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税制分析论文

2024-06-03

中国税制分析论文(精选8篇)

中国税制分析论文 篇1

中国资源税改革浅析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资源税征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参考了政府对资源税改革的指导思路,结合中国资源税征收的特点,据此提出了资源税进一步改革的思路和政策建议。关键词:资源税;税制特点;改革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生产对矿产等资源性产品的需求迅速增加,以煤炭为代表的资源性产品的价格也一路飙升。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发展对资源的开采利用却呈现出一种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发展方式。这种以能源过度消耗和资源过度开发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使得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我国的经济发展。然而,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已经明显不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也很难满足国家对国有资源的开采进行干预和对资源开采所得收益的分配的要求。

一、我国资源税的产生和发展

1、资源税的产生和发展

国务院于1993年12月25日重新修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财政部同年还发布了资源税实施细则,自1994年1月1日起执行。2011年9月30日,国务院公布了《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的决定》,2011年10月28日,财政部公布了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两个文件都于2011年11月1日起施行。

修订后的“条例”扩大了资源税的征收范围,由过去的煤炭、石油,天然气、铁矿石少数几种资源扩大到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和盐等七种,其中,原油仅指开采的天然原油,不包括以油母页岩等炼制的原洫天然气,暂不包括煤矿生产的天然气煤炭,不包括以原煤加工的洗煤和选煤等金属矿产品和非金属矿产品,均指原矿石;盐,系指固体盐、液体盐。但总的来看,资源税仍只囿于矿藏品,对大部分非矿藏品资源都没有征税。

2、我国资源税的征收特点

第一,征税范围较窄。自然资源是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它包括的范围很广,如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动植物资源等。目前我国的资源税征税范围较窄,仅选择了部分级差收入差异较大,资源较为普遍,易于征收管

理的矿产品和盐列为征税范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将越来越重要,因此,资源税的征税范围应逐步扩大。中国资源税征税范围包括矿产品和盐两大类。

第二,实行差别税额从量征收。我国现行资源税实行从量定额征收,一方面税收收入不受产品价格、成本和利润变化的影响,能够稳定财政收入;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资源开采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率。同时,资源税按照“资源条件好、收入多的多征;资源条件差、收入少的少征”的原则,根据矿产资源等级分别确定不同的税额,以有效地调节资源级差收入。

第三,实行源泉课征。不论采掘或生产单位是否属于独立核算,资源税均规定在采掘或生产地源泉控制征收,这样既照顾了采掘地的利益,又避免了税款的流失。这与其他税种由独立核算的单位统一缴纳不同。

二、我国资源税现存问题

我国对矿产资源征收的税费主要包括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费、矿区使用费和石油特别收益金等。资源税是我国为了调节资源开采中的级差收入、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而对资源产品开征的税种。我国1984年开征的资源税,在设计之初,只是对部分矿产品按照矿山企业的利润率实行超率累进征收,其宗旨是调节开发自然资源的单位因资源结构和开发条件的差异而形成的级差收入。现行资源税费政策虽然对调节收入和促进资源合理利用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仍然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

1、是资源税费关系混淆,征收不规范。

资源税在设立之初是调节开发自然资源的单位因资源结构和开发条件的差异而形成的级差收入,而1994年税改把征收范围扩大到所有矿种的所有矿山,不管企业是否赢利都普遍征收,使资源税不再是单纯的调节级差收入,而是根据资源的所有权征收的补偿收入。即资源税的性质已有所改变,既具有原有的资源税调节级差的性质,也具有“资源补偿费”的性质。同时,在资源税费并存的局面下,税和费由不同的部门征收,尤其是在收费上,各地管理不相一致,缺乏规范性。其结果导致各地资源企业的税费负担高低不同,无法在资源企业之间形成一个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

2、资源税单位税额偏低。

我国现行资源税采取的是从量计征方法,对课征对象分别以吨或立方米为单位,征收固定的税额,税负与资源价格不挂钩。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在内的资源税费标准偏低,导致资源的使用成本相应较低,难以起到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作用,也不利于形成合理的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资源浪费。

3、征收范围过窄,难以实现对全部资源的保护。

税制设计中没有考虑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如回采率和资源开采后污染的处理等。目前中国资源税的征收范围仅包括矿产资源和盐共七种资源产品,征税对象局限于矿产资源,实际上是一种矿产资源的税制,范围仅限于采掘业,而对大部分的非矿藏资源没有征税。现行的资源税没有将水资源、森林资源、草场资源等包括到征收范围中。这不仅难以遏制对其他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使纳税资源产品的价格比不纳税资源产品的价格相对来说偏高,从而导致资源后续产品的价格不合理,进而刺激了对不纳税资源的掠夺式开采和使用。

4、税收征管效率偏低。

由于资源的开采具有点多面广、复杂多变的特点,掌握纳税人应税资源的开采、销售和使用情况的相对比较困难,而且存在小矿山开采户多而分散,财务制度不健全的问题,因此工作量大,税收征管力量不足,税收征管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基于上述种种弊端,资源税的改革必然会对我国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经济社会的发展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改革思路

国务院2007年印发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提出:“要抓紧出台资源税改革方案,改进计征方式,提高税负水平。”为此,针对我国资源税费的现状和问题,应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资源税费制度。完善矿产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以有偿制取代无偿制,促进矿产资源产品合理价格体系的建立,是资源税费改革思路的重要前提。资源有偿使用改革的基本思路是:要以建立矿业权有偿取得和资源勘察开发合理成本负担机制为核心,逐步使矿业企业合理负担资源成本,矿产品真正反映其价值。具体包括:进一步推动矿业权有偿取得;中央财政建立地

勘基金,建立地勘投入和资源收益的良性滚动机制;建立矿区环境和生态恢复新机制,督促矿业企业承担资源开采的环境成本;合理调整资源税费政策,促进企业提高资源回采率和承担资源开采的安全成本;不断完善矿业权一级市场,加强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宏观调控。当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推行难度很大,是一项量大、面广的工作,可以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行。税费并存,发挥各自不同的调节作用。税、费本质上是不同的,其作用也是不同的。在我国经济社会环境下,一味追求税费合一,不一定是明智的选择。在今后较长的一个时期内,税费并存应是我国资源税费制度改革的一个基本思路。

一是资源税作为普遍调节的手段,其主要作用是调节资源的级差收益,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遏制资源的乱挖滥采,使资源产品的成本和价格能反映出其稀缺性。同时,通过征税,也为政府筹集治理环境的必要资金,维护代际公平。

二是权利金或特别收益金作为特殊调节手段,其主要作用是调节暴利,维护国家的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当然,权利金或特别收益金并非只针对石油,对一些价格暴涨的矿产资源产品(如铜、钨等有色金属)也应适时开征权利金或特别收益金。三是矿产资源补偿费作为专门的调节手段,其主要作用是保障和促进矿产资源的勘察、保护与合理开发,提高对矿产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控制资源开采过程中的“采富弃贫”现象。因此,回采率是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的一项基本依据。四是探矿权使用费、采矿权使用费作为行政性收费,其主要作用是促进矿业主管部门的管理和监督,加强对矿业企业勘查、开发的科学指导。

进一步深化现有资源税费制度改革。就资源税改革而言,主要是针对现行资源税制度存在的计征办法不适用、计税依据欠合理、征税范围偏窄的问题进行改革或调整。具体来说,主要内容应该包括:

一是改革计征方法,将“从量征收”改为“从价征收”,以产品金额为单位乘以一定的税率来计算税额。在能源价格不断上涨的背景下,将税收与资源市场价格直接挂钩能够起到更大的调节作用。

二是提高税负水平,即在现有税负水平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税率。

三是扩大征收范围,将水资源、森林资源、草场资源等纳入征收范围。四是将回采率或者资源开采后污染的处理情况与资源税的税率水平联系起来,制定鼓励回收利用的优惠政策。

其他各项资源收费的改革应主要包括:

一是制定并规范权利金或特别收益金的征收管理办法,以便中央政府能够依法调整权利金或特别收益金的征收范围和征收费率。

二是调整矿产资源补偿费的费率,探索建立矿产资源补偿费浮动费率制度。三是适当调整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收费标准,建立和完善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的动态调整机制。

中国税制分析论文 篇2

关键词:受控外国公司,豁免条款,税收中性原则

受控外国公司即Controlled Foreign Company (CFC) , 是指在境外注册成立的, 但受本国居民股东直接或间接控制的公司。由于各国税收负担的差异, CFC往往成为跨国纳税人采取延迟纳税方式进行国际避税的工具。CFC税制的目的在于反避税, 而豁免条款则是CFC税制中作为例外条款而存在。值得思考的是, 在CFC税制中规定例外的必要性到底为何?

一、CFC税制豁免条款的合理性分析

国际税收中性原则, 或者说资本输出中性原则, 是CFC税制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税收中性原本是国内税法的一项基本原则, 是探讨“在不存在收入分配问题或该问题已经解决的前提下, 征税如何不构成对人们行为的扭曲。”一般来说, “不会引起商品相对价格发生变化而不改变纳税人行为的税收被认为是中性的。”

(一) 资本输出中性原则在CFC税制中的运用

除了消除重复征税之外, 国际税收中性原则, 特别是税收输出中性, 还广泛应用于反避税领域。在国际经济活动中, 一些投资者利用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税率差异, 通过人为安排进行利润转移, 试图通过消除、降低税款或延迟纳税义务来获得不当利益。居民纳税人在境外设立CFC来延迟纳税义务就是典型避税行为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 这样的避税行为日益增多, 不仅对国家税基造成了严重的侵蚀, 而且对于国内投资者来说也极为不公平, 有违税收公平。因此, 奉行资本输出中性的国家, 例如美国、英国、日本、法国等纷纷建立了CFC税制, 使得资本输出中性原则在反避税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资本输出中性原则从居住国的角度出发, “要求国内投资者与国外投资者相同的税前所得适用相同的税率”。具体运用在CFC税制中, 资本输出中性理论认为, “推迟纳税义务产生了向低税区转移资本的激励而造成了资本选择的扭曲”, 因此不允许本国的投资者以未分配利润为由, 推迟其纳税义务, 从而做到保证国内资本是否输出没有任何税收上的差别。根据资本输出中性的要求, CFC税制确实杜绝了通过设立CFC来进行避税的行为, 也在后来被我国所采用。

(二) 资本输入中性原则对CFC税制的修正

在具体的税收制度中, 不管在消除国际重复征税方面, 还是CFC税制方面, 都不可能绝对地遵从资本输出中性原则。而且, 资本输出中性并非国际税收中性原则的全部。从来源国的角度考虑, 国际税收中性原则还可理解为资本输入的中性, 该原则“要求位于同一国家内的本国投资者在相同税前所得的情况下使用相同的税率。”从资本输出国的角度来看, 资本输出国应该保证本国投资者与他所投资国家的居民享受同样的税收待遇。由此可见, 资本输入中性支持居民纳税人就境外所得进行迟延纳税。实际立法中的CFC税制并非绝对遵从资本输出中性, 而是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资本输入中性。首先, 一般会对投资所在国实际税率与本国的税率进行比较, 来排除CFC税制在一些较高税率国家的适用。其次, 采用交易法的国家, 将积极所得排除在适用范围之外也是遵从着输入中性。最后, 体现最为明显的是豁免条款的规定。

(三) 豁免条款的现实意义

前文提到, 豁免条款是对资本输出中性的合理修正, 而修正的目的在于使CFC税制只针对避税型的CFC, 从而最大程度上保护国家利益。不同的时代背景, 国家所追求经济利益的形式不尽相同, 因此, 在经济政策和国家发展的路线方针也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改变。在对外投资法律政策上, 国家的经济政策会随着国内外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具体到CFC税制, 由于其追求的反避税目标也是为国家利益而服务的, 因此, 为了适应现实背景, CFC税制在适用范围上并不是一成不变, 而如何规定豁免条款就是CFC税制变化的主要形式。可以说, 豁免条款是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一方面, 我国对外投资总额虽逐年攀升, 却是“暗流涌动”, 在骄人的成绩背后, 暗藏着避税活动的猖獗;另一方面,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 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所以, 现阶段该关注的是, 如何通过豁免条款的规定来避免CFC税制伤害到那些具有正常商业目的的对外投资者。

二、我国现行CFC税制豁免条款的相关规定及存在的不足

我国在《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和《特别纳税调整实施办法》对CFC税制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其中, 最为令人关注的焦点是关于豁免条款的规定。《实施办法》的规定可以总结为三种豁免情形:非低税率名单豁免;积极经营活动豁免和微量豁免。

(一) 非低税率国家 (地区) 豁免

非低税率国家 (地区) 名单属于绝对豁免, 对本国居民在名单上的所有国家或地区设立CFC可以免于将不作分配或减少分配的利润视同为股息分配额, 计入本国居民纳税人的当期所得。2009年1月21日, 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简化判定居民股东控制外国企业所在国实际税负的通知》, 公布了“中国居民企业或居民个人能够提供资料证明其控制的外国企业设立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南非、新西兰和挪威的, 可免于将该外国企业不作分配或者减少分配的利润视同股息分配额, 计入中国居民企业的当期所得。”

(二) 积极营业活动豁免

《实施办法》第八十四条第二款规定了积极经营活动豁免。这也是现行豁免条款最为令人关注的一款。根据该条规定, 只要居民股东能够证明CFC在日常的经济活动中“主要取得积极经营活动所得”, 将给予豁免适用CFC税制。根据规定, 在判断企业是否从事积极经营活动时, 通常是以经营活动的结果———所得来认定。因此, 积极经营活动豁免的适用会因应税所得的认定方法不同而存在差异。国际上主要存在两种方法:一是实体法;另一种是交易法。前者指一旦被认定为CFC, 那么其所有的所得都要有居民纳税人按持股比例当期缴纳所得税;后者指对CFC的所得进行分类, 区分积极所得和消极所得, 仅对消极所得向居民征税。对于采取交易法的国家, 只对消极所得适用CFC税制, 而免除积极经营活动所得的相应义务。而采取实体法的国家, 只要CFC在一定纳税期间内取得的积极经营活动所得超过一定的比例, 将对于CFC所有的所得 (包括积极所得和消极所得) 进行豁免。可见, 我国采取了实体法, 但该规定却不够具体, 让税务机关在认定上存在着很大的难度。首先, 主要取得积极经营活动所得的“主要”一词到底包含多大的比例, 在立法中没有得到体现。其次, 积极经营所得的认定同样缺乏立法的细化规定。

(三) 关于非避税动机豁免的思考

我国CFC税制的豁免条款中对非避税动机豁免并没有明文规定。然而, 非避税动机豁免条款确实判断行为是否避税的重要环节。笔者认为, 非避税动机的认定可以从判断公司行为是否为“合理经营需要”入手。我国《企业所得税法》第四十七条规定, “企业实施其他不具有合理商业目的的安排减少其应纳收入所得额的, 税务机关有权按照合理方法调整。”《实施条例》第一百二十条进一步解释说明, “不具有合理商业目的, 是指以减少、免除或者推迟缴纳税款为主要目的”。其中以“推迟缴纳为主要目的”可以理解为包含了CFC税制中投资者在“非合理经营需要”所追求的非法目的。说明了CFC税制中的出于“非合理经营需要”所作的安排是许多“不具有合理商业目的安排”中的一种, 那么, “合理经营需要”和“合理商业目的”说法上便不存在太大差别, 二者实质意义是相通的。因此, 判断CFC究竟是否出于“合理经营需要”可以适用关于“合理商业目的”的解释原则和规制。笔者建议, 在认定非避税动机豁免时, 可以参考《实施条例》第一百二十条和《方法》第九十三条的规定, 以“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来判断CFC是否基于“合理经营需要”而做的安排。当然, CFC有别于其他反避税安排的特殊性, 在适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时候, 要结合企业设立和经营过程中事实综合考虑。

三、豁免条款的立法建议

(一) 对“主要取得积极经营活动所得”进行详细解释

首先, 对于“主要”一词的理解, 立法没有做出具体的比例标准或者判断参考的因素, 需要在将来的立法进行补充解释。对此可借鉴其他国家的类似规定, 例如, 阿根廷、芬兰、法国、意大利、日本、韩国、挪威和英国, 要求受控公司外国公司的营利性所得超过50%以上部分属于积极营业所得可得豁免;澳大利亚和葡萄牙则有更高的要求。由此可见, “主要”一词可理解为积极营业所得占总收入的50%, 并且要求获得该部分所得的相关营业活动在当地市场进行。希望在今后细化具体标准时参考这一标准。

其次, 有必要对积极营业所得和消极营业所得进行区分。在此, 可对消极营业所得的范围进行具体规定, 并规定在该范围之外的所得可认定为积极所得。通常所称的消极所得, 一般表现为股息、利息、租金、特许权使用费、资本利得等形式。不过, 全球经济虚拟化和资本证券化趋势不断扩大, 消极所得的认定不得过于绝对。而且, 公司经营通常会同时取得积极营业所得和消极营业所得, 但是否构成主要取得经营活动所得, 需要根据行业、资产、承担功能及风险人员, 主营业务、收入构成等实际情况作相应的比例标准规定。因此, 在今后对消极所得的规定关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构成等方面的标准进行细化规定。

(二) 增加非避税动机豁免的规定

对于该条规定可从对“合理的经营需要”补充解释的形式入手。我国采纳了“合理的经营需要”标准来认定实质上是否违法, 即对跨国纳税人所做出的可能在形式上并不违法的对利润不作分配或者减少分配的行为, 从实质上观察这项行为的目的是不是为了企业自身合理的经营需要, 如果是出于合理的经营需要目的则不构成CFC税制的规制要求。但我国未对何为“合理的经营需要”进行定义或列举, 在实践判断上存在疑惑。

在制定“合理营业目的”的标准时, 首先可引入“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虽然这样原则规定于“一般纳税调整”中, 但在适用“特殊纳税调整”有关规则的过程中也应当坚持这一原则, 以达到反避税的效果。可以从两方面来进行判断, 第一, 如果纳税人能够说明CFC交易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获得税收上的减免或将此减免降低到最小;第二, 如果纳税人能够证明CFC存在的主要理由并非是通过转移利润而获取税收减免。如果同时符合这两方面, 就可以证明CFC不是出于避税的动机。此外, 为了扩大豁免范围, 还可以特别规定, 即使企业存在避税动机, 但只要这个动机不是其行为的唯一目的, 而且只要其大部分所得在一定会计期限内分配各国内股东, 也适用豁免条款。

除了以上建议外, 我国还可增加“公开上市豁免”, 规定如果CFC的股票在公开的股票交易所挂牌上市交易, 并且其一定比例的股票为公众所持有, 那么该CFC可以免受CFC税制规制。

参考文献

[1]刘映春.税收中性原则与我国的税制改革[J].法学杂志, 2001 (05) .

[2]刘剑文.国际税法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3]杨小强.税收筹划———以中国内地与港澳税法为中心[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构建中国的物业税制 篇3

关键词:物业税;课税范围;有效征管

面向房产和地产课税是多数国家的普遍做法。不过,有些国家是对房产和地产单独课税,而有些国家倾向于将房产和地产合并征税。我国现行房地产税制比较复杂,涉及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印花税,契税等十多个税种,这些税种相互交织,对于加强房地产管理,提高房地产使用效率,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配合国家房地产政策的调整,合理调节房地产所有人和经营人收益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不容否认,现行房地产税制的设计存在严重的制度性缺陷,特别是保有环节税制设计的科学性与多数发达国家差距较大,致使其调节职能和筹资职能未能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增强,反而呈现弱化的态势。因此,如何完善保有环节的房地产税制成为理论界和决策层关注的焦点。

尽管目前对物业税制的设计已经有了种种设想,但最终的制度安排仍未敲定,许多问题人在研讨当中。笔者认为,作为我国税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物业税制的设计总体上应当遵循“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现实选择。

一、统筹物业税与其他房地产税种关系,简化房地产税制

物业税属于财产税的范畴,是对保有环节不动产课征的一个重要税种,因此,它的出台必然涉及原有房地产税制中保有环节的象管税种,即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以往房地产保有环节的税收制度安排将房产和地产进行了分离,并实行了不同的计税方法,同时对房产和地产的课税还体现出了“内外有别”,人为地造就了税制的复杂性。事实上,房产和地产同属于不动产,并且房产价值与地产价值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物业税将房产和地产视为一个整体予以课税更加科学合理。同时计税依据应以经过专业财产评估机构确定的评估价值为基准,并且评估价者应当力求准确和公平,使其尽可能接近于市场价值。兼顾科学性和可行性的需要,房地产价值的评估周期应以3—5年为宜,这样既可保证计税依据在一定时期内的相对稳定,也有利于动态地反映房地产价值变动。从物业税的整体制度设计看,该税种实际上是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的替代物,这既实现了现有税种的有效整合,符合“简化税制”的基本要求,也有利于推动内外税制统一的进程。但物业税的影响并非仅限于房地产保有环节,还会同时渗透到其他环节。有的学者认为,即使开征物业税,也应该保留土地增值税。但笔者认为,开征物业税后,土地增值税应随之取消。理由如下:

第一,土地增值税的课税对象与营业税,所得税等税种存在明显交叉,只是针对同一项收入的课税名怒繁多。按照现行《土地增值税管理条例》规定,土地增值税是对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地上建筑物及其附属物并取得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就其转让所得征收的税收。但土地增值额显然已经内涵于营业税的营业额和所得税的应税所得中,国家面向单位和个人课征营业税和所得税的同时已经对土地的增值收益进行了调节,如果单独再课征一到土地增值税有调节过度之嫌,加重了纳税人的负担。

第二,由于物业税对房地产的价值实行动态评估,不动产的增值部分可以相应转化为物业税的计税依据,国家通过征收物业税同样可以实现对土地及其地上建筑物和附着物增值收益的调节。

第三,土地增值税税额计算较为复杂,征管成本高,筹集的收入有限。2007年土地增值税收入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绝对额为4031454元,但其占地税收入的比例仅为2.7个百分点。可以说,取消土地增值税具有逻辑上的充分理由。不难看出,物业税制并非房地产税制的替代,而是现行房地产税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台物业税应做好与其他相关税种的协调与衔接工作。

二、拓宽物业税课税范围,提供充足的税源

1.将物业税课税范围覆盖农村地区

以往的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均将课税范围限定为城市,县城 ,建制镇和工矿区,广大农村地区有利于上述三税的课税范围之外,这是城乡二元税制的现实表现。 将农村地区的房产纳入房产税课税范围,一方面是统一城乡税制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农村工业和副业已有较大发展并具备了一定实力,有些地区与城镇相差无几,对这部分房地产产权所有者征税,纳税人是有能力负担的,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农村房地产使用效益和促进企业间公平竞争。此外,根据现行相关法律规定,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农户兴建各种房产必须首先依法取得集体土地使用权。农户取得集体土地使用权是一次性交纳一定数额的税费后,便可长期无偿地占有和继承,拥有了事实上的“物权”这实际上是对集体土地使用权的一种变相侵蚀,同时也不利于提高土地利率和使用效益,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现阶段,在不少农村地区,农户占用土地建房(包括住房和营业性用房)的行为十分猖獗,只是农村土地减速过快。对此,必须通过开征物业税加以调节,这既有利于促进节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同时也可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考虑到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制性质,建议将物业税的一定比例以物业税附加的形式返还集体,既可确保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也可化解农村税费改革后村级组织财力的困境。

2.非营业用房产应纳入课税范围

借鉴国际经验,我们认为,今后将个人所有的非营业用的房地产纳入课税范围是税制改革的必然趋势。理由有三:

(1)个人所有的非营业用房产与营业用房产类似,同样具备以下优势,其一,房地产位置固定,有利于税源监控;其二,房地产税的税基不易产生流动性,纳税人难以从税负高的地方转移到税负低的地方来逃避纳税;其三,房地产税比较稳定,可以预测,有利于增强地方税收收入的稳定性;其四,房地产税能较好地体现“受益”原则,可以避免税款使用与地方社会福利脱节现象;其五,地方政府对农村居民房地产具有性席上的比较优势,有利于降低征税成本。

(2)近些年来,城乡居民的住房条件已有了较大改善,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住房过度投资的现象,扭曲了消费结构,有必要通过开征房地产税予以调解。而且,通常情况下,居民住房条件与其收入平呈正相关,开征房地产税有利于调节居民收入差异。

(3)对保有环节的房地产课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房地产投机行为,抑制房地产市场的过度需求,有利于控制房价过快上涨,提高房地产利用率。我国土地资源稀缺,土地供给的有限性和人类对其需求的无限性决定了土地存在巨大的升值空间,许多单位和各人在低价取得土地使用权侯囤积于手中,等待地产升值。为依法处理和充分利用闲置土地,1999年4月28日发布并实行国土资源部第五号令《闲置土地处置方法》,但实际执行情况远不容乐观,全国各地土地囤积和闲置现象比比皆是。为进一步加强土地集约利用,减少土地闲置和浪费,完全依靠行政手段对土地闲置行为进行控制极有可能“孤掌难鸣”,还必须辅以税收手段,提高土地闲置的成本。同时,房地产开发商捂盘销售和房产投机者长时间持有多套住房,导致了“有房无人住,人无住房”的尴尬局面,许多城市的居民小区入住率极低。虽然上述现象的成因是多元的,但持有房产的成本过低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房地产保有环节税负过轻,难以提高房地产利用强度。对此,应取消现行税法中“房地产开发企业建造的商品房,在出售前,不征房产税”和“个人所有非营业用房产免征房产税”的规定,相应地可征物业税,以此减少投机行为的发生,有效实现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也有利于地方税收收入的增长。

三、科学计征物业税,实现物业税的有效征管

1.税率的确定

物业税属于财产税,同所得税类似,发挥着对纳税人的财富调节作用,从这个角度看,该税的税率设计应选择超额累进税率。由于物业税以不动产评估价值为计税依据,为了防止纳税人税负过重,超额累进税率的边际税率不宜过高,并且对居住用房地产和营业用房地产体现出一定差别。当然,物业税的税率由名义税率和实际税率之分。从其他一些课征不动产税的国家来看,在不动产税的管理中存在一个独特现象,就是要对不动产进行部分评估。当只对不动产市场价值的一部分进行评估时,就是部分评估。大部分的部分评估是由于在财产价值上升的整个期间中对财产的价值评估不够频繁。在部分评估的情况下,物业税的税率宽大了实际税率。例如,如果物业税的名义税率为3%,而评估率仅为真实市场价值的60%。那么有效税率则仅为1.8%。有证据表明,评估率随房屋价值的上升而有所下降。昂贵的财产比起不那么昂贵的财产,在征税时其有效税率比较低,它能够产生是那些租住或拥有相对低价住房的低收入阶层承受更大的财产税负担的效应。因此,我国物业税的税率水平在确定时要考虑评估价值与真实价值的偏离程度。

2.征管方法的确定

虽然不动产是纳税人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属于纳税人的非货币性资产,而物业税则是以货币形式缴纳,在许多情况下,货币收入低的个人住在目前的市场价格下可以认为相当贵的房子里,有关他们难于支付财产税的真正问题不是贫穷问题,而是现金流量问题。这一问题在以下两个群体中表现尤为突出:一是退休的老年人。由于他们在退休后的收入远远低于以前,而他们居住的房子却承担着很重的财产税负,因此会感到难以支付房产税,他们要交税的话不得不变卖房产。二是通过贷款购房的人。他们在未来具有较为乐观的预期收入,但由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需要偿还住房贷款,进而会出现现金流前紧后松的问题。考虑到现实中的特殊情况,鉴于物业税总体上实行“按年计算,分期预缴,区别情况,分类处理”的征收办法。其中分期预缴时,可以按月或季度,也可以按半年或其他期限,具体办法由地方自主决定。

对于因现金流量问题而不能按期纳税的特殊群体,笔者认为可以允许其延期纳税,但为了鼓励纳税人尽早支付税款,需要加收延期缴纳税款的利息,利率可以按照同期人民银行公布的1年贷款基准利率执行。具体缴纳税款的时间,对于老年人而言,可以在其辞世后用其房产变卖收入支付税款和相应利息,或者由房产继承人或受赠人在继承或受增值前缴纳该房产欠缴的税款及相应利息。对于贷款购房者,应在住房贷款偿还完毕的下一个季度一次性或分次支付税款及相应利息。这种征税制度安排既体现了较强的灵活性,对纳税人也具有一定约束力,有利于防止纳税人无期限拖延税款。

参考文献:

[1]黄朝晓:土地增值税去留之我见. 税务研究,2008,(4):64-65.

[2]李普亮朱永德:乡镇财政收入研究:给予农村税费改革后的视角.中国农村观察.2005(5):64-65.

[3]刘明慧崔惠玉:建立房地产保有环节课税制度的探讨.税务研究,2007,(6):42-45.

[4]储昭明:不动产课税评估的国际比较与借鉴.税务研究,2008,(4):86-87.

中国税制模拟试题二 篇4

(二)一、单选题

2、将购买的货物用于下列项目,其进项税额准予抵扣的是(C)。

A.用于办公室装修B.用于发放奖品 C.无偿赠送给客户D.作为发放职工的福利

3、委托加工的应税消费品在(D)征收消费税。

A.加工环节B.销售环节C.交付原材料时D.完工提货时

4、下列费用中,应征收营业税的有(D)。

A.法院按规定标准收取的诉讼费B.注册会计师协会收取的会员费 C.各高等学校向学生收取的学杂费 D.搬家公司收取的搬家费

5、进口货物的完税价格是指货物的(C)。

A.成交价格B.到岸价格C.成交价格为基础的到岸价格D.到岸价格为基础的成交价格

6、纳税人的收入为外国货币的,预缴所得税时,折合人民币的标准是(A)。

A.按月份(季度)最后一日的国家外汇牌价B.按月份(季度)第一日牌价

C.按税务局指定的牌价D.按照上一最后一日的国家外汇牌价

8、某人1994年2月10日来华工作,1994年3月17日离华,1995年4月14日又来华,1995年9月26日离华,1995年10月9日又来华,1996年5月离华回国,则该纳税人(C)。

A.1994为居民纳税人,1995为非居民纳税人B.1995为居民纳税人,1994为非居民纳税人

C.1994、1995均为非居民纳税人D.1994、1995均为居民纳税人

9、以下资源中,属于资源税应税产品的是(D)。

A.加热、修井用原油B.汽油 C.人造原油 D.天然原油

10、由受托方代征代扣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的单位和个人,其代征代扣的城市维护建设税按(A)适用税率。

A.受托方所在地 B.纳税义务人所在地C.7% D.5%

二、多选题

1、据税法的有关规定,在确定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下列项目不得从收入总额中扣除的是(ABDE)。

A.无形资产受让及开发支出B.违法经营的罚款 C.借款利息支出D.税收滞纳金E.各种非广告性赞助支出

2、运往境外修理的机械器具、运输工具或其他货物,在指定期限内复运进境的,其完税价格应包括(BC)。

A.运输费B.修理费 C.料件费 D.同类货物到岸价格E.同类货物离岸价格

3、某商贸公司(一般纳税人)购货取得的下列专用发票,不能作为其抵扣进项税额凭证的有(ABCDE)。

A.销货方请他人代开的专用发票B.专用发票上填写的“购货单位名称”是该商贸公司的下属分公司

C.专用发票只有税款抵扣联,发票联丢失 D.专用发票上加盖的是合同专用章 E.虚开的专用发票

4、下列属于中央税收的有(BC)。

A.增值税 B.消费税C.关税D.土地增值税E.屠宰税

5、消费税纳税人发生下列应税行为,其具体纳税地点是(BCDE)。

A、纳税人到外县(市)销售应税消费品的,应向销售地税务机关申报缴纳消费税

B、进口应税消费品,由进口人或者其代表人向报关地海关申报纳税

C、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的,由受托方向其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解缴消费税税款

D、纳税人直接销售应税消费品的,应当向纳税人核算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

E、纳税人总机构和分支机构不在同一县(市)的,应在生产应税消费税品的分支机构所在地申报纳税

三、判断题

1、外商投资企业从其投资的企业取得的利润(股息),可以不计入本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但与该投资有关的可行性研究费用、投资贷款利息支出、投资管理费用等投资决策实施中的各项费用和投资期满不能收回的投资损失等,不得冲减企业应纳税所得额。√

2准予从收入总额中扣除的税金是指企业按规定缴纳的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以及教育费附加╳

3、贸易性商品的纳税义务人是经营进出口货物的收、发货人。√

4、如果纳税人以自产的液体盐加工固体盐,则按液体盐税额征收资源税,以加工的固体盐数量为课税数量。╳

5、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分为居民纳税义务人和非居民纳税义务人。居民纳税义务人是指在中国境内有住所的个人。╳

6、某企业委托加工一批材料用于企业修缮工程,按规定属于将委托加工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所以应交纳增值税。√

8、用外购已税的珠宝玉石生产的珠宝玉石销售计征消费税时,允许扣除全部外购的珠宝玉石的已纳税金。╳

9、个人转让无形资产的,以受让人为营业税扣缴义务人。√

五、计算题

1、浙江某丝绸进出口公司出口生丝一批,离岸价格为1000万元人民币,出口关税率为100%。请计算应纳出口关税税额。

应纳税额=[1000÷(1+100%)]×100%=500(万元)

2、上海某金融机构二季度取得贷款业务利息收入200万元,取得转贷业务利息收入400万元,支付转贷业务借款利息520万元。请计算该机构二季度应纳营业税税款。应纳税营业额=200+400-520=80(万元)纳营业税税款=80×5%=4(万元)

3、内蒙古矿务局5月份销售原煤20万吨,另外运送100万吨原煤加工洗煤。30万吨矿区发电用,5万吨矿区生活用。请计算该矿务局当月应纳的资源税税额。(该矿原煤单位税额为1元/吨)。

(1)原煤课税数量=20+100+30+5=155(万吨)(2)原煤应纳资源税税额=155×1=155(万元)

4、深圳某外商投资企业1999年生产销售甲、乙、丙、丁四种货物。年底结算,甲货物销售额400万元,乙货物销售额700万元,丙货物销售额500万元,丁货物销售额2000万元;当年购进各种原材料款额1200万元。上述购销款额均为不含税价款,且甲、乙、丙、丁四种货物及购进的货物税率为17%。请计算当年应缴纳多少增值税(要有具体计算步骤)。

(1)当年销项税额=(400+700+500+2000)×17%=612(万元)(2)当年进项税额=1200×17%=204(万元)

(3)当年应纳税额=612-204=408(万元)

税率有哪些形式,各自有何特点? 答:税率是税额与征税对象数量之间的比例,即税额/征税对象数量。

税率有名义税率和实际税率之分。名义税率就是税法规定的税率,是应纳税额与征税对象的比例。实际税率是实纳税额与实际征税对象的比例。我国现行税率分为三种:

(一)比例税率

比例税率是应征税额与征税对象数量为等比例关系。这种税率,不因征税对象数量多少而变化,即对同一征税对象,不论数额大小,只规定一个比率征收。这种税率,税额随着征税对象数量等比例增加,在一般情况下,其名义税率与实际税率相同。

比例税率可分为:

1、单一的比例税率;

2、差别比例税率;

3、幅度比例税率。

比例税率计算简便,并且不论征税对象大小,只规定一个比率的税率,不妨碍流转额的扩大,适合于对商品流转额的征收。

(二)累进税率累进税率是随征税对象数额的增大而提高的税率,即按征税对象数额大小,规定不同等级的税率,征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起高,累进税率额与征税对象数量的比,表现为税额增长幅度大于征税对象数量的增长幅度。累进税率对于调节纳税人收入,有着特殊的作用,各种所得税一般都采用累进税率。

累进税率有:全额累进和超额累进,全额累进税率是累进税率的一种,即征税对象的全部数额都按其相应等级的累进税率计算征收。全额累进税率在调节收入方面,较之比例税率更合理,但是使用全额累进税率,在两个级距的临界部位会出现税负增加超过应税所得额增加的现象,使税收负担极不合理。

超额累进税率是把征税对象划分为若干等级,对每个等级部分分别规定相应税率,分别计算税额,各级税额之和为应纳税额。

中国农村义务教育税制改革论文 篇5

摘要:今年来中国农村义务教育取得很好的成效,但是与城市依然有很大差距,中国的学生教育关乎中国未来的命运,就几个方面对中国农村义务教育的税制改革提出不足和完善的建议。这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可以缺少的环节,关乎社会公平问题,矛盾必然存在,如果制定政策者能够平衡注重农村教育的发展,给予应有的支持,社会才能更和谐安定。农村的教育应当引起财政部门的高度注意,农村作为弱势单位,应当受到政府在税收方面的特殊优惠,应当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达到世界级应有的水平,这样才能给予国家强劲的后续发展动力,使得农村能够涌现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才,农村自身的农业模式本身缺少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有心而力不足,需要财政特殊支持。日本教育财政制度值得我们借鉴与反思。

关键词: 中国农村教育不足和完善 存在问题税制改革 中日对比

目录

一.。。。。。。。。中国农村教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及国际比较1„„„„„中国教育经费投入比重和日本的教育经费投入比重

2„„„„„中国农村学生就餐营养存在问题和日本的现有学生午餐财政制度

二。。。。。。。。。中国农村教育不足出现的原因

三.。。。。。。。。。中国农村教育税制方面的改革措施和日本借鉴经验

四.。。。。。。。。。结论

内容

一.。。。。。。。。中国农村教育的现状

1教育投入存在问题

联合国建议教育投入的标准是应占国家或地区GDP的6%。目前,世界平均水平为4.9%,欠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是4.1%。因此,无论从哪方面衡量,占GDP比例4%都是低水平的目标。中国教育投入占GDP比例4%的目标,不仅和发达国家差距很大,而且还落后于欠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甚至只能和非洲国家的穷国相比,实在令人汗颜。(中国新闻网)《中华民国宪法》规定:“教育、科学、文化之经费,在中央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百分之十五,在省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百分之二十五,在市、县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百分之三十五,其依法设置之教育文化基金及产业,应予保障。”

这些数据足以表明我国的财政政策制定不合理之处,有失公平公允之处,长此以往,农村必然会更加落后,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农民子女没有像城市子女那样的教育机会和改变命运的机会,违背社会主义公平与正义,是对农村学生教育权利的剥夺。

科技兴国,科教兴国。在这个年代,是否已经变成了一句空谈,或者只适用于城市学生,日本早在明治维新时期就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口号,国民义务教育比例高达百分之九十九以上,凡是日本国民都有义务教育以上的学历,我们跟日本比较,经济总量旗鼓相当,在税收分配方面似乎有很多可以学习借鉴的地方。

(中国期刊网: 2000 年日本国家预算支出的文教及科学振兴费用约占国家总预算支出的8%

战后重建初期,义务教育免费制度的落实,成为日本各级政府的一项艰巨任务,许多战后初期地方政府首脑因为无法完成法律规定的举办义务教育学校的职责,而辞职甚至自杀。日本的义务教育史被称之为“血泪的义务教育史”,不止一位政府官员因为筹集不到义务教育资金,以自杀以谢国民。

日本文部省统计的2002 年全部教育经费支出的概况,其中学校教育经费占到总教育经费支出的84.6%,而学校教育经费支出中义务教育经费支出占37.2%,是学校教育经费支出中比重最高的。而国家对义务教育经费的支出占义务教育经费支出的28%,地方为69.9%)(中国期刊网)

小结:中国与国际有明显差距,执行力度不够和制度制定不科学。没有深入思考。

2农村学生仍受营养不良困扰,约一成常年挨饿,这是我国农村存在的问题

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九阳希望厨房公益项目等机构均发布了营养午餐改善状况的阶段报告。报告称,营养不良依旧困扰着农村学生,约1/10中西部农村学生每天仅吃一两顿饭,而中西部农村学生吃不饱饭的主要原因是没有食堂。

营养不良依旧困扰农村学生

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昨天联合发布了《中国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报告2013——加强学校食堂建设打破营养改善瓶颈》蓝皮书。蓝皮书显示,农村学生营养状况明显改善,但城乡差别仍较为显著,农村学生生长发育水平偏低,隐性饥饿普遍存在,存在“吃不饱、吃不好”的问题,约1/10中西部农村学生每天仅吃一顿或两顿饭,很多贫困农村学生只能吃米饭、馒头和咸菜。营养不良依旧困扰农村学生。虽然2011年10月26日,国务院决定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央每年

拨款160多亿元,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标准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但多份报告指出,很多中小学校因为缺食堂或者食堂存在问题,出现“有米无锅”的现象。蓝皮书指出,目前“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县近一半的中小学校没有食堂,即使有食堂,也存在基础设施差、厨房设备简陋、缺乏就餐场所,食堂工作人员不足和技能低下、食品安全缺乏保证等问题,制约了学校食堂供餐的推广。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昨天发布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评估报告》中也指出,没有合格的食堂是农村学生吃不饱吃不好的主因。(腾讯教育 新闻滚动京华时报[微博]孙雪梅 2013-05-21 03:50)评估报告认为,营养改善计划在供餐形式、食堂建设、食品安全、资金监管、学校与教师负担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中国网)农村学生占据中国学生的大部分,尤其是打工农村父母,常年不在外,农村子女教育还受到户口的局限性,农村学生的上学营养问题函待解决。农村学生在营养方面明显落后与城市学生。从宏观角度看,丧失基本的社会公平。城乡差距依然明显。我国存在城乡差距,农村尤其落后,我们再来看一下日本的教育中孩子的营养情况:日本营养午餐在中小学普及率分别为99.4%和82.2%,已成为一项普惠制度

学校营养午餐的价格约为市场价格的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特困生午餐免费

国家与地方财政对学校营养午餐给予经费补贴,中央财政负责提供配餐中心及学校配餐室的硬件与设备,地方政府(县、市、町、村)提供配餐中心及学校配餐室工作人员的工资及运输费用等、学生家长只交营养配餐的原材料费。固此,学校营养午餐的价格约为市场价格的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约250—300日圆(合人民币19-23元)。对特困学生,免费为其提供午餐,免费午餐的费用由国家和地方财政各支付50%。

父母经济困难而无力支付午餐费,学生可获得地方政府提供的午餐和学费援助

在营养午餐价格远远低于市场价的情况下,日本文教大臣2009年在接受“Japan Times”采访时透露,营养午餐制度所面临的一大问题还是有的家长不愿付钱。日本文教省的调查结果显示,在2005财年,有98993个学生的家长没有支付营养午餐费,占全国学生总数的1%。调查中,60%的小学和初中认为,不支付营养午餐费的家长没有责任心和道德感。文教大臣说,以前人们不支付午餐费是因为经济困难,现在可能是其他原因。2008年,包括神奈川县政府在内的一些日本地方政府决定向因为父母经济原因而没有支付午餐费的学生提供午餐和学费援助。

日本的“营养午餐”始终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

(网易新闻)(网易新闻:日本营养午餐从制度到执行都贯彻了“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可能日本作为一个小国家,容易治理,但是作为领土大国,我国也应当积极借鉴,日本从落后的二战时期的战败国,同样百废待兴,但是日本从制度到执行,甚至卫生标准,配

送标准,消毒标准,检查标准,都是值得我国学习的。

小结:中国的教育投入和学生具体的营养情况不容乐观。中国农村学生的未来在哪里?中国的未来在哪里?中国农村学生是中国的未来吗?

二。。。。。。。。。中国农村教育不足出现的原因

1.教育拨款体制不透明,教育经费使用情况缺乏相应的制约和监督机制,使相关人员使用教育经费状况出现不当。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长期以来没有达到法定的4%的比例,最关键的原因是没有建立合适的教育拨款体系与透明的学校财务管理体系,教育拨款和用钱都缺乏监督、约束机制,由此造成教育部门的“要钱花”、“讨钱花”和“乱收费”、“乱花钱”现象并存,教育一边缺钱,一边乱花钱,形成恶性循环。

2.税收支出政策制定缺乏对农村教育的关注。

3.地方经济实力比较落后,无力支持地方教育的发展,农村作为基层单位,收到财政支持时,已经受到层层削减,教育建设工作落实不到位。

4.形象工程很多,地方做样子,没有实际行动在教育方面。

5.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温饱问题刚刚解决,无力解决教育问题。

三.。。。。。。。。。中国农村教育税制方面的改革措施

1.加强立法,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制推行农村教育投入落实情况,中央

采取抽查方式,不定期以及随时随机抽查农村教育投入落实情况,对于没有落实财政支出建设农村教育的地方,地区,依照相关法律予以惩戒。

2.中央要对地方进行调研,设立独立部门,给予权力,对地方教育经费使用进行监督。

3.调整税收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的支持力度。

4.财政支持农村的学校,住宿,食堂的建设。

5.政府专项投入食堂的教师学生的就餐补贴。

6.地方政府自主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7.政府拨款解决农村教师的工资,住房,子女上学就业问题,给予优惠政策,吸引高校毕业生农村支教。

8.适当增加新税种,支持对教育工作的投入。

9.政府实行对义务教育学生免除所有费用,每月还要发放学生固定最低生活费。

10.支持地方自主私人办学,给予减免税收政策的支持。

11.政府财政与法律并行,切实抓好教育工作

12.将政府教育费用的投入占总财政收入保证百分之四以上,保证教育经费中百分之五十以上用于学校教育经费,学生用餐费,学校建设费用上,始终与经济发展同步甚至高于经济发展速度

(尽管目前日本的义务教育经费制度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纵观日本经济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正是日本政府对义务教育进行强有力的财政和法律支持,才使得其义务教育得到较早、较快、较好地发展和普及,才使得其整个社会的劳动力素质得到普遍的提高,为其经济腾飞奠定人力资源的基础。

我国面临着人口多、资源少的现实,义务教育的普及更是需要政府的财政支持,没有足够的财力,很难实现高质量的义务教育普及。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历史尽管不长,但是义务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并且各地义务教育与普及程度已经形成巨大差

异,这与通过对日本义务教育经费制度的探讨,也许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首先是在理论上,要明确义务教育责任在政府,政府要明确“教育先行”的可持续发展思路,加大对义务教育经费的预算,并同时制定合理、高效的义务教育与经费管理政策和机制。我国当前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体制采取的是“以县为主”,然而事实上,我国目前还有1400 多个财政贫困县,包括400 多个财政极端贫困县,县级财政很多是属于“吃饭财政”,甚至还有不少是“欠债财政”。这样的财政状况何以支撑义务教育这一项巨大的工程呢?笔者前面也提到过,日本当前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中,中央、都道府县和市町村的负担比例一般保持在3∶4∶3,中央和都道府县的投入总共占70%左右。而我们的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又占多少呢?

其次,在行动上,要明确中央和地方在义务教育经费负担上的责任,对义务教育经费负担进行法律规范,制定可行性、可操作性的义务教育经费筹集管理的法律制度,并确保义务教育经费得到有效的利用。鉴于日本当前义务教育经费支出的现状,笔者认为当前我国义务教育普及过程中的教科书免费的做法,还有待考量。这种低效率使用义务教育经费的所谓改革,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我国政府对义务教育发展和普及还缺乏思考,没有从根本上去考虑问题。)(中国期刊网)

四.结论:

中国的农村子女占据中国子女的很大比例,解决农村子女的教育问题势在必行,农村教育现在已取得示范性的成就,但是和发达国家依然有差距,要继续提高农村教育的条件,提高农村的师资教育水平,为社会源源不断的输送人才,人力资源是十分重要的资源,不能一味从城镇出发,在大多数的农村更是不能忽视,农村有自己的落后性和局限性,需要充分依靠党和国家以及地方政府发挥积极作用,充分利用财政的作用,切实发挥财政的效力,将资源和资金做出应有的平衡决策和分配,落实到乡村,行政部门应当积极分权制约,避免教育资金和资源的浪费和滥用,甚至以权谋私,国家切实要加强反腐力度,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近年来一直很快,如此多的资金伴随着高税收,调整税收支出结构势在必行。

中国税制分析论文 篇6

摘 要:江西财经大学以建设国家精品课程为抓手,不断深化“中国税制”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着重解决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学生主体地位欠缺、学习自主性欠缺和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重结果轻过程、重个体轻合作等问题;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突出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潜力和实践动手能力,逐步形成“两基四段案例牵引”教学模式。

关键词:中国税制;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中国税制”是高等院校财政、税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会计学、财务管理等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税收制度的发展完善,“中国税制”课程必须适应新形势、新变化,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一、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任务和理念

1.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任务

“中国税制”是江西财经大学历史最悠久的课程之一。但是,与其他一些课程一样,“中国税制”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两个欠缺”和“四重、四轻”问题日益突出。所谓“两个欠缺”,即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地位欠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欠缺;“四重、四轻”,即教学活动存在严重的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重结果轻过程、重个体轻合作等问题。

近年来,我们坚持以建设国家精品课程为抓手,以打造品牌教材为基础,以培养教学名师为引领,以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为核心,围绕“两建一创”(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品牌教材,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课程教学改革目标,扎实推进课程教学改革,重点解决上述“两个欠缺”和“四重、四轻”问题。

2.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

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都是主体,教师的职责是通过教学去促进学生知识的主动建构,实现意义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扮演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倾听者、交谈者和帮助者的角色,因而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是主导的,学生是主动的。为此我们在“中国税制”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强调:

第一,要通过创设教学方式、创设课堂环境、创设教学进度和步骤来营造有意义的税制理论教学情境。

第二,要以问题引导作为教学设计的重心,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情境中主动去探索和解决涉税实际问题,并形成相应观念。

第三,要重视学生学习的先备知识,要求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紧密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及感受。

第四,有意识将教学时空由课堂内的理论教学向课堂内实践教学延伸;课堂内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向第二课堂(校园学术活动与校外社会实践)延伸;教学内容从教材内向教材外延伸。

“中国税制”是经典理论与中国特色相结合、理论与实务并重的课程。依据建构主义下的双主体教学理论,为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达成,使学生“会学”、“学会”、“会用”,我们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中坚持做到五个“有效契合”和五个“有机统一”。第一,在教学目标上,坚持问题导向与情境创设的有效契合,教师“预设控制”与师生“互动生成”的有机统一,突出“生成性”。第二,在教学内容上,坚持税制经典理论与税制改革进程的有效契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演练”的有机统一,突出“实践性”。第三,在教学方法上,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契合,教师“系统讲授”与学生“自主建构”的有机统一,突出“建构性”。第四,在教学时空上,坚持教师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有效契合,激活“第一课堂”与拓展“第二课堂”的有机统一,突出“联动性”。第五,在教学评价上,坚持多主体合作与多形式考核的有效契合,尊重“权威标准”与体现“平等多元”的有机统一,突出“多元性”。

总之,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着力解决学生主体地位欠缺、自主性学习不足、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重结果轻过程、重个体轻合作等问题。

二、课程教学改革核心内容

近年来,我们依托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专业综合改革等项目和平台,在“中国税制”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保障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和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

1.基于建构主义的“两基四段案例牵引”教学模式

在上述教学改革理念指导下,我们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灌输式和过分偏重讲授的教学方式,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导向,设计了包含“案例激活”、“案例解读”、“案例演练”、“案例总结”四环节的“两基四段案例牵引”教学模式。

所谓“两基”是指:“中国税制”教材内容要贯穿税制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中国税制”教学要讲清税制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四段案例牵引”是指:围绕税制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将教学过程分为“案例激活:问题导入与情境构建”、“案例解读:理论阐述与问题延伸”、“案例演练:知识运用与能力实践”、“案例总结:核心凝练与教学反思”四个阶段(环节),每个阶段(环节)均通过教学案例来牵引整个教学过程。

教学第一阶段:问题导入与情境构建。这一阶段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案例来激活教学的问题意识和创设教学情境。这一阶段为教学前准备环节,包括三个步骤:一是任课老师在课前就教学案例相互进行交流、协商和集体备课,提炼出更具代表性的案例;二是根据教学内容,任课教师和学生在授课前共同搜集整理典型的教学案例;三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为课堂教学做足准备。通过案例导入和情境创设,引领学生进入相应知识节点的“教”与“学”。

教学第二阶段:理论阐述与问题延伸。这一阶段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案例解读来浓厚学习兴趣和梳理理论知识。这一阶段为教学中的理论传授阶段。结合案例,教师必须向学生讲授清楚税收、税收制度、税收法律关系、税制结构、税收征管、税收优惠等税制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让学生打牢理论根基。重视教学中的三个环节,即“一听、二问、三思”:“一听”,是指学生认真听取主讲教师对相关问题基础知识的讲授;“二问”,是指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可随时发问,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这样的举动带动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的思考;“三思”,是指就事先准备好的理论和实务方面的案例进行分析,采用分组讨论等形式,调动学生参与思辨过程。

教学第三阶段:知识运用与能力实践。这一阶段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案例演练来强化学生的意义学习与动手能力。这一环节为教学中的实践模拟阶段,即结合理论讲解和案例教学,积极开展实验和实践教学。为此我们引进模拟财税管理教学软件,重点突出了三大模拟实验:纳税申报模拟、税收征管模拟、税收筹划模拟。一方面,教师指导学生在实验课堂上自己动手完成各项税务模拟业务操作;另一方面,课后要求积极参与每年由学生自主举办的“鼎泰税收征管模拟”、“公俭税务事务所”、“爱诺税法知识竞赛”、“税法宣传月”等学术板块活动,开展校内实训。同时,通过定期安排学生到财税部门、税务师事务所等实践基地进行课程实习,直接与实践对接。

教学第四阶段:核心凝炼与教学反思。这一阶段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案例总结来突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引发学生对问题的再思考。这一环节也称之为教学后的反思和总结阶段,反思和总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求学生在教学中期,对案例教学的情况撰写心得体会,并将此作为平时考核的主要依据之一;二是要求教师在集体备课时对教学情况进行阶段性总结,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三是听取学生的意见,由学生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提出教学改进意见,实现以“评”促“教”。

可见,“两基四段案例牵引”教学模式实际是针对“中国税制”课程特点和教学实际,以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为核心,对探究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自主学习法、讨论式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等的综合运用。该教学模式突出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潜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2.基于实践能力提升的多样化实践教学平台

立足能力培养,以实践环节为中心,借助实验教学平台、校内学术活动平台和校外专业实践平台,实行“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相结合,以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平台提升学生能力。“规定动作”指通过安排课程实验、课程实习(校外专业实习)进行正规的专业基础能力培养。“自选动作”是指通过校内专业性学术活动、个性化作业、个性化课题研究、参加学科竞赛等,进行个性化能力培养。

近年来,江西财经大学建立了“校企合作型”、“校政协作型”等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16个。由学生自主创设的“鼎泰税收征管模拟”、“公俭税务事务所”、“爱诺税法知识竞赛”、“税法宣传月”等学术板块活动已经连续举办24届。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平台,有力促进了税制理论与实践、课堂与岗位的无缝对接。

3.基于自主性学习导向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机制

“中国税制”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税收问题的能力是本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为了促进自主性学习,我们改革了传统“期末一张卷”的单一课程考核方式,增加学生课堂讨论、案例评析、业务计算作业、案例学习心得等考核形式,鼓励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知识竞赛等实践活动,以此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理论教学考核占70%,实践教学考核占30%。通过多主体合作与多元化考核的有效契合,实现了学业考核评价中尊重“权威标准”与体现“平等多元”的有机统一。

4.开创国内先河的税票博物馆建设和税票历史文化教育

2013年9月底,学校建成全国首家税票博物馆(中国税票博物馆),率先开展税票历史文化教育。中国税票博物馆以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税制变迁为脉络,用明代以来各个时期的税收票证及相关物品作为展品,结合历史状况、民生社会与税制更替,突出史实性、趣味性和启迪性,博物馆面积231平方米,由序厅以及展厅两部分组成,展示明朝至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税票,共226张。税票博物馆作为专业教学实践基地,面向学生开设税票、财税史学术讲座,举办学术研讨会,成为“中国税制”教学的“第二课堂”。建馆以来,已接受学生参观学习3000余人次,现场授课20余场次,发挥了“以史鉴今”的教学和育人功能。

三、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几点启示

1.必须高度重视课程团队建设和青年教师培养

加强课程建设,团队建设是核心。学校高度重视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目前江西财经大学“中国税制”教学团队已培育出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2名,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名,江西省教学名师3名,省部级学科带头人9名,“江西省最受欢迎的十大教授”1名,博士生导师7名,江西财经大学“教学十佳”4名。近年来,团队成员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

2.必须重视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建设

我们通过“中国税制”课程建设,孕育了一批国家、省级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2006年,江西财经大学“税法”课程获批江西省精品课程;2008年,“地方财税”教学团队获批江西省教学团队建设项目;2009年,“中国税制”获批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2013年获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项目;“税收筹划”和“税法”分别获批2013年和2014年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项目。主编的《中国税制》教材(2012年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使用量已达2万余册,并于今年入选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

3.必须重视教学改革项目培育和教学模式的总结提升

学校在课程建设中注重教改项目培育,注意教学成果、教学模式的总结提炼,形成了一批教学改革成果,如课题“中国税制”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改革与实践获得江西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比较税制》、《税收筹划》等教材获得江西省高校优秀教材奖。2014年,“中国税制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4.必须持续推进教学改革,打造教学精品

学校将以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为契机,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更多打造教学精品。一是加强课程建设。以课程建设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立项建设新开课程、精品资源课程及“3+7+X”主干课程。鼓励教师转化科学研究的前沿成果开设新课、出国访学引进新课、融合多学科教学内容开设协同课程。二是加强教学方法革新。加强课程教学范式改革项目建设,重点建设探究式、项目式、访谈式、案例式、大作业、翻转课堂等教学范式,增强教学活动中的教师、学生双主体地位,强化师生课堂互动,更多地营造师生平等、讨论式的教学氛围。

参考文献:

[1] 杨悦,刘卓.基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课程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7).[2] 洪柳.建构主义教学观与有效教学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4(10).[项目资助:本文得到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中国税制”)项目、国家级特色专业(财政学)项目、江西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财政学)项目、江西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税法》)项目的资助。“中国税制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项目获2014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中国税制改革若干问题探讨 篇7

一、国外个人所得税根据家庭情况征收

大多数国家的个税是以家庭为单位征收的, 这些家庭的实际状况基本上都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到税收中去。

在美国, 个人所得税不设统一起征点, 随纳税人申报状态、家庭结构及个人情况的不同而不同。美国常规个人所得税共有5种申报状态, 即单身申报、夫妻联合申报、丧偶家庭申报、夫妻单独申报及户主申报。纳税人根据各自的不同情况, 把各种不同来源的收入总和按照规定作出扣除。美国个人所得税不仅考虑个人的收入, 而且十分重视家庭其他成员尤其儿童的数量情况。同样收入的两对夫妇, 抚养儿童的家庭缴纳的税额要少得多。这和中国只根据个人收入而不考虑家庭儿童情况一律依照同一税率的纳税则明显存在很大的差异。

德国政府对不同家庭情况采取不同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2004年, 德国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为单身家庭年收入7664欧元, 已婚家庭年收入15328欧元。但是有几种情形可以减少个人收入所得税, 如:已婚家庭但拥有18岁以下子女, 或者子女在27岁以下但仍在上学的以及子女没有收入的;向德国机构捐助政治款项或者慈善款项;不可抗拒的特殊高额开支 (如生病) 。

日本税制中, 对于个人所得税也设立了不少扣除项目, 家庭基本开支要排除在外。总的来说有两类, 一类是对人的扣除, 一类是对事的扣除。前者的主要目的在于照顾低收入者的生活需要。它具体分成基础扣除、配偶扣除 (日本很多女性不工作) 、扶养扣除、残疾扣除和老人扣除等。而对事的扣除, 主要是为了应对某些突发事件, 具体有社会保险费的扣除等。

二、目前我国实行“家庭报税”的困难

现在我国还无法采取以家庭为单位交税这种交税形式, 首先, 我国对个人收入的核算还不清晰, 个人不像企业那样有比较明晰的账目, 我们又还没有比较科学和完整的核算体系。其次, 实行家庭申报需要建立在全社会的法制建设水平提高, 全体公民依法纳税意识较强基础上, 而我国公民的诚信程度还远远达不到诚实报告收入的程度, 很难知道个人的精确收入到底是多少。再其次, 我国个税不同于世界大多数国家普遍实行的综合税制, 而是采用了分类税制, 除对工资薪金所得规定了费用扣除标准外, 还对劳务报酬、财产租赁、特许权使用费等一些所得项目分别规定了费用扣除标准, 实行家庭申报会导致税收成本的增加。最后, 我国目前有关社会配套条件不具备, 税收征管手段还比较落后, 难以准确掌握纳税人家庭人口、赡养、抚养、就业、教育、是否残疾等基本情况。另外, 因为我们现在还不是现金交易, 很多的经营主体包括各种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 大量的现金流通很难控制。

三、如何逐步实现个人所得税的家庭申报

1. 扣除标准不再“一刀切”, 而是实行基本生计扣除加专项扣除的办法。

实现生计扣除加专项扣除是对扣除标准的完善手段, 可以根据人们的基本生活支出需要分别规定不同的扣除标准, 将家庭教育、购房等开支也考虑进去, 这种因人而异的扣除标准更加合理。

使费用的扣除既考虑纳税人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 又考虑纳税人家庭成员的就业情况、纳税人赡养人口的多少等家庭状况的区别, 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根据本地实际, 在国家规定的幅度内具体确定, 并使费用扣除“指数化”, 以避免通货膨胀对个人所得税制的冲击, 从而保障工薪人员最基本的生活需要, 减轻工薪人员的税收负担。同时,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经济的纵深发展, 考虑到我国公民的收入逐渐提高以及税制与国际税制接轨的现实, 修改个人所得税法, 应将对我国公民的纳税扣除费用和对外国人等有关特殊人员的扣除费用逐步统一, 以真正体现税负的公平性, 维护国家权益。

2. 实行个人所得税以家庭申报缴纳为主, 个人申报缴纳为辅的办法。

很多专家表示, 目前来看, 实行以家庭为单位征个税, 还需要一段时间, 但可以先搞试点, 或者先试行“夫妻联合申报”, 在条件成熟时再考虑“家庭申报”。我国已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 一个家庭赡养4个老人, 甚至6个、8个老人的情况将越来越多, 如果个税完全不考虑家庭因素, 就很难体现公平。这样一来, 可以避免纯粹以个人收入来确定其纳税水平的弊端。这一征收方式是在基本扣除的基础上, 再区别纳税人的家庭人口, 赡养、抚养、就业、教育、是否残疾等不同情况确定其它单项扣除。这比我国现行的“定额扣除法”更公平、合理。

3. 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

与综合所得税制相比, 我国采用的分类所得税制在促进公平, 提高效率方面存在严重不足:从公平角度看, 分类所得税制不能全面完整地体现纳税人的真实纳税能力, 容易导致所得来源多、综合收入高的纳税人不缴税或少缴税;而所得来源少、综合收入相对集中的纳税人多缴税的现象。不利于体现公民税负, 合理负担原则。从效率角度看, 分类所得税制虽然对征管的要求相对较低, 但由于各项所得之间的税收负担不一致, 纳税人容易分解收入, 多次扣缴费用达到逃避税收的目的。实行家庭申报需要建立在综合税制的基础上, 否则会使税收成本增大, 综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也是以后发展的趋势。

但我们可以先采用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过渡形式, 对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经营收益等经常性所得纳入综合征税项目, 采用超额累进税率, 按年计算, 按月 (或次) 预缴, 年终汇算多退少补。其它所得, 特别是对于一些不具备综合性质的项目如偶然所得、使用费转让所得等, 仍然采用分类征收的办法。实行综合与分类征税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 需要具备内外部配套条件, 否则难以实现新制度的预期目标。因此, 要努力改进税收征管手段, 积极推进税务部门对个人各项所得信息收集系统以及银行对个人收支结算系统建设, 实现收入监控和数据处理的电子化, 提高对收入的监控能力和征管水平。待相关条件基本具备后, 再适时推出个人所得税的改革。

4. 改革我国税务登记办法, 实行“税号”制度。

采用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 为每个有正常收入的公民设立专用的税务号码, 建立收入纳税档案, 使个人的一切收入支出都在税务专号下进行。虽然中国的纳税人也有一个税务登记号, 但作用并不大, 它除了表明已经纳入了税务管理以外, 实质作用不很大, 无论是约束力还是覆盖面, 都远不如澳大利亚的“税号”制度。在这种情况下, 我国不少纳税人通过逃避税务登记来逃漏税收, 征管力度难以得到强化。

在实施个税以家庭申报缴纳为主, 设立家庭税号, 这样既减轻工作量, 提高工作效率, 又照顾到家庭实际情况。

尽快建立起纳税人尤其是高收入人群的缴税档案, 在全国推广纳税人约谈制度, 完善纳税申报制度, 建立以纳税人身份证号为据的纳税编码, 以法律形式规定当期收入或个人存量财产实名制。设税号可以避免“漏征”与“漏管”的现象。

四、内部退养一次性收入现行税法处理的一些思考

我国现行税法规定:个人在办理内部退养手续后从原任职单位取得的一次性收入, 应按办理内部退养手续后至法定退休年龄之间的所属月份进行平均, 并与领取当月的“工资薪金”所得合并后减除当月费用扣除标准, 以余额为基数确定适用税率, 在将当月工资、薪金加上一次性取得的一次性收入, 减去费用扣除标准, 按适用税率计征个人所得税。

按照这样的规定, 若甲、乙二人都据法定退休年龄还有十个月, 且他们都拿到100, 000元内部退养收入, 但甲为内部退养一次性收入, 而乙在剩下的十个月每月拿到10, 000元, 则他们所交的税会有很大区别。甲应交税: (100, 000-2000) ×20%-375=19225元;乙应交税:[ (10, 000-2000) ×20%-375]×10=12250元, 甲比乙多交税6975元。这是由于每月收入可以每月扣除2000元, 而一次性收入只能扣除一次。

内部退养一般是在企业效益不好时采取的减员增效的方法之一, 实际上是对离开企业的职工的一种补偿性支出, 而内部退养一次性收入一般比内部退养每月收入的总和少, 例如近几年证券行业全行业亏损, 一些证券公司甚至让45岁以上的职工内部退养, 这离法定退休年龄还有十五年之久, 一次性支付100, 000元比每月支付1500元拿到的实际收入少, 而后者不用交税, 前者却要支付19225元的税。这是否存在税负的不公平呢?

另外一种情况, 如果A和B均离法定退休年龄有十五年, A获得270, 000元的内部退养一次性补偿收入且在以后每月可取得1000元的内部退养工资;B没有一次性补偿收入但在以后每月可取的2000元内部退养工资, 则A应交税:270, 000÷ (15×12) +1000-2000=500元, 据此确定税率为5%, 应纳税= (270, 000+1000-2000) ×5%=13450元;B应交税 (2500-2000) ×5%×l2×15=4500元。A和B同样拿到共计450, 000元的内部退养收入, 但A比B多纳税8950元。

中国税制分析论文 篇8

摘 要:江西财经大学以建设国家精品课程为抓手,不断深化“中国税制”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着重解决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学生主体地位欠缺、学习自主性欠缺和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重结果轻过程、重个体轻合作等问题;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突出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潜力和实践动手能力,逐步形成“两基四段案例牵引”教学模式。

关键词:中国税制;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中国税制”是高等院校财政、税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会计学、财务管理等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税收制度的发展完善,“中国税制”课程必须适应新形势、新变化,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一、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任务和理念

1. 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任务

“中国税制”是江西财经大学历史最悠久的课程之一。但是,与其他一些课程一样,“中国税制”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两个欠缺”和“四重、四轻”问题日益突出。所谓“两个欠缺”,即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地位欠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欠缺;“四重、四轻”,即教学活动存在严重的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重结果轻过程、重个体轻合作等问题。

近年来,我们坚持以建设国家精品课程为抓手,以打造品牌教材为基础,以培养教学名师为引领,以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为核心,围绕“两建一创”(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品牌教材,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课程教学改革目标,扎实推进课程教学改革,重点解决上述“两个欠缺”和“四重、四轻”问题。

2. 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

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都是主体,教师的职责是通过教学去促进学生知识的主动建构,实现意义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扮演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倾听者、交谈者和帮助者的角色,因而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是主导的,学生是主动的。为此我们在“中国税制”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强调:

第一,要通过创设教学方式、创设课堂环境、创设教学进度和步骤来营造有意义的税制理论教学情境。

第二,要以问题引导作为教学设计的重心,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情境中主动去探索和解决涉税实际问题,并形成相应观念。

第三,要重视学生学习的先备知识,要求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紧密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及感受。

第四,有意识将教学时空由课堂内的理论教学向课堂内实践教学延伸;课堂内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向第二课堂(校园学术活动与校外社会实践)延伸;教学内容从教材内向教材外延伸。

“中国税制”是经典理论与中国特色相结合、理论与实务并重的课程。依据建构主义下的双主体教学理论,为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达成,使学生“会学”、“学会”、“会用”,我们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中坚持做到五个“有效契合”和五个“有机统一”。第一,在教学目标上,坚持问题导向与情境创设的有效契合,教师“预设控制”与师生“互动生成”的有机统一,突出“生成性”。第二,在教学内容上,坚持税制经典理论与税制改革进程的有效契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演练”的有机统一,突出“实践性”。第三,在教学方法上,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契合,教师“系统讲授”与学生“自主建构”的有机统一,突出“建构性”。第四,在教学时空上,坚持教师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有效契合,激活“第一课堂”与拓展“第二课堂”的有机统一,突出“联动性”。第五,在教学评价上,坚持多主体合作与多形式考核的有效契合,尊重“权威标准”与体现“平等多元”的有机统一,突出“多元性”。

总之,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着力解决学生主体地位欠缺、自主性学习不足、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重结果轻过程、重个体轻合作等问题。

二、课程教学改革核心内容

近年来,我们依托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专业综合改革等项目和平台,在“中国税制”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保障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和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

1. 基于建构主义的“两基四段案例牵引”教学模式

在上述教学改革理念指导下,我们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灌输式和过分偏重讲授的教学方式,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导向,设计了包含“案例激活”、“案例解读”、“案例演练”、“案例总结”四环节的“两基四段案例牵引”教学模式。

所谓“两基”是指:“中国税制”教材内容要贯穿税制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中国税制”教学要讲清税制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四段案例牵引”是指:围绕税制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将教学过程分为“案例激活:问题导入与情境构建”、“案例解读:理论阐述与问题延伸”、“案例演练:知识运用与能力实践”、“案例总结:核心凝练与教学反思”四个阶段(环节),每个阶段(环节)均通过教学案例来牵引整个教学过程。

教学第一阶段:问题导入与情境构建。这一阶段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案例来激活教学的问题意识和创设教学情境。这一阶段为教学前准备环节,包括三个步骤:一是任课老师在课前就教学案例相互进行交流、协商和集体备课,提炼出更具代表性的案例;二是根据教学内容,任课教师和学生在授课前共同搜集整理典型的教学案例;三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为课堂教学做足准备。通过案例导入和情境创设,引领学生进入相应知识节点的“教”与“学”。

教学第二阶段:理论阐述与问题延伸。这一阶段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案例解读来浓厚学习兴趣和梳理理论知识。这一阶段为教学中的理论传授阶段。结合案例,教师必须向学生讲授清楚税收、税收制度、税收法律关系、税制结构、税收征管、税收优惠等税制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让学生打牢理论根基。重视教学中的三个环节,即“一听、二问、三思”:“一听”,是指学生认真听取主讲教师对相关问题基础知识的讲授;“二问”,是指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可随时发问,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这样的举动带动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的思考;“三思”,是指就事先准备好的理论和实务方面的案例进行分析,采用分组讨论等形式,调动学生参与思辨过程。endprint

教学第三阶段:知识运用与能力实践。这一阶段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案例演练来强化学生的意义学习与动手能力。这一环节为教学中的实践模拟阶段,即结合理论讲解和案例教学,积极开展实验和实践教学。为此我们引进模拟财税管理教学软件,重点突出了三大模拟实验:纳税申报模拟、税收征管模拟、税收筹划模拟。一方面,教师指导学生在实验课堂上自己动手完成各项税务模拟业务操作;另一方面,课后要求积极参与每年由学生自主举办的“鼎泰税收征管模拟”、“公俭税务事务所”、“爱诺税法知识竞赛”、“税法宣传月”等学术板块活动,开展校内实训。同时,通过定期安排学生到财税部门、税务师事务所等实践基地进行课程实习,直接与实践对接。

教学第四阶段:核心凝炼与教学反思。这一阶段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案例总结来突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引发学生对问题的再思考。这一环节也称之为教学后的反思和总结阶段,反思和总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求学生在教学中期,对案例教学的情况撰写心得体会,并将此作为平时考核的主要依据之一;二是要求教师在集体备课时对教学情况进行阶段性总结,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三是听取学生的意见,由学生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提出教学改进意见,实现以“评”促“教”。

可见,“两基四段案例牵引”教学模式实际是针对“中国税制”课程特点和教学实际,以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为核心,对探究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自主学习法、讨论式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等的综合运用。该教学模式突出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潜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2. 基于实践能力提升的多样化实践教学平台

立足能力培养,以实践环节为中心,借助实验教学平台、校内学术活动平台和校外专业实践平台,实行“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相结合,以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平台提升学生能力。“规定动作”指通过安排课程实验、课程实习(校外专业实习)进行正规的专业基础能力培养。“自选动作”是指通过校内专业性学术活动、个性化作业、个性化课题研究、参加学科竞赛等,进行个性化能力培养。

近年来,江西财经大学建立了“校企合作型”、“校政协作型”等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16个。由学生自主创设的“鼎泰税收征管模拟”、“公俭税务事务所”、“爱诺税法知识竞赛”、“税法宣传月”等学术板块活动已经连续举办24届。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平台,有力促进了税制理论与实践、课堂与岗位的无缝对接。

3. 基于自主性学习导向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机制

“中国税制”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税收问题的能力是本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为了促进自主性学习,我们改革了传统“期末一张卷”的单一课程考核方式,增加学生课堂讨论、案例评析、业务计算作业、案例学习心得等考核形式,鼓励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知识竞赛等实践活动,以此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理论教学考核占70%,实践教学考核占30%。通过多主体合作与多元化考核的有效契合,实现了学业考核评价中尊重“权威标准”与体现“平等多元”的有机统一。

4. 开创国内先河的税票博物馆建设和税票历史文化教育

2013年9月底,学校建成全国首家税票博物馆(中国税票博物馆),率先开展税票历史文化教育。中国税票博物馆以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税制变迁为脉络,用明代以来各个时期的税收票证及相关物品作为展品,结合历史状况、民生社会与税制更替,突出史实性、趣味性和启迪性,博物馆面积231平方米,由序厅以及展厅两部分组成,展示明朝至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税票,共226张。税票博物馆作为专业教学实践基地,面向学生开设税票、财税史学术讲座,举办学术研讨会,成为“中国税制”教学的“第二课堂”。建馆以来,已接受学生参观学习3000余人次,现场授课20余场次,发挥了“以史鉴今”的教学和育人功能。

三、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几点启示

1. 必须高度重视课程团队建设和青年教师培养

加强课程建设,团队建设是核心。学校高度重视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目前江西财经大学“中国税制”教学团队已培育出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2名,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名,江西省教学名师3名,省部级学科带头人9名,“江西省最受欢迎的十大教授”1名,博士生导师7名,江西财经大学“教学十佳”4名。近年来,团队成员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

2. 必须重视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建设

我们通过“中国税制”课程建设,孕育了一批国家、省级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2006年,江西财经大学“税法”课程获批江西省精品课程;2008年,“地方财税”教学团队获批江西省教学团队建设项目;2009年,“中国税制”获批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2013年获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项目;“税收筹划”和“税法”分别获批2013年和2014年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项目。主编的《中国税制》教材(2012年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使用量已达2万余册,并于今年入选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

3. 必须重视教学改革项目培育和教学模式的总结提升

学校在课程建设中注重教改项目培育,注意教学成果、教学模式的总结提炼,形成了一批教学改革成果,如课题“中国税制”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改革与实践获得江西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比较税制》、《税收筹划》等教材获得江西省高校优秀教材奖。2014年,“中国税制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4. 必须持续推进教学改革,打造教学精品

学校将以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为契机,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更多打造教学精品。一是加强课程建设。以课程建设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立项建设新开课程、精品资源课程及“3+7+X”主干课程。鼓励教师转化科学研究的前沿成果开设新课、出国访学引进新课、融合多学科教学内容开设协同课程。二是加强教学方法革新。加强课程教学范式改革项目建设,重点建设探究式、项目式、访谈式、案例式、大作业、翻转课堂等教学范式,增强教学活动中的教师、学生双主体地位,强化师生课堂互动,更多地营造师生平等、讨论式的教学氛围。

参考文献:

[1] 杨悦,刘卓.基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课程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7).

[2] 洪柳.建构主义教学观与有效教学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4(10).

[项目资助:本文得到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中国税制”)项目、国家级特色专业(财政学)项目、江西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财政学)项目、江西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税法》)项目的资助。“中国税制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项目获2014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上一篇:观山西说唱剧《解放》有感李牧下一篇:消化内镜诊疗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