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科技论文

2024-06-19

国内科技论文(共10篇)

国内科技论文 篇1

科技论文是科学研究产出的一个重要方面,可表现出科学研究内在的质量和水平,因此通过论文来度量一个机构的科学研究质量和水平,是在科技评价研究与实践活动中广泛应用的定量指标之一[1]。新疆畜牧科学院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从事畜牧业科学研究的省级科研单位之一,其科研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新疆畜牧业的科技发展水平。本研究主要通过对新疆畜牧科学院2004—2013年的中文科技论文发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期进一步了解其科研发展总体水平和学科、人才结构现状,最终为新疆畜牧科学院的学科发展、人才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数据来源和分析方法

1.1数据来源

本研究科技论文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 CNKI) 《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和《中国引文数据库》,其中核心期刊数据来源于北大中文核心数据库。考虑到数据库的动态更新因素,检索时间截止至2014年7月31日。

本研究主要从科技论文产出数量情况( 包括发文数、核心期刊发文数、第一作者单位发文数、被引频次) 结合科研项目及人员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数据检索单位主要以新疆畜牧科学院现设有的7个研究所( 中心) 为基础分类单位,包括畜牧研究所、兽医研究所、草业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中心、饲料研究所、科技信息研究所和畜牧业质量标准研究所( 以下简称畜牧所、兽医所、草业所、生物中心、饲料所、信息所和质标所) 。

1.2检索方法

本研究主要按新疆畜牧科学院机构名称进行模糊检索,同时又对院内7个研究所下属不同的中心、 实验室名称,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畜牧业质量标准研究所和农业部畜牧兽医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等进行进一步检索、查重。

1.3统计分析方法

1. 3. 1年均增长率年均增长率是指在一定年限内,平均每年论文数量增长的速度。通过年均增长率可看出各研究所论文数量增长的整体趋势,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 n指计算增长率的最后一年,o为初始年, Yn和Yo分别指该研究所第n年和初始年所发表的论文数。

1.3.2科研项目数量与发表论文数量指标的归一化处理归一化方法为:

式中: rij为第i种指标,第j种科研项目与科技论文的归一化指标值; fij为第i种指标,第j种科研项目与科技论文实际指标值; fmin、fmax分别为某指标所有同类科研项目与科技论文实际最小值和最大值。

1. 3. 3第一作者单位占比分析第一作者单位占比 = 第一作者单位发文数量/总发文数 × 100% 。

1.3.4核心期刊论文占比分析核心期刊论文占比=核心期刊论文数量/总发文数×100%。

2统计及结果分析

2.1新疆畜牧科学院2004—2013论文产出情况

新疆畜牧科学院2004—2013年共发表科技论文1 201篇,其中兽医所发文数最多为404篇。全院人均发文数为3. 85篇,其中兽医所、生物中心、畜牧所和饲料所分别是4. 99、4. 91、4. 90和4. 20篇,高于全院平均水平。王婷等人( 2014) 在对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产出及学术影响力评价中得出,1994—2011年中国农业科技论文的年均增长率7. 9% ,运用相同分析方法得出新疆畜牧科学院2004—2013年科技论文年均增长率为11. 54% ,高于7. 9% 的年均增长水平, 其中信息所和饲料所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7. 54% 和26. 84% ,高于全院的平均增长水平,均属于增长速度比较快的研究所。

2.2新疆畜牧科学院2004—2013论文产出变化趋势分析

新疆畜牧科学院发文数量呈上下波动增长趋势。 这种增长趋势可分为三个阶段: 2004—2006年,较少数量波动阶段; 2007—2008年,数量高速增长阶段; 2009—2013年,多数量波动增长阶段。从数据显示来看,2008年较2007年全院的论文发文数量有了一个较大的增长,增长率为65. 38% 。通过对畜科院2006—2013年省级及国家级科研项目数量及发表论文数量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发现,全院论文数量与科研项目数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见图1。说明该院科研论文数量的激长与科研项目数有着密切关联,同时进一步证实科研论文在科研项目产出评价中的重要性及有效性。

2.3新疆畜牧科学院第一作者单位、核心期刊论文发表情况分析

国内学者提出了学术论文存在围绕核心期刊集中的效应,即“核心期刊”的马太效应,国内论文流向核心期刊的现象明显存在[2]。因此,将核心期刊论文作为重要论文产出评价指标之一具有其合理性。

新疆畜牧科学院2004—2013年共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93篇,占全院论文发表总数的32. 72% 。其中,生物中心和兽医所核心期刊发文占比分别为63. 39% 和34. 90% ,高于全院的平均水平。不但远远超过了全院的平均水平,而且也明显高于其他各所的核心期刊的发文占比水平。饲料所、草业所和畜牧所与院平均水平相近。经信所虽然在论文的年增长率上表现突出,但核心期刊发文比例较低。新疆畜牧科学院2004—2013年以第一作者单位( 未包括通讯作者) 发表论文695篇。各研究所中,以第一作者单位发表论文占比来看,饲料所、经信所、草业所和质标所分别为89. 29% 、76. 81% 、69. 78% 和67. 27% ,均高于全院的57. 87% 水平。

2.4新疆畜牧科学院发表论文作者职称结构分布

通过对所有论文作者发表该论文时的职称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发现随职称由低( 初级) 到高( 正高级) ,其人均发文数也呈现出由少( 2. 43篇/人) 到多 ( 7. 78篇/人) 的增长趋势,见图2。其中正高特别突出和明显,副高、中级与初级人均发文数相差不多。

2.5高被引频次论文的机构分布

高影响力作者是科研机构科研产出的主要力量, 因此对作者机构分布规律的研究是进行科研机构评价的主要内容之一[3]。论文质量是科学论文的关键,质量高,被引频次就高,学术影响力就大; 质量低, 被引频次就低,学术影响力就小[4]。

分析结果显示,新疆畜牧科学院2004—2013年期间所发表论文的平均被引频次为2. 19次/篇。其中,被引数大于等于6的论文共有128篇。从这些高被引频次论文机构分布来看,畜牧所占比最高达32. 03% ,其次是兽医所和草业所占比为23. 44% 和20. 31% 。同时发现这128篇论文中,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为65篇,非核心期刊论文为63篇,数量几乎一样。因此,就新疆畜牧科学院所发表科技论文的学术影响力来看,并不能说明发表在非核心期刊的科技论文其学术影响力一定小于核心期刊所发表的科技论文。

3结论、分析与建议

本研究通过对新疆畜牧科学院2004—2013年的中文科技论文发文数量情况、院科研项目情况和人员职称结构情况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 新疆畜牧科学院近十年来发表科技论文总体呈增长趋势,其年均增长率远远高出了1994—2011年中国农业科技论文的年均增长率7. 9% ,特别是全院2008—2013年的发文929篇较2004—2007年272篇高出3. 41倍, 并与该院的科研项目数的变化走势基本保持一致。 说明该院2004—2013年特别是近五年来在科研项目、科技论文增长态势上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与进步。2) 从各研究所发文情况来看,论文发文数和高被引频次论文占比都居高的三个研究所分别是兽医研究所、畜牧研究所和草业研究所。这三个研究所是该院在职职工数、科研项目数占比较大的研究所,同时也是成立时间较长的三个研究所,其学科建设、人才队伍相对成熟,学科优势和地位都十分突出和明显。3) 从发文期刊水平上来看,生物技术研究中心核心期刊发文占比63. 39% ,排名第一。这与该研究所的学科发展、人才队伍和机构设置有一定关联,该研究所硕、博研究生学历科研人员占全所总人数的69. 57% ,远高于其他研究所,同时拥有农业部家畜繁育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拥有更多优势资源的同时,相对其他研究所发文期刊水平也相对较高。4) 饲料所从人均发文量、核心期刊占比以及年均增长量上都位于全院中等水平,说明该所的科研工作始终保持着一个稳定的持续发展过程。经信所、质标所人均发文量、核心期刊发文量都较低,主要也是由于前期受科研项目数量制约; 后五年的发文量有了明显的激增,说明这三个研究所具有一定的学科优势及发展潜力。

根据新疆畜牧科学院各研究所的学科特点,结合上述分析结果,提出以下建议: 1) 该院在继续加强畜牧、兽医、草业、生物中心这些优势学科的科研管理同时,更应加强饲料所、经信所、质标所的科研支持力度,不仅从科研项目上给予支持,同时更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有效推行人才引进计划,以及加强与其他院所的合作关系,从而提升整体科研工作能力与水平。2) 根据新疆畜牧科学院高被引论文分析结果显示,高被引论文在核心期刊与非核心期刊的数量分布几乎一致,因此建议在科研管理工作中对科研人员的论文发文要求不能一概而论,应结合各研究所实际科研工作情况,学科发展情况、人员结构等指标进行综合考量。

科研产出评价不能仅从论文发文上来进行考量, 还应包括专利、科技成果奖励和科研机构创收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同时,针对科研机构的评价要注意学科特点,避免在定量评价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因此,本研究结合新疆畜牧科学院畜牧、兽医、草业、生物技术、信息等学科各不相同的研究所自身发展程度,通过数据分析,综合各研究所实际情况,进行相对研究评价,分析各自的优、劣势。

参考文献

[1]贺德方.中国高影响力论文产出状况的国际比较研究[J].中国科学,2011(9):94-99.

[2]杨兆弘.学术论文流向与科研评价[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4,23(3):62-65.

[3]杨波,黄水清,白振田.高影响力作者的机构分布模式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2,56(22):37-41.

[4]韩维栋,薛秦芬,王丽珍.挖掘高被引论文有利于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4):514-518.

国内科技论文 篇2

国内英语科技词典中词缀不当问题分析

通过对比否定前缀不同的同义词在国内外词典中的.收录情况和在剑桥科学文摘自然科学类文摘中的使用次数,并从词源学、形态学和语音学的角度进行分析,指出:国内英语科技词典中存在否定前缀不当的词条;否定前缀un-,尤其是non-被滥用.以英美词典为参照,发现国内英语科技词典中后缀-ce与-cy相混淆;后缀-ness被滥用.分析了否定前缀不同的同义词单元化的趋势.建议清理词缀“不当”的词条:删除否定前缀“不当”的词条,正确区分后缀不同的同根词在不同学科中的形式和词义.

作 者:何瑞清 HE Rui-qing 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外语学院,广东,湛江,524088刊 名: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ANJIANG OCEAN UNIVERSITY年,卷(期):26(5)分类号:H313关键词:词缀“不当” 词条收录 词条使用 变体词 单元化

兆日科技:国内票据防伪领域龙头 篇3

1、票据防伪产品市场占有率行业第一;

2、销售收入大幅增长,高成长性明显;

3、多项创新的票据防伪技术业内领先。

兆日科技(300333)是一家以现代密码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为核心的票据防伪企业。凭借技术领先和市场先行优势,公司通过不断研发和创新,在多项关键技术上取得了国内领先地位。同时公司以现代密码技术为核心的票据防伪产品,已成为国内银行业金融票据防伪市场广泛使用的票据防伪工具,其产品市场占有率多年保持行业第一。

具备较高成长性

兆日科技主要从事以现代密码技术为核心的信息防伪技术的研发,其产品主要应用于票据防伪领域,具体产品分为电子支付密码器、电子支付密码核验设备、密码芯片和税控安全组件四类。公司主要票据防伪产品已被国内超过200家省市级银行分行和超过2万家银行网点所采用,有关票据防伪产品已走入百万余家企事业单位,为这些银行和企业的日常票据支付业务发挥着保驾护航的作用。

近年来,信息防伪技术在金融、税务等对票据防伪技术要求较高、票据防伪需求较迫切的行业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公司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产品开发理念,顺应了票据领域对支付安全、信息防伪的迫切需求,销售收入大幅增长,体现出高成长性。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6222.73万元、12260.11万元、20595.21万元,2010年、2011年同比上年增长97.02%、67.99%;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2179.20万元、4131.38万元、8138.18万元,2010年、2011年同比上年分别增长89.58%、96.98%。

领先优势明显

公司是我国最早利用现代密码技术解决票据防伪的企业之一,是国内最早开展现代密码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和自动识别技术在票据防伪领域的应用研究的公司之一,公司多项创新的票据防伪技术一直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截至2011年底,公司拥有发明专利26项、实用新型专利29项。公司在票据防克隆领域掌握了基于物质特征加密和自动识别的防克隆技术,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该项技术是当今前沿的防克隆技术,公司是世界上少数几家掌握这类防克隆技术的公司之一。基于公司掌握的现代密码技术和信息防伪领域其他成熟的技术储备,公司还将拓展目前的产品、技术的应用领域,将产品应用拓展到金融、税务之外的其他票据防伪领域。

由于产品和技术的领先性,公司多年一直保持在金融票据防伪领域市场份额第一的领先地位,其中电子支付密码器系统数年保持在30%左右的市场份额,在业内,兆日已成为最为著名的品牌之一。

由于公司积累了较同行更多的工程经验,因而在票据防伪产品实施的过程中,往往能为客户提供更合理、完备的解决方案和带来更好的服务和价值,这也为公司在市场上赢得了较好的声誉,提升了公司的竞争优势。此外,公司已将成本控制引入产品设计、生产等全部环节,通过建立一整套质量和成本控制机制和流程,确保公司研发的产品在同行业中具有出色的成本优势,保持着同行业较高的利润水平。

本次登陆创业板,公司拟发行2800万股人民币普通股,募集资金拟投向电子支付密码系统升级改造项目、金融票据防克隆产品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和其他与主营业务相关的营运资金。募投项目的实施将使得公司产品线更加丰富,产品功能进一步完善,产品对客户需求的满足程度将有较大提升,公司的研发能力得以加强,随着公司的销售网络逐渐覆盖全国,未来几年,公司的销售收入、盈利能力将快速增长。

国内科技论文 篇4

1 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国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2 年“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排名位居第三的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2008 ~ 2012 年发表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领域的国内科技论文作为研究对象。

1. 2 数据来源

以“南京医科大学”为作者单位, 按通用的检索策略分别在《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数据库中检索2008~ 2012 年被收录的科技论文, 对检索到的论文逐一人工甄别、筛选, 确定属于该校公共卫生学院在这一学科领域发表的论文为326 篇, 其中以第一署名单位发表208 篇。按国家教育部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内确定的二级学科: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卫生毒理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卫生检验学[3]进行分类。论文的被引用次数以2013 年7 月31 日为统计时间节点。

2 结果分析

2.1数量分析

2.1.1发文数量

2008 ~ 2012 年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发表国内科技论文共326 篇, 其中以第一署名单位发表208 篇, 占63. 80% 。见表1。

2. 1. 2 发文数量的学科分布

2008 ~ 2012 年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以第一署名单位发表208 篇国内科技论文, 其中隶属于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二级学科的论文数最多, 达67 篇, 占32. 21% , 而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最少, 为9 篇, 占4. 32% 。可见, 5 年来该学院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的发文数量在各二级学科之间分布不均, 差异较大。见表2。

注:*该校此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

2. 2 质量分析

2. 2. 1 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数

2008 ~ 2012 年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以第一署名单位发表的208 篇国内科技论文中, 中文核心期刊论文为117 篇, 占56. 25% 。见表3。

2. 2. 2 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数的学科分布

在2008 ~ 2012 年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以第一署名单位发表的117 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中, 隶属于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二级学科的论文数最多, 达45 篇, 占38. 46% , 而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最少, 仅5篇, 占4. 27% 。见表4。

注: 以2008 和2011 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分别对2008 ~2010 年和2011 ~ 2012 年发表的论文进行确定。

2. 3 影响力分析

2. 3. 1 整体影响力分析

2008 ~ 2012 年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领域以第一署名单位发表的208 篇国内科技论文, 总被引用次数为406 次, 平均每篇被引用次数为1. 95 次, 5年间单篇被引用次数最高的论文为彭志行等人于2008 年发表在《数理统计与管理》上的《ARIMA乘积季节模型及其在传染病发病预测中的应用》, 截至本文统计时间节点该篇论文已被引用44 次。论文的总被引用频次基本符合文献引证规律。见表5。

2. 3. 2 影响力学科分布

2008 ~ 2012 年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以第一署名单位发表208 篇国内科技论文, 总被引用次数为406 次, 其中隶属于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二级学科的论文被引用次数最多, 达215 次, 占52. 96% ; 各二级学科国内科技论文篇均被引用次数仅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高于一级学科的篇均被引用次数, 为3. 21 次。可见, 5 年间各二级学科国内论文的影响力差异也较为明显。因为从论文发表到被引用有一定的规律, 需要时间说明, 所以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3 思考与建议

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08 ~ 2012 年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发表国内科技论文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校这一学科领域的发展现状, 论文数量与质量基本呈平稳发展趋势, 但在二级学科分布差异较大, 科技论文的影响力参差不齐, 有待进一步观察和分析。如何进一步推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持续健康发展, 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以供参考。

3. 1 统筹发展规划, 调整发展策略

学科建设与发展是科学技术活动的平台, 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和系统性的特点[4]。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与二级学科是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 制定学科发展规划, 促进学科持续健康发展, 既要考虑整体建设, 更要突出重点发展领域。首先应清楚自身发展现状, 充分认识自身优势与特色, 同时也应注重发现自身不足。在教育部关于该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结果的基础上再对二级学科进行分析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二级学科是一级学科的基本组成单元, 对二级学科进行分析评价, 有利于反映同一学科内部不同领域的研究实力与水平, 发现各领域的优势和不足, 以寻求稳步发展[5]。“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的发展离不开科学规划和统筹安排, 应在科学认识我国现阶段该学科的发展水平与趋势和自身目标定位的基础上, 集思广益, 科学安排, 制定与自身定位相适应的发展目标, 既要倡导积极进取、敢于争先的拼搏精神, 也要避免不切实际、盲目冒进的浮躁做法。同时, 将各二级学科的发展目标纳入一级学科总体发展规划, 积极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既可提升整体实力, 也能突出重点, 凝炼学科特色, 努力开创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相辅相成的发展局面。

3. 2 科学调配资源, 促进学科可持续发展

科技资源是学科发展与进步的关键因素, 科技资源的有限性与学科发展日益增长的科技资源需求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无疑是每个学科都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好钢用在刀刃上”, 在科技资源配置中, 应实行政策倾斜, 优先保障重点领域发展的物质需求。对重点领域实行弹性管理, 设立相关的制度保护重点领域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要健全管理机制, 加大管理力度, 设立重点学科重点领域建设的领导小组, 同时选拔和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科带头人负责学科内各二级学科领域的建设和发展; 二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通过争取政府专项经费和加大科研经费在事业费中的比例, 并多渠道筹集资金, 满足学科建设过程中的资金需求[6]。同时, 应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学科内部激励机制, 鼓励竞争, 统筹科技资源管理, 优化资源配置, 主动探寻和把握发展机遇, 形成相互支持、友好竞争、既锦上添花又雪中送炭的整体协调可持续发展机制。

3. 3 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 提升科研平台水平

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2008 ~ 2012 年在国内发表科技论文数量与质量都呈上升趋势, 与重点学科建设水平呈上升趋势是分不开的。重点学科尤其是国家重点学科是学科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和衡量指标, 对引领学科整体发展、促进科研平台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7]。南京医科大学在“江苏省应用毒理重点实验室” ( 1993 建立) 、“江苏省医药/农药/兽药安全性评价与研究中心” ( 1999 年建立) 和国家科技部与江苏省政府共建的“人类生殖调控与危害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 ( 2002 年建立) 的基础上, 于2005 年又被正式批准成立现代毒理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06 年, “卫生毒理学”和“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被批准为江苏省“十一五”重点学科; 2007 年,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 2009 年,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被列为江苏省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 并于2010 年入选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这些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学科的建设, 对该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凝炼学科特色, 形成核心竞争力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以卫生毒理学为例, 依托现代毒理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江苏省应用毒理学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的支撑作用, 已形成了以“生殖与内分泌毒理学”、“神经与药物毒理学”、“分子与遗传毒理学”和“发育毒理学”为研究方向的学科特色。近5 年来, 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作为主持单位先后承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 项、国家863 重大专项1 项、国家973 课题3 项、青年973 课题1 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 项、面上项目45项及青年项目26 项, 共获得纵向科研经费11000 余万元。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科研平台建设的水平及其对学科快速发展的支撑作用。“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坚定不移地“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 不断提升科研平台水平”应作为该学科今后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3. 4 重视创新人才培养, 加快人才梯队建设

人才是学科发展的关键因素, 高素质的学术队伍对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统计的该学科论文中, 有影响力、被引次数较多、质量较高的论文均出自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或创新团队。加快推进人才梯队建设, 第一, 要促使学术带头人脱颖而出。除积极选拔、培养之外, 更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机制和氛围, 使一大批学术带头人脱颖而出, 并让他们有可以创造出更多成果的发展空间; 第二, 重点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 形成人尽其才、沟通顺畅、合作有效的创新环境, 鼓励集体主义的合作精神, 协作积极、工作协同, 激发各成员的整体创新热情; 第三, 进一步整合全校科技队伍, 促进与其他高校不同学科和同一学科之间、与其他学院、实验室之间以及研究人员之间的合作交流[8]。

学科建设与发展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 不仅需要所在学科全体工作者的埋头苦干, 也离不开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协作和大力支持, 并在不断的实践中, 认识并遵循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 努力实现健康高效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2年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EB/OL].http://www.chinadegrees.cn/xwyyjsjyxx/xxsbdxz/mtjjp/index.shtml, 2013-01-29/2013-08-13.

[2]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8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报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0: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对一级学科简介和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征求意见的通知 (学位办[2012]54号) .2012.10.23

[4]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8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报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0:19.

[5]杨晓雯, 吴建国.2006年~2010年中国部分地区高校预防医学、卫生学二级学科科技论文统计分析[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11, 22 (6) :68-69.

[6]吴倩文, 卢建华, 吴建国.加强医学重点学科建设的意义和方法[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7, 12:811-813.

[7]邹小莉, 王耀刚.医改新政下医学学科发展问题研究——基于全国医学国家重点学科分布特征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0, 4:268-271.

国内外畜牧业科技发展概况(上) 篇5

在世界农业新技术革命到来之际,如何借助这场新技术革命推进我国农业科技总体水平的发展,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是关系到21世纪我国农业发展的大事.

作 者:刘庆权 张庆治 刘世新 作者单位:刘庆权,张庆治(辽宁省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辽阳,111000)

刘世新(辽宁省铁岭农业学校)

2007年十大国内科技新闻 篇6

对有价值的创新, 人们的看法总是一致的。

一、自主研制第三代战机歼-10列装部队

从上世纪就开始研制和试飞的歼-10战机, “千呼万唤始出来”, 今年1月5日, 歼-10战斗机正式亮相, 列装部队。它由中国一航自行研制, 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战斗机。

自主研发先进战斗机是维护制空权, 保证大国安全的必要举措。歼-10的成功, 使我国成为第四个能同时自主研发先进战斗机、发动机和导弹的国家。

上世纪80年代, 相关部门提出要造一架适用21世纪的先进战机, 但其所需的人力物力远远超出当时的国力所限。1982年, 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的邓小平听了汇报后, 提出投资5个亿, 要搞一个新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飞机。

1986年1月, 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下发文件, 批准歼-10立项研制, 代号为十号工程。当时, 国外先进的第三代战机开始装备并应用实战, 而我国航空工业基础差、人才断层明显, 军用战机落后国外先进水平不止一个20年, 就是在这样的起点上, 科研人员克服困难, 数十年如一日, 投入到适应跨世纪作战环境的新型战机的研制中, 把1986年的一张草图, 变成了印有八一军徽、叱咤纵横的现役机。有专业人士评价说, 歼-10和它附带的发动机、导弹武器系统, 令我们拥有了完全自主研制先进战机的能力, 它的技术水准大大缩短了我们和世界最先进水平的差距。

二、又有12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启动建设

“十一五”期间, 我国将投资60多亿元启动建设12项大科学装置, 包括散裂中子源、强磁场实验装置、大型天文望远镜、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航空遥感系统、结冰风洞、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设施、蛋白质科学研究设施、子午工程、地下资源与地震预测极低频电磁探测网、农业生物安全研究设施等。

当前全球竞争日趋激烈, 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成为世界各国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国策。我国确立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 而大科学装置在创新能力的提升中占据重要地位。

目前, 世界各国都认识到大科学装置在国家创新能力中的重要地位, 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在已经建设众多大科学装置的基础上, 纷纷制定雄心勃勃的大科学装置发展规划并加大对大科学装置的投入规模。

我国要在未来的科技竞争中取得优势, 必须建造大科学装置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提升我国基础科学和前沿高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 在部分科技前沿领域在国际上占据一席之地。

三、动车组飞驰大江南北引领铁路第六次大提速

4月18日零时起, 我国铁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 正式使用新的列车运行图。命名为“和谐号”的140对时速达200至250公里的国产化动车组驰骋大江南北。

按照中央“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要求, 通过3年多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我国铁路掌握了高速动车组总成、车体、转向架、牵引变流、牵引控制、牵引变压、牵引电机、列车网络控制和制动系统等9项关键技术以及受电弓、空调系统等10项主要配套技术。采用的交直交电传动技术、微机控制制动技术、铝合金和不锈钢轻量化车体技术、列车计算机网络控制技术以及无摇枕高速转向架等技术, 代表了当今世界高速动车组的一流水平。

铁路第六次大提速共涉及京哈、京沪、京广、陇海、沪昆、胶济、广深、京九、兰新等18条线路, 旅客列车最高运行时速达到120公里及以上的线路延展里程共计2.2万公里, 比第五次大提速增加6000公里。

其中, 旅客列车最高运行时速达到160公里及以上的线路延展里程共计1.4万公里;达到时速200公里及以上的线路延展里程共计6003公里;达到时速250公里的线路延展里程共计846公里。

四、10亿吨整装优质大油田冀东南堡油田被发现

石油短缺, 不仅让加油站里排起长队, 也使日常消费变得更贵。尽管从中东和非洲开采的石油源源不断地运入, 我们滚烫的经济引擎还是喊渴。如此背景下, 渤海湾滩海地区发现的10亿吨大油田———冀东南堡油田, 正好比天降甘霖。

这个大油田, 是继大庆油田以来油气勘探的最大发现, 也是中国近海地区发现的最大油田。它有“两大、三高、四好”。“两大”即储量规模大:三级油气地质储量当量达到10.2亿吨, 其中基本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05亿吨;油层厚度大:平均单井钻遇油层厚度80—100米。“三高”即单井产量高;储量丰度高;储量落实程度高。“四好”即油层物性好;油品质量好;试采效果好;勘探效益好:截至目前, 南堡油田共投入勘探投资57.2亿元, 发现成本为0.59美元/桶, 远低于国际大油公司1.2—1.5美元/桶的平均水平。中国石油方面透露, 将从2008年开始大规模开发南堡油田, 到2012年原油产量达到700万吨, 加上其陆上产量300万吨, 届时, 冀东将成为中国石油又一个新的千万吨油田。

温家宝总理提到, “石油工人和技术人员用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新的工艺和技术”找到了这个大油田, 具体说来, 就是“一项理论、四项技术”。一项理论即东部陆相盆地富油气凹陷精细勘探理论。四项技术即三维地震的精确描述技术;快速钻井与油层保护技术;定向井钻井技术;井筒储层及油气层评价技术。

五、巨型似鸟恐龙化石现身内蒙古二连盆地

6月13日, 中科院宣布在内蒙古二连盆地, 发现了一具奇特的恐龙化石。这件被命名为二连巨盗龙的化石标本已有8000万岁, 体长约8米, 站立高度超过5米, 体重约1400公斤, 体形可与著名的暴龙相比。经研究表明它是鸟类的近亲———窃蛋龙类, 这一类群的其它属种体形很小, 多数体重仅为几公斤, 甚至不足1公斤。但二连巨盗龙如此巨大, 具有的似鸟特征却比小型的窃蛋龙类多。

虽然没有直接的化石证据, 但科学家们推测二连巨盗龙体披羽毛, 没有长牙齿, 而是发育了一个巨大的喙, 喙是用来切割植物、猎食小型动物, 还是用来压碎蛋壳, 科学家们还无法确认。

科学家们推测, 二连巨盗龙采用一种加速生长的策略, 其生长速度甚至快于某些大型暴龙类。科学家们还运用CT扫描技术对二连巨盗龙的脊椎内部进行了观察, 发现这些脊椎内部具有海绵状结构, 与一些大型植食性蜥脚类恐龙相似。

二连巨盗龙的许多奇特形态特征未见于其它任何恐龙。比如, 它的脊椎体上有一些奇特的孔洞, 不知有什么用。它后肢比例也异乎寻常。一般而言, 当恐龙体形变大的时候, 它们的四肢会更加粗壮, 远端部分会更短, 但是二连巨盗龙和大小相似的其它恐龙相比, 后肢却显得纤细, 小腿修长, 指示它的奔跑能力强于其它恐龙。

六、黑龙江省首次发现两个人类新基因

9月, 黑龙江省血液中心首次发现的两个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 新等位基因, 被世界卫生组织HLA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为DRB1*1216和B*5621。自上世纪中期发现第一个HLA抗原至今, 全世界已检测出相关HLA等位基因2100个。本次发现为世界HLA系统数据库又增添了两名新成员, 同时意味着人类对自身基因的认识又前进了一步。

HLA系统是人类最复杂的遗传学系统之一。HLA等位基因是编码人类白细胞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基因, 它与骨髓及组织器官移植关系密切。实行器官和骨髓移植时, 需要供体和受体的6个最重要HLA等位基因完全吻合。新基因的发现, 能使器官及造血干细胞移植更加准确地进行配型, 也增加了人类寻找匹配基因的可能性。我国现无血缘关系供、受体移植逐渐增加, 发现HLA等位基因, 能提高造血干细胞移植配型的成功率和精确度。

七、科学家成功破译黄种人生命密码

10月11日, 第一张黄种人全基因组标准图由我国科学家绘制完成, 样本来自一个典型的中国人。炎黄子孙的基因特质首次在基因图谱中得到了完美呈现。中国人的黄皮肤, 诗人的解释是承继于母亲河, 科学家则给出了完全不同的精确答案。

这张黄种人基因组图谱由我国科学家采用新一代测序技术独立完成, 这是我国继承担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1%任务, 国际人类单体基因10%任务后, 在人体基因测序方面从1%到100%的一次成功跨越。

获得个人基因图谱, 有助于预防遗传疾病, 并研制新药物和新医疗方法, 最终实现人类个体化诊断和个性化治疗。目前全世界共发现2000个与疾病有关的人类基因, 其中1500个已在美国用于临床诊断。科学家认为, 由于黄种人突变位点与白种人不尽相同, 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诊断标准。因此, 这张全基因组图谱勾勒出了黄种人的独特处, 意义非凡。

八、十七大报告纵论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成国家发展战略核心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报告将“自主创新”放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8个着力点之首。报告指出, 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 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 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 使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九、中国人实现探月梦想“嫦娥”发回月球照片

10月24日18点05分, 我国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并进入预定地球轨道。11月26日, 国家航天局公布了第一张“嫦娥”拍摄的月球照片。

作为中国探月工程的第一步, 嫦娥一号从立项到发射仅用了3年多时间。我们没有重复别人的老路, 而是实现了跨越———嫦娥一号卫星将首次绘制月球三维全图, 探测的元素中有9种是国际上从未公布的。

1984年联合国通过的《月球协定》规定, 月球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如果我国的月球探测活动取得一些成果, 在国际上讨论《月球协定》的修订和分享月球权益时, 将有更大的发言权, 就能更有效地维护我国在月球的合法权益。

不仅如此, 探月工程中需要突破一系列关键新技术, 涉及到诸多新领域, 这些新突破又将推动一大批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的发展。

“嫦娥”的月球之行担负四大任务:绘制立体的月球地图;探测月球上元素的分布;评估月球上土壤的厚度和氦-3的资源量以及记录原始太阳风数据。在接下来的几年中, 它将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 向地球人汇报。

十、首架自主知识产权支线客机下线

我国首架自主知识产权的ARJ21喷气支线客机历时7年的研发已于12月21日下线, 这架能够满足中国高原、荒漠等特殊环境要求的支线客机经过试飞等程序后, 就可以投入商业运营。

ARJ21是一种中、短航程涡扇支线飞机。它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民用支线飞机, 具有两大优势:第一, 它按照中国的自然环境设计, 能满足国内绝大多数机场, 特别是以昆明机场为代表的西部航站的起降要求;

第二, 它比国外同类飞机更宽, 因而更舒适。

国内科技论文 篇7

一、我国首颗中继卫星成功发射

4月25日, 我国首颗数据中继卫星“天链一号01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中继卫星可为卫星、飞船等航天器提供数据中继和测控服务。它的发射成功, 填补了我国卫星领域的又一空白。

二、科技为抗震救灾提供强大支撑

5月12日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广大科技人员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系列前沿技术为抢险救灾提供了有力支持, 为抗震和重建工作提供了强大的科技保障。

三、科学家发现铁基高温超导材料

5月25日, 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陈仙辉教授的实验组宣布, 首次在相关结构的氟掺杂的钐氧铁砷化合物中发现了超导电性。之后其他几个中国研究小组陆续发现了更多铁基超导材料。

四、新《科技进步法》实施

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自2008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作为中国科技界基本法, 新的《科技进步法》被认为进一步奠定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法律基石。

五、科技元素让北京奥运异彩纷呈

8月, 科技特色鲜明的第29届夏季奥运会在北京成功举办。科技部会同北京市及相关部门, 以实践“科技奥运”理念、支撑“绿色奥运”建设为重点, 围绕场馆建设、大型活动、赛事组织等方面, 应用了大批先进技术, 使本届奥运会精彩纷呈。

六、研制成功百万亿次超级计算机

今年8月, 由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曙光信息产业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制造的百万亿次超级计算机“曙光5000”宣布研制成功。这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能制造和应用超百万亿次商用高性能计算机的国家。

七、我国科学家实现世界首个量子中继器

8月28日, 中国科技大学的潘建伟教授及其同事宣布:他们利用冷原子量子存储技术, 首次实现了具有存储和读出功能的纠缠交换, 建立了由300米光纤连接的两个冷原子系综之间的量子纠缠, 向未来广域量子通信网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八、神舟七号升空我航天员首次太空行走

北京时间9月25日21时10分04秒, 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并准确进入预定轨道。9月27日16时41分00秒, 我国航天员翟志刚打开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轨道舱舱门, 首度实施空间出舱活动。

九、绘制成首张大熊猫基因组序列图谱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10月11日宣布, 大熊猫“晶晶”基因组框架图绘制完成。该研究将从基因组学的层面上为大熊猫这种濒危物种的保护、疾病的监控及其人工繁殖提供了科学依据。

十、“翔凤”首飞成功国产飞机走向商用

国内科技论文 篇8

关键词:科技投入,规模,结构

0 引言

纵观国外发达地区的发展历程, 不难发现, 这些地区都重视对科技创新的投入。许多实证研究也表明, 合理的科技投入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所谓科技投入, 就是指从事科学技术活动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 并最终反映在经费投入的层面上, 其中以研发投入作为考察科技创新情况的核心指标[1,2]。

当前, 我国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期, 对科技事业的重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内许多发达省份, 纷纷出台符合本省实际的科技政策, 务求通过加大科技投入的规模和力度, 实现为经济提质提速的目标。鉴于此, 本文选取广东、江苏、山东、浙江这四个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为研究对象, 对其科技投入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找到其中的优势与不足, 并提出一些建议。

1 科技投入规模

科技投入规模的比较, 主要有R&D投入和政府财政投入两大方面。其中, R&D投入可以分为全社会R&D投入和企业R&D投入两个层面。

1.1 全社会研发投入

全社会研发投入规模的比较可从两方面进行:

一是R&D投入的总额, 二是R&D投入占GDP的比重, 即研发强度。研发强度是衡量地区科技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自2009年以来, 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四省R&D投入分别以年均实际增长率23%、22%、25%、21%的速度增长, 2012年, 四省R&D投入占全国R&D总量的比重分别为12%、13%、10%和7%。可见, 四省研发投入的增速都较快, 作为科技投入第一大省的江苏, 近年来以巨额的R&D投入来实现“科技强省”的战略目标, 尽管受到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的影响, 研发强度仍然在2012年达到2.38%, 近年一直高于其余三个发达省份 (见表1) 。

1.2 政府科技投入

财政科技投入规模的比较可从两方面进行, 一是财政科技投入的总额, 二是财政科技投入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 即财政科技投入强度, 反映出一省政府对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视程度。政府科技投入受到科技政策变化和地方财政预算的共同影响, 在一定时期内呈现波动态势。

自2009年以来, 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四省财政科技投入分别以年均实际增长率13%、30%、25%、18%的速度增长, 2012年, 四省财政科技投入占全国财政科技投入总量的比重分别为4%、5%、2%和3%。可见, 四省财政科技投入的规模差距不明显, 其中, 江苏的财政科技投入近年增幅显著, 逐步实现“财政优先保障科技投入”的规划目标, 财政科技投入强度也从2009年的2.9%提高至2012年的3.6%, 超过了广东 (见表1) 。

1.3 企业研发投入

当前,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其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得到强化。其中, 企业研发投入情况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对企业研发投入规模的比较可以从两方面进行, 一是R&D投入总量, 二是R&D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 即企业研发强度。

自2009年以来, 粤苏鲁浙四省的企业R&D投入分别以年均实际增长率25%、24%、26%、21%的速度增长, 2012年, 四省企业R&D投入占全国企业R&D总量的比重分别为15%、15%、13%和8%。可见, 四省企业R&D投入的增速都较快, 广东虽然在企业R&D投入总量上稍低于江苏, 但在企业R&D强度方面表现较好, 是四省中最早突破1%的 (见表2) 。这也是广东在近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中的企业创新能力排名保持全国第一的重要原因。

2 科技投入结构

对科技投入的结构考察, 一般是针对研发投入这一对象来展开。从不同的角度对R&D投入的分配结构进行划分, 主要有两种方式:按研究类型划分和按经费来源划分。

2.1 研究类型结构

按研究类型划分的结构, 实际上是经费在R&D活动中不同阶段的分配结构, 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共三个阶段。其中, 基础研究的总体水平能反映出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潜力。2009-2012年, 粤苏鲁浙四省的基础研究经费年均增速分别达35%、22%、28%、37%, 但占R&D总经费的比重仍然偏低, 为2.6%、2.6%、2.2%、2.4%, 占比在近年变化不大 (见表3) 。四省的试验发展经费保持较快增长, 占R&D总经费的比重均维持在90%以上。从R&D经费的研究类型结构来看, 四省均呈现出“重试验发展、轻基础研究”的特征。

2.2 经费来源结构

在R&D经费来源上, 政府和企业是最主要的资金渠道。根据两者资金比例的差异, 可以将R&D经费的来源结构分为政府导向型、政府企业双导型以及企业导向型。一个地区的R&D经费来源在不同时期可能有不同结构, 多数发达地区随着经济发展, 会经历“政府导向型-政企双导型-企业导向型”这样一个演化历程[3]。

2012年, 粤苏鲁浙四省R&D经费中来自企业资金的比例均高于85% (见表4) , 即国内主要发达省份在R&D经费来源方面属于企业导向型, 处于上述历程的第三阶段。这表明, 企业的研发主体地位已经在这些发达省份得到基本确立。其中, 江苏省内来自企业资金的R&D经费近三年的增幅较明显, 到2012年总量已高于其余三省。虽然目前四省的政府R&D投入比例均不超过10%, 但各省政府均一直重视对研发活动的投入。2012年, 四省的政府R&D投入较2009年分别增加了88%、53%、104%、66%, 其中广东、山东的增幅较大。

3 启示及建议

3.1 发达省份逐步进入工业化后阶段, 创新成为经济主旋律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科学应用与发展》的相关研究, 当一个地区处于前工业化时期R&D/GDP大致范围在0.7%-1.8%, 工业化时期R&D/GDP大致范围在1.5%-2.5%, 后工业化时期R&D/GDP大致范围在2.0%-3.0%[4]。我国发达省份大致处于工业化中期和后工业化初期, R&D/GDP均超过2%, 尤其是江苏, 在全国率先基本达到创新型地区投入水平, 在经济总量上发力追赶广东。随着创新型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 发达省份的R&D投入规模和强度都需要保持稳定快速增长, 确保从工业化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的顺利过渡。

3.2 增强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 提高原始创新能力

从近年情况来看, 我国发达省份R&D经费分配格局基本不变, 全社会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仍显不足。为此, 政府应该调整科技投入领域, 建立财政科技投入支持基础研究的长效机制, 重点投入科技基础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 并根据不用研发项目, 改变过去直接无偿拨款的方法, 采用如后补助、税收减免等新型资助模式, 充分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性作用, 增强原始创新能力。

3.3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 建立全社会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

目前, 企业是发达省份R&D经费最主要的资金渠道, R&D经费在企业层面的来源比例高于80%。但与此同时, 企业的研发强度偏低, 反映出创新仍未成为企业的普遍性共识, 这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创新产出成效。为此, 政府应该建立完善企业研发经费税前扣除政策, 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通过扶持风投、创投基金推动科技与金融的结合, 鼓励企业和社会其他主体在研发投入方面的积极性, 逐步建立起政府引导性投入稳步增长、企业主体性投入持续增长、社会多渠道投入大幅增长的科技投入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报告.2012[M].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 2013.

[2]盖红波.全球科技投入最新态势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11) :1-5.

[3]金永红, 吴江套.我国R&D投入问题研究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 2008 (3) :62-65.

国内科技论文 篇9

中国市场步入快速成长期

相关市场分析显示, 中国科技设备市场每年都约有20亿美元的进口量, 科技租赁市场在未来可发展到占10%~15%左右。国外的科技租赁业务有30%的渗透率, 而目前我国科技租赁的比例尚不足1%。

源于20世纪60年代欧美等市场经济发达地区的科技租赁, 是世界金融创新潮流的产物, 并逐步走向国际化, 以年平均30%的速度增长, 在国际资本市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据了解, 目前科技租赁的客户对象主要为通信、半导体等行业的企业, 其业务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占到整个通信测试仪表市场20%~30%左右的份额。像NOKIA、MOTOROLA、ERISSON等国际通信巨头每年都从仪器租赁市场上租赁大量仪器来满足测试需求, 这也同时成就了一些著名的专业化租赁服务公司, 如日本的世界500强企业ORIX。

作为国内科技租赁的先行者, 东方集成与ORIX公司于2006年开始合作, 率先面向国内电子制造、半导体和通信企业开展仪器租赁服务业务。通过十余年的市场培育, 中国科技租赁市场已经进入了快速增长期。江懿表示:“虽然科技租赁在整个中国通信测试市场占有率只有1%, 但是随着3G网络覆盖日益普及的利好因素以及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3~5年后这个比例将会快速提升到20%左右。据了解, 目前, 科技租赁业务对东方集成盈利的贡献度已达到50%。

技术服务日受青睐

相关投融资领域专家分析认为, 从微观上讲, 科技租赁具有表外融资、扩大投资、促进销售、节税、盘活存量、推动技术改造、缓解债务负担、增加资产流动性和强化资产管理等九项功能。在国内银根紧缩环境下, 科技租赁独特的作用对于中小企业更是独具吸引力。此外, 科技租赁还把融资和融物采购两个程序合二为一, 减少了许多中间环节, 尤其是可以规避许多直接购买方式所必须经历的, 诸如层层报批等繁琐漫长的流程, 提高了工作效率。

针对科技租赁市场的发展趋势, 也有相关专家指出:“科技租赁也并不是简单的将仪器租赁给客户, 需要了解客户的实际使用需求, 快速便捷经济地为客户提供最能满足其需求的仪器设备。同时也要为客户提供安装、保养、维修、计量等各种相关服务。特别是专门面向IT或通信产品制造的专业租赁公司, 需要凭借其对行业的深刻了解、雄厚的技术、人员及财务实力, 向中小企业提供高水准、高技术附加值的专业租赁服务。”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 租赁公司正在日益渗透到中小企业的研发和技术升级过程中。中小企业可以通过租赁公司提供的硬件、软件、技术服务和融资的整体方案一揽子解决企业遇到的问题。

国内科技论文 篇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当今时代快速走向“ 视觉化”,不断更新的视觉技术制造出层出不穷的新的视觉形式,对受众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走向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这样的时代文化特点决定了视觉的吸引力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传播效果。 对于传播科技成果的媒体而言,高品质的内容固然是最重要的,然而要想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科技期刊的视觉形象也是不容忽视的要素。 因为优雅、独特的期刊视觉形象能让受众回味无穷,印象深刻产生更强的价值认同和更大的心理满足,从更深的层面吸引受众,从而更好地实现其传播效果。

一本科技期刊视觉形象涵盖期刊材质、制作工艺、开本及厚度、期刊的文字大小及内容、封面封底、颜色、版式等各个环节的视觉要素。 办刊人需要精心选择并巧妙配置这些视觉要素,来增强其视觉说服力和吸引力。 其中,这些视觉要素中影响最大、最突出的莫过于封面,因为封面是科技期刊最外表的部分,是期刊的脸面,能够在第一时间传达期刊的性质、内容、服务方向、学术水平、审美趋向和在一瞬间吸引读者阅读。 美国单期发行服务机构通过报摊销售试验发现:驱动读者购买期刊的各主要因素中, 封面设计所起的作用占75%[1]。 杂志出版顾问Baird Davis说:“ 实际上,在好的封面和坏的封面之间有20%的销售落差。 ”[2]。 由此可见 ,封面的设计与运作对于期刊树立品牌形象、提升传播效果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当今全球范围内学术出版的竞争非常激烈,国内科技期刊要想赢得竞争优势,无疑也需要重视对封面的设计和经营。 匠心独具的封面设计能打破科技期刊严肃、单一的刊物形象,帮助科技期刊展现出最强的“ 视觉力”,以更广泛地吸引学术用户。 因此,国内办刊同仁需要积极思考与创新封面设计,以提升期刊的视觉传播效果。

二、科技期刊封面设计的原则

根据现代期刊编辑学理论,期刊封面的主要功能有认识功能和美学功能。 认识功能需要封面设计规范、清晰、辨识度高,能清楚提示期刊的性质、特色、内容及服务方向。 从认识功能这个维度可以延伸出科技期刊的3条封面设计原则:规范性、稳定性和专业性。 美学功能则需要使专业、严谨的科技期刊更具艺术美感,传达出活泼的人文气息,增加期刊的可读性和吸引力,从美学功能这个维度可以延伸出科技期刊的1条封面设计原则:艺术性。 具体论述如下:

(一)规范性

科技期刊的封面首先要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和谐地标出必要的项目和信息。《 科学技术期刊编排格式》 规定科技期刊封面应该标明刊名、卷期、出版年月、责任者、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期刊条码等项目。 因此,在进行封面设计时,这些项目和信息必须做到没有遗漏、简洁清晰。 同时,在期刊卷号、期号表达上尽量采用国际通行做法。 总体而言,规范化标示封面信息是科技期刊封面设计最基本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发挥封面的认识功能。

(二)稳定性

科技期刊具有无限期连续出版的特性。 如果刊物要保持区别于其他刊物的辨识度,并树立品牌形象,封面设计应该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也不是一成不变,而是进行有规律和细微地调整,使期刊封面能始终延续一种稳定的风格,最终在读者心中形成独树一帜的期刊整体形象。 因此,可以精心设计一种能产生深刻影响力的封面元素,让这种元素成为贯穿各期封面设计的一条线索,由此积淀成为期刊的标志[3]。 总之 ,期刊的封面设计要注意连续性和稳定性 ,即使有变化,也是有规律的、细微的变化,以此发挥封面的认知功能和形成刊物的品牌特色。

(三)专业性

每种科技期刊都会涉及一种或多种学科和专业,每种学科和专业都有专属的研究对象和特色。 这些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特色能很好地传达科技期刊的专业范围和专业内容,因此在进行封面设计时,可以注意从学科和专业领域的特色中寻找设计灵感,寻找独特封面设计的切入点,通过色彩、布局、 构图等封面设计勾勒出刊物的专业特色,突出刊物应有的个性, 使科技期刊的封面成为其学科和专业服务方向的指示器。

(四)艺术性

优秀的科技期刊总是能同时驾驭好科学性与艺术性这两个维度,而不仅仅是一种严肃、庄重的学术传播载体。 科技期刊通过封面上的图形、色彩等刺激读者的感官,进而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使读者产生进一步阅读的欲望, 这就是封面设计艺术的魅力所在。 对于科技期刊而言,封面设计更宜“ 以少胜多”,以简洁、精练的线条,通过抽象象征的艺术手法表现期刊的专业范围或者内容特色,具体而言就是采用明快简洁的几何构图、象征性图案或者刊徽之类来展示刊物的内容,同时要注意线条、色彩、图片的完美结合,形成简约大方、优美精致的艺术风格,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当下国内科技类期刊封面设计的现状

笔者对国内科技期刊封面设计的规范性、稳定性、专业性和艺术性这4个方面作了抽样调查。 笔者登录知网,进入出版物检索页面, 随机查阅近3年来50种基础科学类刊物的封面和50种工程科技A类刊物的封面。 调查发现,这100种科技期刊在封面设计的规范性、 稳定性方面都做得比较好。 规范化是科技期刊质量评定的一个重要方面,封面设计的规范化则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这100种科技期刊都在封面完整、规范地标注了必要的信息项目。 同时,为了形成刊物的品牌特色和提高辨识度,这100种科技期刊在封面要素布局、色调和刊名字体字号方面也非常注意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其中约80% 的科技期刊除了变更出版年月、卷、期号等信息之外,近3年基本使用同一种封面设计,稳定性比较强。 另有科技期刊封面设计虽有变化,但注意平稳过渡。 如 《 地球学报》 的封面每年都会呈现细微 、有规律的变化 ,但整体格局始终如一。

但是,这100种科技期刊在专业性和艺术性方面则明显不足。其中只有50% 左右的科技期刊能通过封面设计传达其专业特点和办刊特色。 而富有艺术美感、能产生视觉冲击的科技期 刊封面设 计则更少 , 在这100种科技期 刊中约占10% 。 上述调查结果说明,国内科技期刊封面的专业性和艺术性还不够,在办刊实践中尚需重点从这两个方面去改善。

四、科技类期刊封面设计的可行性路径

( 一 ) 以封面故事来凸显期刊的专业性

封面故事中刊载的图片内容往往与刊物本身密切相关, 因而采用封面故事突显科技期刊的专业特色、宣传相关的科研成果和科研人员是一个有效的办法。 《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是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共同主办的学术刊物, 始终以推动生命科学发展为宗旨,现已发展成为被SCI、CA、 俄罗斯文摘等国际权威检索系统收录的优秀科技期刊。 登录《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的网站,可以看到该刊物采用封面故事的形式来加强对该领域创新型科研成果的宣传,刊物在每期封面选登当期发表的优秀论文中的制作精良的图片,图片一经选用,该论文即被作为刊物的封面论文, 以封面故事的形式简介论文的研究内容, 并附上作者、文题和文章所在页码。 《 地球学报》 是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的惟一科技期刊,该刊物每期都选用“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度十大科技进展”成果或中国地质科学院科研团队的重要创新成果作为封面照片,同时在封面刊载与之对应的封面故事[4]。 这样可以有效展示《 地球学报》 的办刊特色和水平、宣传中国地质科学院的创新性科研成果。

(二)以封面固定图案设计来凸显期刊的专业特色

封面中最有视觉冲击力的当属图片, 因此在封面设计时,采用最能反映科技期刊专业特色的图片,形成固定的图案设计,能充分标示刊物的专业特色。 《 机电工程》 是以机械为主,自动化、计算机技术、电工技术为辅的跨学科类科技期刊。 该刊物的封面将一幅齿轮的图片和一段波形图进行组合,来代表传统的机械行业和计算机、自动化控制技术应用于传统机械行业的现代机械制造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期刊内涵[3]。 同时 ,在设计时采用写意的图片 ,图案线条简洁明晰,跨学科的科技期刊内容特色清晰明了,从而简洁又形象地传递了刊物的专业范围,并将这种图案固定贯穿在《 机电工程》 的各期封面中,突出了期刊封面的认识功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

(三)以背景色彩及整体布局设计来增强视觉美感

科技期刊在背景色彩及整体布局上讲究均衡或对称、分散与呼应、尺度与比例等,符合视觉审美原则,能够增强封面的美感。 例如,《 机电工程》 封面采用雅致的横向条纹图案,背景色采用单一色彩,比较符合学术研究严谨的氛围,但单一色本身又采用渐变式蓝色,使严肃、庄重的封面风格中又透出活泼清新的气息,同时刊名的色彩在背景色的映衬之下又具有较强的辨识度[4]。 对读者调查表明 ,这样的封面美观大方、艺术性较强,增强了视觉传播效果。

(四)以个性化表达方式来衬托独特的艺术品格

科技期刊通常在封面设计上强调庄重、 严谨的风格,因此容易形成固有的思维定式,封面往往严肃有余,生动、活泼不足, 更难以谈得上艺术创作设计的灵动与创新。 《 建筑节能》2010年4月与国际知名 建材企业奥 地利堡密特( Baumie) 公司进行一次广告设计合作。 在封面设计中采用艺术化的绿色树叶这个元素,将人的眼睛作为“ 绿叶”布图的基本构思,表达了刊物和广告产品共同的追求———绿色环保。 设计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图面由双人组成,借此呈现出人、家、自然这3个元素和谐共生的主题。 这种个性化表达方式冲破了科技期刊封面设计的拘谨和呆板,使《 建筑节能》 封面呈现独特的艺术风格,为进一步提升期刊品牌发挥了重要作用。

日本分子生物学会 ( The Molecular Biology Society o Japan) 发行的《 Genes to Cells》 的封面图片将细胞中的种种过程与极具日本传统风格的艺术完美结合, 形成了闻名于世的独特风格。 每一期都是浮世绘风格流溢的素雅画作,各色封面中暗藏种种玄机, 擅长将日本特色的物件和场景与细胞生物学模型融合得不漏痕迹。 如2014年的第1期封面,祝福新的一年繁荣兴旺。 两匹骏马牵着象征F- 肌动蛋白的红白旋索在奔跑。 地面的透明流浆让我们想起了原生动物的伪足———它们利用G- 肌动蛋白聚合产生的能量而不断生长[5]。

五、结语

上一篇:存在主要的问题下一篇:呼吸方法对产程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