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经济增长速度

2024-11-29

国内经济增长速度(共12篇)

国内经济增长速度 篇1

区域开放程度与区域经济增长速度

中国区域开放的模式具有独特性,独特的区域开放模式决定了各区域对外开放程度的差异性,而对外开放程度的`差异又是各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差异的重要原因,因此,要缩小东西发展差距,逐步实现经济“趋同”,就要求中西部地区必须实行区域大开放的战略.

作 者:王必达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上海,200433刊 名: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4(1)分类号:F061.5关键词:区域开放模式 区域开放程度 区域经济增长速度 区域大开放

国内经济增长速度 篇2

近年来中国经济出现了下滑, 人们都说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 新常态究竟是什么意思?厉以宁表示, 新常态就是按经济规律办事, 不做违背经济规律的事情。包括中国在内有不少国家都经历过经济的高速增长, 但都是短期的, 因为一个经济体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 发展方式就需要转变。

中国经济现在6%~7%的增速在全世界是高的, 假如要回到过去的高速增长, 就需要大量投放货币、大量投资, 结果就会加剧重复建设, 也无法提高效率。现在还很难讲今后我国会是怎样的经济增速, 但在2020年以前, 需要保持在6.5%~7%的范围内。从长远来看, 更为关键的是经济增长的质量, 这比经济增长的速度更为重要。

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不仅仅是调节需求, 更需要从供给侧着手解决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经济结构调整是中长期任务, 涉及面广, 其中两个最要紧的:一是消除过剩产能, 二是提高供给侧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经济增长速度调控的依据解析 篇3

第一句话:“经济增长预期7%左右,考虑了需要和可能”。这里的“需要”就是增长速度的下限,即最低速度。确定经济增长速度,要考虑国民经济的“需要和可能”。国民经济增长多少,下限因素很多,但核心因素是就业目标。经济增长速度和失业率之间有一个稳定关联,如果其他条件不变,经济增长速度越低,失业率相对越高。所以,在确定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最低增长速度的时候,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要考虑这个国家就业目标的基本要求。

从国外情况来看,美国失业率的红灯线锁定在6%,欧盟锁定在7%。我国能承受的失业率到底有多大?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确定的是4.5%的城镇登记失业率。这个数字看起来很低,但是稍加分析就会发现绝对不低了。其中有两个因素。

一个因素是:美国、欧盟的失业率,无论是6%也好,7%也罢,涵盖的面非常广,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劳动力就业比重很低。美国农业劳动力就业比重约2.3%,欧盟农业劳动力就业比重平均在5%左右,因此非农产业的失业率涵盖面已经非常广,涵盖了95%左右的劳动者,农业那块很少。我国是二元经济结构,农村还有32%的劳动力在农产业就业,每年还以几百万的速度向城市转移,冲击城镇的就业市场。

另一个因素是:政府要求城镇登记失业率在4.5%的话,地方政府会出现一些行为的变异,即便有人失业了,地方政府也不让登记,因为一旦登记,政策指标就可能完不成了。从1997年开始,有关部门搞了一个家庭入户调查,即社会调查失业率。调查的结果是,真实情况比一般公布出来的城镇登记失业率要高2个百分点左右。如果城镇登记失业率是4.5%,实际上的失业率在6.5%的水平。要保证城镇登记失业率在4.5%以下,根据我国目前的技术和经济结构水平,就是要实现经济增长6.5%,这就是经济增长的所谓“下限”。

这里的“可能”,就是国民经济能承受的速度。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就是通货膨胀率。经济增长率若在6.5%或略高的水平上,通货膨胀率是能够稳定在3.5%以下的,也就是说,6.5%的GDP增长率,既可满足就业目标,也可同时满足控制通胀政策目标的要求。这就是所谓“需要和可能”。

第二句话:“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衔接,与经济总量扩大和结构升级的要求相适应”。也就是说,确定经济增长速度,还要联系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的“目标”和“要求”。实现这个“目标”,经济增长要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目标。即年均增长7.2%左右,“十二五”时期均速达到8%以上,因此若时间表不变,仍以2020年为节点,则到“十三五”时期如果经济增长速度平均在6.5%的水平,2020年就能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

国内经济增长速度 篇4

在2011年1-11月冰箱行业销售额位居前十位的冰箱品牌中,美的冰箱质量以销售额同比增长达48.78%的优异表现领衔冰箱市场增长最快的品牌。

日前,权威调研数据中怡康2011年11月冰箱零售市场监测报告新鲜出炉,报告显示2011年冰箱行业国产品牌市场进一步扩大,零售量份额超过76.31%,零售额份额超过63.71%,牢牢占据市场优势地位。在2011年1-11月冰箱行业销售额位居前十位的冰箱品牌中,美的冰箱以销售额同比增长达48.78%的优异表现位成为冰箱市场增长最快的品牌。

据了解,自2011年下半年以来,在十一黄金周、圣诞、元旦等节日市场的带动下,以凡帝罗系列为主的美的高端冰箱销量不断攀升,同比增幅超过6倍,占到整体销量的35%以上。在刚刚过去的元旦促销期间,美的冰箱全国销售同比增长达165%。数据显示,2011年下半年以来,以凡帝罗系列为主的三门、多门、对开门等高端产品的销售占比已达到40%,彰显出美的冰箱高端战略的巨大成功。美的冰箱负责人表示,美的冰箱在零售市场的优异表现,得益于凡帝罗系列产品线的不断完善和以凡帝罗为主体的高端产品销售结构的不断提升。高端冰箱消费提速

2011年下半年以来,在国家多项拉动内需政策牵引下,以三门、多门、对开门冰箱为代表的高端冰箱销量持续攀高,体现出明显的中高端消费提速趋势。专家表示,高端冰箱的销量看涨,一方面是由于新婚、新居、换购升级等因素大幅带动了对开门、三门等高端冰箱的刚性需求,同时也充分体现出在城市化进程带动生活品质提升、居民消费观念变化的情况下,对外观设计、产品品质的更高需求成为高端冰箱的新趋势。而在品牌选择上,美的、海尔等国产品牌中高端产品表现优异,进一步取得话语权,与外资品牌争夺市场份额。

据了解,2011年以来,美的冰箱在高端市场和三四级市场均取得快速扩张,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其中以凡帝罗系列冰箱为主体的高端冰箱表现尤其突出,销量同比增长超过6倍。面对2010年市场,美的将持续优化冰箱产品结构,提升服务品质,持续领跑行业增长。凡帝罗持续领跑

有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国内高端冰箱的增长率已经远远超过整个冰箱行业的平均增长水平,尤其一二级市场的高端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面对冰箱高端市场的快速增长,美的冰箱适时推出“凡帝罗”系列冰箱,吹响了进军高端冰箱市场的“号角”。据了解,自美的凡帝罗冰箱正式上市以来,整个系列20多款产品已经全面占据了对开门、多门、三门等中高端市场的产品需求,并以其独具特色的欧式外观、简约风格,成为高端冰箱消费者的主流选择。“双节市场的旺销,充分体现出了美的凡帝罗冰箱产品的综合竞争实力。”美的冰箱相关负责人表示,美的“凡帝罗”系列冰箱定位于中高端,为追求生活品位和品质、不甘于平庸的人群量身订制,整个系列包括三门、多门和对开门等二十多款产品,全部采用原汁原味的欧式设计,其独具特色的欧式外观、简约明快的L形把手,融合了欧式设计精华与现代美学特征,能充分满足现代人崇尚简约精致生活的消费需求。同时,美的凡帝罗冰箱部分机型还提供意大利红、地中海蓝、纳不勒斯橙、阿尔卑斯白、银白拉丝等多种时尚色彩接受个性化定制,充分满足高端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

国内经济增长速度 篇5

说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区别

内生增长理论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揭示经济增长率差异的原因和解释持续经济增长的可能。尽管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为说明经济的持续增长导入了外生的技术进步和人口增长率,但外生的技术进步率和人口增长率并没有能够从理论上说明持续经济增长的问题。生增长理论是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发展起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突破在于放松了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假设并把相关的变量内生化。在引进技术创新、专业化分工和人力资本之后,内生增长理论得出以下结论: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而劳动分工程度和专业化人力资本的积累水平是决定技术创新水平高低的最主要因素;政府实施的某些经济政策对一国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索洛模型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和改变资本-产出比率为常数的假定,发展了哈罗德-多马模型,但索洛仍然没将技术进步作为重要因素纳入模型,这是一个重大缺陷,因为技术进步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是现实中一个明显的事实。

经济增长论文 篇6

在我国现今社会建设中,金融产业具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将直接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其中,金融产业集聚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形式,对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这方面知识的研究,对于缩减我国区域经济差具有十分关键的意义。

二、金融产业集聚

(一)内涵与特点

金融产业集聚是一个具有动态特征的过程,其不仅包括金融系统规模、资源、结构以及功能方面的演变,也对地区经济发展同金融资源融合的关系进行反映。具体来说,其具有着以下特点:

1)地域性。在不同地域范围中,其在资源与地理环境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这种情况的存在就会使金融资源开发的能力、条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此,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就需要保证金融资源能够处于一个科学、适合的地域范围内,并结合实际地域条件进行产业集聚,以此在对金融市场空间位置、金融主体进行充分体现的基础上获得更好的协调性。

2)复合性。金融产业集聚是金融工具、货币资金、金融市场等金融资源类型在地域空间上的结合,也是其他产业同金融产业实现复合成本的过程。这种特点的存在,则可以使我们认识到金融产业集聚并不是孤立成本的产物,而是需要同其他产业共同发展的。

3)动态成长性。金融产业集聚具有着动态性的特点,是资产总量、业务种类以及金融机构等部门、资源的一个动态演进过程。

(二)形成模式与动因

1)流行性偏好。对于金融资源来说,其具有着较为明显的流动性特点,并会随着金融电子化、自由化的方向发展。该种特点能够使信号、金融的流动性获得提升的同时也加快了其区域经济中的集聚。

2)自身成长规律。在我国经济发展中,金融产业是重要的发展核心,通过区域经济发展,则能够在对金融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推力的同时使金融产业在区域经济中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

三、金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外部规模经济效应

该种效应指的是机构、设施同企业间在密切联系基础上所产生的一种微观经济单位,能够在空间上起到增加经济效益、降低生产的作用。金融产业集聚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作用主要具有以下方面:

1)降低交易成本与信息成本。对于很多金融机构来说,其在一般情况下都会集聚在同一个区域中,在这种集聚情况下,则能够帮助一定数量金融产业在地理上邻近特征进行实现的基础上带动了该区域的经济发展,以此在降低生产交易成本、信息成本的同时获得该地区经济的增长以及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如一个企业在开展项目投资时,如果其没有具有充分的市场信息,在具体投资过程中为了不出现问题则需要花费较高的信息成本。而通过金融中介的加入,则能够帮助该投资者在具体投资之间对项目信息以及目前市场状况等进行合理的判断,并在帮助企业获得信息的同时降低投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将金融机构集聚在某一个特定的区域,则能够在降低投资者交易、信息成本的同时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更有利区域经济获得提升。

2)利于市场流动性提升。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近年来其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范围上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并在此过程中有效提升了金融产业的流动性。这种情况的存在,就会使部分区域出现了资金短缺现象,盈余者通过金融中介则能够为金融活动、项目投资资金短缺的企业提供贷款,并为其提供多种类型的资金投资,以此对项目投资风险起到了有效的降低作用。

3)加快金融辅助产业发展。在此种情况下,通过金融相关产业以及金融机构同相关跨行业务的合作,则能够将更多的金融机构集中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并在此基础上使审计单位、金融培训机构、信用评估机构同金融机构具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通过该情况的实现,则能够在向社会吸引更多顾客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当地金融辅助产业的发展,对于区域经济发展也具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4)有利于专业人才集聚。在金融产业集聚的情况下,则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在特定区域形成较为庞大的人才市场,且能够为相关人才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以及更多的机会。在此种情况,不仅能够有效的提升当地的工作效率与发展水平,也能够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来到该区域内,更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

(二)金融溢出效应

所谓金融溢出效应,其是指将不同金融机构通过集聚在一个区域所带来的知识外溢效应,并在此基础上使区域经济增长获得促进与提升。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促进集聚成员知识学习。在此种情况下,企业在投入资源不变、或者降低的情况下则能够获得同以往相比更多的信息,这种情况不仅非常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以及知识水平的提升,能够对以往金融活动中由于不同方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风险进行有效的降低,而在具体开展金融活动时,各方面成员则可以通过对信息的掌握降低由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风险,并以此获得集聚群体竞争力的提升。

2)加速金融溢出。在该集群中,类型各异的机构则能够以内部相互学习的方式对集群间机构的知识总量进行交流与提升,并将这部分知识有效的归己所用。而在非正式沟通的情况下,机构所具有的知识也会出现较快的溢出现象,并因此在提升技术、金融溢出的情况下获得了区域经济的增长。

(三)创新效应与金融辐射效应

国内经济增长速度 篇7

关键词:新常态,经济增速,人口红利,全球化红利

中国经济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正步入新的运行轨道。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从高速增长转换为中高速增长。我们需要深刻认识这一新常态,尽快适应新常态下的新的增长速度, 从而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处理发展中的新问题。

一、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向中高速转换,是新常态的基本特征

中国经济从1978年至2011年,长达32年的时间里保持了年均9.87%的高速增长。在如此长的时间跨度内,实现接近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可以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2012年至2013年增长7.7%,2014年前三季度增长7.4%。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经济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换的新常态是客观事实。 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也就是说,新常态与过去的状态不同,既是在一定时期内的相对稳态,又是一种不可逆转新趋势,表明中国经济步入了一个新的中高速增长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重大变化,经济增长步入中高速的“常态增长”。这种状态不是短期状态,也不是曾经的状态,而是超越以往、具有新鲜气息的状态,还将持续相当一段时间的常态。我们要深刻认识这一客观事实,积极适应新变化。

(一)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向中高速转换符合经济规律

经济运行具有周期性循环变化的规律,经历由增长、放缓甚至下滑到再增长的过程。经济增长如同一个人在跑马拉松,经过一段时间的高速奔跑后,必须减速,否则身体难以承受,而后调整状态, 继续前行。中国经济经历多年的高增长后,必然会进入新的调整时期。增长速度放缓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决定的。经济学原理表明,GDP增速往往围绕潜在增长率合理波动。未来一段时间,潜在增长率下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随着劳动力供给下降、环境治理成本上升、消费向服务性商品的倾斜,中国经济增长潜力下降,相应地,GDP增速也会有所回落,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已经难以做到。另一方面,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增长方式,使得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下降,难以承受高的速度。中国经济增速换挡,符合规律,逆规律而行,就会吃苦头,甚至适得其反。

(二)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向中高速转换是现代国家经济发展的普遍走向

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经历了高速增长阶段后,都会出现增速换挡现象。根据世界银行增长与发展委员会的统计,二战后连续25年以上保持7%以上高增长的国家只有13个。1950年至1972年,日本GDP年均增速为9.7% ,1973年至1990年期间回 落至4.26%,1991年至2012年期间更是降至0.86%;1961年至1996年期间,韩国GDP年均增速为8.02%,1997年至2012年期间仅为4.07%;1952年至1994年期间,我国台湾地区GDP年均增长8.62%,1995年至2013年期间下降至4.15%。环顾世界,不少国家都是从8%以上的高速,直接切换至4%左右的中速,而中国经济尚能保持7%~8%的中高位运行一段时期。

(三)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 2014年前三季度GDP增长7.4%。2013年GDP总量已经达到56.9万亿元,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此庞大的总量基数,意味着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代表的增量不可小看。2013年GDP增量超过5万亿元,约相当于1994年全年的经济总量。即使是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无论是速度还是体量,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体中也处于领跑世界的地位。

二、新常态下的中高速增长挑战与机遇并存

中国经济正在转向中高速的新常态增长,但并不意味着中高速增长会自然到来。我们面临着巨大的经济下行压力, 同时也处在重大的战略机遇期。

(一)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

从供给端和需求端来看,中国经济近来的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人口红利和全球化红利,然而这两大红利正在衰退。

供给端的新常态:人口红利拐点出现,劳动力资源数量下降,劳动力成本上升,储蓄率下降,潜在增长率下降。改革开放以来,巨大的人口红利推动了中国经济多年保持两位数的快速增长。得益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生产成本,制造业迅速向中国集聚,我国也一跃成为世界工厂。然而2012年15~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9372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45万人。与此同时,老年人口的比重继续攀升,60周岁及以上人口19390万人,占总人口的14.3%,比上年末提高0.59个百分点。2013年16~59岁的劳动力资源数量减少了244万人。中国人口红利拐点出现,带来两大后果:一是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逐步减弱;二是由于老龄人口增加,人口抚养比提高,储蓄率将会下降,推高资金成本。这两大后果形成了中国经济下行的压力。

需求端的新常态:全球化红利衰退, 外需减弱,外资退潮。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全球经济遭遇重创。如今,全球经济仍然面临巨大挑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4年10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指出,全球经济复苏进程“疲弱且不均衡”,经济增长乏力。世界经济全面复苏和健康成长,将是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在此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全球贸易的急剧下降对中国出口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此同时,美国退出量化宽松,全球资本将加速回流发达国家。对中国经济贡献巨大的外资也将难以重现昔日的辉煌。

(二)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面临处在重大的战略机遇期

从国际形势看,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和平与发展仍是世界各国的普遍追求,这个大环境是明确的。而且,经济发展是全球国家的优先选择。因此,和平的大环境,全球发展经济的诉求,对我国来讲是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要清醒地认识这一国际大环境,抓住这一重大战略机遇。

从国内来看,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有双重“保险”。一是庞大的储蓄规模,2014年10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112.47万亿元,同比增长9.5%,增速比上月末高0.2个百分点。二是庞大的外汇储备。截至2013年末,中国外汇储备超过3.82万亿美元。庞大的储蓄和外汇储备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有力保障。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 增长动力更为多元。尽管经济增速放缓, 但是仍然保持在合理区间,而且经济增长更趋平稳。2014年前三季度,就业和物价形势总体稳定,1—9月份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000万人,提前完成目标任务, 物价指数上涨2.1%,涨幅比上半年回落0.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是8.2%,增长速度比GDP增速高0.8个百分点。这些基本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巨轮正在平稳换挡,稳定前行。而且,我们正在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为中国经济提供了多元化的强劲增长动力,有利于化解各种“成长的烦恼”。中国经济更多依赖国内消费需求拉动,避免依赖出口的外部风险。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前景更加稳定。我们正致力于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正在形成。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已经超于了第二产业。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也大幅下降。这些表明中国经济前景更好,质量更优。

新常态下,我们正全面深化改革,尤其是政府自身大力地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国务院各部门已经连续多次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各地也大力推进简政放权,这些改革举措将大大激发企业和市场活力,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三、新常态下的中高速增长是保持合理速度的增长

中国经济转向中高速增长,进入增速换挡期,已经成为新常态,不可逆转, 我们无可回避。新常态下,我们不再追求高速增长,但并不意味着不要经济增长, 新常态下仍然需要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

(一)新常态下不可片面追求经济增速

长期以来,我们过度追求经济增速, 经济发展中一直以“快”为主,强调“又快又好发展”,而后调整为“又好又快发展”。个别地方对高速度的兴趣,远大于优结构,甚至经济增长速度上,互相攀比,层层加码。过去片面追求速度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既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极大破坏,也对资源形成了过度的消耗,这种发展方式不仅代价高昂,也难以持续。 总结经验教训,转变发展方式,顺应经济规律,我们不能再片面追求经济增速。

从过去的高速增长到今天的新常态,中国经济本身已经进入了“另一个轨道”,乘客会出现“晕车”等各种“不适应” 这很正常。如何认识这种风险,如何转换思维,适应新常态,保持平常心,就非常关键。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下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适应这种下滑,不允许下滑。患上了高速依赖症,而乱作为; 患上了刺激依赖症,想重回老路而胡作为;患上了改革恐惧症,不着力调结构、 惠民生而不作为。

(二)新常态下要追求合理的经济增速

国内经济增长速度 篇8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速度体现了一定时期内该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快慢。本文对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高等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金砖国家及G7(世界七大工业国)的城镇化速度及相关数据进行比较,以全面认识我国的城镇化速度。

一、我国城镇化速度、平均增长速度及国际比较

2006-2013年,我国城镇化速度、平均增长速度及国际比较如表1所示。

为更直观反映我国城镇化速度、平均增长速度及国际比较情况,将表1的数据制作为图1。

由表1和图1可知,2006-2013年,无论是城镇化速度还是城镇化平均增长速度,(1)与金砖国家、中等收入国家、中高等收入国家和G7国家相比,我国均处于最前列。(2)其他四类国家的城镇化进程由快到慢依次为中高等收入国家(0.86%/1.72%)、中等收入国家(0.57%/1.38%)、金砖国家(0.45%/0.86%)和G7国家(0.24%/0.36%)。

二、我国及其四大经济区域城镇化速度、平均增长速度统计

(一)我国及其四大经济区域2006-2013年城镇化速度总体统计

我国及其四大经济区域2006-2013年城镇化速度的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划分标准,东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中部包括:河南、江西、山西、湖南、湖北和安徽;东北包括:黑龙江、吉林和辽宁;西部包括:陕西、宁夏、青海、甘肃、新疆、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和内蒙古。

为更直观反映全国及其四大经济区域城镇化速度情况,将表2中的数据制作为图2。

由表2和图2可知,2006-2013年,我国四大经济区域城镇化的平均速度快慢不一。其中,(1)只有中部地区城镇化速度(1.29%)高于全国平均速度(1.17%);(2)四大经济区域的城镇化速度由高到低依次为中部地区(1.29%)、西部地区(1.16%)、东部地区(0.85%)和东北地区(0.52%);(3)全国城镇化进程最快的是中部地区的河南省(1.42%),最慢的是东北地区的吉林省(0.15%);(4)四大区域内部城镇化速度差异最大的是东部地区(极差为(1.28%),差异最小的是中部地区(极差为0.26%)。

(二)我国及其四大经济区域2006-2013年城镇化平均增长速度总体统计

我国及其四大经济区域2006-2013年城镇化平均增长速度的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为更直观反映全国及其四大经济区域城镇化平均增长速度情况,将表3中的数据制作为图3。

由表3和图3可知,2006-2013年,我国四大经济区域城镇化的平均增长速度快慢不一。其中,(1)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平均增长速度(3.44%/3.25%)高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2.83%);(2)四大经济区域的城镇化平均增长速度由高到低依次为中部地区(3.44%)、西部地区(1.62%)、东部地区(1.56%)和东北地区(1.52%);(3)全国城镇化进程最快的是中部地区的河南省(4.56%),最慢的是东北地区的吉林省(0.39%);(4)四大区域内部城镇化平均增长速度差异最大的是东部地区(极差为3.14%),差异最小的是东北地区(极差为1.17%)。

加快经济增长方式汇报 篇9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专项检查

整改措施及成效汇报

县纪委:

2011年我局按照《高台县开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的实施方案》,认真贯彻上级宏观调控措施和一系列价格干预措施,各项目标责任制得到有效落实,取得了以下成效:

一、坚持价格监测报告制度,进一步完善价格监测预警系统。

我局密切监测市场动态。根据各级政府关于保障市场供应加强价格监管的有关精神和物价形势,增加了市场价格监测网点,重点加强对粮、油、肉、禽、蛋、菜和液化气等居民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价格监测,并扩大对化肥、农资、建材、等商品的价格监测,确定专人负责,靠实工作责任。全县共设监测网点21个,按照不同的监测商品品种,落实日报、月报、季报、临时报等制度。较全面的掌握了商品的市场变化和动态,为政府和主管部门提供了有利的市场价格信息。

二、积极开展价格专项检查。

一是根据张掖市物价局文件要求,我局抽调力量组成检查组,开展了全县涉农价格与收费政策落实情况专项检查。截至目前检查了农广校、育才小学、人饮站、计生站4个单位。二是开展了教育收费检查。开校前,我局组成2个检查组,对全县中小学收费进行了督查,做到了事前监督和公示收费,并组织全县中 小学、幼儿园开展了教育收费自查工作。三是开展了化肥专项检查,共检查全县城乡化肥农资销售点29个,下发提醒告诫书29份,并督促超过悬挂了明码标价牌。四是开展了食盐价格专项检查。今年3月18日,针对市场出现的食盐抢购风潮,我局采取积极的措施,会同工商、商务、公安等部门迅速开展食盐市场价格专项检查,共检查门点117家,对3户哄抬盐价的经营者进行了行政处罚。与此同时向全县食盐经销个体工商户发放《高台县物价局关于稳定食盐市场价格的提醒告诫书》300余份,通过移动公司群发短信40000条,向广大群众宣传价格政策,迅速澄清事实,辟除谣言,稳定了价格秩序。五是大力推行商品和服务明码标价工作。在两节期间,集中力量,对城区主要商场、门点、液化气站进行了检查,有效的推动了明码标价工作。六是积极组织开展商品房价格备案和明码标价专项检查。对超过市政府确定的8%涨幅目标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实施成本监审。七是开展药品价格和医疗服务收费专项检查。

三、落实低收入群体生活补贴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2011年我县认真落实低收入群体生活补贴政策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全力保障优抚对象、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基本生活,全面落实优抚对象提标政策,有效解决了因物价上涨给困难群众带来的生活困难问题。截止10月份我县发放一次性临时物价补贴的对象范围为: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享受国家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城市低保对象每人补贴80元,共计1762户、3777人,发放补贴30.2万元;农村低保对象每人补贴40元,共计9591人,发放补贴38.3万元;农村五保对 2 象每人补贴40元,共计1285人,发放补贴5.1万元,享受国家抚恤补贴的优抚对象补贴80元,共计798人,发放补贴6.4万元。此次发放的临时物价补贴以现金形式一次性发放,城市保障对象通过指定银行实行社会化发放,农村低保对象、五保对象、重点优抚对象通过“一折统”发放。

四、严格执行国家对农产品的税收减免政策,降低农产品经销费用。

(一)地税局为千禧商贸城、高台景隆农贸市场新入住从事蔬菜、粮油的摊位187户减免税务登记证工本费1870元。对无固定生产经营场所的流动性农村小商小贩进入农贸市场的交易的,免于办理税务登记。免征个人所得税28万元。

(二)农贸市场从事蔬菜、粮油的摊位,属于自产自销的,免征个人所得税5万元。对从事蔬菜、粮油经营的摊位按照国家规定,由国地税联合核定的定额,营业额在5000元以下的,每户月从低核定个人所得税80元。营业额在5000元以上的,按照核定的营业额的2%征收个人所得税。

(三)2011年1-10月,县国税局对符合“支持农业发展”免税政策的56户,减免增值税税款489.9万元;其他类型31户,减免增值税税款136.68万元。

五、加强了新闻舆论宣传,认真做好市场价格调控宣传报道工作。

2011年我县新闻宣传部门选派得力记者深入基层采访,宣传报道了县委、县政府在维护市场价格稳定方面采取的有力举措和取得的成效,先后在《高台新闻》中播出有关市场价格调控的 新闻稿件30条,其中在县广播电视台播出10条,在县广播站播出20条,充分发挥了新闻媒体在引导价格走向、社会舆论,凝聚人气、稳定人心方面的积极作用,尤其是3月份出现食盐抢购风潮时,我们适时在新闻中播发本台短评,引导群众不要盲目抢购,及时化解了群众的恐慌情绪,对及时平抑食盐抢购风潮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维护了市场价格秩序。

针对国内货币流通速度因素的分析 篇10

关键词:货币流通速度;广义货币供给量;经济货币化

一、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货币流通速度研究综述。费雪、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思想,费雪认为货币流通速度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心理、习惯、信用发达程度、人口密度等其他因素。国内学者对其提出了多种不同的观点:为了论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的流通速度显露出下滑的态势,孙健、辛然(2002)采用1980-2000年的数值,通过计算GDP/M2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来揭示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的趋势,并发现这一趋势主要是由制度性紧缩和银行的不良债权所引起的。

二、模型、参数和数据选择

(一)模型的选择。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在货币市场均衡的情况下,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供给量有直接的关系。在理论研究过程中,货币流通速度常被用于计算的公式为

V=GDP/Mi。本文采用以下经济模型对货币流通速度的特征进行分析:V=GDP/M2 和 F=M2/GDP。V——货币流通速度;F——货币化指数,与一国的经济水平呈正相关。在选定适当的经济模型之后,我们采用spss中的因子分析模型来研究6个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因子分析是主成分分析的推广,它的基本思想是把相关性比较高的变量分在一类,代表一个公共因子,主要采用 “降维”的方法,其目的是用有限不能观测的隐性变量来说明原始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二)参数的选择。国内生产总值(GDP):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可以是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是公认的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而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对货币流通速度影响明显,所以有选取国内生产总值(GDP)这个参数的必要。

三、实证分析

(一)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特征分析。我们将2000-2013年我国的GDP和M2的数值进行汇总,并运用上述公式:

从上表可以知道的是2000-2013年我国的GDP发展趋势线图和货币流通速度变化趋势的条形图。通过我国2000-2013年的GDP线图,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出我国的经济发展大致呈上升状态。

(二)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通过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得到关于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若干因素变量:货币化指数,人民币汇率,通货膨胀率,银行存款利率,城镇居民工资指数,居民消费指数。(1)公因子方差。

因子方差,是指提取公共因子前后各变量的共同度,它给出了这次主成分分析从原始变量中提取的信息,从中看出通货膨胀率的共同度为0.972,提取的公因子对货币化指数的方差贡献率为97.2%。表中所有变量的共同度都在80%以上,即公因子对原始变量有很强的代表性,数据的损失率很小。(2)解释的总方差。根据以上分析,表2的数据适合使用因子分析。接着运用SPSS对其进行因子分析,并对得到的结果进行分析。

(3)成份矩阵分析

应该特别注意:这个主成分载荷矩阵并不是主成分的特征向量,也就是说并不是主成分1到主成分2的系数,主成分系数的求法是:各自主成分载荷向量除以各自主成分特征值的算术平方根。因此,可得到使用各个变量的线性组合表达的主成分,表达式如: F1=-0.374×货币化指数+0.191×人民币汇率+0.463×通货膨胀率+0.473×银行存款利率+0.408×城镇居民工资指数+0.469×居民消费指数;F2=0.478×货币化指数-0.632×人民币汇率+0.307×通货膨胀率-0.260×银行存款利率+0.361×城镇居民工资指数+0.283×居民消费指数

(4)得分系数矩阵

通过成分得分矩阵,我们可以看出,对主成分F1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有:通货膨胀率、银行存款利率和居民消费指数,对主成分F2额最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货币化指数、人民币汇率和城镇居民指数。

综上所述,以上6个变量指标都是相关的,共同影响着货币流通速度的快慢。在经济全球化下,经济货币化的水平和金融化程度共同制约着货币的流通。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化指数成反比,与通货膨胀率、居民消费水平成正比,与人民币汇率,银行存款利率(分为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的关系是相关的。因此,我们要处理并利用好它们与货币流通速度的关系。

四、研究结论

分析表明,货币流通速度与金融业的发展程度成正比,金融现代化的到来使得货币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转换速度得到大大的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电子货币的快速发展更进一步加快了货币流通的速度;与经济货币化指数成反比例,货币化程度越来越高,将会导致投入流通的货币量远远大于市场流通中实际需求量,从而让货币流通速度下降;而相对于居民收入,银行存款利率等因素来说,目前为止仍没有一个确定的影响趋势。

参考文献:

[1] 陈一凡. 刍议企业加强成本控制问题[J].商业经济,2013(20)

国内经济增长速度 篇11

在我国投资一直被认为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有力工具之一。众所周知,在中国本土的投资大致可以分为国内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视吸引外商投资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国内投资既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工具,又是抚平经济波动的有利杠杆。根据凯恩斯的经济思想,投资可以通过乘数的作用促进产出成倍数的增加。同时,投资也被政府用来调节经济的波动,尤其是在经济危机或经济萧条时,各国政府主要运用投资手段在短期内缓解经济萧条与失业。1992年以后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政策和思想观念上减少了外商对我国投资的约束,也有利于通过乘数作用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外商投资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显示器”,在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时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增强,当我国经济发展缓慢时,我国外商投资的吸引力减弱。本文拟通过结构化的VAR模型,分析在不同阶段,国内投资与外商直接投资冲击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以及两者各自对经济增长波动影响的特点。为今后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方面提出建议。

二、估计方法

本文拟构建一个以一定经济理论为基础的三元的SVAR模型。其中经济增长用GDP来表示。外商直接投资用FDI表示,因为国内统计的FDI是以美元表示,先把FDI用当年的汇率换算为人民币。国内投资用DI表示,由于国内没有关于DI的数据统计,在这里我们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减去外商直接投资的70%表示国内投资。以上三组数据都是以1980年为基期。第一个变量反映的是经济增长或波动的情况,后两个变量反映的是国内外投资状况。三个变量构建成一个向量Zt=(GDPt,FDIt,DIt)。

构建的SVAR模型如下:

其中,Zt-i表示向量Zt的滞后i阶项,Ni表示待估的截距矩阵,Dt表示变量的长期趋势,Φt表示简化式冲击。

由于简化式冲击Ut的经济含义并不显著,而它是相互独立的结构式冲击的线性组合。简化式冲击Φt与结构式冲击Vt之间的关系为:A*Φt=Vt,其中A为正交矩阵。

三、实证结果及评论

1. 数据的说明

本文采用1980年~2015年的年度数据,其中经济增长用GDP表示,外商直接投资用FDI表示,国内投资用DI表示。

本文对数据的检验主要是单位根检验,检验数据的平稳性。经检验三组数据都为一阶差分平稳。单位根检验后使用CF滤波法,对三个变量分别使用使用CF滤波法,消除变量中的长期趋势以及不规则因素,只剩下周期因素对变量的影响。经过CF滤波后,各变量的波动情况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看以看出,我国的GDP在观测的时间范围内持续上升,这与我国现在的宏观经济形式相符合。虽然2015年,我国的经济增长放缓,GDP的增长率为6.9%,但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仍为中高速增长水平,增长速度仍超过大部分发达国家。从1980年到90年代中后期,我国的GDP虽然持续增长,但增长速度缓慢。究其原因主要是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虽然实行改革开放但在利用外资方面仍然存在制度上限制和思想上的束缚。在80年代,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的经济发展主要是靠国家的计划指令而并非顺应市场经济进行调整。此外,在思想观念上人们主张“同步富裕”,在工作中缺乏效率。同时在利用外资投资方面,由于政策上的限制,外商投资的领域有限,不能充分发挥外商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从90年代末到2010年前后,我国的GDP增长速度较快。在这段时间内,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根据市场经济的运行状况,运用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减少经济波动促进经济发展。1992年后,外商直接投资的总量明显增加,投资会通过社会生产的各个部门促进经济较大的发展。在此期间,为了解决国内需求的不足以及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国家运用财政支出,调节经济。在2010年~2014年,我国的GDP增长放缓,一方面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家的大量投资而国内的需求没有跟上生产的速度,导致近几年我国的产能过剩,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不利于吸引外资。在2015年,国家提出“供给侧”改革,从供给方面做出调整,生产社会真正需求的产品,所以在2015年,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向好。

在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总量受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政策以及经济发展的形势息息相关。在1992年以前,外商直接投资的波动基本上持水平状态。1992年~1995年,外商直接投资急剧增加。一方面,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外商投资的限制减少。一方面,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吸引更多的外商来华投资。1996年~2000年,外商直接投资呈现小幅度的下降趋势。在此期间,由于我国的盲目投资在90年代中期,国家紧缩投资规模,我国出现通货紧缩的现象,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力降低。此外,亚洲金融危机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外商在我国的直接投资。从2001年~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在此期间,我国的GDP保持高速增长,尤其是股市和房地产,经济发展形势较热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从2009年~2015年,外商直接投资呈现上下交替波动的状况。在此期间,外商直接投资较多的是受国际环境的影响。我国的宏观经济状况虽然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但仍保持中高速的增长趋势。在我国投资的外商也受到本国经济环境的影响,投资带有不确定性。

相对于外商直接投资,我国的国内投资波动较为稳定。从1980年~2003年,我国的国内投资虽有增加,但增长缓慢。2003年~2014年,我国的国内投资增长较快。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我国的经济形势过热,吸引较多的私人投资。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虽然国内和国外的私人投资下降,但国家为应对经济危机扩大投资,4万亿投资向世界一展实力。2014年以后,我国的国内投资呈下降的趋势。国内投资下降主要是前一时期国家的大力投资,导致我国产能过剩。此外,社会生产的产品不满足居民的消费需求,即供给结构不合理,影响我国的国内投资。

2. 结果分析

本文运用相关的计量经济学软件构建一个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其最优滞后期为1。在构建好模型后采用方差分解和脉冲反应函数分析分析三个变量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和影响程度如何。

方差分解的结果如表所示:

(1)从纵向上看,在观察的时间范围内,外商直接投资冲击对GDP波动的影响一直是呈递增的趋势。在前6年内,外商直接投资冲击对GDP波动的影响小,外商直接投资的波动幅度不到GDP波动幅度的10%,即外商直接投资的冲击对GDP波动的解释力度较弱。这主要是由于80年代,我国对外商直接投资的限制,使外商直接投资的数量较少,因而对GDP的影响力度不大。随着时间的推移,到2005年左右,外商直接投资的波动幅度约占GDP波动的一半,即GDP的波动有一半可以用外商直接投资解释。国内投资对GDP波动的影响开始呈上升趋势,从1996年以后,国内投资冲击对GDP波动的影响慢慢下降。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投资冲击对GDP波动的影响在9%左右。(2)从横向上看,在1992年之前,外商直接投资冲击与国内投资冲击对GDP波动的影响较小,二者对GDP波动的贡献率约为26%,随着时间的推移到2000年,二者对GDP波动的贡献率为35%以上。之后国内外投资对的GDP的贡献率约为41%。可见在我国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投资扮演一个重要角色,它是长期以来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有利工具。(3)从总体上看,外商直接投资冲击对GDP波动的影响要高于国内投资波动对GDP波动的影响。究其原因,一方面国内投资中政府投资的比重较大,而政府投资会挤占私人投资,从而使国内投资对经济的影响减弱。政府投资和私人投资也会出现盲目投资,不能使投资转化成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特别是大型的企业相比国内大多企业有着更高的技术、更先进的管理理念、科学的管理策略、更为成熟的营销技巧和渠道,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是加速经济增长,促进一国或地区产业升级的重要外部手段。

在分析完方差分解后,用脉冲反应函数来了解,外商直接投资冲击和国内投资冲击对GDP波动的影响程度及其各自的特点。

由上图可以看出,外商直接投资冲击与国内投资冲击对产出波动的影响符合相关的经济理论,即投资冲击对产出波动的影响是正向的,国内外投资的增加会使国内产出增加。但是,国内外投资冲击对产出波动的影响有其各自的特点。第一,外商直接投资冲击对产出波动的影响为正向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外商直接投资冲击对产出波动的影响越来越大。在第27年时,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到达20000。在第36年,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到达40000。一方面,中国经济的发展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商来华投资。另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资不仅以通过资本形成、技术溢出、人力资本溢出效应作用于经济增长,还通过影响我国的贸易规模、产业结构和就业人数三个中介量对经济增长起到贡献作用。第二,国内投资冲击对产出波动的影响也为正向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投资冲击对产出波动的影响越来越大。在第36年时,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到达20000。第三,从上述两个脉冲反应函数图上可以看出,相比外商直接投资冲击对产出波动的影响,国内投资冲击对产出波动的影响相对要小,到达冲击最大影响的周期比外商直接投资长。究其原因,首先,我国政府的投资对私人投资有挤出效应,较低了投资对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其次,政府的投资主要是为了抚平宏观经济的波动,在经济衰退时,国家主要是投资于公共基础设施、水利、教育等方面,国家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主要是解决就业问题。公共设施方面对促进经济增长的能力有限。然后,国内私人投资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私人投资主要是投资于盈利性高的部门。例如,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我国的股市和房地产发展过热,一些私人投资于这些部门,房价超过社会供给与需求决定的价格。最后,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是投资于国内利润高或者经济效益好的项目,在投资过程中存在技术与知识等的外溢,对于促进经济增长的幅度要高于国内投资。

3. 分析结果的思考

根据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形势以及外商直接投资于国内投资的现状,对上述分析结果做出如下评论:

(1)我国国内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能力有限,需要在投资主体及投资方向上进行改进。我国国内投资的主体主要是政府,而政府投资会挤占私人投资。近年来,国家的投资主要是保障民生,兴建公共工程,促进就业,而这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在短期来说较小。我国国内的私人投资主要投资于股市和房地产,投资于创新项目的资金少。在我国私人投资主要注重短期效益。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我国经济发展过热,股市飙升至6000多点,房价超过供求平衡的均衡价格,国内的私人投资纷纷投向股市和房地产,一些中小型创新企业的融资存在限制。而在金融危机之后,国内私人投资紧缩。总之,我国的国内投资存在投资方向上的改进,只有投资于创新型项目,经济效益稳定合理的项目,我国的国内投资才能对经济的增长产生长期的拉动作用。

(2)我国的国内投资存在较多的重复投资的现象,从长期来看不利于促进经济增长。为应对经济不景气现象,国家会大力投资于基础设施项目,保障居民的就业问题。公共项目的投资只能解决短期的就业问题,人们的长期就业没有保障。所以居民不会增加消费,从而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此外,我国地方政府出于发展地方经济以及政绩考核的需要而引发的投资冲动,使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严重偏离其均衡水平。

(3)外商直接投资可以通过知识外溢、技术外溢、人力资本外溢等促进我国经济更好的发展,在拉动我国经济增长中其优势明显。但是,外商直接投资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其投资受到本国及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所以外商直接投资具有不确定性。

三、小结

外商直接投资冲击与国内投资冲击对产出波动的影响符合相关的经济理论,两者的冲击对产出波动的影响都为正向的。但两者的冲击对产出波动的影响存在不同的特点。从长期来说,外商直接投资冲击对产出波动的影响要大于国内投资冲击对产出波动的影响。其次,当外商直接投资与国内投资到达对产出波动相同的影响程度时,国内投资的时滞比外商直接投资的时滞长。二者对产出波动的不同特点主要是在于国内投资存在挤出效应以及缺乏长期投资的效益机制,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的知识、技术、人力资本等优势,在促进产出增加方面有良好的运行机制。鉴于国内外投资对产出影响的不同以及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现状,我国在投资方面的政策应做出调整。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由于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我国的外商投资纷纷转型印度以及东南亚等国家,我国的外商直接吸引力降低。对此,我国应注重人力资本的投入,用较高的人力资本吸引外商的投资。在国内投资方面,基于国内目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以及国内目前投资存在的不足,我国政府应更加注重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国内消费的增加可以吸引国内更多的私人投资,从而促进经济更加良性的增长趋势。

参考文献

[1]吕光明.国内投资、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3,57.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吕光明.中国财政政策冲击对产出波动影响的实证研究[J].财政研究,2012,51.

[4]刘巍,陈昭.计量经济学软件建模方法与操作技巧[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12-15.

[5]金艳清.FDI对中部地区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D].南昌大学,2012,4.

[6]任静文.FDI与出口贸易对天津经济增长贡献度的比较分析[D].辽宁大学,2013,15.

转变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 篇12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1日 15:37 来源:《求是》 期号:2006.9 作者:李大伦

湖南省郴州市资源丰富,素有“中国有色金属之乡”之称。近年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逐步建立起以循环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的内生增长机制,结合地方产业特征和资源禀赋,在小循环层面全面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和清洁生产,在中循环层面有效促进产业链条的延伸和循环产业群出现,在大循环层面成功实现了三次产业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开创了经济建设、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三赢”的局面。

既抓传统产业,又抓现代科技。我们不断加大科技对产业的渗透力度,使经济发展逐渐摆脱了对自然资源环境的过度依赖。

一是突出改造传统产业。重点选择能源、有色、建材、烟草食品、化工、机械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进行先进适用技术的嫁接,全力支持现有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实施技术革新。钻石钨冶炼技改工程、三九南开制药GMP工程、东江金磊新型干法水泥等一个个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环境污染少的技改项目顺利实施,极大地改变了郴州传统落后的生产技术与工艺装备。2005年,主要工业品能源、原材料消耗指标稳定降低率达77.3%,涌现出长烟郴州分厂、华润鲤电、郴电国际、资兴矿业等“郴州市十大标志性工业企业”,成为引领我市工业发展的旗舰。

二是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坚持把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来抓,不断促进技术跨越和产业升级。以高斯贝尔、华录数码、金箭焊料、恒维电子、志富扬等企业为龙头,郴州电子信息产业迅速发展。

三是突出搭建创新平台。坚持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强研发中心建设。全市85%的工业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取得了良好成效。坚持“工业兴市、园区兴工”,把园区当作产业升级的高地和科技创新的平台来抓,重点建设了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和市有色金属科技工业园。市有色金属科技工业园作为全国惟一的有色金属深加工的特色园区,树立“生态、特色、科技”建园理念,迅速形成了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高科技产业群。与中南大学等著名院校合作建设的省级稀贵金属深加工基地和中俄新材料工程技术产业孵化基地不断发展壮大。吸收技术改造的“充足营养”,注入高新产业的“新鲜血液”,搭建技术创新的“坚实平台”,使郴州循环经济发展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既抓地下矿业,又抓地上加工。我市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7类70多种,这为我们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广阔空间。

一是围绕丰富的有色金属资源,推进精深加工。在力促矿山企业实现无废害开采的同时,突出发展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推动有色金属产业向新材料产业升级。钻石钨精深加工企业居世界同类企业之首,金贵有色开发的“银基纳米抗菌材料”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成功实现产业化。经过多年努力,我们形成了“钨资源—APT—氧化钨—硬质合金—再生钨”、“铅资源—电铅—银再生资源—高纯银—银基纳米抗菌材料—再生银”、“电铅(金属锡)—铅锡合金—再生铅锡”、“铋资源—高纯铋—铋氧化物—再生铋”等有色金属循环产业链。

二是围绕丰富的煤炭和水能资源,推进能源转换。突出转换煤炭资源,大力实施煤电、煤化工等清洁能源项目。总投资25.4亿元装机60万千瓦的大型火电项目华润电力A厂,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14.3亿元,实现利税3.9亿元。与美国格莱斯顿能源集团合作投资15亿美元的煤层气开发项目,总投资18亿元的永兴、宜章、资兴等六个煤矸石发电厂,正在抓紧筹备和建设中。我们已开发投产的水电装机容量138万千瓦,是1998年的4.5倍。联合国工发组织国际小水电中心在郴州设立法律框架下全球惟一的小水电示范基地。小水电龙头企业———郴电国际,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目前,电力装机总量达218万千瓦,成为华南地区的重要能源基地。

三是围绕丰富的衍生资源,推进综合利用。资兴焦电将精煤用来炼焦,焦油用来提炼工业荼、沥青等,煤矸石和焦炉煤气用来发电,发的电用来炼钢,产生的废渣作为水泥原料出售,形成了“煤—焦—电—钢”一体化的完整产业体系。东江金磊用工业废渣作为水泥原料,创造出废渣掺和率达31%的全国纪录,年消耗废渣50万吨。目前,我市被省认定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34家。2005年,综合利用粉煤灰、冶炼渣、化学石膏等大宗工业废弃物250万吨以上,节约标准煤10万吨,相应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5500吨。

既抓“人无我有”,又抓“无中生有”。我们发展循环经济,不仅在资源耗用“减量化”上做文章,更在“再利用、资源化”上做文章。独特的自然资源是“人无我有”的优势,循环经济则形成了“无中生有”的优势。

永兴县在“零”金银资源的情况下,从收购的废渣、废料、废液中提纯出了金、银、铂、钯、铟、铱等稀有贵金属以及铅、铜、铋、锑、锡等有色金属,并开发生产了硝酸银、氯化银钾、片状纳米银、925白银、氯化金钾以及银触头、铟粉等高科技产品,其中白银产量占全国1/4强,被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银都”称号。目前,永兴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三废”再生回收利用基地。2005年,该县有规模以上有色金属冶炼及精深加工企业191家,生产白银1890吨,黄金6.3吨,实现税收两亿元。

在“银都模式”的带动下,我市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纸、废电池等再生资料回收利用体系不断得到完善,再生利用业不断发展壮大。在循环经济体系中,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传统产业被称为“动脉产业”;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和再资源化,则被称为“静脉产业”,这二者共同构成了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人无我有”的“动脉产业”和“无中生有”的“静脉产业”,构筑了郴州市完整的循环经济框架。

既抓“金山银山”,又抓绿水青山。我们坚持把循环经济理念贯彻到“生态大市”建设中,城市突出抓绿化,农村突出抓沼气,工业突出抓环保。

一是加强生态建设。坚持把抓好城市绿化作为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工作来抓,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契机,按照“规划建绿、科技兴绿、见缝插绿、拆墙透绿”的要求,重塑“林中之城”的新形象,先后荣获“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和“湖南省园林城市”称号。环境空气质量连续多年保持在国家二类标准以内,辖区出境断面水质达到国家地面水三类标准,15个饮用水源保护区水质达标率为100%,东江湖、山河水库水质均保持在国家二类标准以内。

二是注重环境保护。着力实施“蓝天、碧水、生态、宁静”工程和“环境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坚持从源头上控制污染,严格限制“十五小”、“新五小”企业以及焦化、铁合金、电石等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发展,确保新、改、扩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率和“三同时”执行率达到100%。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业开发秩序,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遏制滥采乱挖和资源严重浪费现象。大力实施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和生态恢复工程,突出加强郴江河、燕泉河、东河、西河等重点流域污染治理。

三是发展生态产业。坚持把沼气作为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利用财政扶持、办点示范、加强服务等手段,在全市掀起办沼气的热潮。截止2005年底,全市累计已建沼气池8.4万个,“猪—沼—果”、“猪—沼—菜”、“猪—沼—鱼”等现代生态农业应用面积达10多万亩,被评为省农村能源建设先进市。利用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绿色旅游”和“革命红色旅游”,努力建设粤港澳“后花园”,形成了生态休闲、漂流探险、林城福地、温泉健身、红色摇篮等旅游品牌。2005年接待各类游客631.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2.2亿元,旅游综合收入由1995年的全省第9位上升到第3位。

上一篇:人力资源成本会计运用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究论文下一篇:二年级日记100字:我的小乌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