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2024-09-08

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共11篇)

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篇1

摘要:20世纪70年代末,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这个时期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篇章。我们党以超人的胆识和智慧带领广大人民不懈努力、艰苦奋斗, 使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另世界刮目相看。进入新世纪、新阶段, 中国在面临机遇的同时, 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要解决我们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促进中国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而不能走回头路。

关键词:改革开放,坚持,不动摇

改革开放实施以来, 中国崛起的步伐另世人惊叹, 然而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 西方对中国的发展模式提出了许多质疑。邓小平同志去世后, 他们对中国的下一代领导人能否领导中国继续前进提出质疑;香港回归前, 他们怀疑香港能否继续保持繁荣;汶川地震, 他们怀疑震后的中国是否有能力继续承办奥运会;2008年金融风暴, 他们又质疑中国政府调控经济的能力等等, 甚至我们有些中国人也对自己的发展模式心存疑虑, 而不管是西方的怀疑还是中国人自己的疑虑, 我们都予以了坚决有力的回击, 而这正是我们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道路的结果。历经磨难的中国人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 我们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决不能走回头路。

一、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一个国家的发展, 只有从世界和时代的坐标上去认识, 才能更加准确;一个社会的变革, 只有从历史和现实的对比中把握, 才能更加清晰”。[1]改革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主旋律, 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中国共产党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是有着深刻的国内背景和国际背景的。

从国内来看, 改革开放前,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和主观认识上的错误, 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 [2]照搬照抄别国的经验, 思想僵化, 使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和挫折。后来又提出了“两个凡是”,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依旧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 一系列“左”的政策依旧存在。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 “就整个政治局面来说, 是一个混乱状态;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 实际上是出于缓慢发展和停止状态”, 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甚至出现了大陆不如台湾的说法。形势的发展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尽快结束这种局面, 迈出新的步伐。就国际背景来说, 20世纪70年代新科技革命蓬勃兴起, 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 而中国在这一阶段错失了发展的良好机遇, 和世界差距明显拉大。1978年12月, 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发出号召:“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 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3]后来, 邓小平在回忆这一段历史过程时曾说:“我在东北三省到处说, 要一心一意搞建设。国家这么大, 这么穷, 不努力发展生产, 日子怎么过、我们人民的生活如此困难, 怎么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因此, 我强调指出, 要迅速地坚决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十一届三中全会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4]

二、实践证明改革开放的政策是正确的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我们可以看看西方一位著名专栏作家对中国的评价, 他曾经写过一篇评论《中国这七年》, 刊登在2008年9月10日的《纽约时报》上, 文章说“你可以比较一下纽约肮脏陈旧的拉瓜地亚机场和上海造型优美的国际机场。当你驱车前往曼哈顿时, 你会发现一路上的基础设施有多么破败不堪。再体验一下上海时速220英里的磁悬浮列车……转眼功夫, 你已经抵达上海市区。然后扪心自问:究竟是谁生活在第三世界国家?”[3]然而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中也传来了一些指责的声音:有人提出改革开放会越来越走向资本主义了, 有人说我们现在走的道路是打着社会主义旗帜的资本主义道路, 这些观点是不符合事实的。因为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 它不是要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邓小平曾经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具体体制机制, 认为基本制度如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等是正确的, 是不能改变德, 但是社会主义的具体体制如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则是有不少是需要改革的, 是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新的形式的, 当具体体制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或者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时候, 就必须进行改革, 否则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就会影响社会主义发展进程。改革要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而不会丢掉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曾经指出, 老祖宗不能丢呀。历史也反复告诉我们, 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实践证明, 通过改革开放,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使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社会主义更具活力, 中国实行的改革开放不仅是正确的, 而且是成功的。

三、解决前进道路中的问题必须依靠深化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 这项伟大事业的完成不可能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在巨大成就面前我们更要看到当前形势下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比如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 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经济发展方式有所改变, 但是仍然存在很大范围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 对资源、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影响了可持续发展;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拉大的现象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所改善, 但是仍然不健全、不完善, 民主、自由权利有待进一笔提高, 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痛恨的贪污腐败现象依然存在等;改革开放虽然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展, 但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 道德失范, 没有信仰等现象;在经济发展的同时, 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相对滞后, 出现了上学难、看病难的问题等。总之这些问题, 是发展中的问题, 出现这些问题我们就要着力解决。近年来, 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 努力照顾到各方面的利益, 着力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在社会稳定中求发展, 反过来, 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不断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前进的, 在此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艰难险阻,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胡锦涛同志曾经强调, 中国过去的快速发展, 靠的是改革开放;中国未来的发展, 也必须靠改革开放。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改革开放的坚定信念, 奋发图强, 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领域的改革创新, 坚定不移的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M].北京:学习出版社, 2009.

[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 (1949-1978) 下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2011.

[3]张维为.中国震撼[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4]杨先才.共和国重大事件纪实·中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8.

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篇2

“复兴之路”,顾名思义,就是从衰落到再次兴盛的过程中所探索走过的道路。而国人,或辛酸或愤苦或彷惶或坚定地在这条充满坎坷的路上已走了一百六十多年。每一步都流着苦涩的泪水;每一脚都能踩出浓艳的鲜血。

这段时期,不仅是中国的近代史、血泪史和屈辱史,更是我们付出了太多代价之后换来的沉痛的教育史;它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使我们认清了身上的担子之重大,付予了我们振兴中华的神圣使命。

18世纪后期,英国的工业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和法国的大革命使西方一些国家相继进入工业化和现代化。此时,国人还沉醉在康乾盛世的迷梦中,落后的制度与经济,毫无底气的浮夸和自大,使旧中国危机四伏。鸦片战争伊始,中国——这个得了太多富贵病的雄狮被深深刺痛了。自此,它身上燃起了太多的战火,遭受了太多的屈辱:小到一个家庭的衰败,亲人被蹂躏和戕害;大到国家的道歉、赔款、割地。短短几十年,签定的各种不平条约就有百条之多。

在这一时期,很多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重振国威,或上书或改革或革命,都在华夏民族的复兴道路上走出了重要的一步。编纂《海国图志》的魏源带着理性救国的态度,喊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并写出了第一代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对国家前途的思考;洋务运动风生水起,期间中国自主修建了第一条铁路,以军事工业为主的近代企业出现了;孙中山请愿于朝廷,提出新政的主张,以及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千余名举人共同发起了“公车上书”,提出变法主张,更是表现了知识分子为了国家存亡所做的贡献,“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气壮山河的诗句,至今仍激励着无数热血志士投身于民族独立的斗争中去;20世纪的中国,起义的声音越来越响亮,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等的爆发,使大清王朝最终土崩瓦解。

然而这一切都未能彻底挽救中国。随着十月革命炮声的响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中华儿女在国家危亡之际,在民族救亡的艰难探索之中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与发展,国人最终寻得了一条谋求发展的正确道路。

中国在之后复兴道路上虽又经历了种种艰难的探索和各种磨难,但最终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实现了改革开放的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使国门逐渐向世界打开,同时国人的心胸与眼界也逐渐开阔,从此中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无论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青藏铁路的通车,还是载人航天飞船与现在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的成功发射等等,无不是我们在这条复兴之路的探索中所取得的成就,无不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以及奋发向上的决心与信心。华夏民族也由此达到了“自唐汉以来所未有也”的盛世。

中国的飞速发展离不开中国人民的智慧与汗水,也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尤其是近31年改革开放的策略方针,使我国经济文化军事及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高。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是充分认识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和伟大成就,深刻总结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坚持改革开放的历史抉择不动摇,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为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刻认识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为什么在改革开放问题上不能走回头路。

首先,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从理论上来说,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社会。随着实践的发展,它必然要经历一个从初级到高级、从不发达到发达、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在根本上是适应的,但也有不适应的地方。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不适应必须通过改革来解决。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必由之路。

从实践上来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使古老的中华民族获得新生。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回顾历史可以看出,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我们曾经在相当程度上照搬了苏联模式,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特别是当年“左”的错误的逐步发展,直接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而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一度拉大,社会主义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国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使我们清楚地发现了体制上的弊端,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认识到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正如邓小平同志一针见血指出的:“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在这样的背景下,改革开放不可避免地成为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抉择,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从此党和国家满怀信心地重新踏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用历史和世界的眼光来看,31年前启动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31年后的今天,改革开放仍然是决定未来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党心民心,是31年前必然要开启、而今更难以倒退的伟大历史进程。

其次,实践证明改革开放的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

邓小平同志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如果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算起,改革开放则是中国近100年来的第三次革命。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引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广阔道路,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经过这场革命的洗礼,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与此紧密相连,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面貌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整个世界的面貌在相当程度上发生了变化。这样的变化,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切身感受到的,也是世界公认的。

改革开放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探索,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的历史抉择是完全正确的。没有改革开放,中国就不可能取得这样巨大的发展和进步,就不可能具有在今日世界上的重要地位,就不可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历史飞跃。事实雄辩地证明,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面向未来,我们要继续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就必须继续坚持改革开放,而不能否认改革开放、放弃改革开放。

再次,改革开放过去、现在和未来始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人类历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与道路联系在一起的。有道路,才有相互之间的更多交往,才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才有人类文明的广泛传播。中国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也是与道路联系在一起的。经过长期艰辛的探索,中国共产党终于走出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又经过长期艰辛的探索,终于走出了一条通过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条来之不易的道路,是发展之路,是进步之路,是希望之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

千年沧桑,百年岁月,走出一条正确的道路很不容易。改革开放的成就,使我们感到由衷的喜悦、自豪和光荣;但百余年探索的艰辛,也同样使我们刻骨铭心,永远难以忘记。历史不容许我们失去机遇,人民不希望我们再走弯路。因此,珍惜探索的成果,坚持正确的道路,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事关中国前途命运的选择。

肯定改革开放的成就,并不意味着忽视现实存在的问题。我们当然也清醒地看到,社会生活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人民群众也有诸多不满意的地方。所有这些,都需要认真对待、切实解决,但都不是走回头路的借口。发展中的问题,从根本上说要通过深化改革、科学发展来解决。停顿和倒退绝不是出路,也不可能有任何出路。历史不能倒退,人民也不希望倒退。

坚持人民币汇率不动摇 篇3

尽管美国继续对人民币施压,但中国态度依然未改。3月中旬,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记者招待会上指出,人民币的币值没有低估,中国将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去年我们统计了37个国家对中国的出口情况,其中有16个国家对中国的出口是增长的。就是欧盟地区,出口总体下降20.3%,但是对中国的出口只下降15.3%。”

温家宝举例称,去年德国对中国的出口多达760亿欧元,创历史最高。美国去年出口下降17%,但是对中国的出口仅下降0.22%。中国已经成为周边国家包括日本、韩国的出口市场,也成为欧美的出口市场。

来自外贸大省广东的数据显示,2010年前两月,广东对美贸易进出口总值为11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1%。其中,广东对美出口96.5亿美元,增长11.6%;自美进口19.5亿美元,增长28.3%。

温家宝说,2008年7月到2009年2月,也就是世界经济极为困难的时期,人民币并没有贬值,而实际有效汇率升值14.5%。“在这个期间,2009年,我们的外贸出口下降了16%,但是进口只降低了11%,顺差减少了1020亿美元。人民币汇率在国际金融危机蔓延中基本稳定,对世界经济复苏起了促进作用。”而从2005年7月份汇改以来,人民币的币值对美元升值21%,实际有效汇率升值16%。

而实际上,即使在国内,也永远都有希望人民币升值的人,因为中国已经成为利益多元化的国家。美国媒体为了给“人民币升值”造势,甚至不惜搜集中国国内希望人民币升值的声音,以此证明,“人民币升值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也是中国人民自己的声音”。从理论上看,人民币升值有助于减少顺差,降低通胀,促进产业升级,是一个有吸引力的政策选择。当前,国内支持人民币升值的观点主要有几种:一是减少顺差,二是防止通胀,三是促进产业升级。但有人质疑,这是某些企业为了自己的“小算盘”在拉大旗作虎皮。就目前来看,人民币升值对中国整体利益而言,仍然是弊大于利。对于国内多个传统的出口行业而言,人民币升值将是一场灾难。一名中国纺织行业协会负责人近日表示,如果人民币升值,大量的纺织出口企业将面临破产风险。作为一个出口大国,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中小制造企业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力量。人民币升值,将给这些在全球经济危机之后刚刚开始复苏的企业带来沉重打击。另一方面,对于中国的主要出口国美国,如果人民币升值,单位人民币可兑换到的美元增加,购买美国商品的数量增加,减少进口成本,会促进中国从美国进口。迫使人民币升值,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贸易壁垒,中国将成为经济危机后美国转嫁国内矛盾的“替罪羊”。

温家宝总理说,我们主张自由贸易,因为自由贸易不仅使经济像活水一样流动,而且给人们带来和谐与和平。我们反对各国之间相互指责,甚至用强制的办法来迫使一国的汇率升值,因为这样做反而不利于人民币汇率的改革。反观另一个阵营、大洋彼岸的美国——有消息称,今年4月,美国财政部将向议会递交汇率报告,纵观近期美国政府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的表现,中国极有可能被列为汇率操纵国。虽然美国有高层官员称,这一举措是“主要是象征性的,不会导致除磋商以外的任何强制性举措”,但美国国会毫无疑问将启动一系列针对中国这个“汇率操纵国”的贸易惩罚和保护措施,那么中美贸易战就会开打。这样的贸易战争对双方都没有好处,也恰恰是鼓吹自由的美国对自由贸易精神最大的悖逆。

链 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简介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是汇率调控的方式。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参照一篮子货币、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进行浮动。这里的“一篮子货币”,是指按照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同时,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篮子内的货币构成,将综合考虑在我国对外贸易、外债、外商直接投资等外经贸活动占较大比重的主要国家、地区及其货币。参考一篮子表明外币之间的汇率变化会影响人民币汇率,但参考一篮子货币不等于盯住一篮子货币,它还需要将市场供求关系作为另一重要依据,据此形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

二是中间价的确定和日浮动区间。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现阶段,每日銀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0.3%的幅度内浮动,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该货币交易中间价3%的幅度内浮动率稳定。

“赛狐”坚持品牌之路不动摇 篇4

在目前许多城市的商场超市, 面对琳琅满目的鞋品牌, “赛狐”凭借独特的款式和过硬的质量而受到众多消费者青睐。据悉, 今年以来, “赛狐”不仅取得了不俗的销售业绩, 树立了良好的品牌效应, 还为进一步提升品牌声誉打下了坚实基础。

去年8月份, “赛狐”将研发及生产基地落户泉州华川后, 品牌定位为走中高档运动休闲路线, 集温州的休闲和福建鞋的运动风格于一体。公司产品开发人员经过调研市场, 最终确定未来的“赛狐”要在“超前、另类、时尚”这三点做足功课。经过一年多的市场运作, 从经销商到消费者从无不交口赞誉。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不动摇 篇5

刚刚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教育事业的一连串数字格外引人瞩目: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五年累计7.79万亿元,年均增长21.58%,2012年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

国家助学制度不断完善,每年资助金额近1000亿元,资助学生近8000万人次;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30%。国民受教育程度大幅提升,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以上。

这些数字,大都是新鲜出炉、首次发布,不仅彰显着我国教育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而且预示着未来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一些西方国家和国际机构对近年来中国教育跨越发展的速度感到惊讶和疑惑:在世界人口第一的国度,面对数以亿计的教育规模,中国教育怎样铸就了一个又一个里程碑?答案其实很简单:这一切缘于中国秉持一个重要原则——教育必须优先发展。

众所周知,教育和科技一样,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早在一百多年前,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就曾说过这样的话:“正是因为贫穷,所以要办教育。我还从未听说过一个国家是因为办教育而办穷了的,办亡国了的。教育不仅不会使国家贫穷,恰恰相反,教育是摆脱贫困的最好手段!”这番话里饱含着警示和哲理,至今仍发人深省。

多年前,因为国力和财力所限,政府对教育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近年来,党和政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教育改革,各级各类教育都取得长足发展。特别是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终于实现了4%的目标,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但是,也应当看到,一些地方政府和官员对优先发展教育的意识还不到位,有的人认为,教育投入差不多就行了,实现4%之后可以松口气了;有的人甚至认为,把钱投向教育是个“无底洞”,看不到政绩,远不如抓GDP风光„„这些错误观念导致一些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特别是职业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等发展滞后,欠账严重,成为教育事业的“短板”和“洼地”。

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篇6

独行,不轻易向生活妥协

作为一个摇滚歌手,他不轻易向生活妥协,把难得的妥协当成是下一次任性的代价。当手机不离手成为一种流行病的今天,一位天天跑通告的明星竟然过着7年没有手机的生活,并不惜承担由此带来的种种不便,都只因为他不愿轻易向生活妥协。信在乐坛摸爬滚打近20年,30岁之前他没有发过一张专辑,却始终没有动摇对音乐的梦想。直到今天,信依然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做着艰难的妥协,这一切皆因为身为流行歌手的他有着一颗“Rocker”一样特立独行的心。

当然,在资讯发达的今天,不用手机也需要承担很多由此带来的“苦果”。信常常兴冲冲地跑到通告现场之后,才知道工作被取消了。信说,不用手机,就不会被它所控制,也不用无限量地接收各种社会资讯。但他并未因此与社会脱节,他通过电脑和iPad阅读资讯,发布微博,信的每一条微博都有故事在,他会描写在便利店门口看到一对流浪汉情侣分享一个茶叶蛋的浪漫,会在回到阔别多年的金门时追忆入伍当年畅饮高粱酒的往事,还会不时来一段放荡不羁的调侃。是的,他只是拒绝自己被控制,而非拒绝这个信息时代。

坚持,就算摆地摊也不放弃音乐

十七八岁的时候,信已经怀揣音乐梦想,读艺校、组乐队、参加音乐比赛。在服完兵役之后,信的音乐生涯从在台南一家小小的披萨店驻唱开始,长达10年的驻唱,让他的脑袋里至少装载了3000首中英文歌曲,更练就了随意适应各种曲风和连唱6个小时不累的唱功,眼看着跟自己一样唱酒吧的张惠妹、动力火车一个个都唱红了,信却依然寂寂无名。

生活窘迫的时候,信曾经在路边卖过咖喱饭,卖过服装,当过房地产中介……回顾这些,信说:“这是一种生活体验,我不喜欢把苦日子挂在嘴边,这没什么。从小到大都过着优越生活的人有他的人生,很不错,但我们体验不到,像我这样从小到大都很苦的也是另外一种体验,生活的每一条路都不一样。”而支撑着他一直走下去的则是对音乐的梦想,信说他的梦想很大,大到用尽一生的努力即使只能完成20%,都足以让不敢做梦的人后悔他们所放弃的,这个梦便是做自己喜欢做的音乐,创立属于自己的音乐类型。“你不会因为我的高音来喜欢我,不会因为我是信,而是因为我做的音乐让你认同,它是一个品牌,一种音乐形态。”是的,这条梦想的路注定很长。对信来说,有音乐,就有灵魂。

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篇7

一、坚持解放思想不动摇, 着力筑牢财政干部思想根基

(一) 按照市委统一部署, 抓好解放思想大讨论和项目建设年活动

2008年, 宝鸡市委、市政府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和项目建设年活动”。市财政局党组高度重视, 在认真学习市委有关文件的基础上, 认真分析研究了全市财政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并结合实际, 下发了局系统《关于开展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 促进财政改革发展实现新跨越活动的安排意见》。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响应, 从以下五个方面开展了大讨论活动:一是强化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在推动财政体制改革和创新发展的理念上实现新突破;二是强化“为公理财, 关注民生”的服务意识, 在加快构建民生财政体系上取得新成效;三是树立发展决定未来的战略意识, 在壮大财力、大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上迈出新步伐;四是强化依法理财的法制意识, 在加强预算编制的科学化、财政资金精细化管理上推出新举措;五是强化干事创业的责任意识, 在解决财政改革面临的深层次问题上取得新进展。

(二) 持续开展形势任务教育, 不断提高干部职工政治业务素质

上半年在局系统组织开展了为期20天的形势任务教育活动, 及时制定下发了《关于进行形势任务教育的安排意见》, 对全局的形势任务教育活动进行了安排部署, 并聘请有关专家为干部职工作了专题辅导。各科室、各单位高度重视, 抓好落实, 迅速掀起了以“全面理解精神、认清当前形势、明确目标任务”为主题的学习教育活动热潮。通过学习教育, 研讨座谈, 广大干部职工深刻领会精神, 准确把握了全市2008年财政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 振奋了精神, 鼓舞了士气, 为完成年度财政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 坚持抓好党建工作, 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能力

坚持把规范化党支部建设和党员的先进性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一方面抓党支部书记、组织委员的培训工作, 提高基层党务工作者的工作能力;一方面坚持在党员中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 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能力有了显著提高。“5.12”地震灾害发生后, 各党支部充分发挥核心领导作用, 带领广大党员积极克服困难, 沉着应对地震灾害。局机关党支部组织党员干部坚持战斗在第一线, 及时向上级报告受灾情况, 同时将救灾资金按时拨付到位。采购中心党支部、副局长刘雅玲、社保科科长崔勤学等单位、个人受到市上表彰。

二、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不动摇, 确保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紧紧抓住完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加快形成多元支撑格局这一关键, 在推动财政可持续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一) 抓收入责任落实, 强化目标任务约束

从年初开始就牢牢抓住财政增收不放松, 在对重点税源、新增税源、增收潜力等情况深入调研分析的基础上, 按照收入级次、征收部门层层分解落实了财政收入任务。对外与国税、地税部门签订了财政收入目标任务责任书, 并报经市政府审定对各县区下达了指导性财政收入计划, 纳入全市目标责任制考核;在财政部门内部将财政收入任务逐项目、逐科室分解下达, 纳入全局目标责任制考核。

(二) 加快形成财政收入多元支撑格局

密切关注装备制造、有色金属加工及采掘等重点行业、重点税源发展态势, 认真落实相关财税优惠政策, 不断发展壮大骨干财源。采取有力的财政政策措施, 积极支持园区经济、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加快发展, 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大力培育新的财政收入增长点。

(三) 抓非税收入征管, 拓宽财政增收渠道

以完善非税收入分类管理制度、扩大非税收入管理范围为突破口, 深化非税收入管理改革, 规范收入分配关系, 增强政府调控能力。研究制定《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管理办法》, 将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出租出借收入、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等纳入非税收入管理范围, 全面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重点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并进一步加强了对土地出让金、房租等非税收入的“收支两条线”管理。1-5月份, 市本级罚没收入入库874万元, 契税收入入库1 646万元。

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促进全市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按照大力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的要求, 支持以大项目推动区域经济大发展, 全力支持重点项目建设, 增强经济发展实力。

(一) 支持工业发展着力打造集群产业, 树立宝鸡

品牌;支持县域工业以发展“一县一产”作为重点, 强力推进“一村一品”建设

市财政在财力紧张、资金有限的情况下, 千方百计挤出资金支持企业改革与发展。2008年, 全市投入企业发展资金1 575万元, 涉及装备制造、电子产品、金融、建筑、食品加工、电力等优势产业;投入工业强市、农业产业化、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外贸发展、旅游发展、招商引资等专项资金262万元;投入县域园区经济发展、经营体制改革专项5 000万元;有力促进了各级各类企业和县域园区经济做大做强。安排专项资金500万元, 积极支持实施“一村一品”百村示范、千村推进工程。

(二) 支持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

半年多来, 累计投入技术改造、产业引导、科技创新等专项资金1 150万元, 集中扶持了一批骨干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国有企业继续加大关闭破产工作力度, 累计筹集资金500万元, 支持企业进行破产或改制重组;投入专项资金2 100万元, 用于企业节能减排和环境污染综合治理。

(三) 支持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

根据袁纯清省长对宝鸡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特大城市规划布局、大交通网络规划建设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重要指示, 借款1亿元用于产业引导和重点项目前期费用, 预算安排500万元用于国有资产管理、争取政策性破产、工业强市等费用。坚持扶优扶强, 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十大骨干企业和现有的产业集群上来, 以发展培育市场为重点, 吸纳聚集要素, 打造企业新的核心竞争力。切实做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中的产权界定、资产评估和改制方案的制定等项工作, 积极探索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统筹用好国有资本收益, 促进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快国有资本从一般性竞争领域退出的步伐。

(四) 支持分离企业办社会和中小企业发展

顺利完成全市18户破产企业中双欧集团、水泵厂、宝鸡氮肥厂、长岭股份的破产清算工作, 目前已经进入职工安置和资产重组阶段, 剩余14户企业的破产清算工作也已全面启动。省属企业分离办社会中小学移交工作基本完成, 市属企业子校移交工作已经全面启动。报批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2个、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11个、促进西部外贸发展项目11个, 开拓外贸国际市场专项资金项目30个、其他项目5个, 共计57个项目, 累计为企业争取资金1 575万元。通过拍卖、置换、出租等方式盘活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的小型国有企业的资产, 实现小型国有企业全部民营化。

(五) 支持企业加强品牌建设

市级财政预算安排150万元, 对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 年销售增幅超过一定比例的, 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培育名牌产品对经济的带动作用, 树立企业争创自主品牌意识, 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千方百计保证低保和再就业资金的足额落实,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着力支持企业做好改制工作中的富余人员分流安置、社会保险关系接续、经济补偿金兑现等项工作, 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通过财政贴息、财政担保等手段和必要的优惠政策, 带动民间资本、信贷资金和国外资金投资重、中型汽车及配套零部件制造业基地、金属材料加工基地、烟酒食品制造业基地等八大产业基地建设, 构建特色显明、基础雄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优势产业群。

(六) 支持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保持财政科技投入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 增加科技创新投入, 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财税政策, 支持加快发展园区经济。安排1 862万元专项资金, 用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保费补贴和风险准备金补贴, 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 带动社会资金投入担保行业, 形成企业、担保、融资三位一体的联动发展模式, 促进全市企业快速发展。

四、坚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不动摇, 强力支持实施民生八大工程

为了确保实施民生八大工程的资金需要, 一是规范项目立项程序。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一步完善项目立项程序, 继续坚持项目标准文本管理制度、公示公告制度和专家评审制度, 提高项目立项环节的公正性。二是规范资金分配办法。继续运用公式法、因素法等科学分配方法合理分配民生财政资金, 同时坚持以奖代补、奖补结合、资金安排与资金使用绩效考评相衔接的分配制度。通过加强财政管理, 做好民生八大工程预算编制管理, 努力实现预算编制过程的规范、透明, 让有限的财力真正用在改善民生上。三是规范支出行为。对民生八大工程年度预算细化到具体项目和实施单位, 所有建设项目一律实行概 (预) 算和决算制度。要求对属于政府采购范围的必须按照政府采购程序进行公开招标;属于个人、家庭补助的, 全面实行社会化发放, 委托金融机构以“一卡通”、“一折通”等方式直接发放受益对象手中。通过进一步推行财政专项资金国库集中支付, 县级报账制等管理办法, 努力提高民生资金使用管理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规范性。四是做好资金监管工作。加强民生工程预算支出执行进度的检查考核, 确保重大民生项目支出尽早发挥效益, 造福人民。通过强化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 从源头上预防违纪行为的发生, 确保民生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这些措施的有效落实, 强力推进了民生工程建设有序、快速发展。

目前已经启动且进展良好的项目:

(一) 以职业技能教育和劳动力市场建设为重点, 积极实施就业和再就业工程

切实抓好技能人才培训工作, 落实培训补助资金, 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力度, 提升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全面落实就业扶持政策。对企业招用的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自行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人员免费为其托管档案、接续社会保险关系, 并按照规定对其缴纳的社会保险费进行补贴, 解除职工转岗和创业的后顾之忧;支持开发公益性岗位, 实行公益性岗位补贴;积极开展农村新生劳动力培训。

(二) 积极推进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建设, 建立起以县为中心、乡为枢纽、村为基础, 覆盖全市所有行政村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

市级财政投入1 709万元, 建设县级医院门诊楼2座, 妇保院门诊楼两2座, 62所乡镇卫生院, 200个村级卫生室, 购置医疗设备360万元, 各级财政给予村卫生室人员每人每月60-120元不等的劳务补助, 真正建立起以县为中心、乡为枢纽、村为基础、覆盖全市所有行政村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省、市、区三级财政投入8 600余万元, 用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 保证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财政补助资金落实到位。积极实施农村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补助项目, 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 加强农村卫生人员培训, 进一步提高城乡公共卫生管理服务工作水平。

(三) 以支持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为重点, 积极实施社会保障工程

坚持集中与分散供养相结合的原则, 建立农村五保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 落实供养资金, 做到应保尽保, 按标施保。继续贯彻落实好城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做好资金筹措、发放、管理工作, 使财政资金真正用到最困难居民身上。继续落实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按照修订后的社会医疗救助办法, 进一步加大救助力度, 降低救助门槛, 特别是对农村“五保户”、城市低保对象中的“三无对象”实行全额救助, 真正缓解困难群众看病贵的问题, 把党和政府的关心、关爱不折不扣地兑现到广大困难患者手中。

(四) 有效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养老和医疗保险问题

按照《宝鸡市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试行办法》, 切实加大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 积极落实失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切实抓好金台区联盟村、渭滨区姜城村失地农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 及时总结试点经验, 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方面取得新突破。

(五) 继续落实城镇居民和学生医疗保险试点工作

在总结上年试点经验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强管理水平, 扩大参保面, 足额安排配套资金, 确保这一惠民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

(六) 积极探索开展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

按照市政府常务会议决议, 在金台、渭滨两区各选择一个社区作为试点, 试点过程中突出探索性和实验性, 为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在全市乃至全国推行提供借鉴和示范。按照试点办法确定的财政补助办法, 居民养老金财政补贴每人每月160元, 其中市财政补贴80元, 区财政补贴60元, 将补贴资金列入预算, 确保试点工作的顺利推进。

(七) 加快城镇社区建设和农村社区公共设施建设, 积极实施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新建县级社区服务中心项目18个, 街道社区服务中心项目21个, 改扩建社区服务站项目527个, 建立城市级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平台项目2个, 建设3 630个村级社区服务中心。同时, 通过加大投入, 改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条件, 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加强卫生技术人员培养等措施, 逐步实现以街道办事处为单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覆盖, 群众广泛受益的城市社区服务网络。民生八大工程启动以来, 市财政局在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涉及41个项目的民生八大工程基础上自我加压, 适当拓宽了民生工程覆盖面, 在细化市县配套资金落实措施的基础上, 将财政资金更多地向民生八大工程倾斜, 此举大大激发了各县区财政积极投入民生工程的主动性, 同时, 也有力带动引导社会资金向民生八大工程投入。

五、坚持改革创新不动摇, 强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统揽, 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对农村的投入力度、对农民的补贴力度, 不断激发农业的增产潜力、激活农村的要素潜能、激励农民的创业热情。

(一) 千方百计增加财政“三农”投入

按照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三个继续高于”的政策, 通过“增量财力重点倾斜, 存量财力适度调整, 预算内外财力统筹安排, 各级财政联动增加投入”的资金筹措机制, 继续大幅度增加财政“三农”投入。上半年全市预算安排支农资金12 770万元, 比2007年同期增加3 682万元, 增长40.5%, 投入和增幅均创历史新高。同时, 加快建立完善农业农村投入引导机制, 通过财政贴息、“民办公助”、“以奖代补”、“先建后补”、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等方式, 有效带动社会投入和农民投入, 加快形成农民自主筹资投劳、政府持续加大投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二) 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围绕畜、粮、果、菜药等主导产业, 积极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推进”工程, 构建“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板块式特色经济发展格局,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一是加大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财政投入力度, 专项用于加快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建设。二是加大农村公路建设投入力度, 上半年市财政投入配套资金600万元用于通村公路建设。三是积极支持实施农村饮水工程。通过市县财政配套, 集中整合以工带赈、扶贫开发、安全饮水项目资金, 按照“先急后缓、先重后轻”的原则, 实施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板块推进”战略, 初步解决了7万多饮水最困难群众的饮水问题。

(三) 严格发放涉农补贴资金

2008年, 全市涉农补贴资金总规模达到24 872.96万元, 比去年12 151.96万元增加12 721万元, 增幅达104.68%。在补贴资金发放上, 严格按中省规定, 实行“一折通”发放, 补贴面积、补贴标准、补贴金额等情况张榜公示一周无异议后, 资金直接拨付到农户的“财政涉农补贴资金专用存折”。积极推进中国农民补贴网建设, 所有数据的采集和资金的发放, 都通过涉农补贴网进行规范化管理, 实行全过程电子化操作。

(四) 稳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篇8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 我国通过逐步实行住房分配的市场化、商品化, 住房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经超过30平方米, 但是, 一些城市的商品住房价格上涨过快, 中低收入家庭改善住房条件的难度增大, 全国城镇中低收入家庭的数量仍然很多。

同时,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 大量人口向城镇聚集, 新就业的大学生, 外来务工人员群体住房困难也越来越突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安居问题, 党的十七大提出, 要努力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的发展目标。

我们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决策部署, 以更大的决心、更加有效的工作, 努力完成预定的目标任务。

一、大规模推进保障性安全工程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大规模推进保障性工程是党中央促发展、保稳定、促民生采取的重大决策。由于关系国计民生, 因此把这项利国利民的工程实施好,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大规模推进保障房工程, 有利于扩大内需, 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在去年年底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 当前, 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 国际金融危机仍在发展, 我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任务仍然艰巨。扩大内需, 调整结构, 转变方式, 将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从我国的实际出发, 借鉴国外的经验, 特别要把扩大内需作为改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和着力点。保障性安居工程, 一头连着发展, 一头连着民生。行业关联度高, 带动力强, 对扩内需、调结构、转方式都有促进作用。

实施保障性工程, 可以发挥城市效应, 发挥房地产业链条效应, 带动大量社会资金投入住房建设, 促进与住房相关的产业发展。而广大中低收入家庭通过低成本实现住有所居, 将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消费信心, 提高他们的消费能力, 从而扩大其他方面的消费。

大规模推荐保障性安居工程, 有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 为现代化建设注入动力。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两会工作报告中指出, 城镇化是我们日常广泛而深刻的广泛调整。2001年, 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这就要求充分释放城镇化的巨大内需潜力, 城镇化与住房工作、住房价格息息相关。城镇化进程实际上就是人口向城镇聚集的过程, 如果商品房价过高, 脱离普通群众的消费能力, 同时, 基本住房保障工作又跟不上, 那么人口的城镇聚集就会受到阻碍, 城镇化的持续发展就会受到影响。中低收入家庭, 外来务工人员是重要的劳动力, 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通过基本住房保障, 努力保障好群众的基本住房需求, 能够使城镇化的动力更加持续、稳定, 为城镇化、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大规模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 有利于房价的合理回归, 转变房地产业的发展方式。近几年, 我国住房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给群众改善住房条件带来很大的压力, 成为社会上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矛盾。大规模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 向市场发出明确的信号, 分流市场的需求, 增加市场的供应, 对稳定住房价格、稳定群众预期起到了镇静剂的作用。

大规模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 有利于保障民生, 促进社会和谐。现阶段群众在解决了基本的衣食温饱问题之后, 对住房条件有较高新期待。目前城镇有大量中低收入者他们的居住条件亟待改善。社区简陋不全, 环境脏乱恶劣, 不能满足群众的基本需求。同时城市中大量的新就业职工, 新毕业的大学生, 以及外来务工人员, 新的住房困难群体也在快速增加。

通过政府保障, 或支持解决困难群众的基本问题, 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发达国家住房保障的覆盖面通常在2层到3层, 有的国家可能更高一些。我国要加快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 增强他们的信心, 获得社会认同感, 有利于调节收入分配, 化解制度矛盾, 促进社会的融合。

二、2012年保障性安居工程任务十分繁重, 面临诸多挑战

近几年来, 我国通过大规模实施安居工程, 解决了一大批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十一五”全国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600多万套, 到2010年底解决了2200万户城镇低收入家庭和部分中等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

我国的住房保障率已经达到了9.4%, 累计有5千万以上的城镇低收入家庭, 通过住房保障解决他们的居住问题。

2011年, 全国已经开工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1000多万套, 今年还将计划开工700万套以上, 由于今年的新开工加上历年特别是去年的项目结转, 今年在建保障性安居工程规模将在1700万套以上。今年的保障安居工程建设工作任务十分艰巨。

一是建设资金筹措和土地供应压力大。保障性工程资金需求大, 单靠政府财政投入无法解决资金问题。现阶段国家管理通胀预期, 实践稳健的货币政策, 严格控制信贷的规模, 加之公共租赁租房投融资机制尚不完善, 在土地供应方面, 由于土地资源稀缺, 土地供应不足的压力依然不容小视。

另外, 由于征地拆迁, 国有土地拆迁不足直接影响到保障性住房项目的按期开工。

二是保障性住房规划设计有待提高。基础设施配套相对滞后, 一些地方保障性安居项目规划布局困难, 位置相对偏远, 交通不便。由于配套资金不足, 部分保障性住房项目的供热、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不完备, 教育、医疗、商业等服务设备不完善, 还有一些保障性住房的项目也存在着户型设计不合理、功能不方便等问题。还有一些地方在设计保障性住房的时候盲目追求偏大户型。这对保障性住房建设是不利的。

三是有的地方对保障性住房设计、验收把关不严, 个别项目还有不安全隐患。

四是公平分配和特殊机制尚不健全, 信息共享和部门联动的机制还不完备, 导致家庭和个人住房收入及金融资产基础信息审核比较困难。部分保障管理机构不完善, 监督管理缺乏有效的保证, 个别机关人员审核把关不严, 甚至出现过以权谋私的现象。这些都是在我们保障性住房的分配和运行管理当中面临的困难。

五是顶层设计不够, 法规建设不够。我国保障性住房总体上还是处在探索阶段, 保障的范围, 保障的方式, 政策的衔接, 工作机制等, 还有待于通过实践不断地去完善和提升。同时, 现行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文件发布虽有一定的效率, 但是尚未形成法律和制度层面上的约束。

工作中, 我们还存在一些政策的边界不够清晰、利益调节和退出机制还不够完善等方面的问题。

三、全面做好保障性住房各项工作, 努力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

2012年是保障性安居工程在建规模大、任务艰巨的一年, 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 重点抓好以下几个工作:

(一) 、首先, 要进一步加大对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财政支持力度, 中央财政规模将大于去年, 首批450亿资金已经在1月前下放到地方。地方财政也要加大投入。

其次, 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地方政府要依托规范的保障房融资平台, 发行企业债券, 扩大发行规模, 并专项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地方政府要积极研究推出公共租赁住房商业贷款贴息政策, 并给予适当的利率优惠。

同时各地要创新投融资机制, 灵活运用资本金注入、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 吸收民间资本参与到保障房的建设和运营当中来。

今年上半年中央将出台吸引民间资本参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具体政策措施。

再次, 要确保落实土地供应, 各地依据保障性住房年度建设项目, 充分利用存量建设用地, 保证储备土地和收回使用权的国有土地优先安排保障性安全住房的建设。对于涉及新型建设用地, 提前确定地块, 抓紧确定土地征收, 确保土地的及时供应。

(二) 、优化规划设计。我们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现阶段的国力出发。重点保证群众的基本住房需求。用有效的资源解决更多的住房困难家庭。要坚持提供户型小、功能全、质量可靠的保障性住房。这是我们住房保证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发展方向。

在发展保障性住房乃至商品住宅时, 都应合理确定户型面积, 充分考虑群众的实际生活需要, 保证必备的居住功能。要注重发展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 努力提高保障性住房的设计水平, 合理配置住房的内部空间, 做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前一段, 住建部开展了公共租赁住房优秀设计方案征集, 并将设计方案选优后汇编成册, 已经下发到各地, 供大家在设计保障性住房的时候使用。

保障性住房若在城区边远地带, 要尽快把路、水、电、暖等基础设施与学校、医院、商业等服务设施完善起来, 有条件的地方要提高在新建普通商品住房中配建廉租住房, 促进不同群体的相互融合。

(三) 、抓好工程进度, 各地要制定项目工程计划, 公开项目信息, 落实工作责任, 全面推进新开工项目的建设。各地住房保障部门要积极协调相关部门, 优化审批程序, 提高工作效率, 抓紧开展新开工项目的选址、土地、规划、手续办理等前期工作。落实施工条件, 力争项目尽早开工建设。提高投资完成率, 力争年内基本建成500万套以上。

(四) 、抓好质量监督, 要做到项目资金充足, 全过程监管, 全过程终身制, 按照施工制度和建设标准及时拨付项目工程款。要严把规划设计招标、投标、建筑用材、施工监理、实施全过程的监管。严格执行法定建设程序和标准规范, 把保障性住房建设成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合格工程。要实现项目法人永久负责制, 实行勘察施工监理单位负责人终身责任制。监督考核是保证质量的重要抓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继续开展以保障性安居工程量为重点的督察巡视。要建立保障性住房质量回访制度, 定期对交付使用的工程进行回访, 发现问题及时处置。

(五) 、确保工程分配。分配不公平、不合理, 不仅会浪费国家资源, 而且会产生新的社会不公。必须严格执行保障性住房配租配售的准入标准、审核程序、动态管理、退出、执行等方面制度。切实保障中低收入群体是基本的供应对象。

今年, 住房城乡建设部将起草基本住房保障条例, 将下发公共租赁管理办法, 确保分配的公平、公正。各地也要完善保障性住房准入分配机制, 强化分配过程的监督管理, 做到保障性住房申请条件、审核程序、配租配售过程结果公开。接受社会的监督, 要严肃工作纪律, 健全纠错机制, 完善并严格执行公共适用租房利益调节机制, 消除牟利空间。

(六) 、创新运行机制。随着保障性安居工程持续推行, 如何管理好这些保障性住房是一个需要格外重要的问题, 各地要积极探索保障性住房运营管理新机制, 要中国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既可采取住户自我管理, 也可以通过委托管理、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 由具有房屋管理经验和良好信誉的单位负责运营, 以降低运营成本, 提高管理水平, 使住房和公用设施始终保持在良好的运营状态。

(七) 、最后, 坚持房地产调控不动摇, 我们坚持和完善市场供给与政府保障相结合、以市场为主的城镇住房供应体系, 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两者缺一不可。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投资投机性购房得到了有效的遏制, 多数城市房价呈现了松动、下降的趋势, 调控效果不断显现。

但是, 当前部分城市的房价依然处于高位, 部分未实施住房限购措施的二、三线城市购买需求仍然比较旺盛, 调控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巩固。

将坚持调控方向不动摇, 调控的力度不放松, 坚定不移地落实好中央各项调控政策措施。一方面要努力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的供应, 满足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坚决抑制不合理的需求, 严格落实住房限购差别化信贷税收等政策, 同时继续加强房地产市场的监管, 加快个人住房信息系统的建设, 规范市场秩序。

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篇9

一是继续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强化管理工作。

明年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700万套以上, 基本建成500万套以上, 竣工量要高于2011年。采取有效措施, 确保资金和土地落实。严把规划设计、建材供应、施工和竣工验收关, 确保工程质量。完善准入分配机制, 加强使用退出管理。认真抓好保障性住房小区的水、电、路、气及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深入研究住房保障政策和机制, 逐步完善住房制度顶层设计。

二是继续坚持房地产调控不动摇, 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要继续落实地方政府对房价调控的责任。严格实施差别化住房信贷、税收政策, 支持居民的合理购房需求, 优先保证首次购房家庭的贷款需求。着力加快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加快推进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设。注重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建设, 促进房价合理回归。全面启动住房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三是推进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

着力提高城市总体规划、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等编制质量, 增强规划科学性。继续扩大部派城乡规划督察员派驻城市范围, 基本实现国务院审批总体规划城市的全覆盖。要加强城市综合管理, 进一步加强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明年, 各地要开展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各城市要积极探索创新地下管线管理方式, 创造和积累管理经验。强化城市地下管线工程等城建档案管理, 推动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功能向地下管线、城市安全等领域拓展和延伸。继续加强供水、供热、供气、城市桥梁等市政公用设施的安全监管, 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城市内涝。加快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强化市政公用设施安全监管, 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编制和实施好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和步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 大力提倡采用绿色交通方式出行, 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四是更加突出地抓好建筑节能工作。

要提高认识, 把建筑节能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实抓好。明年启动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1.9亿平方米。进一步强化新建建筑节能监管。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推进住宅产业化, 推广商品住房全装修。

五是加快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

配合有关部门, 加快修订《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进一步推进住房公积金运行监管系统建设, 力争2012年末覆盖到全国100个城市。加强和改进服务, 确保住房公积金资金安全和有效使用。

六是加大村镇建设力度。

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 明年中央将提高补助标准。加强村镇规划编制实施工作, 扩大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试点范围, 强化传统村落保护。

七是进一步强化建筑市场和工程质量安全监管。

重点推进有形建筑市场建设。全面落实各方主体的质量安全责任。强化资质资格动态监管, 严格市场准入和清出管理。

八是认真抓好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立法执法工作。

加快完善住房城乡建设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标准, 继续落实好《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规范城乡规划等领域行政处罚裁量权, 继续强化稽查执法, 加大案件查处力度。

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篇10

我国的发展站在新的起点上,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要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才能为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才能更好地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一、改革开放在是前无古人的创举

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创举, 是“很大的试验”, 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干“中国几千年来从未干过的事”。在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大国, 推进改革开放这样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必然经历曲折坎坷, 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回顾上个世纪70年代末我们党作出改革开放重大决策的背景, 主要有两个:一方面, 从我国自身的情况看, “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 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因而, 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 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改善人民生活。另一方面, 从外部环境看, 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 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 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 带领人民追赶时代潮流。党的十七大把改革开放的目的概括为三句话: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实现国家现代化, 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 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 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可见,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领导的一场新的革命,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二、改革开放不能停顿, 倒退没有出路

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 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 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 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这段话充分表明了我党坚持改革开放毫不动摇的决心和信心, 将对中国的前途命运产生深远的影响。我国改革开放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在改革取得巨大成就, 同时矛盾和问题开始凸现的新形势下, 改革开放的车轮是前进、还是停顿或倒退, 引起世人广泛的关注。

改革开放是中国30年来快速发展的基本前提。它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 带来了中国近代一百多年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繁荣, 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其成就举世公认。改革开放使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综合国力明显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稳步推进;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就;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进展;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进。必须坚定不移地改革开放, 中国才有光明的前途。

三、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不是改革开放本身的问题

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恰恰是改革开放还没有到位。比如民生问题, 是同公共服务体制建设滞后相联系的。目前计划经济时代的公共服务体制尚未根本打破, 新的公共服务体制仍在重构当中。而收入分配差距比较大, 既反映了市场机制的不完善, 也反映了再分配体制的缺陷。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 老百姓看病难、上学难、养老难等问题凸显, 主要在于我们还没有建立起一个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公共服务体制。随着改革进入更深层次的攻坚阶段, 将触及更加复杂的利益关系, 改革的难度和风险也会增加。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和问题, 只能依靠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才能解决。停顿, 倒退没有出路。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 利益调整的层次渐深、力度加大、涉及面更广, 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开始凸现出来。突出的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 部分低收人群众生活比较困难;思想道德建设有待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同新形势新任务不完全适应, 对改革发展稳定一些重大实际问题的调查研究不够深入;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作风不正,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比较突》出, 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既不能漠然置之, 也不能片面夸大。要站在全局的高度, 用历史的、动态的、发展的眼光, 对这些问题作具体分析, 才能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

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就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努力在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改革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才能扫除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应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 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着眼于转变政府职能, 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着眼于提高竞争力和控制力, 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着眼于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推进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着眼于促进社会和谐, 深化社会领域体制改革;着眼于统筹城乡发展, 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同时, 注重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 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 使改革兼顾到各方面利益、照顾到各方面关系, 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使改革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四、要认清改革开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全党同志必须清醒认识到,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需要继续奋斗十几年, 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继续奋斗几十年,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则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要求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改革开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 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主要矛盾。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改革开放不可能一帆风顺, 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前, 我国改革开放面临一系列新矛盾和新问题, 我们的工作与人民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 前进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在改革开放的征程中, 我们要勇于变革、不断创新, 不惧风险, 排除干扰, 顽强奋斗。今后的路更长, 更艰苦。要更加努力, 准备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 要更加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把改革开放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正如党的十七大得出的结论那样: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 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我们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解放思想。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方向, 坚持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 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 全面提高开放水平, 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07年10月15日

[2]、《邓小平文选》第3卷, 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

明确办学方向不动摇不折腾 篇11

一、办出特色打造核心竞争力

办学特色是一所高校独特的本质内涵, 是这所高校相对于其他高校而言具有的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而当前,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着较为普遍的趋同化现象, 即发展目标、学科结构趋同。不少高校在办学定位、办学层次、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结构与方式等方面存在“千校一面”的现象。

有特色就是有质量, 办出特色才能高质量地培养出高素质人才。据统计, 我国煤炭行业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中, 约80%是由矿业特色高校输送的。行业特色高校多年来培养的大量毕业生都活跃在原行业领域, 成为行业领域的技术骨干。

二、集中力量打造优势学科和团队

如果说科学合理定位, 是办出特色和水平的前提, 那么, 学科结构特色, 则是一所大学形成其办学特色的最基本、最突出、最直接的因素, 决定着学校在哪些领域发挥自己的职能, 也决定着学校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集中力量支持优势学科做强做大, 在冲击世界先进水平上最容易实现突破。

目前, 高校以学科为基础组建学院, 但国家、社会对人才和科研产品的需求却往往不是严格按照学科分类的, 各类科学问题的提出也往往是跨学科的。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提出:“有必要对现有的学院进行整合, 像一些已经先行一步的高校那样, 实行学部制, 为各相近学科的交叉融合提供一种有较强操作性的机制, 促进高质量跨学科科研团队的组织。”

三、特色与质量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北京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罗维东用“回归”两个字反映了许多代表对大学使命的看法。以往, 人们往往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来概括大学的责任。如今, 这种提法在很多代表看来, 容易削弱人才培养的核心位置。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迅速提高, 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已从“能上大学”逐渐变为“上好大学”。在这个阶段, 由于大学的种类很多, 因此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认识和衡量标准也是各不相同的。

特色与质量的关系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 有特色就是有质量;另一方面, 不同的特色可用不同的质量标准来衡量。杨卫建议, 要通过实施分级分类管理、鼓励和保持不同风格高校办出特色。

上一篇:仓库温湿度控制器设计下一篇:哲学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