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际形势调研报告

2024-08-01

当前国际形势调研报告(精选8篇)

当前国际形势调研报告 篇1

当前就业形势调研报告

摘要:本文以在慈溪人才市场的调研活动为基础,通过对应聘情形的实地观察及对应聘人员的简短访问调查,数据统计和分析,以了解慈溪就业的基本情况,进而深入了解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人才市场的影响,以及现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使自己能够明确发展方向,更加顺利地择业和就业。

关键词:就业 岗位 招聘 应聘

一、引言

就业问题,各国都有,可以说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对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来说,就业问题就更加复杂。我国就业面临着巨大的供给压力:人口与人力资源严重供过于求,城镇公开失业逐步攀升,企业富余职工转化为公开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巨大,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加大“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缓慢的就业需求:从需求的角度看,我国的就业弹性总体上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就是说,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弱。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对我国经济发展也造成一定影响。就业,从来都与宏观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金融危机对中国就业的影响有多大?现今社会到底需要哪些方面的人才?应聘人员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招聘单位比较青睐哪些人才等等。带着这些疑问,带着这些疑问,在同学的帮助下,我展开了一次关于当前就业形势的调研活动。作为在读大学生,了解当前就业形势、趋势,使自己能够明确发展方向和自我定位,更加顺利地择业和就业。

二、调查时间 2009年2月7日,在慈溪市2009年面向长三角大型人才交流会,收集了一些关于这次人才交流会的一些资料,实地观察了情形,对应聘人员和招聘者进行了简短的访问调查,作了简洁记录。

2009年2月8日——2009年2月14日,对于调查结果进行整理,记录,完成社会实践调查研究报告。

三、调查对象与资料收集方法

本次调查以2009年2月7日的慈溪人力资源交流中心所设招聘摊位为总体,采用简单随机抽样和偶遇相结合的方法选取调查对象。具体做法是:取得所有的摊位号的名单作为抽样框,再次使用摊位编号,采用抽签方式选取号码,对照总体规模,选取符合要求的数码20个,最后到抽样框去找它所对应的元素;询问偶然遇到的、又方便回答问题的应聘者。

本次调查考虑到实际可操作性,采用了访谈法和实地观察法相结合以收集资料。

四、结果与分析

1.人才交流会总体情况

慈溪市2009年面向长三角大型人才交流会在市人才交流中心拉开帷幕。200个招聘摊位、350余家用工单位、近3000个工作岗位向广大人才抛出绣球,应聘者纷至沓来,不到9点钟,大楼就被前来应聘的人员挤得水泄不通。

本次招聘会基本上是中小型企业招聘,符合慈溪乃至宁波经济发展结构的特点。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企业今年的用工需求稳中有增,一些正在进行产业升级的企业招聘需求迫切。据统计,本次招聘会共有1.5万人进场应聘,其中应届毕业生约占四成,达成初步意向3000余人次;排名前五位的岗位分别为机械电器类、企业管理类、营销类、财经类以及外经外贸类。

2.人才交流会的特点

(1)一推一拉积极促进人才就业。本次招聘会共推出近3000个岗位,其中有80家单位提供应届毕业生需求岗位1154个,占总需求的40%。“近3年来,我市生源的高校毕业生每年都超过6000人,今年更是超过7000人,但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影响,从总体上说,企业在普通岗位上用人出现紧缩态势,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 市人才服务中心主任余建孟表示,“我们在招聘会前,动员各个进场企业尽量多推出一些毕业生岗位,一方面是帮助毕业生充分就业,同时对企业而言,现在也是吸纳储备人才的大好时机。”

在积极推出毕业生岗位的同时,人事部门还帮助企业向外地吸纳紧缺人才。“企业发展需要大量中高层次人才,但我市企业在部分高科技领域和紧缺专业岗位上,存在想招却招不到的尴尬局面。”余建孟表示,为了帮助企业招到急需的紧缺专业人才,人事部门不但将招聘会打破地域限制,面向整个长三角,还出台提供交通费补助的优惠政策,以帮助企业吸引外地中高层次人才前来应聘。据了解,本次招聘会人事部门共向30余名来自上海、江苏、湖北、陕西和河南等地的中高层次人才发放了交通补助费。

(2)一升一降反映企业发展新动向

本次招聘会与去年夏季大型人才交流会相比,岗位需求趋向分散化、多样化,同时营销类和外经外贸类两大岗位在需求和排名方面,出现了“一升一降”的明显变化,反应出我市企业转型发展的新动向。

据介绍,本次招聘会排名前五位的岗位分别为机械电器类、企业管理类、营销类、财经类以及外经外贸类,共涉及1222个岗位,占总需求的42.4%。而在去年举行的夏季大型交流会中,排名前五位的岗位在总需求中占比为63%。因此今年各大岗位需求出现了分散化和多样化趋势。

“与外经外贸类岗位需求减少、排名下降现象相反的是,营销类岗位需求增加,排名攀升,这很好地说明了我市企业出口转内销的发展趋势。”余建孟分析,受国际经济形势影响,众多企业纷纷转型发展,调整出口和内销的比例,因此在用人上也出现了升和降。宁波博一格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的林小姐表示,公司去年在内销市场收获颇丰,为继续扩大内销市场,本次招聘会公司对内销业务员的需求超过40名,但对外贸业务员的需求仅为2名。

3.招聘单位的要求

(1)学历要求。在调查样本中,所需人才最低学历是中专,最高学历是博研。其中要求大专及以上的占75%,本科及以上的占20%,硕研及以上的占5%。

(2)专业要求。各个岗位都要求有相应的专业素质,即能岗匹配。

(3)技能要求。除了所学专业要求的技能外,对于从事办公室工作的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水平的占100%,其要求能够熟练应用办公室软件及一定的网络管理能力。具有驾驶执照也是部分招聘企业的要求。另外,外语水平,尤其是英语水平,是被相当重视的。针对各个企业的发展情况,还有特殊的要求,如掌握ISO质量管理体系、文字组织能力等等。

(4)工作经历要求。大部分岗位要求两年及以上的工作经历。在调查样本中,有76.1%的岗位需要两年及以上的工作经历。

(5)户口要求。在调查样本中,85%优先录用本地户口的应聘者,外来人员需要拥有相对优势才被录取。

(6)其他要求。如政治面貌、性别、年龄等等,这些也作为部分企业的要求

五、思考与小结

综合以上分析,不难发现,人才供需不平衡,而且在不断扩大。企业在人才供过于求的形势下,对于应聘者的条件更为苛刻。尽管在金融危机下,慈溪的企业今年的用工需求稳中有增,一些正在进行产业升级的企业招聘需求迫切,但是从整体来看,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大学生就业问题将会更加突出,形势更加严峻。作为在读大学生,我对于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更为关注。近3年来,我市生源的高校毕业生每年都超过6000人,今年更是超过7000人。针对目前存在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和结合实际,我提出以下建议:

1、以“生态城市”建设为中心,继续狠抓经济发展。从解决就业问题的角度看,应高度重视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发挥中小企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作用,努力增加就业机会。只有经济发展了,社会需要大学生的数量才会增加,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才会得到缓解。

2、继续深化体制改革,扫除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同时鼓励他们自主创业,这既能推动经济增长,又能增加就业促成就业的良性循环。

3、坚持理想教育,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高等学校及相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理想的教育与引导,要宏扬为国家为民族的振兴而奉献青春的社会本位价值观,要宏扬主旋律,要始终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大学生要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祖国的需要和民族振兴的责任仍然是当今青年知识分子人生职业选择的第一主题。

4、紧跟时代发展,更新大学生就业观念。大学生就业难与大学生就业观念有关,转变观念天地宽。社会的变迁、就业环境的变化,要求大学生必须拓新就业观念,使自己的观念从陈旧的条条框框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大胆地、主动地在社会大天地里找到能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位置,树立市场就业观念,培养职业道德精神、敬业精神、合作精神、互利精神、服务精神、学习精神,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大学生应当从观念到实践都“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5、加强高等教育的改革,不断提高大学生就业实力和提高大学生的能力素质。当前高等教育专业设置陈旧、特色不明显,缺少根据社会有效需求结构对学校予以合理的分工。要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拓展其能力素质和对社会职业岗位的适应性,以能够在严峻的就业市场中寻找自己的位置。为此,要加强对毕业生和在校大学生的技能教育、辅修专业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进一步重视各种体验性建设,切实把培养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落到实处,以适应社会需要。

6、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大学生职业意识的教育与引导。大学毕业生职业意识的形成与学校、家庭及社会的教育是密切相关的。配合学校和家庭形成良好健康的社会氛围,使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意识。

7、加强就业指导机构的建设,指导大学生就业。要加强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建设。这个中心要有一批高素质的熟悉学生工作和就业市场的人才,必须经常开展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咨询、推荐和服务工作,功能要齐全,能开设一定的讲座和课程,帮助学生掌握求职的技能和知识。就业指导中心要有一定的硬件工作条件如信息查询室、资料阅览室、洽谈室、招聘工作场所、Internet信息网站以及必要的设备和经费,充分发挥好就业“顾问”的作用。

8、大学毕业生要注意做到“四不”。调查中,几位多年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士提醒大学生:现在的就业不可能是“一次定终身”,一些前人身上发生过的经验和教训值得参考,希望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要注意做到“四不”,即不轻意放弃就业机会、工作中不轻易跳槽、不随意违约,不随便乱存放个人档案资料。

当前国际形势调研报告 篇2

1 市场行情分析

2013年开始, 鲜奶收购价格达到5元/kg左右, 公牛犊价格也达到了2000元/头左右, 奶牛养殖效益可观。奶价较高的原因主要是奶牛存栏量和奶产量下降。受2008年“三鹿事件”影响, 2008~2012年, 奶价一直在3~3.5元/kg左右徘徊, 饲料价格不断上涨 (如玉米价格上涨50%左右) , 奶农养殖利润下降, 基本处于微利状态 (每头奶牛盈利1000~2000元左右) , 农户养殖积极性不高, 纷纷淘汰奶牛。此外, 为确保奶业质量安全, 推进奶牛规模化养殖, 从2008年起, 国家开始取缔奶牛散养户, 许多散养户由于离家远等原因不愿在奶牛小区养殖, 纷纷把奶牛处理掉, 造成奶牛存栏和奶产量下降, 奶价升高。

2 标准化奶牛规模场养殖效益分析

所谓标准化奶牛规模场, 指牛舍实现卧床饲养, 分群饲养, 漏缝地板, 有较好的防暑降温设备, 标准化奶厅、实现全混合日粮饲喂, 饲喂苜蓿、羊草、精料、青贮, 有与规模相适应的沼气池, 污水处理设施等, 泌乳牛年单产水平达7.5t左右的现代化奶牛养殖场。犊牛和青年牛的前期饲养成本和后期淘汰牛销售收益基本持平, 这里忽略不计。

从表1来看, 标准化奶牛规模场奶牛平均单产7.5t, 每头奶牛年利润可达到1万元左右, 存栏300头泌乳牛的奶牛场年利润可达300多万元;若不计银行利息, 年利润可达420多万元。

3 奶牛小区散养户效益分析

从表2来看, 由于奶牛小区散养户以一家一户养殖为主, 奶牛户主要购置奶牛、饲料、兽药等, 不用投资建设牛舍、奶厅、水电、土地等, 虽投资较少, 但饲养管理技术较低, 奶牛不能分群饲养, 基本不饲喂全株青贮、羊草、苜蓿等优质牧草, 奶牛产奶性能低下, 平均单产仅5.5t左右。若不计算人工工资, 每头奶牛可盈利0.87万元, 饲养10头奶牛年利润可达4.35万元, 基本为一个人的工资;若自己不饲养, 雇一个工人来饲养, 每头奶牛利润不足2000元。

4 奶牛小区投资人效益分析

从表3看, 投资400万元左右建设奶牛小区, 由于奶牛小区管理起来较困难, 泌乳奶牛产奶量低, 平均单产5.5t。奶牛小区投资人按吨奶抽取1200元的鲜奶销售差价, 存栏300头泌乳牛的奶牛小区每年利润可达100万元左右;若不计算贷款利息, 每年利润可达140万元左右。

备注: (1) 年土地租金按每年每亩1000元计算; (2) 折旧期为10年; (3) 年饲料成本包括精料、苜蓿、羊草、全株青贮等, 每天每头泌乳牛饲料费55元计算; (4) 年公牛犊销售收入, 300头泌乳牛年提供150头公牛犊, 每头公牛犊按2000元计算; (5) 每头泌乳牛年产7.5t鲜奶计算; (6) 投资牛场资金利息指投资600头奶牛的标准化牛场, 需固定资金、流动资金1000万元, 按利息, 每年需利息120万元。由于各奶牛场的管理技术水平不同, 收益不相同, 而且差异较大, 这里主要指管理水平较高的标准化奶牛养殖场。

备注: (1) 年饲料成本包括精料和秸秆青贮等, 每天每头泌乳牛饲料费30元计算; (2) 年贷款利息计算, 按贷款10万元计算, 每年利息1万元; (3) 年公牛犊销售收入, 5头泌乳牛年提供2.5头公牛犊, 每头公牛犊按2000元计算; (4) 每头泌乳牛年产5.5t鲜奶计算; (5) 奶农将鲜奶交售奶牛小区, 价格为3.8元/kg左右。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特点 篇3

(一)世界经济迅速增长,美国、欧元区国家、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使世界经济得以继续维持较高增速,发展中国家经济呈相互带动、梯次发展的态势。

2007年世界经济仍将保持近4%的增速。美国经济稳中有落,2006年美出口额被德超越,信息化指标不及北欧,次贷危机使美经济优势不断被侵蚀和分解,其负面影响还在扩大。主要西方国家面临工业化以来最强烈的外部竞争。欧亚大陆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舞台。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欧亚大陆经济总量占全球的62%,累积财富总量是美国的一倍,2006年“新欧洲”国家国内生产总值较2003年增加近一倍。同时。占世界人口80%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进入较快增长期,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分工体系中地位得到加强。对世界经济影响力进一步增大,改变了世界经济的增长格局。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占全球的20%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到30%。

(二)随着金融创新,特别是金融衍生工具的开发和推广,金融一体化程度提高,全球金融业呈“爆炸式增长”。

巨额国际资本的无序流动和投机,不仅给发展中国家经济造成很大损害,发达国家也难独善其身。据美国麦肯锡公司的最新报告,全球金融业的核心资产总额已达140万亿美元。资本市场进一步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主体。银行资产占全球金融资产总额的比重由1980年的42%下降到2005年的27%,金融资产进一步向发达国家集中。发达国家的金融资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目前已平均跃升至330%。“经济金融化”趋势一方面促进了全球资源有效配置,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投机性和风险性。

(三)国际资本市场和劳动市场流动性增强,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形成全球市场。

国际资本市场更加成熟,资本流动形式也在增多。全球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程度日益提高。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未来10年,发展中国家将有7亿人口进入全球劳工市场。全球产业链的形成和资源配置中合理及不合理的部分进一步显现,不均衡的全球增长模式正在塑造新全球经济格局。从总体看,国际贸易、投资金融市场的自由化进程使生产要素流动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最佳配置”。从国别看,全球化的收益分配和社会成本分布严重失衡,穷国与富国的差距在扩大,输家与赢家的两极分化加剧。资本回报连创新高,劳动回报则越来越低,导致国家间不平等。发达国家主导当前的国际贸易、投资、金融和国际分工体系,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3/4,经济总量只占1/4。黑非洲至少要到2047年才能成功脱贫。在北方阵营,美欧日是国际经济三大支柱,但由于美国奉行经济单边主义。企图垄断国际经济决策,三方经济利益摩擦时有发生。南方阵营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拉大,对经济发展问题的基本诉求和利益关注点发生重大分化,多元化现象明显,南南合作呈现高度复杂性。

(四)新兴市场经济体日益具体,加快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新活力。

一大批新兴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体系日趋成熟,东亚、拉美、独联体国家经济全面提速,非洲、中东地区国家经济开始起飞。这些国家的国内资本市场迅速发展,对外资的依赖明显下降,对自身能源、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意识强化,一些出口导向型发展中国家逐步实现贸易结构多元化。“金砖四国”、“新钻11国”等新兴发展中国家继续引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成为未来最为强劲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影响全球化的发展。按汇率计算,今年。印度、俄罗斯、巴西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均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晋升世界经济12强。2001年~2007年,中、俄、印在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出口、引资、外汇储备和股市总值排行榜上的名次平均跃升四个位次。亚洲国家对美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比重已从1993年的25.5%减少到目前的16.5%。

值得注意的是。发展中国家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持续增大。发展中国家相互投资迅速增长,主要表现在亚洲内部以及亚洲对非洲的投资。目前,世界外汇储备总额高达5.4万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掌握在发展中国家手中。近来,发展中国家开始将部分外汇储备以“主权财富基金”的形式对外投资,金额可能高达1.5万亿美元,投资的主要方向是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和跨国并购,有关动向将对国际资本市场产生重要影响。

(五)南北国家有关发展模式的交融与交叉增多,经济领域多边协调渐成趋势,新兴大国加速崛起,经济力量加速“多极化”。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互利用,南北关系呈繁芜交织的状态。俄罗斯迅速复兴和印度加快振兴,打破了冷战后中国一枝独秀的局面,初步形成了新兴大国崛起的第一梯队。一批发展中国家迈入或走近经济次大国行列,对维护世界经济体系的稳定及贸易自由化的需要不断增强,与发达国家的共同利益有所增多,双方相互依存有所加深,在经济、金融等领域开展对话与合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日增。“G8(八国集团)+5”成为促进南北对话的重要高端平台。G20(20国集团)涵盖当前世界上最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具有较强的“南北”代表性,近年来在协调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应对金融危机、促进世界经济金融稳定发展等的立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加拿大倡议在G20框架内成立“全球首脑论坛”,进一步反映出国际社会加强多边对话协调的趋势。

(六)各种区域或双边自由贸易安排发展迅速,国际贸易、跨国投资重趋活跃,自贸区谈判方兴未艾。通过自贸协定等形式。新兴力置与传统大国结成经济联盟成为时尚。

区域经济合作既是各国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产物,也是有关国家以区域发展为依托,为减缓经济全球化无序冲击而采取的合理选择。区域经济合作、区域集团化趋势与经济全球化发展并行不悖。这种总体上良性的经贸互动推动了政治上的良性发展。大国重启战争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东亚、拉美、非洲等地区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区域合作蓬勃发展。一些发展中国家之间区域合作势头加强,成为联系不同地区之间合作网络的重要纽带。巴西、印度、南非已建立三国合作框架,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拉美。拉美与中东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各国均试图通过强强联合、强弱互补的模式加快区域集团建设,实现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谋求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据优势地位。美国全面推动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欧盟借东扩之机加快区内金融、服务一体化进程,拉美两大经济组织南方共同市场和安第斯共同体宣布加快自由贸易谈判,东亚10+3和上海合作组织作为亚洲两个支柱性机制深入发展。未来国际经济关系将逐渐由国家之间的较量和竞争转向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的角逐,围绕全球经贸政策、金融体制的斗争与协调将主要在经济集团之间展开。

(七)国际能源、资源价格大幅上涨,国际能源格局调整步伐加快。对能源等战略资源的争夺成为影响国际经济关系的最大不确定因素。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研究报告 篇4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研究报告

本文对中国宏观经济周期、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三个重大问题、影响中国宏 观经济的三大主要风险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公司业务发展提出一些 启示性建议。

一、中国宏观经济周期的分析和判断

分析当前经济周期的阶段,必须从全球视角出发。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

危机是本轮经济周期分析的起点。金融危机的发生源于发达经济体不断恶化的资 产负债表,应对政策的选择、力度和效力,同样依赖于资产负债表所体现的各国 财务状况。差异化的财务状况引致差异化的全球复苏,各国也面临差异化的政策 挑战。

探究过去30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缘由,资本积累增速和劳动力增速在数 量上都难以有力解释,中国特有的人口城乡迁移,即城市化为经济高速增长的主 要驱动。未来10年,中国经济增速虽会减缓,但仍将保持较高增长,动力在于城 市化从数量扩张向纵深发展。中期内,中国“反通胀”的宏观经济政策导向不会 改变,但短期的经济波动和政策微调节奏,将与主要发达经济体复苏进程高度相 关。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缺口已回补,经济增速稍高于潜在增长率的态势可

以确定,而通胀则会在较长时期内得以维持。综合起来,经济有较强的动能、一 放就热,通胀在较高的水平、骑虎难下。现状因政策而生,政策定经济未来。中 国经济正走向新一轮经济增长的起点,实体经济波动类似于 2000-2001 年,不同 在于中国已占据主动。在发达经济体的资产负债表状况还未有效修复之前,中国 的经济增长可能围绕当前水平上下波动,而通胀保持在较高水平的区间内。

二、当前中国经济若干重大问题的判断

(一)经济硬着陆风险尚无近忧,但有远虑

中国经济出现放缓迹象,主要是宏观政策紧缩导致经济自然回落,这也有助 于抑制通胀压力的上升。从消费、保障房及基础设施建设、出口三大需求角度分 析来看,经济实体层面增长依然强劲。从经济硬着陆的历史规律和必备条件看,诱发经济硬着陆的基本内外因以及大规模的通货紧缩,失业增加和经济增速下滑 过快这三大条件并未显现。中长期看,“高储蓄、低消费”经济结构深层次矛盾

构成中国经济硬着陆的潜在风险根源。

(二)经济能否跨越滞涨短周期,下半年经济走势是关键

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由“高增长、低通胀”向“低增长、高通胀”的局面靠近,已经进入滞胀短周期。当前中国物价上涨压力是融合了输入型、货币型、结 构型、成本推动型和理性预期性通胀于一体的复合型通胀,根源在于经济存在一 些结构失衡和总量失衡,故根治难度较大。今后一段时间内治理复合型通胀压力 的政策和效果,将决定中国经济能否走出短期滞胀的陷阱。

(三)经济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关键靠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

当前中国经济处于金融危机后第二个库存周期中,经济增长收敛、通胀渐成 慢性病、经济弹性减弱等特征决定现有经济已结束库存被动恢复期,但同时面临 着需要克服成本冲击、恢复利润以及探索新的需求的重任。过渡期的中国经济虽 有内生增长动力,但增长和复苏的根基还不够牢固,且面临着结构失衡和自主增 长动力缺乏等亚健康特征。由于经济虚拟化趋势较明显,当前宏观经济调控政策 的效果大打折扣。要使中国经济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增长,经济结构调整和自主创 新是关键。

三、当前影响中国宏观经济的三大主要风险因素分析

(一)房地产市场方面

从政策面看,房地产调控近期不具放松的可能,政策调控的广度、深度预期 会进一步加强。大规模建设保障性住房政策,标志着房地产市场正逐步形成由市 场供给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供给格局,有利于平抑住房价格。

从市场面看,上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新开工面积、施工面积等指标增速 显示了一定的企稳迹象。下半年,开发企业投资并不悲观,保障房的建设对新开 工和投资均有较大支撑作用,不确定的因素在于普通住宅能否维持正常的开工和 投资。

从发展面看,非限购城市(主要是三四线城市)发展具有长尾效应特征。

产业转移与农民市民化是非限购城市长尾效应的内在驱动力,一二线城市的土地 财政模式向非限购城市转移将加速催化非限购城市的长尾效应,从而拉动房地产

投资向非限购城市“渠道下移”。

(二)地方政府性债务方面

预期短期内地方性政府债务引发系统性债务危机的可能性不大,地方性政

府融资平台对商业银行的冲击不宜夸大。但由,如城投债公司引发的结构性危机 依然可能存在。从长期看,地方性政府债务如果任其无节制的发展,将对经济产 生很大负面影响,其背后隐藏的风险值得警惕。地方债务抵押物多为土地,土地 财政演化为土地金融,地方政府和商业银行联手进行货币创造,长期下去会对中 国经济产生威胁。

(三)国际主权债务危机方面

国际主权债务问题是障碍全球经济复苏的一个较大的风险因素。美债问题

无近忧但有远虑。美国实际发生债务违约的概率较小,政府会不断通过提高债务 上限来避免债务违约;远虑在于“举新债偿旧债”的模式会不断重演。欧债问题 的焦点在于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债务问题是否会升级。欧债存在现实的违约风险,既有近忧也有远虑。国际主权债务的影响在于美欧各国为控制财政赤字和政府债 务规模,普遍采取紧缩政策,进而使全球经济面临减速局面。对中国的影响在于 拉低GDP增速,同时使宏观经济政策面临两难选择。

四、对公司业务发展的启示性建议

经济周期与金融子行业的风险和收益结构高度相关。公司当前及未来的业务 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资产管理业务,二是金融服务业务。资产管理和金融服 务业务下面,各有许多子业务,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在经济发展的不同特征 下,各类金融子业务发展的模式和重点不同,意味着公司的利润中心之结构变迁。一般地,经济繁荣时期金融服务业发展较好,而经济衰退期间,可能是资产管理 业务,特别是不良资产投资管理业务大显身手的时候。当然,具体下去,同一类 业务的不同子业务仍有不同的细分。

前已述及,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周期的状态是在政策控制下的抑制高增长和

控制高通胀。在中国的内生经济动力和前期应对金融危机的巨量货币投放的双重 作用下,这种政策措施和宏观经济态势可能在较长时期内仍将维持。期间若有波 动,则来自于对外部经济冲击的微调。相对而言,中国经济和政策面处于主动地 位,但前期力度过大的刺激性宏观经济政策措施的后续影响,还是需要一些时间

来消化。这样一来,从流动性看,可能呈现一种资金流与政策棒之间做“猫与老 鼠”游戏的情景。也就是说,经济体内有充足的流动性需要找投资机会,政策层 有强烈的动机抑制这种机会的泛滥。根据这种经济态势,结合本文的相关研究,对公司的业务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顺应政策走向,合理配置资源、把握投资机会

控制通胀和抑制资产价格过度偏离基本面,将是很长时间里的首要政策目

标。所以,凡是扩张过度需求,助推通胀、助推资产泡沫且政府可以强力控制的 行业,其中的投资风险应该是首要考量要素;凡是能够有利于提高有效供给、提 高劳动生产率,有助于抑制通胀和资产泡沫或者政府鼓励的行业,其中的收益就 是实实在在的收益,投资决策时可以给以更大的权重。

(二)抓住宏观政策波动的脉搏,更加注重公司的流动性管理

在较长时期内,宏观政策仍将维持高压态势,期间的微调方向可能与主要

发达经济体复苏形势相逆:主要发达经济体趋好,政策趋紧;主要发达经济体趋 差,政策趋松。政策微调的方向,关系到公司流动性管理的难易,所以把握宏观 经济政策波动的脉搏,有助于管理公司流动性。另一方面,在公司流动性改善之 时,业务发展仍需考虑后续的流动性需求,要未雨绸缪,及早防范流动性风险,以免在政策再次趋紧之时陷入被动。

(三)不良资产管理处置业务孕育市场机会,宜提前绸缪

公司以往的不良资产处置业务多集中在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处置方面,这

些不良资产追根溯源在于 1985 年国企改革的“拨改贷”和行政体制干预商业银 行经营,在商业银行改制上市之前,形成了大量的不良资产。当前,各大商业银 行已经完成转型乃至上市,在市场化运作和银监会从严监管之下,已不大可能形 成大规模的银行业不良资产,难以形成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

但是,过去数年应对金融危机的大规模刺激计划的退出促使经济增长回落

至常态,再加上趋紧的宏观调控政策,使得短期内经济处于下行通道中,可能孕 育着未来不良资产处置业务的一些市场机会,有利于资产公司获取市场资源。比 如,各界高度关注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问题。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对银行或其他企 业的债务是硬约束,因为银行是股份制银行,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一般有地方政 府以资产显性担保或以政府信誉隐性担保,所以较难违约。但是,地方政府融资

平台的资产项目运作由于其信息结构不对称和激励机制的不完善,在盈利能力上 具有天然的劣势。在不远的将来,当债权人开始追索收益之时,部分地方政府融 资平台可能面临流动性困境。

而且,从不良资产管理运营特征看,当前也是着手沉淀不良资产的好时机。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长趋势已经形成,有利于资产公司充分消化不良资产并且获

利。因此,不良资产管理逆周期的特点较为契合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公司可以运 筹扩大不良资产管理业务规模。

公司宜事先筹备,加大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资产负债结构的研究和前期

投入,抢占先机,在竞争之中拨得头筹。

(四)通胀预期下投资者对长期收益率的偏好驱动,使得财富管理业务大有

可为

通胀预期下投资者对长期收益率的偏好驱动,使得投资者对理财服务的需

求不断升级。自 2010 年下半年以来,CPI 连续 6 次刷新近年新高,传统的存款、多数的定投、保本型基金和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难以追赶通胀的步伐。同时,在抗通胀成为投资首要目标下,高端客户的投资偏好由流动性向追求长期收益率 迈进。

国内私人财富规模、增速以及结构特征决定了高端理财拥有巨大的潜在市

场。波士顿咨询公司在 2010 年底的报告中指出:2009 年中国内地家庭金融资产 总额达到 5.4 万亿美元,规模仅次于日本,位居亚太第二;内地百万美元资产家 庭数量和资产总额分别达到 67 万户和 2.35 万亿美元;全国 43.5%的财富集中在 0.2%的高净值家庭手中。财富总量日趋庞大、财富增速全球最快以及财富分布高 度集中,预示中国具有广阔的财富管理市场。

因此,公司宜顺应理财市场由标准化大众投资计划向单一客户贴身定制金

融服务、产品升级的潮流,整合和运用银行、信托、租赁、证券、基金等平台公 司业务,不仅可以拓展公司融资渠道,而且可以为公司主营业务发展积累高端私 人客户。

(五)顺应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趋势,适当调整投融资客户结构

房地产投资向非限购城市的“渠道下沉”,这使得在三四线区域提前布局的 房地产开发企业、产品能销往这些区域的建筑机械企业、承担这些区域商品房建

筑施工企业将受益显著。为此,公司可以通过渠道的外延,适当调整融资客户结 构,不断开拓房地产行业的优质地方性中等客户资源,拓展新的业务模式和盈利 来源。

(六)其他金融服务业大有可为,但必须更着重于创新,并且其他企业难以

复制

一般性金融服务业经营状况会有起伏,但在整体流动性充裕和宏观经济动

能较强的态势下,总体回报仍较可观。更大的利润机会来自于其他企业难以复制 的金融创新。以创新性的金融产品为资金寻找宣泄之机的同时,由于其他企业难 以复制,这类投资机会不会过热,从而不会引起宏观决策部门及监管部门的注意,新业务的盈利模式能够在较长时期内持续。

(七)把握国际主权债务危机的动向,防范对资本市场的冲击

国际主权债务问题对资本市场的冲击并未结束,短期剧烈动荡后的长期影响 将逐步显现。美国国债和无风险利率是全球金融资产的定价基础,美国长期主权 信用等级的调减对金融市场产生的影响不仅仅是恐慌情绪造成的短期冲击,更在 于国债收益率的走高会拉低股票的资产价值。对国内证券二级市场而言,2010

当前国际形势调研报告 篇5

国家发改委投资所所长罗云毅

一、投资宏观调控政策的重大调整

(一)基本数据及背景资料

从宏观形势来看,我国投资率这两年一直是创新高的;另外一个是净出口率,这几年也是创新高的,占了7.3%;储蓄率也是新高49.8%;消费率则创下了历史最低,2007年为48.8%。

从月度数据来看,2008年1~9月份全社会投资增长速度很快,这个数据与往年相比没有什么差别,仍然保持在25%以上的增速。所以,今年投资率仍保持在高位已成定局,预计还是在40%左右。

这几年的宏观经济调控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实际上是投资的调控,即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这一明确的提法是在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来的,即调整消费投资比例关系,提高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这样的提法是明确在数量上进行调控,这种思想一直持续了很长时间。

2002~2003年,政策略有调整,即在2003年的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调整消费投资比例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2003年变为较有弹性的提法,增加了政策活动的空间。此后,2003~2006年,指导思想一直比较清晰,即增加消费、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一直到2007年11月底的时候,宏观调控尤其是在投资政策方面依然是保持了2002年以来的提法,即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防止投资反弹,促使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水平,仍然是“双控双防”的思想。从投资的角度来讲可以看得很清楚,经济工作会议的核心思想是防止投资反弹、或者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十七大在这方面也做出了阐述,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当中,提出了三个转变,其中之一就是支出结构的转变,要从过多依靠投资、出口转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发展。这是从2002年开始一直到十七大整个宏观调控的主调。

(二)投资政策出现重大调整

目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变化,宏观经济政策也相应进行了调整。总体来说,决策部门对于宏观经济的把握是比较早的,政策调整实际上在6月份就已经开始了。2008年6月13日,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省市区和中央主要部门负责同志会议,提出了五项任务。在宏观调控当中,关于投资提出了“大力优化投资结构”。这与2002年以来的提法有了较大的不同,已不将“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防止投资反弹”、“提高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作为主要任务。

2008年8月,中央11号文件提出了几项工作重点,其中第一项重点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而第一项重点里面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在优化结构的前提下保持合理投资规模”。核心思想是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实际上是要防止投资规模下滑,要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此外,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想法,比如说“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要求,进一步加快‘三农’、结构调整、节能减排、自主创新、社会事业等方面的建设。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控制‘两高’行业新上扩能项目,防止煤化工等产业项目盲目布局和违规建设。坚决停止新上党政机关办公楼项目。做好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项目的储备和前期工作,推进一批有利于消除瓶颈制约的能源和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最后一句话是特别重要的,体现了什么叫合理投资规模,体现了决策部门宏观调控的战略思想和部署。

为什么说要“做好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项目的储备和前期工作”?实际上在1998年的时候,上半年年初,中央减少财政赤字的政策还没有变,但到了6、7月份的时候,中央决策发生了改变,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发行长期建设国债,扩大公共部门的投资、扩大内需。这个决策是非常正确的,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当中出现了障碍。障碍之一就是各个部门、各个地区对此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没有充分的项目准备,当时的扩大投资未能及时地落实到项目上。此次决策部门在8月份提出储备项目的思想,实际上是根据1998年的经验开始推行项目建设,从而更加体现了扩大投资规模的意图。

2008年10月19日,国务院部署四季度十项经济工作任务,明确提出来要“加大投资力度”,从而标志着投资总量调控政策的走向发生了重大转变。

二、调整宏观投资政策的原因分析

(一)短期因素

从短期来讲,我国经济周期正处于下行的通道上,产出的增长速度下降,而且下降得比较快,财政收入增长的速度也在下降,电力增长速度下降,特别是房地产市场的疲软。房地产市场的疲软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因为其在固定投资当中占了20%~23%的份额。

从全社会的投资来看,1~9月全社会投资同比增长27.8%。不过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考虑到投资价格指数的话,实际增长只有17.8%,差了10个百分点。最关键的是要看新开工项目情况,1~9月,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额仅仅增长了1.7%,增幅比1~8月份降低了0.8个百分点。如果考虑到10%的投资价格指数,则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额的增长率实际上是负值。如果从地区的角度看,占投资或者是GDP半壁江山的东部地区新开工项目的实际投资增长仅为-15.4%,还要更低一些。如果东部新开工项目实际投资增长下降了15%,那么显然将对未来国民经济的发展有负面的影响,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速有时候并不能完全反映整体投资趋势,因为往年个别月份均有负增长情况。但是今年情况有所不同,在过去的三个季度当中,大部分月份的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长率都是负值,这是在近几年当中没有出现过的。因此,该项指标反映出未来我国投资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2002年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情况)

美国次贷危机与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美国经济极可能进入较长时期的低迷调整阶段,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在今年二季度已经出现了负增长,因此外部需求将出现下降。从短期来讲,外部需求不足要通过内需来弥补。内需无外乎消费和投资,但是消费的启动是不太容易的,消费率从2002年一直降到48.8,在此种情况下,只能启动投资。

(二)长期因素

仅仅从短期的形势变化角度来理解投资宏观政策的调整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从长期的、本质性因素的影响的角度进行考虑。否则我们就必须面临这样的问题,当经济增长态势得以恢复时,我们是否还应该坚持“在优化结构的前提下保持合理投资规模”这样一个政策,或者说是否要恢复对投资总量进行控制的政策。

长期因素基本分析框架要建立在我国国情的基础之上,即低消费率和高储蓄率。储蓄的应用形式主要包括三方面:净出口、存货增加和固定资本投资。在高储蓄率条件下,高投资率是唯一的选择。

从1990~2007年我国储蓄与投资的平衡情况来看,储蓄远远大于投资,二者之间形成了一个缺口,而且该缺口越来越大,到2007年为止已经达到了2万多亿。1990~2006年我国储蓄与投资的平衡态势

高出口率增加了我国外汇储备,利用外汇储备购买美国国债可以获得4%的收益。但是考虑到汇率风险、热钱回流、宏观经济稳定、机会成本、能源的净出口和污染的净进口等,高出口战略的风险和负面影响是非常大的。从长期看,高净出口率的教训非常深刻。因此净出口只能作为短期的权宜之计,不能成为三驾马车之一。在既定的高储蓄率条件下,为弥补净出口下降所带来的影响,扩大国内固定资产投资是唯一的选择。

三、结论

投资调控的新思路是对中国经济发展客观要求的认识的反映。即使不考虑短期因素,宏观的投资总量调控政策也迟早要从控制投资规模向充分利用储蓄资源,激励固定资产投资、保持投资与储蓄的基本平衡的方向转变。当前的这次宏观投资政策调整,短期因素仅是诱发因素。我们希望在今后发展中,这样的投资总量调控理念能长期保持下去。

四、投资政策展望

(一)管住货币、放开投资

投资调控特别是总量方面,不是一个短期的措施,而是长期的战略。从战略上看,当前要处理好投资和通货膨胀的关系,在总量上要管住货币,放开投资,管住货币就是要管住通货膨胀。不管怎样,通货膨胀始终是我们的“大敌”,不能依靠通货膨胀来刺激经济。投资与通货膨胀没有必然的联系,放开投资就是要让投资把我们的储蓄充分利用起来。投资也是一种货币现象,只要管住货币,就不会有通货膨胀。在比例方面,应按照中央的提法,即要优化投资结构,其中最重要的是管住投资项目的外部性,放开比例。

(二)加快财政政策调整

借鉴1998年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经验,应考虑进一步加快财政政策调整,向积极财政政策转型,即扩张性财政政策转型。最近对房地产的调整在某种意义上已经体现了财政政策的转型,例如减税。根据1998年的经验,如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应按照中央提出的原则,即优化投资结构,将一些可持续发展的项目作为投资的重点,例如节能、资源、科技创新、公共卫生、教育等方面。至于传统的产业部门,例如钢铁、水泥、电子、化工等,可依靠市场来调节。

(三)遵循市场经济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扩大投资应遵循市场经济原则。例如,在当前的大规模投资当中,在房地产业可能会增加保障体系住房的投资,但是所谓市场经济原则,就是不应把保障体系过于扩大,把本来不属于保障体系的也包括进来,这就会对市场经济产生影响。

扩大投资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我们强调管住投资外部性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讲可持续发展。现在确实是要扩大投资,要增加投资弥补外部需求的下降。但是对于土地的保护、环境的保护、对资源的保护都不能放松,不能够以牺牲可持续发展来扩大投资,这也是1998年给我们的重要经验教训之一。

(四)把激励企业投资放在重要地位

目前扩大投资、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是由公共部门来投资,但实际上决策部门还应把如何激励企业投资放在重要地位,不能仅仅依靠公共投资来弥补外部需求的下降。当然,怎样通过财政政策的调整、通过公共部门投资的调整来激励和带动企业投资,仍然还有许多的工作要做。

(五)要结合考虑其它扩张性措施

1998年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发行长期建设国债来扩大公共部门的投资需求。现在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这样的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不仅是要增加支出,但同时还可以采取减税、补贴等形式,即非投资的形式。

我的演讲就这么多,我就把我对当前投资政策调整的一些理解向大家做一个汇报,谢谢大家!

提问交流

提问1:想请教一下刚才讲的净出口和投资关系的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现在每年出口资本将近2000亿美元,用来购买国外证券资产,但同时我们只吸引外资600亿~700亿美元。那么,您觉得政府的政策怎样可以放开一些行业管制或者是鼓励民营企业在扩大投资当中起到更大的作用。与其把这些资本借给外国人在国内投资,中国应该怎么样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本?

罗云毅:你提的问实际上就是我想讲的,就是怎么利用这些资本在国内发挥更大的作用。当然我们在政策上和体制上要做很多的调整,我刚才讲的主要是宏观调控政策上的调整,即不再约束投资、而是鼓励投资。你讲的实际上很多问题是属于体制上的问题,还有发展阶段的问题。那么在体制上,我们确实还有做很多工作要做,比如说讲到民营经济的发展、垄断部门改革的问题,这都是决策部门已经考虑的,实际上也是我们下一步要具体做的工作。

提问2:刚才您提了一个观点,就是高储蓄的唯一出路是投资,这是一个比较新颖的观点。在目前结构调整的情况下,如果不能迅速扭转结构的话,会不会进一步导致净出口的增加,这就会进入到一个循环的怪圈,请问您怎么解释?

罗云毅:如果不能调整结构,中国就没有出路了,现在是必须要调整结构。现在实际上我们很多投资、生产能力是面向世界市场的,调整结构的话,即想把资源输入到世界转到以内需为主,确实是需要一点时间。我讲的可能很容易,但实际上做起来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过我觉得这是我们必须要走的一条路,而且过程确实不容易。目前,我国每年造110亿双鞋,国内仅消费30亿双,那么70亿的制鞋能力怎么转成内需,确实还需要很多工作要做。另外这个调整在很大程度上还与我们的技术创新有关。如果技术创新跟得上国内需求的步伐,如果能够体现在固定资产投资上,那么我们的投资在国内就能找到自己的出路。如果没有技术创新、或者技术创新慢的话,不能适合国内的需要,那么投资就没有办法转化。

提问3:现在整个经济在下行的通道中,观察到产业界的投资意愿都在收缩,那么就您目前掌握的信息看,现在再投资刺激是不是为时过晚,或者您认为有哪些政策会比较快的能挽回这样的趋势?另外在哪些领域能最快起效,刺激投资的起效的时点最快会在什么时候?

当前国际形势调研报告 篇6

(一)课程的考试

一、单选(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中国经济走势可能从()一竖过渡到一横。

A.T型 B.L型 C.E型 D.H型

2.2016年,我国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全年降低企业税负(),所有行业实现税负只减不增。

A.5100多亿元 B.4700多亿元 C.5500多亿元 D.5700多亿元

3.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财政政策要更加(),预算安排要适应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企业税费负担、保障民生兜底的需要。

A.积极适用 B.适用有效 C.积极有效 D.符合实际

4.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广泛开展,2016年新登记企业增长24.5%,平均每天新增(),加上个体工商户等,各类市场主体每天新增4.5万户。

A.1.5万户 B.2.5万户 C.1.0万户 D.2.0万户

二、多选(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1.下列属于2016年我国主要做的工作的是:()。

A.着力抓好“三去一降一补”,供给结构有所改善 B.大力深化改革开放,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C.强化创新引领,新动能快速成长

D.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取得新进展

2.2016年,我国成功主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推动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留下深刻的中国印记。

A.开创性 B.引领性 C.机制性 D.独特性

三、判断(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2016年,我国经济运行缓中趋稳、稳中向好。

正确 错误

2.2016年,我国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

正确 错误

3.中国正在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

正确)错误

4.2016年,我国就业增长超出预期。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解读 篇7

但是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我国的消费内需还不足。近10 年来,我国的投资率由35% 上升到40% 以上,消费率由62% 下降到48% ,投资增加,消费下行,消费内需不足。投资快速增加的同时,投资效益明显下降,过去投1 块钱产出3 块钱,而现在投1 块钱只产出1 块5。第二个问题是产能过剩。过剩到什么程度? 我国35 个行业有21 个行业产能利用率低于75% 。我国的太阳能产品产量占世界的80% ; 多晶硅的世界产能是20 万吨,我国就占9 万吨; 我国的钢铁产能是9. 7 亿吨,市场的需求是6. 7 亿吨,过剩3 亿吨; 水泥全世界的产量我国占了60% ,30 亿吨。世界的警戒线是人均1 吨,我国是人均2. 3 吨。总体而言,我国产能严重过剩。三是政府债务严重。债务总量现在还有争议,有的说20 万亿元,专家研究说28 万亿元,不管20 万亿还是28 万亿,有一个数字是可靠的,有3 个省、99 个市、145 个县、3400 个镇债务已经达到甚至超过100% 。这些问题怎么解决? 小打小闹不行,必须得改革,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我国长期发展积累的这些问题。

谈到改革,这是全世界比较热的一个话题,国外的大智库、政府组织专门的专家来研究我国的三中全会决定。我国三中全会的决定在全世界产生了强大的冲击波。那么怎么来理解? 我觉得和我国蓬勃向上的发展、欣欣向荣的国力有直接联系。因为国外研究和我们的不一样,它是研究你怎么垮台,而不是研究你怎么有活力。美国、日本不是研究你怎么有活力,而是研究你这个决定最后产生什么负面作用。我们研究这个决定,是研究怎么产生正能量。为什么说这个决定很重要? 就是因为全世界的改革就中国成功了。邓小平说社会主义不改革就死路一条,事实证明这句话是正确的。但是你改错了是死路一条,不改革也是死路一条,所以必须得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

那么对三中全会决定怎么概括和理解? 第一个是三中全会决定主题鲜明。全面改革是主题,层次清楚,六个紧紧围绕。另外保障有力,一是组织保障,成立中央改革领导小组; 二是安全保障,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国际国内要有一个安全的环境; 三是时间保证,2020 年在重要领域、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另外,外国认为决定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总目标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明确。不仅要实现四个现代化,还要实现第五个现代化,即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二个是方向明确。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动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的专利,坚持这个方向不动摇。第三个是出发点、落脚点明确。增强人民福祉,体现了以民为本,这个外国予以高度评价。

第一,经济改革。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我国经济方面的改革取得重大成功,要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公有制和非公有制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两个都重要,一个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两个毫不动摇,对公有制经济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壮大,对非公有制经济要毫不动摇地鼓励、引导。两个神圣不可侵犯,公有制经济神圣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也神圣不可侵犯。那么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要打破垄断,鼓励形成混合所有制。过去讲,国家控股的混合所有制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十八届三中全会有了突破,无论是国有企业控股的混合所有制,还是民营企业控股的混合所有制,都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这是理论上的重大突破。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到国有企业的发展中,互相参股,可以国有企业控股,也可以民营企业控股,这为多种所有制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这是基本经济制度。

第二,金融改革。我国金融改革是相当重的一个任务,上海自贸区提出可以把资本项目放开,可以办民营银行,所以金融改革力度很大。我国金融体系、金融市场是在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它的重大缺陷就是剥夺了企业和居民的金融权利。企业和居民有什么金融权利?企业和居民形成的金融买方市场,这种权利在计划经济下被剥夺了。居民存款要选择利率最高的银行,那么我们利率都是一致的,没有高低,是固定的。企业贷款要选择贷款利率最低的银行,我们贷款利率也是固定的,贷款利率、存款利率不是随着市场信号而浮动的。市场信号不发挥作用,银行之间的竞争不是说市场信号利率的变化而是在存款规模的总量、贷款规模的总量变化,国有银行之间的竞争不是买方市场说了算而是卖方市场说了算,你爱存不存,爱贷不贷。改革就是要恢复居民和企业的金融权利,要打破国有银行的垄断,允许民间资本办银行。利率要随市场浮动,居民和企业有选择的权利。那么你经营不好,国有银行利率不发生变化,利率低,储户不去你那儿存款,你没有存款就没有贷款,就没有存贷差,就没有效益,那你就破产。改革要允许银行经营不善,要有破产退出机制,银行破产后居民存款怎么办? 要建立存款保险机制。经营不善的银行要破产,要形成买方金融市场。我国金融改革要朝这个方向努力。

股票不是圈钱的,要变成投资者盈利的平台,现在的股票都赔钱,87% 是赔钱的,赚钱的只是13% 。所以说要改变股市成为圈钱的机器,要变成投资者盈利的平台,特别是社会的散户,对违规的、披露虚假信息、搞老鼠仓的要严厉打击。另外将审批制改为备案注册制。

要发展债券市场,我国债券总量占GDP的比重是45% ,美国是174% ,英国是114% ,所以说我国债券市场发展很落后,要鼓励其发展。

也要发展保险,我国保险金额占GDP比重是3. 7% ,美国是14% ,要发展各类的保险机构,推出更多的保险产品。

还要发展期货,我国GDP总量相当于美国1993 年的水平,美国1993 年有78 个期货品种,我国现在才26个,相当于美国1958 年的水平,印度还有60 个期货品种,因此应鼓励发展期货。

另外要推出更多的金融衍生工具、金融产品,美国大量印钞票,为什么不通货膨胀? 它有2000 个金融衍生品,把印的钞票除了转移到国外的部分,国内的金融衍生品给吸收了,给居民的投资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可见,我国的金融市场、资本市场上的金融衍生工具和产品过少。

进一步推进资本项目利率、汇率的市场化。美国是先利率、汇率市场化,然后资本项目放开; 日本是先资本项目放开,然后利率、汇率市场化; 英国是先汇率放开,然后是资本项目放开,最后是利率放开; 法国是先利率放开,然后资本项目放开,最后是汇率放开。这四种模式完全不一样,没有可比性和借鉴性,所以说资本项目放开、利率放开、汇率放开,完全根据自己的国情来决定,没有先后顺序,不像我们国内有些专家还讲出个顺序来。所以利率、汇率市场化,资本项目放开、人民币国际化和金融改革要紧密结合。

第三,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要拉动内需、扩大消费,若手中没有货币,有效需求不足怎么能够消费? 扩大消费要解决收入的问题。收入的增长要跟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的提高要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改革开放35 年,我国人均收入增长7. 4% ,GDP年均增长9. 8% ,GDP的增长高于人均收入增长2. 4 个百分点。近10 年来,城市居民收入增长1. 8 倍,GDP增长3. 6 倍,财政收入增长4. 5 倍,就是说居民收入的增长低于GDP增长,低于财政收入增长。可见,国富、民富不同步,增长幅度不协调。前10 年城乡收入的差距是1: 2. 2,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1: 3. 3。邓小平同志讲如果不能控制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改革就是失败,所以说收入分配差距要缩小。一是提高初次分配劳动收入的比重,在初次分配中我国劳动收入的比重占40% ,国外占60% 。二是在二次分配中,通过税收,然后交给财政,财政转移支付提供公共服务,增加居民的福利,间接增加居民收入。我国工薪所得税收入最高个税税率是45% ,财产收入最高税率是20% ,说明那些富翁、土豪财产收入的税率太低,要提高。三是收入要透明化,要建立收入透明的社会信息网,官员财产要申报。四是要有财产收入,不仅富豪有财产收入,普通的居民也要增加财产收入。在我国有财产收入的人群只占10% ,财产收入占个人收入的比重仅为2% ,而国外财产收入占个人收入的比重是40% ,有财产收入的人群比重高达90% ,所以要鼓励居民有财产性收入,包括股票、债券、理财、存款。要增加财产收入,包括农民也应有财产收入,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房产贷款抵押、入股分红等。那么当农民有财产收入时再进城就不是无产者,而是以有产者身份进入城市的。社会主义要研究怎么把无产者变成有产者,实现邓小平提出的共同富裕。邓小平有个经典论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什么叫共同富裕? 既有劳动收入,又有财产收入,都变成有产者,在共同富裕的大道上向新社会目标前进,社会主义得到巩固,共产主义得到实现。

除了居民的收入,还有城乡一体化。当前,世界有两大亮点,一个是美国的高科技,一个是中国的城镇化。他说中国经济出现问题,他没有看到城镇化,而西方国家就说,世界两大亮点,中国城镇化还没有完成。我国城镇化率为52. 57% ,离70% ~ 80% 的目标还很远,所以说要大力推进中国的城镇化。那么中国城镇化的目标是什么?归根结底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关于城镇化会议,公安部有一个解释,户籍制度改革要和三中全会决定吻合。为什么要吻合? 三中全会决定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包括什么?包括生产资料、货币资本、劳动力流动,户籍制度改革本身没有体现这个精神,还是那套老话,小城镇放开、中等城市适度放开、大城市限制、特大城市禁止。现在还这么讲,说明没有跟上形势,城镇化不是让户籍制度搞得越来越神秘、越来越严格,根据市场配置资源发挥决定性作用,户籍制度的改革目标是取消户籍制度,要市场还要户籍制度干什么? 户籍制度越严格,市场就不能发挥作用。市场要发挥决定性作用,户籍制度就要取消,要实行身份证制度,身份证制度就是在城市工作这段时间内要享受这个城市改革发展的成果,享受这个城市的福利待遇,不是根据户口而是根据工作的时间长短。现在改革户籍制度方案和三中全会之前的说法没什么两样,其实是在三中全会决定之前就已形成的文件,所以没有解放思想。

劳动力流动还有一个新的说法,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就是根据你的身份证,你在这儿工作半年以上时间,就应该享受这个城市的福利,而不是根据有没有户籍制度。户籍制度出现不是根据市场经济发展产生的,户籍制度本身就阻碍了劳动力流动,把人分成三六九等,没有体现以人为本,没有体现社会公平。外国的城镇化没有户籍制度,就是身份证。那么在身份证制度下,怎么做好城市的管理,这是要研究的内容。李克强总理和中央领导都讲了,我国的城镇化是要搞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所以说要根据三中全会的要求调整,不能停留在原来的想法上。劳动力的流动要根据市场配置资源发挥决定性作用来设定改革方案,不能脱离三中全会的决定。

另一个,农民要进城,要有住房,保障性住房怎么解决? 工作怎么安排? 子女上学,学校能不能容纳? 生病之后,医院能不能给安排? 这是一连串的问题,这些问题正是要考虑的,不是说小城市放开、中等城市适度放开、大城市禁止、特大城市不允许,这几句话太旧了,没有跟上形势。

再就是房价问题。我国房价在70 个城市中有69 个价格往上涨,一个往下降,就是温州。房价上涨什么原因? 要找到原因。商品房价格应该谁管? 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应该由市场管。政府管什么?政府要管公益性住房,包括保障性住房、廉租房。商品的价格由市场决定,政府非要在那儿限价,那能行吗? 市场价格政府是限制不住的。政府应该把公益性的廉租房、保障性住房管好,带有政府补贴性质。商品房要按市场价格,政府要管可以,但不是通过行政命令,而要通过经济手段,通过税收,比如给你规定两套房子,你说消费不够,要扩大消费,买第三套,收你消费税。你买完之后,一看房价上涨,你说我要发财,可以,你可以卖,收你增值税。你买了第三套房子,也不消费,也不出售,在那儿闲置,收你浪费资源税,三种税就解决了。很简单的问题,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就解决了。那么政府管什么? 就是管廉租房、保障性住房。廉租房、保障性住房要保证收入分配透明化,收入多少钱、什么标准,收入低的住廉租房,收入提高后要把房子退出来还给政府,给下一个排队的。但这种廉租房的退出机制、收入分配的透明机制,收入提高以后不退房的检查机制目前我国仍不完善。我国自有产权房比重是80% ,美国自有产权房的比重是69% ,德国、法国是60% ,日本是55% 。一个奇怪的现象,我国人均收入比发达国家低,为什么自有产权房的比重又比发达国家高,这就是我国房价为什么上涨的主要原因。为什么? 就是因为虽然年轻人大学毕业后收入低,但是为什么能够买得起房? 就是因为双方父母老人的支持。老张家能够买商品房结婚,老王家绝不示弱,双方老人倾尽终生积蓄,支持子女买商品房。个人收入低,是整个家族来买这个房子,这就产生了刚需。所以这种刚需的出现,以四个老人的全部积蓄支持子女购房,这种特有的形式在外国不具备。中国就一个子女,双方老人支持,所以收入低没有影响购房。所以我国自有产权房的比重超过美国。所以有一个导向,不鼓励年轻人买新房,可以买二手房、租房子,收入提高以后,再买商品房,不要啃老,把老人啃光。我国房地产的发展,还有一个怎么发展二手房市场、怎么合理导向的问题。

深刻认识当前的形势 篇8

第一是世界政治力量格局大调整的挑战。

自上世纪“冷战”局面结束近20多年来,世界政治力量格局逐步向多极化演进。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以后,这一多极演变的速度大大加快,但是,美国作为世界主要力量的一极在相当长的时间还会长期存在,而在这个调整过程中,中国逐渐对世界新格局的形成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这种政治格局力量的调整实质上是利益的再调整。一方面鉴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中国综合国力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力,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艰难复苏期,也希望中国稳定发展,能共享经济持续发展的成果。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制度、政治、意识形态等方面对立和差异,其战略的实质并非愿意看到一个富强繁荣的中国。包括中国周边某些国家虽然已在并仍继续在中国发展中互利获益,但也对中国的快速发展怀有戒心,有的国家不断挑起领海、领土摩擦以及一些国家对美国重返亚太的态度,都能说明问题所在。还有在中东、西非等地缘政治动荡,也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所面临的新的重大挑战。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面临的这种严峻挑战不亚于以往任何时期。

第二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的迫切性和严峻性的挑战。

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取得这一成就的同时,发展方式、经济结构的不平衡性、不可持续性到了“十二五”时期越来越凸显,制约及影响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矛盾越加突出。可以说,历史地看,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挑战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转折期。

如果说我们在2008年和2009年的经济危机中表现出的经济增长下滑主要是因为外部因素,那么当前内部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具体来讲,一是我国经济结构不平衡、不可持续性日益突出。最近几年,不仅传统产业过剩,如钢铁、水泥等,而且部分所谓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出现了过剩。近几年集中投资,各地规划产业高度雷同,造成产能增长过快,而且新增产能还在不断形成。比如,各地“十二五”规划中有16个省市区把钢铁作为重点发展产业,20个省市区把汽车作为重点发展产业。产能过剩引发恶性竞争、效益下滑的恶果,必须高度重视,任其发展是会付出沉重代价的,还可能引发系统性经济风险甚至经济危机。二是近年来我国人口红利逐渐减弱。据有关数据,未来十年壮年劳动力数量每年将下降1.2%,加上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使得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的比较优势正不断丧失。三是我国出口为主体市场的西方发达国家未来十年左右复苏艰难,加上愈演愈烈的贸易保护主义,以往20%左右的出口增长已成为历史,而内需的接替和培育还有一个相当的过程。四是能源、资源等大宗商品的对外依存度将随着现在经济总量的增长仍将以较大幅度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能源、资源压力和风险将增大,等等。所以说,实现经济发展方式实质性转变的重要性、紧迫性挑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严峻。

创新社会管理

第三是广义的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挑战。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发展是硬道理”,毫无疑问是十分正确的,对此,我们要全面、辩证地理解和贯彻。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也有可能再次出现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不少地区因为未能全面、辩证理解和落实讲话精神,而形成了1993年的经济过热局面的教训。发展是硬道理,决不能理解为发展是惟一的道理,仅靠发展也并不能解决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我们说,文化大革命之后出现了信仰危机,在这些年来信仰危机未能很好解决的情况下,更值得担忧的是社会普遍出现了诚信危机。包括政府的公信力危机,再加上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不同阶层、群体间的利益冲突日显突出,社会的和谐稳定及长治久安面临重大挑战。

联系到前苏联解体、东欧剧变,那时,它们的人均GDP、科技水平、军事能力在世界上的排名、地位基本都超过我们现在,包括我们强调的政治、体制优势,国有资产占比等都不亚于我们现今,它们为什么会在那么短的时间崩溃了呢?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不同体制下的伊朗白色革命,利比亚、埃及等国家政权更替,也值得深思。我们走的是前人未走过的道路,我们又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转折期,历史要求并赋予我们重大责任,就是必须在广义的社会管理创新方面大有作为。

第四是真正实现革命党向执政党执政理念、执政方式转变的挑战。

建国六十多年来,我们已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但是,要真正实现从革命党向执政党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的转变,以适应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更好地抓住战略机遇期,还有很多问题和困难需要我们解决和克服。夺取政权时期,革命党多以命令、指挥式的方式行事,而执政党则大不然。执政党必须摆正三个关系:其一是执政党与公民的关系,这是最基本的关系;其二是执政党与宪法的关系;其三是执政党的各级领导与法律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民主党派人士时就谈到了执政党的问题,他回顾了延安时期毛泽东关于找到了“民主”这条摆脱政权更替周期律的道路的经典论断。我想,习总书记重提这段谈话,正是执政党对面临现在这种时代性、历史性挑战的高度重视。

做好建言献策

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来说,学习十八大精神,落实十八大部署,必须正确、深刻认识我国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和严峻挑战,扎扎实实地做好政策咨询和政策解读工作,为党中央、国务院提供切实可行的高质量政策建议和咨询意见,为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建言献策,作出应有的贡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要结合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按照国务院领导同志对中心工作的指示精神,全力做好中心建设一流智库的各项工作。要以提高研究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为基础,在培养一流人才上下功夫,不仅要做到国内一流,还要向国际一流水平看齐。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交流培养人才,提高研究质量。

上一篇:委托招聘合同下一篇:风景素描步骤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