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改革 就消亡

2024-07-16

不改革 就消亡(精选6篇)

不改革 就消亡 篇1

不改革 就消亡 ——奈斯比特夫妇演讲实录

(2013年6月)目前世界的格局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世界各国都在呼吁变革,我们都在质疑现存的一些制度安排,包括全球市场、经济体系和治理模式。

(数声榔头敲击声中开场)

1517年10月31日,几次榔头的敲击声标志着16世纪西方世界变革的开始。文艺复兴运动使西方世界开始了从停滞向增长的过渡,艺术、教育、科学得到了蓬勃发展。那天,德国神学教授马丁·路德在维滕堡大学的教堂门口张贴了写有改革基督教制度的《九十五条论纲》,这份文件掀起了宗教改革运动,结束了天主教的霸权。

那时候天主教在西方占主导地位,相当于今天西方在过去几百年间对世界的主导。当时的天主教上下腐败、病入膏肓,一些国王和公爵都可以担任大主教。他们还制定一些法律条款,通过金钱来消除他们所犯下的罪行。

在16世纪,人们呼唤改革的另一大原因是经济危机来了。苛捐杂税导致农民抗议,而手工业者不得不与新兴工业展开竞争。在城市,一些上层阶级和地主的财富日益积累,但另一方面贫富差距却在不断拉大。我们现在把这个阶段称之为欧洲的变革,其实它只是一个开端,西方世界迎来辉煌期的序幕。同时,我们也发现目前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与16世纪的时候非常相似。

西方为什么没落

(数声榔头敲击声)

各位今天所听到的声音正是又一次全世界呼吁改革的号角,而这种对于改革的呼吁也是我们全世界的共识。

在中国,我们愿意跟年轻人进行交流,因为年轻人所代表的是中国的未来。我们去过中国的不同城市,也去过中国很多农村。我们曾到过一座中国的城市,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在座的各位是否知道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在哪里?是重庆,大重庆有3200万人口。我们很高兴到访重庆,还去了当地一所中学,这所中学有学生5000人左右。当时我们在那里发表演讲,听众是500名学生。正如此刻我们非常想要了解各位的梦想一样,我们当时也提了一个问题:你们的梦想是什么?你们想要做什么?当时一片寂静,但在寂静之后,第三排有个男孩小心翼翼地举起了手,他似乎还在犹豫是否该举手。我走到他面前,他有点腼腆但最终还是举起了手,声音颤抖地说:“我喜欢上了一个女孩,但是那个女孩不喜欢我。”

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了我们,因为今天我们看到了类似的情况:中国非常愿意被世界所接受,非常愿意世界能够喜欢上自己。但是另外一方面,西方一直持一种态度:他们不喜欢中国,很难理解中国。目前世界的格局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世界各国都在呼吁变革,我们都在质疑现存的一些制度安排,包括全球市场、经济体系和治理模式。但这是西方所不愿意听到的。

西方为什么会没落呢?不是因为西方突然缺少人才和资源,相反人才和资源在西方都非常丰富。打一个比方来说,西方的盘子上面是营养丰富的美味佳肴,里边有领先的技术、发明创新、高效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还有人口的多样性和充足的人才,他们还拥有世界上最优秀的大学,人均收入也是最高的,最重要的是西方的政治结构是基于成熟的民主制度,那么问题到底在哪里呢?西方的问题主要还是在于缺乏调整、缺乏变化、缺乏改革。

要么改革 要么消亡

缺乏改革是我们的共识,包括中国的企业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比如法国,我们曾经称之为一个伟大的国家。但今天在这个国度,法国人每个星期只需要工作35个小时,即使失业,他们每个月的失业救济金也可以高达6万元人民币。因此,法国如今年轻人的失业率已经达到25%,而且公共开支的金额占到了财政收入的57%。同样,西班牙和葡萄牙年轻人的失业率也高达50%。

德国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尤其是德国的企业。德国的财政部长在2011年的时候说过欧洲没有欧债危机,而2013年的时候他又说,欧债危机期间我们成果丰硕。法国总统曾经说欧债危机已经结束,而德国总理说欧债危机远未结束,可以发现欧洲并不是那么团结统一,还是存在不同的分歧和意见。其实,欧盟现在是两颗红心(指德国和法国),27个不同的头脑(指27个成员国)。美国的情况其实也很类似。目前我们看到的是经济下滑,“美国梦”在局部破碎,几百万的美国中产阶级面临着滑向社会底层的威胁。政治竞选也只是用一些全新的社会福利来诱惑选民,满足人们的短期利益。而大部分选民的选票也只是为个人利益而投,开出最优厚条件支票的候选人往往能够赢得竞选。

当然,情况也在发生变化。美国国会开始辩论一系列的变革,包括移民和金融体系的改革。欧洲也开始逐渐意识到欧盟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要么增长,要么消亡。如果不进行改革,不取得经济增长,欧盟肯定会四分五裂。

不仅在欧洲,在世界的其他地方也是一样,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昨天我们环游了西湖,晚上还跟王永昌先生(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共进了晚餐。我们发现他跟我们一样都对哲学非常感兴趣。当时我们谈到一位德国的哲学家,他曾经有一句话,“我们大多数人其实都并不喜欢学习新的东西,我们寻求的只是去确认我们已经知晓的东西”。我想把这一点和我们游览西湖时看到的荷花结合起来,荷叶有一个非常独特的特性,就是水滴在荷叶上时,荷叶是不会吸收的,水很容易就直接滑落了。很多人也在养成一种“荷叶式的精神”,这种“精神”其实是把一些新的思想、新的东西都阻挡在外面,不愿意吸收、接受和借鉴新事物。如果你有荷叶的这种特性,对于你个人发展和事业发展其实都会造成问题。一叶障目,会让你看不到世界发生的变化。

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我们似乎还在用原来的思维方式,把世界看作是由不同经济体组成的。但事实上各国的GDP数值并不能够反映各国真实的情况,如果你仅仅看一些特定的行业,比如说制药行业、建筑行业、地产开发或者是汽车行业,这些行业透露的信息会超过国家GDP反映出来的信息。最近我们刚好读了一本德国的杂志,其中提到俄罗斯有480家企业在德国进行投资,而中国企业在德国的投资是落后于俄罗斯企业的,只有424家中国企业在德国进行投资。所以在场企业家如果你们愿意到德国投资,我建议你们赶紧收拾行李到德国去吧。所以仅看各国的GDP数据是不够的,更多地要把这些GDP的数据细分到各个不同的行业,这些行业的数据其实可以给我们更多的信息。

学习中国的治理模式

目前我们面临的一大矛盾就是“商业是全球的,但是政府和制度却是本地的”。我们认为各国目前需要的是改革治理模式,完善新型的治理模式,可以考虑学习中国这样的新型治理模式。

过去四年我们一直在关注中国,也一直在写文章关注中国正在创造的一种新的治理模式,我们相信其核心是中国的精英阶级。中国的这种治理模式关键在于它的决策过程,类似于经营一家规模庞大的企业。从经济的角度来看,中国共产党能够制定出长远的发展计划。2011年的时候,我们出版了一本题为《在中国创新》的书,书中我们描述了中国正在进行的社会经济改革,为此我们到访了中国很多乡村和城镇,尤其对成都进行了研究。成都的经济社会改革形成了公共服务均等化、产权改革、积极民主的三角形模式,当然其核心是实行法治。

我们还就农民和工人的变化以及选举进行了多场热烈的讨论,中国需要改革原有的社会结构,中国将以中国特色的方式进行改革,西方必须理解民主进程需要融入不同的原则和价值观。我们认为中国目前只是实现了其三分之一的潜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曾经有这样一句话,“我们跟鸽子一样非常谦和,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跟狐狸一样非常聪明”。我们觉得中国人刚好兼容了这两个特性,一方面是谦和,另一方面是聪明,即使中国有13亿庞大的人口基数,但是总体来说还是非常的谦和与聪慧。中国人骨子里就有一股创业的基因。我们如果要研究中国的创业基因,今天应该说来对地方了,因为正是你们各位组成了一个创业家的群体。

目前西方似乎正在酣睡,而中国刚好利用了这个机会增加它在新兴市场和新兴经济体中的影响力。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了东亚、非洲、拉美国家和很多西方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国对非洲采取了不干涉政策,这其实对于非洲的政治领导人是有利的,另一方面也为中国的直接投资提供了机会,因为非洲自然资源和未开发的耕地可以为全球的粮食和能源市场带来可观的收益。

下面几句话是我在杂志上读到的:“谁在苏丹的河上建大桥?中国人;谁在苏丹的麦洛维建大坝(苏丹麦洛维大坝,世界最长大坝)?中国人;谁在苏丹的港口建设石油管道?中国人;谁在出资为苏丹总统建官邸?中国人。”中国在争夺非洲市场和资源的时候应该说是一个排头兵。

虽然这些实际行动也遭来了一些非议。我们去过非洲,也亲身感受到了非洲人复杂的心情。我们当时在非洲就看到了他们会摆摊卖一些鸡肉和其他食品,但是大量中国人去非洲建起了养鸡场,把鸡直接销售出去,对当地原来的鸡肉市场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所以中国在带给非洲帮助的同时,当地人也遭受着就业和生产效率等方面的冲击和影响。对于中国企业家的投资,他们也是怀着错综复杂的心情来对待。在未来10年,亚洲、非洲和拉美一些新兴国家会有5亿人口进入到中产阶级,这个人口总数达到了美国人口的两倍。而这些人的消费需求会持续地增加,在这么短时间内消费市场会有这么快的扩张和增长,这是前所未有的,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对于在座的各位这意味着什么样的机遇呢?

目前全世界都在呼吁改革和变化,这种声音不会停下来。虽然各国面临着不同层次的挑战和不同行业的挑战,但是在这个互相联系的世界上,所有人都在为此做出贡献,要么是为了世界的繁荣,要么是为了所有人的希望。目前我们要做的是在全球化的商业世界和本地化的政府之间建造一座桥梁。我们需要确定的是继续保持全球化的优点,并且考虑到本地所需要面临的具体问题,同时在日益苏醒的新兴世界中创造一种互惠互利的制度安排。

(数声榔头敲击声结尾)

艺术拍卖,不改革就等着死吧 篇2

一般说来,任何一个政府都会经历“权力和资源过分集中”的问题,而改革就是对这一状况的调整。只有重新分配资源,大家才会有得玩。新中国成立以后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前,是政治权力逐渐形成垄断的阶段,到上世纪80年代末这种垄断已经足以致命,所以邓小平引爆中国第一次重要改革,他用市场经济的力量重新分配资源。但此后市场经济也迅速形成垄断,当年那些借着南巡春风开始抢占资源的屌丝们今天已经成为巨头,利用资本杠杆的力量将社会大部分财富占据,所谓有钱的越有钱,穷的越穷。第二次改革实际上是朱镕基时代就发轫,但时机不到——邓小平借市场之力倒逼改革,朱镕基借什么力量?无力可借,仅靠政策,无用。但朱镕基开始锻造那把足以让政治权力垄断和经济垄断变色的武器“互联网”。这把武器在习李时代终于成熟,所以第二场改天换地的改革由习近平真正开启。

从经济上来看,艺术处在整个社会结构的下游(当然有许多文化人会认为艺术在社会结构最顶端,我不抬杠,我只是说“从经济角度”来看)。经济结构的变化对艺术的影响极大,这也是艺术史最基本的逻辑。2008年之前主要是老外买单,政治波普、艳俗艺术就卖得好;2008年以后中国本土藏家多了,中国风、传统风就卖得好。

上面两段话并非不相干,我是想说这样的大气候下,中国艺术市场制度改革的脚步逼近了,而且不是想不想改革的问题,不改革就得等死。

也许有人说,艺术市场不是很火吗?需要改革吗?必须需要,而且已经开始,就在当下。

中国艺术市场制度在整个市场经济体制中已经是极度滞后,最明显的是,市场交易的主流方式居然是拍卖。市场数据,居然也是只能查阅个拍卖记录。这在一个成熟的行业内,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拍卖是一种专门服务于上层人群的交易方式,对上不对下。在老百姓无暇顾及艺术需求的年代,艺术品是少数有钱人玩得起的游戏。在这种没有普遍需求的情况下,价高者得是很合适的方式。在艺术还没有走进市场的那些年,拍卖行业为中国艺术市场的开放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借着拍卖,人们才知道艺术品原来可以买卖,原来可以流通,原来可以很值钱。

然而今天,艺术拍卖已经处处带着最致命的问题,却还为这个行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数据。说白了,拍卖已经不应该成为艺术品的主流交易方式。

最致命的问题,就是信用问题。

如果说今天我们许多艺术品指数、艺术研究机构所使用的数据是拍卖数据的话,那这些指数的准确度本身就是问题,投资机构若真正按照这样的数据去决策,是很不靠谱的(当然,眼下也无其他数据可用,只好将就)。拍卖对这个行业的作用,已经不是卖东西,而是提供一种“合法”价格。这种价格的产生既没有市场监督也没有政府监督,假拍的成本非常低。今天许多艺术家送拍,根本不是为了成交,而是自己掏钱换一个“价格”。然而当造价已经成为大家心照不宣的潜规则时,这价格本身的公信力已经荡然无存。拍卖真实的交易到底是多少,我不能准确说出来;但事实是,相信拍卖价格的人越来越少。更何况,即使真正成交,拍卖价格也不能代表真正的市场价格,其交易具有太大的偶然性。

拍卖行之所以能这样,主要是因为不开放。你只知道成交了,具体谁买的,几轮定价,在多大层面上公开都一概不知。之所以不开放,主要是垄断资源。藏家和艺术家简直就是命脉,绝对见不得光。而见不得光的东西,都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市场调节。

其次的致命问题,来自于外部——互联网导致信息越来越公开。

习主席的办公桌都公开了,官员财产都要公开了,几个买画的藏家名单和价格弄得讳莫如深,你说能有好吗?这里就跟前文接上了,现行拍卖制度过不了这第二次改革的关口了。拍卖行之所以能造价,重要原因也是信息不公开,心态就是“藏家在手,天下我有”。可惜了可惜,互联网这东西就是针对信息垄断、封闭开刀的,不单是一个艺术圈,动车、李衙内、空气污染、雷政富这些都被抖到太阳底下了,你能把那几个藏家捂在手里多久?

所以,最近流行“私洽”,意思就是藏家和艺术家私下商量。不要小看这个动作,这就是依靠信息通畅绕开了画廊、拍卖强行的代理关系,画家卖画可以不用给拍卖行和画廊“过路过桥费”了。买家可以非常容易和卖家建立直接的关系,这就是中介的致命问题。马云就是这么干掉实体店的。

今年,艺术品电商风起云涌,进入大航海时代。这是一次重新分配资源的大时代,所有的资源都将在大数据的威力下重新搬上台面,公开分配,谁服务好信用好本事大,谁就拿走。银行电信这些在上一轮完成资源垄断的老资历都不得不面对重新洗牌的威胁,更何况艺术界。

不改革,就等死。

艺术拍卖到了一个关口,没有真实的流拍,便没有价格的公信力,没有公信力,就只能和那几个老朋友玩了。马云在互联网上随便拍卖一件作品,出价超过900次,延时加价60多次,不知道拍卖行看了这个消息是否汗流浃背。

不画画就头晕 篇3

海超是山东聊城人,小时候妈妈嫌他字写得太难看,把他送去少年宫学书法。他在那里开始临摹国画,一下子就喜欢上了画画。“小学的时候,班上好多人的美术课作业都是我做的。”海超笑着说。后来,进了高中的美术班,成了管100多号人的班长,课下跟一个聊城大学的老师学素描和水彩。“成天在那么大的教室里吼‘别吵了’!”海超一边说着,一边在工作室里比划着那间教室的大小。我问怎么不画国画了,他愣了一下,不好意思地说,老师不教国画,就没画了。

聊城是座古城,临近两条河,他有鼻炎,家里人让他早起锻炼,海超就每天背着一个速写本沿河晨跑,“风景太美了,看到什么都忍不住画下来。”偶然的机会里,海超认识了一个中央美院毕业的建筑师,跟他聊着美院,觉得太好了,下决心以后非上中央美院不可。因为“只有美院的才是艺术”。后来就参加了高考。连着两年,都是英语分没过。第三年海超来了北京,成了中央美院的大学新生。一开始觉得不大习惯。在那时的海超看来,大家堆在一起上课画画,跟去了幼儿园似的,后来慢慢地习惯了。因为不喜欢油画系的教学方式,大二分系的时候,海超选择了壁画系。“壁画系的时间多,比较自由。”

“老师们懂的很多,但要想着法儿跟老师互动才行。”这是海超在壁画系学习的经验。刚进系学习的时候,海超并不主动。但在校外接一些活儿的时候,他遇到了一些问题,几次主动与老师沟通之后,海超觉得自己学到了很多,也逐渐喜欢上与老师交流。

达芬奇是海超的偶像。很小的时候,他就自己做小飞机、小模型,自己做了一个电锯来切割材料,有关科技知识的剪报,收集了好几大本。毕业作品在他大三就已经开始构思了,画了一年多。“模特”是挖掘机、推土机等重型机器,他尝试用漆板、玻璃板等做作品的材质。这其中有对工业文明的反思,也有他对聊城政府“保护性修复”的古建筑的无奈。海超的毕业作品有一部分是装置,他要在一个玻璃的围合里放上一些废墟,例如一段明代寺庙烧毁之后留下的梁,然后在废墟上淋红色的油漆。海超很淡定地说:“艺术品,就是要给灵魂一点刺激。”

“你喜欢别人评价你的作品吗?”“一开始的确不太喜欢,但是后来发现,有冲突是很正常的,不应该感到恼火。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思考的角度。其实别人提出来的问题,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存在的。一些好的建议我也会吸收。”

关于毕业后的打算,海超没有具体想过,但会留在北京。至于与画廊合作等事情,他觉得想也没用,该来的就会来。“听说你不画画就会头晕?”“哈哈,是有这么回事,”海超大方地回答,“不画画的时候,觉得自己很空虚。”

男人不“找抽”就“找摸” 篇4

但凡是个男人,全有英雄情结,再怎么着也需要生命中有个女人无条件地仰视他崇拜他。然后,进化之路在以下行程就开始出现了分岔。有一部分男人仅仅需要跪了一地仰视的脸就已经深深满足了,哪管在脚下的姑娘是白痴还是弱智。换种说法,演主席的演员听见一地的观众鼓掌,难免飘飘然地觉得自己俨然就有领袖气质了。

于是,分道扬镳的两路男人进化出了两个新的流派。找摸的和找抽的。前一类自然是找摸的,根据咱的观察,通常这样的男人是主流正统的,穿西装打领带,走上进青年路线的那种,张嘴闭嘴都是意义责任之类的。

他们关心的是自身的成长成就,因此格外需要鼓励。女人们对他们绝对不能以打击为主,而是要和风细雨地安慰鼓励,善于运用善意的欺骗。假如说了一句忤逆的话,很可能他们的脸就阴郁得能滴下水来。

他们永远需要一个阳光少女两眼闪着天真的景仰的光亮,一脸真诚地说亲爱的你真棒你是最好的加油哇某某君。于是他们就跟打了鸡血一样亢奋地忘我工作去了。

找抽的男人成分就比较复杂,总的说来,都有一颗神气而狂野的小心灵。他们如卧底一样埋伏在茫茫人海中,暴露出来总需要合适的机缘。

照这么说起来,影视作品里这样的人物总是塑造得很多。经常可以瞧见大人物面对小蚂蚁的挑衅抗争不怒反笑,那么BINGO,您就看见了找抽型男人的典型。事实上是,找抽型男人相当一部分是非常优秀的,他们有可能身居要职,有可能主持着大型乡镇企业,有可能从事文化艺术事业。

假如斜他一眼,甩出几句损到点子上的刻薄话,他们听着脸上都会笑开了花儿,可熨贴可受用了。

不过,凡事不能做绝。对找摸的和找抽的男人假如一味使用同一种方法,就又都走进了死胡同。如果一味去摸,很有可能结果是丧失了自我;但一味去抽,又很有可能丧失了对他的尊重。

所以,老话说得好,打一巴掌揉三揉。这个可能才是男女相处之王道。有一位优秀的乡镇企业家说:咱哥们其实走的是抽摸双全冰火齐下的路子。不过,根据这句话判断,其实他老人家还是属于找抽阵营的。

不改革 就消亡 篇5

读书可以增长知识、磨练性格、修炼气质……从“功利”的角度讲,读书有太多的好处,最大的好处是:读书可以让孩子不断地学到知识,这样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让孩子们即使脱离了学校、老师及家长的督促,仍可以拥有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无论是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还是在人生的道路上,只要孩子爱读书、肯读书、读好书,他就获得了不断提升的秘笈,获得永不湮没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竞争力。

为什么要读经典——经典是主食

漫画或某些靠商业运作包装起来的明星作家的著作,不用太动脑筋就可轻松读完,给孩子带来娱乐和刺激,就像冰激凌。适当读一些是可以的,但冰激凌吃多了会闹肚子、会营养不良。冰激凌不能替代主食,漫画也不能代替经典。经典作品不是简单的叙述,它们是带着生命的体验来写的,它会燃烧孩子,调动孩子,感动孩子。孩子也会调动自己的想像力来理解作品,理解生活,理解人生。有人说经典只适合中年人读,但我认为,年龄不同,心得不同。孩子们不能光读漫画等水分多的流行读物,流畅的东西往往缺乏“阅读摩擦力”,阅读就是需要停下来“思想爬坡”,阅读的作用之一也是“练脑”,打磨思维能力。

怎么读经典——小孩子读简本也可以

经典是经过历史筛选留下来的人类智慧的精华,但由于时代、文化的隔膜,小孩子不喜欢是天然的也是正常的。其实,读什么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培养读书的习惯。一般小学三四年级,孩子有了自主阅读的能力,也进入一个阅读兴趣的高峰,所以,在这个阶段,当然,最好是在这之前,就应该培养孩子阅读的性情。比如,婴幼儿时期,家长就应该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比如绘本,尤其是有故事的绘本最好。经典著作,有专门针对小孩子的简本,莎士比亚的著作有幼儿版也有少年版,都可以买来看。到了初中,就可以让孩子接触原版的经典。总之,不管读什么书,都比看动画片好。

从网上读可以吗——还是读纸质的吧

网上阅读太伤眼睛,容易引发身体不适,孩子又管不住自己,一会刷刷微博、聊聊QQ,特别不容易集中精力,思维容易碎片化。而且,纸面阅读会让孩子放慢生活脚步,停止忙乱,让孩子从头到尾坚持读一本完整的书,对性子也是一种磨练,也是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

怎么培养孩子阅读习惯——家长爱读书即可

很简单,家长爱读书即可,潜移默化比唠唠叨叨好。生日时,送孩子一本家长在扉页签上祝福的书;周末时,带孩子去图书馆、书店;网上购物时,为孩子选几本书。

别限制孩子看闲书——闲书可引发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

现在的小孩很可怜,被分数压得喘不过气来,没有多少时间读课本以外的“闲书”。其实,读闲书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式,可以引发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提高阅读能力。读闲书的学生,思想会比较活跃,整体素质也比较高,不仅考试能名列前茅,思维能力也不会浅层化和碎片化。

把读和写结合起来——小孩子坚持每天写300个字

读完书,总是有感慨,总是有思索,停下来思考,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每天用3~5句话,200~300个字写下自己发现的问题、想不通的问题、感兴趣的问题,不要评判孩子写得像不像文章,只要是孩子自己的观点、想法就行。这样,阅读与写作才能有机结合,把厚书读成薄书,找到分析问题的视角。这对以后的考试、工作中的各种分析、表达都会起到很大的作用,甚至,对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都是很有益处的。这样下来,孩子长大后获得幸福感的几率会更大。

不改革 就消亡 篇6

之所以爵士队选择他是有理由的。在刚刚结束的09—10赛季NCAA(美国大学体育总会)比赛中,正是海沃德所带领的巴特勒大学,以仅仅第5号种子的身份杀人总决赛,成为名副其实的“黑马”。而海沃德在总决赛中也有不俗的表现,虽然在总决赛中他两次错失绝杀把冠军拱手让给杜克大学,但这不能否认其对于队伍的贡献:他作风勇猛,擅长在侧翼移动,在拥有绝佳外线投射能力的同时,也具有不错的防守及协防能力。在巴特勒大学中,他是最闪耀的一颗星。

此后海沃德便决定加入NBA,虽然媒体预测他的顺位应该在乐透区之外,但爵士队的主教练斯隆(现已离任)非常欣赏这位白人小伙,并且用首轮第9顺位选择了他。在采访中,斯隆对海沃德的评价非常之高:“他的未来是雷吉米勒。”

事实上,在进入NBA后海沃德也没有辜负斯隆对他的期望。在接下来的NBA10/11赛季中,他在仅16.9分钟的出场时间内拥有总体48.5%、三分47.3%的不错命中率,并场均可以砍下5.4分/1.9个篮板以及1.1个助攻。如果说这样的数据还不够华丽的话,那么可能和海沃德在NBA的前几场比赛有些拘谨有关。在赛季的末端,得到充分出场时间的海沃德得以更全面的展示自己的才华。在常规赛的倒数第五轮,爵士队应战掘金的比赛中,海沃德17投12中、三分6投5中得到34分,打出了赛季最佳的一场比赛,于此同时,也让所有的人对他的未来充满期待。

停摆了,我还有游戏

在高中时,海沃德就是一名资深的游戏玩家了。虽然在此时,海沃德已经确定了自己会走篮球这条路,但这丝毫不会影响他在电脑中展现自己的游戏天赋。在美国很火热的FPS游戏“光晕”中,海沃德甚至也曾同朋友组过战队,并取得过一些名次。不过,当海沃德接触到星际争霸2这款游戏后,他就一心扎到星海中,沉迷于这款RTS游戏里了。

海沃德说:“篮球是一款团队性的体育项目,但有时也需要你单人作战。而在星际争霸2里我找到了这种感觉。在星际2中,我是所有错误的唯一承担者,却也是所有荣誉的唯一拥有者……我非常享受。”

平时的海沃德除了训练,还会去天梯上主动与网友求战,与朋友组队娱乐等等。海沃德说:“我和身边很多朋友都在玩星际2。只要有网络,我甚至常在旅途中和远方的朋友Boris(Nifride)联网对战。通过星际2,我也能和许多战友保持联系与沟通。”

进入NBA后,海沃德身边的爵士队队友也有很多人喜欢打游戏。据海沃德爆料,基里连科是非常狂热的魔兽世界玩家,而另一位队友费申科本身并不热衷星际争霸,但在海沃德的影响下,也抓起鼠标,投入星海了。

海沃德说:“其实NBA有很多球星都非常适合这款游戏,比如史蒂夫·纳什,德隆-威廉姆斯和克里斯-保罗等。在赛场上,他们能清楚的掌握每个队友的位置,创造良好的机会并助攻队友得分。他们的篮球智商很高,整体意识非常强,预判能力自然更不在话下,所以我觉得他们的思维模式和竞技风格打星际2运营起来一定很棒!”

在NBA正式停摆后,海伍德没有感到失落。他現在除了依然坚持每天6小时的篮球训练外,还获得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海伍德说:“通过这段空闲时间的锻炼,我的星际2水平也提高了很多。”

报名参加IPL:Win or go home,这是体育的真理

虽然电竞与篮球一样是体育竞技类项目,但他们之间很少有共同都可以“玩的转”的人,更别提“兼修”甚至参加比赛了。本次IPL比赛海沃德可以报名参加,在网络上以及体育界也引起了一阵轰动。

海沃德说:“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很可惜我不可能把这么多网站的评论都关注到。我身边的朋友一直在支持我,并且把他们看到的一些评论分享给我,这是非常好的鼓励。”

事实上,海伍德本只是把电竞作为一项兴趣,并没有想过自己的实力可以参赛。在平时的生活中,他经常在睡觉前登陆TeamLiquid观看一些高手的直播。在欣赏了无数场比赛后,他也开始尝试直播自己的比赛,但让他吃惊的是竟然有3000多名观众一直关注他的比赛,这让他对自己的实力有了很大的信心。此次lPL开始前,面对来自IGN的邀请,海沃德非常痛快的答应了。

海沃德说:“我从未觉得我可以参加职业比赛,但本次既然参赛了,就希望我的表现能获得足够多的尊重和关注,同时,让更多的人了解电竞职业选手的生活与NBA球员的生活。”

在海沃德心目中,电竞选手的生活是非常酷的——与NBA球星的生活没有什么不同。因为在他看来,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才是最重要的。

上一篇:活动联谊会策划方案下一篇: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师有哪些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