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与政策论文 国际形势

2024-10-09

形式与政策论文 国际形势(共9篇)

形式与政策论文 国际形势 篇1

浅谈当代国际形势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谋和平、求合作、促发展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越来越多的国家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提倡多边主义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大国关系总体保持稳定。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深入发展,给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和更大空间。

但是,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严重威胁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地区热点问题错综复杂,局部冲突时起时伏。当前,国际关系进入新世纪以来发生的深刻变化正在继续,一些具有规律性的特点和趋势进一步显现。国际环境对我国利大于弊、积极因素多于消极因素的总体状况没有改变,但某些挑战和问题有了新的发展,值得我们的关注。

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尽管现在开始衰落,但其实力仍是惊人的。从目前的情况看,美国的实力在2001年达到顶峰,从2001年开始走下坡路,但今后美国的实力会不会超越2001年还很难说,所以现在还不能断言美国就衰落了,美国历史上也有过这样的波动。比如在越南战争中美国实际上是失败了,1975年从越南撤出来,当时国际上都认为美国在衰落,但没想到15年后,美国赢得了冷战,成为唯一超级大国。美国实力在2001年达到顶峰,GDP占世界的32.5%,这是有史以来最高的。一个国家的GDP占全世界的13,特别是科技实力比GDP的优势还要明显,而且其军事力量很强大,真是如日中天。

近8、9年来中美关系急剧演变的背后是中美力量的消长,一方面是美国进入了战略调整期,也有人说美国进入了战略衰退期,另一方面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处在一个强劲的崛起期,或者说中国处在一个空前的战略机遇期。

基辛格每年都要来中国,最近几年来的比较勤,平均一年要来两次,尽管已经是80多岁的老人了,他仍然头脑清醒、思维敏捷。2009年6月底基辛格又一次来到北京,中国对外友协组织了一个小型的研讨会,说是研讨,实际上主要是中国学者听基辛格讲。基辛格认为,当今世界格局正在经历复杂深刻的演变,中国已经开始在世界舞台上发挥同美国相比并不逊色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上世纪70年代冷战时期,他提出美、苏、欧、日、中五大中心相互制衡的理论。欧洲虽然实现了经济一体化,但还难以成为一个真正的政治实体,欧盟根本无法要求其盟国民众为欧盟的利益牺牲各自国家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所以欧洲对缔造世界和平的能力非常有限,所以它的影响比较小。俄罗斯对世界经济的参与程度非常有限,除了拥有较多的核武器以外,没有任何其他的优势。在世界的竞跑赛场上,日本已经不在视线之内了。随着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的崛起,国际事务的重心正在由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

当前金融危机对世界格局带来巨大影响,美国完全主宰世界的时代已经宣告结束,但美国的大国优势地位没有改变。我非常同意这种观点,虽说美国衰落了,但仍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挑战美国,包括美元的地位以及美国一系列的优势。美国的军费开支占全球军费开支的一半,所以美国的军事力量不是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比拟的。当前美国急需和各国合作共同应对挑战,美国和中国这样的大国应该担负起责任来,积极发挥影响力。

这场危机使各国政府不得不调整职能,加大对市场的干预和控制力度,以期复苏经济。但各国既担心刺激措施无效,出现通货紧缩,又担心刺激措施生效出现通货膨胀。已经有一些国家开始退出干预了,像印度、澳大利亚已经宣布加息,退出刺激经济了。在这种局面下,各国既需要继续合作,相互扶助,又出现自我保护,率先脱控的意愿。

不管怎么说,中美关系急剧变化的背后是中美力量的消长、美国的战略调整,现在还不能轻言美国在衰落,美国还有很多优势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比。从历史上看,美国自我调节能力非常强,200多年一直在走上升之路,虽然曾经也有阶段性低落,但都通过自我调节走出了低谷。

美国防范中国继续对华战略围堵。美国在太平洋及亚洲地区强大军事存在依然是我国家安全主要威胁,奥巴马政府对华政策仍然实行围堵加合作的“双轨制”及“两面下注”战略,在军事上与中国开展军事对话交流以降低军事误判风险的同时,仍将中国列为主要战略打击对象,继续围堵防范中国。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美国构筑的对华战略包围圈还没有完整到位、还有许多空白点的话,那么到今天美国这一战略围堵包围圈已经赫然成型。在东亚和东南亚,美日军事同盟关系进一步强化,美日澳三方军事合作迈出实质步伐,近年更是加大介入东南亚及南海的力度,频频展开双边及多边海陆军事演习,环太平洋岛链包围圈进一步巩固。在中亚地区,美国加紧投兵布阵,借反恐扩大了在中亚地区的军事存在,建立了多个军事基地,并渗透到外高加索地区。在南亚,美国把巴基斯坦定位为非北约盟国,通过反恐加大对印度和巴基斯坦军事合作力度,加强对印度洋地区战略影响。目前美国霸权势力已从东南西三边对我国构成合围态势,对我国战略安全构成现实威胁和长远威慑。

美欧“民主”干预渗透危害中国及周边安全。长期以来,美欧西方大国将中国及周边作为“民主改造”重点目标,经常利用新疆“东突”、西藏“藏独”和民主人权宗教等问题干预我国内政,企图分裂颠覆、渗透演变中国;同时对中亚国家施行“颜色革命”推行“民主”,对伊拉克、阿富汗实行“民主手术”,对巴基斯坦与东南亚推动“民主转型”,对伊朗、朝鲜等所谓“问题国家”武力颠覆,企图强行在中国及周边国家推行所谓“民主”,意图使我国及周边国家跌入“民主陷阱”、陷入社会**、经济停滞、政局动荡甚至陷入内战境地,从而威胁中国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达到其**、颠覆直至阻碍中国和平崛起之目的。对我国来说,对当前国际形势进行评估,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认识国际环境对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影响。这既涉及对当前形势的判断,也涉及到对当今世界长远变化大势中一些深层问题的认识。

首先,从总体上看,当前国际形势对我国仍是机遇大于挑战,有利于我国继续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时代特征、世界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以及科技革命新浪潮给我国发展提供的巨大动力和机遇,是长期性、可持续的。只要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这些机遇就会继续促进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其次,当前国际矛盾的特点、世界战略格局的调整方向、国际地缘政治的变化趋势、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仅没有弱化而且正在强化国家主权在国际关系中的基石地位和重要意义。要在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保持和争取比较有利的地位,对于国家主权在国家利益中的核心地位和基础价值必须有清醒的认识。要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矛盾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争取主动,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必须坚持和倡导在相互尊重主权的前提下,积极寻求存异基础上的求同,多元基础上的共识,共赢基础上的合作。

再次,台湾问题对中国保持和利用重要战略机遇期构成的不利影响呈增大趋势,已成为中国在本世纪国家安全面临的最大隐患。涉台外交在维护中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应对“台独”分裂势力在两岸关系中制造种种突发性事件的任务与日俱增。美军积极调整在亚太的军事部署虽然是为其全球战略服务的,但客观上使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环境更加复杂。面对挑战,中国必须不断发展自己,提高包括经济和军事实力在内的综合国力,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新军事变革,使我军建设更加适应未来战争的要求。

最后,世界经济保持繁荣、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加大了对世界各种资源的需求,同时也促使世界经济利益分配格局调整加快,有关国家之间为争夺资源和市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磨擦增多。这使中国在未来的发展和开放过程中面临更多的压力,也对中国继续参与国际竞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需要在自身经济增长方式和对外合作方式等方面进一步开拓进取,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大旗,积极应对这些问题,处理好维护中国自身利益与促进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之间的关系。

面对机遇和挑战,世界各国应顺应历史潮流,加强协调合作,共同应对挑战,让世界少一些战火,多一些安宁;少一些贫困,多一些富足;少一些对立,多一些合作。

形式与政策论文 国际形势 篇2

近几年来, 金融危机影响了全球经济的发展, 虽然通过全球改革政策来挽救金融危机对各国经济的严重打击, 但是由于金融危机波及范围之广泛, 再加上发生的经济危机在短时间内不能有效解决, 这使全球开始对经济进行深刻的反思。经分析发现, 爆发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全球经济发展方式不协调, 这就必然导致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 并且对全球经济影响极大。

全球经济的协调发展成为当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方法, 革新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 并且形成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是各个国家发展市场经济的迫切要求。正因为全球经济发展方式的严重失调, 使金融危机一直危害着全国经济的发展。我们应该全面并且透彻的去分析此次爆发的金融危机, 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协调与美元在世界上货币所处的特殊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美国经济的发展处于世界的前列, 并且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 究其原因, 我们不难看出, 美国利用对世界其他国家发行国债并且对外贸易中所存在的贸易逆差是其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一些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国家为了确保美国对其的投资, 持续的购买美国的国债并且向美国以低价出售国内能源, 这种形式上所谓的“协调”, 在实际上只是促进了美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却极大的危害了世界其他国家的利益, 金融危机的爆发最终揭示了这个虚伪的“协调”, 使美国经济迅速衰退, 导致了全球经济严重受到了金融危机所带来的负面性影响的打击, 如果不尽快的调整全球经济维持到新的平衡状态, 那么, 金融危机将会持续的影响全球经济的发展。

所以, 客观并且深入地分析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并且合理地转变我国经济发展的形势, 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2 国际金融危机对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

2.1 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中的弊端

我国经济发展的模式为高度消耗能源、高度影响环境、高度的资金投入, 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只是暂时性的, 不能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长期的推动作用, 而且严重的消耗了我国的能源储备, 对环境也造成了极大的污染。以短暂的能源损耗来换取经济发展的繁荣, 必将导致我国经济付出沉重的代价, 而且近几年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打击, 直接影响了我国经济政策的改革。

2.2 革新市场经济体制难度较大

(1) 只有不断地去改革我国市场经济体制, 才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不断冲击, 我国政府加大了对国有企业的扶持力度, 而对一些非国有企业, 国家政府却没有进行有力的支持, 最终使一些非国有企业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破产停业, 这必将会增加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之间的矛盾, 甚至形成经济上的恶性竞争。

(2) 发展我国市场经济要求政府不能过多的干预经济的发展, 市场经济与国家政府之间应该有明确的界限, 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经济问题发生。但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国家政府会对市场经济进行必要的干预, 来帮助我国市场经济渡过国际金融危机的这道难关。

2.3 经济增长产业之间的带动转变难度较大

只有通过加强新兴产业的发展速度、加强新型农业的发展以及促进制造产业的发展速度, 才能使第二产业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但是金融危机大大影响了经济转变的过程, 具体表现在:

(1) 由于现在农民工失业问题严重, 使大量的农民工返乡大大增加了农村多余的劳动力, 而由于农村劳动力的剩余, 使土地的压力增大, 农业生产严重滞后, 影响了城乡一体化的改革措施的推进。

(2) 金融危机的爆发, 严重抑制了我国服务业的发展, 由于工业在金融危机的压力下不能正常生产, 这就使服务业的物质匮乏, 最终导致服务业的发展停滞。

(3) 我国制造业也受到了金融危机的负面性影响, 造成了产品积压, 无法找到销路的僵持局面。

3 面对金融危机我国采取的措施

3.1 加强对制造业的发展

我国劳动力比较丰富, 因此, 在加工制造业的发展上有着很大的优势, 而且我国的制造业的产品以物美价廉的特色销往世界各地, 给我国制造业不仅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而且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如何加强制造业的发展, 要从以下几点来着手:

(1) 质量是工业制造产品要把好的第一道关, 不能只求数量上的增大, 重点要加强制造业中产品的质量, 只有这样, 才能使我国制造业经久不衰。

(2) 国家不能只注重大型企业的发展, 对于一些中小型企业也应该加大扶持力度, 这些中小型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3.2 调整外部资产结构, 促进经济发展

(1) 我国的一些企业已经处于领头企业的地位, 在行业整合的产业链下, 金融的杠杆可以使更大的企业放大市值, 从而处于一个与国际巨头竞争的地位。

(2) 我国近一些年一直处于一个稳步的发展态势, 世界500强的公司排名也越来越靠前, 这些企业可以充分的利用一些占据产业链高端的跨国巨头企业受到冲击、股权被贬低的“天时”, 去参股这些跨国公司。另外, 轨道机车、发电设备、汽车等行业的企业也可以充分的利用自身的强大订单配置能力, 考虑参股上游的公司。

(3) 我国可以对于外汇的储备进行多元化的配置, 利用外汇的储备来增加对我国战略能源的储备。需要鼓励银行把支持实体经济放在全球的产业布局上来。需要实行精细化管理, 企业如果想要做强离不开先进的管理方式, 质量管理需要落实在每一个行动上, 彻底摆脱“求数量、求速度”的传统管理观念。

3.3 促进国内消费

由于收入状况的不佳或者环境因素的不允许, 导致了我国国民消费水平较低, 因此, 提高我国国民的收入, 建立良好的社会保障, 并且提高就业率, 是促进我国国民消费的有力措施。受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 我国国民消费水平再度降低, 因此, 制定合理的消费方案, 并且创建良好的消费环境, 是促进我国国民消费的必要措施。

3.4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我国政府应该大力的支持并积极的引导我国国有企业经济的发展, 在金融危机的威胁下, 为非国有企业开辟出一条经济发展的道路, 努力地维持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平衡。

4 结 论

形式与政策论文 国际形势 篇3

关键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346-01

一、形势与政策课的设置背景及特点

形势与政策课是关于社会历史发展一定阶段的国内外形势教育与党和国家政策教育的实用性很强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也是一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国家各部门经过长期的总结,结合时代发展特点,最终决定在高校开展形势与政策课。

1、理论联系实践

形势与政策教育不同于其他知识性学科,不是就事论事,而是以事说理。在讲授国际国内形势以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时着重解决的是政治立场问题、观点问题、方法问题。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才能理解政策的本质、制定政策的依据和原则,也才能正确看待事物发展的形势与影响。

2、思想教育与知识教育并重

意识形态教育就是强调对当前形势与政策进行政治分析、 阶级分析,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确立科学的政治信念,主要表现为政治教育和政策教育。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深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确立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政治方向。

3、个案教育和系统教育并重

形势与政策课的显著特色就是时效性和针对性。时效性意味着对当前的形势与政策能够及时回应,针对性主要表现为针对广大学生关注的热点、思想上的难点和形势与政策发展中的重点问题。这就要求形势与政策课必须具有动态性、及时性,对于形势与政策发展中的每一个新事件、大事件都要及时作出解答。采取个案教学,就能满足时效性和针对性的需要。同时形势与政策教育也是一项长抓不懈的工作,它不仅要求了解这些突发事件和热点、难点问题,也要求掌握科学的形势与政策观,学会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独立分析和判断形势与政策的能力。

二、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

经过近二十年的实践探索,形势与政策课在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料建设、拓展教育渠道、教学方法改革与完善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该课程建设的现状与高等教育中发展素质教育的要求,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期望还有较大差距,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不到位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有些高校对这门课程重视不够,工作落实不到位。有个别领导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挤占了专业教学的时间,从而要求压缩包括形势与政策课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课时,甚至提出节约教学成本,扩大课堂教学规模,违背教学规律。

2、师资队伍不够强,课程管理不规范

目前高校从事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专职教师数量较少,兼职教师较多,这种缺少专职教师的状况既不利于骨干队伍的培养,也影响到整个队伍水平的提升,也难以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而且某些高校课程的设置及管理也存在不够严格和不规范的地方,归口管理部门不明确,投入不够多,保护性政策还没有落实到位,部分教师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

三、形势与政策课课程体系建设的经验

1、明确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目标

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对于形势与政策的学习有了更高的要求,对形势与政策要有系统的了解,从认识现象到认清本质,从而形成社会主义的形势观与政策观,成长为“四有”新人。

2、合理组织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

形势与政策教育虽然在很多情况下以个案教育进行的,但也要摆脱东一鎯头西一镐的做法,注重系统性。在叙事的时候也要说。

3、完善教学方法和教育模式

形势与政策课要取得实效,离不开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完善与提高。

4、优化师资队伍和课程管理

第一要健全和完善师资队伍,组成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教学班子,建立教研室和有关教学、科研和管理制度。第二要纳入教学管理体系,克服临时性,形成稳定地教学模式。统一下达教学任务,编写教学大纲;在教学中要定期进行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实现过程监督和评估反馈;在教学结束后实行教考分离,建立成绩和学分评定标准。第三是教育者要主动提高自身素质,这是增强教育工作实效的重要一环。

5、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

形势政策教育是一个开放的教学活动,它的研究对象是当前国际和国内的形势与政策,不可避免要面对社会这个大环境,社会上的各种现象和思潮都会进入学生的头脑和课堂,影响到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也会受到学校育人环境的渗透影响。领导的重视程度,宣传部门的相关宣传,教师自身的看法态度都会影响到这门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灿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

形式与政策论文 国际形势 篇4

自20世纪30年代,首次恐怖主义劫机事件发生以后,国际社会开始直面国际恐怖主义的暴行,并积极采取措施予以惩治。但是随着国际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的性质和手段也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的态势。

透过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可见,现代社会的恐怖活动已从绑架、暗杀、劫机、扣留人质等小规模袭击,发展成为一种有组织的并拥有现代化手段的大规模攻击模式。同时,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恐怖主义、分裂主义组织和宗教极端势力也在不时地制造各种恐怖事件,破坏国家的安全和稳定。恐怖行为的实施方式、方法不断变换,犯罪手段从最早的恐怖暗杀逐渐发展为劫持航空器、绑架、毒气、爆炸、利用电子或有线通讯系统以及网络实施犯罪,甚至是核领域的犯罪。面对国际恐怖主义犯罪造成的破坏和威胁,国际社会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形成打击和惩治国际恐怖主义罪行的共识,而且大有加强国际合作的趋势。

当前,国际恐怖主义的类型主要有四类:

1、民族主义型恐怖主义。主要是指为实现民族独立、自治权或因为种族歧视和种族矛盾而引起的恐怖主义,如英国的“爱尔兰共和军”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2、宗教型恐怖主义。这类恐怖主义往往带有狂热的宗教信仰,或者因为宗教矛盾激化而采取极端暴力的手段,如“穆斯林兄弟会”和哈马斯等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组织。

3、极端恐怖主义,主要是指极“左”派和极右派恐怖主义。这类恐怖主义在极端意识形态的控制下,往往采取暴力手段对待意识形态上持不同政见者,如德国的新法西斯组织和意大利的“红色旅”。

4、国家恐怖主义。这类恐怖主义或多或少地受到某国政府的直接或间接的支持,如本·拉登领导的恐怖组织曾受到阿富汗塔利班政府的支持。

纵观20世纪以来的国际恐怖主义,特别是近期的恐怖主义活动,我们可以归纳出当代国际恐怖主义的基本特征:恐怖主义活动日趋国际化;恐怖主义分子的装备和作案工具日益高科技化;恐怖主义分子的手段极为残酷;恐怖主义活动的国家背景日益突出;恐怖主义具有恐吓、要挟社会的目的。

当前国际社会对会国际恐怖主义犯罪惩治大多还停留在案后刑事处罚的特殊预防阶段,在恐怖主义犯罪制造令人震惊的惨剧之后发出慰问与声援。这使我们不能不深深地感到国际刑法的滞后性。此外,对恐怖主义犯罪采取武装镇压并不是国际社会提倡的惩治策略,无论是恐怖主义犯罪分子的爆炸、袭击等,还是依靠武力惩治国际恐怖犯罪分子的“战争”,都与联合国要求的最终目标背道而驰。从事实上看,无论是邪恶的袭击,还是正义的自卫,受到伤害的总是那些易受攻击的和毫无戒备的平民。

因此,国际社会应根据《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公正、合理地解决地区冲突,并大力解决发展问题。惟有如此,反对国际恐怖主义的斗争才能取得成效,才有可能彻底地遏制国际恐怖主义犯罪。

浅谈我对当前形势下中国高压反腐的认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旗帜鲜明、态度坚定、领导有力。中央纪委和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一个时间节点一个时间节点地抓,坚决纠正“四风”。严厉惩治腐败,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加强和改进巡视工作,发现问题,形成震慑。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反腐败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

一方面,当前中国的腐败问题比较严重,但放在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中比较,人类还没有找到持久廉洁的“药方”。腐败伴随人类几千年,尽管各国各地区都在探索和努力,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国家和地区领导人可以保证已根绝了腐败。腐败现象仍存在于所有国家和地区,即便在国际机构和一些被公认为比较廉洁的国家,每年仍不断发生腐败丑闻,这些国家和国际机构的专家学者均承认查出的腐败仅是冰山一角,对腐败丝毫不敢掉以轻心、放松懈怠。

另一方面,经济快速发展期往往是腐败易发多发期,腐败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从世界范围来看,已经完成工业化进程的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以及北欧国家等,都经历过腐败猖獗的时期,这些国家进入相对比较廉洁的时期是在最近几十年。20世纪80年代之后,一些国家的腐败治理才见到明显成效。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阶段,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诱发了令人头疼的腐败问题。不过与半个世纪前的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经济成就和腐败控制效果要好得多。中国用30多年走完了西方国家几百年走的历程,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比较稳定、人民生活大幅改善,腐败控制在人们可以容忍的程度。

另外,要听到西方国家客观称赞中国反腐败的成效很难。因为国际政治和经济评价的话语权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中,在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广大发展中国家没有话语权。西方国家很少对中国说鼓劲的话,尤其是极为敏感的反腐败。总部设在德国的透明国际是专门从事反腐败的非政府组织,在国际上影响较大。从其最近发布的数据来看,就全世界范围而言,中国的廉洁程度在中等以上。

十八大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成效明显。多数干部群众认为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与以往相比有好转,查处违纪违法案件有力度,身边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有明显改进或有所改进。

然而,当前反腐败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中国经济正处于并将在一个较长的时期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较大,人民的收入水平仍然较低,经济发展水平尚未达到较高水平,社会思想文化道德整体水平仍有待提升,反腐败仍然受到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发展建设的制约,短期内会面临一些难以克服的困难和矛盾。公职人员队伍管理相对过于宽松,以及公职人员激励和压力机制不足等都是政府公职人员贪污腐败的重要原因。

形式与政策论文 篇5

系(部)XXXXXXXXX 专业班级XXXXXXXXX 学号XXXXXXXX 学生姓名XXXXXXXX 任课教师XXXXXXXX

2016年6月15日国家安全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提出了“安邻、睦邻、富邻”的指导思想,坚持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大力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旨在为我国创造一个比较稳定的发展环境。21世纪第一个十年过去了,我国在这个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增强了与其它国家的经济合作,但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掌握中国周边局势的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预测其发展趋势,不仅对我国处理好周边关系有重要影响,而且对我国宏观外交和社会发展也会产生重要作用。

社会上很大一部分人看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很迅速,就想当然的认为这是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有很好的外交关系的结果。其实这是极不负责任的观点。在评估我国周边安全形势时,不能只是看到表象,我们要认真的去分析。事实上,中国国家周边环境总体相对稳定,但不稳定因素依然很多,仍有很多国家对我国持敌对态度。

在这里我仅列出两点觉得最为重要的。

1、海上问题矛盾激中国目前周边海洋权益维护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总体上看,海洋资源遭到掠夺,海域被瓜分,岛礁被侵占,战略通道安全受到威胁,周边海域冲突多点爆发。总之中国面临着激烈的海域划界争端,要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争得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还有相当大的困难。我国的海洋国土由黄海、渤海、东海和南海组成,除渤海属于内水不存在争议外,其他3个海区都需要按1982年制定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邻国合理划分,有大约12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处于争议中。中国在14年面临的海上矛盾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美国着力打造“东海-南海争端链”美国目前“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最重要战略内涵就是海洋战略的升级,由“蓝水战略”升级为“棕水战略”,在此过程中,美国将致力于打造一条“东海?南海争端链”,使其与第一、二岛链相配合,进一步围堵中国。相比之下,美国的“争端链”较之“岛链”封锁,从军事上来讲更加紧密,冲绳本岛基地?冲绳南岛监听站?苏比克港新基地?南沙非法睡莲基地?潜在的金兰湾军事存在,将东海、南海打造成一个逐步收紧的口袋;从政治上来讲更加有效,苏岩礁问题?东海划界问题?钓鱼岛争端?黄岩岛问题?南沙争端,形成地缘政治之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敏感地带。

二、日本逐步推出“岛-油天平战术”随着2013年底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行为的实施,日本方面妄图成为军事大国的野心几乎暴露无遗。不得不说,日本目前的种种举措与历史上的某些行为存在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唯一不同的是,二战前日本的军国主义计划主要针对他国的陆地领土,而目前日本的军事大国迷梦主要着力于同他国的海洋争端。在与邻国的几处海洋争端当中,日本将钓鱼岛问题放到了首要的位置。其国家防卫重点由东北逐步转向西南正是这一点的集中体现。在接下来的一年间,日本将在中日海洋问题上逐步推出“岛-油天平战术”,一方面在钓鱼岛问题上坚持对抗性立场,对我国海警力量正常的执法活动以及防空识别区的正常运行进行指责、骚扰;另一方面在东海油气开采问题上进一步抹黑中国,干扰我国正常的油气生产活动。与此同时,日本方面还将致力于使二者交织起来,在东海海域保持紧张状态,为日本的扩军炫武提供“理由”。而事实上钓鱼岛自古都是我国渔民避风、休渔的栖息地,钓鱼岛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如果失去了钓鱼岛中国就像被点了穴位的人,将会处处受制。

三、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中的两个“私人定制”目前,看似在台风“海燕”袭击后有所消停的菲律宾将在2014年展开两个“私人定制”的行动。其一,进一步推动其“南海国际仲裁”,菲方将根据目前取证阶段的一系列新要求,集中力量针对南海断续线、部分南沙岛礁法律效力及渔业问题搜寻有利于菲方的“证据”,以攻讦中国;其二,针对中国与东盟国家已经启动的“南海行为准则”(COC)磋商,菲律宾将展开一系列合纵连横之举,试图在准则中掺杂私货,拉拢域外国家介入南海问题解决进程。

四、越南与我发生渔业纠纷的可能性增大在过去的2013年,中越针对南海争端达成了一系列共识,双方承诺通过双边对话、友好协商解决南海问题,并启动了一系列海洋低敏感问题解决进程。然而,随着中国海洋维权力量的逐步整合,海上执法的广度和深度逐渐增强,我国渔民在南海的捕捞亦呈现出广覆盖、高频次之势。对此,越南有关方面为其赴南海相关区域作业的渔民提供了全额柴油补贴和“南海特贴”,鼓励其在南海相关海域显示“存在”,这也势必增大其与中国海上执法力量以及渔民产生纠纷的可能性。事实上08年的时候越南就曾因南沙群岛而与我国发生过争端,事实上因为南沙群岛不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而且拥有大量的石油资源。因此,许多周边国家都垂涎三尺,均想分一杯羹,南沙群岛形势十分危急。

形式与政策,两会 篇6

会的学习认识和理解,不少于800字。

学院、班级、姓名、学号顺序,作业纸上。

改革·梦想·担当

本报记者 谢志娟

全国两会正在北京举行,“马不停蹄”穿行在开幕会、小组讨论会、新闻发布会等场合,一边用眼看用耳听,一边大脑快速运转,所见所闻所思,一组两会印象关键词渐渐清晰:改革、梦想、担当。

3月2日举行的全国政协新闻发布会上,记者问到的第一个问题,关于改革。3月3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开幕会上,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部署2014年工作时,开门见山说到改革。

3月4日,政协小组讨论会上,委员们探讨最热烈的话题依然是改革。

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李克强总理在简洁朴实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用“强大动力”“首要任务”“壮士断腕”“背水一战”等浓重词汇说明全面深化改革的极端重要与非常迫切。铿锵有力的一席话不仅打动了场内的代表委员,更让场外的民众坚定了对中国改革的信心。

代表委员热议,全国人民聚焦,世界目光关注,全面深化改革已是当今中国最重要的课题。改革所为何?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每个人的梦想开花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两会上,处处可见代表委员们忙碌的身影,他们为民所想、为民所呼,立法、财税、商贸、“三农”、生态,每一份建议提案的背后都寄托着一份美好生活的梦想,一个个梦想汇聚在一起,就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继续向贫困宣战,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所有工作都要充分体现人民意愿,全面接受人民监督。”“始终如一承担起责任和使命”„„

穿行在两会会场,这一句句敢于担当的庄严承诺,如刀凿斧刻般印在了心中。两会手记

“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去年底,新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考察广东谈及深化改革时首次作出这一表述;几天前,他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了这句话。

去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明确提出改革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此次两会上,这一部署再现于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及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报告。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渭南市委书记徐新荣说:“这两次强调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已箭在弦上。”

十八大以来,全国上下都在谈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与“中国梦”紧密相连的一个关键词就是“改革”。

近35年来,我国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改革。依靠改革,我国经济实现了举世罕见的高速增长,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成就了惊艳全球的“中国奇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实现“中国梦”冲刺,我们依然没

有其他路径,唯有改革。

3月10日,《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拉开了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帷幕。两会代表委员认为,这是党的十八大之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深化改革啃的第一块“硬骨头”。

全国人大代表、中建五局董事长鲁贵卿在谈及铁道部政企分开时认为,“这将打破垄断,促进铁路市场的公平竞争,体现了市场化改革的内在指向: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

这是一份有“分”有“合”的机构改革方案。而本轮机构改革的意义,远不止于简单的分分合合、拆拆并并、增增减减,其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而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词是“放权”。放权,势必触动一些长期形成的利益格局,需要政府部门以“割自己的肉、革自己的命”的态度面对阵痛,阻力是显而易见的,走弯路、受挫折也不是没有可能。“硬骨头”之硬、“险滩”之险,就体现在这里。

然而,任务紧迫,不改不行。综观大局,外有国际金融危机后续影响的倒逼,内部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我国要想实现新一轮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尽快消除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弊端。在很多领域,已经到了不深化改革就难以前进的阶段。

“门难进,脸难看,盖个图章跑半年;话难听,事难办,批个项目腿跑断。”全国政协委员赖明引述的这句百姓顺口溜,形象地概括了行政审批之弊。

赖明委员提供了两组数字:在全面推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12年后的今天,投资一个项目仍要过53个处、室、中心、站,经100个审批环节,盖108个章,全程需799个工作日。老百姓办个“准生证”,还需经过10多个单位盖章、签字40多个,耗时两个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机构历经6次较大调整,但政府越位、错位、缺位的现象仍广泛存在,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过多,不仅导致行政效率低下,助长投资消费失衡、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环境污染,还给权力寻租留下了空间。多位代表委员将机构改革比作十八大之后深化改革的“揭幕战”,他们期待下一步改革以更大力度、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上取得突破。

全国人大代表周国辉认为,应以“把权力关进笼子”的精神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这个笼子应该是制度的笼子、民主的笼子、公开的笼子。像金鱼缸里的鱼一样看得见,而不是暗箱。

全国人大代表冯月菊说,要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当前民营经济在“不平等待遇”中负重前行,特别是一些民营实体经济信心不足,不敢投、不愿投情绪明显,建议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把一般竞争行业发展空间尽量留给民间投资主体。

全国政协委员林毅夫指出,收入分配领域双轨制的改革还不到位。谁拿到矿权就一下子成为亿万富翁,资源税费跟国际水平比太低了,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收入分配改革要做到釜底抽薪,在初次分配设计中兼顾公平和效率。改革动作越大,难度也越大。在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去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和利益固化的藩篱。

需要指出的是,不能只看到困难的一面,还要看到有利的一面。当前我国所处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不仅提供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也为深化改革提供了难得的“窗口期”。国际金融危机倒逼的压力可以转化为改革的动力,30多年来积累的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将是改革的有力保障。更为重要的是,全国上下已达成改革共识。

曾多年从事体制改革工作的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李江分析,二三十年前,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改革时,“姓社”“姓资”的争论很激烈,阻力很大。当时连“改革”这个词本身都还很新鲜,人们想改变现状,对改革方向却很迷茫。而现在,几乎无人反对改革。甚至一些既得利益可能被改革触动的人,也明白不改革是走不下去的。

代表委员的一致判断是,深化改革代表了13亿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会得到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支持。在如此充分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没有理由缺少改革自信。如果我们畏首畏尾,犹疑不决,将贻误战机,留下历史的遗憾。中央的改革决心已经彰显。无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还是“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都体现了鲜明的改革指向。各级领导干部都需要以锐意进取、勇为人先,敢作为、有担当的精神状态,把改革推向深入。

农业补贴政策国际比较与启示 篇7

1 国外农业补贴政策现状

1.1 美国农业补贴政策

美国的农业补贴政策始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政府为了维护农业生产者的收入, 制定了一系列农业支持政策。从1998年起, 美国政府推出两项保障农民收入的政策:一是“作物收入保险计划”, 二是“市场损失补助”, 帮助农民克服市场经营风险和自然风险。1999年, 政府又增加60亿美元的农业支出, 用于补偿农民的市场损失和农作物欠收损失。到2000年, 政府用于农业的补贴高达280亿美元。

2002年5月, 美国实施了新的《农业法案》, 决定进一步增加政府对农业的拨款。法案主要内容包括:对已享受巨额补贴的谷物和棉花种植者再增加补贴;对近年来己取消补贴的羊毛和蜂蜜等生产者重新给予补贴:对历来基本上不予补贴的奶牛养殖者、花生种植者也开始提供补贴。法案还将对土地保护的财政补贴开支增加80%, 这将使过去很少得到政府拨款支持的畜牧业以及水果、蔬菜生产者明显受益。

1.2 欧盟农业补贴政策

欧盟自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实施共同农业政策以来, 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和农业保护水平。1992年, 欧盟对其共同农业政策进行了系统的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将农业保护政策从以价格支持为基础的机制, 过渡到以价格和直接补贴为主的机制。1999年, 欧盟委员会通过了《欧盟2000年议程》, 强调对农业政策进行更彻底的改革。其重点是降低价格支持和出口补贴, 减少政府干涉, 更多地采取与农产品产量限制相结合的直接补贴农民收入的手段。此外, 欧盟还设定了405亿欧元的补贴额上限, 并在2003年取消对农产品的价格补贴, 采取对农民直接的收入补贴政策。这次政策调整的特点是: (1) 削减价格补贴, 以直接补贴方式给农民一定程度的补偿, 费用由欧盟与各成员国共同承担。 (2) 进一步加强结构调整政策。如改善提前退休制度, 促进年轻农民的安置, 通过生产者退休计划提供结构调整援助;优先发展落后地区经济, 逐步取消地区间的不平等;建立基金用于结构性调整行动等。 (3) 针对农业发展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越来越大的问题, 加大对农业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 将其作为WTO的“绿箱政策”中保护农民利益、稳定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措施。

1.3 日本的农业补贴政策

1999年日本政府颁布了《食品、农业、农村基本法》, 取代了沿用近40年的旧农业法。2000年又出台了对山区、半山区的直接支付制度。日本农业补贴的具体类型主要有:一是收入补贴。最主要是对山区和半山区的直接补贴, 政府规定每个山区农户可以享受的补贴上限为100万日元。政府还制定了稻作安定经营策略, 对种稻农民进行收入补贴。二是生产资料购置补贴。日本农民建立或改造农业生产设施, 可以从中央财政得到50%的补贴, 可以从都府县得到25%的补贴, 其余25%可从接受国家补贴的金融机构得到贷款, 有些地方市町村财政还要补贴12.5%。三是一般政府服务。包括培养农业人才、基础设施投人、乡村建设、支持农协的发展等方面。此外, 还制定了灾害补贴、农业保险补贴、贷款优惠等农业补贴政策。据世界贸易组织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 日本对农业的补贴已经超过了农业的收人。

2 国外农业补贴政策取得的基本经验

(1) 长远的政策目标是完善农业补贴政策的前提。

拿美国来说, 对农业保护制定了周密和详尽的法规, 而且形成了每5年修订一次立法的制度, 使美国农业保护有了根本的保证。相比之下, 我国财政对农业的补贴没有一个长期性的部门政策性目标, 而是特定环境下短期性宏观稳定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政策目标的短视化造成农业支持与生产的不连贯不统一, 影响农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2) 恰当的补贴方式是农业补贴政策的基础。

1999年欧盟委员会通过了《欧盟2000年议程》, 对农业补贴政策进行了彻底改革。农业支持与保护政策的调整, 并没有使农业补贴数额有所减少, 补贴的绝对数额反而有所增加, 只是农业补贴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用于价格和出口方面的补贴的绝对数量和所占比重都出现了下降, 而用于农业生产者的直接补贴的数量和所占比重都开始出现较大幅度的上升, 但是由于农业补贴政策基本上是按照WTO规则制定的, 因此形式的合乎规则性免除了别国的攻击。

(3) 合理的补贴结构是完善农业补贴政策的关键。

例如日本在农业资源环境养护、培养农业人才、基础设施投入、种植结构调整、乡村建设以及农民的直接收入方面都有补贴。我国大量财政补贴用于弥合购销差价、降低农用生产资料的价格以及贴息贷款等方面。对于农业教育、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组织结构等方面补贴很少, 而这方面却正是改造传统农业, 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关键所在。

(4) 健全的补贴机制是完善农业补贴政策的基本条件。

如美国从联邦到地方成立了一系列农民组织, 同时农业保护还被列入了美国农业部与国会的行政职能。农业部内至少有3个行政局 (农场服务局、海外农业局、风险管理办公室) 和农业补贴有直接关系, 国会的参众两院都分别常设了农业委员会。相比之下, 我国财政对农业的补贴表现为缺乏事先规划与安排, 及补贴对象与补贴数额的随意性, 农业补贴通常是农业生产出了问题后被动采取的“应急性措施”。

(5) 重视对农业保险的补贴是完善农业补贴政策的基本途径。

如美国在投入补贴中明确规定了作物保险补贴, 即联邦作物保险公司对由于气候和无法避免的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提供保险, 农场主支付保险费。从1980年起, 政府对这部分保险费给予补贴, 补贴额占保险费的40%-60%。我国现行农业补贴政策缺位的一个主要方面是农业保险业务全面萎缩, 农业缺乏防灾补损的支持。

3 国外农业补贴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3.1 加大农业补贴力度

农业补贴是政府对比较利益偏低的农业进行利益补偿, 其目的是为了促进粮食等农产品增产和农民增收。我国近年农业补贴力度虽在不断加大, 但相比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发展的现实需要仍显不足, 农业补贴的增产和增收效应尚不明显。有学者测算, 过去几年来直接补贴政策, 按照计税面积、粮食种植面积和商品粮食数量补贴的收入效应分别是1.84%、1.04%和1.01%。要使农业补贴政策设计的目的得以实现, 就必须更进一步加大农业补贴力度。

3.2 优化农业补贴结构

一是构建以经常性为主、以临时性为辅的补贴体系。临时性补贴应借鉴国外实行反周期补贴的经验, 应以解决问题较为严重、外部性较为显著的农产品供给短缺问题为重点, 审慎使用, 避免过多过滥。经常性补贴要与农业生产成本上升、价格水平挂起钩来, 保持稳定性和延续性。以经常性补贴为主, 是为了给市场主体提供稳定的预期, 从而促进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 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构建以绿箱为主、以黄箱为辅的补贴体系。我国现阶段的黄箱补贴总量虽然不高, 但所占比例较大。因此, 必须减少或逐步取消黄箱补贴, 选择以绿箱补贴为主的补贴措施。三是构建农业保险补贴、农业生态环境补贴和农村教育补贴制度。我国农业作为一个弱质性、低效益、高风险的产业, 又面临不断恶化的国际环境, 农业生产的自然和非自然性风险巨大, 而在我国目前的农业补贴制度中, 农业保险的补贴制度仍然缺失, 农业风险无法得到有效的规避。因此, 必须尽快建立起农业保险的补贴制度, 促进我国农业保险的快速健康发展。

3.3 完善农业补贴方式

为提高农业补贴的增产效应和增收效应, 必须完善农业补贴方式。一是变“间”为“直”。针对农业补贴多在流通领域进行, 有限的资金没有得到高效的配置, 补贴利益往往被中间环节的其他市场主体所侵蚀, 补贴效应低下问题, 必须改变补贴方式, 变间接为直接, 将流通领域的部分补贴转移到直接生产领域。我国现行的直接补贴应适时改为脱钩补贴, 这是WTO绿箱政策要求, 也是实现农业科学发展的方向。二是化“繁”为“简”。要统一补贴标准和范围, 简化补贴的操作程序, 对相似的补贴项目和同一品种的补贴可进行适当整合。三是削“高”为“低”。现阶段农业补贴涉及财政、农业、经贸、粮食、民政和银行等部门, 政出多门, 协调困难, 实施成本高。因此, 必须在组织上整合、在程序上简化、在支付上直接, 降低补贴实施的工作成本。

3.4 加快农业补贴立法

要充分发挥好农业补贴政策效应, 必须完善农业补贴的法律制度。加快立法进程, 抓紧制定《农业补贴条例》, 研究制定在WTO规则框架下的《农业保险法》、《农业灾害救助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 构建起公开透明的农业补贴法律体系。要实行农业补贴法制化管理, 在农业补贴立法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农业补贴立法意旨应明确。我国现阶段的农业补贴功能主要定位于激励粮食等农产品生产, 而对其增收功能关注不够。从长远来看, 农业补贴立法更应注重保障对农民收入的直接补贴。二是农业补贴法律表述应具体。法律表述越具体, 实施起来越简便。因此, 在法律表述中应减少柔性条款, 增加刚性条款, 并增加对农业补贴的法定性和程序性规定。三是农业补贴法律内容应优化。农业补贴立法既要从我国国情出发, 又要合符WTO规制基本要求。在补贴法律内容上, 设定必要的黄箱补贴条款, 将合法的特殊差别待遇和例外条款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增加对农业生产环节和对农业生产者的直接补贴的绿箱法律规定, 增强补贴的针对性和集中性。

摘要:首先考察了美国、欧盟、日本农业补贴政策的现状, 然后对各国农业补贴政策进行了比较分析, 并对各国农业补贴政策的经验进行了总结, 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针对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启示:农业的弱质性和风险性决定了各国都必须对农业进行不同程度的补贴, 我国的农业补贴政策, 需要根据各国经验做法和WTO规则, 做出新的适应性调整, 以提升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农业补贴,国际比较,经验,启示

参考文献

[1]张桂林, 宋宝辉.美联邦政府农业补贴 (上) [J].世界农业, 2003, (11) .

[2]李平.美国农业补贴政策及其支持力度[J].中国农村经济, 2002, (6) .

[3]王丙毅.当今发达国家农业保护政策改革的特点、动因及启示[J].农业经济, 2001, (7) .

[4]周建华, 贺正楚.日本农业补贴政策的调整及启示[J].农村经济, 2005, (10) .

[5]郭玮.农业补贴的政策转型与具体操作[J].中国农村经济, 2003, (10) .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篇8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教育部在教社政[2004]13号文件中指出:“形式与政策课,主要是帮助大学生不断了解国内外重大时事及热点问题,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帮助大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式和任务,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增强实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在高校大学生中1~4年级必须开设此课。”这说明形势与政策课是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而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研究,是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需要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的问题。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现状

目前,全国各高等学校均开设了形势与政策课程,但由于该课程灵活性较强,没有具体的教学大纲和全国通用教材,因此,在教学和管理上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许多高校开设的形式与政策课并没有列入教学计划并安排学时,教学时间得不到保障。

其次,任课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由于没有专门的形势与政策教师,所以许多高校的课由辅导员担任。许多辅导员很多年没有上课,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就直接上岗,师资情况令人担忧。

最后,教学形式呆板、单一。很多教师只是念文件、学精神,没有将形势与政策课的精髓与大学生这个活跃的群体结合起来,结果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得不到学生的认同。

二、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特点

1.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政策性

形势与政策课着重于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教育,着重于当前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的教育,着重于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对外政策以及世界重大事件与我国政府原则立场的教育,着重于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的教育。这些内容都鲜明地体现了党的主张和国家意志,并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性,即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政策性。

2.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具有强烈的动态性和时效性

形势是不断变化的,政策有时也在不断的调整,因此形势与政策课没有固定的教材,没有稳定的教学内容,这是它与理论课最大、最明显的区别所在。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紧跟时代,紧跟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步伐,集中反映当前党和国家(政府)工作重心和社会现实问题。一定时期的社会问题或我国对外关系问题、世界重大事件就是这一特定时期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问题和事件便逐步淡出人们的视线,原来的教学内容便被新的问题和事件所取代。

3.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集中党的前沿理论,往往后来转化为理论课教学内容

一定时期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和政策的调整往往伴随党的有关理论的重大发展和创新,这时的形势与政策课内容便往往体现了这个时期最前沿的理论,从而弥补了理论课由于教材的相对稳定性而出现有关理论滞后的缺陷。实际上,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往往成为理论课教学内容,是理论课教学内容变革的先导。

三、教学改革与创新是提高形势与政策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1.改变教学观念

要想上好形势与政策课,首先思想上必须足够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紧密联系大学生的实际,紧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密切关注国际风云变幻,把握时代脉搏,贴近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将其摆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要位置甚至首要位置。只有观念得到了改变,认识得到了加强和重视,才能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及措施,取得理想的效果。

2.改革教学组织形式

目前,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学普遍用上大课、作报告的方式来进行,这拉远了教师与大学生的距离,使教学活动无法进行面对面的人际交流,缺乏情感的互动交流,教师也难以把握大学生的内心状态和心理需求,势必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形势与政策的教学组织形式要由大课变小课,将作报告变为师生面对面的、零距离的相互讨论、交谈,在了解大学生个别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因材施教,以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大学生在内心深处接受并形成正确的观念。

3.开展研讨,加强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素质

一是注重互动探究。教师应真正了解教育对象,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实际,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在一些重大形势与政策问题上存在的模糊认识和倾向性问题作正确引导。

二是加强培训。教师应与时俱进,努力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除应具备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之外,还应有相当广博的知识,能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的信息传播手段在第一时间了解国际国内的重大突发事件。学校要坚持把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理论素质和教学能力作为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来抓,坚持学历教育与培训相结合。

4.建立和完善形势政策课程的教学督查评估体系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宣传、教育主管部门在形式上确实是足够重视形势与政策教学,并成立了相应机构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的指导督查。然而到了各个高校时情况就不太乐观了,许多高校名义上也有相应的领导机构,有主要负责人主抓;实际上主要领导仅仅是挂名,从不过问,更谈不上为其解决实际问题,领导机构更是形同虚设。其实,形势与政策较之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教育大学生上是最为直接和行之有效的。我们应予以高度的重视,建立完整的教学督查评估体系,真正做到教学有人管、督查有人抓,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有人、有机构进行协调解决,评估有完整的指标体系,从而使形势与政策教学在一种正常、正规、有序的状态下进行,充分展示其自身的优势。

5.走出课堂,理论联系实际

“纸上得来终觉浅”,大学生在课堂上、从书本中学到的东西毕竟是间接经验,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使形势与政策课堂中传授的知识为大学生接受并认同、内化,必须组织引导大学生走出课堂,接触社会,体验感受社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亲眼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就和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从而使他们进一步认识、理解党和政府采取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增强他们对党的信任,坚定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

参考文献:

[1]闻莉.形势政策课要注意联系实际[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1996,(02):52—53.

[2]于留成,等.如何教好形势政策课[J].中国高等教育,2001,(03).

[3]聂彩林.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若干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09):63—64.

[4]曲建武,吴云志.“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探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4,(07):73-75.

[5]申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改进与完善[J].广西社会科学,2003,(06):217-218.

形式与政策 篇9

大一入学被骗萌发创业想法,于是组建他的创业团队;大二抓住重要转折,进入创业协会,和协会牛人一起做创业项目;大三坚持内心想法,办大学生创业论坛,完成又一个项目的商业计划书。

三段有意思的创业经历,郑荣翔学长带你一起回忆他的创业经历,分享点滴收获。

他叫郑荣翔,来自江苏扬州,现在经管学院大三。很高兴能有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他大学三年里一些创业经历,希望他的一些经历能够给大家一些启发和感悟。

2009年,他参加了高考,有幸被南京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录取。在那年9月,和很多同龄的孩子一样,他在父亲的陪伴下来到了南邮,懵懵懂懂地开始了他的大学历程。

憧憬着一切美好,然而入学第一天,他和舍友就被骗了。当时一些社会上的人混进宿舍假装学校机房工作人员,拿出他的―上网卡‖说100元一张,能用很长时间。那时他们知道,学校上网需要购买上网卡。因为他懵懂无知,还有贪小便宜的心理,那天他们都上当了。其他宿舍同学听说这件事后,他们都成为了大家的笑柄,当时的滋味就是打掉牙还得往肚子里咽。

吃一堑长一智,这件事之后,他就暗暗下定决心,争取不让这样的骗局重演,他需要一个和他有相同想法的群体,一起去阻止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组建团队的想法就是这样产生了。他和一些同学开始一起宣传防骗知识。他们的初始团队是在学院辅导员的支持下组建的,当时的成员大多是班级的班长和宣传委员。后来,他们发现受骗的同学大多集中于找兼职,所以他们把提供真实的兼职实践信息作为他们的主业。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他们的创业团队——大学生校园行创业团队正式成立了,团队初始成员都是他院比较活泼的同学,大多是经过辅导员推荐的。很幸运,在辅导员的引荐下,他们和南京联通公司建立了友好交流关系,同时他代表团队受聘为联通公司校园团队负责人。他们的团队借助联通公司的力量,向周围同学提供真实的兼职信息,不让那些虚假中介有机可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上当受骗情况的发生。这就算是他的第一次创业经历吧。

也许你还在大一,习惯着安稳单调的大学生活。但是作为一个只比你们多吃过几年饭的过来人,希望大家在大一的时候,多出去走走,多出去看看,多留心生活中的机会,多在实践中锻炼他。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同时,多尝试一些不同的事情,你会发现生活有别样的精彩。要知道,实践是不分年级的,不要误以为社会实践是高年级的事情。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提前做好基础工作,才能在后面的各项工作中游刃有余。他的习惯是把一些事情紧在前面,这样你才有足够的时间去缓冲。

大二的那一年,在学院辅导员的庇护下,团队运营慢慢地进入轨道。在他们的生活中最让人感动的日子总是那些一心一意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奋斗的日子,哪怕是为了一个卑微的目标而奋斗也是值得他们骄傲的。

可是不久,他们遇到了发展瓶颈。当时正值学校强查非法校园团队,他们团队的工作受到了重重阻碍,他需要带领团队走出困境。就在他们在教学楼集体讨论团队下一步的规划的时候,他们被创业协会的负责人碰见了,他要求他们立刻终止会议,否则就以非法集会的名义通知学校。当时就光和他论理就花费了1个多小时,他要求他们以后不可以进行这样的集体活动。也许他们一直都是幸运的,通过和他的沟通,整个团队阴差阳错地加入了他们的协会。就这样,大二他在会长引荐下进入了创业协会,这对于他和团队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转折。在创业协会的日子里,为了更好地融入创业协会、为广大同学服务,他把重心放在了团队文化建设上,他带领团队成员积极参加创业协会的各项工作。因为有奋斗精神是不够的,还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去做,他的理念是:知道+做到=得到。依据他的实践经验以及团队协作等方面能力,他有幸当选为创业协会的会长,也为他后面接触创业奠定了基础。

说到这就需要和大家唠唠他的第二段创业经历了。在前任会长的引荐下,他结识了协会项目部的一些牛人们,他们大多是来自各个社团的风云人物。和这些牛人一起,他开始了他的项目历程。他们的项目名称是六格网区域性电子商务平台,是一个基于微博的大学生校园生活资讯分享平台。通过这个项目他进一步地了解到电子商务的发展情况,也第一次接触到微博。在团队里,他的角色是项目推广,这个工作远比他想象的要难得多。他们的平台刚刚起步,需要一些内容和动态的充实,他们都知道平台的恶性循环——没有内容就没有同学愿意到他们的平台来,没有人来就越是没有内容。为了规避这个循环,他们团队花费了很大的人力。他清晰地记得,每次开电脑都是先打开六格网、人人网和新浪微博,把在其他平台上看到的有趣的状态更新到六格网平台上。

那段时间是难忘的,他们一群人经常在工作室里忙到夜里,但是仍然乐在其中。他们一起在平台上刷状态,他们一起去和社团谈合作,他们一起讨论平台的规划,感觉这个平台明天也许就会被大家认可了。当然,在工作的过程中,少不了的还有分歧和争执,这是项目发展的必修课。他们都是为了项目更好的发展。

大二是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你后面是选择考研、就业以及出国。

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抓住身边的转折,这些转折也许是很好的机会,会改变你的生活!

时间飞逝,他们慢慢发现时间就像加速器,是过得越来越快的。大三面临着考研与工作的选择,尽管老师和家人向他说明了考研的必要性,但他还是坚持了他内心的想法,大胆选择去闯社会。他的专业(市场营销)需要他去历练。一路走来,他一直想通过在校园多做点社会实践甚至是创业,来锻炼他的职场能力。现在看来还是起到一点作用了,毕竟他的简历不会空空荡荡的,他的生活没有像白菜一样无味!

现在他的大三步入了尾声,回首这一学年,他做的事情还真不少呢。首先来和大家分享点有意思的校园活动,来说说他负责举办的大学生创业论坛。当时他是邀请了三位企业家作为嘉宾,他们是两位企业的CEO和一位风险投资人。他总结了下,这个活动的关键点在于三位嘉宾的时间点要一致。为了在同一时间约到三位嘉宾,他花费了大半个月的时间,前后共计尝试邀请了八位嘉宾,最后成功邀请到了三位嘉宾。那么,他是怎么邀请的呢?之前他就收集了一些企业家的邮箱,并且通过和其他高校同类社团沟通,他他拟定了邀请函,一封封地给他们发邮件。很幸运,他们大多数都回复了,还安排他们的助理和他联系。

接着再和大家聊聊他的第三段创业经历。通过学校创业计划大赛的平台,他结识了通信学院的几位同学,和他们一起完成了项目的商业计划书,他们的项目是《物联网智慧家居》,公司是南京Smart Globalization科技有限公司。在之前六格网创业项目和学校在物联网方面的研究的影响下,他对物联网科技有着较大的兴趣。通过学校创业计划大赛的平台,他发现有一个智慧家居的团队缺少市场方面的成员,于是他就毛遂自荐了,和团队负责人讲了他的一些专业特长和之前的项目经验,他们最终在三名候选人中选择了他。于是,他的第三段创业经历就这样开始了,这次不再是社会实践了,而是一次知识理论的实践,要将他所学的营销专业知识运用到项目中去。关于他们项目的可行性,最大的优势在于他们已经开发了一套运行模型,可以实现在实验室模拟仿真了。但也有很大缺点,那就是存在市场风险,没有技术专利的支持,一旦投入生产在短期内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

大学是人生的重要里程碑,学生不仅应该努力学习书本知识,更应投身社会实践。

回顾他的创业历程与团队的发展,他的创业体会是:眼光+韧劲+诚信+品牌+责任=成功。他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持之以恒的韧劲,对认准的事勇往直前,决不半途而废。他认为,创业要找最适合的人,不要找最好的人。人的一生有快乐,也会有很多困顿艰难的时光,但办法总比困难多,美好就在前方,努力总能得到。用心去做,你会发现,创业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难。

这就是他的故事!诚然,郑荣翔的家庭条件不是很好,国家奖学金的获得使他受到莫大的鼓舞。在学习、生活、工作中,他十分努力,微笑的对待所以的事情,做一个优秀的大学生。

在学习上,他很努力,孜孜以求,充分利用好时间充实专业知识,用科学发展观指道他,做到全面发展,同时扩展他的的综合知识面,让他成为班级学习方面的带头人。这些是他在这学期的奋斗目标。虽然他的家境并不好,但他从不自卑,不自暴自弃,他深知—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尤其在学习上他从来没有因为工作而落下任何一节课,上课专心听课,遇到不懂的虚心向老师或者同学请教,他非常感谢老师和同学,感谢他们对他的帮助,感谢他们在他遇到挫折的时候,对他的支持和帮助,因为有他们让他变得更加坚强。

在生活上,他勤俭节约,不乱花一分钱,力争把国家奖励他的每一分钱用在最重要的地方。在平时处理好与同学朋友的关系,团结同学,相互勉励,共同学习,共同努力,为取得更好的成绩打好坚实的基础。

在工作上,他勤勤恳恳,一丝不苟的完成老师交代的任务,做一个合格的学生,尊重老师,加强的老师的交流,认真学习,悉心听老师的教导。

他深知泥泞的路上才能留下痕迹,享受了爱的温暖,就更应该把爱传递。作为一名获得者,他受到了帮助,在这让他深深的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同时也提醒他一定要向帮助他的人一样去帮助别人。他明白获得帮助之后的那份喜悦,明白那份帮助给他的生活所带来的巨大影响,所以他也要让需要帮助的人切身体会到那份喜悦,让他们也由此想到乐善好施之举。

主人公简介:

郑荣翔

09级2013届本科在读  教育背景

2009.09–2013.07 学校名称: 南京邮电大学

学位:管理学学士 专业名称: 市场营销

 获奖情况 学术类:

2011年11月

国家励志奖学金

2010年10月

优秀学生干部

2010年10月

校二等奖学金

竞赛类:

2012年04月

南京邮电大学2012年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三等奖 2011年11月

全国大学生―三创赛‖江苏赛区本科组二等奖 实践类:

2012年6月

2011/2012学年校―十佳校园青年先锋‖之创业先锋提名奖 2011年08月

全球创业周中国站最佳校园合作伙伴

2011年10月

社会工作优秀奖

2011年10月

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先进个人  相关技能

上一篇:超恐怖鬼故事故事精选3个下一篇:新员工规章制度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