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程节点

2024-05-13

流程节点(精选7篇)

流程节点 篇1

0引言

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其基本战略不外乎两条:一是产品产异化;二是成本领先。但在当前全球竞争环境下,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顾客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企业要想通过产品差异化来获得竞争优势已经相当困难,这就要求各个企业必须构建适当的成本控制方法,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1]。

1流程节点成本分析

1.1流程节点的成本输入

业务流程是企业运作的基础,企业所有的业务都是需要流程来驱动,业务流程是相关角色按照由既定活动组成的程序,将一个或多个输入转化为对顾客有价值的输出过程[2]。流程节点是业务流程中的基本单元,它反应了一个业务流程中的各个任务活动。各个流程节点活动的执行需要有相应的输入,流程节点的输入构成了整个流程的输入。如图1所示。

基于上述思想,本文提出了基于流程节点的成本控制模式,以流程节点为单位对企业成本进行控制。在构建基于节点的成本控制模式之前,先对流程节点的成本输入进行分析。

流程节点作为流程的组成单位,它一般有确定的输入与输出,并伴随着实物或信息的变化、传递等现象。流程节点在节点执行者的执行过程中,消耗物料、动力、人工时间等输入,并输出该节点的“产成品”,这些输入构成了流程节点的成本。

1.2流程节点成本属性

各个流程节点除了具有的相互连接关系之外,其本身一些具有特性,这些特写称为流程节点的属性,在本研究中,暂且把流程节点属性分为节点自然属性和功能属性,其中,流程节点的功能属性包括成本属性、质量属性、时间属性、风险属性、知识属性五个部分。

本文是基于流程节点的成本控制模式研究,因此对流程节点的成本属性分析是本文的研究基础。从企业流程的流程节点成本输入输出形态来看,有的输入在本节点被消耗,例如,原材料、工人投入时间等;有的输入只是暂时被本节点占用,在占用一段时间后可以释放从而被其余节点占用或者被原节点重新占用,例如,机器、仓库等,有的输入是用来交易取得企业运营所需的物资,例如现金支出、利息支出。根据以上对流程节点中成本输入的分析,可以将流程节点的成本属性分为三类:占用型成本、消耗型成本、交易型成本。

1.3流程节点的成本因子

流程节点的成本输入值并不是固定的,在一定时间内会产生波动。成本因子是引起某项成本发生改变的因素,是成本的影响因子。例如机器小时、订货批量、人工工时、产品产量等各种变量因素。影响企业成本的因子很多,但归纳起来,离不开人、机、料、法、环这5类主要因素[3]。本文对各类成本属性的成本因子分析,只是列举一些常见的成本因子,在实际运用时,企业的成本因子应根据企业实际进行调整。

1.3.1占有型成本的成本因子

占用型成本是企业已经拥有,且能被流程节点多次使用,其总成本为从购入到废弃发生的所有支出,并按照一定规则分摊在流程节点中。常见的占用型成本有:与仓库、机器、厂房、等待加工的半成品等有关的支出。占用型成本的成本因子可以按照占用物生命周期中发生的费用进行分析,其常见的成本因子有:占用人员操作水平、占用方便性、占用时间点、占用时间长短、占用数量等等。

1.3.2消耗型成本的成本因子

消耗型成本发生在单个流程节点中,其与占用型成本不同的是该成本一次性计入被消耗流程节点中,物品在流程节点执行操作过程中被消耗,不具有重复使用特征。常见的消耗型成本,例如原材料、辅助材料、人工等。按照人、机、料、法、环五个方面对消耗型成本进行分析,其常见的成本因子有:流程节点执行者水平、设备先进性、管理制度先进性、执行力、等待损失等。

1.3.3交易型成本的成本因子

流程节点的交易型成本发生在企业间流程中,对交易型成本控制涉及多个流程节点,例如企业物资采购支出、贷款利率支出、租赁支出等等。交易型成本的成本因子是指对交易支出产生影响的因子,按照人、机、料、法、环五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一般包括:交易相关人员的素质、供应商管理、交易双方的合作关系、交易的可替代性、批量、交易位置、渠道、市场的供求关系、国家政策等。

2基于流程节点的成本控制模式的建立

2.1基于流程节点成本控制模式框架

基于流程节点的成本控制模式,是以企业标准的流程体系为基础,识别分析流程节点的成本属性,确定流程节点各个成本属性中包含的成本要素,建立各种成本要素的成本标准,收集流程节点成本数据,通过成本差异模型分析流程节点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是否存在差异,识别导致差异分析的成本因子,再采取相应措施对可控差异进行控制改进的一种模式。

建立基于流程节点的成本控制模式首先需要对企业的流程进行梳理,建立一套标准的流程体系。在建立标准的流程体系之后,对流程节点的的成本属性进行分析,识别每个成本属性包含的成本要素,经过统计分析和一段时间的跟踪确定流程节点中各种成本属性下成本要素的标准成本,这样就建立流程节点的标准成本体系。标准的流程体系和流程节点的标准成本体系建立以后,收集节点的实际成本数据后对节点进行成本差异分析,找出不利差异和有利差异,其中不利差异为成本控制的重点,对产生不利差异的成本要素进行成本因子分析,识别该不利差异是否可控,如果不可控并且是可能长期存在,就需要更新流程节点的标准成本体系。如果是可控的,就需要采取改进措施,对节点的成本进行控制。有利差异也许识别其是否可能长期保持有利,如果是长期即需要更新流程节点的标准成本。基于流程节点的成本控制模式原理如图2所示。

2.2流程节点的成本差异分析

基于流程节点的成本控制模式中,流程节点的成本差异分析是识别流程节点成本是否正常的工具。成本差异分析的基本原则是预先确定产品的标准成本,通过把总体的差异分解成各个因素导致的差异之和,分析差异发生的原因,将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比较,为成本改善指明方向。在成本差异中存在两种差异:有利差异和不利差异,因此,在运用一般的差异分析函数时可能出现由于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互相抵消后表现为少量的成本差异的情况,也可能是有利因素与有利因素或不利因素与不利因素互相叠加后表现为重大的成本差异,所以必须将这些混合差异进行分解。

为了区分有利差异和不利差异,因此,采用矩阵的的形式来表达流程节点成本差异函数:

N———表示资源的耗用量;

P———表示耗用资源的价格;

上角标注0表示标准成本制定的数据;

ti>0为不利差异,ti<0为有利差异。

其中:Ni=’Ni1Ni2…Nin)Ni0=’N0i1N0i2…N0in)

根据上述成本差异分析函数,可以分析出流程节点中哪个成本要素出现了成本差异,并可以识别是数量差异还是价格差异。从而按照流程节点的成本控制模式对流程节点的成本进行控制。

3总结

本文提出的基于流程节点的成本控制模式,是对成本控制研究领域的有益补充,对成本控制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基于流程节点的成本控制模式研究中,以下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1)节点间成本存在传递影响,如何识别其相互间的传递影响。(2)如何将流程节点的成本控制与员工绩效挂钩,让员工自发对流程节点成本进行控制。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流程节点的成本控制模式。为了建立基于流程节点的成本控制模式,先对流程节点的成本进行分析,主要包括成本属性分析和成本因子分析。在对流程节点成本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流程节点的成本差异分析这个工具实现基于流程节点的成本控制模式。

关键词:流程节点,成本属性,成本因子,成本控制,成本差异分析

参考文献

[1]宋量.流程管理控制铸造企业的成本[J].铸造技术,2009,(1)30:111-112.

[2]宋晋徽.制造业企业生产流程评价研究[M].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

[3]杨柳江,胡登龙.影响饲料企业生产成本的因素[J].企业管理,2007,(23):41-43.

流程节点 篇2

头年9-10月:新生递交入党申请书

次年1月: 确定为积极分子

次年9月: 确定为发展对象

次年10月: 函调、党校学习

末年1月: 转为预备党员

末年3月: 党员宣誓

末年4月: 归档

发展党员流程图解:

提出申请——确定入党积极分子——确定为发展对象——预备党员考察及转正

一、提出申请

1、申请入党基本条件:符合党章第一条:

“第一条年满十八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党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2、28周岁以下青年一般从团员发展;

3、申请书一般要本人亲笔书写;

二、确定入党积极分子

确定入党积极分子的时间:

党支部接到入党志愿书一般应及时讨论其能否列积极分子,以便及时对其进行培养。若对申请人不了解,也可推迟讨论,但是时间不宜太长。

入党积极分子具备条件:

入党积极分子是指申请入党人经党组织讨论研究,被列为培养教育和考察对象。入党积极分子除党章第一条规定条件外,一般应具备:

1、向党递交入党申请书,入党信念坚定。

2、有一定的政治觉悟,思想进步,作风正派,团结同志。

3、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活动等方面表现积极。

确定入党积极分子程序:

申请入党人能否列积极分子,不能由几个人决定,也不能由个别领导人说了算,而应按照一定组织程序讨论决定:

1、所在单位(部门)党小组讨论推荐;

2、党支部听取共青团(限共青团员和青年)和有关群众意见;

3、支委会(不设支委的支部大会)研究推荐,并报上级党组织备案。

如何掌握确定入党积极分子的条件:

一般说,近期提出入党申请的人,大多数可列入党积极分子。

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和考察:

1、落实1-2名正式党员作为培养联系人;

2、组织学习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使他们思想上入党;

3、吸收他们听党、参加新党员接受支部大会、预备党员宣誓仪式、优秀党员表彰等,接受党内生活熏陶;

4、向他们分配一定社会工作、树立为人民服务意识;

5、要求入党积极分子经常向组织汇报思想;

6、支部每半年对积极分子考察一次,并将考察结果计入《入党积极分子考察登记表》

三、确定为发展对象

发展对象:发展对象指入党积极分子经过一年以上的培养考察和教育,党组织在听取党小组、培养联系人和党内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经支委会(不设支委会的支部大会)讨论研究,认为基本具备党员条件,近期准备发展的人。

积极分子确定为发展对象程序:

1、培养联系人提出建议;

2、党小组讨论;

3、团组织推荐;

4、党组织听取党内外群众意见

5、支委会(不设支委会的支部大会)综合各方面反映和意见讨论决定并上级党组会备案;

确定入党介绍人

入党积极分子确定为发展对象后,党支部即可帮助确定2名正式党员作为其入党介绍人。入党介绍人一般由培养人承担,须经入党介绍人本人同意。

对发展对象短期集中培训: 中组织规定,入党积极分子入党前一定要经过短期集中培训。参加短期培训应当是经过党组织一年以上的培养教育和考察,基本具备党员条件而被党组织列为发展对象的同志,尚未列发展对象的入党积极分子一般不宜提前参加短期集中培训。

对发展对象进行政治审查

中组部规定:凡没有经过政治审查的,不能发展入党。

政治审查的内容和程序:

1、本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态度;

2、本人政治历史、一贯思想倾向和政治表现,特别在一些重大政治斗争中的表现;(这两部分审查由于党性强、作风正的正式党员进行)

3、直系亲属和与本人关系密切的主要社会关系职业、现任职务、政治面貌、政治表现以及与本人关系。

注:这部分审查,届时由党支部提供发展对象主要社会关系(未婚的主要是父母、已婚的包括配偶父母)所在单位党组织通讯地址、联系人、邮政编码,由学院党委统一组织政审。

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

个别访谈、座谈会、民意测验、公示(一般不少于一周),征求群众意见一般放在报请上级党组织预审前。

报请上级党组织预审:上级党组织开会讨论并审核以下材料:

附:报请预审材料:

1、《发展对象综合审查报告》

2、入党申请书、思想汇报;

3、政治审查和征求群众意见材料(包括公示情况材料)

4、培养教育和考察材料;

5、团组织推荐材料; 填写《入党志愿书》

前提是:发展对象已具备入党条件、并征得上级党组织同意。

召开支部大会前准备工作:支委会做好政治审查、听取党内外群众意见、短期集中培训和报上级党组织预审外,还应召开支部大会讨论接收:

1、审查《入党志愿书》;

2、对发展对象综合分析,提出接收其为预备党员意见,提交支部大会;

3、找申请人谈话,并向其讲清支部大会汇报要求及注意问题;

4、印制支部大会选票(也可举手表决);

5、通知全体党员参加会议;

支部大会讨论接收预备党员程序:

1、申请人汇报《入党志愿书》本人填写的内容;

2、介绍人介绍情况,并表明自己的意见;

3、支委会向大会介绍培养教育过程、考察审查情况、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情况,并提出对申请人意见;

4、申请人表态;

5、大会表决(表决时申请人本人不需要回避)。

上级党组织谈话。

上级党组织审批:

由党的委员会;或授权审批党员的党总支部委员会。

四、预备党员考察与转正

预备期:预备期从支部大会通过他为预备党员日起,经过一年考察成为正式党员。不能提前转正。

入党宣誓:在支部确认预备党员、并报上级党组织审批通过后实时进行,不易拖得太久。基层党委派代表参加,支部全体党员参加宣誓仪式。

预备党员转正程序:

1、召开支部大会

2、申请人汇报预备期的表现,肯定成绩、找出不足;

3、党小组介绍预备期表现和小组讨论意见;

4、支委会介绍对预备党员教育和考察情况,提出能否转正意见;

5、支部大会讨论并举手表决;

6、申请人表态。

基于节点控制的护理风险流程管理 篇3

1明确护理风险管理流程

以护理风险管理流程为主线,依托信息化平台:护理风险管理平台、 护理质量指标平台、护理质量监管平台、护理事件报告平台、移动护理系统、灭菌物品追溯管理系统,通过对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追踪与反馈、风险管理效果评价五个环节的节点控制,实现护理风险管理,详见图1。

2护理风险管理框架

在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领导下,护理部设置专门办公室负责实施护理质量、安全与风险管理, 通过信息化平台识别、评估、控制、 追踪与反馈、评价各科室存在的质量问题与潜在风险,计划、督促、协调各科室完成质量持续改进工作,对于跨专业的风险管理问题进行协调沟通。每季度进行护理质量、安全与风险总结分析会议。

3发掘护理风险管理流程中的关键节点,实施针对性管控

3.1护理风险识别

护理风险识别环节的关键节点是有效、准确、迅速识别护理工作中各类型风险。运用信息化平台有效完成风险人群、风险项目、风险环节及特殊类型的风险识别。

3.1.1运用护理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识别风险人群。一方面,对各类表单进行统一管理,提醒临床护士及时评估:对于各类风险,提供公认信效度较好的评估量表,如压疮Braden评分量表、跌倒Morse评分量表等[2,3]。 护士根据病人不同的风险等级及病情等实际情况进行不同频次评估,系统将准确筛选需要评估的患者,进行提示,确保动态、及时识别病人风险。 另一方面,实现对全院存在压疮、跌倒/坠床、疼痛、走失、自杀、自伤等风险病人的评估结果进行信息化管理,通过对数据、事件时间轴、趋势图等综合分析应用,对高风险患者提供个性化预防措施。

3.1.2构建信息化护理质量指标体系,识别质量风险项目。我院信息化护理质量指标体系从结构、过程、结果3个层面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共制定15项共性基础质量监测指标以及242项专科质量监测指标。基础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包括给药错误、身份识别错误、高危药物外渗、院内压疮、管道滑脱、跌倒、坠床、输液反应、输血反应、深静脉血栓、走失、自杀、烫伤、窒息、护士发生锐器伤等。242条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由各专科根据专科特点和临床实际护理工作提炼而来,包括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 血管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新生儿红臀发生率等,用于监控护理风险指标并客观反映专科护理水平。利用信息化管理平台,病区每日上报数据,利用指针图完成对指标的实时监测;每月运用宏、 微观数据、统计报表、指针图、管制图等及时发现异常质量波动事件,为专科护理项目的改进提供依据。

3.1.3信息化监控护理专业小组工作流程, 监测工作风险环节。 实现护理专业小组,如PICC小组、伤口/ 造口小组、疼痛小组等专科护士工作流程信息化管理,如会诊管理、预约管理、并发症管理、统计分析、满意度调查、知识库维护、查询提醒等。 全面、精确把控专业小组护理工作各个环节,实时监测病人相关工作所处的环节,如申请会诊、执行会诊、反馈完成等,同时可统计分析会诊执行率、会诊及时到诊率等监督各专业组工作的实施情况,及时发现流程执行过程中的潜在风险。

3.1.4临床质控,及时发现临时出现的、特殊的风险类型。护理部层面, 设置5个护理质控督查组,各司其职, 有效运行,从临床护理、护理管理、 常态护理、护士行为规范、绩效考核等方面进行督查及时发现护理风险事件:1临床护理服务质量督导组:从病人就医体验角度发现风险,注重评价实际临床护理服务效果。2护理管理质量督导组:以管理为核心,从病房管理效果、人力资源调配、消毒隔离、安全生产等方面进行检查,帮助护士长及时发现管理中的风险。3护士行为规范管理督导组:以护士为重心,对护士仪表行为、语言规范、工作要求等方面进行督查指导。4护士长绩效考核组:从护士长履行职责, 执行绩效挂钩等方面进行督查指导。 5常态质量检查督导组:以日常护理工作为主,依托节假日、夜查房、主管查房,侧重于各时段责任护士工作落实、弹性排班、病人安全等方面, 涉及各个角度、层面、方位进行全面护理质控。病房层面,总护士长、护士长根据临床科室的实际存在问题或薄弱环节, 识别信息平台中未涉及的、新发的、特殊的其他风险类型, 进行风险预警、评估、控制及监测。

3.2护理风险评估

护理风险评估环节最关键的节点是明确重点管理对象,如人群、项目、 环节等。风险评估从风险严重度和发生频率两方面进行判定,对识别出的风险做进一步的分析及权衡,及时判断护理风险程度,为风险控制提供依据。

3.2.1甄别需要重点干预人群。系统对全院护理风险的来源、影响及优先等级进行分析、处理,可以显示一定时段区间内高风险人群的科室分布、风险种类构成情况、护士制订护理防范措施的准确性、护士长点查到位情况等。 护理管理者通过护理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实时了解相关情况,并对相关风险情况进行分析以及针对性干预。

3.2.2护理质量指标系统确定护理干预重点项目。系统中可查阅专科护理质量指标异常数据对应的所有事件, 由此可明确超限指标对应的护理质量的具体问题,便于管理者针对性对重点质量项目的具体问题给予关注、分析、 干预及控制, 持续提升护理质量。

3.2.3分析护理专业小组工作流程重点风险环节。一方面判定风险环节可能对患者造成的影响程度,另一方面判断工作流程未落实情况是否频繁, 综合评估工作流程设置是否合理,从而确定薄弱环节及风险控制重点。

3.2.4统计分析护理质控督查组检查结果,明确临床潜在风险。通过考核分、结果表、趋势图等多样形式,分析频发、危害程度较大的风险等,以便有针对性地优先进行处理。

3.3护理风险控制

护理风险控制环节的关键节点是事前防范,做到关口前移,防范于未然;在事前防范未到位或无法防范的情况下,采取事中控制和事后处理。3.3.1事前防范。(1)健全各项制度、规范及应急预案、流程。我院共修订护理管理制度144项,临床护理岗位实践指南438项,应知应会专题20项;完善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规范21项,专科护理技术操作规范56项,常用仪器设备操作规程28个,为病房管理、临床护士工作提供规范依据。 制定住院病人紧急状态、专科急危重症病人、突发事件的护理应急预案与流程共105项,均进行全院培训、学习、考核,并将相关内容下发,人手一册,在系统中也可随时查阅相关内容,有利于提高医护人员风险防范意识,在第一时间对紧急情况作出正确处理,及时与相关应急部门协调、沟通,降低事故后果,保障应急处理有条不紊地进行。

(2)运用护理风险评估系统落实病人防范措施。病区护士在风险管理系统中,对各级风险病人制定并实施不同级别的预防措施,如给予相应的风险告知、防范措施宣教、挂床头警示标示、落实交接班等处理。病区护士长需要完成系统中每位风险病人评估及措施制定的审核工作,总护士长、护理部对评估结果实施点查,了解选择的护理措施是否合理、是否落实到位等,以便确保相关安全护理措施落实,保障危重病人安全。

(3)全面应用PDA,提高病人身份识别准确性。全院建立了PDA移动护士工作站,配备500余台PDA移动终端,实现了从入院到出院全程床旁病人二维码信息扫描、静脉输液、口服药发放、标本采集和输血核对等功能。PDA使用在优化责任护士工作流程的同时有效降低了临床输液、口服药、标本采集等环节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保障了病人安全。

(4)病区药品规范化管理,保障药品安全。药品分类储存,标识明显、标签规范、完整、清晰;每周对药柜进行清点、记录;实施病区药品基数管理;对相似药品进行管理,有特殊提示标识;规范麻醉药品、精神类药品、急救车内药品、高危药品管理等,有效降低药品质量问题、用药差错发生。

(5)“全生命周期”灭菌物品质量追溯管理, 有效降低院内感染发生。 使用灭菌物品全程质量追溯系统,消毒供应中心、手术室实现了灭菌物品的全程质量追溯和信息化管理。将条形码技术、信息技术与供应链管理结合,对每件灭菌物品、每个流程环节及每位操作人员进行编码、 扫码,完成全过程跟踪管理。实时监控可重复使用医疗器械回收、分类、 清洗、消毒、检查、灭菌、储存、发放到使用的每一步流程,对不合格灭菌物品进行追溯,系统可显示造成不合格灭菌物品的问题点,从而全面控制消毒供应链中问题环节,提高了灭菌物品供应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3.3.2事中控制。结合护理质量管理体系与流程,完成护理质量信息化监管,采用i Pad进行现场督导检查和结果输入,信息系统自动分析检查结果,第一时间反应质量风险,及时发现风险隐患,及时控制风险发展的速度、损害范围与程度等。

3.3.3事后处理。积极组织,采取措施,将事件危害程度降至最低。建立无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网络上报系统,不良事件报告采用逐层上报,实行阶梯式管理。当不良事件发生时, 由当事人或护士长24小时内完成上报,或第三方采用匿名上报,运用根本原因分析法进行归因分析,制定改进措施并执行。

3.4护理风险追踪与反馈

护理风险追踪与反馈环节的关键节点是确定改进措施是否落实。进行现场查看,追踪效果;护理部每季度由护理安全委员会组织专家进行不良事件讨论,对同类事件进行汇总分析,针对同类事件的共性问题、突出问题建立各类不良事件警示单,营造人人关心病人安全、人人参与安全管理的氛围;达到信息共享,从他人过失中汲取经验教训,防范同类事件再次发生。

3.5护理风险管理效果评价

护理风险管理效果评价环节的关键节点是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指标的确定。风险管理效果评价主要针对风险处理手段的适用性和效益性进行分析、检查、修正和评估,不断完善风险管理信息平台[1]。依托信息化平台, 通过客观数据确定风险干预的重点项目、关键环节、风险人群,为护理风险的精准管理提供依据,以护理工作流程与各环节的顺畅衔接、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有效预防、护理质量水平的平稳上升评价护理风险管理效果的评价指标。

流程节点 篇4

第一条线:经营管理

合同谈判---合同签定---选择分包队伍---签定分包合同---材料采购---成本控制---变更签证---工程索赔---劳务清方---财务付款---工资发放---员工奖惩---员工培训---责任追究---工程结算---职工生活---车辆使用---费用报销---办公用品---项目部班子配备---

第二条线:生产管理

总平面图布置---图纸会审---技术交底---测量放线---基础施工---基础验收---主体施工---主体验收---围护系统---屋面系统---机电设备---室外工程---质量措施---安全措施---工期保证---文明施工---竣工资料---检验试验---余料回收---机械租赁---机具租赁---资料报监---生产例会---监理例会---竣工验收---对外协调---零星用工---工地协调---施工用电---施工用水---临舍搭建

定人---定岗---定责

拟聘用人员:土建工程师、机电工程师,再招聘两名大学师

办公室工作职责

(负责全处内外事务性的办公室的日常管理工作)

1.负责做好行政事务性工作,包括考勤、人事、财务、治安、保卫、消防、房管、工会、计生、卫生劳动、节假日值班安排、离退休人员慰问以及办公用用品的申报、领取、购置、报修等管理工作;

2.负责做好处内外各种会议的会务工作;

3.按照领导要求,做好会议记录,协助领导贯彻落实会议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

4.负责做好文件、公文、函件的接收、登记、保密、传递、保管、督办和文书归档工作;

5.负责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工作;

6.负责做好印章管理工作;

7.负责做好各种报告、文件的打印、复印工作;

8.负责做好来访人员及对外联络的服务工作;

基于流程节点的知识集成方法研究 篇5

1996年,世界经合组织发表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将知识经济定义为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之上的经济。人类社会正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知识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根本来源。因此,企业迫切需要一种有效的知识管理方法对企业知识进行有效管理,进而塑造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1 基于流程节点的知识集成的意义

1.1 实现知识“有序化管理”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等不断发展,知识膨胀速度已大大超出了知识整理和知识有序化速度。《21世纪世界预测》指出,最近30年产生的知识总量等于过去2千年产生的知识量总和。人们处在这样一个知识极大丰富的环境下,却迷失在知识的海洋之中,很多时候面临找不到自己需要的知识的尴尬。一项统计表明:在没有对知识进行有效管理的企业中,员工将花费80%的时间用于寻找资料和知识[1]。因而企业迫切需要对知识进行“有序化管理”,使“企业知识在需要的时候出现在需要的员工手中”,提高知识使用效率。

1.2 实现“个体资源企业化”

在经济发展中,无论经济繁荣还是经济危机时期,企业都可能面临员工跳槽或裁员问题,员工流动性导致企业知识资源流失,甚至造成巨大的、不可挽回的损失。如何使“个体资源企业化”成为企业管理者思考的重要议题,也是企业知识管理一大难题。

业务流程是企业实现价值增值的活动集合和载体、运营的基础,企业知识产生和应用于流程节点,流程节点凝结了企业关键知识;因此,以流程节点为切入点对知识进行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点,可以有效解决知识“有序化管理”和“个体资源企业化”问题。

2 基于流程节点的知识集成方法

2.1 业务流程体系模型构建

2.1.1 流程和流程节点的定义

构建企业业务流程体系模型,首先要界定业务流程和流程节点。对业务流程定义,从不同角度有所不同,主要有:

(1)ISO9000对业务流程的定义:业务流程是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

(2)M·Hammer认为,流程是把一个或多个输入转化为对顾客有价值的输出的活动[2]。

(3)T·H·Davenport认为,流程是利用企业的资源达到预定目标的一系列逻辑相关的活动[3]。

以上定义大多包含了流程6大要素,却很少有将流程活动执行者———角色纳入流程定义。笔者认为:业务流程是相关角色按照由既定活动组成的程序,将一个或多个输入转化为对顾客有价值的输出过程。

业务流程节点是一种特殊节点。业务流程具有层次性,上层流程的一个流程节点可细分为下层的一个业务流程;所以不同层次流程节点之间存在包含和被包含关系,如图1所示。

我们把处于最底层、不可细分的流程节点定为节点单元,流程节点的界定将从节点单元入手;而节点单元是由不可再分的角色完成的将一个或多个输入转化为输出的同一类型的活动。

2.1.2 业务流程建模

根据Hommes的研究[4],目前约有350种左右支持BPR业务流程建模方法,而其中跨职能流程图是基于流程节点的知识集成流程建模的理想工具,能够清晰表达流程节点与角色之间对应关系,而角色正是知识的获取者、提供者和使用者。

跨职能流程图是通过图形化语言,描述组织中各职能单位(部门或岗位)之间的业务流程图,是描述业务活动与业务能力之间交互关系的图表模型[5]。它通过横向与纵向的二维方式反映工作流程,是一种图形的实现方式。横向维度是职能带,表示工作(进程)发出者或承担者;纵向维度是序号,反映工作(进程)之间逻辑关系。横向与纵向维度确定了进程坐标,把流程责任者和流程逻辑关系固化下来,形成清晰的流程图形化描述。图2为某公司研发立项流程跨职能流程图。

由于业务流程具有层次性,所以用跨职能流程图对业务流程进行建模时,需对不同层次流程进行建模,并阐明不同层次之间关系,体现流程层次性。

2.2 基于流程节点的知识集成模型构建

2.2.1 知识的识别与分类

目前对知识分类的方式有很多种,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分类。笔者根据本研究特点,从流程节点角度,将企业知识分为三类:

第一类:流程节点的属性知识。它包括:流程节点所属流程编号,流程节点编号,流程节点的启动知识,流程节点的活动描述,流程节点的输入知识,流程节点的输出知识,流程节点执行的时间约束,执行节点活动的角色,胜任节点工作的知识、技能、素质要求。

第二类:流程节点的规范知识。它包括流程节点活动涉及的表单规范和节点活动的执行标准。角色在处理流程节点活动时,可以参考这些标准并按照表单规范进行操作。

第三类:流程节点的经验知识。在流程节点的执行过程中,由于不同角色知识水平和经验不同,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会遇到各种各样“问题”,并且会通过各种途径,找到问题“解决方案”。笔者将这些“问题”及“解决方案”定义为流程节点的经验知识。

前两类知识是静态知识,只有当企业业务流程发生变化时,才会发生相应变化。后一类知识是动态知识,随着业务流程运行和实际问题出现而不断更新。这类知识也是企业知识中最重要的一类,是实现“个体资源企业化”的关键所在。

2.2.2 知识表示

所谓知识表示,就是对现实世界中的知识在分类基础上建立知识的表示规范,能够充分、完备地表达现实世界中的知识,并被计算机接受和处理的过程。知识表示规范,在基于流程节点的知识集成方法研究中至关重要,不仅影响其对现实世界知识表达的完备性,而且影响系统知识获取和知识应用的效率。目前,知识表示方法主要有:一阶谓词逻辑表示法、产生式表示法、框架表示法、语义网络表示法、面向对象的知识表示方法。

面向对象技术具有层次性、封装性、模块性、继承性、易于维护和良好的可扩展性等特性,符合人们的思维过程,是最适合用来模拟现实世界的一种计算机技术,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知识管理系统中。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了XML技术的产生,它是通用标记语言标准SGML的一个子集。XML是一个开发的标准,并且不与任何程序设计语言有关,具有良好的跨平台特性,因此成为处理结构化文档的有力工具。本文结合XML技术和面向对象技术建立知识表示规范,对知识进行表示。针对前面对知识的分类,给出第一类知识的XML表示规范如下:

2.2.3 流程节点知识的集成

知识生命周期包括知识获取、共享、使用和淘汰,组成了知识流程。基于流程节点的知识集成是指知识生命周期中的所有活动完全基于流程节点进行,如图3所示。基于流程节点的知识集成模型如图4所示。

知识库中的知识为节点单元知识,通过节点编号与流程节点发生关联。某一流程节点可能由不同节点单元组成,该流程节点的知识是其所包含的节点单元知识的集合。

节点地图(知识地图)是在业务流程建模基础上构建的,体现不同层次流程中的流程节点之间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并不体现同一流程中节点之间的先后顺序,如图5所示。节点地图的作用是通过流程节点编号从节点地图中获取构成流程节点的节点单元编号,进而通过节点单元编号获取知识库中的知识。

2.2.4 知识库的管理

在知识库中,前述第一类和第二类知识是静态知识,维护比较简单。而对于第三类知识,流程节点的角色可以随时添加,这就必须对知识库进行及时维护,否则就可能会形成很多知识垃圾,影响知识库运行效率。因此对知识库管理主要指对流程库中第三类知识的管理。知识库管理包括以下几方面:

(1)知识的添加。流程节点的角色在处理流程节点活动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就会查找流程节点中的知识,以确定是否存在此问题的“解决方案”。如果存在,则依照“解决方案”处理该问题;如果不存在,则通过其他渠道(如专家建议、外部知识)等获取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将其添加到知识库中。在添加知识时必须同时添加相应的关键词,并且关键词必须与知识内涵紧密相关,以便于检索。

(2)冗余知识管理。知识库可以根据关键词检索次数,定期向知识库管理员提示冗余知识,管理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判断是否删除。

(3)知识优化。知识库可以根据关键词检索次数定期向知识库管理员提示检索次数高的关键词和对应的知识,管理员就可以对该知识优化,使检索效率更高。

(4)关键词更新。流程节点的角色在实际检索过程中如果发现关键词设置不合理,可以对知识的关键词进行合理调整。

3 总结

本文提出一种全新的基于流程节点的知识集成方法,是对知识管理研究领域的有益补充,对知识管理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基于流程节点的知识集成方法研究中,以下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

(1)节点知识动态集成的实现。企业处于不断变化环境之中,作为企业价值载体的业务流程必须不断调整以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从而更好地为顾客提供价值。业务流程变化必然带来节点知识变化(包括所有的三类知识),这就需要节点知识在业务流程变化时能够自动实现重构,以支持新的业务流程运行。

(2)如何激励企业员工将“个体知识”添加到知识库中,实现“个体资源企业化”。

笔者将在今后对以上课题做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钱亚东、顾新建、王生发、李响烁:《汽车企业知识管理中知识与业务的集成研究》[J];《汽车工程》2006:1。

[2]Michael Hammer,James Champy.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A Manifesto for Business Revolution[M];New York:Harper Business,2001:1。

[3]Davenport T H.,Short J E.The new industrial engineer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process redesign[J];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0,32(4):11-27。

[4]B.J.Hommes.Overview of business modeling tools[J];2001:3-5。

基于流程节点的质量管理模式研究 篇6

近年来我国国内连续不断的爆出产品质量问题,波及食品、药品、汽车等行业,出现这些问题,除了某些企业发现质量问题后视而不见将有问题产品投入市场,是不是与在生产过程中企业质量管理不善有关。很多企业都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了ISO9000认证,但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质量管理多是靠最终的检验、检查等事后控制方式,难以起到预防作用等。所以企业亟需一种有效的质量管理方式来对生产过程中的产品质量进行有效的管理,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1 流程节点分析

1.1 流程和流程节点的定义

构建企业业务流程体系模型,首先要界定业务流程和流程节点。对业务流程定义,从不同角度有所不同,主要有:(1)ISO9000对业务流程的定义:业务流程是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2)M·Hammer认为,流程是把一个或多个输入转化为对顾客有价值的输出的活动[1]。(3)T·H·Davenport认为,流程是利用企业的资源达到预定目标的一系列逻辑相关的活动[3]。以上定义大多包含了流程6大要素,却很少有将流程活动执行者——角色纳入流程定义。所以,一些人认为业务流程是相关角色按照由既定活动组成的程序,将一个或多个输入转化为对顾客有价值的输出过程。业务流程节点是一种特殊节点。业务流程具有层次性,上层流程的一个流程节点可细分为下层的一个业务流程;所以不同层次流程节点之间存在包含和被包含关系,如图1所示。我们把处于最底层、不可细分的流程节点定为节点单元,流程节点的界定将从节点单元入手;而节点单元是由不可再分的角色完成的将一个或多个输入转化为输出的同一类型的活动[2]。

1.2 流程节点属性分析

属性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性质。是物质必然的、基本的、不可分离的特性,又是事物某个方面质的表现。

1.2.1 流程节点自然属性

流程节点的自然属性是整个流程的精髓所在,一个流程从开始到结束会经历一系列的节点,每个节点由不同的人完成,每个人又分属于不同的角色,使用不同的时间,有些流程每个节点可以流向下一个节点或者返回前面任何一个节点。从一个节点流向下一个节点需要特定的条件。制定流程的过程就是设置每个节点的自然属性(如表1),通过这些属性将每一个节点连接起来,实现所定义流程的流转以及流程控制的目的。

1.2.2 流程节点的功能属性

流程节点运行过程中伴随的不同功能属性的体现是支撑整个流程成功运行的关键。流程节点功能属性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如表2)。

1.3 基于流程节点的质量管理模式

1.3.1 流程节点质量属性分析

根据流程节点的质量属性,可以将质量分为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如图2)。

过程质量是指过程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之总,是构成过程的要素和相关活动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程度,是企业自身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进行控制和提高的。过程质量分为:设计过程质量,生产过程质量和服务过程质量。结果质量是指顾客对所购买产品(服务)的感官判断以及使用产品(享受服务)后的实际所得;是过程质量的实际体现,企业可以通过这种体现反过来明确哪些过程质量需要改进提升。结果质量分为:感知质量和使用结果质量[4]。

1.3.2 影响因素分析

设计过程质量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产品质量,其二是设计中的工作质量。产品的质量除了要考虑到顾客的实用性,还要考虑制造方面的可行性,如产品的标准化,工艺制造水平等。设计中的工作质量和生产过程质量和服务质量一样受人、机、料、法、环的影响,因此要有效的进行过程质量的控制,只需从以上五个方面入手[3]。(1)人员:包括工作人员的文化水平、技术水平、作业能力以及控制能力等都会对过程质量产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对人员质量的控制可以通过培训和教育的手段使工作人员达到所要求的标准。(2)机:在设计生产过程中,计算机复制设计设备,生产设备的衔接与性能都会对过程质量的形成产生重大的影响。(3)料:本文中的料包括设计过程中所需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顾客的需求信息、生产信息等。这些信息作为如何在生产设计过程中传递与转化,是保证产品质量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4)法:法是指在设计与生产过程中运用的各项设计生产技术,选择合适的设计设计生产技术一方面既可以保证产品满足顾客的需要,另一方面又可以降低设。计生产的成本。(5)环:环既指设计研发和生产的地理环境,又包括工作的工作氛围,企业能提供一个适宜的工作环境,存在一个让人心情愉悦的工作氛围,有助于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

结果质量作为过程质量在客户消费中的体现,是企业力所不能及的部分,是无法控制的,现实中企业往往是通过对结果质量信息进行调查收集研究,得到今后质量改进和控制的方向,消除存在的质量缺陷,尽可能的满足顾客的要求,提升产品在顾客中的偏好。所以这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满足顾客日益增长的质量需求,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 基于流程节点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

在基于流程节点的质量管理体系下,质量控制不再是着眼于对整个流程的控制,而是深入到对质量形成源头流程节点进行管理控制,产品质量客观上是在流程中各个节点上形成的,其质量特性伴随物流从上游节点传递到下游节点,构成下游节点产品质量的一部分,这样不断地向最终节点传递,最终达到顾客手中。

基于流程节点的质量管理模式(如图3)特点:(1)采用开放式的结构,上下游节点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2)能够实现知识(设计、生产技能信息)的快速转化;(3)质量管理以预防为主,从源头抓起,在质量形成的前期就做好了防止出现不合格产品的各项准备工作,涉及到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4)该质量管理模式更加突出了全员参与质量管理,各个节点的质量保证需要与该节点的相关人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3 基于流程节点质量过程控制

3.1 过程控制方法模型

基于流程节点的质量过程控制是对通过节点的质量进行控制,以确保最终产品满足顾客的要求,流程节点质量过程控制模型见图4所示。该质量过程控制以单个流程节点为对象,以满足顾客需求为目标,实现各流程节点达到质量要求的目的,促使整个流程的质量最优化[5]。

3.2 质量过程要素控制

在前面的流程节点质量影响因素分析中,我们知道过程质量的管理控制应从五方面入手,通过对企业成员的活动进行监管,对整个产品质量过程提供适当和充分的资源,以顾客的要求及满意度为导向,加强产品质量的监管,积极预防,发现质量问题及时分析,找到问题的源头,寻找方法彻底解决质量隐患。

4 结束语

产品生产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对产品生产的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可以有效的实现产品的质量控制,这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信誉和产品竞争力,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本文提出了基于流程节点的质量管理模式,对产品生产过程的质量实现和质量控制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为实现企业产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Michael Hammer,James Champy.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A Manifes to for Business Revolution[M].New York:Harper Business,2001:1.

[2]葛均兵,宋晋辉.基于流程节点的知识集成方法研究[J].价值工程,2009,11.

[3]夷嬿霖.设计质量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重庆:重庆大学.2005.

[4]张圣亮,张正明.结果质量与过程质量探析[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7.4.

流程节点 篇7

1手术室患者安全管理体系建立

1.1建立手术室患者安全三级管控组织

手术室在护理部领导下成立手术患者安全质量管理组织,下设3个小组:即手术器械安全管理、手术耗材安全管理、质量监控及持续改进小组。 实行“护士长-组长-组员”三级负责制。每个小组由5名成员组成,组长由在手术室工作15年、中级职称以上的人员担任,小组成员由在手术室工作8年以上,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热衷于该项工作的人员组成。

1.2制定手术室患者安全控制制度

从手术室护士工作的重点环节、 手术室护士核心操作、信息系统的使用、评估工具的使用、重要监控对象等方面制定制度、流程和标准。包括手术患者安全核查制度、手术器械清点制度、手术标本管理制度、手术器械管理制度、外来器械管理制度、术中压疮管理制度、手术人员行为管理制度、手术节点管理制度、接送手术患者标准流程、安全核查标准作业流程、手术器械清点流程、手术器械处理及使用流程、 手术标本处理流程、不良器械快速召回流程、手术人员进出手术室标准流程、 手术室安全应急预案及流程,并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护士根据制度、流程和标准完成各项工作,手术室安全管理组成员定期监控,及时报告、讨论、反馈、改进与追踪。

1.3引入信息化管理技术

传统的经验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手术室发展,信息化、智能化、精细化管理[4]模式已成为管理趋势。近年来,我们在医院信息化建设政策的指导下,与计算机中心、软件公司人员合作,开发并应用了手术器械信息化管理系统、手术室压疮管理系统、手术病理标本管理系统、手术节点控制系统和手术人员行为管理系统。这些系统的应用,实现了手术患者医疗信息共享,使手术室护理及其管理工作与临床科室的衔接更加紧密,便于术前准备和术后追踪工作高效完成,同时优化了手术流程并提高了患者安全。

2手术室患者安全管理体系应用

2.1安全管理信息系统运作

2.1.1手术器械全程追溯流程与预警。原卫生部《医院供应室清洗消毒规范》明确规定,医疗用品消毒灭菌应建立清洗、消毒、灭菌操作的过程记录并可追溯。人工登记、监测、追溯费时、耗力,且难以达到要求。因此,自2009年7月,我院与软件开发公司合作开发手术器械信息管理系统, 并于2011年5月正式应用。该管理系统实现了手术器械包处理过程的全程记录与追溯。即在器械包回收、清洗、 检查、打包、灭菌、卸载、入库、发放、使用各环节,对器械包编码、工作人员编码、机器编码进行扫描,实现相关信息的采集、绑定,将器械包在所有主要信息采集点的所有参数内容录入系统,并生成该器械包专一条形码,供全程质量追溯,同时可实现手术器械包实时定位。该条形码中有一个位置编码可以用来确定器械包的具体位置,系统中自动记录了器械包的流动状态,位置编码可随器械包的位置改变而变化,通过在系统中读取该器械包的数据,判断器械包在某一特定时刻的具体位置,实现自动预警和一键锁定。三个层面预警:发放手术器械包时,系统自动提示取用同类近效期的器械包,即将失效的器械包名称在电脑打开时自动弹出提示,取用已过期的器械包则一键锁定,禁止发放。当发现器械包灭菌未达标时, 可通过条形码、灭菌锅号和灭菌锅次这3个参数,检索出与之同批次的其他不合格物品清单,进行最短时间内的全部召回。该信息管理系统使工作流程最优化、管理监控实时化,提高了手术器械消毒灭菌工作的质量、保障了患者安全。

2.1.2病理标本处理流程及监管。标本管理信息系统对标本申请、核对、 接收等关键环节进行信息化管理, 在各个环节通过电脑录入、生成条形码、读取条形码数据等操作实现该环节的时间、地点和人员等信息的完整记录,实现了病理标本监管工作的实时性和便捷性。医生在手术间登陆医生工作站,根据手术情况网上填报病理检查申请单上所有信息、保存,自动生成带有惟一二维码的病理检查申请单。医生携带标本至标本间后,进入系统,打印带有惟一二维码的病理检查申请单及带有识别码的的标签, 正确处理标本贴上相应标签后,由巡回护士与之共同核对相关信息,并在系统中签名确认。核对后的标本送至病理科,由病理科工作人员通过扫描枪对条形码扫描读取数据,实现对病理标本身份的识别[5],进行标本接收。 病理科信息系统与手术室信息系统实现联网,医护人员可通过网络查询, 实时了解标本被病理科接收状况、标本分析状态及病理分析结果。该系统降低了手术室护士和病理室收集、核对标本的工作强度和压力,方便了手术人员及时查询病理标本处理状况, 提高了手术室病理标本的管理质量和工作效率。

2.1.3手术室压疮防护流程及预警控制。为了对压疮防治和监管进行有效控制,可进行压疮上报流程与监管系统信息化平台的研发[6]。正确的压疮风险评估是压疮预防的前提。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压疮评估量表是Branden评分表、Waterlow和Norton评分表, 都主要适用于病房住院患者或老年患者, 不能单独适用于手术患者。 因此,我科通过查阅文献、咨询专家、 结合临床数据分析,自行设计了《术中压疮风险评估表》,从年龄、手术时间、体重指数、皮肤状况、摩擦力与剪切力、手术体位、营养状况等方面进行评估,每项评分14分,评分≤20分为高度压疮风险。同时设计了《手术高风险压疮患者上报表》, 包括患者基本信息、风险评估、预防措施、护士长审核与指导、压疮发生情况、护理部审核及压疮发生后的追踪及转归记录,共7部分。在我院护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研发了手术室压疮管理系统,以上两项表格为该系统中的重点内容,可实现以下功能:1高风险警示,评分低于20分,系统提示护士采取相应预防措施,护士长及时现场评估、指导;2实现病房与手术室全程、实时信息共享,病区压疮高风险的手术患者,术前手术室护士可在网上链接查阅相关信息,系统提示手术室护士进行手术压疮风险评估并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手术压疮发生后,病区护士可链接查阅手术压疮发生的情况及处理,手术室护士及护士也可在线追踪压疮的转归,动态、 实时管理; 3手术室护士长审核、 提交上报后,护理部对压疮情况进行动态、实时管理,有利于压缩压疮发生与压疮救治时间,促进压疮快速康复。

2.1.4手术关键节点控制及流程管控。以手术患者运转为主线,系统梳理手术流程为患者出病房、入术前等待间、入手术间、麻醉开始、手术开始、 手术结束、 麻醉结束、 入苏醒室、出苏醒室、返回病房或重症监护室等10个影响手术质量与安全的关键节点。通过患者手腕带扫描、HIS系统、手麻信息系统的融合,实施节点控制和流程管控,达到以下功能。可追溯每个节点的执行时间、执行人。自动显示患者在手术室的实时状态,便于病房护士、医生查询,护士可以提前做好接待术后患者、准备连台手术患者工作; 连台手术医生在病房即可了解手术间的手术进展,预估连台手术大致时间,做好相应工作安排,以免过早进入手术室浪费时间或影响手术秩序。强大的统计功能,为质量改进和绩效考核提供依据。如手术室总体利用时间、每个手术间利用时间、每个专科手术间利用总时间、手术医生各级手术量、护士工作时间、准时划刀手术明细及准时划刀率、 患者每个环节的时间、非计划二次手术量、同类手术不同医生的手术时间等, 对无效时间(如入手术间至麻醉开始、 麻醉开始至手术开始、上一台手术结束至下台手术开始的时间)设置预警值30min,每日进行一键检索、分析,汇报与改进。真正实现手术全程安全监管和无缝对接,确保手术流程中的医疗核心制度能够规范执行,提高手术运行效率,实现手术患者安全管理目标。

2.1.5医务人员行为控制。综合性教学医院手术室在人员管理上均不同程度地面临同样的难题,如出入手术室人员数量的控制、着装及行为监管、出入人员钥匙和衣服发放与回收、外勤衣和外勤鞋的正确穿戴及回收等。以往依靠人力和制度管理,不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容易使手术室洁净度降低[7]、形成交叉感染隐患。我院手术室自2012年2月启用数字化手术室安全门禁管理系统,该系统通过使用无线设备(地控和通道门) 识别植入在手术衣和手术鞋的无线射频识别信号,将自动门禁、可控衣柜、信息提示屏、个人数字助理(PDA)、 无线网络和信息系统有机结合,规范进入洁净手术室人员的行为。通过工作证或指纹扫描,系统将自动记录、统计手术人员进入和离开手术室时间,起到考勤和人员追踪作用,系统可自动记录违规人员信息并在电子屏滚动播出,以规范人员行为,同时可分析实际手术量与进出手术室的各类人员总数和分类数之间的关系,为手术人员准入设置提供依据。系统可自动统计洗手衣清洗和使用次数、洗手衣送出和回收的数目等,使洗手衣裤的后勤管理更加科学并具时效性。系统可实时显示手术运行状况、手术间的使用情况、手术人员是否真正与手术级别相符及其所处状态,为管理决策提供了客观的数据支持。

2.2安全管理体系的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为3个层面。1科内:手术患者安全质量管理小组,定期对相关质量分类、统计、分析,特别是不良事件进行汇总分析、反馈,对于造成患者伤害事件24h内组织讨论及根因分析, 提出改进措施,集中学习、汲取教训。 对于影响手术效率和患者安全的环节进行深入分析,追根求源,涉及到其他部门的问题,则通过医务处、护理部进行沟通、协调,修订相关流程、制度进行团队改进与控制。2护理部:每个季度对质量问题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并成立品管追踪组,在24h内对III级及以上不良事件进行现场还原、分析。3医院:医务处和医疗副院长通过信息系统实时关注各种数据变化,进行有效调控。

3结果

截止2014年,手术器械追踪执行率达99.94%,手术标本信息准确率100%,手术安全核查制度规范执行率达96.68%,手术部位标示规范执行率达99.45%,手术压疮评估正确率达96.12%,上报率100%,发生率下降至0.12%;洗手衣裤回收率100%, 手术人员临时外出着装不规范率降至1.32%,接手术患者错误发生率降至0.12%,连台手术的间隔时间缩短至0.41±0.13h,单手术台日均运行台次提升至3.69台/天,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下降至0.11%、非计划再次手术发生率下降了39.63%。

4讨论

手术室患者安全是医院管理中的重点目标。护理流程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一种体现,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是医院管理的历史趋势。因此,依托信息化技术对手术室工作的关键内容进行流程优化和节点控制,使手术室护理工作更加流畅、便捷、安全,提升了护理管理质量。信息化系统中的预警提示设置更进一步把危及患者安全的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保障了手术患者医疗安全。

4.1信息化技术为手术室流程管理提供便利平台

近年来,我院HIS、CIS、EPR等信息系统建设不断完善,使医院管理流程的设计和优化具有了更先进、更便捷的实现途径。手术室流程管理体系建设是在医院全面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根据手术室的工作内容和特点而设计和应用。手术室工作流程因信息化而进一步简化和整合,其主要步骤中的信息化操作,如电脑输入、PDA扫描、条形码管理、工作人员授权等,一方面操作简便、省时、省力,方便护理人员工作、 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将流程中的信息逐一录入电脑系统,对信息进行有效地整合,便于管理人员查看和监管,并进行及时、有效地调控。

4.2流程优化和管理有效提高手术室工作效率,降低患者风险

手术室关键工作内容的流程化管理是综合医院持续发展和不断改进的重要手段之一。我院手术室将患者安全作为管理的终极目标,针对手术室工作的关键内容进行更加优化的流程设计,形成了手术患者安全管理体系。其简化、整合了护理业务流程, 使护士工作更加便捷和流畅, 提高了手术室运行效率、 降低了运行成本;优化流程取消了工作中的繁琐环节,避免了因沟通不畅或重复操作而带来的安全隐患,使患者时刻处于明确、清晰的安全流程中,提高了患者医疗安全和就医体验。信息化流程系统对各个重要节点进行有效把控,当出现不符合流程要求、不正确操作或错误用物信息时,系统会自动发出警示,提醒手术室护理人员进行核对和更改,将可能出现的风险提前识别, 把风险消灭在全面发生之前或萌芽状态,阻断风险的蔓延,降低了手术患者的安全风险。

4.3信息化流程管理和节点控制有效促进质量管理持续改善

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使医院管理真正进入大数据时代,管理者可以随时调取工作流程中任一环节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快速分析,并能根据流程中某一节点的预警出现次数,发现流程中的薄弱环节和不恰当环节进行弥补和改善。我院手术室通过几年的努力和改进,将信息化技术平台与手术室工作流程进行有机融合,建立了便捷、高效、 灵敏的手术室信息化流程管理体系,真正把控手术室工作中的关键节点,防止意外和差错发生,有力地保障了手术患者的医疗安全,为整体医疗服务质量作出了贡献。

摘要:手术患者安全是衡量医疗护理质量水平的新标准,也是医院及护理管理者关注的核心问题。以流程管理为中心,通过节点控制降低手术患者安全风险,对手术器械追溯、病理标本管理、术中压疮防护、手术节点控制及医护行为监管等重要流程进行优化设计和有效把控,增设各流程中的风险预警提示,强化手术室护士的风险意识,提高其风险识别和管理能力,实现手术全程安全监管和无缝对接,保障手术患者的医疗安全。

上一篇:加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下一篇:果树腐烂病综合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