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程改革

2024-10-14

流程改革(精选10篇)

流程改革 篇1

在激烈的国内金融市场竞争中, 国有商业银行已成为国内“市场入主流, 同业创一流”的金融中坚力量, 但与世界先进金融同业相比, 差距还很大, 不仅表现在金融产品种类、风险管理、战略发展、管理会计等方面, 更表现在运行机制和组织体系等流程性因素方面。国有商业银行要想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就应当借鉴国内外先进银行的经验, 充分认识到流程银行建设对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性, 切实把流程银行建设作为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

所谓流程银行, 是指以客户中心为架构基础, 围绕客户的需求, 建立贯穿银行前、中、后台的灵活、高效率的业务流程, 变革组织架构和考核体系, 以便于实现良好的经营绩效、更好地体现核心竞争力。

纵观国内外先进商业银行的发展, 启动并加快流程银行建设是适应经济金融形势变化的客观要求, 是打造主流银行的重要支撑, 也是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就目前的国内银行改革的结果来看, 大部分只是把流程银行理解为组织结构扁平化和简单业务流程优化, 而没有真正实现以模块化管理为核心的“流程银行”取代缺乏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应变能力的“部门银行”的实质性变革。

流程银行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 建设流程银行是改进客户服务、提升客户满意度的必然选择。提升客户满意度已经成为国内外先进银行经营永恒不变的话题。花旗银行为提高客户满意度, 耗时三年的时间,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重新设计了信用交易流程, 系统根据客户信息自动对客户信用进行评分, 直观显示客户的贷款标准和报酬率, 大大缩短了客户用信办理时间。相比之下, 国有商业银行受制于现行的经营理念、体制机制、业务流程、科技支持等方面因素, 客户关系管理、服务效率、流程优化、系统建设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这就需要运用流程银行的先进理念, 按照最有利于满足客户需求和创造客户价值的模式, 采用渠道、服务和价格的差异化手段, 真正建立以客户为中心、快速反应的立体化服务体系和专业化服务模式。

其次, 建设流程银行是适应外部金融市场环境变化的客观要求。在经济全球化、利率市场化、银行同质化、金融脱媒化愈演愈烈的市场背景之下, 能否尽快适应市场变化, 乘势而上, 顺势而为, 将会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质量和发展速度。因此, 必须通过加快流程银行建设, 集成经营职能、减少信息割裂、降低协调成本, 消除内部职能部门之间、上下层级之间乃至与外部合作伙伴之间的沟通壁垒, 提升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 真正做到“贴近市场做业务”。

目前, “部门银行”由于科层管理组织架构导致应对客户需求的反应速度较慢, 内部部门和岗位之间画地为牢、揽权推责, 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普遍存在。流程银行就是要彻底革除“部门银行”的弊病。由于经营环境、客户需求、信息技术等不断发生变化, 因此流程银行建设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是一个持续改进、不断完善、追求卓越的动态过程。流程银行建设主要包括业务流程、管理流程和组织流程优化三部分内容, 其中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流程优化是基础, 最终在市场终端建立起为客户量体裁衣的业务和服务流程。

要建立高效的流程银行, 需要以下几条作为标准:

1. 客户满意度得到提升。流程银行就是要确立并真正落实“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以客户满意度作为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具体来说, 就是要以高价值客户为中心, 以客户的有效需求为落脚点, 按照客户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习惯设计产品、提供服务, 决不能将银行的观点强加于客户之上, 为客户提供产品时必须达到增值服务多、办理速度快、服务质量好、综合收益高和产品功能新的标准。

2. 精细化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具体来说就是在制度、流程、机制等方面做到差异化、简单化、流程化、集约化、数据化和电子化。针对不同类型的客户, 采用不用的营销策略, 实行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和个性设计;把复杂的流程简单化, 减少业务链条、缩短审批环节、精简申报手续;把经常性、重复性的工作以流程的方式固定下来, 减少时间的浪费, 提高工作效率;把分散的事情集中起来做, 建立后台业务集中处理中心, 实行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管理;将问题分析、流程优化、经营决策建立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 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用机器设备和信息系统代替人工操作, 用影像代替实物管理, 降低差错率, 切实减轻一线员工工作压力。

3. 流程绩效得以提升。流程银行建设过程中, 除了传统的定性分析和研判外, 优化决策和评价控制都要有数据的支持, 运用投入产出、回归分析、跟踪试验数据、控制监测等定量分析方法, 对流程的关键绩效指标进行度量与控制;加强流程质量控制, 尤其是信贷审批等关键业务环节, 建立质量控制和问责制度;将流程效率评价贯穿到流程优化的预评估和后评价的系列工作中, 确保流程优化和再造工作产生效益。

国有商业银行的流程银行建设实践, 其实质和内含就是强调以流程优化为起点, 以组织重构为核心, 追求卓越的客户服务能力和管理运营能力, 以取得差异化竞争优势为目标。主要方式包括:

一是探索组织结构扁平化管理、业务条线垂直化管理、战略业务单元化管理。进行组织结构再造, 根据国有商业银行的特点, 按照以客户为中心的宗旨, 整合业务板块, 使每个模块化组织都能够直接对市场和客户的需求变化进行及时反馈, 而不是通过科层构造的银行内部传导对市场做出反应。

二是以客户为中心, 全面优化和业务管理流程, 加强科技信息平台建设, 实现后台业务集中化, 推行集约化运营。总行可成立多种业务处理中心, 集中上收后台业务, 统一审核标准和尺度, 加速业务运转, 提高工作效率。可分别成立结算中心, 票据、单证处理中心, 后督中心, 信用卡中心, 信贷中心等纯业务操作中心, 利用影像和网络传导技术, 将分支行处理的后台复核、授权、审批、监管等工作集中到中心来处理, 可有效控制银行操作风险, 实现前后台业务分离, 节约运营成本, 使营业网点成为营销平台, 解放后台人员, 充实到营销和服务岗位, 提高运行效率。

3. 加强科技信息平台建设, 强化科技支撑, 推动信息科技建设由物理集中向逻辑集中过渡, 全面支持流程银行再造。实现业务流程的信息化和智能化, 运用先进的电子技术手段, 将业务流程编制为系统程序, 从而达到运作高效化和风险控制集中化的目的。

4. 积极引进外部智力支持, 引入六西格玛管理方法, 学习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通行做法, 用流程银行的先进理念、方法和工具进行改造;同时充分考虑我国国情和国有商业银行的实际, 探索一条符合我国金融业经营环境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再造的道路。实现改革的软着陆, 合理控制改革的成本, 力争改革的成本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 自上而下稳步推进流程银行的建设。

从流程银行的工作目标上来看, 长期目标是建立以客户为核心, 以价值为导向的全流程体系;短期目标是重点围绕影响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 贴近市场, 持续优化业务流程, 不断创新管理工具, 稳步解决经营和管理领域的基础性和瓶颈性的问题。改造之初, 应经过多维度调研, 广泛收集资料, 多部门会商研讨, 避免管理结构大的震动, 梳理业务条线和作业平台, 在边梳理边研究的过程中, 优先对重点项目进行流程化改造, 循序渐进, 阶段突破。改造之中要坚持责任落实到位, 优化方案到位, 组织实施到位, 进度督导到位的原则。改造完成后要进行优化评价, 建立包括效率、质量、成本、风险控制等在内的优化绩效评价体系。

国有银行的流程银行建设是复杂程度高、实施难度大的系统工程, 通过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先进经验,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从根本上解决银行运营效率较低和风险控制能力偏弱的问题。当前, 业务流程上的缺陷是当前国有商业银行的软肋, 尽快实现“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的转变是我国商业银行当前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徐杰.我国流程银行的建设——本地化与国际化的差异.金融电子化, 2011.

[2]郭涛, 李垒垒, 邹海波.商业银行流程再造问题研究[J].金融经济, 2010.

[3]丁俊峰.流程银行:从概念到现实的要求[J].农村金融研究, 2009.

[4]徐其瑞.关于流程银行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J].金融教学与研究, 2008.

流程改革 篇2

成立组织

宣传发动→发放《致林农的公开信》

↓已拍卖、已绿化、已发证的情况调查摸底已拍卖、已绿化、未发证的情况↓未拍卖、未绿化的情况绘制图表

制订实施方案会议通知签收↓到会签到

表决结果签名

↓不准代替↓

公开拍卖林权登记申请表↓身份证复印件

签订合同受理合同复印件或村委会证明↓现场勘查(填写现场勘查表;绘制勘查图;现场见证人、申请人、勘

查人勘查表上签名、四邻在申请表上签名,所有签名须按指印)

确权发证公示(30日)

提交公示报告及公示↓审批(村、镇、林业部门、县政府的法人代表签名,加盖公章)建档发证

输机

流程改革 篇3

关键词:外贸单证;业务流程;教学改革

《外贸单证》是高职院校国际贸易相关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的核心课程,是学生从事国际贸易活动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长期以来,许多学者都在探讨《外贸单证》课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问题,笔者根据多年从事的该课程教学经验以及对学生的调查分析,认为“基于业务流程”来设计教学环节是提高教学效果,培养技能型、应用型外贸人才的有效方式。

一、《外贸单证》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理论与实践脱节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外贸单证》课程仍然采用的是各种单证相分离的教学模式,老师讲一张单,学生做一张单。学生缺乏对单证工作的整体理解,对整个外贸流程和环节缺乏认识。

2.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现在很多学校的《外贸单证》教学仍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多是以PPT展示代替了以往的粉笔书写。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被动地记,无需动脑,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缺乏互动性。

3.考核方式过于单一

目前的《外贸单证》课程考核大体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通过纸质试卷,让学生根据信用证做单;一种是通过实训软件,对所做的单据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必然导致学生平时不努力,到期末考试时靠死记硬背过关,评价结果不能体现学生的职业能力,导致“高分低能”。

二、基于业务流程的《外贸单证》教学改革

1.基于业务流程的教学设计思路及其优势

组织教师到外贸企业调研,明确外贸业务流程和各环节任务,和企业专家共同开发课程。以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来设计学习情境。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主要方式开展教学,融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于一体。

2.基于业务流程的项目化教学内容

以一笔外贸业务为背景,贯穿整个业务流程,包括谈判、签约、开证、审证、各种单证缮制以及结汇等。将学生分组,组内自行设置进口方、出口方、商检机构、运输部门、海关等角色,分配组员任务,进行角色扮演。全部课程可结合项目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将整个业务流程分为若干个项目,在项目下再根据业务顺序将整个任务分为若干项任务。

例如,基于业务流程的《外贸单证》项目化教学内容:

项目一:创建外贸公司

项目二:国际贸易交易前的准备

项目三:交易磋商与价格核算

项目四、成交与合同的签订

任务:以上四部分内容知识点较多,但由于是《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的重点,并已进行了实训,故可根据课时情况,由教师控制进度。

项目五:出口合同的履行

任务:(1)催证、审证、改正;(2)备货;(3)租船订舱;(4)出口商品报检;(5)申领核销单;(6)申领原产地证书;(7)办理保险;(8)办理出口通关;(9)装船出运;(10)制单结汇;(11)收汇核销;(12)出口退税涉及单证:①信用证、信用证通知书;②国内订购合同;③商业发票、装箱单、出舱通知单、托运单、出口货物明细单;④报检单、报检委托书、外销合同、信用证、商业发票、换证凭单;⑤出口收汇核销单;⑥普惠制原产地证明书;⑦投保单、商业发票、保险单;⑧报关委托书、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收汇核销单、商业发票、装箱单、外销合同、出境货物通关单;⑨收货单、场站收据、提单等;⑩提单商业发票、装箱单、普惠制原产地证明书、受益人证明、保险单;{11}结汇水单、出口收汇核销单;{12}增值税发票项目六、进口合同的履行。

任务:(1)开立信用证;(2)办理进口货物运输及保险;(3)审单与付款赎单;(4)办理入境货物报检;(5)办理入境货物报关;(6)外汇核销;(7)进口索赔。

涉及单证:(1)信用证申请书、信用证、进口合同;(2)托运委托书、投保单、保险单、提单;(3)信用证及所有相关单据;(4)进口货物报关单、销货合同、商业发票、装箱单、提货单、入境货物报检单、入境货物通关单;(5)进口货物报关单、销货合同、商业发票、装箱单、提货单、入境货物通关单;(6)进口付汇到货核销表、进口付汇核销单、进口货物报关单;(7)保险单、商业发票、海运提单、质检报告、原产地证明等。

项目七:软件实训

任务:(1)出口业务(L/C,CIF);(2)进口业务(L/C,FOB)。

涉及单证:所有外贸单证

项目八:顶岗实习

任务:以实习单证员的身份进入企业,了解国际贸易流程的实际工作。

涉及单证:所有外贸单证。

3.基于业务流程的考核模式改革

在实施上述教学改革时,考核方式应摒弃传统的终结性考核方式,主要采取过程性考核,对于每个项目或任务都要进行检查和评价,各不同项目根据重要程度所占比例有所区别,最终成绩由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数次考核成绩加权平均。考核方式和内容应能充分体现《外贸单证》实践性、职业性、开放性的特点,使学生更能注重职业素养的提高,能够达到较好的考核效果。

三、进行教学改革的配套措施

1.坚持开展双语教学

《外贸单证》课程所涉及的绝大多数单证都是用英文书写的,看懂信用证和单据是做好单证工作的前提。但高职高专的学生大多英语基础较差,对该课程有畏难情绪。通过开展双语教学,能帮助学生提高英语能力,使其更好地理解信用证和单据,提高教学效果,也可以提高学生内在素质,提高他们的择业竞争力。

2.加强教师的顶岗实践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呈现高学历化的趋势,大多由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从事《外贸单证》的教学工作,他们中多数人没有从事一线工作的经验,从书本到书本。因此要加强授课教师的顶岗实践,让其到企业实际从事相关工作,使教师对业务流程有深刻的体验,从而更好地组织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王胜华.基于外贸业务流程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实践[J].职教论坛,2010.

[2]江波.任务驱动教学法下的《外贸单证实务》课程设计[J].教法研究,2008.

[3]林园.高职院校《外贸单证实务》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10.

流程改革 篇4

一.新闻采编流程的改革策略

主要包含以下几点:第一, 保持新思路。这就体现在地方记者对于新闻管理思路要保持创新。要坚持两手抓。一方面是做好突出新闻, 另一方面就是要兼顾到专题。新闻、专题, 广播、网站, 公开、内参, 对内、对外, 等等, 要做到全面兼顾, 全面抓起;第二, 增设新岗位。重新调整记者宣传联络部, 可以设立对象节目以及重点节目的策划与指导编辑, 可以代表记者参加一些会议, 对具体的一些业务进行宣传与协调。定时向记者站发送各个部门的采编信息, 指导记者进行每天的选题并且要督促他们及时反馈;第三, 施行新的流程。启动“每日新闻”的预报、筛选、采制、编辑以及播出的流程, 驻地记者要及时向编辑部报告刚刚发生的或者是可以预知的一些新闻信息。编辑部要评估信息, 确定选题, 向记者进行反馈, 并且指导记者处理好稿件的表现形式以及重点内容, 实现一种速采速播;第四, 创办一种新的载体。可以创办《信息采编报》, 主要是刊登确认的选题, 记者将新闻发送到编辑部之后, 编辑部通过筛选确定主题, 然后在《信息采编报》上进行刊登, 还要编发一些专家对于地方新闻的意见, 向记者站发送电子版, 同时还要将其向领导报告。并且要送发各个中心。这样, 各个节目组或者是专题组都可以向该报纸提供稿件的需求信息。而记者就可以很据需要, 来提供稿件。

二.新闻采编流程的改革分析

新闻流程改革带来了很好的绩效, 提高了新闻的竞争力。它所带来的启示, 值得我们去探讨分析。

(一) 创新采编体制

记者站向编辑部提前报选题是一直以来所采取的一种宣传的方法, 但不管是每月一报还是后来改为每周一报, 都不适应这个信息快速发展的社会, 不符合媒体日益竞争的需求。而在改革中设置了策划指导编辑的岗位, 进而强化了对记者报道的指导、组织、协调。

近几年来, 中央决定改进领导活动以及会议的新闻报道之后, 播发地方新闻信息的空间就进一步的增大。而传播新流程的实施, 就显示出了其可贵的超前性意识, 除了记者站自报选题之外, 编辑部还为记者推荐好的选题, 这样, 记者站的稿量就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质量也显著提高。

(二) 深化认识广播规律

一直以来, 广播就致力于深化认识广播规律, 后来, 广播界提出了“要走自己的路”口号, 这就意味着在把握新闻规律的同时, 还深化了对广播规律的认识。中央电台地方记者开始了对“记者播报”、“录音报道”的重视。而目前, 记者播报与现场音响已经成为了地方记者报道新闻的很常见的一种形态。对于一些重大的新闻事件, 也会有一些“现场直播”或者是“现场报道”, 另外, “手机短信”、“记者连线”的方式更加方便快捷。这些互动的形式都受到了好评。对于广播的规律, 可以这样来概括:用声音来传达内容, 内容要向受众靠近, 广播要以特色来立身, 记者要以播报来成名。

(三) 不断提高记者素质

改革的成效与记者的素质成正比关系, 素质高, 能适应新要求, 改革成效就好, 素质低, 不能适应新要求, 改革就受到阻碍。所以说, 要注重提高记者的素质。在采编新流程实施之后, 编辑部每天就会根据现实中发生的时事, 将一些关注度较高的信息进行筛选, 然后由地方记者去采制完成。这种上下互动、采编互补的程序, 就能够使一些年轻的记者, 很快适应动态新闻的采编流程, 通过实际锻炼, 提高了自身的素质, 还增加了作为一名新闻记者的自豪感。

(四) 部门之间要互动

记者站与各个部门之间也有了越来越多的互动, 正在向与专题节目和新闻节目同时合作的方向发展。地方记者站与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正在向着更有利的方向迈进。比如说, 地方记者可能适当地参与一些编辑部报道的策划工作, 或是制作、总结, 编辑部也会适当地参与记者站一些策划、采制。总之, 共同策划、共同参与相对于单纯地约稿达到的效果要好。例如之前的一档系列报道《家园》就是记者站与体育部一起策划的,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总结:总之, 中央电台地方新闻采编流程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增加了地方记者站的发稿量, 也提高了新闻的质量, 促进了中央电台新闻事业的发展。地方新闻采编流程的改革带来了很好的绩效。■

参考文献

[1]刘民安.重视记者站工作[J].新闻知识.2008. (03) [1]刘民安.重视记者站工作[J].新闻知识.2008. (03)

[2]牧野.这样的“记者站”该撤掉[J].新闻战线.2007. (02) [2]牧野.这样的“记者站”该撤掉[J].新闻战线.2007. (02)

[3]肖立生.记录下这个年代——《流动记者站》编后感[J].湖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 (02) [3]肖立生.记录下这个年代——《流动记者站》编后感[J].湖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 (02)

[4]王新义, 韩武勋.记者站——大广播的延伸[J].声屏世界.2009. (04) [4]王新义, 韩武勋.记者站——大广播的延伸[J].声屏世界.2009. (04)

流程改革 篇5

随着农业银行完成股份制改造和公开上市,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已全部完成了股份制改革,迄今为止,我国主要的商业银行都已经成为上市银行。中国银行业的股份制改造和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已经跨出了里程碑式的步伐。与此同时,尽管全球经历了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国银行业的财务状况、盈利水平和资产质量却都已达到世界银行业的前列。然而,新的问题依然被提了出来:中资银行下一步该怎么做?中资银行又如何能经过下一个五年,不仅依然是规模全球第一,而且还能做到质量高、竞争力强,挺拔地屹立于世界银行之林?

笔者认为,借势巴塞尔新资本协议(Basel III),结合我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推行更加规范严格和有效的监管,进一步提升中资银行的盈利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构建更为合理的业务基础和更为坚实的财务基础,毫无疑问应当是下一阶段中资银行的重要任务。同时,中资银行应在顺应新的监管要求的同时,积极推进内部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彻底转变传统的经营理念,彻底改革传统的组织架构,彻底改造传统的业务流程。中资银行应抓住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难得的历史性机遇,推动自身实现脱胎换骨式的组织架构改革和业务流程的改造,也只有这样才能使相关的监管要求真正落到实处,为中资银行百年基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前中资银行在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方面的主要差距

虽然中资银行近年来推进了一系列改革,引进了国际著名金融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者,成功上市等,但与国际上实施以先进架构流程为主导管理模式的商业银行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首先,传统的管理理念仍然根深蒂固。虽然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中资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理念已经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新的经营管理理念正在逐步替代传统的经营管理理念。但是许多落后的传统理念依然还有很深的根基。一是“部门利益至上”,不少中高层经营管理人员习惯于用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方法和手段管理银行,部门之间画地为牢、揽权推责的现象普遍存在。二是“官本位”思想一时难以改变,不少经营管理人员处理银行业务往往不愿认真按照流程进行,导致正常的业务流在同级之间衔接困难,往往要由上级来协调才能得以完成。三是地方分支机构负责人“唯我独尊”,习惯于独揽各项资源大权,强调只有权力高度集中才能推动业务发展,实现上级确定的利润目标。这些陈旧的理念给银行内部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其次,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依然主要沿袭传统模式。一是以客户为中心的组织架构设置虽然已初步成形,前台业务板块总体上已按大的客户类型进行了安排,但在具体环节安排上仍是更多地以产品为中心;二是业务单元自上而下的垂直运作和管理机制尚未形成,主要商业银行的分行作为独立的经营单元“岿然不动”;三是业务流程明显存在弊端,来自部门与区域利益要求的干扰和总行端设计者的脱离实际,导致业务流程中存在较多的不合理和扭曲;四是后台业务集中处理还是十分初步的,虽然部分银行进展较快,但大部分银行要实现前中后台分离与相互制约仍有大量的工作要做;等等。

再次,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会计等技术条件尚跟不上业务发展的需求。中资银行近年来大力推进了数据大集中工程和管理会计方法的应用,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应该看到,数据大集中为业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构建了基础的信息平台,管理会计为业务考核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但目前中资银行数据集中主要还只是物理的集中,还未真正做到逻辑集中;与国际上先进商业银行相比,中资银行业务流程的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还较低;管理会计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真正的使用价值不高,实际业务的大量需求仍未能真正得到满足;中资银行的管理信息系统尚处在较低水平。

当然应该看到,近年来中资银行对组织架构改革和业务流程再造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以客户为中心、以利润为导向,前中后台相互分离制约,纵向经营为主、横向管理为辅的经营管理理念正在深入人心。部分中资银行正在按照上述理念逐步加快了组织架构改革和业务流程再造的步伐;有的中资银行已开始大刀阔斧地实施整体性的组织架构改革和业务流程再造,在前中后台推行了力度较大的条线管理,尽管遇到了不少困难,但依然卓有成效。然而从总体上看,迄今为止只有少数大型银行和中型银行推行了目标明确的改革,中资银行的主体尚处在以传统模式为主的状态。

中资银行组织架构改革和业务流程再造的主要原则

笔者认为,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中资银行组织架构改革和业务流程再造应遵循以下五方面原则。

一是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商业银行组织架构改革和业务流程再造首先应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即要按照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最方便和最优质服务的思路,重新安排组织架构与设计各项业务流程,建立能以最快的速度响应和满足客户不断变化需求的运营机制及相关的业务流程;将决策点定位于业务流程执行的地方,在业务流程中建立控制程序,从而消除各部门之间的摩擦,降低管理费用和管理成本,减少无效劳动,提高银行的市场竞争能力。在这里,客户既指银行的外部客户,也指内部的客户,前台客户部门就是后台支持保障部门的客户,银行客户部门的工作质量由银行的客户来评价,银行支持保障部门的工作质量也应该主要由它的客户——前台客户部门来评价,而不应主要由其上级来评价,银行的财务预算、风险管理、会计核算、人力资源等管理部门不能再以管理者自居,而应以支持者和服务者的角色出现。只有建立“一线为客户服务、二线为一线服务”,“总行为分行服务”的经营理念和相应的业务流程,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银行客户服务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

二是坚持垂直条线经营为主、横向管理为辅的组织架构的原则。组织架构是业务流程的基础。业务流程再造需要依据一定的原理和基本框架进行设计,这一基本原理就是以客户为中心,基本框架就是前中后台相互分离,垂直经营为主、横向管理为辅的矩阵型的组织架构体系。因此应根据组织架构的大体框架来设计顺畅的流程。

三是坚持部门职责服从于业务流程的原则。业务流程再造强调“组织为流程而定,而不是流程为组织而定”。因此应“先流程后部门”,即先设计好银行的各项业务流程后,再根据流程的需要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将目前的部门职能进行归并和整合,将对流程运行不利的多余、重叠甚至起阻碍作用的部门取消。

四是坚持充分应用先进信息技术的原则。中资银行在集约化经营中对信息技术的利用多限于自动化,即把原来由人干的工作,代之以机器,但整个工序和办事的方式少有改变。这固然加快了处理速度,提高了单位时间内业务的处理量和准确性,但却只是对信息技术最低层次的开发。业务流程再造是银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彻底改造业务流程的过程,应超越目前对信息技术主要限于初步的文字、数据和图表处理的阶段,发挥其智能化和标准化的巨大潜力,创新作业程序。

五是坚持突破性再造与连续性改进相结合的原则。尽管组织架构改革和业务流程再造强调根本性和突破性,但不可能通过一项作业而一劳永逸地消除一切问题。对于商业银行来讲,外部宏观政策和经济环境会经常发生变化,内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也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因此,在实施组织架构改革和业务流程再造中应避免好高骛远,走入过分追求完美的误区,应清醒地认识到这是一个长期的、不断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中资银行在业务流程再造时,应坚持整体设计、分步推进的方法,通过不断的连续性的改进,逐步改革组织架构,优化各项业务流程。

中资银行组织架构改革和业务流程再造的主要任务

中资银行组织架构改革和业务流程再造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内容。

深化组织架构改革,构建业务条线垂直运作管理和考核为主、横向管理为辅的业务单元制。具体而言,一是进一步以客户为中心梳理和整合主要业务板块,前台应重点根据中资银行的业务构成,建立企业与机构业务板块、零售与私人银行业务板块和市场与资金业务板块,而在中后台形成风控、营运、IT、战略和人事等板块,使这些板块更清晰地按照以客户为中心的要求设置,顺应本外币业务一体化运作的趋势,为流程优化创造条件,打好基础。目前部分主要商业银行已经大致合理划分了业务板块,但在板块内部构成的合理性和分行相应板块协调性方面,仍有进一步梳理完善的空间。二是推进业务条线垂直运作、管理与考核,形成业务单元制。加快推进业务条线垂直运作、管理改革的进程,使事权、人权和财权逐步过渡到以业务单元为主,推行垂直管理为主、分行横向管理为辅的模式;推行全行业务单元的一体化考核,明晰业务单元的绩效;在总行层面形成相对独立的业务单元领导体制,不断加强对分支机构的垂直管理。以条线垂直管理为主、横向管理为辅的模式彻底取代“块块”模式,使组织架构与业务流程更好地相匹配。近年来,部分中资银行在总行层面设置了业务板块或条线的委员会制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一步应强化委员会对全行整个条线的协调、管理和考核的职能,以有效推进条线经营管理的步伐。

推进营运条线改革,实施后台业务集中化。成立真正意义上的总行业务处理中心,并根据需要成立若干分中心,包括结(清)算中心、单证处理中心、票据中心、信用卡账户管理中心、放款中心和托管业务处理中心等纯业务操作中心。利用电子影像技术和工作流技术,将过去分支机构处理的后台业务包括复核、授权、审批、单证处理、财务处理和风险监控等工作集中到中心来处理,实现分行前台受理、中心后台处理的运营模式,使基层机构网点成为客户营销和服务平台,以增强客户服务能力、提高运作效率,更有效地控制操作风险。近年来,部分主要商业银行在营运改革和后台集中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财务和人力资源,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主要是新建机构的进展较快,存量机构的后台业务集中仍有待继续推进;营运条线改革尚需进一步清晰目标、大力推进。

实施各项业务流程的整合与优化。在建立以客户为中心,以条线垂直运作、管理和考核为主的组织架构以及集中整合后台业务的同时,开展各项业务流程再造工作,大的方面来说,应主要涉及企业与机构业务单元、零售与私人业务单元、市场与资金业务单元、风险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营运管理以及IT部门等。重新审视这些业务的发生、发展和终结,按照客户便利、简便快捷和以利内控的要求,梳理、优化和整合各项业务流程。这方面近年来中资银行持续在推进,但由于理念、架构等方面的限制,成效不够明显。

实现业务流程的信息化、自动化、标准化和智能化。充分运用先进的电子技术手段,将优化了的业务流程编制成信息化的系统运作程序,使各项业务都转换成自动化、标准化和智能化的电子流,更好地实现高效运作和强化风险控制的目的。从中长期看,中资银行在这方面仍然任重而道远。

笔者认为,上述四大任务之间关系十分密切。以客户为中心是组织架构改革和业务流程再造的内在要求和运作目标,以条线垂直运作管理考核为主的组织架构则是流程优化的基础和条件,后台业务集中化和各项业务流程的优化是业务流程再造的核心内容,而标准化、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则是业务流程再造实现的重要技术方式。

按照上述任务实施的组织架构改革和业务流程再造,将推动中资银行的运行和管理带来八个方面的提升。一是较好地贯彻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优化对客户和银行有附加值的业务流程;二是以纵向顺畅流动的业务流程,保证法人战略意图得以有效地贯彻执行;三是强调业务条线的系统营销和系统管理职能,确保各大单元业务在相对独立的前提下在银行内部顺畅的流动;四是实现从职能管理到面向业务流程管理的转变,将业务的审核与决策点定位于业务流程执行方面;五是形成简洁、高效的业务流程,缩短信息沟通的环节和时间,提高对顾客和市场的反应速度与内部组织运转效率;六是修正流程局部较优而整体偏弱的状况,构筑整体业务流程优化的系统平台;七是形成由流程控制、制度控制、电脑软硬件控制和权限控制组成的立体型风险控制体系,强化风险管控;八是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共享、自动识别、分析和决断的作业流程。

组织架构改革和业务流程再造是未来一个时期中资银行进一步深化内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核心内容,也是中资银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大实践之一。这项改革和创新应结合我国国情和商业银行的实际加以稳步推进,有理、有节和有序地开展。在我国,确实存在着一系列限制组织架构改革和业务流程再造的外部因素,包括不合理的区域管理和行业监管政策等,在技术上也存在某些障碍,当然还存在一系列相关风险因素。但从在中国经营的外资银行已成功地实施先进架构和流程的实践来看,上述制约和障碍不是不可以逾越和克服的。

流程改革 篇6

关键词:高值耗材,条码技术,专业化管理

近年来, 随着科技发展和医疗技术不断创新, 医用高值耗材需求量巨增, 采购比例逐年上升。高值耗材一般指种植、埋藏、固定于机体受损或病变部位, 支持、修复、替代其功能的特殊医用消耗性材料[1], 主要包括骨科内固定植入器材、人工关节、人工晶体、人工乳房、植入式心脏起搏器、人工心脏瓣膜、血管或腔道内导管支架、介入性治疗导管器材、其他金属或高分子植入器材等。由于国家强制将其纳入全程可追溯管理, 因此, 加强医用高值耗材全程监控管理成为医用耗材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1 高值耗材采购供应流程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管理现状

高值耗材全部或部分进入人体、自然腔道, 手术结束后长期留在体内, 或留在体内至少30天以上。高值耗材的特点是品种繁多、材质多样、规格型号复杂且专业性强, 很多耗材必须根据病人术中实际情况才能确定规格和型号。医院管理部门既要严格规范采购使用流程, 以保障病人使用安全, 同时又必须及时满足病人和临床实际需求, 无形中增加了高值耗材管理的难度。

1.2 存在问题

1.2.1 高值耗材管理失败实例

2004年7月, 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报道, 江西一位心脏病病人姜卓廉老人植入心脏起搏器两年, 常因疼痛而夜不能眠。该起搏器于2002年4月植入姜卓廉老人体内, 而产品认证证明的签发时间却是2002年9月。随后调查该心脏起搏器的供应商上海某公司, 发现这些起搏器属于非法入境, 而其他起搏器去了哪里、植入谁体内无从知晓。

2008年4月, 中央电视台《经济与法》栏目连续两期播出了题为“致命的‘柏林心’”的报道, 披露了上海东方医院给13岁男孩周易清做人工心脏移植手术致死事件, 质疑东方医院涉嫌人体试验。据调查, 东方医院为周易清植入Berlin Heart VAD人工心脏产品, 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7年6月在《关于德国柏林人工心脏产品注册情况的复函》中写道:经溯查, Berlin Heart AG公司生产的Berlin Heart VAD人工心脏产品未曾在我局进行过医疗器械注册。

1.2.2 高值耗材管理失败原因

医院查验不严格, 未及时索取并保存植入性产品资料及供货单位资质证明, 或保存的供货单位资质证明及产品资料已过期失效;产品购入凭证及发票不规范, 信息不全, 合法性难以追溯;供货单位销售人员随意填写销售清单, 给销售人员自行非法采购、销售留下可乘之机。

1.2.3 现阶段高值耗材采购供应流程管理方法的利与弊

为确保高值耗材被安全、有效、及时、合理使用, 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 大多数医院对高值耗材开始采用反向物流采供管理方法, 即在规范采购范围基础上先临床使用, 后审核入库、出库。

该管理模式的优点是:杜绝假公司、假产品流入, 保证病人使用高值耗材的安全性;解决了高值耗材因规格型号复杂多样而带来的库房备货困难、占用资金大、易出现不合理消耗等问题, 方便临床使用和提高经济效益。其缺点是:病人需要的植入耗材由医生直接通知供应商供货, 由供应商将产品送到医院供应室消毒打包, 再由供应商派出跟台人员送到手术室挑选使用。整个过程由供应商一手操作, 医院验收人员看不到实物, 无法查验实际使用产品的质量。况且医院植入性医疗器械使用登记表由跟台人员填写, 记录流于形式甚至虚假, 无法保证使用登记与实际使用的一致性。

2 高值耗材采购供应流程管理改革探索

2.1 提高供应流程信息化管理水平

据统计, 三甲医院使用高值耗材的价值约占医用耗材总价值的80%, 因此高值耗材管理成为医院、监管部门和行业研究的热点, 其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医院医疗质量和经济效益。对高值耗材管理流程优化再造, 加强信息化管理, 实现物资管理系统与收费记账系统关联, 是高值耗材管理改革的方向。

2.2 采用条码技术加强供应流程管理

2.2.1 条码技术的特点[2]

条码技术是在计算机应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 为实现信息自动扫描而设计, 是一种快速、准确、可靠采集数据的手段。条码技术具备很多优点, 如可靠性强、信息采集量大等。条码信息最主要的特点是唯一性, 是目前全世界公认最完善的物品识别手段之一, 能将无数种物品通过简单的十多位数字进行区分, 使用安全。由于代码简单、赋码方便, 因此对识别设备的要求较低, 任何常规条码识读设备都能识读。利用条码技术的特点设计开发一套高值耗材全程跟踪管理系统, 将物资管理系统和住院收费管理系统关联。以高值耗材入库时设定的唯一条码贯穿整个工作流程, 对其从进入医院开始到最终用到病人身上进行全程监控, 做到每个耗材都能向上追溯到生产厂家、向下追溯到病人信息, 对全过程实施质量管理与跟踪。

2.2.2 条码技术在高值耗材管理系统中的具体应用

本系统可分为4部分:库房管理、临床科室使用管理、财务管理、信息查询和跟踪管理。库房管理包括目录维护、入库登记和高值耗材原厂信息登记;临床科室使用管理分为计费部分 (使用确认部分) 及科室库存核查部分, 其中计费部分分为门诊病人使用确认和住院病人计费、使用确认;财务管理包括供应商结款和财务报表等;信息查询和跟踪管理提供各种查询报表, 包括高值耗材从生产厂家条码到最终病人使用信息、费用信息等全程跟踪信息的查询, 还可对供应商以及生产厂家的资质和招标信息等进行统一管理, 提供各种效期提醒功能[2]。

入库登记时管理者对高值耗材进行验货、登记。入库登记分为两个步骤: (1) 整体基本信息录入。录入的基本信息包括3类:生产厂家原始信息 (名称、规格、类型、供应商、生产厂家、批号、失效期、灭菌期) ;一级库必须保留的信息 (入库日期、采购价格、发放单位、包装单位、包装量、入库数量、加价率、零售价格、是否为招标耗材) ;需求信息 (录入人、领用科室、领用人等) 。信息输入保存后, 系统自动生成条码。条码命名规则为:耗材编码 (6位) +入库日期 (8位) +当天排序号 (5位) 。条码共打印两联, 分别贴在相应物品上以及病人手术病历中。 (2) 本院条码与高值耗材原厂信息对应关系的建立录入。赋予每个耗材相对应的信息, 为实现溯源管理提供保障, 以便在发生问题时可以迅速追踪到产品、生产厂家的基本信息。

2.3 具体实施方案

2.3.1 高值耗材处于代销管理状态

采购验收:库管员验货, 办理预入库。科室使用高值耗材时, 根据医院供应目录库选定所需耗材及供货商后即可通知送货。供货商送货到设备处库房, 高值耗材库管员扫码预入库, 对于外包装上有唯一标识条码的材料, 入库时逐个扫描, 记录入库信息;对于外包装上没有唯一标识条码的材料, 入库同时生成唯一条码并打印两份, 分别贴在高值耗材外包装上以及病人手术病历中。

库存转移:通过扫描记录高值耗材具体使用科室, 便于后期跟踪。科室使用高值耗材后填写“高值耗材使用审核单”, 审核单经手术医生、巡回护士、科室主任签名, 手术医生撕下产品外包装条码标签贴到病人病历中。系统加强医嘱管理, 目的是强制办理预入库验收手续。

2.3.2 高值耗材正式办理出入库 (财务记账)

库管员查询高值耗材的使用情况, 对已收费或结算的高值耗材通知供应商开发票。库管员根据发票内容选择对应医嘱, 在卫生材料库办理入库, 同时根据代管期间科室领用情况办理出库手续。采购员持入库单和发票到财务处办理报账手续。实行发票与审核单联动入库方式, 使高值耗材流向一目了然。审核单作为法律依据可保护病人和医院权益, 一式三份 (设备处、财务处、使用科室各一份) 。

3 结论

医用高值耗材原有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目前医院高速发展的需要, 信息化条码系统的实施不但可实现对医用高值耗材科学、有效、全程监控和管理, 还能达到采购透明、使用安全、服务专业、收支同步的目标, 为医院管理者提供了科学高效的管理手段。

参考文献

[1]于春华, 于京杰.医用高值耗材物流一体化管理和医院设备器材信息管理系统[J].医疗卫生装备, 2006, 27 (1) :65-66.

流程改革 篇7

新技术、新业务的日新月异、突飞猛进,通信运营商的网络维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以某运营商为例,四网协同带来的网络复杂性呈几何级级数增长; 基于客户感知的业务端到端质量保障、LTE的引入、企事业单位客户的网络快速响应需求、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均对网络故障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近年来, 某运营商的GSM网载频数7年间增长3.1倍 ,TD网载频数4年间翻了一番 ,WLAN网AP数4年间增长了95.2倍, 网络运维工作面临巨大压力。 同时,网络运维人员的增加远远无法满足网络规模扩大的需要。 依托IT化、智能化、自动化支撑手段, 投放高度智慧的省端监控和末梢管控手段,实现低成本、高效运维的集中化运维体制,成为运营商的必然选择。

(1)支撑基于客户感知的业务端到端质量保障

网元运行质量好并不等于用户感知好。 以往基于 “系统无告警 、网元无故障 、设备无退服 ”的传统维护理念,已无法满足基于客户感知的业务端到端实现的网络品质保障要求。 网络品质的内涵,已扩展到终端、 网络、平台三者品质及相互间的协调。 原有分散在不同专业不同地域的、多层级的故障管理仅能掌握某一个环节的质量,而集中故障管理就是要突破分散化壁垒,做到从一点出发对业务进行全流程把控,以顺应从基于网元向基于客户感知的端到端业务实现管理的转变。

(2)适应LTE网络演进

TD-LTE网络是全IP化的网络,媒体面和信令面均为IP化协议。 全IP化的网络故障定位和处理,需要对网络进行完整的端到端分析。 同时,TD-LTE网络架构高度扁平化,核心网设备集中部署在省会或数据中心城市。 末梢e Nade B故障的定位和处理,对集中部署核心网的依赖程度也很高。 此外,传输承载方面,TD-LTE的e Node B基站需要通过PTN/QTN跨城域回传到省会或数据中心城市。 跨城域回传要求打破以地市为单位的维护界面,构建以省公司为主体的集中化故障管理体系。 因此,在LTE建设过程中,用户归属、 网络归属和业务归属的非一致性较2/3G阶段更加突出。 为保证用户的良好业务感知,必须对全网CS域、EPC域和IMS域进行高效的集中管理。

(3)互联网业务质量的必要保障

移动互联网业务以内容为中心,具有“一点接入, 服务全网”的特点,需要围绕内容源进行业务全流程保障。 原来内容源分布分散、不唯一,而且质量参差不齐, 一个简单的页面浏览请求也可能会访问多个网内、网外的内容源。 在分散化的故障管理模式下,某地内容源故障可能导致业务受影响的其他地市都要进行全流程的逐一排查,无法做到故障的精准定位和及时处理。 集中化的故障管理则可以实现从面向网元、 网络到面向业务的转变,实现从内容源到网络、再到终端问题的全程监控,实现高效的跨地域、全流程故障的精确定位和分析解决,从而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业务保障的需求。

(4)满足企事业单位对快速响应的要求

企事业单位客户对网络质量快速响应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双跨”业务需要重点保障。 然而,分散的故障管理模式下, 无法实现按照客户维度进行专门管理, 地市不能有效关联分析告警及故障信息, 工单在地市间转派效率太低,难以及时发现故障;此外,地市看不到端到端各段线路的质量, 无法准确定位故障点和故障原因, 一市仅能调度本地线路资源,难以协调外市、外省资源,也就无法实现快速调度。 因此,以省为单位的集中故障管理, 由省公司集中进行集客业务质量监控, 统一负责故障工单派发督办,统一实施资源调度,可以大幅度提升跨省、跨市的故障处理效率。

(5)实现高效率 、低成本运维的必然选择

集中化故障管理可以促使组织架构的扁平化和故障处理流程的简化,实现故障工单由省公司直派维护一线,消除重复性工作,节省地市在人员、手段方面的大量投入,减轻内部管理负担,真正实现降本增效。

2调整组织结构,缩减中间环节

为节约人力、提高效率,在省级集中故障管理的过程中,各中间环节得到有效缩减,网络运维逐渐向 “省端监控”和“现场排障”转变。

某运营商在组织结构方面进行了调整:梳理并重新定义组织结构及人员角色分工, 撤销地市监控中心,省公司负责集中维护、集中管理,地市公司负责属地维护、属地管理,县公司负责现场作业。

(1)一级监控 :省公司工作职责 ———全网设备集中监控、,故障预处理;工单派发,故障督办;技术支持及工单审核归档。

(2)二级保障:地市、区县公司工作职责———属地化设备(核心网设备、接入侧自维设备)维护;故障处理和应急通信保障。

(3)三级处理 :代维公司工作职责 ———接入侧代维设备(基站、直放站、动环、室分、WLAN等)巡检; 维护和故障处理。

集中故障改革前、后的职责分工对比见表1。

3精简工作流程,加强末端管控

某运营商对占工单处理总量80%以上的故障工单类型,进行了业务、技术分析和优化,开展流程再造。 借助掌上运维等手段,将设备故障处理链条从7个缩短为3个(图1),实现了省公司到一线代维人员的工单直派,有效增强了管理力度,提高了运维效率。

流程的优化,促使故障工单处理方式从“现场处理、事后回复反馈”转变为“现场处理、现场反馈、现场验证”,极大提高了故障处理效率,增强了末端控制力度。 以故障工单电子流转为纽带,实现了省、市、县、代维四个层级的故障一体化处理:

(1)省公司监控到告警后,首先进行智能预处理;

(2)对省公司预处理不成功的告警,根据设备维护属性,自动派单至市、县自维人员和代维人员手机端;

(3)故障处理期间 ,省公司负责进行故障督办和技术支持;

(4)故障处理完成后,省公司进行工单审核归档。

4构建智能IT手段,助力运维效率提升

某运营商从全景化、自动化、掌上化、智能化四个维度,强化故障管理能力和支撑手段,建设基于掌上运维的集中故障管理系统,从故障发现、智能定位、自动派单、智能处理、自动督办、回单验证六个环节实现智能化支撑,集中化故障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该系统2013年1月开始建设,2013年8月试运行,2014年1月全省正式投入使用。

(1)全景化 :通过构建全面 、丰富的场景 ,定制拓扑、GIS、搜索组件,打造面向场景的、组件化的、可灵活定制的网络监控实时保障调度体系。

(2)自动化 :固化维护 、优化经验 ,将重复性工作交给计算机自动处理,实现网络异常自发现、自诊断、 自处理。

(3)掌上化 :不再局限于固定时间 、固定地点 、固定设备、固定网络,而是通过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进行处理。

(4)智能化 :从智能故障发现 、智能故障定位 、智能工单派发、智能故障处理、智能工单督办和智能回单验证六个环节,实现全流程的智能化IT支撑。

4.1场景化监控,形成全景化、高协同的事中故障处理调度体系

通过建设场景化监控平台,从业务量、业务质量、 用户规模、用户漫游等多个维度进行实时监控,具备从全省、地市、网元、小区粒度层层钻取功能,支持趋势分析和TOPN展示,具备环比、同比能力,实时呈现国际、省际、省内漫游出入用户变化趋势,掌控用户迁移对网络可能造成的潜在冲击。

以2014年中秋节保障为例,系统以趋势、TOPN、 矩阵、GIS等多种监控方式, 直观呈现了2/3/4G网络业务量、业务质量较日常和上年同期的变化情况及国际、省际、省内用户漫入漫出情况,简明的界面设计、 强大的钻取功能、实时准确的数据获得广泛认可。 目前该系统正在全集团范围内推广。

同时, 利用系统提供的重大活动场景监控能力, 省市联动、协同保障问题的发现、分析和处理,确保重大活动期间的通信服务质量。

4.2“三位一体”,构建自动化网络预处理体系

为提高故障处理效率,构建告警信息汉化、告警关联、告警自动处理“三位一体”的自动化网络预处理体系,实现告警原因自动定位与远程修复,极大提高了省端监控故障发现能力和现场故障处理效率。 2/3G方面,共固化7275条智能化规则梳理,重点解决了发电单等28类问题;LTE方面,固化部署157条告警关联、36条告警自处理、1345条自动派单规则。

尤其是针对最迫切的LTE故障管理,一方面,根据告警之间的根源关系及频发告警情况,共梳理主次关联及衍生告警关联规则45条, 告警关联比例达10.7%,工单量降低9.7%。 另一方面 ,针对LTE横跨多专业的特点,梳理LTE跨专业告警关联,实现了无线 - 传输、核心网 - 传输、核心网 - 无线、无线 - 动环的跨专业告警关联规则67条。 通过跨专业告警关联精准定位故障原因,派单准确性提高15.7%,派单量降低8.3%,故障平均历时有效缩短。

同时, 针对LTE结构扁平化、 监控集中化的特点,梳理、部署32类智能预处理规则。 目前,自处理告警日均达10543条,自处理率达14%,有效降低了集中监控的省端工作压力,缩短了一线人员故障现场排查时间。

通过告警关联和智能预处理,某运营商成功将日均200万条告警压缩为1.15万张工单, 并通过工单直派到一线运维人员手机, 有效缩短了故障处理链条,提高了故障处理效率。

4.3掌上运维,提升前端处理效率和流程规范性

规划贴合一线工作实际的APP应用, 将网管IT手段延伸至网络运维末梢,为故障处理人员提供全流程的手机掌上端应用。

其中, 告警看板提供基站退服概况及退服明细, 站址导航用于进行路线导航,告警百科用于推送故障处理经验,排障助手用于网元状态自助查询,告警查询用于进一步定位故障原因,业务测试用于故障处理后验证业务是否恢复……丰富的手机APP应用,弥补了PC系统在现场排障中的力不从心,实现了数据质量保障和网络维护的闭环管理,用贴合业务实际的新技术手段消除了网络运维管理盲点。 如图2所示。

目前,某运营商已推广故障、网优、管理、资源、运维、代维六大类十几个应用,其中的排障小助手、掌上家客、掌上工单、掌上资源、用户体验测试、掌上日报、 应急管理、LTE室分验收测试等手机端APP, 已在全省1300名运维管理人员、7100名一线运维人员的手机上安装使用。

4.4全流程智能化,节省人力投入,缩短故障历时

为支撑集中故障管理项目的开展,某运营商从智能故障发现、智能故障定位、智能工单派发、智能故障处理、智能工单督办和智能回单验证六个环节,实现了全流程的智能化IT支撑。

(1)智能故障发现 :网元监控率达到99.57% , 告警标准化匹配率达到98.46%, 工程告警标识率达到95.57%,告警时延小于3分钟的告警占比为95.23%, 漏告警比例为0.89%。

(2)智能故障定位 :实现告警定位汉化规则124个,告警关联规则809个,告警处理知识库4325个; 通过掌上运维自动推送汉化后的故障详细信息和故障处理经验,辅助现场故障定位和处理。

(3)智能工单派发 :将故障工单由省公司直接派发至故障区县代维驻点人员手机端,代维人员在手机上实现工单受理、回复等功能,缩短故障处理链条和时间。

工单受理时,对告警标题、告警对象名称、告警定位信息进行汉化,便于代维人员理解工单内容,降低处理故障的门槛。

工单处理时,将告警关联结果、告警预处理结果以及故障处理经验自动推送到工单内容中,便于故障处理人员进一步定位故障原因。

工单处理中,借助排障小助手进行网元状态在线实时查询,并对查询结果进行汉化,从而减少了现场故障处理人员与监控中心网管人员故障确认电话沟通的成本,进一步提高了故障处理效率。

工单回复时, 对常见故障处理措施进行固化,灵活勾选即可快速回复,节省了回复时间。

(4)智能故障处理:建立11类351条告警预处理规则,实现告警智能处理;掌上运维排障小助手模块能够支撑现场人员, 通过手机对基站、 载频、 传输、 WLAN热点 、AP等网元42类状态信息的自助式远程查询操作,减少了电话沟通成本,提高了故障处理效率。

(5)智能工单督办 :利用10086外呼平台实现语音自动督办, 通过打通告警平台、EOMS工单系统与客服系统的接口,实现了重要告警、工单的及时提醒和自动督办,减少了人工督办工作量,保证了故障的及时处理。

(6)智能回单验证 :以告警是否清除作为能否回单的依 据 , 同时提供 基于掌上 运维的GSM/TD/WLAN三网业务测试功能 , 协助代维人员快速判断受影响业务是否恢复。

5集中化故障管理成效

集中化故障管理, 能够有效支持现场工单处理, 提升处理效率;支持现场作业计划的定位跟踪,提升运维管控能力;加强即时信息查询,提升企业服务形象;强化与现场的信息交互,提升客户感知度;强化工程过程管控,提高资源数据实时性与准确性;提供动力设备现场管理和网元远程操控, 缩短网络故障历时;提供现场测试、分析,提升自主网络优化水平。 对于通信网络运维的效率提升和手段丰富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人员结构的优化,某运营商高级网优、监控人员占比提高了12%,减少了近30%的冗余审批流转层级,生产性问题得到高效转达。 通过运维知识管理, 总结专家经验和知识库, 年均节约维护人员费用3500万。 通过IT支撑手段完善,实现了50%的网络自动日常优化、60%的告警自动处理, 较大程度实现了维护工作自动化。

集中化故障管理改革的逐渐深入,确保了某运营商的网络质量持续领先,万用户网络投诉抱怨比同期下降61.6%,用户感知显著提升。

6结束语

流程改革 篇8

关键词:工作流程,高等数学,改革与实践

0 引言

工作流程模式实际上在教学上的应用已经比较广泛了,在教学,教务管理,学生离校等诸多地方都有应用。

图1就是一个简单的业务流程模式,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工作流程是指工作事项的活动流向顺序,包含工作实际过程当中的工作步骤,环节和程序,在高等数学的实践当中就是“教,学,做”三个环节,工作流程模式下的三个工作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一种动态关系。目前,几乎所有的高等数学课堂都存在着一个普遍的问题:老师在教学过程当中仅注意到了“教”这一工作,而忽略了“学”和“做”两个工作环节,导致每一节课,都只有老师一个人在讲,学生根本没有参与到里面。

在大众化教育以后,高等数学的对象并不仅仅只是纯数学理论专业的学生,还要面向许多非数学专业的学生,甚至是文史类专业的学生,数学教研人员必须要考虑到这样的实际状况,将“学,做”作为整体教学工作流程的一部分引入到教学当中,以便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现实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为自己的实践活动提供坚实的数学理论基础。

1 工作流程模式下的高等数学教育的积极意义

1.1 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手段在工作流程模式下得以被丰富

高等数学并不同于其他的课程,其主要是考验学生的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的能力,在高等数学教学的过程当中就面临着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即如何增加高等数学教学的手段与技巧,而不仅仅是课堂上填鸭式的教育。在工作流程模式下,教师可以将自身的教学,学生的融会贯通以及最终的理论联系实际结合起来,这当中就要求教师丰富自身的教学手段,包括多媒体教学、建模大赛和实际应用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形式。教学形式的丰富无论是对于教师的教学工作还是学生的学习都有着积极的意义[1]。

1.2 新模式下的高等数学课程改革提升学生的兴趣

高等数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普遍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很多学生对于数学这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低下,首先是数学过于抽象的理论空间给人们在学习这一学科带来极大的困扰,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具有卓越的抽象思维能力,但是我们目前的教学方式和内容就是完全是一样的。在此背景下,学生对于高等数学的喜爱程度是极低的。工作流程模式为高等数学教育改革提供一个思考的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能够认识到高等数学在现实层面的巨大意义,使其能够保持对于这一学科的强烈兴趣。

1.3 工作流程模式推动高等数学走近现实

初中的数学就能够满足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对于数学的应用需求,高等数学在实际当中基本上很难进入到日常的社会实践当中,这种境况使得高等数学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着理论与实际相分离的困境。高等数学改革中工作流程模式的引入,为人们在学习高等数学的过程中提供了所学之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机会。学生在这一流程模式的状况下,使得其不只是学习到抽象理论,在更多的实际生活当中也能沟灵活地运用高等数学,这也是高等数学教学的现实意义之所在,其中数学的教学管理系统业务流程是目前已经应用的流程模式[2]。

图2所示的工作流程模式清楚的表明了整个教学的流程和程序,在该模式下教师可以很好地实现其教学目的。

2 实现工作流程模式下的高等数学课程改革的措施

2.1 学校要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教育部数学基础课程教育委员会原主任,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冯克勤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国高等数学的根本问题就是彻底转变观念。传统的教育观念已经成为大学教育的主要障碍了,因此,学校一定要突破这种传统的观念,不断的向高等数学的教学中注入新的活力。

学校首先可以突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教”,更重要的是和学生交流,让学生投入到学习中,老师适时地向学生提供帮助,让学生在学习中建立好学习的自信心。从而,学生学习的兴致会大大的提高[4]。

2.2 在讲工作流程模式整合到高等数学教学时要注意联系实际

“教,学,做”的工做流程模式在数学教育领域的渗透是我们数学改革的前进方向,这对于进一步加深理论联系实际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在弥补高等数学知识远离生活和工作的实际中,老师可以采取数学建模的途径,将适合课程内容的题目融入到课程体系,积极展现其特有的高等数学的教学价值,使学生对数学的知识背景,应用场景和意义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学校也应该积极地鼓励学生去参加国家或者国际数学建模大赛,以便能够积累数学应用的场景。同时将数学模型应用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以及其他的各个学科,比如将变化比率的导数应用于物理学、经济学当中,最优化方法应用到经济,农业,工程领域中。此类实际的数学应用为学生理解其抽象的数学概念提供了强大的基础,也有助于其他相关专业的学习和后续理解。

3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应用工作流程的教学模式在高等数学课堂上的效果分析

为了研究高等数学课堂应用工作流程式教学的效果,对山东一高校进行了调查统计,从统计的结果中看,应用工作流程模式教学之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以前有很大的提高,学生的成绩也普遍提升了很多,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也有了一定的提升。主要统计结果如图3。

另外,随着基于工作流程的数学课堂的改革,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满意程度也不断提升,笔者随机选择该高校的学生150名,对比其实施改革前后学生对教学课堂的满意程度,共分为满意、较满意、一般、不满意四个等级,结果如表1所示。

注:满意度=(满意+较满意+一般)/总数*100%.

4 结语

数学在人类发展进步的过程当中起到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数学的生命力主要就在于它为人类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数学在人们的生活场景当中为人们在计量、统计、比较等多个方面的活动提供便利。随着社会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进步,高等数学教育面临着边缘化的危险。高等数学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工作流程模式在企业管理,工程建设方面已经有了比较广泛的应用,并且也在这一过程当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工作流程模式下的教学,应该注意联系实际,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致为主,这样会不断增加高等数学课堂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段峰.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下高职应用数学课程体系研究之高职经济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中国西部科技,2011,29:79-80.

[2]谢俊来,邹广玉.对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02:128-129.

[3]樊小琳,张隆,李坚.《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成果的调查分析[J].学理论,2010,27:295-296.

流程改革 篇9

基于学生的特点和笔者多年教学经验, 如果我们在教学之前和教学过程中, 能够有一些企业生产现场参观、讲解的教学部分, 而不是按部就班的纯书本、纯理论的讲授, 那么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兴趣和能力就会大幅提高, 教学变的简单容易, 并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实际去企业生产现场讲解是不太容易操作的, 企业不愿意, 自己操作也有难度。那么在现有教学资源有限的条件下,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实操场和设备, 系领导牵头, 按企业调研结果和教学要求, 课改小组规划设计拍摄这样一个教学片--完全模拟一套模具, 从设计→制图+制定工艺规程→加工 (金属切削、热处理、电火花等其它加工方法) →装配→试模→制出样品的全过程。再设计成若干模块, 组织全系骨干教师分段实施。再后期制作成模拟现代化模具企业的整个生产流程的教学光盘。具体操作如下:

1 教师动员以及企业调研阶段

首先召开相关骨干教师会议, 明确任务和目的, 动员教师积极认真地参与进来。讨论具体操作步骤, 确定进企业调研的项目和人员、时间等。调研时间大致为每个岗位1天, 大致需要1周时间。

2 课题任务的选定阶段

选择一个中等难度, 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产品。例如塑料产品最好选择一个有简单抽芯要求的塑件;五金产品最好有落料, 冲孔和弯曲成形或拉深成形的非圆形产品;并绘制产品图纸。最好是在工厂寻找生产已经停止很久不用的产品图纸作为课题任务。这个阶段需要时间1周。

3 计划、大纲的制定阶段

根据调研结果组织系内课改小组和骨干教师分任务的完成各个流程模块的计划、大纲编写。要求以实用为原则, 以服务学生为基本, 结合现有的教学计划和大纲进行修改和编订。再组织教师讨论修改最终确定下来。这个阶段需要1.5周的时间。

4 模具设计阶段

模具设计阶段是高技、预备技师层次模具类课程的教学重点之一, 真实的模拟对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模具设计相关知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准备一间与企业设计部门相似的场所, 几台电脑, 一张讨论桌, 几张手绘图图板, 丁字尺、三角板等绘图工具, 一些模具设计所需的各种资料 (如各种设计手册) 。教师做角色扮演, 分别为设计者, 部门主管, 客户等角色。先进行产品结构工艺分析, 与客户讨论, 确定模具设计方案并设计出图, 并设置讲解者, 将整个设计部门的操作流程拍摄成一个时间为25分钟~30分钟的短片。同时对设计模块中的主要教学内容要分小课题拍摄专题, 每个短片的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为后期光盘制作准备好素材。这个阶段需要时间1.5周到2周。

5 模具制作阶段

模具制作阶段是技校学生学习的一个重点内容, 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到了60%的课程量, 所以这个阶段的拍摄非常重要。大概需要时间1个月。

5.1 工艺规程的制定

将实操场一角 (数控实操场) 布置成真实的工作场景, 教师担任工艺员, 认真制定切实可行的工艺规程, 如:装配图、零件图的工艺分析→确定毛坯类型+毛坯尺寸→切削加工的流程 (包括工序余量, 工序尺寸确定) →热处理工序的安排→光整加工 (研磨、抛光等) 。经过讨论后, 得出各零件的工艺规程 (着重在工序号, 工序名称, 工序内容等) 。注意工艺规程制定中选用的设备都应是本实操场所有的普通机床、数控机床、电火花、线切割、钳工加工等。

5.2 规程实施

这一阶段是一个中心环节, 加工内容很多。进行加工操作的老师, 要按工艺规程, 规范地操作设备进行加工, 充分展示各种切削加工 (车、铣、刨、磨、钻等) , 钳工操作 (划线、钻孔、攻丝等) 的工作过程。还应包括设备的操作, 工件的定位装夹, 刀具的安装调试、休整, 工件检测等, 必要的细节教学内容必须拍一些特写镜头。对于光整加工, 热处理加工可以去企业现场拍摄。

这个阶段可以拍摄一些时间为25~30分钟的加工短片, 以任务为主, 如车螺纹, 在加工过程中设置几处错误的地方, 如转数, 夹具, 工具摆放等错误, 让学生通过观看, 找出并改正错误。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6 模具装配阶段

配置一个装配场地-钳台, 必要的工具-钻床、铜棒、手动倒角机等, 教师按照操作流程完成任务, 拍摄成一个25~30分钟的短片。操作过程中要体现模具装配特点, 如修配装配法。

然后再将装配过程的重难点知识分为小课题, 拍摄成15~20分钟的短片。如成型零件的装配;凹模或型芯安装到固空板上后, 再一起磨平的原因和操作方法;滑块抽芯机构和斜顶的装配方法等关键性操作。须讲解演示, 指出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避免的方法。如:顶针的断裂和弯曲的原因以及装配时的注意事项等。这个阶段大致需要时间1周。

7 试模阶段

认真按生产条件, 在注塑机上或压力机上进行规范的试模程序。首先正确安装模具 (安装、定位、夹紧) →调试 (锁模力调试或公称压力行程调试等) →设备的其它工艺数调试温度, 压力速度→试注射或试冲。

对试模样件进行分析并查找原因, 对不足处再调整, 修研, 再试, 直到产品尺寸合格。可以将试模过程分为模具安装、设备参数调试确定、试注射 (冲) 、检测、分析、修改、再重复试注射 (冲) 这样一些小课题, 分阶段拍摄。试模阶段所需时间大致为0.5周。

8 光碟后期制作阶段

对上面所拍摄的各阶段素材, 依据市场实际需求, 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和学生特点, 添加必要的语言讲解和文字说明, 配合动画模拟, 制作成系列化课件-教学光碟。其中包括若干小课题的光碟, 供课程体系中的各门课程的教学使用。这个阶段需要时间大致为3个月。

结束语

一个模具设计的总流程教学光盘, 若干个分课题的教学任务式的教学光盘, 一些以加工任务为主, 在操作过程中融入一些错误的教学光盘, 这些教学光盘使得学校教育更贴近市场, 使课堂变得生动、有吸引力。同时使得教学效果对教学条件、场室和教师专业水平的依赖变小, 能够收到优秀的教学效果。

摘要:技校学生没有模具工厂经验, 学习理论知识能力差, 加之技工培养目标定位更接近企业实际操作。而传统的的模具教学形式和内容枯燥, 教学效果差。因此, 借助拍摄模拟企业生产流程的教学光盘来改进教学方法, 充实教学内容, 从而使教学更接近企业现场, 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关键词:企业生产流程,调研,模具设计,模具制作,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李云程.模具制造工艺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2.

流程改革 篇10

一、模块化教学设计思路

模块化教学改革, 首先要明确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备的总体素质和综合能力, 然后通过各个模块的教学, 实现知识和能力的积累与结构的形成, 从而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相比, 更加强调以学生为本,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课程设计如果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仍然是被动的学习, 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就无从谈起。那么, 就这门课来讲, 它所涉及的基本知识包括国际贸易法律常识、国际贸易理论知识、商务单证制作、商务谈判、国际结算等方面的知识, 为了使学生自主学习, 我们对岗位进行了分析, 确定以进出口公司外销员和单证员岗位为主进行教学设计和实训。针对不同岗位, 确定其典型工作任务, 然后设计具体教学情境, 以工作任务为主导进行教学。

国际贸易活动包括进口和出口双向内容, 进口和出口流程又都包含三个流程:一是交易前的准备, 二是磋商与签约, 三是履约环节。要顺利完成一笔国际贸易业务, 买卖双方除了要与对方谈判, 签订贸易合同, 还要与国内供应商或销售商、海关、商检部门、银行等多方单位打交道才能实现。为了更好地实现这门课的学习目标,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 将教学内容根据业务方向分为出口单证和进口单证两大模块。在每个模块里又根据结算方式进行了划分, 出口单证模块细分为出口信用证业务、电汇业务、托收业务三个子模块;进口单证模块细分为进口信用证、电汇和托收业务三个子模块。每个子模块设计不同的项目进行教学。通过多个典型项目“学做合一”的操作和演练, 使学生能够快速牢固掌握商务单证缮制技巧。

二、模块化教学实施安排

为了让学生熟悉不同行业的产品, 我们特意选取了几种代表性商品——服装、玩具、机电产品作为合同标的物, 例如出口信用证业务安排了两笔出口服装业务均采用CIF术语信用证结算方式。第一笔是跟学项目, 由教师先介绍项目内容, 项目目标, 以及完成项目必备的知识点——出口合同与国内购货合同的谈判与签订、信用证业务、商务单据和资金单据的制作等, 然后师生一起完成项目。第二笔是独立完成项目, 教师给定相关背景资料, 要求学生分组, 以小组合作形式独立完成。每个小组给定的原始资料都不相同。

1. 学生自主分析项目

学生首先小组讨论项目的基本情况, 了解该种服装商品的海关编码、退税率, 进货价格, 给定的贸易术语其出口流程如何, 适合的运输方式, 相关的贸易单据, 回顾这笔业务涉及到的知识点。

2. 确定项目目标

总目标是完成这一笔服装出口业务, 然后确定流程中的每个环节所需要完成的任务。例如第一项任务是进行出口交易磋商和谈判, 签订销售合同;第二项任务是信用证的审核和修改;接下来是租船订舱和缮制相关单据, 申请原产地证书, 办理货物的报检、报关和投保手续并缮制相关单据, 最后是制单结汇、办理核销退税手续。

3. 确定项目实施方案

目标确定后, 学生需要自主分配角色, 确定完成的时间和实际操作步骤。例如交易磋商环节, 角色主要是进口商和进口商, 经过口头谈判签订出口销售合同。在信用证的审核和修改环节, 除了原有的买卖双方, 还需要分配新的角色——开证行和通知行。开证行开来的信用证由出口商和通知行共同审核, 就其中的必改项目由出口商向进口商写改证函, 进口商同意后向开证行写改证申请书, 开证行开出信用证修改通知书交通知行转递给出口商。在这个项目环节学生要完成所有英文函件和业务。而在制单结汇环节, 学生要按角色完成不同单证。在这些环节中, 角色都要经过轮换, 以保证每个同学可以实际操作不同角色的业务。

4. 项目实际操作过程

学生在任务驱动下, 在单证实训室、ERP机房利用实训软件、仿真单证、图书馆资料、课程学习网站、互联网资料等, 按照项目流程完成一个个工作任务, 小组成员边讨论边学习, 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及时向老师咨询, 完成一个项目后要制作PPT向班级其他同学汇报小组项目成果, 并把成果资料以纸质单证或以电子制单形式向老师提交。老师在所有小组汇报后进行点评, 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总结, 每个组的优点缺点和疏漏都会给别的小组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而这个项目的成绩是小组自评占30%, 其他组评分占30%, 教师评分占40%组成的。

当出口单证和进口单证的模块学习结束后, 学期末还会给学生安排一个综合实训项目以检验学生学习的成果。这一次, 学生依然是自由分组完成项目, 但是这次老师不给定任何背景资料, 一切由学生自主设定。学生选定商品后, 自己查询海关编码, 退税率, 了解国内价格, 自己核算进口或出口报价, 选定磋商方式自主磋商谈判签订国际贸易合同;根据贸易术语选择运输方式, 确定整个合同履行环节, 在履行每个环节的任务中完成所有涉及到的单证。为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次学生遇到困难向老师咨询时, 老师并不给出答案, 而是提供相关资料和网站由学生自己查询解决。整个综合项目的成绩依然是小组自评占30%, 其他组评分占30%, 教师评分占40%, 而最终学生的考核成绩是平时成绩20%, 包括考勤, 作业、课堂提问和案例讨论表现;各模块项目操作成绩30%, 期末综合项目操作30%, 期末理论考试20%。这个考评标准在学期初就告知学生, 避免了学生平时不学习, 考试前临时突击, 考试后全盘忘记的弊端。

三、模块化教学的注意事项

1. 项目的选取

基于项目制的模块化教学, 首先要关注项目的来源。无论是跟学项目还是学生独立完成的项目, 教师所选取的项目必须是来源于真实的国际贸易业务, 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选取本地区有代表性的企业和贸易产品来设定项目的背景资料。而期末综合实训项目也要求学生在自己调研的基础上选定项目商品和具体业务。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引起学生的兴趣。其次, 项目的实用性也很重要。教学项目要包含课程的主要知识点, 并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从易到难进行设计。先出口单证, 后进口单证。例如出口单证中, 可先进行出口电汇FOB术语海运业务, 然后进行出口托收CFR术语海运业务, 最后进行出口信用证CIP术语空运业务。综合业务则鼓励学生用T/T与D/P结合, T/T与L/C结合等多种结算方式。这样既有难度梯度, 又给了学生一个个挑战, 使学生的创造力不断被激发出来, 极大地提高了自信心和成就感。

2. 双语教学的开展

高职学生的外语水平参差不齐, 总体情况不是很好, 但是要完成这门课程的各个项目, 就必须使用英语, 因为国际商务单证绝大多数都是英文书写的, 国际贸易磋商也是与外商进行谈判, 国际贸易惯例和法规原文也是英文的。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 如果一开始就全英文授课, 使用外文原版教材, 必然会使学生知难而退, 所以双语教学最好循序渐进。课程开始以中文为主, 专业术语和重要名词列出英文, 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然后浅显的内容慢慢用英文讲解, 复杂的内容先用中文再用英文讲解, 课堂PPT讲义逐渐转为以英文为主。案例讨论和课堂提问鼓励学生用英语回答, 最后学生自主完成项目时, 不但要用英语谈判, 制单, 还要用英语记录操作全程, 项目结束时用英语汇报PPT。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3. 双师队伍的建设

任务教学法和双语教学的要求给老师提出了极大挑战, 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知识素养, 还要有较高的实践操作能力, 能进行项目设计和指导, 并切实组织好教学内容。很多高职院校的老师不具备双师资格, 一直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缺乏外贸实践经验, 无法进行项目制课程的指导;一直从事企业工作刚刚进入教师行业的新教师又无法全面把握教学重点, 在项目制教学中往往产生很多疏漏。所以, 一方面学校要重视引进具有企业经验的教师, 并进行专业教学的师资培训, 特别是双语教学的培训;另一方面, 缺乏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要组织他们去企业调研, 挂职锻炼, 为企业开展横向项目服务, 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还可以请企业经理到学校兼职, 为学生开展专业讲座, 让他们了解国际贸易最新动态和实际业务操作技巧。

4. 教材的开发

目前适合任务教学法的教材国内已经初步增多, 但适合任务教学法的双语教材还寥寥无几。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 很多教材注重了项目所涉及的知识点, 但是项目涉及不到的知识点被忽略了, 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被破坏。学生使用这样的教材, 常常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做过的项目非常熟悉, 而完全陌生的项目却不会自主去学习。这与企业对学生具有创造性学习能力的要求又拉开了距离。所以, 在没有合适教材的情况下, 教师最好能够自己开发校本教材, 按照学生的实际水平因材施教, 学习难度循序渐进, 结合当今实际的案例不断更新, 教学效果不好的项目逐步淘汰, 形成适合本专业需要的双语项目制校本教材、实训指导书和案例题库, 并把相关学习资料上传到学校的教学网站, 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与老师互动交流。

项目制教学改革在高职院校开展以来, 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也不是万能的, 我们还要在实践中结合其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 取长补短, 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郭晓晶.项目教学法在外贸单证实务课程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教育, 2008 (11) :32-33.

上一篇:多学科设计优化下一篇:爱情原来可以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