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政策报告反腐

2024-08-20

形式政策报告反腐(共7篇)

形式政策报告反腐 篇1

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我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存在着脱离群众的危险,主要集中表现在形式注意、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我党深刻意识到了这些问题的存在,现阶段在党内,根据十八大报告的部署,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同时也积极欢迎公众及管理对象以各种形式进行监督。

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地,公众的维权监督意识也日愈增强,近期诸多反腐成功的事例当中就不乏缺少广大公众的支持和努力。宪法和更多的法律也赋予了广大公民的监督举报权,监督举报既是权利也是义务,所以除了公众应维护自身的权利积极地行使监督权,国家也应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来规范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行使权力,拓宽行使监督权的渠道和手段。目前,与时俱进的监督举报的渠道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种手段: 第一、举报制度。举报意为上报、检举,出自于黄六鸿《福惠全书.教养.礼耆德》:“择本乡年八十以上,素有德行,从公确实举报。”而发展到现今其本意发生了变化,主要是指针对存在违法、乱纪的人员,公民有权向有关机关举报其行为。针对公民的举报行为,有关机关必须妥善处理,不得敷衍了事,在处理举报事项的过程中必须要确保有关举报人员的权利和安全。完善健全的举报制度对于加强廉政建设,促进工作人员遵纪守法,保证反腐倡廉健康有序的进行具有重大的作用。

第二、信访制度。信访主要是指公民个人或者群体以书信、电子邮件、走访、电话等形式向有关机关单位反映情况,表达自身意见、吁请解决问题,有关信访工作机构和人员采用一定的方式进行处理。信访制度是人民群众权益受到损害和遭遇不公平待遇等情况下迫不得以的选择,在“官”与“民”交涉的过程中,公众处于较弱的一方,权益往往会受到侵犯、“官”的不作为和其他违法、腐败等现象。公众可利用信访表达诉求,维护权利,揭露违法腐败,这对于打击腐败等违法、违纪行为、维护公众的权益具有重大的意义。在信访的过程中相关的单位和工作人员必须严肃对待,不可小觑问题,对于忽视问题的必须追究相关责任。第三、网络监督。除了上述传统的方式外,随着信息科技发展,利用网络作为反腐工具,这是适应了时代的必然要求。目前全国上下都掀起了网络反腐,陆续出现了”房姐”、“房叔”,这不仅体现出了网络舆论的强大,而且网络所具有的快速性、公开性等特点,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中间环节,降低了反腐的成本,曝光的腐败案例,对于腐败分子也能够起到强烈的警示震慑作用。网络反腐也存在明显的弊端,比如侵犯他人隐私、可能成为打击报复的工具,甚至会影响司法审判的公正性。网络反腐作为一种新兴的反腐手段,是一把“双刃剑”,除了公众要理性运用这种手段,对相关腐败事项进行监督,国家也应该加强相关方面的建设,比如组织建设,建设反腐网站;加强法律建设,设立相关立法,为网络监督提供更加规范的制度保障。

党的作风建设关系着党的生死存亡,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我们必须要下定决心解决这个问题。在我国,社会各阶层分布广泛,涉及各个领域,影响力大,渗透力强,因此公众参与反腐败,对于清腐倡廉的成败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国家应该更加积极鼓励公众参与反腐,为反腐提供更多的保障和支持。

形式与政策实践报告 篇2

一、调查名称:关于农民环保意识的调查

二、调查时间:20XX年1月20日——20XX年1月25日

三、调查地点:XXX市XXX镇XXX村

四、调查对象:XX村村民

五、调查人数:XX人

我镇村民在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持续提高的同时,由于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排放量增大,种植养殖业废弃物逐年递增,化肥农药施用量居高不下等原因,导致农村地区环境状况日益恶化,环境质量明显下降,不仅影响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存环境与身体健康,也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形势与政策社会实践报告[智库|专题]。作为一名有环保意识的我,觉得很有必要对我村村民的环保意识作番调查,以了解我村的环保之路还需走多远才能获得大家认可。 在这次调查中,因为多调查对象都是我的家人或邻居,所以我决定采用以拉家常的方式来调查,我把本次调查主题定为提高村民环保意识。

本次调查的主要问题有三点:1、对垃圾的处理方式。2、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3、对环境保护的必要性的了解程度。

经过六天的连续调查,本次的调查阶段结束了,得到的结果如下:

1、对垃圾的处理方式的调查结果显示:74%的人对电池及不可降解的垃圾随意处理,16%的人选择挖坑埋掉,剩下10%的人根本分不清什么是可降解,也不知道电池这类垃圾不能乱扔。另值得的提出的是本村没有设置垃圾集中处理点,更没有人来收集这些垃圾去处理。全体村民表示如果有集中的处理点,他们愿意将垃圾带去集中处理点处理。

2、对环境保护重视程度的结果显示:如果有科普知识下乡免费教授,70%的人不愿意学习,18%的人无所谓,XX%的人愿意学习。

3、对环境保护知识的了解程度的调查结果显示:XX%的人表示了解很多环境保护知识,18%的人表示了解一些环境保护知识,70%的人表示不太了解环境保护知识。

另我还对我村周边环境进行了调查,发现用来输水以灌溉稻田的河道污秽不堪,其中还有农药瓶以及一些废弃的衣物。通过对周边环境进行的调查我了接到,我村的环保之路任重而道远。

鉴于以上情况,我的建议如下:

1、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教育要从最贴近农民生活的细节入手,让环保知识以小妙招、小窍门的形式和他们零距离接触,拉近知识与生活的距离,消除农民的抵触情节,

社会实践报告《形势与政策社会实践报告》。我们在本次活动中和村民们聊的话题不是环境保护利国利民的大道理,也不是空喊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等口号;相反,我们与他们聊生活中的小窍门、小妙招,并赠送给他们有关环保的小窍门,比如说醋的妙用,盐的多种用途等生活中常用却鲜为人知的常识和技巧,而且我们当场演示,让他们看到所产生的良好效果。他们所表现出来到好奇与惊讶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环保给农民们带来的惊喜。

2、环境保护要从思想先进者抓起,树立典型和模范。有人开个好头才能打破“没有人做我也不做”的恶性循环,才能迈出村民共环保的第一步。

3、采取奖惩并举的措施。如果只有奖励,而没有一定的制约与处罚手段,还是不能够引起他们对环保的足够重视,无法取得很好的收效。 只有采取一定的处罚手段,才能够强化他们的环保意识。从而树立增强环保意识这一概念。

4、政府部门也应更用心的致力于农村的环境保护,以响应当下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事无巨细,我觉得首先应该在各村各设设立垃圾处理点,派专人负责垃圾分类处理。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条件,也是人类发展的根基。当前,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已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迫切任务。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环境是客体,人是主体,所以解决环境问题应该从人这一主体入手。中国农村人口占中国总人口的56%,故而农民在环境保护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现阶段最主要的矛盾在于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尚不足,对环境保护的知识很欠缺。政府对农村环境保护重视不足,力度不够,投资甚少。

七、调查意义:这次社会调查活动让我的第二课堂得到了延伸,让我走出了学校,走进了社会,深入地了解了社会,同时也融入了社会。这次活动让我对当下环境保护的现状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让我跨上了一座学校和社会的桥梁,让我将个人责任感同社会责任感联系到了一起。同时这次活动让我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锻炼了社会实践能力。

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心得体会

按照县委统一安排,近段时间,自己认真研读了市长《着力解决群众工作的四个关键问题》,

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心得体会。通过学习,深刻体会到:解决好群众工作的理念、感情、本领和标准等问题,对于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促进各项工作开展、党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执政为民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坚实基础

执政为民的是我们党的生命之基。历史告诉我们:“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党的权力来源于人民,也只能归于人民并造福于人民。只要我们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群众就会义无反顾地支持我们、配合我们。去年的城建工作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三年大变样,一年要实现”的任务目标很艰巨,各级干部的工作压力很大,但随着工作的开展,老百姓看到了“三年大变样”给自己的生活环境带来的巨大变化,感受到了县委、县政府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决心和力度。群众对我们干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彻底改变。从起初的观望变成了参与,从被动配合变成了主动支持,从不屑一顾变成了全身心关注。从而推动了“三年大变样”乃至全县整体工作的开展。当前,我县正处在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唯有坚持执政为民,一切从群众出发,才能从群众中获得力量源泉,促进工作开展。

二、真挚的感情是做好群众的必要条件

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不论是征地、征收房屋,还是维护秩序,都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城建、国土、房管等部门每天都要面对群众。如果没有对群众的真挚感情,我们的工作将步履维艰。树立群众观点、坚定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把感情贯穿于群众工作的始终,是我们争得群众拥护和支持的关键。在利益调整中,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妥善协调各方面群众的利益关切;在工作实践中,寻找与群众交流沟通的共同语言,拉近与群众的思想感情距离,都需要我们带着真挚的感情走进群众,用心与群众交流,用心去倾听广大群众的心声,

心得体会《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心得体会》。今年,我县将全面打响旧城改造、潴龙河生态综合整治等六大战役。有很多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工作要做,群众工作能不能做好关系到六大战役的成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时刻群众保持联系,带着感情做好群众工作,积极搭建与群众沟通交流的平台,及时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和问题。

三、过硬的工作本领是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保障

要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光喊口号是不行的。“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完成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只有切实提高各级干部的群众工作的本领,动真本事,拿硬措施,找到做好群众工作的“船”与“桥”,才能真正做通、做好群众工作。面对当前不断出现的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特点和要求,不断提高干部的群众工作本领,总结运用以往好的经验和有效做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灵活运用各种办法和手段,提高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城镇建设上水平、工业园区建设等关系我县发展的重项工作涉及群众广、问题多、情况复杂。这就要求我们拥有一支群众工作本领扎实、过硬的干部队伍。全体干部要切实提高群众工作本领,特别是基层干部、一线干部把身子沉到底,把脚板踏实,面对征地、拆迁等困难大、矛盾多、协调难的群众性工作,要不缩、不推、不避,一门心思扑上去,提高自身宣传、发动、服务、引导群众的本领,增强调解、沟通能力,把群众工作做好。

四、群众满意的标准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根本目标

改善人民生活条件,提高群众生活水平,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衡量我们党一切工作的重要标尺。如果一件工作做得很漂亮、很完美,却没有给群众带来任何好处和实惠,没有让群众满意,那么可以说这是一件毫无意义的工作。因此,无论做任务事,都要把改善群众生活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都要考虑群众会不会拥护、会不会赞成、会不会满意,用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让群众满意,就要求我们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参与作为第一路径,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置,把群众幸福作为第一追求。各级干部要牢固树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思想观念,凡对人民群众有利的,克服困难也要干成、干好、干出成效。如我县旧城改造工作虽然牵扯问题多、情况复杂、阻力重重,但是绝大多数旧城区居民是赞成、支持和盼望改造的,所以我们不论付出多大努力都要把旧城改造成为群众满意的民心城区、幸福城区。

浅谈创新反腐倡廉教育内容和形式 篇3

中央印发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教育是基础,制度是保证,监督是关键。《纲要》从总体上对反腐倡廉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做出了明确的要求,也为我们进一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留下了无限创新的空间。在总体内容明确的前提下,要增强反腐倡廉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关键在于遵循反腐倡廉教育的规律,创新反腐倡廉教育形式。只有牢牢抓住针对性和实效性两个关键问题,才能有效地丰富教育内容,不断地创新教育形式,才能更好地推动反腐倡廉教育向前发展。

(一)提高思想认识,有针对性地抓好反腐倡廉教育。消防部队开展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活动,我认为要遵循因人施教的原则,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党员干部和领导干部,一定要抓住宣传教育工作不同的侧重点,采取个性化的、差异化的教育方式实施宣传教育。一方面,针对不同层次类别的人员,要突出“差异性”。对一般干部要以军人职业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使命感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以及党性、党纪、法律、法规等内容为重点;对部门领导干部要突出政治责任感、法律责任感、工作责任感、社会责任感进行宣传教育;对支队军政主官和副职领导干部要突出系统的反腐倡廉理论教育,培养反腐倡廉能力,着力在其思想上 1

筑起一道牢固的拒腐防变的防线。另一方面,针对同一类别和层次的党员干部,要突出“同质性”:要根据其思想和工作岗位实际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运用同层次、同类型干部违法违纪的案例(如近期发生的防火干部违法违纪问题)开展宣教,分析在相似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下犯错误的原因,了解问题额严重性,从而起到警示、示范作用。在反腐倡廉教育形式的选择上,切忌教条主义和狭隘经验主义的方法,盲目地挪用他人的教育方式,采用不适宜于本单位的做法,或不管教育对象及其所处的具体环境发生变化,把一些过时的经验应用于现时本单位的实践。而应想方设法及时了解和掌握教育对象实际情况和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教育的方法和施教的方式和授课的内容,才能增强反腐倡廉教育的针对性。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如果“我说你听、我讲你记、我教你做”的这种对付小学生的教育方式成为一种反腐倡廉教育常态和首选方式,就会在干部面前,显得苍白无力,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为此,应该要从“听、说”入手,“听”“说”互动,“传达式教育”与“消化结合型教育”相结合,开展生动的反腐倡廉教育。施教者必须首先全面领会以上精神,认真分析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制定适合本单位的授课计划和方式,突出重点、做好结合工作,避免出现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的现象;教育对象必须结合所“听”的内容,“说”就是说自己的感想,说腐败分子腐化堕落的原因,说身边的腐

败现象和危害,谈人情世故、谈家庭婚姻、谈待人接物、谈锅碗瓢盆,以此引导教育对象以诚相待谈心,推心置腹交流,共同品评生活的酸甜苦辣,相互启发,相互教育,从而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加大创新力度,增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效果。一是形式要创新,不断丰富宣传教育载体。宣传教育工作要跳出“下发文件”“开会传达”等传统模式,切实采取官兵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如举办反腐倡廉征文、观看廉政文化警示教育片、开展廉洁从政演讲、编创廉政歌曲、征集廉政格言、举办廉政书法美术作品展等,扎实推进反腐倡廉宣教工作。二是教学内容要创新,增强宣传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宣传教育的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论方面,要突出部队及部队外的典型教育,以典型案例警示人、以典型模范带动人,通过生动直观、深入浅出的宣传教育,不断增加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的感染力、说服力和震撼力。三是方法要创新,扩大宣传教育范畴。要着力找准结合点,将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与系统廉政文化建设相结合、与惩防体系建设相结合、与部队文化建设、与创先争优活动相结合,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抓好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

(三)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好表率,引导良好风气的形成。党员领导干部应进一步解放思想,理直气壮地宣扬廉洁的、正确的思想和行为,抨击腐败、邪恶的思想和行为,加

强正面引导力度,为党风政风朝着健康轨道发展打气。例如,在接待上级领导的过程中争取遵守相关廉政制度,杜绝铺张浪费;本单位领导下基层更要平易近人,带头遵守有关廉政制度。

(四)提高社会的反腐倡廉意识。社会不仅起到了监督的作用还起到教育者的作用。反腐倡廉社会氛围的最终形成,体现于它向社会基础的渗透,即在社会的每一个基层单位乃至每一个家庭中都能形成反腐倡廉的良好风尚。教育对象行为的发生变化,除了教育者的直接教诲之外,周围的社会环境对其行为变化的作用不可低估。因此,除了直接教育之外,社会舆论是增强人们道德理念、规范人们道德行为的重要手段。一是面对大量的消极腐败现象的负面影响,反腐倡廉教育要大造声势,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形成强有力的社会舆论导向。要充分运用各种宣传工具营造反腐倡廉的思想氛围,让反腐倡廉的思想意义、成果等经常不断地传遍千家万户,使人们在耳濡目染中逐渐增强反腐倡廉意识,形成和坚定反腐倡廉的道德信念。二是要建设好廉政文化阵地。廉政文化是廉政建设和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将廉政建设融入文化建设之中,用文化的多种表现形式展示廉政的丰富内容。二者可相互依存、相互包容、紧密联系、密切合作,是反腐倡廉教育和文化大发展中绽放的一朵绚烂奇葩。搭建廉政文化信息平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配备好电教设备,注重收集、整理有关的影音图像资料,充实图书馆中的各种廉政书籍,共享廉政文化资源;通过符合时代要求、体现和谐理念的优秀廉政文化精品的熏陶,增强反腐倡廉教育的效果。发挥廉政文化教育的基础性作用。近几年,我总队大力倡导在全总队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其导向、陶冶、凝聚、规范和预防等功能作用。

(五)适时的加强心理教育。教育者要通过教育对象的行为,推断其心理变化的情况,及时调整教育的手段,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同样,反腐倡廉教育必须根据受教育者不同的素质层次、不同心理状态调整新的教育思路,深化教育效果。主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受众心理研究,重视研究犯罪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与廉政教育的关系、廉洁心理教育对人的思想行为的影响、廉政心理教育的方法和途径等等,创新反腐倡廉教育工作教材和载体,以不断提高廉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受众心理是廉政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制定工作目标、规划的依据。廉政教育的对象是人,而归根结底是人的思想,即心理状态。心理因素的复杂性要求教育者在制定工作目标、原则、方法时,在运用工作教材和载体时,必须了解受众的心理特点、心理变化、心理需求,努力创建廉政教育工作教材和载体,使之更加贴近廉政教育受众的心理实际。加强班子与干部职工的交流和沟通,理顺情绪。二是尝试干部,尤其是领导干

浅谈反腐政策 篇4

腐败对社会机体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世界上不存在没有腐败的国家,也没有任何国家不反腐败。政治体制与腐败的关系非常密切。为什么不同的政体会倾向采用不同的反腐败政策?为什么同样的反腐败措施在不同的政体下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本文讨论腐败的定义,由定义推导反腐败政策的类别,由反腐政策的类别解释政治体制与反腐政策及其效果的关系。

一.腐败的定义

腐败的定义是:滥用公权谋取物质私利。

为什么腐败是“滥用公权谋取物质私利”?(1)“公权”一词把研究对象限制为掌握公共权力的人,主要是政府官员。没掌握公权的人谋私利是社会的普遍特征,不属腐败研究的对象。如果政府官员基本不腐败,社会也就不再普遍关心腐败问题,腐败作为一个政治话题就丧失了意义。(2)“非法使用”或“滥用”公权才是腐败。若掌握公权的人“合法”谋私利,就不是腐败,比如握有财政权的议会为自己涨工资。(3)有些政府官员滥用公权,目的却未必是谋私利。这种现象虽不比腐败的危害小,却不能算作腐败。如果把官员好大喜功,滥用财权也算作腐败,就失去了研究重心。(4)什么是“私利”?“私利”是腐败者自己的利益。自己个人和直系家庭成员的物质利益是标准的私利。但亲戚的、朋友的呢?那就取决于亲戚、朋友在物质上回报腐败者及其家庭的潜力了。(5)为什么要强调包括肉欲在内的“物质”私利?因为谋取精神上的私利(如个人的荣誉或宗教信仰)是另一类问题,不算腐败。

任何定义清晰的概念都有边缘。掌握公权的人为选举自己的利益集团谋利益,算不算“谋私利”呢?选民集团的利益似乎明显不是掌握公权人的私利。然而,因选民支持而获得公权力,这本身就有构成私利的潜在可能;当选人甚至可能就是“自己”利益集团的代表。以公权为“自己的利益集团”谋利益,就处在腐败的边缘地带了。在边缘区,社会接受的程度,也就是法律的规定,乃是判断腐败的标准。特殊利益集团出钱资助政客当选,政客在国会为利益集团投票,这在美国民主制度里是合理合法的,但在中国的共产党制度里会被看作腐败。德国前总理科尔收受商人的竞选集资在德国被看作腐败大案,法国制度比德国制度民主得多,选举在政治体制里占的份额大得多(德国的上议院与美国参议院权力一样大,却不是选举产生的),与科尔类似的情况在法国是合法交易。

概念的边缘区恒定是是模糊的。所以经常有人误将边缘现象定义为概念的主体,导致丧失研究重心,甚至因果倒置。有人把社会道德风气败坏算作腐败,提出的解决方法自然挺离谱。抓JI女、关赌场、限制饭馆消费、等等,治的是民风,而非官场的风气。

二.腐败的原因及控制手段

腐败的定义是“滥用公权谋取物质私利”。从这个定义就能轻易推断出腐败的原因和治理腐败的政策类别。

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区,腐败行为有不同的具体原因和具体表现形式。然而,腐败的根本原因只有一个:执掌公权的人有谋私利的欲望。所有时代和所有形式的腐败皆源于执掌公权的人有谋私之欲。

认识到了腐败的根本原因,我们就有能力给出关于腐败的严谨简明的定义。

腐败几乎是永恒的。只要掌握公权的人还有谋私利的欲望,腐败就永远有机会,就不可能被彻底消灭。不少人认为,谋私利的欲望是人类的本性。但也有人相信,人类的本性与所有生物是相同的,仅仅是延续生命和种族两类。所以,谋私利的欲望并非天然,而是私有制和家庭的结果,消灭了私有制和家庭就消灭了谋私利的欲望。中国的孔子大约是世界上最早提出这种看法的学者。他认为人性无非食色,若天下归公,而不是归家,就不会有谋私之事。无论两派观点孰是孰非,在可见的未来,公权必定存在,私有制和家庭必定存在,谋私利的欲望也就普遍存在。所以,腐败与老鼠一样几乎无法被消灭。如果腐败的原因“几乎是”永恒的,为什么还要“反腐败”?

根除腐败固然不可能,但把腐败程度控制在社会能接受的范围里(即法律许可的范围里)并不难。消灭老鼠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把老鼠排挤出人们的日常生活却相当容易。由于腐败的严重危害,每个社会都限制腐败,实现以公权谋私利其实有相当难度。世界上所有时期都存在一些极为廉洁的政府,小国有,大国也有。在世界上,廉洁的政府并不鲜见。廉洁的政府往往是强有力的政府,其治下的民族或国家也必然是繁荣昌盛的。

从根源上看,控制腐败无非就是限制政府官员以公权谋私利。腐败仅仅由掌握公权的人及其谋私利之欲望两个简单因素构成,控制腐败也很简单。控制腐败有三类手段,也只可能有三类手段。

(1)限制官员掌握的公权力。

(2)降低官员谋私利的欲望。

(3)减少公权与私利结合的现实机会。

兹分述如下。

(1)所谓“限制官员掌握的公权力”,指的主要是分权制衡,让每个官员手中的权力都具有相对性,不容许绝对权力的存在。如果一个政府部门的职能分做人、财、物、事四种权力,那么管人的不能管事,管财的不能管人,管物的不能管事,管事的不能管财,必须各司其职。如果事务主管获得了胁迫其他部门主管的权力,就拥有了绝对权力,就是专制;腐败也就只在这官员的一念之间了。所以,“限制官员掌握的公权力”指的是分权制衡。

为什么说分权制衡,而不说“减少”公权?公权本身就是为管理社会而设的。公权多或少、大或小,都为腐败提供机会。公权本身不是问题,掌握公权的“人”,也就是政府官员,才是腐败之源。在现代社会里,需要政府管理的事情越来越多,公权覆盖面越来越宽是不可避免的。但制衡每个官员手中的权力不仅依然可能,而且是必须的。北欧国家的政府权力不断扩大,在社会和经济事务里日益起决定性作用,但同时,严密的分权制衡也使北欧国家的政府成为世界上最廉洁的政府。香港政府一直是世界上最少干预经济生活的政府,却在1960年代末到1970年代末的十年里经历了从极其腐败到非常廉洁的巨大转变。与此同时,香港政府的规模,也就是公务员的数量,也在迅速扩张。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对经济生活的控制程度大幅降低,但腐败现象却大幅增加。为什么呢?在发达国家分权制衡越来越严密成熟之际,我国的公权力却出现了快速的“封建化”趋势,一个书记一支笔,就成了一个小王国。有人担心分权制衡导致低效率,其实不然。制度化和法律化了的分权制衡是高效率的保障。效率的死敌是专制者的一言堂,高浪费或者无休止的民主讨论,议而不决。

就我国当前的情形而言,完善分权制衡主要指下面的五件事。第一,确立独立的反贪机构,用于侦察所有政府机构的腐败。第二,确立独立的司法系统,用于判断政府行政是否违法。第三,确立独立的审计系统,用于判断政府是否滥用公权。第四,建立独立的官员人事评叙体系,从而保障执法机构严谨地依法办事。第五,制定区分人、财、物、事管理的法规,从而使各类官员权责清晰、透明。

(2)所谓“降低官员谋私利的欲望”,指的是要求官员拥有高于普通百姓的道德水准,即“大公无私”、也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民本主义道德。古今中外,选拔高层政府官员的基本标准之一就是高于普通民众的无私品德。官员永远是极少数人,要求少数“精英”无私奉献当然是可能的。传统中国“以德治国”,讲究官员修身自省,政体延续了两千多年,遥遥领先于世上任何政体的寿命。今天颇有些人认为,既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应当把官员视为普通百姓,理解宽容其“凡人”的欲望。然而,官员不是普通百姓,而是掌握百姓命运的极少数人,人民有充足的理由期望政府官员廉洁奉公,特别是领导公务员队伍的政务官。若非如此,他们凭什

么掌握管理人民的巨大权力?所以,官员的法权低于普通民众,所以法律不给“公众人物”以普通百姓那样的隐私权;所以,香港的廉政公署可以对官员实行有罪推断,甚至定下“财产来源不明罪”;所以,从古至今,政府对官员的道德要求都高于一般百姓。

要做官就必须有奉献精神,就必须放弃隐私权,就要允许别人评头论足。人们信任共产党执政,因为共产党人声称自己是大公无私的,吃的是草,贡献的是奶。“党员”曾经是崇高的代名词,“像个党员”曾经是对人格很高的评价。所以,那时的共产党尽管犯了不少重大错误,依然得到社会的普遍支持。把官员视同普通百姓,就有了所谓“高薪养廉”的无聊说法。多高的薪水能与腐败的收益相比?物欲有限度吗 ?

高薪与高素质的人才相关,与政府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相关,却与政府官员是否廉洁没什么关系。北欧和英国一直都对官员实行低薪制度。在新加坡的反贪运动期间,降低公务员薪水是反贪手段之一,目的是驱逐为谋私利而做官的人,提拔有奉献精神的官员。当然,反贪并非政府恒定的最重要事务,高质量的管理工作是政府的主要目标,所以政府要吸收高素质人才,社会也同意为此支付与其教育、经验、和工作质量相当的高薪。高质量的人才未必不腐败,也未必大公无私,腐败起来胃口更大。所以,对高质量的政府官员依然要提出高于一般公众的道德要求。李光耀曾经自豪地声称,他是世界上薪水最高的总理,却也是世界上唯一仅靠薪水生活的总理。

降低官员谋私利的欲望,要求我国执政党复兴民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教育,要求严肃党风党纪,减少党员人数,提高入党的门槛,把党锻造成精英党。同时开放媒体管制,给予人民大众监督政府和官员的完全自主权利。

(3)所谓“减少公权与私利结合的机会”,指的是以严密的法规堵塞官员以权谋私的通道,用严厉的惩罚警示后来者。有的国家规定,官员不得接受同自己权力相关的企业家的宴请,不得在本政府部门以外接受或报销差旅费。还有的国家要求警察必须写日志,除家务之外的公私事情必须分小时详细记载,供人事部门定期查阅,隐瞒或撒谎要受严厉惩罚。还有的国家规定,每个官员每年至少被跟踪侦察一天,检查是否有违规或不道德行为。多数发达国家对官员收受礼品的价值上线有明确规定,并对公众举报官员腐败设立奖励措施。新加坡的CPIB,香港的ICAC都是专门从事侦察官员腐败的独立机构。美国的FBI虽然不是专门的反腐败机构,却也相当独立,还拥有奇特的诱导官员犯罪权。世界上有无数措施可以“减少公权与私利结合的机会”,大多为各国学界和政府研究部门所知。不做有关规定的国家极少,出于无知而未做规定的国家更少。有意避免制定有效规定的国家不少,做了规定却故意不制定严厉惩罚措施者最多。

对以权谋私的“惩罚措施”一般指的是驱逐出政府机构,永不录用。有人会认为这“太过严厉”。人民公仆利用职权偷人民的钱或许不算什么,但让人民对政府丧失信心就不是小事了,这是国家民族败亡的主因。况且,驱逐出政府并非酷刑,只不过使之回归百姓的生活而已。还有人认为,规矩太严格,从此无人敢为官。其实,世界上缺什么也不缺政府官员。想无私奉献却报国无门者多矣,在中国尤其多。官府代表荣誉和地位,经常“人满为患”,不要工资都难进,怎会缺人?低素质、但廉洁奉公的官员,比高素质、却贪污腐败的官员强得多。概言之,治理腐败的政策手段有无数,但万变不离其宗,都可以归入上述三类。分权制衡约束公权,是外在的结构性措施,旨在预防。高于一般百姓的道德水准削弱官员的私欲,是内在的修养措施,旨在官员的自我约束。严密的法规切断公权和私欲的联系,是对结果的惩罚措施,亦在警示后来者。

腐败不难治理,大国、小国、穷国、富国都有在一夕之间控制住腐败的范例。正因为控制腐败与控制老鼠一样容易,在多数国家的多数时间里,腐败并不是公众最关心的问题,也不构成重大政治问题。

三.政治体制与腐败

既然治理腐败并不难,为什么一个政府会容忍腐败肆行无忌,拒绝采行有效的反腐政策?为什么清官总是变贪官,使贪官生生不息?为什么在一些国家行之有效的反腐败政策,在另一些国家却效果不彰?为什么反贪系统在香港和新加坡都能起关键性作用,但在我们这里却成了腐败的一个新来源?显然,个人的力量难敌制度的力量。反贪政策的制订及效果决定于政治体制。

上文提到,反贪的政策手段只有三类:(1)限制官员掌握的公权力;(2)降低官员谋私利的欲望;(3)减少公权与私利结合的现实机会。

政治体制与三类反贪政策手段的关系非常密切。反贪政策及其有效性决定于政体,取决于政体里法治成分的高低。

法治政体决定反贪政策及其效果

在市场经济时代,当谋私利成了“理性”,官场的传统纲维岌岌可危,分权制衡也就成了控制腐败的最根本、最有效手段。“权力导致腐化,绝对的权力绝对会导致腐化”。

分权制衡是法治政体的核心原则及基本特征。法律不能自行,法相对于政府的权威是靠官员之间的制衡来支撑的。制衡首在分权,主要是司法和执法系统的独立;其次是分立的权力机关要有一定程度的功能重迭,使其相互掣肘。司法和执法系统是相对中立的机构,它们的产生和运作不依赖执政者的意志和社会集团的利益。作为独立的权力机构,司法和执法系统的生命在于忠实法律。分权制衡的政治体制拒绝任何官员或政府部门拥有绝对权力,从而使法律拥有至上权威。

在市场经济时代,缺少分权制衡的政体必然使反腐败的法规形同虚设,反腐败法规反而会成为政府缺少诚信的证据。同样是反贪局,在集权的政体下不可能成为独立机构,于是反贪局就有成为帮贪局或贪污局的明显机会。

法治政体与官场道德是什么关系?民本主义是官场道德的核心,讲究“两袖清风”地“为人民服务”。道德要求是所有政体都拥有的特征,但缺少分权制衡的政体比其他政体更依赖道德要求来维持廉洁。例如中国的传统政体,以德治国,非常倚重官员的道德修养,也就是依赖官员的自律。在非市场型的经济体系里(比如计划经济、自然经济、“道德经济”),私利远不如在市场体系里那么重要,以德治国的政体当然是可能的。在传统中国,以德治国几乎是必然的,因为传统中国不仅以自然经济为基础,而且阶级划分不明显,阶级斗争不激烈、不重要。我国学者经常指传统中国政体是“外儒内法”,其实是外法内儒,儒家之道德精神乃是支撑我国传统政体两千余年不堕的根本。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官员的共产主义道德是共产党廉洁执政的根本。

道德是法的来源,弹性却比明确的法律大得多。道德标准的弹性导致官员的行为准则相当模糊,弹性极大。在德治政体里,一旦官场的道德纲维崩溃了,就会出现自上而下的贿赂公行,鬻爵卖官,剥民剖地。

无论如何,民本主义的我国,要求官员必须拥有高于一般民众的道德水准。这是中国官场的纲常。

在市场条件下,对官员较高的道德要求必须法律化,要以法治为根基。今天,较高于公众道德的官场纲维,体现为对官员的法律歧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官员不在“人人”之列,官员的法权低于一般人民。官员的层级越高,法权就越少。在市场条件下,怎样才能实现这种法律化了的道德要求呢?只有法治政体才可能。有了分权制衡的法治政体,官场的道德纲维才有根基。道德与法律和执法脱节,那就不仅没有效果,而且极可能成为谋私的外衣,使人民加倍感到官场缺少廉耻。

减少公权与私利结合的机会,指的不过是一些惩治腐败的法规,以及这些法规的有效实施。法和执法也是所有政体都具有的特征。然而,在人治型的政体里,有了相关的法规却经常不能有效实施。没有分权制衡的体制,法规就没有权威,就不可能有效。法规的有效性取

决于分权制衡,特别取决于司法机构和执法机构的独立性。不受外部舆论和其他权力机构干扰的机械性执法是执法必严的关键。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时代,法治政体不仅直接控制腐败,保障官场的纲维,还是减少公权与私利结合机会的根本保障,是各种严厉法规的保障。当法规不能得到执行,当惩罚条例的适用对象因人而异,制定这些法规就毫无意义。有法不依比无法可依还要糟糕,是为最恶劣的违法行为敞开大门。

反腐倡廉形势政策论文 篇5

腐败是指掌握公共权力的组织和个人以对公共权力的非公共运用而达到谋取私利的目的的行为。腐败是一个普遍性、世界性和历史性的问题,自古以来,从国家产生开始,以权谋私的现象一直存在。这种行为不仅违反法律,官员将自己推进法律的底线,还侵害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利于国家的发展,所以反腐倡廉,是国家富足且人民利益得到保障的前提,是一项重要的举措。

腐败问题是各国都存在的通病,而我国腐败现象发展迅猛的势头,既危及和破坏法律的权威性和有效实施,又破坏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动摇着我国社会的政治基础。腐败问题已经对党,对国家和社会构成了潜在的威胁。法制监督不力是导致腐败的主要原因之一。腐败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法制监督不力。所以,反腐必须建立健全法制,做到有法可依。另外加强监督也必不可少。反腐败要靠法制,靠群众监督,靠社会道德支撑。现阶段,我们必须想对策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腐败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法制监督不力。所以,反腐必须建立健全法制,做到有法可依。另外加强监督也必不可少。

我国当前权力腐败的特点有一下的几点:一是腐败趋于爆发性,所谓爆发性是指腐败现象进入了多发、高发和频发阶段,处于爆发的高潮时期;二是主体高职低龄化,近年来,不少位高权重的省部级高官掉进了腐败的泥潭之中,同时,腐败主体低龄化也呈上升趋势,一些少壮派胆子又大,又经不起金钱美色诱惑,见钱眼开,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不法人员办事谋利,给国家和人民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三是腐败趋于群体化,往往一案多人,形成一个腐败群体,内外联合,互相配合,只要牵出一人,就拉出一群,窝案串案十分突出,一个案件往往涉及几人、几十人或上百人;四是腐败方式多样化,有的是以赠与、赞助等合法形式实施腐败,有的是打着礼尚往来的“幌子”,利用逢年过节、“红白喜事”赠送贵重物品和礼金,更有甚者利用股票发行、上市和企业破产重组拍卖等机会,非法侵占国有资产,捞取好处。

腐败是当前全党全国人民的最危险的大敌,危害甚广,众人所指。大敌当前,必须消灭。反腐败,既然不存在着认识问题,剩下的只有是方法的问题。各个国家都有自己治理腐败的特点,我们国家应该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吸收其他国家好的适合我国的防腐方法。我认为通过腐败产生的原因,应从以下几方面去解决:

1、抓学习教育。教育就是对党员干部进行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思想决定行为,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教育是在干部自身思想修养上建基础,同时也要在形成外部环境氛围上加大力度,进一步强化基层廉政文化建设。只有坚持内外兼修、双管齐下,不断加强基层领导干部的外部影响与自我教育,才能使基层干部不断提高自身免疫力,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侵蚀,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自身建立牢固的思想道德防线。

2、完善体制制度。权力滥用是腐败的本质,而规范权力的关键在于体制科学、制度完备。要把制约和监督权力作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推进制度创新的核心,最大限度地减少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的体制机制漏洞,从源头上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

3、强化监督管理。对基层干部管理不严、监督不力,是滋生腐败的一个主要原因,必须强化对基层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这里包含两个层面,一个是进一步延伸纪检监察组织触角,完善纪律监督组织,强化组织保障。另一方面,是要不断扩大监督渠道,积极组织引导群众和社会各方面力量进入监督行列,构筑全方面的监督体系,提高监督的综合效果。同时,不断拓宽群众监督渠道。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通过建立社会评价制度解决“落实难”问题,治理受部门、个人利益影响的不当行为,进一步转变基层工作作风,优化发展环境,保障群众利益。

4、严厉惩治腐败。防止权力滥用,严厉打击群众身边的腐败行为,惩处是必要手段。只有从严惩处腐败行为,才能彰显党和政府反腐败的决心和力度,才能增强群众支持和参与

反腐败的信心,才能提高震慑力和警示作用。一方面,积极转变基层干部工作作风,提高为民服务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必须加大案件查处力度。要坚决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件,重点查处基层党员干部严重违纪、影响恶劣的案件,尤其要查处那些严重危害改革、发展稳定的案件和严重侵害集体、群众利益的案件,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有效遏制基层党员干部违法违纪案件的发生。

十八大后反腐的形势与政策 篇6

摘要:十八大以来,中国反腐败进入快车道,但是这对于我国当前面对的反腐形势而言,杯水车薪,我国反腐败斗争,仍然任重而道远,如何将反腐败提升到更高一个层次,急需理论界和实践界给出一个答案,本文通过尝试对当前我国腐败的形势、原因、风险以及对策进行一个简单梳理,以期得出现实意义的结论。

关键词:十八大,腐败现象,反腐败,政府,反腐趋势

一、当前国内反腐的形势。

1.腐败的范围越来越广

当前腐败现象已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一般经济管理部门扩展到党政领导机关、组织人事部门、行政执法部门、司法机关等要害部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受到腐败现象的渗透和侵袭。过去被视为“清水衙门”的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腐败现象也有明显的增加,甚至纪检、宣传、反贪等部门,也发生了不少买官卖官、贪污贿赂现象。腐败分子利用手中的权利,肆无忌惮的谋取私利,或中饱私囊,或利用职权索贿受贿,或利用职权欺压良善,甚至与黑恶势力相互勾结充当保护伞。

2.腐败分子职位越来越高

如果把以前揪出来的腐败疯子比作是“小蛀虫”的话,那么现在已经揪出来了“大老虎”,许多省部级以上的高管查处。据统计,全国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给类经济案件中,在2003年涉及百万元以上的案件为1780件,其中设计亿元以上的有21件。李真、程维真、杜世成,甚至连原中央政治局委员也都不同程度的腐败问题一并受到查处,腐败现象有向高层蔓延之势。

3.窝案、串案明显增多

腐败有“集团化”的发展趋势。现在的腐败案件,不少都是左右勾结、上下串通、相互利用,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腐败同盟。据统计,2012年我国全年共立案侦查各类职务犯罪案件32567件,44506人,人数同比增加1%,其中贪污贿赂大案18464件,涉嫌犯罪的县处级以上工作人员2524人(含厅局级198人、省部级7人)。严肃查办利用执法权、司法权谋取私利、贪张枉法案件,立案侦查涉嫌职务犯罪的行政执法人员7366人、司法工作人员2395人。按照京理工大学教授胡星斗根据最高检察院报告推算,09年县处级腐败比例是48%、厅局级是40%、省部级是33%。虽然这个数字不准确可以给予我们一些参考。包括北京大学教授张维迎都觉得这个数字太过保守,他认为按照目前5000元的标准看,在当今中国禁得起查的官员没有几个。十八大以后,仅从广东省厅局级官员落马的速度以及重庆“艳照门”事件就可以推测一二。

4.“隐性”腐败现象普遍存在,勒索型腐败现象大量上升。许多腐败现象通常是假借合法之形行腐败之实,在“合法”的名义下,公开的为本地区、本部门,甚至为个人谋取私利,通过一些所谓的“潜规则”来腐败,在行为认定上是很难认定为违法的。这类案件的存在,给案件的定性和一定难度。在行贿受贿的交易中,受贿者作为公共权力或资源的掌握者而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处于垄断地位,行贿者作为有求于人的不利地位,行贿者和受贿者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当受贿者面临着众多的行贿者时,他往往会选择出价最高的行贿者,其他行贿者如果不想被淘汰,就只能被迫行贿。

二、腐败的原因

(一)公共权力寻租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旧的制度分崩离析,而新的很规章制度,法律法规都不健全,权利受到的约束和限制很少,再加上市场经济的建立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导致腐败。

(二)政府俘虏说

政府俘虏说是指,政府被利益集团收买,制定和执行符合他们利益的政策。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建立,在很多方面还不健全和完善,政府和市场界限模糊不清,政府缺位、越位、错位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经济人假说

所谓经纪人假说,是公共选择理论一个重要的原理。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官员并不是大公无私的,他们并不是将公共利益作为自己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们也有自己的私利,也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四)传统政治哲学

我国传统的政治哲学就是将政府官员看做道德高尚、为民请命的道德楷模,所以对于官员的约束主要靠其内在的自我约束,并不注重外在约束。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腐败的危害

(一)腐败销蚀政府权威,使民众产生政治冷漠,逃避政治。如果腐败长期得不到抑制,腐败官员不能得到相应的惩罚,民众就会对政府产生强烈不满,丧失对政府的信任。当政府官员们都在贪污受贿、中饱私囊、侵吞公共利益,老百姓势必十分不满。本来作为社会精英阶层官员,应该作为道德的楷模,为普通老百姓树立榜样,但是他们都在谋求私利,势必会造成一种不好的社会风气,普通老百姓必然也只顾自身利益,对公共事务不闻不问,长期下去,一个社会就会死气沉沉,乌烟瘴气。

(二)腐败会导致政府失灵,造成资源的无效配置。我们知道当一个人,面对利益纠葛的时候,特别是自己的利益纠缠集中的时候,做决策时就会不客观、有倾向性。官员也是人,当他收了别人好处的时候,制定决策时,就会失去科学性和正确性,这对于公共资源必然造成极大的浪费。我们知道寻租是对资源的一种扭曲配置,他本身并不创造财富,当官员出于自私动机寻租,必然导致资源错误配置、无效配置。

(三)腐败会动摇党的执政地位。政府官员的腐败,民众自然会顺藤摸瓜,将矛头指向党,认为党没有约束好党员干部,没有从严治党,这对党的权威性和合法性都会产生很大的冲击,影响的执政地位,破坏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四、反腐对策

(一)如何反腐 日前,中共中央纪委下发名为《中共中央纪委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并发出最后通牒:自2007年5月30日起30日内,对主动说清问题的违纪官员可考虑从宽处理,对拒不纠正或者本规定发布后违反本规定的,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严肃处理,绝不姑息。

在《规定》里,中纪委首次明确地将通过干股、赌博、“合作”办公司、证券买卖、特定关系人等八种渠道进行权钱交易的行为列入严查之列。而之前的四月份,中纪委、监察部就曾发出纠正不正之风的通知,权力寻租的纠查是重中之重。一个月后新《规定》的出台,被视为是今年继查处党政机关乱盖楼堂管所之后,中共中央纪委的第二次重拳出击。

如今的官员善打擦边球,已经不再适合于以前的防腐政策,因此国家防腐需要与时俱进。2005年1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首次提出了反腐败工作的基本目标,“到2010年,建成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基本框架。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建立起思想道德教育的长效机制、反腐倡廉的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的监控机制,建成完善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立制度是一个方法,还应:

1、匡正选人用人不正之风,改革干部人事制;

2、完善对权利的有效监督,强化内部监督制约性,以权利制衡利;

3、尽快建立财产申报制度,公布官员财产。这一点,心善儒艮的习主席,王岐山对此已经颁布相关条例,预备实行;

4、实现垂直管理机制及零容忍态度,在中国官官相护大家早已心知肚明,因此我们对于腐败现象要用零容忍,一旦走错无法回头,避免包庇,原谅等不公平的产生;

5、法制。根据我国当前的反腐斗争的实例,借鉴国外的经验,尽快制定出《廉政法》、《反腐败法》、《新闻法》、《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等。利用法律,让魑魅魍魉无处遁形。结论:

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扫除腐败。参考文献:

[1]李玉赋。关于扎实推进惩防体系建设的若干问题。行政管理改革,2009,2:38~45 [2]乔尔·赫尔曼。转型时期国家的政府俘虏、腐败以及企业影响力[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1)

形式政策报告反腐 篇7

论文题目 : 浅析新疆实施节水农业政策

姓名:任晓红 班级:人力0901 学号:2009011977

浅析新疆实施节水农业政策

一. 新疆发展节水农业的必要性

新疆水资源总量为545.95亿立方米,占全国水资源量的1.9%;人均占有量为2285立方米,相当于全国人均水平,但耕地亩均水资源量548立方米,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属水资源严重紧缺省区。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区域性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资源性和工程性缺水问题并存。

同时,全区产业层次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产业发展中耗水量大、用水结构不合理、水资源浪费等问题突出。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47,低于全国0.5的平均水平。农牧业用水占全社会用水总量的7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5个百分点;工业用水仅占12%,比全国低12个百分点。

要解决新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所面临着这些问题,使新疆工农业生产及生存、生态环境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发展节水农业,提高天然降水和灌溉水的利用率,提高单方水的生产效率,节水扩灌,提高粮食产量;同时通过节水来满足“生态用水”的需求,通过节水和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来减少灌溉本身所产生的负效应和旱作农业区的水土流失。因此,发展节水农业是新疆水资源持续利用、农业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的根本出路。

节水农业就是一项农、水技术紧密结合,水、土、作物资源综合开发的系统工程,即在改进灌溉技术和灌溉管理制度及区域水资源平衡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水的利用率,以获得最佳的农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包括农学范畴的节水、灌溉范畴的节水和农业管理节水,是以节约农业用水为中心的农业。

二.新疆节水农业的实践经验

(一)新疆高效节水灌溉的具体做法 1.加大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

2009年,自治区财政安排1.8亿元专项资金补助高效节水工程,每亩滴灌补助100元,其他节水工程每亩补助30元,2010年每亩滴灌的补贴标准提高到200元。从2009年起,中央财政通过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支持新疆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同时加大对节水灌溉贷款贴息资金的支持力度。近十年来,兵团累计投入80多亿元推广田间节水灌溉,其中银行贷款和自筹资金70多亿元。

2.加强节水技术的研发,全面推进高效节水建设。

节水灌溉的发展是现代灌溉技术代替传统灌溉技术的过程,更是农业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革的过程。目前,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滴灌设备及器材生产技术的应用,大幅降低了节水灌溉一次性投入成本,使其由1996年初的2000元/亩降低到目前的650元/亩。使用滴灌的农户扣除滴灌投入各项费用后,仍能够实现增收,使大面积推广成为可能,全面推进了高效节水建设。3.示范带动,推广有力。

由于节水灌溉,特别是膜下滴灌技术具有节水、节肥、节劳力,增地、增产、增收的特点,农牧民得到了真正的实惠,对高效节水建设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过去的政府强制推广到现在的政府引导、农民自发组织实施,从“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干”,农牧民成为了农业节水的主力军和受益者。目前,采用滴灌灌溉的农作物已由原来单一的棉花等少数作物扩大到辣椒、番茄、土豆、玉米、甜菜、小麦、水稻等主要种植作物。4.强化组织管理,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自治区经过几年的探索,逐步形成了几种适合节水灌溉工程运行管理的成功模式,主要有合作社+专管人员管理、农民用水者协会+专管人员管理、村组+专管人员管理、水管单位+农户管理、公司+专管人员管理、农民联户管理、承包管理、大户或私人农场自行管理等模式,保证了已建工程良性运行。

三.新疆高效节水灌溉发展取得的成效

一是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据调查,兵团灌溉水利用系数由2000年的0.40提高到了2009年的0.51,灌溉定额由每亩1000立方米下降到了650立方米,年实现节水10多亿立方米。通过滴灌技术的推广,各种作物的灌溉用水普遍节约30—50%,例如,使用膜下滴灌技术的棉花,比常规灌溉可节水45.7%,小麦可节水40.1%。

二是改变了传统的耕作方式,提升了农业生产力。节水灌溉是由多项农业技术配套集成,将节水、施肥、施药、栽培、管理等一系列精准农业措施融为一体,提升了农业整体技术水平。在兵团部分团场,已建成自动化的滴灌控制系统,“开阀门、点鼠标、穿皮鞋”代替了“拿铁锹、提马灯、蹬胶鞋”的传统浇水方式,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棉田管理定额从25亩/人提高到了80亩/人。

三是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实施节水灌溉,滴灌输配水管道全部埋入地面耕作层以下,田间没有渠道和田埂,可节约耕地5—7%。例如,籽棉可增产20%,亩均增收200—300元;番茄每亩可增产1.5吨,亩均增收约700元。节水灌溉带来的省水、省肥、省地、省人工和增产等综合效益,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四是带动了支农工业的发展。节水灌溉的发展过程是用工业化产品装备农业生产的过程。随着节水灌溉技术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与之相配套的节水灌溉器材和滴灌专用肥的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以新疆天业为代表的节水设备生产企业,实现了成型设备和工艺技术的国产化。节水灌溉的推广,推动了农业节水及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

(二)新疆农业高效节水:“小水滴”圆了农民致富梦

“以前同样种20亩地,全家年净收入只有两三万元,去年加入高效节水农业合作社,大水漫灌改成滴灌后,我家净收入翻了一倍多。”新疆玛纳斯县乐土驿镇下庄子村农民高玉军从未想到,“小水滴”竟圆了自己的致富梦。

在地处天山北坡经济带的玛纳斯县,目前全县已有30万亩农田实现了农业高效节水标准化,全县7500户参加农业高效节水的农户实现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此外,全县农业高效节水建设每年节约农业用水量3600万立方米,减少地下水开采1300万立方米,为当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生态建设等提供了大量水资源。

四.主要启示和建议

新疆属严重缺乏水资源地区,城市沿绿洲边缘分布,自治区政府大力支持新疆推行节水农业,近些年来拨款项给各城市进行节水建设,节水农业发展迅速,已形成区域节水农业体制,城市工农业、生活用水充足,粮食供应量平衡,但各城市所推行的节水建设方案有所不同,各城市绿化覆盖率、节水灌溉程度有所不同,鉴于将各城市的节水农业发展提高一个层次,以下是一些建议:(1)制定全区高效节水灌溉规划

充分调动各方力量,精心组织、积极配合,共同推进规划编制工作,确定规划的总体目标,即在确保农业生产的前提下,充分节约灌溉用水。统筹考虑水资源布局,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农牧业节水模式,因地制宜推进高效节水灌溉。(2)逐步完善相关的产业扶持政策

目前,国家对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和节水灌溉设备制造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一是将喷灌机、微灌设备等节水农业设施纳入了农机购置补贴范围。二是在农业技术推广等专项资金中支持节水技术的推广和培训。三是在税收政策方面对节水灌溉设备制造业提供了一定支持。(3)建立共同投入机制

一是加大财政投入,把支持高效节水灌溉的资金纳入政府投资和财政预算,千方百计增加投入。

二是加大资金整合力度,要以相关规划为依据,以小农水重点县建设或者现代农牧业发展项目为平台,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目标,在不改变资金性质和用途的前提下,积极整合各项涉及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高效节水灌溉。

三是加强对社会资金的引导,要努力创造条件,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采取贷款贴息、引进龙头企业等方式,借助社会力量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4)加强管护机制建设

将节水灌溉的推广和工程管护机制建设以及农牧业水价改革结合起来。应借鉴新疆推行的工程运行管理模式,充分发挥用水者协会、水管单位的作用,加强服务和管理。

(5)建立健全节水管理机制 水利部门要稳步推进水权制度改革。

一是研究制定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办法和监督机制,建立以流域管理为主、区域管理为辅的权威、高效、协调的流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合理划分事权,明确流域管理机构的职能职责。

二是灌溉用水实行按量收费、定额配水、节约有奖、超用加价的办法,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

三是通过采取“总量控制、定额管理、配水到户、公众参与、水量交易、水票运转、城乡一体”的措施,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运行机制。

上一篇:文案广告文案者必读下一篇:乡镇争创十佳乡镇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