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教学设计

2024-08-10

改革开放教学设计(共9篇)

改革开放教学设计 篇1

《改革开放》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这节课主要讲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历史。本课教学内容在第三单元教材中,上承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下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学习这段历史,有助于学生理解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因此,改革开放这节课在本单元教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

通过近两年的历史学习,八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初步具备了在老师的指导下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要抓住他们思维比较活跃,爱发表见解,爱表现自己,希望得到老师表扬等特点,一方面用直观生动的语言讲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音频、视频资料,预设一些问题,使用激励性评价语言,启发引导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调整变革生产关系,解放并发展生产力的需要。

2、使用“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构建时空概念,树立历史的空间感,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3、通过对广州、厦门等地在中国近代史上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在现代史上被开放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力强盛才能使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道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难点:如何认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调整变革生产关系,解放并发展生产力的需要、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五、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导入:

复习上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将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引入本课学习。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也许是历史的巧合,1978年12月18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这一 天,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发生了这样的一幕历史。

(激发学生兴趣,快速引入学习主题)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播放小岗村村民承包土地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先从农村开始的历史。

2、视频展示凤阳县改革前后的资料

一、“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人民公社时期安徽凤阳的一段花鼓词

二、“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迈出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流行于凤阳民间的花鼓词 预设问题:同是凤阳这个地方,为什么改革前后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

(求学生阅读教材,教师指导学生前后桌四人小组互相讨论。)教师总结:

人民公社时期,农民集中劳动,吃大锅饭,生产积极性不高,所以出现了第一段材料中所说的情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提高,所以发生了第二段材料中所说的这种变化。

(二)国有企业的改革

1、视频展示海尔集团历史变迁的图文资料 材料:“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预设问题:这番话体现了一种怎样的生产经营局面?这种局面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要求学生依据教材内容总结。

(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论从史出,从而使历史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形成学生内在的品质,实现历史课学习的常态化。)

2、预设问题:城市改革的重点是什么?主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国有企业改革的有关内容。)学生依据教材总结(略)

(三)、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1、视频播放《春天的故事》

用歌曲形式导入,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感体验中,思绪被调动起来,在高昂的情绪中一起进入新的学习主题。

2、使用“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构建时空概念,树立历史的空 间感,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直观了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识图用图能力。

3、视频展示改革开放后深圳、上海浦东开发区迅速崛起的图文资料,让学生感受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的巨大变化,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作用。

4、问题探究:我国今天的对外开放城市与近代史上不平等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有何根本区别? 设计意图:

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相关历史,实现历史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提高学生分析比较说明问题的能力。教师总结:

中国近代史中开放通商口岸是被迫的,便利了西方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今天的对外开放是为了发展我国经济,提高综合国力。

(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力强盛才能使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道理,从而树立努力学习,建设国家的远大理想。)课堂小结:教师指导学生依据板书进行,提高学生归纳总结概述问题的能力。

六、课堂小结:教师指导学生依据板书进行,提高学生归纳总结概述问题的能力。

七、拓展应用:

通过预设四道选择题,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一道材料分析题和一道合作探究题,拓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能力。

1、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是()

A、中共八大

B、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C、邓小平复出

D、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加快现代化建设,党和政府决定实行的方针是()

A、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

B、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C、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实行()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租让制和租借制

C、股份合作制

D、租借制和承包制

4、被人们以“一夜崛起的城市”来形容其发展变化快的城市是()

A、海口

B、北京

C、深圳

D、上海

八、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突出教学重点,简单明了。

九、课后作业 巩固学习内容,提升学生能力。视频播放歌曲《走进新时代》(要求会唱的学生跟唱),在高昂向上的歌声中结束教学,为下节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做好情境铺垫。

十、自我评价

备课时本着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依据教材而不是依赖教材的教学新理念,我对本课教材内容作了整合和取舍,把国有企业的改革放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面来学习,理由是这两个问题都属于对内改革的学习主题,让学生学习起来围绕一个主题,达到理解学习内容的目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课程总体设计结构合理,教学紧紧围绕三个学习主题,注重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实施,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预设,借助多媒体音频、视频、图文资料,让学生感知改革开放的宏大历史场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三个教学主题的问题预设有层次有梯度,兼顾学困生,力求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和发展。

存在的不足是:教师预设的问题有点多,学生探究性活动的时间略显不足。

改革开放教学设计 篇2

教材内容分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以此为起点实现了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历史转折。本课紧随以上大背景,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经济特区的设立和浦东新区开发开放,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开端为具体内容。同时,课文以改革开放的起步、格局形成及其新发展的历史进程,为理解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发挥先行基础作用。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有三年以上历史学科学习经历,初步具备对历史内容、历史进程及其历史评价的学习与认识能力,如果教师能够合理示范、引导并运用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生就基本能够通过事物表象分析,达到认识本质,从而形成综合判断的能力。此外,改革开放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遥远,许多事物就在身边,学生或多或少有着感性的认识和体验。

基于上述教材内容与学情的分析,本课教学首先要从宏观上处理好以下几重关系:(1)如何体现教材与教学“源”与“高”的关系;(2)怎样解决学习内容与学习者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3)如何凸显历史学科特征与政治概念阐述的关系。处理好以上三重关系将是设定较为精准的内容主旨与教学目标的重要思考方向,以此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完成。

[问题提出]

出生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这批学生,成长于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先天优势却又有可能影响他们深入认识历史。在他们的认识中,身边的一切都是那么地自然,他们更多的是看到或者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少有对这些成果如何取得的思考,更少有了解和理解改革开放的背景和艰辛,难以从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解读。而且,根据教学经验,学生学习当代史远无学习古代史那么系统连贯,碎片化的概念名称往往混杂于错乱的记忆时空之中,这是中学历史当代史教学的一大难点,也是本课教学上难以避免的问题。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落脚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上,教学将通过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经济特区具体内容、特征等的分析,去突破和解析重点与难点。

[教学设计]

以下分十三个环节进行阐述。

1.教师向学生交流备课体会“路是人走出来的”,以此作为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1)开门见山,直接进入教学主题“寻访三十多年改革开放之路”;(2)以“路”喻指改革开放历史进程,提示学生关注“路”上的重要节点和诸般艰辛。

2.阅读材料1“1978年的中国”,请学生用一个字归纳材料的内容特征。

设计意图:(1)以材料设置情境,并将学生的视线与思维聚焦到本课教学的时间起点1978年;(2)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捕捉材料信息,从材料中“首批”“第一次”“首度”等用语得出“变”的特征,以此点明“1978年改革悄然来临”的设计意图;(3)有意识地突出“变”字,因为“变”将作为本课教学主线贯穿始终。

3.阅读材料2“小岗生产队血印承包书”,阅读材料3“1979年凤阳县委统计数据、哈佛大学教授裴宜理1979年中国见闻”,阅读材料4“公社民谣”,结合这些材料思考:小岗农民为什么要分田到户?为什么会有留下血印承包书的“悲壮”行为?

设计意图:(1)从三组材料的联系中建立逻辑关系:体制僵化造成效益低下是生活贫穷的主要原因,由此引发分地到户的自发行为,因当时农村经济体制的限制而有“摁血印”的无奈之举;(2)从18农户留下血印的“悲壮”行为,引导学生回顾与思考当时农村经济体制,理解分田到户的实质所在——拉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幕,中国的改革率先从农村开始了;(3)通过对上述三组材料阅读和问题分析,意在解决农村变革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什么变(原因)、怎么变(形式)、变什么(内容与实质);(4)学习提取信息、建立信息间联系和透过信息认识本质的方法。

4.阅读材料5“学生农村走访调查报告①②”,阅读材料6“大包干民谣”,阅读材料7“小岗生产队及安徽省1979年前后粮食产量比较”,思考问题:寻找恰当的角度,比较人民公社与“分田到户”的区别;指出农村变革带来的直接变化和这些变化反映的内在本质。

设计意图:(1)从内容上讲,学生通过直观比较,了解人民公社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特征及其实施所产生的不同效果,并由浅入深,从调动农民积极性角度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解放农村生产力的深远意义;(2)从学习方法上讲,学生以人民公社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对象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提升理解力;(3)以学生走访调查报告作为教学素材,拉近学生与学习内容的距离,同时使学生体会历史呈现方式和学习历史方法的多样性。

5.阅读材料8“1979年中国内地农民与中国香港农民人均收入比较”,阅读材料9“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中美工业发展状况比较”。

设计意图:(1)理解农村改革的成果只是解决温饱的第一步,工农业生产落后的现实反映了中国社会生产力与世界发达国家以及与中国香港的巨大差异;(2)以图片形式的对比形成直观的视觉冲击,体会为什么“变”——对外开放的紧迫性,理解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3)再次熟悉比较的方法。

6.简要回顾自1953年“一五”计划实施以来中国的建设特点:借鉴苏联,自我摸索。

设计意图:(1)认识中国要赶上发达国家,必须走出一条新的建设之路,但是这条道路既没有先例,更没有经验,必须在实践中勇于创新与探索;(2)再次体会为什么变?并以此引出怎么变(形式)、变什么(内容与实质)作为教学环节的过渡。

7.阅读材料10“四个经济特区分布”及课文相关内容,思考:特区“特”在哪里?与小岗村农民分田到户相比较,将试办经济特区比做“杀出一条血路”意义何在?

设计意图:(1)通过地理位置感知经济特区的分布,并以此分析选择这些城市试点开放对于特区建设和全局发展的意义;(2)通过阅读课文内容,理解经济特区在政策、经营、技术、管理等方面不同于传统工商业的“特”之所在;(3)形成“对外开放”的感知与含义认识;(4)建立起农村改革与对外开放的比较与联系,并引导理性思考。农村改革的艰难在于率先改变农村经济体制,而农民对土地的经营方式有着固有的经验,只有政策到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才显得自然可行。对外开放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无论是所有制形式,还是经营方式,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多为空白甚至“禁区”。在比较中可以回味对农村改革“悲壮”色彩的理解,更可以加深对试办经济特区——“杀出一条血路”的深切感受。

8.阅读材料11“深圳今昔对比”,材料12“邓小平1984年视察深圳题词”。

设计意图:(1)以深圳的发展了解经济特区的建设成果;(2)以“试办经济特区”的成功实践和邓小平1984年视察深圳题词内容与内涵引导深层次思考。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到改革开放战略决策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实践,感悟思想解放、实事求是与改革开放成就取得的内在关系。

9.阅读材料13“对外开放格局图”,思考:指出图中“对外开放格局”的层次特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对中国进一步开放的意义所在。

设计意图:(1)加深对在四个“经济特区”基础上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宏观印象;(2)理解“对外开放格局”对进一步开放的基础与经验意义;(3)理解中国对外开放的渐进过程及其对进一步开放所表现的坚定决心与信心。

10.介绍邓小平关于上海发展“捷径”“机遇”的谈话;回顾已学知识“经济全球化浪潮”;简要梳理上海的地理、历史和人文特点。

设计意图:认识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对外开放积累经验并形成格局的大背景下,需要上海这样一个有着特有地理、历史、人文等优势的城市,抓住机遇,确立其中国对外开放窗口、桥梁和龙头的地位。

11.学生交流“我所了解的浦东”。阅读材料14“浦东发展数据统计”,阅读材料15“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实际使用外资、货物进出口总额数据统计”。

设计意图:(1)感受身边的变化,理解“变化”与“变革”的关系;(2)认识浦东的发展对于全国发展的意义;(3)进一步感悟“发展”与“开放”的内在联系。

12.学生交流:“我的记忆——发生在中国的新世纪大事”。阅读材料16“迈向新世纪”。

设计意图:(1)这部分内容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目的是加深对深化改革、加大开放的进一步理解,由此认识到改革开放既是历史过程,也是现实延续,从而形成对改革开放作为战略决策的深远理解;(2)根据学生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年龄特征,从他们的亲历、亲闻、亲见直接感受改革开放从历史到现实的发展与深化,并在展望中充满希望。

13.归纳改革开放的历程:小岗村,以“敢为人先”的勇气进行变革,揭开了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幕;特区,以“杀出一条血路”的气魄进行变革,奠定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上海,以“海纳百川”的胸怀进行变革,将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我们相信,改革开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希望之路,将在新的时代展现出新的勇气、新的气魄。

设计意图:(1)以一个“变”和一条“路”归纳改革开放的历程,以此作为本课结束语;(2)以简短的结语点明课文内容主旨,并呼应课文导入环节“寻访三十多年改革开放之路”。

[自我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从两个层面进行思考。从课文内容上看,“改革开放”的关键性时间和事件节点构成了历史的进程,如何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剖析并运用史学方法来体现主旨和突出史学特征,这是教学的首要任务。从内容属性上看,“改革开放”作为当代史教学内容,它与学习者之间存在着既近又远的悖论现象,如何将发生于身边的事物以历史的思维去观察与思考,这是高中历史当代史教学的难点之一,也是本课试图寻求解决的尝试。通过教学,个人以为在主旨理解、目标达成及方法运用等方面,教与学双方都能在历史课堂这个特定的环境下达成一致;对于当代史的学习难点,通过学生的实地走访、亲历交流,使走近历史的效果较为明显,虽然参与走访或交流的学生只是少数,但同龄人体验交流的感染效果不可小觑,这也为今后类似内容的教学提供了借鉴。改革开放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中国,而且还在深入进行中,如何更为理性探讨尚需时间与实践的积淀,加之教材与课时的限制,一时难以进一步深入,但如何将改革开放的宏大实践置于更大的时空范畴考察,需要我在今后教学中加以思考并实施。

[专家点评]

《改革开放》一课涉及从1978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诞生至20世纪90年代浦东开发开放的内容,专业术语较多,理论性较强,如果处理不慎,课堂教学往往会陷入枯燥乏味。吴国章老师在处理本课时,凭借其深厚的学科素养,深入浅出地为学生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这一特定时期的时代风貌,营造出了师生和谐共建的有效课堂。

让“开放性教学”在教学中开放 篇3

一、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的兴趣浓起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开展开放性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学习的主体,如何让这些教育对象把被动地接受、应付变成主动地参与、创造,使他们从“怕学”、“厌学”、“不学”到“想学”、“好学”、“乐学”的转变?首先是培养兴趣。当然学习的兴趣是由多种因素调动的。老师关心、爱护、尊重学生,学生才会拥护、尊敬、喜欢老师,进而才会喜欢上英语课,喜欢学英语。其次是发扬民主。教师除了要让学生减轻心理负担,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学习,还要给他们更大的自由,让他们学得“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允许学生产生怀疑,允许学生“想入非非”和“胆大妄为”。再就是寓教于乐。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多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们沉浸在美好的语言情境中,时而游戏,时而思考,动静结合,点面俱到,在自由自在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二、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让教学手段多起来

情境教学是现代英语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可以使教学内容更生动、更真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和学习技巧,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口笔头交际能力、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呢?

1.“娱乐游戏”情境的运用。“娱乐”能使学生有愉悦的心态、旺盛的激情和积极的行动,因此教学中创设“娱乐游戏”非常实用。比如我在教学牛津初中英语教材7BUnit 4一般过去时时,就采用学生擂台赛的方式,将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大组,每组选派两位代表,参加打擂。每组的其他成员为场外指导或亲友团,当场上代表有困难时可向他们的亲友团求助。教师在活动前设计好难度相当、题型相似的A、B、C、D四套题目,每一套题目根据难度不同会有分值的不同(如:动词的过去式1分,动词在句子中的运用2分,改错3分,句型转换4分,完成句子5分)对方选手答题正确便得分,最后获得最高分的一组选手就是该场比赛的擂主。然后其他三组再各派两名代表,进行打擂。既牢固掌握并运用了所学知识,还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精神。

2.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多媒体为中学英语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方式,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为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使得教材内容得以直观再现,重点易于突出,难点易于突破。课堂上,教师只要操作计算机,就可以在完全相同内容的情况下大大节省时间,把更多时间用在指导学生巩固训练和开展语言实践,从而加速了课堂教学和训练的节奏,提高了课时效率,实现课堂教学的高容量。

三、开展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习的内容活起来

课堂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上听课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教师除了抓好课堂教学的效率,还要让课堂上所学内容得到巩固、提高和升华。所以,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是非常必要的。

1.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兴趣小组参加人员不限,不论成绩优差,只要是对英语感兴趣的同学都可以参加。小组的活动内容有固定的(如外国影片欣赏、学唱英文歌、英语故事会等),也有根据学生的意愿临时安排的。

2.举办“校园英语节”。12月25日是西方的圣诞节,是英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为了丰富校园生活,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习的热情,我校每年在12月20日至来年的元月1日之间都要举办一次“英语节”。各年级节目异彩纷呈,琳琅满目,整个校园处处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显现出十足的异国情调。

四、布置灵活的家庭作业,让学生的双手动起来

布置家庭作业是教学过程中最平常的一个环节。习惯上,教师布置作业总是以笔头为主,如抄写、听写、做练习等。随着听说训练在英语学习中位置的凸显,我也会布置一些诸如听录音、读(背)句型的口头练习。但是自从运用开放性教学手段后,我们还布置了开放性家庭作业。如:1.采访(An interview)。在学完牛津初中英语7B Unit 5 A brave young man以后,我们就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这样的家庭作业:利用假期,结合课本内容,找一找你身边的“Zhang Hua”并作一次人物专访。要求包括以下内容:①Abilitives of your friend.②Personality of your friend.③What your friend did.让学生当记者,他们情绪高涨,个个都能交出一份非常出色的采访笔录,并争着在课堂上交流。2.调查(A survey)。在学完牛津英语7B Unit 1 Dream homes以后,我们曾组织学生利用课后进行一次调查。使学生从繁重的课务作业中得以解放,让他们放开双手,脱离“题海”,走出课堂,走进生活。

《改革开放》教学设计 王素英 篇4

单位:永年区第十三中学 姓名:王素英 电话:***

(一)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对该课的要求为:知道改革开放在我国新时期党的重要决策,了解它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二)教材分析

该课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中处于历史上的重要一环、在整个我国现代史中属于最重要的内容,搞不懂该课的历史地位,以后的学习将无法连续,所以该课很重要。

(三)学生分析

1.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不太好两极分化严重。

2.学生现在存在的学习问题是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历史事件的连续性把握不好。3.现在学生的学习需要是培养他们的学习历史知识的思路和方法,改变他们依赖标准答案的心理。

(四)教学具体安排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国有企业的改革。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指导学生看图使学生明确经济特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的地理位置,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树立为祖国做贡献的人生理想;通过了解国企改革情况,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通过对多种所有制经济的认识,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难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三、教法: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尝试教学法、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课前尝试:

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是什么会议?它做出了哪些重大决议?

2、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也许是历史的巧合,1978年12月18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这一天,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发生了这样的一幕历史。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快速引入学习主题)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播放小岗村村民承包土地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性地了解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先从安徽凤阳小岗村开始的历史。

2、视频展示凤阳县改革前后的资料

一、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人民公社时期安徽凤阳的一段花鼓词

二、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迈出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流行于凤阳民间的花鼓词

3、第一次尝试:

同是凤阳这个地方,为什么改革前后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

(引导学生看课本42页小字内容,教师指导学生前后桌四人小组互相讨论。)

教师总结:

人民公社时期,农民集中劳动,吃大锅饭,生产积极性不高,所以出现了第一段材料中所说的情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高,所以发生了第二段材料中所说的这种变化。

4、教学过渡:

当农村经济改革初见成效,乡镇企业遍地开花的时候,城市中,国有企业却面临着如何突破的僵局。

(二)国有企业的改革

1、视频展示海尔集团历史变迁的图文资料

材料: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2、二次尝试:

这番话体现了一种怎样的生产经营局面?这种局面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引导学生阅读教材45页小字部分,请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总结。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论从史出,从而使历史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形成学生内在的品质,实现了历史课学习的常态化。)学生依据教材总结: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职责不分,企业的经营权集中在政府手里,企业没有自主权;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各方面积极性不高,企业没有活力。

教师总结;

二十多年来,海尔集团由一个亏损147万元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2009年全球营业额1243亿元,利润34.9亿元的中国第一品牌,并在全世界获得越来越高的美誉度。

3、第三次尝试:城市改革的重点是什么?主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引导学生看课本45页国有企业改革的有关内容。)

学生依据教材总结:

(1)、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2)、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3)、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提高了各方面的积极性。过渡:为了深化改革,国家还进行了对外开放。接下来我们讲讲对方开放的情况。

(三)、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1、展示图片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2、第四次尝试:

(1)、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这里的春天指的是什么?(2)、你知道那位老人是谁吗?(3)、这位老人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43页的内容并用视频展示早期对外开放示意图让学生在图中找到1980年开放的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增设的海南经济特区)

(4)、这个圈后来是怎样扩大的?

(引导学生读课文读图,请3位学生到大屏幕前指出早期对外开放示意图中:5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提高学生的识图用图能力。)

3、使用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构建时空概念,树立历史的空间感,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直观了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4、视频展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深圳、上海浦东开发区迅速崛起的图文资料,让学

生感受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的巨大变化,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作用。

六、小结

改 革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开 放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开放的格局

七、板书设计

1.农村: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对内改革

2.城市: 国有企业经营责任制

改革开放 1.经济特区

对外开放 2.沿海开放城市

3.沿海经济开放区 4.内地

八、布置作业:活动与探究

九、教学反思

《改革开放》优秀教学反思 篇5

我从本课课题“改革开放”入手,把本课分为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两方面学习。为此,把第三目“国有企业的改革”放在第一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面来学习,理由是这两个问题都属于“对内改革”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学习起来围绕一个主题,分析比较,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节课。

本节课感到满意之处是:

1、以视频改革开放三十年让学生感受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的巨大变化,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作用。

2、播放视频安徽凤阳小岗村的30年变迁,使学生从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中体会国家惠农措施带给农民的实实在在的实惠,体会党和政府实行这项政策的最终出发点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不足之处:

1、在讲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应联系今天国家的惠农政策,让学生明确: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是土地公有,农民生产的东西要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而现在,国家不但减免了农业税,而且还要给农民补贴。

2、通过党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的调整的学习,没有直接表达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导致难点突破不到位。

3、没有通过对内改革的学习,进一步升华,使学生明确得出:改革开放好,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4、在学习对外开放时,如果能使用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动态显示经济特区等对外开放地区,不仅会节省讲解时间,而且能帮助学生构建时空概念,使学生通过观察地图,直观地了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5、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地位发挥得不到位。

改革开放教学设计 篇6

以往的教育想法,大都把知识的传授作为主要目的,授课还是将课堂、老师、书本作为中心,侧重于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养成。目前伴随教育改变逐步加强,考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终身体育思想在学校体育中慢慢有了一定位置。试从不同的视野对学校体育课程的体系,授课方式,授课点评方法等多角度进行讨论和选择,讨论中专体育教学的改变和创新工作。

一、我国中专体育教学发展的背景

我国中专院校的体育教学改革一直没有非常明确的目标,即使发现了在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而没有恰当的理论作为引导。刚开始重点是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教学模式作为模板进行改革,但是因为我国人体素质相比于西方国家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因此这个改革计划最终失败。在不停的摸索中,我国渐渐找到适合我国国情发展需要的教学方式,我国中专院校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体育教学模式。但是因为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与具体的措施出现了失误,最终结果是改变后的教学过于对理论讲解,忽视了实践性。中专院校的体育教学中缺少将人作为根本的教学理念,教学模板与评价太过于单一化。这些问题的结果最终使得体育教学改革的速度更加缓慢,因此中专院校的体育教学总是在强调改变,由于在具体的操作中却缺少有效的办法,最终使改革走向样式。

二、中专体育教学的状况

(一)体育授课目的模糊

现如今,一些中专院校的体育教学依然把学生的体育成绩来衡量老师教学质量的指标,而忽视了学生对于体育锻炼有关知识、方法和技巧的理解掌握,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强身键体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老师对体育教学的目的模糊,使得每个学校的授课侧重点都不一样,因而导致了教学成果难以实现最终目标。

(二)体育授课缺少创新

许多中专学校在体育教学中依然坚持将老师作为中心,而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要地位,导致体育教学呆板化、硬性化程度加重,再加上体育教学手段简单、教学内容与时代脱节,使得体育学习气氛缺乏浓厚感,从而抑制了学生的开创性思考与学习爱好的培养,这样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抑制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与自觉性。

(三)体育授课方式不先进

最近几年来,致力于中专体育授课的高等学历老师人数不断增加,老师的整体综合素质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他们仍然坚持将陈旧的教学理念作为指导,其教学大纲与方法都比较落后。在教学过程中,大体上使用了“传授式”落后教学方法,主要培养学生学习技术,对学生心理健康不做研究、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爱好培养。

(四)体育成绩方式衡量标准单一

现在,许多中专学校在学生成绩的考核上,主要通过学生的竞技技巧与运动成绩作为考核内容,而这单一的考核策略忽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并不能完全表现出学生的体质发展情况,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学生参加体育积极性与自觉性。

三、中专体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思考

(一)改变课程体系,努力适应社会

学校与社会是密切相关的,学校培养的人是社会的人,要达到社会的标准,要能与社会相适应。假如不管社会现实,那么培养出来的人的合格率一定很低。以后的社会将会是一个高速发展,效率高,节奏快,优胜劣汰的社会。在这样社会下,每个社会成员都面对着非常严峻的考验。人的`心理承受能力高低将决定其能否生存与发展。学校体育必须在提高学生自我完善身心的能力和意识方面做出一定的贡献。要想做到这点,必须改革现在的课程制度体系,设立涵盖竞技体育、健身体育、娱乐休闲体育等具有涉及面比较广的体育课程制度体系。采用适当的竞技体育来养成学生的竞争思维,使用科学的体育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健康观,提高健身技巧,用丰富欢快的娱乐与休闲体育消除精神紧张,丰富课外文化生活。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体育乐趣的同时,对理论教学进行加强,采用学术报告、图书展览、电子传媒等手段,充分提高体育信息输出的数量和质量,更有效地传播体育文化,在学校打造良好的体育环境。这些都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体育的解读,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体育的热爱,有助于学生体育习惯的培养,这样会使我们的课程服务与社会需要相适应。

(二)明确体育改革的观念

终身体育是最近几年来流行于国内外教育界的一种新的理念,在体育界已达成一个共识。这种理念的提出对学校体育的授课内容、授课方式、授课组织等都产生相当大的影响,但是还没有达到一个特殊的教学方式,有待于我们研究。就目前的形式来看,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应以体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学校体育课的意义,在于对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以及为社会培养体质健康的人才的需要。所以,体育授课要打破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主的传统体系,树立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增强体质、促进健康为重点目的,对体育文化知识进行关注、卫生知识的讲解,和身体锻炼有效结合,形成体育、卫生保健教育相结合的新的体系。在完成目的的讲解过程中,还应当关注情感一些问题,让学生充分享受到体育带来的乐趣,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增加体育思想和提升体育能力。

四、中专体育授课考察方式的改变和革新

体育授课首先要知道考试主要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训练,这样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以及养成学生创新意识能力。所以,体育教学必须关注考核方法的改变和创新,而正确的考核办法应该重视考核过程的科学性、公平性,除了要学生熟知体育知识、还要对运动技能等内容进行考察,还要添加一些学生可以自选的项目、动作等形式的考察内容,来激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对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培养体育学习的兴趣,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建立终身体育的思想。

五、结束语

体育授课改变和革新是时代的需要,现在的课程模式和教学方法存在缺点,在素质教育的大方针下,树立体育改革的意识,要大胆创新,让学校体育向着有趣、轻松、活泼、娱乐身心的方面去发展,促进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体育知识。健身体系要发展,各种体育模式必须要建立,新的授课模式要经过实践反复验证。体育老师自身素质和思想观念必须与时俱进。只有这样,学校体育才会有新的发展空间,才能与素质教育的发展相适应,这样才会符合当代社会的需要。

作者:吴广宇 单位:唐山市职业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1]董顺波.中专体育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素质教育[J].当代体育科技,,(35):173-175.

数学开放题教学重在“开放” 篇7

一、探究思路开放:猜想与实验的无缝对接

猜想和实验是学习数学的两种重要方法。数学猜想是人们依据已有数学知识和经验,运用非逻辑的思维方法,凭借直觉而作出的假设和预测。它是人们探索数学规律、发现数学知识的手段和策略。数学研究更需要实验,数学家有时通过成百上千次的实验、观察、联系、归纳、类比、猜想才发现一个真理,最后用特有的严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教科书一般都把问题背景和探索过程省略了,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时进行必要的“时空穿越”,以亲临其境的姿态进行探寻。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大胆猜想,并给予他们充足的自主探索、实验操作和合作交流时空,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帮助学生积累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感,提高探索、发现和创新能力。

课始,笔者用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花坛和一个正方形花坛,问学生会算这两幅图形的面积吗?因为没有标出相关数据,学生无法直接解答。在得到否定回答后,教师给这两幅图分别覆盖上方格图(每个方格边长1厘米),学生很自然地就能调用原有知识经验口答出两幅图的面积。这种通过数方格的方式推导平面图形面积的方法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了回顾、示范和铺垫。教师接着设疑,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猜想一下它的面积会用怎样的算式来计算呢?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因为受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影响,学生有可能出现三种不同的假设,即:6×5、6×4、5×4。教师及时抓住学生的疑惑,适时激发思考:这3种假设都正确吗?可能有几个正确算式?(提示:假设有可能都不对)教师指出:数学思考不能只停留在假设阶段,更重要的是要寻找方法验证假设,并顺势板书:假设—验证,为本课学习归纳出第一条路径。

这一过程从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引入,引发学生对旧知识回顾,再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知识经验猜想,教师罗列出三种不同想法后,引导学生评判,从而进一步诱发学生进行校验,为学生搭建了概念学习的多元开放的探究架构。

二、探究过程开放:特例与归纳的内在关联

波利亚曾精辟地指出:“数学有两个侧面,一方面是欧几里得式的严谨科学,从这个方面看,数学像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另一方面,创造过程中的数学,看起来却像是一门试验性的归纳科学。”诚哉斯言,数学不是一门实验性的科学,故而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将观察到的结果、实验性的验证作为判断数学命题真假的充分依据,但实验对数学发现及探求数学问题的解决思路起着重要作用。正如欧拉所言:“数学这门学科,需要观察,也需要实验。”

受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定势和干扰,不少学生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相邻两条边的乘积,这是学生认知中最大的障碍。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执教者对教科书进行了大胆重组,让学生放开手脚在猜想验证中自主探索,体现研究思路多元,研究方法开放。在学生猜想同一个平行四边形有三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后,及时组织师生互动,让学生通过反思认识到这三种假设有可能一个都不对,也有可能只对一个。正所谓不愤不启,学生身处思维的困顿之中,教师启发、点拨学生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尝试实验。

师生合作用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铺一铺,实验发现图2中用20个完全一样的小正方形一个一个地铺平行四边形,无法铺满整个平行四边形,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比20cm2大。因此,5×4=20cm2是错误的。继续用小正方形铺,如图3所示铺上28个小正方形时,就会超出平行四边形,也就是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小于28cm2,故5×6=30 cm2也是错误的。剩下的假设———6×4=24cm2就一定正确吗?教师放手学生继续猜测。师生合作、讨论,寻找问题解决的办法,教师注意搜集整理学生想法,诱发学生思考,揭示转化策略,并和学生一道借助课件演示尝试通过剪、拼的方式,把图中多余部分平移、擦去后(图4),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恰好是6×4=24cm2。教师适时与学生一起回顾6cm、4cm分别在图形中所担负的角色———它们分别为一组对应的底和高,从而概括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到这儿似乎大功告成了,殊不知这个实验仅是一个个例,这个计算公式是否具有普适性,还需要进一步证明。拉普拉斯:“在数学里,发现真理的主要工具是归纳和类比。”归纳和类比环节在过往的教学实践中常常被忽略。为了帮助学生亲历学习的整体过程,自觉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笔者在教学时还设计了归纳、类比的环节,与上述猜、想实验环节遥相呼应,以数学的姿态逼近问题本质。

第一层次:思想渗透。出示图5,学生猜测后教师启发方法,课件演示验证,将学生懵懂的表象认知转化为清清晰的认知,即:把不规则图形通过剪、移、拼,转化成长方形,面积不变。

下面的两个图形面积相等吗?

第二层次:数据实证。操作实验时,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教师给出活动小贴士:

选一选:从信封中任意选择一个平行四边形。

说一说:小声商量一下,我们小组准备怎样转化。

动动手:两人一组,剪一剪、移一移、拼一拼,我们有什么发现?

小组活动后展示交流,重点呈现同一图形不同小组不同的剪法,凸显转化效果相同,即通过剪、移、拼,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长方形。让学生感悟开普勒的言论:数学就是研究千变万化中不变的关系。自然过渡到数据整理阶段,因为教师事先提供了5种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小组合作轻松完成表格的填写(表1)。对照表格中的数据,讨论并回答教科书第8页的三个思考题,从众多的事实中通过不完全归纳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这样,通过实证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参与猜测、动手操作、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的全过程,使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思考过程中,主动发现、建构知识,逐渐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身边的事实,从层层递进中追根溯源,不断释疑明理,让数学知识以科学的形态出现,让学生在开放探究中深刻感悟到知识本质,体验到探索与发现的快乐,初步懂得孤证不一定为假,多证不一定为真的道理,最终实现基础知识习得、基本技能练习、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基本活动经验积累的有机达成。

三、练习视角开放:传统与创生的有机结合

苏步青先生认为学习数学要多做习题,边做边思索;先知其然,然后知其所以然。从这个角度看,基本知识习得、基本技能训练、基本思想方法内化、基本活动经验的反刍需要恰到好处的、适当的、开放性的练习。传统教学经验表明:新知识巩固的最佳路径是从不同维度设计指向性问题。一道好题的价值之一就在于它能产生其他一些好题,数学开放题作为一种答案不惟一的习题,自上世纪70年代出现后一直方兴未艾,日常数学学习中渗透开放题能有效撬动学生的数学思考模式,打开别样思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特别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基于这样的考量,笔者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即基本练习、变式练习和开放练习。在基本练习中增添变式的介入,从对第三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正确计算中强化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对应底乘对应高,全面透彻地掌握基本概念。

在变式练习中设计一个操作活动,将长方形木框通过拉动变形为平行四边形,给学生提供了另一扇观察变与不变的“窗户”。辨析中从另一个维度再次证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邻两条边的乘积,强化教学难点认知。直观再现拉动前后周长不变、面积变小的事实,给学生充分表达自我感受及见解的机会,提供课件演示让模糊的感知变得更清晰,从而明晰两者变与不变的内在联系。

开放练习是本课设计的亮点之一,根据教科书编制特点及对教学重难点的理解,将传统数学习题改变问题呈现方式———“变封为开”,设计了“在方格图上画一个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平行四边形”的练习题,以期通过综合开放题的练习实现对教学难点的深入突破。在日常数学课堂教学中植入开放题元素,努力实现开放题教学与常态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这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问题,对学生空间想象力、发散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成为本课中学生数学思维深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在四年级时已有画平行四边形的经验,问题解决中的主要挑战来自于对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的理解不够熟练,囿于长方形的长期刺激所带来的底和高对应相等的平行四边形的认知局限等,限制了解决方案的数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思考、小组的合作讨论、教师的适当点拨、师生的互动交流都能为丰富问题答案的呈现锦上添花,从而引导学生就某一底和高画出不同的平行四边形,也可从不同的底和高画出更为丰富的平行四边形。这样把数学开放题引入常态课堂教学,不仅为封闭的数学习题系统注入了一池活水,还可以更大力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数学课堂的亲和度和时代色彩。

总之,从开放题到开放教学,不仅是研究的深化,也是一种时代趋势,更是一次前瞻转型。以开放课堂牵引学生能力向纵深发展,破解学生能力培养方式的瓶颈,以数学素养的提升为有效出发点及落脚点,能更好地致力于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杨传冈.小学数学开放题教学行思[J].教育探索,2015(11).

改革开放教学设计 篇8

地方高校广告设计课程开放式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一些地方高校广告设计教学因为经济和地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存在这样的情况:广告设计课程目标空泛,课程内容不具体;教学训练内容脱离社会广告设计活动;教学方法更新不及时。封闭单一的教学模式与快速发展的行业环境之间产生了矛盾,不利学生积极性的调动,所学知识不能较好地应用到实践,功能能力提不上去,无法适应社会,行业竞争弱。上述矛盾在数字化时代尤为明显。所以,在这种教育背景下,引入开放式教学,创新发展,完善教学体系,满足时代需求,这是摆在我们面前十分紧要的问题,因此,课题研究意义深远。

开放式教学在地方高校广告设计课程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1.地方高校广告设计课程教学树立开放式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在广告设计课程开放式教学活动中既是起点,也是落脚点,是课堂教学的精髓所在。所以,课堂教学设计明确广告设计课程教学理念,是重点考虑的问题。广告设计课程开放式教学理念首先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由教师提供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并学习广告设计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发现、认知和理解,注重培养学生广告设计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动手能力,主动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凸显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他们独立思考问题,使广告设计课堂教学迎合学生的创新发展需求。

2.地方高校广告设计课程教学营造开放式教学环境

首先,开放教学空间。为了满足广告设计课程需求,在印刷制作坊和媒体教室等开展教学。其次,开放教学视野。以广告设计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依据,构建广告设计单一课程背景之外的开放式教学结构,满足学生跨学科专业的需求,获得丰富的综合性的广告设计知识。再次,开放思维空间,让学生在广告设计课程教学中发挥自己的想象,提出一些不合常规的问题,让学生敢说、敢讲、敢尝试,为学生营造探索和发现的思维空间。最后,开放师生关系。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重新转换师生的角色,倡导和谐、民族、平等的师生关系,彰显现开放式教学的本质特征。开放师生关系需要教师真正尊重学生,相信他们,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

地方高校广告设计课程开放式教学改革策略

让学生参与到权威广告设计竞赛中,树立他们强烈的竞争意识。加入实践型广告设计竞赛项目,项目课题以全社会为征集对象,在比赛中,融入企业营销真实课题,为学生广告实践搭建广阔的平台。企业给出竞赛项目的商品或者服务的策略单,上面明确标定了企业的品牌理念、营销目的及使用规格、注意事项等,使参赛选手选择策略单时,深入了解企业营销理念,奠定创意实践设计的坚定基础。实战型竞赛的形式包括有学院奖、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上述参赛选题都是针对企业营销项目,参与竞赛,亲自体验社会实战项目,同时还可以了解本院校和其它院校的实际情况,完善自身的缺陷,推动广告设计开放式教学的发展。

强化构建广告设计工作室,调整企业资源,产学研为一体,推动实践教学的开展。有效利用社会企业资源,将企业项目引入学校,构建学生团队,以竞价的形式汇报项目,聘请企业广告设计决策人开展课堂汇报,进行现场点评和选择。让学生切实体验到项目,培养学生的广告设计能力,满足市场需求。

以系列讲座的形式开展广告设计课程,调整教学资源,凸显教师团队的作用。开展广告设计理论基础教育时,进行相应的项目讲座,其中有印刷配色和客服心理分析等。让每一个教师和学生分享自身的优势资源,切实让学生知晓广告设计相关的知识,为他们的实践创造条件。课程结束后,汇报作品并展览,时时交流,客观公正地评价。广告设计课程结束后,汇报PPT,学生既要听取教师的汇报,而且还要分享自己的制作,结合其中的优势和不足,给出合理性意见。作品整理结束后,展览广告设计课程作品,要求各年级学生多前来参加,在留言本上,发表自己的看法。上传网上作品,拓宽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开展社会交流。将全部课程教学作品上传到优秀的设计网站上,融入社会,让社会专业设计人才提出点评意见,使学生不再限定于学校,勇敢走向社会,担负一定的社会责任。

结语

当前,我国计算机领域正处于信息化大背景之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每时每刻都在突飞猛进。数字化时代已经来临,广告设计的理念和方法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要求地方高校广告设计教学在观念和实践上要有所突破,勇于迎接挑战。广告设计课程是视觉传达专业不可缺少的一门设计专业课程,反思当前教学存在的问题,考虑地方高校办学情况及技术发展情况,创新教学理念,开发实践框架,满足时代的需求,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改革开放教学设计 篇9

生时代美好而又苦涩的回忆,也是我们不断追求上进,向心中的目标执着奋斗的求学历程的写照。

那时候,我家住农村,初级教育是在村办小学度过的。当时的学校建造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校舍已十分陈旧,全是青砖作地基,泥巴垒成的墙体,麦秸和蓝瓦搭建的屋顶,里面的环境更是简陋,一年级的桌子还是用砖头和石板垒成的,冬天的时候上面冷冰冰的,时间长了写字的手就会被冻僵。二年级的桌子是木质的,夏天的时候还可以在上面睡午觉,于是我们天天盼望着快快上二年级。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不知不觉中我们升到了二年级。新学期伊始,怀揣着美好的期盼,我们来到二年级的教室,看着满屋子的木质课桌,全班38个人都会心地笑了。可好景不长,因为教室建造的年代久远,为防止屋顶上的尘土掉落,学校就用一大块白布把整个屋梁以下部分罩了起来,这下可好,由于时值夏天,热空气上不去,加上班里的学生又多,三间本来低矮的教室内热得像个大蒸笼,让人根本没法学习,一节课下来,浑身上下全是汗水,使人很不自在。

二年级的学习生活在煎熬中度过了,三年级的教室相对好一些,屋顶是使用芦苇编成的席子建造的,因为不用白布遮盖了,夏天打开窗户,凉风丝丝袭来,感觉好极了,但由于学校位于村子的最北端,冬天教室内冷得像冰窖,教室里没有生火用的炉子,就是有炉子也买不起煤。为了度过寒冷的冬天,同学们自己和泥,外面用碎砖块将窗户密封起来,里面又用塑料纸装订,结果是寒冷暂时减轻了,但大白天教室里也黑咕隆咚的,由于学校经费紧张,所以不能开灯,我们只好点上煤油灯,时间长了满屋子是浓烟,呛得人发昏。

我们当时非常希望能够坐在夏天有风扇、冬天有火炉的课堂里学习,这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学习环境。时过境迁,而今当我再回到久违的母校,看到日新月异的校园,现代化、科学化、智能化的教育设施,已与当年我们的处境大相径庭,看到学弟学妹们在与城里孩子一样的环境中学习、生活,作为从这里走出去的毕业生,我感到十分欣慰。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为教育的发展、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教育环境,尤其是普及义务教育,免除城乡义务教育学杂费,更使广大农村孩子能够与城市里的孩子享受良好教育,提供了可靠保障。

上一篇:吉林大学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下一篇:各省党政一把手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