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制改革

2024-10-17

税制改革(精选12篇)

税制改革 篇1

1 我国的税制结构

税收制度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手段,在为政府履行职能、筹集收入的同时,通过合理的税制设计,可以调节微观主体的行为,进而优化经济资源配置。当前,我国基本形成了以商品税为主、所得税为辅和其他税种为必要补充的混合税制模式。在这种的税制结构下,地方税源主要来自于投资形成的工业企业流转税(增值税、营业税和作为附加计征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并且各地产业结构呈现严重的趋同现象。基于这种弊端,地方政府总是试图操控价格、产出和投资,此种行为方式往往类同于经营一个大企业。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成为最划算、最省力的地方发展模式,但却不是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2 西方税制特点

近几年,西方大幅降低所得税税率。例如,美国的个人所得税由11%~50%15档税率减少为15%和28%2档税率,公司所得税也由原来的15%~46%5档税率减少为15%、25%、34%3档税率。英国的个人所得税税率从改革前的6个档,改为现在的25%和40%2个税率档次。其他西方国家的所得税税率档次都从以前的10多个档次减少到不超过5个档次,还普遍降低了所得税的边际税率,提高了增值税在整个税收收入中的比重。西方国家在减少所得课税的同时,加强和改进了商品课税,主要是普遍开征了增值税。从1985年起,土耳其、葡萄牙、西班牙、新西兰、希腊、日本、加拿大等国先后开征了增值税。与此同时,许多国家提高了增值税的税率,扩大了增值税的税基,OECD国家增值税的平均税率由开征时的12.5%提高到了1996年的17.5%。除此之外,西方国家在税制理论和方法上也有独到的创新:①强调应该通过减税与增税双向调节社会经济活动;②在效率与公平原则及其他政府目标的结合与轻重权衡上,普遍调整了片面追求效率、忽视公平及其他政府目标的做法,努力促进各原则目标的协调;③不再片面强调追求“理想优化状态”和使用绝对中性的“非扭曲性”税收工具,强调对各种约束限制条件的研究,注重次优状态的获取;④更注重改革的循序渐进,注重经济行为主体的反馈信息。

3 我国税制改革趋势

3.1 税种结构要由以流转税为主转向以调节税为主

我国税种结构应从计划经济时期以营业税、增值税、消费税等流转税为主转向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遗产税等调节税为主。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主要承担2种功能,一是增加财政收入,二是调节分配。我们要注重发挥税收调节分配的功能,出台多种调节税,“抽肥补瘦”,即通过税收“抽肥”,利用公共财政“补瘦”,从中实现相对公平。

另外,市场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不少富人不再办实业,而是开展资本市场运作,俗称炒“四市”(即汇市、期市、股市、楼市),而渐渐地资本运营将成为我国富人收入的主要渠道之一。加大对这些运营方式税款的征收势在必行(如通过征收遗产税、物业税、资本税等),这样才能实现分配上的相对公平,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

3.2 税收环节由生产型纳税为主转向消费型纳税为主

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税收制度已由企业承担的生产型纳税制度转向消费者承担的消费型纳税制度。终端消费者纳税有3个好处:一是消费与纳税挂钩有利于公平,多消费多纳税,少消费少纳税,不消费不纳税;二是培养全民纳税的意识,消费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在消费中纳税有利于培养全民纳税光荣的意识,形成全民积极纳税的气氛;三是消费与纳税同步进行,能有效防止偷税漏税。

近年来,我国的基尼系数持续上升,这说明我国对税收的调整分配功能并没有发挥到位。事实证明,税收从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转变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减轻企业负担,鼓励生产,才能解决大量偷税、漏税的问题,我国的税收工作才能真正有新的突破和根本性的变化。

3.3 税收作为经济杠杆向节能减排方面倾斜

近年来,我国资源浪费情况严重,一方面是粗放型发展模式造成的,另一方面则是资源无偿和低价使用促成的。修改资源税征收办法,能让生产厂家意识到资源是高价买来的,不是投机取巧得到的,由此促使其强化管理,节约原材料,在加工技术、资源深度利用上下工夫。有了税收政策的良好导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源浪费的问题。

如今许多企业为了经济利益,不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因此,应该向企业征收环境税,重污染者重税收,用以弥补和整治环境污染,从中建立起全社会的环保补偿机制,这样才能遏制企业肆意污染环境的心态和行为。利用资源税和环境税调进行调节,使那些高消耗、高污染的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因高税负、高成本而自行淘汰,这比政府采取强制手段更有效,也能体现税收在宏观调控中的主导作用。

3.4 营造纳税光荣的社会主流意识,税收向鼓励第三次分配倾斜

税收是一种经济行为,但需要一种社会文化氛围来烘托和支撑。要培养税源,先要培养税文化,支持并推动税制改革。

(1)宣传纳税人的功劳和贡献,扩大经济民主,让纳税人参与财政预、决算的审查,监督政府税款的使用去向及运营效率。让纳税人有更多的民主权利,调动他们更强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其光荣感和成就感,在社会上普遍培育出纳税光荣的社会主流意识,由此从根本上扭转“纳税吃亏”意识和偷税漏税行为。

(2)弘扬尊重感恩纳税人的社会文化。目前,财政收入的90%来源于税收,政府利用税收通过公共财政支出贴补穷人,但由于计划经济的旧观念影响,一部分公务人员缺少感恩意识,缺乏服务意识。所以,应加快政府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

(3)在税收政策上向国民收入的第三次分配倾斜。国民收入的第三次分配,即富人运用捐赠、资助慈善事业等行为回报社会,实现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收入分配调整的行为。在西方发达国家,慈善事业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的捐助活动,使富人的财富被直接或间接地回报社会,转移给穷人,从而实现财富共享,客观上起到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作用,因此被称为第三次分配。

3.5 关于调整分税制的探讨

分税制改革是从1994年开始的,20多年来,国税系统为我国的税收作出了很大贡献。我国现有2支征税队伍,即国税和地税,这就是分税制。

但是,分税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一是2个税务机关都分别设有自己的办公地点和办事人员,加大了税收成本;二是企业要同时面对2个税务机关,增加了办事程序和交易成本,给企业增加了负担。

无论税收制度如何发展,它在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杠杆作用都是极其重要的,税收制度的作用应更多地体现在社会财富的调配方面,这样才能更有助于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王艺璇.国际金融危机下的我国税制改革[J].当代论坛,2009 (9).

[2]李春.WTO与我国的税制改革[J].理论界,2004(5).

[3]孙林.对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几点思考[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6(3).

税制改革 篇2

休掉旧税制

入世带来的压力是旧税制改革的动力之一。

加入WTO之后对中国税收的影响,会通过贸易这个纽带传递到中国的税制变革上,在市场经济国家所广为接受并且长期通行的一套税收的理念及其运行规则,也要随之带入中国,这对中国的传统理念及其运行规则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中国目前的税收是以间接税为主的税收结构,所以税改的重点将是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关税等税种。”中央财经大学税务系副主任刘桓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刘曾参与中国税制改革方案制定工作。

“增值税设计向欧洲方式靠拢”不仅仅意味着现行的生产型增值税将被改为消费型增值税,以鼓励企业的投资,而且还将使更多的行业被纳入到增值税的征收范围,如农牧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邮电通信业、文化体育业、娱乐业、房地产业以及社会服务业,以前没有纳入增值税的课税范围的将被包容进去。这可能会增加相关企业税负。

目前中国的企业所得税还是两张面孔,对内一套,对外一套。中国的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名义税率都是33%,但 是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多,实际上外资享受的是超国民待遇。这等于把内资企业放在不平等的位置。两税合并后的统一税率,尚无定论,但不会超过30%,为照顾 外商实际利益和平稳过渡,两税合并不排除分步并轨或一段时间内保留一定优惠待遇的实施方式。

化妆品和护肤品等现在不再代表消费阶层的商品将从消费税中剔除,但如果你要买一艘游艇,那就对不住你了。消费税的消费对象是奢侈品;另外一类是政府政策上想予以控制、限制的一类特殊消费品。

弥补个税制度缺陷 国家税务总局的资料显示,个人所得税是1994年税改后增长最快的税种,8年来平均增幅达48%,2001年中国个人所得税收入达995.99亿元,但仅占2001年全国税收总额的6.6%。有专家推算,个税税金漏洞至少在1000亿元以上。

本来个人收入调节税并非针对普通百姓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分配制度由过去的国家拿大头,个人拿小头发展为现在的个人拿大头,国家、集体拿小头。但个税的结构调整并没有反映出分配结构的变化,税法的立法滞后了。

最近的查税风暴就是针对中国个税的流失而发生的,个人收入的多元化,支付过程中现金量过大,征管手段相对落后,都是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中国个税的缺陷是税制本身缺陷和征收制度的缺陷。税制缺陷表现在对富人收入的监控上没有健全的制度。其次,在个税征 收管理的制度上,中国目前采取分类分项征收税制,这个措施的好处在于不容易逃税,但弊端是多次征收造成免税量很大。而国外采取的是综合征收方法,把收入放 在一起,统一收税。

中国现行的税制将收入分成11类,按不同税率征税,也使同样数额的收入因其来源不同而税收不同,也就是说赚同样多的钱,交不一样的税。如果采取综合征收办法,可以避免这种不公平。

2改革热点

2010年中国税制改革热点

物业税

热议不断 谜局待解

从2009年到2010年,“物业税”这一字眼每次出现在各大网站、报纸上都会占据显要的位置,一方面是业内人士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另一方面是权威部门的三缄其口,只字不提。物业税距离百姓是远是

物业税

近,这一问题就如同现在的房地产行业一样,迷雾重重、让人匪夷所思。

物业税,主要针对土地、房屋等的保有环节征税,在我国目前房价日渐高涨的背景下,物业税自“破题”之日起就注定了其不平凡的经历,作为房地产调控的一大“重器”,很多业内人士更是认为:物业税才是对付目前“土地财政”“炒房热” 两大房价“推手”的杀手锏。

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表示,开征物业税有利于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也有利于分税制财税体制从中央践行至地方,物业税在设计上应该考虑与市场机制结合以发挥长效机制作用,促使地方政府行为进一步合理化。

值得关注的是,2010年的财政预算报告称,要完善消费税和房产税。可以预见,无论是有关部门各种文件中数次提及的改革方向,还是作为国际上通行的调整收入分配的手段,物业税的确有望推出,现在的问题更多的在技术层面。2010年,关于物业税的疑问可能会得到答案。

资源税

酝酿成熟 呼之欲出

“推出的时机已经到来。”这是目前业内对资源税改革提及最多的一句话。的确,无论是来自政府和社会层面的共识之声,还是理论和技术等层面的成熟度都说明一点:资源税改革在酝酿多年之后,目前已经具备了推出的条件,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推出的时机。

我国自1984年开征资源税以来,于1986年和1994年进行了两次改革和完善,本次改革的核心是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可以说,这一改革将有利于完善资源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并可以实现通过提高税负成本限制企业对资源的过度使用。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开发银行顾问刘克崮说,当前是推出资源税改革的较好时机,首先是当前我国经济处在回升向好时期,这是有利时机,其次是近几年实施的结构性减税,也有利于改革实施,再有就是相关行业已具备了承受能力。

2010年财政预算报告称改革资源税制度。可以预见,在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大背景下,产业结构的调整将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企业也将会更多的调控,2010年,资源税改革有望正式推出。

环境税

大势所趋 积极推进

当绿色、低碳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热词,当西方国家进入全面“绿化”税制的新阶段;当我国面临的“节能减排”目标日益艰巨,当单靠法律和行政干预已不能解决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的时候,税制“绿化”在我国也成为大势所趋。

2007年6月,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要“研究开征环境税”。2010年,国务院批转发改委《关于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中亦明确表示,要加快理顺环境税费制度,研究开征环境税。可以看出,开征环境税的相关工作在我国已经开始积极推进。

“环境税的开征将来肯定是大势所趋,很多西方国家各方面的基础好,可以通过税收的手段来实现对环境的保护,从我国来看,一些地方开征环境税是可行的,可以更多的给地方一些小税种的权力。”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厅长苏道俨说。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值得注意的是,环境保护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而出台一个新的税种难免会引起税负增加,所以如何积极的推进环境税、究竟采取怎样的征税模式,将可能在今后一段时间成为开征环境税问题的焦点。

个人所得税

目标清晰,已在改革的十字路口

个人所得税可以称为是根敏感的神经,每一次的触动都会引来极大的关注。尽管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只占全部税收收入的较少部分,但因为与亿万百姓切身相连,所以备受关注,很多人对税制的了解甚至都是从个人所得税开始的。

个人所得税

关于个人所得税改革的目标,一直以来都是十分清晰的,就是从目前实施的是分类税制走向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税制,很多业内人士指出,解决目前个人所得税存在的所有问题都需要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税制体系来实现。

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高培勇说:“现在的个人所得税已经处在改革的十字路口,这项改革首先要破题,改革的步伐能不能在2010年加快,要看相关部门的准备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财政、税收在收入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中的作用。个人所得税,可以在调整收入分配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但从现在来看,这种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完善。

3改革影响

房产税改革对税制改革的影响

首先需要明白,“房产税”与“房地产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指的是一个税种,后者是房产税、土地增值税等与房产、土地相关税种的总称。

在 房地产调控过程中,依据中国近两年房地产市场的特殊情况,政府采取了限购的措施,以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由于限购是一种行政手段,于是,人们总希望用经济手 段来替代,房产税被认为是可替代限购措施的最佳手段。房产税扩大试点的消息一经传出,就有人猜测限购措施是不是要撤了。

其实,限购和房产税 是不同性质的手段,房产税即使能发挥出调节作用,也难以替代限购措施。在房地产市场投机预期浓厚的情况下,限购是最有效的措施,也是不得不采用的权宜之 计。当游资、民间资金更多地进入到实体经济领域,房地产市场恢复常态时,限购自然就会取消,不必再幻想用房产税来替代限购措施。房产税改革的必要性

依据中国的国情,房产税扩展到个人住房的必要性是:调节个人住房消费,节约住房资源,同时对住房投机有一定的预期性抑制作用。

4取得成效

1994年我国进行税制改革取得的最大成效,就是初步建立了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税制改革后,税收已成为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此后,我们又不断地调整和完善税制,特别是针对税收征管体制滞后于

我国历次出口税调整

税制的状况,加快了税收征管改革步伐。一个健康有效的税制,必须通过与之相适应的税收征管制度来保证实施。1998年以来,进一步加强税收法制建设,深化税收征管体制改革和以“金税工程”为主要手段的税收征管信息网络的建设运用,建立海关缉私警察制度,这对于加强税收征管,打击各种偷逃骗税、走私等涉税违法犯罪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新《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等一批法律法规相继颁布实施,税收征管力度加强,保证了税收持续大幅度增长。2002年全国税收收入(此为国家统计局统 计口径,已冲减了出口退税部分)比1993年增长了3.14倍,年均增长17.1%,与同期财政收入年均增长数基本同步,其中1994——1997年年均 增收995亿元,1998——2002年年均增收1880亿元。税制的重大改革和不断完善,为持续大幅度增加财政收入、增强宏观调控能力、支持经济和社会 事业全面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5改革年表

1993年

3月15日,国务院总理李鹏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进一步改革财政

税收体制,理顺中央与地方、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会议批准了上述报告。

4月19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国务院机构设置的通知》,将国家税务局更名为国家税务总局,并升格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原国家税务局局长金鑫继续担任局长。

4月23日和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先后两次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听取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财政、税收工作的汇报,研究税制改革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并提出对财政、税收工作的要求。

4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听取国家税务总局局长金鑫、副局长关于税收工作的汇报。

5月18日,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监察部发出《关于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国家机关纪检、监察机构设置的意见》,其中提出中央纪委、监察部在国家税务总局设立派驻纪检、监察机构。

7月20日~26日,国家税务总局在北京召开全国税务局长会议,重点研究加强宏观调控问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到会讲话。

7月23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税收管理和严格控制减免税收的通知》。

8月底~9月初,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先后讨论并原则通过国家税务总局起草的税制改革方案和财政部起草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方案。

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即日公布,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同时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暂行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收入调节税暂行条例》。

11月6日,国家税务总局修订发布《税务行政复议规则》。

11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其中作出了有关税收的规定。

11月16日,国务院发出《关于组建国家税务总局在各地的直属税务机构和地方税务局有关问题的通知》。

12月13日,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均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同时取消产品税、盐税、特别消费税、国营企业所得税、国营企业调节税、集体企业所得税和私营企业所得税。

12月1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

12月20日,国务院发出通知,将国家税务总局的机构规格由副部级调整为正部级。

12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即日起施行。

12月25日,国务院批转国家税务总局报送的《工商税制改革实施方案》,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

同日,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

12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适用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等税收暂行条例的决定》,规定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自1994年1月1日起适用国务院发布的增值税暂行条例、消费税暂行条例和营业税暂行条例,同时废止《工商统一税条例(草案)》。

1994年

1月23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取消集市交易税、牲畜交易税、烧油特别税、奖金税、工资调节税和将屠宰税、筵席税下放给地方管理的通知》。

1月27日,中共中央同意成立中共国家税务总局党组,金鑫任书记。

1月3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对农业特产收入征收农业税的规定》,即日起施行。

2月5日,国务院任命财政部部长刘仲藜兼任国家税务总局局长,金鑫等人任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

2月22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适用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等税收暂行条例有关问题的通知》。3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税务总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

6月4日,国家税务总局印发《关于制定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税务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意见》。

1月6日,中共中央任命项怀诚为中共国家税务总局党组书记。

1月18日,国家税务总局在北京举行庆祝建局45周年大会。

2月2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决定》,即日公布施行。

5月31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严厉打击出口骗税违法犯罪活动工作会议,国务委员罗干主持会议,朱镕基、李岚清副总理和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任建新到会并讲话。

8月8日~11日,国家税务总局在北戴河召开全国税务系统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到会讲话。

10月30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关于惩治虚开、伪造和非法出售增值税专用发票犯罪的决定》,即日公布施行。

1996年

1月2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坚决打击骗取出口退税严厉惩治金融和财税领域违法乱纪行为的决定》。3月17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其中提出了有关税收的措施。

12月17日~21日,国家税务总局在北京召开全国税务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到会讲话。1997年

1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税务总局报送的《深化税收征管改革方案》。

2月18日,国务院批转国家税务总局报送的《关于加强个体私营经济税收征管强化查账征收工作的意见》。

2月19日,国务院发出《关于调整金融保险业税收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

2月25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对生产企业自营出口或者委托代理出口货物实行免、抵、退税办法的通知》。

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修订以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其中增设了第三章第六节危害税收征管罪和其他若干涉税条款。

7月7日,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暂行条例》,自10月1日起施行。

同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文化事业建设费征收管理暂行办法》,即日起施行,其中规定文化事业建设费由地方税务局征收。

9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论述了有关税收问题。

10月21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地方税务机构管理体制问题的通知》。

1998年

3月12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依法治税严格税收管理权限的通知》。

3月18日,中共中央任命金人庆为中共国家税务总局党组书记。

3月31日,国务院任命金人庆为国家税务总局局长。

4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视察国家税务总局,听取该局关于税收工作的汇报。

6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税务总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

1月22日,国务院发布《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其中规定社会保险费的征收机构由省级人民政府规定,可以由税务机关征收。

3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致信全国税收宣传月活动,号召全国大力开展税收宣传活动,增强全民纳税意识。

8月30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9月23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修订以后的《税务行政复议规则(试行)》,自10月1日起施行。

2000年

1月11日,国务院发出《关于纠正地方自行制定税收先征后返政策的通知》。

1月12日~19日,中共中央在中共中央党校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财税专题研讨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党校校长胡锦涛出席研讨班开班式并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分别为学员作了报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出席研讨班结业式并发表重要讲话。

2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税务总局报送的《关于全面推广应用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的意见》。3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

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其中作出了有关税收的规定。

9月25日,国家税务总局印发《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税务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的规定》等文件。

10月22日,国务院批转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12个单位报送的《交通和车辆税费改革实施方案》。

同日,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辆购置税暂行条例》,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

11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交通部和海关总署发出《关于将船舶吨税纳入预算管理的通知》,自2001年1月1日起执行。

11月17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打击骗取出口退税工作会议。会议由国务委员、国务院打击骗取出口退税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吴仪主持,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副总理李岚清和国务委员罗干、王忠禹出席会议,朱镕基作了重要讲话。

2011年

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从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至此,货物劳务税收制度的改革拉开序幕。

2013年

税制改革 篇3

个人所得税因直接涉及亿万纳税人的切身利益而受到国人的普遍关注,讨论过程中,大家的纳税人意识和担当都有明显增强,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不过,税收历来号称难懂,专业性较强,眼下就有不少人把个税改革看作是“起征点”提高或税率级距的调整,其实这是一种认识误区。我国个税改革的给力点不在这里,而是以综合税制替代现行的分类税制。

不公正的分类税制

所谓分类税制,就是对同一纳税人在一定时期内的各种所得,按其所得的不同来源,将其分为不同类别的所得,如工资、薪金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等,并对每一类所得按照单独的税率分别计征所得税。一般来说,分类所得税制有计征简便、易于控制源头、能有效地防止偷漏税的优点,但显然这些优点是对于征收管理水平和效率较低的政府来说的,对纳税人就不那么乐观了。因为分类税制不能全面反映纳税人的真实应纳税所得的水平,容易造成应纳税所得来源多、综合收入高的纳税人不缴税或少缴税,而应纳税所得来源少、收入相对集中的纳税人多缴税的现象。

例如,甲某在不同的地方取得工薪所得、劳务报酬、稿费这三项收入,假若每项所得费用为800元,虽然甲的月收入达到了2400元,但是却不用缴纳个人所得税。乙某与甲月收入相同,全部来自于工薪所得,却要按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这样,收入结构单一、由单位代扣代缴的工薪阶层,成了最“疏而不漏”的纳税者,而那些收入结构复杂、收入来源广泛的非工薪阶层,却往往因为其收入的哪一“类”都够不上起征点,且无人跟踪追缴,反而可以不缴税或少缴税,养活一个人的5000元与养活一家三口的5000元承担的税负完全一样,这就明显的不公平了,与“量力负担”的原则背道而驰。

此外,现行税制将个人收入分为11类,按不同税率计税,也造成同等数额的收入因其来源不同而税负不同的结果,也就是赚同样多的钱,交不一样的税,甚至有可能劳动所得交的税高于非劳动所得、勤劳所得交的税高于非勤劳所得的税率倒挂现象。

有鉴于此,我国确定了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综合为主、分类为辅的税制改革方向,即将个人的部分经常性收入,如工资薪金、劳动报酬、稿酬、财产租赁、财产转让等有费用扣除的项目合并归总征收个人所得税,不再按照收入来源的不同分别计税,而将没有费用扣除的其他临时性、偶然性的收入,如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股息转让所得等实行分类单独征收,这样,大部分个人收入就可以避免由于重复扣除费用所带来的税负不公平现象的发生。

为推行综合所得税制创造条件

个税征收以综合所得税制最为公平,但这种税制是建立在个人自行申报基础上的,要求税制本身能够较为充分地体现公平正义、纳税人有较高的纳税人意识、税务机关有较强的技术和征管能力,这些条件我国目前还都不大具备,近年来个人申报,以分类综合所得税制作为过渡,实在是一个不得已的选择。

为了推进税制由分类向综合与分类型税制过渡,可以先把工薪所得、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承包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等综合成为八个课税项目,其中的“个体户生产经营所得”,因已包含个人投资者开办独资、合伙企业的所得,可改为“生产经营所得”。列为分类课税的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及利息、股息、红利所得等三项,其中的“稿酬所得”属于著作权所得,可并入“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如此设计,就囊括了公民个人的大部分所得,形成经常性的个人收入项目,为将来逐步过渡到完全的综合所得税制创造必备的条件。

个税改革呼唤公平

降低边际税率、调整税率级距的选择是对的,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一点也不亚于免征额的调整。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和不少发展中国家,为了刺激人们工作、投资、储蓄的积极性,大幅度降低了最高边际税率。例如,美国的个人所得税1915年边际税率只有7%,由于战争的原因,1944年提高到创纪录的94%,20世纪80年代以后步步下降,2006年降到35%,“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个人所得税的最高平均税率则降低到35.85%。

目前我国工薪所得最高边际税率显得过高,导致我国个税的平均税率明显高于欧美及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大大高于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既不利于刺激个人工作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应对国际人才争夺战。既然如此,不如把税率降下来。比如,以现行超额累进税率表为基础,参考企业所得税25%的税率水平,可将现行45%的最高边际税率也降至25%左右。

我国已经意识到九级超额累进级差过多的问题,正在做相应调整。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所有西方国家均实行了多级累进税率,有的多达数十级。但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税率大幅度下降的同时,税率级距也明显减少,“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有16个国家的税率级距平均从10级以上减少到不足6级。其中英国从10级减少到两级,欧洲和西亚多个国家甚至实行了单一税率。在我国,有个五级左右的税率表也就够用了。

税制中原有的一些比较特殊的规定,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继续执行。例如,对个人提供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非专利技术以及其他特许权的使用权取得的所得,20%的税率水平不算很高,可继续维持。再如,为了鼓励私人投资,对利息、股息、红利等所得,也可维持原有20%的税率。也就是说,个税的“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混合税制里面分类部分的税率,大体上都可以实行20%的税率。

还应该看到,就是实现了分类综合所得税制,也并不标志着个人所得税制改革的完成,我国个人所得税制改革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实行综合所得税制,即按纳税人的综合所得确定累进税率的档次,因为在所有税制类型中,只有综合所得税制最能体现量能负担和公平的原则。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国应实行真正的金融实名制,建立个人收入的信用化体系,推广信用证和个人支票制度,建立对个人收入、支出的结算信息系统。在这个前提下,将纳税人所有的收入都归并在一个身份证或税务号码下面——所有金融方面的信息在金融机构的电脑里都能够顺利而准确地查到,这才能形成“综合”成为个人所得税的计税依据,改变对高收入人群“无效调节”的现状。这也是实现税收公平的必要前提。

此外,我国还应该致力于构建调节收入分配的一揽子税收体系。与此同时,要大力进行税制结构的改革,降低流转税(增值税、消费税等)的比重,提高所得税类的比重,最终形成与发达国家相近的、以所得税为主体税种的税制体系。将来条件具备了,还可以进一步向单一税制发展,像今天的俄罗斯和其他一些欧洲国家那样。当然,这是个巨大的工程,可能需要经历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才能变成现实。

税制改革 篇4

美国等西方市场经济国家, 税种基本上是以所得税、遗产税、物业税等调节税为主, 旨在增加收入, 重在调节分配。我国向市场经济转轨之后, 税种结构也要随之进行调整, 即从计划经济时期的以营业税、增值税、消费税等流转税为主税种转向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遗产税等调节税为主税种上来。市场经济条件下, 税收主要承担两个功能:一是增加财政收入, 二是调节分配。要注重发挥税收调节分配的功能, 出台多种调节税, “抽肥补瘦”, 即通过税收“抽肥”, 利用公共财政“补瘦”, 从中实现相对公平。例如, 加大征收个人所得税力度。个人所得税是以高收入者为征税对象, 是典型的调节税, 加大征收力度是调整分配的过程。但目前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真正的个税征收不上来。年收入12万元以上的申报者只占实际人数的1/10, 这和我国处于转轨时期法制不健全、收入不公开透明、诚信体制不健全有关。二是个税的征收“变味”了。真正的富人税征收不上来, 往往只盯着公务员、大学老师等工薪阶层收个税, 个税变成了工薪阶层的白领税。这个问题目前正在调整, 例如提高个税起征点为2000元, 今年“两会”期间, 一些代表呼吁提高个税征收点至5000元。总之, 个人所得税不能把工薪阶层当作纳税主体, 而要让真正的富人成为纳税主体。此外, 今后要研究出台遗产税、物业税、资本税等税种。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征收遗产税, 让富人死后对社会再进行一次回报;经济发展了, 很多富人拥有不动产等物产, 财产性收入很高, 必须相应地征收物业税;市场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 不少富豪不再办实业, 而是搞资本市场运作, 炒“四市”, 即汇市、期市、股市、房市, 用钱炒钱攒钱。资本运营将成为我国富人收入的主要渠道, 有的富人靠资本一夜暴富, 多纳点资本税是应该的。通过征收遗产税、物业税、资本税等调节税, 才能“抽肥补瘦”, 实现分配上的相对公平, 保证社会和谐稳定。

二、税收环节要由生产型纳税转向消费型纳税

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磨合及调整, 税收制度已由企业承担的生产型纳税转向消费者承担的消费型纳税。在西方国家购物时, 收费处会同时打印出两张明细单, 一张是商品的价格, 一张是商品的税款, 支付商品价格的同时要支付税款。我国则主要是对生产环节的企业征税, 企业做假账引发了大量的偷税、漏税, 也加大了企业税赋负担, 削弱和侵蚀了税基。现在管理体制上计划经济的旧胎记太重, 政府工作中的计划经济思维惯性太强。例如, 西方国家征收的燃油税是一种消费税, 司机加油的同时纳税, 加多少油纳多少税, 税费合一。而我国的燃油税改革至今仍出不了台, 原因在于触及了一些政府部门的既得利益。如交通部门收养路费, 养了各种收费站人员近三十万人, 全部由这个收费开支, 养路费改成燃油税, 交通部从中作梗而流产。我国是税收进财政, 税外加费形成了大量的预算外收入, 收支两条线, 以补财政拨款之不足。例如, 关于我国企业税赋负担重不重的问题, 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笔者认为, 如果单纯从税收来看, 与其他国家的企业相比不算最重, 但是中国特色税外有费, 税与费的比重几乎是1∶1, 税费相加, 企业的税赋总负担在世界上可能是很高的。所以, 要加快研究费税并轨, 给企业减税。让利于企业, 藏富于民, 才能培养壮大税基, 将来才会有更多的税源。

借鉴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做法, 探索终端消费者纳税有三个好处。一是消费与纳税挂钩有利于公平。多消费多纳税, 少消费少纳税, 不消费不纳税。二是有利于培养全民的纳税意识。消费是每个人日常经济行为, 在消费中纳税, 有利于培养全民纳税光荣的意识, 形成全民纳税的氛围。三是消费与纳税同步进行, 能有效防止偷税、漏税。只要买东西, 就要打售货单和税票子, 明细一清二楚, 无法偷税、漏税。所以, 税收环节要由生产型企业纳税为主转向终端消费者纳税为主。只要搞市场经济, 这种转向是迟早要进行的, 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有人担心, 买东西付钱同时纳税是否变相提高物价, 增加消费者负担?实际上我国产品售价中已包含了税款, 只不过是生产企业提前缴纳了。这是价内税, 消费型纳税则是价外税。我国要实行这种办法, 则需要把现物价中先折出税款一起交。商品售价并不提高, 群众还是能接受的。

三、税收作为经济杠杆要向节能减排上倾斜

中央正在研究出台征收资源税和环境税的有关政策, 笔者认为, 资源税和环境税出台之日, 才是中国“两型” (资源节约型、生态友好型) 社会建成之时。我国这些年资源浪费严重, 一方面是由于粗放型发展模式造成的, 另一方面则是资源无偿和低价使用促成的。我国现在征收资源税还是依照二十年前的按量计取, 例如, 当时一吨煤炭价格是36元, 征收8元资源税, 现在一吨煤炭价格涨到370元, 税款按吨收取, 仍是8元。2008年北京“两会”期间, 与会代表提出资源税征收要按价计取。这样, 才能让生产厂家认识到资源是高价买来的, 不是投机取巧得来的, 才能强化管理, 节约原材料, 下工夫在加工技术、资源深度利用上做文章。有了这样税收政策的良好导向,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源浪费的问题。

现在很多企业挣了钱往自己兜里揣, 环境污染了扔给社会和民众。我们应该向企业征收环境税, 重污染者重税收, 用以弥补和整治环境污染, 从中建立起全社会的环保补偿机制, 这样才能遏制企业肆意污染环境的心态和行为。利用资源税和环境税调节, 使那些高消耗、高污染的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因高税负、高成本而自行淘汰, 这要比政府刮环保风暴, 用行政手段强行关闭企业强多了, 更多地让市场这只手在宏观调控中发挥主导作用。

四、关于调整分税制的探讨

分税制改革是从1994年开始的, 据说当时是效仿美国的做法。那时中央税收上不来, 于是专门成立国税系统为中央征收“皇粮”。这几年“两个比重”的提高, 国税系统作了很大贡献。凡事有利就有弊, 关于分税制, 现在亦有两派争论。一派认为分税制很好, 应该继续坚持;另一派认为分税制存在弊端, 后遗症太重, 体现在“三个加大”:一是两套税务机关盖大楼、铺摊子、吃税款, 加大了税收成本;二是加大了企业负担, 企业要同时面对两个税务机关, 增加了办事程序和交易成本;三是加大地方负债, 分税制使中央在分成中拿走了太多, 地方税分成太小, 造成事权与财权不对称, 地方政府事多钱少, 普遍负债运营, 发展乏力。今后的分税制到底是用国税、地税两支队伍来区分, 还是用税种区分, 两派意见争论很大。笔者倾向后者, 呼吁抓紧改革调整分税制, 长痛不如短痛, 否则影响地方经济发展。

财政税收体制改革,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之一。笔者探析今后我国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取向, 归纳为四句话, 十六个字。一是培养税基。税收为经济发展服务, 扶植企业, 壮大税基, 才能有更多的税源。二是加强征管。依法征收, 加大力度, 该收则收, 防止大量偷税、漏税, 才能保证税收的稳定增长。三是政府要瘦身减肥。我们的政府机关太大, 基本上是吃饭型财政, 60%—70%的财政收入用于发工资养人, 搞公共服务的钱很少。政府必须瘦身减肥, 大力精简机构人员, 减少行政成本, 减少吃饭财政的数量, 节省下的“皇粮”作为公共财政支出惠泽百姓。政府由万能强势型转向精干服务型, 这样才能加大公共财政支出比例, 实现良性循环。四是支出转向。财政支出结构要调整优化, 从目前的以吃饭、开支、搞建设为主转向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暗补穷人为主, 真正从吃饭型财政和建设型财政体制走向公共财政体制, 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和客观规律。我们把这四句话、十六个字讲全了, 真正办到位了, 才是完整的财税体制改革的大思路。

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经过多年的磨合, 形成了良性的三角形社会结构, 支撑了经济的长期稳定和发展。如图所示:

富人纳税养国家, 国家公共财政补穷人, 抽肥补瘦, 调节分配, 实现相对公平。我国社会的三角结构还没有形成, 富人太富不纳税, 大量偷税、漏税, 穷人太多政府补不起, 眼睁睁看着两极分化日益严重。因此, 要贯彻《物权法》,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要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新精神, 大力培育壮大中国的“中产阶级”, 让更多的人富起来, 实现共建和谐社会, 共享发展成果, 共同实现富裕。使社会的劳动力和人口结构由目前的中低收入者大底座的“金字塔”型, 变成中产阶级为中间主体的“橄榄球形”, 中间大肚子主体部分真正成为纳税的主体、消费的主体、稳定的主体, 这个社会才能长治久安。

五、营造纳税光荣的社会主流意识, 税收要向鼓励第三次分配倾斜

税收是一种经济行为, 但需要一种社会文化氛围来烘托和支撑。我国在过去旧计划经济体制下, 国家包单位、单位包个人, 收入分配不对称, 个人开工资、涨薪水只会感谢领导人, 不知道感恩纳税人, 既没有纳税人光荣的文化氛围, 更无感谢尊重纳税人的思想意识。要培养税财源, 先要培养税文化, 支持并推动税制改革。

一是要大力宣传纳税人的功劳和贡献, 扩大经济民主, 让纳税人参与财政预、决算的审查, 监督政府税款的使用去向及运营效率。让纳税人拥有更多的民主权利, 调动他们更强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 增强光荣感和成就感, 从民间普遍培育出纳税光荣的社会主流意识,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纳税吃亏意识和偷税、漏税行为。

二是要弘扬尊重感恩纳税人的社会文化。现在财政收入95%靠税收, 某种意义上说是纳税人养政府、养军队, 又通过公共财政支出来暗补穷人。但是由于计划经济旧观念影响, 很多吃税款的人没有感恩的意识和视纳税人为衣食父母的观念。政府官员缺乏服务企业的行为, 就是这种观念造成的。政府难由管制型变为服务型, 也是这种理念扭曲的一种表现。

三是需要在税收政策上向国民收入的第三次分配上倾斜, 力促社会公平。国民收入第三次分配即社会的富人运用捐赠、资助慈善事业等行为回报社会, 实现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内的收入分配调整。从发达国家来看, 慈善事业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慈善事业发达情况下, 通过多种渠道和多种方式的捐助活动, 使得富人的财富, 被直接或间接地回报社会, 转移到穷人的身上实施共享, 客观上起到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作用, 因而被学者称为第三次分配。目前, 我国的慈善捐赠制度不够完善, 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特别通过税收的调节, 支持鼓励企业家回报社会、投身慈善事业, 在减免税收上支持不够。西方发达国家曾规定, 富商捐赠慈善事业的投入, 生前免抵个人所得税, 死后可以免抵遗产税, 这样, 鼓励企业家用捐赠投入回报社会, 为自己买名树碑。避免单纯的把财富留给子女, 误导他们不劳而获, 坐吃山空, 而变成纨绔子弟, 从而在更高层次上为自己铸就辉煌, 实现自我价值。我国第三次分配启动较晚, 个人捐赠2005年人均为2元人民币, 而美国则人均为522美元。我国社会捐赠总额只占GDP的1%, 而美国高达10%, 捐赠总额达6000亿美元。美国比尔·盖茨十多年来已经走遍了一百多个国家, 慷慨解囊, 救助疾苦,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 他已挽救了61万人的生命。最近, 52岁的成龙也学习比尔·盖茨和巴菲特, 决定把自己家产的一半捐献给慈善事业, 由此获得了福布斯授予的“世界十大乐善明星”的称号。另外, 因拥有188亿资产而首位进入世界富豪排名榜的香港首富李嘉诚, 也捐献给慈善事业10亿元。由此可见, 第三次分配是通过社会捐助慈善活动, 进一步扶贫助困, 最终实现社会公平, 它是通过制度安排和公众自觉行动体现社会的一种慈善文化和捐赠文化。我国倡导和营造国民收入第三次分配的格局才刚刚破题, 这方面的鼓励政策既不到位, 也不配套, 难以激励富人自觉自愿地投入慈善事业, 为此, 必须加快推出优惠政策和配套的法律法规。尽快研究制定慈善事业法, 颁布《慈善事业条例》, 从法制上统一规范慈善事业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以支撑第三次分配格局的尽快形成。在去年“两会”上通过的《企业所得税法》中第九条规定:企业发出的公益性捐赠支出, 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 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可见, 我们国家国民收入第三次分配现在也正在探索和起步之中。

参考文献

[1]常绍荣.研究税制改革的新视野——评《税制改革比较》[J].学术交流, 1999 (1) .

[2]孙飞.新一轮税制改革的策略选择[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5 (4) .

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篇5

1.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作出了营改增扩容的决定,并要求力争“十二五”期间全面完成营改增改革。

2.房地产税改革。下一步应及时总结上海、重庆房产税改革试点的经验,研究完善房地产税费改革的方案,逐步扩大试点。

3.个人所得税改革。4.资源税和环境税费改革。

新一轮税制改革的重点 篇6

如何推进新一轮税制改革?

一是进一步推进增值税改革。当前税制改革的重头戏和对全面改革的倒逼机制是“营改增”改革,今后应在地区试点全面铺开上海“6+1”方案后,转向分行业在全国推开,成熟一个行业推进一个行业,力争在“十二五”末实现行业全覆盖(不排除个别行业的简便化处理方案)。此外,随着“营改增”改革的基本到位,应尽快清理、兼并现行较为繁琐的税率档次,充分体现增值税的“中性”特点,规范征管。

二是完善消费税制度。完善消费税制度应考虑:第一,进一步扩大征税范围加大调节力度,对一些容易产生环境污染、大量消耗资源的产品,以及部分奢侈型高端物品、部分高档消费行为等,纳入消费税征税范围或提升税率,更好地发挥消费税在促进节能减排、合理引导消费方面的作用。第二,完善计征方法,将部分应税消费品由生产环节纳税改为零售环节纳税。第三,调整消费税税率,对清洁能源和环境友好型产品实行低税率或免税,进一步细化小汽车消费税率,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

三是分步实施个人所得税改革。个人所得税应充分发挥其调节作用。第一,扩大征税范围,将工资薪金、生产经营、劳务报酬、财产租赁等有较强连续性或经营性收入纳入所得税“超额累进”征收范围。第二,调整税率级距和税负水平,适当降低最高边际税率,减少累进级距,将超额累进税率级次进一步减少为5级或6级,降低中等收入阶层、尤其是中低工薪收入者的税收负担。第三,规范费用扣除标准和减免税收优惠政策,建立与消费范围和物价水平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扣除费用标准自动调整机制。

四是加快推进房地产税改革。我国需在总结“空转模拟评税”试点等经验的基础上统筹整合理顺房地产税费制度,将现行的房地产税收和某些合理的房地产方面的行政性收费一并合理化,并改变目前重流转环节税收、轻保有环节税收的做法,将住房开发流转环节的部分税负转移到保有环节,赋予地方政府在幅度税率范围内具体确定适用税率的税政管理权限,提高相关法规、资金、运行机制的透明度,在逐步提高立法层次和继续鼓励先行先试的过程中,实质性推进个人住房房产税改革和房地产相关税制改革。

五是继续推进资源税改革。其改革方向,一是扩大征税范围,将煤炭、水资源等纳入资源税的征税范围,征收方式由从量征收改为从价征收,以进一步发挥税收促进资源合理利用的作用。二是提高资源税税率(目前实行的5%资源税税率虽然较之以前有了实际税负的较大提高,但离英国的12.5%、俄罗斯的16.5%、美国的境内外平均值14.6%的税率水平还是相差很远,适当提高税率还有空间)。三是注重在“价税财联动”框架下处理好资源税改革与相关领域配套改革攻坚克难的方案。

六是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当前我国要真正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单靠行政干预是远远不够的。我国也应加快环境保护税制度建设。在改革初期,可考虑对现行排污费实行“费改税”。待时机成熟时,对排放物较全面实行环境保护税。税率设计可从低税率起步,随企业承受能力和环境治理成本等因素而适时调整、提高。

我国房产税制改革探讨 篇7

一、我国房产税的现状及改革的必要性

(一) 我国房产税的现状

我国现行的房产税是从1986年10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虽然从规模上看房产税一直都是一个小税种, 但20余年来,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 房产税收入的规模扩张速度远远大于同期税收总额的扩张程度。现行房产税是以房屋为征税对象, 以房屋的计税余值或租金收入为计税依据, 向房屋产权所有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使原有房产税税制设置的经济基础发生了巨大变化, 房产税税制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也日益突出, 不仅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变化的要求, 发挥税收调节经济的作用;还严重影响地方政府组织财政收入的能力。2010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得到了国务院的同意。《意见》指出:出台资源税改革方案, 逐步推进房产税改革。

(二) 我国房产税改革的必要性

1. 房产税收入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纵深发展, 我国的房产政策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房屋已经作为特殊商品进入到流通领域, 法律上允许土地使用权与所有权相分离, 居民可以自由进行转让和买卖。

2. 房产税制本身缺失较大

(1) 课税范围过窄, 仅对城镇的经营性房屋征税

房产税的征收范围实际上只局限于城市、县城、建制镇、工矿区, 不包括农村的房屋。随着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 有很多地区的农村都已具备普通城镇的规模, 人均消费水平也有所提高, 但是这样的农村却还不用缴纳房产税。这就使得我国的房产税在征收上难以体现其公平的原则, 同时也为一些避税的单位或者个人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房产税收入的增长。

(2) 减免范围不合理

依据现行的《房产税暂行条例》及有关规定, 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以及军队自用的房产和个人所有非营业用房等都是我国房产税的免税对象。这样的规定显然不符合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 随着我国不动产的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 房产税必须要合理调整其免税范围, 以适应现实社会的经济状况。

(3) 计税依据不合理

现行房产税的计税依据是房产原值扣除一定比例后的余值及租金收入。与目前物价上涨水平相比较, 房产原值仍维持原状, 如今的房地产市场发展迅速, 许多房产的实际价值已成倍增长, 根据房产原值征税显得十分陈旧而不合理, 亟需改变。

(4) 税率缺少弹性

现行房产税采用比例税率, 其计税依据分为两种:依据房产计税余值计税的, 税率为1.2%;依据房产租金收入计税的, 税率为12%。2008年3月1日起, 对个人出租住房, 不区分用途, 按4%的税率征收房产税。对企事业单位, 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按市场价格向个人出租用于居住的住房, 按4%的税率征收房产税。这种税率存在单一性, 没有考虑到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别, 不利于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灵活调节。

二、我国房产税改革中的难题

(一) 征税范围和税率的调整难

虽然我国的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但农村的经济结构并未发生很大调整, 农村的房产价值在很大程度上难以得到统一的评价标准, 因此, 在考虑扩大征税范围的同时, 确定将征税范围具体到对哪些房产征税存在困难, 需要作进一步的分析调查。

(二) 征税对象评估难

对个人房产开征房产税, 就必须进行房地产评估工作。改革后房产税采用的计税依据是不动产的市场价值, 评估市场价值首先要选用较好的评估方法。选择任何一种评估方法都应当慎重考虑和充分论证, 以保障评估结果的公正和有效。中国目前评估师数量严重不足, 显然是难以做到对全国的数百个城市的不动产进行评估, 不能正确评估就不能合理征税, 同时还要防止评估时发生的寻租行为。

(三) 房产税制不完善及重复征税问题解决难

目前我国的房地产业的整个链条中涉及了大量的税费, 除了税务机关征收的营业税、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契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所得税等, 同时, 在房地产登记、使用、经营、交易、过户等环节还需缴纳多种费用。因此, 现在的房产税费体系不完善且太过繁杂, 难以在短时期内科学测算出现行房产税制合理的税收负担, 对房产税的改革形成了一定的阻碍。

(四) 地方税权短缺, 征收管理难

由于我国地方税权短缺, 税务机关对偷逃税现象没有足够的惩罚权限, 地方政府缺乏必要的税收自主权, 对房产税收征管工作缺乏主动性, 从而制约了房产税制改革措施的正常实施。

(五) 纳税人的纳税意识淡薄

我国房产税纳税人的纳税意识不强, 偷逃税现象严重。有些房产税纳税人缺少自觉纳税意识, 对房产税的政策了解少, 因为房产税是小税种就产生可有可无的错误想法, 从而忽略了房产税的纳税义务, 与增值税、营业税等主体税种比起来, 房产税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加剧了征收难度和管理的无序。

三、我国房产税改革中难题的破解

(一) 合理调整税基和税率

1. 确定房产税的征税范围

房产税的征税范围应当扩大到个人住宅和农村地区, 并按照房地产的评估值征收。同时, 通过规定适当的免税项目和免征额的方法将低收入阶层排除在纳税人以外。扩大房产税的征税范围可以使我国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我国的税制政策相适应, 将征税范围扩大到农村, 应一视同仁地对待非经营性房地产与经营性房地产, 把这两种房地产都作为课税对象。

2. 增强税率的弹性

税率的制定应遵循富有弹性和灵活这一原则,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调节区域之间的发展差异,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我国政府在房产税的制定上, 更应当充分考虑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现实, 应着力使税率的弹性范围扩大, 同时将一定的自主权赋予地方, 让地方政府能够按照当地经济发展的真正水平、土地资源的实际情况以及纳税人的缴税能力等情况, 在规定的范围内适当调整税率。

(二) 建立公平、公正的房地产评估制度

我国首先应当建立起脱离政府主管部门、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正公平的中介评估机构。同时, 针对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建立东西部有别的房地产评估制度, 根据各地的房地产市场发展状况确定房产税的计税依据。计税依据选择以房地产评估价值为主, 并在一定时间内保持不变, 可以使税收的固定性得到有效保障。只有当房地产价值发生大幅度变化时, 才需要对房地产进行重新估价, 以确保物价水平和计税依据的一致性, 同时还可以防止税收的大量流失。

(三) 建立一套完善的税费体系

我国政府应对税种进行合理设置, 扩大税基, 简化税种, 使各个税种之间相互匹配、协调, 进而形成一个结构优化、税种全面的房产税制。通过开征缺位税种, 比如赠与税和遗产税等, 使房产税制能够涵盖到房地产流转的每个环节。

(四) 适当下放房产税管理权限

房产税的绝大部分税种属于地方税种, 立法权限和征管权限交给地方政府, 有利于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加强地方税收的征收管理。可以通过由中央制定房产税的基本法, 在全国统一税制的前提下赋予地方政府较大的管理权限 (包括征税对象、纳税人、计税依据、税率、减免税等税制基本要素的适当调整) , 以适应国家之大, 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实际情况。

(五) 加强税收宣传

税务部门及各级政府应当高度重视税收的宣传教育工作, 结合新闻媒体、报纸杂志、教育、文体等社会部门普及税收知识, 对纳税单位免费开展税收知识讲座, 让纳税人了解房产税的征税范围、税率、计税依据、税收优惠、纳税方法、偷逃税惩罚措施等, 让纳税观念深入人心。房产税的税源分散, 这样有利于调动纳税人的纳税积极性, 促进房产税改革措施的有效落实, 克服税收征管困难以及税款缴纳不及时等问题。

四、房产税制改革的其他配套措施

(一) 制定一套与税收征管相应的法律法规

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房地产法律法规体系来规范房地产市场的行为, 为房产课税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 使税收征管有法可依、有法可循。

(二) 建立完善的财产登记体系

房产税征收体系得到保障的前提是要建立完善的财产登记体系, 建立与评估、税收征管相关的数据库。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在房产取得时对固定资产原值, 个人房产的价值、地点、面积、产权人等登记存档, 建立较为完善的档案资料, 定期开展纳税检查, 及时掌握房产税的变化情况, 加强税源管理。

(三) 严格执法, 加大征管力度

一要严格执法, 对房产税偷逃税行为要秉公办理;二要完善税收立法, 规范税收征管, 堵塞税收漏洞;三要加强与其他部门协调管理, 保证税款的及时入库。

(四) 完善税收征管机制

我国税制改革的探讨 篇8

一30年来税制改革历程回顾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税收制度历经数次改革调整, 走出了一条自计划经济时期的简化税制, 到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不断调整完善的改革之路, 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78~1993年期间, 是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税制改革的内容主要是适应多种经济形式发展的需要, 逐步恢复和增加一些税种, 确立了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1983年和1984年先后实行第一步和第二步“利改税”, 对搞活国有企业, 进一步理顺和规范国家与国有企业的分配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 制定了对外资企业从宽从简的税种和征税办法;对工商税制实施改革, 税种增加到了1993年的32个, 并建立起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双主体的税制体系, 此次税制改革有较大突破。

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 尤其是1994年进行的分税制改革, 对税制进行了大幅度的结构性调整, 这是一次影响非常深远的改革, 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的税收制度, 我国现行税收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是在这次改革中确立的。这次税制改革是按照“统一税法, 公平税负, 简化税制, 合理分权”的指导思想进行的, ①目的是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加强中央宏观调控能力, 促进竞争和经济结构的调整, 实现与国际接轨。具体改革内容包括:一是全面改革流转税。1994年前流转税以产品税为主, 同时有增值税和营业税并存, 呈“三足鼎立、三分天下”之势。1994年税制改革后, 取消了产品税, 流转税含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关税四个税种, 自此, 确立流转税为我国最大税类, 增值税则为第一大核心税种。二是对内外资企业分别征收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 所得税成为我国仅次于流转税的重点税类。三是调整、撤并和开征其他一些税种, 将税种减至23个。四是改革税务征管模式, 分税制将税种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 分别由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负责征收管理。

第三阶段是从2001年到现在,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推进, 国家适时对1994年构建的税制体系进行局部修订完善。先后进行了“费改税”、企业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合并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出口退税负担机制改革、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并调整税率表、资源税由从量计征逐步改为从价计征、增值税由生产型改为消费型、调整消费税税目税率、改革车船使用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及烟叶税, 而最为重要的是2012年开始试行至2016年的“营改增”, 是财税体制的一次深刻变革。“营改增”后我国有17个税种, 税制进一步趋于规范合理。

可见, 税制改革的历程曲折多变化, 伴随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 要么对税制结构从根本上进行改革, 要么对个别税种进行微调, 废止过时的税种, 开征新税种, 或合并税种。税改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如对税种的改革要分步推进, 改革方案的出台需要先期科学设计, 反复论证, 选点试行再推进全面实施。

二新一轮税制改革的设计

1. 税制改革的目标

新一轮税制改革是在我国深化经济改革并在当前启动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的, 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一个先驱的关键部分。因此, 税制改革必须与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战略目标相吻合。我国提出供给侧改革是在供需因错配而失衡, 出现产能相对过剩, 需求结构发生升级变化, 突出表现为供给侧对需求侧变化的适应性调整明显滞后, 以及国内外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增大, 金融风险有所积聚等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背景下开展的。供给侧改革就是通过制度的制定, 促使供给端发力, 让企业提速增效, 加快产品升级换代, 而减税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采用的一个重要政策手段。除此之外, 还需要进一步改革优化税制, 构建一个统一、公平、调节有力的新税制体系, 既可调整税负结构和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又可培养制度竞争力来激发企业活力, 鼓励创新, 提高经济效益, 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实现绿色经济和文明健康生态环境的常态化。

2. 税制改革的思路

(1) 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循序渐进地向纵深拓展。改革并非全盘否定, 1994年确立的税制体系与市场经济相适应, 又经过20年来的多次改革完善, 整个税制框架和大部分税种有保留的必要性。仅对不适应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需要, 有碍税制结构优化的不合理部分进行调整改革。

(2) 既立足国情, 又逐渐与国际接轨。纵观世界各国税制结构, 发达国家多选择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 而发展中国家的税制偏向以流转税为主体。我国现行的税制结构是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双主体, 并且流转税占较大优势, 所得税比重相对较低, 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作辅助税种, 下一步改革应适当调整这种比例格局。据相关报道, 我国2016年个人所得税仅占总税收收入的6.8%, 随着经济增长, 应逐步提高个人收入, 强化对高收入人群的税收征管, 一方面可以提高个人所得税的占比, 另一方面能更好地调节社会财富的再分配, 缩小贫富差距。另外, 从国际的宏观税负比较来看, 发达国家的小口径宏观税负 (即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 平均在30%~35%, 发展中国家在16%~20%, 2012~2015年我国宏观税负在18.5%左右。我国大口径的宏观税负 (即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 在33%~35%。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 2014年和2015年我国宏观税负均为29%左右, 如果计入国有土地出让净收益, 宏观税负分别为30.2%和29.8%, 未超过发达国家的平均宏观税负水平。当然, 有专家对我国的测算数据提出异议。笔者认为不论如何, 我国宏观税负已超过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且各种收费居高不下, 对发挥企业积极性、促进竞争和提速增效没有产生应有的作用。目前, 我国的税制改革应该顺应世界各国普遍减税的潮流, 并非简单减少税收收入, 而是通过设计合理的税制结构, 在给企业减负的同时能够产生刺激作用, 促使企业充分挖掘生产潜力, 不断创新, 降低成本, 提升产品品质, 促进经济发展, 使经济增长速度高于税收增长速度。

(3) 坚持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原则。在设计税制时, 很难做到税收效率与公平的绝对统一。就各税种而言, 调节的方向和侧重点存在差异, 如流转税对生产流通调节的有效性较大, 但有背于量能负担的原则。相反, 所得税具有课征公平的显著特点, 却无法直接调节生产和流通。所以, 如何聚各税种的优势来组成一个合理的税种集合, 构建一个兼顾效率与公平的优质税制体系, 是新一轮税制策划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当然, 在设计税制时, 应从本国国情出发, 结合当前的政治、经济形势来制定。我国现阶段还处于经济加快发展时期, 应当重效率, 兼顾公平。据统计, 我国流转税占税收收入的比重在70%左右, 而个人所得税占比不到7%。世界上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的所得税比重远高于流转税比重, 如法国、英国所得税与流转税的比重分别为62%、28%, 56%、31%。②相比之下, 我国流转税比重偏高, 企业无论盈利与否都必须纳税, 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所得税的多少, 影响了税收调节收入、公平分配的效果。下一步应逐步提高所得税比重, 对流转税和所得税相关税种进行改革调整, 即进一步理顺“营改增”, 确保“营改增”到位, 达到预期目标, 启动对消费税的改革, 逐步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

(4) 正确处理集权与分权的关系。集权与分权的关系是财政体制的实质问题, 综观世界各国财政体制, 集权与分权关系始终处于不断调整和变化之中。适度的集权能保证国家统一, 中央有宏观调控能力, 而分权是确保地方相对独立经济利益的客观需要。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 初步构建了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与地方政府财力、财权划分的基本制度框架, 产生了一系列积极效应。可是, 随后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导致地方财力逐渐减少, 支出比重不断加大。这些改革项目主要包括:一是证券交易印花税分享比例由最初的50︰50调整到80︰20, 2000年调为中央97%、地方3%, 从2016年开始全部调整为中央收入。二是从2002年开始企业所得税收入实行中央和地方共享, 共享比例由2002年的各自50%上升至2003年的中央6 0%、地方4 0%。三是2 0 1 2年开始试行至2 0 1 6年的“营改增”, 使本来已捉襟见肘的地方财政的困难加剧。原来营业税是地方第一大税种, 如今营业税被增值税所取代, 而增值税是共享税种, 中央和地方的分享比例是75%︰25%, “营改增”每年减税5000亿元, 再加之增值税地方分享比例过低, 我国地方税源不足, 地方政府的财力将严重萎缩。所以, 下一步改革势必要调整增值税分享比例, 企业所得税分享比例也应由6︰4改为5︰5, 可以考虑把消费税作为共享税种, 并开征新税种, 培植地方税源, 取消税收返还。这样既满足地方政府实现其职能的资金需要, 又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加强税收征管, 扭转近年来地方财政过度依赖土地等非税收途径的现状。

(5) 实施税制改革应当总体合理规划, 选择重点, 突破难点, 择机分步推进。目前应从税制改革的国内外背景入手, 作深入细致的全面调查研究, 建立模型采集经济数据并进行分析, 预测税制改革对国民经济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 构建一个较为合理可行的改革方案, 适时逐步推行。税制改革的核心是科学设计税种, 当前大家热议的主题锁定六大税种改革, 为何由六大税种引领税制改革, 如何改?

第一, 增值税。近几年来试行“营改增”已产生明显的经济效应, 除了减税对企业有激励作用外, 更重要的是征收增值税避免重复征税, 促进专业化协作发展, 致使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得以优化。这种通过优化税制而引导生产方式的转变, 所产生的影响更为深远。“营改增”后, 增值税制度改革仍有空间。多档增值税税率未来有待简并, 政府工作报告已提出, 政府将简化增值税税率, 由四档税率减为三档。适用于小企业的简易计税方法使得重复征税的问题仍然存在。另外, 需要出台行业细则, 加强税收征管, 进一步完善堵塞制度漏洞。

第二, 消费税。“营改增”全面实施后, 对商品和劳务征税由“三税”并存变为“两税”并存的格局, 增值税作为我国第一大税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与此同时, 需要提升消费税的地位, 增强消费税调节功能。可从以下几方面对消费税进行改革:首先, 调整消费税征税范围。这一次消费税的改革始于2014年, 在2014年11月, 财政部连续三次提高成品油消费税, 之后取消酒精、小排量摩托车和汽车轮胎消费税, 2015年初开始对电池、涂料征收消费税, 自5月1 0日起上调卷烟消费税, 把批发环节从价定率计税改为复合计税, 税率由5%提高至11%, 并加征0.005元/支从量税。消费税改革的政策密集出台, 可能使消费税成为下一步改革的醒目税种和调整扩围, 可能会将高污染、高耗能和高档消费行为纳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若是这样, 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就会从商品延伸到劳务。其次, 改革消费税征税环节。将消费税从生产、进口环节移至流通环节征收, 这是消费税改革的方向。2016年12月1日起, 对超豪华小汽车, 在生产 (进口) 环节按现行税率征收消费税基础上, 在零售环节加征消费税, 税率为10%。③目的是为了引导合理消费, 促进节能减排。这一举措开启了消费税在零售环节征税的先河, 接下来可能将适合在批发、零售环节征税的商品后移征税。消费税征税环节后移, 会增大计税基数, 据测算至少增加1000亿元到3000亿元税源, 可以抵补一部分“营改增”减少的税收, 但也会使消费品价格提高, 影响消费需求。所以, 要相应地调整消费税税率, 对酒等日常生活品可降低税率, 高档奢侈品的税率要适度, 如果过高可能会导致国内购买力外流。

第三, 个人所得税 (后简称个税) 。个税在此次税改中相对滞后, 个税改革被视为所有税种改革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因而会成为财税体制改革的一大看点。本次个税改革的总原则和大方向是:依照“增低、扩中、调高”的总原则, 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新税收体制。④以期合理调节收入分配, 使劳动所得与资本所得税负均衡。我国个税原来实行的是分类税制, 即将征税对象划分为11类所得, 分别扣除不同的费用, 按不同的税率征收。改革后将对部分所得实行综合纳税, 即将汇总的诸如工资薪金、劳务报酬和稿酬等部分收入纳入综合所得, 按年汇总计算缴纳, 用综合所得扣除准予扣除的项目金额后的余额来计税。因此, 需要建立基本扣除加专项扣除的机制, 并适当增加专项扣除。从基本扣除标准来看, 工资薪金每月按3500元的标准扣除已执行了6年, 随着物价上调和收入增长, 理应提高这项基本扣除标准。至于专项扣除, 目前倾向于把再教育支出、首套房贷款利息、赡养老人、抚养二孩等家庭支出纳入抵扣的项目, 以减轻中等收入群体税收负担。这种征收模式的改变是此次个税改革的重点, 至于哪些项目纳入综合课征, 基本扣除和专项扣除标准, 以及专项扣除项目的确定, 是改革的关键和难点, 需深入研究、反复论证。此外, 还需进一步优化税率结构, 可能会调低低档次税率和简并税率, 既使高收入人群税负提高, 又让中等收入群体有获得感。再者, 建立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 实现信息共享, 是实施综合课征必备的重要前提条件, 也是个税改革的难点, 在改革个人所得税时必须先行构建。紧随其后的是强化税收征管。通过上述改革的逐步推进, 可促使我国个人收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

第四, 资源税。资源税是近些年税制改革的重点之一, 2015年在对石油、天然气、煤炭进行资源税改革的基础上, 又对稀土、钨、钼实行资源税改革, 并相继出台调减铁矿石资源税政策, 以促进这些资源的合理利用。下一步应该采取下列改革措施:一是扩大征税范围。目前资源税的征税对象主要是矿产资源、油气, 为了进一步节约、有效使用自然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 决策层考虑将诸如水流、森林、草原等纳入资源税的征税范围, 矿产资源原先只征收补偿费, 现在应当列入资源税征税范围。目前在河北试行的征收水资源税, 已取得初步成效, 有利于促进企业节约使用资源。若要在全国推广试行, 需要进一步作制度设计, 如农业生产用水可以考虑限额内免税, 对生活用水和不同类企业的生产用水, 采取差别比例税率征收, 以体现区别对待的原则。二是逐步全面推行从价计征。在资源税前期改革中, 已先后对原油、天然气、煤炭、稀土、钨、钼6个品目实施从价计征改革, 其他品种目前仍采用从量计征方式, 还需要逐步突破, 最终实现资源税从价计征的全面改革。三是重新合理确定税率。要强化税收在能源生产和消耗环节的调节机制, 能够进一步调节级差收入, 减轻企业不合理负担。因此, 资源税适合使用有幅度的比例税率。

第五, 环保税。近年来, 开征环保税呼声不绝于耳, 现已尘埃落定,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已经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 定于2018年1月1日起施行。此举被称为“绿色税制”改革, 在人们饱尝雾霾笼罩之苦时, 环保税的开征无疑是场及时雨, 对于引导排污单位减少排污量, 优化生态环境建设将发挥重要作用。环保税作为一个新税种, 其实质是费改税, 是将征收排污费的单位改为征税, 税负与过去缴费负担基本保持一致。目前主要限于对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固体废物、噪声等重点污染源征税, 个人认为应逐步扩大征税范围, 探讨对其他污染物征税, 在通过可行性研究论证后纳入征税范围, 并实时适度提高环保税征税税率。另外, 加强完善环保税的征收管理是关键, 环境保护税法规定的计税依据是按照污染物排放量折合的污染当量数确定, 污染检测至关重要。税务机关没有相应的污染检测装备和技术, 需要由环保部门进行检测并提供监测数据给税务部门, 因此应构建大数据治税信息共享机制, 实现监测设备的后台与税收征管信息系统互联, 以便于税务机关实时获取排污数据, 及时准确计税征税。

第六, 房地产税。自2011年在上海和重庆试点房地产税以来, 房地产税犹如“狼来了”, 频频被人们提起, “快要开征房地产税了, 房价要降啦”, 然而却千呼万唤未出来。那么, 房地产税会开征吗?何时开征?房地产税会是降房价的利器吗?笔者认为房地产税的开征是确定的事件, 但是应该理性看待, 时机尚待成熟。因为房地产税的开征不仅涉及房地产领域, 还会影响到整个经济层面, 需要政府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评估。另外, 房地产税的征收技术难度大, 不动产登记等配套措施要跟进。开征房地产税对房价的影响有多大, 仍是一个未知数。我国目前住房的刚性需求还很大, 这是房价难以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 还涉及土地制度、投融资制度等, 房地产税的制度设计尚属未知, 但房地产税的开征对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是可以预见的。

总之, 上述税制改革的帷幕已经拉开, 各热点问题将逐一得到解决, 其后还有社会保障税、遗产税和赠与税需要探讨、论证。相信在新一轮税制改革完成后, 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将会显著提升。

摘要:目前, 我国已经进入改革的深水区, 财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行军”将会加速推进。本文通过回顾30年来的税制改革, 深入分析新形势下税制改革的目标设定, 并重点探讨新一轮税制改革的框架设计思路。

关键词:税制,税种,改革,探讨

注释

1 陈共.财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2 张何.我国税制结构的现状、问题与总体改革方向[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2005-9-15

3 财政部.12月1日起对超豪华小汽车加征10%消费税[EB/OL].http://finance.qq.com/a/20161130/036236.htm

中国税制改革若干问题探讨 篇9

一、国外个人所得税根据家庭情况征收

大多数国家的个税是以家庭为单位征收的, 这些家庭的实际状况基本上都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到税收中去。

在美国, 个人所得税不设统一起征点, 随纳税人申报状态、家庭结构及个人情况的不同而不同。美国常规个人所得税共有5种申报状态, 即单身申报、夫妻联合申报、丧偶家庭申报、夫妻单独申报及户主申报。纳税人根据各自的不同情况, 把各种不同来源的收入总和按照规定作出扣除。美国个人所得税不仅考虑个人的收入, 而且十分重视家庭其他成员尤其儿童的数量情况。同样收入的两对夫妇, 抚养儿童的家庭缴纳的税额要少得多。这和中国只根据个人收入而不考虑家庭儿童情况一律依照同一税率的纳税则明显存在很大的差异。

德国政府对不同家庭情况采取不同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2004年, 德国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为单身家庭年收入7664欧元, 已婚家庭年收入15328欧元。但是有几种情形可以减少个人收入所得税, 如:已婚家庭但拥有18岁以下子女, 或者子女在27岁以下但仍在上学的以及子女没有收入的;向德国机构捐助政治款项或者慈善款项;不可抗拒的特殊高额开支 (如生病) 。

日本税制中, 对于个人所得税也设立了不少扣除项目, 家庭基本开支要排除在外。总的来说有两类, 一类是对人的扣除, 一类是对事的扣除。前者的主要目的在于照顾低收入者的生活需要。它具体分成基础扣除、配偶扣除 (日本很多女性不工作) 、扶养扣除、残疾扣除和老人扣除等。而对事的扣除, 主要是为了应对某些突发事件, 具体有社会保险费的扣除等。

二、目前我国实行“家庭报税”的困难

现在我国还无法采取以家庭为单位交税这种交税形式, 首先, 我国对个人收入的核算还不清晰, 个人不像企业那样有比较明晰的账目, 我们又还没有比较科学和完整的核算体系。其次, 实行家庭申报需要建立在全社会的法制建设水平提高, 全体公民依法纳税意识较强基础上, 而我国公民的诚信程度还远远达不到诚实报告收入的程度, 很难知道个人的精确收入到底是多少。再其次, 我国个税不同于世界大多数国家普遍实行的综合税制, 而是采用了分类税制, 除对工资薪金所得规定了费用扣除标准外, 还对劳务报酬、财产租赁、特许权使用费等一些所得项目分别规定了费用扣除标准, 实行家庭申报会导致税收成本的增加。最后, 我国目前有关社会配套条件不具备, 税收征管手段还比较落后, 难以准确掌握纳税人家庭人口、赡养、抚养、就业、教育、是否残疾等基本情况。另外, 因为我们现在还不是现金交易, 很多的经营主体包括各种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 大量的现金流通很难控制。

三、如何逐步实现个人所得税的家庭申报

1. 扣除标准不再“一刀切”, 而是实行基本生计扣除加专项扣除的办法。

实现生计扣除加专项扣除是对扣除标准的完善手段, 可以根据人们的基本生活支出需要分别规定不同的扣除标准, 将家庭教育、购房等开支也考虑进去, 这种因人而异的扣除标准更加合理。

使费用的扣除既考虑纳税人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 又考虑纳税人家庭成员的就业情况、纳税人赡养人口的多少等家庭状况的区别, 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根据本地实际, 在国家规定的幅度内具体确定, 并使费用扣除“指数化”, 以避免通货膨胀对个人所得税制的冲击, 从而保障工薪人员最基本的生活需要, 减轻工薪人员的税收负担。同时,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经济的纵深发展, 考虑到我国公民的收入逐渐提高以及税制与国际税制接轨的现实, 修改个人所得税法, 应将对我国公民的纳税扣除费用和对外国人等有关特殊人员的扣除费用逐步统一, 以真正体现税负的公平性, 维护国家权益。

2. 实行个人所得税以家庭申报缴纳为主, 个人申报缴纳为辅的办法。

很多专家表示, 目前来看, 实行以家庭为单位征个税, 还需要一段时间, 但可以先搞试点, 或者先试行“夫妻联合申报”, 在条件成熟时再考虑“家庭申报”。我国已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 一个家庭赡养4个老人, 甚至6个、8个老人的情况将越来越多, 如果个税完全不考虑家庭因素, 就很难体现公平。这样一来, 可以避免纯粹以个人收入来确定其纳税水平的弊端。这一征收方式是在基本扣除的基础上, 再区别纳税人的家庭人口, 赡养、抚养、就业、教育、是否残疾等不同情况确定其它单项扣除。这比我国现行的“定额扣除法”更公平、合理。

3. 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

与综合所得税制相比, 我国采用的分类所得税制在促进公平, 提高效率方面存在严重不足:从公平角度看, 分类所得税制不能全面完整地体现纳税人的真实纳税能力, 容易导致所得来源多、综合收入高的纳税人不缴税或少缴税;而所得来源少、综合收入相对集中的纳税人多缴税的现象。不利于体现公民税负, 合理负担原则。从效率角度看, 分类所得税制虽然对征管的要求相对较低, 但由于各项所得之间的税收负担不一致, 纳税人容易分解收入, 多次扣缴费用达到逃避税收的目的。实行家庭申报需要建立在综合税制的基础上, 否则会使税收成本增大, 综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也是以后发展的趋势。

但我们可以先采用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过渡形式, 对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经营收益等经常性所得纳入综合征税项目, 采用超额累进税率, 按年计算, 按月 (或次) 预缴, 年终汇算多退少补。其它所得, 特别是对于一些不具备综合性质的项目如偶然所得、使用费转让所得等, 仍然采用分类征收的办法。实行综合与分类征税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 需要具备内外部配套条件, 否则难以实现新制度的预期目标。因此, 要努力改进税收征管手段, 积极推进税务部门对个人各项所得信息收集系统以及银行对个人收支结算系统建设, 实现收入监控和数据处理的电子化, 提高对收入的监控能力和征管水平。待相关条件基本具备后, 再适时推出个人所得税的改革。

4. 改革我国税务登记办法, 实行“税号”制度。

采用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 为每个有正常收入的公民设立专用的税务号码, 建立收入纳税档案, 使个人的一切收入支出都在税务专号下进行。虽然中国的纳税人也有一个税务登记号, 但作用并不大, 它除了表明已经纳入了税务管理以外, 实质作用不很大, 无论是约束力还是覆盖面, 都远不如澳大利亚的“税号”制度。在这种情况下, 我国不少纳税人通过逃避税务登记来逃漏税收, 征管力度难以得到强化。

在实施个税以家庭申报缴纳为主, 设立家庭税号, 这样既减轻工作量, 提高工作效率, 又照顾到家庭实际情况。

尽快建立起纳税人尤其是高收入人群的缴税档案, 在全国推广纳税人约谈制度, 完善纳税申报制度, 建立以纳税人身份证号为据的纳税编码, 以法律形式规定当期收入或个人存量财产实名制。设税号可以避免“漏征”与“漏管”的现象。

四、内部退养一次性收入现行税法处理的一些思考

我国现行税法规定:个人在办理内部退养手续后从原任职单位取得的一次性收入, 应按办理内部退养手续后至法定退休年龄之间的所属月份进行平均, 并与领取当月的“工资薪金”所得合并后减除当月费用扣除标准, 以余额为基数确定适用税率, 在将当月工资、薪金加上一次性取得的一次性收入, 减去费用扣除标准, 按适用税率计征个人所得税。

按照这样的规定, 若甲、乙二人都据法定退休年龄还有十个月, 且他们都拿到100, 000元内部退养收入, 但甲为内部退养一次性收入, 而乙在剩下的十个月每月拿到10, 000元, 则他们所交的税会有很大区别。甲应交税: (100, 000-2000) ×20%-375=19225元;乙应交税:[ (10, 000-2000) ×20%-375]×10=12250元, 甲比乙多交税6975元。这是由于每月收入可以每月扣除2000元, 而一次性收入只能扣除一次。

内部退养一般是在企业效益不好时采取的减员增效的方法之一, 实际上是对离开企业的职工的一种补偿性支出, 而内部退养一次性收入一般比内部退养每月收入的总和少, 例如近几年证券行业全行业亏损, 一些证券公司甚至让45岁以上的职工内部退养, 这离法定退休年龄还有十五年之久, 一次性支付100, 000元比每月支付1500元拿到的实际收入少, 而后者不用交税, 前者却要支付19225元的税。这是否存在税负的不公平呢?

另外一种情况, 如果A和B均离法定退休年龄有十五年, A获得270, 000元的内部退养一次性补偿收入且在以后每月可取得1000元的内部退养工资;B没有一次性补偿收入但在以后每月可取的2000元内部退养工资, 则A应交税:270, 000÷ (15×12) +1000-2000=500元, 据此确定税率为5%, 应纳税= (270, 000+1000-2000) ×5%=13450元;B应交税 (2500-2000) ×5%×l2×15=4500元。A和B同样拿到共计450, 000元的内部退养收入, 但A比B多纳税8950元。

我国税制改革概况与分析 篇10

关键词:税制改革,个人所得税,增值税

税制即为税收制度, 它包括的是在税收活动中征税方和纳税方所需遵守的行为规范总和, 广义的税制还包括税收管理制度和税收征收管理制度。通常如我们熟知的征税对象、纳税人、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减税免税和违章处理等等都是税制十分具体的内容, 而以上内容又构成了税制的核心——税法。一个国家的政府收入一般都以税收收入作为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税收收入是政府凭借政治权力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取得的收入, 因此, 其除了作为政府履行公职必要经费的来源, 还逐渐承担起重分配社会财富、缩小贫富差距的作用。

一、我国税制改革历史概述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税制要从改革开放之后说起。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从涉外税收开始进行税制改革, 1983年, 国务院开始第一步利改税改革, 将建国之后实行了30多年的国有企业向国家上缴利润制度改为缴纳企业所得税制度。1984年10月起, 全国开始实施第二部利改税和工商税制改革, 这一时期的全面税制改革, 使我国税制逐步转化为多种税、多环节、多层次的复合税制。我国的旧税制在长期的运行后, 产生了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 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累计下降问题, 因此, 1994年我国开始分税制改革。分税制的实质表现为按照税种划分税权以分级管理, 在具体措施上, 全国明确划分了国税、地税和共享税, 在中央和省之间实现了分税制框架。2006年第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取消农业税的决议, 这不可谓不是时代的进步。

一般而言, 经济的高速增长可以掩盖许多其他社会问题, 而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之下问题就可能集中爆发。当今社会大众对我国的国有企业过度垄断, 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积累了非常多的不满, 此时, 税制改革作为一种对政策工具的改革必将会在政治改革、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被提出, 事实上在2011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 “结构性减税”概念就已被提出。近几年的国家经济运行情况已经说明, 支持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 国内消费才是真正值得倚重的部分。因此, 国家政策将会更倾向于扶植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 同时会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增大人民的消费能力作为工作重点。很明显可以看出“结构性减税”概念的提出正是中央希望通过税制改变同时达到支持需扶植产业和减轻低收入者税负的意图的体现。

在具体措施上, 我国主要进行的是个人所得税的调整和营业税向增值税的转型。

二、税制改革分析与建议

个人所得税方面, 我国现行的制度是对纳税人的各项收入进行分类, 采取“分别征收、各个清缴”的征管方式取得。然而这种税收制度一方面在客观上产生了收入来源单一的工薪阶层缴税较多, 而收入来源多元化的高收入阶层缴税较少的问题, 另一方面对个税的所有纳税人实行“一刀切”, 没有考虑到纳税人家庭负担的轻重、家庭支出的多少。个税改革, 应在综合改革上迈出实质性步伐, 仅仅调整宽免额对实现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目的意义不大, 且会出现逆调节。首先, 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免征额已不低, 低收入者已无税;其次, 如果目前大幅提高费用扣除标准, 受惠多的会是高收入者, 中等收入者得益少。因而除了对个人不同收入来源采取相应的分类, 还应采用综合个人所得税制, 将其全年的收入纳入计税范围, 并且可以考虑将家庭作为计税主体。

对于个人所得税方面的建议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重新明确纳税人和征税范围, 纳税人包括中国居民或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外国人, 同时, 除资本利得外, 所有应税收入纳入综合范围, 以体现量能负担原则;其次, 实行有差别的宽免额制度, 即在基本宽免额基础上, 按照个人具体支出情况, 实行常规化调整;最后, 加强对个人收入的监控。

“营改增”方面, 在我国现行的税制格局下, 70%以上的税收来自于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等流转环节的税种, 剩下的不足30%的税收, 则来自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等收入环节的税种。在征税的总量均为1000元, 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直接嵌入各种商品售价之中的税收数额分别为:中国700元, 美国168元, 日本186元, 欧盟15国300元。过重的流转税将导致居民消费意愿低迷, 在所有间接税中, 增值税在我国税制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 由此可知此次增值税制度改革及其完善有助于提高我国税制总体功能。“营改增”可以说是我国税制改革改革再次迈出的关键一步。

对于增值税方面的建议则有如下几点:第一是降低税率, 以增强企业的经营活力, 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第二是扩大征税范围, 使得增值税的征收链条更为连续, 将会有利于国家对增值税的征收管理;最后便是加强税收征收管理, 主要是加强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检查与管理和加强纳税人的纳税责任和纳税义务教育这两个方面。

参考文献

[1]罗森, 盖亚.财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2]马海涛.中国税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3]符运彬.浅析中国税制改革.现代商业, 2012 (20) .

改革税制比减税更重要 篇11

改革的方向是将税制的国家本位转变为人民本位,从行政主导转变为人大主导

在经济形势比较严峻、尤其是企业经营比较困难、民众收入可能减少的时候,减税的呼声再起。政府对此已经作出回应。财政部近日已拟定了涉及大约1500亿减税规模的新增值税方案,并已上报国务院。如无意外,新方案将按计划于2009年1月1日实施。中国证监会的有关负责人表示,该会正与国税总局商议取消红利税。另有全国人大代表提出,个人所得税免征额应当再一次提高。

很显然,即便没有经济压力,中国也应当减税。因为,政府财政收入连续多年高速增长,且增速远高于GDP增长速度与国民收入增长速度,当然是不正常的现象。今年上半年,在企业大量停业、倒闭的时候,全国税收同比增长达30.5%,政府没有不减税的道理。

不过,减税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学界、舆论、民众应当反思造成税收偏离社会经济状况而持续高速增长的制度原因,并寻机推动这方面的变革。

一个原因是税制的国家本位、行政本位。其表现之一是,税种、税率不是由法律来规定的,而是由行政部门自己决定的。减税政策也是如此,恰恰就是这种行政本位税制的表现。

从长远来看,这样的税制框架内在地具有推动税收规模膨胀的趋势。它可能采取随意增加税种、提高税率的做法,但也会采取其他策略。比如,政府官员说,近年来政府税收收入增长较快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加强了征管。强化征管之所以具有如此神奇的效果,皆因为目前的税制采用了“宽打窄用”的策略,也即以较低的实际征收率为前提,制定一个较高的税率。然而,政府在强化了征管、使实际征收率大幅度提高之后,却并没有相应地调低名义税率,由此当然出现税收收入异乎寻常地增加的结果。

另一方面,按照目前的税制,政府收入的大头来自以流转税为主的间接税,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增值税。仅这一项,就占税收总量的34%。在法治较为成熟的国家的政府税收收入中,所得税比重均在40%以上,增值税等流转税所占比重在40%左右。尤其是在美国,所得税占到联邦税收的大头。而在中国,流转税与所得税——包括个人所得税与公司所得税——占税收收入总量的比例分别为67%和33%,流转税比重异乎寻常地大,而个人所得税只占7%。

这样的税制结构使得民众对于自己的税负很不敏感。所有人都关心个人所得税的税率调整问题,因为这与个人的利益直接相关。但是,除了企业家、学者之外,没有几个人关心增值税改革,因为这与个人利益没有直接关系。但其实,每个人每天都在为政府交纳增值税。人们每天从超市买东西、打电话、交电费,所支付的价格中都已经包含17%、甚至更高的增值税。只是这些负担没有显示出来,因而被人们忽视了。也因此,调整增值税的改革虽然已经试点多年,却依然没有多少进展,因为缺乏推动的动力。

因而,站在民众的立场上,当然应当欢迎政府的任何减税方案;但是,为民众的长远利益及基本权利考虑,民众、舆论、学界、乃至各级人大应当推动一场全面的税制改革。改革的方向是将税制的国家本位转变为人民本位,从行政主导转变为人大主导。也就是说,公共财政原则不仅应当是政府安排财政支出的基本原则,也应当是政府获得收入的基本原则。这一改革的第一步是实现“税收法定”原则,也即,所有税收应当以法律的形式予以确定。这样的变革应当从当下的减税做起,人们应当关注减税的程序,而不只是看减税的结果。

但如何形成人民本位的税制?这当然需要政府的明智,但更多地依赖民众自己的努力。因而,对于政府出台的各个与税有关的措施,应当从如何激励民众积极地参与税制决策这样的角度去衡量其得失。比如,政府降低增值税是值得欢迎的;但是,大幅度地提高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却未必可取。为什么这样说?很显然,中国的税制必然实现一次转变,从以间接税为主,转向以直接税为主,直接当然主要就是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这样的税制更为合理、简单,有利于财富的创造,也有利于政府对财富进行必要的再分配。

我国资源税制改革的思考 篇12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日趋严重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国内外已经共同达成了强化危机意识、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我国也提出了绿色生态、资源节约的社会经济发展要求。1984年,我国的资源税成为独立税种,此后,资源税制经历了多次改革。2008年,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使得资源市场遇冷,发展缓慢。2010年,随着全球经济的转暖,国内国际资源市场逐步好转,国家开始部署财税体制改革,尤其以资源税制作为重要改革内容。国务院于2011年10月10日颁布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同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力求改善目前的资源市场状况。我国虽然国土面积广阔,拥有数量巨大的矿产资源,但存在资源供需紧张、环境污染加重等现实问题,现行资源税对调节资源利用率和保护资源方面的功能不足,因此,资源税制改革势在必行。

针对资源税制的改革,我国许多学者都进行过深入研究,祝遵宏(2008)针对资源税制的构成要素,主要从征收范围、税负水平、税率形式等方面寻求改革思路;马蔡琛(2014)提出资源税制改革应该精简目标,税制设计宜简不宜繁,对中央与地方税收划分也进行了探讨;王萌(2015)主要从资源税的经济效应方面探索了资源税制改革方向,但认为目前资源税替代效应形成条件不足;沈晓敏(2015)以资源大类煤炭为主,探讨了关于煤炭资源税对政府、企业、民众的影响,并提出清费立法、动态税率、配套奖惩等措施。

通过以上研究成果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学界注重通过税制构成要素、内涵等角度对资源税制进行探讨,分析税制改革的目标与原则,论证改革中某一措施的可行性,而针对如何完善资源税制的优化建议方面探索较少。本文针对现行资源税制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分析我国资源税改革历程,论述我国资源税改革方向及必要性,为资源税制改革或调整提出建议。

二、我国资源税改革基础

(一)资源税的含义

资源税是我国对自然资源征税的税种总称。从广义上来看,资源税是作为一种以各类应税自然资源为课税对象、为调节资源级差收入(即开采优等资源的纳税人还要相应多缴纳一部分资源税),并体现国有资源有偿使用而征收税的税种;从狭义上来看,资源税是对在我国境内开采应税矿产品和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应税数量征收的一种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规定开采矿产品或者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即为资源税的纳税义务人,均应缴纳资源税。

(二)资源税的分类

我国资源税制是基于1994年开始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修订)》所形成的,并在2011年和2014年修订了该暂行条例。按照最新资源税暂行条例的内容,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可以划分为七类,资源税税目及其税额变更见表1。

(三)资源税改革的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金融危机后的全球经济转暖,资源税改革工作已势在必行,综合国家相关政策和权威专家的建议,资源税改革的思路可从征收范围、税负水平、计征方式、征收环节、税收优惠政策等角度出发。一方面,现行资源税分类中,除去已包括的绝大多数常用矿产资源的现行七个税目外,仍有许多高消耗量的自然资源被开采使用,这也为未来资源税税目扩展提供了方向。另一方面,除了资源税的征收范围,计征方式也是资源税的重要内容,它直接关系到税种的调控作用,目前资源税的计征方式是少数从价征收、多数从量征收,对原有的全部从量计征模式进行了改革,虽不完善,但采用从量和从价混合征收的改革思维,既能够提高税负,又能够充分发挥市场的“无形之手”,促进矿产资源行业良性发展。

三、我国资源税制的发展历程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资源税的发展历程

建国后至1984年间,我国境内是无偿开采各类资源,并未征收资源税。自1984年起,我国对在境内开采某些资源的行为进行征税,颁布了《资源税条例草案》,在将近十年间只对原油、天然气、煤炭和铁矿石征收资源税。1994年,国家进行了全国性的财税体制改革,其中关于资源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一是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从原来的四个税目扩大到六矿一盐;二是改变税额标准的确定办法,对定额税率进行了重新核准,部分修改;三是扩大纳税人的范围,将所有在中国境内开采矿产品或者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都纳入了资源税的纳税人范围。进入21世纪后,资源税制改革稳步进行。2006年,有色金属矿原矿的税收优惠政策被取消;2007年,调整了盐的定额税率,提高了部分有色金属矿原矿的定额税率;2011年,国家颁布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主要突出了对资源税计征方式的改革,将天然气和原油改为从价征收;2014年,将煤炭的计征方式改为从价征收。

我国征收资源税的目的正逐步实现,但近年来,由于某些资源尤其是紧缺资源价格暴涨,导致资源税征收出现价高税低、税收极少的局面。在此情况下,如果仅仅以幅度较小的税额来调整税制,已经无法达到目的,同时还意味着对紧缺资源的浪费和无法补偿,从根本上不利于资源的节约、保护和利用。

(二)我国资源税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征收范围狭窄

我国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小,征收种类仅有六类矿产品和盐,在体现税收原则方面显出不足。目前,已被纳入征收范围的资源不能很好地被保护和利用,对于其他没有纳入征收范围的资源来说,保护和利用水平更低。更多的矿业公司为减轻税负,而转向发掘其他非应税自然资源,使得对其他非应税自然资源造成严重破坏。

2. 单位税额过低

我国资源市场中,资源的单位价格所负担的税额较低,在最新的资源税定额税率表中,有色金属矿原矿最低为0.4元/每吨,最高也仅为60元/吨。假设开采50吨有色金属矿,最低应纳税额为20元,最高应纳税额也仅为3000元,而高税额矿和低税额矿产品在销售价格上差距巨大,远远高于税差,直观的利益变化会使得矿业公司偏重关注更高价值的矿产品,极有可能造成低税额资源的大量浪费和资源利用率低下,不利于保护自然资源。

3. 计征方式调节力度小

在我国开始征收资源税时,采用的计征方式是全部从量征收,而资源税的课征对象虽然大多是有形且量大的矿产资源,但由于资源的市场价格差别较大,而地域条件好的企业能够开采到更为优质的资源,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不注重价格而一律使用从量计征的方法难以体现资源的市场价值与内在价值,同时也证明了从量征收这一方式在调节资源级差收入方面所发挥的力度不够,在实现资源税的征收目的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

4. 征收环节较单一

目前,资源税的征收环节主要是在应税资源销售出厂或移作自用时一次性征收,对已税资源批发和零售的单位、个人不再征收资源税。资源税是典型的单一环节单一征税。对比其他发展较为成熟的税种,消费税征税环节主要在生产、零售、进口、委托加工环节,虽为单一环节征税,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消费税的内在要求。与消费税形成包含关系的增值税是从生产到流通的多环节都进行征税,全面反映了对应税品增值额的要求。因此,单一的征收方式与复杂的现实情况很难相符,综合当前发展形势,在面对生产、加工、销售等中间环节繁多的矿产业,以及资源使用状况堪忧的情况时,仅在单一环节征收资源税并不能起到调控作用。

5. 税收优惠政策调节作用降低

我国现存相对较多的税收优惠和减免政策,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但也有副作用。首先,税收优惠、减免政策必然导致政府失去这部分税收,一般都在国家财政的承受范围之内,但其他未得到优惠或减免的纳税人除了增加营运成本,企业间的合作也会受到阻碍,不利于整个行业的良性竞争与健康发展。其次,税收减免政策的不完善容易造成部分优势资源配置向享受减免优惠的企业流动,这并不利于激励全部纳税人合理保护和利用资源。因此,调整税收优惠政策是资源税制改革中需要攻克的难题。

四、优化改革资源税制的建议

(一)扩大征收范围

从资源税的环保目的出发,其征税范围应当包括所有资源。长期以来,资源税狭窄的征收范围与全面调控的目的存在矛盾。除去现有的六矿一盐,还应将其他资源都纳入征收范围。由于我国国土面积辽阔,资源数量庞大、种类繁多,解决该问题的难度也较大。根据现实情况,目前应先将其他不可再生资源以及资源供给紧缺、不宜大量消耗的自然资源纳入征收范围。解决我国突出存在的环境问题是重中之重,在时机成熟时,应将消耗量较大、产量低的自然资源纳入征税范围,逐步扩大征税范围。

(二)提高税负水平

1.根据资源级差收入、是否可再生以及稀缺程度等多个因素来设计不同的税率,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率。

2.资源好、收入多的多征收,根据矿产资源等级来确定税率,以提高部分资源税负的方式来增加资源的使用成本,利益关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企业的无节制开采行为,进一步营造研究资源替代品的行业氛围,为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供动力,同时关注环境治理,并以此影响个人或团体的消费习惯和环保意识,从而由浅入深,实现社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三)改革计征方式

资源税的计征方式可以采用从价与从量混合征收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单一从价征收方式来进行。从价征收或是从量征收等方式各有利弊,但无论是哪种方式,其目的都是为了进一步解决因从量征收而导致调节级差收入功能被削弱的问题,以达到资源有效利用和保护的目的。通过综合分析,资源税计征方式本质是体现价值,对于价值外再体现为量少价高的资源,宜采用从价计征方式;对于价值外再体现为量多价低的资源,宜采用从量征收的方式。矿产资源的特殊性也决定了资源税的计征方式不能以单一税率形式征收税款,采取从价与从量混合征收的方式应成为计征方式的未来发展方向。

(四)增加征收环节

增加资源税的征收环节是为改变资源税对自然资源及其制成品在流动过程中调控作用“顾头不顾尾”的局面,由目前的单一环节、单一征税变为多环节单一征税,分步骤、分阶段逐渐增加征收环节。切忌一次性大幅增加征收环节,应当以资源流通量较大的地方作为试点,防止市场做出过激反应而产生不良后果。

首先按企业类型进行划分,其次进行流程、环节的划分,最后确定需要增加的征收环节数量。按生产加工方式的类型和加工的程度对企业进行划分,一般可分为三大类,即仅开采、销售原矿的企业、粗加工企业、深加工成下游产品的企业。这三类企业都是涉及资源量最多的企业,都是开采、加工和销售资源的主力军,不同的是,三类企业所涉及生产、销售的流程逐渐增多,尤其以一体化深加工企业为最,深入分析一体化深加工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对于改革资源税征收环节具有重要意义。

(五)规范税收优惠措施

上一篇:自组织建设下一篇:肠蠕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