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国内背景研究论文

2024-09-25

改革开放国内背景研究论文(精选9篇)

改革开放国内背景研究论文 篇1

自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创建学院以来, 面对面的学习方式被一直保留下来。然而, 这种学习方式在今天遇到了巨大的挑战。二十一世纪的高度网络化和各种技术汇聚在一起, 使人们接受教育的途径和范围极大地拓宽, 学习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向我们开放, 它给传统教育的变革带来了机遇, 也给现代教育的未来带来了新的希望。[1]

移动互联网 (Mobile Internet) 是通过把移动通信网络与互联网络结合, 使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移动终端可以访问互联网, 人们能够随时随地从互联网获取信息和服务。[2]移动互联网技术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 人们已经越来越习惯于通过网络来了解未知的知识。现在, 人们已经不仅满足于这种基于知识点的学习, 网上公开课的出现使人们可以系统学习某个课程的知识, 这种网上课程既是免费的, 又是世界知名大学的优质教学资源, 这种近年出现的在线学习方式形成了对传统大学教学方式的挑战。另外, 人们还希望这种通过网络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够不受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而随时随地进行, 因此, 利用移动互联网来传播知识的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欢迎。

一、在线开放课程——幕课和SPOC

1. 幕课“海啸”

2011年底, 斯坦福大学的两位教授Andrew和Daphne发现两人放在网上的开放的课程上线不久竟然获得了来自世界各地十余万人的报名参与时都被震惊了。因为对于平均每年面授400人的Andrew教授来说, 要想在斯坦福的课程拥有这么多的学生, 意味着他要连上250年的课。于是, 两位教授出走斯坦福, 成立了Coursera (https://www.coursera.org/) , 致力于创办一个可以让更多的人受益的免费的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平台。Coursera成立之初便与斯坦福大学、密歇根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立合作, 很快便获得了来自全球各地的68万名学生注册了43门课程, 上线4个月后, 学生人数突破100万。至于当下, 他们已经获得了数千万美金的投资, 百余所世界级名校的课程合作, 来自全世界六百多万的注册用户, 而且这个数字正以每秒2到3个的增速变化着。

2012年5月, 美国麻省理工和哈佛大学联手发布了一个名为ed X (https://www.edx.org/) 的网络在线教学计划。同coursera一样, ed X同样免费向大众提供开放式在线课程。截止2013年10月, ed X已经与29所教育机构达成合作, 其中包括4所中国院校, 分别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

在美国Udacity、Coursera和ed X三大MOOC平台运行不久, 英国也迅速推出了自己的幕课平台——Future Learn“未来学习” (https://www.futurelearn.com/) 。Future Learn创建于2012年底, 由英国开放大学的下属公司运营和管理, 2013年9月18日正式启动, 首批联络了12所英国一流大学以及英国国家图书馆、博物馆、文化协会等, 向全世界提供公开、免费的在线课程。第一批课程共12门。截止到2014年2月, Future Learn提供的课程已达到35门, 注册学习的用户覆盖全世界160多个国家。英国在教育的国际化、信息化和产业化都领世界潮流之先, 英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声望更是享誉全球。Future Learn的创建又使英国在高等教育网络化和国际化方面与美国一道步入了世界第一阵营。

2013年4月, 澳大利亚公开大学 (Open Universities Australia) 主持创立了免费的MOOC平台open2study。主要通过与澳洲的大学机构合作 (也有非澳洲学校, 如华南理工大学) 上线开放式课程。目前涵盖了包括艺术, 人文, 社科, 科技, 培训, 金融, 商业, 管理, 市场, 营销等多个学科方面的课程。同coursera、futurelearn等其他MOOC平台一样, open2study同样也为提供了一个讨论交流的社区, 被称之为教室 (classroom) 。你可以在一门课程还没有开课的时候加入这门课程相应的教室, 完善自己的资料, 同全世界其他地方同样参与了这门课程的同学分享、交流, 还可能一起去参与一些线下的见面会。

2012年至今, 中国高校建设了大量的优质课程资源,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课程的使用情况与课程的建设规模并不相称, 如何使优质课程资源得到更为广泛的使用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真正起到开放的作用值得进一步探索。

中国国家开放大学袁松鹤博士撰写的《中国大学MOOC实践现状及共有问题——来自中国大学MOOC实践报告》 (2014) 中提到中国大学自2013年初开始加入到MOOC建设实践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4所大学加盟ed X。 (ed X, 2014) 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国立台湾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6所大学加盟Coursera。 (Coursera, 2014) 其中北京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同时加盟了ed X和Coursera。2014年6月, 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与Future Learn在伦敦就MOOC建设签署合作备忘录, 将在该平台开设优质课程。 (董川峰等, 2014) 加盟合作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引进国外的幕课, 二是推出中国本土的幕课。在课程引进方面, 清华大学“学堂在线”与ed X签署合作协议, 获得ed X课程在大陆地区的唯一授权, 目前“学堂在线”共有120多门由ed X联盟高校提供的幕课。在课程开设方面, 目前8所加盟高校一共在国外幕课平台上开设有50多门课程, 涉及计算机、社会、历史、医学、文学、民俗、艺术、经济、法学、建筑、电子电路、传播、地理、数理化和烹饪等多个专业门类。从学科大类来看, 文科和理科课程居多, 工科课程较少。

2. SPOC的兴起

2012年,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科学教授阿曼多·福克斯 (Armando Fox) 和戴维·帕特森 (David Patterson) , 推出了世界第一门软件工程幕课 (Coursera的第二门幕课,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第一门幕课) , 首次提出小规模私有在线课程 (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 SPOC) 概念。该概念目前被广泛地应用于幕课与校园教学的结合, 并在世界各地的混合式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阿曼多·福克斯 (Armando Fox) 教授指出:我们提出SPOC是为了将幕课的潜能更好地发挥出来, 让幕课资源可以应用于单一学校甚至是班级这样的小规模用户群。简单来说, 它是将幕课资源用于小规模、特定人群的教学解决方案, 其基本形式是, 在传统校园课堂采用幕课的讲座视频或在线评价等功能辅助课堂教学。SPOC的目标是实现幕课与校园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例如, 加州圣何塞州立大学使用麻省理工学院授权的阿纳特·阿加瓦尔教授 (Anant Agarwal) 的电路原理课程进行教学。在这个SPOC中, 教师利用幕课获得高质量的教学内容并通过自动评分系统给予学生快速的反馈, 学生在课堂上与本地教师和助教一起进行实验和设计等活动。这最大限度地节省了授课教师的时间, 而时间正是教学中最稀缺的资源。圣何塞州立大学的学生在这个SPOC中, 相比于曾经一直使用的教学材料, 第一次考试成绩高出了5%, 第二次考试成绩高出10分。更引人注目的是, 该课程的通过率 (取得“C”或更高) 从之前的59%提高到91%。可见, 通过SPOC, 校园教育质量确实提升了, 教育成本也降低了。[3]

与此同时, 国内高校同样也开始了对SPOC的探索和实践。“云计算与软件工程”课程是清华大学首批SPOC混合教学模式的试点课程之一, 也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实验班的核心课程, 面向30名顶尖学生开设。清华大学专门为这门课程安排了翻转课堂教室在每节SPOC前, 学生首先需要通过“学堂在线”平台观看英文原版课程的视频。课堂中, 第一学时 (每次课3学时) 授课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第二和第三学时学生采取结对编程的形式来完成作业。课堂讨论的形式并不固定, 包括幻灯片展示、关键概念阐释、问答形式以及代码分析等。课程作业与分成概念自测题和编程作业两部分。自测题和编程作业全部通过“学堂在线”网上提交, 系统自动实时批改并反馈。编程作业在截止日期前可以反复提交, 自测题则只能提交一次。在课程项目中, 要求学生组成4-6人的团队 (这一规模符合敏捷开发团队的大小) , 使用敏捷开发流程, 为一个真实的客户开发一套应用程序。在开发过程中, 要求团队进行5次迭代, 逐步完善所开发的功能。每隔一周学生会有一次展示其项目最新进展的机会, 要求每次展示由不同学生进行。听众 (包括用户) 可以给学生团队反馈, 对于提出有益反馈的学生给予加分奖励。经过SPOC教学后, 近70%的学生对于其团队工作持积极的态度。在当期选课学生中, 有一个团队在课程结束之后仍然继续为客户完善项目软件, 另一个团队则已经计划以课程项目为基础开展相应的创业。可见, SPOC教学模式改善了软件工程教学效果。另外, SPOC教学模式还有助于增加学生课程投入时间。调研发现, 在“云计算与软件工程”SPOC中, 学生平均每周花费时间 (包含观看视频、讨论、做项目等) 为9-10小时, 高于他们在其他课程上所花费的时间。[4]

综上所述, 通过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深入讨论, 翻转学生的学习习惯, 增加讨论、实践的环节, 进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表达观点等综合能力, 激发学术兴趣, 增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此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 SPOC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更大的优势。

3. 针对幕课的教学研究

从2012年开始, 国内关于幕课的研究中出现了对教与学的关注, 特别在2013年, 围绕教与学的研究成为幕课相关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樊文强 (2012) 从学习支持的角度剖析了幕课的优势与不足, 并提出幕课中学习支持的关键点在于保持学习自组织与他组织之间的平衡。李明华 (2013) 比较了三种幕课教学模式的特点 (完全网络授课模式, 网络课程+学生自助式面对面互动模式, 网络课程+本地大学教授面对面深度参与教学模式) , 并认为未来还将出现更多的基于幕课的教学模式。刘禹、陈玲 (2013) 认为, 幕课当中发生的学习属于基于网络的大规模协作学习, 进而分析了其优势。王萍 (2013) 比较了基于幕课的不同教学模式, 并从学习支持、学习分析、学习生态等角度关注了幕课中的学习。张振虹等 (2013) 认为幕课的兴起体现了从课堂到学堂、从教到学的教育理念的转变, 并指出未来幕课将在学习交互、学习评价、支持特殊学习环节三个方面有新的发展。邓宏钟等 (2013) 探讨了幕课的课程体系和课程知识体系网络的构建。潘雪峰等 (2013) 从学习者体验的角度研究了包括幕课在内的在线教育产品的设计。对幕课教与学的层面的关注从总体上来看数量还远远不够, 已有研究的深度也还有待挖掘。

目前, 国外对幕课中的教与学相关课题研究较多, 尤其关于幕课中学习者和教师的体验以及学习评价等方面。相对国内关于幕课中的教与学的研究, 国外这部分研究选题更细、更集中。如:Sui Fai John Mak等 (2010) 关注了幕课中的社会性交互工具 (博客和论坛) ;Kop等 (2012) 认为应当把注意力从资源转向“人”本身, 认为应当多关注幕课中的学习者, 要鼓励在学习者与后续学习者之间、学习者和学习促进者之间建立联系, 从而开展有意义的学习;Stephen P.Balfour (2013) 研究了在幕课当中使用基于机器的自动作文评分和基于真人的标准同行评议会有何差异;Duke大学 (Yvonne Belanger和Jessica Thornton, 2013) 研究了该大学基于Coursera开设的幕课“Bioelec tricity”, 关注了学生的行为和成果、学生注册课程的动机、期望和体验、学生完成课程的促进因素和障碍, 以及教师的体验, 认为阻碍学生完成幕课的障碍有缺乏时间、缺乏课程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技能、不能完成从概念到实践的跳转;Cathy Sandeen (2013) 研究了幕课中的学习评价, 认为幕课中的学习评价需要面对各种挑战, 评价的过程和结果的获得都是个难题, 各种评价方式都值得尝试 (国内MOOC研究现状的文献分析, 郝丹, 2013) 。

二、从翻转课堂到翻转学习

和幕课一样, 翻转课堂同样起源于美国。翻转课堂是从英语“Flipped Class Model”翻译过来的术语, 一般被称作“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课, 布置家庭作业, 让学生课下练习。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 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 学生在课下完成知识的学习, 而课堂变成了老师与学生或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这种互动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等, 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的起源也颇具戏剧性。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林地公园高中的两名化学老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为帮助缺课的学生, 将化学课程录制成教学视频, 让学生回家观看, 在课堂上完成作业, 并对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学生进行解答, 意想不到的“学生回家自学, 课堂上解决问题”的方式对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由此, 两位化学老师开始思考如何在班级里面开展这种翻转式教学。[5]

2011年, 萨尔曼·罕和他创立的“可汗学院”将翻转课堂推向了世界, 一时间诸多学校纷纷投入到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及方法的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较, 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管理者变为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研究者;教学形式由“课堂讲解—课后作业”变为“课前学习—课堂研究”;课堂内容由知识讲解传授变为问题讨论研究;技术应用由内容展示变为自主学习、交流反思、协作讨论的工具;评价方式由传统的纸质测试变为多角度、多方式的多元评价。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 与其他国家相比较, 美国的大学教育在诸多方面展现了其先进之处。“自由的教育 (Liberal Education) ”是美国高等教育的理念之一, 美国高等教育协会给出的界定是“一种能够增强并培养个体应对复杂性、多样性和变革的能力。它既强调更宽广范围的渊博知识, 例如包括科学、文化、社会在内的知识, 又强调在某一特殊领域内取得的专业成就。许多高校教师发现, 翻转课堂的这些特点正服务于“自由的教育”理念下的具有表达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的自由人的培养。因此, 很多教师开始尝试将翻转课堂移入大学教育, 将适合于翻转的知识点采取学生课前自学, 课上讨论交流的教学方式, 不适合翻转的知识点采取学生课上学习为主的案例教学等方式, 从而不仅实现了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 同时也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问题分析能力的培养。

三、移动学习

在人类社会中, 学习手段是文明延续和发展的其桥梁和纽带, 也是个体生存的必要条件。怎样利用现代信息工具促进学生快速、有效、个性化、愉悦地学习是当今高等教育教学研究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移动学习 (Mobile Learning) 是从2000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UC Berkely) 的人机交互研究室启动“Mobile Education”项目以来兴起, 是一种在移动设备帮助下的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6]

移动学习是利用移动互联技术, 将诸如个性化、多媒体、情境智能、触觉交互、移动设备等新技术融入到教育与培训领域, 它又区别于一般给予优先网络与固定桌面计算机的网络学习和数字化学习。移动学习所使用的移动终端设备必须能够有效地呈现学习内容并且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对网络教学资源的利用, 电脑等电子设备是必须的硬件设施。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 各种信息技术产品的研发与市场营销速度快得让人目不暇接。就移动终端设备而言, 现在人们拥有的手机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通讯设备, 而更应该算得上一个小型电脑, 而且任何一件物品都有可能成为智能移动终端, 以至于很多新出现的设备人们在其研发推出时还不知该怎么具体称呼它, 如Google眼镜等可穿戴的移动终端。在以前的依赖于台式电脑的“固定化网络”时代, 学生不可能将台式电脑带入所有课堂, 涉及计算机与网络的课程也只能在特定的配置有可以上网台式电脑的多媒体教室进行。而在当今的移动互联网时代, 学生可以方便将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便携移动终端设备带进课堂, 相对于课堂上老师进行的填鸭式教学, 学生只需要简单的滑动手指即可以搞懂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四、结语

技术革新和科技进步在改变人类教育的方式方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 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教育的初衷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无论是幕课、翻转课堂、移动学习, 技术的确很重要, 但技术只是手段而非本质。技术的现代化不等同于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的本质是“人”, 蔡元培先生曾说:“教育是帮助受教育的人, 给他 (她) 能发展自己的能力, 完善他的人格。”人类具有无限的创造力, 教育的终极目标正是将这种潜能发掘出来, 促进个人的成长, 造福于整个人类社会。

传统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正处于千载难逢的变革之中, 本文对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所做的研究只是浅尝辄止, 还有很多内容未能涉及, 如教育大数据、教育云、创客教育等, 这些内容将在下一步的研究中继续探讨。

参考文献

[1]Curtis J.Bonk.世界是开放的——网络技术如何变革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李大力, 杨成丽.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高校教学方式变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 2014, 11.

[3]张麒.哈佛慕课深度谈[J].开放教育研究, 2014.

[4]孙茂.松雏凤清声桐花路——清华大学的MOOC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5.

[5]王竹立.碎片与重构——互联网思维重塑大教育[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5.

[6]薛恒威, 薛恒威.基于4G移动学习的研究及系统设计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J].2015, 03.

改革开放国内背景研究论文 篇2

2.1国外的发展现状 2.2国内发展现状 2.3发展趋势 3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智能家居控制系统概述

蒸汽机的发明掀起了人类历史迈向工业的新篇章,而网络的出现无疑将信息化深深的烙印在了人类文明的璀璨长卷上。电子信息技术,控制技术的日益提升,社会信息化的逐步加快,促使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以及通讯的关系日渐紧密,信息化社会在改变人们生活习惯和工作方式的同时,也对我们的传统住宅提出了挑战。环视周遭,我们很容易的发现,人们对家居的要求早已不再只是简单的物质空间,更为关注的是一个高度安全、舒适以及美观方便的居住环境,先进的通信设施,完备高效的信息终端,自动、智能的家电,网络化的资源管理及购物方式等等。现今社会人们日益膨胀的需求使得家居智能化已然成为一种趋势。

1.1智能家居的简介

家居智能化系统的概念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随后,传播到欧洲、日本等国并且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我国,智能家居这一概念推广较晚,约在90年代末家居智能化系统才得以进入国内,但发展速度惊人,至今已存在相当数量的智能化小区及住宅。

所谓智能家居是现代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及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能够自动控制和管理家电设备,对家庭环境的安全进行监控报警,并且能够为住户提供安全舒适、高效便利的学习生活及工作环境。家居智能化系统将家庭中各种与信息相关的通信设备、家用电器以及家庭保安装置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连接起来,并进行集中或异地的监控、管理,保持家庭住宅环境的舒适、协调。与普通的家居相比,智能家居不仅具备传统的居住功能,提供舒适温馨,高效安全的高品位生活环境,还将一个被动静止的居住环境提升为一个有一定智慧协助能力的体贴的生活帮手,进一步优化住户的生活质量。

许多国家先后提出了不同的智能家居方案,例如,早期新加坡模式的智能化家居系统包括:安防报警、可使对讲、三表抄送、监控、家居控制、智能布线箱、宽带网络接入等。而现今的智能化家居系统拥有更加优越切复杂的配置。例如,0

网上购物、远程报警、紧急求助等新功能就是根据现在社会的发展,人们日益暴涨的需求而开发设计的。

2国内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智能家居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是家庭电子化(Home Electronics)阶段,这个时期主要是面向单个的电器,家庭电器之间并没有形成网络,亦没有大的联系。

其次是住宅自动化(Home Automation)阶段,这个时期是面向功能的阶段,一部分的家庭电器之间形成了简单的网络,主要是为了实现某个特定单一的功能,例如单一的自动抄表功能。

最后是家居智能化(欧洲称为Smart Home,美国称为 Wise House)阶段,这个时期是面向系统设计的阶段,系统通过家庭分布总线把住宅内各种与信息相关的通信设备、家用电器、报警装置并到网络节点中进行集中的监控、管理,保持家电与环境的协调,提供生活、工作、学习以及娱乐的各种优质服务,营造一种温馨舒适的家庭氛围。

智能家居控制系统提供高效、舒适的家居环境,确保住户的生命财产安全;集中或远程调节家居环境的温度、湿度以及风的速度等,同时检查空气成分,提高空气质量;调节音响,电视等娱乐设施,愉悦心情;合理利用太阳能活周遭环境的变化,尽可能的节约能耗,达到合理利用资源;提供现代化的通信、信息服务。2.1国外的发展现状

1984年,世界上第一幢智能建筑在美国康涅迪格州落成,这栋意义非凡的建筑只是对一座旧式大楼的一定程度的改造而完成的。它只是采用计算机系统对大楼的空调、电梯、照明等设备进行监控,并提供语音通信、电子邮件、情报资料等方面的信息服务。2000年,新加坡有近30个社区的约5000户家庭采用了这种家庭智能化系统,而美国的安装住户高达4万户。2003年,网络化家居的建设带来了高达4500亿美元的市场价值,这其中有3700亿美元是智能家电硬件产品的价值,剩余的部分则是软件和技术支持服务的费用。现在,国外的智能家居系统技术己日趋成熟,预计今年,50%以上的新房将具有一定的“智能型家居”功能。于此同时,由于技术的日益标准化,这些新型智能家居系统将比比尔.盖茨耗资6000万美元的高端别墅便宜得多。

在智能家居系统研发方面,美国及一些欧洲国家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近年来,以美国微软公司及摩托罗拉公司等为首的一批国外知名企业,先后挤身于智能家居的研发中。例如:微软公司开发的“梦幻之家”、摩托罗拉公司开发的“居所之门”、IBM公司开发的“家庭主任”等均已日趋成稳得技术强占家居市场。此外,日韩新等国的龙头企业纷纷致力于家居智能化的开发,对家居市场更是跃跃欲试。

目前市场上出现得智能家居控制系统主要有:

(1)X-10系统(美国),该系统是利用电力线作为网络平台,采用集中控制方式实现。这套系统的功能较为强大,与其它家居控制系统如ABB、C_BUS等比起来更容易接收,使用也相对简单。因为实现同样的功能,X-10家居控制系统是利用220v电力线将发射器发出的X-10信号传送给接收器从而实现智能化的控制,因此采用这套系统不需要额外的布线,这也是这套系统的最大的一个优势,因为其它系统基本上都需要布低压线,在墙上或地面开槽、钻孔,施工难度大、费用高、工期长。但由于缺乏在国内市场推广的条件且价格昂贵,该系统在国内应用极少。

(2)EIB系统(德国),该系统采用预埋总线及中央控制方式实现控制功能。但由于其工程要求复杂严苛,并且价格较高,因此一直无法打开国内市场。

(3)8X系统(新加坡),该系统采用预处理总线跟集中控制方式来实现功能。它的优点在于利用的产品对系统进行扩展,系统较为成熟,比较适合中国国情。但是由于系统架构、灵活性及产品价格等方面还难以达到要求,所以目前在国内还较少应用。2.2国内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的智能小区日益兴起。众所周知,我国的智能化住宅建设最早起于上海、广州和深圳等沿海城市,并逐渐向内陆发展。在97香港回归之际,在建设部“97跨世纪住宅小区案竞赛活动”中,上海中皇广场被建设部科技委员会列为全国首家“智能住宅示范工程”,揭开了全国智能小区发展的序幕。1999年,建设部勘察设计司、建设部住宅产业化办公室联合组织实施全国住宅小区智能化技术示范工程,标志着我国住宅小区智能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随着信息化走进了千家万户,由国家经贸委牵头成立了家庭信息网络技术委员会,而信息网络技术体系研究及产品开发已经被列为了国家技术创新的重点专项计划。据建设部要求,截止今年,我国将有70%以上的家庭拥有Internet入网设备,大中城市中50%的住宅要实现智能化。

我国的智能家居相对于国外起步较晚,尚未形成一定的国家标准。目前,主要采用国外的一些技术产品,但也有一些企业推出了自己的产品,主要有:

(1)e家庭(海尔),该系列产品以海尔电脑作为控制中心,各种网络家电作为终端设备,海尔移动电话作为移动数字控制中心。海尔在技术上同微软合作,利用微软的Windows Me技术和海尔的网络家电,使“e家庭”已具雏形,已推出了网络洗衣机、网络冰箱、网络空调、网络微波炉等一系列网络家电。

(2)e-home数字家园(清华同方),该智能家居控制系统是专门针对中国家庭设计的,遵循国际技术标准,采用嵌入式软、硬件技术,提供网络、网络节点及末端设备。产品以功能模块开发为主,基于国外成熟的智能家居标准之上。其智能家居控制系统主要有以下三个部分:

A系列:遵循EIB协议的家庭控制产品,适用于中高档住宅区。B系列:遵循X-10协议的家庭控制产品,适用于中档住宅区。易家三代:配电箱集中安装式家庭控制产品。

国内各大软、硬件机构正在积极的研制、开发更为符合市场的智能化家居设备,以解决当前智能化产品实用性差、使用复杂及产品价格昂贵等缺点,而技术创新性也逐步向国际先进水平靠拢,这样的未来值得期待。2.3发展趋势

经过去年的哥本哈根会议,我国更加明确了节能减排,绿色建筑的目标,这就使住宅智能化凸显出了其合理规划,最大限度的节约能源的优势。如果我国大力推广绿色建筑,仅在铺设智能化系统上所需的新设备的生产上就有2000亿到3000亿人民币的新市场。而中国“智能家居网络”必在“智能化住宅”的框架下形成一个新型IT产业,而这一切必将对未来几十年我国房地产的健康有效发展起着深远的影响。

由于智能家居系统还缺乏统一明确的国际标准,许多公司开发出的产品都是基于自己组的网络和信息交换协议,很多产品是针对特定的组网环境开发的,部分核心技术没有对外公布,技术复杂,直接导致了使用范围的局限性。再者,缺乏对应的第三方产品,各个接入设备之间不能兼容,互操作性差,不利于产品的扩充,因而进一步局限了产品的发展。再加上,有的系统成本过高,严重影响了产品的普及。因此设计一个符合国家国情和规范的集远程控制和本地控制为一体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且势在必行。

作为智能家居的核心系统的智能家居的控制系统,它的设计功能的完善必将推动住宅智能化的发展。而系统功能的集成化、用户使用的傻瓜化以及市场的平民化将是智能家居控制器的发展趋势,系统也将逐步迈向绿色化。最终,我想全人类的梦想是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将囊括所有的家事杂物,让我们真正的享受舒适

温馨的家庭生活。

3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根据前面提到的一些调查结果及数据可以看出,虽然目前智能家居系统有了一定的发展,并且市场上也开始出现相应的产品,但从总体的发展来看,不容乐观,特别是统一标准和权威产品的缺乏严重影响了家居智能化的发展。随着科技的提高,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家居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家居智能化的核心部分——智能家居控制系统也越发显得重要。家居智能化控制的开发和建设是未来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改革开放国内背景研究论文 篇3

〔关键词〕开放存取系统;服务质量;评价;AHP

〔中图分类号〕G25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09)04-0034-03

Study on the Evaluation of the Open Access System Service

Quality Based on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Chen Yunpeng

(National Science Library,Chinese Ace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190,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features of complexity and fuzziness of the evaluation of the digital library information service quality,this paper instructed its model of evaluation with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evaluated the service quality of open access system.

〔Key words〕open access system;service quality;quality evaluation;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

开放存取运动(Open Access,简称OA) 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是国际学术界、出版界、图书情报界利用互联网进行学术信息和科研成果自由传播、免费利用的行动[1]。进入21世纪以来,在国际科技、学术和出版界的共同努力下,召开了一系列与开放存取有关的重要国际会议,提出和确立了许多对开放存取活动影响深远的倡议、宣言、原则和策略[2]。开放存取运动正在越来越大的范围内被认可和参与,许多学术组织和机构以实际行动响应开放存取运动,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开放存取表现出了蓬勃的生命力。

目前,世界各国已经建立了许多支持开放存取的系统,比较著名的有美国的Ar-Xir系统、英国南开普敦大学开发的Eprints系统、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图书馆与惠普公司联合开发的Dspace系统、欧洲核研究理事会开发的CDSware系统、康奈尔大学等开发的Fedora系统等等[3]。我国的开放存取运动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我国已经拥有奇迹文库、中国预印本系统、中国科技论文在线、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知识库、北京大学生物信息中心、中国知识产权网等十几家大型的开放存取系统。

对开放存取系统进行服务质量的评价研究是开放存取系统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开展服务质量的评价对不断提高开放存取系统的服务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同时对用户接受开放存取运动也有较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开放存取系统服务质量评价的关注并未与对开放存取活动的关注保持同步,评价研究尚未成为开放存取整体行动的一部分,人们甚至还没有认识到对开放存取系统进行服务质量评价的意义,因此需要对其更加关注。

由于开放存取系统的信息服务不仅涉及开放存取系统与用户之间的互动,同时还涉及到开放存取系统软件和硬件的相互作用,其服务过程更是具有动态性和模糊性的特点,对其评价既包含主观因素又包括客观因素。因此评价应当既要避免评价过于主观化,也要防止评价过于量化,宜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评价方法。本文通过建立基于AHP方法的综合评价

模型,对开放存取系统信息服务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使主观和客观有机结合,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1 AHP方法概述

AHP的全称是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国内一般称之为层次分析法。该方法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美国的运筹学家T•L•Satty提出来的,这是一种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4]。

AHP方法的基本原理是把要研究的复杂问题看作一个大系统,通过对系统的多个因素进行分析,划出各因素间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再请专家对每一层次的各因素进行较为客观的判断后,给出相对重要的定量表示;进而建立数学模型,计算出每一层次全部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的权值并加以排序;最终归结为低层(方案、指标、方法等)对于最高层总目标(如质量评价、选择、决策等)相对重要程度的权值或相对优劣次序的问题。该方法目前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经济管理、科研评价等领域[5]。

应用AHP方法对国内的开放存取系统的服务质量进行评价能够使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使评

价指标及其权重更加客观合理,从而可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2 利用AHP方法进行开放存取系统服务质量评价

2.1 确定评价目标,建立评价模型

根据AHP方法的原理,本文建立开放存取系统服务质量评价的三层模型。最上层是目标层,即开放存取系统服务质量的评价;中间层为准则层,即影响开放存取系统服务质量的因素及子因素;最底层为方案层,在此评价模型中表现为不同开放存取系统信息服务质量的评价。评价结果是一个有序列表。在评价过程中,首先对同一层次各元素与上一层某准则或因素的重要性两两进行比较,构建判别矩阵,进而计算被比较要素对于该准则或因素的相对权重以及各层因素对于总目标的合成权重,从而得出评价结果排序。层次评价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开放存取系统质量评价模型示意图 2009年4月第29卷第4期现?代?情?报Journal of Modern InformationApr.,2009Vol.29 No.42009年4月第29卷第4期基于AHP方法的国内外开放存取系统评价研究Apr.,200 9Vol.29 No.42.2 分析影响因素,构建评价指标

影响开放存取系统信息服务质量评价的因素比较复杂,为了便于分析,本文由宏观到微观的分类方法进行分析并确定最后的层析指标体系。从宏观上,我们将影响因素分成收录情况(B1)、管理情况(B2)和使用情况(B3)三大部分。这三大部分在微观上又做了进一步细致的划分,收录情况分成了收录范围(C11)、和其他站点的链接情况(C12)、内容质量(C13)三部分;管理情况又分成管理方式(C21)、评审方法(C22)和使用方法(C23)三部分;使用情况分为使用对象(C31)和使用者人数(C32)两部分。

2.3 构造判断矩阵,确定评价因素权重

构造判断矩阵,为评价因素确定权重是在整个AHP方法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该环节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实现:首先确定判断准则标度并确定某个指标相对于其他指标的重要程度;其次构造判断矩阵;再次是计算权重;最后进行一致性检验。

2.3.1 确定判断准则标度,确定某个指标相对于其他指标的重要程度

判断准则标度采用的是美国的Satty教授所创造的9分为相对重要比例标度表。方法是将每一层的元素进行两两比较,用1、3、5、7、9表示同等重要、稍微重要、明显重要、强烈重要、绝对重要。2、4、6、8则分别表示介于1-3、3-5、5-7、7-9之间的重要程度[5]。

确定指标重要程度是由定性转向定量分析评价的第一步。相对重要程度是指将评价指标两两相比,相对于上一层评价准则或评价总目标的重要程度,同时使用Satty相对重要性比例标度表示出来,这些指标重要程度的赋值,可由评价者(相关专家或用户等)直接提供,或共同分析确定,也可由分析者通过各种技术咨询而获得。

2.3.2 构造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中的元素表示某两个评价指标关于开放存取系统信息服务质量评价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性程度之比。通常,判断矩阵应由熟悉开放存取质量评价专家进行构建。下面根据开放存取系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图1),构建准则层B中因素相对于质量评价总目标A的判断矩阵,如下所示。

RA=a11a12a13

a21a22a23

a31a32a33=B1/B1B1/B2B1/B3

B2/B1B2/B2B2/B3

B3/B1B3/B2B3/B3

=135

1/312

1/41/21

2.3.3 计算权重

计算权重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幂法,也叫几何平均法;另一种是和法,本文采用和法来计算权重。和法的具体步骤是:

(1)首先将矩阵RA的每一列向量归一化得到:wij=aij/∑3i=1aij;

(2)对wij按行求和得到wi=∑3j=1wij;

(3)对wi进行归一化得到w=(w1w2w3)T;

(4)w1w2w3就分别代表各个影响因素的权重。按照步骤计算B1、B2、B3的权重分别为0.539、0.297、0.164。RA=123

1/212

1/31/21列向量归一化=0.5450.5710.500

0.2730.2860.333

0.1820.1430.167按行求和1.618

0.892

0.492归一化0.539

0.297

0.164=w

2.3.4 一致性检验

由于开放存取系统信息服务质量评价的复杂性,以及人们认识上的主观多样性和片面性,基于专家等评价人员构造的判断矩阵不可能满足完全一致性条件,因此需要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进行一致性检验的公式如下:

CR=CIRI=λMAX-m(m-1)RI

上式中CR为判断一致性比率,CI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λMAX为矩阵的最大特征根,m为列数。当CR<0.1时,则认为判断矩阵具有可接受的一致性,否则需要重新调整判断矩阵中的赋值。上式中CI可以通过计算获得,RI可通过查表1得到。因此该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比率为CIRI=λMAX-m(m-1)RI=3.001-32×0.58=0.000860.1。因此该判断矩阵符合一致性。表1 各个阶数RI值表

矩阵阶数123456789RI000.580.901.121.241.321.411.45

同理,我们可以求出开放存取系统信息服务质量评价系统中的其它层次评价指标权重(见表2)。表中的影响因素C相对总评价目标的权重等于B层指标相对A层的权重和其对应的A层准则中的影响因素的积。评价过程中的判断矩阵数据通过与相关领域专家协商获得。表2 各影响因子的权重

影响因素相对权重影响因子相对于B层的权重相对于总目标的权重收录情况B1W10.539收录范围C110.4430.239和国外站点的链接情况C120.170.092内容质量C130.3870.208管理情况B2W20.297管理方式C210.110.032评审情况C220.5810.173使用方法C230.3090.092使用情况B3W30.164用户对象C310.250.041用户人数C320.750.123

2.3.5 实施评价

在确定评价指标权重之后,就进入最后环节,即评价实施阶段。该阶段通过评价人员对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打分,然后用其分数乘以指标权重,得出该项指标最后得分。将各项指标的得分求和便得到该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质量的总得分情况。

3 结果分析

使用AHP方法,关键问题有三:首先是要结合实际情况,选出有代表性的指标,首先本文对开放存取系统的质量评价选取了8个指标;其次则是确定各个指标权重的大小,权重一般采用专家询问和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办法予以确定;最后就是对每个指标给出评价值,可以根据代表性标准和开放存取系统的具体运行情况做出科学的评判。

4 结束语

(1)本文将AHP方法应用于开放存取系统的质量评价,建立了总体评价模型并给出了具体的评价方法和步骤。

(2)AHP方法采用科学定量的方法,合理的量化了开放存取系统服务质量评价中的定性问题,将指标的重要性评价科学地转换为权重,使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得到较好的融合,克服了开放存取系统服务质量评价工作中的主观随意性。

(3)用AHP方法确定用来评价数字图书馆建设成果的指标体系,概括性强,指标定义清楚,解释标准化、规范化,判断明确。

(4)整个AHP评价规则明确简单,评价步骤简洁单一,权重计算和数据处理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实现,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赵莉莉.国内两大开放存取系统的对比研究——奇迹文库和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J].现代情报,2007,(9):48-50.

[2]王学勤.开放存取的现状及对中国的启示[J].情报科学,2006,(9):1425-1429.

[3]开放存取期刊国内外大全[EB/OL].http:∥www.05112.com/Article/200701/11055.html,2008-03-25.

[4]朱红涛,刘永.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质量评价研究[J].情报科学,2007,(5):720-724.

[5]关于AHP方法的介绍以及在Excel中实现其计算的说明[EB/OL].http:∥bbs.kaoyan.com/viewthread.php?tid=1766380,2008-05-24.

改革开放国内背景研究论文 篇4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园艺产业被多数人知晓并重。园艺产业的大好前景, 不仅对农村的经济有所改善和提升, 同时对改善农业产业的布局起到主要作用;更能增强农业产业的经济水平, 使村民们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

1 园艺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所遇的障碍

1.1 园艺产业的规模经济还不够

因为农业技术的施行和扩充还不全面, 老百姓的学识尚浅, 因此其对科学技术理解的不够全面。只有运用科学技术, 才能使社会更好的发展, 同时, 将其运用到日常中的生产, 才能够赚取盈利才能使老百姓获利。从前, 人们觉得满足日常温饱问题, 就是小康, 还不了解生产效率的重要性。目前, 农民在意的是是否盈利。但是在市场经济运营的条件下, 他们没有全面地了解农业的生产法则, 按照本身的长久以来积累的经历和熟练度, 亦或是跟随别人的步伐去耕种, 没有合理的布局和引导, 获取相关信息的渠道较少, 从而引发种的东西卖不出去, 对利益造成大的损害。在园艺产业兴起之后, 也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农民能够按照当前的所需种类, 选择种植的品种, 从而使产业达成。只是, 因为当前社会的农业方面发展还不够好, 从而引发了一系列障碍, 牵制着园艺产业领域的范围。农业生产思想和技巧上还不足, 导致所种植物的方法缺乏多样性, 致使生产的能力不高, 没有实现规模经济。引发出产业的资本过于分散, 没有足够面对困难和风险的把握, 也不能在产业方面产生良好的竞争实例。进而滞后了开发良好的技术浪费更多的金钱和人力。

1.2 园艺的产业链不够全面完整

园艺产业长久以来发展的稳步提升, 使农民了解到了诸多的益处, 相当多的大部分人希望参与到园艺产业当中。由于积累的经验, 农民们开始注重周围的自然状况耕种适宜的植物, 其种类会随着市场需要来调整。从选择优良的繁殖品质一直到如何更好的种植, 农民可以熟练有效的做到。只是因为植物的成长并不是一帆风顺, 也许将碰到病虫害等的障碍, 遇到这些难题使得缺乏科学理论知识的农民来讲是件难事。虽然种植以前的各种筹备是重中之重, 但是日后的护理浇灌更需要正确合理的进行。即使是现如今国内的研究机构着重基层方面的服务, 但因为部分研究者没有实际劳作的经验, 应对各种实际的问题还停留在理论实践, 没有真正的理解到植物生产过程中的方方面面, 没有真切的体会到农民耕种的不易之处, 致使很多油亮的科学技术没能引申到真切的园艺产业里。农民在耕种方面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辛劳, 但却忽略了收割后的销售问题, 这也引发了产品价格过低和销量不多的疾患。

园艺的建设和环境的构造是可以完善和调整的, 但是能力却是需要进一步加强。温室有些单一, 尤其是对于温度方面, 保温的程度还不达标。同时, 生产的方面上, 缺乏机械化工作的效率, 过于注重动手劳作, 花费太多的无用功;设施种植进行的时间长了之后, 在连作方面可能会遇到阻塞, 应该更加努力的研讨分析, 怎样去加强工作效率的同时, 降低劳动成本。

1.3 园艺产业的文化修养不足

文化能够体现一个产业的精髓, 文化能够使产业的发展日益壮大。现如今, 国内的园艺产业还没有对文化投入过多的研究, 在观赏方面才能表现出对园艺文化的需要。园艺产业若要日益进步, 一定要有稳步上升的力量。根据过去的方式去开展园艺产业, 是会受到一定拘束的就像我们日常用品一样, 我们由于对其具有需求想法才去购买;如果没有需求, 它便失去了其所谓的价值体现, 从而限制了园艺产业的未来, 影响了产业运作, 更严重的将导致恶性循环的窘境。

2 关于使园艺产业加速进步的方法策略

2.1 明确发展方向, 使产业向绿色环保方向前进

若要使园艺产业加快发展的脚步, 确立的前进方向必不可少, 它不仅可以使将来的任务得到更好的推进与拓展, 也为将来的目标制定了路线, 减少时间浪费。并且, 这种方式可以增进相关公司或个体对企业未来规划的了解, 扩大公司知名度。通过对市场规律及顾客期望的研究, 今后的产业应当以高档商品为主, 研发高品质、无公害的绿色商品。要生产出绿色商品, 则需要有绿色技术配合。所谓的绿色技术要有以下几个要素:节能减排、改善环境、防治污染, 相应的、绿色技术包含改善环境, 无害化生产, 防治污染三个部分。现如今, 环境问题愈发凸显, 因此, 未来产业的发展要以绿色路线为重点, 结合其天生的优势, 为提高环境质量出一份力。这几年, 我国坚持可持续发展不动摇。这是未来发展的大环境, 与之契合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随着人们的需求日益增加、环境资源的过量消耗, 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不可只注重眼前的蝇头小利, 盲目扩大种植面积, 我们要做的是稳扎稳打, 提升品质, 稳重求进。遵循市场的发展方向, 提高质量来获取更高的利润。[6]园艺的进步要以稳字为主, 踏实前进, 稳中创新。只看重眼前, 不久必然会被如今的社会所淘汰。我们要做的是依据现今的发展明确前进的方向, 以此来共创园艺产业光明的未来。

对于发展的方向要理清重点, 发展具有很多不同的方向, 虽然可以同时向不同方向发展, 但一定要与目前特色产业相结合, 分清主次, 突出重点。全国同行业内的发展重点及不同地区特色都要掌握全面。着力培育自身特色项目作为明星产业。这样可以体现出独具一格的优势, 吸纳优秀人才, 创新求进, 突破传统的枷锁, 实现更加完善管理理念, 形成良性循环, 向可持续发展迈进。

2.2 优化园艺产业前进策略, 推进产业前进

园艺产业前进策略方面, 需要依托现实情形, 明确产业方向, 涵盖设施农业政策。总体规划为以特色行策略、以科技创效益。以前一味的追求速度快、规模大现今已不适用, 应既注重规模又关注质量与效率, 关注前进策略。国家应当为园艺产业在合理的情况下提供尽可能的帮助, 以服务者的眼光给予方便, 使有关部门帮助其进行布局规划。并且, 要在发展的过程中, 协助处理相关的问题, 在经济上提供一些实惠。园艺产业虽然有一个光明的前途, 但因其占地面积广, 导致需要大量资本投入, 这是一般小企业根本无法承担的。因此, 政府最好可以审批一些园艺发展专用地。有了单独的产业区域, 产业必定会产生凝聚力并快速发展。这也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最终带动整个地区的发展。国家需要给予企业实惠的政策去引领其响应园艺产业的构建与发展, 像退还出口税、减收或免收税费等等优惠方式。

为了保障园艺产业稳健发展, 避免挫折, 维护企业与个体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 将产业环境规范化, 使更多的企业及个人愿意加入到园艺产业中来。国家需要利用自身优势, 提前制定好法律法规, 产生法律上的约束。避免在发展中, 产生更多的问题。

与此同时, 政府除了制定法律法规外, 还需引领企业的发展方向, 要将科技与园艺结合起来, 从观念上引导。要实现高利润, 就要将产量、效益、品质三者并重, 产出质量好、品质优的产品, 才可能卖到高价格。为了维持一些园艺产品的质量与优势, 需要对其所种植的规模、地域、范围等采取限制。

2.3 开展佳品园艺博览会, 提升产业内在文化

通过佳品园艺博览会这个平台窗口, 可以邀请到许多国内外知名专业人士学者及队伍, 对产业的未来发展做出指导, 帮助处理技术难点及更多相关问题。能够到园艺博览会参加展览的产品都是独具一格的, 表现出了各个区域的特点, 博览会是一场集合了设计方案、景观表现、植物配置的展览盛会。人们可以在博览会上面了解到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 当下最潮流的方案, 大家通过博览会交流学习提高。展会中每个展出的地方都是经过参展人细心琢磨, 耐心布置的区域, 目的都是为了展台能够表现出自己产品的亮点, 可以将参会人的目光吸引过来。根据积极的配合参加, 才可以更进一步的增强不同方位园艺产业的沟通配合, 分析园艺未来发展中出现的障碍和所面临的风险, 让国内的园艺产业可以在正确的轨道上稳健上升。通过园艺博览会等活动, 让不同方位的园艺产业都可以让越来越多的人们知晓, 能够更积极地发展园艺旅游产业。园艺观光在现如今社会的旅游方向受到瞩目的重视, 使园艺同旅游观赏有机的融合到一起, 是现如今最受欢迎的使人身心娱乐的休闲方式。所以精品博览会推动了园艺产业的大力发展, 充分的结合运用是重点。同时要讲科学技术大力运用, 提升产业的质量。无论是前期耕种, 还是到产品的生产, 其最后目的都是服务于人。应该从运用科学技术来提高产品的质量开始, 把园艺产品进行合理的分配和有效的划分, 推动产品的提高, 提高其自身的价值, 让人们能拥有更良好的氛围。促进良好产品的发展, 可以促进园艺产业向更高层次的方向晋升, 使园艺博览会更加绚烂更有内涵, 从而使越来越多的老百姓身心愉悦, 体会更高质量的服务和体验。

参考文献

[1]刘二亮, 陈飚.浅谈我国设施园艺发展现状及前景[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1 (01) .

[2]张宇.设施园艺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展望分析[J].现代园艺, 2012 (16) .

国内开放大学立法研究综述 篇5

关键词:研究思路,研究现状,研究现状的缺失

就开放大学构建过程的立法问题, 以英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已经提供了较为成功的经验。在我国, 一直实行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为中心, 以其他各级广播电视大学为受托管理机构的这样一种办学模式, 从2010年7月23日, 上海开放大学——全国第一所开放型的大学在上海挂牌建立起, 我国开放大学的设立才正式进入人们的视角。目前, 国内对于开放大学法律定位研究屈指可数。笔者查阅我国2008年至2013年的开放大学相关学术文章基础上, 分析了我国开放大学的立法研究现状, 并从中得到一些建设开放大学的立法启示。

一、研究思路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为检索源, 分别以检索项为“篇名”, 检索词为“开放大学”, 匹配为“精确”, 检索时间2008年至2013年的检索方式进行检索发现, 关于开放大学的论文自中国期刊网上共检索到1049篇, 经过统计, 其中涉及开放大学功能与定位研究的论文共有63篇, 针对开放大学进行法律方面研究的论文共有篇19篇。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一) 从管理学角度何社会学角度对开放大学的功能与性质进行研究 (63篇) 。

开放大学的建设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一个热点。如何定位开放大学的功能, 探讨其存在的价值, 有利于更好地建设开放大学。一些研究者通过管理学角度对开放大学的功能、性质等进行不同程度的论证。如黄小翩所撰《我国开放大学的功能探讨》从开放大学的总体构架、人才培养目标、办学职能等不同方面试探讨了我国开放大学的功能;还有一些学者通过社会学角度对开放大学的功能进行论证, 如彭坤明所撰《开放大学服务社会教育的九大功能》认为, 社会教育是全民学习的现实形态, 是终身教育的实现方式, 开放大学不仅是开展社会教育的主体, 而且必须为社会教育的开展提供有效的服务。

(二) 从立法层次、立法内容与立法重点角度对开放大学进行研究。

考察世界知名开放大学的成功创办与发展, 无不用立法作为其必要前提和基木保障, 反观中国电大发展的路径, 其艰难曲折的原因正在于立法的缺失。在19篇法律角度研究开放大学的论文中, 有15篇正是从这个立法角度来研究我国开放大学, 如黎静所撰《试论办好中国开放大学立法先行》;如王家田所撰《开放大学法律保障机制研究》;再如姚文建、李彦忠所撰《国家开放大学制度体系建设特征与内容框架研究》。

(三) 从开放大学教师管理制度以及招生管理制度角度来研究。

如于燕所撰《突出开放与开发:开放大学现代教师制度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探索》优化开放大学教师教育制度和人才机制进行了研究;如王立科所撰《英国开放大学招生制度及其扩大参与的政策》通过对英国开放人学的开放招生制度及其扩人参与的政策的阐述, 揭示其在实现社会正义中的重要作用。

三、研究现状的缺失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提出要办好“开放大学”, 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教育规划纲要精神, 是“办好开放大学”的根本保障。而开放大学的建立和发展, 有赖于法律法规的保障和完善。

如前所述, 我国目前对于开放大学的法律研究屈指可数, 而这位数较少的研究中开篇几乎都从立法层次与立法内容这个视角来研究, 忽视了对于开放大学法律地位以及开放大学之间法律关系的定位。对开放大学法律地位以及法律关系的研究, 能够指导开放大学立法体系的建立, 能够指导开放大学立法实践的执行。

所以在目前亟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开放大学的法律研究:

(一) 明确开放大学的法律地位

什么是开放大学?从2010年7月23日, 上海开放大学挂牌建立起, 我国已先后有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北京、广东等地依托原有的电大系统建设开放大学。开放大学是以满足大众高等教育需求为目标的, 以开放的教学模式适应在职成人学习者的教育需求。

我们要明确的是, 建立新时代的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大学, 这种大学, 不同于以往广播电视大学的办学体系, 它具有法律赋予的完整办学权吗?是举办开放教育的独立设置的大学?是独立的法人实体吗?这均涉及开放大学的法律地位。

(二) 明确国家开放大学与省级开放大学的法律关系

开放大学与广播电视大学有什么不同?开放大学会不会成为广播电视大学的翻版和重复?明确了开放大学的法律地位之后, 对于解决上述问题就有了明确的思路。国家开放大学与省级开放大学之间的法律关系是平等的拥有各自独立办学权的教育实体吗?这也直接影响开放大学应不应该走原来广播电视大学的老的办学体制。

(三) 寻求开放大学办学自主权的法律保障路径

我国现行的各项法律、法规及政策中, 虽然已经提出了“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远距离教育开放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开放大学”等的目标, 但是对于开放大学独立法人地位的确立、自主办学权的保障等一系列关乎开放大学法律地位及其性质的关键性问题, 却一直没有作出清晰而明确的规定。

参考文献

[1]江跃平.论远程教育法对终身教育的意义.法制与社会, 2013.01.

[2]白滨, 陈丽, 斯蒂芬?J斯威森比.趋同还是求异——英国开放大学质量观的质性研究.开放教育研究, 2012.05.

[3]江跃平.开放大学: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法的着力点.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01.

[4]黄欣, 蒋侯玲.论开放大学的法律地位及其办学自主权的法律保障.现代远程教育, 2011.02.

国内高校足球教学改革研究 篇6

一、高校体育课的现状

从学生的现状来看, 总体表现为兴趣浓厚, 但学习的目标不明确, 水平参差不齐, 且学生大多数年龄在20岁左右, 错过了技术动作学习的有效期。教学内容较多, 教学时数有限, 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复杂的技术动作和战术配合。教学内容分类细, 且多而杂, 教学形式古板, 教学手段单一, 缺乏趣味性, 技术教学和身体锻炼相脱节, 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

二、高校足球课教学内容与目的以及课前热身

足球运动包括的内容很多, 像足球的技术、战术, 身体素质与比赛能力, 心理素质等多方面。足球课在高校教学中是占一定的课时量的, 但要想在现有的课时量里完成所有的足球方面的知识那还远远不足。每个人对足球运动的学习需要一个过程的, 而足球教学的目的在于传授足球知识, 通过参与足球运动促使身心健康。作为普通高校足球教学应在教学内容上作一定的挑选。足球课的教学内容不应仅仅局限于技、战术的学习, 或过于细化的单个技术动作教学, 否则会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畏难情绪。学生也存在个别差异, 水平参差不齐, 老师在一堂课中如果上同一内容就会出现有些学生吃不消, 有些学生吃不饱的现象。因此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课足球教学内容上要做到既保证学生不容易受伤, 又要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多种教学内容——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多重教学内容。

准备活动也叫热身活动, 是足球教学课的开始部分, 是调动身体各机能器官为运动做好准备。准备活动是一堂足球课的重要部分, 做得不充分容易造成伤害, 特别是足球运动本身特点:拼抢积极, 对抗激烈, 严重者可能缩短运动寿命。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是为了促进身心健康, 在足球教学上我们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在参加训练教学之前一定要做好准备活动, 避免学生受伤。准备活动要以游戏和球性练习结合的形式进行,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增加了学生接触球的时间, 有助于学生对技术的掌握, 同时还达到热身的目的。

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之材, 是祖国的未来接班人, 是社会的精英阶层。在普通高校中大学生年龄一般在20岁左右, 都有自己的思维模式, 我们应多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和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探究精神, 提高其理性思考能力, 从而达到举一反三, 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例如传授某一技术动作时, 首先向学生简明扼要传授动作要领, 让学生对此动作在脑海中形成一种印象, 接着教师再来示范, 然后由学生边复述动作要领边进行练习, 让学生自己学习踢球的方法。或布置某一技术动作, 由学生来当教师示范讲解给同学听, 或通过多种游戏的形式和比赛的方法来代替单纯乏味的技术练习, 以培养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兴趣。在游戏和比赛中, 使学生掌握足球的基本技术和简单战术,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勇猛顽强的精神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让学生感受到足球教学带给他们的是快乐和成就感, 满足他们的兴趣和对体育的需求。当然学生中还存在个体差异, 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比没有基础的学生接受能力强一些, 教师就要做到因材施教, 区别对待。如同一堂课用同一教学方法, 必将产生难易程度要求上的矛盾, 因此同一堂课上, 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这样学生比较有新鲜感, 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教学要跳出教师为教而教, 学生为学而学的思维定势, 从尊重每位学生个体的角度出发, 根据不同层次和不同个体提出不同要求, 使每位学生都得到最佳发展。

三、体育课考试制度与考核标准

考核标准是评价平时学习的成果。而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足球教学考核标准基本一致, 即追求评价结果的绝对客观性和数量化。没有把绝对评价、相对评价、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造成了同样的考核内容, 对不同的学生产生不同的结果。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很容易就拿高分, 显得考核标准很简单。有些没有基础的、身体条件差的学生即使在平时的学习中很努力, 最后的评价结果也不一定比条件好而学习一般的学生好, 因此在评价中更应该着眼于学生, 在评价中的方法和标准也应不同。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应结合进行, 不能仅仅根据考核大纲的要求来评价所有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应该分为三个部分:1、对学习过程的评价, 包括:学习过程中的出勤率, 随堂提问等。2、教学大纲要求的客观评价:包括大纲规定的技术考核, 理论考核和裁判法考核及运用, 3、主观评价:以足球比赛为手段和方法, 对学生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和兴趣。这样多元化, 多层次的评价方法才能使学生更多地出现在足球场上, 真正为兴趣和健康锻炼, 而不仅仅是为考核过关锻炼。

四、余论

足球课的人性化教学, 是对“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诠释, 改变现在固定的教学模式、考核内容和方法, 使足球课具备宽松的、使学生能自由选择的发展空间, 根据同学的自身条件, 确立学习与提高的目标, 并让他们在自主活动和互相评价中产生提高技巧的欲望, 在主动锻炼中掌握健身方法, 培养其健康的心理, 良好的品德, 促进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价值和潜能, 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通过足球这一教学手段, 使学生从中获得愉悦、快乐, 获得体育技能, 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毛振明, 等.论运动技能教学和体育运动乐趣的关系[J].中国学校体育, 2005 (1) .

[2]徐华军, 等.中学篮球课堂教学改革初探[J].体育教学, 2005 (3) .

[3]金其荣, 等.体育与健康实践教程[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国内外资源税改革的研究综述 篇7

西方发达国家对资源税政策的研究和实践探索较早, 已经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西方研究主要集中在资源税政策变化与资源开采关系的研究、资源税在增加社会福利效应方面的研究、关于模型分析资源税及其改革研究。

1. 资源税在影响资源开采方面的研究

国外关于资源税与资源开采之间关系研究较早。Hotelling最早开始资源税的研究, 他研究了可耗竭资源的最优开采问题, 并提出了“时间倾斜”的概念, 政府以税收可以改变资源在时间上的分布, 控制资源的开采和使用速度, 调节资源消费。在Hotelling的研究基础上, Dasgupta认为由于在市场中资源价格变化越快, 人们对资源的生产和消费速度也就越快, 所以政府可以通过改革资源税政策影响资源价格的变化速度从而可以有效控制资源的开采速度。Conrad在考量了定额税和销售税随时间变化的基础上, 分析了资源税对价格的影响, 发现矿产资源开采量的多少取决于资源禀赋的分布, 也就是说与资源的等级以及资源开采难度有关。Long&Hans认为短期内税收对资源价格的影响不会改变资源开采企业的开采计划。开采企业开采资源的多少主要是由市场需求的长期预期决定的, 而不是由企业的短期预期决定。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Gamponia认为政府可以通过资源税政策影响人们对未来税收的预期, 进而达到控制资源开采速度的目的。Margaret则认为资源税税率的变化情况和市场利率决定了资源的开发速度, 当资源税税率的变化程度大于市场利率时, 会加快资源的开发速度, 相反则会减缓资源的开发速度, 因此, 使得市场利率大于资源税率的变化将会有助于对资源的保护。Maddux通过研究美国石油产业的政府税收、开采和产量的关系, 指出税率提高能够减少早期的开采, 对未来的产量影响较小, 并能显著提高折现后的税收收入。Tietenbe认为征收资源税是对资源开釆过程中对环境破坏的一种补偿, 资源的开采会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 而这种外部性并不会完全反映在企业的花费上。政府通过征税, 增加了企业的运作成本。一方面可以减少资源的过度开采, 另一方面对资源的消费也能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2. 关于资源税在增加社会福利效应方面的研究

Hotelling运用模型对不可再生资源进行研究, 认为从价征收资源税比定额征收可以带来更大的福利。Violator et al.认为, 在美国, 资源的收益税最有效, 同时福利损失也最小。Gamponia经过研究发现, 资源税对增加社会福利最为有效, 最无效的是单位税和财产税, 福利损失最大, 而资源税的效率取决于基期价格。税收负担方面, 生产者会承担70%以上的税收负担, 更有甚者, 其对于财产税和暴利税的税收负担都高达100%以上。Slade (2006) 通过研究120个国家对石油等资源产品的征税及税率变动的情况得出, 石油出口国通过对石油资源产品进行征税, 能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提高人民的福利, 同样可以弥补石油资源产品长期边际成本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差距。Schumacher et al.认为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在代际间影响, 对资源的过度开发无疑会透支下一代发展的物资基础, 造成代际间新的不平等。Hung&Quyen利用动态霍特林模型研究表明, 对于不可再生资源, 从价征收资源消费税比定额消费税能够带来更大的福利。

3. 关于资源税影响经济环境的研究

国外学者运用不同模型对资源税进行了定量研究。Parry&Small运用CGE将交通拥堵、交通事故成本和环境污染纳入均衡模型进行分析, 得出美国和英国最优的汽油税税率是最优水平的一半。Patuelli&Nijkamp通过构建一个多元模型分析后得出资源税可以形成促进GDP增长和人口就业的双赢模式。Bovenberg et al.构建CGE模型, 在生产模块中引入污染物排放, 研究资源环境税对产业布局效率的影响, 为资源税税率的合理性判断拓宽了思路。Groth&Schou利用内生增长模型对比传统的资本利得税和资源税的增长效应分析得出资源税对经济增长起着重要或是决定性作用。Giljum&Behrens运用MOSUS模型研究表明通过对自然资源课税来影响资源性产品及相关产品的生产及价格, 最终会影响经济的发展。Francesco从资源诅咒的角度, 将资源使用和政府行为联系起来, 对资源税政策进行分析, 他认为可以通过资源租金诱导政府改变其行为。

根据以上研究成果可以看出, 国外学者对资源税的理论分析研究较多, 由此也形成了相对比较系统的理论观点。他们较早开始研究资源税对维持资源可持续性利用的贡献, 并且立足于宏观视角, 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检验资源税改革对政府收入及其行为的影响。同时, 国外学者主张扩大资源税的征税范围, 特别强调对不可再生资源以及破坏环境的资源征税, 以达到保护生态的作用。

二、国内研究

国内对资源税制度改革的文献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我国现行资源税制的问题及其改革方案研究;资源税改革的经济效应研究;资源税改革对不同地区的影响差异研究。

1. 关于资源税税制改革的研究

⑴当前资源税制的不足及其改革。安体富, 蒋震通过分析了我国现行资源税制存在征收范围窄、“绿化”程度低、税率不合理等问题, 认为现存资源税制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形势, 并提出资源税改革的相关政策建议, 即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优化税率结构以及适当提高税率。靳东升, 周华伟通过回顾我国资源税的发展历程, 指出我国现行资源税与可持续发展要求不符, 并提出完善资源税收制度的建议。也有学者提出, 我国现行的资源税没有达到最初制定资源税的目标, 建议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 提高税率, 并采用从价征收的方法, 将资源税由名义上的共享税改为名副其实的共享税 (侯晓靖, 李新心, 商艺, 朱顺贤) 。高琪, 张萌旭通过定量模拟对煤炭以不同计征方式征税对代际公平、市场效率和税负转嫁的差别。得出:从量计征方式在税收收入上最为稳定, 而从价计征在市场效率及税负转嫁上优于从量计征。

⑵资源税税率的制定。林伯强认为对于资源税的税率设置必须要慎重, 经过CGE模拟后的结果, 他认为对于开征从价煤炭资源税的税率可设定在5%~12%的区间范围内, 比较合理。徐晓亮等运用计量方法对资源税与税收收入、社会福利等方面进行定量分析, 得出税率的设置会对社会经济和资源系统产生不同影响, 建议资源税税率的设定应根据其所处的经济环境, 在相对平稳的经济状态中应设立的区间为5%~7%, 此时资源税可产生最大的综合效用。在高经济水平时期, 则应选择高税率区间;而经济波动时期, 则选择低税率区间。

⑶适合我国国情的资源税改革方案。其中, 曹爱红, 韩伯堂等 (2011) 通过分析资源税调整的国际经验, 应用带有异方差调整的最小二乘法回归的计量经济模型, 研究了我国资源税调整对资源价格的影响不大, 应适当提高资源税税率, 从而提高资源的使用成本。施文泼基于资源税制的现存问题和国际经验, 提出深化资源税费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理顺资源税费关系、加快推进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清费立税和完善探采矿权价款制度。

2. 资源税改革的经济效应研究

⑴理论分析资源税改革的经济效应。其中, 席卫群认为资源税改革在短期内会造成一定的物价上涨, 但长期影响不明显, 不会加剧通货膨胀;资源税的改革除了会对企业、物价产生影响外, 还会对地区差异产生一定的作用。并指出结构性减税的总体局面不会因资源税的改革而发生变化, 应将资源税纳入结构性减税总体框架中加以推进。刘晔通过对资源税税负提高的经济效应以及各市场主体的行为选择的分析, 认为要在提高资源税负的同时, 运用多种政策的引导来增强资源税改革的效应。张学勇, 罗昊通过研究当前资源税政策调整对于我国特别是对资源大省税收收入体系的重要性, 得出资源税改革促进税收收入的跳跃式增加, 同时加强资源税在税收体系中的地位。

⑵模型研究资源税改革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其中, 胡宗义, 蔡文彬运用MCHUGE模型研究能源税对能源强度的影响, 表明, 通过开征27元/吨标准煤的能源税, 在短期和长期分别能使能源强度降低6.9%和6.99%, 在短期内对GDP有负面影响, 但长期可以接受。郑雯通过建立资源税征收与开采数量和GDP关系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利用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得出:人均GDP每变化1%, 资源税征收总额变化0.46%;资源税人均开采量每变化1%, 资源税征收总额变化1.36%。王京诚根据生产函数理论, 利用面板数据模型, 分析了资源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认为在现行资源税税制结构下, 资源税对经济增长起到了激励作用。

⑶制定资源税税率水平与计征方式。郭菊娥等通过构建一个中国能源CGE模型, 测算了从价计征下征收不同煤炭资源税税率的影响效应, 得出随着资源税税率的不断提高, 煤炭需求量在减少, 同时其减少幅度大于GDP的减少幅度, 即提高税率会导致一定GDP损失, 但适当的税率设置会降低我国单位GDP的能耗。所以, 资源税改革应该合并税费从价计征并适当提高税率, 同时应合理利用资源税收。黄燕芬通过实证分析资源税改革从价计征税率为5%的前提下, 会对9个部门产生潜在价格上涨压力, 如石油加工、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等, 并可由结果分析得出受影响最大的就是工业部门, 但第三产业部门在资源税改革中受到的影响较小, 所以有利于提高工业部门的要素生产率, 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

⑷资源税改革对不同行业与部门的影响。陈琛以湖北省为例, 通过构建投入产出模型, 结合两个时期各部门的投入产出表来分析资源税调整对各部门的影响。得出资源税调整冲击全省所有行业,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建筑业和化学工业, 而对资源消耗量较大的企业影响相对较弱。解洪涛, 陈志勇通过分析煤炭资源税改革的价格效应, 认为资源税改革对重工业影响大于轻工业, 对传统制造业影响大于软件等高新技术产业, 对工业影响大于服务业。

3. 资源税改革对区域差异的影响研究

由于各地区资源禀赋的差异, 一些学者研究了不同地区资源税改革的影响。

⑴资源税改革对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影响较大。徐瑛通过利用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对1997年和2004年资源税调整的效应进行比较分析, 得出资源税调整的价格影响总体下降、行业影响力的变化以及区域间影响差距缩小。但内陆地区受到的影响依旧较大, 为了减少内陆地区物价上升的压力, 建议分地区逐步实施资源税改革, 中部率先调整。冯曦明, 蒋忆宁通过模型测算出甘肃省原油和天然气资源税征收方式变化后税额提高6倍, 税收的增收效应明显, 认为资源税改革对资源丰富且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影响重大。

⑵资源税改革对经济相对发达的地方影响较大。徐晓亮、许学芬通过构建动态多区域CGE模型,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程度设置差异资源税率, 运用GAMS软件分析资源税负提高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福利的影响, 得出资源税税负提高对发达地区影响大于落后地区, 并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区域差距。李国志通过运用面板数据模型, 结合我国东、中、西部地区1996-2011年的相关数据, 对资源税与经济增长、能源消费、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由于各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的差异使资源税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能源消耗及收入分配的影响大不相同, 并基于分析提出对于经济落后地区在征收资源税时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同时完善资源税的相关税收制度。

⑶资源税改革与地区财政收入之间的关系。张小明认为由于资源税制的缺陷, 造成中西部资源富集区地方财政与东部发达地区地方财政的不平衡。鉴于统筹区域财政能力的角度指出改革现行资源税制, 平衡区域间财政能力并提高资源税在地方财政中的地位。林炳豪采用泰尔指数测度了我国区域财政收入差距, 利用资源贡献率衡量了资源税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程度, 并指出资源税对区域财政收入差异确实具有一定的协调作用, 要深化资源税改革以缩小区域财政收入差距。

纵观以上国内研究文献可以看出, 国内学者主要是对税收制度和对策层面进行研究, 围绕我国当前的税费关系、资源税存在的问题、征收范围、税率、计征方式等的缺陷及其对策方面展开分析, 取得了相对比较接近但有区别的观点。同时多从定性角度研究资源税改革的经济效应, 但是在定量分析方面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研究成果较集中于资源税改革对国家宏观经济的影响, 关于区域与地区经济效应较少研究。

改革开放国内背景研究论文 篇8

一、会计专业应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观念指导下,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资源、教学管理体制等教学要素按一定规律组合起来,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对专业人才进行系统培育的特定方式。进入21世纪,我国学者开始关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问题。

盛明泉、王烨(2010)针对会计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和社会变革因素对会计职业的基本要求,提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适应性改革路径。一是国际化改革路径,要全方位、多维度地构建会计专业国际化办学的新模式,树立“塑造国际化、高素质、应用型的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打破传统的会计专业知识结构,将会计与财务、金融等相近学科进行知识整合,建构新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能胜任会计专业国际化教学的双语教师队伍。二是特色化办学路径,要明确会计专业的办学特色;围绕特色专业建设,改革专业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会计教学、会计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融合。三是创新化办学路径,应创新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增设实用性课程;增加“财务成本管理综合设计”、“集团公司网络会计应用”实验项目;建构研究型课程与表达能力课程相互渗透,学生创新能力、研究能力与交流能力相衔接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以高校为主体,面向社会和面向海外办学的“一体两翼”的办学模式。何玉润、李晓慧(2013)建议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能力为根本,形成递进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以递进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动态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

刘永泽、孙光国(2014)要求会计专业在教育理念上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理念、树立平等教育、个性教育、终身教育观念;在教学方式上,变“传授知识”为“传授学习的方法”;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调整课程设置,实现教材内容国际化;在考试评价制度上,实现考试方式多样化、平时测试与期末考试相结合、改进考试题型。孙铮、李增泉(2014)提出“五要”培养模式改革措施:一要建立一支在教学、研究和实务方面有较高水准的、互补性较强的、有助于培养学识精通的专业人才的会计教育队伍;二要整合会计课程、会计研究、会计实践,建立包含求知(Knowing)、行动(Doing)、养成(Being)在内的学习体验;三要从成绩、能力、就业、发展等四个方面来观测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成就;四要通过会计教育、研究和实践的整合,改革会计高等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教材内容和教学手段;五要制定相应标准,开展会计专业教育评估,着手进行会计学项目的高质量或高水平认证。

二、会计专业需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是教师按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在规定的单元时间内,给班级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长期以来,国内高校的不少会计专业教师受“以师为中心”教学理念的影响,用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开展课堂教学,造成学生只能被动地接收、存储、消化课程理论知识。作为对灌输式、填鸭式课堂教学后果的批判,许多学者提出相应的课堂教学改革主张。

李焯章(2000)提出用演示教学、交互探讨式教学、模拟现实教学等方式替换灌输式教学方法。丁玉芳(2008)主张用“教师授课为辅、学生参与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组织课堂教学。韩东,孟祥革(2013)建议会计专业用项目教学法、实验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实施课程教学。并指出项目教学法的核心技巧是围绕设计的教学项目开展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法的关键是要求学生在模拟实验环境中用用友U872软件系统生成的财务数据自主学习财务管理、供应链管理、生产制造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商业智能管理方面的知识;体验式教学法的要求是用体验方式使学生掌握课程的理论知识。

赵改玲、顾蕾(2009)要求会计专业用案例教学法进行课程教学。此种教学法的原则是:围绕会计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将会计事例加以典型化处理,然后应用于会计课程教学过程中,供学生分析、思考、讨论、决策。实施案例教学法就要编写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结构合理、引人深思的案例教材;要安排会计教师深入企业进行调查,收集和撰写案例。为了使案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产生实效,熊翮菲(2015)研究了此法的使用技巧:(1)选好具有实践性、趣味性、代表性的案例材料;(2)把相关专业的知识点包含在案例中、设定的题目里、问题里以及答案里;(3)用角色互换实施案例教学,通过师生角色互换和师生相互协助,提升学习效率。

胡桂兰(2013)主张用能力导向教学法开展课堂教学,并提出围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职业判断能力、专业操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财务分析能力、审计鉴证能力、风险管理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协调能力、表达能力,将课程学习内容加工、处理、转化成数字化、网络化学习资源,并根据需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开展课堂教学。

梁海霞(2015)主张用角色扮演教学法开展实务类会计课程教学,因为此法可产生自主学习之效,其技巧是:第一步,设计课堂教学项目;第二步,给学生分配适当的业务活动角色;第三步,学生自己准备业务活动角色扮演所需的材料;第四步,在课堂内完成会计业务操作流程。

三、会计专业要进行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是据专业教学任务,安排学生以参与方式深入社会、职场、劳动第一线,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完成分配的工作任务和学习任务的过渡性教学过程。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并用其解决实践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从业能力、发展能力的教学平台。故会计专业应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开展实践教学。近些年,在消解会计专业实践教学问题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从业能力、发展能力方面,形成了综合改革和单项改革两个派别。

前者以吴虹雁、顾义军(2010)等人为代表,一是主张整合会计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将会计、财务管理、企业管理以及税收、金融等知识融合起来,形成综合性实验课程。二是主张创新会计实验教学方法,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仿真教学法对不同层次的专业学生实施实践教学。(3)提高会计教师的的实践操作水平,安排会计实验课程教师定期到会计实务部门进行锻炼和调研;选择既有会计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和敬业精神的会计人员,担任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指导教师。

后者以丁玉芳(2008)、刘永珍(2015)、谌英(2015)、韩雪丽(2015)等为代表。丁玉芳提出,在思想上克服重理论、轻实践;重书本、轻实务;重课堂教学、轻实验教学的“三重三轻”现象,用实践教学弥补会计理论教学环节的不足。其改革主张包括:首先,建立模拟教学资料库、会计模拟实验室和会计实训基地,通过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强化会计电算化实验教学,使学生明确会计信息系统处理的对象、会计系统的功能、结构,熟悉会计处理方法和各种会计处理流程,了解各个核算子系统间的数据流通关系和实验系统的数据文件结构,并学会各种会计业务的处理,以此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刘永珍的主张则是改革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用新型实践教学模式开展实践课程教学。一是用“慕课”模式组织会计实验课程教学,第一步,师生据教学需要或社会需要确定会计实践主题;第二步,共同制定实验活动的计划、内容、形式以及实施进程和方法;第三步,老师设置会计问题情境,并以此引导学生进入实验活动,驱动学生围绕实验解决会计问题;二是用“翻转课堂”模式开展会计实践教学,第一步,针对一个特定的问题,制作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短小精悍的、通过网络发布的、具有暂停和回放功能的、利于自学的教学视频;第二步,课前,老师给学生提供自己制作的教学视频,并提供在线辅导;第三步,课堂上,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方式让学生吸收内化教学内容;第四步,课后,要求学生在网上在线回答教学视频中提出的相关思考题,老师通过云平台汇总的学生回答思考题的情况、提出的质疑与困惑,了解学生的自学的效果,并针对学习效果较差的学生开展课后辅导教学;三是用多层次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开展会计实践课程教学,先将会计实践分成基础实践、专项实践、岗位实践、综合实践等四个层次,然后,将这四个实践层次由基础向综合进行递进式展开,贯穿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企业实践各环节中,多层次多环节开展实践教学。谌英提出的改革措施是改进实践课程考核办法:一是以平时实训过程的“各步骤与环节的完成情况”来考核学生;二是用高度仿真的、能模拟现实场景的网中网公司财会系列教学软件、福斯特财务教学软件自带的测试模块来考核学生;三是用获得的实践结果或实验数据来考核学生;四是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校外考核与校内考核相结合、过程性考评与综合性考评相结合、项目考核与岗位考核相结合。韩雪丽提出的改革措施是用趣味教学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即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用熟练的教学技巧、幽默风趣的语言、贴近生活的案例和启发性故事等手段增强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多维度质疑,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增强学习效果,以此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和不积极质疑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善于辨别业务信息的真与假、敢于纠正错误数据信息的科学精神和工作能力。

四、对国内文献研究的反思

1. 培养会计实际工作和会计教研工作人才的目标定位造成中国会计专业重视知识和技能教育的培养模式。此种培养模式引发的会计专业教育问题存在时段差异。1978年至1999年之间的会计专业教育问题表现为招生规模过大、师资质量达不到要求、能力培养有偏差;21世纪初至今的会计专业教育问题表现为培养模式、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模式、信息技术、知识经济等社会变革因素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由于重知识与技能教育的培养模式,在日常运行中,没有积极回应市场、经济、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导致学生对会计进行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解的能力不强、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人力素质并不高。

2. 虽然中国会计专业的重知识与技能教育的培养模式的弊端是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引发的,但是多数学者还是建议将会计专业培养模式改革集中在办学理念、办学路径、课程体系、教师队伍建设、考试评价制度、专业评估等领域,尤其要重新建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因为专业课程体系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施教依据和师资队伍建设依据;是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决定因素,甚至可以说,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课程体系是转变专业办学理念和办学路径的倒逼机制。具体而言,会计专业培养模式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选择国际化、特色化和创新化的办学路径;建立一支善教学、会科研、懂实务的复合型教师队伍;实施多方面的、多样化的、全程化的学习考评制度;开展动态的专业教育评估活动,尤其要建构一个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能力为根本、与国际接轨的、动态化的实用型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3. 课程教学内容的专属性和教学方法的通用性引致学者热衷于课程教学方法改革,造成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领域的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成果远比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成果多。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都批判灌输式和填鸭式教学方法,然后探究并提出用演示教学法、交互探讨式教学法、模拟现实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实验教学法、体验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能力导向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开展课堂教学。这些新式课堂教学法的共同主旨是改变学生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知识接受者的被动地位。其操作秘笈是教师选择供学生思考和发现理论知识的课堂学习材料,在课堂教学中建构师生互动情景,用知晓理论知识的实用价值和课堂交流理论知识的应用方法倒逼学生主动学习课堂理论知识。

改革开放国内背景研究论文 篇9

从宏观方面看,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属于公共资源, 不以盈利为目的, 以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是政府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物质基础, 对其进行改革研究既是提高公共资源效率的现实需要, 也是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客观需求。

从量上看, 截止到2011年, 国内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总额达到13.35万亿元, 扣除负债后净资产总额也达到8.76万亿元, 占全国国有净资产比重的1/3, 而且以将近年均17%增长速率增长。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经历了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1978年-1988年,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在财政部门统一领导下实行的分级管理。1988年-1998年, 国务院组建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 归口财政部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由各级国资局负责。1998年政府机构进行改革, 国有资产管理局只能划分给财政部, 国资委只负责经营性国有资产。2008年, 国务院确立了财政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进行综合管理, 主管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分工负责的管理方法。但管理体制的缺位和越位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从制度方面看, 2006年财政部出台35号、36号部令明确规定, 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实行国家统一所有, 政府分级监管, 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体制, 标志着我们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但地方政府机关不遵守规定情况层出不穷。

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由粗放逐渐转为清晰, 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但是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面广线长, 基础工作薄弱, 重收轻支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 导致管理工作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1.1 多层领导、责任面前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

现阶段, 三级分管管理体制已初步建立, 但是由哪个部门代表国家行使所有者权利各个部门有着不同的理解, 主体缺位和越位现象并存。

1.2 非转经导致小金库的私自设立

非转经是转型经济条件下的特殊现象, 是符合时代特征的, 可以提高资产利用效率, 缓解财政拨款不足的现象, 对高科技企业的孕育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非转经之后监管难度加大, 资金流向不明了, 导致单位小金库的设立。

1.3 产权不清, 账面不符的问题

产权是管理的核心, 产权包括所有权、使用权、占有权、收益权等。行政事业单位只有资产的使用权, 没有资产的所有权、收益权。但现实中, 却存在着认识错位。全国还未建立起动态管理信息系统, 一些资产出入不入账, 导致账面不符等问题。

1.4 监管不严

重预算轻资产现象严重, 要促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对接。对于资产违规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 监督资产使用的有效性。

因此在改革背景的基础上, 通过典型案例分析, 另求找出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建立起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府资产管理模式有着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在国外, 还没有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作出具体的范畴定义, 它们一般把该类资产称为公共资产、国有经营性资产或者政府资产, 因为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 政府一般是不介入市场竞争领域的, 政府资产属于非经营性财产, 这与我国行政事业性单位国有资产具有非生产性的特点有着相似之处。对于该类资产的研究, 国外主要集中于公共理论、产权理论、公共管理理论等。

现在国际上有着典型的美加、日韩、巴西、德澳这四种政府公共资产管理模式。例如国外学者R.K.米什勒、S.雷维森卡和V.V拉马兰德哈姆等人对美国和德国地方联盟资产组合进行了研究;迈克尔.麦金尼等人对多中心体制和地方公共经济进行了研究。这些国外模式值得我们去发掘研究和借鉴。

90年代以前, 国内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研究很少, 学术界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企业国有资产方面。90年代以后, 学术界开始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改革提出了宝贵意见, 研究的重点是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现状与成因分析, 提出了公共体制的管理模式、国资委体制下的管理模式市场化下的运行模式。

肖明弟 (2001) 认为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要符合市场经济的特点, 坚持政企分开。李林池 (2005) 认为财政应从预算改革、细化预算编制、加强预算管理等方面加强对行政资产的管理。张馨 (2005) 认为, 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必须在经济体制市场化和财政制度公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来进行。刘玉平 (2005) 的观点:从体制改革入手, 实行系统化改革。许正中 (2005) 认为, 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三者间有机结合。

2006年随着财政部35号和36号部令的颁布, 对行政事业性单位国有资产的研究进入一个起高点。宫秀芬 (2006) 提出研究如何发挥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社会效益问题、怎样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问题。2007年财政部开始组织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清查工作, 到2008年1月财政部公布了最新的统计数据, 对于该类研究达到一个新的高潮。王彪 (2009) 认为,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资本化、建立动态数据网络。崔杰 (2011) 认为, 应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增值入手。

但是国内的研究当中,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较少。并且, 国内与国际的联合比较研究也较少。因此把国际模式与国内模式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3 国内外模式分析

3.1 国外典型模式

从性质上看, 国外的政府资产、公共资产、国有经营性资产与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 而且它们在政府资产、公共资产进行了许多的探讨, 剥析他们的成功经验, 可以对健全国内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有很大意义。

我们将从监督程度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属于社会资源, 发达国家的政府公共资产的管理会让公众、媒体参与监督) 、立法程度 (正式的立法程序, 可以使政府资产的管理有法可依、依法办事) 、集中程度 (资产管理一般有集中与分散两种倾向, 与各国的国情、政体、文化背景有很大的关系) 、社会化程度 (发达国家政府公共资产一般来说是不介入竞争领域, 推行社会化的公共资产管理模式) 、分类程度 (对不同类型的政府公共资产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 来研究它们的管理模式。

现在国际上有着典型的美加、日韩、巴西、德澳这四种政府公共资产管理模式。我们从中选择了美国、日本、巴西、澳大利亚进行剖析。

美国模式的特点:可概括为“财政部——管理局”模式, 财政部制定统一的管理制度和法规, 设立专门的资产管理机构, 负责政府公共资产管理的具体事务。而且设立严格的预算管理, 预算必须经国会批准才能进行。对于动产与不动产实行分开管理。对于联邦政府及各部门闲置资产, 必须交由公共工程和政府服务部集中统一处理, 其他任何部门不得擅自出售。

日本模式的特点:可以概括为“财政部门——主管部门”模式。由财政部门直接负责管理行政事业国有资产, 由各主管部门负责资产具体管理。

澳大利亚模式的特点:概括为“财政部——直属局”模式, 在财政部下设立资产管理局统一管理政府资产, 并且构建了从形成到处置的资产管理链。

巴西模式的特点:“预算部—管理局”管理模式, 管理预算的部门不是财政部, 由计划预算管理部负责, 下设联邦资产秘书处负责。

3.2 国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特点

3.2.1 政府资产管理的法制化

如美国的《联邦政府资产和行政服务法》、《联邦政府财产管理法》、《联邦采购政策办公室法案》、《公共建筑物法》等, 确立了美国政府资产管理的政策法规。像日本二战后颁布《国有财产法》对国有财产、政府公共资产的管理处置做了规定。许多发达国家都建立了严明的政府资产监督制度。

3.2.2 管理专业化

发达国家多采取政府财政部门综合管理与有关部门专业管理结合的模式, 在管理制度方面, 最为显著的特点是严格财政支出管理。日本财务省负责全国国有资产的管理, 资产管理的综合管理机构为财务省的财务局;美国财政部则是联邦政府资产的预算管理。

3.2.3 管理预算的部门管理政府资产

以巴西为代表的南美政府资产管理模式的一个显著特点, 是因为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密不可分, 资产管理以预算管理为重要依托, 资产处置收入要纳入预算中统一平衡, 资产处置报废后要安排相应预算进行资产补充更新。

3.3 国内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改革实践

随着日益增持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 从90年代开始, 各地区在遵循总体原则不变的情况下, 从不同程度上进行了探索与创新, 在这些改革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上海模式、广西南宁模式、福建广东浙江模式等, 对于国内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模式进行研究有着重大意义。

3.3.1 上海模式 (委托授权管理模式)

上海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改革经验被称为“上海模式”:构建了地方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委托授权管理体制。对市级所属国有资产实行集中统一, 然后管理由市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委托市行政事业主管部门, 对其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进行监督管理。

在管理模式上, 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 国资委拥有对所委托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所有权、收益权、资产处置权以及监督管理权。在国资委下设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 由资产管理办公室负责市一级政府所属的国有资产管理职责, 在办公室下设立国有资产管理部门。

根据资产属性, 对于非经营性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 形成了市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市级行政事业主管部门和各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委托市级行政事业主管部门对其所属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进行监督管理, 委托市级机关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市级机关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进行监督管理。对于经营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 形成了市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改革后的事业单位、企业管理体制。下设资产运营机构, 成立经营性公司将部分单位整改进行市场化运营。

上海按照该模式在地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改革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效促进了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机制的形成, 而且大大增强了行政事业性单位国有资本对社会资本的调控和利用能力。

不足:该时期上海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管理的法制法规是1995年由财政部和国资局颁发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 但随着改革的深入, 该法规逐渐不能满足经济形势的变化。我们从上海模式中得到的一个启示, 就是政府应该不断调整、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制法规。

3.3.2 广西南宁模式 (引入市场机制, 非转经管理模式)

广西南宁管理模式的特点:

2002年4月, 广西南宁在市政府与市国资委的授权下设立威宁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 分期分批统一接收、管理、营运市本级行政事业国有资产。即所谓的“南宁模式”。

其实质是引进市场机制, 在不改变资产所有权的前提下, 改革传统国有资产产权管理方式, 通过成立有限责任公司, 把行政事业单位部分公益性资产转化为经营性资产, 实行公司化、依照规定的程序, 转换资产的所有权代表, 统一管理、统一经营原则, 由行政事业单位各自占有、分散使用的国有资产产权, 市场化营运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 摆脱了单位和单位资产间的依附关系, 以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优点:行政事业单位调剂面积达1.6万平方米, 每年为市财政节约经费160多万元, 实现了集约经营、优化配置行政事业办公资源, 到2003年底, 威宁公司就为南宁市市政建设担保融资了4亿多元。而且实行统一管理和市场化运作, 盘活国有资产, 促进项目启动, 实现资本运营, 采取重组、转让、租赁、置换、开发、拍卖等市场化运作方式进行资本运营, 为政府投融资提供了平台。

不足:广西南宁模式就对如何做到后勤保障有力的研究和管理缺乏一个有效的监控机制, 威宁公司高层的权利较大, 如何进行约束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市场化经营导致追求高利润, 对政府机构而言, 首要任务就是用比较低的成本来保证和提供公共服务, 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3.3.2 福建浙江模式

我们将以浙江省义乌市的改革作为实例进行具体分析财政局——公共资产管理中心——资产占有使用单位三个层次管理模式。

背景:

从2000年开始, 义乌率先探讨财政预算改革, 改革的核心思想是“收入一个笼子, 预算一个盘子, 支出一个口子, 财政监督全过程”, 随着财政预算改革的完善,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也积极进行跟进。

为改革扫清障碍, 义乌市2007年对市内343家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进行了全面清查, 摸清了资产的基本情况, 资产存量达到了45.3亿元。紧接着对行政事业单位所拥有的房屋、土地资产进行全面清查, 以摸清所有权与产权的状况。按照科学化, 规范化, 走出一条与义乌市实情相符合的新路子

首先, 为了确定管理职能, 让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义, 乌市建立了“财政局——公共资产管理中心——资产占有使用单位”三个层次管理模式。其中市公共资产管理中心是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日常管理机构。为了明晰和统一产权登记, 义乌市从法制手段入手, 虽然2006年财政部出台了35号与36号令, 但两令属于部门规章, 法律层次低, 导致地府机关不遵守情况层出不穷。所以义乌市出台了加强资产管理的一系列文件, 从制度上进行了规范。2009年3月开展了行政事业单位产权统一登记工作, 并以文件形式规定公共资产管理中心代表市政府行使所有人身份, 而行政事业单位仅想有使用和占有权。

其次, 义乌市开始构建全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信息系统, 建立动态数据库, 进行精细化管理, 全面、及时的进行出入账登记, 反应资产的使用、分布、总量等。一是发放资产身份证;二是强化预算决策。

再次, 实行资产标准化管理, 要求市内行政事业单位填制《义乌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购置预算编制报表》, 预算要报送市财政局。

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明确资产的审批权限和资产的最低使用年限, 对单位资产的出租, 出借做了标准的规定, 推进资产效益化管理。

经过这一系列的改革, 义乌市市内95%的房产和土地明确了产权证的初始登记, 解决了以前的产权错位问题。通过严格监督非转经的市场化运作, 大量闲置资产得到了增值, 提高了资产的利用效率。促进了官员的廉政素质, 从2009年-2011年, 市内没发现一起腐败案件。而且改革也发挥了溢出效应, 财政改革得以完善, 从2007年开始, 义乌市财政收入以年均18.5%的速率递增, 为义乌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物质保障。

3.4 国内地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比较

从国内改革模式可以看出主要有三种管理体制。一是义乌模式, 由财政部门作为主管部门进行管理;二是上海模式, 委托专门管理机构进行管理;三是南宁模式, 由国资委作为主管部门, 成立资产管理公司, 在国资委的监督指导下对行政事业性资产进行统一经营管理。

资产统一运营, 收益集中管理。三种模式对转为经营性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 都采取了统一运营, 收益集中管理的方法, 这样做就有效的防止了单位小金库的私设以及国有资产的流失。

配置要有据可依, 处置公开规范。上海模式起步较早, 当时, 国家财政部颁发的法规尚不完善, 因此各地区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颁发相关文件进行完善法规。像广西南宁模式的威宁公司资产处置环节也实行了“阳光化”管理, 采取公开拍卖的形式。

4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现实选择

借鉴上述国外发达国家和国内地区成功改革的经验以及存在的不足, 我们可以在改革背景的基础上, 找出引言部分中提出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建立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模式。

4.1 加强立法, 完善法规

从美国、日本的管理法规可以看出, 它们的法律条文较为详尽, 有利于规范所有权、使用权、占有权、收益权等主体, 使管理程序化。从义乌市的成功改革也可以看出, 义乌市从制度入手, 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 来辅助两令的实施。

目前, 财政部颁发的35号和36号令是现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主要依据。但是两令属于部门规章, 法律层次较低;而且两令尚不完善, 此管理办法只是针对存量资产的管理, 而对资产质量、数量、结构的变化缺少有效规范, 明显存在着重资金管理、轻资产管理, 重增量管理、轻存量管理, 所以我们把政府出台的两令与资产管理、预算管理、财务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 建立起一套包括各环节在内的法律体系, 例如把政府的会计准则、土地法、物权法、房地产管理法实现良好的对接。并且还要清理原有立法, 理顺相关法律法规之间的关系, 防止出现多头领导的情况。

4.2 建立动态数据网, 加强监督

通过资产的清查, 建立动态数据网络, 实现资产的全程追踪监督, 防止行政事业单位小金库的私设, 国有资产的流失、贪污。义乌市建立的动态数据库, 为它们监督资产使用的有效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节省了人力, 而且更加公平公正。

2007年财政部组织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清查工作, 为建立起动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奠定了基础, 但是此次清查工作未将行政事业单位所属的企业资产纳入进来, 导致了一些国有资产的流失, 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我们应该彻底摸清家底, 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完整的资产库。

现有的资产管理系统尚不能实现对数据的自动分析与归类及相关资产使用、处置等事项的网上审核与审批等功能, 应该加强信息标准化建设, 贴加该类功能,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配备高素质的人才。实现资产的全程追踪, 这样可以有效实现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方式, 防止某些单位私自出借国有资产所带来的不法收入。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量大, 牵扯面广, 关系到我们的民生问题, 为此我们必须做好信息系统的安全工作, 制定信息安全制度, 例如风险控制应急机制, 设立安全等级, 每天要对系统进行安全排查, 定期对系统进行维护, 做到系统百分百安全。

4.3 建立绩效评价体系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除部分经营性资产外, 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 收益难以量化, 国内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研究非常少, 且尚未形成一套正规的绩效评价体系。对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评价体系是迫切需要的。

为了全面准确地反映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的经济性和效率性, 需要建立包括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等多项要素的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绩效评价体系, 从而科学有效地评价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绩效考核状况。

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指标是整个绩效评价体系的核心, 是评价工作的基本依据, 因此我们应本着公平性原则、效率性原则、依法原则、实用性原则来选取指标。我们将选取清查指标 (用以度量实际占用的资产价值) 、使用指标 (用以度量产出与投入之间的关系) 、制度指标 (正规化的关系) 、处置指标 (以收支两条线来衡量) 、满意度指标 (评价质量与社会效果) 这几个指标来衡量。

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绩效评价标准的确定。所谓评价标准, 就是行政单位进行国有资产绩效评判的依据。

一是清查指标, 建立对单位基本情况清查 (对所属单位户数、编制和人员状况全面清查) 、资产财务清理情况 (银行账户、库存现金、有价证券) 、资产损益认定情况 (资产盘盈损失、资金挂账) 等指标。

二是使用指标, 对资产有效利用 (资产利用率、寿命率、出租出借率、资产闲置率) 、资产使用内部管理 (定期清查帐卡是否相符) 、资产使用与财务管理结合 (对外投资、信息披露) 等情况进行判定。

三是制度指标, 对资产入库登记制度 (办理验收库手续) , 执行审计和考评制度情况 (定期对本单位的财务以及资产管理进行审计) 、执行资产信息管理制度情况 (定期向资产进行统计和信息报告工作) 等执行情况进行判定。

四是处置指标, 通过处置资产程序规范化 (是否向有关部门提出评估、申报、处理、备案情况) 、处置资产遵守政府非税收收入管理 (是否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情况) 规定等情况来进行判定。

五是满意度指标, 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是否具有社会贡献 (社会贡献率和资本积累率) 、是否具有社会声誉 (公众排名、满意度) 进行判定。

5 总结

加强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的客观要求, 是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的必然要求, 也是全面推进资产管理工作的内在要求。

本文主要是针对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成熟的政府公有资产管理经验和国内成功的改革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了完善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建议性原则, 在体制层面上、操作层面上提出了对策、建议。

摘要:本文在改革背景的基础上, 通过典型地区的改革案例, 力求找出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寻找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府资产管理模式。从规制立法、监督体系和绩效评价体系等方面设计着手, 明确产权分工, 资产配置标准, 减少贫富不均, 完善立法, 让行政事业单位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改革

参考文献

[1]文宗瑜、谭静, 《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水平需要解决的几个重大问题》, [J]《研究资料》, 2010年10月.

[2]刘玉平, 《国有资产管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年3月第1版.

[3]财政部行政政法司编, 《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解读》,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年8月第l版.

[4]周学武, 加强与改进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探讨, [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08年第四期.

[5] (美) 盖.彼得斯, 《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1月.

[6]齐海鹏, 《应深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J]《国有资产管理》, 2006年第2期.

[7]徐瑞娥, 《深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观点综述》, [J]《经济研究参考》, 2007年第6期.

[8]The Tragedy of the Anticommons:Property in the Transition from Marx to Markets Harv.L.Rev. (Januray 1998) Michael A.Heller.

上一篇:古建筑特色下一篇:战略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