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数学反思

2024-09-04

一年级下数学反思(通用8篇)

一年级下数学反思 篇1

一年级数学下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下教学反思1

《连加、连减》这课的知识点经常用来解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将它放在学习了10以内两个数相加减的后面,一方面是对加减法含义的一个拓展,另一方面也体现新课标提出的“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这一理念。同时这也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内容,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都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到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才能完成计算任务。而且这个知识点的思维方法对学习10以内进位加法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这个知识点在教材中的位置是比较重要的。而学生在学习这个知识前已经熟知加减法的含义,对10以内数的加减口算也比较熟练。而且学生具有“添上、再添上”与“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所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并不困难。但是一年级儿童受到年龄特点的限制,注意力易分散,有意注意时间短,思维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像连加连减这样需要较强注意力的知识点,对他们来说是学习上的难点,表现在由于看不见或忘记第一步计算结果而导致第二步计算受阻的现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数学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获得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中,通过有意义的建构方式获得。这种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让学生主动实现知识的再创造。而教师只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我在课堂上正是努力实现这种构想,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地交给了学生。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然而,对于学生人数多的教学班,教师很难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堂总被个别成绩优秀,表现活跃的学生占据着,导致中、下层学生老是被教师忽略。为了改变这种课堂教学状况,我遵循课标中“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我通过精心设计,创造性使用教材,创设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主题式”教学情境,让课堂教学成为整体学生的课堂,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由于课前对学生计算能力估计过高,教材理解也不够透彻,导致在巩固连减环节大部分学生不能很好的完成学习任务,从而使整堂课不能很好地完成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

一年级数学下教学反思2

1、正确把握学生的起点,增强学习的有效性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心里想着学生已经能把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说得较好了,那么只要学生能把方法迁移到新知的学习中,学习十几减8,7一定没什么问题的。可在上课过程中,学生的反应着实让我大吃一惊。绝大多数学生看了“15-8”后都知道等于7,可是在交流算法的时候却没有这么热闹。个别孩子提到了“破十法”,但有的学生还不知该怎么“破十”——减不知减几,加不知加几;用“相加算减”的方法时,由于对8,7加几这方面的知识不是很熟练,想起来也是磕磕绊绊,速度慢正确率也不高。看来我高估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口算能力。特别是对于“破十法”,我们不能只教给学生 “破十”的方法即“怎么破”,还要帮助学生认识到这种方法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就比如“十几减9”,有一小部分的学生虽然想到了先用10-9=1,但是他们只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想到的。至于为什么要“破十”也就是“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他们却不明白,更别说还没想到的学生了。因为他们没有体验或者是有过这种经历却不曾思考过“为什么要这样做”,也就是对“破十法”没有真正的理解。所以在今天的学习中出现了有部分学生不知道利用迁移或者想到了但不知道该怎么用。看来还得去生活中找一找“破十法”的运用,带着它走进课堂,帮助学生“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我想只有这样才能使知识真正地成为自己的东西,才能为自己灵活运用。

2、过分强调“相加算减”,限制了孩子的思维发展

由于有了前一课的基础,学生在本节课的算法交流中,多数用的都是“想加算减”的方法。这不禁引发了我的思考:

(1)教材中虽然多处提到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但直到本单元的结束,在潜移默化中要求学生用“想加算减”的方法,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如何把握住这个度?

(2)当大部分孩子都在使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时,其他的方法是否要传授个孩子?采用何种方式?

(3)“想加算减”的方法真的是最优吗?

一年级数学下教学反思3

最新修订的《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一)。”我个人认为,教学中无论采用怎样的方式,它们的教学理念没有变,都是在围绕新的课程理念在实施。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主动参与。

现我们正在进行“以学为主,当堂达标”教学模式的摸索与探究,作为最基础的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应用这种教学模式,真正实现课堂效果的.高效,现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一、先学后教。有意识创设活跃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触碰到相关知识点,由此展开对新知的探究,教师只需在旁引导、指点即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必过分担心学生是否能行,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即使是一年级的儿童,也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这其中就包含着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特别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一)》。因此,只要组织引导适当,学生定会送上一份份意想不到的惊喜。

如:在教学《认识立体图形》一课时,我让孩子带来了许多物体和图形,课堂的开始,并没有急于讲授,而是通过让学生摸一摸、说一说、滚一滚等方式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再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自己带来的物品,学生在观察、交流之中就发现了各种图形的特征,对几种立体图形有了比较多的感性、直观的认识。然后放到一起数一数,看看每种物体、图形各有几个。这样不仅使学生自己感悟了本节课的知识,还为以后的分类课打好了基础,更培养了孩子的合作学习习惯。

二、以学定教。课堂教学要根据学生学习需求、学习状态和学习方式,合理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灵活调整课堂教学方法,把教师“教”的思路和学生“学”的思路动态融合。好玩是学生的天性,尤其是小学一年级学生,爱说爱动,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要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就要创设好的活跃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特长和兴趣。

例如:在一年级上学期《认识立体图形》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的动手操作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让学生在操作中动用多种感官,通过积极思维,获取知识。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两个练习的环节:1、学生闭上眼,摸一摸袋子里礼物,判断它的形状并说一说它的名称。用游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快乐地学习,这样能使学生对这些立体图形的特征有更丰富的体验,这一组活动的目的也是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立体图形的表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2、最后一个拓展环节,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玩搭积木游戏,学生们“玩”得非常开心,在短短的几分钟里,学生讨论交流,充分发挥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从搭积木中学生能发现了长方体、正方体很难滚动的原因,明白了圆柱和球的滚动为什么不一样等,也发现平面与平面的接触可以越搭越高,而曲面则不行等。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更是令学生始终在轻松、民主、和谐、愉快的氛围下探索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人。正如“新课标”中所说的,使每一个孩子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年级数学下教学反思4

《前后》是位置与顺序中的第一课时,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前后位置关系,正确确定前后。

课后通过学生的反馈,了解到学生们学会了本节教学内容,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使他们认识并理解了前后的位置关系,在具体情景中能正确确定前后,初步体会前后的相对性,同时,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在导入部分,我便充分利用教室这一现实情况,让学生通过观察说出教室的前面有什么?后面有什么?同时同桌合作说出你的前面、后面是谁?你们组最前面和最后面是谁,让学生从现实的情境的活动中获得大量感性材料,为正确确定前后奠定基础。

在理解前后这一环节中,让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通过看挂图,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同时大胆想象,积极发言,培养他们敢于发表自己观点的意识。在这一环节中还通过赛车游戏,三人站成一行辨前后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正确确定前后,进一步加深对前后的理解。

在体验相对时,确定前后这一环节中,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把观察、操作同口头表达相结合,掌握以什么标准来确定前后,让学生充分体会前后的相对性,培养了学生善于思考、勤于动脑的习惯。

最后在游戏中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开展探索,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听口令摆物体(由慢到快)的简单游戏,使学生充分感知前后,在玩中学,乐中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有了新的知识增长------事物的相对性。培养他们利用已有知识探索求知世界的精神。同时也让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深刻体会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的意识首先要创新,这也是我今后工作中努力的方向,我坚信,在我的教学中会结出创新的硕果。

一年级数学下教学反思5

本课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热情一直较高,能比较主动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能够正确地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深刻地体会面在体上。能取得这样的效果,我想以下几个特点吧!

一、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象是创造的灵魂。

在教学中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从内向外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和乐于探索。

二、形式多样的操作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

《课 标》指出在空间与图形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应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折叠、讨论,进一步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空间,认识一些常见的几何 体与平面图形。因此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动手描出物体的面一样大的三角形(或长方形),感受平面图形是从具体实物中抽象出来,体会面在体上;在钉子板 上围三角形(或长方形),学生从中可以认识这种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在纸上画几个大小不一样的三角形(或长方形),加深学生对这个平面图形的认识,形成表 象;摸一摸、折一折三角形(或长方形)纸,从观察、操作中认识这个图形;闭上眼睛想一想样子,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建立空间观念;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 的面是三角形(长方形),在说中学生从抽象的事物又回到具体的实物上,进一步体会面在体上。还有学生按照描围画摸、折记说的步骤自己认识正 方形和圆。整个操作过程从眼、手、口等感官充分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学生在参与操作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尝到学习成功的滋味,树立了学好数学的 信心。

三、自由充足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学生的语言交流对于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具有重要作用,为此,要重 视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尽力为学生提供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中,每次学生动手操作后总让他们与同桌或者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操作方法和操作发现,或者是让 他们互相检查、互相纠正。不管是说,还是检查、纠正,学生都有自己的空间进行交流。特别是以小组为单位自学正方形和圆时,学生有更广阔的空间进行合作交 流。这些自由充足的机会,学生不仅培养了交流合作能力,而且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在自主探索、交流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从而产生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四、注重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生活化。

《课 标》强调要注意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每种平面图形都是从生活中的实物抽象出数学知识。每每认识完一种平面图形都让学生找一找、说 一说什么东西的面是这种平面图形。还有课外实践作业:跟父母说说生活中什么东西的面是今天学过的平面图形。引导学生不仅在课内学习中与生活联系,而且在课 外实践中与生活联系。学生深深地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能服务于生活。

这一课的教学安排了小组合作自学正方形和圆,小组长在这一个活动中并没有发挥到作用。如何使小组学习能得到完美的效果,小组长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将是我在教学中需要努力的方向。

一年级数学下教学反思6

复习比新授更难把握,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一味的练习计算,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厌倦。以下是“小学一年级数学复习课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突破:

一、以游戏为主线,层层递进

如何让学生“乐学”,提高教学效率,一直是教学改革的重心问题。而游戏教学在贯注“乐学”思想方面是独领风骚的。它依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就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乐学”问题。教学游戏,是学生乐于学习之“源”。这节课一开始,老师生动的讲述,加之蓝猫的吸引,便把孩子们带入了生动的情境中,进行闯关来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从而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实践中来。而闯关游戏中的几道关卡则做到了有序牵引,层层递进,孩子们在通过自己的努力,享受闯关成功带来的喜悦的同时,愉快而轻松地复习了1—9乘法口诀的有关知识,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寓学于乐,“乐”在活动中。

二、以知识为主流,丝丝入扣。

作为一堂复习课,闯关游戏仅仅是课堂中的串连形式,复习的内容才是课的实质。这节课,为更好地巩固1—9的乘法口诀,并利用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把有关知识有机地、有序地分布在每一个环节中。游戏中,第一关知识梳理,让学生对这一单元的知识进行了一个总的整理。分为两部分:乘法口诀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接着利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为主,对乘法的含义作了回顾,通过整理算式,寻找出了隐藏在其中的秘密,而接算式一环节中,更为乘法的后续学习埋下了伏笔。第二关口诀游戏宫,在看得数想口诀中,有效地了解了学生乘法口诀掌握的熟练程度外,渗透了一题多解的思想。而看图列式和第四关动动脑,是用数学的过程,同时也巧妙地让学生从中领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就会出现不同的解题结果。充分锻炼了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以生活为源泉,人人参与。

无论是课引入时的场景,还是课最后的拓展活动,都是孩子们较熟悉的日常真实活动情境,在这里,把生活情境和数学知识密切联系起来,允许每个孩子自由选购自己喜欢的商品,让他们去经历、去体验,真正感悟到数学知识来自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在充分参与购物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地交流、进一步地体验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使他们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所在。

一年级数学下教学反思7

《认识图形》本课的目标是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初步感知图形的特征,并能辨认这些图形。重点是会区别这几种立体图形。

本节课我是在复习的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课前我让同学们回家准备了一些立体图形,如:各种盒子和玻璃珠。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操作,分一分、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么分?学生参与性很高,特别在做小游戏,蒙眼摸一摸,说出你摸的是什么?学生兴趣高涨,刚开始是个别学生上台展示,看到孩子们这么感兴趣,我就让小组合作互动玩这个游戏。

课后我反思这节课,这堂课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分一分、摸一摸能够让学生直观感知立体图形的特征,能够辨认这些图形并区别这些立体图形。但个别学生对于圆柱的名称还不太清晰,长方体、正方体会说成长方形、正方形。我收获最大的是低段孩子学习要建立在兴趣浓厚的基础上学,那会学得轻松,学得开心。在玩中学,学中玩,知识才能更容易掌握。

一年级数学下教学反思8

“9加几的进位加法”是学生掌握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

第一次教学

反思:第一次在教学9加几这堂课时,由于事先准备地比较匆忙,所以在许多教学的处理上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首先,在重点和难点上,没有把握到位。在处理饮料问题时,没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凑十法”的优越性,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感受这种方法的优点,让学生在逐渐的练习、感受中体会这种方法。而我似乎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主体,想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而不是让学生自主地感知方法的优点。同时在教学中学生操作摆小棒的部分也没能掌握好,没有给学生明确的要求,以至于这部分没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学生不知道该怎么做,自然不会达到教学要求。以后在课堂中应以学生为主,教师应该起好引导的作用,让整个课堂的教学气氛变得更加活跃、融洽。

第二次教学

反思:在这次教学过程中,我把课堂的主动权充分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等活动中去思考计算方法,领悟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我只是起到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我在教学中允许并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保护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计算方法。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充分让学生们体会到“凑十”的优越性。激发了学生不断自主创新意识,学生在相互影响和激励下,一次又一次地想出了“9加几”的计算方法,他们体会了学数学的乐趣。

但在操作摆小棒过程中,引导还是不够,有些操之过急,学生们有些忙乱,以至于学生在交流过程时有些描述不清,影响到学生们对“凑十法”理解。

第三次教学

反思:经过前两次的教学,总结了一些经验教训,再加上领导和同事的帮助,我再一次修改了教学设计。在这次教学中,我根据一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多说多练,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堂课,学生们通过摆一摆、移一移,说一说等数学活动,掌握“凑十法”的计算方法,体验“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意课堂的把握,使每一个环节处理得更加到位。同时,在课堂上还要有足够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一年级数学下教学反思9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里的“数数和数的组成”,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各数的认识这一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学会数100以内的数,体会数是数出来的,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让他们在动口、动手、动脑的数学活动中学会新知。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数的意识

本节课是利用“百羊图”创设情境引入的,我先引导学生数出10只羊、20只羊,让学生有一个比较直观的感知,再让学生估一估这幅图上的羊有多少只,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到100有多少,并体会出100要比20多得多。在此过程中学生也了解到生活中常常需要估数,从而培养了他们估计的意识。在做课后练习“数皮球”这幅图时,也是先指名让多位学生来估一估,再设法数出皮球的数量,让所学知识既得到巩固,又得到发展。

二、引导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培养主动探究精神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去数小棒,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进而突破数数时接近整十数到整十数的过渡这一难点,教师在此过程中担任的只是组织者与引导者的角色。在教学数的组成时,也是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活动,在操作中思考,并获取新知,这样既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组织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时,有些地方我认为须进一步改进,如要调控好活动的时间、秩序,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习惯等等。只有让每位学生都认认真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教学才会起到好效果。

一年级数学下教学反思10

?认识图形》这一单元新课有2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这几个平面图形,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就是在认识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再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几个立体图形

我在认识立体图形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各种操作活动。

一是通过创设情景“堆积木”复习学过的物体: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再通过摸一摸“从老朋友中来找新朋友”,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由此引入新课的教学。

二是出示长方体模型,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模型的底面,提问:“你有什么感觉?”促使学生独立发现它的面是平的、光滑的,同时激励学生想出不同的办法,从而体会“面”在“体”上;再描一描、画一画、用手比划等实践活动中是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学生学会从“体”上找“面”的方法,并充分体验到与人合作及成功的快乐。

三是在生活中找一找这三种平面图形,这个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维空间和交流机会,并在区分图形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发现图形的本质特征。

四是动手在钉子板上围一围,这一过程让学生通过围,对这三种图形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在钉子板上是围不出圆的。

五是动手在方格纸上画一画,通过画学生体会到画长方形时上下格数相等,左右格数相等;画正方形时上下左右格数都相等;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五是忆中说图形,加深对图形的认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动中悟,在自由、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数学。

一年级数学下教学反思11

在上课时我在课前的谈话中,设计了情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入部分,我通过让学生认识、观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体动手操作等经常见到的物体根据不同的形状进行了分类。另外我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所分物体的不同形状抽象概括出了三角形、圆、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名称,从现实的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通过教师提供的大量实物素材,使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就有数学知识,对要认识的这些图形有了最直观的感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小组合作、动手给物体分类、观察分类后每种物体的特点,抽象概括出了每种立的名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于每一种图形的认识都经历了引入抽象给出图形名称三步,帮助了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建立三角形、圆、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表象。通过,列举生活中见到的物体,有利于学生把课本上的使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

不足之处:

1、上课时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

2、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对长方形的认识是一个难点,由于长方形的的形状种类较多,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我设计的作业拓展性不够。

教学改进的措施:

1、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这些形状的。把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慢慢学会发散地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用数学的乐趣。

2、精心设计练习,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以达到加深各类物体特征的认识的目的。

3、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实践的机会,通过观察、操作、发现,用感观来体验不同立体图形有不同的特点,加深对各平面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动手操做,用脑想的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与创新。

一年级下数学反思 篇2

作为一名从事高等数学教学一线的老师来说, 直接面对大一新生的机会很多, 高等数学作为各个学科的一门基础课, 在大学一年级就要把它学完, 为后续其他学科的学习做好准备.但是对于大一新生来说, 每届学生在第一学年的高等数学考试中, 总有或多或少的挂科现象, 甚至零分、十分以下每年都很常见, 如果考试题目稍微拐点弯, 那不及格的同学就会更多, 这种情况给同学们带来了很大的思想压力.作为入校时的本科生来说, 数学应该有一定的基本功, 出现上述情况让我反思自己、反思学生了好长时间, 并对学生进行了走访调查来了解情况, 得出以下心得与大家共勉.

二、原因分析

从内容来讲, 高等数学的核心内容就是微积分, 其内容与中学的数学相比跨度比较大, 更抽象, 中学数学定义、定理较少并且较具体, 而高等数学整个内容定义、定理较多且抽象难以理解.比如, 极限作为微积分部分的基础内容, 在高等数学中首先出现, 但它与中学接触的极限部分有很大的跨度.中学注重极限的简单运算, 只是形式上的一些东西, 要求学生只是会计算简单的极限题目就行了, 所以学生很容易掌握, 而高等数学里的极限部分, 要求同学们彻底地理解极限的实质, 要把极限定义中的ε-δ及ε-N理解透, 而且求极限时用到的方法也更多更灵活, 除了中学的运算的简单技巧外, 还要用到等价无穷小、洛必达法则、中值定理等较多内容.又如导数部分, 虽然中学也介绍了一些, 但都是简单函数的求导数问题, 学生很容易掌握, 而大学里相应的导数部分的内容却有很大的不同, 比如导数的定义及复合函数求导这些重点内容要做大量的练习才能掌握, 因为复合函数求导层次较多涉及的函数也比较多, 特别是到了多元复合函数求导部分, 更需要有清晰的函数关系, 学生如果没有大量练习以及认真思考是很难掌握好的, 这是微分部分的内容.而到了积分部分, 积分是导数的逆运算, 难度就又进一步加大, 单积分、二重积分、三重积分以及曲线曲面积分, 涉及内容就更广更深, 诸多的例子在这里不再赘述.总之, 高等数学学起来是需要投入更大的精力, 要真正地投入进去, 好好理解每一个定义及定理之后, 再加上适当的练习, 才能最终把它学好.

从学生自身来说, 大一的学生带着一种好奇进入大学, 没有了高考的压力, 也都有一种放松的心态, 又加上大学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 老师对学生学习的盯梢没有了, 早晚自习变为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对于已经习惯于中学老师监管下的中学生来说, 一下子不知所措, 生活懒懒散散, 学习没有了动力, 大学里众多的学习任务仅仅是学得一知半解.本来大学的课程更重、内容更多更复杂, 基础课、专业课要想把它们学明白绝非一件易事, 是需要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的, 而往往大学生们却放松了自己, 没了目标的他们, 找不到了学生时代的乐趣, 把大好的青春用在谈朋友、打游戏、睡懒觉上.他们错误地认为高考都经历了, 大学的60分应该是轻而易举.在这些高数挂科同学的总结书中, 我发现了许多共性的原因, 最大的一个共同原因就是思想上的放松, 一个挂科同学在自己的检讨书中这样说:“挂科后, 我反思自己, 是自己做的还很不够, 高数课我每次都去听, 但是听的效果并不好, 每次听懂点皮毛便不想听了, 还老是跑神, 不懂的地方也不解决, 所以学的是一知半解.课下作业是写了, 但我必须承认有的题我不会, 就看答案, 甚至答案都看不懂, 在这种情况下, 就会选择抄上, 不予深究.”从这些挂科生的总结中我发现了一个可怕的共性问题———学习主动性的丧失.不只是挂科生, 侥幸考及格的同学同样没有太多的学习兴趣, 如果大学四年以这种心态持续下去, 年轻好胜的气势磨没了, 可想而知, 四年后的他 (她) 们怎么可能充满信心去找工作.

三、解决办法

作为教师的我, 同时也进行了反思自身.教书育人, 这是每个教师的职责, 教书固然重要, 但引导大一新生尽快进入又一个新的学习状态更是当务之急.调整大一新生的心态, 作为我们最初和他们接触的数学老师应该怎么做呢?我觉得, 首先在思想上应该给同学们讲明白学习高等数学的重要性.数学在孩子们的心中, 从小学到中学都是重中之重的一门课程, 所以作为中学之后续的高等数学, 大一的新生对它的重视性是不言而喻的.其次在学习方法上应给同学们强调, 高等数学重在好好理解其更深层次的东西, 而不是简单的做几道高等数学题目, 特别要利用大学图书馆里的丰富资源, 多方面、多角度来了解高等数学.进入大学, 有了大把的自由时间, 我们要引导学生好好利用.比如课堂上穿插讲一些数学学得好的高年级同学的典型例子, 以及学好高数给自身能带来什么益处, 也可以找这些同学给大一的新生传授学习心得及经验, 以充分调动他 (她) 们的积极性.最后, 作为大学老师的我们, 不像中学, 中学老师和同学们朝夕相处的日子比较多, 相对于大学, 中学考试也比较多, 每一次考试, 老师都能从中发现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而大学的整个教学模式使老师们和同学呆在一起的时间基本上仅限于课堂, 又加上到了大学, 每学期只有仅有的一次修学分考试, 所以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就很难表现出来.所以作为大学教师的我们应该多与同学们谈心交流, 尽量关心到每一名同学, 特别是数学基础比较差的, 这样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之, 对于大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说, 学好高等数学才能为后续的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引导好他 (她) 们走好这一步是我们每一位数学老师的职责.

摘要:本文分析了大一新生高等数学挂科的多方面原因, 并对这些原因探讨解决办法.

关键词:高等数学,数学思想,教师教学

参考文献

[1]王培德.试析数学基本思想方法及其形成[J].天津教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1) :54~60.

[2]侯风波.高等数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一年级下数学反思 篇3

成功之处:

一、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所以,我一直在思索,怎样从一上课就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马上处于振奋状态呢?于是,我利用课件,伴着音乐欣赏各种各样的表,学生非常感兴趣。学生看到各式各样的钟表发出惊喜的叫声,露出喜悦的神情,通过听觉、视觉走进钟表的世界,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二、抓住学生年龄特征,整节课以玩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充分利用好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学具小闹钟,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 能力。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

三、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围绕问题畅所欲言,这样,同学间也有了相互学习的机会。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演示,并伴有声响和颜色的变换,能较好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在仔细观察钟表后,学生发现钟面上有12个数字宝宝,12大格,还有长针和短针。于是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演示,并伴有声响和颜色的变换,较好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我没有到此收兵,乘机追问:“关于钟表的知识,你还知道那些?”我的话音刚落,学生们就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我知道我家钟表的后面有好几个钮,可以开时、定时的”;“我知道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钟。”;“我知道表上除了有分针、时针外,还有秒针。秒针转一圈,分针走一点”……

本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一、由于我对新课程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刻,仅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会看、会写钟表和电子表上整时的时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这样显然是不够的,数学学习的目的不应该是学生“经验”简单的在再现和累积。

二、由于学生不是经常训练操作实践的活动,所以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是很听老师的指挥,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差,从动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语言文学表達出来,学生都无所适从。例如,认识哪个是时针,哪个是分针时,让学生分辨时不够深入,没有让学生放开说,师有代说的地方。再例如:你是怎样知道是8时的,指名说拨钟的方法等等,学生语言组织有问题。

三、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不够,让学生猜是什么时刻,虽然也请学生交流讨论,但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没有独立思考和观察,就急于和小组内同学去说,有的甚至在玩。结果既没观察清楚,交流的效果也不好。

一年级下数学反思 篇4

在比较三杯饮料装的多少的活动中,能让学生懂得形状、高度一样,装得饮料也一样高的杯子,粗的杯子装得多,细的杯子装得少。最后通过两瓶形状不一样,眼睛很难分辨的饮料,能促进学生动脑筋、想出不同的办法解决问题,让他们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通过上课,我觉得有以下不足:

1、忽视了给学生合作学习、讨论的机会。针对本课的特点,应该让学生讨论、多说。但我之前考虑一年级学生刚进学校,好动的天性加上没有认真听讲的习惯,以及课堂纪律方面还不够完善,害怕课堂组织教学耽误时间,所以没有进行小组讨论。

2、数学语言不规范、不简练。课堂中出现的两瓶饮料图进行比较,用语言来说,学生读不出来,我也随便读了句饮料和饮料谁装得多。

3、相对本班学生实际来说教学活动开展的有些快,估计部分学生没有真正领悟。

一年级下数学反思 篇5

在本节课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导入时,我先以学生喜欢的`小猫和小猴“争做智慧星”的竞赛导入激发兴趣。又以充满童话趣味的故事情境贯穿始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乐学、想学、要学。

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对两个数比较大小、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来描述,依据上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没有一个明显的界定,究竟相差多少来确定很难,什么时候用哪个词来描述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难度太大。考虑到前面《100以内的数的认识》让学生通过数数来感知数字之间的距离,当两个数相距比较近时,大数在前,用多一些;小数在前,用少一些。当两个数相距比较远时,大数在前,用多得多;小数在前,用少得多。始终贯穿整个教学环节中。

一年级数学反思 篇6

第一次给一年级的孩子们上课,感觉真有些不太适应。孩子们不认真听讲、随便说话、任老师怎么讲,都我行我素的时候,我真的很头疼。但是看到孩子们活泼可爱的样子,我又很喜欢。其实不是我管不住学生,我是这样想的,如果我一开始就扮演狼外婆的角色,学生肯定会不喜欢我,进而不喜欢数学这门课。我觉得应该给学生们一个适应的过程,让学生逐渐喜欢自己,而对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整节课我虽然花费大量时间组织教学,但是这一课的内容比较简单,就是数数,学生们大都会数,但是容易数错。我主要是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有规律的数,这样出错率小。一节课下来,虽然感觉有些累,但是和孩子们一起在玩中学,心情特别愉快。

第一单元信息窗一科技小组活动教学反思

教参中说对刚入学的孩子来说,教学中首要的问题应该让学生感受到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和快乐有趣,产生学习的愿望。因此在教学时我结合学生的课外活动导入,再让学生观察情景图,说说图中画了什么,一些学生观察得很仔细,比如看到飞机就说我也有这样的飞机,还是遥控的呢,这一说不要紧,弄得全班同学都开始说了,我有遥控小汽车,我有坦克车等,由于是第一次教一年级,我真有些不知所措,但是可还得继续上,费了好大劲才让同学们安静下来。2-5各数的组成,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我就引导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棒来摆一摆,加深对2-5的组成的理解。

第一单元信息窗二老鹰捉小鸡教学反思

在学习了1-5的认识的基础上,再来学习的,它们的内容有共同的地方,所以教法和学法上也有共同的地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对知识进行迁移,在学生数数学习的过程中,及时的给与引导和帮助。从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激励学生认真观察、仔细的数数。重点引导学生正确区分几和第几,这里学生不容易理解,我就结合着学生的座位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一行的第3个同学是谁,让某某起立引导学生明确,第三就是一个人。而3是指1个人。

不足之处:由于结合实例,让学生说得比较多,练习没有处理完。

第一单元信息窗三拔河比赛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一年级刚入学不久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但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接触过多少的问题,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我就结合课本上的拔河比赛,引导学生认识谁多谁少,让学生通过“数一数” “摆一摆”“比一比”活动,在情境中观察、数数找出需要比较大小的数字,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愉快地探究数学问题。在探究大于号和小于号的使用方法的过程,我让学生充分地交流他们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形象的记忆,谁大,大口就朝谁,一样大的时候就用等号。

本节课的不足是:练习题的形式不够多样化

第一单元信息窗四快乐课堂教学反思

本节课为了让学生理解0的意义,我设计了“摘苹果”的游戏。我把10个小苹果贴在黑板上,让同学们根据老师提出的要求把这些苹果全部摘掉,树上一个也没有了,用0来表示。通过这个游戏同学们的学习兴趣非常高。

爱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为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环境,把数学知识“蕴藏”在生活常见的游戏中,无疑是让学生乐学、爱学的最佳途径。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除了学生平常无意识的观察、感受以外,有意的生活体验的积累也很必要。在课中可以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感受生活的机会。

第二单元信息窗一帮妈妈整理衣服的教学反思

一年级的小学生可能见过妈妈整理衣服,但不一定自己动手整理过,所以在课前,我就布置帮妈妈吗整理衣服的作业,让学生有了整理衣服的经验,再来学生这节课,相对就比较容易了。课上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整理衣服的时候是怎样做的,借助已有的经验对衣服进行整理,分组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每个同学都发表自己的看法,在逐渐过度到分类标准的知识里去,让学生的思维经历了从感性到理性的上升,同时将对学生的思维品德教育融入具体的活动中去,收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但在练习题的设计上也略感不足,整个练习都是以分实物为主的习题,如果能逐步过度到对抽象的图形进行分类,学生的分析能力会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练习题的设计和形式的多样化。

第二单元信息窗二帮妈妈放衣服的教学反思

有了帮妈妈整理衣服的经验,看过妈妈是怎么放衣服的,学生能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课上我结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的经历和体验,选取学生身边的、常见的、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教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生活体验。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信息,知道事物之间可以比较大小、多少、轻重、厚薄、高矮、粗细、长短等,教学的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多说,只要学生能说出来,他的记忆就会很深刻。这节课最成功的一点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数学。

第三单元 信息窗一来到花果山的教学反思

从这节课开始学生就要学习加法了,虽然在学前班的时候学生就做过10以内的加减法,但是学生不明白加法的意义。所以怎样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加法就是把两个数合起来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因此我在教学时充分围绕这个难点来教学,首先创设了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情景,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只猴子?”。应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先让学生用自己的办法解决一下问题,再仔细观察、摆一摆、说一说的基础上引出加法。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我在教学时特别注重将加法算式和具体的情景联系起来,每列一个加法算式,都要让学生明白算式中各数代表的意义。通过解决上面的问题学生可以独立完成后面的几道题。再通过不同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解课的知识。不足之处:练习题的形式不够多样化。

第三单元 信息窗二野餐的教学反思

学生对加法的意义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时,大部分学生能够列出算式,对于加法的意义我就略带而过,没有在作为重点来讲解。但是得数越大,对学前教育中基础较差的孩子来说,计算就比较困难。因此,本课在进一步巩固加法的意义后,重点放在了计算的练习上。在练习前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体会加法的含义。了解交换相加两个数的位置得数不变。学习有关“0”的加法,并能正确计算。本节课的练习采用不同形式,从看图列式计算到计算比赛,然后到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练习计算,消除了单纯练习计算的枯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和学生的书写格式。

第三单元 信息窗三游水帘洞的教学反思

从这节课开始学生就要学习减法了,虽然在学前班的时候学生就做过10以内的减法,但是学生不明白减法的意义。怎样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减法的意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从教学设计来看,突破重难经历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借助情景中的小猴和代替小猴的学具,利用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摆一摆、说一说,学生从形象中感知4里面去掉1还剩3,然后将这一过程抽象成一个减法算式。为了让学生将减法算式和从4 个里去掉1个的操作过程联系起来,教师在讲解问题时说明算理,并进行训练,训练学生的算理和学生的计算速度;我在自主练习时更加注重了让学生说算式中每一个数和整个算式的意义,这样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减法是从整体中去掉一部分。

不足之处:练习题的形式不够多样化。

第三单元 信息窗四小猴子下山的教学反思

减法学生掌握的不错,但是学生的问题意识较差。提出问题后学生能用算式表示,但是能自己提出问题的学生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所以在教学这节课时,我有意识的训练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提问和表述能力。部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是不错的,能够完整地说出数学问题。我觉得,对于减法含义的理解的教学步骤能够循序渐进。学生对于减法的含义有了初步了解,认识了减号,会读减法算式,能够正确口算5以内的减法。由于学生入学时间不是很长,尚未养成认真倾听他人想法的习惯,课堂秩序不是很理想,我想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第三单元 信息窗五小猴子跳水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时,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旧知识的迁移,让学生感受今天的加法算式和以前的相比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连加。课题引出后,并不是死板地讲述运算的顺序,二是让学生讨论,说出怎样计算的,采用自主探索,大胆尝试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建构连加的计算顺序,很自然地解决了运算顺序问题。

教学过程中,我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注意保持和学生亲密融洽的关系,尊重学生的每一个想法,并给学生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时间和空间。避免了计算教学的机械记忆和反复练习,让学生观察、思考,体验到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愉快的学到新的知识。

第三单元 信息窗六小猴学钓鱼的教学反思

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提出为问题,有几只小猴子在学钓鱼? 问题是提出来了,该怎么解决呢?有部分学生能列出算式5-3+1,但也有一些学生列不出算式。我并不急于引导学生列出算式,而是引导学生说说小猴子钓鱼的情况,原来有5只小猴子,走了3只,又来了1只。在说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明白其中的算理,根据算理来写算式,相对比较容易。算式列出来了,应该怎么计算又成了摆在同学们面前的一个问题。到这里用的时间已经不少了,所以我就直接告诉学生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了,课下想想如果要是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最后我再来总结出运算顺序效果也许会更好。

第三单元探索规律的教学反思

在做题时引导学生先仔细观察,独立的去思考,发现其中隐含的规律,再按照规律去填一填、涂一涂。在这个过程中我没有做过多的提示,让学生独立探索完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大多数学生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引导这些人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既培养了这位同学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要训练其他学生认真倾听的能力。效果不错,不足之处:引导学生说时,激发起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学生都争着说。控制的不是很好,时间较多,导致前松后紧。

第三单元找找周围的数的教学反思

教学时我结合学生的实际,为学生创造找数的机会,先从自己的身体上找数,从我们的教室中找数,再从我们的学校中找数,延伸到从动物身上找数,从马路上找数,从商场中找数。真正让学生活动起来,引导学生养成注意观察的习惯。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学会与人合作。这节课学生学的很愉快,老师也特别开心。其实做什么事请都是一样的,只要我们保持愉快的心情,学习的效果也格外的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尝试引导学生愉快的学习。

第四单元谁的手儿巧---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都接触过,但是名称不一定知道,所以我设计了搭积木的活动,引导学生在搭拼的过程中利用手中不同的形状进行想象和创造。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通过对物体的接触、观察、想象等活动,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用语言来描述图形的特点,学生说的不一定那么规范,不只要合理就要给予肯定。重点是引导学生区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要是时间允许,组织一个摸一摸的游戏,学生可能更容易区分。

第五单元 信息窗一迎接海鸥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会读11-20的各数、会写;认识数位及比较数的大小。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认识数位和计数器。本节课的知识点比较多,对学生容易掌握的数数、读数和写数安排的分量较轻重点放在了认识数位和数的组成这几个知识点上。在教学这几个知识点时,充分利用了动手操作计数器上,并借助计数器将这几个知识点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例如:11里面有1个十,我们就在十位上用1个珠子表示,1个一就在个位上用1个珠子表示。十位上的一个珠子表示多少?个位上的一个珠子表示多少?等等体现了知识的内在联系。总之,这节课在练习上还不够充实和丰富,特别是学具利用率较底;在下节课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具。

第五单元 信息窗二喂海鸥的教学反思

一年级的小孩子课堂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不长,必须想办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于是我创设喂海鸥的情景,有喂海鸥需要准本食物入手,引导学生提出还剩下多少桶鸟食,有前面学习10以内加减法的经验,学生能够列出算式。但是如何计算得数呢?进入这节课要学习的20以内不退位的减法。放手让学生利用小棒摆一摆、用计数器拨一拨、画小棒等方法探究计算方法,最后汇报总结。还有20以内的不进位的加法也是一个道理。

不足之处:放手让学生探究时,收回及时,整堂课有点前松后紧的感觉。练习处理的比较匆忙,效果不是很好。

第六单元 信息窗一猜一猜的教学反思

通过课下了解和观察,发现学生对左右、上下、前后已有一定的认识。比如吃饭时用右手拿筷子、写字时用右手握笔、体育课站队时要向右看齐、向前看、上楼、下楼等,并且大多数孩子在家庭、幼儿园已经了解了一些判断左右、上下、前后的方法,然而这种认识只是粗浅的、感性的,对不同的孩子来说层次也是不同的。于是我设计各种的游戏,引导学生在游戏中认识左右、上下、前后,在游戏中学会了用前后左右上下来描述事物的相对位置。

这节课自我感觉比较好,学生学得也比较好,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游戏,引导学生在玩中学,学习效果好。

第六单元 信息窗二小小摄影家的教学反思

教学时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画的什么?两组照片分别拍的是什么?教师指出第一组照片拍的是同一辆小汽车,第二组照片拍的是同一只小兔。提问:同一辆小汽车、同一只兔子为什么会拍出不同的照片呢?引出“我是从哪个位置拍的”等问题,进入对新知识的探索。让学生说说照片分别是从哪个位置拍的?引导学生在操作、观察活动中,学会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课上引导学生观察带把子的杯子,然后出示从不同位置拍摄的图片,让学生说是从那面拍的。学生好奇心强,观察的也很仔细,练习时出错的很少。

第七单元 信息窗一运动会报名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掌握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加法。结合情景图引导学生先提出问题,列出算式9+6,与前面学习的加法不同,学生虽然不知道哪儿不同,但能感觉出是有不同的。引导学生运用小棒、画图等方法小组内相互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最后总结出和9凑十的方法。练习时通过圈一圈、做一做、说一说等方法,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凑十法的算理。学生计算后都让学生独立或同桌说出计算过程,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说”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特别是对学生有困难的学生尤为重要。也许这一节课的这一部分还不能很快的计算9加几的加法,但只要他们掌握了计算方法,再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加快计算的速度相对来说就简单多了。

第七单元 信息窗二领饮料的教学反思

有了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凑十法一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运用,因此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充分体现了知识的迁移,不再借助直观的学具探索计算方法,而是直接看算是说计算方法,让学生的思维逐步由形象向抽象的过渡。`在教学中我加大了学习的内容。本节课学习的20以内进位加法包括了除9加几之外的8加机、7加机、6加几„„所有类型。例:凑十法中究竟将谁凑成十更简单,这要根据学生的自己的习惯,将一个离10比较近和一个离10比较远的数进行比较,只是给一般的学生提供一个选择,最终将哪个数凑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计算习惯或熟练程度自己决定。也正因为加大了新知识的量,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更加难以接受,因此教师可根据本班实际情况酌情安排新知识的数量。总之,在练习是要针对新知进行,并通过说一说、圈一圈、做一做、小游戏等活动来巩固用凑十法计算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问题意识。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借助情景图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结合作意识。

第七单元 信息窗三射门大赛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掌握十几减 9。我结合情景图引导学生先提出问题,列出算式15-9,与前面学习的加法不同,学生虽然不知道哪儿不同,但能感觉出是有不同的。引导学生运用小棒、画图等方法小组内相互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最后总结出十几减 9的方法。练习时通过圈一圈、做一做、说一说等方法,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十几减9的算理。学生计算后都让学生独立或同桌说出计算过程,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说”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特别是对学生有困难的学生尤为重要。也许这一节课的这一部分还不能很快的计算十几减9的减法法,但只要他们掌握了计算方法,再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加快计算的速度相对来说就简单多了。

第七单元 信息窗四赛跑分组的教学反思

教学时,通过观察图中的情景,让学生体会情景图中所包含的信息。在有了直观感受的基础上,借助“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出更多的问题。

教学应用20以内的退位减法解决“怎样分组”的问题。引导学生结合实际,分小组进行探索。要研究怎样分组,首先要确定第一组的人数,第一组可以是8人、7人、6人┈,由于第一组人数不同,分组的情况就不同,体现了现实生活中问题的开放性。在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假设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对假设的各种情况进行分析:如果第一组8人,第二组就是5人,如果第一组7人,第二组就是6人----。可能有的学生理解比较困难,可以借助学具摆一摆,模拟分组情况,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分组的问题就是合理地把13分成两部分。在学生正确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列出算式,解决问题。在整个探索过程中,要注意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积极发言,使其加深理解。

第七单元 信息窗五投沙包比赛的教学反思

教学时,通过观察情景图,让学生体会情景图中所包含的信息。借助谁赢了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引入对十几减6、5、4、3、2、的退位减法口算方法的学习。学生可能会想出多种方法,只要学生说的合理,都要给与肯定。引导学生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口算。

小组进行协作学习做的还不够,应该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展示自己的见解,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学会互补学习,提高交往能力,并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

第七单元 信息窗六领奖的教学反思

引导学生观察颁奖的情景,主要是利用情景提出问题并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加减法的意义,熟练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发现,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通过数学活动,采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让学生了解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广泛联系,会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逐步获得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并试着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小组进行协作学习做的还不够,应该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展示自己的见解,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学会互补学习,提高交往能力,并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

第八单元 我换牙了的教学反思

本来我认为学生对于自己掉了几颗牙应该很清楚,但实际上课时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大部分学生不知道自己掉了几颗牙。实在没办法只好课上同为两人互相数一数了,然后小组长做好统计,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统计的学生掉牙的情况也很多,然后填写事先准备好的统计表和统计图。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个问题:在绘制竖式条形统计图的时候,部分学生问是从上还是从下开始统计。对于这个问题是教学前没有预设到的,所以,我便直接告诉学生从下面往上统计。今后备课还要细心,要预设更多的问题。

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反思 篇7

传统的数学教学注重教师的教, 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重复记忆、题海训练、强化储存, 根本没有学生主体活动过程, 虽然实施的是新教材, 由于受传统的教学观念影响, 教师的教学观念往往不能及时的转变, 这样一来在教学时就会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学生在课堂学习时不能保证有效性, 教师教得很累, 学生学得很苦。新课程则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把关注学生的发展作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新课程下的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为此数学教师必须探讨新课程背景下知识观、课程观、课程知识价值观转向, 理解新课程教学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中应确立以学生为本, 教师主导的教学机制。转变教师的教材观、教学观、学习观、评价观。因此一个称职的数学教师, 要以“新课改”精神为指导, 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 不断学习, 与时共进。

结论和讨论

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必须突出三思和转变:

一、对数学教学理念的反思———课堂教学行为是否改变?

新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 因而要求课堂教学应该是和谐、民主、平等的过程。学生不再是孤立的学习者, 教师也不再是课堂的表演者, 实践证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 平等交流是目前数学课堂上较受欢迎的一种学习方式。因此教师教学中新的教学理念应用的体现, 就是是否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的形成。具体来说, 教师的教学行为应有以下的转变: (1) 由过去重“教”转变为现在重“学”; (2) 由过去重“结果”转变为现在重“过程”; (3) 由过去重“问答”转变为现在重“对话”; (4) 由过去重“讲解”转变为现在重“引导”; (5) 由过去重“程式化”转变为现在重“个性化”; (6) 由过去重“强记”转变为现在技能的拓展。总而言之, 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是否改变, 不仅要看教师讲课的水平, 更重要的是要仔细考察学生学会和会学的程度以及学生的精神状态。

二、对数学教学设计的反思———是否以为学生的发展, 设计教学

教学设计是有效地上好每节课的必需环节,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 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 获得一些体验。”这就要求教师要以用活用好教材, 进行创造性地设计课堂, 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 充分体验数学学习。在设计时应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 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获得结论;教师如何组织并促进讨论、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的兴趣等。总之我们要坚持“为学习而设计”“为学生发展而设计”的原则, 精心设计好课堂, 只有好的设计才有可能使课堂变得生机勃勃、充满智慧、探究和创新。

三、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是否做到生活———数学———社会, 有机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成数学模型, 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初中生已具有相当多的生活经验, 对生活中的许多数学现象或问题怀有浓厚的兴趣, 教师要巧妙地运用学生在生活中的感知,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对于已有的这些经验, 如果教师能在讲授新知识前用问题形式提出来, 学生定会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 学习劲头定会高涨。学习数学知识的最终目的, 是运用于社会、服务于社会, 同时也是适应社会。“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 教师要把生活、数学、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切身体会中感悟新知识、从而使课堂充满盎然生气。学生只有尝试到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他们才能更好地投身于数学知识的学习中, 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 有了他们的切身经验体会才能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总之, 虽然新课程下关于数学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 目前还是个新课题, 许多的反思问题都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 但是在教学中及时的反思对于我们的成长是很有必要的, 也是我们实现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反思, 才能使我们及时地发现问题, 冷静地分析与解决问题, 认识到理念与实践的差距, 从而才能不断改进教学, 更好地引导学生“学”;在反思中实践时, 我们找到理念和行为之间的差距, 从而才能使新的教育理念, 内化为个人的教学行为, 对于成长为新时期专业人才、复合人才,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很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第二部分。

[2]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顾润生,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年级下数学反思 篇8

本节课根据我校的体育锻炼特色来重组教材。“校园自编兔子舞”是我校早操活动的内容之一,也是一年级必须掌握的一项健身内容。“兔子舞”动作活泼,节奏明快,富有活力,音乐感染力强,对场地及学生的舞蹈基础要求不高,易于操作。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对动作的理解和掌握较慢,只安排3个组合动作作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设计意图

本课以学习兔子舞的3个组合动作为主线,设计“开心模仿、复习旧知、快乐新授、分组练习、游戏巩固、快乐回放”等环节,环环相扣,采用编口诀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他们始终能够主动地学习、快乐地学习,较快地掌握兔子舞的3个动作组合的名称、路线、方向,提高动作的准确性,全面发展身体技能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教学过程

人数:36人 课次:第一课时

教后反思

这一节小学低年段体育课,主要凸显以下几个特点:

一、立足生活,整合教材

为开发校本课程,充实大课间的体育活动项目,丰富校园生活,笔者从学生的生活入手,根据“兔子舞”动作活泼、节奏明快、富有活力、集舞蹈、健身与运动为一体,具有较强趣味性的特点,结合一年级小朋友活泼好动的年龄特征,大胆探索低年级学生学习兔子舞的新教法。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模仿中、口诀中、合作中、游戏中较快地掌握兔子舞的3个组合动作的名称、路线、方向,提高动作的准确性、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敏度,提高学生的体能,有效完成教学目标。

同时,引导学生在跳兔子舞中体验快乐、在游戏中释放心情、在分组中学会合作,在展示中提高自信,在作业中课外延伸,使跳兔子舞日常化、生活化,促进学生的健康意识及锻炼习惯的养成。

二、面向全体,缩小差异

本课以学习兔子舞的3个组合动作为主线,设计“开心模仿、复习旧知、快乐新授、分组练习、游戏巩固、快乐回放”等环节,环环相扣,激发全体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能够始终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承认学生存在的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得到最好的发展,使人人都有“成就感”:优生体验到成功快乐的同时锻炼了组织能力;中等生在榜样的激励下自觉地进行学与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后进生在组长和教师善意的提醒和反复的辅导下也能体会到进步的快乐,在学练过程中努力克服困难,增强自信心,同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分组练习,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动作的准确性和身体的协调性方面都能得到不同层次的提高,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互帮互助的意识,增强自信心。

三、寓教于乐,教法创新

针对低年级的学生好动、爱新鲜、注意力难以长时间地集中、自控能力还处于一种较低的状态等特点,笔者充分利用游戏结合主教材进行教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兴趣,循序渐进、分层教学、逐个突破,让学生始终积极、快乐地学习,逐步提高动作的熟练程度,在练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通过对原有的体育趣味游戏“老狼、老狼、几点钟”这一资源进行开发,既达到让学生复习提高主教材的单个动作组合质量,进一步突破教学的难点,又能展示学生的个性,同时让学生体验在游戏中合作、锻炼,养成遵守游戏规则的好习惯,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上一篇:最新中学生国庆节演讲稿与最新中秋节国旗下发言稿下一篇:戒烟限酒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