连贯流畅。书本里一个个凝固的词语被孩子们优美的朗读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仿佛跳跃到了一幅幅秀美的风景图画中。这一节课, 我和孩子们一起享受了美景、美词, 插上想象的翅膀, 和着动人的语言, 向着美好的方向翱翔。

在第一单元的《识字1》教学过程中, 我与孩子们一同分享了我国传统的风俗和习俗。民俗知识与语言的完美结合, 让孩子们兴致盎然。他们谈论着自己在节日里与家人、伙伴们一起玩耍着丰富多彩的游戏, 仿佛也把我带回了童年时代。在理解的基础上的深层次朗读, 不仅夯实了基础, 而且韵文读出了韵味、读出了甘甜。

又如《识字4》中的词串, 孩子们找到了自学的方法, 也是我之前有意引导的方法———借助书本中的插图, 将词与图有效地结合起来进行理解, 比起死记硬背, 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们还学会了自己利用字形分析生字、理解词义, 如“晴空、温暖、晾晒”都有日字旁, 因此一定和太阳有关;“眼睛、瞄准、眺望”都和眼睛有关;“东海、黄河、长江”一定和水流、江河有关, 等等。课堂此时成为了学生自学自悟的乐园, 孩子们积极思索, 探寻出了一条又一条学习词串的捷径。而我不仅轻松教学, 内心还充满了自豪和满足。我相信, 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 孩子们习得的知识, 记忆会更加深刻牢固。枯燥的授课变成了表达自己、心与心碰撞的平台, 每个孩子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片快乐的天地。

小学数学四年级四则运算教学反思 篇8

小学生年龄较小,有其独特的年龄段的特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都是教给学生“先算什么法则”“再算什么法则”等,然后让学生进行机械的练习,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保证了学生的做题量和对数学题的熟练度,但是长期的机械练习,会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情绪。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

一、充分利用课本教材

有很多教师在课前备课的时候,往往为了让课堂看起来充分,内容丰富,会找很多的课外内容,其实完全没有必要,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课本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充分利用课本教材生动的教材内容,既能够立足于课本,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练习,又能够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知识点的学习。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四则运算的运算法则,然后教师进行教学,这样经过独立思考练习,能够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学习的能力,还能够在教师进行授课的时候加深知识点的印象。教师进行四则运算教学的时候,不能脱离课本,也需要以课本教材内容为基础。

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

现在,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进行改革调整,强调将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也要注重将课堂学习的主权放到学生的手里。小学生虽然年纪小,但是也需要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处在小学年龄阶段,正是教师可以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时候。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四则运算是需要学生掌握了运算法则后能够熟练的应用,即使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再多的题练习,也比不上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自主练习掌握得更加透彻。所以,在四则运算这一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进行完小学数学四则运算教学后能够及时进行反思,反思出自己在课堂教学上的不足,然后在下一节数学课及时改正,这样教师才能够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能力和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徐颖.如何处理好“脚踏两只船”:浅谈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的教学[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5).

一年级数学《左右》教学反思 篇9

这一课是在学习了前后、上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有趣的具体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领会“左右”的意义。所以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左右”这个中心,遵循一年级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的特点,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学习。如:听口令做动作、学具操作、用眼观察、动脑思考、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课上所有学生都争着表演、体验,每个学生都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在教学本课难点“左右相对性”时,师生共同体会“方向相对,左右相反”,具有知识性、活动性和趣味性,成功的突破了教材的难点。

另外,我根据所教学这个班学生的实际经验和认知水平,把“前、后、左、右”的综合练习适当提前,在教学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10

爱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如果我们能尊重孩子的天性,将所学的数学知识用游戏的方法加以呈现,让学生自主参与,动一动、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势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教学的,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正确计算,感受退位减法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退位减法在生活中的作用。

作为一年级的孩子,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一、注重创设生活情境。

从学生回忆学习中常遇到的问题游开始,激趣引入,为学生提供富有情趣的具体情境,在具体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以最佳的思维状态投入学习。

二、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与对比。

探索退位减法之前,复习二十以内的退位减法、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引出两位数减两位数、减一位数甚至不够减的算式,通过对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建立知识间联系,逐步形成知识系统,同时突出本课学习的内容和难点。

三、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与优化。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操作、交流、讨论等活动,学生自主探索出多种算法,并从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在小结时强调:方法很多,也都是正确的,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算。用不同的方法同时算一算,还能帮助自己进检验对错,打开你们的智慧之窗。但在计算过程中我们要选用最简洁最熟练的方法,才能保证计算又快又对。

四、精心设计练习题。

用数字魔术区分数字之间的差别,用退位和不退位的计算对比,使学生明白退位减法十位要减一个十,不退位减法的十位不变。用计算题考验学生的计算能力,用改错题让学生知道哪些错误不能再犯,用思考题使学习形成梯度,做好扶优。这些练习既巩固了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设计中体现了趣味性、知识应用性、活动的开放性,还注重关注学生情感,体现团结合作、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精神。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是生活的需要,学好数学从点滴积累,获取更大的收获。

一年级数学快乐教学的运用 篇11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教给学生学科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所以我们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上,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注重学生独立性、互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的培养。一年级的学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阶段,学习文化知识,但他们仍沉浸在童话故事里,脑袋里想象着童话人物的活动。我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常把书上的数学知识与童话故事联系起来,编成一个个游戏或者故事去引起他们的注意,让学生主动去听,去想,去演,去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新课程标准》给老师的教学建议中指出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体验中理解数学”,很显然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与浓厚的学习氛围,是学好数学的保障。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爱听故事、爱玩游戏是他们的天性,也能从中不断地接受新的知识。但怎样才能让孩子在快乐的情境中获得知识呢?针对每节课不同的学习内容,我编排设计了很多不同的故事、游戏。

例如:教学《8的分与合》这一课,我用一个故事引入,有一天,兔妈妈拔回来了8个萝卜,小白兔和小灰兔可开心了,正准备美美地吃上一顿,这时兔妈妈给他们出了一道题,要他们先把这8个萝卜分成两堆,分好了才能吃。这可把两只小兔子难住了,急的直转悠,怎么分呢?小朋友你们能帮帮小白兔和小灰兔分—分吗?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积极性很高,谁都想帮助小白兔和小灰兔。教师及时加以引导,学生很快地找全了8的几种分与合的情况。这样的引入增加了教学的诱因,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学习。

二、游戏活动,轻松学习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因此我在教学中,针对教材本身特点和一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采用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来组织教学,就会掀起课堂的小高潮,课堂生动有趣,从而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我在教学《认识元、角、分》时,在课堂上开展“说数拿钱”的游戏。我拿着一张1元的人民币,对学生说:“我拿着一张人民币,请问这张人民币的面值是多少?”学生齐声回答说:“这张人民币的面值是1元。”接着我说人民币的面值,让学生拿出相对应的人民币,并把它举起来。经过几轮师生之间的活动,让学生懂得游戏规则,然后生生之间再做。这样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中游戏,既能过区分出人民的面值是多少,找出正确的人民币。还可以在游戏中比比谁找的最快,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这样的游戏使学生从所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学习数学知识,学得轻松愉快。

适当巧用游戏于课堂教学中,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动手操作,做思结合

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之一是活泼好动,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可以丰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时,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内容,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比看教师摆,画,听教师讲解获得的知识牢固得多,既能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提高了运用知识的能力。小学数学快乐教学,改变了数学枯燥、难学的状态,让数学课成了“人性的数学”。这种教学法浸润着人文色彩、负载着精神使命、流溢着生命动感,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都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此可以看出“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让学生在合作交流,小组讨论中感受学习的乐趣。通过与同伴一起实验、观察、猜测、推理、交流和验证等活动,让学生获得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分享成功的喜悦。

例如:在教学《5以内的加法》时,我大胆地把教材中练习题作了变动。把它们设计成学生熟悉的富有生活情趣的情境,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在教学例题后,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课前在每个小组里放一张算式磁铁卡片)现在小兔子有一些信想寄给大森林里的小伙伴们,分别要寄往2号邮筒,3号邮筒,4号邮筒,5号邮筒。(黑板上出示2号邮筒,3号邮筒,4号邮筒,5号邮筒磁铁卡片)小朋友们你们能帮小兔子这个忙吗?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将算式磁铁卡片贴在黑板上。这样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既巩固了知识,又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一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反思 篇12

一、制定合理分组的标准

在学习小组分组时, 我把学生大体的划分成“四大类”:优秀、良好、一般、较差, 然后把全班学生按照一个优秀、一个良好、一个一般和一个较差分成了前后桌4个人的合作小组, 并每组派1名学习成绩较好、口头表达能力较强、合作意识较领先的学生担任组长。要求4个人之间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取长补短, 尽量成为最佳组合。在同桌的搭配上尽量避免性格、思维方面悬殊太大的现象, 这样在合作学习的时候, 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以好带差, 让学生去影响学生。孩子的思维方式、语言表达方式是相通的, 它们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要比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容易实现的多。另外, 我还利用小孩子争强好胜的心理, 开展公平竞争, 在学习中谁敢说敢做进步较快, 我就根据实际, 奖励小奖品或者适当更换组长, 让学生人人树立“只要我努力也有机会当组长”的意识。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 培养学生说的习惯。

(1) 让学生有敢说的勇气。班级里, 总有那么一些胆大敢说的孩子, 也不乏胆小怕言的学生。针对实际, 我时时以敢说者带动、激励怕言者。教学中, 对于那些爱探索、肯带头的学生, 我都给予及时的表扬:你回答问题时声音真响亮;你真爱动脑筋;你说的棒极了等等。对于那些不善于发言、怕发言的学生给予期待的眼神、鼓励的目光, 并加以适当的点拔、适时的引导, 增强他们说的勇气和信心, 只要他们能开口, 哪怕声音再轻说得再离谱, 我也会以鼓励的口吻对待, 让他们感到自己也能说, 即使说错也没关系。当敢说者发表了自己的想法后, 我把复述、模仿的机会让给怕发言者, 并给予鼓励:“你也说的很好。”以此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 让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完整。一年级学生, 知识面窄, 语言贫乏, 尤其是数学语言更难以正确表达, 他们往往能够想到、做到, 但不一定能正确表达出来, 根据这一特点, 我总是把枯燥的数学知识放到一定的数学情境之中, 让学生边操作边表达, 循序渐进, 把话说清楚、说完整。如在教“8加几”时, 我创设了小朋友感兴趣的“小猴卖桃子”的情境:10个一盒装的盒子里有8个桃子, 盒外有4个桃子。要求小朋友帮小猴算一算, 一共有几个桃子?借助这一情境, 我分“三个层次”训练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完整。第一层次, 让学生借助学具边操作边表达:从盒外的4个桃子中拿出2个桃子放进盒子, 盒里的8个桃子添上2个凑成10个, 10个加盒外2个得12个。第二层次, 教师根据学生形象思维的过程, 设计好板书, 为学生提供思维图式, 让学生看着思维图式, 清楚完整地表达计算过程。第三层次, 脱离各种模式, 借助表象进行思维, 让学生看到8+4就能说出计算过程和得数。

2. 培养学生听的习惯。

(1) 让学生听清听懂老师的要求。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 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感受与兴趣。教学中要让他们听清听懂老师的要求, 就要善于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素材。如教学“数一数”时, 我引导学生观察书上的主题图, 欢快、温馨、富有童趣的画面带给学生对幼儿生活的美好回忆, 更是对多彩的小学生活的热切向往。此时此刻, 学生对于老师的要求“观察图上是什么地方?有些什么?数出图中人或各类物体的数量”听得既清楚又明了, 于是他们就兴趣盎然地说开了、数开了:这是儿童乐园, 有1个滑梯、2个秋千、3只木马、4架飞机……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数学素材, 努力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有利于学生听清听懂老师的要求。 (2) 让学生专注倾听其他人的讲话。“失败是成功之母”。一次小小的成功不定能激活一个人潜在的巨大自信, 使他上课时更能专注地倾听他人的讲话。如在教学“数20以内的数”时, 我让学生各自数一数, 桌上一共有几根小棒?当学生不约而同报出20根后, 我又说你是怎样数的?谁来说给大家听听?被我请到的第一位学生站起来, 一根一根地数到了20根。我又问谁还有不同的数法吗?这时我看到了一张充满自信的脸举起了稚嫩的手, 他站起来说出了触动大家心弦的数法:我是两根两根数到20根的。受他的启发, 4根4根、5根5根等数法顿然而生。我不失时机地称赞道:“专心听他人的讲话, 就能想出不同的方法, 更好的方法, 真棒!”

3. 培养学生评析的习惯。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知识背景和思考方式, 一年级儿童同样如此。教学中, 教师除了培养学生说、听的习惯, 还要努力培养学生评析的习惯, 让学生在认真审视其它同学的思维过程中正确作出判断, 并对照自己的思维过程, 学习他人之长处, 修正自己的错误、不足, 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就“几和第几”的教学, 我出了一道开放题, 让学生戴上图形头饰, 站成△○□☆●▲的图形, 你认为☆在第几个?第一位同学说:我认为☆在第4个;第二位说:☆在第3个。有一部分同学根据自己的思维判断, 肯定了第一位同学的说法;也有一部分同学肯定了第二位同学的说法, 其间也出现了两种都同意或都不同意的学生, 他们认为从左往右数☆在第4个, 从右往左数, ☆在第3个。在评析和判断中, 学生们找到了正确的答案。

三、培养动手操作的习惯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 学习数学知识同样也离不开实践操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操作习惯, 培养学生善于动手的习惯。新教材许多数学知识都是要求通过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拆一拆等动手实践后理解和掌握的,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动手操作实践。如在学习“认识图形”时, 让学生先找来各种物体, 有肥皂盒、牙膏盒、红领巾……然后在纸上画出物体的一个面, 再把画完的图形放到一起, 集体给他们分分类, 观察每一类图形的特点。学生在找一找、画一画、分一分中感悟到了图形的不同, 既认识了图形, 学到了分类知识, 又培养了动手操作的习惯。

四、培养群体合作的习惯

1. 培养组内学生共同探究的习惯。

新课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共同探究, 展开讨论, 各抒己见, 实现信息在群体间的多向交流, 让学生尝试到合作的乐趣。以“十几减9”教学为例, 课上我为每个学生准备了一套学具 (盒内10个桃、盒外3个桃) , 让学生先独立操作, 自主探究, 怎样从13个桃中拿掉9个桃, 要求边操作边轻声讲述过程。在此基础上, 我再让学生进行组内交流, 不同的思考方法尽显各组。有的说, 我是一个一个地减, 最后还剩4个;有的说, 我是先从一盒10个桃中拿掉9个, 再把盒内剩下的1个和盒外3个合起来得4个;有的说, 我是先拿去了盒外的3个, 再拿去盒内的6个, 还剩4个;还有的说, 我是想9加4等于13, 所以13减9等于4。共同探究, 使学生了解多种算法, 面对这些算式, 我一一加以了肯定。随后, 我让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12-9=□, 16-9=□。通过对学生所选算法的统计, 得出大多数学生“做减想加”的算法, 达到了算法多样化与算法最优化的结合。

2. 培养组际学生相互竞争的习惯。

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 培养竞争习惯, 既能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 也促进了组与组学生之间的比、学、赶、超。如在教学“十几减九”时, 我创设了一个组际相互竞争的氛围, 让学生观察下列算式:

从这9个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秘密?小组交流, 比一比, 哪一组发现的秘密多?老师的话音刚落, 情绪高涨的各组同学已围在一起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有的说, 发现减号后面的数和等号后面的数合起来正好是减号前面的数;有的说, 当减号后面的数都是9时, 减号前面的数越来越大, 得数也就越来越大, 减号前面的数越来越小, 得数也越来越小;有的说, 把减号前面这个数的十位上的1和个位上的数加起来, 就是减去9的得数。竞争给学生的思维带来了活力, 通过合作探秘, 同学们从中了解了有趣的规律, 同时也促进了创新热情和创新意识。

五、延伸拓展合作空间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13

在学生初为学童时,要想让学生很好地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成功地在老师提供的自主选择算法与交流各自算法的时间与空间中进行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地体验算法的多样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要先引导,培养其合作交流意识,再养成合作交流习惯,从而形成交流能力。而且,这不是一次、两次课堂教学就可以完成的,它是要通过一定时间,并且要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坚持不懈地去尝试,让合作交流能力逐渐提高的过程。

针对这些,我在教学中首先利用了“跳绳”这一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发现,捕捉图中的数量信息,进行集体交流,探索“ 8”的加减法。学生在老师的提醒下,能够充分注意图中的数学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说出算式。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一年级学生年龄小,通过学习“7”的加减法所具有的认知水平使有一部分学生能不看图就直接说出算式,这时老师应该肯定学生,在肯定的基础上再要求学生说出算式的由来,把学生自然拉回到图上来,让能说出由来的学生向其他学生做出提示。例如说:4+4=8,让学生解释两个4分别表示什么?合起来又表示什么?通过一个学生的解释给予其他学生提示,明白两个4分别表示4个男生,4个女生,合起来是一共有8个人,从而也能独立写出算式。

学习了8的加减法,课堂进入了9的加减法探索阶段。最初,我设想学生能通过探索8的加减法获取学习方法,这时去自主合作交流探索9的加减法,会很顺利,结果发现:

1、学生没有这个理解能力,到底怎么涂不知道;

2、涂的时候学生受书上已涂一个的影响,自己涂的时候把这一个排开了,很容易得出的仍然是8的加减法算式;

3、学生口头交流能力有限,讨论活动显得不激烈。发现问题之后,我赶快拿着教材给大家做了示范,学生通过观察我的涂色过程,进行集体讨论再提出问题,得出了一组9的加减法算式,然后我再要求学生进行同桌讨论,并要求学生涂得和我不一样,写出不同的算式。这样学生才顺利地进行了合作学习活动。看来对于低年级学生的交流意识及能力的培养不是一引就能够完成的,而是要一引二引,多次的引导,多次地进行交流活动,学生才能具有一定的合作学习意识和交流能力,要让学生具有主动、积极、正确地交流能力是需要一定时间的。

要想让学生建立起合作学习的意识,学会交流方法,更重要的当然是激发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兴趣,要让学生愿意主动交流。所以教师要在预设中花费不少的功夫,组织好数学游戏,数学故事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学习兴趣盎然是一个好举措。在本课教学中我利用小动物们“凑成9”的游戏和猪八戒吃西瓜的数学故事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新知,利用生动活泼的数字形象和可爱的卡通形象制成教具,组织好游戏和讲故事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交流解决数学问题,把加减法的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另外,想让学生学会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养成合作交流的习惯,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总结,通过评价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来鼓励学生运用这种学习方法。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14

1、学生的口算能力还要继续加强,提高准确度。

2、在看题目和理解题意上要多下功夫,尽量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答题。

3、在巩固练习上多下功夫、补充练习,让学生尽快适应,掌握知识。

4、在教学中,有意识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5、在教学中,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针对学生分析理解能力较差的实际情况,要在今后的教学应用中培养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中。教育他们要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7、对学困生积极和家长联系,多开小灶,让学习好的学生辅导,促使他们不断提高。

一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反思 篇15

一、数学语言动起来

1. 边教学加减法计算, 边让学生读卡片

读卡片是学生动口动脑的快速记忆活动, 在不断读中提升了孩子们的口算能力。我让每个孩子都自己准备一个小盒子装卡片, 题目都是本册学的, 在课前或者课中抽出三五分钟的时间, 由孩子轮流上讲台当小老师用自己的卡片给同学抢答或开火车等形式读卡片, 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 还组织孩子们进行读卡片比赛, 获奖的小组和个人都有小红花或者小星星奖励, 孩子们积极性很高, 快乐地学, 效果很好。

2. 游戏教学

刚入学时学习数数从“一个一个地数”“两个两个地数”“三个三个地数”“五个五个地数”到“十个十个地数”, 数的内容多, 数的方法枯燥, 可真难为孩子, 课中我变了个学法, 让孩子们以玩游戏的方式学数学, 我给游戏取个名字叫“跳着数数”, 并把“跳”字大大地写在白板上。这时有孩子惊奇地问:“老师, 向小白兔一样跳吗?”“老师, 我可以边跳变数吗?”“真有趣, 老师, 你赶紧教我们跳吧!”

教室里响起了欢快的数数声:“2、4、6、8、10…”“1、3、5、7、9、11、13…”“5、10、15…”“10、20、30、40…”

不久练习册有这样一条题目:“看一看, 填一填”18、 () 、12、 () 、 () 、3。孩子们一看, 小手高高举起来:“老师, 这题是三个三个地跳着往下数的, 18、15、12、9、6、3”。“跳”让数数动起来, “跳”让思维活起来。

又如, 教学“从5、7、8、12中选出3个数写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这类题型时, 我让孩子们做“排地雷”游戏, 找出这四个数中不用的那个“8”, 它就是“地雷”先排除, 把它划掉, 然后用剩下的3个数写算式, 孩子们三下五除二就搞掂了。

3. 儿歌教学

在教学进位加法之前, 我首先教孩子们儿歌:“一九一九好朋友, 二八二八手拉手, 三七三七真亲密, 四六四六一起走, 五五凑成一双手”。这是“凑十歌”, 边唱边比划动作。然后再教学“9+6=?”看到“9”想到“1”, 因为“一九一九是好朋友”。“1”和“9”凑成10。孩子们完成这种分解过程的题就容易多了。

4. 顺口溜教学

在教学退位减法时, 采用顺口溜教学, 如“11-6=?”

老师问:“个位减6够不够?”

学生答:“不够”。

老师问:“怎么办?”

学生答:“拿出10”。

老师问:“10减谁?”

学生答:“10减6”

老师问:“再加几?”

学生答:“再加1。”

于是想:10-6=44+1=5

师生一问一答, 顺口、好记, 学生学得很轻松、很愉快。

二、数学故事说出来

记得和孩子们讲第一个数学故事是《猪八戒吃西瓜》:“唐增师徒四人在取经的路上, 又渴又饿, 师傅命悟空、八戒去找吃的喝的, 他俩找到一片西瓜地, 好心的看瓜人就送他们一个大西瓜, 悟空把瓜分成了八块, 每人吃几块呢? (两块。) 八戒馋得直流口水:‘猴哥, 我先吃我那份了’。不等猴哥回答, 八戒就一口吃了两块, 后来, 他趁着猴哥不注意, 有吃了三块。小朋友, 八戒一共吃了几块西瓜?还剩几块西瓜呢?边听故事边解决问题, 孩子们就像自己吃上西瓜一样, 挺高兴的, 小手举得比谁都高:“老师, 我会, 我会!”后来的故事就孩子们自编自导自演了……“

三、数学空间让出来

平时常常利用课余时间专研教材, 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方法, 明白了要使孩子们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多方面获得发展, 就必须依靠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在不断尝试、思考、讨论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仅获得了知识技能, 而且发展了数学思维, 提高了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的能力。如课本有这样一道思考题:用

我鼓励孩子多动动脑子合作交流, 允许孩子和自己要好的朋友讨论, 我也和孩子们一起参与, 听听孩子们说说自己的想法和思路, 果然, “惊喜”不断出现:得数中最小是 (3) , 最大是 (17) 。得数不能是12, 因为单数 (奇数) +双数 (偶数) =单数 (奇数) , 12是偶数, 所以得数不可能是12。小小的年纪能用独树一帜的方法解答, 而且让人听起来简单明白, 呵!真是很神气!其他小朋友得到了启发, 思维被激活, 课堂活跃起来。

四、用爱呵护, 让课堂活起来

课堂活起来不止是几个人在“唱主角”。让课堂上弱势群体也跟着参与起来。在教学中就要做到因材施教, 对于孩子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性格, 作为老师应多理解, 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问题, 让他们感到成功的喜悦, 让他们体会到“我能行”, 孩子们多了微笑, 多了欢乐, 多了赞扬, 整个班集体更和谐了。

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激趣” 篇16

【关 键 词】 激趣;数学;教学

对于一年级的小孩子,怎样让他们投入到学习中来是件很头痛的事情。过去自己读书的时候,数学课上除了做题还是做题,每天都是握着铅笔,做很多很多的练习。我自己都厌倦了这样的学习方法,所以这种教育方法也不愿采取。并且确实不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也不能激发出小孩子的学习兴趣。有句名言说得很好:“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应跟着新课改的实施,把对数学的教学重点放在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上,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来做的。

一、运用游戏、谜语、故事、儿歌等组织教学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适当的游戏活动,既有助于学生体力、智力、交际能力的发展,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科学地采用游戏教学将大有益处。我就经常在教学中采用做游戏这一教学手段,且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我在教学《6、7的加法》时,授课前,设计“打电话,找朋友”这一游戏来导入所学知识:首先出示电话铃声响了,接电话并问:“我们是好朋友吗?我们的密码你知道吗”,设定个密码6,说:“我出4”,另外一个小朋友说“我出2和4合起来是6”,先师生找朋友,然后小朋友自己互相找朋友。学生们在轻松自如的游戏中,学会了数学知识。

低年级孩子也乐于猜谜语,听故事,教学中如能紧密结合教材,运用谜语故事的形式组织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如教师在讲《时、分的认识》时,首先让学生猜这样一个谜语:“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却能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睡。”然后又根据书本四幅插图,编出一个小朋友是如何爱惜时间、养成良好生活学习习惯的故事。这样很自然地使学生认识了钟表、时、分,同时又及时地向学生进行了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学生学习情绪也自然高涨。再如讲《年月日》时,为了孩子很方便地记住每个月份有多少天,编这样的儿歌:“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天,只有二月多变化。”通过儿歌,小孩便轻松掌握了所学的数学知识。

二、通过操作,手脑并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是的!七八岁的孩子很好动,如果把他们好动的特点迁移到学习上,让他们在学习时常常摸一摸、摆一摆,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知识。我在教学中,常常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小棍、圆片、三角形等等。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让学生边数1摆1,添1是2,通过实际操作,使他们知道了1添上1是2、2添上1是3……9添上1是10,明确了各数的来源。在教学《认识11-20各数》时,为了能让孩子都有动手的机会,让学生把计数器带来摆在课桌上。老师在大计数器上拨珠,学生在自己的小计数器上拨珠,并回答以下问题:“计数器上原来个位有几个珠子?十位有几个珠子?一共有几个珠子?几和上几合起来是几?”通过实际操作,使他们知道了11-20各数的组成。

三、发挥图示、多媒体教学作用,重视直观教学

小学生对具体形象的实物比较感兴趣。所以现在不论什么教材都有大量的直观图,通过具体形象的实物来说明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数学知识。这样做不仅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逐步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而且能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如教师在讲《比较》时,先剪出三朵花、三只蜜蜂、四只蜻蜓,并摆成三组,让学生直观的就可以看出谁比谁多,谁比谁少。在讲《5以内数的加法》时,先演示停在车库的2辆车,又开来1辆车,一共有几辆车,用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不仅较好地理解和掌握了这一类知识的学法,而且提高了学习应用题的兴趣和爱好。

四、采取多种练习手段,随时抓住孩子的注意力

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对某一事物集中一段时间就开始分散、不感兴趣,喜欢多变,这是小学生的又一心理特点。因此教学中,应运用各种变换的教学手段促使学生兴趣发展,特别是一堂课的练习,切忌单调的形式和简单机械的重复,否则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低年级教学中,我利用游戏进行教学,把学生对游戏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如口算、笔算接力、组数对口令、找朋友、开火车、夺红旗等,不仅能提起学生学习精神,保持活跃的课堂气氛,消除学习疲劳,还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五、把数学贯穿于生活

数学的学习不只是为了解题,我们所学的知识更多的是为了能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中实际问题,使学生有用数学的意识。如你家门牌号是多少,年历卡片有哪些数呢,妈妈给你买了5支铅笔,送给小弟弟2支,你还有几支。总之,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给予小孩知识,还应给予激情,要“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主能力”。所以面对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孩子们时,还是少点埋怨、苛责,多在提高学习兴趣上,认真钻研教学理论,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参考文献】

[1] 马薇. 试论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的激趣方法[J]. 速读(下旬),2015(7).

[2] 刘小莉. 情境激趣 趣引思维[J].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3(36).

一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反思 篇17

一年级数学上册《一共有多少》教学反思

本课是第三单元第一课时,本课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首次接触计算问题,但是大部分学生都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因此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不是难点。而学生缺少的是对于加法含义的理解,说不清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因此,在教学中,我把理解加法的意义作为重点,贯穿在整个教学流程中。从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加法的初步认识对现在的一年级小学生来说很简单,我不担心他们掌握不了这一内容,所以在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我就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说出生活中能用加法算式表示的事例。我作为一个倾听者,将他们零散的知识串起来,用规范的语言深化他们对加法的认识。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18

这个学期即将过去,回顾过去的一个学期,有做得好的地方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我担任一年级一班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一年级是学生刚刚由幼儿园升入开始接受学校教育,学习习惯还未养成。再加上学生发展阶段的差异,我努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一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放在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树立自信心、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取得了一定效果.现小结如下: 备课。学期中,着重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充分理解课后习题的作用,设计好练习.上课。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然后,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结果,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从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接着,学生练习不同坡度,不同层次的题目,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最后,尽量让学生自己小结学到的知识以及方法.现在学生普遍对数学课感兴趣,参与性高,为学好数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及时复习。学生学的快同时忘得也快,为了牢固掌握学过的知识.,我的做法是:新授知识基本是当天复习或第二天复

第 1 页习,以后再逐渐延长复习时间.这项措施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遗忘快,不会复习的特点.努力构建知识网络.一般做到一小节一整理,形成每节知识串;每单元整理复习形成知识链,一学期对整册书进行整理复习.学生经历了教材由“薄”变“厚”,再变“薄”的过程,既形成了知识网,又学到了方法,容易产生学习迁移,给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可能.注重对后进生的辅导.。影响学生成绩的因素有很多,对后进生根据不同因素分层次要求.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和鼓励的方法, 学习过程.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对学生的回答采取寻找发光点的态度,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优点。鼓励发言从而打破了上课发言死气沉沉的局面,使学生敢于回答问题,乐于思考。

做好测试评估工作.。评估不只是看学生学习成绩如何,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作为教师改进教学的依据.在测试卷中,增加了体现学生思维过程的试题.测试的结果也不再作为评价学生唯一依据,而是看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习的努力程度.在评讲试卷时,打破按顺序逐题讲解的模式,尝试采用按类讲解.如:将试卷中错误较多的类型依次进行讲解.希望通过这一改变,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掌握,运用知识.教学工作的不足之处

第 2 页 对教材的钻研深度还不是很透彻,对数学教学工作还缺乏经验,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掌握规律还不是很明了,对学生的要求还不是很到位,更重要的是没有充分调动家长参与教育,学校家庭的教育不能形成合力。家校沟通还不够到位,没有做到第一时间反馈 第一时间了解,对新课标还没有深入学习没有深刻理会到学校的对教学工作要求

今后工作计划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要注重个人的业务学习和提高,总结心得体会、反思,积累、学习教学经验,多向其他教师请教,多和学生进行交流,在实践中应用等方式,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和领会,完善自己的教学工作,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形成学习形的教学工作习惯,努力逐步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去实施,以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服务。认真落好学校教育工作的要求,做学校和家长了解沟通的纽带和桥梁。努力为教学工作贡献自己的量。

在工作中积极的反思,积极的做好小学一年级数学工作总结,根据学校的安排认真的安排各项工作。

上一篇:黄花菜烧汤的做法有哪些下一篇:小学六一汇演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