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税制

2024-10-01

国际税制(精选7篇)

国际税制 篇1

地方税制是税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一国税收职能发挥的重要因素。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政府承担的公共支出规模不断扩大,追求地方税制最优化,一直是世界各国政府共同关注的目标。我国自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以来,对于加强中央宏观调控,有效处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财权关系,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地方税制结构也显现出一些问题,需要不断加以解决。本文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主要探讨完善我国地方税制的国际比较及对策建议,提出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我国地方税制的构想。

一、地方税制优化的重要性

(一)地方税收对地方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

地方税概念的界定,既有在法律意义(立法权的确定)上的论述,亦有对现实情况(收入的归属)的描述。因此,权威专家将地方税概念界定如下:

中国地方税是指根据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划分状况,按照财政管理体制的规定,由全国人大或地方人大立法和由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制定规章,地方政府负责征收管理,全部收入由地方政府支配的各类税收的总称。地方税是一个相对灵活、独立的税收体系,在税收的宏观调控、筹集政府财政收入和调节分配三大功能上,地方税不仅在后两者方面更直接地体现出来,而且在宏观调控方面,其功能也逐渐得到体现。

(二)地方税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地方税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一经建立即具有相对独立性,其相对独立性的程度取决于一个国家的财政管理体制。总体说来,地方税制有以下两点特征:

第一,从属性。地方税制以统一的国家税制的存在为前提。它是国家税制的组成部分,随国家的财税体制变化而变化。

第二,相对独立性。地方税制一经建立即相对于中央税收制度而独立存在。一般国家的地方税收都有主体税种。许多国家设有独立的地方税收系统。不同的国家、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的地方税制各有其特点。

我国1994年实行了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之后,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地方税制的结构体系,地方税收系统已经建立。我国的地方税制当中有相当大部分是与国税共享的,而有些制度则“专属”地方所有,但仍是国家税收制度的组成部分。

二、我国地方税制现状分析

(一)地方税收入占比总体趋势逐步减少

1. 地方税收入占全国税收比重较低。

从有关资料分析,全国地方税收入占税收收入比重为30%左右,总体趋势是逐步下降,如图所示。

2. 地方税制结构分析,目前地方税主体税种不明晰。

从2008年全国税收收入中地方税收入比例分析,营业税占35%,为目前地方税收中的主要税种。

(二)现行地方税制有待完善

1. 地方税是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征的税类。

其征收管理与地方经济社会情况结合较为密切,地方缺乏必要的、一定的税收立法权,就难于很好地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难于使地方税收与发展变化的市场经济、复杂的地方经济情况及千差万别的税源情况充分协调,从而影响真正具体地、恰当地贯彻落实国家税收政策要求,充分发挥其调节经济、改善分配、保证收入的应有作用。

2. 地方税收规模小,难以满足地方事权的需要。

据统计,2008年地方税收入占整个税收收入37.30%,地方税收规模小,地方税中的小税种大多收入不稳定,增长幅度小,税源零星分散,受限制因素多,征收难度大且成本高,缺乏对地方财力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收入规模大、来源长期稳定的主体税种,难以很好地运用税收杠杆调动地方积极性和主动性。

3. 税收对经济的宏观调节乏力。

我国现行税制结构是1994年以后,按照“统一税政、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理顺分配关系,保证财政收入”的指导思想,对原有的税制进行全面的、结构性的改革,不断完善建立起来的。当时基于我国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国情,为实现财政收入充足和宏观调控有力的双重目标,适应征纳双方的管理水平,我国已初步确立了以流转税为主体税种,以所得税等其他税为辅助性税种的结构体系。这种过分依赖流转税的税制结构导致了我国税制缺乏弹性。

4. 税权划分不科学,阻碍了地方税收调控作用的发挥。

目前几乎所有地方税种的税法、条例及其实施细则都是由中央制定与颁发的,地方税的其他税权,如税收优惠政策和减免政策也集中在中央。分税制改革通过税权划分初步确立了中央与地方分税制财政体制,中央给地方虽然划定了一定的税源和收入,但未能赋予地方相应的管理权限,税收立法权、解释权、税种开征停征权、税目税率调整权仍严格集中在中央。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方运用税收手段调控经济的能力。

5. 分税比例带有明显的“分收入”。

我国现在实行的“分税”主要是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收入”,而不是分税。划分税种的主要标准,应是政府职能分工和税种的性质、功能、作用。而目前划分是根据《国务院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国发[1993]5号)做出的。我国现行的中央税、地方税划分的标准同时存在按税种、企业、行业、部门、课税对象品目等多种标准,分税标准带有明显的财政算账痕迹,结果导致共享税税种过多。

6. 地方税种设置不尽合理,缺乏主体税种。

缺乏调节面广、调节力度强、征管简化、收入规模较大且起主导作用的税种。同时,该开征的税种未开征,如物业税、社会保障税、遗产税等。随着增值税的逐步完善,营业税与增值税交叉的部分也将被增值税所代替。

7. 地方税制改革明显滞后。

1994年进行分税制改革时,为建立完善的地方税体系,提出了一系列修订老税种开征新税种的计划,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得到较好落实。其他地方税改革仍在探讨中。

8. 共享税比重过大,涉及税种过多。

共享的标准有比例分享、项目分享、增量分享、行业分享、隶属关系分享等等,不尽相同,影响了中央税体系和地方税制的健全。

9. 税收征管水平有差异。

发达国家具有现代化的税收征管手段,已普遍建立了电子计算机管理系统,从发达国家来看,计算机应广泛应用于申报纳税、年终的所得税汇算清缴、税务审计、税务资料、税收法规的存贮检索、税收咨询服务等工作,同时有健全的监督制约机制,使得税收征管效率大大提高。我国征管水平还在逐步提升之中。

1 0. 公民的文化素质、法制意识和纳税意识的差异。

发达国家公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高,加之税法宣传广泛深入,税收法制健全、执法严厉等,公民的法制意识和纳税意识都比较强,还有齐全的税务服务网络,纳税人能主动地亲自或委托专业人员正确填报较为复杂的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发展中国家公民的法制意识和纳税意识还比较淡薄,纳税人纳税的主动性、自觉性较低。

三、部分国家地方税制分析与启示

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大部分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地方税体系。为了进一步完善分税制,本文分析了解国外中央与地方之间集权与分权是否存在一个最优的程度;国外在中央与地方的财权划分结束后,地方政府应该选择哪些税种,以保证它能够持久地、最大程度地获得收入。根据集权的程度,将各国税制分为分权型、集权分权兼顾型、集权型。

(一)分权型

分权型国家的特点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严格划分事权的基础上,建立各自的税收体系,地方对地方税的立法、征收具有完全自立的税收管理权限,中央政府只负责整体的平衡和协调。在财力分配上,中央略占大头,地方政府自求预算平衡,中央政府只对个别落后地方给予补贴。这一类包括有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

以美国为例,美国是联邦制国家,政府机构分为联邦、州、地方三级,宪法规定了各级政府相应的事权。美国的分税制主要采取税源共享的方式划分税收收入,是一种分权制式的分税制。各级政府有相对独立的税权,相互独立,互不干涉。州政府的税收体系以营业税为主体,辅之以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货物税和各种使用税。地方政府的税收体系以财产税为主体,辅之以个人所得税、营业税和其他税收。三级政府各自拥有稳定可靠的收入来源,为履行各自的事权打下基础。

在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中,财产税大约占3/4,另有10%来自一般销售税,个人所得税和国内消费税收入各占到5%。总的看来,美国的地方税制构成比较复杂,大体上形成了以财产税、商品劳务税和所得税三税为主,其他税种为辅的地方税制体系。

(二)集权分权兼顾型

集权分权兼顾型国家的特点是立法权集中,征管权分散。地方政府只能在允许的范围内制定属于地方税种的条例,对部分税种有开征、停征权和税目、税率调整权。在收入划分方面,中央政府控制主要的税种、税源,掌握收入的大部分。地方政府的收入相对不足,中央政府通过转移支付制度进行平衡。这类国家主要以日本为代表。

日本是单一制国家,行政机构分中央、都道府、市町村三级。日本实行的是集权和分权兼顾的混合型分税制,其税制具有明显的地方自治和中央集权相结合的特点。地方税的划分原则是以事权划分为基础,以受益原则为依据。各级地方政府的税收体系均采取双主体结构,即都有两种税作为主体税种,都道府税以居民税和事业税为主,市町税以居民税和固定资产税为主,其原因是由于这些税种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小,收入稳定,能基本保证各级政府的主要支出需要。

从各类税收的收入构成来看,日本地方税以所得税和财产税为主体税种。

(三)集权型

集权型国家主要特点是税收立法权、税收征管权都高度集中在中央。税收的大部分收入属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支出不足的部分靠中央补给。这类国家以英国、法国为代表。

1. 英国税收管理体制只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级,中央几乎完全掌握了税收立法权、税目税率调整权、减免权等,地方政府无权设置、开征地方税种。在各级政府间的税收划分上,英国实行较为严格的分税制,完全按照中央收入和地方收入划分税种的归属,不设共享税。

2. 法国地方政府包括省和市、镇两级。法国实行的是集权型分税制,其税收管理体制高度集中。实行中央和地方两级分税制度。税收体系中以中央税收为主,地方税为辅,地方税所占比重较低。法国现行的税制十分复杂,一共有50多种税。目前,法国地方税主要税种有:地方税(分为建筑物地方税和无建筑物地方税)、居住税、行业税、专利税和财产税。法国地方税收收入结构中,建筑税、居住税分别占44%和26%。

法国的税权立法级税收分配,税收立法权、征收权、管理权均集中在中央。不仅中央税而且地方税的法律和政策都是由中央统一制定。按照法国的《宪法》规定,税收立法权属于议会,各项税收法律必须得到议会的批准后才能颁布实施。具体税收条例、法令则由经济和财政部决定。

(四)部分国家地方税制比较

通过列表比较部分国家地方税制表明(表见下页),西方国家各级政府都有明确的事权和税权划分,并予以法制化。

中国税收立法权集中在中央。无论是中央返还共享的地方税部分,还是税收法律和主要政策包括开征权、征税范围等,均由中央政府统一规定。具体条例由财政部或国家税务总局制订。地方政府只能按国家的税收政策及法令执行。地方税收管理权限过小直接影响了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来调节经济运行的积极性。因此,有必要赋予地方根据本地区经济资源和社会发展状况,决定开征或调整一些地方税的权限。

(五)国外地方税制对我国的启示

1. 税权划分具有法制化和规范化特点,并相对保持稳定。

从各国实际情况来看,以法律的形式将中央与地方的税权划分确定下来是一种普遍做法,有利于保障地方政府合法税收权的实施。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知网、《外国税制概览》(第三版)整理。

2. 税权划分具有强调中央税权的主导地位的共性。

(1)绝大部分国家税收管理级次划分都和政权级次相一致,只是集权与分权程度相异。各国一般都是通过宪法、财政法或地方财政法、地方税法等明确规定地方政府的职责。(2)强调中央税权的主导地位是各国税权划分上的共性。

从以上几国分税制实践情况来看,各种税的征收权限、管理权限、税率调整权限的归属,都由法律明确严格规定,所以各级政府关系比较稳定和规范。

3. 从税制的总体结构上看,各国都注意到地方税制的重要作用。

国外地方税制主要从效率与受益角度来考虑,税收管理级次划分清楚、简明,注意把各级政府的责权利相结合,以税收自身特征与性质来划分各级政府的税源,并兼顾地方税收规模的需求,使各级政府都有自己独立完整的地方税系。从地方税的税种结构上看,各国地方税系都有自己比较突出的主体税种,呈现出强烈的与本国国情相关联的特性。

4. 中央税收在税收收入中占据主导地位。

从各国税收收入比重上看,都体现着中央税收的主导地位,以确保中央政府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当地方政府所拥有的税收能量非常有限,且缺乏弹性,与其不断增加的支出责任的需要很不对称时,转移支付制度成为平衡地方财政收支的重要制度。在最终意义上,都体现或达到了财权与事权的大体均衡。

5. 地方税制国际经验表明地方税制选择需与本国国情匹配。

通过美、日、英法等国地方税制的国际经验比较,纵观其地方税收管理体制、地方税制结构,可以得出以下经验及启示。

(1)根据各国的情况,可以得到的结论是:税权的集权与分权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各国必须依据各自的地理情况、政治传统等实际情况,选择与本国国情匹配的模式。

(2)从各国的地方税制结构来看,划归地方的税种一般是对宏观经济发展影响较小,但对地方经济发展、地方公共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供等影响较大的税种(以财产税为代表)。这些税种具有四个基本特征。第一,税基广泛,税源丰富、稳定。第二,具有适度弹性。第三,基于利益原则课征。

6. 地方税制建设需依法科学、规范与适度相结合。

世界上其他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地方税制的建设,给我们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1)科学、规范的分税制必须以合理、明确的事权划分为前提;

(2)中央与地方税权纵向划分需坚持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则;

(3)税收立法权相对集中和税收征管权相对分散相结合的原则;

(4)中央集权的主导性和地方适度分权相结合的原则;

(5)税权划分法制化的原则;

(6)建立科学、合理的地方税体系,确定地方税的主体税种和辅助税种;

(7)地方税制度的完善需要与整个财税体制的规范相配套。

四、完善中国地方税制的思路与建议

从2004年开始的新一轮税制改革,其最初设定的内容中就包含了地方税制改革。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改革已经启动并取得了稳步进展,地方税制改革便成为税改下一步工作的重点。要对现行的地方税制进行改革,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要使地方政府获得与其担负的职能相匹配的财力。

(一)完善我国地方税制的思路

借鉴国际上税权划分的经验,提出我国完善地方税制和中央与地方税权划分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深化税制改革,努力构建一个税种明晰,结构合理,归属明确,关系协调,科学的、完整的、规范的地方税制及与之相适应的税种结构及其分配体系,促进地方经济和税收科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基本集中、适度放权"的模式。贯彻中央“在统一税政前提下,赋予地方适当的税政管理权”的精神,通过以法律的形式规范中央和地方税收管理的权限,同时建立权力制约机制,防止税权滥用。

(二)完善地方税制应坚持的原则

1. 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地方经济和税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 坚持协调、完整的原则。积极促进地方税收体系的确立,并与中央税收体系的协调发展,调动地方的积极性。构建一个税种明晰、主辅结合,结构合理、归属明确、关系协调的完整地方税种结构体系。

3. 坚持简便、地域的原则。税种设计少而精,有利于税收收入划分和征管范围的确定,减少征管工作中的交叉。便于操作,减轻纳税人负担。体现地域、自然、经济、社会的特点,有利于缩小地区之间的差别。

4. 坚持优化配置原则。有利于地方配置和分配调节,在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划分税收、安排税种应根据各税种对各级地方政府引导资源配置、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大小为标准。

5. 坚持符合需要的原则。在目前地方公共服务提供不足、而地方财政支出又缺乏规范约束的情况下,地方税收划分最好的选择是保证满足提供本地基本公共服务的需要,同时考虑地方税种的收入规模来确定税种范围。

6. 坚持征管成本最小原则。地方税的征管成本最小原则就是要将那些中央不便于征管的税收划归地方、并要求地方精简税制,不能为取得收入而开征各种零散的、不便征管的、依从成本高的地方税。

7. 坚持地税自主权原则。目前大多数国家采用的分税方法是:在税权相对集中、统一的前提下,通过中央授权和地方建议、中央审核批准方式给地方各级政府一定的税收自主权。因此,完善地方税制客观上要求设置地方各级的专有税、附加税和共享税,来构建结构合理、收入稳定的地方税体系。

(三)地方税制改革的目标模式选择

完善我国的地方税制,应当考虑短期和长期两种目标模式。

1. 地方税制改革的短期目标模式。

(1)借鉴国际经验,可将财产税作为地方税的主体税种。我国2007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将促进财产登记制度和财产估价制度的逐步完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财产税制的条件将逐渐成熟。

(2)按照税基广泛、税源丰富稳定、具有适度弹性、基于利益原则课征、由地方征管效率高四条原则,对现行的地方税制进行改进。

2. 地方税制改革的长期目标模式。

集权模式在制订政策时很难充分考虑到各地的差异性,这样制订出的政策就不容易对地方形成激励。而分权模式就可以比较好的解决差异性问题,通过给予地方充足的权限,调动地方的积极性,通过地方间的良性竞争实现最优。

(四)地方税制结构需优化整合

税制结构也必需随着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作相应的优化调整。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优化我国地方税制结构的关键在于借鉴先进国家地方税制改革的实践,根据国际相关税收规则和我国的税收实际,科学整合,形成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的地方税制结构体系。

1. 地方税制完善需符合国际化。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我国应尽快规范各税种,科学确定地方主体税种,使之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适应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并与国际惯例接轨。

2. 地方税制完善需符合市场化。

地方税制必须与整个税制结构及市场机制有效配合,税制要努力保持“中性”,应充分发挥其调控功能,解决市场失灵和调节乏力的问题。

3. 地方税制完善需合理化。

为顺应国际经济和减税形势,在地方税制的调整中,要通过税收结构的调整,形成合理的税收负担水平。以有效激发纳税人的投资或消费积极性,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4. 地方税制完善需符合法制化。

贯彻中央“在统一税政前提下,赋予地方适当的税政管理权”的精神,赋予地方一定的税收立法权,同时,建立权力制约机制,防止税权滥用。针对我国的具体国情和目前的税收管理权限,首先应该制定具有指导意义的《税收基本法》。其次在地方税收管理权限划分上,实行分类分级管理。

(五)完善地方税制需注重地方政府财权事权的统一

地方税制的完善应当以增加地方税收入、提高地方政府财力筹集与配置的有效性,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目标,从改进管理体制、完善税制、合理调整收入规模和结构等方面入手。

1. 改进管理体制,建立两级立法的地方税分级管理体制。

应当将地方税制完善与中央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制度的改革、非税收入管理制度的改革、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统筹考虑有机地结合起来。

(1)合理划分事权。中央与地方分别负责哪些事务,这些事务需要多少财力支撑,收入规模如何确定,关系到地方税源建设的目标与方向。因此,合理划分事权是分税制财政体制的要求,也是地方税源建设的要求。

(2)合理划分财权。财权的划分应坚持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按税种属性划分中央收入与地方收入,减少共享税种,取消按企业隶属关系划分收入级次的作法,收入一旦划定,就应该保持长期稳定,以利于增强地方政府培植税源的信心。

(3)合理划分税收立法权。根据合理分权的要求,可以考虑将地方税的立法权划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全国统一征收的地方税种由中央立法,同时赋予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一定的调整权(如房地产税);二是经中央批准,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可以结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在本地区开征某些独特的税种(如某些特产税和行为税)。另外地方政府结合当地经济资源和社会发展状况,报经中央批准,可决定单独开征区域范围内的某些税种。

2. 加快地方税制度改革的步伐。

应当尽快明确地方税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据此确定改革方案的基本框架、具体内容和实施步骤。在地方税的法律地位方面,随着地方财政、税收制度改革的实施,地方税的法律地位也应当逐步提高。

在税制设计方面,要合理设置税类和税种。在税制要素方面,各个税种的税制要素,包括纳税人、征税范围、计税依据、税率(税额标准)、征税方法和减免税规定等,都应当科学设计。

3. 确定合理的地方税收入的规模和结构。

鉴于中国地方本级财政收入对地方本级税收收入的依赖程度高于许多国家,地方政府应当在增加资源收入和资本收入等其他财政收入方面多下功夫,中央政府也应当适当增加对经济不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地方税收入数额少,应当通过优化地方税税制结构和完善地方税主体税种来解决。

(六)要实施地方税制改革,把握争取立法的契机

一是制定《税收基本法》的契机。推进我国税收法律体系的完善及我国税收法制建设。

二是推行物业税的契机。物业税税制设计过程中可以选择实行财政省管县的县市进行试点,将物业税作为县市级政府的税收收入,并努力将其培育成为县市级政府的主体税种之一,逐步实现完善地方税制的目标。

(七)从相关措施入手,支持税务机关依法治税

1. 合理划分税收征收权。

调动税务机构组织收入的积极性,提高征管效率,堵塞税收漏洞。

2. 规范地方税征管体制。

一是重构税收征管流程。二是加强税源监控管理。三是统一地方税征管机构。四是进一步简化地方税制,降低征管成本。税制设计必须以效益型增长为前提。

(八)必须有完备的税收法律体系

1. 我国应实行以中央集权为主,合理给地方税权的税收法律体系。

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坚持集权与分权相结合,通过法律合理划分给地方政府一定的税收管理权限,是世界各国税权划分的共同做法。

2. 增强税收法律制度对地区间复杂情况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区别不同地方税种,赋予地方一定限度、受到控制的部分立法权或税政管理权,既可维护和强化中央宏观调控能力,地方也有一定的税政管理机动权,便于依据本地区资源特点,运用税收杠杆,调整经济结构。

3. 从税收收入归属权划分看,必须坚持各级政府都有主体税种。

尽量不要搞一个税种税收收入,地方留一块,中央拿走一块,中央再转移支付一块,这种“兜圈子”式的税收收入归属权划分,不仅加大了税收成本,也为政府权力部门提供了腐败的可能。

4. 地方税制结构,应围绕增收和调控功能不断优化。

其中各税种以及各税种搭配应更为具体地贯彻实施这两种功能,以取得良好效果。一是税制结构优化需考虑促进地方收入的持续增长。二是增强地方政府的区域内宏观调控能力。

“十二五”期间改革的出发点应当是:符合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税制改革的总体目标,规范相关税费关系,兼顾国家、企业、个人的利益和中央、地方的利益,以人为本。

(1)逐步归并性质相近的税种,简化税制。取消不合理的政府收费。通过上述简化措施,减轻纳税人的经济负担,改善纳税人与执政党和政府的关系,优化税负结构。

(2)合理调整税基和税率。在设计税基和税率的时候,应当兼顾纳税人的负担能力和财政收支的需要。

(3)适当下放税权有利于培育税源。在全国统一税制的前提下赋予地方政府较大的管理权限(包括征税对象、纳税人、计税依据、税率、减免税等税制基本要素的适当调整)。

(4)加强征收管理,发挥筹集地方税收职能。税务部门要加快完善有关管理制度和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并加强与各有关部门的工作配合。

摘要:健全地方税制是新一轮税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分析了我国现行地方税制存在的地方税收入比重偏低、地方税主体税种缺位、地方税收立法滞后等影响地方经济发展后劲和地方政府有效落实事权与财权相匹配等问题,通过对不同类型税收制度的部分国家地方税制比较分析,从健全我国地方税制中长期发展目标的战略视角,提出了进一步借鉴国际经验,健全法律体系,适当下放税权,优化地方税制结构,完善我国地方税制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地方税制,完善优化,国际借鉴

参考文献

[1]刘佐.地方税制度改革“十一五”回顾与“十二五”展望———兼论房地产税改革(J).地方财政研究,2011(4).

[2]靳东升,李雪若.地方税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3]王德祥,袁建国.地方分税制改革与地方税制的完善(J).财经科学,2010(6).

[4]林颖.地方税制的国际经验与借鉴(J).涉外税务,2007(4).

[5]董上海,汪柱旺.中国地方税制改革:国际经验与目标模式选择(J).改革与战略,2008(9).

[6]国家税务总局税科所.外国税制概览(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9.

国际税制 篇2

关键词:国际税收竞争,涉外税制,改革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税制改革普遍采取减税政策,这与经济全球化下国际税收竞争有直接关系。在此环境下,我国如何在涉外税制改革中,充分考虑国际税收竞争对我国涉外税制的影响,规划和制定合乎国际规范、充满竞争力的涉外税收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际税收竞争力影响因素及效应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必然在税收政策上开展国际竞争,从而吸引国际资本或经营活动,这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国际税收竞争。从根本上说,国际税收竞争就是通过良好的税制环境吸引更多的国际经济资源、运用适当的税收优惠措施提升本国产品的竞争能力,促进

本国经济的发展。

(一)国际税收竞争力影响因素

1.简化、公平和透明的税制是进行税收竞争的基本要求。只有在简化、公平、合理和透明的税制下,纳税人才易理解税务部门的要求,才能很好地预测自己的税收成本,才能在公平的市场环境中竞争。同时,税制的合理与否,直接或间接影响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及是否对它们有吸引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税制改革的基调就是简化税制、公平税负。

2.总体税负水平是决定税收竞争的关键因素。国际税收竞争力首先表现在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和引导能力上,而低税负无疑对国际生产要素更具吸引力。如,从1996年到2002年,亚太经合组织国家的最高公司所得税率平均下调6个百分点,由37.6%下降到31.4%,而这

些地区的吸引外资活动也随之蓬勃发展。

3.税收优惠措施是国际税收竞争的主要手段。税收减免的多少、税率的高低直接影响资本的利润或实际收益。因此,税收优惠程度越大,税制越有竞争力。为吸引其他国家(地区)的经济资源流入本国(地区),近20年来,世界各国先后调整法律制度,实施特别政策。同时,各国为保障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往往对出口货物实行出口退税政策。给予税

收优惠已成为各国普遍采取的一种国际税收竞争手段。

4.税收管理水平、国际税收协调能力成为提高国际税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国际税收管理工作是税收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主要管理对象是跨国纳税人,它是一国维护和行使税收管辖权、参与国际税收分配的重要体现。加强国际税收管理工作,特别是做好咨询辅导、联合税务审计、反避税、非居民管理、税收情报交换、税收协定执行等工作,可促进跨国公司遵循公平交易的原则,更好地维护国家税收权益,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税收管理成本、管理效率的高低及国际税收的协调水平对遏止有害税收竞争,真正提高本国国际税

收竞争力起到关键的制度保障作用。

(二)国际税收竞争的正负效应。积极参与国际税收竞争有利于促进本国经济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各国主动减少税收负担、参与国际税收竞争,以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并防止本国资本外流,发展国内经济,已成为一国有效配置资源、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此外,适度的国际税收竞争也有利于贯彻税收中性原则。在税收竞争潮流的冲击下,扩大税基、降低税率成为各国税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税收对经济活动包括对劳动、储蓄和投资的扭曲作用,从而使资源配置在全球范围内得以优化,提高了国际经济效率。国际税收竞争的负面效应不容忽视。恶性国际税收竞争的目的在于吸引非居民税基,把生产要素与经济活动引向本国。如果各国都竞相参与减税竞争而未受到任何约束,流动性较强的经济活动将从各国税基中消失,造成全球性财政功能弱化,使各国公共需要得不到满足;优惠税收措施的泛滥,将会影响跨国企业的投资决策和经营地点的选择,从而使富有流动性的资本、金融及服务业从高税负国转移到低税负国,扭曲国际税负的分布,引发新的国际或区域性不公平;税收的恶性竞争,导致税收功能扭曲,破坏税收中性、增加税收成本,不利

于公平和就业及保护本国幼稚产业的升级改造。

二、我国现行涉外税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涉外税收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外资企业长期享受超国民待遇。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采取全面优惠政策来吸引外资的国家之一,优惠之多,范围之广,鲜有国家能比。在所得税方面,内外资企业名义法定税率都是 33%,但外资企业实际税负仅为8%左右,而内资企业为28%;在流转税方面,内资企业进口机器设备要缴纳进口关税、增值税和消费税,而外资企业则可减税或免税。但上述税收优惠的政策效益并不理想,我国以牺牲租金和税收为代价给予外资“超国民待遇”,严重削弱了内资企业的竞争力,加剧了我国区域性经济发展不平衡,增加了我国资源、环境压力。另外,总体上外资的财务效益并不如内资企业。如,2001年外资工业企业每百元销售收入所交增值税为3.37元,而同期国内工业企业则为4.64元。而且,外商投资企业关联交易多,常使用内部转让定价手段避税。2004年,我国外国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亏损面达51%至55%.其中,很大部分是不合理的亏损,而同期美国企业盈利面高达90%至95%,平均亏损面

10%.据专家估计,跨国公司每年在我国的避税高达300亿元以上。

2.税收优惠层次多,内容庞杂,税制缺乏透明度。我国现行涉外税收的主体税种虽以法律的形式实施,但大量的税收政策却主要体现在行政机关制定的条例、实施细则、决定、通知中,它们之间相互矛盾、弹性大、可操作性差、透明度不高。这些问题造成我国涉外税制税收优惠过多,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我国税收(不含关税和农业税)的减免额为901亿元。其中,涉外企业的减免额高达357亿元。除此以外,还存在下述问题:部分优惠政策有失公平,妨碍内资企业竞争力;税收的产业导向不合理,涉外税收产业导向集中在第二产业,特别是加工业等高能耗、高污染、技术水平低的行业,不利于我国产业的升级换代和国家竞争

力的提高。

3.税务信息的交换不畅,涉外税收征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尽管各级税务部门近年来实施金税工程,税务信息化水平有显著提高。但国税、地税系统工作协调制度,包括税收法规政

策实施协调制度、税收征管工作联系制度、税务信息交流制度、协调会议制度、税收工作仲裁制度等还没有正式建立;税务机关同海关、工商、银行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还不很畅通、效

果也不尽如人意;国际税务信息的收集、分析体系还没有建立,我国一些主要贸易伙伴及离岸中心的税务信息交流协定还没有签订,影响国际税务信息交流的畅通和涉外税收征管

水平的提高。

三、国际税收竞争条件下我国涉外税制改革的着力点

1.建立统一规范内外资企业税收制度,提高涉外税收政策的透明度。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建立已取得重大进展,企业都应在“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下发展。规范现行涉外税收政策,统一内外资企业税收优惠,增加税收政策的透明度已势在必行。在近期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两税合并”讨论中,为增强我国国家竞争力,对特定技术、特定产业给予外商企业适当的税收优惠是必要的,但同时在对投资环境影响较小的情况下,应适当注重对我国战略产业的保护,增强其竞争力。为此,各项税收优惠政策都应以统一规范的形式在税法中确定下来,严禁“法外有法”。与此同时,要不断增强涉外税收立法、执法和司法的透明度;建立定期涉外税收政策和税收案件的公报制度;提供网上税务信息查询

平台,以满足广大纳税人对税务信息的需求。

2.规范和优化我国税收优惠政策,增强涉外税收政策的产业导向作用。我国现阶段外商投资已初具规模,外商投资对我国国民经济影响在不断加大。因此,在下一步涉外税制改革中,一定要体现税收对国家产业的导向作用。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和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现实,我们应对能源、交通、通信、基础产业和设施,对高新技术和产品出口企业,对技术含量高、低污染、低能耗等国家鼓励的产业和项目,保持或提高税收优惠措施。同时,取消现行的不分产业、行业、规模而仅凭外资身份就能获得税收优惠的税收政策。

3.加强涉外税收管理,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税务机关要结合国际税收管理的特点和涉外企业税源管理的需要,遵循属地管理与分类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将属地化与专业化很好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属地管理基础上的国际税收专业化管理机制。要提高各级税务机关对涉外企业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强税务、工商、海关、银行间的协作,实现信息共享,互换涉税信息;规范税务机关的执法行为,严格执法程序,减少税务部门在执行税收政策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进一步提高税务人员的素质,建立高水平的涉外税收征管队

伍,加强税收征管的现代化、信息化建设。

国际税制 篇3

据记载, 消费税的雏形产生于古罗马帝国时期。我国对消费品最早的征税可追溯到周代。封建朝代中也分别对盐、铁、酒、茶等产品征税。北洋政府与国民政府时期, 也有消费税性质的税种出现, 但在新中国成立后消费税才作为独立税种出现。

新中国成立后, 消费税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的实施, 使消费税第一次以相对独立的税制形式合法存在于税收体系中。2006年消费税制进行了重大调整, 新增游艇、高尔夫球及球具、高档手表、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等税目, 同时取消“护肤护发品”税目, 降低小排量汽车等科目的税率。此次调整进一步强化消费税的调节功能, 突出节能、环保等“绿色”政策目标取向, 是我国消费税改革进程中的重要步骤。

消费税在我国税制中作为一个调节税种, 在实际中其调节作用并不明显。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存在不少缺陷, 我国应借鉴成功经验进一步完善消费税制。

二、我国消费税制与发达地区的比较 (1) 课税范围比较

首先, 发达国家消费税的课税范围更广泛。以美国为例, 其国内收入法典26标题的D部分将消费税分为39个税目, 涵盖了如环境税、外国保险、拖车卡车挂车多种车辆、烟草、赌博、酒类、港口税等多个税目。每个税目还包含众多子目, 有几百种征税项目。韩国特别消费税的主要征税范围包括奢侈品、高档消费品、限制性消费品和奢侈性活动, 共有33种产品和7种场所。韩国对日用生活品的课税范围比中国更广泛, 甚至对糖类和饮料也征税。

其次, 发达国家的课征范围更能体现出消费税的调节作用, 也更为合理。美国的消费税可以按作用可分为三类:一是以受益为征收原则的消费税, 既政府特定服务的受益者必须交纳相关税金, 负担政府部分费用;二是目的为限制特定消费行为的消费税, 包括麻药、枪支及赌博等不利于社会安定的物品或行为;三是节约性消费税, 例如提高香烟消费税, 以抑制香烟消费保护公众健康。韩国将奢侈活动场所如赛马场、赌场、夜总会以及如桌球等娱乐器材也纳入征税范围, 这样可调节高收入阶层的消费, 更好地引导居民消费方向。但目前我国并未对高档奢侈的活动场所和娱乐器材征收消费税。

(2) 计税方式比较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消费税大多采用透明、公开的价外税形式。日本的税法规定, 销售给普通消费者的商品必须标出商品的含税价格。美国也实行公开、民主的价外税, 消费者无论是购买或接受服务付款时, 发票上都会分别标明价款和承担的相当于售价3%-9%的税款, 负担的税额一目了然。

价内税为我国消费税的计税方式, 消费者购买货物或接受服务时, 支付了“无形的税金”。我国公民的纳税意识本就不强, 加上价内税的隐蔽性强, 更不利于树立民众的税收法律意识。

(3) 税率比较

我国消费税税率相差幅度较小, 对消费的引导调节作用不明显。相比之下, 发达国家消费税税率引导作用明显, 功能性强。英国为了节能减排, 限制高排放车辆的使用, 根据车辆碳排放指标分段征收车辆消费税, 将车辆分为A-M, 13个等级。A级为二氧化碳排放量在每公里100克以下的车辆, 可免征消费税。我国台湾地区对价格和属性差异大的产品实行多档次有差别的税率 (额) , 税率档次多且税率也高, 这种多档次高税率的税制起到了较好的调节消费和筹集收入作用。

我国消费税税率的设定存在结构性问题, 一些本该高税率征收的产品或行为, 实际税率并不高, 如奢侈品、污染品以及不可再生的稀缺性资源品。却对一些必需品和生产资料设定了高税率。韩国对奢侈品、高档娱乐场所和活动、资源类产品等征收较高的税率。如珠宝首饰为60%, 赛马场为50%, 赌博3000韩元/人次, 毛皮及其产品60%, 汽油100%;此外, 对进口的外国酒课以重税, 威士忌200%, 白兰地150%。

(4) 征收环节比较

发达国家的消费税都在零售环节征收, 一方面体现消费税重在调节消费的意图, 另一方面可减少流通环节中占用的资金, 有助减轻生产经营者的负担, 还可防范纳税人利用转让定价避税。而我国消费税采用单一环节征收, 除金银首饰、钻石及钻石饰品在零售环节征收, 卷烟在批发环节加征之外, 其他应税消费品都在都在生产、委托加工或进口环节课征。

三、我国消费税改革难点

(1) 计征方式和计征环节的改变纷争不断

我国消费税的计征方式由价内税改为价外税, 固然有助于增强公民的纳税意识, 但同时也要看到由此带来征收成本的提高。我国的增值税为价外税, 消费税为价内税, 在征收过程中增值税和消费税的税基均为不含增值税税额的销售价格, 减少划分税基的麻烦。如在实际征收过程中消费税改为价外税, 消费税税基则应换算成不含增值税的销售价格。另外, 价外税明确列出消费者承担的价款, 有可能引起纳税人的反感。将消费税改在消费环节计征, 征收时税源分散, 不便国家征收, 相对的征管力度也需加大, 税收成本随之增加。

(2) 消费税功能转变难度大

消费税更重要的征收目的是调节消费, 而不仅是增加财政收入的工具。但我国的消费税往往更注重其收入功能, 如2006年4月1日才取消对已基本成为生活必需品的护肤护发品的征收, 以及现在还在按原税率征收的啤酒、黄酒等消费品的消费税, 均说明我国政府更注重消费税的收入功能。若片面或急于改变这种情况, 将对政府财政收入产生直接影响, 限制了财政功能的发挥, 阻碍经济发展, 这便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消费税改革带来困难。

(3) 高消费行为是否纳入征税行为

大多数西方国家对服务业统一征收增值税, 对高消费行为课征消费税可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我国对服务业征收营业税, 双重征收会加大征税成本。首先, 双重征税易引起纳税人不满, 提高征管难度;其次, 消费税和营业税的征税对象和纳税人一致, 却分别由国、地税部门征收, 易造成征管不协调, 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与税收的效率原则不符。

四、我国消费税改革的政策建议 (1) 适当调整纳税范围

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 我国消费税的课征范围存在范围较窄以及不科学之处。通过借鉴国外经验, 我国应当从三个方面进行调整。

首先, 适度扩大消费税征收范围。消费税的传统科目需要随着经济社会进步有所拓宽。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实际情况, 应考虑将奢侈品和高档消费品、劣值品、高档娱乐消费品和娱乐行为及环境污染品等产品或行为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 这样可更好体现地消费税的调节作用。对我国出现的新兴奢侈品和高档消费品征税可以在保护高收入阶层合法收入和合理消费的同时更好地保障普通百姓的基本生活。扑克牌、麻将以及纸钱、香烛等劣值品不利于社会文明健康发展的, 对其征税可净化社会风气和提高民众素质。针对一些只有富裕阶级才能享受的高档娱乐行为可开征特别消费行为税, 不仅可以抑制高消费行为, 增强消费税调节作用, 还能增加财政收入。对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石油制品、一次性塑料包装物、含磷洗涤用品、不可降解的电池等产品征税是为了保护环境。

其次, 应取消对部分消费品征税。消费税的征税范围具有时限性, 同一物品在某时期被认定为奢侈品, 但在另一个时期可能又会成为必需品。黄酒、啤酒、化妆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已逐步成为生活必需品而不再属于限制性消费品的范围, 对其征税也并不符合国际惯例。另一方面, 对部分生产资料征收消费税, 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生产发展。如对工业酒精征税, 会增加基本生产资料的负担, 增加成本从而影响生产发展。

最后, 要进一步细化消费税目。我国消费税部分税目划分偏笼统, 可将产品档次进一步细化, 如白酒、啤酒、化妆品、贵重首饰及珠宝玉石;对已划分档次的香烟、小汽车、摩托车, 加强市场调查, 清晰相关产业的生产结构、消费水平, 使档次的划分更加科学。

(2) 合理调节税率

制定消费税的税率时需找出税负最佳点, 使其财政收入和经济调节功能均得到最佳发挥。各国的税率虽不尽相同, 但在税率高低的选择上, 共同点是非必须消费品税率高, 基本品税率低;奢侈品、危害身体健康及不利于社会发展的行为税率高。我国消费税税率应借鉴这些做法, 使得消费品的差异在税率设计中得以体现。

第一是提高烟草和石油垄断行业的税率。与世界税负水平相比, 我国烟草和石油垄断行业的税负水平明显偏低。1984年以来, 我国卷烟工业的税率做了三次比较大的调低, 从66%降为45%。加之近年来, 部分卷烟生产企业通过转移定价的方法来逃避在工业环节征收的消费税, 税负进一步降低。我国的石油资源不足, 开采过量, 已由石油输出国沦为进口消费国。石油产品属于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 且汽油、柴油的使用会造成环境污染, 适当调高汽油、柴油消费税率可行。

第二需提高危害奢侈品、劣值品税率。奢侈品主要是由富人消费, 提高其税率不会对普通百姓生活带来影响。对劣值品、奢侈品、高档的娱乐消费行为课以重税, 也可起到调节分配抑制消费, 有助于社会形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良好风尚。

第三应对高科技电子产品实行低税。如果电子类和数字化类这些与科技发展密切相关的高科技含量的消费品税率过高, 会抑制此类产品的研发、生产和消费, 阻碍该领域发展, 甚至影响国家的科技进步。因此为了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 这类产品虽属高档消费品, 但税率应以较低为宜。

(3) 改变计税方法

大部分OECD国家都采用价外税形式。我国也应选择国际通用价外税, 其透明、公开的优点, 使消费者更加清晰自己承担的税金和国家的消费政策导向, 从而有助于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 增强国民纳税意识。针对消费税改革为价外税会造成征收困难和消费者方案的缺点, 政府可加大消费税的征收管理, 加强宣传, 深化消费者对价外税的认识, 进一步了解其益处。

(4) 完善税收征管

我国现行消费税在零售环节和批发环节课税的有金银首饰和卷烟, 其他应税消费品均在生产或进口环节课税。我国应考虑在征管能力允许、条件成熟时, 将部分消费品的纳税环节后推至零售环节, 保证消费税的调节功能。

(5) 消费税收入专款专用

近年我国贫富差距日趋扩大, 为更好发挥消费税的调节功能, 可将税收入专款专用, 建立政府特殊基金或补贴低收入人群, 以缩小日益严重的贫富差距。同时也可借鉴美、日等国经验, 改革消费税收入全部划归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分配体制, 把与能源、环境有关的消费税收入划拨地方政府, 用于各地设立节能、环保专项基金, 以遏制地方政府不顾资源环境代价的发展模式。

摘要:我国现行消费税虽经过2006年的重大调整, 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存在征收范围调整滞后, 税率设计、计税方法不科学等缺陷。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地区成功的消费税制度经验, 结合我国消费税改革时难点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消费税,国际比较,借鉴

参考文献

[1]邓子基.应该修改和完善中国的消费税制度[J].经济研究, 1997 (02) [1]邓子基.应该修改和完善中国的消费税制度[J].经济研究, 1997 (02)

[2]魏娜.从国际发展趋势看我国消费税改革[J].财税天地, 2008 (08) [2]魏娜.从国际发展趋势看我国消费税改革[J].财税天地, 2008 (08)

[3]杨晓钰.我国消费税现状及建议[J].财税金融, 2009 (02) [3]杨晓钰.我国消费税现状及建议[J].财税金融, 2009 (02)

[4]刘晓凤.消费税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西部财会, 2010 (09) [4]刘晓凤.消费税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西部财会, 2010 (09)

国际税制 篇4

内容摘要:CFC税制不仅可以有效管制居民纳税人通过避税港基地公司进行避税活动,而且可以支持其他反避税立法,避免转移定价税制的缺点。然而,CFC税制存在着适用缺陷,并可能违背国际税收规则。我国现行CFC税制不仅规则过于粗略,缺乏可操作性,而且未能有效区别对待非避税型CFC与避税型CFC,可能阻碍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经营活动。本文认为,应当立足于我国国情,适当参照国际惯例、借鉴其他国家最新立法经验,从企业所得税法与个人所得税法两个层面完善我国CFC税制,尽可能克服CFC税制的缺陷。

关键词:CFC税制 适用缺陷 立法缺陷 豁免条款

受控外国公司(Controlled Foreign Company,简称CFC)税收法律制度(简称CFC税制),又称为反避税港税收制度。它是有效管制居民纳税人通过避税港基地公司进行国际避税活动的专项立法措施。尽管我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已采纳CFC税制,但是,由于我国现行CFC税制规则过于粗略,导致我国CFC税制一方面缺乏可操作性,另一方面未能有效区别对待非避税型CFC与避税型CFC,从而可能阻碍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经营活动。为此,在探究CFC税制的功能、优缺点、发展趋势及其有关内容争议的基础上,立足于我国应当鼓励企业海外投资的具体国情,适当参照国际惯例并借鉴有关国家最新立法经验,从企业所得税法与个人所得税法两个视角提出完善我国CFC税制的具体建议,尽可能克服CFC税制缺陷,无疑具有一定理论与实践意义。

对CFC税制的功能评价

尽管各国CFC税制采用的立法模式不尽相同、宽严不一,但是,CFC税制发源于美国,大部分国家CFC税制都不同程度地借鉴或参照了美国CFC税制,因此,各国CFC税制的基本法理相同,都是根据公司人格否认法理将CFC的未分配盈余视为已分配给居民股东,然后对居民股东就“视为已分配的所得”课征所得税,从而管制居民股东利用避税港基地公司进行的避税活动。因此,在宏观层面上,CFC税制有助于提升一国税制的公平性,符合税收中性原则。

CFC税制是各种征税目标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可用于实现下列目的:防止收入转移到关联的非居民公司;支持其他反避税立法;寻求资本输出中性。CFC规则在那些遵循资本输入中性原则并给予外国来源所得免税的国家是没有必要的。尤其是,CFC税制可以避免转移定价税制的缺点。转移定价税制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对联属企业间内部定价交易所产生的不正当利润运用独立企业间正常交易原则加以纠正,以防止国际避税。但是,转移定价税制在实施中有两个缺点:独立企业间正常交易价格计算比较困难;一般必须对单个转移定价交易逐一进行管制,故而程序极其繁琐。由于凡同时实行CFC税制和转移定价税制的国家,如日本、美国、德国,在发现企业有转移利润时一般是先用CFC税制进行处理,如不适用再适用转移定价税制。因此,在CFC与居民股东从事转移定价交易时,一国可以通过在纳税年度末一次性地对CFC可归属所得向居住股东课税,不仅可以收到管制转移定价避税的效果,而且还能够避免转移定价税制的适用困难与缺点。

CFC税制的缺陷评价

(一)CFC税制的适用缺陷

这类缺陷主要有:CFC税制相当复杂,这种复杂性将增加税务机关与纳税人的征税成本或遵从成本;信息资料收集困难。CFC设立于外国,股东居住国税务机关主要依赖居民股东来获取有关CFC受控与所得来源的信息。在某些情况下,即使居民股东也很难获得必要的信息,因为CFC所在国可能有反泄露规定或对CFC施加不适当的影响;有些国家在适用CFC税制方面赋予税务机关相当大的自由裁量权(如英国),由于缺乏CFC的正确资料以及要起草满意的规定来区分哪些征税、哪些不征税存在着困难,这种自由裁量权可能遭受滥用,由此可能妨碍外国子公司制定合理的税收筹划,另外,各国对税务行政的自由裁量权合法性尚有争议。

(二)CFC税制可能违背国际税收规则

CFC税制的基本机理是:股东居住国依据财产或控制的关系,否认CFC的独立法人人格与独立纳税实体资格,对设在他国的CFC的未分配利润向其居民股东进行课税。在未经其他国家同意或税收协定未特别规定的情况下,一国适用本国CFC税制将导致国内税法的单方域外适用,从而有可能侵犯他国的经济主权,违背了公认的国际税收规则——母子公司分别属于独立纳税人原则,并由此可能与税收协定有关条款相抵触。譬如,根据OECD税收协定范本(版)注释,在OECD成员国中,至今仍有比利时、爱尔兰、卢森堡、荷兰、葡萄牙、瑞士六个国家明确主张CFC税制违背国际税收规则。

CFC税制的发展趋势

从各国CFC税制的历史演变来看,CFC税制呈现出适用范围日益拓宽的发展趋势。这主要体现为:

首先,CFC的外延扩大。与美国不同,德国、日本、英国在判定CFC是否“受控”时,仅要求所有居民股东对CFC直接或间接持有达50%以上的股权总额,而不同时要求单个居民股东必须对CFC拥有至少10%以上的股权,从而扩展了CFC的外延,扩大了CFC税制的适用范围。法国CFC税制在界定CFC时,不要求居民股东必须对CFC拥有50%以上股权,只要求超过10%或价值1亿5千万法郎(两者孰小)的股份由法国公司持有。又如美国1986 年税制改革时将受控保险公司的“受控标准”从50%持股要求降至25%。

其次,避税港概念的放宽。“CFC立法一开始只适用于被定义为避税港的国家和地区,但是随后它扩大到在其他国家享受税收优惠的公司,最后它影响到那些不是避税港的国家中提供特别税收优惠的地区”。例如,日本1992 年税制改革时废弃了原先正面列举避税港的做法,转而采用统一概括性标准界定避税港的方法,这无疑将扩大日本CFC税制的适用地域范围。又如,英国也通过拓宽避税港范围来扩大CFC税制的适用范围,英国在1993 年财政法案(Finance Act 1993)放宽了避税港的判定标准,将实际税率低于英国税率二分之一的标准降低为低于四分之三的英国税率的标准。有害税收竞争实践的产生与发展,使任何国家都有可能成为一个避税港,因此,晚近CFC立法中,许多国家都先后取消了列举避税港名单的做法,而改为以CFC所在国的实际税率是否达到一定比例来作为衡量避税港的标准,由此也拓宽了CFC税制的适用地域范围。

再次,扩大居民股东纳税人的外延。譬如,日本1992 年税改时将居民股东纳税人的适格条件从至少持股10%放宽至5%。少数国家(譬如挪威、德国、墨西哥)甚至对居民股东纳税人没有最低持股要求。CFC税制这种发展趋势,其原因在于,跨国企业国际避税现象日益严重,避税手段日趋隐蔽,各国都希望通过扩大CFC 立法适用范围加大对基地公司避税活动的打击力度。

未来CFC税制的发展趋势是注重国际合作。OECD《有害税收竞争报告》指出:目前各国仅通过一国单方面或双方面对“有害税收竞争”进行抵制,但是企图通过单方面或双方面的努力来解决这一全球性问题,将会遇到下列问题或限制:由于税务当局受制于司法管辖权,致使其抵制有害税收竞争的能力受到限制;如果其他国家不同时采取相应的行动,那么,一国对其居民征税,使其从有害税收竞争中所获得的利益被排除,就会使其居民纳税人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为有效实施抵制措施,以控制一切形式的有害税收竞争,将产生大量的税务行政成本;不一致的片面措施将增加纳税人的依从成本。OECD认为,对于这一全球性问题,宜通过国际间合作,共同努力解决这一问题。为此,OECD建议:未制定CFC税制的国家应当考虑采用CFC税制;已经采用CFC税制的国家应该本着抑制有害税收竞争实践,保证CFC税制得到应用;加强各国之间持续性的合作。

有关CFC税制具体内容的争议

这些争议涉及:是否有必要区分积极所得与消极所得,CFC税制是否仅适用于消极所得;是否存在一个最小比例的利润分配作为可接受的分配额;CFC遭受亏损是否可以向前结转,或者不同CFC之间可否进行亏损利润冲抵。这些问题都难以找到一致的答案,各国在各自实践上的差异也证明了这点。CFC税制是一项相当复杂税收制度。有观点认为,CFC税制没有必要如此复杂,否则会导致大量的不确定性。然而,也有人认为更详细的法律和行政规章可以澄清这种不确定性。

现代国家是税收国家,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市场经济不仅要求一国税收制度应尽可能保持中性,尽量减少税收干扰经济资源配置而产生的超额税收负担,还应当贯彻税负公平原则。另外,税收制度体现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直接经济利益分配关系,税收制度制定、实施过程都体现了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利益博弈关系。因此,税制规则具有内生复杂性。发展中国家税法设计一般比较粗略,存在着较多的漏洞,它们更有必要以更详细的法律和规章来澄清不细致和不完善所带来的不确定性。

我国CFC税制的立法缺陷及其完善

尽管我国新的《企业所得税法》第45条与《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116-118条采纳了CFC税制,但是,这些条款仅仅勾画了CFC税制的框架。仔细考察我国CFC税制规则,概括而言,我国CFC税制有两大缺陷:未区分CFC的积极所得和消极所得,未能有效区别对待非避税型CFC与避税型CFC,从而可能阻碍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经营活动;条款设计过于粗略,缺乏可操作性。

房地产税税制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篇5

国外房地产税制度的主要内容

1. 课税对象及征收方式

房地产税的课税对象包括所有的房地产。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房地产税内涵不同, 所以名称也有所不同, 美国和新加坡把房地产税称为财产税, 日本称为固定资产税、城市规划税, 我国香港地区则称为差饷、物业税。各国和地区对房地产税征收方式也是不同的, 有些国家只对土地征税, 有些国家只对房屋征税。还有些国家和地区对土地和房屋分开征税。如香港地区的差饷税不包括土地, 而对土地单独征收地租税;台湾地区设立地价税和房屋税。多数国家对土地和房屋合并在一起征税, 如新加坡、菲律宾、德国、英国、加拿大、美国等。

2. 税率

各国和地区在房地产税率方面差异很大, 有的国家由中央政府统一确定, 有的国家则由地方政府自行确定。美国各个州和地方政府自行确定财产税税率, 各个州和地方政府税率是不相同的, 大致为1%~3%。日本的固定资产税统一为1.4%、城市规划税税率最高不超过0.3%。新加坡财产税2011年起对自住住宅实行0、4%和6%的三档累进税率;其他为10%。我国香港差饷的征收税率为5%, 物业税率为16%。有的国家采用超额累进税率, 如塞浦路斯;还有国家采用定额税率, 如新西兰。

3. 计税依据

(1) 土地与地上建筑物价值。这一计税依据10多年来为各国普遍采纳。采用这种计税依据, 既可以对土地和地上建筑物统一进行评估并适用同一税率, 如荷兰;也可对土地和地上建筑物分别进行评估并适用差别税率, 如泰国、南非、津巴布韦。

(2) 土地价值。这种计税依据仅为土地的价值, 而不包括地上建筑物价值。目前, 新西兰、肯尼亚、澳大利亚、我国台湾地区和南非的部分地区采用了这一计税依据。

(3) 租金收益。即以不动产租赁价格 (租金) 为计税依据。以年度租金收益为计税依据, 如何来确定年度租金收益, 各国目前的解决办法是在估算房屋建筑物的重置成本减去折旧后, 在运用一个合理的贴现率去确定名义租金。

(4) 土地面积。以土地面积作为计税依据, 采用的是从量计征的课税方式。俄罗斯、匈牙利、波兰、斯洛文尼亚及捷克共和国等中东欧的经济转轨国家均采用这种计税依据。

4.房地产税评估制度

国外对房地产的估定价值主要有三种方法:市场销售比较法、收入法和重置成本法。以市场价值作为计税依据的国家和地区通常采用批量评估的方法, 建立比较完善的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计算机批量评估系统 (CAMA) 。税务机关将从不同渠道搜集的有关房地产、纳税人以及市场的信息录入计算机中, 利用模型进行评税, 然后将税单以邮寄或其他方式转给纳税人, 纳税人再向税务机关或银行纳税。由于房地产估价比较复杂, 因此多数国家一般设有房屋、土地等财产估价结构, 发达国家都有估价师专门从事房地产价格评估工作, 并通过立法形式规定了评估周期。评估周期有长有短。有的每年一次, 如新加坡、我国香港;澳大利亚的评估周期各州从4年至7年不等;有的则5年一次, 如英国。

5.房地产税的优惠政策

美国政府鼓励百姓购房, 百姓购买第一套住房时免收房产税, 从第二套住房起征收房产税, 在购买第三套、四套住房时, 房产税会有一个较大比例的增长。有的州给予70%的折扣率, 对于低收入者实行住房抵免, 抵免额可以顶个人所得税或退休金等。用于宗教、教育、慈善目的的房产以及政府机构的房地产免收, 而有一些州对低收入残疾人免收房地产税。日本房地产税免征点为土地30万日元、房屋20万日元、折旧资产150万日元。新加坡从1991年4月1日起, 空置住宅进行建筑工程, 可获得退税优惠为期两年, 工程完成后住宅须为所有人自行使用;1995年3月起, 对于开发的土地在开发期间内免征财产税, 免税期可达5年。

国外房地产税制度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1.各国或地区房地产税征收目的不同, 房地产税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有一定差异

有些国家或地区将其作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来源, 有些国家只是将其作为一般收入来源, 并经常对房地产税进行调整以对房地产市场和国民经济进行调控。美国出于保证财政收入而征收房地产税的目的较为突出, 一般要占地方财政收入的50%~80%, 由各州制定房地产税法, 各市、镇征收, 收入归地方政府, 主要用于当地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征收房地产税后, 其占地方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一直保持在40%以上, 并在90年代初攀升至50%。新加坡和我国香港地区没有中央税与地方税之分, 从占政府总体财政收入比重的角度看, 差饷和物业税占全港政府收入的比重一般5%左右 (不包括某些实行大幅差饷减免年度) ;新加坡财产税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一般在7%左右。与国外相比, 我国房地产税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是非常低的。在我国, 国家是城镇土地的所有者, 对于附着在土地上房产, 不论是商用、工业用, 还是城镇民用的住宅, 都属于国家财产的范畴。在政企不分、产权不明和财税体系不完善的前提下, 土地使用税和房地产税仅限于象征性征收。以上海为例, 如果一个本地的三口之家拥有400万的高档住宅, 每年实际缴纳的房地产税仅有1120元。而在纽约, 100万美元的房产, 每年大约要交3万美元的房地产税, 可见我国房地产税率是比较低的。

2.多数国家普遍实行“低税率, 宽税基”税收政策

“低税率”即较之于个人所得税而言, 房地产税在大多数国家实行低税率, 这样一方面税收可以避免因复杂而导致发生重复征税的现象, 另一方面可以降低税收管理成本, 提高税收效率。低税率的出发点主要是考虑降低税收征管阻力, 有效地促进房地产市场发展, 最重要的是这种低比例、习惯性低税由于其征收税基宽, 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税收转移支付价值, 并且以不可转嫁成本的特点变相地控制了住房价格无限上涨。“宽税基”是指房地产税的征税基础广泛, 除了对公共、宗教、慈善等机构的不动产实行免税政策外, 其他房地产业主或住户均是纳税的主体, 这就为征收房地产税提供了广阔物质基础。这样的税制搭配对于地方财政创造出充足和稳定的收入来源起到积极作用。我国目前实行房地产税制存在着税基窄、税种复杂及税收不公平弊端。其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房地产税不具备完全的财产税性质, 大量的个人所有非营业性房产被排除在课征范围以外;二是有关房地产流转或经营的税负过高, 导致部分房地产通过隐形市场交易逃避纳税义务。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简化税种, 将我国目前近20种房地产税适当合并税种, 改变以前重视取得和转让阶段税收而轻视保有阶段税收的做法, 逐步扩大保有阶段税收所占的比重, 增加投机者囤积房地产的成本。扩大税基, 将房地产税的征税对象从高档住宅向普通住宅拓展, 将征税地区从一、二线城市向全国推进。在税率制定上要既让普通居民能够接受, 又能够起到调节高收入者住房消费的作用。

3. 大多数国家实行差别税收政策体系

即对房地产所有权转让环节区分有偿和无偿, 并考虑实际占有权属时间长短征税。这虽然不能从根本上完全区分正常房地产需求和投机性需求, 但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实现二者在税收政策上的差别性对待, 保护合理性的需求, 增加投机性需求的交易成本。从国际税收实践来看, 当发生房地产买卖时, 多数国家对房地产转让收益增值部分都实行征税。如英国、法国、芬兰、日本、美国等国家, 都把房地产转让收益归入个人或法人的综合收益, 征收个人所得税或法人 (公司所得税) , 其中意大利将从买入到转让时的价格上涨部分作为税基, 按照价格增长幅度采用累进制, 按5%至30%的税率征收不动产增值税, 而美国实行15%到34%的累进税率。借鉴国外经验我国可以开征房地产转让收益个人所得税, 即对有偿转让房产产生的利润征税。对购买房产1-3年内转让所得征收相应比例的所得税, 3年以上的免征, 开征房地产转让收益个人所得税可以在保护真实购房需求的同时, 有效地抑制投机性需求, 降低房地产泡沫风险。

4. 有些国家采取房地产分设税种, 并以土地税为主

土地和房屋虽然都是不动产, 但两者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是有较大区别的。土地具有稀缺性、不可再生性, 房屋的一些特性则是由土地的特性派生出来的。因此, 有些国家对土地和房屋采取分别课税, 对房屋课征房屋税, 对土地课征土地税。在税率上, 土地税的税率比房屋税的税率高, 对土地课以重税。从目前我国房地产税制度上看, 难以适应经济发展需要, 需要进行改革。从征税范围上看, 我国目前的土地增值税只对买卖土地使用权、房地产征税。还应该考虑对发生在土地使用权出租、房地产折价入股等交易方式上产生的土地增值、土地租赁过程中的增值和自然增值征税。从减免上看, 目前我国除了对建筑普通标准住宅、国家征用回收和个人转让原有住宅等条件的合理性免征外, 对税改以前所签订的房地产转让合同, 不论其房地产何时转让均免征。应该设置一个过渡性税率, 以保证税收的公平和公正性。从税率上看, 目前土地增值税率为30%~60%, 高于国外多数国家和地区水平。土地增值税的目的之一是对无偿取得土地或以低于市场价格取得土地而获得暴利行为的抑制, 而对土地和房屋的转让征高税, 则会制约不动产的正常流通。

5. 房地产税征收需要具备一定必要的条件

各国和地区在征收房地产税时, 一般以不动产的评估值为计税依据, 改变了原来的对房地产定额征收的做法。要做到这一点, 首先, 根据目前的实际住房价值税进行更客观地评估;第二, 在收集信息和征收监管的统一化中, 保持更公正和合理的原则;第三, 与房地产价格挂钩的土地应该相应增加税收, 这样有利于有效地调节收入。目前, 许多国家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财产评估机构和财产评估制度, 并通过专业的财产评估机构对房地产的价值进行评估, 科学地确定房地产税的计税根据。只有这样房地产税的征收才有科学的依据, 才能有效发挥房地产的职能作用。借鉴国外这一经验, 我国在开征房地产税时, 首先要设立不以赢利为目的的评估机构, 其次, 国家应该出台房地产评估相关法律法规, 制定科学的评估标准, 建立起比较科学详尽的财产信息管理系统, 并与工商等部门进行联网, 实行资源共享, 完善征收工作配套措施, 进一步提高征收工作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周毅.美国房地产税制度概述[J].改革, 2011, (3) .

[2].王素昭等.我国房地产税国际比较及发展对策分析[J].山西建筑, 2008, (2) .

[3].巴曙松等著.物业税改革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1, (49-55) .

国际税制 篇6

一、国际税收竞争的定义

对国际税收竞争有如下定义:

Wilson, J.D. (1986) 提出:所谓狭义国际税收竞争, 指在非合作的税收体系中, 独立的政府“竞争”一个活动的税基。而广义国际税收竞争, 则指在非合作的税收体系中, 每个政府的税收政策都会影响到其他政府的税收收入。

国家税务总局 (2002) 给出了如下定义:国际税收竞争指各国政府通过竞相降低税率和实施税收优惠政策, 降低纳税人税收负担, 以吸引国际流动资本、国际流动贸易等流动性生产要素, 促进本国经济增长的经济和税收行为。

国际税收竞争的目的是多元的。有学者认为, 各国政府在竞争资本流入的同时, 也在竞争可征税利润的流入。跨国公司会在国家与地区间通过价格转移等手段来实现利润转移, 其目的是减少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总体税负。转移价格制定的高低, 与相关国家税率的高低密切相关, 从而直接到各相关国家税基的大小。

还有研究认为:调高1个百分点的税率会引致0.5至0.6个百分点的FDI内流的下降。税率已经对跨国公司的决策行为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国家间法定税率的差异刺激了通过债务契约、价格转移等方法进行的利润转移行为, 对子公司的股利汇回起到重要作用, 同时更影响着跨国公司投资区位的选择。

正常的国际税收竞争是各国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效率方面的竞争, 同样要遵循市场竞争规律, 它区别于恶性税收竞争, 应该有合理的均衡状态。

二、国际税收竞争存在的合理性

(一) 国际税收竞争存在合理性

1.经济全球化是国际税收竞争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国际贸易的快速增长、跨国公司的跨国兼并浪潮、互联网的普及、频繁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预示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逆转。靳东升 (2003) 认为, 国际税收竞争的前提条件是经济全球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 国际资本、国际贸易、国际信息交流以及劳动力的流动更加便捷, 使国家间吸引经济资源成为可能, 国际税收竞争就是企业竞争、经济竞争、国家竞争和地区竞争在国家税收宏观调控上的表现。

2.科学合理的策略是国际税收竞争得以持续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科学合理的参与国际税收竞争的策略有助于为本国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争取到更多的生产要素, 尤其是国际流动资本的投入, 并通过国际资本的输入取得技术外溢效应。“外国直接投资 (FDI) 是资本、专利及相关技术的结合体, 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对技术先进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大不相同。”世界各国,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 其吸引的FDI通过示范—模仿效应、竞争效应、联系效应、培训效应, 分别在MNE与东道国企业之间、产业内各经济单元之间以及产业间、核心与非核心人力资源之间实现溢出, 有力地推动了本国经济的发展。当然, 要实现正的技术外溢效应, 必须要走好引进核心技术、利用核心技术、争取自有知识产权“三步曲”, 尽量避免技术空心化。

3.国际公共产品的存在部分抵消了国际税收竞争的负面影响。陈涛 (2003) 对国际公共产品给出一个定义:“具有国际外溢性特征的公共产品, 这类公共产品会存在国际上的‘搭便车’行为, 比如空气环境治理、科学公共资助的R&D以及有全球扩散危机的病毒与细菌的控制等等”, “一般来讲, 此类公共产品的外溢效应带来的外部性通常是正的”, 因此, 各国政府在国际公共产品提供这一行为上动力先天性不足。Bjorvatn&Schjelderup (2002) 通过模型阐述了公共产品的国际外溢性 (international spillovers) 与国际税收竞争之间的关系, 认为一国通过税收竞争获得的好处由于国际公共产品外溢性特征的存在而被弱化了, 制约了税收激励行为, 从而一定程度上牵制了税收竞争向更低的均衡状态发展, 均衡状态得以相对稳定。

4.经济宏观的优化调整的要求。赫伯格三角形模型通过有关税收因素的变化, 分析了超额税收负担导致的社会福利的变化, 间接表明:通过参与国际税收竞争使各国政府降低税负的行为, 达到了吸引国际流动性生产要素和促进了经济增长的目的。这从理论上证明了国际税收竞争存在的必要性。

三、寻找国际税收竞争的均衡点

基于国家经济利益的寻求, 国际税收竞争这一现象将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存在, 且将变得越发激烈。但是, 只要是规范有序的竞争, 就一定有合理科学的竞争结果。

在各种竞争中, 每一个竞争主体都会在评估其他竞争主体行为的情况下做出自己的决策。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 跨国公司的资本流动越来越频繁, 涉及的资本量也越来越大, 资本流失给本国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 这无形中给各国政府施加了减税的压力, 那么不断的税收竞争与调整过程会不会使税率达到特别低甚至是税率为零, 也就是出现“竞争到底”的状况呢?理论模型回答了这一问题。Zodrow, Mieszkowski (1986) 的基础税收竞争模型 (The Basic Tax Competition Model:BTCM) 通过4个假设:交易无成本;要素价格不等;资本可以自由流动;劳动力不可以自由流动。在屏蔽了较为复杂的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与交易成本情况后, 分析认为:资本的流动性导致对资本的低税率;资本流动性与资本课税税率负相关;如果资本是可以自由流动的, 对资本税率作微小的上调能导致Pareto的改善。在资本完全流动的情况下, 影响资本课税税率的直接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资本外流量;二是税基侵蚀效应。“竞争到底”并不表示税收竞争的结果是税率等于零, 而是指会达到一个相对较低的次优的正的税率, 并在此水平上达到均衡状态。当然, 有关外界环境的变化会直接导致该均衡状态的相应变化。基础税收竞争模型认为, 针对流动资本的税收与资本在地区间的流动性成反比, 即存在“竞争到底”的现象。

税收差异在长期的竞争过程中得到缩减, 各国税制结构有趋于一致的倾向, 简单的说, 国际税收竞争的均衡点在税制准同质化的竞争 (产生向下的压力) 和公共产品提供效率 (产生向上的压力) 的共同作用下得以产生。国际税收竞争无论由哪一个国际组织来主导, 都要避免恶性竞争, 所以税收协调的难度都是不可低估的。

四、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税收竞争的策略选择

(一) 目前我国采取的主要措施

1.实现增值税的调整。目前, 在中央财力逐渐强大、国家经济稳步发展的情况下, 我国正在实现从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的转变, 鼓励了企业的技术进步, 促进了生产结构的调整, 加强了我国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2.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 调整现有的税收优惠制度。实际的税收差异之所以形成, 首先在于税收优惠的存在, 其次才是法定税率。依据1991年颁布的《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 外资企业在我国享受企业所得税上的优惠政策。由于外资企业能够比内资企业享受更多的税收优惠, 所以, 虽然内外资企业法定税率分别为30%和33%, 但是实际的外资企业有效平均税率为13%, 内资企业为25%, 外资企业的企业所得税比内资企业几乎少了一半, 这种状况不尽合理。

为改变这种状况, 我国政府开始清理税收优惠政策, 严格监督税收优惠政策的执行, 尽量避免各地争相越权减免、私下扩大优惠范围从而弱化中央政策实施效果的现象发生, 并逐渐将税收优惠政策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以兼顾到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状况。

2008年1月1日起, 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统一, 不仅在税率和优惠政策上实现统一, 还在税前成本和费用扣除标准上实现统一, 企业享受国民待遇,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市场主体的机会差异, 有利于我国在国际税收竞争中把握住主动权。

(二) 未来需要重点思考的内容

1.进行宏观税负的科学调整。我国的税率情况比较复杂, 近年呈现出先降后升的态势。实际数据统计显示, 即使考虑到物质生产领域的税收负担高于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税收负担, 我国宏观税负比大多数工业化国家也要低很多。但是由于我国存在税外负担的现象, 即存在各种政府收费和制度外收费, 企业的实际 (税收) 负担可能要较大程度地高于宏观税负, 在各国竞相参与税收竞争的新形势下, 税率和税外负担存在调整的必要性和急迫性。

2.发挥税收优惠的真正作用。减少直接优惠, 更多地实行间接优惠, 增加税收优惠政策的透明度, 并将优惠税种的范围适当扩大, 合理、有限、灵活地发挥税收优惠政策在行业发展中的导向作用。

3.继续加强国际间的税收合作与协调。税收优惠的实际效果需要其他国家的税收饶让政策的配合, 从这一点上就显示出加强国际间的税收合作与协调的重要性, 因此需要加强税收协定作用的发挥, 加强国际税收信息的有效交换, 建立健全反避税制度。

国际税制 篇7

税收制度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手段,在为政府履行职能、筹集收入的同时,通过合理的税制设计,可以调节微观主体的行为,进而优化经济资源配置。当前,我国基本形成了以商品税为主、所得税为辅和其他税种为必要补充的混合税制模式。在这种的税制结构下,地方税源主要来自于投资形成的工业企业流转税(增值税、营业税和作为附加计征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并且各地产业结构呈现严重的趋同现象。基于这种弊端,地方政府总是试图操控价格、产出和投资,此种行为方式往往类同于经营一个大企业。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成为最划算、最省力的地方发展模式,但却不是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2 西方税制特点

近几年,西方大幅降低所得税税率。例如,美国的个人所得税由11%~50%15档税率减少为15%和28%2档税率,公司所得税也由原来的15%~46%5档税率减少为15%、25%、34%3档税率。英国的个人所得税税率从改革前的6个档,改为现在的25%和40%2个税率档次。其他西方国家的所得税税率档次都从以前的10多个档次减少到不超过5个档次,还普遍降低了所得税的边际税率,提高了增值税在整个税收收入中的比重。西方国家在减少所得课税的同时,加强和改进了商品课税,主要是普遍开征了增值税。从1985年起,土耳其、葡萄牙、西班牙、新西兰、希腊、日本、加拿大等国先后开征了增值税。与此同时,许多国家提高了增值税的税率,扩大了增值税的税基,OECD国家增值税的平均税率由开征时的12.5%提高到了1996年的17.5%。除此之外,西方国家在税制理论和方法上也有独到的创新:①强调应该通过减税与增税双向调节社会经济活动;②在效率与公平原则及其他政府目标的结合与轻重权衡上,普遍调整了片面追求效率、忽视公平及其他政府目标的做法,努力促进各原则目标的协调;③不再片面强调追求“理想优化状态”和使用绝对中性的“非扭曲性”税收工具,强调对各种约束限制条件的研究,注重次优状态的获取;④更注重改革的循序渐进,注重经济行为主体的反馈信息。

3 我国税制改革趋势

3.1 税种结构要由以流转税为主转向以调节税为主

我国税种结构应从计划经济时期以营业税、增值税、消费税等流转税为主转向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遗产税等调节税为主。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主要承担2种功能,一是增加财政收入,二是调节分配。我们要注重发挥税收调节分配的功能,出台多种调节税,“抽肥补瘦”,即通过税收“抽肥”,利用公共财政“补瘦”,从中实现相对公平。

另外,市场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不少富人不再办实业,而是开展资本市场运作,俗称炒“四市”(即汇市、期市、股市、楼市),而渐渐地资本运营将成为我国富人收入的主要渠道之一。加大对这些运营方式税款的征收势在必行(如通过征收遗产税、物业税、资本税等),这样才能实现分配上的相对公平,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

3.2 税收环节由生产型纳税为主转向消费型纳税为主

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税收制度已由企业承担的生产型纳税制度转向消费者承担的消费型纳税制度。终端消费者纳税有3个好处:一是消费与纳税挂钩有利于公平,多消费多纳税,少消费少纳税,不消费不纳税;二是培养全民纳税的意识,消费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在消费中纳税有利于培养全民纳税光荣的意识,形成全民积极纳税的气氛;三是消费与纳税同步进行,能有效防止偷税漏税。

近年来,我国的基尼系数持续上升,这说明我国对税收的调整分配功能并没有发挥到位。事实证明,税收从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转变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减轻企业负担,鼓励生产,才能解决大量偷税、漏税的问题,我国的税收工作才能真正有新的突破和根本性的变化。

3.3 税收作为经济杠杆向节能减排方面倾斜

近年来,我国资源浪费情况严重,一方面是粗放型发展模式造成的,另一方面则是资源无偿和低价使用促成的。修改资源税征收办法,能让生产厂家意识到资源是高价买来的,不是投机取巧得到的,由此促使其强化管理,节约原材料,在加工技术、资源深度利用上下工夫。有了税收政策的良好导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源浪费的问题。

如今许多企业为了经济利益,不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因此,应该向企业征收环境税,重污染者重税收,用以弥补和整治环境污染,从中建立起全社会的环保补偿机制,这样才能遏制企业肆意污染环境的心态和行为。利用资源税和环境税调进行调节,使那些高消耗、高污染的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因高税负、高成本而自行淘汰,这比政府采取强制手段更有效,也能体现税收在宏观调控中的主导作用。

3.4 营造纳税光荣的社会主流意识,税收向鼓励第三次分配倾斜

税收是一种经济行为,但需要一种社会文化氛围来烘托和支撑。要培养税源,先要培养税文化,支持并推动税制改革。

(1)宣传纳税人的功劳和贡献,扩大经济民主,让纳税人参与财政预、决算的审查,监督政府税款的使用去向及运营效率。让纳税人有更多的民主权利,调动他们更强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其光荣感和成就感,在社会上普遍培育出纳税光荣的社会主流意识,由此从根本上扭转“纳税吃亏”意识和偷税漏税行为。

(2)弘扬尊重感恩纳税人的社会文化。目前,财政收入的90%来源于税收,政府利用税收通过公共财政支出贴补穷人,但由于计划经济的旧观念影响,一部分公务人员缺少感恩意识,缺乏服务意识。所以,应加快政府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

(3)在税收政策上向国民收入的第三次分配倾斜。国民收入的第三次分配,即富人运用捐赠、资助慈善事业等行为回报社会,实现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收入分配调整的行为。在西方发达国家,慈善事业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的捐助活动,使富人的财富被直接或间接地回报社会,转移给穷人,从而实现财富共享,客观上起到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作用,因此被称为第三次分配。

3.5 关于调整分税制的探讨

分税制改革是从1994年开始的,20多年来,国税系统为我国的税收作出了很大贡献。我国现有2支征税队伍,即国税和地税,这就是分税制。

但是,分税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一是2个税务机关都分别设有自己的办公地点和办事人员,加大了税收成本;二是企业要同时面对2个税务机关,增加了办事程序和交易成本,给企业增加了负担。

无论税收制度如何发展,它在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杠杆作用都是极其重要的,税收制度的作用应更多地体现在社会财富的调配方面,这样才能更有助于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王艺璇.国际金融危机下的我国税制改革[J].当代论坛,2009 (9).

[2]李春.WTO与我国的税制改革[J].理论界,2004(5).

上一篇:新媒体转型下一篇:智能管家论文